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的名言十篇

时间:2023-03-28 06:28:12

礼貌的名言

礼貌的名言篇1

2、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3、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4、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礼貌的名言篇2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来源:文章屋网 )

礼貌的名言篇3

文明是待人友善,是尊老爱幼,是爱岗敬业,是信守诺言,是勤俭节约……文明就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文明也像是一盏灯,灯光亮起灰暗就会少一些。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还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文明演讲发言,供大家参考学习。

请文明演讲发言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讲礼貌、爱卫生、争当礼貌小使者》。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我们迎来了新学年、新学期,我们更迎来了祖国母亲的生日,同学们,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里,我想问大家: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先队员,你将如何展现我们的风采如何让我们的学校的形象更完美如何让远方的客人感受到我们龙师附小的新面貌

大家都明白,我们中国是人类历四大礼貌古国之一,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代代传承了许许多多传统和美德。从孔融让梨、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叔叔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张海迪阿姨……,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生就应学习的楷模!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我们务必做一名礼貌的小学生!

但是,如何才能做一名礼貌的小学生呢

遇到师长、来宾,主动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起;爱护公物,不乱写乱划;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做到得理让人,失理道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声“你好”给别人带去一天的好情绪,一句“谢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声“对不起”、“没关系”化解冲突,还要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字礼貌礼貌用语常挂嘴边。

在家里,孝敬、体贴父母,尊敬长辈。应对父母长辈的批评,能认真听取,不发脾气,不顶撞。家里来了客人,热情、大方、有礼貌地招待。

在外面,遵守交通法规,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护环境卫生。;尊老爱幼,帮忙别人,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做到“与人为善,心中有他人”。

在那里,我以少先队员的名义呼吁:行动起来,少先队员们!争做一个讲礼貌、懂礼仪的好学生!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名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的礼貌的小学生,为构建和谐、礼貌校园而努力吧!谢谢

请文明演讲发言2敬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讲礼貌懂礼仪的礼貌小学生》。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我们迎来了新学年、新学期,我们更迎来了祖国母亲的生日,同学们,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里,我想问大家: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先队员,你将如何展现我们的风采?如何让我们的学校的形象更完美?如何让远方的客人感受到我们龙昌小学的新面貌?

大家都明白,我们中国是人类历四大礼貌古国之一,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代代传承了许许多多传统和美德。从孔融让梨、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叔叔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张海迪阿姨……,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生就应学习的楷模!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我们务必做一名礼貌的小学生!

但是,如何才能做一名礼貌的小学生呢?

遇到师长、来宾,主动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起;爱护公物,不乱写乱划;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做到得理让人,失理道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声“你好”给别人带去一天的好情绪,一句“谢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声“对不起”、“没关系”化解冲突,还要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字礼貌礼貌用语常挂嘴边。

在家里,孝敬、体贴父母,尊敬长辈。应对父母长辈的批评,能认真听取,不发脾气,不顶撞。家里来了客人,热情、大方、有礼貌地招待。

在外面,遵守交通法规,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护环境卫生。;尊老爱幼,帮忙别人,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做到“与人为善,心中有他人”。

在那里,我以少先队员的名义呼吁:行动起来,少先队员们!争做一个讲礼貌、懂礼仪的好学生!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名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的礼貌的小学生,为实现完美的中国梦,建设礼貌校园而努力吧!谢谢

请文明演讲发言3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礼貌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礼貌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礼貌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一向要求自己做一个懂礼貌,知礼仪的好孩子。平时我很注意讲礼貌,遇到师长、来宾,我会主动问好;与同学交往,我能和大家和睦相处。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我会右行礼让;在学校我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在公共场所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爱护公物,不乱写乱划;乘车时做到先下后上,并能主动让座。我还懂得感恩父母,在家里经常帮忙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每当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我总能为父母送上一份祝福。我认为这样做才贴合一个优秀、礼貌的少先队员形象。

四年前,我带着完美的憧憬走进这所美丽的学校,稚嫩的脸庞上是充满朝气的笑容和纯净如水的眼眸。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此刻已经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了,我认为我就应为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树立一个好榜样,所以我来参加我们学校举办的“阳光女孩绅士少年”活动,我期望自己能像太阳一样,把礼貌礼仪的光芒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期望自己能像春雨一样,让礼貌礼仪的雨水滋润身边的每一个人。

矫健的苍鹰扇动着双翅,无畏的目光点亮前行的道路。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使礼貌礼仪之花开遍我们的校园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请文明演讲发言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争做文明小公民》。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与它作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自然,这样的美好,不能让不文明破坏,少先队员应该行动起来,倡导文明,养成良好的习惯。

文明是什么?也许,大家会想,这是一个多么抽象的概念啊!其实不然,很简单!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的亲切,是见到师长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和邻居和睦相处,感受社会的温暖,不上访,争做文明小公民。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x是上个世纪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和谐,是文明礼貌,它比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我们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弯下腰,捡起脚下的纸片,拉起摔倒的同学;伸出手,拧紧滴水的龙头,搀扶蹒跚的老人;张开口,讲出温馨的话语,喊出正义的声音,拿起布,擦掉墙上的污迹,擦亮明净的玻璃;停住脚,收回踩踏草坪的步伐,遵守交通信号;站出来,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坚决反对上访x。

这些都是做文明小公民的起码要求,有了这些习惯,才算具备了文明小公民的基本素质。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每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

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千学万学学做人,说的就是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争做文明小公民,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让文明小公民在校园处处可见!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请文明演讲发言5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文明公约,争做文明市民”。

大家都知道,文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更高体现在精神文明。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一座城市不光要拥有文明的物质,更要有文明的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进步的根本,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体现。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就应该有良好的文明礼仪。也许有人会问,文明对于我们讲,到底是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体现我们是文明市民?其实文明说大就大,大到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大到能改变世界。说小也就微不足道。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朋友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等弱势群体让座的举动,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是不随地吐痰不随处张贴广告不说脏话骂人等等的小事。是的,文明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细微。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小瞧一个小小的礼貌或者一个善意的微笑带给人们的温暖,带给这个城市的祥和,更不能忽视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等的不文明行为如蝴蝶效应一样波及整个城市乃至国家。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着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要向文明的行为学习并践行,用文明的言行约束自己,提高自身修养,与不文明的行为战斗到底!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有句名言这样说:“明日的文明始于今日的奉献”,“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文明就是这样简简单单被我们传承着又被我们不断发展着。我们懂得了文明就要去践行,而要做到文明就要遵守文明公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必须要用文明的标尺时时刻刻要求着自己,改造着自己。只要我们坚持着,文明就在身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小事、从身边事慢慢做起,我相信,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将会更加美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礼貌的名言篇4

    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写作;语用含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比较

    礼貌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标准也各有差异。如Leech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的文化特点等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即:1、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6、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顾日国结合其导师Leech的理论,根据汉语的文化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称呼上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慑“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与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把顾曰国“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含义和文化价值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的“贬己尊人的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如在指代自己时。中国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时。则常用“您”、“贤弟”、“贵公子”等。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点。称呼方式与礼貌有关。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思想感情。如亲呢、喜爱、威胁、警告、讽刺、戏谑等。汉语的称呼一般需要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间要体现出职务、头衔。如“二叔”、“李局长”等。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称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称呼。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也用不同的称呼,这充分体现出汉语称呼的礼貌性。再称呼语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重名分,讲人伦”,所以在称呼上也要遵循“仁”与“礼”的法则。要遵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为本”,“名为用”,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个性解放,所以在称呼上也往往以“先生”、“女士”代替,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即使儿子称呼老子。下级称呼上级,学生称呼教授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同时也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提高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二、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不应该只了解语言写作的知识技巧,还应该学习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即语育的得体表达能力。何自然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Wolfson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外国人)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对违反说话原则的行为,即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结构上的行为却难以容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那么什么是礼貌呢?根据汉语字典的解释。我们知道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礼貌同时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又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礼貌的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而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以求最佳效果。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使交际效果受到影响。打了折扣。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指导教授交谈学习情况后,说“我的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教授说“YourEnglish 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 Chinese。”这个学生觉得哭笑不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甚至是讽刺,因为他知道这位教授对汉语是一窍不通。其实他是在用汉语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美国人所说的话,不清楚对方是在好心地鼓励他,用令人轻松的“比较”来鼓励。如果这名学生的英语真的不好,中国教授可能会用“暗示差距”来鼓励。说“还行,如再努力几点就更好了”。因此,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学习礼貌原则。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

    三、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主权利。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 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再问“Did 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所以会回答Thank you。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礼貌的名言篇5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礼貌原则 差异性

1.引言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

封建制度桎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在英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包括自己)。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E.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提出面子论。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他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bike,if you wouldn’t 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 a 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若直接说:“Lend me your 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如:“You can use my bike.”“Have another sandwich.”比“Hand me the newspaper.”“Got a 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虚准则: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如:A: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B:Yes,wasn’t it!又如: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也叫赞同原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例如:A:It was an interesting exhibition,wasn’t it?B:No,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B:True,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Leech认为所有的语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这一礼貌原则,礼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论断有些偏颇。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毕竟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我们也无法穷尽对所有语言的研究。学理论研究本族语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本族语的具体语言事实。本着这一原则,中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适合汉民族语言的礼貌原则,其中以顾曰国先生的五个原则最为显著,以此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呼应,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礼貌原则的普遍存在。

2.2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R.Mao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何兆熊(2000)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2)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等。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对比与分析

3.1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但从跨文化的角度上来讲,Leech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将六原则与顾日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根据惠和损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们都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扫除障碍。

3.2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差异

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体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说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个性便会显现出来。

(1)准则侧重方面。英语文化把礼貌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因此利奇强调,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看成是道德的修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自卑而尊人”是汉语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因此在顾曰国先生的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

(2)称呼方面的差异。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东方,血缘宗亲关系复杂,称呼讲辈分,长幼有序。而英语国家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而且只讲辈分不讲长幼。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对中国人来说,礼貌意味着对别人要体现出尊敬。如果一个孩子直接喊其父亲的名字则被认为是完全不礼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场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礼貌方略会因文化而异。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 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比如:

a.A: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

b.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

B:好的,谢谢。

(4)隐私问题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在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入门时,必须掌握的简单句型包括:

A: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 name is Li.(我姓李。)

A: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B:I am forty.(我四十了)

上述这段对话从形式上说是正确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是典型干涉对方私事的问题。“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汉语言文化对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为狭窄,一般认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言文化中认为“privacy”“几乎包括一切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化中认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在英语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视为侵犯了隐私。

(5)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带有贬义色彩。中国注重子孙满堂。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褒义词,他们崇尚自由。其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基础上的。正如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阿・萨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强行邀请别人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而在中国社会,这被认为是善意的表现。例如,当邀请别人就餐时,劝对方多吃,有时劝他们吃所不喜欢的食物,这显然违反了礼貌原则。

(6)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注重分析,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概括为: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如中国人打电话,通常开始都不谈自己的意图、目的(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外),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最后才说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正事,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因有此差异,西方人往往觉得听中国人的话很费劲,难以理解,太嗦,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认为不太礼貌;而中国人又觉得西方人说话太直接,一点也不礼貌。

4.结语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礼貌原则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触之处。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只有对英汉语言中体现的礼貌原则作出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从而促进人们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礼貌的名言篇6

关键词:礼貌 得体 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语用失误

一、礼貌原则与得体

人们的语言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人类的社会活动要受到各种准则的约束。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因此人们的语言活动也要遵循这一准则。语言礼貌现象在人类的交际行为中是普遍存在的。礼貌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语言成分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礼貌特征。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cp)解释了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会话含义的产生以及如何理解会话含义。他认为会话含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原则而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但是这一理论没有说明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不直接而是问接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在grice之后,许多学者都借助其合作原则从语言礼貌的角度对言语交际进行研究。其中有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与levinson提出的礼貌策略。

elech将礼貌原则归纳为六条: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这六条准则的构建既注重自身又尊重他人,二者兼顾,更符合言语交际的本质。如果说会话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那么礼貌原则则起到了维护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的作用。www.133229.coM在leech提出的这六条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策略准则…‘甚至可以看作是一条最高准则”(何兆熊,2000)。策略准则主要用在指令这一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最能体现礼貌的言外行为中。无论人们在请别人办事、表扬别人、邀请别人还是表示异议等时,都要策略地使用语言。策略地使用语言也就是要得体地使用语言。礼貌地使用语言是得体地使用语言的一个前提。因此在讨论语言的礼貌性时,不能忽略语言的得体性。

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比,brown和elvinson(1978)则指出礼貌在本质上就是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双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他们认为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就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维护听话人和说话人的面子所做的努力。面子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面子足指人们的自我形象以及个性,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自由不受到侵犯。由此,礼貌也可以划分为积极和消极礼貌。积极礼貌是指对别人表示同意、称赞、许可等以保持对方的积极面子;消极礼貌则是指尽量不干涉别人的自由与权利,给对方留消极面子。这些礼貌策略的实质同样也是让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对话双方可以接受,达到说话得体的目的。

二、得体与语境

语言交际的得体被认为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得体,就是要言行“恰如其分”。要言行得体就必须要看交际的对象,要注意言行的时间和场合、言语的表达和效果等等,也就是要看语境。语境(context)这一概念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它与言语活动的参与者,与言语行为,特别是与正确理解话语的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境在广义上特指语言使用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语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和文化语境fculturalcontext),涉及与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并对语言的使用和选择起限制、解释、约束作用的种种非语言因素,即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语言表达同时出现的非言语信号(如姿势、手势、表情等)等。语境对言语表达有制约作用,正是这种制约作用限制了我们对语言的选择,从而使一些原本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不适合其使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而一些看似“文不对题”的话语,却在特定的语境中达到了言语交际的目的。比如在人们面对面询问对方名字时,用“what’syourname?”是可行的,但假如是在拿起电话去询问电话那头是谁时,“what’syourname?”就显得不得体了。语言交际中的不得体现象的本质往往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语境。人们的交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必定要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三、礼貌原则与语境

得体的语言是受语境制约的,礼貌原则作为语言得体性中的一个因素,也要受到语境的约束。语境制约着语言的礼貌程度。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其它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或过分礼貌;对说话者一方来说是礼貌的行为,对听话者一方来说却不一定感到礼貌。当妻子让丈夫把门关上时,“pleaseclosethedoor”osethedoor?”一般来说是足够礼貌、足够得体的,但是如果妻子说“woulditbepossibleforyoutoclosethedor?”这样过分礼貌的话,则会让人怀疑她是在故意违反礼貌准则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不耐烦或疏远。在表达一个特定的语言功能时,我们有很多形式可以选择,为了不伤害到对方的面子使话语礼貌得体,就要考虑具体的情景语境因素。如果是对地位在你之上的人做出请求,例如请老师借书给你时说“youwouldbedoing me agreatfavorifyou could lend ourreferencebook”是非常真诚礼貌的,但是请自己的同学借支钢笔时也套用“youwouldbegmeagreatfavorifyoucouldlendmeyourpen”则让人感到过分礼貌或是其中有“玩笑”的成分,而“couldyoulendmeyourpen?”或“mayiuseyourpen?”则不失为得体。

礼貌原则虽然具有普遍性,但是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同一社会文化因素的解释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礼貌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用不同的标准来判断礼貌,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礼貌。所以在探讨礼貌的语言时,必须深入到文化中去,将文化语境因素考虑在内。如果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谦虚为例,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谦虚都被视为礼貌的表现,但是文化语境因素对人们在遵循这一礼貌准则上的程度加以制约。中国人和英美人在对待“谦虚”上就有不同的态度。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自古就有“谦虚”与“君子”相连。当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一般都竭力贬低自己,否定赞语的真实性,以示谦虚。当一个美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englishisverygood!”时,中国人虽然明白自己的英语水平完全值得这一称赞,但仍会回答“no,myenghshisverypoor”,以达到对自身最大程度的贬损以示礼貌。然而在美国人看来,此话则显得不得体,因为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人一般都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是一种避免损害对方积极面子的礼貌行为,所以对于别人的赞扬,他们~般都回以“thankyou."除了赞扬,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某些场合中需要双方都做出礼貌反应的言语行为还有道谢、恭维、问候、告别、婉拒等,这类言语行为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同

的文化因素造就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恭维别人时,中国人一般不会说“我喜欢你的……”来恭维对方所拥有的东西,因为此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有“我很喜欢你的……我也想拥有这么一件东西”的言外之意,给人垂涎三尺之感。但是在英语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则是直接表达自己恭维的礼貌方式。下面是一个中国大学生与一个美国大学生的对话:

mike:yougotanicewallet!

li:thank you.mygirlfriend sentittomeasmybirthdaygift.

mike:oh,itlo ksfineandireallyappreciateit.

li:w el1.i’11askherwhereshegotit.

mike:o··’k….thankyou.

mike的恭维让误认为他也想买一个这样的钱包,结果使得双方的对话陷入尴尬的局面。

在中国,人们以“自贬尊人”为传统。汉语中有许多自谦语,如:寒舍、犬子、小女、在下、敝人、贱内、拙作等,这些自谦语往往就是尽力去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放弃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在贬低自己的同时尊敬别人。在汉语中“你”的敬称是“您”,但英语中只有一个“you”,没有与“您”相对应的词汇。中国的“长幼之分”十分明确,对于长辈和上级的名字是不能直呼的,而在讲英语的国家里,小辈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一个中国留学生到美国朋友家做客,美国朋友向其介绍自己的父母:“hi,wang,thisismyfather,jack。andthisismymother,mayr.”在中国。对朋友的父母一般以“叔叔、阿姨”或“伯父、伯母”相称表示尊敬,但若此时这个中国留学生叫jack“uncle”,叫mary“aunt”不但不会达到礼貌得体,反而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在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常常也会使交往双方出现语用失误,而这种语用错误往往因违反讲话规则而显得粗鲁无礼。中国人一般认为对别人表示关心、热情是礼貌的表现,相互询问一些情况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因此在初次见面时会互相询问对方的年龄、收人、职业等等。但是这在英语国家里则往往被看作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初次遇到一个美国人时问对方“howolda~eyou?”会让对方觉得唐突、不礼貌,若对方是位女士,更z=~-ik其觉得这种问法非常无礼。

礼貌的名言篇7

    【关键词】称谓语;礼貌原则;对比

    1.          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礼貌原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关于礼貌语言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1.1       Leech的礼貌原则

    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的隐含含义,即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虽然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为此,英国着名学者Leech补充,丰富和发展了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系统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他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弥补其不足。礼貌原则主要包括6个方面:

    1.1.1            策略原则(Tact Maxim)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1.1.2            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1.1.3            赞扬原则(Aprrobation Maxim)即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

    1.1.4            谦虚原则(Modest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1.1.5            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相同之处。

    1.1.6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1.2     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历史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学者顾曰国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 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 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

    1.2.1            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应。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准则。

    1.2.2            自谦尊人准则  即贬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以及尊称他人或相关的事物。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体现了汉文化中的谦虚品德。

    1.2.3            雅言准则即使用高雅的语言,禁用“粗语”。这一准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质。

    1.2.4            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

    1.2.5            德言行准则  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个准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其行”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对比中英文化的礼貌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但在交际过程礼貌原则的应用又各有特点,本文着重讨论礼貌原则表现在称呼语方面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2.          中英称谓语对比

    2.1汉英亲属称谓异同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

    2.2汉英社交称谓对比

    2.2.1     汉语社交称谓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1)姓名2)通用称呼如“同志”,“先生”,“师傅”3)零称呼语“喂”,“劳驾”4)

    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从礼貌原则的角度考虑,第4)种称呼最为普遍。

    2.2.2英语社交称谓

    在英语中,1)称谓词+姓,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2)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熟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如Mary。3)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ope John(约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逊法官)。一般常见的职称或职业+姓氏的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如Dr. White(怀特博士), Dr. Smith(史密斯大夫)。

    3.             礼貌原则对称谓语的影响

    3.1          礼貌原则对亲属称谓语的影响

    3.1.1不同的礼教传统。汉语亲属称谓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这既遵循了礼貌原则也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据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礼节严格繁琐,也必然有详繁的称谓。

礼貌的名言篇8

关键词:面子理论;医患沟通;礼貌策略

礼貌是用来满际双方“面子”需要的一种个人行为,是为了减轻面子威胁而采取的某种积极或者消极的有目的性的策略行为。人际沟通中采取礼貌策略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潜在的冲突与对抗,促进人际间的和谐交流。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分为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在社交过程中人的面子总是受到威胁。有些礼貌行为如“不同意、反对”常会威胁说话者的积极的面子,而“要求、命令”常会威胁听话者的消极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会采取某种礼貌策略来避免面子威胁行为,或减轻言语行为的威胁程度。礼貌策略分为五种:(1)直接策略,即说话人向听话人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图,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即说话人以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为基础,为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补偿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即不干涉听话人的行动自由而采取的语言策略,如通过问句间接要求对方完成某项任务,采用“如果”等条件句来维护听话人的面子,采取间接、悲观等语气方式或者采用反意疑问句的句式等。(4)间接礼貌策略,采取委婉的方式或暗含的手段,使听话人明白说话人的意图,以避免损伤听话人的面子。(5)回避策略,为了维护听话人的面子,说话人不采取任何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人们通常通过行为动作或语言等手段来表达礼貌。采用礼貌语言策略可以为交际双方赢得“面子”,双方通常会采取各种言语策略来减少面子威胁行为。

医患会话是一种典型的机构话语,是医患之间基于“治疗患者疾病”这一共同目标的一种有目的性的语言交际行为。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增进医患人际关系、提高诊疗效果。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便开始了对医患会话的研究,着重医患会话元分析、医患会话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医患会话与就诊结果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开始从语言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对医患会话进行研究。在众多研究中,对医患沟通双方礼貌策略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基于苏州九龙医院、苏州同济医院和苏州东吴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家私立医院的医患门诊口语交际语料,分析研究私立医院医患在交际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礼貌策略,为改进医患沟通方式、提高沟通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苏州三家私立医院的年龄为35~55岁的8名医生进行语料收集,其中男医生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女医生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采取现场录音的方式收集每位医生与5名患者的相关门诊语料,一共40份医患对话语料,1821个话语,其中医生话语952个,患者话语869个。对收集的语料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医生与患者在沟通过程中分别采取的礼貌策略。

二、研究结果

1.总体情况

从语料的总体统计结果看,医生和患者采用最多的是直接策略共954个话语,占总数的53.49%,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共525个话语,占27.73%,位居第三的是消极礼貌策略共215个,占11.81%,排名第四的则是间接礼貌策略共97个话语,占5.33%,使用最少的是回避策略共30个话语,占1.65%。医生、患者具体各类策略话语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医患礼貌策略话语数及比例

2.策略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看来医生的话语总数比患者多。从采取的不同礼貌策略看,医生采取直接策略、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的话语数比患者多,所占比例均比患者高。其中直接策略医生为534个,占56.09%,患者为440个,占50.63%;积极礼貌策略医生为272个,占28.57%,患者为233个,占26.81%;消极礼貌策略医生为128个,占13.45%,患者为82个,占10.01%。但是医生采取的间接礼貌策略和回避策略话语数比患者要少,所占比例也少。医生的间接礼貌策略为15个,占1.58%,患者为82个,占9.44%;医生的回避策略话语数为3个,占0.32%,而患者为27个,占3.11%。

(1)直接策略

医生和患者在交际过程中采取最多的就是直接策略。为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病情,医生通常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直接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医生问:“这个月你小便失禁过几次?”当医生要求患者配合检查时通常也会采取直接策略。如,“请把你的上衣脱掉让我看看你背上的伤口。”所以,一般在医生诊断时,其交际话语通常不考虑是否损害患者的面子,而是考虑话语内容是否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以便作出正确诊断与治疗。

同样,医患交际中患者采用最多的策略也是直接策略。为了尽快描述病情,讲述症状,协助医生诊断或表达自己的治疗意愿,对医生的提问或治疗建议,患者通常也是采用简短、直接的回答。

(2)积极礼貌策略

医患积极礼貌策略总体比例虽然相当(28.57%,26.81%),但在其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式不同(见表2)。

表2 医患积极礼貌策略话语数及比例

首先,在展示共同点方面:医生语料中34.93%(95个话语)的积极礼貌策略是展示共同兴趣或观点、态度等,医生通常通过谈论双方都熟悉的话题来拉近双方的距离。如医生说:“最近天气变化大,人们容易感冒。”患者说:“就是,几乎每次天气变化我都要感冒。”但是,患者展示共同点的话语很少,只有2.15%(5个话语),因为患者为解除病痛,在交际过程中更注重目的际。其次,在展示合作方面,双方话语数都极少,医生话语数仅为3个(1.10%),而患者为0。医生通常也只是在要求儿童或老年人配合身体检查时会少量使用“我们”等词汇。再次,在满足听话人的需求方面,医患双方使用频率都很高:医生63.97%(174个话语),患者97.85%(228个话语)。医生通常通过称赞儿童患者来满足患者和家长的面子,或者不打断老年病患的冗长病情描述以示对老年患者的尊重,或者通过“老大爷、小妹妹”等称呼缩小医患距离,维护患者的面子。患者则常通过同意或赞同医生的诊断或建议来维护医生的面子。

(3)消极礼貌策略

表3 医患消极礼貌策略话语数及比例

由表3可见,在采取消极礼貌策略时,无论是医生(75%,96)还是患者(89.66%,78)大都采取了传统的间接要求方式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医生通常采用带有“能不能”“是否”“怎样”“好吧”“要不要”等词的话语来弱化自己的指令,让听话人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患者通常因为自身的某些原因不能完全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因此通过问句的形式让医生理解接受自己的难处,从而采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治疗方案。如患者问:“是否可以帮我先进行保守治疗,实在不行再开刀?”

此外,为了避免武断医生诊疗时一般用“假如”“如果”“假使”“万一”等话语来维护患者的面子。如,“如果不拍片看一下骨头是否有伤,万一有骨折,那后期就很难完全康复了。”

通常在诊疗过程中,为了避免强制,医生通常采用“不是吗?”“您说对吗?”等附加疑问句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要求,以最终达到让患者理解与配合治疗。

(4)间接礼貌策略

在医患交际过程中无论是医生(15,1.58%)还是患者(82,9.44%)间接礼貌策略使用话语数都很少,所占比例也很低。医生一般采用“一般说来”“差不多”等模糊性词语来解释治疗方案或者治疗效果等。如,医生:“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用这种药物。”对一些病人禁忌的话题,医生通常也采取委婉的方式。如,医生对晚期癌症患者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回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患者或不愿直接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常采用间接礼貌策略。如,医生问:“你上次是什么时候腹泻、发烧的?”患者(HIV感染者)答:“就那个十来天以后。”或者当患者一般对医生的话语表示不确信时也会采取间接礼貌策略。如,医生说:“三天以后,你就可以停药了。”患者问:“医生,您的意思是三天以后我的病就好了?”

(5)回避策略

医患沟通中,有时一方对另一方的问题不予回答,只是通过摇头等其他行为暗示自己的意图。

三、讨论与结论

医患交际过程中,医患采取了不同的礼貌策略。表1显示,医生比患者更多的采用了直接策略,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而患者比医生更多地采用了间接礼貌策略与回避策略。由此可见,医生的相对权势要高于患者。这正如布朗和列文森所说交际过程中权势较高者大都采用直接策略,而权势较低者更多采用间接礼貌策略。

虽然医患沟通过程主要以医生为主体,但医生和患者都基于同一个目标――治病,所以双方一般都秉承“和谐”交流、避免冲突的原则,充分维护双方的面子。但是,医患沟通话语作为机构话语,带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掌握医学信息的医生拥有机构权力,有权询问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和进行相关体检,而且有义务为患者进行病情诊断与治疗。因此,医生的部分话语与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侵害患者的面子。患者作为机构话语参与者,因医学信息不对等,为了配合医生的诊疗,常让自己的面子处于威胁中。其次,医患之间地社会距离也相对较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专家或专业知识的尊重也造就了患者对拥有医学权威的医生的尊重。

从话语资料总体看来,在私立医院医生和患者采取的直接策略最多。这一结果说明在医患交际中,医生无论采取何种沟通策略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医治患者,而患者无论采取什么策略大部分都是为了配合医生提供自己的疾病信息,以便医生能对症下药,早日解除病痛。因此,医患双方采取礼貌策略时,较少地考虑对方的积极面子,而更多的注重与对方的沟通与合作,维护双方的消极的面子。这一问题在公立医院可能更明显,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级以上的医院医生每天要面临几十个患者,平均每个患者与医生的交流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双方很少有时间考虑面子问题,交际中也很少会考虑礼貌策略。因此在当今,尤其是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恰当的礼貌策略,维护双方的面子,对促进与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Lakoff,R.T.The logic of politeness,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J].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73(9):292-305.

[2]Brown,P.,Levi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Rees,C.,E.Monrouxe,L.V.Theory in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How do we get there[J].Medical Education,2010(44):334-339.

[4]Gu Yueguo.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as goal-directed discourse in Chinese sociocultural context[J].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1996(7):156-176.

礼貌的名言篇9

关键词 礼貌语言;和谐社会;桥梁

一、当今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礼貌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运用礼貌语言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基础和必须;礼貌语言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桥梁;礼貌语言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是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随中华历史的发展而渊源流长;礼貌用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深食粮,有生的礼貌语言和无声的礼貌语言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都是同等重要的。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人是礼仪的存在;礼貌语言是一种交际策略,英汉礼貌语言是有差异的,有“礼”才能走天下。

二、中英文化礼貌语言的差异

1.英语文化中的礼貌

英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与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应引起师生高度的重视,否则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英国人海伦?奥迪认为中西关于礼貌的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A.关于个人私事和独处自由的概念。比如,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人的年龄、工资、所购物品的价格等个人情况,可西方人对此却很反感。B.关于直率的概念。中国人在寻求帮助、希望别人干什么时,不直接点名,总是委婉暗示或先寒暄几句做一个铺点,然后再谈正事,尽量减少麻烦、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中国人有意见不当面提出而是通过第三者转达;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给予明确答复。但是西方人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C.关于谦虚的概念。中国人喜欢做否定的表态。在谈及自己时,喜欢自谦和自贬,这通常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不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伪。例如,众所周知,宋美龄是一个绝代美人,然而,当带上他的妻子宋美龄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美国总统出于礼貌,对宋美龄赞美说:“ How beautiful you are!” 而却不以西方的礼仪回答“谢谢!” ,而是按中国的礼貌语言和习惯回答到“哪里!哪里!” ,当时随同的翻译却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关于礼貌用语方面存在的习惯上的差异,而不加思索地将的原话全盘端出:“Where? Where?”,美国总统听了之后,大吃一惊,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瞠目结舌地使一个欢快的场面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总统心里想,他一生中从未遇到过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思索了片刻,总统灵机一动,说了声:“All is beautiful!” ,于是,翻译也只好翻译道:“全身上下都漂亮!”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闻名世界的在翻译史上的一个天大的笑话。

2.汉文化中的礼貌

汉文化中与西方文之间在“礼貌” 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中国人不是把礼貌简单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而是看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在人际关系中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的作用。汉文化衡量礼貌的标准不是互不侵犯个人权利以及相互利益的合理调整,而是强调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据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确定交际双方的损益程序,确定相应的礼貌表达方式,既要礼貌客气,又要恰如其分,要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礼貌用语以及如何使中国学生掌握中英文化礼貌用语差异的转化是我们每一个初中和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育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播种真善美,激活生命,让文明的胚芽向着阳光攀爬。

三、礼貌的培养

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为什么?因为礼貌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礼貌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诺克;“礼貌使礼貌的人喜悦,也是使那些受人们以礼相待的人喜悦” ─—孟德斯鸠;由此可见,良好的礼貌习惯不仅给人带来快乐,而且也可以使人走向成功。为孩子树立榜样,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和言语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四、有“礼” 才能走天下

做人要讲礼貌,有“礼”才能走天下。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待人接物的外在表现,通过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表示对人的尊重,礼貌来自尊重,而尊重是爱的核心。尊重老师的劳动,明白“老师也是一个需要自我完善的人” ,是学生对老师的礼貌;而不发号施令、不指手画脚、不能抱有成见则是老师对学生的礼貌。古人云:“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礼貌来自理解,而理解是宽容的体现。体谅父母的苦心,理解并宽容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子女对父母的礼貌;而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多关心、多指导、避免疏远、对立,是父母、老师对子女和学生的礼貌。总之切记:礼貌能使情感贴近,心灵沟通,进而化解矛盾。礼貌体现了文明与教养,一个文明社会是每个人的文明礼貌组成的,所以说,只有您讲礼貌,您才能走遍世界,让礼貌之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开遍全球吧!首先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礼貌的种子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平安、和谐的祖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礼貌的名言篇10

关键词:礼貌语 敬语 非礼貌语 礼貌原则 非礼貌判定

一、礼貌语与敬语

对于礼貌语的研究,国内外取得了很多成果,而敬语的研究成果多数集中于日本。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都是将礼貌语和敬语同时进行的,没有仔细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礼貌语的界定

1.汉语中的礼貌语与敬语

汉语中的“礼貌语”一词属于复合名词,由“礼貌”和“语”构成。《汉语大词典》(2001:958)对“礼”的注释:“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礼貌:以庄肃和顺之仪容表示敬意,以语言、行为所表现的恭敬。”查阅其他大字典,关于礼貌的定义也大致如此。在目前的词典中,“礼貌语”一词很少以单一固定词条出现。查阅众多的词典,只有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10:807)中出现:“礼貌用语:表示对人的谦虚、尊敬的文明用语。如‘请、对不起’等”。陈松岑(1989)指出:“礼貌语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礼貌语是指一切合于礼貌的使用语言的行为以及使用的结果;狭义的礼貌语指特定语言群中某些形成的词语。”

汉语的“敬语”由限定语“敬”与中心语“语”组成。“敬”有以下几种含义:恭敬、端肃;尊敬、尊重;以礼物表示谢意或敬意;有礼貌地送上。(《辞源》1477页)。在诸多的词典中只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10;705)中提到“敬语”一词,“敬语同敬词,含恭敬意味的用语,如‘光临、赐教等’。”

2.英语中的礼貌语与敬语

英语中的礼貌语一般使用“politesse”一词,表示客气、礼貌、彬彬有礼,还有几个词也包含礼貌及尊敬义。如:“esteem”指对方因自身的价值而在心目中占有崇高位置,强调爱戴和崇敬;“honor”指承认某人受到极高的敬重,也可指这种敬重的具体体现。(《新时代英汉大词典》1129页)

3.日语中的礼貌语与敬语

日语敬语为“敬語”(keigo)是日语中用于表达敬意的词语,用来表示说话者、说话对象、话中人物之间的社会阶级、亲疏关系等。出席使用日语的许多社交场合必须使用敬语,以表达适当的身份关系和礼貌。日语敬语一般可分为丁宁语(丁寧語)、尊敬语(尊敬語)和谦逊语(謙譲語)三大类。有时也可以再另分为郑重语(丁重語)和美化语(美化語)两类敬语。宫地裕(1968)将日语的敬语分为以下五种:

叮咛语:说话人尊敬听话对象。

尊敬语:说话人尊敬话题里主体的人。用于受尊敬人的动作、物品、名称。

谦逊语:说话人通过贬低话题里行为主体的动作,尊敬话题里接受行为的人。

郑重语:说话人通过贬低话题里行为主体的动作,尊敬说话对象。

美化语:说话人文雅地叙述事物的特殊的词汇。

4.礼貌语与敬语的关系

洪成玉(1998)指出:“谦词、敬辞和婉词都是礼貌语言之一”,同时认为敬语应该属于礼貌语。陈松岑(1989)认为:“敬语与礼貌语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敬语属于礼貌语。礼貌语的范畴有敬语、委婉语、问候语、道歉语、致谢语等。”王珏(1995)认为:“敬语在表达委婉的同时传达出对当事人的尊重,所以应该属于委婉语。”

刘宏丽(2001)在《现在汉语敬谦词》中建立了敬辞、谦词、骂词体系:

从上面的体系来看,汉语中的敬语属于礼貌语的一种,而日语中的礼貌语属于敬语的一部分。综上所述,英语、日语、汉语的礼貌语与敬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研究礼貌语与敬语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自身语言的特征进行研究。

二、非礼貌语

“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动词,表示违背、不合于;二是词的前缀,附在骂辞、名词性短语或却个别词前,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2010:379)。根据上述解释,“非礼貌语”中的“非”应该属于第二种含义,“非礼貌语”可以定义为“不属于礼貌语的所有词语”。

在英语中表示非礼貌意义的词语较多,但是在非礼貌语言的研究中,多数使用“impolite”一词。其含义为“言谈举止不得体或欠考虑,不懂得社会要求的礼貌和礼节。”从上述对非礼貌语内涵的分析来看,该词并不能完全涵盖汉语中的非礼貌语,如“rude”指粗暴无礼,不考虑他人情感;“cheeky”表示对长辈或者上级放肆、不尊敬;“impertinent”强调行为的冒失或语言的不得体;“impudent”表示故意对他人的傲慢无礼。可见,“impolite”不能等同“非礼貌语”。

从中国期刊网中收录的相关文章的中英文摘要来看,跟“非礼貌语”相关的用语有“不礼貌语”“负面礼貌语”等,翻译成的英语比较集中于“negative politeness”“verbal impoliteness”“impoliteness”“misbehavior pragmatic”等词语。

三、基于礼貌原则的非礼貌表现分析

(一)非礼貌表现的判定原则

张大毛(2009)从语用学的多个角度着手,把非礼貌语定义为:“不礼貌语是与一定条件下言语规范相违背的话,是基于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语用的距离的一种不适应性,是动态的且具有相对性,可体现反面也可体现正面的交际价值。”结合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进一步判断在交际过程中,双方是否采用了非礼貌表现。布朗和莱文逊指出:威胁面子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的大小取决于谈话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的情景,包括权势、社会距离、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绝对意义上的强加,人际交往中的“面子威胁”(FTA)度用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Wx=D(S,H)+P(H,S)+Rx

Wx:面子威胁度,行为(x)对于对方面子威胁的程度。

D(S,H):说话者(Speaker)与听话人(Hearer)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P(H,S):说话者(Speaker)对于听话人(Hearer)所拥有的权势。

Rx:特定文化环境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绝对意义上的强加。

可以利用礼貌原则和面子威胁行为来分析非礼貌表现。

1.得体准则(Tact maxim)与失礼表现(Indiscretion maxim)

得体准则要求说话人应该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受益。失礼表现必须体现说话人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益。

2.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与吝啬表现(Mean maxim)

慷慨原则要求说话人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吝啬表现则与其相反,必须表现出说话人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益,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受损。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与贬低表现(Denigrate maxim)

赞誉准则要求说话人应该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贬低表现应该体现说话人最大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小限度地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与高傲表现(Arrogant maxim)

谦虚准则要求说话人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高傲表现应该体现说话人最大限度地赞誉自己,最小限度地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与分歧表现 (Disagreement maxim )

一致准则要求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而分歧表现则是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增至最大,一致性减至最小。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与冷漠表现 (Indifference maxim)

同情准则要求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而冷漠表现应该是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增至最大限度,同情减至最小限度。

(二)非礼貌表现原则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红楼梦》通过大量运用非礼貌语体现人物的性格。

趁着酒兴,(焦大)先骂大总管赖大,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像这样深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着我了。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你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脚来,比你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太爷眼里有谁呀?别说你们这一把子杂种王八羔子。”(《红楼梦》第七回)

上面对话中,焦大在骂比自己地位高的赖大的语言中,称自己为“你焦太爷”,是非礼貌语言的高傲表现,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骂赖大“没良心的王八羔子”“跷起一只脚来,比你头还高呢”是非礼貌语的贬低表现,通过贬低对方,达到提升自己的效果。上述两种非礼貌表现体现了焦大的失礼。

贾环便说:“同宝姐姐顽去,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哥哥撵我来了。”赵姨娘啐道:“谁让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红楼梦》第二十回)

贾环由于被莺儿欺负,又被贾宝玉撵走,所以跟赵姨娘诉苦,想得到同情。可赵姨娘不但没有同情,反而使用非礼貌语训斥了贾环,体现了非礼貌表现的冷漠表现。

赵姨娘没别话答对,说:“太太疼你(探春),你越发拉扯拉扯我们。你只顾讨太太的疼,就把我们忘了。”李纨在旁只管劝说:“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她满心里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探春忙道:“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的姑娘拉扯奴才?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想干?”(《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对话中,赵姨娘和李纨都认为探春不管不顾她们,但是探春却否认她们的说法,还认为奴才的事情跟她没有关系,体现了非礼貌表现中的分歧表现和冷漠表现。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一次双方对话中,非礼貌表现不仅限于一种,而是集中非礼貌表现的综合运用,通过多种非礼貌表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语言文字“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YZ2011B09]。)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礼貌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辞概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5).

[4][日]宫地裕.現代敬語の一考察[J].国語学,1968,(72).

[5]李行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6]刘宏丽,张志毅.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出版社,2001.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8]毋育新.基于通径分析的日语敬语习得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

学,2011,(4).

[9]毋育新.日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8.

[10]张柏然.新时代英汉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张大毛.不礼貌语的界定和分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