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十篇

时间:2023-03-28 18:50:37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1

想要得到一个新的电视节目创意而且大获成功,最主要的就是耐心。

对于任何新电视节目,观众的反应是很难预估的;因而,成功就像是一场机会游戏,需要很多努力才有可能获得。问题是,很多播出机构没有那个耐心去不断尝试新东西。

我们来看看世界电视创意创新的发电站英国的数据,也就是新节目的数量和创新的成功率。

英国第四频道(C4)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持续创新力的频道之一。几年前,一位C4的高管告诉我,他们一年会得到来自独立制片公司和外界的约20000个创意。但她补充说,其中19000个都是垃圾。单单来自C4自己的编辑和制片人的创意也很多,这样又得加上额外的2000-4000个。负责定制的编辑每年大概会考虑5000个左右的节目创意。就在几年前C4曾报道说,在9个月时间里,他们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新节目有137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周在黄金时段有4个新节目播出,即可以说C4的新节目创意和定制数量比是25/1。但有些部门可能会更“难产”些,一位负责定制的编辑声称,在他收到的4000个创意中,只有3个做成了节目。

创新的成功率,显然会因节目的类型而不同。比如制作了极为成功的“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独立制作公司,他们的节目创意与播出比例是30:1,而该公司在娱乐节目领域已经非常有经验;商业电视台ITV的娱乐节目部也透露了相似数据,他们5个全职研发人员一年时间里产生了约300个创意,平均只有12个做成了电视节目,其中有6个是较长期的节目;最成功的“纪实类节目”独立制作公司之一Lion TV ,也说他们1%的创意被播出机构定制成功。看来,“纪实类”节目的创新成功率相比“娱乐类”节目更低些。

那么,播出的电视节目的成功率又是多少呢?曾经担任英国最大商业电视台副总、目前是英国收视数据公司BARB主席的Nigel Walmsley曾告诉我,根据他的经验通常约1/8的新节目可以成功。他曾有这样的建议:大多数的新节目会失败,尤其是在喜剧和娱乐节目领域。你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允许尝试、允许让钱打水漂,直到击中那个真正成功的节目。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2

《我为创业狂》在东方卫视晚间11点档播出,每期都有6位青年创业者参与现场比拼,角逐单期冠军。他们不仅要在60秒“电梯时间”内阐述自己的项目及优势所在,更要接受由国内顶尖投资人和企业家组成的三人评审团严格的考问。而在密室里的基金管理委员则同步进行考量,在节目结束部分即决定与谁洽谈股权分成,签订投资意向书,并在线下进行尽职调查,最终完成实际投资。从播出效果看,节目所设置的高仿真商业环境使深夜档的电视荧屏呈现出别样的氛围。

首先,《我为创业狂》的定位与东方卫视所选择的传播时机,以及上海的城市气质及商业传承不无关系。从国家整体的战略考虑,经济结构及增长方式面临新一轮转变。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的时代主题和多重价值越来越受到追捧和关注,创业者的年轻化和多元化特征日益突显。仅7月底起至9月初的五个星期内,《我为创业狂》节目组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商业计划书超过22000份。入围的120位选手中,大学生创业者占25%。参与者的年龄比例为20岁以下1%,20到25岁12%,26岁到30岁50%,31岁到35岁35%,35岁以上大约2%。创业领域中,最多的IT界占33%,高科技占20%,文化传播11%,制造10%,教育培训10%,餐饮6%,农业4%,还有其他的占6%。创业不仅是普通民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创新路径,更是创造岗位扩大就业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为创业狂》在今夏暑期档的出现,被主创人员称为是顺势而为和趁势而上。节目的推出应景应时,这行为本身就已经体现出电视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度和潮流引领力。

其次,就节目内容而言,“电梯时间”、“深入调查”和“终极决策”等环节的设计使专业气息浓郁的《我为创业狂》显得精彩刺激而不觉枯燥。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长,观众频繁地跟随着“创业狂”们共同体会模拟商场的跌宕起伏,同时感受真实状态下的残酷竞争和创业激情。制作人坦言,希望通过节目体现中国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内核,但如何让一群没有电视经验的青年创业者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呈现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性格和真实感,确为他们最初要攻克的难关。而从节目的呈现效果来看,《我为创业狂》倒更像一部生动的创业指导教学片,青年创业者的执拗不时与评委的经验发生碰撞。有评委提问:三年后项目不见起色,是否会退出?在场的所有选手全部摇头。而评委的忠告则是三年不成,尽快放弃。有选手陈述项目时大谈盈利模式、执行能力,却只字未提社会责任,当场遭遇评委批评。更有选手凭借不可能获取商业利益的公益项目,在被淘汰后直接获得了评委的个人资助。参赛选手中有3/4是拥有几年打工经验后再来创业的,而面对大学毕业直接创业、甚至辍学创业的选手,不少评委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反对意见。选手与评委、投资人的良性互动,凸现出创业精神及其代表青年创业者的自信与张扬,更展现了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华人社区对于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时代担当的使命感所给予的肯定和激励。而《我为创业狂》不仅仅让青年人表现疯狂、轻狂和张狂,也并非单纯地鼓励创业的梦想、勇气和冲劲,而是呼吁中国第二代创业者在实践中将理性与感性结合、情智与责任兼备。

第三,从节目收视情况看,以全新的节目模式挑战深夜时段收视,《我为创业狂》在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达到0.28,全国26城市平均收视0.06,取得了较为平稳且喜人的播出效果。(附表)

经过前期的宣传及8月14日的新闻会,第一期节目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期待感的加剧以及8月17日当天相对较高的开机率,使上海及全国的收视率均达到20期节目的最高值。五个星期收视的最低谷出现在9月1日和2日,这与开学阶段收视群体的作息调整有一定关联。除去这三天,全国26城市的收视相对持平,而在上海地区,最低收视0.07出现在8月24日(第二周的周一),最高收视0.51出现在9月8日(第四周的周二)。早期观众未掌握播出规律导致收视率下滑是客观因素,而从整体收视看,每逢周二收视普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20位冠军的产生相对独立,赛制未设置周冠军及季度冠军,节目的播出呈现出单一的平行状态。因此以自然周和播出季为单位的宣传热点无法形成,使得整体收视曲线过于平稳。另外,从第三周开始,周五的深夜档让位于《加油!东方天使》选秀直播,在未作特别预告的情况下,节目顺延至下一周播出,临时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对比8月17日的第一期节目和及其他19期节目的平均收视情况,上海收视从0.66到0.26,全国收视0.11到0.06,呈现出明显的高开低走、不升反降的趋势。9月1日即完成所有节目的录制降低了线下参与热情,而节目的封闭结构也弱化了真人秀的互动元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视效果。

当然,《我为创业狂》并不只为追求高收视率而生。20期节目尚未全部播出,已有客户主动联络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广告经营中心洽谈第二季的合作意向。第二季所拥有的提升空间,正基于第一季悬而未决的种种质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为创业狂》到底是一场集体作秀还是一档模拟实战的创业节目。第一,既然是创业节目,为何参赛选手不是那些有创业想法、带项目草案的准创业者?从120名选手的创业年限来看,1至5年占66%,6至10年占29%,10年以上占5%。节目中出现的大多是有实体且部分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选手有的接到了山西煤老板的投资电话,有的获得了上万元的订单。参赛选手以电视为平台实现了除理想之外的利益诉求。第二个质疑是评委是否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到底是看重人还是项目?几个有理工科背景的博士项目不错,但由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很快即遭淘汰,引来观众大呼不公。评委个人的喜好和主观判断肯定会决定选手的去留,但是否能够代表受众以及投资人的想法?有评委称,出于对节目效果和投资资金的双重考虑,他所要做到的是平衡兼顾,选择时以稳妥为原则。第三个质疑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投资行为,如何与电视节目实现深层对接?《我为创业狂》的创业资金来自于一家新成立的投资基金,投资方为20位冠军储备了2000万元的基金池,最终总资金投出了1840万。该资本自身定位于天使基金,投入的单笔资金在50万至300万之间。有人因项目资金需求量过大而与冠军擦肩而过,也有冠军因自我估价较高而放弃了需要以公司股份作为回报的这笔创业资金。

从某种角度看,东方卫视作为主流媒体,搭建了创新平台,促进了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交流互通,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产业链的构建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行动是公益的,表现形式是娱乐的,但如同现实生活中各个群体、阶层的利益诉求不一,单一的节目模式亦不可能承载过多。一个令人激动的创业节目必定是还原现实、悲喜交加的,它的参与者和潜在参与者(观众)的情绪会不断游走于争议和妥协之间。因此,对于第二季节目的开发,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以故事性和命运感强化精神内涵。有1期节目中的6个网游人,辍学的5个,仅有1人完成大学学业,已经把公司卖掉过一次的有4个,曾经失败再重新创业的有4个。这足以代表该群体强烈的狂劲和勇者无畏的精神,也最能触动观众心弦。选手背后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仅仅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无法详述。多元的人生轨迹、多样的人物个性须通过追述过往和追踪后续一一展开。比如投资效果究竟如何就需要以VCR的形式进行跟踪报道,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残酷在节目里也应该被真实演绎。

同样,《我为创业狂》不能只聚焦在那些夺得冠军头衔、获取投资意向的选手,从荧屏回归的他们和其他参赛者一样无法摆脱经营的重压。卸下“老板”的光环,现实中的大多数创业者一定都是充满悲彩的苦行者。对于很多社会企业家来讲,他们既为自己创业,又为弱势群体创业。所谓的人物命运是选手在参赛前的真实故事、节目中的临场表现、参赛后的发展状况三者的有机集合。关注失败、总结教训,比记录成功、推广个体更具有实际借鉴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周播节目一定比日播节目更易产生强烈的后续传播效应。因此主创人员需要在节目的赛制设置、版面安排上充分体现创业的精神内涵,更需要注重在此基础上提炼并积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非物质财富。

其次,要以匹配度和互动性提升节目质感。事先设定好的选手、评委和投资方,若行业知识不配合,对话的纵深度很难达到。因此单期节目的人员安排应注重参赛者创业阶段、领域,以及其与评委从业背景的关联度。由于第一季节目时间的限制,主持人作为整个现场故事的铺陈者,几乎没有给予在场观众任何话语权。即使能够手持话筒的大众评审团代表,也都仅以“小我”为立足点,忽略了电视机前受众的观看感受及参与热情。封闭的场所将所有的思想碰撞都局限在了固定的演播室空间内。

作为节目外延,观众同样有权表达他们的意愿,其中也包含了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定位的投资方。第二季节目应不限于现场的一家或几家投资基金,而是建立起庞大的后援基金组织,甚至是企业家投资群体。一个好的项目应该让多个投资方来争抢,可以说在中国不缺资金而缺项目,竞争态势并不单纯地存在于参赛者之间。创业者之间是明争,投资者背后则是资源的暗斗。事实上,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双向多重选择的关系,节目完全可以以电话、短信或者现场PK的互动元素去呈现这种争议。前提是对节目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适度延展,将视野尽可能拓宽。由于每个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总和不同,更需要将对于项目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看法,充分反映到节目中去。这不但更易拉动收视,也更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中国投资市场的现状。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3

节目模式螺旋式上升

回顾近10年来的节目模式发展之路,世熙传媒CEO刘熙晨认为,中国的节目模式引进,已经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到了内容形成影响力、商业模式不断"拓展"的阶段。模式节目已经成为了电视产业中的一个成熟产品,电视台们也都认可了节目模式的价值。

对于引进还是原创,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认为,节目模式正如语言和文化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融合发展的,兼容并蓄才形成了最终的多元化视角。

节目模式其实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意和生产水平,刘熙晨说:“我们要更多地从节目模式中学习,比如说制作方法、创意方法、创意理念等。”

山寨跟风能否孕育精品

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的发展,与会嘉宾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原创”与“模仿”上。

有感于当下“国外模式+中国制造”的节目风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把“模仿”分为了四个层次:最高级别是节目模式的购买引进,其次是元素借鉴,再恶劣些就变成了抄袭,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叫“致敬”。他强调,除了购买引进外,其他方式都是对节目模式创意的不尊重。

对此,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的心态显然更加开放,尽管他也有过作品被别人抄袭的经历,但他认为不必过分苛责抄袭与致敬。恰恰相反,行业需要鼓励高手段的致敬。他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整个文化的堆积是金字塔形的,总有些节目为了脱颖而出,会比恶意的抄袭高明一点点,脱颖而出的人多了,就会出现高精尖的节目。

云南电视台长赵树清坚决反对这一说法,他认为抄袭绝对是贬义词,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更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让中国节目模式、尤其是原创模式,有一个健康、规范、有保障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政府应该为市场的规范化做出更多努力。

来自韩国的金牌制作人――《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创意及制作人、韩国MBC娱乐部部长金荣希道出了他的经验。他认为,从韩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历史来看,引进到原创输出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的节目引进、学习;第二阶段是中间过渡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差异化改造,最后才是完全的自主创新。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彦表示,中国的电视节目虽然跟风现象不断发生,但总体来看是向着健康、有序、令人欣喜的方向稳步前行。这几年电视创新的需求空前旺盛,各电视台创新的内在需求、活力、积极性都空前高涨,相应的市场回应、社会制作力量、各界参与创新的资源整合力度也在不断提升。电视创新的路径、元素、机制也呈百花齐放的多元态势。总体来说,全国电视的创新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

好节目要反映社会现实

在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一天的讨论中,几乎所有的发言嘉宾都支持了一种观点:成功的节目模式要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彦认为,好的节目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时代表达,比如像《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不过,原创节目在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上,还应该有更开阔的思路、更多元的表达。

马东也认为,做原创节目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在节目形式上博取眼球,而是要拨动大众的心弦,节目要能够切中时代脉搏,引起观众共鸣。每一代人有不同的心弦,因此节目模式也可以各美其美,有多样化的存在。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4

5月9日,第1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连续剧、电视电影、纪录片和动画片四大类奖项揭晓入围名单。从入围的参赛片来看,电视连续剧评选格外激烈,《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杜拉拉升职记》《铁梨花》《黎明之前》与《三国》将共同竞争最佳电视剧;电视电影类入围作品包括、喜剧片、科幻片等,题材多元;纪录片类涵盖了全球20部优秀作品,分为社会类、亚洲类、历史文献类和自然类四大类别;动画片类网罗了众多制作精良,富有创意的国内原创精品,以及具有独特视角和艺术风格的海外佳作。

已经举办了3届的电视剧互联网观众票选奖今年起正式纳入“白玉兰”颁奖环节,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在电视连续剧单元入围作品中,评选出“最具号召力男女演员”“最具实力导演”“最受关注电视剧”等奖项。本届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在6月10日晚举行,颁发24项“白玉兰”大奖。此外,6月1日起,本届电视节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纪实频道、电视剧频道、外语频道和炫动卡通等频道进行播出。

本届电视节评委会共由12名评委组成,分别是:蒋雯丽(电视电影、电视连续剧两大单元评委会主席,演员、导演),侯咏(导演),六六(编剧、作家),汪俊(导演)、瞿友宁(中国台湾导演),诺波特・索尔(Norbert Sauer)(德国制片人),弗雷德里克・戴伯斯基(Frederick Dybowski)(动画单元评委主席,法国动画导演),金俊英(韩国跨界动画创作人、资深动漫授权专家),王英(央视动画片、少儿电视节目导演、制片人),时间(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制片人),皮埃尔・瓦特林(Pierre Watrin)(法国纪录片导演),沈可尚(中国台湾纪录片导演)。

亚洲动画创投会以“扶植原创、打造精品、开拓市场”为宗旨,包括项目评选、专业论坛和项目洽谈会三大板块。投资者在节目创意、制作样片等创作前期阶段就开始介入,由世界知名的业界高手对参加创投项目的选手进行培训、辅导,并引入项目合作者。本届亚洲动画创投会自年初发起项目征集,4个多月收到200多部样片及创意。经初评委专家组评选,《贝拉向前冲》等10个项目获得创投入围,《安豆一家》等19个项目获评优秀作品。最终组委会以最高10万元的奖金奖励优秀创意,以最高30万元的奖金投入项目的样片制作,并着力于各获奖项目的后期推广与销售。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5

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央视春晚的收视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初创期的推崇备至,到上世纪90年代鼎盛期的万民狂欢,再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诟病挑剔,人们对央视舂晚的不满越来越多。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受创作体制的束缚、节目创作遇到瓶颈、文化功能缺失。

受创作体制的束缚

央视利用全国性的资源,却奉献不出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春晚语言类节目,问题出在春晚的创作体制,主要是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春晚节目的审查很严格;二是春晚备受全球华人瞩目,导演的压力非常大,不敢将赌注押在新人身上。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央视春晚的组织者已经明白了这一点,推出了一档民选央视春晚节目的栏目《我要上春晚》,其中的作品很有创意,尤其是语言类节目不乏精彩的作品。但是这种方式还处于磨合阶段,离真正成熟尚需时日。

节目创作遇到瓶颈

央视舂晚语言类节目之所以每况愈下,“笑果”不佳,另一个原因就是节目创作遇到瓶颈。语言类节目能不能让观众叫好,引起观众共鸣,全在“包袱”。而“包袱”并非一两句无关痛痒的搞笑话,关键是看节目里的人物有没有传达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敢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说几句真心话。每年央视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不少,知名演员也很多,但如果没有好的本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用著名演员的演技来弥补脚本的不足,只能是一种奢望。另外,由于央视春晚审查很严格,演员们为了登上这个万众瞩目的舞台,即使牺牲了节目的犀利性,创作者也愿意作出修改,最后登上舂晚的笑料和“包袱”便很生硬、牵强,有着明显的生拼硬凑的痕迹。

语言类节目原创的难度极大。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对此解释说:“包括相声在内,笑剧的递减效应很明显,尤其是在春晚这样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舞台上:‘包袱’第一次曝光后,观众的期待会减弱,之后再次呈现的时候便难有新奇感和最初强烈的喜剧效果。这点不像歌曲,旋律越熟悉反而越有味道。”

还有就是语言类节目创作者流失,以前梁左、冯小刚等都曾参与过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而现在像他们那样既有能力而又愿意参与春晚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语言类节目要想再次出彩,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重视表现生活和人物的内在逻辑.让观众在饱含“真善美”的有意义的笑声中获得快乐与感动。

文化功能缺失

春晚是一台呈现给老百姓的大联欢,有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有独特的艺术规范和评价体系。语言类节目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将喜剧性审美作为节目的主要追求并且能针砭时弊。《宇宙牌香烟》、《超生游击队》,这些春晚历史上的经典,莫不如此。2015年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数量可以说是历年之最,但实际效果欠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冯巩不再滥用网络热词的小品(相声剧)内容乏味,而且涉嫌抄袭,蔡明、潘长江则继续拿身高说事,但“笑果”明显不及往年。

对官场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是央视春晚的传统,《三鞭子》、《五官争功》等,都因批评官场而被观众深刻记住。而“打虎拍蝇”、反腐倡廉是2014年百姓最关注的话题,2015年羊年春晚为了响应中央反腐倡廉和民众的呼声,出现了三个以反腐为题材的节目――小品《投其所好》,相声《这不是我的》、《圈子》,但是从观众以及网友的评价来看,六成以上的人认为力度一般或很小。无论从反腐层面还是从内容形式上看,都没有体现出当前的情势,而且在艺术具体表现上,更看不出讽刺的尺度大,表现的只是些不关痛痒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以往同样以反腐为主题的《牛大叔提干》相比,内涵及趣味明显逊色不少。特别是此前被隆重推荐的相声《这不是我的》,曾被称为“讽刺尺度之大,堪称三十年来之最”,百姓认为这是羊年舂晚的一大突破而寄予厚望。但结果是观众非常失望,觉得这个相声不够给力。而且,在这个相声中,没有任何人物身份和背景的暗示,批判的指向性虚无化,与冯巩、牛群的《领导冒号》、《小偷公司》无法相提并论,与黄宏的《打扑克》也相去甚远。“只是抨击某些贪官受贿时,自我心安理得的心理过程。如果这也算是反腐和讽刺的大尺度,那也只能算是隔靴使劲搔痒,并没有触及真正的腐败。”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6

保证持续创新力和改进能力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那些有着多部门垂直综合体系的大型电视台来讲尤为重要。

在英美,最具创意的是独立制作公司。看看最近获得英国主要电视大奖的优胜者即可窥豹一斑。在这里,创新和对观众的冲击力是获奖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大型的英国电视台,只在创新较少的节目领域,如新闻、新闻评论、体育和超长电视剧领域里占主导地位。

为什么独立制作公司具有强大的创新力?简单地说,是目标明确。英国独立公司的主要目标,就是将新创意卖给电视台并据此制作成电视节目。它们的成功要素是:勤奋、坚持,聚焦在创新上,并持之以恒。

因为独立制作公司将创新作为目标,他们通常会确保最高层也参与到创新过程中。这样,整个经营就与最关键的战略联系在一起。

根据麦肯锡对全球公司决策层的最新调查,那些创新成功的企业都是创新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而且常常设有由专家组成的研发部门。公司高管参与到创新过程中并提供有力支持,公司各部门积极配合,打破了公司通常的“筒仓”结构。

英国独立制片公司以勤奋著称,因为创建者通常是经验丰富、具创新精神的制片人,所以,创新部门通常都直接与负责人挂钩。譬如英国最成功的独立制作集团公司Endemol,在新节目研发和样片制作阶段,公司高层会与节目创意部门经常沟通甚至一起工作。

从英国电视发展初期到独立制片公司刚刚兴起的30年中,英国主要的两家电视台对创新不是真的感兴趣。他们也许拥有几百人的创新团队,但节目创新只是偶然会成为管理层的关注重点。

所以,当英国电视创新有大的突破时,主要是因为面临绝境。英国有句俚语: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对于英国电视产业来讲,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

第一次突破是在上世纪60年代——商业电视台ITV诞生了。ITV的新节目夺走了BBC的大部分观众,迫使BBC不得不改革。新总裁上任,鼓励员工进行一系列新实践,包括政治上的涉险想法。他的政策取得成功,几年内BBC重新赢得了自己的收视群体。

然而,20年后,英国政府授予BBC1、BBC2以及 ITV的竞争者第四频道(C4)经营许可证。政府强加给C4的职责是创新,并且该频道不能自制节目,必须委托独立制作公司定制。C4于是成为创新带头人并延续至今。BBC 和ITV也学习C4和独立制作公司发展的创新技巧,但是创新成功率却越来越小。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7

周五晚上各大卫视竞争太惨烈了,从9点10分开始,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北京卫视《一见你就笑》,山东卫视《歌声传奇》,深圳卫视《年代秀》,安徽卫视《黄金年代》,江苏卫视《一站到底》,湖南卫视《天声一队》最后压轴,一晚上我是超负荷看电视啊⋯⋯”这是某微博博主的感叹。

自去年年底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节目正在或即将于各大卫视上演。节目内容更写实,关注社会生活,模式潮继续升温,节目样态更多元,但同质化竞争依然严重。各电视台对节目的先期评测意识日渐增强,“类试播”或有,但“试播”仍未有相对合理的机制和流程。节目整合营销已经常态化,但问题在于如何变“简单相加”为“效应叠加”。

模式价格 冷暖自知

“2010年是模式节目启蒙年。”

北京世熙创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刘熙晨认为,近两年,随着《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等节目的火爆,节目模式越来越受电视行业重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创意和制作方法,对锻炼团队很有意义。”

“4年前,参加北京某节目模式研讨会,那时候还是买方市场,卖方是推销模式。但这两年已经成为卖方市场,各电视台都是主动去寻找模式。”湖北卫视栏目部主任、《我爱我的祖国》总制片人毛庆表示。

第一梯队要守垒,第二梯队要突围,几家卫视纷纷调兵遣将,都想有所作为,卫视对节目模式有着刚性需求。据称,某国外模式公司2个月内即卖掉6个节目模式。到今年第一季度,世熙传媒已经与北京卫视、贵州卫视、浙江卫视等合作完成四五档节目的制作。据创意亚洲传媒董事总经理胡南介绍,从去年底到今年第一季度,创意亚洲与湖南卫视合作两档节目,与江苏卫视合作三档,与SMG合作两档,与深圳卫视合作两档,“有些已经播出,有些还在筹备中。”

“引进模式仍是风险较小、成功几率较大的节目创新途径。找准定位很重要。”山东卫视节目四部主任武大海表示。毛庆也认为,引进原版模式+本土化改造是比较稳妥的节目创新之道。“需求量大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但刘熙晨认为,目前,模式节目交易量增长带有某种泡沫性质。“频道不少,节目不少,做成功的不多。看上去模式交易量增加了,但受电视现实因素的一些制约,出来的有影响力的节目有限。原因在于制作能力和执行力不足。”

模式节目交易量上升显而易见,但有关模式价格,业内莫衷一是,各方都有点冷暖自知的意思。

“选择的忐忑和执行的坎坷总是长期存在。”胡南表示,模式节目市场已经形成基本的价值底盘,总的来说,模式价格稳中有升。但具体情况又各有区别,“因原始节目的规格和形态而异,因各台预算而异,因商业合作方式而异等”。共性是,双方会依约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节目制作成本。

刘熙晨更认为,因为电视平台的主导性较强,在议价上模式公司处于下风,以至于模式节目的价格并没有多少增幅。反而是节目模式的创意和“版权”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法规做保障。“在戛纳电视节上,国外模式公司对中国模式市场的普遍印象是‘不规范’。他们对中国市场既不愿放弃,也苦笑无奈。”但刘熙晨也非常理解国内电视台的境况,“背负政策、市场、观众的三重压力,也不容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则认为,由于娱乐节目的限令和电视经营遇到困难,各台对此类节目模式的引进空间和需求会减少,未来模式价格有可能下降。“当然,不同的节目模式类型,价格差异也会比较大。”

但起码在卖方市场,目前格局已基本清晰——国内模式市场基本形成世熙传媒、创意亚洲和IPCN国际传媒“三分天下”的态势。

写实与造梦

“新的荧屏调控政策所限的应该是内容表达和价值取向,而非管控节目形态,否则在电视规律、观众需求和政策规范之下,电视人的创新之路会越走越窄。”尹鸿认为,娱乐节目调整之后,节目创新在内容上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度更高,更加写实。手法上,以真人秀和真实纪录、情景再现居多。价值观上会更注重传递道德和公益概念。

“社会保障有缺失,才会有帮扶节目;择业婚恋有问题,才会有职场和相亲节目。现在的节目更贴近现实,从社会现实出发,与相应人群的生活层面和心态对接。”武大海表示。

湖南卫视在调整版面后,推出了新一季《变形计》,江苏卫视推出《花样年华》,云南卫视的《士兵突击》也吸引了不少眼球。这些节目都带有纪实色彩,在类型界定上,此类节目可归为“真实体验类”,不是对事件的回顾,而是对真实体验的追踪和纪录。此类节目的特征为:拍摄实时介入、设定特定的情境、纪录真实人物的真实体验,表达某种思考和价值。

“这种‘真实体验类’节目会成为卫视创新的主要趋势。”刘熙晨认为,目前,演播室内的节目创新已经非常丰富,但非演播室的节目创新太少。“原因就在于:制作费用高,外拍多;制作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工业化流程,制作不得法。”

与写实相对,梦想与怀旧也是很多卫视青睐的题材。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是不带“梦想”的梦想节目,而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江苏卫视的《梦想成真》则直截了当冠以“梦想”之名。

其实,此波节目调整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节目样态的多元创新。由深圳卫视和创意亚洲合作的《年代秀》带动了多档年代节目的研发,如湖北卫视《我爱我的祖国》。道德类、生活服务类和智力竞技类节目都成为各大卫视力推的新节目类型,如湖南卫视的《平民英雄》。“各台现有王牌节目的升级改版似乎是率先动手创新的类别。”据胡南透露,创意亚洲与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合作的升级版块《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将于4月21日推出。

此外,“公益”好似万金油,无论是体现在节目环节、栏目宗旨,还是频道定位上,几乎已无处不在。也许它不是最新鲜的创新元素,但却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创新元素。

泛公益化似乎是一个社会问题,条条框框之下,对电视这一主流媒体来说,“公益”也成为最为安全的价值标签。“在收视压力之下,电视作为一个颇具可信度的平台,也努力让自己做一点于社会有益的事情,传递向上的精神和姿态。”武大海表示。

“试播”

“国内电视目前不存在试播。”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许文广表示,“试播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国外有一些较规范的试播机制。”在以收视率为准绳的节目评估体制下,“试播”也许是中国电视业一个非常态的命题,但这未妨碍“类试播”现象的存在。

由于预备推出多档新节目,为了确保节目效果,江苏卫视曾于年前提出过“新节目测试版”的概念,对新节目群进行“集中测试”。创意亚洲与之合作的《大驾光临》是第一个,首期测试版于去年11月23日19:30播出。试播规范是“先播出一期给观众们评判,播出后征集意见,并依此进行改进”。

云南卫视的《养生汇》和《经典之夜》也曾进行过“试播”。据介绍,这两档节目在正式播出之前,“试播”的时段并不固定,除了在本频道播放预告片,并未做其他宣传。“正式播出之后,播出段就确定下来了。”贵州卫视新近推出《男人帮女人帮》目前正处于“试播”阶段,尚未知前途几何。

尹鸿认为,“试播”的存在多是为了检测播出效果和观众反应。但试播的时段、试播的目的和试播针对的观众是有所不同的。“试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频道上播出,还有一种内部试播。也就是召集一些专家和观众对节目样片进行内部测评。”

“有的台会进行试播,但是标准和评估尚未有特别规范的流程。”胡南认为,“试播”与否关系到节目评估体系是否科学,“如果有机制可循当然是好事。”而原湖南卫视副台长,现任职世熙传媒常务副总裁的汪炳文也并不认同某些卫视的“试播流程”,“在大家几乎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播出,然后从播的过程中提取收视率来评估,这样的结果最起码是不够真实的。”他认为,试播与否要根据节目的性质来决定。如果节目够噱头,风格够突出,试播亦无妨。”

此外,卫视与一些制作公司、模式公司签约时,会将前几期节目的收视率作为评判标准,如达不到,该节目即面临下档。通常为3—4期。这种情况不叫“试播”,却形同试播。“试播因台而异,但普遍的是各台在竞争之下,心态不够平和。电视台对节目要有清醒准确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心。当然,也许市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时间。”刘熙晨表示。

整合营销常态化

“能做的都做了。”

去年是电视业高速竞争的一年,从天上到地面,从线下到线上,从与新媒体结合到与实体产品经营结合,尹鸿认为,“整合营销模式已经趋于饱和。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具体操作成什么样子。”

“现在正规的节目营销都是立体化整合营销。各大卫视的节目整合营销已经常态化。”刘熙晨认为,在整合营销过程中,“面”的铺排是一方面,但节目本身的话题性更加重要。

云南卫视对《士兵突击》的整合营销是比较突出的,其营销关键词是“开放平台”。云南卫视、天择传媒和“男性主义”冠名商三方都充分开放各自平台的营销资源,投入到对节目的宣传与推广。“我们三方有专人进行对接,团队协作,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层层推进营销细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士兵突击》总制片人陈武东表示。

“专业人做专业事。”毛庆认为,节目制作团队与节目营销团队应该分开,“栏目组在宣传上提供素材,营销方面则应由专业的执行团队来完成。”在一次与某营销公司的交流中,毛庆感到节目营销一线的人员离市场更近,可以提供新的创作理念,如果让其在节目创新之初就介入,会大大提高节目的市场创收价值。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8

首先,我从来不认为跟风、克隆是什么坏事,总比因循守旧强得多――为何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江河日下,甚至被湖南卫视超过,主要原因就是一不会跟风克隆,二不舍得花力气创新,那落后就是迟早的事情。最近我在梅地亚给央视上培训课,开篇就讲:“央视的节目近年来发展得很快,然而别人发展得更快!这就是央视落后的主要原因!”

出现一种新的电视形态,大家马上跟风学习,无论是选秀、记歌词,还是相亲节目,这只会让这种形态的节目快速发展,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任何行业的最初发展,都是从模仿开始。其实对观众来说,从来没觉得一种新样态节目多了有什么不好,挑着看呗,总会有合口味的。

其次,很多电视人眼里的创新,指的是类似于西方那些琳琅满目的新样态节目,比如《成交不成交》,24个美女开箱子赢取一百万美元的游戏等,抛开巨额的开发成本不算(欧美的新节目开发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多方论证,反复试验,费用投入高昂),创新之后能否得到中国观众喜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法律也不一样(比如中国不允许出现大奖节目),使得国内很多敢于创新的电视台付出了沉重代价,还不如简单抄袭。

我认识的一些年轻电视节目编导,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怎么能让节目看起来有新意呢?”我总是反问:“新奇样态的节目,就是观众最喜欢的吗?”

因此,很多时候,“节目创新难”是很多电视人自创的伪命题,观众并没觉得有啥问题,是电视人自己着急。

观众们反映最多的却是:不真实不真诚,瞎胡闹,内容不吸引人。这才是最要命的,而这些跟节目创新毫无关系。

《幸运52》是中国电视的一次重大创新,我是早期参与者之一,然而与其说是节目创新,不如说是体制创新,因为那个节目最初是购买的英国节目版权,可是后来做了大量改动,就是为了适应中国观众需求,能做出这些决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主管领导基本不管这个节目――不给一分钱,也不关心成长,就是制片公司跟编导组商量着办。中国的事情有时就是奇妙,领导越是重视的节目,品质和收视率下滑得越快,比如《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和《艺术人生》,因为政治宣传替代了艺术规律。可那些领导不重视的节目,反倒茁壮成长,比如《七天乐》、《星光大道》,当然,《幸运52》也是幸运者之一,记得11年前,《幸运52》连后期机房都没有,当时我是前期策划,而负责后期的责编刘力告诉我,他经常偷偷溜进《生活》的机房,用他们的机器来编片。

该不该创新?这是个很纠结的问题。其实,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空间,是否量体裁衣。对于省市台来说,资金有限,现有体制又是只有尽快出政绩局台领导才满意,那么与其冒着风险花大价钱创新,不如看别人做啥成功,马上跟进,这就是中国电视界现有的最大的潜规则。

能怪电视人不思进取吗?行政主导下的中国电视体制不这样又能咋样?为何凤凰卫视总创新?还不是因为那是一个公司,要创收,要创品牌,自然有一个长期发展战略。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9

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合打造的文化纪实栏目《回家》,已经播出5年了。5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三贴近”原则的要求,高度重视《回家》栏目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生活、深情创作、深度打磨,始终关注那些身上最集中、最高度、最精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人物,以260期精心创作的节目,打造了吉林电视台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栏目。《回家》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广泛赞誉,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精品栏目,并在吉林电视台发挥了品牌栏目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吉林电视台栏目建设工作从“点式突破”的发展模式为起点,开始总体呈现出规模发展、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作为正在努力提升总体实力的地方台,一方面我们对《回家》所取得的成绩倍感欣慰,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坚信,只要自觉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科学地谋划发展方略,运用先进的电视理念促进自主创新,通过现代的管理理念追求效率提升,尊重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节目创作,电视文化栏目必将健康地运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最终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回顾《回家》5年来的工作,展望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办好电视文化栏目,就应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电视艺术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精品意识,按照精益求精的要求,努力打造艺术精湛、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以多样化的主题形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顺应文化发展潮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思想活动和欣赏习惯的新特点,大力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提高电视文化栏目创作的水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电视工作者,以此保障《回家》栏目始终在可持续发展中为和谐文化的构建做出一定贡献。

一、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电视艺术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

2001年,《回家》谋划之初,恰逢吉林省广电事业开始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作为地方台,在全国广电行业加速发展的变局中,我们渴望寻求栏目突破,力争占领某一类型节目的制高点,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带动电视台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栏目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支撑。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我们选择了投入相对少、质量相对高的文化栏目作为着力点,期待在激烈的电视栏目竞争中占有一定位置。

电视文化栏目的创作,对资金投入的要求相对少,对文化创意的要求相对高。作为实力并不雄厚的地方台,我们创办《回家》栏目依靠优秀的创意人才、管理人才,突破了创作人才和物力财力的局限,同时由局党组明确提出规划,台班子切实予以扶持,以政策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最为宝贵的,用好用活人才是电视文化栏目发展的根本。

优秀的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往往可以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发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热情讴歌民族优秀人物的奋斗与创造,艺术展现这些优秀人物的和谐内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回家》的每一期节目中,我们都将镜头朝向那些在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发掘他们身上典型的民族精神气质,再现他们不懈追求人生价值与民族富强紧紧相连的人生历程,深情捕捉他们内心情感的起伏激荡,展示他们由遭遇人生矛盾到走向内心和谐的过程,给予人们思考与启迪。在他们身上,不仅折射出优秀的民族精神,透过富有时代特征的解读,人们会发现众多人物形成的群像背后,升华出的正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风格气派。

二、切实增强精品意识,努力打造艺术精湛、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回家》作为吉林电视台的精品栏目,代表着吉林电视台的制作水平,同时也是吉林电视台栏目艺术创作的标志和质量示范,它对吉林电视台文艺栏目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回家》被业内称为精英文化的高雅栏目,而《回家》坚持将先进文化大众化,在高雅文化的生动展现上,探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根据收视分析显示,喜爱它的观众,并非仅仅是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有一大批社会主流人群同样关注节目。

这说明精品不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精品是属于大众的,是将优秀的先进文化以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精彩传达的作品。正是《回家》栏目组在每一期节目中都精心追求争取制作出精品节目,才使得节目屡屡获得部级节目评选一等奖。5年来,《回家》的示范作用也辐射到全台文艺栏目的创作,一批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新办栏目在《回家》的带动下,都在努力寻找用艺术化的生活形态来反映精彩的生活,都在努力实践愉悦心灵、振奋精神的宗旨,吉林电视台的文艺栏目正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良好发展势头。

三、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以多样化的主题形态,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回家》从创办之初,强调通过鲜明的纪实风格,努力提炼五彩斑斓的节目素材,原创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节目。5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深入拍摄对象的日常化生活,凝练真、善、美的行动、情感与精神。强调纪实元素的运用,使节目采访、历史资料尽量贯穿在人物真实的生活行为之中,画面、解说、音乐与纪实段落的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个既浓缩历史又属于时代的段落。这使得节目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电视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当然,我们也曾遇到节目形式模式化的瓶颈,但是通过以人物特征为出发点,合理调度纪实与写意手段,创新叙事结构,更加多元化地使用视听语言,使节目形态在主题化之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

实践证明,这样的节目形态正在满足不同观众不同层次的观赏需求,人们既可以近距离走近名人大家,又可以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甚至可以与他们一起进行更高的富于哲学意味的人生思索。同时,在人与人情感共鸣中的真诚沟通和解读,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和谐融通。我们相信,只要更加广泛地关注不同领域中涌现出的优秀民族人物,以更加多元与包容的视野,以更加多样化的节目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收视和美感需求,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四、积极顺应电视文化发展潮流,准确把握观众审美活动的新特点,不断提高电视文化栏目创作的水平

我们要不断提升《回家》栏目的质量和创作水平,在不断向国内其他优秀文艺栏目学习的同时,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吸纳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的电视节目经验,在节目传播手段、机制体制和形式风格上进行新的探索。

过去的5年,我们在节目创意理念上,把握了民族心理结构中最具本质特征的文化符号,提出了“家文化”的电视主题,并且不断地进行系列化和主题化制作播出;在观众审美习惯上把握了大众的日常化审美倾向,开拓了人物专题节目的纪实风格;在节目传播方式上,面对复杂多变的电视文艺节目生态,坚定不移地保证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并且采取了多元立体的推广方式增强节目约会能力;在机制体制上,我们采用“独立创作与联合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而没有片面地采用单一的“制播分离”模式,保证了节目创作上的竞争格局,为节目质量优先、社会效益优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支撑。过去5年,我们在风格鲜明的纪实性人物专题节目上已经做出了深度探索,并且尝试着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的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节目书籍发行工作,以及曾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及一些兄弟台进行了部分节目的交流。这都为进一步提高节目运行水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同时,将大力推进节目的多样化、系统化发展,力争将品牌做大、做好。2008年,根据吉林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吉林卫视强化了“东北亚”特色,并且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吉林卫视新版栏目中,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我们继续保证《回家》栏目在黄金时段的播出,同时也在积极思考进一步拓宽节目的主题、形式、风格和传播模式。

我们相信一档优秀的电视文化栏目,会有很多的资源可供开发,以节目的品牌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更加多样的创作来构建起新的品牌体系,将会促进节目品牌体系总体质量和规模的提升。

五、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电视工作者

电视文化栏目的创作,关系到电视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构建和谐文化的职责,是每一个电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吉林电视台《回家》栏目之所以从创办之初就一直得到了众多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关注和扶持,如同一位专家评论的那样:“勇气可嘉。”我们认为,不能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盲目地一味迎合个别观众的低品位而生产有低俗化倾向的节目,事实证明这样的节目,不仅不会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也不会有持续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在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最有创意的年会节目篇10

北漂:秀出你的愿望与憧憬

1月18日下午,由北京市各区县社区青年汇所选送的节目所组成的“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在朝阳区甘露园19号718传媒文化创意园中的壹空间内正式开演。

晚会共计节目17个,由28个独立节目组成,表演形式除了包括传统的舞蹈和歌曲以外还融汇了让人略感新鲜的跑酷。

晚会上的大部分主创和演出人员大部分为“京漂”人员,且平时都工作于平凡的岗位,所以这也是一场彻彻底底地“草根春晚”。这些节目通过全市16个区县的社区青年汇以及社区网选送,并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进行展播投票,再经过专家现场评审后,最终选出参加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现场演出。在现场演出活动中,团市委书记常宇同志、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倪阳平同志、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同志、北京中投视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苗步林同志对优秀节目进行了表彰。

这场“春晚”中,年龄最小的演员只有4岁,年龄最大的演员已经将近6旬,大家通过各自的表演,表达出自己对2014新的一年的愿望和憧憬。

现场还有地铁流浪歌手和在京白领演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表达了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还有一位来自东北的保安,原创了一首歌曲,写给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对他们表达了思念,希望能够过年回家团聚,而他的父母也在家乡拍摄了感人的短片。

这些思乡的节目,让现场不少“北漂”看后都觉得感同身受,这些节目唤起了大家共同的“回家团圆”的愿望,演出现场可以感受到十分温馨。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几位“北漂”演员,大家都觉得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能够入选到“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很荣幸,很高兴能在这样的舞台上表演,表达出作为“北漂一族”的心声,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心情。

现场:小空间,大场面,770万网友票选17个精品节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选演出场地被定在了位于朝阳区718传媒文化创意园中的壹空间,这是一个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空间,内部被分为上下两层。而演出的舞台共有四个包括一层的大舞台、移动舞台和二层的小舞台以及阳光棚舞台。

台下的观众区域并没有传统的“排排坐”而更像是一个大舞池,所有的观众全部站立在此,可以将舞台包围。

在演出过程中记者发现,演员似乎也并无固定的后台等待区域,大多会穿梭于观众区域,所以当观众不时的一个回头也许就会看到身后有个身着华美服饰的女子正在此练习着即将登台表演的舞蹈。

这台晚会的导演介绍,这次晚会在风格上十分创新,没有主持人进行串场,而是直接由一个个短片和节目衔接而成,现场也丝毫不觉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整体演出十分连贯、紧凑。

据了解,这次“北京首届社区邻里节暨社区青年汇网络春晚” 在短短的13天时间里, 面向全市社区青年汇和社区网共征集了333个节目,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展播。活动期间,共有770余万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13个优秀节目得票数过10万。随后,现场选拔共有66个节目接受专家现场评审,28个优秀节目进入演出阵容。经过导演组的大胆创新和精心编排,最终形成了大家最终看到的这17个精彩节目,且大部分都属于原创。

花絮:“草根春晚”贴近生活

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介绍了“草根春晚”在录制时的感人故事:

跳开场少儿街舞的18位小朋友均来自平谷,每次彩排他们的老师和家长都陪伴着他们,自费包车往返,不分白天晚上;还有,年近60岁的王一凡先生,彩排前的几天还一直在打点滴,但彩排当天王先生还是带病坚持出现在了现场,大家都很惊讶,老先生却说“为了胜利都能坚持,我有什么不能坚持的?我一定会配合好你们的工作”。演出当天,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好几位演员都是带病登台,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节目;另外,表演快板节目的安迪和高山,评审过程中节目三次被拿下,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反复修改脚本,最终通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