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一首诗十篇

时间:2023-04-01 16:39:15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1

“喂,小A,你说等到咱们上了高中,还能像现在这样做好朋友么?”

“当然能了,那时你还会是我最好的朋友!”

刚刚进入中学的我,怀揣着希望与梦想轻轻的踏入了这个校园。在纯真而简单的生活中,我渐渐找到了友谊,它像是一把静静燃烧着的火炬,点燃了我原本有些寂寞的生活。这纯净澄清的友谊,使我的生活变得像一串欢腾跳跃的音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那时,每一天都是一首诗,带着那炽热的友谊,载着那充满希望的热切目光,一路飘向远方……

伴着西下的斜阳,你我坐在操场的双杠上一起畅谈理想,一起回忆过往的点滴,一起做着那个时候独有的梦,渐渐地,初升的月亮发出淡淡青光,将你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转眼到了我进入初中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里,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激情,也有失落。而正是这样精彩纷呈的生活把我和大家一点一点融在了一起,紧紧地……那时的生活,每一天都是一首诗,满溢着幸福与泪水,回荡着忧伤与激情,深深埋在我心里,默默地生根、发芽……

“叮——”自习课下课的铃声急促响起,而大家却丝毫不为所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习题眉头紧锁。“啪!”汗水沿着面颊滴落在桌上,这不正是我们一起种下的即将绽放的希望之花么?面对未知的命运,你我稚气未脱的脸上,不知从何时起多了一抹坚毅,热情洋溢的心中,不知从何时起多了一抹淡泊。在这嘀嗒的钟声中为梦想拼搏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首诗,是你我一起以汗水作纸,手执勤奋的笔一字一句谱写的未来的诗!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2

小巧的哨子在耀眼的阳光下泛着银光,哨声响起,如同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快速起跑,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途。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人在奔跑,思绪却像脱缰的马,止不住地一会想到这,一会又念起那。这跑道和上学的路不同,那里回荡着同学们开心的欢笑声,处处都弥漫着青春的气息。一边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边欣赏碧绿的树叶在微风中斜斜的身影,不禁感慨“风景这边独好”。

转眼,欢乐的童年已经逝去。夜晚,“月落乌啼霜满天”之后,是漫长的星辉,交织成一片,那冷清的朦胧的月,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微微显现出它的面庞,孤孤单单无人相伴。夜色阑珊际,掌一盏青灯,开卷读之,一曲曲风骚古韵,一首首唐诗宋词,一句句歌词心弦,撩拨着我的心绪,品味这诗意的夜,是何等的畅快。

坚持,蓝天白云下的我,已在跑道上跑过四百米,印下我的一个个脚印。腿,已像灌上了铅似的,沉重至极。可是,还有四百米在等着我,不能放弃。又回想起那段“艰苦”的日子——离期末考试仅剩七天,我已是疲倦不堪,是坚持还是放弃?我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期中考试已成过去,而成绩却让我记忆犹新,不能忘记,也难以忘记。那天旋地转的感觉犹如此刻疲惫的奔跑——鲜红的成绩像血迹,像钢针,刺痛我的眼睛,刺痛了我那敏感的神经。我的心已碎。还有多少个期末,还要如此?还有多少米的比赛,还要如此?小小的我,只有坚持,才会胜利;只有坚持,才会拥抱下一段美好的旅途;只有坚持,才会创造出辉煌的传奇!

终点,已在前方不远处。冲刺,最后二百米。身后,传来了脚步声。最后了,难道要被别人超越?我不甘心。不可以,已经坚持了这么久,我不可以轻易放弃。冲刺,普写成心中唯一的思绪,眼中唯一的目的地,就是我此刻的归宿。腿,再也不受控制,疯了似的起起落落,一步步向终点逼近。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3

关键词:古诗词素养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4

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季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被称作“诗礼垂训”。后世子孙建“诗礼堂”来纪念这件事,并以“诗礼传家”为荣耀。“诗礼堂”前两棵古银杏树至今枝荣叶茂。孔府菜中有一道传统名菜叫“诗礼银杏”,那银杏就是采自“诗礼堂”前古银杏树。

孔子整理删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将其作为教材,被后世称作“六经”,而《诗经》居“六经”之首。《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很显然,孔子以自己删订的《诗三百》为教材,是为了达到“施于礼义”的教育目的。

其实,《论语》里除了父子对话中孔子对儿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诲,还记录了一些关于“诗教”的言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现,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对诗教意义的认识。《礼记•经解》里阐释诗教的意义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孔子看来,讲学问修养,必须要学诗。自此,诗教也就成了传统的育人途径之一。

今天讲的“诗教”,其外延应该更大,内涵也一定更丰富。它应包含《诗经》在内的古典诗词,乃至现当代人的诗。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这种教育形式今天也有其借鉴意义。钱理群的《呼吁“诗教传统”归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教不仅适合儿童天性,而且在保护与开启、培养儿童的自由与想象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养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于儿童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让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诗意,其教育意义应当毋庸置疑了吧。

二、诗教的形式

大致说来,诗教有两种形式:一是写诗育人,二是读诗育人。

写诗育人。这是指教育者写诗育人,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其效果却很明显,有针对性。写诗育人古已有之。陆游写诗教子,为后人称颂。他鼓励儿子躬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点儿子写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临终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日读来,仍被他殷殷爱国之情所感染。可以想见,陆游在当时对子女的教育该是何等深刻!

陶行知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品味,他说:“我要把育才办成一所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但我要由我们的学校做起,使每个学生、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伟大教育家的情怀和对诗教孜孜以求的态度。

陶先生是言行一致的。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写成诗,学生喜闻乐见,口口相传,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心田。他写诗鼓励学生,学问不但要重视“学”,还要重视“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河南灵宝市阳平一中副校长李冠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仅靠传统的简单说教已很难走进学生心中。于是,他便想出一条新方法,使德育真正进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是从这样的目的出发,爱好写诗的李冠民开始了“诗教”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生态校园的大主题。春末夏初,校园里出现了很多鸟儿,有些在树上筑起了小巢,有一对儿还把巢安到了教室的屋檐下。多好的教育契机啊!李冠民很快写出了一首诗,题为《别致的奖章》:

有一种声音实在美妙/那是清晨鸟儿在树丛的合唱/有一种景观最为动人/那是身边有许多鸟儿飞翔/校园里不能没有鸟雀/有鸟的地方就应该有鸟巢/鸟巢其实是一种最可爱的建筑/它又是镶嵌于校园的一枚奖章/只有文明、和谐充满生机的地方/才配得到这珍贵的奖赏

李冠民用小黑板将诗工工整整地抄好后,挂在一楼走廊上。下课铃一响,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围观与诵读。

此后,校园里再也未发生小鸟被伤害的事件;而教室屋檐下的一窝雏鸟也在大家的热切关注中一天天地长大,最终快乐地飞上了蓝天。

创作也是诗教,笔者却不大主张大家都来写诗,当然果真有兴趣,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中学生可写新诗写短诗,但不要当作业来完成。在我们曲阜市实验中学,就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喜欢写诗。近期笔者出版了自己的教育诗集《泮水行吟》;语文组的教师都是学校新月诗社社员,连地理、数学、英语老师也“手痒”。英语老师陈儒亭是班主任,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作诗行,念给同学们听:

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尽管你花托下的刺儿/刺得我的心隐隐作痛/但是没关系/我忍着/直到有一天/我热诚的血浆/把你的刺软化了/吸收了/那时候/你就是世上最完美的花了/同学/在我的眼里/你是一朵花/我已把你悄悄地/戴在了心上

这首诗后来发表在《中国教师》杂志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学生读懂了教师的心志,感于心而得教化。这种教化,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许多学生也喜欢写诗。这也难怪,处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他们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他们激情澎湃,幻想如云,情趣盎然。笔者总说:“一个喜欢诗的孩子,他总也坏不到哪里去。”他们写诗,会使心灵更澄明、更通透、更美好,生活更富有情趣,这也应视作自我教育的过程吧。

记得我们学校首届诗歌大赛是由北辰文学社副社长宫琳同学倡议的。全校总共不过1500名学生,一下子收到诗作400多首。同学们写诗的兴致由此可见一斑。我们把学生的优秀诗作发表在校报上,发表在文学社社报《北辰文学》上。曲阜市《鲁风》报还为我们开辟了专栏,整版刊发学生的诗作。学校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请大学教授、诗人彭兴奎先生作了诗歌创作专题讲座,把诗教活动推向了高潮。小诗人们笑意写在脸上,那洋洋笑意不就是浓浓的诗意吗?

读诗育人。读诗育人简便易行,只要想做,人人可做。但古今歌诗,浩如烟海,读什么,这要教育者精心选择,“取法乎上”。选择那些富含哲理、意存高远的传世之作,则有利于学生明理悟道、陶冶情操、丰富语言,培养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三、我校的“诗教”实践

曲阜市实验中学在“诗教”方面已作了十年探索,确有一些成功做法。

选诗。2000年始,学校便开展诵读《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活动,那时所选《论语》箴言和古诗词是散页的,初一年级每周两首诗,初二年级每周一则箴言。2003年,学校编印了《中华古诗词诵读篇目》,收入古典诗词60首,其中诗40首、词20首。编选诵读篇目时,有意避开了已选入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与学校另一册学校德育校本教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配合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诵读量。学生在初中三年,除教材规定的30篇古文、50首古诗词,再补充《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中的《论语》箴言30则,古典寓理短文20篇(段),合计190篇。同学们读读背背,想想议议,从中受到文情诗理的熏陶渐染。多年积淀,学校涵育催生了“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教育理想,诗教的特色愈加彰显。

2009年2月,曲阜市实验中学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传统文化精品工程――“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百歌》《论语百则》《名言百则》。《百诗》《百联》《百歌》都可算做“诗教”范畴。其中《百诗》中选编了从《诗经》到现代今人的诗词计142首,包含女诗人的诗10首、咏曲阜的诗10首,还有新诗10首。这五个“百”就形成了曲阜市实验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文本课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校三年,果能接受“五百工程”的洗礼,汲取传统文化母乳的营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还会有问题吗?

读诗。读诗背诗是诗教的最有效方法。诵读要不断强化,熟读成诵。丰子恺曾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为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须读22遍。这样口熟心熟,历久不忘,在诵读过程中也悟个七八分了。

我们不太主张讲诗。在这点上笔者很赞同顾随先生的观点:“读诗,读词,听人说好坏不成,须自己读,‘说食不饱’。”他还说:“天下人不懂诗,便因讲诗的人太多了。而且讲诗的人话太多,说话愈详,去诗愈远。人最好自己参悟。”他特别强调朗读,因为朗读不但能欣赏文字美,且能欣赏古人心情,感觉古人之力、古人之情。古人也有过这样的论断:“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上玩月。”年龄大小不同,阅历多少不同,读诗的见解和境界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我们相信,随着年龄长大,学生自会体悟、理解、消化。这个理解的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且去慢慢体会吧。悟一辈子,化一辈子,不就可以受教、受用一辈子吗?

展示。读诗背诗,是个体行动,靠学生自主自觉,也靠教师检查敦促。我校读背时间安排“三前”:每天第一节正课前10分钟,朗读试背;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落实背诵;睡前5分钟,温习巩固。初一一学年完成“百诗百联”。交流展示活动,安排“两赛”“四会”。“两赛”,每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场集体诵读;“四会”,是诗社组织的“四季诗会”,即校园之春诗会、端阳诗会、中秋诗会和新年诗会。除“两赛”“四会”的常规诵读活动,我们还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全国“推普周”闭幕式、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典礼仪式,我们学校千人诵读方阵备受注目。在与新加坡中小学四年多的教育交流中,我们创意策划了“同一个月亮,同一首诗”“同一个月亮,同一首歌”“同一个月亮,同一片天”系列活动。在新加坡的舞台上,笔者和20名学生在古筝伴奏下,朗诵长诗《春江花月夜》,把“诗教”带出了国门。为了配合诗教,学校还在四层的教学楼上创意制作了诗书画印长卷式文化长廊,一层走廊就是一部中国艺术史的长卷,十分壮观。学生经意不经意地观之摩之,心领之神会之,最终达到“悟”或“化”的效果。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5

有句话说,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感受。世界上最美的也许不是花朵,不是自然,不是蓝天,不是海洋……

一首诗,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发现蓝天似的广阔,学到海洋一样的知识。诗,是我们语言表达的另一种独特的方式。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披着月光,感受到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或者是坐船在湖面上,看到朵朵莲花,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时候,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处景物,也许就能在其中发现一首诗。感受到每一种意境,也许就能提笔唱出藏在心中的话语。

诗告诉我,年轻时不努力,到了年老时学习,悲伤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诗告诉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里。教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诗告诉我,每吃一次亏,就会得到一次教训,增长才智。让我们明白了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6

自1958年“总路线”、“”、“”三面红旗升起之后,紧接着,一个“全民创作新民歌”的高潮席卷全国各地。从县委书记到社员,无论男女老少,甚至80岁的老人也不例外,每人都得写诗,内容就是歌颂三面红旗,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各地出版的油印铅印诗报、诗集、诗刊不计其数,田间街头、车间工地、炼铁炉前无处不有诗。随之出现了大小赛诗会,家庭父子、婆媳、夫妻间都摆起擂台,一时间成了诗的河流、诗的海洋。著名农民诗人王老九写到:“阜坪是个诗窝窝,诗歌页比牛毛多。唱了一首产千首,三年未唱完一个牛耳朵。”

诗歌创作列入了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地、县、公社、大队,层层分配,直接分到人。高峰期一天每人至少要完成5至10首,并强调在食堂开饭前必须至少诵出一首诗。这是硬指标,非完成不可,要不食堂管理员拒绝发饭,队长还当场将其罚站直到出诗为止。

这下可苦了那些没有文化和口才的农民。社员为了作诗,不知费了多少苦心,有些人常常整夜苦思冥想。

我的父母亲都是文盲,仅读了几天夜校,只是能认几个字。眼看作不出诗就有“绝食”的危险,老两口连夜步行十多里路来到我工作的地方,令我作几十首诗,让他们分别记住。我是写诗出身的,当然不成问题,连夜炮制,专作了一些口语化的诗歌教给他们。幸好父母亲记忆力惊人,我作的20多首诗,他们都能大致记住了。

凑巧第二天县里在我老家沅水河畔召开赛诗现场会,由县委李副书记亲自主持,我自然是会场筹备者。赛诗会在食堂开午餐前进行,总共100多人。我父亲是个急性子人,又担心犯锣鼓煞忘记词儿,第一个上前去取饭。他大声念道:“如今社员诗歌多,诗歌滚滚汇成河。随着沅水入洞庭,洞庭陡涨三丈波。”一下震动县里领导,大家拍手叫好。接下是我母亲念道:“前天是个睁眼瞎,昨天认字一千八。今日开口作诗歌,明天就要当作家。”她的诗一念完,又是一阵掌声。县领导当即号召大家向我的父母学习。这次大会由于事先有准备,算是圆满成功。

现场会之后,父亲告诉我,一些人知道我为父母作诗的秘密,不敢公开来找我教诗,就央求我的父母,他俩只好将记住的词儿又分给大家。队里有个姓黄的算命瞎子,大队取缔他的骗钱术,生活无着。他肚子里词儿多,这次排上了用场,专门暗中为人作诗,一首诗二分钱。

一位省领导作诗说:“诗人不是天生成,李白杜甫都是人。更是鲁迅郭沫若,人人能当人人行。”小学的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写出许多异想天开的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乘火箭上天去。张果老问我作什么?我请嫦娥当阿姨。”有的还写诗直接送给郭沫若,向他宣战,诗曰:“加劲写,加劲跑,李白杜甫看今朝,快马加鞭赶郭老。”郭老马上回信道:“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大家齐努力,学习。”一位县领导唱了一首诗道:“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高的产。乘卫星,坐火箭,多快好省加油干,一天等于二十年。”于是亩产三万斤的卫星便一夜诞生。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7

其实,读点诗词不仅是语言问题。中华诗词,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现力强,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是一座高雅艺术的宝库自不必说了。其蕴藏于语言之中的情感之真切,思想之丰富,意境之深邃,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更是一座十分难得的精神宝库。针对提倡学点诗词,有人质问:不知道《阿房宫赋》怎样?不知道唐诗宋词义怎样?的确,我们确实不能把这样的人怎么样。但人和人之间是有种种区别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度量有大小之分,趣味有雅俗之分,品格有优劣之分,精神世界有丰富与贫乏之分,等等。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点诗词,使自己变得更有知识一点,更智慧一点,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多一点,品格更高一点,精神世界更丰富一点,做一个素质比较高、文明程度比较高的中国公民,又何乐而不为呢?

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化中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其内容之博大精深,风格之多种多样,形式之齐整有致,韵律之和谐优美。世无伦比。朗读时抑扬顿挫,吟诵时荡气回肠;写景使人留连忘返,状物叫人拍案惊奇;动情处催人涕泪俱下,激奋时令人拔剑而起;穷哲理宏微,横连中外,述人情世态,纵贯古今。真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者也。品读它,吟诵它,欣赏它,玩味它,陶醉于其中,那是一种多么好多么难得的审美满足。又是一种多么珍贵的情感的哲理的人生的极致享受啊!

其实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件小事情,学好母语对于每个国民来说都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常常讲爱国吗?讲爱国首要的最根本的是热爱并且保护好我们的语言文字。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既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语言文字世界里。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发展、赖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不二根基。我十分赞成“语文学习应自诗歌始”的见解。如果要说语文学习有“捷径”的话,这就是捷径;要说有“妙诀”的话,这就是妙诀。现在有人主张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读经,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左传》《国语》等等,这其实是不妥当的,失之于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是不符合儿童和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而诗词中却有大量适合儿童和少年阅读、吟诵、欣赏,并对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有启蒙作用的好作品。有的可以上学即读,如结合认识十个基本数字,就可以读类似儿歌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又如: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到水面都不见。稍长即可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宋词中也有许多适合儿童和少年诵读的佳作。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在这个阶段不但要多读,而且要多背诵。想要“腹有诗书”,就要趁年轻记忆力强的时候,在“背功”上下点功夫。背些诗词的特殊功效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一生。

主张年幼时背些诗词的,不仅有许多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也有许多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钱学森先生、苏步青先生都主张背诵诗词。苏步青是微分几何学的大家,但对诗词和文学无比爱恋。他小时候放牛,在牛背上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年长了,于工作繁忙之际,每晚睡觉前他仍要花二三十分钟念诗词,神情专注,乐在其中。苏步青先生认为“语文是成材的第一要素”。他在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就职宣言中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苏老一生中写了近千首旧体诗词,96岁高龄时他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收诗444首、词60首。杨叔子是中科院院士,在机械工程领域、机械工程与电子技术等新技术结合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但他在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和卸任以后,都花了大量精力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他,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的,不接受论文答辩。杨叔子先生热爱中华诗词。自己也写了近千首诗词。他为江苏88岁的颜仁禧先生《诗风吹绿校园春》一书写了一首诗作为代序,这首诗是:“诗风吹绿校园春,米寿诗翁续力耘:寄愿儿孙诗志在,国魄凝处是诗魂。”这最后一句正是从杨叔子先生的内心深处喊出来的。胡适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了,但对胡适曾饶有兴趣地亲自编写一本古代诗歌的选集,许多人则不一定都知道。1934年4月20日,胡适在这本诗歌选集第一册付印时写的序言是:“从今天起,每天写一首我能背诵的好诗,不论长短,不分时代先后,不问体裁。一年之后,这些诗可以印作一本诗选,叫做《每天一首诗》。”《每天一首诗》是胡适的一个计划,想选成三百六十五首。因各种原因,历经五年,只选了一百多首,但他很不甘心,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完成这个选本。

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都是诗词爱好者,不少领导同志本身就是诗人。是诗词大家自不必说了,、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等老同志的诗词都写得很好。主席、总理在和社会活动中也都表现了很好的诗词素养。在视察高校时。还与大学生一起背诵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近两年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倾注了极大精力在大、中、小学开展“中华诵”大型文化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中华文化,让雅言传承文明。让经典浸润人生。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不就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之所在吗?

中华诗词的优秀与我们的语言文字优秀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文字是字根文字,是表意文字,这种特性决定了中华诗词成为文化艺术高峰的内在品质。智慧的文字催生了文字的智慧,艺术的语言创造了语言的艺术。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对我说,某君作一字谜很好。谜面为“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泣”,打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思之再三,我才恍然大悟。我深感这个字谜文化底蕴深厚,构思精妙,难度系数也大,就作了一首释谜小诗:“一命呜呼羽不飞,刘邦欣喜刘备悲;自是嫩绿颜色好,亦项亦关莫问谁?”后来在一次有十几位大学校长的聚餐会上,谈到中国语言文化的话题时,我给大家打了这个谜语,并附了这首释谜小诗,让他们什么时候猜出来了什么时候回信息给我。只有清华大学胡东成副校长在第二天给我发来信息:“哈哈!我猜出来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还记得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吗?这是意境多么优美、平仄对仗多么工整的一副对联,又是多么漂亮的一幅风景画啊!上面那个谜语的谜底就隐藏在其中。

我想呼吁的是:热爱我们民族的语言,热爱中华诗词吧!让我们大家诗意地栖居在我们的语言家园之中。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8

每一首诗都让我与作者一起享受他的故事,像在与作者交谈,每一首诗、词、元曲情感不同,但都让我陶醉其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的看到了六月那美不胜收的粉嫩的荷花,让我赏心悦目。荷花已红就够让人陶醉了,但满池的荷花在西湖上盛开时,就更让人喜欢了。要不怎么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呢?看到了西施似的西湖能不让人喜欢吗?

每当我读完岳飞的《满江红》时,我的心里就激起一团怒火。“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作者愤怒至极,连头发都根根立起。因为国君被掳的奇耻大辱,至今尚未洗雪,因为秦桧是个叛徒,所以作者岳飞大怒。

如果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人心里美滋滋的,《满江红》又让人愤愤不平,那么《春望》则让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哀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长安被叛军侵略,只有山河还依然存在。最悲的是,长安城中尽管春天已到来,可却只有野草树木。春天不是春天,这个国家何时才会有美好的春天呀!

当你看到我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时,便是我正在读一首让人开心的诗——《小儿垂钓》。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不在读书,也不在练字,而是在一处背阴少人的地方专心致志学钓鱼呢!你瞧!当行人路过时,他还招招手,生怕惊动鱼儿。如今,我们还在上学,如果还可以悠闲自在地钓鱼该多好啊!

唐诗、宋词既有喜怒哀乐四种感情,还表达了诗人的心情,每一首诗也在讲述一个故事。我想,这就是我喜欢唐诗、宋词的原因吧!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9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篇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 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9∶25早读,我一般九点十分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无形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另外,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时,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三五分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 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地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背得熟,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完了倒背,倒背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久之,80首诗就牢记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就麻烦了。然后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起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古诗背诵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功能,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在采蜜本上并背诵,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自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会背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种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问起他们背诵古诗的好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1)可以增强记忆力;(2)能训练口才;(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5)培养想象能力;(6)提高审美情趣;(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其实,我觉得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前几天,我想整理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忽然冒出四十多本书来,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绝妙唐诗》《诗经》《古诗大看台》《古诗文全集》《新编千家诗》《千家诗评释》《千古美文》《初中双色必背古诗文》《古诗文导读》……林林总总,近三十种。有位同学还买了《诗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词诵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天都是一首诗篇1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1

芒克是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芒克虽然不同于顾城写下了众多的童诗,但是阅读芒克的诗集,却能发现众多闪烁童心光泽的佳句。如“庄稼悄悄地来到我的脸上,/我成熟了。”《庄稼》“我将和所有的马车一道/把太阳拉进麦地。”《劳动》“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可爱的目光,太阳像那树上的苹果,它下面是无数孩子奇妙的幻想。”《果实》“我想和你说:让我们并排走吧。”《风》这些佳句来源于芒克对生命的真诚感悟和对大自然的真诚热爱,虽然很多诗歌读者并没有把这些诗歌当做童诗来阅读,但是如果用童诗的眼光去解读诗歌,却能够带给芒克诗歌一种难得的异质光芒。

《葡萄园》这首芒克的代表作写于1978年,评论界对《葡萄园》的解读,多认为表达了“芒克对大自然的膜拜,是对大地母亲的赞美”[1]。如果我们抛弃这个主题,用童诗的目光回到《葡萄园》,就能发现这首诗中创造了一种奇异而又伤感的童年生活,带读者走进了失落已久的童年回忆。

《葡萄园》这首诗歌并没有运用过多的写作技巧,全诗没两行为一节,每一个小节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共七小节,诗的结构简洁明朗。在诗歌的开头,起首两行作者就把诗歌主题植入了诗歌之中,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在了“葡萄园”。“一小块葡萄园,是我发甜的家。”带读者进入了一个甜蜜的童年回忆,这段童年的回忆是在葡萄园,是一块甜蜜的充满童趣的园地。一小块充满了甜蜜的葡萄园,诗人用这简短的两句诗树立了整首诗歌叙事和抒情的母形象,在这个母形象之下,葡萄园中的其他的子形象才能应运而生。“发甜的家”这个形象的比喻带上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一种温暖的爱意围绕作者心目中的“葡萄园”,此刻的“葡萄园”上升为了一个中心意象。围绕这个中心意象,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在诗中出现了众多的描述性的意象:秋风、葡萄、墙头、鸽子、男孩,小狗,小鸡、落下的葡萄。这些描述性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孩子生存的家园,这个家园,这些意象,原本应该是属于一个“发甜的家”,应该是和煦的秋风,甜蜜的葡萄,欢快的动物和快乐的孩子。但是在芒克的诗中,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却变成了狂乱的秋风、含着眼泪的葡萄、惊慌的鸽子、暗下来的墙头、胆怯的孩子、消失的小狗、惊慌的小鸡、流血的葡萄。这些充满荒凉和破败之感的意象描述出了一个被破坏的家园,这个家园和那个“发甜的家”形成了对比,成了一首忧伤的儿童之歌。

“一首诗歌,如果只描述性意象,而缺少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首诗歌背后则缺少了强有力的意义支撑,诗歌的深层含义则得不到揭示”[2]。在《葡萄园》中,描述性意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破败的葡萄园,而想象性的空间则通过“胆怯的孩子把弄脏的小脸,偷偷地藏在房后”,“这真是个想安宁也不得安宁的日子,这是在我家失去阳光的时候。”这两句诗歌建立了起来。一个胆怯的孩子,一个失去阳光的家庭,这样一幅场景组成了一个忧伤的画面。失去阳光的家虽然和葡萄园的破败没有特定关系,但是却和整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安宁不得安宁”成了作者一个心绪焦点,这个焦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恐惧和忧伤,成为整首诗歌的情感焦点。这种忧伤灰暗的心情,是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的,只不过在诗中诗人用最后的两句诗建立起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情感共通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首童诗,对于儿童来说,体会到诗歌中的破败和忧伤就足够了,毕竟一首童诗不必担负什么深意。对于一个成人,借助于诗歌提供的情感基调和想象空间,这首诗歌则带领读者进入了早已失落的童年时光,去体验人生的成长和蜕变,只不过《葡萄园》带领读者进入的不是童年的快乐和甜蜜,而是一种快乐和甜蜜丧失之后的悲伤。童年不只是无忧无虑的快乐,还携带着大量的难以避免伤痛。“我家失去阳光的日子”,“阳光”在这里是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它象征了那些童年明朗而甜蜜的岁月,是构成那个“发甜的家”的厚实的材质,但是“阳光”失去之后,“想安宁不得安宁”这种岁月带给童年的伤痛,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的经历。可能失去“阳光”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阳光”里那个“发甜的家”的丧失却是每一个成年人关于童年的充满悲伤的成长记忆。正是因为这种悲伤的童年经历,让每一个看到《葡萄园》的读者走进了自己的童年,记忆起了童年里不可避免的伤痛记忆。正因如此,芒克的《葡萄园》超越了简单的童诗的意义层面,而进入了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生命经验层面。

“芒克在‘白洋淀诗群’中和根子、多多一起被称为诗坛‘三剑客’,但是芒克的诗歌不同于根子和多多的诗歌,根子和多多的诗歌多是在表达对时代的反抗,但是芒克的诗歌更靠近自然和生命本真。”[3]正是由于芒克诗歌的这个特质,使他的诗歌能够超越特定的时代,在广阔的人类精神时空中找到永恒的价值。《葡萄园》就是一首超越了时代,把读者带入忧伤的童年记忆中的诗歌。

但是,芒克毕竟属于“白洋淀诗群”,属于“地下”诗歌写作,他的诗歌不可能不带有时代特征。这首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两年的诗歌,就是芒克对童年时代的生命感触。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是一个孩子的芒克就像是诗中所写的“胆怯的孩子把弄脏的小脸,偷偷地藏在房后。”他曾经生活过的“发甜的家”,那个甜蜜的“葡萄园”在时代的冲击下消失了,变成了一个秋风吹拂、墙头晦暗、鸽子离去、鸡狗消失、流血的葡萄坠慢园地的荒凉的“葡萄园”。这个悲伤而荒凉的“葡萄园”在诗中就有了特定的象征含义,它变成了一个时代的写照,每一个人都过着一种“想安宁也不得安宁的日子”。芒克把这样一个时代用童年的眼光具体化,象征化,葡萄园成了象征的客观对应物。联系具体的时代看这首诗,《葡萄园》便拥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也体现了芒克对时代的真实生命体验。在这首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瘦弱而胆小的孩子,躲在房子后面,悲哀地看着曾经带来无数甜蜜的葡萄园,只是这时被践踏和毁坏。“我看着葡萄掉在地上,血在落叶中间流”。诗人对这个时代的愤恨,正如这落叶中流出的血液。面对一个逆势而动的“秋天”,诗人只能发出来自内心的“秋天”的控诉。这种悲愤之情,正如诗人在另一首直接以《秋天》命名的诗中所写的一样:“果子熟了,这红色的血!我的果园染红了,同一块天空的夜晚。”一片用血液染红的天空,就是芒克对那个时代真实的生命体验,也是作者对时出的来自内心的呐喊。

一个用成年人的笔触写出真诚的童诗的诗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个忠实于自我内心生命体验的诗人更值得后世的纪念。阅读芒克的许多诗作,会发现其中真诚的童年笔触,也能够得到一种关于时代和人生的形而上之思,正如他的《葡萄园》,正如他许许多多的诗……在这里,只对他的《葡萄园》从童诗的角度做一次尝试性的解读,同时发掘出这首诗歌背后的时代意义,算是对诗人的尊敬,算是对已经不写诗的芒克的一种纪念。

参考文献:

[1] 李遇春.芒克“地下”诗歌的精神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