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十篇

时间:2023-03-20 10:05:17

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篇1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翁平中心小学六年级:王建华

家乡的风俗篇2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

2、陕西家乡风俗: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3、陕西家乡风俗:皮影戏

家乡的风俗篇3

所谓“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肯定也有很多,最让你记忆深刻的是什么习俗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1年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1除夕新风尚

除夕,夜一如既往来了,大概天上是没有除夕的,否则今天也该有些例外了,却没有。

远处传来了稀稀疏疏的爆竹声,隐隐约约的,并不脆响,只是闷闷的,好像这声音跑得有些远,气若游丝的感觉。现今城里是禁炮了,可能的理由是污染过于厉害。的确,往年初一的清晨,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城市也似乎笼罩在土黄色的尘埃里。现在过年的“咚嘎”声,已成为了城市记忆中的历史,只是城外的农村还可以,那炮声便是从各周边传来的,昭告着年的传统味还在那儿。

城里的确变了许多,不仅只是少了爆竹。传统的除夕,人们是喜欢团圆在家里的,一家人畅畅叙叙,和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一种小家的温馨。现在,许多人家团圆到饭店里了,一桌挨着一桌,各桌都圆圆满满,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幸福着新时代的幸福,是一种大家庭的和谐。

已经走出来了,并不刻意宅在家里,因为到城市的除夕之夜里去瞧瞧吧,流光溢彩,是斑斓而闪亮的。更有浓浓的中国红,点燃了佳节的气氛,这不正是年的色彩吗!

是啊,团圆未必就在老家,只要一家人团在一起,到哪里都可以圆,所以有的家庭把团圆团去别处了。去旅游,和另一个城市团在一起,和未曾相识的人团在一起,和别的风土人情团在一起,这是新的除夕,新的风俗,新的时尚。

年永远在,时展,风俗有改。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2我的家乡在银川。这里有踩高跷、跑竹马、浪头车和跑旱船?今天我就来介绍我最喜欢的风俗踩高跷。

据民间传说高跷这种形式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相传有一年元宵节,艺人们要到县城闹红火。县老爷知道后,便想诈一笔横财,并下令将吊桥吊起,入城者要交过桥费,否则不准入城。城外的艺人听后,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便准备进城的钱。谁知县太爷又将过桥费提价了,艺人的儿子回家后看见墙上挂的长腿白鹤图受到了启发,便连夜制造木棍,在木棍上装脚踏板,将木棍绑在腿上,脚绑在踏板上,趁夜沿城演习了一遍。正月十五日那天,城外的艺人都依样绑上高跷,越过护城河,进了城。这就是高跷的原形。

大年初一那天祖父母、父母和我有幸看到了踩高跷。高跷艺人们身穿红衣服,下面穿红裤子,衣服和裤子上面都缝上了金色的边。小丑头戴红色瓜皮帽,身穿红色的中国服装,并且背了一个灰色的包,但是裤子的颜色十分特殊:一条裤腿是红色的,一条裤腿是米色。所有人的脸上都画着小丑妆,并且人人身怀绝技。一开始小丑就来表演踩着高跷倒着走路,倒着走后不忘再加一个跳起来的时候旋转的动作。随后,高跷艺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有的人倒立,有的人单手支撑转一圈后下腰,还有的人向前翻了个跟头。不管怎么做,所有人都是在踩着高跷的时候做。最后一个高跷节目也是最精彩的一个压轴节目。只见有四个艺人开始下腰,小丑倒立不动,剩下的两名艺人倒立走路,以S型的方式绕过四名艺人和那位小丑。他们获得了许多的掌声。看得我们直叫好。

妈妈说,以前的高跷都很矮只到妈妈的小腿,现在的高跷可以到她的膝盖。听到这里,我就赞叹到,现在的艺人技艺可谓是越来越高超,更加获得人们的喜爱了。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3《春节的饺子》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但是每逢春节,人们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太和县,我们当地春节的饺子别具特色。

先从饺子皮开始说起吧。饺子皮有白色的、绿色的,寓意新春来临,生机盎然;还有用胡萝卜汁和面擀出来的饺子皮是红色的,象征着明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饺子馅的调制就更是别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绝活。有猪肉大葱馅的,有羊肉白菜馅的,有山药虾仁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在饺子边上捏出一个个褶皱,就好像给饺子镶嵌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在饺子边上捏一个小小的口,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笑口常开”;还有的把饺子包成个元宝样,以此祝福来年财源滚滚、富贵常在。我们当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是每家每户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就是把一枚干净的硬币悄悄地放到饺子馅中,然后包起来,这个饺子要和别的饺子一模一样,谁吃到这个饺子,他就是来年最幸运的人。

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一起,我调馅,你擀皮,他包饺子,在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等到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迫不及待的人们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别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说说今年的收获,谈谈对来年的期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饺子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乡的人们每年都在期盼着它,因为它是春节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4《贴春联》

春节可是中华民族大喜大庆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但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这可是过春节最重要的事情啦。

贴春联这个习俗可是大有来历呢!传说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常常在除夕那天出来祸害百姓,人们苦不堪言。有一个人发现这个怪兽害怕声响、红色,于是人们就在“年”来时放炮竹,把红纸贴在家门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贴春联、放炮竹的习俗了。

腊月三十,人们会把提前准备好的春联恭恭敬敬地贴在大门上。我家的春联可是与众不同吆!我可是家里的小小书法家,门上的这些春联年年都是我的杰作。动手写春联已经成了我们家迎新春的重要活动,这让我非常自豪。每年放寒假,我都特别期待写春联的那天早日到来,好让我大显身手。

年三十这天一大早,东方刚露出了鱼肚白,我就迫不及待地起来了。我拿起了妈妈提前准备好的红纸、墨汁、毛笔,满怀自信地走向书房。我先把折好的红纸认认真真铺在桌子上,用镇尺压住。再把墨汁小心翼翼地倒在砚台里,放在左上角。一切准备就绪,可写什么内容好呢?我打开我的春联集锦,仔细地看了又看,终于选定了一幅。要开始写了,我稳稳地拿起毛笔,蘸了些墨汁,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幅对联“新风开盛世,春色满神州”,当然还有横批“新年快乐”。然后,我又写了几个福字、寿字。终于大功告成,我把它们一一放在了地上,等墨汁自然晾干。

接下来,我和爸爸就要贴春联了。我兴奋地拿来了胶布,搬来了板凳,我指挥,爸爸贴。

“先贴正门。”我像个将军一样发号施令。

爸爸拿着春联说:“这样行不?”

我后退了几步,仔细端详了一下,说:“向左一点点,哎不对,多了,再向右一点点,右边向上抬一点点,哎,别动,这样刚刚好。”

爸爸在我的指挥下身体像跳舞一样扭来扭去,妈妈在一旁被我俩逗得哈哈大笑。我迅速地撕了几块胶布,固定住了春联的四个角,然后把春联贴好。

该贴“福”字了,我拍着胸脯喊到:“这个交给我吧,爸爸你甭管了。”我拿着“福”字,找准位置,对准角度,正要贴时,妈妈说:“哦,不对,福要倒着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中华文化真有意思。我刚把“福”倒着贴好,爸爸从里屋出来喊住了我,“你看看,福都贴倒了。”我忙给爸爸解释其中的美好寓意。爸爸恍然大悟,满意地点了点头。

最后,我把“寿”字贴在了爷爷的门上,寓意爷爷延年益寿。看着爸爸妈妈向我投来赞许的微笑,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春联贴完了,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门上红红的春联,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闻着家里洋溢着的浓浓的年味,心中满溢着幸福。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5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说,是说从前有一个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三个弱点。所以人们过春节的时候就再也不会看到“年”了。

三十儿晚上吃完饭以后,我们就一起去姥姥家楼下放鞭炮。记得当时爸爸给我们买了很多,有在地上开的,有在天上开的,还有儿童鞭炮等……记得当时我和表妹一人拿了两根粉色的仙女棒她把自己当成小公主一样,却遭到我的吐槽说她太幼稚,我的弟弟和表弟一人拿了一根蓝色的仙女棒跑来跑去,把自己当英雄一样在打怪兽。当时妈妈问我们:“你们知道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吗?”我们四个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了答案:“是因为要吓走‘年’这个怪兽!”妈妈笑着点头说我们聪明。这时,买鞭炮的爸爸说道:“放鞭炮啊,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我们几个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听着。也都明白了这些知识。

家乡的风俗篇4

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初夕。在这一天,人们都要贴春联、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关于除夕,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个村子突然来了一个巨大的怪兽,名字叫夕,把人们吓得心惊肉跳。有一个叫年的小孩,他灵机一动,用点燃的鞭炮和红绸来吓怪兽,最终把怪兽吓跑了。以后人们都在每年的最后一天贴春联、放鞭炮。

除夕的夜晚,家人们都要在一起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要多煮,意在年年有余。一旦饺子煮破,可不能说破,要说挣了,也就是赚的意思。饺子里还要包钱、枣、糖等,吃到的人们都预示着吉祥发财,大家都衷心地互相祝福着。除夕的夜晚最有特色的就是放烟花了,小孩子们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整个夜晚的天空都五颜六色,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迎春节啊!

大年初一,有拜年的习俗,大家相互拜年,互相问好。小孩子向长辈拜年的时候都会得到压岁钱,拿到红包的孩子们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初一过后就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上街赏花灯、吃元宵,仍旧沉浸在春节喜庆的气氛中。

家乡的风俗篇5

我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说:“人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生活在水里,两者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成为随处可见、可用的活教材,让民俗文化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农民工子弟教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地处浙江省绍兴市袍江部级开发区的群英小学是一所纯农民工子弟学校,近千名学生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18个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俗百花园”。学校立足学生、立足生活和立足地域,开发与实施民俗风情“1+1”校本课程,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民俗文化素养,促进流动儿童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对异乡(绍兴)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融入感,通过开发出生地和就读地民俗文化“1+1”校本课程,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三化一体,整合民俗“1+1”课程资源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民俗化

我们根据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与整合,让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衔接,使这些课程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满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需求为原则,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满足师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构建了运动与游戏、美术与工艺、语言与故事、音乐与戏曲、饮食与特产、节俗与礼仪等六门民俗风情“1+1”课程。

运动与游戏这一课程,就是根据国家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要求,我们整合了绍兴以及学生家乡的游戏,以低段年级为教学对象,从玩法、技能、技巧进行分类组合,形成了民俗游戏的1+1,让学生在朗朗笑声与浓浓乡情中,传承各地民俗游戏文化,促进儿童体质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美术与工艺课,我们选取国家美术课程中有关民俗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开发,如天津的泥塑、庆阳的香包、淮坊的风筝、绍兴的花雕、花边以及白族的扎染等,了解民间工艺文化的历史、起源、意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审美素养。语言与故事课,我们立足民俗,辐射语言,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作为参考的文本,对接绍兴与家乡,方言、俗语、谚语、谜语、对联、歇后语、绕口令等进行延伸、拓展,使之生活化、情趣化。童谣的音韵、神话的神秘、故事的有趣……这些民间文学正与儿童的好奇、天真、游戏心理契合,成为童年贴心的牵挂和营养,展示出民俗文化的异彩纷呈和自然亲切。节俗与礼仪课,穿越时空界限,从家乡来到绍兴,听听节日传说,学学日常礼节,品品民风乡情,体会礼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做一个“知节俗、懂礼仪”的小绅士、小淑女,让礼仪之邦的美名传播四方、传承千秋。

(二)校本课程生本化、民俗化

走进群英小学,你就会感受到“民俗文化,群英荟萃”的氛围,学校积极开发学生喜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民俗化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小百灵社团(民族音乐)、小孔雀社团(民族舞蹈)、民间工艺社团(小画家、剪纸)、民间故事社团以及民俗风情小导游、民俗游戏等社团,让那些有梦想、有特长的孩子自己申报社团,并在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中,由专任老师辅导,定时定点开展活动。

在群英小学,人人都是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开发一种学校课程或参与一个学生社团的辅导工作。为保证校本课程质量,学校在调动本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聘请了笛子、葫芦丝、跆拳道、国际象棋、书法等专业教师。

我们为学生打造的这些民俗化课程资源,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自己适合什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三)学生活动课程化、民俗化

在群英小学,每一次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把活动与课程整合起来实施,使得学生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民俗特色主题系列活动,大力营造“民俗百花园”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开展“民俗游戏游园会”“民族歌舞大奖赛”“民间故事大家讲”“民俗好声音”“民俗风情节”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充分挖掘、展示各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展现了群英学子勤劳勇敢、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促进民俗风情“1+1”特色课程的推进。

群英小学“三化一体”的民俗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拓展了自由飞翔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化一体”的民俗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共守民俗文化之根,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四步到位,推进民俗“1+1”课程教学

(一)课程资源的筛选

我们精选学生籍贯所在地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整合教材已有的和学生已知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国家、地方课程配套(“我是绍兴人”课程和越城区的《越文化教育读本》),和幼儿园、初中乃至今后走上社会相衔接,凸显实用价值。

音乐与戏曲这一课程,我们撷取国家课程中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的教学内容,彰显绍兴与家乡的民俗特色,进行拓展选材。细腻婉柔的小调、高亢嘹亮的山歌、激情奔放的狮舞、委婉优雅的越剧、滑稽幽默的鹦哥戏、神奇美妙的乐器……使学生一起听民歌旋律,唱地方戏曲,演民族歌舞,奏民间器乐,走进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有你有我,享受音乐,享受快乐!饮食与特产这一课程,我们有机地整合了科学课中饮食教学、越城区的魅力文化读本的内容。“南米北面”、“东甜、西辣、北咸、南鲜、中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口味、不同特产,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家乡,带着自己“舌尖上的民俗”来到第二故乡,当舌尖遇到民俗,当“家乡的食俗”遇到“绍兴的饮食习惯”,这“1+1”的作用就这样妙不可言地开始发生。

(二)课程内容的编排

每册读本围绕一个主题,分设12个专题,每一课基本结合一学年时令顺序(9月―6月),每个专题以“绍兴+各地”进行对接,体现“1+1”的妙用,便于实践操作。

例如节俗与礼仪课的内容就是按时令顺序编排:中秋思亲、重阳敬老、春节拜年、清明祭祀、端午除五毒;美术与工艺课内容顺序:中秋放河灯、春节贴窗花、元宵挂灯笼、端午做香囊。

(三)课堂形式的呈现

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导向,力求儿童化,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平时常见的的场景为插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儿歌等为载体。

下面以清明祭祀这一课的内容呈现为例来说明。学俗:知道清明节的来历;知俗:了解清明祭祀的各种习俗,诵读清明诗歌,参加清明诗会;入乡随俗:了解绍兴以及其他各地的祭祀习俗;移风易俗:我们提倡“鲜花献逝者,网上祭英魂”“诗歌寄哀思,青团忆故人”。

(四)课堂教学的推进

按“知识窗―实践园―拓展谷―展示台”主线徐徐展开,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做、找一找、比一比、秀一秀、评一评”的板块层层推进,使读本编排体现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兴致,体现童趣,便于教学。

知识窗以介绍本课教学内容为主旨,以故事或小知识的形式呈现;实践园以绍兴的内容为主;拓展谷以拓展、延伸的形式介绍学生家乡相关内容;展示台整合绍兴及家乡各地的内容,以活动、表演、制作等方式进行展示。

三、三个结合,提升“民俗1+1”课程实效

(一)乡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乡土性即当地自然人文的特殊性,而系统性即知识的完整性。民俗风情是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自然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使人们能强烈感受到写的是当地,而不是其他地方,但民俗风情应符合教学的规律,应具有系统性。民俗风情“1+1”课程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到六年级中分别开展运动与游戏、美术与工艺、方言与故事、音乐与戏曲、饮食与特产、节庆与礼仪教学,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反映了两地的民俗风情。

(二)专题性与拓展性相结合

专题性是各章节按典型的风情来编写,每一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而拓展性是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并激发学习者完成一些开放的、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民俗风情“1+1”课程用“出生地民俗风情+就读地民俗风情”,即“1+1”的方式把两地风情进行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两地文化的融合。

(三)可读性与游戏性相结合

持续注意是儿童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为了吸引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民俗风情“1+1”课程在可读性与游戏性上下足了功夫。学习内容的呈现,以故事导读、图片点缀、活动体验的方式徐徐展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学习活动的深入,按知识窗、实践园、拓展谷、展示台的顺序环环相扣。这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交往的社会性,摆脱了机械、封闭、沉闷的“独白”式的教学现状,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心智发展。

家乡的风俗篇6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家乡的风俗篇7

房山旅游网:http://.cn

房山旅游咨询电话:010-89360123 010-89352764

玩之民俗房山

北京市房山区现有市级民俗旅游村33个,市级民俗旅游户1387户,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设施完善,俊美的山水与清新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下榻于农家庭院,围坐在篝火旁,品尝着农家饭,采摘着绿色蔬菜和水果,尝试着田间耕作,感受清风徐徐,倾听蛙鸣悠扬。在返璞归真中寻找喧嚣外的一片净土,让您真正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

“北京最美乡村”四马台民俗旅游村

四马台民俗旅游村地处“清凉世界 天然氧吧”之美称的白草畔景区山腰,平均海拔900米。这里民风淳朴,山高、林密、谷深、花香,有5500亩的龙王帽仁用杏观光采摘园。现有市民俗旅游户230户,日接待量1500余人。各户拥有独立的别墅小院,既具有淳朴的农家特色,又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在这里不仅可以吃农家饭、住别墅院、品农家果、干农家活,还可根据季节到果园进行采摘,体验到农家生活的乐趣。

四马台民俗村的饮食特色突出,有红腿香椿、木芽菜、花椒芽、椴叶、苦麻菜、马尾豆腐、野蘑菇等特色菜,主食有贴饼子、窝头、碴子粥、豆角蒸面、年糕、野菜饭等,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北京最美乡村” 水头民俗旅游村

水头民俗旅游村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北部,三面环山,依山而建,青山叠翠,河水清潺,景色秀美,南泉水河发源于此,村以此得名。该村现有市民俗旅游户27户,主要接待特色为农家院、农家饭、农家游。特色餐饮包括虹鳟鱼烧烤、焖小鱼、糊饼、粗粮食品等,初步形成集民俗住宿、果品采摘(菱枣、柿子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民俗旅游项目。

“北京最美乡村” 南河民俗旅游村

南河村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近年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推出了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观光、绿色蔬菜采摘、入住农家小院、感受新农村新变化等一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南河村目前已有蔬菜大棚681栋,种植有香菇、菜豆、西葫芦等十多个品种,形成了一年四季有菜摘,一年四季菜不同的特色。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色彩斑斓鲜嫩的各式蔬菜,宽敞干净的街道,是南河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北京最美乡村” 南观民俗旅游村

南观民俗旅游村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西部。清新秀美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南观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己建成规模性垂钓园11个,主要服务项目有垂钓、烧烤、吃农家饭、旅游休闲等。该村根据自身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特点,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修建亭、桥、廊以及登山步道等设施,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优雅意境,还可以登山健身挑战极限。该村现已成为北京市民垂钓娱乐、休闲观光、绿色健身的新选择。

“北京最美乡村” 水峪民俗旅游村

水峪村位于房山区南窖乡,四周环山,平均海拔500——800米,林木覆盖率73.6%,林果多以柿子、栗子、枣、山楂、核桃为主。山地盛产玉米、小豆、高粱等典型北方杂粮,兼有茼蒿、木兰芽、香椿、花椒芽等地方特产。现有明清时期古民居100多套、600余间,收藏128碾,有着古村落、古民居、古中幡、古碾四古文化。是集自然山水、休闲度假、垂钓采摘于一体的民俗旅游村。

“北京最美乡村” 大峪沟民俗旅游村

大峪沟村是中国磨盘柿第一村,该村磨盘柿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柿产量最多的乡村。大峪沟村共有56户民俗旅游户,同时可接待游人500人,为游客提供采摘观光、休闲垂钓、餐饮住宿等民俗旅游环境。

“红歌圣地” 堂上民俗旅游村

堂上民俗旅游村位于房山区霞云岭乡北京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内,平均海拔950米,林木覆盖率90%以上,山峦叠翠,气候凉爽。这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既具有淳朴的农家特色,又渲染着浓厚的红色氛围,可享受农家休闲娱乐,体验农村田园耕作、秋收春种、挖野菜、采蘑菇、摘果品等各种农事活动。

全村日接待量400人。淳朴好客的村民为游客准备了特色农家饭,主要有揣糕、小米豆角饭、小米榆子饭、窝头、玉米粥,山野菜、原汤菜、山羊肉、腊猪肉等。游客还可利用传统工具——石碾、石磨亲手加工粗粮,吃特色家肴。

“生态渔家”

西河民俗旅游村

西河民俗旅游村位于风景如画的十渡风景名胜区,该村可分水上娱乐区、养鱼垂钓区、休闲观光区和采摘区,是十渡景区内唯一的花园式小区。青砖青瓦的平房建筑,古朴典雅、品位别致,与村内的参天大树、绿草茵茵、石砌的小路相映成趣,给您自然、和谐、亲切之感。

西河村素有“京郊流水养鱼第一村”之美誉,鱼的品种达十几种之多,可烧烤、垮炖,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您还可以亲自感受一下垂钓的乐趣。

“火锅鱼宴” 九渡民俗旅游村

九渡村位于十渡风景名胜区中心地带,这里集中了十渡景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项目,被誉为“神州第一”的蹦极跳就坐落在这里,此外,还有漂流、攀岩、峡谷飞人等惊险、刺激的娱乐项目。

有独具特色的火锅鱼宴一条街,可品尝到十渡鲜鱼与当地特产山乡豆腐、岩洞鲜菇共涮的火锅,绿色、生态、鲜香、清爽相得益彰,形成绝配。

“养生山吧”

寺尚民俗旅游村

家乡的风俗篇8

家乡清明节习俗作文范文一我的老家在贵州,那里离宁波好远好远,因此那里的风俗习惯也和宁波的有一定的差别,今天我就讲讲我家乡清明节的习俗。

家乡的清明节和全国各地一样,都要去祖先坟前扫墓,但家乡的扫墓的那一天,我们都要清早上山去,并且是不吃早饭空着肚子去的,为的就是让逝去的祖先先“吃上”早饭,等到在坟前祭扫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把那些供奉先祖的食物当做我们的早饭,尽管那些食物已经凉了,但我觉得这是对祖先的尊敬。供奉完祖先,大人们会清理一下坟上的杂草,然后从不知哪里砍来的一根树枝插在坟墓旁边,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含义,只听得大人们说是为了给祖先们遮风挡雨。

当然家乡的清明节不只只有这些。在扫完墓后,村里的人就会聚在一起,举行一年一度的“斗鸡”大赛,那场面是我见过的最热闹的场面,人山人海,大家都围着看两只大公鸡在那里斗来斗去。我和伙伴们则喜欢在村口那临时搭起来的秋千上荡秋千,常常玩得忘了回家。

家乡的清明节还有很多的活动,我想这些活动习俗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家乡清明节习俗作文范文二我的家乡在南昌,在我们家乡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称为“鬼节”。

民间还有上坟、添坟的习俗。晚辈带着烧纸,供品等,到已去世的亲人坟上,烧纸磕头。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还要在坟头上压白纸条。听老人们讲这是给已去世的亲人修房屋,防备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来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此时我想起了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郊游的活动。这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野外去游玩,以此来放松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紧张的情绪,还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古代也有踏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清明节都城人民郊游踏青的热闹景象。

清明节还是植树的好季节。因此又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听老人们说旧时候有“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的谚语。

除了以上的风俗以外,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就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样。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还增加的新的内容。

清明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我们小伙伴的欢乐活动,荡秋千,放风筝。最好玩的要数放风筝了。大家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共同把风筝送上蔚蓝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飞欢乐,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我们家乡的清明习俗是不是很有趣,大家也来分享你们家乡的清明习俗吧。

家乡清明节习俗作文范文三又是一年清明到。明天周六,我们准备去做清明。每年清明,我们都是步行去祭祖。大概要走8里田间小路,才把几处祖坟跑过来。到处都是花的世界,油菜花金黄一片,高过人头。路窄处不得不沾花惹草。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的马兰头就忍不住摘一把。家乡有句俗语:清明前,马兰甜;清明后,马兰臭。马兰的吃法我知道的有这几种:

1、炒马兰头

把摘回来的鲜马兰洗净,放在开水中焯一下,控干水,再像炒白菜用油盐那样炒熟。

2、做马兰粑

先炒好马兰头备用,再炒干米粉(面粉不必炒),把马兰头倒入米粉中搅拌,太干再加些开水(面粉加冷水)搅拌,揉成面团。做成粑。将锅烧红,放油,烧5成热,把粑放入锅中煎至两面有点黄,再向锅中倒点水,盖上锅盖,烹5至8分钟就OK了。

家乡的风俗篇9

关键词:民俗文化;周秦文化;景观设计

1 关中地域景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景观,宝鸡市作为关中地区具有民俗代表性的地区,在眉县、扶风、凤翔等县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园、民俗旅游园等。关中民俗景观无论是在建筑主体,还是在景观设计方面,都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分析布局,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统一部署设计。通过走访调查扶风关中风情园的实地分析,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总结出关中民俗风情园的一些景观设计手法:

1.1 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相结合

通过调研能发现,关中民俗风情园中的民俗景观设计表达手法,注重将传统的元素通过现代材料或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植物品种选用关中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海棠、紫薇等,拴马桩作为一种传统物件,原来是用来拴马绳用的,现在却以现代构成的设计手法散落在草丛里,看上去既有秩序感,又有历史感。

1.2 突显地域文化

关中民俗风情园园中规划与设计要想标新立异,应注重体现当地地域特色。游客既可以感受到关中纯朴与粗犷的民风,同时也能近距离感触园林小品的设施;既可以拉近景观元素与游客之间距离,又可以使游客体会民俗景观的质感、沧桑和淳朴,以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显现“原生态风景”的内心感受,冲击视觉记忆。此外,关中民俗中最基本的农业生活用具被作为陈列的展品呈现给游客,让游客怀念农耕文化,寄思乡愁。

2 周秦文化理念的体现与民俗生活的再现

关中宝鸡地这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在景观设计方面应使用现代的手法再现周秦文化,如将青铜器经过抽象、变形、再造以后,作为景观雕塑、景观座椅、景观灯具,甚至是景观地面来使用。宝鸡市部分地段已经摆放了许多仿造的原始青铜器以体现周秦文化影子,但仅停留于简单的形式摆放,没有把这种器皿结合现代手法加以运用,进行二次创新。关中民俗风情园可以引入传统元素的再生设计手法,以更好地体现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

其次,结合农村集镇里面的生活场景,以原始又新颖的方式运用于民俗风情园。如扶风县开发打造出了“以扶风为轴线”,再现关中民事民情的旅游项目――关中风情园,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也是关中民风民俗的缩影。其中把关中的民房建筑、特色小吃、手工艺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各种小吃加工坊、织布坊、民间工艺品展坊、各色花卉、农家蔬菜园、多种名优果园等云集,其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劳动生活景象,当中收存和保护了大量的石器文物,如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桩、石羊等,既保留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气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亲身感受体验到关中民风、民情的淳朴厚道。

3 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应用前景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象征,是民族之根源、力量之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入与保护,表明了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文化艺术性与历史传承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很多民俗文化被吞噬并逐渐消失,民俗文化的传承甚是堪忧,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健康发展并传承下去。关中西部地区作为蕴积历史文化聚集之地,有着优越的民俗文化,因此,造就了关中西部民俗旅游业的繁荣兴盛。这里民俗旅游业形式多样,其民俗内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关中民俗风情公园的主题定位,采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示和呈现关中民俗主题,紧跟主题形象,对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和分区布局,积极挖掘多种关中民俗主题公园展现模式。通过不同的展现技法表现出民俗“活”的文化,使游客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深刻感受浓郁的风土人情,同时,完成再现民俗主题公园教育和传承的使命。因此,其具有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和教育后人的作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民俗主题公园也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整个乡村民居、乡村田园绿地、乡村果木基地等作为民俗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主题公园与周边乡村游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可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园独特性的展示和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继而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应立足当地、回归传统、回归自然,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感召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家乡的风俗篇10

自今年年初以来,xx乡围绕“树新风助脱贫”这一目标计划,把移风易俗作为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禁毒防艾、卫生健康、扶贫政策等宣传宣讲,积极推进文明和谐新安建设。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制定并下发了《xx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xx乡移风易俗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奖惩办法》,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兼组织宣传委员杨进刚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计生、禁毒等组成了宣传发动、综合治理、督导考核等工作小组。与各村两委签订了《村干部践行移风易俗承诺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两委的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年终考核等先进的重要依据。同时,认真组织好日常监督检查。坚持每季度调度一次、每半年测评一次,并把结果通报全乡,及时掌握和公开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发挥驻村工作组的作用,指导所驻村健全《村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村组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起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村广播喇叭、宣传栏、张贴标语和组织群众会、坝坝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禁毒条例》、《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党建月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三是突出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是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乡党委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按照“严、实、广、细”的要求,扎实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严”,就是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放宽政策,不徇私讲情;“实”,就是把好群众举报、调查取证等环节,做到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广”,就是治理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也触及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细”,就是具体治理中,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全面铺开农村环境整治脏乱差工作,在农村组织开展让门前净起来,让村道净起来活动,对普隆村集贸市场、固定摊点内外环境卫生也进行彻底治理,在全乡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