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19 09:18:53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学生创意思维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者的创意思维对于广告设计来说尤其重要。广告设计专业是为社会培养设计类人才的专业,相关院校更应该重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章讨论创意思维培养的内涵,结合广告设计教学的现状,提出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方法。

一、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产品宣传方式。在广告设计中,广告的“新、奇、特”是体现其创意的重要方面。广告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产品,进而获得广而告之和刺激消费的效果。这就要求产品的广告设计不仅要准确体现产品的特点,而且要具有独特的创意和巧妙的构思。广告发展至今,创意始终是其灵魂,而创意思维也成为广告设计师的必备素质。所以,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作为长久的教学目标与价值追求。创意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非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创意思维突破了正常的思维方式,寻求事物的突破点,标新立异。创意思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人的创新思想、独特的谋略、全新的意境等。创意思维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训练培养。创意思维是广告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是高校广告设计教学的核心。

二、广告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方法

1.营造轻松的氛围

广告设计不仅要明确广告的诉求是什么、营造何种广告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明确广告材料的配置、广告相关费用预算等。这就导致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压力过大,抑制了其创意思维的发挥。因此,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并教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环境。另外,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设计任务当作一次生活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设计。如,学生接到一个广告设计任务后,需要初步了解产品的诉求,然后深入了解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产品的特点、主要目标人群和销售状况等,然后再进行广告设计。

2.激发学生的广告创意直觉

广告创意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均不够充足,以至于设计的作品往往较为普通,缺乏创意。广告创意直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设计者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形成的。广告创意直觉与设计师自身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文化底蕴、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息息相关。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增长自身的见识,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名著,或者感受一些画作和广告设计背景等,这可以有效增长学生的见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加深对平常事物的认知。

3.激发学生的广告创意灵感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广告设计师的灵感就是其创造性的想象。灵感与设计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量有关,是设计师对于某一事物的追求与思考。如,公益广告《FAMILY》体现了设计师对亲情的深刻感受和对成长的细致把握,是创意与内涵兼具的经典广告。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灵感。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通过某个事物,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进行思考、揣摩,或者通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动手、多提问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结语

笔者论述了广告设计创意思维的内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培养学生广告设计创意思维的方法。广告的灵魂是创意,创意思维是广告发展的动力。高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人才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高校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以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意思维的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琛.广告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5(14).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2

创意在平面设计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出有想法、有创意的创新型人才,是平面设计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提出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引入工作室模式,通过项目的承接、开发与训练,使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启发有意识、有步骤的开发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平面设计;创新能力;思维方式

一、什么是平面设计创新能力

平面设计是计算机软件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它既要符合审美要求,又要具有实用性。这种以人为本,对设计的整体或某部分进行变革的思维理念和行动力,就称为平面设计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能力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曾说:“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创意是平面设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充满着具有灵性与美感的创意,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三、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练习。如此一来,一门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只会操作软件,而无法综合运用平面设计技巧和知识进行实际任务的设计,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2.教学理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理念上,教学内容还是照本宣科,讲授陈旧的教学内容,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忽略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无论是从教学模式还是从教育理念上来看,当前的平面设计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这种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简单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缺乏创新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当下迅速发展的社会对平面设计从业者的要求。培养出有想法、有创意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平面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工作室的项目模式

(1)建立工作室,引进社会项目。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当前平面设计教育着重建设的教学环节。建立开放式的工作室,可以把社会上的平面设计项目引入校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接触实际客户,充分发挥高科技、多媒体在实践中运用的作用,同时,要寻求一切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市场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得到提高,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完成后,可以在工作室内或校内展示项目成果,增强学生的荣誉感。(2)运用企业的工作模式,实现教学相长。在工作室模式下,做好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建立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的工作模式,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设计信息的引导者。在工作室项目引进的模式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探索专业知识,大大提高了创新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教学相长。

2.创新思维方式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大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力度,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精讲多练,教给学生项目实例的设计思路。学生对所设计的目标首先要进行分析,竭尽一切可能开拓自己的思维,建立设计思维的流程,获得初步构想。(2)精细化教学。例如,引入一个公司的整体宣传项目,从公司的徽标设计、名片设计、宣传海报到网站设计,在教学中,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教师可将任务分解,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思路打开,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营造学生之间的比赛、争优氛围。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颖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理念及图形创意。在项目考核中,教师要加大创新意识的考核比例。

3.兴趣的引导

(1)在实践中寻找成功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学生才会去学、想学、爱学,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创新意识。(2)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能使学生收获颇丰,尤其是学生通过比赛掌握知识和设计技巧的速度和效果令人吃惊。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部级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以赛促教。还可以开展系部、学校两级校内竞赛,形成新常态的“二轮选拔”,加强学习创新、抗压减压、团队协作、细节执行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将赛事常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4.综合素养的提升

(1)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学校应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和工学交替相结合、长学期和短学期教学相结合、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相结合、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的“四结合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平面设计发展快、范围广以及知识更新快的行业特点。(2)组建教研联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水平的综合素养是平面设计创新能力的源泉。学校可以通过专业学科优势互补、教师开设自己擅长的课程、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选择性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立足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扩充、人文素养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摒弃单一的课程体系,充分重视其他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让学生在平面设计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获得设计灵感,进而让自身的创作理念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此外,学校还要建设“技能与人文并重、素养与思维互融”的校园文化。

五、小结

创新是平面设计的生命力,也是平面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注意力从讲授应用性知识提升到启迪、建构创造性思维模式上来,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苏亚玲.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3(1).

[2]蔡佳萤.对平面设计教学的创新性构想[J].戏剧之家,2014(5).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3

设计缘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设计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创造未来。树立学生的问题观念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但问题观念是我国学生最缺乏、最需要培养的。教师给学生上课,与其说是传授知识、解答问题,不如说是现身说法、引出问题。面对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新旧问题,教师和学生应一起研究探索,相互勉励,共同创造。这样的过程虽辛苦但更有价值,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思考,全面推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所以,树立学生的问题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基石。

2、扩大知识层面——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的坚实基础

艺术设计是一个创作空间非常广的学科,要求从事设计创作的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因为多方面的知识就好比各种设计语言的汇总。如果知识面狭窄,设计创作的作品往往会沦为肤浅的形式表现,而扎根在知识与经验上的设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就越广阔,也越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拓。故在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除了传授必备的艺术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扩展学生知识面,加入更多的人文历史、考古研究、神话传说、动植物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吸收与积累,经过提炼、运用与组织可为今后设计创作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与创作灵感,这其实就是对创新思维意识潜移默化的培养。

3、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的主要手段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都以实践为主,应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采取“开放式”、“导师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倡导师生互动交流、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学模式,确立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启迪、鼓励、引导学生,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才能的培养与发挥。同时要经常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命题作业,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设计语言与组织形式去处理、表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设计品质。之前我曾采取过一种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觉得很有实施价值。即开课前先给一个设计主题,让学生直接进入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个人的能力,找寻适合于自己的感受点,去完成对这个主题的创作。通过创作过程,去认识自己知识和技能的缺陷,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去弥补。其实,这只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转换,但这种转换既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挖掘了他们的设计个性。而这种主观能动性则恰恰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个性则恰恰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最为宝贵的东西,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源泉,我们不能让他们泯灭。我们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是一个模式,应该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4、改变评价导向——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的有力措施

在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教育中,正确的学习评价导向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评价观念。例如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把创造力仅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力不一定与智力正面相关,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紧密相连。学生在设计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再如评价设计学习的“效果”时,应以创新思维教育观来开展,既要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要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在评价方式上除了采用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群体评价的形式。既可使受评者得益,又可使评价者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从而综合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的重要保障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绝大部分院系(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础。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社会上不实用,而在公司可以学到更丰富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的滞后性。事实上,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仅凭课堂授课和做模拟课题是远远不够的。各大高校应从课程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这五个层面来开展,让大学生通过动态的、综合的培养过程去有目的地接触社会,接触实践,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他们综合设计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后尽快胜任设计岗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作良好的铺垫。近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立了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双程教学管理制度”,我认为很值得推广。因为通过工作室教学,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

6、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的强力后盾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4

平面设计是计算机软件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它既要符合审美要求,又要具有实用性。这种以人为本,对设计的整体或某部分进行变革的思维理念和行动力,就称为平面设计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能力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曾说:“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创意是平面设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充满着具有灵性与美感的创意,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三、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练习。如此一来,一门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只会操作软件,而无法综合运用平面设计技巧和知识进行实际任务的设计,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2.教学理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理念上,教学内容还是照本宣科,讲授陈旧的教学内容,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忽略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因此,无论是从教学模式还是从教育理念上来看,当前的平面设计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这种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简单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缺乏创新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当下迅速发展的社会对平面设计从业者的要求。培养出有想法、有创意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平面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工作室的项目模式

(1)建立工作室,引进社会项目。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当前平面设计教育着重建设的教学环节。建立开放式的工作室,可以把社会上的平面设计项目引入校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接触实际客户,充分发挥高科技、多媒体在实践中运用的作用,同时,要寻求一切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市场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得到提高,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完成后,可以在工作室内或校内展示项目成果,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2)运用企业的工作模式,实现教学相长。在工作室模式下,做好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建立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的工作模式,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设计信息的引导者。在工作室项目引进的模式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探索专业知识,大大提高了创新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教学相长。

2.创新思维方式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大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力度,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精讲多练,教给学生项目实例的设计思路。学生对所设计的目标首先要进行分析,竭尽一切可能开拓自己的思维,建立设计思维的流程,获得初步构想。

(2)精细化教学。例如,引入一个公司的整体宣传项目,从公司的徽标设计、名片设计、宣传海报到网站设计,在教学中,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教师可将任务分解,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思路打开,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营造学生之间的比赛、争优氛围。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颖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理念及图形创意。在项目考核中,教师要加大创新意识的考核比例。

3.兴趣的引导

(1)在实践中寻找成功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学生才会去学、想学、爱学,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2)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能使学生收获颇丰,尤其是学生通过比赛掌握知识和设计技巧的速度和效果令人吃惊。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部级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以赛促教。还可以开展系部、学校两级校内竞赛,形成新常态的“二轮选拔”,加强学习创新、抗压减压、团队协作、细节执行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将赛事常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4.综合素养的提升

(1)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学校应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和工学交替相结合、长学期和短学期教学相结合、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相结合、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的“四结合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平面设计发展快、范围广以及知识更新快的行业特点。

(2)组建教研联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水平的综合素养是平面设计创新能力的源泉。学校可以通过专业学科优势互补、教师开设自己擅长的课程、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选择性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立足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扩充、人文素养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摒弃单一的课程体系,充分重视其他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让学生在平面设计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获得设计灵感,进而让自身的创作理念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此外,学校还要建设“技能与人文并重、素养与思维互融”的校园文化。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5

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工作,就产生了教育与教学辩证法的一系列理论。“适应与转化”是教学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

“适应”,广义地说,是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必须适应人类思维发展的现状;狭义地说,就是教与学要相互适应,教师与学生要相互适应,教法与学法及教材要相互适应。

“适应”不是目的。“适应”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是为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智力上,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实现“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由弱到强”的转化,从而获得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发展。

近年来,在运用“适应与转化”这一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要素间相互关系与联系的表现形式。其常常从教学环节上表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结构又称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就要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即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有计算、应用题和几何初步知识。不同的教材内容要求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概念教学,必须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一递进的步骤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而应用题教学,则必须按照“审清题意——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与写答”的进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绝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学生。

例如学生的学业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新知,通过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自练互批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就要加强点拨讲解、示范指导的比重,实行多搀多扶、小步迈进的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着眼点是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转化”必须“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精心设计认知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认知程序的依据是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使认知程序与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课堂教学新知识,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沿着“复习旧知——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巩固——具体运用”的规律向前推进的。认知程序的编排只有与此相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可有以下七步: 1.旧知铺垫。复习面积、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 2.拼拼摆摆。?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3x1、3x2、4x3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3.看看想想。?每排摆几个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一共摆几排?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4.看图,脑子里摆图形。想:长与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先摆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多少?再想像:长摆6个1平方厘米的学具,宽摆4排,面积是多少?

5.大胆设想。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验证之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6.课内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 7.课堂小结。

这七步认知程序,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和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一环,这是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由于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业基储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学习需求上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实行有差异的教学,以适应各类学生学习上的实际需求,促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发展与提高。

由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是“适应”促“转化”的见证。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6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新知的获取,是通过定理和法则推导等而来的,只靠教师的抽象讲授,学生只会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内容兴趣不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根据新知识的内容,有机地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 周长的认识 》时,以平时体育课的环形跑的过程为出发点,学生通过观看一次田径比赛,体会什么是周长,操场的周长是围成这个操场的边;再通过观察教室里的物品,了解各个物体的周长分别是围成这个图形的边。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让各个物体的边闪烁,使学生加深对周长的体会。认识了周长以后,出示一些规则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图形的周长是什么?长度各是多少?先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寻找不同解法,开拓思维。再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现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例如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有如下三种算式:5+3+5+3=16(厘米),5×2+3×2=16(厘米) (5+3)×2=16(厘米),学生从中得出启示,可以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样归纳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的周长。这样的启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具体表象是逻辑思维的萌芽,是抽象思维的基础。运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创设声像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表象,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例如,教学《 相遇问题 》的应用题,可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利用计算机创设动态情境,设计卡通人物,向学生展示相遇的过程。通过动态化的演示,如放电影一样生动活泼,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学习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把相遇问题的过程提升到线段图,使学生从表象认识提升到抽象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逐步向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感到困难,任凭教师如何重复说明讲解,仍是理解不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直接教学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设计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生动地演示两人从不同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把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5分钟,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就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准确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人的相距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生动的演示,令本来较为抽象的内容一下子形象具体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也解决了,而这愉快生动的演示课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3.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培养训练过程中,必须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信息技术可以以“动”的形式模拟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教师巧妙引导和重点点拨下,进一步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计算下列图1组合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题目一出示,同学们纷纷讨论。在学生汇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计算机形象演示推导过程(图2):

计算机的演示推导,同学们很快做出这样几种解法:①6+6+3+5+3+11=34(厘米);②6×2+3×2+5+11=34(厘米);③6×4+5×2=34(厘米);④6×3+3×2+5×2=34(厘米);⑤6×4+3×2+5×2-6=34(厘米)。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渗透了转化思想,使学生获得表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和推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变题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算法、轻算理,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揭示算理。在进行变题训练中,既增加训练量,使学生解题熟练,又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复习《 连加连减 》时,出示图画应用题:一棵大树上,有3只小鸟在树上嬉戏,飞来了3只小鸟,又飞来2只小鸟。请学生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操作电脑:8只小鸟在树上嬉戏,飞走了3只小鸟,再飞走3只。请学生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之后又再操作:8只小鸟在树上嬉戏,飞走了6只小鸟,再飞走2只小鸟。请学生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解答。又如,在复习《 分数应用题 》时设计一个动画,通过按动鼠标来改变画面内容,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并解答:课间活动,有10名同学跳绳,走了3名,能提出什么问题?生甲:“操场上有10名同学跳绳,走了3名,走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生乙:“剩下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生丙:“走的是剩下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一个,按动鼠标在屏幕上出现一个(预先在课件上设计好相应问题)。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操场上原来有10名同学跳绳,走的是原来的十分之三,走了几名?”“还剩几名同学?”“剩下的比走了的多几名?”……这样突破课堂狭窄的天地,拓展知识空间,使单调的内容变得更有趣,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高层次、主阵地、诱导性、启发性、开放性、实效性。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高层次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数学课堂高层次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高层次提问,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高层次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数学课堂的高层次提问,结合教育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高层次提问要具有诱导性

课堂高层次提问,既是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又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教师借助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高层次提问,更能收到激发兴趣,唤起情感,激活思维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通过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我先课件显示一个长方形的草坪,一只小白兔在一个闪烁的顶点沿着长方形绕一圈,然后闪烁长方形的一周。师:同学们,你能说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生: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周长。师:那么如何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接着启发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师:你是怎样测量出长方形的周长的?生:用绕绳子绕着长方形的一周,然后把绳子拉直,测量出绳子的总长就能得到长方形的周长。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呢?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高层次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难度较大的高层次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设计的提问要有坡度,循序渐进,大问题后面要有较易较小的问题做铺垫。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前面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使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呢?有什么办法使它们的分数单位变得相同吗?”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提问处于“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极富有启发性。

三、高层次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高层次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创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练的第10题: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方案一:成人每人 150元,儿童每人 60元。

方案二:团体10人以上(包括10人),每人100元。

(1)成人6人,儿童4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2)成人4人,儿童6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问题:(1)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能理解吗?(2)你是怎样理解的?(3)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买票?(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一问题提出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他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发展学生学习的发散性,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高层次提问要具有实效性

课堂高层次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模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如在复习“长方体特征”时,教师问: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若有困难,教师可接着问:(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3)长方体有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渐渐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显得教师提出的高层次问题真实有效。

五、高层次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8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视作一个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源自对系统科学的理解。系统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特性与规律,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对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革命。传统的编写教案和教学过程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教师在写教案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对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很少关心,缺乏对整体的分析和研究,以至于碎片性和表面性的错误经常出现。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则强调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应该对系统进行精细化设计,即系统教学设计。现代系统教学设计的优势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原理,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创设最优环境。实践证明,把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结合起来实施系统设计,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要有短期设计和长期设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实施学段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策略,有利于高中英语课堂的提质升效。学段整体设计分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学段,整体设计由年级备课组长组织实施,主题课时设计由备课组合作实施。这样,把学段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教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系统化教学。

1.高一学段的整体设计

我们把高一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认知,学会适应新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段,在基础教育的地位特殊,既要向各类各级高校输送优质生源,又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为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科学为指导,对高中学段的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即,高中学段教学的整体目标是学会认知,学会适应变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认知就是知识的习得与使用,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周围世界和你自己的以及人的头脑是怎样去看待和理解周围发生的事?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知识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习”不只是反复做练习,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转变成能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关键的是把知识转变成能力和经验,进而转变成智慧。学习能力就是当你需要知识的时候,能找到知识,能创造出知识。所以,我们要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活力与美感,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高中学段的主流教学模式是认知教学模式。但并不反对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偏好采用不同模式教学,但不管什么模式,其核心是学会认知,学会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新知识,观察新世界,适应高中学习的新环境,培养观察能力,学会认知学习,固化自主学习习惯。学习者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重新建构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认识和见解。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认知它。因此,英语学习可以被视作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高一学段可以通过预习感知、情境认知、协作对话、运用小结等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

2.高二学段的整体设计

高二是高中学段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学生要参加省级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习任务繁重,学习的压力增大。高二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强化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善于在互动交往中学习,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这个目标是基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质疑,不会讨论,不善创新,不善与人交往。众所周知,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还是现实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积极过程,它在语言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现实过程是抽象思维;以表情、意志、美感反映现实的过程是形象思维。两种思维都会反映在语言的意义之中。所以,语言教师既要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又要知道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和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高二学段采用的是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人材(教材)互动,包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学会与人交往,交流互鉴知识与技能的本领。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学会思维十分重要。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总是和问题连在一起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又总是与教学内容连在一起的,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与美感。教学互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学习小组,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教师的角色就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或者帮助者。实践证明,互动教学就是通过人际交往、多方互动、共同探讨、展示交流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显著。

3.高三学段的整体设计

高三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是遵循学习规律,学会探究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且转化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三学生要参加高考,是整个高中学段的决战阶段,需要学习运用大量知识、概念。把握教学节奏,增强学生自信十分重要。近年来,高考也在不断改革,重基础,考能力的导向十分明确。因此,在高三复习迎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整合中解决问题,促进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高三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全部知识,这是知识系统化的极佳时段,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把知识转化成为技能,把经验转化为智慧,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素养。高三的教学模式是系统教学。高三要花很长的时间用来复习迎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相关事物放在系统中加以考量。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学会去探究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如何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究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等。这样能更好地促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教学可以采用整体感知、逐层深入、系统谋划及反馈调控来获得更优化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三、结语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9

关键字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56-01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

1探究情境的基本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数学探究情境一般有如下特征:

1.1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1.2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3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1.4针对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5趣味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情境的设计

2.1为学习新的课题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以处于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反之,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否求它们的边长呢?比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等?”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答出来,但在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上却卡壳了,有的摇头,有的挠腮,跃跃欲试,他们想不到被一个似曾相识的简单问题难住了,很不服气。在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障疑情境下,我顺势点出课题,指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探索研究,掌握新内容,同学们鸦雀无声,兴趣很浓。

2.2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2.3为帮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设计的思维策略型情境: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或思维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可创设思维策略型教学情境。例如:在帮助学生们总结证明形如“a2∶b2=c∶d”这类几何题的一般方法时,我就事先准备了三道有代表性的题让学生先做,并要求学生做完这三道习题后总结出证明这类习题的一般思路。经过探究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思路:①利用切割线定理将a2∶b2=c∶d中的a2,用a2=mb代换转化成m∶b=c∶d。②若a、b、c、d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有相似和等高的特点,可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和等高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高所在的底之比进行代换。③利用a∶b=c∶k和a∶b=k∶d相乘得a2∶b2=c∶d。

2.4为拉长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设计操作性探究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例如:我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老师提出下列问题:

①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理论;实际

纵观课程改革前后的高中数学教学,会发现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经历了不少的变化.课程改革之前,教学设计更多地等同于写教案,写教案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文字化. 这一过程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即使不文字化,其课堂也能进行得有声有色. 换句话说,这样的过程其实不涉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自然也不涉及教师对教学的思考;课程改革开始之后,教学设计增添了许多原先不熟悉的内容,如数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合作等原本具有专门意义的概念被赋予了经验性的解读,“自主学习”成了学生自己去学习,“合作学习”成了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去合作,去讨论.

今天,以从中科院院士到普通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反思甚至是质疑为标志的反思新课程,使得高中数学教学理性了许多. 在这个时间跨越的过程中,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其实始终面临着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理论上很好的教学设计,如何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现实,也成为高中数学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 理论先行,基于教学设计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是理论先行,还是经验先行,这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忽视专业成长的情形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依赖经验的,甚至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其教学设计的依据也往往是其在学生时代接受过的教育痕迹.然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笔者感觉教学设计时还是理论先行的好.

譬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中,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定义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呢?

这一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为什么教师会设计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是随意之举吗?笔者以为不大可能,因为笔者知道该教师是一方名师,举手投足之间有大师之蕴,其教学绝对不可能有随意之举. 可当面求教的可能性不大,于是该问题一直存在于笔者的头脑当中. 后来在一本数学教学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当中看到这样的一层意思: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去驱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可以深化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得教学系统化. 结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以为这样的设计在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为判定定理的寻找提供了认知氛围. 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这一问题的驱动之下,有可能会这样思考:确实,通过定义可以有效地判定直线与平面的垂直,但只满足于通过定义去判定是不够的. 也许还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判定. 既然是判定,那就需要严密的证明,而这恰恰是数学所强调的……类似于此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坚实基础.

笔者这一判断来源于理论学习,而理论学习是高中数学教学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能够让高中数学教师有所收益的理论书籍并不少,从最基本的课程标准(笔者以为高中教师关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是必要的),到《数学思维教育学》(张乃达著),再到《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王林全著),再到当代数学大家张奠宙、郑毓信等人的著作等,均可以有效地滋养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底蕴.

[?] 有效教学,基于评价需要的高中数学教学应然取向

只攻理论是不够的,两个原因:其一,只攻理论而脱离实际,往往容易让自身的教学空心化.需要知道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不足以解释课堂上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理论相对抽象,再好的理论在教学实践面前也是狭隘的. 理论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教学行为是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 其二,只攻理论容易导致教学无效化,这与当下的有效教学是矛盾的. 毕竟,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才是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然取向.

同样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一个设计:(学生实践)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之后稍稍展开,然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判断对折之线与桌面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数学知识证明.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特别强调必须有一个学生实践的过程,因为笔者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而这对立体几何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 而理论学习又让笔者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的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后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策略是有效的,相当一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本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想象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即使对于数学知识基础不佳的学生而言,通过实际操作来为数学学习提供情境总是没有困难的,而如果教师将学生的思维抽象成两个面所共之线与桌面的关系,那学生的思维其实也就完成了数学建模的过程. 成功建立了模型,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有了对象,这样学生可以迅速地在实践中将具体的实践结果,抽象成“垂直于一个平面上两条相交直线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数学结论. 尽管这一结论与科学的判定定理还有文字上的差别,但意思已经几乎是一模一样了.

从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这一策略是有效的. 而这一教学事例也让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教学设计应当基于实际需要,应当瞄准有效教学的需要,并在理论的滋养之下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学蓝图的作用.

[?] 理论与实际的互相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如上所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蓝图,是实际教学行为发生之前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说白了也就是将教学预设形象化的过程. 根据笔者的学习经验,这应当是一个基于教学经验,然后将经验上升到属于教师个体的理论的过程,然后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的作用之下,个人朴素理论与科学教学理论相互碰撞,生成教师能够理解内化的教学理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若要想取得实效,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教师的研究对象必须立足于学生,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想法.

事实上,在上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中,笔者就注意到有少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偷工减料”,他们不是对折了一张长方形纸,而是将课本打开后竖在桌面上,结果得出了与一个平面上两根曲线垂直的直线也与平面垂直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是对还是错,学生的思维是对还是错,学生的这一实践对课堂是否有意义?梳理这样的问题,其实对于拓宽学生的理解也是有益的. 比如说如果将学生的结论变更为与平面上曲线上某两点的切线(相交)相垂直的直线与平面垂直,其实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