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台词十篇

时间:2023-03-25 14:40:22

新三国台词

新三国台词篇1

2、既不做愚者也不做智者。看都没看出来,谈何坐失?

3、当然要防,不过凡事都有利弊。寄人篱下,万事都要忍耐。

4、用兵就是用险,无险就无胜。

5、财富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改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对于此人,别说我曹操天奈其何。如果连一人之心都不能收服,又何以收天下,又何以收天下人心。

新三国台词篇2

关键词:民国 弹词 电台 广告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国弹词研究”,项目批准号:15YJC751038。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项目批准号:13&ZD120

1922年上海创设无线电公司,开始电台播音。起初有些电台,因为音质不佳,营业不振而停顿。至1924年夏,开洛公司成立,一开始它“播送之节目大多为西乐及外国唱片,并播送极少数中国唱片,然迎合华人之节目太少,是以该公司经理发售之收音机未能畅销。嗣经曹仲渊先生聘徐大经先生为该台主任,报告商情、时事,以灵通内地华人之商情,并多插中国唱片,添播弹词节目一小时以增兴趣(计播一年六个月即行取消)”。[1]公司希望通过弹词节目,来增进国人购买收音机的热情。从此,弹词与这一新的传播媒体相结合从书场走进百姓的卧室厅堂。

一、电台弹词节目的兴盛及其对弹词艺人技艺的影响

为了提高收听率,弹词名家成为各大无线电台争夺的对象,徐云志、周玉泉、薛筱卿、蒋月泉、严雪亭、杨振雄、朱雪琴、范雪君等一批响档名家都相继在电台弹唱。他们不仅唱弹词,甚至还充当新闻和广告词的报告员。

到20世纪30年代,弹词节目更是发展迅速,1934年,俞子夷在其《谈广播节目》一文中就当时听众提出广播中娱乐节目太多,学术与教育的太少这一问题作了回应,他以上海中国电台28家(暂停播音者或无详细节目表者不计)节目为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非娱乐的,每家平均不过1.3档罢了。娱乐的每家平均有7.75档。每日每家平均播送七八时的娱乐,娱乐的机会真多”的结论,并指出“娱乐中弹词占第一”。[2]同时他也意识到在当时的上海,电台的正常运营要靠广告来维持,所以电台内容不可能将民众教育作为唯一目标,他主张用具有新思想、新内容的弹词来替代“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旧式弹词,从而改变听众的趣味,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

在孤岛时期,弹词依旧兴盛,《申报》于1938年11月29日发表了新亮的《上海的播音界》一文,文中指出上海“最流行、最脍炙人口的节目是要算弹词了。每天共有一零三档,每档计四十分钟,总数为四一二О分钟。假使一齐拿到一个电台上去播送的话,则需时二天又二十小时”。[3]

苏州的广播电台,开始于1930年。此后陆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电台,到1949年4月苏州解放时,苏州在这19年间先后有过18家广播电台。[4]其中久大电台创办于1932年,出版过评弹开篇《夜声集》;百灵电台创办于1932年秋,出版过《百灵开篇集》、《百灵唱片集》。其中《百灵唱片集》出过三集;苏州电台创办于1935年9月,出版过《天声集》一、二册,内容包含评弹开篇。[4]109-128

除了广播中的弹词节目深受欢迎之外,弹词唱片也受到追捧。当然,有感于广播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密切,听众和当局对广播节目是否有伤风化也比较关注,如吴侍中在其于1932年10月10日发表在《无线电问答汇刊》中的《广播无线电播音者与收音者应有之道德》一文中,批评有些“播音者实在缺乏道德,于播送节目时间,往往加入几张粗俗而肉麻的唱片与不堪入耳的污秽言词”。[5]上海市教育局也于1932年8月26日训令:“查无线电播音流传甚广,且与社会教育有相互之关系,对于选材取义颇关重要。乃近查市内各无线电播音台播音材料类多弹词、歌曲,每于言辞声调之间含有诲淫伤风之意,殊足影响社会风化。兹为防微杜渐起见,合行令仰各电台遵照,此后关于播音材料务应郑重选择,惮免流弊,而维风纪为要。此令。”[6]

1934年10月5日《申报》有关于教育局审查发表首批播音节目的报道:“本市教育局为整顿本市各无线电播音台播音材料,前曾会同国际电信局决定由教育局负责审查各电台播音节目底稿。兹闻该局第一批审查结果,计准予播音者有……弹词九十八种……应修正复核者,计词一种……不准播音者,……弹词八种。”[7]教育局审核非常仔细,从审查结果可知,弹词在电台播出众多,此次审查通过的弹词有98种,需修正复核的一种,而“有伤风化”不准播音的为8种。

新三国台词篇3

关键词:现代汉语;台湾国语;分析探讨

一、前言

「书同文指的是文字的相同与统一。社会时代不断的发展,所以在「书同文的概念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在古时候,文字无论于日常交际抑或是官方文书等等,全部都是手写方式。印刷术发明之后,在个人使用文字和社会应用文字方面有了写与印的区别,并且其界线也较严格了。虽然「书同文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固定的学说,但我们至今仍在沿用,目前较严格的说法,主要是针对社会用字和印刷用字统一制度的规范。我国地大物博,富有多元人文文化,「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但从社会发展效率来讲,「书同文是非常必要的。

台湾人现在讲的标准国语是,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所推行的以北京话为基础而制订的标准国语。但是在台湾本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台语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性的普通话,和大陆所说的普通话不太一样。说出来的普通话的句法也明显的不一样,在词语的运用及语义的解释和理解方面也有些不同。本文之所以从方言角度来探讨台湾国语,是因为敝人粗浅的认为台湾国语基本上算是一种「方言的变体,由于现实环境因素两岸异地分治多年,缺乏互动和交流,造成台湾某些方面闭门造车和过犹不及的现象。我国自周代起就已经有了「方言的概念,那时候对方言的理解就是「殊方异语,「殊方就是指不同的地方。现在方言是指我们常说的「地方话,是通行于某一点或某一地区的交际工具,着眼于它的地域性,也就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本文较多用对比的研究方法,针对语音、字词、和语法结构不同部份,指明同异详细条例。从而证实从语言材料来看,方言和共同语及方言和方言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

(一)方言。

方言是同一个语言的地方变体,特别是语音方面,往往是其它地方的人难以听懂的。是不见于书面的特殊口语,是不够大雅的土语。方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句)法各方面互有异同,一个语言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言,就算是人口很少,分布面积很小的地点,居民的话也可能因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和阶级不同而有所不同。(袁家骅1989:1)

(二)普通话。

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国普遍通行的语言,也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Yahoo奇摩知识网)

(三)国语。

(Mandarin简写为:Md)应为官方语言之意,不过它已是台湾人对标准中文的习惯称呼,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国语是大陆和台湾政府都积极推行的一种语言,其语音是以北京为标准,词汇参照北方官话。

(四)台语。

(Taiwanese,简写为Tw)就是台湾话,台湾话是闽南话(Southern Min)的一种(郑1987:70),主要由三百多年前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闽南方言融合演变而来,其中闽南话还包括潮州、海南等地的福建话。台语是目前台湾使用量第二的语言。

(五)台湾国语。

(Taiwanese Mandarin,简写为TwMd)指台湾在1945年纳入中华民国领土后,由于汉语(北京话)为中华民国之国家语言,而占台湾岛内多数人口的闽南人则使用台语(闽南语分支),后遂有产生台湾国语之称呼。现多用来描述台湾岛内闽南人所操之汉语的语音特色,以跟国语区别 (维基百科网-台湾国语) 。

(六)异读与异读字。

异读指两岸语音规范标准之不同,而产生字音或词汇语音的差异,称之为「异读;异读字指一字同义而多音,一个字意义不变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

三、关于语音

(一)台湾国语受台语影响之后发音的特征。

台湾当地国语语音普遍具有的特征

发不出卷舌音:

ㄓ(zhi)念成ㄗ(zi) ㄔ(chi)念成ㄘ(ci)

ㄕ(shi)念成ㄙ(si) ㄖ(ri)念成ㄌ(l)

ㄦ(er)念成ㄜ(e)

ㄥ(eng)念成ㄣ(en) 如「争念成「真

ㄧㄥ(ing)念成ㄧㄣ(in) 如「明念成「民

儿化韵消失

ㄥ(eng)连在ㄅ(b)、ㄆ(p)、ㄇ(m)、ㄈ(f)之后(如崩、烹、梦、风、翁)时读成「ㄨㄥ(ong)

台湾国语特有的特征

由于闽南语没有ㄈ音,ㄈ(f)多发成ㄏ(h)音。如「发生念成「花生、「舒服(shufu)念成「苏胡(suhu)。

空韵ㄓ(zhi)、ㄔ(chi)、ㄕ(shi)、ㄖ(ri)、ㄗ(zi)、ㄘ(ci)、ㄙ(si)的会加上ㄨ(u)。如「自己念成「驵己。

多出来的ㄨ(w)音。如上例「发(fa)生念成「花(hwa)生、「很(hen)念成「混(huen)。

ㄨㄛ(wo)发成ㄛ(o)。如:「我念成「偶、「国语念成「狗蚁、「错误念成「凑误。

ㄩ(u)发成ㄧ(i)。如「国语念成「狗蚁。

ㄌ与ㄋ混用。如将「冷(leng)念成「ㄋㄣˇ(nen),「台南念成「台蓝。

ㄧㄢ(ian)音念成/en/(i音脱落,类似英文字母 N 的音),如「便「先。

(二)两岸语音规范标准差异及原因。

大陆新闻出版署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8年3月25日联合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7000字,其中包含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对于两岸的语言文字比较研究,《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起着指标性的作用。中华民国教育部于民国21年5月7日(公元1932年)以3051号布告,公布《国音常用字汇》,正式以北平音系为「标准国音,也称为「新国音。然而由于两岸在现实环境下各自管辖,异地分治,同时两岸对语言文字的看法与制订互有出入,也就形成了两岸语言文字有各自的「标准。使得源本同源的「标准国音,逐渐产生异读的现象。再加上两岸对于各自的「标准亦做了更迭修改,至此两岸的语言文字不论在字形、语音、词汇、语法四个层面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实际差异。

由上文可知语音规范标准系属同源,然因各种现实条件一分为二,发展出各自的规范标准。致使世界各地的华人机构、社群、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教学及研究、商业文化交流等均深感困扰,同时在语言沟通上亦容易发生争议。实为众所不乐见之事。终于,在2005年于天津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论会中大陆学者郭熙建议制订两岸汉字读音差异表以逐步弥合两岸语音差异。

(三)两岸语音规范标准差异类型

(1)声母不同

字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酵xiao4jiao4

淆yao2xiao2

(2)韵母不同

字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酪luo4lao4

崖yai2ya2

(3)声调不同

字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硅xi4xi

昔xi2xi

(4)声母、韵母不同

字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髂ka4qia4

牦li2mao2

(5)声母、声调不同

字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饨dun4tun2

慑zhe2she4

(6)韵母、声调不同

字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携xixie2

帧zheng4zhen

(7)声母、韵母、声调皆不同

字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栉jie2zhi4

圾se4ji

(8)具体词不同

此类文字的单字音两岸皆同,但具体词的读音不同。

两岸相同之音台湾读音大陆读音

「车che / ju学富五「车ju学富五「车che

「暴pu4 / bao4「暴pu4露「暴bao4露

四、关于文字和词汇

1935年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但是由于宣传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又于次年下令收回。接下来便是八年抗日战争及三年国共内战,这次汉字规范的运动便搁浅了。50年代大陆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又统归纳到《简化字总表》内,让大陆汉字重新走上了规范化的大道。

使用简化字必须多学习的部件举例如下:

1兰兰5戋戋

2乐乐6头头

3专专7卫卫

4农农8质质

(参考黄沛荣:课堂资料整理)

书写简体字时需注意与繁体字易混淆的部份对比如下:

繁体字简体字易混淆的字

厅厅斤

敌敌故

(参考黄沛荣:课堂资料整理)

简体字与简体字易混淆的部份对比如下:

繁/简体繁/简体简体字

当(当)刍(刍)当/刍

导(导)异(异)导/异

(参考黄沛荣:课堂资料整理)

台湾学生学习简体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异同之归纳:

使用简化字必须多学习的部件举例如下:

1兰兰5戋戋

2乐乐6头头

3专专7卫卫

4农农8质质

(参考黄沛荣:课堂资料整理)

书写简体字时需注意与繁体字易混淆的部份对比如下:

繁体字简体字易混淆的字

厅庁斤

敌敌故

(参考黄沛荣:课堂资料整理)

简体字与简体字易混淆的部份对比如下:

繁/简体繁/简体简体字

当/(当)刍/(刍)当/刍

导/(导)异/(异)导/异

(参考黄沛荣:课堂资料整理)

两岸独有之词语

(一)台湾独有之词语

1.因社会环境而独有者

叩应:现场转播的电视或广播节目中,由主持人提供电话号码,让观众实时打电话发表意见的沟通方式。是英文Call in的中译。

槟榔西施:穿着性感服装,在路旁小摊贩卖槟榔的女性。

2.与旧词同形之新词,或由旧词新增的义项,而大陆不用者。

变天:在野党在大选中获得胜利,对于原来的执政党来说,就好比天气变坏了。

站台:在选举活动中,政党重要人物或社会知名人士,替某一候选人上台造势做宣传。

3.方言词汇

头家:老板(老板)

牵手:配偶(较多指女性)

(二)大陆独有之词语

1.因社会环境而独有者

打的:乘搭出租车。

盲流:从农村非法来到城市,没有足够的谋生能力及固定工作的人口。

2.缩略语

人均:每人平均。

汽配:汽车配件。

3.与旧词同形之新词,或由旧词新增的义项,而台湾不用者

紧张:泛指供不应求。如车票很紧张、住房很紧张等。

黑人:在工作或居住的乡镇市中没有户口的人。

两岸可对照之异形词语(大陆/台湾)

工龄/ 年资过塑 / 护贝信息 / 简讯硅谷 /矽谷现房 / 成屋门脸 / 店面

卫生筷 / 免洗筷发达国家 / 已开发国家只读存储器 /唯读记忆体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 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首都:万象 / 永珍)

(三)两岸不可对照之同形词语1.工读生

大陆泛指:有犯罪行为而未达法律处分条件,但须接受改造教育或职业训练的青少年。

台湾泛指: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临时工作以赚取学费或生活费的学生。

2.高考

大陆泛指:高等学校大学考试。相当于台湾的大学联考

台湾泛指:「高等公务人员考试的简称

3.土豆

大陆泛指:北方对马铃薯(即洋芋)的俗称

台湾泛指:花生的俗称

4.行、列

大陆泛指:在数据组成的矩阵中,水平的集称为行,垂直的称为列。

台湾泛指:在数据组成的矩阵中,水平的集称为列,垂直的称为行。

(参考黄沛荣:课堂资料整理)

(四)从「数量词的使用说明「台语对「台湾国语的影响

量词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类词,要弄清这些量词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汉字、汉语乃至整个汉文化的特征才行。基本上,量词是从实词的名词及动词和少数形容词发展而来的。有的名词逐渐演变成量词,并且成为专门表示个体的量词。

1.「粒和「颗在汉语和台语中的不同义域

中文的量词「颗比「粒大,在使用上是有分别的。而「粒在台语里泛指「圆的物体,几乎不论大小。所以台湾国语受其影响之后,经常把一颗西瓜说成「一粒西瓜;一颗苹果也可以说「一粒苹果;也会说「一粒米,甚至可以说「一粒头。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2. 「一个半小时和「一小时半/「一分钟半和「一个半分钟

在台湾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经常说「一小时半,也会说「一分钟半,可是这两句话,前者是错误的数量词用法,后者的说法却是对的。「量词是用来计算事物和动作单位的一类词,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量词不能独立用作句子成分,只能和数词组成「数量词组,用来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数词修饰名词时必须加「名量词。

所以,要说「一个半小时才是对的,「一个半是一个「数量词组,是用来修饰名词「小时的。而「一分钟半这种说法是对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已是一个前后包超的「数量词组,依语言经济原则,后面的名词可以省略不说。

五、关于句法

从「连续面(Continuum)的方法看台湾国语。

台湾国语受到台语和祖国各省(主要为南方)语言文化影响,有些句法基本上已经定型,有一定的规则,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认为「标准的句法。不过,有一些句法,某些人看来是对的,某些人又觉得不太对。Teng (2001)把台湾国语视为一个「连续面(Continuum),连续面左边的极端是台语,右边的极端是普通话。在连续面上的台湾国语,愈是偏向左边的是「用国语说的台语,也就是句法完全从台语转换得来,这样的国语是在连续面右边的人所不能接受的。愈是在连续面右边的台湾国语,是具台语特点,用法却相当稳定的句法结构。这样的句法有可能出现在台湾人认为标准的台湾国语里。敝人认为,不管台湾国语在这个「连续面上达到任何的「稳定状况,从语言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国语仍是在一个小区域(异地)发展出来的方言。不管是不是语言接触下的干扰或非干扰而形成的一定规律,方言性质是一定存在的,是在一个小区域里的结果,不可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纵观世界,英文之所以流行于各国之间,也具「世界书同文的效果。当今世界,汉语以成为众所瞩目标语言,未来势必会达到统一的标准规范化,所以全中国各地,无疑的,应该超越方言的范畴,朝向「简体文化统一标准发展。

以下跟据Teng句法资料整理,先针对台湾国语在语言接触下被干扰的三种型态作介绍:

如果A语言和B语言发生了语言接触,不论A干扰B,还是B干扰A,都可能有三种语法(Grammar)上的干扰情形(Weinreich p.30),假设A干扰了B,我们可见以下三种句法型态:

1.说或写B语言时,使用A的词素。例如:

?啊他昨天为什么没来参加活动?他身体不舒服哦?

(上面一句话说的是国语,但是用了台语的发语词「啊和句末疑问词「哦。)

2.说或写B语言时,使用B的词素,但是用A的语法体系,或因为A没有B的语法体系,所以也忽略了B的语法体系。例如:

?今天他帮忙我照看小孩。(普通话例句为:?他今天帮我照顾小孩。)

B语言里的某个B词素在A语言里有相应的A词素时,B词素的功能照着A的功能而改变(可能增加或减少),也就把A的功能套用在B上。

?我有碰到你的学生哦。(普通话例句:我碰见了你的学生。)

3.补充资料(一):

曹逢甫(1994)归纳出台语(有)的五种常见句法功能:

A存在用法: 厝内有人客。家里有客人。

B领属用法: 我有三箍银。我有三块钱。

C呈现用法: 有人来啊。有人来了。

D存在貌用法: 我有买邓教授e册啊。我买了邓教授的书了。

E强调用法: 花有红。花够红。

(强调用法)在国语中没有一个对应的结构, (存在貌用法)在国语中可用完成貌标志「了与之对应,表示这个动作的完成或存在,否定时,国语和台语没差别。例如:

?我有买邓教授e册啊。(我买了邓教授的书。)

?我无买赵教授e册。(我没买赵教授的书。)

Teng 2001认为,此为「有字在国语里做为一个助动词使用(as an auxiliary verb)。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一路的支持,也感谢社团对我的帮助,虽然敝人在这里大费周张的总结了以上这些异同之处,但最终目的,是希望文字本身不要有阶级性及政治性,尽可能的不受社会政策影响, 共同实现「书同文的目标。在这里敝人谨献卑微之力!

参考书录及文献:

[1]信世昌《现代应用文》Modern Chinese correspondence台北市 : 五南, 2007.11

[2]信世昌《华语文阅读策略之教程发展与硏究》台北市 : 师大书苑, 2001[民90]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汉译本,16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

[4]詹伯慧等《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第1页,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

[5]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89:1, 9, 10。

[6]郭泰然《中国注音文字的构想与常用汉字两岸字体分歧对照表》,敬老大学校刊编辑委员会,1997年。

[7]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96.台北师大书苑。

[8]黄宣范译,1983. Charles N. Liand Sandra A. Thompson原著,1981,汉语语法(Mandarin Chinese)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北京商务印书馆。

[10]刁晏斌,《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1998。

[11]谢国平,《语言学概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12]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86,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3]台湾师范大学邓守信教授课堂资料整理,2001~2003年。

[14]台湾大学黄沛荣教授课堂资料整理,2000~3年。

[15]曹逢甫、郑萦,《谈闽南语「有的五种用法及其间的关系~中国语文研究》,1994,第11期,香港中文大学。

[16]Kubler, Cornelius C. 1985. P 18/19/85.

[17]Cheng, Robert L. 1985. P 352. / Cheng, Robert L. 1981.

[18]Weinreich 1974:1.

[19]郑1988:164,1987:70.

[20]维基百科

[21]Yahoo奇摩知识网

新三国台词篇4

30年风雨兼程,30年春华秋实。

2012年12月20日下午,《台声》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汪毅夫,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王冬梅、全国首任会长林丽韫、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楼志豪、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等领导出席纪念大会。全国人大常委、全国组书记、台声杂志社社长梁国扬作主旨报告,王冬梅代表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致贺信,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台声杂志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郑坚在会上发言。汪毅夫作总结讲话。全国副会长纪斌主持大会。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以及全国老领导林丽韫、郑坚等分别为《台声》杂志创刊30周年题词祝贺。

梁国扬在报告中说,30年前,《台声》杂志在党中央及邓颖超、廖承志等老一辈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于1983年1月在北京创刊,这是一个创刊时间较早、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涉台期刊。自创刊以来,《台声》杂志忠实履行喉舌、桥梁、舆论阵地职责,在党的对台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梁国扬说,30年来,《台声》杂志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反映台胞心声,服务台胞乡亲”办刊宗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坚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坚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不断增强发展意识。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台声》人牢记办刊宗旨,不断开拓进取,表现了很强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这是《台声》的优良传统,是不断升华的精神风貌和《台声》精神。这种精神,亦已成为新《台声》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时刻感召和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勇往直前。

汪毅夫在总结讲话中说,《台声》杂志是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舆论平台,在台湾岛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精神,特别是宣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肩负着重要职责。希望《台声》杂志以学习宣传贯彻十精神为强大动力,按照中央对台工作总要求,紧紧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和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主线,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台声》杂志是大陆唯一由台胞主办的媒体功用,继续发挥亲情乡情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中华文化上有新提升,把《台声》办成一本在两岸深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媒体,成为“服务乡亲,沟通两岸”的重要桥梁,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

汪毅夫说,中共十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因此,《台声》杂志要以此为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一是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精神,进一步宣传党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二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准确报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人和事;三是要充分发挥台胞主办的媒体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到两岸交流交往中来;四是要抓住新闻报刊体制机制改革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增强《台声》杂志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田聪明在贺信中说,《台声》杂志创刊30年来,坚决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持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最广泛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为推进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中央的肯定、两岸民众的好评和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希望《台声》杂志宣传报道好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立场,宣传报道好坚决反对“”分裂图谋的坚强决心,宣传报道好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懈努力,宣传报道好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当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为推动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在贺信中说,30年来,《台声》秉承宣传中央关于两岸关系大政方针、服务团结联谊台胞乡亲的办刊方向,紧紧围绕“报道两岸新闻,讲述台湾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反映台胞心声”的办刊宗旨,发挥亲情乡情优势,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你们以创刊30周年为新的契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向读者报道两岸新闻、反映台胞心声,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铁农为《台声》杂志创刊30周年题词:“情牵两岸”;题词:“声传两岸”;陈云林题词:“飞笔凝聚真情,开卷温暖两岸”;林丽韫题词:“愿《台声》成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程中的有力推动者”;郑坚题词:“台声廖公亲命名,嘱以亲情吁和平;春风暖心三十年,再励促统慰先灵”。连战为《台声》杂志创刊30周年题词:“宣扬文化”;吴伯雄题词:“文化前锋”;郁慕明题词:“为两岸和平发展发声”。

为纪念《台声》杂志创刊30周年,台声杂志社与北京映辰华典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还精心组织策划了“两岸艺术家携手共绘《中华锦绣山河图》大型陶瓷板画”活动,这在两岸还是首次,板画规格为2600毫米×1200毫米。会上,两岸艺术家代表、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程永安介绍了创作过程。汪毅夫、梁国扬、纪欣、王冬梅等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李菊生一同为《中华锦绣山河图》大型陶瓷板画揭幕。

新三国台词篇5

[关键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学报》;栏目设置;名师引领;学术提升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23-01

学报是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大学学报作为大学的学术窗口,是理论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在促进对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名师引领,提升学术境界

学报是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反映学术的前沿成果。鸿德学院学报的栏目设置,充分发掘自己的学术资源,展现我们在某些学术领域的优势成果,提升本学报的学术境界,扩大本学报的影响力。

郑福田为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十届政协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政界、学界位高名重,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词史”、“楚辞研究”、“唐前诗歌史”、“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主潮”、“《谈艺录》选读”、“中国诗律学”等多门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汉文古籍整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论研究等方面著述颇丰,著有文史类书籍40余部,主要著作有《唐宋词研究》、《风诗决疑校释》、《含英咀华――三益斋说诗丛稿》、《巢林观海―三益斋读书札记》等,主编(校理评点)《中国将帅全传》、《中国宰相全传》、《永乐大典精华》、《传世奇书》等,诗词著作有《鸿印书痕――三益斋旧体诗词》、《鸿印书痕二集》、《三益斋吟草》、《和风清穆――郑福田和范曾诗词》等。

前5期学报,我们连续采用了郑先生的5篇词论新作。郑先生造诣深厚,论著博大精深。《燕归帆尽水茫茫――薛昭蕴词说》辨析花间派词人薛昭蕴生平的一段公案,认为薛昭蕴与薛昭纬系同一人。文章分析了薛氏一组《浣溪沙》与一首《谒金门》,认为这些作品或深婉或精艳,要之均出以真挚之情。又分析了薛氏另一些小词,清新含蓄,活泼跳脱,疏朗有味,又正与史上薛氏性格相合。《尹鄂词说》认为尹鹗词“似韦而浅俗,似温而繁琐”,只在“似”的层面。他的一些词发乎情而不止乎礼义,不避俚俗,开屯田俳调,于花间,于词史,洵为大功。而其《醉公子》《菩萨蛮》诸阕,明朗鲜活,饶于思致,有的又分明近于《蕙风词话》所推崇之“浓而穆”的境界了。5篇词说,为词学方面国内高端最新研究成果。

张阿泉,内蒙古电视台记者、首席编导、作家、藏书家,中国第一读书民报《清泉部落》总编辑,“全国民间读书活动”的核心推动者之一。现为鸿德客座教授,将《清泉部落》编辑部移至鸿德学院图书馆。1984年开始倾心淘书与写作,斋藏万卷,读趣驳杂,文笔简净,清思无邪。主要作品有《掌上珠玑》(散文集)、《躲在书籍的凉荫里》、《把我们的心放进一个嘎查》(随笔集)、《慢慢读,欣赏啊》、《答客问》(采访对话集)、《草原文明》、《碧绿与蔚蓝》、《短解说,长镜头》(电视解说词集)等。在鸿德学院为师生作讲座,在第三期学报上奉献了《新闻记者:身在果壳而心怀宇宙》,文章恣肆,纵横挥洒,辽阔而深厚,尖锐而深刻。

本学报积极拓宽渠道,发掘优质稿源,得到多位专家的有力支持,这几期中,还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著名教授王可、内蒙艺术学院李树榕教授、徐英教授的论著,获得鸿德学院外语系张有主任、人文系主任李凤清、财会系主任李富强的专论,获得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祥英的图书馆学方面的专论。这些论文,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许多名家的支持帮助下,稿件质量与刊物质量得到提高,鸿德学报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名师专家的学术造诣对一般教师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优质论著具有非常直接的示范带动作用。除此而外,他们还经常直接指导、推荐青年学者的优秀论文,为本学报的稿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直接帮助。

二、搭建研究平台,促进教师发展

立足本校,学报工作要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服务,努力配合学校科研工作,搭建研究平台,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栏目设置更多的是直接对应本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本院建校历史短,青年教师多,学术历练不足,成果展示途径少。学院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设立了专项经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支持教师的学术研究。学报的创办,搭建了一个专门的学术平台。同时,与学院项目研究相结合,请专家细致深入指导修改,借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所以,多数栏目对应本校教师的研究领域,发表本校教师教学研究与专业学术研究方面的论文。

加强与学校项目研究的联系,积极为项目研究建立学术平台。直接参与项目究项的策划、实施,主动跟进项目进展,在各栏目别注重项目成果的展现,促进学校的学术建设。近年来,学院每年有三四十个科研项目在研究进程中,大量的研究成果亟需转化,学报成了本校教师一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

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现状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学院管理的研究,以及民办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政策问题等,积极关注,主动促成成果的形成,每期都有新的探讨,而且不断拓宽、加深,对学院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封二、封三为彩印,也算是两个特别的栏目。封二用来介绍学院动态,注重展示学院鲜明的特色,国际化、岩画研究等为近几期重点内容。封二用来介绍本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学院的又一方面的成果。封三介绍的艺术作品都达到一定的水准,作者都在国内获得多种奖项。布尔古德为法国留学归国艺术家,专攻油画,现任本院艺术系主任,作品在国外获得多种荣誉,创刊号介绍的两幅作品是他的新作。教研员晨歌儿的岩彩画通过特有的艺术语言与材料,塑造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表现了画家心目中的蒙古民族的精神,在绘画艺术领域是一种新探索。

总体而言,本学报初创过程中,各个方面都非常注重落实“为促进教师发展搭建研究平台”初衷。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在通过不懈过程中也得到切实的提高。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历史简短,学术积淀不足,学报在学院的学术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而艰巨的使命。在栏目设置上,注重名师引领,以提升学术境界,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搭建研究平台,着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一方面着眼于学术高度的建设,另一方面着眼于对较为广阔的面发挥作用。“抓两头”用意就在于此。

新三国台词篇6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中提到多位从事研究的学者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在10月10日发表的讲话不仅没有任何新意、善意和诚意,反而鼓吹“一边一国论”,污蔑、抹黑祖国大陆,他表现出的“”的嚣张气焰将使两岸关系更加恶化。

在华盛顿透露说鲍威尔有意访华之后,美国从8月底到今天为止,大体做了两件事,一是搞出了个“韩核问题”,再就是支持发表了那个“双十致词”。美国想看看北京是否有意表现出“灵活性在我们看来,抛出“双十致词”,这本身就是布什于任期之内在台海政策上做的“最后一次出击”。东方评论员认为,“双十致词”不过是在华盛顿的授意下放出的一个“善意、和平的气球”,事实上,这个“气球”在放出来之后,各方、特别是美国和亚洲国家都在看北京是什么态度,看看北京是否有意表现出“灵活性”,好来根据北京的态度再确定各自的计划。

大家知道,就在“双十致词”中抛出的“九二会谈”而言,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是“揪住”在讲话中鼓吹“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这句话,抨击说这是裸的“”言论、是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又一次严重挑衅。也就是说,是在为华盛顿、“”所定义的所谓的“维持这样一种现状”的情况下,展开和谈的可能性在“投石问路”。显然,国台一开始也将这句话“揪”了出来,明确地将这种“现状”定性为“”,从而堵死了这种可能性。不仅如此,国台办还再次强调“517声明”仍然是我们的立场、这个态度没有任何改变。从而将美国、这两个月来使出各种“小动作”、图谋冲击“517声明”的效果“归零”。

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就说:最近在演说中提出希望与北京进行对话,鲍威尔将会跟中国大陆方面讨论这篇演说,并认为这篇演说确实是个机会,美国继续鼓励两岸进行对话。北京没有将话说死,仍然在作“和平努力”就在华盛顿继续拽着自己定稿,由“表演”的那篇“双十致词”不放手的时候,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实,从发表“双十致词”开始到国台办表明态度之前,除了大陆的涉台专家偶有言论见诸主流媒体之外,可以说,与主流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新华社、报社这“三大”重量级新闻机构,几乎“没有说什么”。待国台办表明态度之后,这三大媒体大体上除了按着国台办的话跟着说说之外,不仅没有配上什么“社论”之类的文章、就是“评论员文章”也是难见踪影。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大陆之所以这样,就是不想将话说死,留了点“和平的希望”。事实上,国台办的“表态”中也是这样做的,张铭清不是说了吗?只要回到“九二共识”承认“一中原则”,两岸就可以谈。这本身就是在重申“517声明”的同时,也是在显示北京仍然在作“和平努力”。

看样子鲍威尔是打算将“那个建设性的''''九二精神''''”带到北京再来理论一番的,而北京也似乎已经摆好了阵势、准备用“九二共识”来应付华盛。有专家就认为,鲍威尔访华会产生的所有结果中,将“九二共识”从北京带走也许是值得考虑一个。在我们看来,在台湾局势一点即燃的情况下,这种分析不无道理。台湾局势发展到今,面对军事冲突的风险,为了“避免巨大的灾难”,“九二共识”北京已经表示可以接受,华盛顿是否也可以接受呢?何况这和华盛顿的“一中政策”表面上并不矛盾,只不过是“”和支持“”的国际势力心里不是滋味而已!

新三国台词篇7

[关键词]涉台用语 具体操作 编辑实践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涉台用语在编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表现在用语处理宽严失度。宽,是对有关用语未作处理或放松审查;严,即过分敏感导致处理过度。这些问题均是对涉台用语把握不牢的表现。因此,必须以《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对台工作方针政策、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明确涉台用语规定,并贯彻于编辑实践中,掌握技术处理方法,杜绝问题的产生。

一、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用语处理

一个中国原则是党和国家处理的基本原则,目前有两种表述方式。在国际上沿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针对两岸的最新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涉台图书编辑工作须始终坚持此原则,用语处理要以不产生“两个中国”“”“”等意涵为前提。

(一)有关称谓及其纪年

1. 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中华民国”及其纪年,一律不得使用。“中华民国”“台湾政府”可改为台湾当局、台湾方面、台湾地区政权等,若有具体时段,也可根据情况称其为当局、当局或当局、当局等。

2. 台湾当局官方机构,不得冠以“国家”“中央”“全国”等名词。对所谓“一府五院”(“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及其下属机构,可以台湾有关当局、台湾当局有关主管部门(机关)等表述;对“行政院”可改为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台湾行政当局;其下属各“部会”,如“行政院新闻局”可改为台湾新闻主管部门。如果直接称呼上述机构,则须加引号,另如“行政院主计处”“蒙藏委员会”等。台湾的市级及以下机构,可直接使用其名称,如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教育局等。

3. 有关官方机构职官名称,不得出现“总统”(“台湾领导人”“台湾最高领导人”)、“行政院院长”及“立法委员”(“立委”)等,可改为台湾当局(台湾地区)领导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等。如直接称呼,须加引号。台湾市级及以下机构职官名称,如市长、县长、议长、议员、乡(镇)长等,可直接使用。

4. 不能称我方为大陆政府、大陆当局,可称中国政府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大陆方面。

5. 我方官方机构名称,不能加大陆,如“大陆国台办”应改为国台办。

6. 民国纪年以民国三十八年为界,此后应改为公元纪年(两者相差11年),如对台湾方面所称的“民国三十九年”应改为1950年。

(二)“”问题

1. “”产生于1945年,任何将此前历史事件称为“”事件或将此后的二二八事件等称为“”事件的内容,均应坚决删除。另,日据时期的台湾民主国、革命党、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国民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和台湾革命党等均是抗日爱国组织,不是“”组织,不用加引号。

2. “”“法理”“渐进式”“台湾法理独立”“台湾独立”“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托管(论)”“台湾民族(论)”“文化(论)”“台湾住民自决(论)”“统‘独’公投”等,须加引号使用。统“独”并列时,应对“独”加引号,如统“独”倾向、不统不“独”等。

3. “文化”。(1)禁用“台语”,应改为闽南语或闽南话。(2)“”在文学上的表现,即“文学”,其中的观点和倾向,如“台湾文学主体论”“皇民文学”“台语文学”等,应加引号。

4. “”史观。(1)“”史观对台湾历史的划分为“荷治—郑氏时期—清领—日治—终战—再殖民”,应按史学界通常的划分方法修改,即古代(或称早期)、荷据时代、郑氏时代、清代、日据时代、战后。[1](2)“台湾历史只有400年,是葡萄牙人最先发现的”,这是有昧于史实的说法,可改为台湾历史可上溯至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源远流长,记载台湾的最古文献是成书于1 700多年前的 《临海水土志》。(3)“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采取消极治理理念,在台进行的也是无效统治”,可改为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不但重视对台湾的管理,而且关心台湾民生,尤其是外国侵略者觊觎台湾、企图据台湾为己有之野心逐渐暴露之后,更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军事海防及近代化建设。

5. “”组织名称须加引号。(1)“台湾团结联盟”是急“独”党派,不能简称为“”而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相混淆,应简称为“”,全称与简称均应加引号。(2)对内具有“”性质的派系、机构和次级团体,如“基本教义派”“中国事务部”“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等应加引号。(3)其他组织如“台湾民主独立党”“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全美台湾人权协会”“台湾建国党”“全台李登辉之友会”“台湾教授协会”“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世台会”)等,均应加引号。[2]

6. 审稿中涉及“”代表人物的著作或内容,应予以重点关注或删除。其代表人物如王育德、史明、彭明敏、陈芳明、纪政、叶石涛、吕秀莲、李乔、杜正胜、林浊水、黄文雄、辜宽敏、黄纪南、廖文毅等。[2]

二、关于的用语处理

(一)概念性质界定

1. “台海”为“台湾海峡”之简称。有“”之说,却无“”,可改为。

2. 有关性质,如“是国际问题,受国际因素影响”的表述,应改为是中国内政,受外部因素影响。

(二)时间界定

产生的时间是1949年,若将向前“追溯”至明清甚至更早,显然是错误的。如“清代的”,可酌改为清代台湾有关情况。

(三)有关公报、条约等

1. 中美签订了三个联合公报,均涉及,其简称《上海公报》(1972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八一七公报》(1982年),应用书名号表示,不应加引号。

2. 中美建交同时,废除了一个条约,但随后又出台了一个法案。其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为其双方所签订,应加引号使用;其法案《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国内法,不是与台湾签订,可用书名号。

3. “旧金山和约”。1951年美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约”会议,当时的苏联、波兰、捷克拒绝签署草案,印度尼西亚、缅甸拒绝参加会议。因此,此为英美片面对日达成的“和约”,应加引号使用。

(四)“解放前(后)”,应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年前后等。“政府(中华民国政府)退守(逃往)台湾”,应改为(当局)退据(踞)台湾、败退台湾等。

三、关于两岸的用语处理

(一)禁用词

1. 国际法上国与国之间的用语,如“护照”“文书认证”“司法协助”“引渡”“偷渡”等,要改为旅行证件、两岸公证书使用、两岸司法(行政)方面的联系与协作、遣返、私渡等。

2. 禁用“两岸分裂、分治”定义两岸关系状态,应改为两岸分离。如“两岸虽同文同种但长期处于政治分治状态”,应改为两岸虽同文同种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二)合称与对称

1. 大陆与台湾及两岸与港澳并列。台湾企业投资大陆或两岸共办活动等,不能合称其为“”,可根据具体情况,改称京台、闽台、豫台或河南与台湾等;两岸与港(澳)合办活动,我方不用“两岸三(四)地”表示,不能用“澳台”的称呼,应改为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陆与台湾有关方面形成对称时,不能将台方称为“外商”或“外方”,也不能称我方为“中方”,可视具体情况称台方、闽方等。

2. “两岸当局”“两岸政府”,根据情况可改称两岸、两岸政治公权力部门、两岸公权力部门、两岸双方等。

3. 两岸航线,不是国际航线;可称为北京-台北航线等。

4. 两岸语境下,大陆与台湾是对称,不能称大陆为国内或内地(内地一词通常出现在清代、日据时期有关文献中,在现代则是与港澳的对称)。没有“台湾”对应或没有两岸语境,应避免使用“大陆”一词。不能称“中国与台湾”或“我国与台湾”。不能说“台湾同胞来华旅游”,应称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如处理不当,均会造成“”等问题。

(三)两岸商谈

1. 两航谈判。两岸商谈始于1986年“华航事件”引出的两航谈判。对两航,易误解为中国民航局与“华航”,应改为中国民航与“华航”。因为是企业间谈判,并非我官方与其谈判。

2. 金门商谈。1990年“闽平渔事件”发生后,在金门进行了民间形式的商谈。我方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两岸语境下可称为我红十字会,不使用“大陆红十字会”;对方为台湾红十字会。对双方合称,可称为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3]

3. 两会商谈。(1)海基会与海协会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1992年两会在香港会谈,之后达成“九二共识”。我方对“九二共识”应严禁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或“一中各表”等代替其内容,而应表述为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1993年“汪辜会谈”,1998年“汪辜会晤”。汪辜只进行一次会谈,没有第二次汪辜会谈,在1998年两人并未谈判和签订协议,而是晤面。“汪辜会谈”与“汪辜会晤”因属特定称谓,一般要加引号。

(四)两岸“三通”

两岸“三通”,由我方首先提出,即“通邮、通航、通商”;但当时台湾当局不仅无意“三通”,还企图将属于国内事务的“三通”变为“国与国之间的三通”,在全面、直接“三通”压力下,于2000年单方面批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提出分阶段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货物和人员直接往来,即所谓“小三通”,以此谋求“独立国家地位”。因此,“小三通”应改为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大三通”应改为“三通”。

四、关于台湾有关情况的用语处理

(一)有关党派及其组织

1. 对、、亲民党等党派,可直接称呼;不能称其为“台湾”“台湾”“台湾亲民党”等。要注意表述准确,如全称为中国等。

2. 其党派机构和职务,如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执委)、中央评议委员会(中评委),党务发展委员会、秘书长等机构及其人员职务,不加引号。

3. 具性质的组织。如“爱国同盟”“义士联合会”“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中国青年救国团”等,须加引号。

(二)有关民间团体及其组织

1. 冠有“中华民国”字样的团体,应酌情修改。如“中华民国图书出版事业协会”“中华民国图书发行协进会”等,可改称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等。

2. 对有官方背景的民间团体,如“中华旅行社”、台湾在境外设置的“经济文化代表处(办事处)”等,须加引号。

3. 冠有“国”字头、“中国”、“中华”字样的机构和有关学校名称,应酌情修改。如“国立故宫博物院”应改为博物院(英文中应删除national);“国立清华大学”应改为台湾清华大学、“国立台湾政治大学”应改为台湾政治大学;“国小”(“国民小学”)、“国中”(“国民中学”)应改为小学、初中(台湾教育体系中另有高中);太鲁阁“国家森林公园”可表述为太鲁阁森林公园;“中国钢铁公司”“中国船舶”“中华电信”“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一般要加引号表示。

(三)民族

1. 对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公民,慎用“台湾人”一词,应改用台湾民众或台湾同胞。

2. 对族群中的原住民(该词曾被利用鼓噪“”),宜改为台湾少数民族(或直称泰雅人、赛夏人、阿美人等)。居住在山地的少数民族(高山族)有九族: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居住在平地的少数民族(平埔族)有十族:凯达格兰、雷朗、噶玛兰、道卡斯、巴布拉、猫雾拣、巴则海、洪雅、西拉雅、邵。[4]

(四)选举

1. 有关选举用词,如“大选”(3·20,即3月20日为“总统”选举的日期)、“总统就职典礼”(5·20,即5月20日为“总统就职”日期)、“总统就职演说”等须加引号。

2. “国民代表大会”(“国大”)、“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国代”)、“中央民意机构”“中央民意代表”(“中央民代”)、“中央选举委员会”等,应加引号。

(五)地名

1. 一般不用“福摩萨”或“福尔摩萨”(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台湾时对其称呼Formosa,即美丽的岛屿)指称台湾。需要使用时,须加引号。

2. 在大陆出版的图书,对台湾所称“钓鱼台”、日本所称“尖阁群岛”,应改为或对引语加注说明。

五、关于国际活动的用语处理

(一)国际语境下,介绍我国情况时,要称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称大陆;不能把台湾和其他国家并列,应称中国台湾或台湾地区。

(二)在不属于只有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和民间性国际经贸、文化、体育组织中,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不能称台湾或台北,应称中国台湾或中国台北(WTO中全称为: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国际体育比赛中,可用中华台北称之。

(三)台湾所谓驻外“使(领)馆”机构称谓,须加引号表示。

(四)两岸人员经其他国家往返,不能称“经第三国回大陆”或“经第三国回台湾”,可改为经×国回大陆(台湾)。

(五)1971年,中国不是“重返”联合国,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六)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外交”活动等表达中的有关词汇,均应加引号。

六、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地图

如中国地形图、交通图等,不可漏掉台湾、澎湖列岛、等;对台湾地区出版的地图或示意图,须对其中敏感地名、标识进行处理,如“国父纪念馆”应改为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二)照片和图片

图书使用台湾有关照片或图片,往往会出现“中华民国”等字样及其“国旗”“国徽”,应予删除或做技术处理。

(三)注释

注释引用外语文献时须注意“R.O.C”(“中华民国”英文缩写),一般应改为China,不好处理时,宜删除英文而保留中文内容;台湾作者所称所写有关“我国”“国内”“国外”,一般是指“中华民国”,因此均应酌情修改,如可相应改为台湾地区、岛内、岛外、台湾地区内部、台湾地区外部等。

(四)图表

图表中常出现将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并列而图表名称只体现“国家”而无“地区”的问题,表名应表示为××国家和地区××表。缺省“民国”两字的纪年方式最容易被忽视,大多出现在引用台湾方面提供的图表中,如台湾作者缺省表示的“99年”,极易与1999年的缺省表示混淆,应据实修改。

七、其他处理方法

除《意见》所列有关处理方法外,目前,在编辑实践中还可用一些其他方法变通处理有关复杂情况。如加注释、加编辑说明(出版说明)、直接引用改为间接引述等。这些方法皆是为了保持档案、文献、史料的完整性,既尊重原著,又可说明问题,但应注意使用对象。

加注释者,如某台湾引进版图书序言原题“蒋总统为×××先生百年诞辰致词(代序)”,可改为代序。并对其加注号,在页下注说明:本文原为×年×月×日为“×××先生百年诞辰致词”,以此作为本书代序——××出版社注。

加编辑(或出版)说明者,如影印出版某涉台史料时,为保持史料原貌,在重拟史料标题的基础上,在编辑(或出版)说明中可酌情交代:为保持史料原貌,编者对史料中因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不同而形成的称谓等,在影印时未做处理,相信读者通过重拟标题,对编者(出版者)立场自有明鉴,等等。

直接引用改为间接引述者,如台湾作者直接引用其他人著作中的“中华民国对宪法进行了多次增修……”,若仍放于正文中,可去掉引号后改为台湾当局对其所谓“宪法”进行了多次增修……或将直接引语删除,在正文中加入概括性文字,并加注号,将内容作为页下注处理。

八、结语

涉台图书内容各异,涉台用语表现形式千差万别。运用个案举例的方法并不能穷尽所有情况和问题,因此,有必要总结几点涉台用语技术处理的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一)原则性

在处理书稿时要将一个中国原则的要求贯穿始终。除按规定处理外,同时须注意,对台湾不涉及“国家组织架构”和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等的称谓,可不做处理,直接使用,以免处理过度。

(二)规范性

保证对用语修改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除按涉台用语规定处理书稿外,另如:

1. 要用惯称。台湾海基会不能表示为“台北海基会”。

2. 非直接引用内容不能以外电或《参考消息》直译转载的词语代替规范用语,如不要以“北京”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不要以“台北”代替台湾当局等。

3. 处理要全面。以规范方法只修改局部内容易错上加错,如将“中华民国宪法”改为“台湾宪法”且不加引号,即谬之远矣,问题从“两个中国”转向了“”。

4. 要依据有关标准规范、出版要求处理书稿。如台湾所使用计量单位要改为国际通用计量单位,地图要用经国家测绘局审核的规范地图(具有审图号)等。

(三)适用性

面对复杂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语境、不同时限、不同对象,判断是否适用。

1. 语境适用。如在两岸语境下,大陆与台湾是对称。

2. 对象适用。对著名专家与一般作者、大陆与台湾作者、入岛图书与一般图书的要求不同。如入岛图书,除遵循有关用语规定外,还须兼顾台湾受众的感受,在语式、语气和表达方式上应更谨慎,尽量避免刺激性词汇(如介绍红色旅游景点时避免使用“反动派”“解放后”等字眼),要改用中性词语或修改语法结构;对台湾作者的著作,除尽量保持其行文习惯、表达方式外,对有关禁用词汇,可尽量以替代词变通处理或承前省略,以减少有关词汇出现频率,避免加引号带来的阅读不适感。以上技术处理方式不仅可保证均衡把握处理尺度,且能够体现我编辑思想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

以上结合前辈及同行的编辑经验及个人学习涉台用语所得,对涉台图书中须注意的用语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本文对用语类别的划分,唯依据其与叙述主题的紧密程度而定,并非能够截然分界,愿读者明鉴。若涉台图书编辑能够时刻牢记一个中国原则,认清大是大非,注意技术处理方法和细节,便能更好地领会涉台用语义理,把好涉台用语关。

注释:

[1]陈孔立.台湾史的分期与框架.中国论坛,1992(1).

[2]杨立宪.“”组织与人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3]乐美真.金门商谈漫记.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新三国台词篇8

被人们称为“红灯教主”的王国仁,几时又变为“板鸭脑壳”了?何以正月里来是清明?这要从新闻界的一场鼓噪说起。

“角色是捧出来的”这种说法虽然不足为训,但有些人却将此奉为金科玉律。他们在艺术上并无高超见解,但总爱在报上纵意摇笔,捧自己中意的角色,骂自己反感的角色。只要能哗众取宠,演员艺术生涯的成败哀乐,于他们是算不得什么的。还有专以揭发演员隐私为乐事者,更是大鼓如簧之舌,玩忽演员人格。某些编者只顾报纸能否卖钱,个中是非,竟不愿去理会。因此,演员不是把报纸敬若神明,就是视作寇仇。然而,王国仁却是个例外。

在王国仁编导的《天宝图》演到第四本时,《戏剧周刊》接二连三刊登了讨伐檄文,接着又有几家报刊社群起效尤鼓噪。然而新闻界也有王国仁的知音,沸沸扬扬声中,《蓉风报》出来分庭抗礼,竭力为“红灯教主”的锐意革新呐喊,自然也有随之响应的报刊,大家操笔为戈,一阵好杀。

而王国仁捧骂由人,宠辱不惊,我行我素,把《天宝图》续四连五地编演下去。

后来,签订合同一事,更使他与《蓉风报》和《戏剧周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天宝图》引来越来越多观众,加上报界热闹异常的捧骂相争,“红灯教主”自然被愈捧愈红、越骂越香,同行们都艳羡地称他红得发紫。看戏的观众大多又是看报的读者,故而《蓉风报》销路大畅;而原来指望以骂争取读者的《戏剧周刊》却发行日蹙。见此状况,一些“评论家”纷纷顺应舆情,变骂为捧。《戏剧周刊》亦随之改弦易辙,派记者到华瀛大舞台找王国仁通款,希望同他合作。

然而,在《戏剧周刊》的记者找到王国仁的前一天,王国仁已经与《蓉风报》签订了合同,为《蓉风报》提供新编出的《天宝图》剧本和演出动态。

《蓉风报》包干了王国仁艺事活动的报道后,大刀阔斧地辟出专栏,并取了个滑稽的标题,叫做“王国仁无声无限唱片公司”,还仿照上海唱片公司的鸡图案标志,画了个鸭图案作题花,这就使王国仁又有了一个“板鸭脑壳”的新外号。专栏连篇报道《天宝图》编演动态,并选登剧本唱段。这个戏连台十七本,专栏每本都不放过,大登特登,很为观众激赏。戏场上,几乎是人手一份。观众一边看戏一边看报,真是兴味无前。有的观众还看着报上的唱词,跟着台上的演员唱,摇头晃脑,更增添了戏场的活跃气氛。

新三国台词篇9

不管我们愿意接受与否,在进入21世纪的当下,英语确实己成为全球化时代最强势的国际语言。在美国强大国力的支持下,英语在学术、教育、信息、商业、媒体、娱乐、旅游、网络等领域都发挥着莫大的影响力(Crystal1997)。

然而,同样拜全球化经济发展之赐,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全球华语市场也备受瞩目。尤其是中国,近二十年来致力推行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其经济与军事影响力在亚洲己不容忽视。加上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大量移民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形成的海外华人区,以及着眼中国庞大市场的外商跨国企业,在这几股势力推波助澜之下,华语将在21世纪“水到渠成”地成为全球性语言。

全球华语的崛起,可以从世界各地日渐广泛使用华语的发展趋势窥其端倪。在信息科技方面,中文视窗系统,中文互联网,中文搜寻网站(例如:中文雅虎、番薯藤、哇塞等)日渐蓬勃;在电视媒体方面,全球中文频道(例如:传讯电视、亚洲无线卫星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MTV中文台等)大量涌现:在语言教学方面,学习华语作为外语的非汉族语者人数,以及报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人数也急遮上升。另外,会员来自超过41个国家或地区的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其登录的人数迄今已超过九百位;在经贸方面,以华语作为交易用语的全球华人企业网络也不断成长。

二.全球华语扩散的因素

语言是否能成为全球性语言,与这个语言内在的结构性质、词汇量的多寡、过去是否曾为伟大文学作品的书写工具、是否曾与伟大的文化或宗教联结都无关联,这些内在的因素都不能确保一种语言能畅行全球(Crystal1997:7)。

语言的扩散势力必须投射在政治、军事与经济领域。盛唐时期,中国的版图辽阔,汉语便曾扩散至日本、朝鲜、越南:而自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大规模地向美洲移民,殖民帝国的母国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力量,有效地支配欧裔移民的官僚及意识形态机构。这样深入的影响,导致十九世纪南北美洲民族国家全面兴起,但是英语或西班牙语仍是当地被普遍接受的主要行政用语。进入二十世纪,美国崛起成为世界首要军事与经济超级强国,也同时提升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的地位。

相对而言,由于中国近代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消极态度,导致华语地位无法像英语随本族移民影响力遍及全球。明清以后移居东南亚的华人在政治上与北京完全断绝关系,而且这些华工苦力多半是操着彼此无法沟通的汉语方言的文盲。至于后来成为中上阶层进入主流社会的华人则多半是追随当地殖民者(不管是欧洲或日本)政权,并通晓他们的语言。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华人占全国总人口七成以上,但因为立国之初基本上沿袭了英国殖民地政府的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科技、教育等典章制度,新加坡政府不选华语(或当时最多华人使用的闽南方言),却改以英语作为国家主导行政语言。

近期华语在全球的崛起,则明显地与经济领域紧密相连。海外华人经济地位的提升,直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海外华人区本身并不具备推动华语成为全球性语言的主要动力,只有靠中国的经济崛起才是提升华语为全球性语言的主因。

随着中国门户的开放以及政经军势力的不断向外扩展,华语顺势成为当前重要的新兴国际语言,吸引大量非本族语者学习华语。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与台湾华语教学研究所与语言中心5,近年陆续成立,正是为了因应这个需要。重视中国广大市场的新加坡政府,近年除了不断与中国进行各种商业合作计划,也实行一系列语言教育政策,鼓励年轻人多学华语,以免错失21世纪的重要商机。

三.区域华语的滋生:以词汇为例

3.1华语三大同心圈

全世界的华语可以依据扩散的种类,它在居留地的社会语言功能域、语言习得类型等因素,划分为三大同心圈:内圈、中圈、外圈。

内圈指以华语为母语或者全国共同语(commonlanguage)的“中原”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与台湾,前者将华语称“普通话”,后者则称“国语”。内圈的特点是华语为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学术、传媒等领域与正式场合的强势主导语言,同时也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

中圈指以华语作为共通语(linguafranca)的海外华人移民地区。由于各海外华人移民社会的发展历史差异很大,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是中国与台湾侨务机构在海外华人居留地开设的侨校或者中文学校所教授的华语;二是早期华人移民社会经过长期的演变所发展的华语教育模式。

中圈的主要特征是在多语社会中,华语成为海外华人族群的标志及日常使用语言之一。例如:马来西亚华人在华文小学与独立中学便需要学习三种语言(马来语、华语、英语)。在中圈里,新加坡是最重视华语的地区,华语为新加坡四大官方语言之一,而且是华族学生在校必修的“母语”课程。

中圈海外华人虽然热衷学习华语,但华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迄今依旧停留在延续中华文化或传统价值的窠臼,教材内容常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再加上师资的来源或素质无法保持稳定,华语教学易被视为说教八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华文程度也难免日渐低落(吴英成1999b)。

除了上述内中圈的华族学习者,华语是否能列入其他国家外语教学的优先顺序内,也是华语发展为全球性语言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华语外圈急遽增大,所谓“外圈”是指以华语作为外语学习的非华人地区,这些地区主要的学习者包括日韩、欧美等外籍人士。学习方式包括在本国选修华语作为外语的课程,以及到中国、台湾乃至新加坡进修华语的实地浸濡学习。以华语作为外语的学生人数目前并未有详细统计数字,但从欧美等国高等学府中文科目选修人数的明显增加来看,其数目必定可观。

然而,在三圈通行的华语并非一种单质性的语言,它与其他世界语言一样,早己衍生各种区域华语变体。以过去属于同文同种的中国大陆、台湾、普港、新加坡华人为例,由于近百年来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加上华语与当地通行的汉语方言以及外族语言的融合等因素,富地方色彩并深受当地华人认同的华语变体自然产生。其实这些区域华语变体不只出现在中圈或外圈,内圈的中国因幅员广阔,各汉语方言区所使用的华语也形成程度不同的语言变体。

3.2区域华语词汇差异

词汇是语言符号最敏感且变化最大最快的部分,也最能具体反映出社会文化变化的面貌。就以华(汉)族的共同语及演奏的传统音乐为例,中、港、台、新四地便出现名称迥异的词汇:

各地选用的名称可谓社会意识形态沉淀的结果。中国大陆称“汉语”强调其为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称"普通话"则与传统名称一一“官话”相对,强调此语言的普及通用特性,乃人民大众的语言,不具任何特权性质,此名称与中国大陆政权所标举的共产意识紧密相连。香港称“国语”或“普通话”乃保留旧时政权与回归中国后的不同名称。台湾称“国语”乃沿袭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民国时的名称,强调其作为“国家语言”的地位。在多元种族的新加坡社会中,华人以“华族”作为族群的身份表征,与他族(马来族、印族等)形成对照,自然把华人的共同语称为“华语”,以强调其海外华人的认同。许多词语(例如:华裔、华社、华校、华教)也以“华”作为词素,以突显其民族性。

以此类推,三地炎黄子孙也以各自的语言意识形态为中国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命名:“民(族)(音)乐”(中国大陆)、“中(国)(音)乐”(香港)、“(中)国(音)乐”(台湾)、“华(族)(音)乐”(新加坡)。

对于外来新事物,四地也有不同的译名(T''''''''sou2000),例如同样是taxi,内地便出现多达七种词条:

四.区域华语的认同感

陈碧珊《新加坡华语变体语言态度调查研究》(1999)以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师与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大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各种区域华语(北京标准华语、新加坡标准华语、新加坡本土华语、新加坡杂菜式华语)及其使用者的态度,从中便可看出部分新加坡人对这些区域华语的意识形态。

在区域华语本身特质方面,受试者在“句法正确”、“语音标准”项目上给予北京标准华语和新加坡标准华语正面的肯定,新加坡本土华语与新加坡杂菜式华语则取得负面的评价。至于在工具价值方面,受试者对北京标准华语、新加坡标准华语、新加坡本土华语在“政治影响”、“实用价值”项持正面的态度,对新加坡杂菜式华语则给予负面的评价。至于在语言变体的情感方面,受试者在“优美自然”项目上给予两个标准变体高分,两个本土变体低分,这意指前者为优美自然的高阶变体,后者则为粗俗拗口的低阶变体。同样在使用者态度方面,受试者在权势量的众选项(自信、威望、学养、学历)上也给予两个标准变体高分,两个本土变体则取低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共聚量的选项(感觉亲近、风趣幽默)上,受试者赋予新加坡杂菜式华语使用者高分,其他区域华语变体的使用者则偏向低分。由此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标准华语、新加坡标准华语在语言的标准、工具价值、权势量方面都取得高分,但是在共聚量项目却偏向低分,而两个本土滋长的区域华语变体所取得的分数正好相反,较具亲和力和认同感。这项调查明确显示出各地区滋生的区域华语,即使在社会地位上不如标准华语,仍能深切引起当地人民的认同与共鸣。

五.标准华语带动三圈交流

成为各地区华人族群语言标志的区域华语中的某些要素,布时候确实会成为三圈间的语言交流的障碍,但是这些沟通障碍并不难排除,透过卫星传送到全球各地的各种华语影视娱乐节目,让我们能逐渐熟悉各区域华语的其他说法。同时规范华语也借由报纸、教科书或其他印刷品,在不同的华语地区继续以书面出版。一般而言,书面语体的差异就又比口头语体更小。

另外,透过入境随俗的学习管道及编篡各地地区词词典等方法也都可弥平这些沟壑,例如:汪惠迪编撰的《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1999)便试图协助新加坡或其他地区的华人排除这样的语言障碍,该词典把新加坡本地特有的1560个词条加以分类解说,有助于其他地区的华语使用者了解新加坡华语特有词汇,并进而欣赏其丰富有趣的区域语言色彩。

或许部分以华语作为母语者,对华语风靡全球的境况可能觉得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们对华语的全球化感到骄做:一方面又对其他地区的使用者“滥用、污染”华语而忧心忡忡。其实,要成为全球性语言,就得付出代价接受各式各样的使用方式。一位南洋作家想利用华语散发原汁原味的南洋经验,绝不可能照搬中原区域的词汇或语法,具弹性及流通性的华语才能使自己不断壮大,登上国际舞台。

以新加坡为例,平常新加坡人和亲友聊天时,总爱使用新加坡本土或杂菜式的华语,其中充满浓烈的“乡音”,本地化的华语语法,以及熟悉的特有词汇。当新加坡人远离家乡或在某些国际交流场合,与来自台外地华人交谈时,便会试图使用该地区的区域华语或“标准华语”,其语音较接近北京话,词汇较为通用,也较符合规范语法。这样的“标准华语”并非单指北京的区域华语,事实上,它还处于孕育成形的阶段,随着越来越多以华语为媒介的国际会议举行、越来越多风行于全球华语市场的电视节目、歌曲、畅销作品出现,这种可被各地华人接受的“新华语”将越来越“有模有样”,不过这种“标准华语”的出现并非要消灭或排挤区域华语的存在,它将不断从各种区域华语汲取丰富的成长养料,并与区域华语相辅相成,在谋求全球沟通了解与区域认同间达到动态的平衡。

华语全球化,虽然带动中圈与外圈学习华语人数的剧增,然而,这毕竟是晚近的现象,许多以华语作为第二语言与外语的教学研究亟待开展。例如:因为内中外三圈学习华语的环境与经验并不相同,中圈学习者所面对的华语学习问题并不一定是内圈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障碍。像部分来自以英语为主要家庭用语的新加坡华族学生,在学习华语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必须面对英语的干扰。因此,新加坡的华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采取不同于中国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当地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新三国台词篇10

[关键词] 《岁月如歌》 典型节目形态 童年

一、典型节目形态

2009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推出2008年度20个创新创优典型节目形态。@20个典型节目形态是: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访谈录》、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广西卫视的《金色舞台》、贵州卫视的《中国农民工》、上海第一财经频道的《头脑风暴》、河北卫视的《读书》、广东卫视的《社会纵横》、四川卫视的《真情人生》、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福建东南卫视的《开心100-大魔竞》、内蒙古卫视的《蔚蓝的故乡》、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谁不说俺家乡好》、黑龙江卫视的《珍贵记忆》、北京电视台的《岁月如歌》、湖北卫视的《有奖有法》和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

@20个典型节目形态,来自中央到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受众上既有面对普通大众的,也有面对特殊群体的,如《中国农民工》是关注农民工群体的;《金色舞台》是面对中老年受众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主要立足于青少年领域;《智勇大冲关》和《我爱记歌词》则拉拢了许多的年轻人。在形式领域上涵盖了政治舆论、经济金融、法律道德、社会民生、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古今艺术、竞技游艺等方面。在内容上涉及了新闻报导、谈话评论、故事再现、综艺展示、真情讲述、风光风情、游戏竞赛等多种节目形式。@些典型节目形态成为了今后创办各个领域各个节目的样板和标准。

二、《岁月如歌》的概况和特点

《岁月如歌》以“聆听歌声中鲜活的故事,追忆歌声中美好的时光”为宗旨,以“音乐”、“生活”、“岁月”三者为主要元素,通过百位影视歌星、文化名人的倾情讲述,以音乐和歌曲为主线来反映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的大型音乐纪事节目,是北京电视台献给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个大型电视文化活动。于2008年10月19日至10月30日在BTV-2的黄金时段以每天90分钟的强大频率火热播出。

@部纪事节目一共24集,分别由《青春》、《生活》、《故乡》、《爱情》、《英雄》、《友情》、《梦想》、《亲情》、《童年》、《奋斗》、《影视》和《祖国》12个主题,@12个主题对应着12个以歌曲名或熟语的标题:《青春无悔》、《苦乐年华》、《故乡的云》、《爱如潮水》、《超越梦想》、《父老乡亲》、《情谊无价》、《真心英雄》、《从头再来》、《歌声与微笑》、《影像记忆》和《爱我中华》。

通过对@部纪事节目的观摩和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三大特点:

1、用音乐@一独特的切入角度来诠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革

《岁月如歌》是一部通过流行音乐的变迁,回首改革开放30年来世事变迁,@是一部史诗,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生活和变革,也不是简单的中国流行音乐史回顾,而是以全新的角度,将音乐作为改革开放30年记录的切入点,以30年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为背景,以人和音乐的关系为核心,准确的表现音乐在不同时期对百姓生活的影响,通过音乐风格变化反应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的变化;面对改革开放30年@个“共”有题材,通过歌曲的题材反映我国人民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通过整个华语歌坛变化直接反映出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30年来所经历的,从国家社会到国民内心情感的沧桑巨变。

使用流行音乐@样独特又新颖的角度可以把正统的,相对枯燥的叙述主旋律类型的专题纪录片变得更有活力,而且,使用音乐的形式既简炼、又能引起共鸣,更好地唤起人们的记忆。运用音乐的切入角度去阐释和挖掘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一独特的切入点也使它从大量“同质”节目中脱颖而出。

2、运用新颖的视点,使30年的历史变得更有活力

《岁月如歌》作为大型纪事节目,并没有像以往的专题纪录片那样使用编年体的形式进行讲述,而是根据改革开放30年创作出来的歌曲的题材分出了12个代表人生不同历程和不同情感方向的主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12个主题。通过@12个主题的相互结合,使观众看到了30年“歌曲”、“人”和“国家”的历史,从而实现音乐、生活和岁月三个元素的融合。歌曲的历史反映了国家的沧桑,反映了人的情感,打动了大批的观众,使讲述的历史变得更有活力。

3、三大板块相结合的新颖的结构带来独特的视听感受

《岁月如歌》在结构上非常的独特新颖。使用了三大板块相结合的结构:

主持人讲述和解说词串联是第一板块:通过@两个方面来描述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变迁;嘉宾的回忆和评论是第二板块:通过嘉宾的回忆,能够让我们对主持人讲述和解说词中体现的事物和现象有更为形象和生动的了解,通过嘉宾的评述能够让人们了解经典的流行歌曲创作、传播等背后的的故事;让歌手嘉宾在现场演唱一些经典的歌曲是第三个板块:让曾经传唱的歌曲和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手站在那个“30”的模型的舞台上重新演唱。@三大板块之间都是用解说词、主持人、嘉宾讲述中的一个关键词来进行连接的,@些关键词可以是歌名,可以是歌手,还可以是变革历史中的各种熟语、时髦话等。

在以往专题节目或者纪实节目当中虽然也采用主持人讲述、解说词配音和嘉宾采访的形式,而@个第三个板块的确是一个独特新颖的因素,让一些歌手犹如从舞台上走出来,让节目更加生动,更加有艺术感染力。通过@三大板块的巧妙结合,使得节目变得非常的流畅:时而嘉宾讲述歌里的事,事没说完歌来叙事;时而歌正唱着事,歌音未落新的故事又起,形成“歌唱着事,事谱着歌”的一种非常罕见的音乐和访谈和纪实相结合的叙述结构,使得节目更加有艺术感,更加有亲和力。

@种节目表现的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意,它更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让音乐、生活、岁月,@三个节目主题完美的融合了起来。让观众可以一次得到三倍的试听享受。

三、《岁月如歌》的遗憾

总导演王淳华曾说,节目最早确定的创意之一,就是不仅要把歌手歌曲推出,也要把词曲作者@些幕后英雄推到台前,“讲故事,把观众不知道的成名经历、创作过程统统讲出来。”通过@样的初始创意给许多观众尤其是中年观众留下了经典的回忆。也在弘扬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主旋律下,创造了“同类”节目的收视奇迹,实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而在节目成功的背后也有些许的遗憾,比如经典歌曲太多,节目时间有限,经常放到一半就被掐断了;一些明星大腕的档期问题也没有出现在荧屏上等等。但我觉得@12大主题当中,《童年》@一主题给我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1、标题的遗憾

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整个12个主题的标题当中,都是四字的,对仗的,感觉很流畅很舒服。只有介绍“童年”@一主题的用的是五字的,感觉有些突兀、不协调。我觉得,如果要是多了解一下少儿歌曲、多和现在的少儿歌曲的创作者和工作者进行一下交流的话就可以找到一个更完美的歌曲名称作为@个系列的标题,那就是《童心同行》。@首歌曲是2007年前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使用@个当标题是很合理的:

⑴它是四字的,与其他标题相对应,避免了不协调;

⑵它是一首歌曲名称,也是在@30年内创作出来的,与《岁月如歌》的宗旨相一致;

⑶@首歌曲的歌名很有统领性和概括性,每一个人无论是青壮年还是中老年,他们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一颗纯洁的童心,而且童心能够伴随每一个人走过一生,童心同行;

⑷@也是一首新儿童歌曲,通过它可以引发和探讨当前儿童歌曲发展遇到的问题。

2、歌曲的遗憾

在@两集的节目中表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少儿歌曲,关于动画的《铁臂阿童木》、《小机灵的歌》、《舒克和贝塔》、《黑猫警长》、《一个师傅仨徒弟》等,专门歌曲也有《小螺号》、《七色光》、《种太阳》等,可以看出,@些歌曲都分布在70年代到90年代初,而9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的儿童歌曲基本没有体现,@是选择歌曲的遗憾,@一时间段也是很多普遍传唱的歌曲,关于动画的有《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狮子王》、《小丸子》、《哪吒传奇》、《小鲤鱼》、《大耳朵图图》、《小糊涂神》、《神兵小将》的主题歌、片尾曲,在同时代的小朋友当中都相当的流行;专门歌曲有《春晓》、《太阳雨》、《美丽阳光》、《梦的眼睛》等都与当今孩子的审美观念相符合。再包括一些励志的流行歌曲,也受孩子欢迎,尤其是《隐形的翅膀》(列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可见@首歌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些歌曲都没有体现出来,而是运用了很多很难反应童年的流行歌曲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外的歌曲来充斥“空虚”的空间,填补空缺的时间,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3、嘉宾的遗憾

选择的嘉宾或者嘉宾谈论的话题我认为有些偏离了《岁月如歌》的宗旨。

⑴选了一些动画片的配音演员来谈当时配音的故事,@个有些不妥,会让人理解为“岁月如画”,而对于@些经典动画片的歌曲的词曲作者,演唱者采访的几乎没有。像谷建芬、徐沛东、李幼容、阎肃等著名的词曲作家也都写过许多优秀的儿童歌曲,他们在创作@些儿童歌曲时候的一些故事都没有能表现出来;

⑵既然表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应当对我国的动画片着重描述,而节目中对引进的日本动画片谈论的篇幅很大,而中国的经典动画片则是轻描淡写或是一笔带过;

⑶在选择童星嘉宾上,都是70年代的当红童星:程琳、朱晓琳等,对于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童星嘉宾采访的就很少,90年代的童星年纪小不便采访可以作为一个因素,但80年代的童星只有金铭和关凌出现了,而像蒋小涵、孙佳星、宫傲、舒畅等一批童星都长为成年人,都没有出现在荧屏上。@些都是《岁月如歌》留给我们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