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十篇

时间:2023-03-30 17:37:59

杜牧赠别篇1

关键词:杜牧;“扬州诗”;修辞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07-02

杜牧(公元805—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最著名诗人之一。他出生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辛氏三秦记》)的京兆杜氏豪门,从青年时期就表现出经世之志和极高的才情。后因牛李党争及过于坦率的性情,入世后几乎终身为人幕僚和远守黄州、池州、睦州等“僻左小郡”。大中末年(859),杜牧以五十七岁之龄卒世。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是不多的众体皆擅的一位。《北江诗话》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其中最能代表杜牧诗文最高成就的是他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吴乔说:“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围炉诗话》)管世铭说:“杜紫微天才横溢,七言绝一体,殆尤专长”(《读雪山房唐诗》卷二十九)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的《赤壁》、《题乌江亭》哲理深刻,见解精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至今脍炙人口。

需要一提的是,在杜牧的诗歌中,一组以年轻时代扬州幕府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最为人关注,争议也最大。这组作品包括《扬州三首》、《赠别二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题扬州禅智寺》、《遣怀》等。

一、扬州多风华,何妨作帝京

大和八年(834),时年三十又一的杜牧已在扬州生活了一年,对于这座由隋炀帝一手铸造的奢靡、浮华的城市,杜牧已是深深恋上不可自拔,其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从他的《扬州三首》便可一窥扬州风华。

《扬州三首》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第一首诗的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雷塘土”指代隋炀帝的坟冢,从侧面展示扬州城的奢靡。隋炀帝迷恋扬州,开凿大运河,大兴土木,建隋苑、迷楼,搜罗天下珍宝美人置于扬州,奢侈荒淫,终至亡国,自已死于禁军之手,葬在吴公台下,后唐朝平定江南,把隋炀帝改葬雷塘。“迷藏有旧楼”一句首尾暗藏“迷楼”,描法与此楼相映衬,明月高悬,亮白如昼,歌声悠扬,明月总是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徐凝诗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颈联、尾联描写了一位少年沉醉于女子的娇声燕语之中,狂放恣纵,于是乎“半脱紫茸裘”。“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一句对仗工整,“闲”、“暗”两字将当时富商才俊纵情享受,一掷千金的情状描摹的栩栩如生。

扬州之夜在喧哗迷乱中渐渐隐去了气息,东方既白,扬州城又进入另一番氛围,从春到秋,从斗鸡台到放萤苑,俊男美女往来于这座城市,到处是欢声笑语。“放萤苑”其实是借称,指上林苑,又称隋苑。隋炀帝在东都洛阳时,征求萤火虫,得到好几斛,夜晚出去游山,把萤火虫放出,顿时盈盈亮光,漫山遍野。斗鸡台则实为吴公宅鸡台,在诗中,斗鸡台与放萤苑一样,都是指游玩的好处所。“金”是少年挽着的金丝络绳,“翠”是落下美丽羽毛的翠鸟,“红”是蜀地的红锦,还有那越地的“水沉”香,皆是供他们享用,生活无需费神。“处处皆华表”,连传说中升登仙道的淮南王刘安,也要再回来看看呀。

那么唐代中后期的扬州城本身又是什么样的呢?绿杨城郭,晚霞照映着扬州的两重城——子城和罗城,碧空如洗,台阁高大壮丽,习习凉风,送来悠扬的丝管歌声,在这阁楼之上,是谁在轻歌曼舞呢?“纤腰”、“长袖”、“玉佩”、“繁缨”相互交错,忽隐忽现,形成一幅迷人的美女歌舞图。全篇没有一个金银俗字,却渲染出满篇富贵华贵气象。

最后两句宕开笔去,发整体感慨。雷塘、迷楼、水调、明月、放萤苑、斗鸡台、重城、天碧、风凉,这些词语构成了迷离华贵的意象群,自然而然的烘托出“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一句。杜牧所擅长的咏史笔力再一次得到验证。“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寓拗峭,以矫时弊。”

二、扬州胜地也,去时多留恋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转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前作《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娉娉袅袅指妙龄女子身材体态轻盈袅娜的样子,豆蔻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夏目开花,二月初正是孕育嫩蕊,含苞待放的季节。诗人将娉娉袅袅大约十三岁的女子比作二月初在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极言其弱柳之态,芙蓉之貌,进而揭示了这首诗的赠别对象当为歌女爱妓。春风拂面,吹起十里长提边翠绿的柳叶,撩拨了桃树上花骨朵的心,卷起珠帘,放眼满场红粉佳丽,都不如所爱之人。据《太平广记》卷二七三《杜牧》篇载,杜牧“少有逸才,下笔成文,……性疏野放荡,虽为检刻, 而不能自禁。会丞相牛僧儒出镇扬州,辟节度掌书记。牧供职之外, 唯以宴游为事……”杜牧本是风流才子,身处扬州这样的环境,他自然是享受着歌楼妓院中的温柔耳语清歌小曲,离别时,却怎么也放不下他的红粉知己,缠绵悱恻之情跃然纸上。

但是,分别是无法避免的,多情却似无情,樽前应笑却笑不成,一笔一转,刻画了一副生动的才子佳人离别图:点一盏红灯,倒一杯清酒,唇边掬着笑,说一句“珍重”,掩面饮酒,酒杯映出一双悲伤的眼。最后两句以烛心譬人心,以烛泪比别泪,极为生动形象。“替人垂泪”,意新而奇,把拟人手法用到极致。

前一首诗在后代影响很大,黄庭坚曾云:“往岁过广陵,值春早,尝作诗云:‘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红药梢头初茧栗,扬州风物鬓成丝。’”(《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九)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一首稍显直露,缺少余韵,不及后一首构思奇拔,风调委婉。

离别扬州后,杜牧另有《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诗名不难看出,这是杜牧写给昔日同僚韩绰的问候,杜牧大和九年初赴京拜监察御史,七月移疾分司东都,此时韩绰还在扬州。这首诗前两句以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情景起兴,尽显江南扬州之美,次句却想象秋末时节,草木谢翠,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一扬一抑。读者或许会奇怪,既然是问候韩绰的诗,为何不见韩绰其人,通篇是怀念扬州之情,原来“玉人”指的便是韩绰。“玉人”本指年少风流,容颜美丽的人,古时常常是指美男子,或男子的美称,而不是指美人。《世说新语》记载,裴楷“有俊容仪,时人以为玉人。”《晋书·卫玠传》:“总角,羊车入市,见者以为玉人。”所以,杜牧诗中也就称韩绰为“玉人”。三、四句委婉探询韩绰近况,迂回传达的同时无限意绪化成优美意境,风调悠扬而委婉曲致。

《赠别二首》将比喻运用到极致,《寄扬州韩绰判官》以比兴起头,借代、设问结尾,可以说修辞手法十分明显。除此之外,二者还兼有杜牧诗歌的另一修辞特点,即善用叠词。杜牧诗中的叠字大部分都是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的,用叠字来描摹事物的状态,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增加艺术表现力。《赠别二首》有“娉娉袅袅”表现妙龄女子身段之美,《寄扬州韩绰判官》有“隐隐”、“迢迢”展现江南风景独好。

三、当年“薄幸”名,再回静一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有诗《遣怀》,回忆那几年风流倜傥的扬州生活,无论谁看到这首诗,怕是都要回忆年轻时那些风流糊涂帐了。少年满腔才情,一股正气,却无处施展,落魄于江南扬州,借酒消愁也好,把酒言欢也好;“楚腰”指代美女,“掌中轻”比喻体态轻盈,一、二两句讲杜牧落魄来到扬州,从此流连青楼。从此扬州三年,如同生活在梦境之中,美好的同时让人觉得不真实,最后换的“薄幸”的名声。

杜牧早年的扬州游冶生涯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最能“自证”者也许就是这首绝句了。对此评价不一,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此诗着眼在‘薄幸’二字。以扬郡名都,十年久客,纤腰丽质,所见者多矣,而无一真赏者。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幸,非特忏除绮障,亦诗人忠厚之旨。”杜牧本人对于其在扬州三年的风流韵事似乎颇为自赏,可见其早年狂放不羁的性格。

开成二年(837)秋,杜牧弟杜觊患眼疾住扬州城东之禅智寺,杜牧告假,带同州眼医石公集一起前往扬州,探视其弟并为其治疗,作《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不同于杜牧其他的“扬州诗”,它不华丽,不夸张,所有的遣词造句都切合了“禅智寺”的主题,佛门净地,似乎总是让一颗浮躁的心安定下来。杜牧通过整首诗向我们诠释了“静”一字,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以“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台阶长满青苔,行人罕至,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此句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至此,已是静到极致,然诗人偏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四、总结

杜牧在他的五首“扬州诗”中,巧妙融合多种修辞手法,借代,如以“雷塘土”指代隋炀帝的坟冢,“放萤苑”指上林苑,又称隋苑;比喻,如将十三四岁的妙龄女子比作“豆蔻”,“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烛心譬人心,以烛泪比别泪;叠词,如“娉娉袅袅”,青山“隐隐”,水“迢迢”;用典,如“楚腰”等等。另外,杜牧“扬州诗”运用了十分丰富的颜色词,共计10次,如“紫”茸裘、“金”络、“红”锦等等。

以《扬州三首》赞扬州城风景优美、城市繁华;以《赠别二首》别青楼红粉,《寄扬州韩绰判官》别官场知己;又以《遣怀》又抒发诗人多少自赏情怀,多少借酒消愁的情绪。到最后,对于扬州的爱恨情仇,都静止于一首《题扬州禅智寺》,诗人内心短暂的平和以及得来不易的安详。

杜牧的“扬州诗”,缔结了他与扬州几千年的文学佳话,因为杜牧,扬州在诗歌史上留下了瑰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杜牧赠别篇2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1155—1221)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于翰墨,擅于诗文,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多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别相思之情,也有一些纪游和咏怀之作。在部分作品中反映了一定的爱国思想。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力主抗战,同情沦陷区人民,使他词作的思想性有所加强。

在南宋词坛上,他和辛弃疾、鼎足三分,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但失于文字的雕琢,意境较浅。正如王国维所评:“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⑧

扬州,这座古代的名城,有多少文人为她的英姿所倾倒,有多少诗家为她的繁华而歌唱!然而,如今面对这座屡经兵火之灾的“空城”,词人姜夔却是感慨万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是写词人要在这里逗留的原因。“淮左”,即淮东。宋朝设淮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那一带景色幽美。这里是用来代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解开马鞍,这里是指停下马。“初程”,长途旅行的头一段路程。程,里程。以上几句意谓,扬州是淮河东部的著名城市、风景美好的去处,我在长途旅行的开始,停下马在这儿稍事休息。这里极言扬州是繁华的胜地,目的是为下面写现实扬州的凄凉作反衬。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一句语出晚唐诗人杜牧的《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青青”,茂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这里不应作“青色”讲。以上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年风光绮丽的扬州路上,如今却是遍地杂草,满目荒凉。这种景况是怎样造成的呢?下面接着写道: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既是写扬州萧条的原因,又是进一步描绘这里遭受严重破坏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是指金兵的第二次南侵。“窥(kuU亏)”,暗中偷看。“江”,指长江。这一句不仅描绘出敌人作贼心虚的丑态,而且表达了词人憎恶的感情。“废池”,荒废的池台。“乔木”,指古老的大树。以上二句是用拟人手法写兵燹给人们造成的深重苦难和心理上的创伤。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上写扬州城的冷落、空寂。“渐黄昏”,即近黄昏。“清角吹寒”,凄凉的号角声送来了寒意。这暗淡的景色,这凄凉的声音,这空荡的城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而且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词的上片就在“清角”的余音袅袅中结束了。接着,词人又以哀不可抑的心情转写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晚唐诗人杜牧。“俊赏”,高超的鉴赏能力。钟嵘 《诗品》:“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这里引申为喜爱游赏的意思。以上三句意谓,像杜牧那样喜欢游赏的诗人,如果今天重到扬州,看到当年的繁胜之地变成一片废墟,也会大为吃惊的。一个“惊”字,不仅意在突出扬州城的面目全非,而且表现了词人触景伤怀的沉痛感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词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作进一步的虚拟:即使有杜牧写《赠别》《遣怀》诗那样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忧伤的深情。“豆蔻词”,指杜牧的《赠别》诗句:“娉娉袅袅三十余,豆蔻梅头二月初。”“青楼梦”,指杜牧《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艳情的,但词人征引其中的名句,并非为了追求“过去的绮梦”,而是意在说明词人感慨殊深,难以言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实写眼前的夜景,也是烘托冷清的气氛。“二十四桥”,一说,泛指扬州的名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指出,唐时确有二十四座桥,但到北宋时已不全存。一说,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这里当从后说。“荡”,摇荡。以上几句意谓,当年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凄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毫无声息。很显然,这是词人有意和杜牧当年描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相对比,以抒发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感。 也是词人“难赋深情”的进一步注脚。

既然这里是一片沉寂,那么美好的自然景物也便无人欣赏了,所以不免引起词人的浩叹: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红芍药花。王观《扬州芍药谱》:“扬之芍药甲天下。”而二十四桥附近尤多植芍药。故《扬州画舫录》谓二十四桥“一名芍药桥”。这两句似化用杜甫《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意。所不同的是这里是运用虚笔。词人过扬州,时值春雪过后,本不会有芍药花开,所以只不过是联想而已。其目的在于表现花虽好而人离散的遗恨。这不仅进一步照应了“空城”的“空”字,而且点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的主旨。

姜夔主张写诗“贵含蓄”,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⑨。但他的有些词却写得不够蕴藉,往往“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⑩。而这首《扬州慢》则写得很好,它不仅情景逼真,而且饶有韵味。本篇的写景运用两种手法,一为实写,一为虚拟。如“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都是实写景。但词人并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化实为虚,移情于景,所以不仅形象鲜明,而且耐人寻味,正如陈廷焯所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11。

处处对比,也是此词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词人是通过抚今追昔来表现主题的,所以必然要运用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对比时,往往是两句对举,一虚一实,如“过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桥边红药”的乐景与“知为谁生”的哀情等,都属这种情况。此外,还有总体对比,如上片以历史上的“名都”与今日之“空城”对比;下片把杜牧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对比等,都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章法谨严,脉络分明,是此词的另一特点。这首词上片纪游,侧重写实。首二句直破题面,“过春风”二句承上启下,转写今日扬州之荒废,以下几句,层层深入,极写“空城”之凄寂。下片志感,反实入虚。以联想起笔,以对比生情,写景物依旧,点人事已非,紧紧扣住了题旨。并且,在结构安排上,还将横向排比与纵向交织结合起来,使逻辑思维十分严密。

注释:

a淳熙丙申,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日,指冬至日。

b维扬,即扬州。

c霁(jK计),雨雪止后转晴。

d荠(jK计)麦弥望,野草满眼。这里的荠麦是指野生的麦子。一说是指荠菜和麦子。

e戍角,军中号角。

f自度,自己创作。

g千岩老人,即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黍离》之悲,怀念故国的悲哀。语出《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hj《人间词话》卷上。

杜牧赠别篇3

关键词:杜牧;扬州;风流才子;政论家;影响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35-01

杜牧曾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大和七年春,奉沈传师之命到扬州,第二次是大和七年四月,应牛僧儒之聘,为淮南节度推官,转掌书记,第三次是开成二年春陪同弟弟去扬州医治眼疾。这里解读杜牧在扬州的情怀,主要指其第二次到扬州做官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杜牧的生活既有其风流的一面,时时出没倡楼;也有其冷静的一面,可以纵论天下,结合当时天下形势提出自己的意见。无可否认的是,杜牧在扬州的两年生活中,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同时这两年也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扬州的杜牧,首先一面是风流的才子。

后代的人,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常常美化杜牧,大书杜牧在扬州的政治理想,却对其风流韵事与艳情诗歌一笔带过,其后来写的《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被民国周汝昌解为深刻的内心阵痛与对自身政治上的迷茫与国家命运的担忧(详见《诗词赏会》),完全不提原诗字面义,即回忆青楼的放浪生活。笔者认为这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是拿今天的价值观来衡量古人的行迹。在社会风气崇尚狎妓的唐代,杜牧作为贵族阶层的典型代表,在扬州这个充满了风花雪月的脂粉之乡,又有府主牛僧儒的赏识,自然是“出没驰骋逐其间,无虚夕;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且数年。”因而杜牧在扬州狎妓,是正常的、符合当时社会风尚的。

笔者认为,对于杜牧在扬州的生活,其中庸俗奢靡的一面是不可回避的,而且是研究杜牧在扬州的生活首先要面对的。杜牧在扬州流连于青楼之间,绝不是其生活中的消极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杜牧不是那种只会登高忧国忧民的文人,恰恰相反,杜牧“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是有着其潇洒与逍遥的一面的。而恰恰是与歌妓们产生的感情,使得杜牧作为一个“人”来看,形象更为丰满,性格也更加完善。杜牧在扬州时青楼中的经历,给了他一个能够接触平民社会的机会,对其以后诗风的形成,是有极大影响的。

无可否认的是,在一开始,杜牧和其他唐代贵族阶层的人一样,是未能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歌妓的,据《本事诗・高逸第三》载,杜牧在洛阳李司徒席上公然索要歌妓紫云:“名不虚得,宜以见惠”,完全将歌妓当做身外之物来看待,这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和杜牧本身的出身决定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杜牧在扬州的两年时间里,却与歌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大和九年将行之时所作《赠别》。款款深情,以蜡泪比别泪,别出心裁,唯美之中将其相思不舍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杜牧在大和九年离开扬州后不久,分司东都时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中间“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等句充分抒发了对张好好作为一个歌妓命运的感慨与同情。这样深沉凝重的体会,是杜牧在到扬州之前不可能有的。

杜牧在扬州,另外一面是冷静的政论家。

前文提到,杜牧在扬州受到牛僧儒的重用,衣食无忧,因而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来分析当时的政局。杜牧出身世家大族,是西晋大将杜预的十六代玄孙,祖父杜佑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杜牧幼时受到其祖父影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杜牧拥有敏锐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在《罪言》之初,虽然杜牧写到:“国家大事,牧不当眼,言之实有罪”。从“若欲悉使生人无事,其要在于去兵”以下,杜牧用“上策莫如自治”“取魏为中策”“不计地势,不审攻守,为浪战,最下策也”三条路线,详细阐释了关于如何削除藩镇兵权的问题。杜牧能在淮南之地,时刻不忘关心中原地区,关注天下兴亡,不愧为宰相之后。

就是这样风流的才子,在扬州时却显示出了他政论家独到的眼光。杜牧在扬州这些令人心醉的往事,“引得无数风雅之士自然至此烟花之场证诗煮酒,尽显风流。”后人提起扬州时,还情不自禁的想起当年小杜风貌。但显然,相较于一个文人或是诗人,他更希望人们看到他政论家或是军事家的一面。风流时的轻快与忧国忧民的凝重在他的身上得到了统一,能在扬州的烟花之地中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显露出卓越的论兵治国才能,终归不易。千载而下,让我们记住这个一边饮酒对月一边心怀天下的诗人,记住这个在扬州留下了如此动人诗篇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缪钺.杜牧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3]缪钺.杜牧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杜牧赠别篇4

译文:

放牧牛羊的小孩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另外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也提到十三岁的年纪。

全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杜牧赠别篇5

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唐)王昌龄《从军行》

6、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宋)王安石《春夜》

7、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8、大自然在春天曾经显得俏丽、欢乐,像一个眺用将来的姑娘;草地变成金色,秋天的花朵露出它们苍白的花瓣,雏菊现在很少用白色的眼睛截破草地,色调转为浓重,阳光已经倾斜,让橙黄色的和倏忽的微光,让长的闪亮的痕迹溜进树林里面,这些痕迹象向你告别的妇人的拖在地上的袍子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1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4、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在邻家。(唐)王驾《雨晴》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6、一鸟不啼山更幽。(宋)王安石《钟山即事》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1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20、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勤惠恩二僧》

21、地街大雨润如酥,草色远望远却有。

2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3、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2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25、唉乃一声山水绿。(唐)柳宗元《渔翁》

26、今年的节气自然是晚了一些,蝴蝶们还很弱;蝶儿可是一出世就那么挺拔。好像世界确是甜蜜可喜的。天上只有三四块不大也不笨重的白云,燕儿们给白云上钉小黑了子玩呢。()

27、初春呈水部驰十八员中唐韩愈

2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3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3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2、最非一暮年春利益,尽负烟柳谦皇皆。

3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3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二首》

3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以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3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39、最先是朝阳的山坡处的雪在融化,慢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雪水滋润着泥土,浸湿了去年的草植;被雪盖着过了冬眠的草根苏醒复活过来,渐渐地倔强有力地推去陈旧的草植烂叶,奋力地生长起来。在同时,往年秋天随风摇落下来的草木种子,也被湿土裹住,在草殖着根须,争取它们的生命。

4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41、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唐)张谓《早梅》

杜牧赠别篇6

关键词: 杜牧 诗歌 女性观形成

人们一向认为诗歌到了晚唐,已经是“绿肥红瘦”的换季时节,不值得一顾了。但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在晚唐文学史上,杜牧与其他一些诗人毕生努力奋斗,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终于开辟了晚唐诗歌的创作胜景。在他的诗中,女性题材的诗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反映深宫哀怨的题材,也有反应生活的题材,更有普通人家的闺怨诗。这些诗不仅反映了杜牧的女性观,而且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晚唐社会的时代风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杜牧反映女性的诗歌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反映深宫宫女哀怨情怀的宫怨诗,反映风月场所生活的诗歌,以及反映一般家庭妇女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诗。这些女性形象有的是杜牧亲身经历的,有的是他从典故或历史中点化出来为己用的,都蕴涵着诗人独特的女性观。

(一)宫怨诗

宫怨诗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选美”是历代帝王为满足其荒淫的生活必做的事情,被选入宫的女子,身居禁宫,成为最高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对象,她们的青春在极度孤寂中日渐憔悴,她们的情感在极度失落中忍受煎熬。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她们是最为可悲的群体之一。在杜牧的诗歌中,宫怨诗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从不同角度与侧面描述了宫女悲凄苦楚的生活情景。如《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唐退士孙洙说此诗:“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诗中的宫女是个被冷落者,初秋夜晚,不得君王临幸,便以团扇扑捉萤火虫打发寂寥的时光,其内心的凄冷与悲凉可想而知。牛郎、织女虽无缘天天得以厮守,但他们能够风风火火地真爱一场,也不枉一生。然而作为宫女的她,就连这样的真爱也很难得到。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理解为,诗中虽有哀伤,虽有失望,却也有憧憬,不是一味地唱唐宫哀怨哀伤凄恻的老调。

再如脍炙人口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此诗的评价历来不一。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持批评态度,认为杜牧乃轻薄之人。清人沈德潜以为:“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另一派则以作诗法为之辩护,认为以二乔命意,可以增加诗的情趣。方岳说:“本朝诸公,喜为议论,往往不深谕唐人主于性情,使隽永有味,然后为胜。东风借便于春深数个字,含蓄深窈。”而实质上,杜牧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思考融入了宫女的悲惨生活中。总之,在那样的社会里,妇女总是不幸的。

(二)生活诗

杜牧反映生活的诗篇也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时犯罪的妇女或犯人的妻女被收入官府,充当官妓,供统治者取乐,名隶乐籍,户称乐户。官妓,是古代官场的一个怪胎。杜牧《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云:“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这个“宫妓”就是“官妓”。杜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纵情酒色游宴,他有不少风月轶闻,也写有一些反映其贪杯恋艳的诗篇。如《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这首诗其实带有诗人的自嘲意味。后人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他直接表现了杜牧的携妓生活,也为杜牧赢得了“青楼薄幸”的名号。殊不知这正是杜牧的痛快之处。他从不遮遮掩掩,总是那么坦率。这首诗固然反映了诗人不谨慎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悔恨和否定,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心情和满腔的愤懑,是诗人不幸生活的曲折反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诗同时反映了杜牧对生活所给予的深切同情。唐代官吏携妓宿娼的风气盛行,杜牧身在江南,对这种生活非常了解,他在写过的诗篇中对这种现象给予了深切的批判。在《杜秋娘诗》、《张好好诗》中,感情突出,并且联系了杜牧对自身的怀才不遇的感慨。“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同时,由杜秋的不幸遭遇实因藩镇起落、宦官谋政所造成看,诗人实际上是以杜秋为士人普遍遭遇之缩影,并表现出对官妓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腐败政治的深刻揭露与强烈批判。

(三)思妇诗

在晚唐以思妇为题材的诗篇在杜牧的诗作中也占有一定数量。晚唐,唐帝国江河日下,战乱纷争日益增多,民间家中的男人都随着征兵的队伍远去了,只留下苦苦思念丈夫的妻子,在家中翘首企盼。杜牧在民间的体验较为深刻,从而也为他写作闺怨诗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闺怨诗,他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隐愤融进了诗中,借思妇的不幸遭遇来暗比自身,抒发对政治的强烈不满。这样一来,每一首诗都更加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情感蕴涵丰富。如一首《送人》: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就是以分镜断钗的方式作为日后“相逢”的凭信。还有些诗篇描述了情人分别的情景。再如《送别》一首,以女性的口吻写成,紧扣“送别”写景抒怀,真切感人,以极望、盼返写“别离”,突出了“愁远”。

中国文人善于用女性来比喻君臣关系和友情。杜牧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经常在诗中描写女性或以女性自比,将军士或友人看做所倾心的男子,或以女性的特征为衬托,制造诗歌题材。这就影响了杜牧的咏史诗。他在诗中模仿女子口吻,在《赠李处士长句四韵》诗中:“三山朝去应非旧,姹女当窗绣锦袍。”这里是用女子来做调侃。《郡斋独酌》是杜牧著名的咏怀长诗中感慨国事、抒怀言志的诗歌。其中有诗句描写李侍御:“我爱李侍御,七尺强。白羽八札弓,髀压绿檀枪。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旁。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球场。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诗中写武将,所用颜色“白”、“绿”、“紫”,以颇有女性化的意味,表明了女性的视角对于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增加了诗歌的情趣。这种方法与《赤壁》、《题桃花夫人》是一样的。

杜牧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善于翻历史陈案,这个特点反映在他具有女性关照特点的诗歌上就表现为他能为女性申诉,或者说他能将女性的生活从另一个不同与常人的视角表现出来,《余东诗话》中评:“《赤壁》诗说天幸不可幸,《乌江》说人事犹可为同意思。”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他特别强调了指挥者的位置,洋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才气。他讥笑周瑜以偶然的机会在赤壁取胜,如不是天赐与便,则国破家亡,妻妾不保。在这里他又联想到,在那深宫中还有如花似月的二乔,这些宫中女子不管有多么美艳,多么让人留恋,但终究不能逃出动荡社会的伤害。这也体现了杜牧的女性观。

杜牧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总能在诗中感受到悲凉的色彩。“究竟杜牧悲凉的是什么?诗中除了一个‘难逢开口笑’之外什么也没有说,也许是时事艰难,也许是独行无友难觅知音,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难以名状的感觉,让人难以‘开口笑’,比起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来,它似乎缺乏明确的所指,但是这种无名的悲凉却超越了背井离乡的愁苦成为人人意中都可能有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读者可以将任何个人的体验投入诗句一同品味,并将这种融化了的感受与诗句一同读出来;于是,这诗中便似乎有了全人类的感情,使人一读之下不由自主地从貌似旷放的句子中品尝出难言的苦涩来,心中顿时充满了悲凉”。而这种悲凉色彩在杜牧的女性诗中体现得更加鲜明,并且带有女性柔弱纤细的特点。但是这些诗歌又总是哀而不伤,有着一股倔强在诗人的内心。

杜牧女性观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在中晚唐,由六朝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唐传奇已具备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形式,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传奇不为禄利所用,也就无须登大雅之堂,所以,作者的思想可以不必拘守于封建礼教的框框之内,于是,描写女性感情与生活的作品渐趋繁荣。“安史之乱”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封建的伦理道德日趋动摇,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许多问题都与女性相关,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以反映女性为中心的传奇作品。这些文化背景大都是在杜牧之前出现的,为杜牧的女性观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文化氛围。

杜牧出身于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杜佑做过朝廷宰相,也是著名史学家。杜牧从年少时开始广泛阅读家中藏书,胸怀远大志向,意在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不幸的是,他在仕途遇上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牛李两派都赏识他的才干,但他“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本传),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两派都不肯重用他。杜牧自认有治国大才,却长期夹在党争之间做些不起眼官吏,一生郁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抱负。

当满心感到寂寞,满腹雄才大略无法舒展的杜牧于大和七年(833)到扬州牛增儒幕下任职后,这个三十刚出头的诗人就不免拿出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的贵公子派头,在扬州享受一番了。一般来说幕僚的生活很刻板,可是,杜牧却常常在公务之余到歌楼酒馆去饮酒,过他的风流生活,虽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他的《扬州三首》、《题扬州禅智寺》等写于此时的作品中也还能看出一点痕迹来。他去过扬州城郊的隋炀帝墓,去过隋代末年行宫的放萤苑,也曾在城里名楼大阁间闲逛,又到过禅寺题诗。在游览中虽也想到过隋末皇帝荒淫奢华误国之类严肃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沉湎于扬州富庶奢华的生活和秀丽迷人的风光,像“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等,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沉醉与满足的心情来。所以,他也常常与扬州的发生恋情,《赠别》二首就是写给他熟识的的。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两首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前诗写歌妓的美丽,是后诗写惜别之情的基础,后诗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前诗歌妓美艳的注脚。由此读者不难看出,诗人对女子用情,与逢场作戏的纨绔子弟是有根本区别的。

扬州是唐代一个十分繁华的城市,加上杜牧性格的另一面是风流潇洒、倜傥不羁,便难免在诗中透露出女性的情怀。但是杜牧具有畅快、倜傥、疏爽、豪放的性格,本质上是豪放刚直的,所以即使在描写一些青楼红粉、舞榭歌台的宴请时也始终时时露出一种豪气。《一瓢诗话》中讲:“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雄壮,豪迈人诗必不羁。”基本道出了一个诗人的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如《遣怀》,正是杜牧的痛快之处,但也更多地表现了人对这种生活的悔恨。据王景霓在《杜牧及其作品》一书中记载:“杜牧随牛增孺在扬州任幕府书记时,确实颇好宴游作乐,经常出没酒肆歌楼,生活比较放浪。牛增孺为了他的安全,曾嘱人暗中加以保护。后来杜牧被召入京,临行前饯别的时候,牛增孺语重心长地劝告他说:你以后任重道远,要在生活方面多多节制检点,保重身体至为重要。并命家僮取出一个竹箱,将几年来收存起来的有关杜牧的行踪的平安密报,共几百份,都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看到后既感激又惭愧,因而终生不忘此事。《遣怀》就是十年以后,回顾这段放荡生活时写的。”姚莹《论诗绝句》云:“十里扬州落魄时,春风豆蔻写相思。谁从绛蜡银筝底,别识谈兵杜牧之。”这可以说是透过杜牧的外表看到了杜牧性格的本质。

杜牧的一生就是伴随着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纠缠不清的党争,并且身不由己地成为冲突的受累者的。透过他的诗歌探究他的女性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杜牧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内涵,对透视当时的时代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2]葛兆光,戴燕.晚唐风韵[M].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1.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唐诗别裁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

杜牧赠别篇7

2003年9月28日,艺兰斋在南京五星级金陵饭店举行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拍卖林散之先生不同时期的50幅精品之作,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作品全部来自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和知名藏家,所有拍品全部保真。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专程飞到南京,亲自掌槌。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买家纷纷赶到南京。浙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要买断所有拍品被婉言拒绝。面对林散之的件件真品,不少人感到后悔:1985年,林散之一幅草书不到100.00元,现在即使一般化的作品,一张三尺条幅至少也要15,000.00元。精品升到8,000.00元一尺。如果以前买几幅就好了。现在拍价格太高了,承受不了。

一转眼,整整10年过去了。2013年9月,林散之草书价格已涨到80,000.00元左右一平方尺,精品一平方尺在130,000.00元左右。稍微好一点的一张三尺条幅,少说也要300,000.00元以上。10年,林散之草书精品涨了15倍,还拐了一个大弯。看到这种情景,又有人在后悔:要是2003年多买几幅就发了。现在还能不能买?估计要下跌,因为涨得太猛。

后悔,为什么总是后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未来。在这里奉劝一句话:“买现在,赚未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林散之是“草圣”,林散之的草书值得永久收藏。早买早受益,迟买迟受益,不买不受益!如果你站在2023年这个时间的高度,俯视现在的行情,肯定会买,一定会买。买什么?就买像草书《杜牧 江南春》之类的精品之作。

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创作于1983年,纵96厘米,横32厘米,约3平方尺。落款散耳,引首章为“大吉羊”(朱文),姓名章是“散之信玺”(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作品正文内容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有四个看点。

一是作品内容好。杜牧(803-853),唐代大诗人,陕西西安人,曾任池州刺史,后为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其影响仅次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由于同姓,便于区别,世人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把李商隐与杜牧称为“小李杜”。《江南春》是杜牧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描绘的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繁华的佛教景象。宋、齐、梁、陈四代王朝大力推行佛教,上至帝王宗室,下至世家大族、平民百姓都崇信佛事,佛教已成为国教。梁武帝以身事佛,兴建寺庙,大造佛像。六朝的南京是佛都,到处是寺庙,香烟缭绕,数不清的寺庙淹没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杜牧在诗中说的四百八十寺,只是个概数。隋末唐初高僧法琳在《辨正论》中记载,南朝至梁代,南京佛寺有2846所,僧尼82700人。

二是诸多名家称赞。2003年10月,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说:“草书《杜牧 江南春》是林散之先生八十年代的精品。”2006年3月,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林散之作品收藏家宋玉麟题签:“林散之先生书杜牧诗精品轴。”2007年5月,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在南京中央路108号寓所看到这幅作品时说:“是精品。”为防止他人仿制,在作品的背后加盖了特制的印章:“江上后人”,并和作品合影。2009年6月1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说:“这是精品之作!”2012年1月,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副主席庄希祖教授曾在林散之身边工作20多年,他回忆说:林散之先生很喜欢《江南春》这首诗,经常以这首诗为内容创作草书赠送亲朋好友,这幅作品是写得比较好的一幅。

三是入选台城碑林。2007年10月,南京在玄武湖南岸建造台城碑林,具体名称是《金陵颂 历代名家咏南京作品集》书法碑廊。精选古贤名流歌颂金陵诗赋100首,汇集中华100位近现代著名书法家依诗作书,刻碑集于台城。经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推荐,这幅草书《杜牧 江南春》被选中,并以高出当时一倍多的价格收购。藏家王桥楼同意将这幅作品刻在碑上,却不同意出售作品,结果没有谈成。现在刻在台城碑林上的草书《江南春》是一件比较好的作品,但在精、气、神方面,这幅草书要更高一筹。

四是先后4次出版。2008年5月,出版在《大匠之道》第47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在《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72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在《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71页,文物出版社。2014年10月,发表在《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值得一提的是,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相继被百度百科收入相关词条,有“杜牧”、“杜牧传”、“杜牧外传”,还有“杜牧诗”、“杜牧诗选”、“江南春”等。

“草圣”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牧 江南春》,现由王桥楼先生收藏。

(作者系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杜牧赠别篇8

论文关键词:杜牧,诗,解读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2](P89)。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他的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又精致婉约”。【3】(P45)从其诸多诗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气,更有他拳拳爱国忧民之情,下面我们就通过作品来品读一下杜牧。

第一类作品,关心世事,爱国忧民。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满报国之志的诗作,诗中写道“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聊生感怀韵,焚之遗贾生”。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歌颂太宗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绩,肯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的功勋,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中“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诗句,质朴简洁,感情真挚。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这一事件,对朝政的混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连元载这样曾经想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人文历史论文,尽管河湟的人民还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欣赏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诗人心头似压千斤重石。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哭泣、流泪,甚至看到诗人心头在滴血。

《郡斋独酌》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 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早雁》一诗则用比兴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惊飞四散的哀鸿则象征回纥侵略蹂躏之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回纥南侵,驱虐人口,杜牧忧念北方人民凄婉逃难,借雁以寄慨。“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一联,用笔爽健,如飞鸟之出山林,而以“仙掌”“长门”“孤影”“数声”的凄凉可悯,犹为警策。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百姓的漠不关心。这一类作品是杜牧爱国忧民之心的最直接表现。

第二类作品是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作。此类作品是杜牧诗中较引人注目的诗什。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且往往有新颖独到的简介。如《题乌江亭》一诗:

胜败乃兵甲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开篇直接点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常识,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然后对那位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大有批判之意,接下来的议论不落俗套,让人想象一个“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妥”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再如《赤壁》一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通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不仅引起了“怀古之忧情”。诗中的议论把赤壁之战胜利归于东风,看似难以想象,恐怕还意在于他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罢了。

此外,诗人还借古讽今,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败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事实,讽劝当朝引以为戒,《过勤政楼》一诗: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这首诗是诗人极度感伤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道是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诗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衰一盛,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第三类诗,关注下层,大多为女性而歌。《杜秋娘》是杜牧早年的一首名作,太和七年春间,杜牧奉沈传师之命赴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儒路过润州,听到杜秋娘的故事深有感兴写下了这首诗。杜秋娘曾得宠于宪宗,穆宗时,放还故乡,杜牧“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杜秋娘诗序》)。这首诗用叹唱的笔调,对照的手法,默写杜秋娘一生遭遇的变化,篇终才发议论。诗中写杜秋娘入宫得宠一段,词采极为华丽:

联裾鉴于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景奁蟠蛟螭。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月上白壁门,桂影凉参差。

下面写她被放后的凄凉情况人文历史论文,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归来邻人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

诗的末段就人生升沉难定命运无常发了一大段议论,并举出许多古人事例作证,说明人不鞥掌握自己的命运,归结说“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此诗在张祜、李商隐赠杜牧是诗中都曾提到。

《张好好诗》也是属于这一类作品。大约在太和九年(835)八月中,杜牧在洛阳东城遇到歌女张好好。张好好在宣州时嫁给沈述师为妾,与杜牧熟识,后来又被遗弃,流落在洛阳,当垆卖酒。杜牧与张好好谈起别后的情况,一直谈到天晚。他一方面同情张好好的身世遭遇,一方面怀念故交,尤其是沈传师的逝世,于是“感旧伤怀”,作了首描写旧时妇女悲惨命运的长篇五古《张好好诗》。此诗以舒徐委婉,韵致馨逸见长,篇中写张好好在江西幕中能歌善舞的一段,词采华艳,结处变为疏淡,抚今感旧,情韵绵邈,有不尽之味: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卓卓为酒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阳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矜泪,短歌聊一书。

读罢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伤感情怀。此外,杜牧的其他类诗作中也还有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的范例,此处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83

[2]杜牧.上李中承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杜牧赠别篇9

三、抒写兴亡感慨与家国之恨

在“望帝化鹃”神话的一种说法中,望帝杜宇因“淫其相妻”而导致失位亡国,魂化为杜鹃鸟,终日啼叫哀鸣。如唐代诗人胡曾《成都》诗中所云:“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于是在古代诗歌中便有很多诗人以此来写自己的兴亡感慨和家国之恨。

如唐代杜牧《杜鹃》诗云:“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碧痕。山川尽春色,鸣咽复谁论。”面对杜鹃的种种传说,诗人只对其年复一年的哀鸣不止提出疑问,展开想象。前四句是说:杜宇啊,你到底含有什么样的冤屈,以至于年复一年地朝着蜀国宫门大声呼唤?时至今日,你仍怀着千年的积恨,歌唱那凋谢的精魂。后几句说:芳草,凝结着游子迷失归路的愁怨,红花是杜鹃啼出的鲜血浸染。如今,高山大川都是春光灿烂,杜鹃啊,你为什么仍彻夜哀啼?这首诗借杜鹃之神,用杜鹃之意,抒发诗人的块垒。杜牧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他生活的时代却已是晚唐的多事之秋,唐王朝已接近没落的尾声。杜牧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有经邦济世的抱负,注意于定乱扶衰之策。他多次向朝廷提出有益的方案,但均未得采纳,于是在诗中便借杜鹃抒发自己的牢骚和不平:杜鹃你叫得再久再凄惨有什么用啊,当朝的君主也不理会,他们照样寻欢作乐,不会反思自己,只有我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啊。

四、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正如唐代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诗中说:“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在每年的暮春之际,正值花谢春残烟雨迷离的季节,杜鹃彻夜啼鸣,而其啼声又十分清促,催人急迫,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惜春伤春之感。唐代杜牧《惜春》诗云:“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此诗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哀而不伤。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诗中也用杜鹃写伤春之情,只是内涵更为丰富,在伤春中又饱含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鹃声声,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红楼梦》中的孤女林黛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心思细腻敏感,即是此种有心人。《桃花行》的末句写道:“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中既有林黛玉的伤春之情,也包含她的身世之叹。

五、借杜鹃表达离情别绪

唐代白居易《江上送客》诗中写道:“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杜鹃啼鸣声声急促,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斑竹,如血。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杜鹃和斑竹组合在一起,表达了送别的凄苦哀伤。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则云:“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鹈?、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很好地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六、烘托愁苦幽怨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是白居易写杜鹃鸟的名句,当时白居易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处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叫和猿的哀鸣罢了。诗中用了杜鹃和猿这两种叫声最为凄厉哀伤的动物意象,表现了作者谪居生活的无限悲伤和凄苦。

北宋秦观在其《踏莎行》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一句中,诗人有意识地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笔墨沧桑,表达了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杜牧赠别篇10

马画的历史比较悠久,有图文记载的就有近两千年。隋唐以前,画马名家有东晋顾恺之、三国曹不兴、南齐毛惠远、晋元帝长子司马绍、刘宋陆探微、南梁张僧繇以及梁元帝等名家,因此马画作品也较常见。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马作为战争的物资之一,成为提高和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一环,很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历朝历代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管理,如东汉时期就有太仆一职来管理皇帝车马及畜牧业,同时还有边郡牧师苑主要负责放牧军马。同时,历代帝王中更是有不少酷爱珍奇宝马的人,周穆王就曾有八骏,其一便是骅骝;秦始皇雄才伟略统一六国死后留有兵马俑陪葬坑,气势雄浑;西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发展使西域以游牧为主的地区的宝马进入中原,在洛阳东村东汉墓以及河北安平东汉墓等多处汉墓中都在考古中发现了许多车马壁画;到唐太宗时期昭陵六骏的名号更是无人不知。马匹不只被用于战争等用途,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出行的交通工具之一,或用于拉行车辆,或直接用于代步,到后来娱乐休闲、气质人才的载物,马成为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物。因而鞍马画的发展就变得自然而然,在中国浩大的绘画河流之中,鞍马画独占一隅,鞍马也成为文人墨客们乐于入画、入诗的对象。

唐代时,画鸟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种,在隋唐以前则多是作于瓷器之上。唐初期的薛稷善画仙鹤,中期的边鸾则精于孔雀,而五代时期的黄筌则以“铁勒”法画珍禽,作为禽兽画之一的马画则在唐代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较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的强盛推动了社会和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也相对之前较为开放,人们出行踏青、交游等都喜欢骑马。其时,由于社会尚武之风的兴盛,人们爱好驰猎娱游,画马之风也兴盛起来。李唐于马上取得天下,再加上本身有着鲜卑族的血统,因此对骏马的喜爱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一时期,不只男子喜好骑马,就连女子,也都流行骑马出行。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有六骏的大型浮雕,历史记载,这六匹骏马特勒骠、青骓、飒露紫、拳毛m、白蹄乌、什伐赤都是跟随太宗驰骋战场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宝马,而长时间以来宝马几乎就是世人眼中男子气概的又一种代表。因此,在承袭了前朝兴盛起来的畜牧业以及实行了规整的马政制度之后的唐朝,马画在国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画马高潮,画马名家与大师层出不穷,如展子虔、曹霸、陈闳、韩干、韦偃等,其中的曹霸与韩干则成为这一时期画马大师的突出代表。

曹霸,唐沛国谯郡人,约公元704年~公元770年,这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历史人物。曹霸是魏武王曹操的后代,唐玄宗时期的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他能文善画,尤其工于画马,有文如植武如曹画抵丕风流的美誉。曹植曾做七步诗曰:“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史说其父为了不让曹霸重蹈先祖的覆辙,常以此诗警醒之。或许是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幡然觉悟,让曹霸决心放弃仕途,钻习绘画。曹霸在盛年之时,已然成为唐朝赫赫有名的画家。唐玄宗曾令其修缮凌烟阁功臣像,并对他大家赞赏,后又让他留于宫廷为玄宗做骏马图,面对皇帝给出的丰厚赏赐,曹霸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态度,因为本身无意于仕途,更不想被宫廷世俗所束缚,因此曹霸对皇帝给出的橄榄枝并不欣喜,但是君王之命不可违,于是他只有背着自己的意愿做了一回可以不理朝政之事的左武卫将军。只是这种名誉带给他的不是别人羡慕的高官厚爵,也不是圣恩隆宠,而是一种不得不为之无奈。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曹霸因为画作的影射之嫌,被削官免职。外人看来可能会感叹他时运不济,但对曹霸而言却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解脱。后来,为躲避战乱,曹霸来到了四川。在公元759年之时,大诗人杜甫也携带家眷入蜀躲避战乱,在这样的因缘巧合之下,曹霸结识了诗人杜甫。虽然曹霸曾作有《九马图》、《赢马图》等,但至今无作品流传于后世,然而杜甫的使笔如画却能让后人从他的题画诗中去一窥曹霸画画的神韵与精髓。

杜甫为曹霸所作的两首诗比较有名,其一为《观曹将军画马图》,诗曰:“曾貌生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诗中表明曹霸广为人知的名气,尤其是得到君王的赏识后,权贵高门更是争相求取他的手笔。其二为《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中写到:“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草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土亦写真。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凛缠其身”。

其时,曹霸到达成都后,生活困顿,靠给人做肖像画来维持生计。杜甫作为与曹霸几乎同时期的人对曹霸是十分了解的,这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不难看出。世人看曹霸也许会为他仕途不顺而扼腕叹息,但杜甫却是从骨子里对曹霸本人生出了惺惺相惜的认识。杜甫一生也是仕途不顺,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无力施展,权相的一手遮天,统治者的腐败让杜甫看到了社会的种种民生疾苦,在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之后杜甫的心里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曹霸没有醉心于权利,多了几分文人的坚持,反而带着一身的真我气质与清高,在这一点上杜甫是非常称颂的。曹霸画马重画骨,这与其学生韩干则有不同,杜甫在诗中说韩干“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可见杜甫认为曹霸的鞍马画中是蕴含着十分的骨气的。正是相识于四川有感于世事凋零、人情冷暖的残酷现实,让杜甫对曹霸没缘由的多了几分敬重。

虽然杜甫对曹霸画马大加赞赏,但作为深谙传统书画的鉴赏家、评论家,杜甫对于韩干的画马作品并没有失之偏颇,也曾对其赞赏之。

韩干作为曹霸较为有名的学生,其成名也经历了一番寒彻骨。韩干本人出生于下层,后因故结识了王维,一次偶然王维看到了韩干的画作,觉得“奇其意趣”,便资财让他学习画画。韩干师从曹霸,擅长肖像画、鬼神、花竹等,其中尤其精通鞍马画作,作品注重写生,常去到马厩观察马的习性,对马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动作规律,因此与曹霸又有不同,韩干画马重画肉而不画骨,但也不是无骨,而是少露筋骨,肉中有骨,所画鞍马具有动态的美感。韩干绘画被唐玄宗赏识后,便一直在宫内从事御马画作,这也可能是其画马画肉、肥壮丰满的一大因素。

北宋御府收藏有韩干的52幅画马作品,很多都是反映皇帝、贵族骑射、游乐的题材,如《明皇观马图》、《明皇射鹿图》、《五王出游图》等等。其代表作品有《照夜白图卷》、《牧马图册》等。《照夜白图卷》,纸本 、水墨、 纵30.8厘米 、横33.5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图中骏马昂首嘶鸣、生气勃勃,健硕丰满,很有韩干的风格。作品图后图有南唐后主李煜所题“韩干夜照白”五字,又有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所题的“彦远”二字。在卷前则有何子洇、吴说题首,卷后有元代危素及沈德潜等十一人的题跋。经考证认为,《照夜白图卷》上的骏马头部与颈部、前身为韩干原创,其余部分则为后人参照韩干画风而补画,图中骏马的尾巴已经不见。《牧马图册》,绢本、设色、纵27.5厘米,横34.1厘米,现藏于中国博物院,图中骏马的体态神情被生动、准确、真实的表现了出来,黑白两色的骏马神俊雄健,图中的牧马人体格高大,两腮胡须满布,是典型的胡人相貌,画作以细致流畅的线条描绘而成。此外还有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神骏图》,图中所画内容为高僧支遁爱马的故事,画作构图严谨、形态生动,也有说此画为五代时人的仿作。

唐朝擅于做马画者还有有名的宫廷画师陈闳,另外还有韦偃,其代表作为《牧放图》。韦偃是唐代名画家,京兆人,后流寓四川。善画鞍马山水、高僧奇士、老松异石,张彦远论其画谓:“点簇鞍马人物,山水烟云,千变万态,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尽其妙,宛然如真。”其与杜甫交游颇深,杜甫对他的画作也很赏识,曾留有《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一诗,诗云:“韦侯别我有行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忽见骐麟出东壁。一匹(齿乞)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如今韦偃的《牧放图》已不复见,但尚可以通过现在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鞍马画的风范,这幅图中绘有骏马一千二百余匹、圉人等一百四十余名,众马动作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另有《百马图》、《双骑图》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