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2:0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写事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写事作文

篇1

再次踏进校园,三年的记忆涌入脑海,有欢笑、有泪水、有甜蜜。

情景一

“爸爸,我不想住校。”我拽着老爸的手撒娇道。老爸低头注视着我,一会儿,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宝贝,你已经长大了,不能整天窝在爸妈的怀里了,应该学着自己面对生活,这不正好可以展现自我吗?”我如有所思的点点头。很快,走到了我的床位前,老爸指着行李说:“我的任务已完成,剩下的就是你的了。”看着老爸的背影,既无奈有委屈。心里一直嘀咕:怎么有这么狠心的老爸呢。但还是乖乖整理好床铺。

情景二

“啪”一声,我生气的将书拍在后面的桌子上,大声地质问后面的男生:“你为什么上课总是挤我!”看着我生气的样子,他好像挺得意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下可把我给惹火了。什么淑女形象,都统统抛脑后了,什么难听说什么。他似乎被激怒了,拼命死的跟我吼。最后我们上了手。看他那样就跟我有深仇大恨来似得,同学们都来劝架。哎,那场面百年难遇啊。

情景三

“你紧张吗?”同桌问我。我谢谢的笑着说:“你说呢,这是中考啊,能不紧张么?”她自己暗自吐槽:“你不是挺潇洒的来么,正在乎这次中考啊。”“废话,本姑娘再潇洒,也不能拿我的命运开玩笑啊,快复习吧。”说着给了她个大大的笑容。示意让同桌安心复习,其实这时候的他也紧张的要死,没办法努力了三年不想有什么差错,否则她自己也饶不了自己。

一缕夏风付过自己的脸颊惊醒了回忆中的自己,是啊,三年如此漫长,长到学校门口崛起了一座座高楼,长到能让自己长大。三年有如此短暂,回眸间匆匆过去。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21

一、要寻源和消除心理障碍

当前,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觉得没有作文的内容,其实主要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如何开通呢?

1.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应当看到,初中生的生活阅历还是不少的。小至学校和家庭;大至社会和世界,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思想。其中有很多可以拿来当作文的材料。平时孩子们在一起,叽叽喳喳,有说不完的话。但提起笔来就觉得没什么可写。产生达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作文有神秘感。以为作文是件非同一般的事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个思想障碍,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渊藻,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重大或离奇的事件,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学生一旦牢固地树立了这个观念,作文对就会感到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有不少东西可写。

2.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做“通阻”的工作固然重要,但还不是工作的全部。教师还需要做帮助学生“开源”的工作,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课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用于练习作文,有的教师在作文课上花费很多时间制造某种情景,例如,要写请客,就在课堂上采取模拟的形式分派学生送请柬,到菜场上去采购食品。然后客人纷纷到来,再让学生叙述这个过程……写某个名人与学生见面,就把此人请到教室,然后让学生同他对话,观察他的表情,动作,再启发学生如何以此为题作文……这些偶尔一试尚可,但是如果作为作文教学的经常形式和主要方法,就值得商维了。其实学生的生活中本来就有许多内容值得一写,如课堂上听课,产生新的想法,有了新的发现,课下参加了喜欢的运动,做了有趣的游戏等等,只是学生平时不大留意,没有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在作文的题材上帮助学生“开源”的主要方法,一是引导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二是丰富他们的生活。

二、改进命题方法,淡化审题要求

命题作文虽有一定的优点,但命题作文的形式不符合人们写作活动的规律,有明显的弊端,教师出的题目,学生不一定有内容可写、也不一定有表达的欲望,所以,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必须对命题作文进行改革。

改进命题方法,教师命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近来开展了什么活动,有些什么见闻,对哪些事物感兴趣,能够设身处地想像学生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做和愿意做的题目给学生做,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动机,真情实感是学生原先就有的。命题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除教师直接命题外,还可只提一个范围,由学生自拟题目,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做,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把题目补充宄整,给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留下比较广阔的天地。有的学生写《第一次写毛笔字》从“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个‘小黑包’外号说起、讲到自己刚上一年级时乘姐姐练毛笔字的机会偷着写,弄得一塌糊涂,成了个“小黑包”的情景,充满了童年的情趣。可见要使作文的题目对学生的胃口并不难,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

淡化审题要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试想,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哪里还会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去教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

三、变模仿为借鉴

初中生的模仿性很强,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模仿读物中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很容易造成机械模仿,学生写作文,应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各入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不可能完全相同,无从模仿,如果一切模仿人家的,结果葫芦可能画像了,却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有位教师教了《小木船》这篇课文,就布置学生写一件于友谊破裂的事情。一个学生写不出来,就编了一件事,说和同桌吵架,后来又和好了。同桌知道后很不高兴,两人真的吵了起来,教师就说这是作文,何必当真呢。这样,就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作假,编造出来的,这无论是对学习作文,还是对学习做人,都是有害无益的。

四、写文章要注重真实的细节

细节描写是文章鲜活的渠道,无论是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发疯,还是施耐庵手下的鲁达拳打镇关西,之所以让人记忆犹新,是因为作者那细致入微的场面描写。当然,要想把文章写鲜活写细致,更离不开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深刻感悟。写人物离不开语言、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等描写,写文章之前,我请学生站出来做模特,提醒大家观察其形貌,揣摩其心理,倾听其语言,或粗略白描,或工笔细雕,之后当堂读评,培养学生评改文章的能力。“人过一百,形形”,“模特”的个性差异,也是学生的“速写”异彩纷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如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另一位同学:

他扭扭捏捏地走向讲台红着脸,略带羞涩的站着,蓝色夹克穿在他的上身也显得有点大。他的右手时而挠挠后脑,时而搓下衣角,时而左手用书遮一下脸,似乎不好意思……

篇3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开发途径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输入过程与输出过程的有机统一,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输入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传授知识,还需特别重视学生的输出过程,关注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及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作文教学就是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需不断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及表达力等方面能力。

一、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

当代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主体意识,不仅影响了作文教学效果,而且影响了学生写作的质量,导致初中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升。以下分析了当代初中生写作主体意识缺乏的具体原因。

(一)应试教育对学生的禁锢。

作文教学中,学生本是写作主体,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推行应试教育,学生长期被禁锢在学校和家庭中,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导致学生阅历和见识较浅。在应试教育下,“读书”充斥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致使学生无法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沟通与交流,无法品味和体会生活的真实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大部分作文写作的素材都来自于生活和社会,而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使得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写作素材。同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也会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而无法展开,由此造成写作中主体意识的缺乏。

(二)应试教育对教师的束缚。

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教学工具,是被教科书、教材、教学参考书等资料掌控和束缚着的傀儡,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没有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往往只从应试教育目的出发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对学生的内在审美情趣进行塑造,因而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不得不跟随着教师的步伐“前进”,造成在写作中缺乏主体意识。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往往告诫学生,要想保证中高考作文得分,绝对不能标新立异,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写“保险”作文。学生在教师这种保险思想意识的灌输下,写作中往往也就是按部就班,因而造成学生在写作中主体意识缺失。

(三)评价机制的影响。

由于我国作文教学中,教师有一套固定的评价机制,而这套机制也是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较为陈旧老套,因此对学生缺乏客观评价。学生在这种评价机制影响下,不能体验成功的欢乐与喜悦,造成写作中自信心严重缺失,也就影响了主体意识的发挥。由于作文的评价大权通常掌握在教师手上,学生完全没有机会参与作文评价,而教师往往采取的评价方式是指责多而表扬少,因而学生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遭受严重打击,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的培养。

二、初中生确立写作主体意识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因为该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正处高速发展阶段,所以教师需对初中生进行塑造,培养其主体意识、积极健康的思维与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丰富课内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当前,我国开始积极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它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献给母亲的歌”时,教师可单独安排一节课进行朗诵比赛。首先,布置15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自行写一段与母亲相关的朗诵词。其次,每组挑选1―2名学生上进行朗诵比赛。再次,比赛结束后,由老师和每组的小组长对学生表现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并给出评价意见。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学生的思维有效得到开发,主体意识得到加强,而且课堂氛围得到有效保障。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赏识学生。

初中生的好胜心强,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和鼓励,对其十分敏感,因而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其他内容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某一单元作文教学后,学生特别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作文批改时,忽视学生主观感受,用自己的主观意识评价学生作文,甚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随意修改。同时,在学生作文中强加自己的意愿,对学生作文进行一味批评,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积极反馈。学生费尽心力创作的作文被教师修改得体无完肤,学生在这种挫败感的影响下,完全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恐惧心理。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完成任务。因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写评语时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信心,使学生逐渐在写作中发挥主体意识。

(三)体验生活,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内涵。

对于作文教学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文,必须收集丰富、优秀的素材。素材支撑着整个作文的框架和体系,几乎每篇作文都有所涉及。学生通过学习生活收集的素材十分有限,还需通过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对素材进行收集。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在写作时,只需对素材进行整合,再在具体作文中使用恰当素材。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学生自行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与观察周边事物,也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目光聚焦于集万千变化于一身的社会生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例如: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第一次?摇?摇 ?摇?摇》作文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进行作文写作,比如“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做饭”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能够体验的,因而生活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写作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性。

写作目的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明确了写作目的,才能对写作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学生学习写作的真正目的不在于都能当上作家,而在于通过写作过程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表达与交流,能够在社会上求得生存与发展。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授写作的目的和缘由。由此学生才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与思考,留意生活的点滴,才能使初中生更积极地投入写作,学习写作技能,进而在写作中发挥主体意识,自觉进行写作。

(五)与学生共同命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自身经验,然后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教师主要是从自身立场出发,没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因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可让学生参与命题,让学生变客体为主体,掌握命题权。在命题方式上,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协商,使命题结果达成一致。共同命题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命题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参与命题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目类型,从而写出自己擅长的文章。通过长期命题训练,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写作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然而在我国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写作中的主体意识被严重禁锢和阻碍,写作水平与能力较为低下。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需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和训练,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写作教学目的,在写作中自觉挖掘主体意识,从而创作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夏琴.让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艳丽花朵绽放在作文教学的枝头――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初中作文教学的整合微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1):153-156.

[2]周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7-18.

[3]李春丽.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刍议[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2):90-93.

[4]朱艳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强化作文教学的主体意识[J].求知导刊,2014(07):111-112.

篇4

考完试之后,就是分班和到班报到了。我挤进人群中慢慢的寻找我的名字和对应的班级。七一,没我。七二,还是没我。七三,我发现了我的名字,真是高兴。再往下看,没一个我认识的名字。算了,正好,可以结识许多新朋友。可是这时的我可没有那么乐观,只是为没认识的人互相照应而不高兴呢!

看完我所在的班级,就要去教钱买书了,这也是我所不愿意的 。不过,现在应该没那么差。以前六年级有九个班,一个班就有一百多个学生。现在只有六个班,一个班只有四十左右个学生。不愧是差学校,人那么少。不过,以后它就成我的母校了,可不能这么说了。走到买书的地方,那是人山人海啊,人也不多啊,一个初中不就初一,初二,初三嘛,还那么多人。后来一看,还有小学的,原来是初中和小学连体的。我的妈呀,我顿时无语了。

之后,我就在那里拍呀拍。多久都没有前进一步,于是伸头望了望,我更无语了。有好多家张都插队,前面像一群蜜蜂,后面像一根筷子。也对,谁愿意把对插在后面呢。现在就是这样的社会,我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等,和在心里默默的诅咒他们。哼!

篇5

一、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表述能力有限,总感到写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写作教学中的确又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1.教学模式比较枯燥简单

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太过单一,仅仅只是对一些好句子进行简单的讲解,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一味的模仿好句子,生搬硬套一些写作的技巧,不仅在对事物的思考、写作的认识上得不到提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会渐渐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教学形式简单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重要的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词汇量。而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学生阅读储备的欠缺。所以,写作课堂的开展应以帮助学生丰富的表达能力,弥补阅读量的不足为主,而不是概述各种文体的规范格式。针对目前初中写作教学中,死板枯燥的文体教学,不仅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对语文写作的热情,更会阻碍写作教学的发展,进而影响初中写作教学的整体发展。

二、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写作中应用的建议

情境教学模式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不仅要注重启迪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述写作能力,更要始终把握住在实效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发展目标指导下,满足新时期写作教学的进步发展。

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要想深入推动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深入发展,首先要摆脱传统单一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将结合情境的启发叙述引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课堂中,通过结合教师提供的场景描述,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的方式,刺激其参与写作教学,并通过反复的联系引导,培养锻炼他们的词汇、语句运用能力,为其进行作文故事的综合写作奠定基础,从而全面提升写作课堂的授课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不仅如此,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引入,丰富写作情境感受,能更直接的刺激学生进行文字表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写作的基础练习。

2.教学内容的创新

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叙述能力和积极、健康、开放、自由的主观思想为方向,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调。这就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模式的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创新教学内容能够全面有效的推动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深入。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经典作品与时代文章,保持初中写作教学的新鲜活力。对课文内容,要充分结合写作教学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下热点和社会生活,结合丰富的生活场景,最大程度的提升初中写作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现实性,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具体化应用途径

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是一个概括性的总体变化,还要具体落实到将语文学科的应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写作也可提高学生对人,对事的分析、沟通、交流的能力。

篇6

论文摘要:读、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就必须在读写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汲取营养,在写中发挥能力。当前初中学生语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着惧怕写作、写作内容贫乏等问题,而导致学生害怕写作、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教师、学生普遍未能真正关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往往将阅读与写作割裂 。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笔者在农村中学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注重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

从“读”入手,在学生的作文领域落实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愉悦。

1.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阅读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如痴如醉,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对讲故事的同学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出的习作,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加以赞赏。学生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培养积累能力 以读促写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学生观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写。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注重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峥嵘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总题目为《随记》;第二类专记他人的,总题目可编为《大海拾贝》。这类记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定期检查、交换浏览,这小小的素材仓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3.应多读、多诵好文章。

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着是一种负担,一遍一遍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观察,就是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动是‘要我背诵,而是真正渴望我要背诵’。”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多次呼吁:“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诵好文章”。

4、让学生养成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阅读时要仔细思考,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要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才能有所收获。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5.让学生养成通过抓文题、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中心的好习惯。例如:读《你是我的辞典》,从剖析文题人手,理清了文章的双线结构(一条是明线:父亲以我为师,学习语言;一条是暗线:我以父亲为师,学习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6.借助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大胆地进行仿写。如《杨修之死》的倒叙 ,《孟子》的类比 , 《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峡》的雄奇豪放,《醉花阴》的深沉婉约,《孔乙己》的以大见小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点拨学生,教材中的那些写法、素材是可以借鉴、模仿的,这样就能开掘教材的源头活水,使得语文教学与作文练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梳理课文,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一定程度上能突破作文教学中无话可说这一瓶颈问题。

7.阅读经典名篇,丰富写作素材

阅读课本中名著选段或全文,带动对课文更深入的思考。语文课本选取的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然而光凭课文中所学,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把课堂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去读鲁迅的《故乡》《风筝》,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要求学生阅读《荷塘月色》、《绿》等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其作用是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写作的仓库储备材料,以达到厚积而薄发。

总之,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要求小说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就必须从小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只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累的能力,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了。

参考资料:

[1]上海教育委员会家学研究室编.《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

[4]阎银夫.《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教材建设构想》.《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6期

篇7

关键词:高中作文;虚构;创新

写实、虚构及创新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训练内容,它关系到高中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所以要对它们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起来。

一、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写实能力

高中生的作文,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写实上。在高中生写实作文的训练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指导高中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作为写作的材料,进行合理地加工修改,允许学生在保证百分百真人真事的前提下进行提炼、加工和修改。只要达到文章中心明确,突出真情实感,就是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二、如何开发高中生的虚构想象能力

从前面我们知道,写实的重要性。但是,并非就脱离虚构想象的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想象而进行的虚构是我们所倡导的作文教学方式。因为虚构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指引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促成,让学生的视野步入开阔的天地,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虚构想象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效能,是学生想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一点要切记,虚构并非就是编造或是杜撰,虚构必须在合乎情理与逻辑的前提下进行,这一点希望广大高中生记住。

三、努力培养高中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了写实及虚构还不够,还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还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永不衰竭的动力。那么,在高中生的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

1.文章的构思要新颖,有新奇独特的想法,要超出平俗的构思方式,不受通常想法的束缚。

2.文章的立意要有新意,多角度,多风格,多思维,别具特色,全方位综合投入。

3.文章的选材要打破常规,走出来,选取精华的、新奇特色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材料来组织。

4.文章的布局可以不按一定顺序,可以似山峰奇形怪状,似湖泊色彩鲜明奇异,起伏逶迤,独具特色。

5.文章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富有情趣,才能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

所以说,在高中生的作文教学中,写实、虚构及创新是三个有机结合体,并非单一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在作文方面的作用,在为高中生的作文教学服务。

篇8

一、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米”在哪里呢?在生活的实际当中,生活是作文真正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让学生们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等,去感受美好的景致。或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远天,使他们处于一种想说的写作境界。这样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何愁他们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例如要写雨,就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雨中的滋味,让他们去听雨点的声音,去闻雨点的气息,去尝雨点的滋味。写雪就让他们亲自去数雪花的瓣,亲自去感受雪的冰凉,在雪中打打闹闹感受雪中的乐趣。这样回到教室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连平时写起文章直咬笔杆的同学都会一气呵成。因此写作与生活极为密切,没有生活经验也就没有写作,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还得用心去感受生活。

二、在学习中思考人生

人生是一部大书,需要同学们用心来读,父母的爱,同学的情,学校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对于这些事,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让它们成为过眼烟云,而是应该学会去思考人生。面对美好的事物,我们不能无动于衷,面对艰难困苦,我们不能无所作为。要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要善于去感悟生活,养成与生活与自己对话的习惯。善于与自己的昨天对话,去回首往事,那里充满了生命的喧嚣,充满了青春的饥渴,充满了美丽的幼稚;要善于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做了什么,我没有做什么?我希望什么……这样经常地思考人生,就为自己蓄积起了丰富厚实的人生体验,拿起笔来才有可能文思泉涌。

三、在技巧上勤于磨炼

有了可写的生活素材之后,要想写出洋溢着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关键还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加工材料的方法有很多,第一,要合理地运用事件,去粗取精,选择事例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环节作为重点来详写,次要一点的环节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干脆不写。文字的功夫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不能随意地堆砌材料,所以要大胆取舍,无用而多余的笔墨要毫不留情地删去。第二,要适当地铺垫和渲染。一件相同的事如果发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写作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我们为事件创设必要的前提或环境。第三,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有血有肉的,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体,要让他自己在读者面前充分的展示。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诸多方面,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当然,描写时要力求抓住人物的特征,表现其鲜明的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力。

四、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有了真情实感,还应该勤写多练,在写作中升华情感。人们常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却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一见钟情、倾心于他(她)而导致上当受骗。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更不可能感动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地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浅层次低层的情感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

篇9

许多从事写作研究的大家都重视文章的真情实感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写文章的人有了真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淌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即内容是真实的,感情是真挚的,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情,用我文发我真实的感慨。

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感来”。叶圣陶先生如是说。是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感情、观点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说,作文就是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学生的写作课向学生开放,让美好生活的本身去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性。让学生打破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厚障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指导学生作文注重真情实感。培养学生认真对待生活的习惯,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决不回避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要面对,都要积累。要观察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没有观察,就没有对生活的认识、了解,何谈感受?何谈对生活有真情?当然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生活。我们现在的学生现实生活面比较窄,经历的事情比较少。但他们的生活有波澜,有色彩。学生生活里不是只有学校和家庭,也不是只有功课和考试。除此之外,还有阳光、雨露、风吹、草动;还有同伴间的会心一笑;陌生人之间的举手之劳……这些美好的事物与瞬间,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只有当学生把视线投向生活,把紧闭的心门打开,释放所有的枯燥与乏味,拥抱多彩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甘泉滋润学生贫瘠的写作园地,相信学生一定能摆脱无话可说,为文造情的尴尬境地。

二、必须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观察生活,只是了解生活,而要认识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谛,对生活产生情感,还要感悟生活,即“心入”生活,“潜入”生活的底部,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动地透视和剖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和别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和别人一起经历了某事,别人能写出“言之有物”、真挚感人的文章,他却仍然感到“写不出”或“没的写”呢?关键在于不善于感悟生活,即客观的事物现象,周围的人、事只是入耳入目,但不“入心”。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体验,感受肤浅,无法洞察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无以领悟生活真谛,无由激发写作意念,形成不了内在冲动。总觉得生活平庸,无甚可写,区区小事,何足下笔。即使勉强提笔,他只能言不由衷,东拉西扯。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感悟能力的训练。写作中想抓住一些感人的瞬间,学生必须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真心去体验生活。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世界,最平常的也就是最感人的。学生在写作时,并不用苦思冥想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时只要想想早上出门前妈妈的一声叮咛,雨中爸爸及时送来的雨伞,感动早已存于心间。要想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就必须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用饱含真情的双眼去关注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有真心去感悟生活,并赋予这些客观事物以独特的见解。

三、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积累作文材料的渠道有以下几点。

1.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生活是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重要前提。帮助学生积累生活,要做到:①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②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真切体验、细心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回顾总结。③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④鼓励学生坚持写好日记,特别记好情感日记,做好文字积累。写多了,理解多了,情感丰富了,作文的真情味也就十足了。

2.记忆积累

记住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作文时就不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一般说来,要做到:①每学期都要选择一些最优美的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选择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名言佳句、好词语,要求学生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进行吟诵、品味、内化。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词句,而且积累了一些句式、段式和文章结构的方法,作文时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3.阅读积累

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特别要对名著进行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学生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写感想、写随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以上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了丰富的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何愁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必须营造写作情境,诱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初中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看到或经历过事件的全过程,真实体验其间的酸甜苦辣,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五、必须放宽命题,促使学生尽情倾吐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要重视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只要放宽命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才能令他们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只有当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开拓,变得越来越活泼而缜密,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更好更快发展起来。”张志公如是说。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促使学生尽情倾吐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若以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为惟一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被动接受作文训练,则会造成学生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而没有机会说,想写的内容没机会写。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时空,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尽情地倾吐他们的真情实感。我们不妨为学生多提供自由作文的机会,让学生放胆写文,写放胆文,题材不限,体裁不限,思想不拘,尽吐他们的情,他们的感悟。可以采用大作文形式,也可日记或周记形式。这样,我们会看到情文并茂、新鲜活泼的好文。每个学生的胸中都采用有一弯心湖,自由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篇10

季延初级中学初三(13)班陈伊钒

宿舍里的那些事,总是说不尽,道不完。再优秀的诗人在表达酸甜苦辣的生活演绎时也总会觉得理屈辞穷,或是言不尽意。在那些逝去和仍在继续的校园生活记忆碎片里,宿舍生活永远占据着大部分的回忆。亦如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家庭生活永远是主旋律。

我们永远爱着的208、505,洋溢着我们的欢笑,荡漾着我们的喜悦;记录着我们的悲伤,萦绕着我们的烦恼。只可惜,它们,已是曾经……

512,我们的新宿舍。位置变了,环境变了,但不变的是我们的笑,我们的心,我们的情谊……

亲爱的舍友们,可否记得,曾经的我们,还有现在的我们,说好了奋斗,却一起赖床;说好了吃饭,却一起节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分享内心的小秘密……

在宿舍里,我们的笑可以肆无忌惮,我们的形象可以颠覆想象,面对一群“风一样的女子”,我们又何须顾忌淑女的拘谨与矜持?在宿舍里,我们的泪可以任其泛滥,我们的伤感可以大肆倾诉,面对一群情商高却又没心没肺的姐妹,我们又何须顾忌是坚强还是脆弱?

恋床似乎是我们的最爱。生管吹哨我们仍旧可以摆着慵懒的姿势,我在被窝里,睡得忘乎所以,即使是时间紧逼,我们也一样释然,待到有人猛然惊醒,我们不免要从床上“弹”起来,开始一番手忙脚乱,看看我们这群“起床困难户”,又让生管和哨子情何以堪啊?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就是我们再晚起,也能拼在“迟到线”前赶到教室,所以对于赖床,我们变得不以为然了……

我们常谈论着减肥,但零食却是我们的最爱。尽管将减肥的口号挂在嘴边,还是挡不住吃的重重诱惑,零食箱一打开便能杀得片甲不留,即使是一次次地告诫自己,却每次都禁不住诱惑,因为有了零食,我们可以“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