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十篇

时间:2023-04-12 09:27:43

陋室铭篇1

2、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文章的主旨;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3、【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4、指导朗读: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集体朗读。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陋室铭篇2

刘禹锡(772-842),洛阳人,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之一,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积极地参与了“古文运动”,更是活跃的社会政治革新中坚人物。一生坎坷曲折,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在宦官、藩镇的联合绞杀下惨败,被逐出京城。先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被弃置巴山蜀水 二十三年。著名的散文《陋室铭》即写于朗州司马任上。

《陋室铭》短小精粹,通篇用韵,琅琅上口,思想深邃,行文流畅,文笔多变,从多个方面展示出其艺术魅力。

《陋室铭》全文仅八十一字,字字珠玑,句句精粹,脍炙人口。开篇运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来比喻陋室,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来歌咏“德馨”。在中国文化中,“仙”、“龙”极其神圣、尊崇,从而烘托出“德”之高标。古之学者,大多追求“德化天下”的远大理想,“惟吾德馨”充分揭示出作者高洁自许的心态和虽处逆境依然不改理想追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接着从侧面来写品德的感召力,从而印证德之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玉在崖,而草木润。” 主人之德令苔、草都极折服倾慕,一“上”一“入”把本无情感的自然物赋予人的情思;一“绿”一“青”把德之功鲜明而深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令人叹赏不已。

然后作者从生活情趣和活动方面来揭示“德”的具体内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情况显示出作者超迈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琴在古文化中不单是一乐器,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意蕴“高雅”、“和”、“宁静”,因而展示出作者内心是宁静、淡泊、闲适。“阅金经”意为研读佛经,即从哲学层面来洞察自然、人生、社会。这样一个“只缘身在最高层”、“一览众山小”的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置个人遭遇于度外,积极探索,“兼济”之志不懈的崇高情怀宛在眼前。

紧接着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生活的安逸、心灵的自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但作者并非只追求个人的安逸,下两句用类比从侧面来写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智者的化身诸葛、词赋大家扬雄来自励、自勉,匡护天下的豪情壮志,叫人景仰,更让人振奋。

结句用典,以反问作结,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振聋发聩,叫人深思。

一、高屋建瓴,为文立意为先

本文以“龙”、“仙”引出德馨,让短文的思想达到人类文化之高标。“德化天下”是他自己甚而是人类追求的精神极致,更为读书人治学之终极追求。超迈流俗,震铄古今,豪迈雄健。

二、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开篇对句比兴引出歌咏对象,篇中具体阐述德之实质,篇末类比又是对句,形式上呼应,内容上一气呵成。结句反问用典,戛然而止,言有尽,意无穷,令人反复咏叹,回味无穷,催人奋起。

三、艺术手法灵活多变,形象鲜明

1.比兴偶句领起,刚健豪迈。龙、仙德,灵、名馨,音调和谐,德之崇高,引人遐思。

2.拟人手法。一上、一入、一绿、一青,情趣宛然,生机毕现,德之功效,鲜明形象。

陋室铭篇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翻译:

山不一定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一定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因我有美好的品德而闻名。青苔碧绿,爬上了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一起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彼此往来的没不识字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也可以浏览珍贵的佛经。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心。这犹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赏析:

(1)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陋室铭篇4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来源:文章屋网 )

陋室铭篇5

当好表率需要德。为官者,是民之表率,当好表率要有德。领导干部品行如何,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所在地方、所在单位的风气,关系到道德建设价值取向。人品连着官品,官品是人品的延伸,好人未必是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诗经》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领导干部要当好典范,发挥模范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是基础条件。

干好事业需要德。领导干部肩负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要干好事、干成事,是否受到群众拥护,在群众中是否享有威信很要害,何谓威信?一是要有威,二是要有信。我理解,有威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查看更多文秘写作网资料就是要有一正压三邪的威力,要有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做人做官做事;而有信,则是来自于领导干部自身高尚道德情操产生人格的魅力,这种魅力“如夏日之荫,冬日之炉,不求人亲而人自亲之”,这种魅力能增强领导干部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能以一当十的力量,更好团结和带领群众开创事业新局面。

体会之二,洁身自好,常养浩然之正气。一个具有浩然正气的人必是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的人,常养浩然之正气对加强个人修养、推动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养浩然之正气,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者。我们继续并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浩然之正气,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健康向上的风气,有利于培养领导干部的正直品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导干部就是要按照讲正气的要求,做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传承者,不为世俗虚名所惑,上交不媚,下交不傲,远小人、帮穷人、亲贤人。

养浩然之正气,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者。社会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只有人人都能常养浩然之正气,具备了良好的人品,达到了一定的修养水准,社会才会达到真正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领导者是理所当然的带头人和实践者,这就要求我们养浩然之正气,以自身的正气带动人,以公正的理念处理事、解难题,这也是党中心提出要以德治国的道理所在。目前市委提出的开展“两个规范”教育活动,既是对党务工作者和公务员行为的规范,也是在思想层面加强干部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为落实市委确立的“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大力推进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战略思路提供组织保障的重要环节。

养浩然之正气,做情趣高雅的生活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体现了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和感悟,有利于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对领导干部而言,生活情趣不仅是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更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假如生活情趣低俗,极易被别有专心人投其所好,引诱下水。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逃避竞争、不思进取,更不是沉溺物欲、声色犬马,而是要以健康向上的爱好,怡悦身心、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情趣,必须严于自律,审慎交往,约束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娱乐圈,做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乱伸手、不滥交友。

陋室铭篇6

学不在身,作弊则灵。

斯室教室,惟吾闲情。

小说翻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陋室铭篇7

2、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友人典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情趣古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赏析:

陋室铭篇8

《陋室铭》是什么?是中华千古名文!其之所以超越时空闻名于世,首先源于其室之陋。因室之陋,才有了刘禹锡这一传世名篇。《陋室铭》的灵魂和可贵之处,乃是作者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和广阔胸怀。如果刘禹锡住的不是陋室而是豪宅,世上也压根不会有这篇文学经典了。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年生于洛阳,进士出身,才高八斗,官至监察御史。因参与王叔文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又因《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当局,降为连州刺史,再贬安徽和州刺史。

和州即今之和县,按当时体制,刘禹锡应在衙门内享有三间三厅居室。但和州知县策某认为,刘是被贬之人,有意刁难他,将其安排到县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却不以为然,见住地风景不错,还写了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于门首。策某闻知甚为恼火,遂将刘禹锡移居别处,面积缩减了一半。此房位于历阳镇德胜河边,周围倒也山清水秀。刘梦得仍怡然自得,又撰对联曰“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县令闻讯更是大怒,再下令将刘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小破房居住。

半年之内,刘禹锡被迫搬了三次“家”,明摆着是策某有意整人,心中当然如鲠在喉愤愤不平。于是,他有感而发一气写成《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他还请人刻碑立于门外。今读《陋室铭》,仍觉其字字珠玑,句句深意,思想性与艺术性堪称“双高”,充分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操守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

敢问,此番和县欲如此荒唐地按经济逻辑来进行“文化建设”,用豪华包装来诠释古代遗迹,其究竟意欲何为?是想篡改历史,还是要“还历史于真相”?抑或故意向刘禹锡开火,讽刺刘郎是在“作秀”?我想,和县的决策人总不至于糊涂到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了吧?那么,只能理解为他们对刘禹锡的身世及胸怀太无知,太不识相,所以才做出如此焚琴煮鹤的“动议”吧!倘梦得先生地下有知,不知该如何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陋室铭篇9

教学时,依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十分强烈的需要”。以教学《陋室铭》第二个环节为例,笔者用PPT先后展示了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1.陋室的环境如何?2.作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如何?3“.名”“灵”“斯”“馨”“阶”“鸿儒”“白丁”“调“”素琴”“金经“”丝竹”“案牍“”陋”分别是什么意思?4“.绿”“乱“”劳”分别是什么意思?是古汉语中的什么用法?5“.何陋之有”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什么不同?上述五个问题紧扣学生的思维基点,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回答,不仅解决了上述重点字词和特殊句法等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快乐地走进了文本,不断地紧扣课文思考,并在思考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多向质疑萌思

教学时,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质疑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致。在教学《陋室铭》的第三个环节时,笔者有意给学生留下自己朗读、自己质疑、自己思考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就下列几个方面自由提问:1“.铭”的文体特点如何?2.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如何?3.本文句式多变,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节奏?4.开篇的“山不在高,……有龙则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5.文末“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采用的是哪些修辞格?具有怎样的作用?6.文章明写陋室,实际上表达怎样的情怀?7.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8.刘禹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写作此文的?刘禹锡在文章中表现的品格对当代青少年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笔者将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用PPT一一展示出来,并在每一道题目的下面附上质疑者的姓名,首先让质疑者自己回答问题,回答不出的,找同学帮忙解决问题,取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弹琵琶成新曲”,巧析“曲解之辞”善思

陋室铭篇10

著名的书屋如下:

陋室,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书房取名为陋室,陋室何陋之有,论景,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宁静雅致,论情,有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君子之交,陋室中,看到的是安贫乐道,不与世事沉浮的品格与精神。绿林书屋,作家鲁迅的生活和书,血肉相连,最耳熟能详的是其少年时代的三味书屋,但伴随其成长的则是绍兴的补树书屋,以及北京的绿林书屋,鲁迅先生因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被诬为学匪,鲁迅先生针锋相对,遂把书屋俟堂更名为绿林书屋,绿林意即强盗,绿林书屋意即学匪、强盗寓所,这间书屋,体现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