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说明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0:06:47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篇1

2、这头小猪外表很酷,穿着一件金光闪闪的小裙子,脸总是笑眯眯的,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它的身体是挺直的,高但是10厘米,四肢和身体几乎连为一体了,正因它穿了1条长长的裙子把下半身全遮住了,看起来就像一位美丽的公主。

3、它的头顶有一个洞,直径但是2厘米,圆圆的。这是什么呀?噢,原来钱是从这儿放进去的。再看这小猪的脚底,有一个像头顶一样的洞,这是把钱取出来的“道”呢!

4、母亲一向期望我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小猪帮忙母亲实现了这一愿望,我开始学着把平时不用的钱存起来,这样我就不会乱花钱了。

5、每当我需要用钱来买一些领悟上用的文具时,小猪会乐意地摇摇屁股,钱就出来了,好像在说:“快去吧,领悟用具可不能不买。”可当我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时,仿佛听到小猪在说:“怎样回事?又乱花钱了。

事物说明文篇2

【摘 要】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重视;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平时练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处却不少。练好说明文体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工作、生活,还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1.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2. 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事物说明文篇3

一、必须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例如《玉雕》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有能征服沙漠呢?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

二是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三是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选择合适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像个乌,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

7、画图表。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四、语言描述要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章的基本要求。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事物说明文篇4

说明文常考的考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离不开“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说明对象指的是“物”,无论文章说明的内容是实是虚,说明对象一般都用一个名词来表述,如文章说明的内容是“雨的形成”,说明对象即是“雨”。而说明对象的特征则常常用形容词来表述,它应该是这一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个性化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在事理说明文中,许多时候并非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所能概括,因此,概括事物特点有时还需要用短语甚至句子的形式来表达。

二是对说明顺序(思路)的把握。

说明文常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写作,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常常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标志词,常用来介绍工艺流程或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情况。以空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也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常常是方位名词,常用来介绍名胜古迹、建筑物等事物。逻辑顺序是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介绍的,包含的方式很多,如总分顺序、先主要后次要、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从性能到功用……只要我们能将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楚,就一定能发现其中包含的思路,逻辑顺序常用来写事理类说明文。判断文章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很简单,因为时间和空间顺序常含相关的语言标志,而除此之外,就非逻辑顺序莫属了。

三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要正确地把握说明方法,就需要先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逐一比较鉴别得出结论。而解决说明方法的作用也很简单,就是看所选语句或段落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这个问题大多能从文中找到。常用的答题术语为:××(备选词语:生动、形象、准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从文中找出的事物特点)。

四是对说明语言的分析与鉴赏。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来看,说明文常常被分为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两大类,因此,对说明语言的鉴赏也常常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生动说明,我们常按“怎样写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写得怎样(生动、形象、逼真、传神)+ 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来思考与表述。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平实说明,我们常按“解释词语的词典意义或表意范围(如“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唯一”表范围)+ 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思考与表述。遇到“能否删除(替换)”类的试题时,也按这一思路略作变通即可。

说明文答题时常见的失分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事物特征的概括不准确。

概括事物特征时用词不准确、概括不全面都可能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概括特征用语要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切忌无根据的编造;二是将自己认为可能是这一事物特征的答题“点”都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同类合并”的规则逐一筛选,得出最终结论。

二是根据文本信息给某概念下定义时欠准确。

对“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考查,常用“请你给文中××这一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命题方式,不少同学在解题时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懂得什么是“定义”,通俗地说,“定义”需要将相关概念的意义限定下来,不能让读者理解成其他的概念,因此,与事物相关的特点要尽量地多,特点越多,限制自然就越严谨了;二是要懂得怎样表述“定义”,一般来说,定义只能用“××指的是××”或“××叫做××”这样的单句形式来表达,与事物相关的特点需要全部缀连在一起,作为这个概念的修饰语。

三是对某些词、句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词语意义包含词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两个方面,许多同学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只注重理解单方面的意义而导致失分,这一点需引起高度重视。对说明文相关文句的理解,无非是要注意该句子说明的是事物的什么特点,只要用心从文中去搜索,就一定能找到答题的依据,避免“无中生有”或“答非所问”。

事物说明文篇5

(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学校553507)

【摘要】说明文写作是初中阶段学生必学的一种新文体写作方式,然而学生却只是浅尝辄止,缺乏一种明确的方法指导,本文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处一些简单可行的小技巧,方便同行相互学习。

关键词 概念;习惯;角色;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和写说明文都是回避不了、绕不过去的硬任务。特别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针对性地出了几个单元的说明文阅读文章,目的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说明文这个文体,为说明文的写作做铺垫。然而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 笔者结合几年的写作指导经验总结出一些小技巧,在此与同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第一、要清楚认识什么是说明文。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会做错或者做得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事物的准确认识。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才能让他们准确地写出说明文,当然给学生介绍说明文概念的时候,不能抽象的、教条式的直接告诉学生:“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这样过于抽象笼统。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些药品、家用电器等使用说明书,上课的时候把这些常见的小纸条分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交流从说明书上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用,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常见的小小实例,学生自然就明白说明文就是一种给人以知识文体。他们不但能快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还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初步的结构框架。

第二、培养学生爱观察的好习惯。我们要想准确全面的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前提条件是要对它特别熟悉,全方位了解,说明才有说服力。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要记住事物独有的特点,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征。抓说明对象的特点,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写作之前不妨先让学生去观察,去收集资料,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习惯了,写作的素材也就更丰富了。

第三、转变角色让生换一种方式去写作。说明文写作就是把自己已知的事物清楚、明白地陈述给读者,让别人对你所说的事物有所认识。这个陈述过程竟然和推销员推销产品惊人的相似。我们不妨放弃以前那种枯燥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改变一下心态,转变一个角色,轻松愉快地掌握写作的要领。怎么做呢?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销售员,说明的对象就是要推销的产品;而我们读者就是顾客,看要怎样推销才能让顾客全面地认识你的产品,让顾客心动, 想要买你的这一产品。只要顾客心动了,那证明说明成功了。这一个环节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推销口语秀活动。这样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下,学生不知不觉就能摸到一些写作的门路。何乐而不为呢?

事物说明文篇6

2、第二单元: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第三单元:注意说明的顺序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练习】1、《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 )的顺序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 )。

2、从《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可了解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 )。

3、《蜘蛛》:蜘蛛的生态特征是(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

4、《向沙漠进军》中说明了针对沙漠( )的特点,可采用( )、( )、( )等抵御的方法,但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 )。

5、《看云识天气》第一节,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云( )的特点。下文在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时,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6、《死海不死》中开头部分运用了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 )的表象特征;然后主要运用( )说明方法,说明死海( )的本质特征。

7、《食物从何处来》采用( )顺序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一种是( ),一种是( )。食物的特征是( )。

8、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A、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 )

D、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

C、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 )

D、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 )

9、选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糠麸也是有机物质,就再拿来办加工厂:养猪、养牛、养鸡。(举例子)

B、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打比方)

C、实际上,人类正是在与这两种挑战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文明史。(下定义)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时代。(列数字)

10、下面关于说明文知识的说法有误的打“╳”,对的打“√”。

①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 )

②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七种。( )

③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只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 ( )

④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 )

事物说明文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27-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1.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贵有法。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特征典型的文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因此,在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对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提炼与筛选、破题法等。

事物说明文篇8

考点一: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看标题。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特征。第二、找总说的句子。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在文章中已明确指出,阅读时要快速而准确的找出这些关键句,学会筛选关键信息。第三、辨析材料,归纳要点。可以先分析作者分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具体特征,然后合并同类项,归纳小结。如2010年宁波卷第13题:通读全文,说说"井"具有哪几重文化符号的内涵?做这道题关键在于通过阅读选文,弄清楚文章共6节,是从五个方面来介绍"井"具有的文化符号的内涵的,然后根据相关段落的关键句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二: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

说明顺序是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目的来确定的,把握住了说明顺序,也就把握住了说明文的结构,理清了文章总的思路。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一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3)承接式。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句子的位置人手,如在文章开头的句子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引出说明对象"或者"引(领)起下文",文章结尾则往往"总结上文",文章主体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回答说明顺序之类的题目时,要明确三种基本的说明顺序的区别,要注意几种顺序的交叉现象。按照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有时要做具体区分,常的逻辑顺序有九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2)由主要到次要;(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4)由浅人深;(5)由现象到本质;(6)由表及里;(7)由整体到局部;(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9)由认识到利用等等。

考点三:正确理解材料的意义,读懂科技说明文。

这方面的考题在2010年各地考卷中受到格外的关注,应该引起考生高度重视。理解材料的意义,其原则是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关注整体,研析细节。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了说明文的对象及其特征,才能在此基础上迅速确定某一段落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才能确定某两词句的含义,只有抓住了关键细节,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科技说明文的思想内涵和理性人文光辉。另外在阅读中要善于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贴近思考深入思考,运用联想、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达到"读懂"的程度。例如南京卷1 6题是一道选择题,命题者对材料已经做了一些加工,要解答这道题,我们首先要把四个题支分别回归阅读材料,即找到命题者设定题支的依据,首先可以很轻松地判断A的正确,因为第②节中第一句话就说"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同样我们也可以很快断定C和D的正确,因为C的说法在文章最后一节可以直接找到,而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发现文章开头说"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文章结尾说"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中间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云锦的种种特征,正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的。所以D也是正确的。只有B选项是错误的,只要仔细看第④节的第一句话,就知道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而不是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究。

考点四: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近两年出现得较多的中考题型为: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正确地指认说明方法,然后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举例子往往是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总是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有条不紊。打比方往往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趣味性。列数字则是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是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会增强说服力。引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如2010年眉山卷第1 4题的答案为: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

考点五:说明文语言的品析。

即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尤其是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这方面题目的答题思路比较固定:(1)表态("删"还是"不删","好"还是不"好")。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语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3)指出后果。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怎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如辽宁朝阳卷的第20题"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这道题答案就可这样写:不能去掉,用了"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是有文字记载的。去掉后,就不能准确、严谨地表达这一意思。

考点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物说明文篇9

关键词: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运用

 

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作诠释、摹状貌等。不少学生认为掌握说明方法之后,就能写好说明文。事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写作时常绞尽脑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但仍然不能把所要说明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明确。。要想把事物说得“明”、说得“好”,还必须结合一定的修辞手法。我想用举例子的方法,谈修辞手法在说明方法中的运用。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是常用的概括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它要求定义要有科学性、准确性,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看云识天气》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向沙漠进军》

上述两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下定义。“轻盈”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作者把沙漠巧妙地比作敌人。用拟人的手法下定义,比简单地、直接地下一个定义更自然一些。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是说明事物形状、性质、功用等属性的方法。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看云识天气》

这段文字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的地方。为了说明云的形态变化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化生疏为熟悉,化概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使说明深入浅出。掌握云的特征,来预测天气情况,有利于做好个人生产生活的准备,安排工作。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了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使读者在作者自问自答中,把握分类标准和事物属性。

列数字,是使事物更加具体、准确的说明方法。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将不同时间、不同纬度的植物的开花进行对比,来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这条天河[指银河系]淹没了1000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宇宙里有些什么》

1000万万颗星星,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运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换算使抽象的数目变得具体可感。

有一些说明方法,如比喻、引用等它本身就是修辞格。。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进行说明方法的教学时,注意修辞手法在说明方法中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说明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附录:作者单位:贵州省黎平县德凤镇中学

事物说明文篇10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49-01

专四阅读理解所考文章可分为四大体裁,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所考文章题型可分为主旨题、态度题、语义题以及细节题(包括事实细节题和推理细节题)。能够熟悉了解各种体裁的结构、特点以及出题模式,对于迅速分类各种题型,定位正确,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揽历年专业四级考试试题,议论文和说明文出现频率较高,记叙文和说明文交替出现。有时四种体裁全部出现(比如2008年阅读试题)。本文将重点介绍四大体裁的结构特点和出题模式,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

记叙文就是叙述一件事情或者一些列事件,从广义上包括故事、小说、传记、新闻报道、历史等。记叙文一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生的前后来交代人物事件的。但是在专业四级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单纯的记叙文,大多是夹叙夹议的文章。这类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是:(一)用一段概括性的话引入要叙述的经历(话题);(二)叙述先前的经历(举例)及其感悟或议论;(三)继续叙述接下来的经历(再次举例)及其感悟;(四)做出总结或感慨。

根据记叙文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在记叙文中大多数题型为细节题和态度题,或者语义题。细节题应是对记叙文五大要素对who, where, what, why, how的基本考量。根据细节题的出题特点,找出关键词定位文章进而得出正确答案。对于记叙文中事件叙述之间的感悟和议论话题,多出一些态度题。那么考生利用事件和作者的语气,便可推断出作者对某个对象或事件的态度,或者其他描写对象的态度。在记叙文中,基本上是题文同序,即所问问题和文章的顺序是一致的。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作者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的目的就是阐明观点,许多议论文的阅读理解旨在提问作者对某一个文体的观点或态度,所以寻找、判断议论文的论点是阅读此类文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模式是主张——反主张。在这一模式中,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或者某些领域认可的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者提出反主张或观点。所以在议论文中,常见题型为主旨题,态度题以及基于不同观点的细节推理题。所以针对议论文,最重要的方法是略读。通过略读把握议论文的总体结构并且判断其论证方法和逻辑走向(归纳或演绎;主张或反主张),找到文章的论点,然后找到每一段落的主题句。细节判断推理题解答问题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到段落内找答案。

三、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文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者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介绍一种事物、后者主要阐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和叙述文的结构模式有相通之处即: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专家)发现直接原因——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阅读说明文首先还是通过略读弄清文章说明的事物(事理)以及文章的脉络,然后通过查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细节。

四、描写文

描写文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征和性质活灵活现地刻画或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为了使人或事物的特征跃然纸上,但是描写文一般与记叙文结合起来。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描写文中,又可分为客观描写和主观描写。所谓主观描写,就是描述人或者事物的特征或特性时,可以把自己对此人或此事物的看法表现出来;客观描写就是就事论事。在实际写作中通常是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相结合,这样既能描绘出事物本身的特性,又能表现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因而,在描写文中,相应会出现态度题和有关描写的细节判断题。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应该总体把握好作者描写的语态。而描写文的语言特征是大量使用动词和修饰语从而使得被描述的对象能够被具体形象的表达出来,所以利用大量的词汇,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态度以及主旨。同时,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推理作者思想。同时细节判断题(一般考查的是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则要求考生根据文中深刻形象的细节描写进行总结归纳。基本上,描写文的解题规律是先通过略读确定描写对象,再分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对描写对象进行描述的。如果是夹叙夹议或者描写叙事的文章,则需要确定空间和事件的参照物,根据事件的事件先后。地点推移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分析。

在专四阅读理解中,了解四大体裁的结构特点,对于快速定位问题和答案有很大的帮助。针对不同体裁,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作者简介:李慧(1985—),女,回族,河南商丘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硕士,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邹申主编.全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指南(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刘芹主编.写作与阅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