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李白十篇

时间:2023-03-20 01:07:50

塞下曲李白篇1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翻译:

塞下曲李白篇2

陆游《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在这首词中,阳关指的是“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因为《阳关曲》渲染的是离愁别绪,该词中作者“身是行人”,将别故人远去,又闻阳关曲,词人此刻的离愁更是愁上加愁。可以说,识得“阳关曲”就读懂了诗歌之离愁,所以“阳关”在古诗词中出现时往往是表离别的悲愁意象。

而在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另外一些古曲调,如“折柳曲”“何满子”“花”“行路难”“关山月”“梅花落”等,诗人将这些曲调也直接根植于诗词当中,构成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折柳曲”也叫“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杨柳”即曲子《折杨柳》,曲中所表达的就是送别时浓浓的惜别感情。

“何满子”――曲牌名,据传何满子是唐玄宗时的宫人,因得罪皇帝而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然而皇帝却终不免其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唐代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就是在说宫人本已幽闭深宫二十年,故乡亲人远在千里之外,乍然听得《何满子》,君恩寡淡与否自然在心中,焉能无恨无悲呢?了解《何满子》的曲辞来源,就能明白为何听得《何满子》就会“双泪落君前”。

“花”,源自于南朝陈后主《玉树花》:“玉树花,花开不复久。”所以花代表了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中即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所以曲辞多悲哀之音。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从军北征》李益)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系乐曲“梅花落”。同《折杨柳》一样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曲辞往往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描写对象。诗歌中表现出听古曲“梅花落”的诗意,因笛子音调之特点,所以这样的诗句往往表现哀伤之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出自于汉乐府,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比如《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李益)、《塞下曲六首》(卢纶)等。“玉阶怨”亦属乐府古题,其内容则以宫怨为主,如李白、谢眺等都写过这一曲调的古诗。而这些诗歌都可以从诗题中一窥诗歌内容。

塞下曲李白篇3

1、月出惊山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埋》)

10、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11、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1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8、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塞下曲李白篇4

关键词:苻信;塞曹;交通;敦煌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4—0110—07

2004年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于敦煌小方盘城遗址西南65km处发现一处烽燧遗址,将其命名为一棵树烽燧遗址。2008年,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①。

据发掘者称,此次发掘出土了十余枚简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件完整的封检(2008DYF5:1,图1)。该封检出土于编号为F5的房屋建筑遗址内,系胡杨木质,长44.3cm,宽6cm,厚2.2cm。正面为竖长方形,上半部中间挖有供缠绳打封泥用的凹槽,凹槽略呈方形,外长、宽6.1×5.5cm,内长、宽3.2×2.5cm。凹槽上端正面竖书三行,下端并排竖书五行,上端字体较大,下端字体稍小,字迹清楚。封泥保存完整,呈暗红色,上有篆书阳文钤印①。凹槽底部横向刻等距离的三道小槽,为封泥结绳头处,制作得极为精致、规矩。现三道缠书麻绳保存也完好。

李永平的《敦煌出土西晋“元康三年侦候符信”考略》[1],李正宇的《敦煌一棵树烽燧新获汉简释文》[2],均对该简进行了考释③。杨俊认为,文末所书元康三年是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但此简文字书体与汉隶有明显区别,而与楼兰、尼雅出土魏晋简纸文书相似。李正宇和李永平均已指出,此元康当为晋惠帝元康年号,并非汉宣帝元康年号,元康三年即公元293年。

一 “苻信”正名

杨俊将此简定为“封检”,并认为此简“是重要的檄书,还有封泥钤印,为的是引起重视和传递保密。”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杨俊认为,封检的作用“类似今日的信封”,“是夹在文书外面的两面简牍”。但此简仅有一件,且已经缠绑编绳,加盖封泥,中间无法再夹藏文书。其实,还有一种封检是用一枚木牍制成的,用来捆系在囊橐的端口,其上加盖封泥,以防其中物品泄漏。但这样的封检一般较小,不会长达40cm多。楼兰简纸文书中“马厉印信”(L.A.Ⅱ.ⅱ—孔木119)④封检为我们提供了西晋封检的实物例证(图2),与此简有明显的差别。此外,封检的作用是为了保密,而此简的文书内容径直写于其上,即使有封泥钤印,也无法起到保密的作用。

其实,封泥槽之上的文字“领扳龙勒令印至煎都南曲苻信”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此简当为“苻信”。其上加盖封泥,并不是为了保密,而是为了证明“苻信”的真实性。“苻信”上缠绳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封泥风干后遗失。

“苻信”即“符信”,汉代多称作“符”。符有许多种类和用途,其中一种专门用作吏卒日迹,陈直称作“缴巡省查之符”[3],李均明称作“日迹符”和“警候符”[4]。如:

1.十二月戊戌朔博望隧卒旦徼迹西与青堆隧卒会界上刻券\≠1392A⑤

十二月戊戌朔青堆隧卒旦徼迹东与博望隧卒会界上刻券\显明1392B

2.■平望青堆隧惊候符左券齿百

1393

3.四月威胡隧卒旦迹西与玄武隧迹卒会界上刻券2296

4.九月辛亥步昌候长持第七符过田 1579

5.八月庚申候史持第卌符东迹1602

6.正月乙卯候长持第十五符东迹 1763

7.第廿三候长迹符左 E.P.T44:21

8.第廿三候长迹符右 E.P.T44:22

9. 第六平旦迹符E.P.T49:69

10.第 旦符

刑朝文山迹持出入(简截面为半圆形)E.P.T49:70A、B

11.鉼庭月廿三日隧长日

迹符以夜半起行诣官

以上几符按照形制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有刻齿符,如简2、3。简1虽无刻齿,但简文也明确提到“刻券”,可能是未经使用的符。简1、3是戍卒巡查时所用。相邻两座烽燧戍卒在各自辖区尽头会面,合符后刻划契口,即所谓“会界上刻券”,以备核检,证明二人确实完成巡查。简2是戍卒候望时所用,其下有圆孔,穿有绳索,当是当值吏卒佩带使用的。

第二类,无刻齿符,如简4—8。持这种符的人身份多是候长或候史,地位稍高。

第三类,有封泥槽之符,如简9—11。这类符的形制与这件“苻信”最为接近(图3)。其上没有刻齿,但有封泥槽,使用时其中加盖封泥,以作凭证。

以上我们在汉简中找到了形制上与此“苻信”类似的符,在与该“苻信”年代相近的楼兰魏晋简纸文书中,我们又找到了与该“苻信”文书格式类似的材料:

温?伯?兵张远马始今当上堤 到具粮食作物

12.将 诣部会被 时不得替留设解

(正面)

五月三日未时起(背面)

L.A.Ⅵ.ⅱ.0204—沙木769

柳洪亮将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下行公文书分作教、符、敕三类[5]。侯灿、杨代欣以为西晋的制度也与此类似,简12“将 ”即是“敕”的实物例证[6]。本文所论“苻信”的文书格式与“将 ”大致相似,简首为公文书类型,其下详述公文书内容,最后标注公文书发送时间。

综上所述,敦煌“苻信”形制与汉代的符类似,文书格式符合西晋下行公文书的特征,当是西晋边县将民巡查时所用的凭证。

二 封泥及简文考释

因封泥字迹模糊不清(图4),不易释读。李正宇释作“龙勒令信”,误。现对该封泥文字加以释读。

仔细辨别图版可知,此封泥当为四字,自右上至左下竖读为“塞曹印信”。右上“塞”字大致作“”,宝盖下“”部分的横画依稀可辨,右下“曹”字大致作“”,下部的“”依然清晰。左上“印”为“”形,是汉晋玺印习见的字形,下半部的“”依然清晰。左下“信”字为“”形,也是汉晋玺印习见字形,左半“”字,右半下部“”字,尚可分辨。“印信”的文字组合,也是当时常见的形式。

下面将传世和出土玺印中的“塞”、“曹”、“印信”几字举例如下①:

“塞”(图5):

“曹”(图6):

“印信”(图7):

敦煌简封泥可大致复原如下(图8):

封泥上的“塞曹”二字,正可与简文末尾“元康三年三月廿三日子时,起塞曹”对应,是说此“苻信”在元康三年三月廿三日子时由塞曹发出。明确了封泥上的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该“苻信”所反映的晋代边塞巡查制度(详见下文)。

杨俊的释文发表后,曾引起简帛网论坛网友关注,指出其中误释之处。现据各家意见重新释读如下:

今遣将张鲜、民吕埋子至煎都南曲,将张廖、民赵靖至且会五亭诸领扳龙勒令印 水泉要道南北,所过之处。鲜等当兼道速行。若有纵迹入出,便至煎都南曲侦 靡速还白消息;若无纵迹,取前苻信,以所赍苻明作封。狸诣营侯苻信 白消息,还会月廿八日,廖还会廿七日。明如莭度奉行。

元康三年三月廿三日子时,起塞曹。

“领扳”,杨俊释作“领报”,张俊民释作“领护”,凌文超、李永平释作“领拔”,分歧都在“扳”字上。该字字形为“”,明显不是“护”、“拔”二字。属于魏晋时期的楼兰简纸文书中,“报”字写作“”(L.A.Ⅱ.ⅱ—孔纸7)、“”(L.A.Ⅵ.ⅱ.016—沙木762),与该字也不相同。关于“领扳”之意,李正宇认为,“扳”与“板、版”相通。谓板授之官,非出自朝命。并以为版授“领龙勒令”者为赵王伦,而身任“领龙勒令”者,其人原官固在县令之上[2]。李永平将“领扳”释作“领拔”,认为“拔”或为“绂”,并举敦煌汉简“持校尉印绂”(981)为例,认为“领拔”为领官印或持官印之意[1]。以上解释都显牵强。李正宇将“领龙勒令印”与“领扳龙勒令印”等同,并不合适,简文也与任授官职无关。李永平将“领拔”与“持……印绂”等同,解释也不能贴合文意。

笔者以为,“扳”可读作“返”。“扳”、“返”皆据“反”得音,可通假。“扳”,又与“攀”通。《公羊传·隐公元年》:“诸大夫扳隐而立之。”何休注:“扳,引也。与攀同。”《楚辞》所载严忌《哀时命》:“往者不可扳援兮,俫者不可与期。”洪兴祖补注:“扳,与‘攀’同。引也。”《续汉书·郡国志五》临泾条刘昭注补引《谢承书》曰:“宣仲为长史,民扳留”。《梁书·良吏传》载:“(民)或卧其辙,或扳其车,或图其像,或式其闾。”这里的“扳”均可理解为“攀”。《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后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帝谓能奉己,故扳公议立之。”《汉语大字典》[7]、《辞源》[8]皆引此例,释“扳”为“扭转”。由此可知,“扳”、“攀”都是反向发力,与“返”类似,都有回还的意思。“领扳”,即领返,领回之意。

“龙勒令”,汉代称龙勒长,敦煌汉简和悬泉汉简皆有“龙勒长印”(1975A、V1611(3):308)的简文,是为明证。《晋书·职官志》载:“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与汉制相同。看来,西晋时龙勒县的规模有所扩张,故改称龙勒令。

“侦侯”,杨俊释文不误,张俊民释作“侦候”,凌文超释作“值侯”。从“侦”字字形来看,该字右下两点连为一条直线,但并不平直,释作“值”不妥。“侦侯”即“侦候”,侦查候望之意。“领扳龙勒令印至煎都南曲侦侯苻信”,即从出发地到煎都南曲沿线侦候,并从那里领回带有“龙勒令印”封泥的苻信。

“所过之处”,“”,凌文超、李永平释作“贼”,李正宇释作“贱”,张俊民认为该字字形为“贝+多”。在楼兰文书中,“贼”写作“”(L.K—橘木西图史图版(1)2),与该字字形不同。但从文意来看,释作“贼”较为合适。

“便”,杨俊释作“使之”,张俊民释作“便白”,李正宇释作“便回”。据文意疑为“便当”。

“封”,杨俊释作“对”,张俊民释作“封表”。据图版,“封”字无误,“封”下一字模糊不清,凌文超以为当作“差”,与下文“吕埋子”连读。

“吕埋子”,凌文超以为即下文出现的“狸”,当是。

“营”,《汉书·李广传》:“广行无部曲行陈”,颜师古注引《续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可见“营”是汉代军队的建制。尼雅文书有“西域长史营写鸿胪书到如书罗捕言会十一月廿日如诏书律令”(N.ⅹⅴ.328及75)[9],可见西域长史之下设有营。有学者指出,楼兰文书中的“营”也是西域长史下属[6]95。据楼兰文书,营下又有属吏及将、兵。此“苻信”中的“营”当受塞曹节制。从“民”吕埋子要“诣营白消息”来看,西晋的营可能有征调平民的权力。

“明如莭度奉行”,当如汉代公文书中常见的“如律令”一样,是固定的文书格式。

“元康三年三月廿三日子时,起塞曹”,楼兰文书中有:“泰始五年五月一日辛卯起仓曹”(L.A.Ⅵ.ⅱ.047—马木229)。泰始是晋武帝年号,泰始五年(269)与元康三年(293)年代接近,其句式与该“苻信”文末的句式也十分相似,可见也是西晋签发文件的习用格式。

“塞曹”,目前所见与塞曹相关的资料并不多,现将目见资料布列如下:

13.……故贼曹史王授文博。故金曹史精畅文亮。故集曹史柯相文举千。故贼曹史赵福文祉。故法曹史王敢文国。故塞曹史杜苗幼始。故塞曹史吴产孔才五百。……[10]

14.元始三年八月甲辰朔丁巳累虏候长塞曹史 塞曹史 塞曹史

兼仓曹塞曹史并再再拜言肩水都尉府 155.14A、B

15.塞曹言守候长赵嘉劾亡卒杨丰兰越塞 移龙勒 518

16.(正始)八年,(带方)太守王颀到官。……遣塞曹掾史张政等因赍诏书、黄幢,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11]

其中,材料13引自汉《曹全碑》碑阴,曹全曾任郃阳令,塞曹史与贼曹史、金曹史、集曹史、法曹史并列,当都是他的属吏。

关于塞曹一职,学者曾有零星讨论。严耕望认为,汉末在郡府和县廷两级行政组织中分别设有塞曹。他认为,西汉末,边郡有塞曹史,当为掌边塞之职[12]。三国时的塞曹掾史是继承汉制而来[13]。这是郡府组织中郡守下设的塞曹。严耕望又根据材料13提出这样的假设:“其时(汉末)西北诸郡多沦陷,郃阳已常有烽火,故如边县设置塞曹欤?”[12]232汉代郃阳县治在今陕西合阳东南。严耕望认为塞曹应为边县所设,郃阳虽不是边县,但因常有烽火,故也置有塞曹。这是县廷组织中县令长下设的塞曹。

汉代居延地区除设有居延县廷组织外,另设有居延都尉府和肩水都尉府,而都尉府属下也列有诸曹,此点陈梦家曾加以考证[14]。都尉府的列曹中是否可能设有塞曹呢?简14可能是因书写错误而废弃的习字简。简文残断,其中的塞曹史与肩水都尉府的关系并不清楚。不过按照居延汉简公文书的书写习惯,如果塞曹史统属于肩水都尉府,书吏在书写时一般会直接写为“再拜言府”。这里使用“肩水都尉府”全称,表明二者可能并无统属关系。

简15为此前学者所忽视。敦煌汉简中还有一条与此类似的简文:

17. 千秋长安谨劾移亡卒得写移龙勒狱以律从事敢言之995

据此,简15中的“龙勒”应该也是“龙勒狱”。塞曹所上报的“守候长赵嘉劾亡卒杨丰兰越塞”一事,也应该移送龙勒狱处置。龙勒狱当是龙勒县下所设。敦煌地区都尉府属下抓捕的“亡卒”要移送龙勒县之狱进行处置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互不统属的两级边防、行政组织的事务交叉,而简15中的塞曹是否属于龙勒县,并不能完全确定。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汉代三国在郡府和县廷两级边防、行政组织中分别设有塞曹,只是这一机构并不常置,而是按需设置。据此推测,西晋行政系统中塞曹的设置也应大致如此②。至于塞曹的职掌,严耕望以为汉代郡府、县廷塞曹皆掌兵政[12]408。从该“苻信”来看,西晋塞曹负责边郡巡查事务,也与兵政相关。塞曹之下又有属吏,如“塞曹史”,其下可能还有“书佐”(西晋称“书史”)之类小吏③。该“苻信”的简文中有“龙勒令”,因此,这里的“塞曹”可能是龙勒县下所设。

该“苻信”的大意是,塞曹派将张鲜、民吕埋子和将张廖、民赵靖分别前往煎都南曲和且会五亭侦候。张鲜、吕埋子从塞曹所在地到达煎都南曲,将此件苻信留在煎都南曲,并以此为凭证领取带有“龙勒令印”的苻信(即“领扳龙勒令印”和“取前苻信”),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带回出发地。此件苻信应是将张鲜、民吕埋子所携带的,其目的地是煎都南曲。将张廖、民赵靖可能携带另一件苻信,到达且会五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体厘清西晋边塞的巡查制度。巡查人员要携带苻信进行巡查。苻信之上写明巡查的目的地和返回时间,并加盖封泥,以证明苻信的真实有效。巡查人员只有到达目的地,才能凭原苻信换取另一件苻信,然后返回。通过这样的制度,可以防止巡查人员弄虚作假,保证巡查的有效进行。

该苻信所言“将某+民某”的巡查形式与汉代并不相同。汉代边塞的日常巡行一般为戍卒完成,各部候长也会定期巡查所辖烽燧。边郡都尉府只负责屯戍防御事务,调用的人员也仅限于戍卒和刑徒,一般不会使用“民”进行巡查。从该“苻信”来看,西晋的边塞巡查制度与汉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惜材料限制,我们不能做更深入的探讨。

三 “苻信”所见交通地理信息

吴礽骧通过实地调查,指出汉代河西驿道的南道路线至敦煌郡治敦煌县后分为两道,北道向西北,进入塞防辖区烽燧沿线,经过今大方盘城、小方盘城(玉门都尉府)后西行,再转向西南,至大煎都候官;南道向西南,沿党河北岸,经南湖乡(汉龙勒县)西行,至多坝沟乡北上,转西北至大煎都候官与北道汇合(图9)。其中,南道自龙勒县到煎都区域的青山梁墩(D90)、海子湾东墩(D94)、海子湾东山墩(D91)、崔木土沟口东墩(D94)、崔木土沟口墩(D95)皆为晋代烽燧,说明此线在晋代依然沿用[15]。

简文中提及的几处地名的地望,已有学者加以关注,现略作申说。

龙勒县,《汉书·地理志下》、《续汉书·郡国志五》、《晋书·地理志上》皆载为敦煌郡所辖。《旧唐书·地理志三》寿昌条载:“汉龙勒县地,属敦煌郡。县南有龙勒山。后魏改为寿昌县。”《新唐书·地理志四》寿昌条又载:“武德二年析燉煌置,永徽元年省,乾封二年复置,开元二十六年又省,后复置,治汉龙勒城。”关于龙勒古城的位置,吴礽骧认为在今敦煌南湖乡政府东北1.75km处[16],岳邦湖、钟圣祖认为在敦煌南湖乡政府东北约5km处[17]。两处均有古城遗址,究竟哪座是汉代龙勒城,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调查。目前我们虽不能确定龙勒城旧址,但其地在敦煌南湖乡附近当无疑义。

煎都,汉代有“大煎都候官”,现基本认定湾窑附近的D3为汉大煎都候官所在地[15]51。西晋时的煎都也当在此附近,但此地是否仍设候官,尚待考证。

南曲,杨俊指出,一棵树烽燧应当就是南曲燧。此说甚是。该“苻信”由张鲜、吕埋子带至目的地“煎都南曲”后,就遗留在了那里。

且会,地名不可考,从行文的先后顺序来看,且会当如煎都一样,是较大的地名,五亭是其辖区。

五亭,《沙洲图经卷第五》“黑鼻山”条载:“黑鼻山,右在(寿昌)县西南五十里,东接县南沙山,其沙山至山阙涧即绝。其黑鼻山连延西至紫金,即名紫金山,至五音,亦名五亭山。又西出一百余里即绝。”(P.5034)李正宇据此以为,“此简之‘五亭’当为五亭山所置烽,即五亭烽。五亭山在黑鼻山及紫金山之西,余考为今之小红山。此山北麓今存烽火台一座,当即五亭烽。”[2]小红山在今多坝沟乡附近,其北麓的烽火台是否为五亭烽还当获得考古调查的进一步证实。不过五亭烽的大置当如李正宇考证,在今小红山附近。

附记:本文的写作,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怡先生、凌文超先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迎春先生,渤海大学历史系王海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孙闻博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进锋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国辉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居延汉简研读班师友的帮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李永平.敦煌出土西晋“元康三年侦候符信”考略[C]//兰州: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1.

[2]李正宇.敦煌一棵树烽燧新获汉简释文[C]//兰州: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1.

[3]陈直.居延汉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47.

[4]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34—435.

[5]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98—307.

[6]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439.

[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1840.

[8]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3.

[9]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261.

[10]高文.汉碑集释[M].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476.

[11]陈寿.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857.

[12]严耕望.中国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5.

[13]严耕望.中国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83.

[14]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0—124.

[15]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9.

塞下曲李白篇5

《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填词余论。其中,“结构”部分又分为七款: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脑、戒荒唐、审虚实。“词采”部分分为四款: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部分分为八款: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

《闲情偶寄》的《演习部》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

《闲情偶寄》中的饮食养生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主清淡。文中说:“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食不节必至于损: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

忌油腻。李渔说,油腻能“堵塞心窍,窍门既堵,何来聪明才智”。现代医学早已证实,过分食用油腻食物,易患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重蔬食。《闲情偶寄》中提出“肉不如蔬”、“重蔬食,远肥腻”的观点。他认为蔬食能“渐近自然”。

崇简约。李渔认为:“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多则腹内难于运化。若一饭包罗数十昧于腹中,而物性既杂其间,岂可无矛盾也”。

尚真味。李渔用膳讲究物鲜质纯,不加配料,保存其自身原有的风味。

讲洁美。李渔十分讲究饮食卫生。他在《闲情偶寄》中说:“施之蔬菜瓜果,摘之务鲜,洗之务净,而每食菜叶之类,必须白绿鲜嫩”。

喜果茶。李渔爱吃水果,也爱饮茶,这一点,《闲情偶寄》中多次提到,他认为果与茶是修身养性,怡神健体的良方。

塞下曲李白篇6

老屋很老,听母亲说,我奶奶就是在那屋出生的。如今,老屋早已不住人了,主要存放些杂物和用来储藏大白菜。

老屋不远,就在院子后面。灰褐色的土坯房,龟裂开扭扭曲曲的口子,坑坑洼洼的,像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屋顶上,从瓦片的夹缝中,生长出了许多纤细的狗尾巴草,它们探出身子,顶着毛茸茸的脑袋,左右摇晃着。麻雀从屋檐的夹缝里不停地飞进飞出,叽叽喳喳。老屋,成了它们的天堂。

母亲推开老屋的门, 门“咯吱——咯吱——”,像喘着沉重的呼吸。老屋很黑,我努力睁大眼睛,眼前仍是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清。母亲却一闪身,利索地走进了老屋最里面一间屋子。我嗡声嗡气地喊了母亲一声,嘴里嘟囔着,这屋里黑咕哝咚的,什么也看不见。

母亲在里间应了声,我慢慢地寻了过去。一不小心,头撞在了一根木头上,疼得我龇牙咧嘴,心里更加窝了一团火。

忽然,母亲往我怀里塞了一棵大白菜,我赶紧用手抱紧了。又听到母亲说了声,等一下,多抱几棵带出去。

我疑惑地问:“妈,这里面黑不溜秋的,您怎么看得这么清楚?我什么也看不见。”

黑暗中,传来母亲的声音。“这屋里虽然很黑,可是,你看到了吗?这墙上裂开了一些缝,从缝里透进来一点光,这些光,反射了我的影子,通过影子,我就能找到亮光,也就容易看到东西了。”

听母亲这么一说,我再仔细向四周看去,果然,在墙上开裂的裂缝里,透进一些亮光,像线条似的,照进屋里。我哑然失笑。

母亲又往我怀里塞了一棵大白菜,“记住,黑暗中最容易发现亮光,有影子的地方也就有亮光。再黑暗的地方,也会有亮光透进来。”

我有些惊讶,真没想到,没有什么文化的母亲,竟说出这样深刻的话来,让我刚才有些恼火的心,变得有些柔软。

母亲往我怀里又塞了一棵大白菜,有些嗔怪道,发什么呆?出去吧,我还要在这清理下。

抱着大白菜,我缓缓地挪动着步子。不过,这次不像刚进来时那样磕磕绊绊了,借着这微弱的亮光,我眼前渐渐变得亮堂起来。

走出老屋,我情不自禁地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这老屋。忽然感觉,老屋也不是那么让人恐惧。

有时,我也一个人走进老屋拿东西,动作很麻利。我知道那些从墙缝里透过来的光,照亮了我脚下的路。

那年,一向高傲自信的我,高考却考砸了。顷刻间,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我想逃离这黑暗,准备外出打工去。

母亲一直默默地在旁边看着我收拾行李。见我收拾完行李,却又往行李里塞了几本我学习用的高考复习资料。我见了,不乐意地说:“还要那玩意干什么?”

母亲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带上它们,作个伴儿,有空时,再拿出来,不要忘了它们!

我心里有些怪母亲多事,阴沉着脸,背起行李走出了屋子。

母亲从屋里赶了出来,又一次喊住了我。她急急地走到我跟前,步子有些踉跄。不经意间,我看到母亲的目光中,流淌着一种不舍和隐忍,似乎还有些晶亮。母亲为我整了整衣襟,一字一句地说道:“孩子,记住,黑暗中最容易看见亮光,有影子,也就有亮光。”

听了母亲的话,我一下子愣住了。这句话,像是一记铁锤重重地敲打在我心上。

在外,我走过许多地方,经历了很多痛苦和磨难,但我一直没有忘记拿出母亲塞进我行李箱中里那几本书,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了眼前的光明越来越亮,那光明,似乎照亮了我整个心胸,心中渐渐有种豁然开朗的美好和灿烂。

塞下曲李白篇7

摘要:本文主要从陇关分析唐代西北边塞诗的意象文化,阐释了陇关意象(包括陇山陇水陇月)的文化内涵,最后肯定了陇关(包括陇山陇水陇月)作为边塞主要意象与边塞诗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边塞诗;陇关意象;边塞诗人

引言

边塞诗以边疆军民的生活和边疆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一般认为,它发于汉魏,兴于隋,在唐代进入全盛时期。据统计,在《全唐诗》中的边塞诗达到两千余首,今择陇地(包括陇关、陇水、陇山、陇月等)为例简要分析唐代西北边塞诗中的意象文化。

1.借问陇头水, 年年恨何事

陇水,又称陇头水,《三秦记》曰:“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①陇头,是陇山的别称,实为今六盘山南段,是自古以来关外与关内的分界,关内之人来到这里,看到边塞之地,风嘶马鸣,飞沙走石,战事连绵,加之陇山高险,流水呜咽,必将思怀故土,心念故乡,思乡之情愈发强烈。陇山陇水因此成为文人的倾泻情感之地,二者不可分离,提陇山必有陇水绕,听陇水必有陇山延。因此,陇头水自汉乐府以来便逐渐成为流水高寒和思乡情结的“愁”的代表意象。这特定意象的形成经历了自汉到唐,最终定型下来。最早《乐府诗集》收有《陇头歌集》,“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之后,南朝文人萧岗、徐陵、张之见、江总等的《陇头水》,同样描写了陇头水的呜咽之声带给文人们无尽的愁思。有了前代文人的积累,唐代文人写起陇水来同样毫不含糊,沈期的诗作《陇头水》:“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愁见三分水,分为两地泉。”储光羲的诗作《陇头水送别》也不逊色:“相送陇头山,东西陇水流。从来心胆盛,今日为君愁。”这两首诗都在诗中点出一个“愁”字,这说明陇山、陇水作为“愁”意象到了唐代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见陇山陇水谓之“愁”。李易写得更是让人断肠,他在《从军苦乐行》中写道:“仆本居陇上,陇水断人肠。”夜夜流淌的陇水,在李易听来是呜咽的哭声,令人哭断肠。罗隐的《陇头水》:“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罗隐妙在将陇水与征人泪融为一体,暗中指出战事频繁,征人欲哭无泪。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写道:“一驿复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其实,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出,从长安至陇头,来去不过一天的时间,但是文人的心情却大不相同,仿佛从天堂落入地域,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在文人的心中,此去陇上,便是天涯之隔。文化的距离远远超过空间距离。岑参在《经陇头分水》中写道:“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皎然也曾经写道:“秦陇逼氐羌, 征人去未央。如何幽咽水, 并欲断君肠。”大诗人李白也作《猛虎行》:“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岑参和皎然都认为陇水“断人肠”,但是李白却偏要独行其径,说“肠断非关陇头水”,其实更加从侧面认可自古陇水断人肠。可见陇水作为“愁”的意象在诗人心中已经达成一致。

2.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今甘肃武威,古为军事重镇,唐多选忠勇大将军镇守此地。因为地处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这里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诗人较少描写风土人情,更多的还是心系战事。安史之乱以后,陇右被吐蕃占领,许多诗人对凉州的处境表示担忧。

以《凉州词》定名的诗就有许多,全部都是涉及战事。我们熟悉的王翰的《凉州词》(之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面上是写战士们战前觥筹交错,实际上是描写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壮精神。张籍的《凉州词》(其一)则是批判守边将士有心无力,无法收复凉州,表达了诗人感慨祖国河山落入贼人之手的悲愤心情。他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薛逢的《凉州词》同样离不开战争这个主题:“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他直写两军交战之后,凉州尽失,但是战争带来的还有“战血流”,失地又伤民,诗人悲叹不已。描写凉州陷落之后,胡、汉人民生活的方式和变化的主要有两位诗人,分别是王建和李端。王建《凉州行》:“多来中国收妇女, 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着锦为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缫茧成匹帛, 那堪绕帐作旌旗。”这首诗主要反映了胡人向汉人学习农业、手工业等生活方式,胡人从“一半生男为汉语”到“相学如今种禾黍”,最后开始学习“养蚕缫茧”等手艺。李端的《胡腾儿》写道在:“胡腾身是凉州儿, 肌肤如玉鼻如锥……胡腾儿, 胡腾儿, 家乡路断知不知。”凉州沦陷,不仅是汉人,其他居民也难以幸免。

3.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唐代边塞诗中,玉门关与阳关作为意象在诗歌之中频频出现,这是因为玉门关与阳关同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在人们看来玉门关、阳关其实与萧关一样,一关之隔,便隔开中原塞外,实为天涯之分。关外,气候寒冷,荒无人烟,诗人一到与此,不免哀叹身世艰难,战事绵延。岑参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便感慨战争带来的灾祸:“玉门关城迥且孤, 黄沙万里白草枯。南临犬戎北接胡, 将军到来备不虞。”王维更是在诗中直说关外都为异族,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清尘, 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凉州词》( 之一)更是到处关内关外的巨大差别:“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为边塞诗之名作,也可以说是描写玉门关之中最为出众的诗,一句“春风不度”不仅点出关外之远,也暗含关外之偏,为不毛之地,寸草不生。此去关外,不仅要忍受恶劣的环境,还要忍受思乡之苦。表达出关为天涯之隔的诗句还有戎昱的《苦哉行》:“出户望北荒, 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 有去无时还。”还有唐人胡曾的诗作《独不见》:“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

其实,陇地意象,作为边塞和中原的分界,唐代诗人对边塞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无论是对友人的希望寄托,还是对边疆战事的描写或者是抒发对人民生灵涂炭的感慨,这些丰沛的情感无一不是在边塞这样的条件下生发出来的。诗人虚写实写边塞,或寄托理想,或感怀身世,或寻找机遇,或感慨塞外风光,诗人的诗作扬名之后,边塞也随之扬名,可以说,边塞诗人成于边塞,而边塞也成于边塞诗人。(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德辉.唐代的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士性.广志绎(卷一)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林高俊.边塞诗赏析[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5]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4(6).

[6]安正发.唐诗中的萧关及其文化意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塞下曲李白篇8

[关键词] 肺癌;晚期肺腺癌;培美曲塞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4-02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报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肺癌的发病率已经占到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4-8:1[1]。近年来,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其中70%-80%是非小细胞型肺癌,而肺腺癌又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约占全部肺癌的一半,且上于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2]。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化疗为主的配合中医中药以及免疫及分子靶向的综合治疗措施。本项研究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30例晚期肺腺癌病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30例NSCLC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7.22±4.89岁。所有病人均经胸部CT提示肺部有明确病灶,6例中央型肺癌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18例周围性肺癌经CT引导下肺穿刺获取病理组织学或胸水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腺癌。临床分期:ⅢB期4例,Ⅳ期26例。26例病人为初治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前,从未接受过放射、手术以及免疫治疗。2例为使用过紫杉醇和顺铂化疗一个疗程后由于反应较大而改用此方案的病人,2例病人1年前经过肺癌切除手术及术后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2疗程,病情曾恢复较好,但1年后出现复发及骨转移而再次接受此方案化疗。

1.2 方法 培美曲塞用量为500mg/m2,3周为一个周期,静脉滴注时间超过10分钟,第1次给药开始前7d至少服用5次/d剂量的叶酸,在化疗结束后一直服用整个治疗周期,在最后一次用药后的21天停服,第1次给药前7d肌注维生素B121000ug一次,以后每三个周期肌注一次。给药前1d和当天及用药后1天口服地塞米松8mg/d。顺铂的用量为30mg/m2,静脉滴注3天。以上病人在化疗时均未用中成药辅助治疗。

2 结 果

30例病人均使用培美曲塞和顺铂完成治疗过程。3个周期的治疗结束后评价病人的近期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11年版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CR4例(13.3%)、PR8例(27.3%)、SD16例(53.3%)、PD2例(6.7%),总有效率(CR+PR)为40%,临床受益率(CR+PR+SD)为93.3%。本方案的主要毒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其中有一例79岁老年女性病人查血常规示白细胞下降至2.0×109/L,后给予抗感染药物同时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后病情好转,上述副反应均为可逆性,而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损害、感觉异常轻微,无脱发发生。

3 讨 论

NSCLC的发病早期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大多数病人在就诊时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预后非常差,目前来说,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EGFR基因无突变的病人,而目前晚期的NSCLC一线化疗效果已经达到了治疗的平台,根据NSCLC诊治指南所推荐使用以铂类为基础,同时联合第3代化疗药物的两药方案,使用3-4周期。各方案基本疗效相似,客观的有效率在20%-30%之间,中位生存期为8-9个月,1年生存率为35%-41%[4];而疾病的进展时间以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方案稍有优势,各方案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毒副反应方面,紫杉醇联合卡铂以神经毒性、过敏反应、关节酸痛为主,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则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尤其是血小板下降最为明显[5];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则主要表现为脱发以及中性粒细胞下降,而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则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管毒性和乏力。

培美曲塞是一种新的化疗药物,也是一种新的抗癌药,其结构上含有核心为吡咯嘧啶基团的抗叶酸制剂,大量的研究显示培美曲塞可明显抑制苷氨酰胺核苷甲酰基转移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和胸苷酸合成酶活性,通过对苷氨酰胺核苷甲酰基转移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和胸苷酸合成酶的酶活性进行多靶点抑制,使得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生物合成减少,继而影响肿瘤细胞DNA合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培美曲塞还可通过破坏细胞的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复制,最终抑制肿瘤的生长。培美曲塞是新一代抗癌药物中极具有潜力的药,其疗效有明显的组织选择性,特别是对于非鳞癌的NSCLC病人的疗效优于其他化疗药物,培美曲塞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显著低于多西紫衫醇。但有研究证实,临床上有少数病人的副反应较为明显,值得注意,也有文献报道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可以用于非鳞癌NSCLC的一线治疗。

参考文献

[1] 苏珊,吕,李宁,等.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458-1460.

[2] 叶晓贤,袁瑛,沈虹,等.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3,(21):1324-1327.

[3] 王巍炜,李高峰,巫正伟,等.培美曲赛和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3):463-465.

塞下曲李白篇9

国人好诗,我国无愧是诗的国度。诗是普遍的艺术,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其到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文学及其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的功能很多,有“诗言志”、“诗可以怨”等等。从《诗经》开始,泱泱大国诗才辈出,所创诗歌更是难计其数。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写了50000多首,陆游也写了9000多首。历代文学作品中,“诗”字最活跃,应在情理之中。

“酒”字更不消说,我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源远流长。刘继兴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以酒而兴的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以农立国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君不见,“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写过《酒德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郑板桥诗云:“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中俯拾皆是。

在大自然的众多生物中,古人对“花”情有独钟。他们赋予了花天下最美妙的形容词,如“花中西施”杜鹃,“空谷佳人”兰花,“凌波仙子”水仙,“东篱高士”、“雪里婵娟”菊花,“月下美人”昙花, “绿色仙子”吊兰,“花中双绝”牡丹、芍药,“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等等。古诗词中的“花”也比比皆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花”字闪耀在古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为其增色不少。

塞下曲李白篇10

1、,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

3、,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5、,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

8、,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

10、,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

,春风花草香。

,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鹿柴(音寨)》王维

2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

27、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百川到东海,

,

。《长歌行》汉乐府

30、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

33、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七步诗》曹植

36、

,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

39、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41、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

。《塞下曲》卢纶

43、

,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

青箬笠,绿蓑衣,

。《渔歌子》张志和

45、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江雪》柳宗元

46、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竹石》郑燮

49、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李白

50、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颜色好,

。《墨梅》王冕

53、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韩翃

56、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65、

,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刘禹锡

67、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秋夕》杜牧

70、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杜甫

71、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军听了军愁,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

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杜甫80、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学诗词填空练习(答案)

1、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音现)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

8、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音寨)》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27、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30、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3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39、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41、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4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

4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4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燮

4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5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53、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翃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6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杜牧

7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杜甫

71、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