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白首十篇

时间:2023-03-19 06:41:14

韶华白首篇1

丝柳纤纤风细细,惶恐难敌万斤愁。

独酌一杯仓惶事,无语凝咽难入喉。

笑看红尘尽凄凉,薄情人或负心郎。

饮尽惆怅千万事,只叹生死两茫茫。

只愿携手看夕阳,平仄书画共白首。

韶华白首篇2

韶山导游词

聆听千古韶乐,感悟神奇韶山

亲爱的朋友们,现在我们的旅游大巴正开往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韶山!

如今,我们都在讲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离这个宏伟目标如此近,如此自信。大家要知道,今天这个局面的来之不易。谁,是这条光辉道路的最早开辟者呢?毛泽东!毛泽东是实现中国梦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伟大之人必有伟大之处,从他小时候遮着窗户的光亮(怕他父亲发现)读水浒传开始,一直到1976年9月8日晚,离他去世前只剩8小时,还在阅读人生中最后一份文件为止。终其一生,毛泽东实践着他的诺言,为国家和民族的自立与强大而奋斗。而今,我们应该这样来评价毛泽东,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英雄,他是全民族都为之自豪的英雄!

曾满怀深情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着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两者是互相承接、互相联系的关系。的这段话,是对毛泽东时期革命者历史伟绩的高度肯定。我们很感动这段话,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说的,没有毛泽东那个时代打下的基础,我们改革都找不到对象。

毛泽东作为一个由普通农民家走出去的孩子,在28年时间里,两手空空缔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党、最大的军队和最大的国家,实现了民族的完全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毛主席说过最响亮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其实毛主席还说了一句更精彩的话:(韶山方言),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是组织起来了,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民是组织起来了,不再是一盘散沙,不仅仅是站起来了。

到毛泽东17岁那年,为了走出家乡,实现他救国救民的抱负,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回顾毛泽东的一生,基本上没有个人的生活,一直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因为他的英明领导和无私奉献,给我们的国家留下了受用无穷的宝贵财富。

在军事上,以超弱胜超强,彻底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得扬眉吐气。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之所以倍受尊重,就是因为那些亚非国家对中国特别佩服,因为连头号帝国主义国家美国,都败在了我们的手下。

在农业方面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没有土地改革,没有土地平权,就没有生产力的大解放;如果没有合作化,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农田建设和大量的水利建设。此后农业的发展绝对不是分田到户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带来的结果。

在工业上,那就更不用说了,毛泽东留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了昨天坚实的基础,才谈得上今天的巨大成就。

总之,毛泽东留下了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和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中国梦第一人,这就是毛泽东文化的巨大核心价值。

毛泽东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一生无数次的奇迹与巧合,总是在悬殊的力量对比中,以弱胜强。他是一切弱者、被压迫者的光辉典范和精神偶像,他使强大者学会尊重弱小者,他是永恒飘扬在历史天空上反抗压迫者的伟大精神旗帜。

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从不佩带枪支,也未曾发过一枪,靠他的思想与谋略,打下江山,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强国。克拉克、李奇微、还有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统统败在韶山冲一个农家孩子的手上。话说在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的时候,回来被民团逮住,准备押到团部枪毙。毛泽东一生都不习惯带钱,这可能是钱对于他而言最关键的一次,他问和他一起被捕的同伴有钱没,正好同伴身上有十几块钱,毛泽东就用这十几块钱贿赂了那几个兵。据说当时,他对那几个兵说了段很幽默的话,他说都是穷苦人出身,枪毙了我毛泽东,对你们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拿点钱实际。当兵的被说动了,可领头的不同意。周旋之际,离团部已经仅剩200米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毛泽东挣脱束缚,逃到附近的一座山包,躲进了草丛中。

据毛泽东后来回忆,民团头子又带了很多人来搜寻他,反复地搜,有好几次声音越来越近,都几乎快要碰到他了。毛泽东心想完了完了,已经放弃了希望。可是奇迹出现了,每一次他们又走远啦。

长征途中,敌人飞机经常从上空扔炸弹袭击红军。有次在一个休息点,敌人的飞机来了,聂荣臻同志劝他到防空洞里去,他不去。他一边穿鞋一边慢条斯理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无非就是丢下几块铁,我们还可以拿来打锄头呢。聂荣臻看形势不对,扯着他走,结果刚到防空洞,休息点就被炸啦。

这类惊险的事情,在毛泽东一生发生过多次,或许是毛泽东乐观开朗的性格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才让他一次次化险为夷吧。所以,民间都说毛泽东不是神,但比神还神。一个山冲普通农民的孩子能够改写中国的历史,这真的只是神奇巧合吗?

在毛泽东同志家乡方圆一百公里之内,先后涌现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共和国十大元帅彭德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等。在毛泽东从韶山前往湘乡求学的途经之地,还出了两位共和国大将陈赓和谭政....可以说,这个不大范围里诞生的这些人,书写了大半部中国近现代史。这个区域名人、伟人出现的频率之高,地位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能够诞生出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想必绝非偶然,是因为这一方水土有着传统的舜帝道德思想与厚重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

湖湘文化脱胎于儒家文化,却明显优于儒家。在儒家文化推行的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可想而知,这些当官的是几不像,你不能说他是政治家,因为他只是个读书人出身。然而,你又不能说他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从政了。湖湘文化确定的核心思想是兼收并蓄、心忧天下、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正是这个经世致用的核心思想,才引导着人们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前提下,走上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所以,朋友们,咱们到了湖南,去往韶山,这地方一定不是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景点。我们除开要知道这里出了这么多伟人,更要知道为什么会出这么多伟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是弘扬湖湘文化的地方,但岳麓书院并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它是从宋代胡安国和胡宏父子在湘潭县石潭镇创建的碧泉书院搬过去的。

可以这么说,我们此次旅程是文化的寻根之旅,在这里能找到影响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不管你是求学、从政还是经商,都能在这次旅行中收获许多有益的思想,受用到你今后的人生。

各位朋友,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湖南因境内流经的最大河流湘江而简称湘,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我们湖南另外还有一个别称芙蓉国呢?

湖南自古便有种植水芙蓉和木芙蓉的传统,水芙蓉就是莲花,而木芙蓉也就是木莲。或许在唐代,著名诗人谭用之,就是有感于芙蓉盛开之时,接天一色花香万里的美景,才情不自禁在他那首《秋宿湘江遇雨》中写下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因而让湖南从此有了芙蓉国的美名吧。当然,真正使芙蓉国一称响彻神州大地,就得归功于咱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作诗词《七律.答友人》中的那 句芙蓉国里尽朝晖了。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借着这首诗, 在此,我谨祝愿咱们车上的每一位朋友,在我们湖南能伴随着芙蓉国的朝晖,拥有一次愉快的旅行;能沐浴到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得到一份心灵的收获。

在刚才我念诵这首毛主席诗词的时候,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记住了一个地名九嶷山,而且此时可能正在想这九嶷山又是什么地方,诗中描述的又是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九嶷山呀,又名苍梧山。位于我们湖南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相传这里是舜帝驾崩的地方。在湖南乃至全国,流传着许多有关于舜帝的传说。(评书表演式叙述)这位舜帝是何许人物,毛主席为什么频频提到他,他与韶山又有着什么渊源?别着急,各位看官,且听我一一道来

舜帝,姓姚,名重华,中国上古时代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奉为华夏至圣。 舜帝以德孝著称,《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讲的便是舜帝的故事。

那么,提到舜帝与韶山的渊源,咱们就得从《湖南省志*地理志》、《湘潭县志》和《湘乡县志》记载的有关内容说起。上古时期,南方属苗蛮聚居之地。为了征服三苗战乱,将中原汉文化传入苗疆,舜帝南巡。当时韶山位于汉,苗交界之地,为苗所辖。舜帝一路渡黄河、跨长江、下洞庭,南巡途中来到韶山。正当他爬上韶山冲一座山峰,意欲极目远眺的时候,忽听到鼓角争鸣、杀声四起,原来当地苗民土著已经将舜帝一行团团围住,眼看一场战争难以避免。可舜帝并没有动用武力,而是命随行的乐队奏起了《韶乐》。悠扬的乐曲声从舜帝所在的山头飄飄而下,如丝如缕,如云如雾!那至善至美的音乐使得原本拉弓搭箭、虎视眈眈的苗民闻声放下武器,跳起舞来。就这样,一场战争竟被一曲《韶乐》所化解,这美妙的传说在当地也成为美谈!久而久之,人们为了纪念用音乐化干戈为玉帛的仁德舜帝,便把他演奏韶乐的地方称为韶山。

《韶乐》是一部歌颂舜帝功德的音乐,他表达了中国古人对和谐完美的憧憬,其内涵符合儒家传统和伦理道德,也表达了深邃宏远的人文理念,所以《韶乐》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教育和教化的功能!

湖南这块积淀着厚重舜文化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受到舜帝道德文化的熏陶,传承着他的思想和精神。在历经四千多年之后,迸发出时代的辉煌,孕育出大批时代骄子,演绎出20世纪中国舞台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大戏,毛泽东主席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韶乐》是中国古代宫廷中运用时间最久的雅乐,一共分为九章。韶是美好的意思,将乐曲命名为韶也可说明他是古代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最好听的音乐,因此它被世人誉为华夏第一乐章。孔子曰: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足以证明这种音乐的美妙。

《韶乐》作为宫廷雅乐,所采用的乐器全部出自中原本土,比如编钟、编磬等,它们是中华民族最纯的古乐,被称之为华夏正声。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韶乐》中,我们能寻找到民族文化的根!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浮躁、人心也浮躁,而我们此行如果能在韶山有幸聆听到《韶乐》,可增长对心念的降服,让心不散漫,驱除杂念、妄想与贪、嗔、痴,使心能慢慢清净!

由于历史久远,渐渐的韶乐失传了。韶山因韶乐而得名,那么来韶山参观毛主席故乡的同时,我们究竟还能听到传说中的韶乐吗?

多年来,这一直是许多海内外游人来到韶山所发出的疑问。正是为了满足游客的这份需求,与毛泽东同一个祠堂的毛命军,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团长转业回到家乡后,便决心致力于复原韶乐的事业。

开发复原工作之初,他的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当然,也有另一部分人持怀疑的态度。韶乐是失传的古乐,既然已经失传,又如何能够复原?难不成随便找两个人瞎编,来混淆视听糊弄大家吗?毕竟复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他必须有所依据,不可以胡编乱造,否则一切工作将毫无意义,甚至背负不尊重历史的骂名。

不瞒大家,毛命军决心复原开发韶乐的时候,确实凭的是一股湖南人的蛮劲和闯劲。当前期遍访民间搜寻资料陷入僵局,当怀疑的呼声四起之时,他也深深明白到原来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严谨的工作。消失的韶乐真的没有一点线索吗?我做的这项工作是否会有结果?正当韶乐复原一筹莫展之际,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得知毛命军正在开发复原韶乐,一位热心的音乐爱好者,向他举荐了当时湖南省作曲家协会主席刘振球先生。刘振球先生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多年,拥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他也是著名音乐人谭盾的老师。正苦恼于开发工作遭遇瓶颈时期的毛命军,仿佛看到一丝曙光,立马专程前往拜访刘振球先生。经过与刘振球的一番交谈,两个人既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无巧不成书,原来刘振球先生也是我们韶山人,因为故乡情结,他也曾经一度试图寻找韶乐的踪影。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这个心愿未能达成而搁浅。如今毛命军的到来,重新激起刘振球内心尘封的涟漪,两人犹如久别的知音一拍即合。

就这样,毛命军和刘振球牵头,召集湖南湖北两省音乐家22人组成了《韶乐》研究开发复原团队。经过5年时间对历史史料的还原,编写了《韶乐研究大纲》,从诗经、宋代梅庵琴谱、浏阳古乐、明清中和韶乐以及韶山山歌当中,专家们找到了韶乐消失已久的素材。复原了箫韶九成,也就是韶乐九章。在资金和人手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建起了古香古色的韶乐宫,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重铸远古演奏韶乐的所有乐器。终于在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久违的韶乐在当年舜帝演奏韶乐的地方,又唯美地重现于世人面前,在中国和全世界巡演,让中外音乐界都为之轰动。

今天,曼妙悠扬的九章韶乐,从远古穿越,正如圣人舜帝通过深邃的时空隧道,向我们姗姗走来,把他的家国思想向我们娓娓道来,与当今伟人毛泽东思想庞大的体系互为交融,涤荡和浸润现代人浮躁、空虚的心灵。

而为了韶乐的复原、发展和经营做出巨大贡献的毛命军先生,因为积劳成疾,年仅五十岁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换一种角度来看待,韶乐也可以说是用生命铸就的音乐丰碑。

游客朋友们,心底无私天地宽,毛泽东主席用自己一生实践了天下为公的伟大诺言。韶山是第一批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但这个地方绝不仅仅只有红色旅游文化。我们还能在韶乐空灵深远的演绎中感悟到韶山的神奇,感受到从上古的德文化到宋代湖湘文化,再到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

韶华白首篇3

他要找的海员朋友住五楼,而她的单身宿舍在六楼。他往五楼爬,她从六楼下。她叫黄韶华,那年她是广州白云区明德中学的语文老师,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两个年轻人在楼道里一次次擦肩而过,数月后,慢慢相识。“感谢楼梯!”10多年后,黄韶华回忆初恋的感觉,依然是那么甜蜜。而他,李凌,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矿砂船――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简称中海货运)23万吨级VLOC“中海兴旺”轮首任船长,一位中国海员最高荣誉金锚奖获得者。而他们的儿子也有9岁了。

姑娘芳心被络腮胡青年征服了

与她认识后,李凌告诉她,他的家在湖北武穴市,父母是医生。当年,父亲叫他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驾驶专业,是想让他毕业后回到武穴,去港务局做一名跑内河的船员,有门技术,弄碗饭吃,在家乡过安逸小康的生活。可是,1995年7月,刚满20岁的李凌毕业后没有听父亲的,而是进入中国海运并成为一名海员,周游世界。

“他是一个海员!”黄韶华发懵了。在少女时代,她对海员、对船长的全部认识,都停留在一部小说《雾都孤儿》上,准确地说,是一句话上,那是孤儿院院长说的:“小兔崽子,我要把你卖到一条远洋船上,让船长把你吊到桅杆上……”

船员给她的最初印象,是满脸沧桑、粗鲁豪放、酒气熏人――她后来说,她误读了现代海员,他们从文明世界而来,为全球自由贸易而去。时代不同,海员的素质与使命也不同了。

最初见面,李凌言谈文质彬彬,举止温文尔雅。他说他的英语底子不是很好,做海员,货轮就是流动的国土,要去很多的国家,海员得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黄韶华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给你当老师,我在大学的英语成绩好。”

他们一起下载英文电影,看美国大片。李凌总有问题请教她:这个单词怎么读?美式英语怎么发音?

有问题就有机会见“老师”,其实李凌英语也没糟糕到如此程度。接近她,总要有由头。他是一个机灵鬼。

认识半年以后,李凌要上船出海。黄韶华恋恋不舍。

这一出去,心爱的人就杳无音讯了。他是跑远洋的,不知此刻在哪个大洋里,也不知到了哪个岛国。

刘韶华给他写信,要通过船务,然后远涉重洋,两三个月后才能够送达他的手上。“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她为此懂得了一句流行在海嫂中的话:有一种等待,叫绵绵无期!

以后,每一次短暂的相聚,就意味着漫长的分离。幸好,在李凌工作的货轮上配备了一种通讯工具“单边带”,跟对讲机一样的东西,可以直接把通话连到刘韶华的手机上。但是,这是一个很不给面子的“单边带”,好像硬是要给李凌的恋爱设置障碍,让他继续耍单边。

黄韶华在手机里听到的声音,似乎隔着千山万水,波涛汹涌,气势澎湃。

此时,李凌正在“桃园号”集装箱船上,船很小,浪很大,航行在上海到日本的航线上,处于太平洋某个海域。

这种古怪的声音,是遭受太平洋电磁波干扰所致。从李凌时断时续的话语里,黄韶华终于听懂了这样一个意思:在家里等着我。

“啪!”讯号断了。黄韶华拿着手机呆在那里,眼泪在打转。从如此脆弱,如此缠绵的感情里,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一个海员。她被一个在太平洋里颠簸的男人俘虏了,而络腮胡青年是那么遥远,却那么具有征服她的魅力。

婚姻的欢乐由痛苦而获得

他们同年出生。黄韶华仅比李凌小三个月。24岁那年,他们准备去拿结婚证,不料在韶华妈那里卡了壳,宣告婚姻搁浅。

韶华妈对李凌说:“孩子啊,我不是瞧不起你这个人,你一表人才,只是你的职业……让我对女儿的婚姻担心。一旦她与你结婚,她就要忍受孤独、寂寞,而我的女儿被我宠惯了,我怕她承受不了啊。”

来自内陆江西的大娘对海员认识带有局限,并固执地坚守她的偏见。

一连几天,他见不到黄韶华,对热恋女友的思念与日俱增,形容自己“思念到了憔悴”。可是,当他执行新的航班时,当船驶向茫茫大海时,他的心胸变得像大海一样辽阔。他爱韶华,同样也爱海员这一行,两者都不愿意失去。那时做着二副的他,命中注定是为海洋而生的,奔向大海,就超然脱世,没有时间概念,忘了忧愁烦恼,世界变得简单而纯洁,只有日出日落以及无边的大洋。

货轮向遥远的古巴驶去。

远陆与远洋在召唤他。从亚洲到北美洲,远隔重洋,征途漫漫。尽管货轮以接近12节的速度全速前进,但由于大洋里没有任何参照物,货轮走了老半天,仍然像不曾挪窝一样。在壮丽的大海里航行一个月以后,抵达古巴,装了一船糖,货轮开始返航广州。

细心的李凌拿起“单边带”,就要告诉黄韶华返航的消息,哪知“单边带”坏掉了。穿越了加勒比海,行驶到太平洋,李凌只好用船上电台给未婚妻发了一封电报:“香梅可好,5月抵穗”。这是他最为满意的言情“作品”。这里的“香梅”是一种借代,避免了俗套,又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恋。

对于韶华妈,他也懂得尊重,毕竟韶华妈对海员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一次出航巴基斯坦,见了一件狐皮大衣,他要给韶华妈买下。那是一个夏天,巴基斯坦高温干燥的热带气候,使气温升到了40度以上,李凌把狐皮大衣穿在身上,试了一件又一件,穿得满头大汗。回国,当韶华妈收下这份礼物时,他感到尽了一份心。

一次货轮前往埃及,因为对黄韶华的思念,每当船停靠非洲大陆某个港口,李凌都要上岸,给她一个电话。电话费用是很贵的,不是以分钟计费,而是以秒,20美金200秒。“哈哈,我打了许多天价电话。”李凌回到广州,对黄韶华说。

黄韶华总是略带自责地说:“亲爱的,你不要生我妈妈的气,我的爱情注定要奉献给你,只是你要有耐心。”

婚姻的欢乐由痛苦而获得。搁浅的婚姻,对这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而言,增加的只是浓郁的罗曼蒂克情调和爱情的戏剧性。正因为黄韶华对他爱得深,他没有表现出对未来婚姻的过度焦虑与不安,使得他能够安心地做一个出色的海员,让他把青春献给中国的航海事业。

慢慢地,韶华妈对这位多情而执著的海员产生了好感。

一张压在枕头下的照片

2000年,黄韶华与李凌拿了结婚证。没有来得及庆贺,当天,李凌即飞往上海,上了货轮,在宝钢装了钢材,向土耳其进发。

船靠伊斯坦布尔港。这是李凌第一次踏上土耳其的土地,对一切充满好奇。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成为亚洲和欧洲的天然分界线,也使伊斯坦布尔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座横跨欧亚两洲的城市。

海边露天市场上空,一只海鸥在飞翔,好像在放飞一种人生的理想;一群孩子在位于欧洲一侧的新清真寺附近玩耍。他抱起一个可爱的男孩,请同事给拍了一张照片留影。这个异国他乡的漂亮男孩,给了李凌足够的想象空间。此刻,作为一个获得法律认可的“丈夫”,他多么想要一个孩子,脸上充满灿烂的笑容,还有一些慈爱。

这次出海,一去就是半年才回广州,他带回了这张照片,给了妻子黄韶华。“不要说,一切都明白。” 黄韶华接过照片,热泪盈眶,“我会给你生一个乖儿子的。”

黄韶华没有自己的房子,却有繁忙的教学工作。但是忙完了一天,回到宿舍,夜晚照旧空寂,李凌出海了,不在身边。每当这个时候,黄韶华都要拿出这张压在枕头下的照片,打开音响,放一首缓慢的抒情曲子,端详李凌抱着土耳其男孩的照片。李凌的那份慈祥和那份可爱,叫她笑了一遍又一遍。她坦然地活在“两人世界”的美好回忆中,仿佛她依然躺在他温情的臂弯里。

她暗自下赌:谁说海员的家庭容易出现婚姻危机,不是男的花心就是女的出轨?为了我们的家,我愿意赌上我的生命,这在我的家庭不会出现!不会的!何况有我所爱的教育事业,何况我是一个知性女子!教学工作填满了每一天,我不会有空虚和无聊的时光。

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后来也买了房子。黄韶华的妈妈早已认同了他们的婚姻,并以他们夫妻不曾料到的十二分的热情,支持这个温馨的家。

分享丈夫的海洋传奇

李凌以最大的热情体验家庭幸福,正如投入令他兴奋的航海事业一样。

妻子黄韶华是与他分享工作和家庭幸福的人。而他传奇般的海员生活,的确值得她来分享。

他从结婚时做二副算起,先后升任大副和中海货运金沛轮、恒辉轮、神农峰轮、嘉安山轮远洋船舶船长。

2005年,公司选拔超大型船舶船长,30岁的李凌名列其中,并被派往15万吨级的“恒辉”轮工作。此前,李凌工作过的船舶最大也只有1.5万吨,这回他一下要到大10倍的船舶任船长!

执行智利航线任务归来,这天,他刚进屋,就手拿一份老外用英文写的《证书》,高高地举过头顶,在家里绕着圈子,又蹦又跳,兴高采烈,在妻子面前表露出骄傲的神情。至今,黄韶华依然记得《证书》上面的话:恭喜李凌船长,顺利通过麦哲伦海峡。

他没有解释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智慧,才能够通过麦哲伦海峡,只是说,他的巨型货轮按照既定的安全航线,几下就顺利开过去了。

啊!这就是著名的《智利麦哲伦海峡航行证书》!妻子激动地喊道:“我的船长,你好伟大!”

其实,这是一次冒险的航行,通过了麦哲伦海峡就没有不能战胜的风险,便可以闯过全球所有的大洋。其背后的故事,他永远也不会告诉妻子。

当时,“恒辉”轮在安特卫普卸完货开往预定南非装港的航程中,公司临时改变航行计划,安排货轮经过麦哲伦海峡至智利,再装货回到中国。

麦哲伦海峡是南美洲大陆南端和火地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长560公里,由地壳断裂下陷而成,海峡内寒冷多雾,并多大风暴,是世界上风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

要在狂风恶浪中顺利通过麦哲伦海峡,无论是对“恒辉”轮还是李凌船长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李凌首先做好航行预案。由于麦哲伦海峡的海图资料严重不足,再加上当时国内没有此类老旧超大型船舶通过麦哲伦海峡的经验,部分船员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李凌一方面鼓励船员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另一方面,与公司海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得到岸基的有力支持,制定严谨安全的航行计划,加强应急演练,确保航行安全。

在开往麦哲伦的航行途中,由于风浪的作用,5舱舱底板焊缝裂开,双层底内的压载水发生喷水。李凌沉着应对,核算船舶稳定性和强度后,合理调整压载水,组织甲板和轮机两个部门的技术力量对该舱底板进行紧急修理,并经受住大风浪的考验,使“恒辉”轮成功通过了麦哲伦海峡。

又是一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李凌出航美国纽约归家,带回一个故事。

那是他的下属,两个年轻的海员在纽约港上岸,看中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不大一会,一个黑人把电脑送上船来。不巧的是,这个健忘的黑人把两台电脑记成了一台。船马上就要开航,黑人再去扛一台电脑已经来不及。然而,两个年轻海员都要这台电脑,互不相让,发生争吵,差一点动起拳头。

李凌船长立即出面制止。两个海员各摆各的道理,都不服气,表示听船长来决定。

李凌说:“你们都听我裁决?”

“是!”两个海员跟军人一样站得笔直听候“命令”。

“重复一遍,无论我做出什么决定,你们都没有意见?”

“是!”

李凌思考了5分钟不说话,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他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这台电脑归我了。”

两个海员面面相觑,发呆地看着他们公平而“自私”的船长,好像陌生人一样。

货轮发动机器,起航了。

航行了10天,一帆风顺,两个海员有如亲兄弟一样重归于好。这时,李凌把他们请到船长室,说:“我跟你们把电脑保管了10天,现在还给你们中的一位,谁更需要买?”

两个海员互相礼让,最终电脑给了更需要的一位。

李凌说完故事,家里一片欢声笑语。

“爸爸,你的爱太粗暴了!”

2010年2月5日,我国自主开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第一艘大型矿砂船――“中海兴旺”轮建成。该轮是中国海运集团23万载重吨矿砂船首制船,由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它的出产填补了我国同类产品空白。

李凌有幸成为“中海兴旺”轮首任船长。此时,他35岁。一个被父亲设计为跑内河小船的水手,现在是中国乃至世界超大货轮的船长。举行下水仪式的那天,他仰望这艘巨轮:全长352.5米,型宽52.5米,这个庞然大物简直就是一座在海面移动的“岛”!再看“中海兴旺”轮的吃水深度,居然有18米之多,等于水下有7层楼,另外,甲板上的驾驶室还有6层楼高,续航能力可达3万海里。在国内港口,只有曹妃甸港、湛江港等4个港口的散货码头可以停靠,其余港口都不够吃水深度。

“中海兴旺”轮专门承运首钢集团的进口铁矿石,往返澳大利亚与中国航线。

无论《大航海时代》虚拟出怎样的航海图景,也不曾虚拟出现代远洋货轮的高端配置。充满智慧的人类既然造出各种船只敲开了大海之门,就不会停止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会有各种办法让海员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让他们面对空阔的大海而不感到遗世孤独,海事卫星电话是一个福音,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缩短了海员与家庭的距离。

去年起,黄韶华的电子邮件,已经能够通过地球定点卫星,与远洋上行驶的货轮进行网络互联。

那是2010年的一天,她给李凌的电子邮件写道:

亲爱的凌:

我昨天带儿子去看了《阿凡达》,3D版的,效果很棒,立体感超强。

我承诺,只要儿子认真学习,我就只给他报他感兴趣的小提琴班,其他都不用。的确也是,现阶段来说,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什么奥数、英语,我完全有能力在家辅导。

这是李凌用英文所写的一封电子邮件:

亲爱的华,好吗?

我们预计2月9日早上10点抵达dampier港,一切顺利。

儿子喜欢小提琴是件好事,既可学习音乐又可启感思维。我对音乐一无所知,真遗憾!希望儿子能成为多才多艺之人。

让儿子在假期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回忆我的童年时代,玩得很开心,可学得太少了。

爱惜自己。想你!

强大的“中海兴旺”轮在海面航行,只有一个威胁,那就是海盗。每一次出海回家,黄韶华都提醒李凌,要提高警惕。“没事!如果海盗偷袭上船,是一只虎;不上船,就是一只鼠。我们的‘兴旺’轮有那么高的船舷,海盗爬不上来。”李凌总是把来自海上的风险大事化小。

而事实上,航行在海盗出没的海域,李凌作为船长从来不敢掉以轻心。他命令打开生活区所有的灯光,打开所有的舱口灯,并且在货轮四周装上了探照灯,整条船成了大海之上最亮的光源,可以远远地射花海盗的眼睛。他还安派船员分班不间断地在甲板上巡逻,耀武扬威,大摇大摆。所有的一切,就是给海盗传递一个确定的信号:我们是有准备的,你们别来!

曾经有一艘疑似海盗的船只,在遥远的海域看到通体透亮的“中海兴旺”轮,就脱离航线,没趣地掉头溜了。

虚惊一场,胜利返航回国。他把儿子搂在怀里,抱紧,再抱紧,给儿子一个大大的亲吻,一脸的络腮胡扎在儿子的小脸蛋上,儿子受不了,说:“爸爸,你的爱太粗暴了!”

2011年1月21日,黄韶华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海职代会。在讲话中,她抒发了所有海嫂的心声:“中海航运事业的发展就犹如建造一座圣殿,许许多多理想主义者,包括我的丈夫都正为此而奋斗!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梦想,生命也将焕发异样的光彩。”

她继续说,作为海嫂,我深深喜爱艾青的一首诗《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韶华白首篇4

1949年冬,我随刘邓大军进军西南,离开家乡,至今已60年了。60年来,虽然工作地点变换了许多,革命岗位变换了许多,生活环境变换了许多,然而浓郁的乡情却是从来没变过。故乡这一片热土,始终是我晨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地方。

1947年,统治的湖南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当时,我正在湘乡春元中学读高中。这年秋天,在湖南地下党的组织下,我勇敢地冲出校门,参加和领导了“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革命学生运动,后因身份暴露,被学校开除。1948年冬,经党组织安排,我来到韶山,在周家祠堂(秧田冲)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韶山,可是个好地方,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清代乾隆间,韶山附近的一位举人戴炯,在给《中湘韶山毛氏族谱》作序时说:“湘之西 (指湘江西岸),有韶山,山峻以复,泉洁以长,茂林修竹,云气往来,中可烟火百家,田畴沃壤,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果然,一代奇才横空出世,在这里诞生了伟人。他如同东方升起的朝阳,普照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在领袖的故乡从事地下工作,真有用不完的力,有使不完的劲。我当时担任地下党湘乡湘西区委委员、区委书记,白天教书,晚上和星期天就开展党的活动: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开办夜校,进行革命宣传,同白色恐怖进行巧妙的斗争。

不久,经中共湖南省工委决定,发动湘中起义,开展武装斗争。我作为地下党的主要骨干被调到游击队,担任湘中纵队第四团政治处主任。我们这支部队主要活动在湘潭、湘乡、宁乡、益阳、安化五县边界,团结群众,袭击敌人,直至湖南和平解放。当时我们还很年青,不懂得多少革命道理,但是那一股子对革命事业的蓬勃锐气与豪情,确是最可宝贵的。1983年,我从四川调回中央机关工作时,曾填过一首《满江红》,其上阕就是描述当时情景的,可以说是对这段斗争的真实写照。

早岁从戎,齐奋起,几多豪杰。凭壮志,誓言直捣,蒋家王阙。湘水义旗平地举,韶山峰火冲天烈。看三湘子弟逞英豪,频传捷。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60个春秋悠悠地过去了,湖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抚今思昔,怎不令我感慨万千?作为我们党的队伍的一个老兵,受党的教育、为党工作了六十多年。虽然贡献甚少,但是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是无愧的。今年是新中国的六十华诞。对于我们这些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的建设尽过一分力的人来说,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我又写了一首诗,以此表达一个老兵感念当今盛世的热烈情怀:

七律 ―― 祝新中国六十华诞

地覆天翻六十秋,中华鼎立傲环球。

军民励志同甘苦,党派齐心共戚休。

民富国强惊世界,武功文治震顽酋。

韶华白首篇5

同样的还有陈中孚在《茶岭》一诗中记载海南茶岭茶树的景象,“天柱峰头拨晓云,灵芽一寸得先春。紫芹绿笋方知贵,雷发枪旗未足珍。”在烧水备具方面,例如宋东莞人赵必王象《和同社钱梅》写有“呼童涤茶皿”,在《避地惠阳鼓峰用徐心远韶》写有“风供松叶暖茶灶”;又如南宋琼州人白玉蟾在《清胜轩夜话》一诗中写有“茶铛无火召玉童”;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曾任广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任职期间写有饮茶的诗句,如在《二月一日雨寒五首》中有“茶瓯火合对炉熏”;宋越州人李光被贬琼州期间,写有《即事十二首》,其中有“旋添活火待煎茶”;宋番禺人李昴英在《蒲涧山行宿景泰呈诸友人》中有“旋摘新芽拨涧泉”。宋东莞人张登辰在《茶磨》一诗中写有“枯叶旋煎鱼眼水”。在烹茶方面,如白玉蟾在《赠卢隐居》一诗中写有“且自烹茶学玉川”;又如坡在惠州度过第三个春节时,他在《新年五首》中写有“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后被贬谪到儋州时,爱饮茶的他又写了《汲江煎茶》一诗,诗中描述了坡在贬谪期间烹水饮茶,通过饮茶来扫除自己消极的情绪。李昴英在《碧霄》中有“茶烹石鼎抱茅烧”。

在茶汤方面,白玉蟾在《凝翠》中有“茗花涌白雪”,又在《题瓮斋》有“茗花浮枕斗清芬”;宋舒州人朱翌被贬谪到韶州,在韶州居住十九年之久,他在《元日登城》一诗中写有“春生茶碗结琼花”,又在《喜雪》一诗中写有“客从暖浮茶乳白”。在饮茶及体会方面,杨万里在《食车螯》一诗中写有“老子宿酲无解处,半杯羹后半瓯茶”。白玉蟾在《送郭进之》一诗中有“茶甘齿颊香”。宋南海人刘镇在《念奴娇》一词中写有“玉川风味如许”。宋诗人唐庚谪居惠州时在《杂诗二十首》中写有“南方禁太饱,茗碗直须宽”。宋李昴英在《满江红》一词中写有“却坐间著得,煮茶桑苎”,把自己比作陆羽,可见李昴英非常爱好烹茶和饮茶。

一、以茶修身:佛道普遍的修行方式

茶很早就已经传到广东并与宗教人士结缘,据《晋书》记载:“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东晋穆帝)升平三年至京师,后至南海,入罗浮山。”可知,敦煌人单道开入罗浮山修行,亦将饮茶的方式带到罗浮山。唐代僧人与道士好茶,因而促进了茶风,许多名茶的烘焙亦是出自他们之手。五代至宋禅宗独盛,禅僧对于茶的爱好一直延续,并更盛于唐,不仅僧人的日常修行生活、供佛、赠香客等离不开茶,茶亦是寺庙重要日常经济来源,成为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此外,茶有不发的茶性,对于修行僧人的欲望亦有所抑制,有助于修行悟道。通过宋代广东寺庙的僧人、道观的道士在日常修行生活中与茶打交道的过程,可以清楚地展现茶与宗教人士生活的密切程度。从相关史料可知,宋代广东寺庙和道观香火兴盛,发达的宗教文化将士人们津津乐道的品茶文化传向田野,走向大众,大大促进了广东茶文化的发展。茶与僧人的结缘由来已久,且一般来说,僧人饮茶之风较道士来得兴盛,从在僧家长大的陆羽撰写的《茶经》就可以知晓,料想陆羽应是受其师傅智积禅师爱好饮茶的习惯而被感染。僧家向来种有茶叶,如宋韶州曲江人余靖在《游水南寺》写有“双刹耸浮云,层轩绝世尘。松溪千盖雨,茶圃一旗春”(余靖.武溪集(卷1).四库全书集部)。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韶州“则川和尚:师入茶园内摘茶”(《景德传灯录》第3册,卷8,《则川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写的是在韶州的白云寺、南华寺等寺院,向来有僧人开辟茶园种茶。在日常修行过程中,以茶供佛和饮茶成为僧人的必修课之一,如东莞人李春叟在《题云溪寺》写有“杖屦前溪踏晓霜,僧茶那定搅饥肠”,又如在李昴英的《赠云峰演庵主》一诗中的“佛粘土壁煎茶供”。宋时,文人到访南华寺,寺院都会设斋菜及茶水招待,或者与寺僧饮茶论道,如朱翌多次游访南华寺,留有“人众不烹茶”(《南华具素饭烹茶诗》)、“饮香休问水流西”(《丙寅十月游南华》)、“斗茶夸顾渚”(《南华五十韵》)等茶诗。寺院中,不仅饮茶成为日常生活必需,而且在日常师傅与弟子的对话中,处处充满禅机,有时于理论之际,亦常以茶示意,引起谈话机锋,并使对方了解所论的事,如《景德传灯录》记载:韶州“松山和尚:一日命庞居士吃茶,居士据起托子云:人人尽有分,因什么道不得?师云:只为人人尽有,所以道不得。居士云:阿兄为什么却道得?师云:不可无言也。居士云:灼然灼然!师便吃茶。居士云:阿兄吃茶何不揖客?师云:谁?居士云:庞翁。师云:何须更揖。”(《景德传灯录》第3册,卷8,《松山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又如,韶州白云祥和尚条:“韶州白云祥和尚实性大师,初住慈光院。广主刘氏召入府说法,……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石桥那畔有遮边无会么。僧曰:不会。师曰:且作丁公吟。问衣到六祖为什么不传?师曰:海晏河清。问如何是和尚接人一路?师曰:来朝更献楚王看。问从上宗乘如何举扬?师曰:今日未吃茶。”(《景德传灯录》第7册,卷23,《白云祥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在南方广东,茶很早就与道教结缘。广东的罗浮山、西樵山等历来是古代道家修行的胜地,对在罗浮山修行的僧徒与道士们来说,饮茶有助于驱赶睡魔,何况宋代罗浮山有岭南第一泉的卓锡泉水,更是好茶好水两绝佳,在南宋广东英德人郑玠的《茶庵》一诗中如此写道:“道人宴坐碧山阿,啄木敲门拟客过。吾境本无妖魅事,日长翻有睡为魔。少水仍将活火煎,茶经妙处莫虚传。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茶庵》二首诗,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汇编》卷一九作逍遥子诗,第一首题为《茶庵》,第二首题为《罗浮茶》)南宋道士白玉蟾《张道士鹿堂》中写有:“清梦绕罗浮,羽衣延我游。新茶寻淮舌,独芋煮鸱头”。广东博罗人陈焕在《黄龙洞口道人送茶及筇竹杖》一诗中写道:“露泣新芽九节筇,芽如雀舌节如龙。烹来习习风生腋,拄上罗浮第一峰。”留元崇在游览罗浮山慈济庵时写有“归自星坛日未斜,草庵留住一杯茶。道人自点花如雪,云是新收白露芽”(《慈济庵二首》)一诗。南汉时,有乌利道人云游到南海西樵山炼丹,开辟茶园种茶,据《南汉书•乌利道人传》:“乌利道人,不知何许人,时称之曰乌利游方。至西樵山。耽喷玉岩之胜,构屋栖焉。辟谷食,能用禁咒。于所居侧辟园,遍植茶株。晚喜烧炼。岩下有丹井二,泉水赤、白各一。丹成,遂羽化”。

二、以茶待客:民间普适的礼俗习惯

茶发挥着以茶待客的功能,甚至在最南方的琼州,都有“客至但请坐饮茶”的民间礼俗,可知茶已经逐渐深入和普及到广东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李昴英在《后峒月溪寺》一诗中写有“茗苦苛留客”。据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邹浩志完以言事得罪,贬新州。媒孽者久犹不已。元符二年冬,有旨付广东提刑钟正甫,就新州鞠问。志完事不下司。是时钟携家在广州,观上元灯,得旨即行;漕帅方宴集,怪其不至,而已乘传出关矣。众愕然。钟驰至新,将志完拘之浴室。适泰陵遗诏至,钟号泣启封。志完居暗室,不自意得全,又闻使者哭泣,罔测其事,意甚陨获,良久,钟遣介传语,止言为国恤,不及献茶,且请归宅。志完亦泣而出。其后东坡闻之,戏云:‘此茶不烦见示’。”

韶华白首篇6

2、南柯一梦,梦醒是分。

3、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4、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5、我以心为聘,可许白首不离,一世相依,可愿?

6、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7、一梦天涯,人海风情万种懂,岁月无心人海冷,漫不经意,只手遮天,一段韶华,唯一私心,断月沧海,漫不经心,指缝断影,一梦天涯问相望,人海别情问江湖,懂人生,问情缘,一生缘,一段散,问来期,今生散,多少人海别,一首人海冷,风月无息,雷雨三更,少年系别,无情燃尽韶华,一首凌乱思念,无尽佳期,断月古风扫断。

8、我等待东风吹我,心涌动,泪暗滴,湿衣衫,漫漫夜,更加漫长,我的思绪,更加迷茫,此时的我显孤单,情感路上我忧伤,他不属于你,注定放弃。

9、为何,永世的期盼,却只能换来遥远的彼岸。

韶华白首篇7

断烟衰草,萧萧木叶,零落繁华,九逵烟月,小窗残酒,红颜易老,青衫和泪。往事难凭,回首飘零,叹火树星桥,琼楼寂寞,一种悲凉滋味,几番离合,便成迟暮。独自凭栏,天公簸弄,百尺游丝千里梦,泪似秋霖挥不尽,别画秋山,无限凄迷。

鲛珠迸落,锁凤萧寒,浅笑深颦,紫玉钗斜,别后愁并,年来憔悴,枕偏梦杳。罗衣不奈水沉香,遍番眉谱只寻常。远信不归,幽期参差,空守伫望,泪邑红笺,雨歇梧桐泪乍收,归来无语,便叫红豆葬倾城。西风独凉,叶闭疏窗,滴损烟玉,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

今夕何夕,微雨花间,花蕊飘残,欲诉幽怀,花丛冷眼,凝情恐人见,准待分明,断魂无据。珠有泪,玉生烟,雨霏微,帘影渡,篆香清梵,虚翠衾单。吹花嚼蕊,藕溪乍成,遣怀寻思,倩魂消尽,薄妆浅黛,盈盈清瘦。一抹晚烟,半竿斜日,几时恨幽,只合一生休。

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满离忧,无恙年年,芙蓉悠悠,梦里菱讴。冷清芳菲,一阙悲歌,点鬓星星,相看似旧识,落花曾染湘黛。惆怅离情,莫说离情,那是今生,可奈今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叶叶萧萧,分付秋潮,暗滴花梢,帘影谁摇,檀粉慵调,朝泪如潮。

青鸾去也,留君不住,芳华笺约,风态宛如昨。铅泪难消,清韵谁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梦觉城笳,月上桃花,也为春慵,不及芙蓉,肠断天涯,暗损韶华。韶华如梦,断魂残角,只催飘泊,多少心情难托,槐花落,不成孤酌。月色如银,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云髻香雾成遥隔,迢迢光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杯愁绪,几年离索。碧桃影里,誓三生,小红亭,蔷薇影,帘卷落花,个人无寐,几点清泪,分明悔。鉴取深盟,繁华如梦总无凭,箪纹灯影,净消尘土礼金经。相对忘言,执手念,故人一去不相见,再难寄缠绵,一曲离殇,孑然彷徨,执手千年,两两相望。

你挑灯回看,我把萧再叹,山河一诺,遍踏阡陌。雨霖玲,风淅淅,惊晓漏,骊山雨罢,清霄半晌,比翼连枝,梦中一重帘。碧云天,黄花地,拈香一瓣,袅袅微雨,红衣狼藉。

韶华白首篇8

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国文联委员,现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美协名誉主席、湖北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客座教授。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曾因举办《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77抒怀》《黄河·长江·大海》画展和发表《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为世人所注目。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先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80多次,出版画集20多种,出版《面向新世纪》等文集5部。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0年获第四届AAC艺术中国2009年度艺术家大奖。2012年荣获美术报2012年度人物大奖。是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近日,“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盛大开展。开幕当日,高官、嘉宾、媒体云集,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同行及美术爱好者,显得异常热闹。中华艺术宫开辟了多个场馆共4000多平米的展厅,汇集了周韶华的“两河寻源”“山河纪行”“天地江山”“梦溯仰韶”“神游星空”等主题系列作品130余幅,清晰勾勒出作者几十年来的创作脉络。读罢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巨幛,还是尺牍小品,但觉山势逶迤,烟云轻蒸。高天迥地间,怀逸浩然之气贯乎其中,所呈现之风骨、气势,人画皆醉。与此同时,被作者强烈的求变求新意识所打动,无愧“中国气势派山水画”一代宗师的美誉。

今天,当我们讨论当代艺术的演变,上海的“十二人画展”,北京的“星星美展”及随后的“85美术新潮”是绕不开的事件。从那时期起的诸多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术创作的风气,而周韶华作为当时一个湖北省美协的领导,敏锐地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一种英雄般的豪迈,率先冲锋陷阵,扮演了历史上不可替代的角色。他曾邀请上海“十二人画展”到武汉展出、在京感受“星星美展”。1985年初由他创办的《美术思潮》,大胆启用当时年轻的理论先锋彭德为主编,《美术思潮》所汇集和传递的美术新思维,影响波及全国,让武汉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重要的策源地。而他三十多年创作实践同时,理论上提出“全方位关照”“横向移植”“隔代遗传”三大理念。成为中国画创新领域的实践家、理论家和先行者之一。

特殊的成长经历

1929年10月,周韶华出生于山东荣成市青木寨一个渔民家庭。有意思的是,他站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浩渺的太平洋,大海的波涛时常激荡着少年的情怀,漫长的海岸线,结构着周韶华的视野和心灵,好像预示着什么。

周韶华父母早逝,从小跟着外婆生活。二舅发现他聪明好学,就把他送进私塾。然而家里遭变故,他在私塾里只呆了3个月,但就凭这3个月,他把《论语》背了个滚瓜烂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背得八九不离十。在被迫弃学后,他只能赴异地当童工,童年遍尝人间疾苦。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耍时,12岁的周韶华,于1941年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扛起了抗日的枪,身材高大的他成为一员战士穿梭在战场经受生死的考验,之后他又做了团长的勤务员与通讯员。次年,他就因能熟背《论语》,被团长推荐到连队做文化教员。他教战士唱歌、识字,做宣传鼓动,组织文艺生活,烽火岁月让他与艺术渐渐结合起来。艰苦的部队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素养。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他曾荣立三等功、一等功,被评为甲等模范,并开始在大型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于是命运出现了转折。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跟随解放大军渡过黄河的周韶华进入中原大学美术系学习,半年后被分配到《新华日报》中原局宣传部出版科美术组,进入了专业队伍。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那时“工作严格枯燥,为了自娱自乐,便拿起了画笔”。周韶华的第一件作品《买辣椒》在《新华画报》上发表,受到组织上的重视。《买辣椒》连环画,讲的是连队司务长下乡买辣椒,当地乡亲不要钱或少收钱的故事,表现军民鱼水情。

这段经历又一次给了他非同一般的体会:“创作如何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说是他日后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阳刚大美和浩然之气的主要动力。他事后总结到:“我们这代人觉得自己身上应该有一种文化担当:怎样才能把上下5000年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传承下来?怎样开拓国画新境界,发展新的国画艺术?这实际上是我们肩上的两副重担。”一种革命者的使命意识开始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新时期中国画创新的先行者之一

1950年,周韶华分配到湖北省文联任秘书兼美术组长。工作之余,全力研读古今中外名著和相关美术理论书籍,这一准备为日后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双向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其首篇论文《为美术工作者呼吁》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引起反响,初试啼声,尽显理论才华。1961年创作了水彩画《山茶之歌》、水粉画《暮上巴峡》。1962年开始转入中国画创作,国画《满载落霞归鱼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他被迫关进“牛棚”,劳动之余仍然坚持画速写积累素材,还偷偷抽空拜访名师求教,这些努力使得“”刚结束他便能马上投入工作。

1977年,周韶华被借调中国美协任《美术》杂志编辑,期间结识创新意识强烈的艺术家吴冠中,同时发现美术理论新人彭德等,并分别推荐他们的论文《谈形式美》《审美是美术的惟一功能》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美术界赢得口碑。

1978年受命重组湖北美术家协会,任副主席秘书长执掌具体工作。“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他敏锐地感觉到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如何主动寻找时代图像构建时代精神?一种使命意识摆在他的面前。他邀请1979年末上海的“十二人画展”成员赴武汉交流、了解1980年初的北京“星星美展”动态,他断然决定投入这场艺术创新改革的洪流中。该年,在故乡在大漠,在长河在窑洞,在荒漠八极,在日月星辰,他紧握那支千年传承之笔,开始酝酿《大河寻源》组画创作,他抱定创新的目标,呼唤时代的强音。正如他事后总结:“初衷是呼喊民族大灵魂,以示对改革开放的拥护。”于是,叱咤东西,神州袤野,山河盛状,成为他的横轴;千年上下,仰韶旧梦,汉唐长风,成为他的纵轴。他渐渐变得更加自信而大气。

1984年,周韶华策划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在汉阳开幕,汇集全国各地著名美学专家王朝闻、蒋孔阳、伍蠡甫、洪毅然、李尔重等百余人。百家争鸣,汇集交锋,气氛热烈。他的“全方位关照论”推出并随即在《江苏画刊》发表,被《新华文摘》评为年度六大新论,成为一时焦点。

1985年,在他的倡导下,《美术思潮》创刊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本开拓性的美术杂志。周韶华以湖北美协主席团的名义大胆启用当时还年轻的彭德为主编,自己与鲁慕迅任副主编,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格局。《美术思潮》的创刊兴起了新生的艺术力量,汇聚了皮道坚、彭德、鲁慕迅、黄可、鲁红等当时还年轻的新锐评论家,让武汉成为“85新潮”的重镇,中国当代艺术的策源地。

这一年在周韶华的倡导下,“中国画新作邀请展”获得空前成功,展出了吴冠中、刘国松等25位全国十几个省市中最富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作品,再一次引领百家争鸣,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周韶华自己坦言:“举办这样有规模的、有革新意识的大型画展,理直气壮地举起了中国画创新的大旗,在全国是第一次。吴冠中甚至称之为“新的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说起吴冠中,他和周韶华有一段不解情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全国美术界的大会上由于媒体的误传,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受到全面的批判,周韶华帮他解围,休息时,吴冠中趴在周韶华耳朵旁说:“咱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周韶华是深深了解吴冠中是不拘泥于常规思想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探索也时常受到非议,两人惺惺相惜,自此在美术界也有了“南周北吴”的说法。

“三大战役”“三大理念”贯穿一生

具有将军情怀的周韶华,把自己一生的创作归纳为“三大战役”贴切不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打响第一战役“大河寻源”,至今已经30多年;之后的“长江战役”,以荆楚文化为依托;紧接着是抒发故土情怀的“大海之子”第三战役。这三大战役贯穿了周韶华的整个艺术生涯。本次展览包括《梦溯仰韶》《荆楚狂歌》《汉唐雄风》《江山多娇》四个系列,构成展览的主体部分。在回廊的展示空间中,以“军旅生涯”“艺术苦旅”“新潮激荡”“风云再起”“在新世纪”为叙事主脉,铺陈展览的文献部分。将“三大战役”串联起来,回顾周韶华一生创作,同时也标明他的坚定信念和实现中国画创新目标的顽强意志。

为打赢“三大战役”,他行程3万公里,祖国的大山大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30多年其实他只做了一件事:即把中国山水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他说:“我在中国画的变革实验中,长期处于逆境寻路的遭遇”。试想,没有超人的意志是坚持不下来的。今天看来,与他自身的使命感与长期的文化积淀、文化自信是分不开的,他在困扰的争议声中思考并激发活力,在特定的中国现实社会与文化背景中,特定历史语境下个人意志与自我气质交融中,成就了别样的周韶华。“三大战役”也折射出他作为一个“艺术创新超人”须具备的百折不饶的精神。

其实,周韶华本身就是一种雄强力量和艺术精神的象征,他一旦确立自己艺术理想及创作之路之后,就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一位耄耋老人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在探索,在当代确属罕见。对于他的艺术贡献,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周韶华先生绘画可贵之处,在于把中西绘画的优长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表示:“用青松喻革命者,早已经是大俗套,但我实在也想不出更恰当的喻体,来比附这个12岁即参加了八路军,八十年代初又高屋建瓴般地理论建树和横扫千军的艺术实践掀起了一场画坛革命的双重革命者。”我看这是对这位老艺术家的最中肯评价了。

这里笔者有必要作一点补充:大致上,作品的意义由所产生作品时代背景建立的关系决定的,自古以来画家可分为好画家和有意义的画家两类。人们需要好画家,因为这一部分画家训练有素,沿传有序,符合普遍的欣赏习惯,是已有的评判标准的活的载体。有意义的画家,是那种不甘心步前人后尘,独辟蹊径,历史上追求艺术新境的极少数成功者,因为这种艺术新境,须有一个不断完善成熟的长期过程,起初往往总有难以被认同的陌生感。周韶华属于后者。我们仔细分析他的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脚踏实地却充满艰辛,有一个不断在实践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其成功还包含了极深的中国文化背景、自身的素养和时代机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笔者曾旁听周韶华先生在上海中国画院礼堂作过的一次学术报告,谈论中国画的创新。记得当时他把上海画坛创新活跃的画家林曦明、陈家泠两位也请到讲席台陪坐,了解到他以刷子代替毛笔画画,用色上掺合使用化工颜料作山水,尝试形成特殊笔墨效果,凭此开拓山水艺术新境。他声如洪钟意志坚定地说:笔墨当随时代,画画不仅需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就不信我不能胜任组织上交给我的这一份工作。当时程十发总结发言:呵呵,画如其人啊!周韶华气势撼人,就像三国时的五虎上将猛张飞。

韶华白首篇9

作者:夏煜177班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时刻都在以各种方式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教育,伟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缘于此,我对井冈山、遵义、延安和韶山,这四大中国革命纪念地心存向往,对本省境内的韶山更是神往已久。为此,在上周我有幸和同学一睹了韶山的风光,体验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受到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

4月5日

这天清晨,我们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向韶山进发,去追寻伟人的足迹,缅怀的丰功伟绩。

带着无比喜悦心情的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经过了一个上午车程。我们便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故居。它位于韶山冲上屋场,是一栋明显具有江南特色的土砖青瓦房,呈凹字形排列,东边为家,西边草房为邻居家,中间的堂屋为共用,供奉着神灵或先人牌位,堂屋大门上端挂着邓小平同志1983年题写的“同志故居”贴金木匾。进入室内,厨房、横屋、卧室、杂物房的陈设均是19世纪初典型的湖南农村家庭的用具和摆设,此外还有猪栏、牛栏和谷仓等。从室内出来,满目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众人纷纷合影留念,让这一刻的激情定格成永远的回忆。

饭后,我们又来到了纪念园。据说它是韶山村筹资4700万元建造的,没要国家一分钱。纪念园浓缩了中国革命各阶段与有关的景观,南湖游船、井冈山八角楼、延安宝塔、枣园窑洞、遵义会议会址。不过,让我最有感触的还是那延安宝塔。它那雄伟的建筑仿佛让我感到战争的硝烟正弥散在其中,革命的烈士仿佛在塔顶引颈长吼“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吧!”

4月6日

今天的一个主要目标——滴水洞。来到滴水洞的门前,三个大字整齐的排放着。据说此处风水绝伦,是一块难得的宝地,的祖父就葬于此处。自1932年起至1949年春,曾派特务三次来掘的祖坟,均因当地百姓的保护而未得逞。滴水洞一号楼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也是滴水洞景区的主体建筑,因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曾隐居于此而闻名于世。一号楼现已成为展室,除了办公室、卧室、会议室、娱乐室外,还建有具防震、防毒、防核爆炸功能的防空洞。虎歇坪则是一大名胜古迹,山路虽然越走越陡,路滑藤绕,可有美景相伴,我们怎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终于登上了山顶,回首遥望,群山历历在目。山腰的松柏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精神。如果白云山是浓墨泼洒的山水画,韶山就是画家笔下清淡素雅的中国画。

到韶山不可不看铜像。据说是真龙天子,在立铜像那天上午十点多,出现了日月同辉的奇特的自然景观,杜鹃花也提前三个月满山绽放。真是人间其景。

韶华白首篇10

逝者如斯夫,扼腕叹息,心不禁凄凄然而湟湟然,惆怅岁月的流逝,感叹时光的荏苒,呜呼人生的碌碌无为,两手空空?一刹那,酸甜苦辣,各种的滋味涌上心头,真的是怅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忆往昔,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为了心中那份永恒的信念与梦想,自己一如向西朝圣的信徒,高唱着生命的赞歌,孤独而又豪迈地跋涉在人生的行途上,无怨无悔。

无数次曾以为岁月会因这份跋涉而流光溢彩,人生会因这份选择而厚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