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诗十篇

时间:2023-03-25 14:04:36

九九重阳节诗篇1

九九重阳节:登高,读诗,赏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九重阳·古诗欣赏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

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齐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是有其他活动的。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 “茱萸节”。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活动之一。金秋九月,菊蕊笑绽,氤氲芬芳,故而九月也叫“菊月”。菊也和九九重阳密不可分。重九也叫“菊节”、“菊花节”。在这天,人们就有了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的习俗。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便反映了唐人过重阳宴饮友人、赏菊的风俗。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白居易也作有《重阳席上赋白菊》,来表达当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诗中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以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赏菊的同时,人们自然想到了以菊花入酒,浸泡而饮,希望能延年益寿。

除去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更是重阳节的重要项目。重阳糕是用面粉蒸制,以枣、栗、肉为佐料。蔡云的《重阳糕》中有着形象的描述:

《重阳糕》

唐 蔡云

蒸出枣糕满店香

依然风雨古重阳

织工一饮登高酒

九九重阳节诗篇2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遣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会,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每至九月登高饮酒,妇人带莱萸,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九九重阳节诗篇3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为什么称“重阳”?中国古代将一切事物都分作阴阳两面,数字也是如此,一三五七九,奇数为阳,九,阳数之最大者。九月九日,日、月都是阳数,所以叫重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因此也叫重九。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句话隐喻“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汉代有了登高、插吴茱萸的习俗。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重九)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重阳日正式成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重阳那一天,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九九登高、吃糕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到了新时期,尊老、敬老逐渐成为社会风习。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爱老、助老的风气。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义。

现在让我们盘点一下中国古代重阳节习俗主要有哪些。

1.头插茱萸可以辟邪。《风土记》云:“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唐宋以后以“茱萸”入诗词的作品非常多,如:唐代廖匡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孟浩然《九日得新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南宋陆游《秋夜》:“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宋京镗《木兰花慢》:“聊复与平章。也随分登高,茱萸缀席,菊蕊浮觞。”等等。

2.饮酒令人长寿。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汉高帝戚夫人使儿贾佩兰说,宫内“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令人长寿。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酒。”唐郑谷《漂泊》诗:“黄花催促重阳酒,何处登高望二京。”明代何景明《樊秀才园内菊》:“明日重阳酒,殷殷为尔携。”

3.登高可以避厄。此说源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农历九月九日,以绛囊盛茱萸,登高山,饮酒,可以避邪免灾。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载酒具、茶垆、食},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释不登。赁园亭,闯坊曲,为娱耳。”登高不只是登山,城市里没有山,登高塔、高阁等,也是登高。

4.吃重阳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麦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帝京景物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吃重阳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

5.赏菊。《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G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缚成洞酰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从这一段史料可以知道,古都开封北宋时已经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当时的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竞相开放,让人流连忘返。

6.开展击马球等竞技体育活动。清窦光鼐、朱筠《日下旧闻考》载:“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召集各衙万户、千户能击球者,咸用上等骏马击球,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装饰如画。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踯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然后打入球门,中者为胜。”这一段记载将较胜马球这一体育活动描写得有声有色。

7.行围打猎,输者请客。《日下旧闻考》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射罢于地{处卓帐饮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食之。”古人没有动物保护概念,除此之外,这一活动也是饶有兴味。

从上面撷取的一鳞半爪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重阳节的活动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历史上文人雅士重阳节登高、饮酒等习俗,留下许多风流韵事,这些典故、佳话,常常被后世文人写入诗词文章,典故最有名的有“落帽”“白衣送酒”“赐菊延寿”等。

“落帽”又叫“重阳落帽”“孟嘉落帽”。据《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很受桓温的器重。九月九日,桓温设宴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叹”。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文赞叹此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孟浩然《九日得新字》,将重阳节的典故登高、饮酒、落帽、授衣尽入其中,诗云:“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白衣送酒”“白衣人”。《续晋阳秋》曰:“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陶潜正在发愁重阳节没有酒,恰好刺史王宏派白衣人(使者)送酒上门。因为陶潜是个名人,“白衣人”“白衣送酒”就成了典故。王勃诗:“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李白诗:“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苏轼诗:“喜逢门外白衣人,欲湖中赤玉麟。”“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赐菊延寿。”魏文帝《九日与锺繇书》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彭祖系传说中的长寿老人,活了800岁,这里以“九九”谐音“久久”,赐菊“助彭祖之术”,是祝愿对方长寿的意思。

九九重阳节诗篇4

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重阳游玩地方推荐福建武夷山、厦门

福建靠海,气候温暖,这条线路路途相距不太远,也不累,对于那些爱喝茶的老人,可以看海景,品品茶,非常的惬意。

杏花村里品酒赏诗

推荐理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因杜牧这首《清明》诗而美名远扬,无数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诗篇,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浓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杏花村“天下第一诗村”的美誉。名人、名村、名酒、名诗,让这个地处安徽池州的小村落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深秋时分,在杏花村品酒赏诗,思远古之情、享眼前之福,一定会让老人们有份意外之喜。

申遗成功后看崀山

推荐理由:日前,湖南崀山与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湖南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风景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景点60多处,已开发的有6大景区,有八角寨(门票)、天一巷、辣椒峰、扶夷江、紫霞峒、八音岩等,美丽神奇的崀山以其雄、绝、险、秀、幽、奇的自然特色风光,吸引着众人的眼球。

重阳传统美食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和猪肉、牛肉相比,羊肉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胆固醇含量少,很适合老人食用。想让羊肉面口感好,羊汤的熬制很重要,一定要熬到汤白如奶,肉要烂熟更利于老人消化。注重养生的古人讲究秋季进补,而羊肉是最好的进补食材,因而重阳要吃羊。

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西京杂记》记述,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南朝梁关均所撰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这足以说明重阳饮菊花之普及。在当时,人们将菊花酒视为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九日这天,人们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人们在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等中药。

栗子糕

九九重阳节诗篇5

九九重阳登高诗【热门版】《重九日登石阁三首·其三》原文

今岁重阳日,凭栏气候迟。

云烟虽已淡,林木未全衰。

天地开怀处,山川快眼时。

栏干空倚遍,此意有谁知。

《重九日登石阁三首·其三》的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九九重阳登高诗【精选版】《九日》原文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日》赏析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 异客。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九日》作者简介

文森(1462-1525),字宗严,南直隶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历庆云、郓城二县县令、御史、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年(1515),进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病未赴任。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奏准致仕,嘉靖四年(1525)卒于家,年六十四。有《中丞集》。

九九重阳登高诗【经典版】《重阳日东园》原文

沆瀣催时律,幽阴结夕霏。

楼台侵日上,山水送秋归。

海燕辞巢尽,霜鸿避弋飞。

一杯元亮酒,聊以浣尘机。

九九重阳节诗篇6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家乡道路的变化

都从崎岖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条条宽广的大道。

九九重阳节诗篇7

所谓“重阳”,重是再二之意。按照《易经》的说法,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九九又与“久久”同音,因此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长长久久,大吉大利。

2000年延续不断

历史上首次出现重阳的说法,见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远游》,其中有一句是:“集重阳入帝宫兮。”这表明当时楚国王宫里已经有重阳的习俗。

到了汉代,农历九月初九庆祝重阳节的习俗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固定下来。关于重阳节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宠姬戚夫人喜欢在九月重阳时节于长安宫边饮酒边对弈下棋,后来戚夫人被刘邦的正妻吕后害死,其贴身侍女贾佩兰被驱逐出宫,就将重阳这一习俗流传至民间。另一种说法则是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成仙之人,他收了一个徒弟叫桓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乡汝南将有大灾祸发生,你赶紧让家人都把茱萸绑在胳膊上, 登高山喝酒,可以破解此难。桓景依法照办,果然躲避了灾祸,从此九月初九重阳节驱邪避灾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时重阳节已经成为官定的重大节日之一。唐顺宗明确规定,每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初三以及九月初九为三大节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选旅游胜地赏景为乐,而且过重阳节朝廷是给封赏的,也就是“带薪休假”。

到了宋代,重阳节发展到顶峰,当时的南宋朝廷规定九月初九重阳之日,皇帝要专门出行游乐一番。明代重阳,皇帝需要亲登万岁山登高揽胜。

到了近代以后,重阳节出游的功能逐渐减弱,而九月初九的长长久久之敬老含义逐渐增加,最终变成了中国的老人节。

习俗历久弥新

在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重阳节具有各种习俗。

重阳节首先是节,重阳之日正式盛开之时。从汉代开始就有欣赏的端倪,到了唐代重阳赏菊发展到了顶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无穷节,长寿柏梁篇”,说的就是重阳节。被人称为“延寿客”,这样吉祥的当季花朵必然在重阳节这样的大日子出现。

重阳节同时也是茱萸节,自从汉代有了绑茱萸在身上可以辟邪的说法之后,每逢重阳大家都要插茱萸以驱寒辟邪。汉代开始,向百官免费发放茱萸成为制度,唐代不仅给官员免费发放茱萸,还连带发放饮食。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免费发放给官员也可以视为某种福利。

登高节是重阳节昔日最重要的载体。按照古人的理解,越高的地方阳气越重,因此重阳之日最适合登高。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和手下孟嘉等人重阳节登龙山赏景饮宴。孟嘉酒醉之后饱览高处风光,自己帽子被风吹掉了都不知道。这在古代可是非同小可,帽子被视为一个人的头颅,孟嘉“脑袋”掉了还贪恋景色,被人写文章讥讽,不过孟嘉也不是等闲之辈,立即写文章回敬讥讽者,文采获得满堂喝彩,此事传为美谈,是重阳节最著名的典故,在后世李白、辛弃疾等人的诗词里均有出现,重阳节由此也被称为落帽节。

同样是因为登高节的缘故,重阳节也成全了重阳糕。重阳节必吃重阳糕,即是取“糕”与“高”同音之意,重阳糕以稻米粉或粟米粉蒸制,有的还在上面装点上狮、虎、鹿等图案,并在糕点上点缀石榴、枣、栗等应季果子,还插上五色小旗,以寓意吉祥。宋代人在重阳这天,要在早上天亮时分把重阳糕放在儿女额头上,连说三遍:“愿我儿百事俱高!”

重阳节还是女儿节。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民间有已经出嫁的女儿在重阳节回娘家的习俗。

重阳节目前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敬老。在成为法定老人节之前,广西壮族一直将重阳节视为祝寿节,风俗之一就是年满60岁的老人在重阳节那一天,他的晚辈都要给老人的寿粮缸里添加粮食,直到添满为止,壮族人认为,这一缸满是后辈孝顺亲情的米,老人吃了以后能够延年益寿,消灾去病。

岁岁重阳情更浓

在成为老人节之前,重阳节的亲情功能就十分突出,2006年重阳节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丰厚文化遗存和浸透文化的人文记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目前存世的关于重阳的诗歌共有25首,而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最多,达360多首。纵观历史,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坡、王安石、李清照、关汉卿等大家都创作过重阳诗词曲。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重阳的亲情;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要的是重阳的恬静;李白的“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的是重阳的沧桑;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讲的是重阳的愁肠;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苦的是重阳的凄美。到了近代,于1929年土地革命低潮期,离开红四军岗位之失意,疟疾缠身之困窘,以一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闽西山区怒放的野丛中,淋漓尽致挥洒着革命的乐观与豪迈。

关于重阳,最脍炙人口的是王勃的故事。公元675年重阳,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适逢其会,酒酣耳热之间,阎都督建议出席宴会的众人为滕王阁题词以助酒兴,旁人都知道阎都督这一倡议是要让自己的女婿如众星捧月般拔得头筹,因此纷纷推辞。只有王勃不明就里,不识抬举,主动请缨。阎都督很是讨厌此人的不识趣,拂袖而去,只是随口要仆人等王勃写出文章后通报他一声即可。而当仆人向他报告,王勃已经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听了大惊失色,脱口而出:这是天才之作,当后世不朽,立即返回,将王勃尊为贵宾。从此王勃这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

九九重阳节诗篇8

好词摘抄:

明日黄花、尊老敬老、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天高气爽、秋高气爽、感恩、登高、思亲

好句摘抄:

1、金秋十月,瓜果飘香。今年XX月XX日,也就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法定的第XX个老人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敬老佳节--重阳节。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属于老年人的重大节日,心情分外愉快。

2、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3、尊敬的各位前辈,您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美好的年华、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您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共话平山教育不老的情结。

4、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秋高气爽,菊花怒放的季节迎来了今年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在这一天是让老人们登高休闲更是为了让人们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几乎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7、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9、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到了“九。九重阳节”,这是我们孝敬老人的节日。我在这衷心祝愿全世界的老人节日快乐!

10、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11、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12、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13、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14、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又一年的重阳节到了,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也代表着尊老、敬老、爱老。

15、今天是九九重阳节,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16、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

17、今天,在这云淡山清、秋高气爽、橘红橙黄、金桂飘香的收获季节,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召开平山区教育局庆“重阳节”茶话会,共同庆祝属于您们的节日——重阳节。

18、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正值中秋之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最佳时机。诗人杨衡赞道:“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斯。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诗题为《重阳》的诗中也有这么九句:“菊并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如暮节,不比惜残春”是的,重阳节很美好。

19、人老不失戎马志,余热生辉耀九重。振兴九洲心不老,祝与青松永同龄。我们忠心的祝福您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20、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九九重阳节诗篇9

重阳节由来阴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传说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1、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九九重阳节诗篇10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群众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南阳在重阳节举行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的喊山大赛。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以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定祥和的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