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写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10:13:46

场景描写作文

场景描写作文篇1

从上边场景描写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它对任何一部小说的重要性。它所起到的作用有很多方面,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场景描写的运用,使得原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说创作,又回归于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可闻可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伴随着那一阵笑声传来的话语,我想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吧,每当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眼前都会闪现出一些我熟悉的朋友的形象;抛开王熙凤的心机不说,她的这份泼辣真是让我感觉如在身畔,热气袭人!而随后一连串的亲人相见的场景描写,有虚有实有千呼万唤有似曾相识,如同把贾府以3d特效的形式,把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物,活灵活现又可亲可感的投放于读者眼前身边,栩栩如生,明白易懂。

《石头记》手抄本收藏者之一的戚蓼生,曾经这样说过他读《红楼梦》的感受:“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

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

可以说,《红楼梦》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活场景构成的,他正是运用了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红楼画面,以小见大,反映了他所预见的社会兴衰变迁。还记得那些让我们经久不忘、脍炙人口的经典场景描写吗?王熙凤的大笑出场,宝黛的初次会面,元妃省亲的豪华阵势,大观园的建筑格局,黛玉葬花的落英缤纷,湘云醉眠的芍药相伴,苦绛珠焚诗稿魂归离恨天。

《三国演义》中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托起英雄人物的战火烽烟,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水浒》则更善于写小的战斗画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的紧啊!而今这些文学创作的内容,俱因为着场景描写的精彩,成为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生活画卷。

场景描写作文篇2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场景描写作文篇3

邱忠维:你所谈到的“选材和场景的描写”问题,应该是本次习作的两大难点,在指导时要为孩子搭建支架,实现“由仿到创”的梯度训练,这既能解决习作的质量问题,又能打消孩子对习作的畏难情绪。

杨富秀:怎样搭建支架,实现“由仿到创”梯度训练呢?我先回放我的课堂实录,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课堂回放】

课前学生完成预习:

1.凭借你现有的感知,你认为“场景”指什么?

2.在你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场景”?

3.场景习作有哪些方法?

4.你会选哪处场景?怎样习作?(提示:只是简要提纲,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一、引入新课,明确任务

孩子们,今天我们将上一堂有关场景的作文课。(板书:场景)

二、理解场景,指导选材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是怎么理解场景的?

2.(出示典型预习题单)请看XX同学是这样理解场景的。点评中突出“画面或者场面”肯定理解对的,否定理解错误的。

3.引导学生了解场景:场景也就是场面,指特定的时间、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三者综合构成的动态画面。

4.联系实际谈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场景呢?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1.回忆《开国大典》,复习场景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2.由《开国大典》的点面结合法,联系自己所选的场景画面,说一说你习作的简要提纲。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自说,互说,全班说。相机指出其不当之处)

3.在自己说的基础上练笔。

【专家指点】

邱忠维:看了你的课堂回放,“作前预习”方式可取,整个设计思路清晰,但是选材、写法的指导没有落实,没能为孩子搭建起突破难点的支架。整个流程,不外乎就是浮光掠影地谈了什么是场景、生活中有哪些场景、怎么写好场景。 建议进行如下改动。

1.在“引入新课,明确任务”之前,先来做一个课前小游戏,比如“绕口令”之类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游戏场景。

2.在“理解场景,指导选材”环节的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场景时,仅有学生的列举显然不够。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各种生活场景图片,配上不同氛围的音乐,和孩子们一起聊聊,让他们感受不同场景的氛围。比如:整齐划一 ――学校广播操,庄重严肃――升旗仪式,悲伤难过――丧礼,幸福甜蜜――婚礼,好玩有趣――游戏娱乐,激烈竞争――赛场,热火朝天――劳动场面,认真安静――上课考试……从中受到启迪:原来“喜、怒、哀、乐”画面皆场景。

3.在“读写结合,指导写作”环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老师的下水文,以及课前游戏三个资源,紧扣“画面特写”法去实现“由仿到创”习作训练。

《开国大典》课文孩子比较熟悉,可以直接让孩子们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场面(大典前的盛况。宣读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以及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的盛况等),从中理清这些场面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即广角镜头,也有抓典型人物的刻画即特写镜头。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点面结合。

由于“开国大典”场面离孩子生活实际较远,老师可用“广场坝坝舞”场景的下水引领,图文结合,聚焦“画面特写”,抓住两个镜头――广角镜头、特写镜头,让学生运用生活体验学习“画面特写”的方法。

广角镜头的描写(下水文片段一):晚上七点半,音乐响起,彩灯闪动,跳坝坝舞的人群自动散开,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彩光的映衬下,开始舞动!“踏踏”“嘿嘿”有节奏的声音此起彼伏。你瞧,她们有的姿态优美,动作协调;有的肢体笨拙,行动迟缓;有的自由舞动,显得不够搭调。

特写镜头的描写(下水文片段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最前面的那个舞者,你瞧,她张开双脚,上举双臂,收腹、起腰、抬头、仰望,时而扭胯,时而旋转!还有那个一脸严肃的老人,目光专注,紧抿嘴唇、一手叉腰,一手上举,随着音乐摇动着身子,动作僵硬、不协调,可谓一人独舞。

最后,利用课前进行的游戏场景,对画面特写法――广角镜头、特写镜头,展开运用,创作提升。

【设计反思】

杨富秀:通过学习模仿,再选材创作,孩子不仅容易学会用广角镜头描写整体氛围,而且还学会运用特写镜头刻画特定人物的行为表现。这样的设计就是你前面提到的“搭建支架,实现‘由仿到创’的梯度训练”吗?

场景描写作文篇4

1、在你的笔下,xx的景色是那么的美丽动人,活动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也爱你美丽的xx。

2、小作者运用了动点观察的方法对xx晨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小作者对xx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作者能按方位顺序向读者先容其可爱的xx,从校门——教学区(教学楼巨型花坛)——活动区(大操场),条理清楚,有选择有重点地绘景,自然地反映出学校朝气蓬勃的气氛。

4、小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生动细致,捉住色彩外形香味等方面的特点,并且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令人处处感受到秋天的美。

5、文章首尾呼应,语句简练,一针见血,点明主题。文章通过四季景色的描写,说明了xx之美,照应开头。若能注意段落层次分明就更好了。

6、全篇色彩艳丽,生机盎然。字里行间,通过xx春夏秋冬的描写,抒发作者对xx童年生活的热爱。

7、在你的笔下,冬天xx的景色描述得细致入微,语言通彻流利。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作文的生动性趣味性,如能在这样的景色中放入人物活动的描述,那作文会增色不少!

8、作者把写景与抒怀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文字里行间都突出了对xx的无比喜爱之情。作者着力描绘了美丽无比的喷水池,绿草如茵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使一个美丽的xx展现在人们眼前。

9、小作者写作思路清新,描写生动,文笔优美,牢牢围绕一个“绿”字,按“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xx的美丽景色。

10、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xx不同季节的绿色生机盎然,芳香四溢。

11、小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细致,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作者喜爱xx的思想感情表露得更为自然充分。

12、xx四季景色真美,你的习作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用词尤为生动准确。

13、小作者写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学校,把写景与写人巧妙结合起来,景中有人,以景衬人。

14、本文文笔优美,抒情浓郁,是一曲对童年生活的美好颂歌。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xx一角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深情地回忆了在那里度过的美好童年生活。

15、这篇文章语句朴素生动,内容真实有趣。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反映了小作者平时细心的观察,这在描写xx的各种有趣的生活场景尤为明显,令人处处感到xx的欢乐,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16、纵观全篇,文章笔调清新活泼,描写有声有色,消息结合,从近处的晨雾写到远处的日出,从空中的树叶,写到地上的小草,从一棵棵杨树写到自由翱翔的小鸟,条理清楚,层次清楚,读后使人如临其境。

17、小作者捉住了春天xx特有的景色,能正确贴切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xx的美,同时借题发挥赞美了辛勤的园丁——老师们,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场景描写作文篇5

阅读理解在语文考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少学生会在阅读理解上失分过多。如何做阅读理解题?如何尽量拿到高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利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2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3描写

一、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如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二、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三、场景描写

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场景描写作文篇6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来源:文章屋网 )

场景描写作文篇7

关键词:张岱 小品文 文本形式分析 特色与本质

张岱一生著述宏富,有《石匮书》、《琅娠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快园古道》、《四书遇》等,并且很具功力,尤其是他对文学的贡献十分卓绝。他的小品文,继承公安、竟陵两派,取长避短,形成独具个性的文风。正如王雨谦《琅媛文集序》所说:“盖其为文,不主一家,而别以成其家。故既能醇乎其醇,亦复出奇尽变。”张岱的小品文与其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显得平淡自然,处处流露出个人性情。黄裳先生曾称他为“绝代的散文家”。而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是其生活经历和晚明社会的生动写照与记录。本文从文本形式分析人手,从语言、意象、结构三个层次逐一揭示张岱小品文的特色与本质。

一、语言

从语肓层面上说,晚明小品在工具层语言和文学层语言两方面集中体现了自然形态的语言形式和富有变化的文学性语言,逐渐摆脱以唐宋古文为代表的传统古文在语言组织方面形成的规范与束缚。

(一)与“缓”相对的语言节奏。

在张岱小品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语言节奏与唐宋古文的明显不同,如《金山夜戏》。全文在描写“演戏”的过程中,语言顺畅通达,一气呵成,结构紧凑。接连几个短句由连续的动词衔接,“移舟”、“过”、“经”、“人”、“呼”、“盛”、“唱”,把从去金山寺到演戏的过程严密地缝合在一起,其间只有“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一句缓和语速,稍略停歇。

(二)自然语言节奏下的正常语法和逻辑秩序。

仍然以《金山夜戏》为例。全文每一短句或长句都为主动句,主语多为人,少许情况是事物,这也表明了张岱对个人主体化的重视。看似客观平静的描述,实则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判断标准。从语法角度看,句子结构规整,少有特殊句式或不合寻常的格式。词语组合多为主谓搭配,或因繁琐而省略主语。同时,整篇文章短小精悍,句与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开头一句九个字交代了年份时节,之后的“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清楚点明路程及时间地点方位的转变,利落干净,无一闲字。下一句中四字一组,从不同角度全面描写当时情景,分别提到“月光”、“江涛”、“露气”和“瞑天”,语言之简练,不等读者细细回想便立刻转向下一个方向,令读者时刻保持对下文的新鲜感与陌生感。

至下,作者迅速转移视点,由个人“惊喜”的心境转入对动作和场景的描写,主角由“我”到“仆”转到“老僧”,范围不断外扩。这一部分由视角的不同而层层推进。每一个情节都由一两句点睛之笔构成,描写的深度与韵味恰到好处,令读者刚刚品味到精彩却又戛然而止。

(三)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与对立。

张岱的小品文中,类似《金山夜戏》所体现的语言特色经常出现在其场景类描写的文章中,例如《越俗扫墓》、《鲁藩烟火》、《绍兴灯景》等。其中大部分文章在描写场景细节时连续出现多处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称的语言形式。如《秦淮河房》中的“画船箫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扬州清明》中的“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蹭;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人”。这些貌似传统古文的结构形式,字数对应工整,但音律散漫,语法也不相符。在整个场景描写中,这种方式如画近景一般,一点一线,面面俱到,丝毫没有因为唐宋古文在语言形式上的规范而导致其对内容的束缚。合乎规范的四六句式和离经叛道的内容形成鲜明反差,由此表现出一种落拓不羁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通过节奏创造而表现情感的语言艺术,才把对象写得神气俱现,个性尽显。

二、意象

如果说语言是文体的最基础的层次,它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那么意象则是文体最核心的部分。意象创造有赖于具体的语言组织,通过语言这种创造的“像”,以表“意”。但“像”与“意”之间并没有明确固定的相应关系,而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需要作者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完成“像”与“意”的衔接。

(一)场景式意象。

即通过多个物象的组合构成一个场景,在整体中共同表现着主观的情感。此时单个物象不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物象对照映衬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主管意境。对场景物象细致的独特提炼与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凸显了作者主观明显的态度与倾向。

场景切割化主要是通过对场景全面精细的分解式描绘,以张岱《不二斋》为例。该文对不二斋的描写细致入微,这种细致由两条线索完成,一是由外到内的位置关系,另一个是季节顺序。文中使用了“墙西”、“后窗”、“四壁”等表示方位的词语。不二斋在位置关系中被分解成几个部分,不仅能令读者较完整的了解不二斋的布置,更是体现了作者如数家珍的热情,仿佛通过这一具体描述,作者过去在不二斋的活动场景就展现在眼前。与之相对。后半部分按夏、秋、冬、春分别列出季节对应的特色花种。其中被列出的花种有茉莉、菊、腊梅、剑兰等,反映了张岱士大夫的高尚品德和天人合一之意。这些花对环境的点缀与作者的性情相得益彰,同时也令生活情趣盎然,生机无限。

(二)物象描写特性化。

即指场景中常常包含描写中心的个性化物象。这种物象又常常具有将整个物像群凝聚在一起并表现独特的主观感受的作用。张岱小品文在物象描写特性化方面则突出其角度广、范围宽的特点。

如《虎邱中秋夜》一文中的对不同时段的音乐描写就显然突出了这个特点。主要写五个时段不同的声响:第一次是在“天暝月上”之时,地动山摇,天翻地覆,发声者为“十番铙钹,参挝渔阳”。第二次是更定时分,主旋律改为管弦乐,并伴以歌唱,不如第一次震撼的轰鸣,但掺杂多种柔声的乐器,难以分辨节拍。第三次是更深,则以人唱为主,伴以南北曲的演奏。这时有些人在这些美妙的声音中打水嬉戏,充满生趣,有些则开始品评音乐,好不惬意。描写主体由乐器音乐转到人在音乐背景下的活动,暗合了人乐共生,人乐合一的境界;第四次是二更时分,先前的主体和映衬之声一律淡出,在与之前的热闹嘈杂形成鲜明对比的寂静中,一曲洞箫徐徐传来,先前鼎沸的场景突然被这一缕绵绵的哀愁撞破,前后的强烈反差导致人们冷静清醒的沉思与感叹。这里不仅应用了动静对比的效果差异来反映音乐的奇妙,而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反面渲染和烘托了黯淡孤寂的意境。第五次是三更。最后这一次声音的出场来自于人的本体。不借助轰隆之 声的场面效果和任何乐器的声音表达特征。而靠着“细丝”般的声音深深地撼动了听众的内心。这里张岱利用自然景色“月亮”、“凉气”的正面烘托和听众不敢鼓掌,只是微微点头的侧面描写,与四次声响所带来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整篇文章多为热闹喧嚣的场景和一波一波的歌声,可那具有“裂石穿云”般震撼力的声音,最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张岱在前半篇极力体现热闹非凡的气氛,中心却是在写引起知音者心灵震颤的声音。这一过程中的过渡与转折都是在这一选段的对声音特性化细致的描写中体现出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繁杂的世界中,张岱独有的冷静和追求高远的心境。

三、结构

(一)以情感为主体的时空结构顺序。

张岱的代表作品《西湖梦寻》中所写的西湖各处风景,都是以回忆往昔繁华生活的笔调写成,并常常对景物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和梳理。从名字的由来到岁月的经历,从修缮或毁坏的缘由到对故人的凭吊,几乎从每个景物的描写中都能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与事的困惑与感伤。依次排下的时空顺序和作者记忆中经历的时光,给《西湖梦寻》中的各种景致意象增添了历史的厚重。而他另一部代表作《陶庵梦忆》则把小品的结构视角更多地放于昨日。如《越俗扫墓》、《方物》等文章,有些只是单纯叙述过往的经历。更多的则是强调了时空穿梭下的美好与凄凉、安详与灾难、平静与动荡,常常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悲叹和感触。而在这些时空对比的文章中,作者回忆自己的往事居多。这就更体现了时代交错、情感反差的张力。这种结构安排在文章结尾处会带给读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这种根据正常时空顺序按部就班的叙述下来的文章,乍看起来似乎毫无新意,但其中却含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形式上冷静朴实。甚至所写事物与作者毫无相关,实则声色俱全,充满生趣,富于鲜明的个性取向,暗自流露出张岱高洁、孤傲的心境与情趣。

(二)组合各元素并结构成具有情感的整体。

1 并列循环结构

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并且这些个体共同作用于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也同样作用于这些个体,相互扩展含义的丰富性与厚重感。这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循环结构。

张岱在其著名的《西湖七月半》一文中,以这种结构描写了被观察的五种人:一类是富闲的达官显贵看排场气派,却并非真正赏月;二类为理智上望月,但现实中因周围种种而无心望月;三类是注意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与地位,虽人在赏月,心却未在;四类是非纯粹的赏月,只是借赏月而狂欢散心罢了;最后一类是真正赏月。无暇注意赏月外的其他事物的人,他们讲究礼节和品味,注重赏月实质韵味,赏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纯粹的事情,虽悠闲自如,却潜心体会其中滋味。这里暗含了一个潜在的中心,即作者对这五种人的态度与看法。五种人的描述,全面而细致入微地概括了人的千姿百态与万种风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习俗与趋势,从张岱本人的态度与视角中展现了各异的人生态度与追求,也揭示了张岱眼中的社会良莠不齐的现象。此外,并列循环结构的应用恰到好处的展现了社会客观现象与作者的立场与追求,看似客观公正,实则隐藏了张岱明确的观点态度。

2 递进结构

场景描写作文篇8

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一般来说,场面描写比较开阔,人物活动比较多,要紧紧围绕人和事展开描写,写出一种氛围,要正确处理其中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场面描写呢?

一、把握基调,突出氛围

每个场面都有一个基调,有一个总的气氛。比如,祭扫烈士墓的场面,它的基调是肃穆的,气氛是悲哀的;开庆祝会,基调是热烈的,气氛是喜气洋洋的;比赛的基调是紧张激烈的,氛围热烈、欢腾的。因此,在场面描写的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场面的基调,要把场面的气氛描绘出来。例如:

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新中国六十华诞。天安门城楼巍峨耸立,大红灯笼高悬。56根民族团结柱高高矗立广场两侧,寓意中国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共同表达对新中国六十华诞的深深祝福。八万名儿童手举明黄和鲜红的花束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英雄的中国军队在这里集结,自豪的中国人民在这里欢聚,迎候伟大时刻的到来,要用最嘹亮的声音唱出心中最美的赞歌!

这段对国庆60周年庆典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热烈的氛围。

二、有条不紊,分清主次

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有时一个场面中往往会有很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描写时要突出主角。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场面: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在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是鲁提辖,作者对他写得很详细,着力表现他的见义勇为、除恶惩霸的精神,次要人物镇关西和围观者对鲁提辖起到了陪衬作用。

三、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场面描写要勾画出整幅场景,这是“面”;也要描绘出局部细节,这是“点”。就像摄影师拍摄战斗场面时,有时要鸟瞰战场全景,有时要拉近镜头拍摄局部厮杀的特殊人物。没有全景,特殊人物就失去了广阔的背景、陪衬;没有特写镜头,宏大的场面就显得空洞,主要人物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场面也是如此:写好整个场面的环境、背景、氛围或人物活动概况,文章内容才丰富,读者才能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写好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才会让读者对重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如:

八年级男子跳高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周围不知何时已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一堵高高的人墙,大家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运动员们一个个鼓足勇气奔跑着、跳跃着。不一会儿,一位运动健将上场了。“小凡!小凡!小凡!”欢呼声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尖叫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只见小凡把手在裤腿上擦擦,睁大眼睛凝望着前方高架着的竹竿。他深吸了一口气,起步、台足、助跑、加速,就在即将触竿的一刹那,他咬紧牙关,身体向上腾起,双腿抬起,奋力向高空跨越,“呼”飞过竹竿,竹竿纹丝不动。“小凡过了!”顿时,激动的惊呼响彻天空……

四、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不同,景物描写侧重于客观自然环境的描写,以静态为主,而场面描写的重点则是众多人物的共同活动,以动态为主。景物描写包括在场面描写之中,场面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生活的场点及其周围的客观环境,而且要活动地展示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例如: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引自《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段场面描写中,既有环境的描摩,又有情节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点面结合、富有层次,为文章的哀悼、悲痛气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纵横结合,以横为主

“横”的描写,是现实的,是眼前所见,意在展现人物的外在活动,体现场面描写的宽度;“纵”的描写,是心里所想,旨为反映人物的内在活动,追溯历史,畅想未来,增加场面描写厚度。场面描写必须是横向空间与纵向时间的最佳结合,且必须以横向现实描写为主。例如:

场景描写作文篇9

关键词: 《文选》 公宴诗 演变

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选编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备。《文选》共六十卷,其中第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为诗歌部分,分为二十三类。在这二十三类诗歌中,公宴类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共收录各个历史阶段的作品十四首,本文通过分析这十四首“公宴”诗,窥其演变轨迹和特点。

《文选》六臣注对“公宴”的定义有两处,一是吕延济注曹植《公宴》曰:“公宴者,臣下在公家侍宴也。”二是张铣注王粲《公宴》曰:“此侍曹操宴,时操未为天子,故云公宴。”[1]此处认为“公宴”是公卿所举办的宴会。然而,《文选》中还有参加最高统治者召集的宴会所作的诗,如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综合来看,《文选》诗中的公宴应指参加公卿或帝王召集的宴会。

一、公宴诗的源头――《诗经》

公宴诗可以追溯至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描写宴饮场面的诗有很多,主要见于《小雅》。何红艳在其《论建安公宴诗的价值选择》一文中将《诗经》中的宴饮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在会朝或祭祀时宴饮的政治性较强的公宴诗;而另一类反映其他比较随便一些的宴饮场合的诗,可叫作私宴诗。前者反复吟咏宴会供肴的丰富,或媚神或敬客,歌功颂德是其主要内容;后者则多突出宴会的欢欣和悦,这类宴饮诗用语较活泼,音节轻快流畅。”[2]不论是公宴诗还是私宴诗大多都处在自然状态,都是为了配合祭祀活动的仪式环节,或者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祝福而产生,如《小雅・楚茨》有“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3]《小雅・南有嘉鱼》中“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豳风・七月》称“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些宴饮诗多是感谢神灵的祝福之语,不曾有宴饮场面的描摹和景物的刻画。

二、建安时期的“公宴诗”――由表达祝福走向华丽的场面描摹

建安诗人大都身逢乱世,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瘟疫肆虐。世事无常和生命短暂迫使他们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想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的精彩;一方面又觉得人生短促,应及时行乐。这种既慷慨又悲凉的情绪成为整个时代的基调,他们经常于觥筹交错、轻歌曼舞的宴会中作诗以寄托自己的时代忧思。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与宴饮有关,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建安诗歌“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4],描述了建安诗人聚宴赋诗的活动。

《文选》诗公宴类共收建安时期的诗作四首,分别是曹植的《公宴诗》、王粲《公宴诗》、刘桢《公宴诗》和应`《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诗》。这四首诗中均有宴饮场面的描写,并以园林的景致描摹最为出色,如曹植《公宴诗》的中间部分:“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飘接丹,轻辇随风移。”刘祯《公宴诗》中有“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5]这一时期的公宴诗中场面描述和园林景物的摹写大量出现。“建安公宴诗几乎每首都离不开对游宴场景的描绘”[6],这句话十分精确的揭示了此时公宴诗的特点。除此之外,诗歌的语言描写更加华美,明亮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铺排的物象使场面更加宏大。

建安时期是文学意识和美学意识觉醒的时代,文学内容更多地趋向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文学语言也从质朴走向华丽,这在公宴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细究起来,这些酒酣耳热之后的诗歌描写衬托出的却是一股悲凉之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情”,场面描写的越宏大,语言越华丽,诗人心中的情感越激烈。事业的壮志未酬、人生的身不逢时和生命的短暂无常在诗人心中激荡,忧时伤逝的慨叹只能化作一首首华美的诗歌。

建安时期的“公宴诗”与《诗经》中的宴饮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从《诗经》中的表达欢乐和祝福走向了宏大的场面描写;从《诗经》中集体创作的无意识走向了个人创作的自觉;从《诗经》中随兴而作走向有组织的创作;从《诗经》的平淡书写走向华丽的描摹。同时建安时期的公宴诗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诗经》的影响,从它喜欢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可以看出,如王粲《公宴诗》中的“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化用了《诗经・小雅・湛露》中“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的诗句;应`《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诗》中“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则化用了《诗经・小雅・鸿雁》中“鸿雁,哀鸣嗷嗷”的诗句。可以说,建安时期的“公宴诗”对先秦宴饮诗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公宴诗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西晋时期的“公宴诗”――应命而作,歌功颂德

《文选》诗公宴类所录西晋诗作共三首,分别是陆机的《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云的《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和应贞的《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这三首诗都是应命而作,且都是四言,语言庄重典雅,内容多歌功颂德,没有建安诗歌中宏大场面的描写也不富有真情实感,如应贞的《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有云“悠悠太上,民之厥初。皇极肇建,彝伦攸敷。五德更运,膺受符。陶唐既谢,天历在虞。於时上帝,乃顾惟眷。光我晋祚,应期纳禅。位以龙飞,文以虎变。玄泽滂流,仁风潜扇。区内宅心,方隅回面。天垂其象,地曜其文。凤鸣朝阳,龙翔景云。……”[7]纯粹的颂扬功德,粉饰太平,内容比较平淡乏味,显得呆板僵滞。

据黄卓亚《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一文统计,西晋公宴诗共有44首。而《文选》只选其三,说明这一时期的公宴诗在作者看来并不太符合他“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选文标准。此三首诗并不能代表西晋宴饮文学的全部面貌,只是作为西晋宴饮诗中的典型代表被选录,基本上都是应制诗,内容不可避免地走向颂美,本文姑且以此为例。

四、南朝时期的“公宴诗”――由园林景物的描写走向山林景物的描摹

南朝时期的“公宴诗”秉承建安“公宴诗”继续发展,它不同于西晋公宴诗单纯乏味的歌功颂德而显现出了自己的特征,吟咏他事的成分逐渐增加。

首先,突出山川自然景物的描写。

《文选》诗公宴类中以范晔的《乐游应诏诗》最为典型。范晔的《乐游应诏诗》诗云:“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隆m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闻道虽已积,年力互颓侵。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8]如果说诗中的“台涧”、“兰池”等字眼表明的还是园林景物的描写,那么“遵渚”二句就纯粹是在描写乐游苑之外的山林景物了。在这里,公宴诗已不似曹魏时期只注重园林景物和宴饮场面的描写,也不像西晋的公宴诗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把目光转向更远的自然山水。诗中山川景物的描摹成为最出色的部分,情感抒发也围绕着“公宴”的目的即游山玩水来展开的,此类诗作更多的偏向游览。

这一时期的公宴诗偏重写山川自然景物究其原因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六朝时期儒学衰落,道家思想兴盛,谈《易》、谈《老》、谈《庄》的魏晋玄学成为时尚,文人们热衷追求精神上的洒脱和自由,他们往往寄情山水,想要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这样就促使人们的活动走出院落走向自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贵族文人集团,他们经常在一起宴饮畅谈,游山玩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成了他们聚会的固定节日,这期间产生了大量描摹自然山水的诗文作品。东晋时,由谢安、王羲之等人发起的“兰亭禊会”就是一次大规模的以上巳节为契机的文人集会活动。上巳节是我国古代的民俗,《晋书・礼志》云:“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禊东流水上,洗灌拔除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三月三日修禊事,只要条件许可,均设‘流杯池’,引水分流,因流设度,激流推杯,至席前取而饮之。禊饮之际,伴以乐舞,酒阑赋诗,所咏之诗故称‘曲水诗’。由此,三月三日又变成了文人曲水流杯,以诗会友的固定节日。”[9]如谢灵运有《三月三日侍宴西池》的诗作。文人们的宴会由园林走向山林,其诗文描写的对象自然由园林景物的描写转向突出山川自然景物的描写,这对魏晋山水诗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增加了送行饯别的内容。

《文选》诗公宴类所录这类诗歌有谢瞻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谢灵运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丘迟的《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以及沈约的《应诏乐游饯吕僧珍》四首。从这四首诗的题目可以看出此时的公宴诗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对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感情的抒发上,还突出了送别之情。谢瞻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以及谢灵运的同题之作都先述秋日的自然景物再叙写践行送别之情。李善注引萧子显《齐书》曰:“宋武帝为宋公。”引沈约《宋书》曰:“孔靖,字季恭,宋台初建,以为尚书令,让不受,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10]可见此两首诗歌颂的对象不再是统治者而转向有美德的人,诗的目的是送别。丘迟的《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乃送别张徐州时作,李善注引刘[《梁典》曰:“张谡,字公乔,齐明帝时为北徐州刺史。”诗人在诗末表达了自己难报皇恩的苦闷。沈约的《应诏乐游饯吕僧珍》同样是一首送别之作,李善注引《梁书》曰:“吕僧珍,字元瑜,为左卫将军,天监四年冬大举北伐。”[11]诗中表达了作者希望将军大破敌军凯旋而归的愿望,不再是泛泛的歌功颂德。

综上,大致可以看出先唐时期公宴诗的发展轨迹。《诗经》作为“公宴诗”的滥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时期的“公宴诗”对《诗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宴饮活动多是曹丕和曹植主持的带有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不带政治目的而多为娱乐性活动,因此宴饮场面和园林景物的描写为主要内容;西晋时期宴饮活动多为最高统治者所召集,带有浓厚的政治目的,因此诗作以歌功颂德和美化统治者为主要内容;南朝时期的宴饮诗则一反常态把目光转向大自然,开始吟咏他事,各个阶段的宴饮诗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各具特色,对唐以后的公宴诗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萧统.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351.

[2]何红艳.论建安公宴诗的价值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VOL24(6).

[3]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319.

[4]刘勰著,孔祥丽,李金秋译注.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

[5]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283.

[6]黄卓亚.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2007:74.

[7]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286.

[8]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287.

[9]魏宏灿.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游赏活动与山水诗之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

场景描写作文篇10

【关键词】看图写话 片段练写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83-02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分为4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高学段)。其中1~6年级低中学段语文教学通常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类侧重点各异的课型。这五种课型相辅相成,彼此互为基础,但也有外延、拓展、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功底。从教多年,笔者发现习作教学的难度较大,但如果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学段训练策略,对学生尽早进行专项习作能力培养,对学生习作能力早开发,将能达到“我手写我心,我心F真情”的目的。

分析低中学段的语文习作教学目标,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学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能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三学段的训练重点都是习作,也就是强调写作技能技巧的培养,但是彼此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第二学段强调训练学生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而第三学段强调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简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从写直接感觉进而表达内心情感。厘清阶段性目标后,我们不妨在不同的学段教学中实践,寻找有效的训练策略。以下笔者将介绍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阶段训练方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第一学段以看图写话为主要练习方式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对学生的习作训练,要适度把握好量变,适时进行质变指导。”第一学段中学生的识字量少,但图像思维能力见长,在学完拼音后就可以开始写话训练。教师从熟悉的、简单的事物图像入手,指导学生围绕事物谈自己对图像的认识或直接感受,打开学生的思维向度,逐渐掌握方法侃侃而谈并写话。如在第一次练笔时,笔者选择了“太阳”这个主题。由于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熟悉太阳公公的和善形象,常常能围绕“太阳公公”这个虚拟的人物滔滔不绝地说上许久,笔者相机指导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进行思考:“想想太阳公公照在身上是什么感觉?”“你看见的太阳公公长什么样的?”“你什么时候会看到太阳公公?”……学生围绕多向度问题尽情说,再围绕“太阳公公”造两个不同的句子,每个句子不少于6个字。学生造好句子后,笔者接着画“月亮姐姐”“西瓜小子”等学生熟知的事物形象,要求他们从“写两句话,每句不少于6个字”开始,慢慢提高到“围绕事物写5句话,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渐渐地,学生们似乎找到了表达的窍门,想象出来的故事也能说、能写,对写话乐此不疲。在学生熟练围绕事物写不同的句子后,教师随即进行“量变”调控――要求学生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好词,比如“红红的”“甜甜的”“热乎乎”等,这些能把事物写得更形象、具体的词语就是好词。每次完成写话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好词做上标记,方便组长检查。这样的操作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监督、交流、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练好写话后循序渐进,教师再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画编故事,从编一幅图的故事,慢慢过渡到观察几幅图画编故事,其间仍然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兴趣盎然,写话内容逐步从量变过渡到质变。

二、第二学段重点进行片段练写

第二学段习作要求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教师要指导学生遣词造句、细节描写,并通过关联词处理好句段关系,而印象深刻的部分往往是生活、经历、记忆中一些零碎的、不完整的内容,即“片段”。教师应丰富学生描绘片段内容的技巧,提高片段质量。低中学段习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事、写人、写景和想象作文四大类。写事的文章强调介绍清楚事情的六要素;写人的文章侧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想象作文是多种表达的灵活运用;写景的文章对第二学段学生而言难度最大,不仅头脑中要有场景,而且需要累积丰富的美词佳句,掌握基本写作技巧,方能顺利表达。综合分析,本学段的片段训练重点应放在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场景描述两项训练。在细节描写训练中,笔者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指导学生用合适的关联词概述人物活动,然后通过细节描写突显人物形象。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场景片段练写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把自己选择描绘的几组劳动场景串联起来说,然后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实人物形象。我班学生在描写擦玻璃的同学是这样写的:“瞧!小红先拿起干抹布,在窗户上擦了擦,把表面的灰尘给擦了下来。接着往桶里湿了湿水,扭干抹布,再擦第二遍。她擦得多认真啊!遇到有污渍的地方,先哈口气,再使劲擦,大有不擦干净不罢休的势头……擦着、擦着,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好像下定决心:今天,我一定要把这窗子擦得锃亮锃亮。”通过多次类似指导,学生掌握了技巧,在写事的过程中主动把人物描写具体,为表达立意服务,达到把重点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学段要求。

对于场景描述难度大的,笔者先出示一些好词佳句,让学生尝试描写指定场景。例如在一次练笔中,笔者出示词句“万物苏醒、春姑娘、绿油油、翩翩起舞”,和古诗《草》中的词句素材,让学生描写学校足球场的草。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春天,是个万物苏醒的季节。不知不觉中,春姑娘已经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学校的足球场。足球场上的小草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绿油油的了。蝴蝶在鲜嫩的小草上翩翩起舞,好像在说:“伙伴们,春天来了!快出来玩啊!”草下,蚂蚁们在土壤中跑来跑去,好像在忙着进行足球比赛……看着这片草,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啊!小草虽小,但顽强的生命力真的让人叹服啊!这篇习作中,学生注意遣词造句并增添个人想象,让片段妙趣横生。可见,教师适时放手让学生自主积累词句,为习作服务,提高了写作质量。

三、第三学段重点写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学生对待事件有想法、有解决策略,善于思考,才能在习作中流露真情实感。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充分利用课前准备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谈个人对身边的人与事的看法,引导其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在布置书面作业中,笔者让学生进行读后感练习,指导学生通过举例子、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增强个人见解的说服力。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提炼谋篇布局技巧,如开门见山、歌曲引入式、回忆式、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再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巧布局、妙谋篇,学以致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