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原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22:50:12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1

关键词:杨柳意象; 审美文化背景; 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泱泱大河中,“杨柳”这一意象,早已成为惹人注目的一股急流。它曾带来春的暖意,曾传递离别的哀愁,曾寄托高洁的理想,曾暗指卑劣的小人。杨柳意象何以以经久不衰的姿态立于古典诗歌之林?现从审美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蕴的演变两个角度稍加分析,借此领略杨柳意象的深邃意蕴。

一、柳的审美文化背景

古人爱柳缘于对柳的崇拜之情。众所周知,原始母性生殖崇拜是人类早期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居民们对子孙的渴求,同样体现在他们将目光在生殖力或生命力较强的植物,比如杨柳之上。杨柳的易栽与易成活以及柳絮随风飘散犹如子孙遍布四处各地,这些都成为生产力水平地下的先民们对其崇拜不已的原因,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眷恋情怀。

其次,中华文化多崇尚阴柔之美。儒家讲求“温柔敦厚”,孟子曾言“性犹杞柳”,老子则说“贵柔守雌”,无一不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柔色彩。柳树的外形以柔著称,纤细的纸条,似女子柔软的腰肢,似黛色的娥眉,似柔顺的长发,这一典型特征正巧与中华文化的崇尚阴柔的审美心理不谋而合。

因此,柳意象潜藏在五千年文化河流的深处,以它独特的缄默与温柔,挑动着文人墨客跳动的思绪,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藏。

二、柳的审美意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1因附着感情的各有不同,古典诗歌中柳的意蕴也特色纷呈。

首先,杨柳带来早春的气息。贺知章在《咏柳》中写下千古佳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早春时节,柳叶初醒。只见那齐整的绿色,似春光里少女柔媚的双眼,无一不透露出灵动活泼的气息。而结尾一句则将春风拟人化,侧面烘托出诗人对早春柳色的喜爱。张敏忠在《边词》中写道,“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垂杨”即“垂柳”, 在古典诗歌中这两个称呼并无区别。在此句中,柳成了春的使者。西北边陲,气候极寒,春色姗姗来迟,正是由“柳”这一典型意象此刻的缺失,才让人深刻感受到不见一点春色的荒寒景象,心生悲凉。

其次,杨柳暗含离愁别绪。“折柳送别”已成为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情境。3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细雨过后大地清净,杨柳犹如初生的婴儿般惹人怜爱。然而离愁别绪却在如此美妙的早晨滋生,唯有折下一支杨柳,递过一杯清酒,送友人踏上远行的征程。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它俨然已化身为离别的同义词。诗人并未伸手折柳,却依然被这一曲《折杨柳》唤起了往昔的回忆,与故乡长久的离别,犹如折柳这一典型情境,深扎于内心底层。隋代无名氏在《送别》中写道,“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纷繁的柳枝与飘飞的杨花,犹如诗人无边无际的想念与哀怨,以折柳的固定姿态,等待着远行之人的乞怜。

再次,柳亦可比喻美丽的女子。譬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眉如新生的柳叶般细长灵秀,足以见得杨贵妃倾城之貌。再如张先在《醉垂鞭》中写道,“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腰身如杨柳般细长柔韧,只瞧背影便知这女子清丽可人。

此外,魏晋时期柳也曾借指过高洁傲岸的品格。陶渊明就曾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无论或者柳树,都是陶潜个人品格的象征所在。

总而言之,柳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已然在无数华章佳句留下纤巧的身影。文人墨客借助柳这一载体,将他们的离愁别绪、志向品格、美好守望传递至今,让我们依然能在喧嚣都市中领略柳意象深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彭玉平.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2

说到这里,不妨顺便谈谈我对广西几个城市的一些看法,其中也包括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几点不成熟意见。

首先从历史与文化的根基来说,广西北部(桂林、柳州两市,合称“桂柳”)的年代要比其他城市悠久的多。即使不用刻意的研究和探寻,我们就可以把柳州的历史简单地上溯到唐代中期。当时,一代文豪柳宗元被贬黜到柳州任刺史多年,留下了许多的传世佳作,至今犹为世人所传诵。而桂林成名的时间更早,诗圣杜甫曾经写下“五岭皆炎热,怡人独桂林”的诗句,说明当时的桂林已经很有些名气了。从明、清、民国直到解放初期,桂林在如此长的时期内一直都是广西府治所在地,是整个广西以至周边广大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基于这些原因,桂柳在很多方面与广西其他城市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比如语言,南宁及其以南地区多讲“白话”(即粤语)和客家话,桂柳人所说的却是“桂柳话”。据当地人讲,两种方言的差别很大,基本上不能直接交流。语言差异如此,文化上的差别似乎更大,桂柳集中了广西最主要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而南宁虽然作为首府,文化根基却相对较为浅薄。

历史、文化上的种种差异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两个区域人们在生活、行事上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桂柳人大多显得文雅而含蓄,桂南地区的民风则多多少少仍有一些粗蛮之气,在记者到过的南宁和北海,常常见到商家以粗暴的语气呵斥顾客,而那里的迷信活动也颇为兴盛。

目前整个广西的经济状况差别不大,但就一些机关、部门的工作作风而言,桂柳工作人员的素质显然高出许多。初到南宁,记者首先是被自治区信息产业局的一位处长委婉地挡了驾,将一场事先已商定的采访变成了无谓的闲扯;接着在南宁高新区管委会,记者楼上楼下转着圈的找不着能接受采访的负责人,几个“仅存”的工作人员带搭不理的把我支来支去,却就是不肯告知领导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事后得知,原来这里正在调整中层班子,人心浮动而恍不自安;更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在北海港务局,在那里我见识了一位神气如同监狱看守长的门卫,态度之恶劣使人大开眼界。(需要解释清楚的是,该单位接受采访的领导热情而真诚,最终使我的采访获得成功。)

类似这样的情形,我在桂林、柳州一次也没有遇到。

或许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谈谈柳州的情况吧。坦白地讲,柳州目前的城市面貌不是很好,基础设施较差,甚至显得有些破烂。然而柳州人告诉我,10年前的柳州是全广西基础设施最好的城市,只是后来由于经济滑坡,城市发展停滞,才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近年来,新的领导班子上台后,下大力气推动柳州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普遍呈现良好的状态,由此也带动了城市建设重新起步。

柳州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甚至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柳州经济就总量来说居广西第一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柳州工业的根基很深,拥有柳钢、柳工、五菱、建工(欧维姆)、金嗓子、两面针等一批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上规模企业。而作为广西第二大工业重镇的南宁,产业布局有意与柳州形成差异性互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为柳州保持其工业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

如今,柳州市一批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而这些企业大致都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其中,柳工、五菱的信息化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柳钢、建工、柳江造纸等几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广西也小有名气。

与整个广西一样,柳州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搞的,其建设重点首先是企业,并由重点大型企业逐步向中小企业延伸,比如作为柳州新兴支柱产业的汽车业,产业龙头是五菱和东风柳汽,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则达上百家,这些企业大多经济实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企业没有网络、没有CAD,更没有管理系统。为此,柳州市信息办、信息产业局、科技局、经贸委等部门积极为这些落后企业想办法,从基础建设、技术应用到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如科技局每年将相当大一部分的科研经费用于扶持企业信息化,经贸委则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搞建设。

企业如此,柳州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柳州是广西除南宁以外唯一开通了城域间内部办公网的城市,并已建成土地规划、交通管理、医疗保险等几个应用系统。

总的来说,柳州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与国内现今城市相比的差距依然很大。从一个立足于发展工业的城市考虑――市政府提出的口号是“5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也就是要将现有数百亿的工业产值翻一番――今后的建设任务可以说非常重。

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为依托,柳州的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深层次的推动力,城市发展也就有了较足的底气。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柳州的城市性质与桂林、北海有较大差别,对于这样的工业化城市,似乎怎么开发建设都不为过,建得越现代化越好,当然这只是记者个人的看法。

五菱与科尔

“五菱汽车”既是广西最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当地最具知名度的汽车品牌,而“科尔数字化制造”这个名字即使在柳州也是知之者甚少。这点并不奇怪,因为科尔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企业,而且刚成立了一年半。

为什么要将这样两家不成“比例”的企业放在一起来讲?这里先不做解释,我们先说五菱。

柳州五菱始建于1958年的年代,算得是国内第一波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有关资料,当时全国除、宁夏两个自治区外,各地都有生产汽车的企业,总数达上百家,但除长春一汽的产能过万辆外,其他厂家合在一起也只生产了1100多辆汽车,平均每家只有10辆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柳州五菱会是怎样的一种规模。

小是小了点,但从此开创了柳州生产汽车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柳州五菱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其微型车产品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产量一度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25%。1998年,五菱微型车年产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1999年8月,五菱微型车已累计生产50万辆,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突破50万辆大关的企业。

2001年7月,已经在两年前上市的柳州五菱汽车股份出让75.9%的股权,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以“中中外”方式合作,共同组建了“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实际是原柳州五菱的整车装配部分,余下的零配件部分则重组为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五菱公司”),而我采访的就是后者。

五菱公司技术中心计算机室的高光辉副主任已经在原来的柳州五菱工作了许多年,对两家公司的根底知道得颇为清楚。他告诉我,柳州五菱应用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当时是在企管处下设了一个计算中心,初步建立起一套生产管理系统。大致也是从那时开始,柳州五菱开始应用CAD,90年代更进一步,与美国的EDS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汽车C3P(CAD/CAE/CAM/PDM)开发系统”,该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于2001年通过鉴定。

同年,两家公司分开(指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之后分出了五菱公司),企业原有的计算机系统通通留给了合资公司,五菱公司则参照原来的模式重新建立起一套系统。

前面已经谈到,五菱公司的性质是原企业将部分资源优化用于合资,而将优化下来的部分进行重组建立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生产能力的降低。目前五菱公司主要业务是为上汽通用五菱生产零配件,同时自己也能生产整车。2003年,五菱公司推出了一款旅游景点观光专用车,由于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时间仅为半年。

高光辉介绍说,从柳州五菱到上汽通用五菱再到五菱公司,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一直抱有很高的热情。以五菱公司为例,成立至今每年保持500~800万元的投资,目前各种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虽已基本完备,但公司还要继续做一些大项目,这里就说到了科尔。

科尔的企业名称里虽然没有五菱的字样,其实却是五菱公司控股的企业,除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外,其他几个股东也都是五菱公司的相关企业。

由此不难看出,科尔的业务必定与柳州的汽车行业尤其是五菱公司关系密切。事实是,科尔不仅是由五菱公司投资控股,其人员也几乎完全来自五菱的技术中心和模具中心,而其业务就是为五菱公司及下属企业的零部件生产服务。

具体说来,科尔的核心业务是用数字化设备将汽车部件通过逆向设计生成模具,供给生产企业进行批量加工,用专业的话来说是“逆向工程”。

逆向模具生产在广东的东莞和深圳等地并不鲜见,主要用于仿造国外玩具。这似乎是一种“偷”的技术,但实际上在全球汽车业中已被广泛采用,区别“偷”还是“没偷”的前提,是有否得到原设计厂商的授权。科尔当然是得到了这种授权的。

组建科尔共耗资1800万,几乎完全是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投入。五菱公司所以要花费这么大一笔钱,为的就是能够迅速达到整车厂商上汽通用五菱的产品设计要求和生产要求。因为在通用公司进来之后,必然要带过来一些新的车型,五菱公司则要为之做大量的零部件配套生产。按照过去的设计方式,将一个部件翻制出模具往往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则不会超过几天。

在科尔公司的一个工作间里,我看到一台车床一般大小的三维扫描仪,技术人员将一个部件放上去之后,旁边的计算机显示屏上很快就出现了精细的三维数字图像。

令人惊喜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科尔的组建方式和运作模式,即由最大的买主投资控股,企业面向社会独立运作,以先进的技术带动上游中小企业提高生产能力。

据悉,五菱公司有意在短期内迅速壮大科尔的实力,将其模具中心整个并入科尔,而模具中心仅设备资产就高达上亿元。

陪同我前往采访的柳州市信息产业局何日兆科长告诉我,市里对科尔的这种技术及其运作模式极为赞赏,正计划组建另一家与之相类似的企业,但具体做什么他却不肯透露。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有感触,什么才是不充门面、不做假相的信息化?什么才是既实用又先进的信息化?什么才是能够带领企业腾飞的信息化?就在眼前――科尔。

欧维姆的故事

要讲欧维姆(全称“柳州欧维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预应力以及预应力构件。说实话,我至今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准确意思,但大概其知道,这是一种基于力学原理的工程配件,上世纪80年代末始进入我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水坝和高速公路建设中。

欧维姆就是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商,这点我在走进欧维姆厂区的时候还不知道。更不知道的一点是,柳州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市场排名前三位的三家厂商都在这里,其中的两个已经合并了,因此准确的说应该是两家。

合并的企业就包括欧维姆,合并的对方名叫海维姆,而两家合并后叫什么名字现在还没定,也许还是什么“维姆”。

欧维姆、海维姆都是英文缩写的汉化――OVM和HVM,因此欧维姆的真实名称应该是“东风胜利机械厂(Orient Victory Mechanic)”。其实欧维姆和海维姆原先本是一家企业,即柳州建筑机械厂(简称“柳州建机”),后来因为与英国合资,独立出去的合资企业需要另命名,因此才出现了一个海维姆。

2003年底,欧维姆和海维姆同被深圳华强所收购,由于两个企业的产品基本相同,没有必要继续“分而治之”,重组的结果是前者主管销售、后者从事生产,但名称目前尚未统一。

欧维姆前身的柳州建机是60年代成立的一家企业,规模很小,原来是柳州工程机械厂的配套厂。直至80年代末,柳州建机的年产值仍只有三四百万元。

企业发展的转机出现在90年代初,当时上海正计划修建两座国内最早的斜拉钢索桥――杨浦大桥和黄浦大桥,建桥所需的预应力构件实际当时国内尚无厂商生产,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这个上亿元的大订单最终给了柳州建机。百万级的企业面对着亿万元的订单,柳州建机惊喜之余首先要做的就是赶紧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此,柳州建机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速成长为大型企业,柳州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

企业扩大、产能提高、管理日趋复杂化,这一切都要求企业必须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信息化。1994年,柳州建机与北京的利玛公司签约,开始建设一个制造业管理系统。

现任欧维姆信息中心主任陈森介绍说,这个系统分三期搞了三年,至1997全部建成,一期上进销存,二期上财务,三期上的是MRPⅡ。当时的利玛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制造业管理系统开发商,而欧维姆则是其最早的十几家客户之一。

陈森说,利玛的系统做得很好,但到2000年的时候就感到不够用了。7年时间,一些技术已经明显落伍,因此从2001年开始,欧维姆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2002年与北京的另一家软件开发商达成协议,引进其具有自主产权的ERP系统。

按照陈森为ERP实施拟定的计划,2003年末应该做到一期上线,但不巧的是遇上了非典,因此工期大概要调整至今年的6月;二期上线的日程原定在今年年末,陈森不想再往后拖,要求供应商一定要按期完成。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3

仅凭粗浅的文献调研和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要给柳州旅游现状作出诊断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难免主观成分居多,但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开展,我们先把需要论证的初步思路整理出来,望能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予指教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对柳州旅游的初步诊断及几点建议

一、从区里到全国,柳州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过去也没有把自己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经营:

1、至今柳州给人们的最一般的印象一是棺木二是铁路枢纽,三是工业城市,如柳工、五菱等。初始印象仍是“死在柳州”,以及历史上享誉天下的名贵棺木,其次是现代知名工业品牌,如柳工、五菱、金嗓子、两面针等等。很少人想到柳州来旅游,也很少人知道柳州有什么精彩、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产生旅游冲动。

2、柳州是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形成了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居民生活,及以产业配套、工业布局、工业产品采购、生产、库存、运输、销售为中心内容的贸易与物流体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为之配套服务的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这种城市经济结构脱胎于工业化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自发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后工业社会的要求。上海从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向以金融为核心、信息、商贸、交通与旅游并重的新兴城市转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典范。而柳州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工业社会的传统理念已成为柳州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它对柳州城市、乡镇后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认同,这是造成在旅游发展战略制订以及实施运作方面,柳州与桂林、南宁、北海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

3、柳州一直都未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反,它一直被视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因此,在多年的区域规划、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中,也就未能遵循旅游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政府的主导来强力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与营销。

4、新近编制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已经确立了将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的理念。但政府是否能将旅游产业视为更具战略意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并加大规划和策划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是柳州旅游能否快速突破的关键。

二、城市工业化后遗症大,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1、在工业化理念下形成的柳州城,存在人居环境上的许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布局失衡、建筑高密、建筑物结构与色彩、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等等。

2、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自我空间;道路承载了太大的物流;文化艺术尚未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非物资生产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客流停留时间较短。

3、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体现城市旅游功能(特别是占据现代旅游主流位置的度假休闲功能)的软硬件条件较差,与优秀旅游城市的实质内涵存在较大距离。

三、产品老化与资源低层次低程度开发问题

1、早期建设的景区景点如鱼峰山的刘三姐传歌处和连通马鞍山的缆车,大龙潭的民族园(苗家深处、侗族鼓楼等),贝江榄口渡口及勾滩苗寨的游赏方式等等项目,产品老化严重,游客参与性低,驻留时间不足,消费环节贫乏,急需进行升级换代。

2、真正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三江县的侗族多声部合唱、芦笙等艺术形式,节庆活动,抢花炮、斗牛、斗马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原生态村寨生活方式等等,都是柳州最具潜力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层次和程度很低,可进入性和居留条件都较差。这包括山景中的元宝山、圣塘山等,村寨中的瑶、苗、侗老寨子,同时缺少一条优美的水景风光带(比美于桂林阳朔)。

四、资源潜力巨大,尤以民俗风情为独特性卖点

1、柳州虽目前尚未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但通过这次短暂的考察,我们认为:柳州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市场通道,完全具备成为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2、柳州城区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基础,具备饱含岭南文化意味的闲适、平和的氛围,具备包括住宿、游览、购物、餐饮、娱乐在内的旅游产业主要链节(需要重新分别加以精心设计和提升),具备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景点,通过对资源、景观、产品、服务、形象、品牌等产业要素的全新整合,完全可能形成城市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强烈吸引力。同时,龙潭、都乐、洛维等区域,经过创新策划和设计,具备整合成为休闲度假胜地的充分条件。

3、三江侗族建筑艺术(知名品牌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马胖鼓楼)、大歌(多声部合唱艺术)、节庆民俗及侗寨美丽并且具有新鲜原生形态的独特魅力;金秀圣塘山万亩变色杜鹃美景(大瑶山)与世界知名的瑶族风情,融水元宝山美景(大苗山)与原生态苗寨风情,贝江水景及勾滩苗寨风情基础,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动人传说与壮族对歌,都是别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虽然周边竞争对手较多,但没有一个地方拥有如此全面生动的四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及浓郁的民俗风情。这就使得柳州打造“中国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成为可能。

五、突破僵局需出奇制胜,战略与魄力尤其重要

1、目前柳州旅游,仍处于局势未开的僵局状态。从何下手,才能迅速突破,形成独特性卖点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理念、总体形象和龙头项目,四两拨千斤,带动全局,快速产生综合效益和良性循环,是柳州旅游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2、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指导文件,但对政府而言,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是必然选择。因此,尽快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确立目的地形象,形成中心主题;锁定重点目标客源市场,推出主打旅游产品及线路安排;运用先进的整合传播营销战略,策划并实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使炒作与促销形成轰动效应,从而出奇制胜;同时围绕中心主题,策划精品项目,加紧招商引资和投资建设。

3、我们认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柳州市政府应抓紧作好以下工作:

首先,确定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理念与主题;

第二,确定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创意设计形象口号,策划形象传播计划;

第三,确定三年内的主打产品,完成策划,制定并落实产品升级换代计划、产品创新开发计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第四,确定目标、机会市场,形成近两年的主攻客源市场目标;

第五,制定营销战略与营销实施方案,包括战略、营销渠道、促销活动、宣传与炒作计划等等;

第六,开展形象传播、营销(包括促销)、节事活动及项目招商引资运作。

第七,广西旅游大篷车是迄今为止我国全程旅游策划、整和营销最成功的范例,它开创了国内旅游宣传促销的先河。

柳州的形象营销,可充分借用大篷车这种吉普赛人巡游的传统民族理念,一路放歌、一路起舞、一路宣传,一路收获,这种载歌载舞的巡游方式也是切合“风情柳州”的总体形象的。

2002年广西旅游大篷车活动采取市场运作,以280万元将冠名权出让给柳州两面针集团公司,这次大篷车活动标志为4大特色: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北海银滩为代表的北部湾风光,以苗、瑶、侗、壮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以及中越边关风貌。

因此,柳州等于作了冤大头,柳州花了280万元,对自己没有任何形象宣传。“风情柳州”应该设计进广西大篷车巡游中,这是非常实际的资源。

柳州有许多知名企业,如,两面针集团、柳微、五菱、金嗓子喉宝(最切合“风情柳州”歌舞之乡),因此,通过冠名权的方式也是柳州营销的重要选择之一。

六、桂林、南宁、北海旅游已全面开花,挤压之下,柳州旅游上台阶已成必然

在桂林、柳州、南宁、北海这条广西轴心带上,桂林是旅游龙头,作为支柱产业,已经成功进行了二次启动,进入了新的良性循环阶段;北海将旅游放在了带动性产业的位置,以旅游来推动消化,开发热的遗留问题,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南宁以民歌节为促销手段,结合城市建设,在没有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柳州居于桂南之间,在周边旅游热流的传温下,在政府主导的推动下,在创新理念的带动下,一两年之内必将上一个大台阶。

(二)柳州旅游形象与营销的策划思路

一、重点客源市场:

1、今年的主打目标市场:珠江三角洲、港澳;

2、明年的扩展目标市场:珠江三角洲、湖南、贵州、上海、北京、福建、港澳台、韩国、日本、越南;

二、营销战略:

1、与桂林的捆绑销售战略:

着眼于大桂林旅游圈,与桂林进行线路串联及产品组合的捆绑营销,以珠江三角洲、港澳旅行商为主要分销商,以桂林旅行商为辅助分销商,以散客市场销售为主要销售渠道,以旅游分销为重要辅助销售渠道,调整产品以便适应桂林旅行商和其他旅行商及散客市场的要求;在桂林进行促销与宣传炒作,从而由桂林引进客源;引进桂林旅游专业人才、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发景区景点和旅游纪念品。成立桂柳旅游协作委员会,桂前柳后,以桂林为红花,柳州作绿叶,签定桂柳联合营销协议。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4

企业提出的问题

西安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回民企业,以饲养肉鸽、肉鸽食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其主打产品是五香熏乳鸽、乳鸽酱等。由于经营销售问题上不讲究策略,加之宣传力度不够,而导致高雅美味食品――五香熏乳鸽难以强势上市。

市场反馈的信息

1.市面上以肉鸽为原料的熟肉食品几乎没有,熟肉食品如烤鸡、烤鸭、卤肉等食品不肥则腻;

2.乳鸽清淡、高雅、适口怡人;

3.五香熏乳鸽虽好吃,但目标消费群知之者甚少;

4.以乳鸽为主料的下酒菜,在高档酒店、星级宾馆几乎找不到;

5.人们的饮食文化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填饱――吃好――吃出味――吃出档次――食文化”,填饱已不是饮食领域的最高追求。

展开思路,界定问题

1.五香熏乳鸽经过特殊工艺熏制而成,工序复杂,味道属肉制品中的上等佳肴,只要宣传到位,其市场前景看好。

2.五香熏乳鸽以其“清淡、高雅、适口、怡人”的独特品位,令吃过它的人留恋。但是其名“五香熏乳鸽”俗而不雅,很难体现其“清淡、高雅、适口、怡人”的独特品位。

3.加入宣传力度,增强人力铺市促销。

4.把主要精力放到高档酒店、星级宾馆。

5.强调五香熏乳鸽是“品位食品”,以同市面上的“美味食品”做“品位食品”的第一名,创立“古城长安”的名吃品牌。

定位(包装换名)

1.换名立类

“五香熏乳鸽”这个名字留给人的感觉是俗而不雅,而五香熏乳鸽产于长安县细柳开发区,故更其名为“细柳熏鸽”。“细柳熏鸽”,神、韵、形三者皆备,且俗且雅,极易引起人们的美好联想,乃一道“名菜”。又因其味道清淡适怡,明显区别于其它美味食品,而独具高雅的品位,故可以另立“品位食品”类,以明显区别于“美味食品”大类。

2.更换包装

既然定位为高雅的“品位食品”,就当更换其普通的包装,要体现出高雅的格调和不同凡响的品位。

A.包装设计:

去袋换盒,以“垂柳、白鸽”的巧妙组合作为背景,把“细柳熏鸽”为一道名菜放入盘碟,置于背景中着力渲染。

B.包装设计成名菜

“细柳熏鸽”的配制方法:黄瓜一根,洗净斜刀切片,将片排列整齐并抹平、快刀成丝。用白醋姜汁等清拌铺盘作底,视为“细柳”;把原五香熏乳鸽拆袋,让“熏鸽飞出”卧于“细丝即可”。

3.设立市场销售指挥中心(前100天完成)

A.指挥中心的作用:

统筹管理五香熏乳鸽市场推广的各项事务,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统一安排推广产品强势上市。

B.作为生产基地与市场沟通的桥梁:

从市场上回收反馈信息,总结归纳整理信息报,以便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招聘培训市场营销人员

关于招聘(前95天完成):

A.要求五官端正、富有亲和力和工作热情的外向性格的有志青年;

B.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责任心强;

C.以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为佳,女士优先考虑。

酒店公关(只剩60天)

1.市场了解调查。

A.营销人员熟悉自己的片区。

B.与酒店、饭店的老板、经理大堂主管、服务生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约见主厨,多方接触诚恳交谈。

C.赠送分发POP菜单,推荐介绍“细柳熏鸽”这道菜,请他们品尝,了解他们对“细柳熏鸽”的看法和建议,以及作料的配制和价位制定的标准等。

D.将所有刊登的信息归纳建档,及时给指挥中心。

2.在给酒店饭店保留足够利润空间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价格,按指定日期发货上门。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5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京杭大运河开通流经本镇。漕运的兴盛,将南方精细纸张颜料运至本镇,故此,习画艺者增多,出现了以画为业的手工作坊,至清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年画流向全国,享誉中外。其镇六街三市,三十六村,年画作坊画牌相招,彩幌遥对,真可谓:“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当我来到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城市广场,心中想象的那个千年古镇点染丹青的感觉已是荡然无存了。我问自己,传统的杨柳青年画还能存在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迈进了西青区文化局办公大楼。

出市区南行1公里就看到一幢幢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的精细的令人吃惊。陪同我一起采访的西青区文化局杨柳青年画协会会长、民间艺术复兴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名录先生告诉我,那里就是杨柳青年画作坊的旧址。由于当地政府的扶植,二十几家画店已经搬进明清街即将竣工的仿古建筑群里。在过去,我对“仿古建筑”很反感,总觉得和老祖宗造的“原版建筑”有质的区别。但是,在这里绝不是那种不伦不类的赝品所能相比的。

“玉成号”画店这是我和李老师走进的第一家画店。与一般的传统的店铺一样,楼下是卖画的画店,楼上便是手工作坊了。经介绍,画店的主人叫霍庆顺,年过六十,是改革开放之后镇上第一家成立的个体年画手工作坊的主人。老人说,到他那里作年画已经是第六代了。据西青区志的记载,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霍庆顺其父霍玉堂子承父业,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家庭作坊,到了解放初期,霍玉堂联合了印画艺人韩春荣,彩绘艺人张兴泽等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用主人的话说,真是几经沧桑磨难,最后到了“”的时候,杨柳青年画几乎濒临灭绝了。

1980年老人念念不忘恢复年画艺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率领其子霍庆有、霍庆顺,自己收集整理旧版旧画,自己雕版、自己印刷,自办展览,引起了当时“上京下卫”十八个县的轰动。可办了几年的画店,因为年画的销路不畅被迫关闭了。1992年“玉成号画店”再次开业,当时受到政府和文化界的关注。中央、省等媒体单位都相续作以报道。

霍庆顺先生在谈起年画时显得非常兴奋,他主张完全继承前辈传统制作技法,他说:正宗的杨柳青年画有勾线、刻板、印刷、彩绘、装裱五道工序。严格的说,每道工序都有严格地“说道”,特别是在彩绘工序的人物描绘上,“罩脸”、“画眼仁”“勾睫毛”“染衣纹”“烘脸”“上睛”等都有独特的画技,绝不能“走样”,用他的话说:“差一点就不叫杨柳青年画了。”

邢富贵,天津杨柳青富贵画P的经理。他从画四十余年,是杨柳青年画远近闻名的画师,出自邢富贵老师之手的年画遍布海内外。他告诉我:杨柳青年画在长其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半印半画”是杨柳青年画的最大特点,在艺术上受宋、元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上善用寓意,装饰象征表现。当我问到杨柳青年画是否严格遵循老祖宗留下来的“说道”画画时,老人又有他的一套独立见解,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柳青年画应该融入新的技术,应该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艺术也要吸收新的东西才能发展。”谁是谁非,对此,李明录会长对我说:杨柳青年画同其它艺术一样也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儿童题材较多。《莲年有余》《五子夺莲》是杨柳青年画中表现儿童题材的代表性作品,从清雍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到现在还众说纷纭。画面中的娃娃形象生动,造型丰满。其中“莲”代表“连年”,“鱼”寓意“有余”的意思“五子夺莲”寓意子孙连连不断的意思。就是这张画,在传统的中国人的民居里一挂就是几百年。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6

和朋友一道去四川成都,中午到餐馆就餐,那里的师傅一再推荐,给我们上了一道五柳鱼。师傅说:“此菜口味佳,您就放心品尝吧,它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呢。”

一盘五柳鱼盛上来,外形鲜艳亮泽,看一眼就够解馋的。夹一筷子入口,果不其然,肉质鲜嫩不说,还酸甜辣鲜,特别适口,真是川中美味。我把做莱的师傅找来,问他如何烹得此菜。那师傅倒是十分爽快,说,这里的人谁不会做,没什么可保守的,就把菜谱告诉了我。

回到北方的家里,我仍念及成都五柳鱼,就吩咐妻子动手学做此菜。妻子反复练习,终一日烹得的五柳鱼有了点四川的味道。家人都夸赞这道菜好看又好吃,真是一道佳肴。我告诉家人,光吃还不行,还要知晓这道菜的由来和文化。妻子做的五柳鱼虽别具风味,但终不如成都的五柳鱼正宗地道。后来多有机会去成都出差,每每饭时,我都会点上一道五柳鱼。每次入口,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心得。

关于五柳鱼这道四川名菜,与唐代诗人杜甫有不解之缘。相传,杜甫在年近五十的时候,遇上“安史之乱”,整个唐朝从此走了下坡路。.唐明皇逃往四川,杨玉环在马嵬坡吊死。杜甫为了躲避这场战乱,也漂泊到西南方去。他到了成都,在郊外找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叫浣花溪畔,亲手建了一座草堂,住了下来,并在这里写过不少诗。草堂茅屋有时会被大风吹破。他这时生活十分清苦,由自己的遭遇和贫困处境,还时常想到天下的穷人寒士,寄予不少同情。他每日用素菜草果度日,当地都叫他“菜肚老人”。

有一天,他邀几个朋友在草堂里吟诗作赋,吟得高兴,不觉到了中午。他发起愁来,眼看要吃晌饭了,可是一无所有,拿什么款待这些客人昵?他正在着急,忽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他走到灶前,亲手烹制起鱼来。朋友们个个都惊奇起来,有的带着怀疑的眼光说:“你会作诗,还会烹鱼?”杜甫笑笑说:“等着吧,我今天就要给你们烹烹看。”他开膛把鱼洗好以后,加上佐料就放锅里蒸上。蒸熟以后,又把当地的甜面酱炒熟,加入四川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和好淀粉,做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撒上香菜就做成了。

杜甫把鱼端上桌,大家伸筷一尝,果然好吃。众朋友边说边吃,一会儿工夫,一条鱼吃得精光,可是这鱼还没有名字呢,于是大家就为这鱼想起名字来。有的说:“这鱼就叫浣溪鱼吧。”有的说:“叫老杜鱼才合适。”最后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腹有五颜六色的丝,很像柳叶,就叫‘五柳鱼’吧!”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1000多年。

下面介绍一下五柳鱼的做法: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7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8

关键词:柳宗元 儒家思想 仁政观 三教鼎立

一、唐代儒释道三家文化背景

首先是儒学。唐初儒学的独尊地位已让位于儒、释、道三教鼎立。因此,如何唤醒人们对“圣贤之道”的重新关注,成为唐代儒家的核心任务。首先是经学家王通提出“明王道”的主张,试图通过注经和更新经学来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盛唐时官方组织编写了《五经正义》等儒家经典,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为初唐学术思想的走向奠定了基础;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治学,往往注入了个人思想,这种春秋治学的态度为宋明理学的产生作了铺垫。

其次是佛学。唐朝统治者们对三教所持的态度各有不同,唐高祖“令老先,次孔,末后释氏”。太宗却认为:“至于佛教,非意所尊虽有国之常经。”武则天时期却“兴佛抑道”。唐代统治者们不同的佛教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佛教与儒、道在思想上的融合,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是道教。道教为李氏家族夺取天下起到了广泛的舆论宣传作用,因而被统治者所推崇。李渊首次将道教置于三教之首;唐太宗明确规定“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确立了道教的社会地位;至盛唐时,道教几乎成为唐王朝的国教;另一方面,西亚、东欧外来宗教的传入,促进了道教在多元文化中的长足发展。同时,隋唐道教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源于秦汉之际的玄学成为其主流学说。在教义上,注重对宗教修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种探讨客观上促进了三教融合的趋势。

纵观唐代的思想背景,加之永贞年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派之争异常激烈。因此,柳宗元立足并整合儒家,包括对儒学进行改造,对佛教和道教思想加以批判性地吸收,从中汲取一些治世之道,以实现其政治愿望。

二、柳宗元的儒学观

(一)柳宗元对“明”“志”儒学思想的阐述

柳宗元的“明”“志”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天爵论》一书中。在书中他说“仁义忠信,先儒名以为天爵,未尽也。”并对自己的论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夫天之责斯人也,则付刚健、纯粹于其躬……刚健之气,钟于人也为志,得之者,运行而可大,悠久而不息,拳拳于得善,孜孜于嗜学……纯粹之气,注于人也为明,得之者,爽达而先觉,鉴照而无稳,盹盹于独见,渊渊于默识……明离为天之用,恒久为天之道。”其意有二:一是天赋予人刚健、纯粹之气,则能“成圣成贤”;二是刚健、纯粹之气中,受刚健之气较多者,则为有毅力、能坚持的志人;受纯粹之气较多者,则为聪明,擅于理解、分析的明人。同时,他认为“明”和“志”都是属于天的方面,唯有“道德五常”是属于人的方面。柳宗元的《天爵论》对儒家的理论体系的阐述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元气第一、天次之、‘明’‘志’再次、五常随后”的逻辑递进关系。认为“明”“志”是人禀受上天赐予我们的两个方面,是与生俱来的。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慢慢习得的,是属于人的一方面。纵观柳宗元的论述,可以看出:第一,天具有自然性。类似庄子的“自然”,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元气一元论被柳宗元再次强调,成为他儒学思想的立论基础,而“明”和“志”皆由元气产生;第三,“明”和“志”是先天存在的,而仁义礼智信却是后天的,只要通过后天的道德化育,则人人便都能获得。

(二)柳宗元的民本仁政观

柳宗元“明”、“志”观的提出,主要是强调人的能动性,正因为仁、义、礼、智、信是后天的,所以只要主动探索,加强学习,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智愚,“使仲尼之志之明可得而夺,则庸夫也;授之于庸夫,则仲尼也。”这里,柳宗元打破了中唐以前儒家所倡导的圣人创世说,代之以“生人之意”的民本仁政思想。圣人创世说自汉代始,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中唐以后,安史之乱导致了社会的动乱,儒学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民本思想被不断强调和推崇,成为儒家的一种新的政治取向。以啖助、赵匡为首的春秋派淡化周礼,还原历史进程的群众化,促进民本思想的发展。柳宗元对这种民本思想加以继承,关于《春秋》中纪侯出逃一事,他认为纪侯是怕老百姓遭兵祸、流离失所才放弃王位出走的,柳宗元认为这才是代表人民的仁君明主。为此他认为为官者应以人役的身份对待,提出治民应“顺天致性”。这里,柳宗元复活了儒家民本的仁政思想。

民本仁政思想是柳宗元对儒学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为革治社会服务。永贞年间,作为革新派的一员,柳宗元和革新派一起,下令“天下诸道除正赦率税外,诸色榷税并宜禁断,除上供外,不得别有进奉”;罢盐铁使“月进”钱……减轻了人民的疾苦。贬官永州期间以笔代矛,写了大量反映农民疾苦的文章。

三、柳宗元对佛学的改造

柳宗元是一位虔诚却又开明的儒者,他以尊者的身份,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对待各家学说,至于佛教,他认为只要“咸伸其长,而黜奇邪”,佛教必定能够济世教民。纵观其学术思想,柳宗元习佛崇佛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唐初儒、释、道三教并行,佛教文化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至“安史之乱”后,上至国君,下至百姓,好禅习佛蔚然成风。这种尚佛之风自然影响到柳宗元。第二,柳宗元自小由母亲卢氏带大,卢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卢氏崇拜佛教的态度自然会感染他。第三,治国、平天下一直是柳宗元的最高理想,为此他考取功名,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永贞革新使他沦落为流囚,这对他是极度的精神打击。而佛教的解脱思想可以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一点慰藉。因此,在贬官永州后,他一直以一种“独善其身”、“乐吾囚兮”的心态对待生活。最后,佛教倡导众生平等,探讨宇宙、世界、人生和灵魂等哲学范畴的问题。同时,佛教强调有无相通,色空互证,十二因缘互为因果……这些佛教哲学之美吸引着柳宗元去探讨研究。

柳宗元是站在儒家的角度探讨佛教,认为儒学与佛学是殊途同归的。唐中期,儒家围绕佛教与佛学问题,形成了以韩愈为代表的排佛派和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援佛派。韩愈认为佛教寺院和僧众霸占良田,扰乱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困苦,所以要排佛;柳宗元则认为佛教理论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逻辑推理,佛教教理亦具有佐世功效。佛教的思想更可以吸收引用,来改造儒学。柳宗元认为韩愈对佛教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没有看到佛教“以佐教化”的功能。

柳宗元主要是站在统合儒释的角度,继承佛教的心性论思想,并转化佛教的出世思想为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以此来改造儒学,以期达到济世安民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对佛教教派的态度。柳宗元主张天人相分、反对意志之天、圣人创世和因果报应学说。但对禅宗表示赞同,他说:“其道以无为为首,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当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从性善论入手,吸收禅宗的思想,将禅学回归儒学,来统合儒释。

其次,对佛教修行的继承。柳宗元认为五常道德是属于人性的方面,儒佛二家都希望通过修行来获得,并主张借助佛教循序渐进的静心修为方式来感悟、获得人性,促进儒家五常道德的实现。

四、柳宗元的道学观

唐初统治者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依据,便尊奉老子为自己的祖先,道教因此而兴盛,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与最高统治者保持高度的一致。柳宗元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对道家思想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继承:

(一)道教哲学方面

道家宣扬:“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并对宇宙的本源作了自己的阐述,指出老子的“道生一”的“一”便是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柳宗元的思想继承了道家“元气”一元论思想。他在《天爵论》中对天作了元气一元论性质的解释。并借用庄子的自然之天否认天命论和圣人创世说,接着他阐述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论:“本始之茫……惟元气存……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即宇宙原本是元气,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最后柳宗元借助地震的自动、自然性说明天没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和人们的祸福没有必然关系。

(二)道教政治方面

针对唐中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干民、扰民的现状,柳宗元借用道家思想主张统治者拱手而治、顺应民意、不加干预的无为而治思想,提出了“民利民自利”的道家观点。柳宗元认为民利和民自利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民利代表统治阶层的意志没有考虑到百姓的生活实际,而民自利则是要求统治者换民众治理农田生活的一个空间,让民众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作息,统治者本应该加以干预和打扰。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晋问》等文章中对民利民自利思想作了大量的论证。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9

关键词:柳琴戏;传承;戏曲

一、引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其中柳琴戏是老百姓历来钟爱的一种地方戏曲。根据历史记载,柳琴戏的产生有着它特定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最开始是在灾民中口口相传,主要是为了谋求生存,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曲种,这种曲种的特别之处是在于可以随意自由的哼唱。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两百年的不断沉淀与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柳琴戏。该曲种有着自己独特魅力,历来被人们称为"怡心调"。首先,柳琴戏的唱腔不同于其他戏曲,更为别致动听,男唱腔有力粗犷,女唱腔则婉转悠扬。其次,由于柳琴戏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它的演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为演唱者的创造力发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最后,柳琴戏的节奏多变,转调复杂,让人心情舒畅。

二、柳琴戏的起源与分布

对于柳琴戏来源的探讨有好几种,其中最为可信的是"肘鼓子"。通过这个,我们可以对柳琴戏的起源进行了解。

肘鼓子同"周姑子"谐音,民间流传此人原为临沂城北一尼姑,发生水灾,在同灾民们一起乞讨的过程中,教授灾民一些小调,这些小调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一些其他民间小调的精华,可以说形成了柳琴戏的最初形态,主要被灾民传唱。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沂州府志》卷四"风俗"载:"山东十府惟沂最贫。土多硗瘠,家鲜盖藏。"根据史料可知,即使没有自然灾害,贫苦的农民也会外出乞讨,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形成了风俗,柳琴戏依托风俗发展起来。

根据上文介绍,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柳琴戏的起源,拉魂腔的音调原型是肘鼓子音调。在灾民传唱的过程中,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如花鼓等说唱艺术、柳子戏、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曲种。拉魂腔的起源地区是临沂、郯城一带。

三、柳琴戏的传承价值

(一)拉魂腔——民间小戏

从乾隆年间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柳琴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拉魂腔从一开始单调的说唱小曲,到丰满的唱腔和完善的表演,从而成为城市里的民间小戏,经过了四个特定的时期,分别是"唱门子"、"对子戏"、"抹帽子戏"和"十人成大班"。第一个时期,"唱门子":这是柳琴戏最早的时期,即说唱时期,由一个或者几个人用肘鼓子、花鼓调等比较单调的曲艺进行说唱演绎。也就是俗称的"唱门子"。以往在农闲的时候,有一些艺术能力的农民往往会结成对子,走门串户的通过这种表演进行乞讨。第二个时期是"对子戏":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历史材料中有"咸丰三年粮食贵,缴了粮食顾不住吃。万般处在无可奈,拜了师傅去学戏"的表达,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在清代的咸丰年间,柳琴戏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社团机构。第三个时期是"抹帽子戏"时期,早期柳琴戏的演出以家庭为主体进行,成员人数一般是七八人,有时候会发生人数不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通过合并的方式来凑够人数,也就是所谓的"碰班"。第四个时期是"十人成大班",经过"抹帽子戏"时期的发展,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了一种职业性的班社,在民间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俗语:"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便是这样来的。

(二)正式冠名柳琴戏

新中国成立后,拉魂腔在一段时期内被称为四平调。1953年,经过相关部门的探讨,因其唱腔独特,耐人寻味,倍受群众喜爱,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接嚷地区。在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时,拉魂腔小戏《喝面叶》艺惊四座,大受好评,专家们据其伴奏的主要弹拨乐器,状似柳叶的"土琵琶"定名为柳琴戏。之后在很多地区,如鲁南、苏北,组成了相应的专业剧团,从此柳琴戏在中国戏曲种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2006年5月,枣庄市艺术剧院(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柳琴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戏曲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有的空间越来越小,喜爱的人数不多,表演不能迎合观众的喜好,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即使是被视为国粹的京剧,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以下这些原因阻碍了柳琴戏的发展。第一,表演剧团不能盈利。通过对柳琴戏的历史分析,我们知道柳琴戏起源于民间,乡土气息浓厚,主要是在农村进行表演。但是现在的农村用以往的区别很大,会看戏的人群越来越少,戏曲下乡的机会也不多。作为柳琴戏的主要观众农民已经不能支持柳琴戏的发展,人们开始淡忘柳琴戏这一戏曲。观众的减少是直接导致柳琴戏剧团不能盈利的原因,因此,在未来发展中,要积极鼓励戏曲下乡。第二,政府对于柳琴戏的支持并没有做到位,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设备更新不及时,也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有时甚至连剧团基本的表演也不能够维持。因此资金的缺乏可以说是直接导致柳琴戏剧团难以维持的原因。在未来发展要加大对柳琴戏的政府投资。第三,缺乏柳琴戏的人才,没有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戏曲要健康传承与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但是现而今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柳琴戏,这也是柳琴戏文化慢慢淡化的文化因素。人才才是戏曲发展的保证。

四、结语

同很多其他的戏曲一样,柳琴戏的发展面临困境。但是作为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分支。我国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在以后的发展中,希望能够借助国家优惠政策,致力于将柳琴戏发扬广大,传承我国优秀的民俗传统。

参考文献:

[1]王盛云.从柳琴戏谈地方戏的发展[J].剧本,2009(11).

五柳先生传原文篇10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