天空课堂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31 05:28:15

天空课堂观后感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1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900字左右

  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900字左右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 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x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x周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900字左右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2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生观看天宫课堂观后感,欢迎阅读!

学生观看天宫课堂观后感1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新兴领域妹,她对我们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制空权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还更深层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权利。比如说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率先登陆月球,然后他就联合其他的国家在月球上面划分区域,说谁占领谁就在将来拥有采矿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航天技术也不能落后,否则的话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将会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术以及航天的爱好将是我们新一代颜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

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中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

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学生观看天宫课堂观后感2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州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学生观看天宫课堂观后感3“天宫一号”为中国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际太空站的历程。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国际空间站的新构想;1993年,经过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无数次重新设计,终于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站;1994年,准备阶段开始,在此期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太空航进行了9次对接;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2001年,命运号实验舱与团结号节点舱对接,探索号气闸舱安装完成;20X年,哥伦布号实验舱安装完成,开始安装希望号实验舱;20X年,安装宁静号节点舱。

从国际太空站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天宫一号”只是中国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绝对是意义巨大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是深谋远虑的,每一步都经过无数次计算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目前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可以说,中国航天技术是借鉴前人的技术而自主创新的。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这八大系统是中国经过长达X多年的摸索才总结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辛酸。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天宫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将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周建平说过:只有对人自身在太空中的行为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具备更好的开发能力。目前,中国正在朝着这样的目标进发。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高二化学生的我,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国在载人航天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要为祖国的繁荣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学生观看天宫课堂观后感4在那失重的太空中,能做许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比如说:在太空舱中随意漂浮,在那里,翻多少个跟头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成问题。而宇航员王亚平阿姨也给我们演示了不少有趣的“游戏”。她能用一个小钢丝圈套一个水膜,那一层厚厚的水膜,便镶篏在其中,然后,宇航员又向水膜中注水,那水膜不仅没有轻易地碎掉,反而在注水中变得越来越多,最后便形成一个大大透明水球,可谓是晶莹剔透,让我不禁惊叹!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识,这种种奇妙真令人羡慕啊,

真希望,不久地将来,我也能象伟大的三位宇航员一样,飞上太空!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日上午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地面课堂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学生观看天宫课堂观后感5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于10月16日发射,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从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仅过去短短一个月。按照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长达6个月的工作生活。这就意味着,相较于神舟十二号,此次太空挑战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员将在太空与我们共同守岁,迎接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然而身处太空,浩瀚苍穹看似壮美寥廓,实则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更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据航天员杨利伟回忆,在执行“神五”任务时,火箭上升阶段意外出现8赫兹左右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长达26秒的共振,此时杨利伟感到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异常痛苦,可他却咬紧牙关告诫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事实上,这漫长的26秒共振,只是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千辛万苦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画出了中国航天人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爱国群像图”。

在神舟十二号离开地球的3个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国航天员,均来自普通而朴实的家庭。当他们远离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时,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地耕耘劳作。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终于爱国,他们把使命和重担铭刻心间、扛在肩上,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3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化之中。教学的进程不可能在设计时加以全部预测。只有从鲜活的学情出发,全面充分地预测学情,进行弹性预计,为生成留足空白、腾出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弹性教学 课堂生成 预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0

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多一些富有弹性的设计,为教师和学生留下足够的调适空间,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白

语文是人文学科,有多义的词语、多样的美感、多重的价值追求,内涵极为丰富。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同样有着复杂的结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空白的预设。教师如果精心设计一个开放的空间,让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当学生和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就能绽放出一个个精彩美丽的火花。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我发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大家熟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品读、感悟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感知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崇高精神,而是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大禹路过自家门口时,会看到什么、想什么、怎样做,然后把这个故事具体、生动地讲给大家听。讲故事、听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观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水到渠成地感知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大禹的伟大精神。

二、弹性课堂给生成腾出空间

(一)选择方法促生成

语文教材的内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许多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学时如果凭借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如,一位教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老天鹅舍己为“群”、英勇破冰的形象,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低沉的音乐,冰天雪地中,一只老天鹅在厚厚的冰面上,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一次次用自己的胸脯重重地击打着冰面,老天鹅发出了一声声哀号,冰面上的血迹一点点晕染开来。老天鹅奋不顾身扑打冰面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当教师问:“如果你也是天鹅群中的一员,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让他们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二)巧妙设问促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样的需要特别强烈。”出示课题后,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如,学习《雨点》一课,我问:“你最喜欢写雨点落进哪里的句子?为什么?”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叮叮咚咚的泉水欢快地流淌着,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让他们生成了个性化的理解。

(三)把握资源促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出现的意外情况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应随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如,《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最后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敢于和高手比,才能不断进取,获得成功。教学时,我请学生说说对“敢于和高手比”一句的理解。有一个学生说:“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功。”很明显,他的理解和句子的原意是有差距的,但再仔细一推敲,这样的说法也有可取之处:不畏惧失败、不害怕挫折,敢于一次次和高手比,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于是抓住这个生成资源,我向学生介绍“坚持”的可贵,讲“坚持”的故事,补充关于“坚持”的词语: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学生在意外的生成中有了意外的收获。

三、弹性作业为生成提供条件

作业是对知识的及时消化和巩固。长期以来,作业多采用抄写、背课文、做练习的形式。新课程理念下,可以弹性设计作业,如,学完《雨点》,仿照课文的形式,做一回小诗人,写两句诗;学完《小池塘》,根据文中描述的情景加上自己的想象,把美丽的小池塘画在纸上;学完《奶奶的白发》,帮奶奶做件事,对奶奶说句话……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让学生感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为进一步的生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4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些要求很多时候让我无所适从,感到很茫然,束手无策。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短短的十五天让我感受到一个全新的理念。我感受最深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老师讲授的《研究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他的讲座使我对有效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教学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学习空间包括:①思考空间。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把思考留给学生,把创新交给课堂。②表达空间。在思考中,让学生讲他的思路,讲他的想法,关注不同想法。③交往空间。合作学习具备的前提条件即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④实践空间。学生能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做,教师不能代替。在学生思考有困难时,教师及时指导。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二要关注教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和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乐学、爱学。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5

关键词: 课堂 生活 语文课堂

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的话,那么生活就是它赖以生长的沃土。而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生活中处处充满语文。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以课堂为起点,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语文课标》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语文课堂应与生活紧密相联。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和努力实践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留心观察,了解生活

生活中,虽然许多景物或现象人们十分熟悉,可是往往对它熟视无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留心观察,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而且对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如《石榴》一文,石榴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校园的花坛里的石榴树,每年都开了满满一树又一树火红的石榴花;大街小巷的水果摊上,成熟的石榴也随处可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石榴的任务,并在课后精心指导学生观察石榴树叶子细细密密、郁郁葱葱的特点;观察石榴花独特的小喇叭形状,热烈奔放的火红颜色;并用了很长时间观察到了石榴果由青绿色,进而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成熟过程。学生在观察、描述石榴的同时,内化并且运用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良好习惯。有的课文,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家人关心对方的细节镜头,或以小记者的身份调查父母对对方喜好的了解情况。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平时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真情被唤醒了,从而进一步认识真爱就是平淡生活中彼此的关心与体贴。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同时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其实,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钧故居、马洲公园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但是,不是所有我们需要的情境都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为我们任意取用,再现生活的情境是个好方法。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英雄少年纪念馆,阅读观看一些有关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专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王二小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事迹,赞颂王二小年小志高、不怕牺牲的精神,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可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同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己来到了小河边,听到河水哗哗的流水声,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小草绿意盎然,感受小河与青草谦虚有礼的样子。这样,学生的心就随着课文情境和角色的态度变化而变化,情感得以共鸣,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3.走出课堂,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例如:《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根据古诗描写了李白与好友孟浩然话别的场面,那依依惜别之情更是让人动容。我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高的特点,鼓励他们扮演文中人物,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移情入境,再现话别场面。学生兴趣盎然,在举手投足中,与诗中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生(李白):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把您当成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孟浩然):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共同举杯满饮,两位诗人的豪情与别情尽在其中。)

4.激发想象,点燃生活

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在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而且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6

思考一: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法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动态生成的“催化剂”,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课堂自主发展的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使课堂成为掀起师生头脑风暴、不断涌现灵感、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的场所。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教育他们学会正确面对学习中的不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引导他们放心大胆而又毫无保留地提出问题,从而放飞思想,自由张扬个性思维,打下动态生成的基础。

思考二: 教学中有意识地预设弹性教学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在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在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深入钻研学习的对象――文本,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教学实践表明,预设目标越精简,生成空间越广袤;预设目标越明确,课堂生成时的自由空间就越大。教师通过课前预设,将文本的解读目标从宏观上浓缩为几个根本性的问题,能够起到化繁就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保证在偶然性的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引领学生在正确的教学方向上精彩生成。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这样设计。

1、教师范读,鼓励质疑:屏幕呈现课文最后一节,师范读。边引导: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

生1: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和鸟儿写得那么好,如同天堂一般,可文中怎么写“我有一点儿留恋”呢?如果是我的话,会恋恋不舍的。

2、问题梳理,自主解疑。

师:看来,巴金爷爷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请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心中的答案呢?

学生们各抒已见,议论纷纷,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了体验。

3、适时引领,提升认识:

师:大家说得很有理,可能巴金爷爷真的就像一只成熟的鸟儿想飞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去做更多的事情。大家知道,巴金爷爷活了几岁?

生:一百多岁。

师:哦,据资料记载,巴金当时写这篇文章时才不到三十岁。如果说他当时只留恋鸟的天堂,后来他还会看到更美的景色,会有那么大的作为吗?

师:是呀,美景要欣赏,生活要继续。祖国大地处处是美景,巴金爷爷没有因为欣赏美景而停下前行的脚步。老师认为这也是巴金爷爷朴实文风的体现,在他的眼里可能世界万物都是值得欣赏留恋的。

师:让我们好好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4、推荐读物,驱动学习:

南国的树美,天堂的鸟美,巴金爷爷的文字也美。如果同学们仍想继续欣赏南国的美景,体会文学大家的风范,就请读一读巴金的《旅途随笔》,相信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语句,咱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思考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教学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腾豪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在所提出的五条原则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标准承担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强调“生本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尊重并珍视这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实践表明,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就是对文本的超越。

例: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设置了说话训练题:“青蛙跳出井口以后……”

生1: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非常高兴,因为它看到了高高的山和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的花草都在招手欢迎它的到来呢!

生2: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乘坐飞机,做了一次环球旅行。

看到美丽的世界,它禁不住赞叹道:“世界真是太美、太大了,我再也不回井里了。”

之前学生的想象都朝正常方向发展,但此时一生回答说:“老师,我想的和他们都不一样。我认为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它还会回到井里的。”同学们一阵哄笑。这种“意外的声音”打乱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笑,而是用一种信任的目光注视着这名学生,沉着引导:“你能告诉大家,小青蛙为什么又要跳回井里去了呢?”生答:“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当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刚要喝水时,却发现河水是那样的黑,还不停地散发出恶臭。正当它犹豫的时候,一只钢叉飞来,幸亏它躲得快,钢叉从它的身旁穿过,吓得它一身冷汗。它不禁感叹地说:‘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危险了,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于是它又回到了井里。”多么精彩的回答,多么丰富而现实的想象。我不禁为之鼓起掌来。在我所创设尊重和信任的教学氛围中,又爆发了另外几种“另类”的声音,如有学生说:“老师,我和他们想的也不一样。我认出小青蛙很难跳出井口。因为我从资料上了解到我们现在地球每年的水位都在不断下降,小青蛙会离井口越来越远,因此它很难跳出井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成,尊重了学生的独到见解,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敢想敢言”的课堂氛围,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使得课堂拥有了一幕幕精彩生成。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7

一、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不能安静的成因

1.教师组织紊乱,合作成了课堂的装饰,学生无法安静地思考。曾听过一节关于《观刈麦》的公开课,师问:“大家读完了这首诗后,小组讨论一下,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是如何观刈麦的?他看到什么?小组讨论。”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各个小组的同学立刻簇拥在一起,开始讨论起来。其实,如果你注意听一听,你会发现班级里好多同学的讨论已经偏离了主题,有的同学甚至借机闲聊。如此的小组合作,成效又能有多少呢?这只不过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如此喧闹的课堂,学生如何能静心思考问题?

2.教师争分夺秒,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学生欲静而不能。好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匆匆让学生讨论,而学生刚要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理解与探究时,教师又匆匆抛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固然好,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在提问与回答之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一节课下来,看似忙忙碌碌,课堂气氛热烈,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欲静而不能,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懒于思考了,这样,势必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3.教师滥用多媒体技术,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学生无静何以生慧?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今天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材施教,不断地追求手段的创新,把一个个课件做得很漂亮,将大量的图片、资料、视频引入课堂。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却稀里糊涂,什么也没学到。如一位老师在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大屏幕上显示一幅夜景的画面,师问:“苏轼面对着这样的月景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小组讨论。”一生答:“无可奈何……”,教师没等学生说完,马上就说:“还花落去呢,应该是豁达、淡然的心情。”屏幕上马上显示“豁达、淡然”这几个字,学生可真是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如此课堂,能不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能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语文课堂让学生安静学习的策略

针对语文课堂存在着这么多的弊病,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古人云:“静能生慧”、“宁静方能致远”。

1.指令要明确,小组合作要合理,有利于学生静思。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令要明确,对课堂调控要科学、有效,让学生能有时间静静地思考。课堂安静下来,小组之间的成员交换了彼此的看法,课堂效率也因此提高了。还以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如果当大屏幕上显示一幅夜景的画面时,教师稍作停顿,接着,师问:“苏轼在那样的心境下,面对着这样的月景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师让学生静静思考,之后再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我想这样,这堂课既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又能让学生静静的思考;既照顾了那些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也能让那些思维比较敏捷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慢慢教,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静思。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慢慢教,让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不但获得了一些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还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和尝试成功的体验,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理清自己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并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会因此被激活。教师才能够真切感受到每个学生的情感波澜,获得课堂上生成的意想不到的见解。

3.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还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乐于静思。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如笔者在教《爱莲说》的时候,用视频展示莲花的雅洁形象,并配以播音员的醇厚的朗诵音调,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就走进了文本,去静静地欣赏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庄重的形象,感受莲花的洁身自好、端庄严肃的高贵品质。此外,教师在操作课件时,手要慢一点,口要慢一点,课堂要安静一点,学生才能乐于静思。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8

一、构建绿色课堂的基本原则

1.学生本位原则。

绿色课堂是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课堂环境,它以学生为本位,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力求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通互融,力求彰显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让这种课堂的绿色环境作用于每一个学生,产生认同和顺应,还学生以课堂主人的本真地位。

2.尊重学生原则。

学生是整体的人,有学习的能力,有探究的欲望,有创新的潜能,有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在自由的时空中才能实现。

3.依靠学生原则。

绿色课堂作为一种环境刺激与学生之间有一定距离,要缩小这种差异,只能依靠学生,依靠学生的参与。环境育人,人又创造环境,依靠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与环境的共生性,在一系列的参与中,学生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感会开始缩小,外在的社会规范与学生的天性会得到统一。

二、绿色课堂的构建策略

1.创设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享受学习。

情感对教学起到催化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成人的过渡阶段,生理心理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可以感到自身的价值,愉快地投入学习。高中语文教学要在知识与情感的交织螺旋上升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师生在真诚、尊重、和谐的氛围里学习,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首先,要对学生,对教学充满热情。凯洛夫说:“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是教育的原动力。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肯定鼓励的评价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运用肯定鼓励的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有希望有希望,有盼望,有信心,那么和谐的教与学的课堂氛围也就自然产生了。其次,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我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和学生一起谈认识,说感情,在融洽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渲染,对学习上有优越感的学生加强引导,以防他们骄傲自满,鼓励他们在搞好自己学习的同时,积极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善待那些成绩暂时落后,心理有自卑感的学生,多关心他们,设计课堂活动注意分层,循序渐进,帮助他们进步。

2.给学生留足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学生本位的价值观。

生命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都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他们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个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设置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集体活动中、自主合作中、探究思考中获得收益。

3.发掘教材,丰富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创造与发挥拓展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中知识之外的情感与价值观,使他们受到感染熏陶。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结合教材,进行一些有效的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组织一场“我的未来”表演竞赛,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进行团体角逐,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进行分工,没有哪个学生闲着,并且都认真地准备,结果各个学习小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小组进行了畅想未来内容的诗歌朗诵,有的选取讴歌青春内容的歌曲,用小组合唱的形式表演了节目,有的以宣传简报的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是愉快的,收获也很大,大家体验到了自己的潜能,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职业观点的教育,对其将来职业选择趋向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4.多方参与,立体评定,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9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三小学一直以“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在立足学校的基础上,努力提炼符合自己校情和时代要求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师生的外在行为,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力量。

一、立足学校实际,提炼“时空探索教育”核心理念

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构建,需要借鉴国内外经验,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需要富有个性的校长和拥有经验的教师,需要和谐的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然而,学校的核心文化还需要我们去挖掘、提炼。在挖掘、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时,要做到认真研究社会发展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提出的挑战;认真研究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特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并善于为我所用;认真研究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取得家长的支持,特别是满足学生的选择和发展需要,让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认真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体现者。

东高地第三小学比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人奉献、拼搏、团结、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构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航天发展史、航天人物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开展航天精神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初步将“航天教育”作为提升自己的有力抓手,并着力发展这方面的特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学校提炼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即航天活动本身具有的“探索性”。“探索性”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并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学校又是“人”的教育,其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为师生探索并创造生命价值服务。因此,航天活动的“探索性”是我们思考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归宿。

2008年,学校提出“时空探索教育”理念。首先,“时空探索”这一概念揭示了航天活动的本质,对应了学校已有的“航天特色”,并具有把这种特色教育向非航天研究人员子弟普及的弹性空间;其次,“时空探索教育”中“探索”这一概念在“航天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顺应了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探索品质的基本趋势;再次,“时空探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定位既基于学校独特的生源现状,又超越这种现状,既顺应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探索素质培养的历史潮流,又凸显学校对这种潮流的独特理解。

“时空探索教育”的核心理念,既是对“航天特色”的最好诠释,同时也是对学校文化最准确的总结和提升。

二、细化核心理念,诠释“时空探索教育”

“时空探索教育”的内涵是:时空探索教育是培养学生时空探索品质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张扬生命力的教育,是引导学生通过时空探索创造生命价值的教育。

通过分析总结学校多年来形成的组织文化特色,概括出学校的价值取向,即校训“博学、首创、至善、立美”,成为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

博学: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博学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航天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品质,才铸就了航天事业的崛起。我们不要求小学阶段的孩子达到博学,但要有博学的潜质,即孜孜不倦的学习品质,善于研究、广泛性学习的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

首创:不懈探索、争为人先。首创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动力。我们的航天人具有首创的精神,他们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我们师生的首创体现在善于将他人经验和自己的实际进行整合,提出新的思考,产生新的行为。

至善:修身养德、社会担当。至善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原则,是责任的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是中国航天人的特质,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大善。我们的师生也要有这种情怀。

立美:博雅心境、艺术人生。立美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精神追求。学校生活是普通的、平凡的,其中的“美”需要体验;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世俗的,其中的“美”需要感悟。师生要在这其中,通过认识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并享受美;通过生命的释放,生命价值的创造达至生命之美。

同时,学校还设计了校园吉祥物彰显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吉祥物的设计灵感源自运载火箭,以火箭为基础,进行拟人化处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校的班牌、提示语上都有这个卡通形象。

在分解、细化核心理念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吉祥物命名活动,经过征求多方意见,最后命名为“航宝”。

航宝的寓意是:航是航天、航海、航空……航是航行,航行需要勇气、力量、智慧……我们要去远航,探索未知的世界;宝是我们每一个孩子,我们不仅是家庭的宝,也是老师的宝,不仅是航天的宝,更是祖国的宝,世界的宝。我们都是“航宝”,我们要在时空探索教育的引领下扬帆起航。

通过校园吉祥物命名活动,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得到了师生、家长的认同与理解。现在,校园吉祥物已演变成学校争星活动的奖章,孩子们都积极努力,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宝”。

三、全方位课题引领,践行“时空探索教育”

北京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时空探索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申报成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师生深入研究“时空探索教育”,自觉践行“时空探索教育”。

此项课题研究以深入分析、明确时空探索教育内涵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课题引领,以此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性、创新性、人本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行动研究、个案访谈、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时空探索教育的学校特色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时空探索教育的学校文化特色,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1.校园景观建设彰显个性、形象、特色

校园景观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个性的体现,也是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与学校办学理念配套的校园环境建设对办学理念的渗透与推广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我校紧紧围绕着“时空探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将景观主题确定为“时空探索旅程”。

走进教学楼内,蓝色的星空、拔地而起的火箭、一幅幅壁画,向人们讲述着我们对“时空探索教育”的理解。各个楼层围绕“时空探索”确定了不同主题内容:宇宙与生命、艺术与人文、地球与科技,内容设计跨越古今,中西合璧,彰显了时空探索教育这一理念。

2.德育活动凸显自主、开放、多元

“时空探索教育”的德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为重点。通过实践与研究,我校“时空探索教育”的德育活动凸显自主、开放、多元的特色。

自主:“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要以学生的自主教育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较多思考、认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要体现“自主”就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好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过程,才能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与提高。

开放:“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一个“平面”,而应该面向社会、依托社会,为学生开辟新的教育资源与更为广阔的活动场所。在开展活动中,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学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调动家长、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共同探索在“时空探索教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工作的开展,实现教育的课内外完美结合。

多元:“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应是多元的。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使学校教育更具实效性,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才能走进和适应生活、现实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参与体验、实践创造等多种形式,感悟提升,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探索能力。

3.课堂教学呈现情趣、灵动、尚美

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在课堂中体现,我们在课堂教学特色的研究上,打造探索性的课堂,实施探索性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呈现出情趣、灵动、尚美的课堂教学特色。

有“情趣”的课堂:“时空探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彰显生命力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力的课堂,是有声有色、有情趣的课堂。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同样可以上得生动、有趣、有情感,以此激荡学生生活情感的涟漪,学生就会在课堂中主动地去实践、体验、探究。

“灵动”的课堂:“时空探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在放手的同时,呈现出灵动和生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有心灵的对话、思维和思想的碰撞,学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迪,从而逐步变得有灵气、有悟性、有智慧。

“尚美”的课堂:“尚美”是“时空探索教育”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课堂教学要引领孩子们达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引领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展现美和创造美,同时还要增强师生的责任担当,造福社会。大爱无疆。“尚美”是后续不断探索的品质与不竭动力。

4.校本课程建设凸显开阔、贯通、启迪

在“时空探索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实际需求,不断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品质。

“开阔”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基础。首先,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领域,增长更多的见识;其次,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精进性不断得到发展。

“贯通”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方法。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我们试图实现学科之间的贯通、知识之间的贯通、思维上的贯通。孩子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一门知识、一种技能,还是学习方法,领会思想,将之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与能力。

“启迪”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追求美、创造美,用博爱关心周围的人与物,用智慧造福人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更多地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启迪。

天空课堂观后感篇10

一、 直观形象, 能提供“音” “画”等媒介, 化抽象为具体、 化虚为实

语文和其它学科的不同就在于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声音、色彩、图画等一切美都包含在文字的描述之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的声音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红掌拨清波”(《咏鹅》)的色彩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的意境美,等等。这些文字或含蓄、或浅显,受知识局限,学生不一定就能在老师的讲解中“心神领会”“一点即通”。这时就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媒介”,借助多媒体配画、朗读,就可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让学生在图片、视频中看到直观的画面,领悟到作者真切的情感。

比如学习诗歌《山居秋暝》,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点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尤其值得品味。我通过网站截图的方式播放出以下的情景: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创造出如水月镜般的纯美诗境。“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马上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蕴。

二、跨越时空,创设情境,架接起学生与课本的桥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本很多篇目选自名家名作,有些内容深奥,有些年代较远……时空上的距离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也无从下手。因此我们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连接起学生与课本、与作者的桥梁。

比如粤教版必修5的戏剧单元,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欣赏戏曲的语言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简简单单几个句子,明明白白几个意象,但要学生体会其中曲词之妙,感悟意境之美,揣摩人物的心境可真是不容易。因为戏剧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时间的距离,作者的创作和学生的认识也存在着距离,如果直接讲授内容,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创设一种情境。我先在课堂上播放《长亭送别》戏剧唱段,“依依呀呀……”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一出来,长长的水袖、曼妙的身姿、欲说还休的情怀,顿时让学生在传统的唱腔中感受到温润的情感、作者流动的内心,为主人公的经历叹息,为崔莺莺的痴情赞叹,很快就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去。“黄花、西风、北雁、枫林、离人泪”这几个意象马上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直观的画面先进入学生的视野,优美的乐曲让学生深受感染,“一切景语皆情语”,共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品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和作者走近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词曲的意蕴就能渐渐解读、品味出来。

三、增加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