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专业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1:30:02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企业需求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地位与现状

近年来,国内许多重点大学和地方院校都相继设立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据统计,全国共有106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广东高校就有将近10所,各高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重点高校由于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优质生源,而且有光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其毕业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继续考研深造,其余的毕业生则选择就业。地方高校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到学生的整体水平都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拟,同专业的毕业生面对就业如何与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抗争?一般说来,用人单位会倾向录用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那么,如何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建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过程中的实际做法,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我校光信息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我校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我校物理系原先只开设了物理学(师范)专业,在申报新专业前的几年时间里,引进了多名光学专业的教授和博士,自身也培养了一部分光学专业的骨干教师。为了办好该专业,我们组织了相关教师到省内的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参观学习,同时还和省外的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有学术往来和交流,聘请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由于各个高校的学科优势与师资情况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都会根据原有的学科基础来制订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我们想,上一个新专业不容易,要想办好新专业,则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要有周密、合理的筹划。

我校于2001年在物理学专业里首先开设了光电子方向,为办新专业打基础。当时开设的课程在原来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激光原理、光电子学和信息光学等几门光学和信息类课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成规模,专业实验项目少(只有6个),实验时数36学时。随着新专业教学的需要,实验室建设迫在眉睫。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到外校考察取经,从理论课程的设置到实验课程的开出,从实验项目的设置到仪器的规格、型号都借鉴了其他高校的做法,筹建了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室。经过在02、03级学生的教学中实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同时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所开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其他高校大同小异,缺乏特色;(2)实验室的建设也与其他高校雷同,实验项目相差无几,并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难以在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状况迫使我们反思:一味照搬别人的做法是不行的,有特色才是生存的关键。2004年起,珠三角地区的光电企业突起,特别是LED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普立华公司、国星光电公司、佛山照明、欧斯朗公司、联动科技公司、腾龙光学公司、奇美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网通公司、威而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佛山,这些企业是光信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意向单位,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为此,我们主动和相关企业联系,到企业的人事、技术等部门进行调研。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企业向我们反馈:由于学校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陈旧与落后,学生所学的内容几乎在企业里都用不上,而企业需要的知识却没有接触过,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佛山本地的光电企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光学系统设计、光电检测、LED封装等技能。

三、采取的改革措施

1.合理定位,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设置

我们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将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作为合理的培养目标,着手修订了2005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了以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波动光学与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微电子技术、EDA技术、光纤光学、光纤通信原理、信息光学、光电子学、光度学原理、光电检测技术、电光源原理等。

2.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实现模块化教学

从2002年至今,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室共投入200多万元购买各类仪器设备。组建了3个实验分室:光信息处理与光电检测技术分室、光电子器件技术分室、电光源技术分室。经过7年的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实践,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先进的教学内容和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

(1)有机整合、独立开课,构建了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打破基础实验与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独立分块,实验从属于理论课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独立开课,构建模块化实验教学新体系。

(2)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基础实验,大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共108学时。由于多门实验有机整合为一门课,总课时增加,课程之间内容相互融合、渗透。因此,可以开设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结合企业需要,我们开设了“电子镇流器电参数测量”“光源光强角分布测量”“光源色温测量”“光电显示面板亮度均匀性测量”“光致发光及荧光粉相对亮度测量”等实验项目。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队

开办新专业仅有好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实验室配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从2002年起,我系就注意引进光电人才,共吸收了两名分别为LED照明和光学层析成像专业的博士后,还有2名光学专业的博士,多名光学专业硕士。新生力量的加入充实了教师队伍,加强了科研的实力。另外,我们还注重在职教师的学术进修。这几年,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和利用访学得到提高的教师有十几人,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人,还在攻读博士的有3人,攻读硕士的有2人。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几年来,派出3名教师到美国和台湾等地的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也通过邀请国内名校的专家来校举行学术讲座。整个专业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高职称的态势,以中青年为主力的科研梯队充满活力。

4.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这几年,我们重视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对口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另外,我们利用佛山与广州、深圳、中山等地路程不远,交通便利的优势,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光电照明等博览会,让学生多接触专业知识的应用。

严格把握毕业论文的选题,鼓励选择应用型课题,让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比如,“基于LABVIEW的多路LED老化测量系统”“用脉冲光声技术测量吸收系数”“太阳能LED照明灯的设计”等课题,是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开始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完成的。

四、专业建设效果

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一定的提高,紧密结合光电专业方向,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比如,09届毕业生的论文中“大功率白光LED开关稳流电源的设计”“排线顺序正确性的自动检测系统设计”等论文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

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多名毕业生被国兴光电、滕龙光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录用。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的结果显示,我们的一些毕业生在企业里能吃苦、肯钻研、表现良好,得到了重用,在企业的技术岗位上作出了一些成绩。另外,我们在考研方面也取得胜利,如今年32名光信息专业毕业生中,有7名同学考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近3年来,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18项,75人次获奖。通过竞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思考与建议

经过7年的建设实践,我们有过教训,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合理动态地更新教学内容,淘汰已经过时的内容,特别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上。

(2)要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室,推行模块化实验项目,有助于学生针对就业意向来选择学习内容。

(3)不足。专业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是当今很多光学企业在招聘技术人员时强调的条件。如ZEMAX、Lighttools、Tracepro等,我们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来介绍这类软件的使用。但我们已经在09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科研训练》环节,实施导师制,让学生提前进入老师的科研项目,为毕业设计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宁,贾传磊,焦志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23):372.

[2]李晨霞,康娟,夏涛.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6):35-37.

[3]韩军,张群,李纯青.光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68-69.

[4]龙青云,李富全,张昌莘.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21-23.

[5]吕玮阁,殷森余,高红叶.光电信息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光学技术,2007,(3):303-304.

[6]徐慧娟.信息动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110-112.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光源与照明;就业;照明工程

1引言

光源与照明专业是一门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社会的工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国防、医疗卫生、贸易、办公、文化、娱乐、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发展至今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具有低功耗、高光效、高稳定性、超长使用寿命、无频闪、无环境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符合节能环保的绿色照明光源。半导体照明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照明电光源的一场革命,半导体照明实现了节省能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光源与照明的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包含了材料学、芯片与封装、光学、热工学、电子电气、机械、建筑、美术、装饰以及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诸多方面。光源与照明专业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光源和照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技术、电子实验和实践能力,教授光源和照明的专业技能。学科培养注重半导体照明器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并通�^加强学生专业实验实践能力,以及紧密结合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地技能训练,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使学生切实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半导体照明材料、器件、工程应用以及检测技术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生产与研发的基本创新能力。

光源与照明专业是一门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社会的工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国防、医疗卫生、贸易、办公、文化、娱乐、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光源与照明的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包含了材料学、芯片与封装、光学、热工学、电子电气、机械、建筑、美术、装饰以及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诸多方面。

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成立于2012年9月,为电气类的工学本科专业。我们搜集统计了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2016届大学毕业生44人的就业去向数据,分析规律、探讨原因,并针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出了建议。

2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表1为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表明现阶段光源与照明本科毕业生更多的选择了就业工作,而放弃了继续深造读研和出国求学,据此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随着历年来的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在是奇货可居,现在很多公司和企业开始注重所招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你具备高学历时,是否能够胜任公司的业务成为选择员工的首要指标。在很多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岗位招聘时,企业更多的需求本科生,因为这部分企业在招聘时认为这个工作岗位拥有本科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已经足够了,如果找研究生,并不能给这份工作带来提升和收益,反而这样的高学历学生可能会比较好高骛远造成疏忽,会在工作上缺乏岗位归属感和忠诚感。在这样的环境些,很多同学没有去选择考研深造。

2.2有部分学生想要先进行就业工作同时寻找自己的理想,当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时在继续考研和深造,因此这部分的同学会选择先进行了就业工作。

2.3更多的毕业生偏向于社会型,而非学术型。他们更加适合走上社会的道路,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做起,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然后经过历练而成长。

2.4因为各种原因而在考研时成绩不理想,没有到达预期的目标而放弃继续深造。

2.5家庭条件和地区环境的影响。国家已经取消了公费硕士研究生,都要求学生自费,有这方面经济压力的可能不会考虑读研。有的地区商业文化氛围浓厚,受到这样的商业环境影响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自助创业发张,而不会优先考虑读研深造。

3光源与照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的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地域就近分布的原则,有大量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就业的地区分散在毕业高校的周边地区,第二个是经济差异因素,虽然现在毕业在就业时并不会单纯的考虑酬薪待遇,但是不可否认这是就业时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因此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会吸引这大量的毕业生前往发展[1]。

4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2016届落实就业单位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为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占所有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数的74%,其中以制造业为首,占据了52%。

在2016年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和我们的国情息息相关,制造业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均GDP不断增长,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制造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人员需求不断扩张,从事制造业人员的增长明显高于全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幅,21世纪初的10年里,全社会就业规模上升了百分之五,而同期制造业从业人数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因此制造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巨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涉及专业多,就业人数多,受到的关注度也比较高。据最近的校园招聘统计,深圳华光电子、深圳杰科电子、方大集团、格力电器、东方康明斯、葛洲坝集团、安琪酵母等制造业公司的2017年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走进高校,吸引了大量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流向制造业。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3

大致来说,艺术类高考专业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需要长期扎实的“童子功”的,譬如美术、音乐;另一类是半路出家,“华丽转型”型。这类考生备考时间相对较短。如广播电视、影视、戏剧类,管理类,公共关系学类,理论类等专业。

“童子功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顾名思义,这类专业没有个“十年功”你是混不进去的。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通常从很小的时候就尝尽了“人间疾苦”――再冷的冬天也要练琴,再枯燥的时候也得对着鸡蛋画画,哪怕脚上有伤也得坚持练舞……好在,熬出头之后的风光,也是相当令人艳羡的。

音乐类:含音乐表演(如声乐、器乐等)、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乐器修造(如提琴制作、钢琴调律)等。

美术类:含绘画(如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书法、艺术设计(如环境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动画等。

舞蹈类:含舞蹈表演(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国际舞等)、舞蹈编导、舞蹈学(如舞蹈教育)等。

不难看出,这类“童子功”型专业的对扣性相对较强,譬如音乐表演、绘画、雕塑、舞蹈表演等专业的性质让人一目了然。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设计类几个相关专业。

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应用性最强的美术类专业,也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它与时展紧密相关,具有多元性,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由于艺术设计的涉及范围太广了,所以它的专业分类还包含很多细化的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各有侧重。

平面设计专业即视觉传达,主要学习广告战略、广告表现、书籍设计、插图设计、摄影艺术与技术、新媒体创作与应用等课程。毕业生就职于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逆向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当然,如果你有一颗渴望创造的心,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是最佳选择。

广告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广告经营、媒体研究、摄像与摄影、广告设计、市场调查等课程。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部门、企事业单位广告部门、中外广告公司、市场调查与咨询行业等。

室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成为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主要学习素描、水粉静物、室内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图形设计等课程。学生多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如橱柜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表现师、预算员、工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等行业。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室内外装饰设计、装饰材料构造与工程预决算、展示设计、家具设计、景观ms211、CorelDraw、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课程。其毕业生多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绘画、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小区规划等设计工作。

服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排料与推板、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该专业对口就业率极高,多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服装推板、服装生产工艺单编写、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要学习设计素描、产品速写、设计图学、快速表现技法、视觉传达设计、形态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就职于工业设计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家具、玩具、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构成学、数字特技原理、MAYA、After Effects、Premiere、影视广告创意设计等课程。在电视台、影视公司、大众传媒、音乐与唱片发行公司、广告等领域都可以看见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

“华丽转型型”:半路出家 亦可艳惊四座

这种艺考类专业的情形与“童子功”型不一样。很多同学是进入高中后才考虑改走艺考之路进行的“华丽转型”。这样一样可能在艺考中胜出。比如一些同学从上高中起就参加一些像美术、古筝、播音主持这样的培训班,如果天赋尚可,所学专业突出,再加上文化课成绩不错,不仅可以上个本科,甚至有机会考上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名校。

对于这一类考生来说,可选择的专业更多偏向于应用实践类。譬如广播电视艺术类、戏剧影视艺术类等专业,它们区别于美术、声乐、舞蹈需要长期积累,与你平日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关系紧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华丽转型”专业考生的要求,各大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录取政策,主要是专业技能的加试,例如:画面组合、影视作品评析、命题演讲、综合素质及其方案策划等。其专业课考试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现阶段学习某专业的能力,还有未来从事这一专业的潜力。

广电、影视、戏剧类

电视上俊男靓女主播们的无限风光显然给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的大红大紫点燃了一把火。近几年来,包括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主持在内的专业,已经成为艺考最大的热门。

广电、影视、戏剧类:含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如录音工程等)、摄影摄像、影视照明、电视节目制作、表演(如影视表演、戏曲表演、戏剧表演等)、导演(如影视导演、戏剧导演等)、影视戏剧文学等。

播音与主持专业

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你就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电视节目播音员了吗?如果你这样认为,显然是大错特错的。虽然标准的普通话和流畅自如的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硬件”,但是,更为重要的“软件”――临场应变能力才是这个行当里最无敌的杀手锏。这种能力需要从业人员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结构。

大学期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整个新闻采集、编辑的流程,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技术,优秀的毕业生除了需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知识和语言文学的相关能力,还要掌握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心理、艺术和美学等多学科知识。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非常广,除去我们熟知的电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广告配音、电视电影配音等职位,还可以系统学习采编播课程,毕业后从事音频编辑、灯光师、影响师等工作。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

想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问。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分为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电视制作等方面,旨在培养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同时又能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电视节目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毕业生分布于电视台、电台、广告公司、网络传播公司等各种传媒机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如果说电视节目制作的岗位是起房子的建筑工人,那么节目编导可以说是房子的“建筑设计师”,他们是台前幕后的灵魂人物,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优秀编导的培养基地。编导编导,既要能做编辑、编剧,又要能做导演,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编导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从新闻传播的相关原理,到影视作品分析,再到戏曲类的专业学问,甚至还有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等等,与影视相关的内容它都尽收囊中。时下,随着毕业生逐渐增多,所有学生都面临着一样的就业压力,而编导专业学生因为一人可以同时承担多种工作,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宠。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

在校园里有一群很酷的学生,你常常会看到他们扛着摄像机在校园里东走西窜地拍片,他们八成就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用镜头将艺术梦想延续,影像画面就是他们诠释眼中世界的方式,斯皮尔伯格、张艺谋、奥利弗・斯通都是出身摄影类的专业,难怪他们的电影画面总是极具美感。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和摄影技术,该专业的毕业生几乎不会被外行“抢饭碗”,因为他们今后走的是技术型路线,他们的岗位可没这么容易被替代。影楼、影视公司、新闻媒体行业都是该专业的对口单位。

导演专业

也许你从小就是班干部,具有掌控全局的协调能力,又恰好对影视抱有热情,那么导演专业恰好符合你的特点。导演是一个剧组的总指挥,因而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是优秀导演的两个支撑点。

导演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导演基础、电视节目制作、戏剧、戏曲及电影表演学、导演艺术、电影电视画面、视听语言、中外戏剧史、艺术概论等课程。这个专业,毕业作品可是重头戏。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有自己的毕业作品,可以是集体创作的毕业大戏,也可以是影视作品。这部毕业作品直接就能成为你的求职简历,因为每个毕业作品都是学子综合能力的体现。

导演专业学生就业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理论型,供职于文化系统公务员岗位,或继续深造,搞教学科研;也有人选择做自由剧评人、撰稿人等。其二是实战型,在剧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剧制作等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话剧,只有演员和导演远远不够,一个出色的剧本才是关键,近年来小成本电影常有“丝的逆袭”之作,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一系列黑色幽默更将剧本为王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着实证明好电影不一定要大制作,好剧本也会让电影魅力无限。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是培养编剧的基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创作好剧本的基础。该专业几乎涵盖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如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应用写作等,又有艺术类课程,如编剧法、DV实践、经典作品赏析、表演理论等。除去文学和艺术学的主干课程外,学生还要了解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艺术品味,又有现实情怀的作品。可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在影视行业是大有可为的。目前这个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人数并不多,就业前景看好,毕业生主要供职于剧场、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传媒机构。

管理、学术类

近年来,艺术类管理专业也成为报考热点,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个新鲜名词,吸引了大量考生。不同的开设院校该专业的特色各异,如戏剧学院的制片管理侧重于影视方面,美术学院的管理学院侧重于艺术品鉴赏与管理等,在报考前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意向。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电子专业毕业设计;问卷调查;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9-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训练的过程。通过毕业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一般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与电子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入电子企业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高职电子类毕业设计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值得探讨。

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

毕业设计现状调查主要从时间安排、重视程度、毕业设计过程和毕业设计的感受4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

1.时间安排。宁波地区电子类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所安排的时间基本为大三一学年或大三下学期。

2.重视程度。对于毕业设计哪个方面最重视,学生有27%选论文格式,31%选结构设计,35%选内容,17%选创新点。而教师有33%选论文格式,37%选结构设计,18%选内容,12%选创新点。结果显示,学生更愿关注论文内容和结构,而教师更重视论文结构和格式。

3.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来看,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占35%,教师分配题目21%,历届毕业生的题目32%,企业题目1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少与企业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学生的选题具有网络题目重复性较高,不具有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并为学生参考和抄袭网络及往届毕业设计提供了方便。从内容来看,全篇拷贝的有5%,几篇拼凑而成的21%,消化过后再整理的42%,稍微参考过一点,大部分学生自己写的30%,完全学生写的2%。从这一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学生依赖于网络,将网上下载的论文整理而成。还有其参考文献和论文内容根本不相呼应,在答辩时更是表现出对论文并未真正理解的。对于毕业设计有无作品要求。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12%的学生完成了实物作品,34%的学生有模拟仿真,而54%的学生只完成了毕业论文。以上数据可看出,教师或者专业并无实物制作要求,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去完成实物制作的,只有很少学生学得好,动手能力强的才会去做实物,一般学生能去电路仿真就已经不错了。

4.毕业设计的感受。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最缺乏的是什么,12%学生认为是查找资料,35%的学生认为是设计方案,13%的学生认为是实物制作,40%的学生认为是理解和答辩的能力。而教师的调查则是15%认为是学生缺乏查找资料的能力,30%认为是设计方案,24%认为是实物制作,31%认为是理解和答辩的能力。这说明学生的能力都需要加强,尤其是设计方案、实物制作及答辩能力,这需要教师平时上课时加强。毕业设计对顶岗实习起到的作用甚少,而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初衷,所以不管是教师和学生都很想改变目前毕业设计的现状。

三、毕业设计现状不理想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学生的毕业设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相似度较高,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多,更存在抄袭现象严重,重视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对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造成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

1.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时间可因学生而异做相应的调整,不能一刀切。如果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难,在企业不能完成或没时间完成的,可将毕业设计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分开,毕业设计可安排在顶岗实习前,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时间为一个月,只要学生专心完成毕业设计,一个月的时间足矣。如果学生已经找好顶岗实习单位的,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既完成企业的项目也完成了毕业设计。

2.指导老师要求不高。学校或系里相关的文件规定,必须要有实物制作,论文字数,并且重复率控制在20%以下,论文格式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方案正确,条理清晰等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指导教师和学生都会重视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一定也会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3.写作水平有限,学生认为不会写毕业设计。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最好能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写设计报告或小论文。

4.对专业不感兴趣。教师在教专业课时应尽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如实在提不起个别学生的兴趣,则对于这一类学生,要求可适当降低,但是不能低于系里的底线,可挑平时课程设计里的项目或难度低的项目给这一批学生做。

四、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为了能让高职电子专业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也为了指导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好学生,并为提高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报告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组研究了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本文按照毕业设计的步骤研究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报告和作品评审—答辩—评分及归档”六个步骤的指导模式。

1.选题:选题必须要有专业性,但并不一定是电子研发类题目。可根据教师在研课题选取子课题或者历届竞赛题目或者教师分配题目,学生自主选题的话也需要教师通过后方可开题。避免了大多数同学抄袭,而让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

2.开题:学生选题通过后,开题需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简介、选题依据(来源)及意义、课题的实施方案、论文(设计)工作进程及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注释,比如课题的实施方案,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要写,第一部分是设计,要完整描述实现方案,包括完成角度、采用方法、基本步骤等;最终设计方案,达到目的;要有一份设计说明书。第二部分是论文,先搜集资料,做好调研准备,然后调研基本情况,汇总、统计、提取、比较调研结果,最后再进行论证等;准确说明所要使用的方法;最终目标要明确表述出来。但需注意: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和《设计任务书》中的第一部分(设计内容)、第二部分(具体要求)的内容相对应,就是说明怎样完成和实现《设计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内容要求,但不要照抄《设计任务书》。

3.中期检查:在完成开题报告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检查表,内容包括选题质量、开题报告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主要问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五部分内容。其中指导教师指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生接下来做的毕业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报告和作品评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终稿和实物制作后,交给指导老师进行评审。对于学生来讲,这一步骤是对他这么长时间完成的毕业设计报告和作品是否能得到导师肯定的关键环节。所以报告和作品评审必须抱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评审,当然,评审需要评审标准。对于报告的标准,主要是从论文的格式、结构、内容上进行评审,其中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目录、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体设计方案、具体的电路设计、测试方法和数据、结果分析及总结、参考文献和致谢。作品评审从作品的难度、要求、学生完成的情况以及外观、组装、焊接、工艺进行评分。

5.答辩:答辩主要审查学生的论文是否自己完成,审查学生对论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审查论文是否符合格式要求等,以求进一步有所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答辩组老师进一步了解论文立项的依据和学生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另外也检查学生的PPT的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的反应能力。答辩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答辩的情况给予评价,由两部分成绩———毕业设计和答辩成绩组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应从选题对口性、信息收集处理、内容创新和实用性、文字图表规范等方面考核,答辩情况主要从学生表达、应变及解决能力等方面考核。

6.评分及归档:最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分和归档,并由分院专人整理和保管材料。学生总的评分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报告和作品评审和答辩两部分成绩组成,各占50%,归档是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终稿、中期检查报告、报告和作品评审表、答辩记录和答辩评分表和答辩成绩表以及成绩评定表进行存档。纸面材料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放到档案袋里,电子版的刻录成光盘进行归档。五、总结以宁波地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作为调研对象,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主要调研了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师生对毕业设计的真实看法和做法,以及他们的期望,然后找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课题组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电子类毕业设计的了解,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报告和作品评审—答辩—评分及归档”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电子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相关措施。特别是选题、报告和作品评审这两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浩,陈学昌.提高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2).

[2]李小琴,叶章勇,李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台湾技职院校专题制作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3]李小琴,陈光绒,曾佳.高职院校工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团队合作模式;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61-02

近年来,在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使得学生压力倍增,纷纷把考取研究生和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忽略了实践环节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矛盾对于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而言显得更加突出。在毕业设计环节,有些学生应用人单位要求提前到岗实习。然而到了工作岗位上,既要尽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又要努力做好手头的工作,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转变,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对不少学生来说在其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难再有精力去做好毕业设计。更有甚者,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后,由于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根本不具备做毕业设计的条件,尤其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没有最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学生无法去做毕业设计,只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1-4]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探寻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BG1001试点班为例,尝试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与学校定位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一、改革方案

1.方案制订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实在的锻炼,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实行单人单题目制度,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主要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协作能力的培养上却有所不足。因此,试点班BG10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班)尝试通过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模式,即2个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题目的模式。指导教师选择上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硬件开发能力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此次试点班指导教师配备了2名教授、5名副教授(高工)、2名讲师。论文选题如表1所示。

团队合作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个人的设计内容与他人的相互关联,具有下列特点和要求:

(1)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或合作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了能够满足2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课题,选题就比较重要,需要满足2个学生的工作量,又能彼此分工。本次选题要求能够完成实物,并在正式答辩时能够进行实物展示。

(2)题目来源多样化、自由化。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内容或自己的科研课题命题,也可结合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与学生商议共同命题。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项目有学生自己提出。本次选题类型有硬件设计、PLC控制、基于单片机的开发、基于ARM的开发、基于DSP的开发、仿真设计等。

(3)团队合作模式可以有三种方式:同一项目分工,可以一个硬件设计、一个软件开发。例如:超低功耗无线车位探测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等项目就是采取该模式。同一项目可以不同方案实现。该方案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没有团队采用。同一项目,可以一个通过软件仿真实现、另一个完成实物开发。

(4)要求教师对合作的两个学生同时进行指导。除了按照统一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给予指导外,还要针对相关联和合作的内容,组织相关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题目完成中遇到的问题等。

团队合作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不仅在各自的研究内容中得到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且能从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5]

二、毕设执行情况

对于试点班的毕设执行情况,跟其他班的采取措施一致,同时进行。BG1001学生人数为43人,学生按照签约单位要求,在签约单位实习学生人数为29人。毕业实习单位主要有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机重工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等17家单位。因此该班也存在着提前到岗的情况,给毕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少的困难。

1.开题报告

2014年3月7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电气系共有149位本科毕业生,系部组织了6个答辩小组。试点班的学生答辩时分配到各个小组,同一课题的学生分到同一组。由于试点班的学生是2个人一个题目,答辩时,可以两个人一起进行答辩。这样方便参加答辩的老师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研究内容、工作量,及时指出不足。答辩老师肯定了试点班学生按新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认为学生的分工比较明确,题目选取上也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适合学生开展此课题。开展毕设过程中,能把该专业学过的电路、电子技术、嵌入式开发语言等灵活运用,达到了开展毕设的目的。但同时,但也指出了一些同学的不足。

试点班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不明确以及课题范围太广,需要补学的东西较多,论文工作量偏大。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该课题涉及无线遥控、通讯,四个电机的驱动,飞行姿态的控制,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飞行姿态的控制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没有学过这方面的课程,因此需要补学得知识就比较多,学生完成该设计的难度也会比较大。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稍简单,难度偏低,工作量偏小,应增加其量程及控制功能。例如“基于单片机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路系统设计”,该题目主要是完成电压-电流转换,这个主要是运用运放及其反馈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如果能增加其量程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控制切换并进行良好的显示,也能符合毕设的要求。“一种新型非接触式钢轨裂纹检测系统”该题目需增加其巡检功能,检测系统不仅能在固定的位置检测出裂纹,而且在移动中也能正常工作。

2.中期检查

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环节的监控,切实做好毕业设计工作,2014年4月18日,电气系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课题的进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本、中期检查报告等。电气系中期答辩的分组跟开题报告答辩时一致,这样参加答辩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东西比较熟悉,能够对学生现阶段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发现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试点班总共不通过人数为7人,具体情况见表2。其中4人是缺席了中期检查,三人应论文存在问题比较多,进度严重滞后而没有通过答辩。缺席4人次也说明这个班的部分学生对待毕设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

存在问题: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较少,在中期检查中发现他们对研究内容尚不清楚,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理解不透彻,课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突出重点。例如: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论文,该论文没有实际开展,对文献综述也比较简单,对里面的重点技术MPPT也不是太了解,论文中期报告也没有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撰写。部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欠缺,毕业设计内容稍单薄,数据运算、分析、处理能力不够,图纸规范化程度低,设计实验线路和搭建实验装置、实验数据的处理(图表,曲线)、实验结果与讨论能力稍欠缺。

3.全院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2014年5月27日、30日、31日,电气学院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本届共有394位本科毕业生,学院组织了18个答辩小组,共有391位同学参加了答辩。其中3位同学(其中一位海外留学生)因为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完成,故没有参加答辩。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答辩组老师认为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陈述、基本上能围绕主题展开,概念基本清楚。试点班学生基本按照预先的要求完成了实物,14个作品进行了展示。

在参加首次答辩的391位同学中,最后经过答辩组专家的一致推荐有3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9名)的毕业设计被评为电气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试点班学生约占23.7%。经过电气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选优答辩、讨论研究,最终推荐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2名,约占25%)参加学校的公开答辩,最终试点班学生一名获得三等奖,一名获得优秀奖。

三、结论

本次BG10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班)毕业设计,对毕设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采取了团队合作模式,即2个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题目的模式;另外选题上主要是以实物开发为主;指导教师选择上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硬件开发能力的教师;且要求毕设答辩时需递交实物进行展示。试点班毕业设计改革表明,尽管有67%学生毕设期间一直在企业实习,但毕设质量还是有明显改善,试点班的学生占电气学院的优秀率为23.7%,校级优秀占25%。

参考文献:

[1]张勋才,牛莹.“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6):98-99.

[2]闵敏,孙新华.卓越工程师教育下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8):200-201.

[3]左晓明,许兆美,郑晓虎.周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39(23):76-78.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6

电大毕业生自我鉴定(一)

本人就读于xx广播电视大学xx年春季行政管理专业。工作至今,使我充分认识到之前在校所学的知识及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急需补充相关理论、专业技能知识。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了电大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即将毕业。

电大业余学习以自学为主,条件艰苦,我统筹安排,以工作为主,学习为工作服务,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同时,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就我的学业。业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它为我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中,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三年的电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辅导,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与老师交流,获取知识。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经过电大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

毕业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同时,争取创造更多的条件,继续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深造。

电大毕业生自我鉴定(二)

光阴似箭,两年的电大的学习生活悄然从指间滑过,在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直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回望过去的日子,不禁让我感慨万千:这一段时光不但让充实了自我,而且也让我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这段岁月不仅仅只是难忘,而是让我刻苦铭心。年华虽逝坚,带不走的记忆却历历在目。

思想上

我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不但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各方面表现优秀。我怀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且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学习上

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掌握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工作,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而且乐于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并能即使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平时我还阅读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使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生活上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7

培养人才的高地

上海电影学校诞生于1959年9月,到1963年9月就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历史很短,仅五年。学生少,仅两届毕业生,共270人,但有六个专业:电影文学系、导演系、演员戏、摄影系、美工戏、电影动画系,涵盖了电影生产的主要创作人员的培养,堪称世界影坛的袖珍高等艺术院校。

学校虽然早在1963年就消失了,可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这个名字几十年来会经常出现于报刊、电视等媒体报导之中,原因是这二百多个学生在近五十年间成为中国电影界及其他文艺单位的栋梁之才、中坚力量。创作拍摄的许多影片荣获国内外重大奖项,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所以一到采访这些获奖者,同学们都会骄傲地提到自己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怀念母校的培养。这些年媒体做名人采访,如央视的“电影人物”、各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录等,都会涉及我们的同学,因此母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常常会出现于传媒的报导之中。

掐指算算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名人还真不少:编剧有孟森辉、杨时文、陆寿钧、斯名三、潘学国、孙雄飞、石勇……电影导演有宋崇、于本正、李歇浦、石晓华、鲍芝芳、吴培民、徐伟杰、徐继宏、沙洁……摄影有夏力行、瞿家振、朱永德、应福康、张远明、罗拯生……美工有娄中国、秦柏松、叶红雄、叶景明……演员有达式常、朱曼芳、黄达亮、吴文伦、朱玉雯、徐阜、张雪……还有一批在话剧团的演员:如姚锡娟、杜熊文、韩韬、孙满意、曹大年……

在上海美术片厂有常光希、周克勤、李世均、唐益楚……

在上海科教片厂有夏振亚、赵上元、张崇基、单子恩……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有杨成纯、孙渝烽、严崇德、伍经纬……

总之,在上海电影系统,电影专科学校的学生成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每年全国的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颁奖会都会变成同学们聚会的地方。当然,由于时间流逝,很多卓有贡献的老同学名字可能未被提及,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在此敬请谅解,我的本意是通过本文感恩母校。

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同学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回顾这一生的奋斗都感叹离不开母校恩师们的培养和教导,这个袖珍学校成为一个培养电影人才的高地。

电影学校的优势

那么这所仅仅办了五年的艺术学校有什么地方可以称道、借鉴呢?我以为有很多地方值得目前的艺术院校借鉴。

首先办学的宗旨很明确。当时建校方针和任务中有这样一段话:上海是我国电影制片的主要基地之一,根据需要在今后也必将担负全国影片的一定产量和多种影片的创作要求……因此,及早补充、培养干部,是适应今后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因此设计了六个专业,极大地满足电影生产主创人员的后继有人,为当时的电影生产培养了一批急需补充的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很快都担当了电影生产的骨干,成了“”以后上海电影生产发展的生力军,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有一支德高望重的专业教师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来自电影生产第一线,有延安鲁艺文工团的老革命,有在上海三十年代就从事电影创业的老艺术家,教师的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他们既有理论水平,更有丰富的实践工作能力。

校长张骏祥,副校长王力、赵明都是老革命老艺术家,他们教导我们要终身为中国电影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电影事业而献身。

让我们看看教师队伍的名单:电影文学系有鲁思、张且耘、杨海,导演系有黄祖模、天然、颜碧丽,表演系教师有布加里、凌之浩、孙铮、梁明、傅惠珍、张庆芬,摄影系有冯四知、罗及之、李崇峻,美工戏有卢景光、魏铁铮、董雷,动画戏有张松林、杭执行、吕晋。

还有一批特邀教师均是中国电影界方方面面的名人大家:瞿白音、陈西禾、石方禹、李天济、沈浮、、郑君里、桑弧、谢晋、徐韬、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孙道临、刘琼、黄绍芬、吴蔚云、罗从周、许琦、韩尚义、丁辰、颜文、特伟、王云阶、黄准、陈传熙……他们的授课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亲身经历的成功失败经验之谈。他们毫无保留,把一颗火热的心倾注于我们这些后辈身上,让我们为中国电影勇攀高峰。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学校教学和电影生产密切相结合,上海电影故事片厂、科教片厂、美术片厂都是学生实践的基地。表演系的学生经常去部队、工厂、农村演出。我们表二学生1961年去东海舰队慰问演出长达三个月,几乎跑遍了东海前哨的所有岛屿。学校毕业班联合拍摄电影短片,表一的“养猪姑娘”,表二的“姐妹俩”,各专业的学生导演、摄影、美工、表演一块儿参加组成一个摄制组,各系教师指导,这种实践活动收获颇大,当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以很快适应电影生产。

第四,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招生开始就严格把关。我是在杭州报考表演系的,当时五位专业老师参加主考。合格的学生进校一年后,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不合格的学生进行甄别,我们表演系就劝退了两名学生。毕业生分配到电影厂工作后还根据各人的能力作工作调动,实行人才合理使用。

我们第二届学生进校后的第一课就是建校劳动,培养我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学校的校纪校规体现在我们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好处。

第五,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最大的努力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学校的行政管理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总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安排,毕业班的实践活动都能顺利地在电影厂进行。表演系毕业公演得到电影厂服装、道具、灯光的全力支持,学校行政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学生的生活管理,如食堂、浴室、宿舍、图书馆活动场所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三年的学校生活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哈密路1330号母校的校址永驻我们心中。

上海艺校要整合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8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ncondary to higher vocational connection has been studied, and from the angle of higher vocational view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using training to change the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dividing entrants into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ir knowledge background, building flexible curriculum system, establishing diversification of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Furthermore, we explored the continuing study of foundation courses, main courses and operational curriculum.

关键词: 课程;教育衔接;中高职

Key words: curriculum;education connection;sencondary to higher vocational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54-02

0 引言

根据2011年制定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2013年我省高职招生依然呈三足鼎立之势——全国统一高考统招、单独招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行的对口单招三种招生方式并行。以我院为例,在2012年的招生中,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招生人数600余人,占我院招生总人数4700的近1/8。2013年,我院计划招生总人数为4850人,其中,中职生源为836人,中职生源在高考招生中呈递增趋势。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

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今后,中职学生将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其人数将会越来越多。中高职教育衔接将会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高职衔接内容广泛,包括专业、课程、师资、招生等十个方面。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从外延式衔接如招生考试制度、学制方面研究,逐步转变为探索内涵式衔接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并且普遍认为中高职衔接中,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突破口,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衔接是核心和落脚点。课程体系作为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是联系师生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

当前,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梳理了一下存在问题主要有:中高职培养目标交叉混乱,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重复,专业技能课程出现重复或倒挂的现象。在对口单招模式或五年一贯制模式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如天津职业大学与天津第一商业学校采用“三二分段”的合作模式,通过中高职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相互衔接的模块式课程,合作设计分段实施;中高职技能训练各有侧重,职业资格证书能有效衔接。

然而,当前探讨比较成功的课程衔接方式,对于类似我院的很多高职院校未必行得通,主要是中职生源的分布在多个中专学校,专业相差很大,如我院12级中职类生源,来源于30多个不同中专学校,涉及电子、机械、机电、计算机等专业,目前缺乏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交流的制度,也难以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因此,目前只能从高职的视角来探索中高职的课程衔接。

2 高职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

2.1 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师观念 高职当前招收中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中职类生源为辅。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类生源文化基础课普遍较差,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较差等。由于对中职生的固有偏见或者教学中中职生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教授中职班的教师教学意愿普遍不高。通过师资培训,让教师意识到招生方式的重要转变,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中职类生源将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掘中职类生源的优点,如学生实习实践能力较强、沟通能力较强、就业后更安心本职工作、敬业精神好等。此外,中职类生源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学习欲望强,可塑性强。所谓有教无类,只有教师自觉转变观念,竭尽全力将中职类生源培养成企业受欢迎的人才,才能反过来促进学校招生,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2 教学管理部门提前介入,按照学生知识背景分班 随着中职类生源的扩大,以往的中高职混班教学及照搬原来高中生源的教学模式将越来越不现实。当前,某些中职生人数较多的专业虽然已经实现分班教学,但是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依然是照搬原来的,部分课程由于学生基础薄弱,不会学、不愿学,厌学情绪浓。因此,教学管理部门要提前介入,对不同普高、中职类生源分类编班混编。中职类生源根据其知识背景,适当调节专业。以我系光电类专业为例,有激光、光电子、机电一体化三个专业,如果是机电、机械、计算机专业背景中职生,尽量招录到机电专业,如果是光学仪器、光显示等专业背景中职生则招录到激光、光电子专业。避免生源中高职专业相差太大,以免出现专业不对口、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2.3 调研学生知识背景,构建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 调研学生知识背景,制定具有一定弹性专业基础文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操作实践课程标准。考虑到中职生源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薄弱,专门开设相关知识的强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是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解,再按照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删去或者弱化中高职重复的课程内容,分段加以实施。操作实践课程要加强中高职实践课程的梯度,避免出现重复或倒挂的现象。专业主干课程和操作实践课程可以建立灵活的选修或免修制度,只要学生修满学分或者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即可获得对应的证书。避免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叠,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2.4 构建多元化的考评制度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检验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考评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避免单一笔试考评方式,侧重考查实际环境中运用不同方法和形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和考评。如在学习内容上,监管部门允许教师针对中职生源的学习特点,增设实践教学比例,甚至达到一半以上。鼓励教师开展演示课、学生自主探究课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操作考核、案例研究、作品制作与汇报、笔试(开卷或闭卷)、职业资格考证、职业竞赛等多种方式来来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

3 光电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索

3.1 基础文化课程,注重查漏补缺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就业教育为主,而普通高中则是单纯的升学教育,因此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相差很大,这就使得中职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远低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针对中职生源基础文化基础薄弱的缺点,对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在系部内打破专业,根据考核进行成绩摸底,分别开设基础班、中级班、提高班,各班制定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学材与考试标准。针对本系各专业需要一定物理基础,对中职生源班级增设如普通物理学基础文化课,每个专业不同,课程模块也不同。以光电子专业为例,在普通物理课程中,重点模块是光学和电磁学,而光机电专业重点则是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增设的课程注重对专业课的支撑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3.2 专业主干课程,注重学习领域的延伸 以光机电专业为例,中职生源主要是机电、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几个专业。以电子专业中职生源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学习领域中设置电工基础、初级电工工艺、中级电工实训、金工实习等课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中级电工。到高职深造后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申请免修钳工实习等部分课程,必修精密机械设计、单片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高级电工实训等课程、小型光机电设备制造与检测等课程,选修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自动控制技术,之后则成长为高级电工,使从业能力得到提高。高职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既是中职培养目标的纵向提升,也是横向扩展。高职毕业生除了能完成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是技术含量相对低的操作类岗位,还能胜任技术含量高的光机电复合高级技能岗位。因此,扩展传感器与智能仪器应用、大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运行、变压器检修、配电系统设计等学习领域 ,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3.3 操作实训课程,注重学习的梯度 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强调在做中学,中职学生在相近专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因此,要注重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结合中职生源的实际情况,着重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上,形成一定的课程内容梯度,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学有所获。如光电子专业,中职生源主要是光电子专业,在中职开展的实训主要有初级电工工艺、中级电工实训、金工实习、光电仪器装配、电子产品与工艺实训等。在高职开设的课程中有一定重叠的课程注重深度的提高,如电子线路实训对应电子线路装接工证(高级)、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对应AUTOCAD绘图中级证等。同时,注重课程广度的延伸,如开设光学零件与CAD实训、光电探测与处理实训、光伏应用技术实训等等,扩大学生的知识口径和深度。

今后,通过借鉴英国、香港发达国家和地区等中高职衔接模式,逐步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宏观引导、企业行业委员会主导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创立了中高职课程单元衔接模式,避免知识重复或内容脱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应准确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对话,构建初、中、高级相互衔接、层次完整、衔接顺畅的贯穿终生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4-27.

[2]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研究[J].职教论坛,2012(7):44-51.

[3]刘培琴.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2):46-49.

[4]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光源与照明;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73-03

一、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需要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工程院在《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里提出尤其需要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此我国提出“卓越计划”,以实施“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照明用电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2%~20%,照明光源的革命、照明工业的转型及新兴照明产业的崛起成为各国的共识。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光源与照明行业发展迅猛,向着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我国由光源照明产品的大国提高到世界强国,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对照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中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放在突出地位,大连是国家首批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人才紧缺问题日趋凸显。

但与上述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开设光源与照明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十分稀少。大连工业大学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开设光源与照明专业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学科积累和行业声誉。发挥学校的优势,积极探索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满足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对于助推学生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及在国际范畴的就业意识与执业能力,为提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探索与实践

照明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其生存与发展的第一目的就是为光源与照明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因此要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建立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的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东北唯一开设光源与照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专业定位是立足大连、服务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光源与照明行业。因此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的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进行了适合光源与照明行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校内科研服务平台建设

团队积极争取创建各级科研平台落户本专业实验室,使学生直接感受高水平研究的氛围。本专业为“大连半导体照明产品公共检测与服务平台”及“大连市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实验室”。2012年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中国节能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绿色照明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高校。同时获批“半导体照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半导体照明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有力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步伐,有效改善科研实验条件和实验水平。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教育平台,为照明产业相关的政府监管、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检测技术服务的同时,大力发挥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合作交流平台等功能,成为照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国际视野

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别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工作中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为学生在科技领域和实践工作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现有的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派出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各种国际竞赛、访问交流等,为本专业学生的国际培养创造平台和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懂得国际合作的外向型、开拓型国际化人才。

(三)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

专业建设一直注重与照明行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成为中国照明学会团体会员单位、辽宁省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并与近二十家照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我们已经与索恩照明(天津)有限公司、大连德豪光电有限公司、盘锦中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照明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专业教学团队以我校光源与照明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及人事经理为主,“双导师”的团队成员面向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团队中专业教师和企业主管已有多年合作经验,团队成员发挥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中的优势,结合市场和技术的资源,紧密配合,积极探索,为成就“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奠定坚实基础。与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合作开展半导体照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实习基地,教师和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科技研发和讲学,学生可在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行现场实习、实践,并可参与部分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四)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例

大连工业大学与索恩照明(天津)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始于2004年,学生在本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主要进行:

(1)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2006年3月,20名照明方向的大四学生首次来到索恩照明(天津)有限公司实习,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科学周密地安排了学生的实习日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文化,专业知识,更让大家有机会在生产线上亲自组装了800余盏隧道灯具。实习结束后,有10名同学留在单位做毕业设计,企业派出了优秀的技术人员指导,让学生更是收益匪浅。在企业做的毕业设计水平明显偏高,其中一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还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良好的开端为本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发展打下基础。

(2)暑期实习生

针对很多大三学生想通过暑期这个空余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照明企业进行实践的良好愿望,2011年暑期首次启动暑期实习生项目。同样得到索恩照明(天津)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大力支持,为10名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学们不仅受到有关企业文化、产品、灯具设计以及照明设计等培训,还实际在生产车间实习,在研发部门整理学习实际的图纸。经过三周的暑假实习,每位同学上交了实结。通过总结可以看出同学们收获颇多,除了专业知识的更深入理解,也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很多同学表示,以后会好好珍惜在校的时光,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开发高效照明产品,践行绿色照明理念实践团队”获得2012年度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度大连市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3)索恩杯灯具产品设计大赛

2012年,由索恩照明(天津)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了索恩杯灯具产品设计大赛。此次大赛涉及的专业包括电子信息专业、光源与照明专业、机械及自动化、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多个专业,累计参赛作品68件,参赛人数近百人。本次大赛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绿色照明技术和产品的认知度,鼓励我校大学生对绿色照明研发及产品的创新,提高绿色照明产业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三、应用效果

(一)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专业教师走出校门,走入企业进行调研和交流,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教育和学生培养方法。多年来,注重与照明行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先后成为中国照明学会团体会员单位、辽宁省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及十多家半导体照明企业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多名教师在省、市、校级讲课大赛及各种教学竞赛中获奖。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及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等科研教学课题40余项,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4本、建设多门网络课程及微课程,获得省市及校级科研教学奖励20余项。其中2012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照明学会授予的第七届中国照明教育贡献三等奖。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习,尤其是自2011年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暑期实习项目,让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增长专业技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国家、省、市、校级组织的各项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多项大奖,在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多项专利。学生创新方面的成果显著。

(三)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为本专业学生的应用人才培养创造平台和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满足了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出一筹。用人单位对绝大多数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工作精神、业务水平和协作精神有较高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摘录:进入公司后,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将所学知识熟练、扎实地运用于项目开发和维护中,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表现出良好的素质。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工作在照明领域。就业单位有著名的索恩照明(天津)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国家重点创新实验室及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四、结束语

目前光源与照明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制约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针对国内外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探索实践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水平照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及专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照明工程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2010-12-16).

.

[3]曹冠英,李德胜,曹帆,邹念育.光源及照明综合实验教程建设[Z].2011年全国半导体光源系统学术年会,2011.

[4]曹冠英,等.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半导体照明人才的初探[Z].第二届高等教育理工类教学研讨会,2012.

基金项目:本文感谢以下项目的支持: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JG11DB030),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依托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201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ZD201222),2013年大连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光电专业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光电制造;光电蓝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28-04

通过走访一些光电加工制造企业的各个岗位,发现从业人员中光电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些公司和企业的技术力量还远远不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当迫切,光电技术专业人才出现供求不协调现象。企业越大、级别越高,对光电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就越大。未来5年,相关岗位需求量为5000人/年。

二、就业面向及职业岗位要求

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并且同中光学集团公司、平原光电集团等企业分析主要岗位群,确定其工作范围,依据企业调研结果和职业领域分析,落实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最终确定职业岗位要求,如表2。

三、光电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军工职教集团,立足与南阳光电产业已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参照国内外优秀光电企业的职业或技术标准,完善12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总体要求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3”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构建“校企共建”的合作育人模式,通过“1个平台”,完成“2个融合”,实现“3合作、3对接、3引入、3进入”来完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123”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流程图如图1。

学院与利达光电、平原光电、深圳天瞳光电等多家光电企业合作,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育人作用,结合光电制造技术专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与员工身份互换,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图2。根据光电制造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段递进。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实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单项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训三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四、校企合作构建“1434”课程体系

1.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走访武汉、深圳、福州、常州、焦作、洛阳、南阳等地光电企业,开展光电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近3年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光电技术方向)的毕业生调查分析,归纳光电制造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岗位:光学加工操作、光学镀膜、产品质量检验、加工工艺编制、光学仪器装配与调校、光电产品销售与生产管理等,依照毕业生岗位分布情以及学生发展需求,把光学加工操作、光学镀膜、质量检验及光学仪器装配与调校岗位确定为关键岗位,明确光学零件加工、光学镀膜、光学测量、装配与调校等能力为光电制造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

2.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以“能力为本”的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出发点,立足河南国防科技工业和南阳光电产业基地,面向全国光电制造领域,培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掌握光电制造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光学加工机床操作、光学产品质检、光学产品镀膜等技能,能够胜任光学元件的生产、质量检测、光学机床的故障维护、光学加工车间的生产管理、光电产品的装校、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引入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共同构建“1434”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分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归纳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学习领域,基本思路如图3。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国家光学加工行业标准《光学系统参数的测定》(GB/T 10987-1989)、《光学零件镀膜、分类、符号及标注》(GB/T 6179-929)、军用标准《光学膜层通用规范》(GJB2485-95)等技术规范和标准融入课程建设;将课程和标准相结合,使教学、实验、实训和行业标准相融合,贯穿于各个专业核心课程。

光电制造技术专业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1个目标、4个课程平台、3个教学体系、4个证书的课程体系,即“1434”课程体系,如图4。“1个目标”即以光电制造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4个课程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课及拓展课等四大课程平台;“3个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教育体系;“4个证书”即英语应用能力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所培养的学生在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基本实现了培养软件蓝领人才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梅鲁海,基于工学结合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