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7 21:03:54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1

九一八事变是继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外侵略政策的延续,而西安事变是促成实现中华民族联合抗战的关键。针对这两个学习主题,我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1.预设问题。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另外,对教材中涉及的人物要分别给予简单的评价;让学生尝试从教材编者、教师、当时的东北人、当时的日本人、当时国共双方等不同角度理解学习内容。

2.补充资料。给学生提供日本东方会议及《田中奏折》部分内容摘要、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的日本、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外各方做出的反应等材料摘要,让学生从中提炼历史信息,加强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

3.拓展思维。让学生自己搜集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做成简易的小课件,课前拷贝到教师的教学主机里,用超级链接与教师准备的课件链接,在教学中师生交流与共享;编历史短剧进行表演等。

二、创设历史情境,切入学习主题

譬如教师可制作课件,播放视频MTV《松花江上》歌曲片断、电影《西安事变》片断,并在播放后让学生思考:你从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你会产生哪些感想?教师依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在总结和评价后,设问:为什么会发生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新课教学开始时,我先用课件播放经过整理后的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基本知识梳理表(项目:事变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国内各方的反应),在学生认真观察后,提出问题:通过表格提供的历史信息,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整理的体验过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从中知道了本节课学什么、怎样能学会,明确了学习目标。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富有变化,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持久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使他们主动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用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田中奏折》摘要、日军侵略华北的路线图、电影《西安事变》片断等资料,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整理,形成统一的答案。

用活动体验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九一八事变的影响。首先运用课件、实物展台,展示师生搜集、整理的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组织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整理,从中意识到只有共同抗日才能挽救民族危机。然后让学生站在当时东北人的角度,写一个百字内的抗日宣传单,各小组推选一人进行演讲。

用主题辩论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第一步,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辩论准备;第二步,运用课件播放文字资料(事变后中、外各方的反应和态度)、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表的抗日通电的片断等,供学生参考;第三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间辩论,教师进行调控、指导和点评。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2

将“难忘课堂”学科化,打造英语“难忘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难忘课堂”模式的操作要义和基本结构,将这个理论贯穿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全过程,能够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促进师生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从而取得学科课堂记忆深远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难忘课堂”;阅读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已经掌握了相对有效的操作模式:读前进行背景知识介绍,文章内容预测;读中组织回答问题、填写表格等多样活动;读后开展交际性活动(讨论、辩论之类)、语言学习等。

这些活动较为有效地实现了《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丰富知识、获得乐趣,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在篇章中学习语言知识。

然而,教学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是一门艺术,机械地遵从某一现成操作方法,只能使教学失去生机和活力。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阅读教学主体混乱,阅读教学过程僵硬,阅读教学任务低效,阅读教学成效有限。那么,如何摆脱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窘境,创建活泼而又高效的阅读课堂呢?“难忘课堂”模式下的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二、“难忘课堂”模式的含义及其运用

(一)“难忘课堂”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国内涌现出以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为代表的各种理论探索和教改实验,“难忘课堂”则是德育领域研究成果向课堂教学延伸和深化的必然。“难忘”是指“难以忘记,无法忘却”,或是“永远印在脑海里,值得记忆”。“难忘课堂”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舞台或场所。“难忘课堂”追求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整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难忘课堂”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指导或与同学的合作,自主探究,经历知识;“难忘课堂”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整体性、差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获得积极的成长体验;“难忘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同时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智慧的价值和享受职业成功的幸福。

(二)“难忘课堂”的操作要义

1.问题驱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难忘课堂”倡导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2.自主探究

青少年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难忘课堂”倡导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并提升探究学习能力。

3.互动合作

面对驱动学习的问题,探究学习的任务,合作学习能提高团队和个体的绩效水平。“难忘课堂”倡导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等的互动合作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建构。

4.知情融合

课堂是认知与情感交织共生的世界。“难忘课堂”倡导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的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三)英语“难忘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发现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3)明确任务――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培养学生检索、收集、筛选、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5)合作交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通过摆出不同观点深化认识,获取新知。

(6)反馈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或师生互评,促进他们对已学知识的反思与建构,并引发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难忘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本课例选用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二单元“What is happiness to you”中的Reading板块“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Period 1)”。这篇课文是一个电视采访节目――关于幸福。Ms Brain,一个专门研究幸福的专家,在一个电视脱口秀中讲述了勇敢女孩桑兰的经历。她因为一次意外再也不能行走,但对生活、对未来却从来没有失去信心,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桑兰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幸福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这一单元的阅读策略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采访的技能;在提高阅读技能的同时能将它们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高效教学的前提。《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阅读训练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和掌握语篇所承载的语言知识;提高就语篇主题内容进行口头笔头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学习策略、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文化意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3)让学生根据自身反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桑兰的相关信息。

(2)学生了解采访的基本特征并掌握相关阅读策略。

(3)通过阅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归纳信息,能读懂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并总结出桑兰的性格特点。

(4)通过对幸福真谛的讨论,学生欣赏桑兰对幸福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学生能形成积极的幸福观并正确处理人生旅途中的挫折。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利用活动或其他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情境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社会生活相关,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情感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1 Pre-reading

Task1 Warming up (free talk)

(1)What does happiness mean to these people?

(2)What can bring you happiness in your daily life?

(3)What is happiness to the girl in the picture ?

Activities:

(1)enjoy a video clip about what makes a person happy

(2)free talk about happiness

【设计意图】

依据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有意识的,由自觉到不自觉的。通过运用本族语者的输入材料,可以弥补学生第二语言环境的不足。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营造多层面、多等级、多向度的任务型教学氛围”。Task1 Warming up (free talk)部分,用Video开始这堂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通过它可以了解美国公民的价值观,思考能使人快乐的是金钱还是爱,借此唤醒学生关于这个话题的已有知识。用free talk的方式来热场,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对主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需要。

2.发现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发现问题。问题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Task2: Lead-in

Different people find happiness and fun in different things. There are certainly no criteria assessing which way of being happy is the best.

(1)Who is the interviewer and the interviewee?

(2)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interview?

(3)Point out the fun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

Activities:

(1)read and understand Reading strategy: reading an interview

(2)predict what questions will be put forward in the interview based on the title

【设计意图】

读前,学生对这种题材的文章不熟悉,可能会盲目地从第一行看到最后一行。教师适时地进行采访稿的阅读策略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读第一段找出文章的主题、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并根据文章标题猜测采访时会提到哪些方面的问题。

3.明确任务

确定学习内容表,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Step2: While-reading

Task3: Competition

Rules:The class is divided into groups. If you give the right answer, you will win a point for your group.

Activities:

(1)Round1 Some information of Sang Lan(L22~L37)

(2)Round2 Important events (L22~L37)

(3)Round3 While Sang Lan was in hospital(L39~L53)

(4)Round4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after reading for 4 minutes)

(5)Round5 Use as many adjectives as possible to describe Sang Lan.

【设计意图】

有些教师为了走流程,不能全面考虑文本特点,给学生设计的阅读任务一成不变,局限于读后“True or False” statements, Multiple choices, Questions。在任务的层次方面,以表层理解为主,偏重细节,较少有从逻辑、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等多个层次进行引导的思维性问题。而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修正了这些问题。

依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针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Swain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理论(The output Hypothesis),即输入是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出是习得的表征,更是输入的终极目的。但是,不是简单的input就能达到高效的output,中间还需要intake,就是我们讲的内化过程。《课标》指出,高中英语的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带着任务,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管理和监控自己的阅读活动,有利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可以读出不同的内容。这一轮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critical reading。笔者把这个思维性的活动放在阅读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表达桑兰个性的形容词,还必须在原文中找出依据。

4.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必要时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Step3: Post-reading

Task4: Sentence appreciation

Activities:read and enjoy the chosen sentences

【设计意图】

在这个Sentence appreciation环节中,句子的选择依据是能让学生大声朗读后体味到措辞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和句子,再把这些句子进行有效的intake 内化之后,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词好句就会脱口而出,实现灵活运用。

5.合作交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通过摆出不同观点深化认识,获取新知。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或问题的理解。

Task5: Discussion

Instead of crying about what she had lost and feeling hopeless, Sang Lan thought about what she could do to get better.

In her opinion, getting up from where you fall is the most ordinary thing for a gymnast. And it’s her motto. She says that she’ll arrange her time scientifically and work hard on her studies so as to be a winner in life.

Activities: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under the heavy pressure of study, how can you stay happy and achieve success?

Present the teachers opinion by showing funny pictures indicating ways to find happiness.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语言的输出环节,通过讨论怎样在很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保持快乐,拓展和延伸了课文内容,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用英语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思考,以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也呈现一些自己的观点,并配上funny pictures,通过摆出的不同观点,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

其实,教学过程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6.反馈评价

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学习的成果,能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促进他们对已学知识的反思与建构。

Step4:Critical thinking

Happiness is an eternal theme that has been discussed over and over again.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happiness. To some, happiness means being surrounded by family and friends. To others, happiness means achieving success in something. To those injured or disabled people, happiness can simply mean a day without pain or just being alive.

In fact, it’s impossible for anyone of us to predict what might occur in our life. Remember happiness can be created by us ourselve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in the futu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hold on until we succeed or reach our goals. Hope you all can be inspired by Sang Lan.

Step5:Homework

(1)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ways to stay happy and achieve success under the heavy pressure of study.

(2)Prepare for the language points.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态度、策略、兴趣、方法等,教师都尝试着进行形成性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布置的作业是围绕阅读材料、教学重点任务来巩固和深化阅读理解。有课上多种形式的有效语言输入作铺垫,学生能将课上的口头表达顺利转化为书面表达。

(三)教学反思

学生喜欢的阅读课应该是气氛轻松活泼、师生平等友好、过程层层递进、成果丰富实在。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任务设计应体现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给每位学生搭好支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Task1 Warming up (free talk)部分,用Video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出欢乐的气氛,借此唤醒学生关于幸福这个话题的已有知识,直接切入本课的话题。用free talk的方式来热场,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

2.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包办者,而应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帮助者和评价者;教师不能主观臆测,照本宣科,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认知水平去共享知识。五轮任务通过活动层层深入,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握住了高二阅读教学的特点,用探究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能。特别是第五轮brainstorm,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个性的见解,并能产生后续阅读和学习的愿望。

3.强调合作活动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领者、激发者。教学过程应尊重个性差异,给予学生多一点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多些合作性活动。在Task3 Competition环节,用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感知、参与、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感受成功。在Task5 Discussion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怎样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保持快乐,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用英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4.注重过程评价

对于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Task4 Sentence appreciation及Task5 Discussion环节,特别关注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及时对各方面表现进行判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过程性评价只会将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这个侧面和那个侧面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并总结,而不是简单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阅读课是以阅读为主的语言运用课,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策略。每一遍的阅读都应有推断理解,向纵深发展及进一步获取新语言信息的作用,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合理,活动任务的设置有梯度。在“难忘课堂”模式下,一堂课中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理解的过程、归纳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可谓有明显的层次性、递进性,有效地实施了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科知识是学生高考以及将来个体生活的重要支撑,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实际表现,更要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走出“操作套路”,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联想、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姚天勇,陆军.难忘课堂:内涵、特征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

[3]姚天勇,陆军.“难忘课堂”文化意蕴与操作要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4(6).

[4]王媛.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2009(8).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3

记得1985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给老师们培训计算机操作。每天晚饭后,我们聚集在一个小小的机房里,围着10台ComxPC计算机,我给老师们一条一条介绍BASIC指令,示范英文打字指法,讲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老师们第一次面对神奇的电脑,兴趣盎然,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两个“影子”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流传。那是2001年冬天,我到山东淄博参加教育信息化报告会。淄博市上千名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挤满了偌大的电影院会场。会上,我请淄博实验小学的孟强老师展示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影子”,这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演示课件,讲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影子》。

紧接着,我播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名字刚好也叫《影子》。这是美国老师设计的教案和学生作业PPT,介绍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测量、统计和总结太阳影子变化规律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两个《影子》教学案例放完后,我请老师们谈感想,当时,会场上一片激动,爆发出雷鸣般掌声。老师们纷纷发言,谈美国《影子》教案对自己的震撼,谈教育理念的更新,谈要求每一个教师做课件的误区,谈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逐渐地,我发现,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心底深处涌动的情感。

2004年,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在上海沪太路小学举办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那天,有一项活动是让每一位学员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心中难忘的老师,当几位教师向大家讲述当年难忘故事的时候,失声痛哭,现场参加培训的教师无不动容。以至于其他教室里的老师们深感奇怪:为什么那些培训学习教育技术的老师都在哭?

2010年暑假,我们在山东桓台世纪中学开展了一项主题为“让每一个教师成功”的信息化教师培训活动,目的是探索国家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和培训方式的转变。培训根据该校的特点设计,加入了新的培训元素和活动,在全体教师参与、游戏、互动、音乐、故事、反思、设计、体验、交流中进行。当一位女教师登场朗诵自己头一天晚上撰写的诗歌《我不愿当老师》的时候,现场的许多教师和我,忍不住泪流纵横……

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上晚自习时/我的更幼小的孩子/独自在家/完成作业/我最怕她打电话告诉我:/妈妈,我怎么那么笨/有的数学题做不了?/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课外活动时/是白发苍苍的170多岁的奶奶/骑着三轮车/吱吱呀呀/穿越汹涌的车’/带着我最爱的宝贝回家/……

近年来,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将故事、情感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开始在国内学校教育中推广。有一个我们翻译制作的PPT数字故事――《泰迪的故事》感动了无数教师。《泰迪的故事》用简洁的画面、文字和音乐,讲述了一位因母亲过世而陷入学习困境的学生泰迪,在老师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医学博士的动人故事。从上海、北京到新疆,每当我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介绍数字故事,演示《泰迪的故事》PPT的时候,我看到,无论是年轻的女教师,还是刚毅的男教师,发红的眼眶中都噙着泪花……

更让我难忘的是,南国农、何克抗等学术界老前辈,用生命和情感,为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倾注了自己毕生精力。

2004年5月,年逾花甲的何克抗教授到四川绵阳成绵路小学指导跨越式教育改革项目,他一到学校,就深入到课堂听课,当时,一位青年女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火烧圆明园》一课。何克抗教授在现场评课,当谈到祖国因贫穷落后,饱受列强欺凌时,何克抗教授不禁声泪俱下,令现场的每一个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感动。

2010年8月,中央电教馆、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24个省级电教馆及多家专业媒体,约3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弘扬南国农严谨的治学精神,研讨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纪念南先生90岁华诞。

南先生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对大家,我只有两个字‘感激’!我知道,大家都是大忙人,有的前天还在上课,昨天就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并为我祝寿。我感谢大家……”说到这里,南先生情难自已,热泪纵横:“在这些年里,我是做了一些事情,但很多事情是靠大家做的,是大家的功劳。”

南先生说,三个“忘了”是自己的人生哲学:忘了年龄,忘了疾病,忘了恩怨。

然而,永远忘不了的,是情和谊。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电大教育重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是电大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用性较强,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很大,因此特针对该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创新设计,课程创新就是教师和学生等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教育教学和学习的规律,而进行的教和学的变革和更新活动,课程创新是创新目的和创新过程、方法的辩证统一,也是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有机结合。《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阶段授课

课堂教学是以课堂为场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教学方法、手段为纽带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授课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安排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授课内容的信息量要适中。我根据《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这门课程的课程特色把总课时分课程四个部分,利用前面四分之一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数据库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对数据库的发展过程,数据库中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理论等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其次利用四分之一的课时进行SQL语言和数据操作语言的讲解,因为课时的关系,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有“抓”有“放”,层层递进的讲解。再利用四分之一的课时进行数据库操作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有所熟悉,而且使得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最后一个阶段的提高和拓展学习打下了基础。

最后四分之一课时是拓展实践部分,将SQL语言与编程语言(根据教材要求选取的是VB语言)相结合,学生通过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开发出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掌握了一些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开发方法。

这四个学习阶段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符合心理学家提出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四个学习的基本阶段,使得整个的学习过程更科学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随时进行学习进度和难度的调节

孔子在《论语》中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了教学进度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

当教师因“教材”而施教时,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脱钩也就在所难免了。课堂教学进度既不是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来设计,也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开展,不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学进度脱钩,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学进度在跑,不但我们见不到学生学习的主有裕就连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相同的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反应不一,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一对一”的难度调节,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大难度,在学习的第四阶段多增加一些课后的练习。对于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难度,着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讲授和实践。对这类学生可以适当的增加第三阶段的学习时间相对减少一些第四阶段的学习时间。

三、课后的复习采用一些微课程的课件

学习重在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事半功倍,课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与遗忘斗争的有力武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研究发现,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两天后只留下28%,6天后只剩下25%。这些数据表明,知识刚学过之后,遗忘特别快,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虽然记忆保留的量减少了,但遗忘的速度却放慢了。即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学过新知识后,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才能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刚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又快又多,所以,复习的次数相对要多一些,间隔的时间也相对要短一些,即是说要经常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加深,每次复习的间隔时间也可越来越长,到了一定的时候,知识就能牢固记忆,不复习也不会忘记了。

微课程的课件一般只针对一个独立的问题,而且时间较短,这种学习模式更适合电大的这种成人教育,碎片化的学习能够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的理解。互联网上的微课程资源非常多,作为任课教师,我根据电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对互联网上众多的微课程进行了筛选,按照学习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编号,让学习进行课后的复习。对这种课后的学习方式,学生都比较认可,经过课堂上的检验发现学生对课后学习的完成程度能够达到80%左右,学习效果更好。

四、加强小组学习

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中选择学习能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对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进行帮带。在实践阶段的中间阶段,安排一次小组实践专题,在开张这个专题的前两周下发专题的题目,由学习小组的组长带头,每个组员分配一项工作,最后在实践专题的课堂中来展示ppt,进行讨论,最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而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五、通过远程学习平台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互动

远程教育资源能给予学生更清晰直观的指导,化抽象为具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大的远程学习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我将自己认为好的教学资源上传到远程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远程学习平台访问到这些教学资源,及时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到《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这门课程的学习论坛里,我可以在该论坛回复学生的提问,其他同学如果对该问题感兴趣也可以跟帖或者浏览。

在整个课程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也引发我的深入思考,我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计划,一边实施一边调整,不断地反思和学生进行沟通。也借鉴了一些其它课程好的课程设计,整个课程创新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改变了数据库知识的单一面貌,加强了实现内容的目标性和实践性,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收获和快乐,学习有主动性。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5

一、五步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五步式课堂教学结构,即将课堂分为五步展开,第一步是对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第二步是以数学概念、定理、性质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第三步是概念、性质、定理的巩固与应用;第四步是当堂训练;

第五步是课堂小结

.具体如下.

1. 对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之前学过多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后,能得到多个相同的数相乘即乘方,而乘方的运算性质就是利用多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这就是利用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新知探究中,突出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内容联系起来,创设探究情境, 激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以数学概念、定理、性质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在生活情境中获得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往往只是感性的,需要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应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并设置思维障碍, 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 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就形成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定理的归纳和总结.学生能提出问题, 敢于挑战自我, 这些都取决于数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能灵活引导学生参与认知活动.例如,在学习《比较线段的长短》中的“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段中, 直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踩草地直接从甲地到乙地呢?难道草地上有宝捡?”对此,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踩草地是为了少走点路程,也就是说缩短了距离.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稿纸上画出A、B两地,从A到B的路径有很多条,通过学生测量比较后发现 “所有连结两点的线段中, 直线段最短” .这样,改变了数学抽象的“可憎”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概念、性质、定理的巩固与应用.概念、性质、定理的应用是对所学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是对新知识点的

延续,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需要教师的示范,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

生掌握的情况.练习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评讲,适时引导、点拨,促进思维的不断深化.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候需要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力求使它具有双重作用.这样既是复习,又能为讲评顺利导入下个知识点.

4.当堂训练.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选择一定量的题目进行当堂训练,既要注意题型多样,也要注意基础练习和能力提升.当堂训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

5.课堂小结.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小结.小结可以是复习,也可以是教学不足的补充,或是提出此节课的重难点等.在学生实践与讨论后小结,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五步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论依据

一个理想的数学课堂结构,必须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特点,研究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最佳组合,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理解掌握新知识.五步式课堂结构就根据这些要求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情境数学理论的应用.五步式课堂教学结构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在情境中让数学知识逐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

2.积极休息理论的应用.学生上课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大约在10~20分钟,而一堂课40分钟,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休息.当探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时,是上课后15分钟左右,学生将要疲劳,设计有效的及时巩固练习,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动效率.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策略 效果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讲究策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教师的劳动才有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从教学论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来实现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培养人才这一特殊的工程中,如果没有名师巧匠,就不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策略,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与教师同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开课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巧妙的开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策略针对课堂讲授内容,不经过任何修饰和过渡,直接向学生推出知识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如使用不需要证明的公式、定理等。

承上启下,自由过渡策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的前后上下的连贯性,利用前面的知识作为铺垫。如提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想办法,自然而然引入下一课题,使学生知识的衔接、理解自然过渡,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跃气氛,引人入胜策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产生共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授学生思想修养课关于谈话艺术章节时,可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妇女抱着小孩上了公共汽车,汽车司机对她说:“这是我见过最丑的小孩子了。”这个妇女听了以后很生气,气冲冲地走到车的后座坐了下来,坐在旁边的一位男士关心地问发生了什么事。“那个司机说了侮辱我的话”,她愤怒地说道。男士深表同情地说:“呃,这就是他的不对了,作为一名服务人员,他怎么能对乘客说无礼的话呢?你应该过去狠狠地教训他一下,这样吧,让我来帮你抱着这只小猴子。”讲完故事,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当堂课题,这样的导入自然而引人入胜。

课堂授课策略

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变化过程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理解”、“保持”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其基本原则应是:易于理解,利于保持。

(一)易于理解策略

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般可实施下列策略:

加强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具体的实物、生动的实验、逼真的模型、鲜明的图表和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都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有化繁为简、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和化静为动的作用。

运用恰当的比喻在教学中,把科学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恰当地引用比喻,能使概念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展。从旧知引入新知,是温故知新、行之有效的途径。

选择典型实例通过典型实例,由个别到一般,剖析典型,举一反三,不仅可使学生易于理解、触类旁通,而且往往使学生感到兴味浓烈、妙趣横生,为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教育气氛和条件。

(二)利于保持的策略

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为此,设计课堂教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可采用下列策略:

内容强度适当在一般情况下,讲解内容的数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关系。材料越多越易遗忘,并且过多的材料不仅加重了学生记忆的困难,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内容恰当、数量适当,以利于保持。

内容选材典型实践证明,学生对一般材料往往印象浮浅,而对典型生动材料却铭刻在心、经久难忘。因为典型生动的材料对大脑皮层刺激强烈、深刻,易与旧知识形成联系并获得意义上的支

撑点;而一般材料,由于缺乏“典型的光辉”而直接影响记忆保持的效果。

内容系统性强在认识过程中,杂乱罗列的知识往往令人思绪混乱、容易遗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使之纲举目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地掌握和驾驭教材。

强化首次印象生活经验表明,强烈的首次印象往往终身难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首次印象在保持知识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精力安排上,要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切忌“走过场”、吃“夹生饭”。

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探索未知的行动。没有疑问,不善于思索,就谈不上求索,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针对知识点提问策略课堂讲授内容都是由若干个小知识点组成的,每个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加深印象,增加理解深度,针对小知识点设计提问,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总结归纳性提问策略每个小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在横向、纵向上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联系规律,总结性提问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策略

课堂小结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过程。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小结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在课堂教学小结中,或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彦.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陆根书.课堂学习[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7

一、学习需求分析不足

学习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活动的设计考虑的应当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需求分析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以下《海底世界》课堂教学片段。

2012年在江苏盐城市举行的“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大赛”中,南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二年级写话《海底世界》。她先播放了一段视频,然后让学生说说对海底动物的了解,可是学生的发言内容贫乏。教师又让学生分组,动手画一画,她深入指导,但是学生的发言仍然不够生动丰富,写话质量不高。

课后,她坦言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以为盐城在黄海之滨,学生对大海应当比较熟悉,却不知道实情并非如此。这位老师凭直觉了解学生的特点,凭经验设计学习活动,忽略了只有根据具体情境制定和实施的教学活动才是具有可行性的。学生对海底世界没有了解,当然无话可说。可见,如果对学习需求分析不足,更多地处于主观臆断,从“感觉”入手,停留在经验层面,学习活动就会因缺少适切性而低效甚至无效。

二、学习起点把握不当

学习起点包括知识起点与能力起点。知识起点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概念;能力起点是指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起点,准确把握,根据起点确定重点、难点,学习活动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课改以来,老师们在学习起点分析上做了工作,但部分老师在认识和把握上仍有偏差,例如课文《家》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诗歌《家》,先听老师读――“蓝天是白云的家……”

(老师泛读,刚读了一句,学生都跟着读起来)

生: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

(老师停了下来,命令学生不要跟着背,然后就自顾自地读起来。读完后,接着按照预设的过程进行,让学生自己去一遍遍地读书……学生有的看窗外,有的则有口无心地读着)

这段教学中,学生课前已经能背出《家》了,这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没有预测到的。面对课堂上的现实状况,教师却无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刻板地按照预案进行教学。因为已经会背了,对学生而言,学习缺乏挑战性,因此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课堂不应只有预设,更应重视生成。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学生对文本的反应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在课前预先设定,教学应该是在现有起点上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教学起点的把握还应是动态的,随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变化着的。

三、思维特点了解不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就是儿童的思维特点。正确地了解进而分析学习者的思维特点,能为教师具体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但是,不少教师的教学准备仍然主要放在对教材的分析上,对学生思维特点的了解与分析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以下《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4-12自然段,想想,最让我难忘的是哪两件事?(学生自由读、思考)

生:“我”最难忘的是姥姥“剪喜鹊登枝”和“剪老牛小兔”。

师:问题来了。童年时,我与姥姥生活在一起,发生了很多事情,为什么“我”最难忘的是这两件事呢?

(学生说不出。)

师:不急。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读着读着,有感触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学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选择你圈画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我最难忘的是姥姥被我捂住双眼还能剪纸。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师:当姥姥的作品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

生:(很平淡地)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师:一种由衷的敬佩啊!谁来读好这个语气词?

生:(略带赞叹地)嗬!

师:语气词表达“我”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我”的惊喜和赞叹。

(学生齐读,但仍然没有读出教师所期待的效果)

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表现有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清楚地表达出为什么“我”最难忘的是姥姥“剪喜鹊登枝”和“剪老牛小兔”这两件事;二是不能用朗读表达出“我”对姥姥高超技艺的由衷赞叹。这显然是与教者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关。

六年级学生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处于过渡期的学生思维特点在很大一部分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仍然与感性经验相结合。教学中,学生只是初读课文,就跳跃到4-12自然段去品读后面的内容。由于对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学生读不出由衷的惊喜与赞叹。《姥姥的剪纸》一文,前文的描写为后文的主题提炼作了充分的铺垫,后文的情感激发有赖于对前文的学习认识。对教学内容变序教学要建立在对学生思维特定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更要因文设定,顺学而导。为什么“我”最难忘的是姥姥“剪喜鹊登枝”和“剪老牛小兔”这两件事?这一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不符,六年级学生能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到“我”难忘与姥姥相处时的具体事件、具体细节,但是要抽象地概括出为什么难忘,这一要求就高于他们的思维起点了。

四、学习兴趣关注不够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它既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也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了解、分析,能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作了解分析以及找不准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例如以下《水》的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孩子们在雨中的痛痛快快?

生:我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这两个动作中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什么?

生:高兴。

生:我找到了“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学生笑)

生:我找到了“尽情享受着雨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

生:他们仰着头喝来自天空的雨水。

师:从这些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很激动。

师: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带着兴奋激动的感情读好这段话。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8

1.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诸多方面,采样显示出性格、兴趣、课程方面的影响最突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也存差异:工科生表现出积极态度的比例为39%,而艺术生则达到67%;对工程类课程的积极度,工科生为55%,艺术生为37%;对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积极度,工科生为48%,艺术生为70%。从统计结果来看,对于专业学习的积极率并不高,差异较为明显,工科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

2.知识的遗忘度。

工业设计教学中的知识点既包括设计美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方面,也包括工程、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低年级是学生广泛接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时期,采样结果所反映的知识遗忘度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高年级原本应为巩固、提升专业知识的时期,但出现了知识遗忘度大大升高的情况,如材料、工艺等基础型知识点的遗忘度高达65%。

3.技能的熟练度。

工业设计的专业技能包括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手工制作等方面。经采样统计发现:二年级的学生技能普遍为基本掌握的水平,有11%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的学生达到精通;而高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进步不明显,熟练和精通比例不到50%;另外,在手工制作方面存在普遍能力较弱的情况。

4.知识的实用性。

知识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看是教学内容质量的体现。从采样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反映出对知识的实用性持一般的态度,有18%的学生觉得实用性不强。但是有一个数据引起了笔者的特别注意,在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采样结果表现出了对知识实用性的较高认可度,满意度超过80%,与其他采样所反映出的情况形成了一个较大反差。

二、对于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思考

首先是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影响,无论是兴趣爱好或是性格特点,都会使其对学习产生倾向性。工科背景的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工业设计属于艺术类学科,对艺术性创作缺乏信心,致使其主观积极性下降。客观方面,教学对于他们的引导和激励还不够,应该尝试更丰富的手段激发其积极性。其次是知识遗忘性。“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地复习和实践,之所以会产生知识遗忘率较高的问题,其实就是缺乏回顾和运用。众所周知,信息在人的头脑里不是永恒的,它遵从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得出遗忘曲线,发现遗忘的规律是最初进展得很快,然后逐渐放慢。如果知识仅仅在记忆中,没有及时用于实践,那么其中一部分就会被遗忘。假如我们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增加知识使用率,同时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就如格拉布森的再培训知识损失曲线,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降低知识遗忘率。再次是技能的熟练度。“熟能生巧”,即经过不断的练习,能够熟练并精通某项技能。前文中所提到低年级学生处于初学阶段,大部分人为一般掌握水平,这应该是属于正常的。为什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却产生了水平差异,部分学生进步很大,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停滞不前?这与他们是否经常练习和提高技能有关。教学中应当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练习,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最后是知识的实用性。以反推法来分析前面的统计结果,之所以工业设计卓越工程班的学生对知识实用性的满意度高,是因为卓越工程师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针对性和系统性更强,甚至是在模拟或参与真正的设计实务。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不断涌现或拓展出的知识要点,这有别于传统教学体系中偏于理论教学的内容。可见,只有当教学内容达到这样的水平,才能对学生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

三、基于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综合对研究采样所反映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实践教学、竞赛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尝试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以导师工作室的方式组建师生团队,以团队化、项目化、竞赛化的方式提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针对本科生的导师工作室,有别于针对研究生、博士生的导师工作室,更有别于行业内的专业或独立工作室。这类工作室不以纯粹的盈利为目的,也不能纯搞复杂的研究,而是通过实际或虚拟项目的实践,同时配以相关的衍生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设计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笔者结合基于导师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探索经验,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架构合理的工作室组织和梯队

引入“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带来的是“小小班化”的改变。之所以称其为“小小班”,是因为有别于几十人的大班级或是二三十人的小班级,每个工作室只有几个学生,针对性更强,组织结构更简单。工作室学生成员中应分年级,形成上下梯队,而不要集中在同级生中。这既可以避免由于新老生换员而影响项目课题延续性的问题,还可以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同时减少指导教师的辅导压力。

2.树立工作室团队学习的优势

随着学生进入工作室,他们的学习成长便进入了“团队模式”。“团队模式”是基于团队学习的一种协作模式,团队学习在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发挥组织效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然而仅为完成作业而组建的学习团队,普遍存在“搭便车”、“滥竽充数”的消极因素。学生自发组成的学习团队虽具有较统一的积极态度,但由于成员相对平等,反而会造成管理困难、分工困难、落实困难的问题。导师工作室中的团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组成,学生没有作业压力,更多希望跟着导师学习锻炼,主观意愿投入会更明确,主动性更强;同时,因为导师具有相对权威性以及更丰富的经验,可以很好地避免团队管理执行上的问题。

3.明确教师在工作室团队中的职责

教师在导师工作室制度执行过程中起最重要的个体作用,即领导和管理,必须明确各个阶段的职责。在团队组成阶段,应更好地向学生说明工作室主要业务及研究领域方向,并对申请加入工作室的学生应进行深入了解,综合考虑团队组成所需分工要求及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客观评价,控制团队质量和容量。在团队运行阶段,教师要定期制定计划,落实执行,合理分工,同时重视个体和集中的学习模式。在个体学习时,要不断地提高基础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和思维引导;在集中学习时,开展研讨、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并搜集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另外,需要在全过程中做好监督和评价工作,建立团队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

4.开展项目化、竞赛化的实践教学

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真正的设计实践机会太少,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所以,在团队化基础上,导师工作室制度少不了项目化和竞赛化的内容。工作室每年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项目,保持两个左右具有可拓展研究性的项目即可。团队中的学生通过项目不断地磨练,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并通过参与竞赛,更好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毫不保留地传授专业技能,分享专业经验。

5.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不论是艺术的塑形,还是工程的制造、组装,都需要良好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不仅可以了解产品实现的过程,还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具成果转化性。笔者指导团队自己动手打样尝试设计制作灯具的过程,前后历时一个多月的设计成果,已在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中获奖。

6.将实践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将实践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相结合,能有效促进传统课堂创新。下文以笔者在二年级课程中针对瓦楞纸设计的实践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将班级学生以五人为一组建立团队,高年级工作室学生为一个团队。首先在课堂上对瓦楞纸特性进行分析,对加工工艺进行介绍,然后,所有学生亲自采购材料,亲手对材料进行加工体验,深入熟悉材料特性,并根据所积累的材料工艺经验进行方案设计,各个团队在过程中进行数次方案交流研讨。在中后期,导师邀请国外设计师共同参与指导,以workshop形式,执行最后的方案制作,并进行交流活动。

四、结语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建筑结构 构造 教学研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19

Abstract "Building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which has a great help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design activities. At present, this course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class hour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the practi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by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practice.

Key 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reform

1 教学现状概述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两者相互依附、密不可分,所以这门课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设计活动的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探索、设计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技术及工艺参考,是一门专业课中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

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产物,“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新课面临着缺少教学资料准备、缺少教学经验积累等困难,需要任课老师根据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在摸索中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1.1 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本分院艺术类课程都为为期3周到5周不等的阶段课,课程的设置具有特异性。对比见表1。

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发现,本课程由于阶段课的性质在课程学时设置时与常规课程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学时较长,可以更深入地讲授专业知识,同时扩展教学知识面,保证了知识体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程跨度短、教学强度大,不利于知识点分散教学,不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

与以往的闭卷考试课有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课程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最终作业等组成,无需学生进行闭卷考试。在没有考试这一机制的约束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有保留的;与此同时,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主观因素比重较大,成绩的客观性面临考验。

1.2 学生学情现状分析

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第一,自控能力较弱,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第二,学习动机被动或过于现实,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分散、有拖沓现象;第三,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有丰富的社团活动。

2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问卷调查

在“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发起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该班总共有30人,最终20人完成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客观且清晰地反映了上课情况、教学目的,具有启发性。具体问题见表2。

2.2 问题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及问卷调查,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教学知识点多而杂、教学课时短而集中。根据培养方案的设定,本课程的学时为48个学时(即6个整天),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三大块: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构造及材料。其中,建筑结构体系与学生进行建筑及室内设计学习关系密切;建筑构造与方案细化落实、施工图绘制、节点设计关系密切;材料与室内装饰、设计深化、工程预算关系密切。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相对应的,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短,对学习效率、学习方式要求更高。

(2)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易理解。建筑结构与构造的知识点牵涉到许多装修工艺的问题,需要师生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而这门课高强度、短跨度的时间节点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很多在现场演示就能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解释几遍都无法让学生完全明白。

(3)缺乏应用,知识点学了就忘。由于缺乏综合性的应用,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知识点学过就忘;在后置课程中对建筑结构与构造无涉及,学生应用率不高,也会逐渐遗忘。

3 改革思路及方案

在分析并总结了“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后,应以解决以上问题为主要改革思路。

3.1 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再调整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这一问题,应从教学大纲、教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主要的调整方法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多讲甚至反复讲;与专业无关的一笔带过或不讲,做取舍、做筛选。

(1)每章设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该能力目标并非以只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为出发点,而是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社会型的人才为最终出发点。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篇10

一、前测方法

前测,就是在教学之前利用不同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测试,如掌握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什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以下几种前测的方法:(1)测试。课前出一张测试卷,了解学生相关的知识情况,以便在教学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访谈。课前随机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流相关情况,从访谈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在教学时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3)测试与访谈相结合。这种方法是在学生测试之后,针对学生在测试中出现的情况,通过访谈来了解产生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加具体、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4)作业痕迹分析。作业是在一种自然、自主的情况下发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哪些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等,学生错误的原因也可以通过分析作业来获取信息。

二、前测案例呈现及分析

下面,笔者就结合作业痕迹分析法来谈谈如何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请看下面几个学生的作业错例:

通过对上述四个作业错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不牢,或者说学生还没有更清晰地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如第一个错例,学生忘记圆锥的体积计算是用底面积来乘的,而不是用半径来乘的;第二个错例,学生忘记了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求出来的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第三个错例,学生忘记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半径的平方,而不是直径乘以直径,所以错误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把直径转化成半径来解答;第四个错例,直接用圆锥的半径平方来乘以高,忘记乘以3.14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了。通过学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粗心,计算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以3.14了。

三、根据前测信息设计教案及点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

(1)学生作业痕迹分析。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练习。

2.实际应用。

判断:图中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1)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3.拓展提升。

(1)能将直角三角形转成圆锥吗?如果能,请你算算,它的体积是多少?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2)如下图,有一根圆柱体的木料,底面积为6平方分米,长20分米,沿着木料的中点,把头部加工成一个圆锥。已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40立方分米。求加工后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4.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圆锥的体积公式记得不牢,没有厘清圆锥与圆柱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计算时出现丢三落四等现象,在复杂的问题中不能细心、细致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上述教案完全是根据对学生前测之后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设计的。上述教学中,回顾旧知时简要地与学生一起分析作业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形成要在本节课努力听讲、认真学习的决心与信心。接着,在实际应用环节中,让学生分析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来源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又高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学生要想解答这一道题目,就必须牢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让学生从更特别的思维角度来厘清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圆锥体积一定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加深了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一公式来解答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拓展提升环节中的两道题可以促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背景出发,加强对圆锥体积的认识。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

通过上述前测分析与依据前测设计的教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前测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明确学生学习起点,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通过前测,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这样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安排,不能过难,也不能没有思维含量。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不牢,不能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一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所以设计教案时,我从学生的这一学习起点出发,让学生重新梳理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明确学生知识缺陷,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前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前测所获取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查漏补缺。如上述教学通过前测,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不牢,不能够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来解答相关的数学问题。但是从前测来看,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还是比较到位的。就好比最后一道题,学生可以通过周长来求一堆沙子的底面周长,但是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却会出现不同的错误,这就是学生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3.明确前测内容要求,有效组织前测工作。

组织前测时,前测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来安排;既要为安排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又要为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供帮助。当然,前测的内容还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前测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随手拈来,都能够正确完成任务,又不能难度过大,让学生解答不出来,这两种设计都不能有效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前测内容要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既要有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基础内容,又要有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让前测更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