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平儿十篇

时间:2023-04-03 14:15:25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1

摘 要:本文从职场规划的角度观照,认为《红楼梦》中平儿的职场博弈策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定位准确恰当;尊重老板领会意图;巧用制衡攻守兼备; 适时应变提升绩效。作为职场中人,可以通过细致揣摩平儿的语言风采和行为方式,领悟她职场策略的精妙之处,从而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指引。

关键词:职场 策略 借鉴

古典名著《红楼梦》,曾因其细腻地刻画了众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令文艺爱好者们拍案叫绝。如今,我们试图换一个视角,从现代职场的角度审视,把贾府看作一个总公司,把大观园看做一个分部,在这个分部的职业舞台上,奋斗着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女将。她们中有管理层、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以及普通员工。透视这个竞争激烈、关系错综复杂的女性职场,认真揣摩场中人物的语言风采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门道来。其中,王熙凤的心腹通房大丫头平儿,就是一个职场博弈中的佼佼者,她的博弈策略,值得现代职场中人玩味和借鉴。

平儿,曹雪芹在书中用一个字来形容:俏。从职业女性的角度考量,她冷静、自律、机警、果断。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她的职场工作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扫描其职场博弈策略,我们可以将目光定格在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上:

一、自我定位 准确恰当

平儿是一个丫头,在贾府地位低微,尽管“遍身绫罗,插金带银”,凤姐对她也信任有加,不少家事都让她自主处理。但平儿慎用授权,自我管理意识很强,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于贾府众人整条生存链上的哪一环。她对自己所管辖工作的分析和胜任能力的分析准确到位。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样干等都规划恰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做人法则周旋于人声鼎沸的贾府之中。

二、尊重老板 领会意图

海尔的CEO张瑞敏曾经这样形容企业的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平儿在凤姐夫妇身边生活,也深谙这一点。对她来说,凤姐夫妇是老板,她是员工,她了解老板的个性、喜好、做法,并努力去适应他们,协助老板完成他们的决策,全心全力执行老板的决定,将部门(凤姐家)利益放在首位。作品中第十六回,写贾琏回家,与凤姐谈话之际,听到外面有人讲话,凤姐问是谁,平儿说是香菱,已打发她回去了。待贾琏走后,平儿才将真相告诉凤姐:“哪里来的香菱,是我借他暂撒个谎……奶奶的那利钱银子,迟不送来,早不送来,这会子二爷在家,他且送这个来了。幸亏我在堂屋里撞见……二爷倘或问奶奶是什么利钱,奶奶自然不肯瞒二爷的,少不得照实告诉二爷。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所以我赶着接了过来,叫我说了他两句,谁知奶奶偏听见了问,我就撒谎说香菱来了。”瞧,好个“俏”平儿,真是个职场“白骨精”,不是香菱来,是姨妈送钱来,她不想让贾琏知道了又拿出去乱花,所以骗说香菱来了,借香菱来过桥呢。这一招,完全是从凤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愧是老板的心腹。可见平儿反应敏捷,悟性很高也很警觉,既读懂老板凤姐的心思,又能及时与老板进行有效的沟通,令凤姐对她再加信任分。

三、巧用制衡 攻守兼备

平儿虽然是普通员工,但她却有一种新主人翁的工作姿态,做人做事有原则,懂得为个人赢得长久生存和竞争的主动权。当遇到对自己不利的突发事件时,能化被动为主动,机智地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谈判砝码。第二十一回说道,在收拾贾琏的衣服时,从中抖出一缕青丝来,这不是凤姐的,她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然后瞒着凤姐去讯问贾琏,俩人正在理论时,凤姐回来,也询问贾琏的衣物,吓得“贾琏脸都黄了”,“只望着平儿杀鸡抹脖使眼色儿”,平儿只装看不见,却在凤姐面前帮他隐瞒了这件事。待凤姐走后,平儿拿出头发谈判,说:“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露出这事来。”她这样处理,让贾琏刚走出一个窘局松一口气又马上陷入另一个窘局,以后都得让着平儿三分。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平儿面对突发事件的机警和理性,进攻与防守双管齐下,以贾琏的丑事来牵制他,为自己争取持久的生存砝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也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四、适时应变 提升绩效

前面分析过,平儿对自己工作胜任能力的分析是准确到位的,她是个多面手,不是“死脑筋”,所以在工作中与大观园的其他人也合作愉快,在碰到矛盾纠纷的时候,能够适时变通,小心的绕过火药巧妙地摆平事局。比较典型的事例,如第四十六回的鸳鸯被贾赦相中事件、五十二回的丢失镯子寻找的过程等等,里面描写平儿的所言所行,都可以看出平儿在处理矛盾纠纷时的成熟老到,圆滑变通,达到低耗高效的水平。

作为职场中人,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善于学习,与优秀者为伍,苦练内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纷繁复杂的职场之间,《红楼梦》中的平儿,就是一个职场的优秀者,也是一个模范的学习标的。

[此文为广西梧州学院2009年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老 子:《道德经》,人民出版社,1991。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2

与角色相同的故事

拍《劝和小组》是90后演员于小彤第一次到高原地区拍戏,在拍摄过程中,他遭遇了高原反应,险些影响到拍摄进度。昆明海拔2000米左右,于小彤饰演的张大川在学校球场打篮球,刚拍完一个镜头,于小彤感觉自己呼吸困难,要休息一会儿才能恢复正常。他感慨地说,从来不知道打篮球也这么累,高原反应很难受,每投一次篮都要喘一会儿。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气候,于小彤刚到昆明就患上了感冒,只能用嘴呼吸,更加重了高原反应。但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他还是坚持着把每个动作都做到位。于小彤说,在平原打球不算什么,能在高原打篮球才是铁血真汉子。拍《劝和小组》是于小彤第一次来昆明,他感叹昆明景色虽美,但是天气变化太快了,拍戏的时候,刚刚还阳光灿烂,一会儿工夫就能下起瓢泼大雨;雨下了没一会儿,本来以为拍不成了,天马上又晴了。拍雨戏都不用专业设备,只要等一会儿雨就来了。

于小彤演张大川,一个自我、叛逆的90后高中生,平时喜欢摄影,想要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但父母认为,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当叛逆少年遭遇固执父母,两代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同样,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虽受家族宠爱,生活优越,却被家人逼着考功名、求仕途,内心极为郁闷,渴望解脱。于小彤表示,他完全能体会那种自我理想和父母期望发生冲突时的压力,因为正处在高考的年龄,张大川的烦恼也是他的烦恼。在该剧的后半部分,张大川曾离家出走。于小彤跟家里闹得最凶的时候,也用过这一招。

于小彤小的时候身体很弱,家里想培养他一个强身健体的爱好,武术、篮球、足球这些男孩子通常的选项,皆因于小彤当时太瘦小,身体素质达不到,只能放弃。后来,家人让他学芭蕾。于小彤一直挺喜欢芭蕾,想考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家里又觉得男孩子学舞蹈终究不是正事。为了考舞蹈学院附中,于小彤也用了离家出走这招,他关了手机,人间蒸发。爸爸妈妈给于小彤所有的朋友打电话,慢慢找到了儿子。于小彤回家以后,家人没有呵斥和责备他,父子两人深谈了整整一天,终于把事说开。如果说北京舞蹈学院是舞蹈专业的通行证,那么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则是“贵族血统证明”。行里人都知道,考附中的难度是考舞蹈学院的好几倍。11岁,于小彤如愿考上了中国舞蹈的最高学府。

离开家的一刻,于小彤开心极了,可住校的第一天,他马上后悔了。附中的训练负荷极大,体罚又多,于小彤曾经被罚跑2万米,才能吃中饭;上课又被罚抄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口气抄30遍,抄不完就请家长。可是学校的日程很紧张,于小彤下课洗完澡回宿舍不到一个小时就熄灯了,根本抄不完,他买个手电在被窝里抄。舞蹈练上十年才能有点成绩,于小彤千辛万苦考上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却看不到未来的半点希望。

现在,于小彤很少说自己是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毕业的,那段日子带给他的阴影多于快乐,于小彤至今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用打骂和体罚的方式提高成绩呢?他想回家,家里人却希望附中的老师替他们管管孩子。从那时起,于小彤就动了改行的心思。

尤是红楼梦里人

于小彤11岁时,陈凯歌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挑选少年梅兰芳,给于小彤拍了照片,之后决定由他来演。过程非常简单,于小彤甚至不知道陈凯歌是谁。妈妈陪着他拍完了电影《梅兰芳》,回学校的时候,同学们争相取笑他的光头,谁也不觉着他跟大导演拍了戏就牛了。于小彤被李少红导演选做少年宝玉的时候,过程也清爽简单,基本上拍了照片等通知,通知来了就定下他来。

四大名著于小彤只听说过《红楼梦》的名字,去新华书店看到《红楼梦》的封面是宝玉坐在黛玉和史湘云中间,他以为《红楼梦》是一个男人泡妓院的故事。

电视剧《红楼梦》断断续续拍了四年,于小彤拍了430多场,基本上每天都有他的戏。每个参与其中的演员,都有一番特别的心得。对于于小彤来说,《红楼梦》剧组让他长大成人。14岁的于小彤在《红楼梦》剧组学会了吃饭时双手要同时在桌面上,吃完饭剔牙要挡住嘴巴,拖凳子时要把凳子腿儿抬起来,这样才不会发出刺耳的噪音……于小彤第一次知道,原来孩子不通过体罚,也可以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专家和导演带着于小彤逐场解读《红楼梦》,于小彤与宝玉一起成长。

于小彤认为,宝玉是一个善良的、帅气的、有思想又怜香惜玉的男孩。他是富二代却从不炫富,他喜欢女孩,却不玩弄女孩。宝玉身上呈现出许多现在年轻人的困惑,比如贾政一心想让儿子求取功名,但宝玉想为女孩生,为女孩死,一辈子为女孩服务。在某些地方,《劝和小组》中的张大川和《红楼梦》的宝玉面临着一样的问题。于小彤说,在剧组他把《红楼梦》来来回回看了四五遍,他觉得这本书太深奥了,现在仍有好多问题不明白。

别看《红楼梦》是文戏,可于小彤经常受伤,最难受的莫过于他脸上长了好多青春痘,为了套上头套,化装师不得不把他的青春痘削平了,那段日子被形容为血泪横飞。在《红楼梦》里,他结识了好多朋友。《梅兰芳》上映的时候,于小彤和演少年宝钗的李沁和演青年宝玉的杨阳去电影院看电影。黑灯瞎火,于小彤不停地回头,希望有人能认出他来。

拍完《红楼梦》之前,于小彤想去考大学,学一个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拍完《红楼梦》,他又想学一个与经济、建筑相关的专业,对前路他一直有些犹豫。演完《红楼梦》,于小彤签约了李少红的公司,一直在拍戏。但《红楼梦》是所有参演演员的梦魇,《红楼梦》剧组斥巨资打造大观园,服装道具精美繁复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每天都会花费几个小时,将灯光打得如梦似幻。离开《红楼梦》之后,于小彤很不适应,大部分剧组在这方面能省就省,甚至用手电照着他的脸就喊开拍,一开工就恨不得马上收工。于小彤形容走出《红楼梦》,是神仙变成凡人的过程。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3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潘金莲和王熙凤这两个相似的人物,从她们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时所采用的不同的手法和语言来透视《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学界对它们的关系有“《红楼梦》深得《金瓶》之‘壸奥’ ”的说法。这种说法有它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 人物性格 人物塑造 语言 继承 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就是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潘金莲和王熙凤来透视《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种种关联。

(一)

潘金莲和王熙凤分别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这两个主要人物是两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们的性格有着相似之处,又有着不同的地方。在她们的相同性格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自私自利、阴险狠毒、聪明狡猾。虽然她们二人都追求私欲,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她们追求的目标不同。潘金莲追求情欲,而王熙凤追求金钱和权利。然而,不论是对什么的追求,这些都是她们两人性格的外在表现。

《金瓶梅》中关于潘金莲的身世是这样介绍的:(《金瓶梅》第一回)

“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所以就叫金莲。他父亲死了,做娘的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敷粉施采,品竹弹丝,女工针黹,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到十五岁的时节,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与张大户家……长成一十八岁,出落得脸如桃花,眉弯新月,张大户收做妾了,不料不到半年,张大户得了重病。主家婆恐为金莲所蛊惑,将金莲百般苦打。大户知道不容,却赌气暗陪房奁……因此上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为妻,……其实这金莲仍是大户的外室。”

后来发生的金莲毒死武大事件,其实已经是金莲开始她的“欲望之路”的先兆。武大死后,潘金莲和西门庆又将荒唐的淫声置于庄严的超度亡灵的念经声中。从这里可以看到潘金莲对情欲的无度追求是多么的荒谬!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狠毒、放荡的潘金莲形象。

《红楼梦》里在秦氏的葬礼上也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秦可卿一死,宁国府没有了主家之人,王熙凤一方面协理宁国府,对宁国府的弊端看得清清楚楚,把秦可卿的丧事办得井井有条,风风光光;另一方面,她又在送殡的过程中“弄权铁槛寺”。为了区区三千两银子葬送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性命。在情深似姐妹的秦氏的丧礼上,她的贪欲表现得何等深刻!她已经将贪欲置于其它一切之上,而成为一切行动的最终动力。

潘金莲在西门庆家中面对无以计数的竞争对手,心中的最高追求——情欲,又开始驱使她努力进行斗争,在除掉了几个眼中钉,肉中刺之后(激打孙雪娥,逼死宋惠莲)。 她又将矛头直指漂亮,老实的李瓶儿。李瓶儿本来就深得西门庆的喜爱,后来又怀孕生子。看到眼前的一大一小对自己的巨大威胁和阻碍,金莲又痛下了杀手。她首先将魔爪伸向了襁褓中的婴孩——官哥,一条险恶的“獒犬之计”令善良的李瓶儿失去了爱子,最终在金莲的恶语恶声中病丧黄泉。她的狠毒阴险之心淋漓尽致的展露在读者面前。至此,金莲重新收复失地,与西门庆一味的追求那变了态的情欲。这也使得她和西门庆没有任何夫妻感情可言,而仅仅是近似于禽兽的的欲望。彼时西门庆在武大的灵堂上胡作非为,而此时潘金莲在他的灵堂上又重新上演了这一幕。她与女婿陈经济在灵堂后为非作歹,既而开始偷情生活。事发之后被吴月娘狼狈赶出家门,又因为住在王婆家而勾引上了王婆的儿子王潮儿。此时此地的潘金莲已经淫荡到了色魔的地步了。

事情就是这样的相似,《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情节出现。王熙凤在遇到尤二姐事件时也和潘金莲有着同样的表现。但是凤姐毕竟是出身于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从小受到封建礼教之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打小就以男孩身份教养,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杀伐决断”的能力。这就是使得她们所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王熙凤在处理尤二姐事件时使用了更加高明的手段,精心的策划了一切。

贾琏在宁国府和尤二姐意外邂逅,故而产生了要娶尤二的念头,在贾蓉的极力撮合之下,成其好事。凤姐知道此事之后,并没有像金莲那样痛哭大骂,而是一反常态的主动,亲自将尤氏风风光光的迎接到贾府,并且让贾府中的大大小小都知道自己的贤惠、宽容,并以此在贾母面前来展示自己的乖巧、听话。如此种种也是为了放松贾琏和尤氏的警惕,来博取他们的信任,好进行下一步计划。与此同时,又在背后极力挑唆尤二姐原订亲家张华来状告贾琏和尤二姐,并由此来作为兴师讨伐的由头,既出了这口恶气,还给了尤氏和贾蓉一个下马威,更在钱财上有了不少收获——两百两银子的进账。这个贪心的王熙凤在争风吃醋的时候也不忘贪图钱财。

王熙凤在事理上占了上风不说,日常生活中也不停歇,指使秋桐指桑骂槐,命令丫头善姐仗势欺主。又巧妙的以补药之名,令尤二姐喝下坠胎之药。致使琏二的唯一的子嗣在未成形的时候被扼杀在母亲胎中。而她也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弄巧用剑杀人的目的。这和如兴儿对尤二姐诉说的一样“她(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在这里她又故技重演了。继续采用“绵里藏针”这一老招来解决贾琏的外遇事件。

王熙凤在处理尤二姐事件里杀人并非像金莲之辈是为了争风吃醋,而是另有其“政治目的”的。试想一旦尤二姐生有子嗣,显而易见,王熙凤的地位就会有所动摇。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尤二姐吞金死后,为了办丧事,贾琏找凤姐兑钱,凤姐以事为由左右推脱支应,并借故走开。去找尤二所留的财物,发现尤二柜中仅几件破旧衣服,其他物件被“洗劫一空”,可见在尤二姐死后,王熙凤也是获利颇丰啊!在这里她又达到了她的金钱目的,实现了她的金钱欲。

同样是面对丈夫另结新欢,潘金莲的行为、语言,大胆夸张,“明人不做暗事”矛头直指事情的中心——李瓶儿和官哥。而王熙凤则不同,她笑脸相迎之下,又在背后捅了尤二姐一刀。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读者看到的人物是如此的不同。一俗一雅两个人物跃然纸上。但是这两个善妒的女人的阴险狠毒实在让读者惊心。

两位女主角在对私欲的追求上的阴狠可谓不相上下。从她们对各自的私欲的不懈追求中也能看出,王潘二人在性格上的又一相同之处,那就是与众不同的机智,聪敏和智慧。她们的智慧、聪敏被用在各自的争宠献媚,算计陷害他人之上,真是另有一番味道!

潘金莲的有情趣是西门庆宠爱他的一大原因。西门庆给各个妻妾送花,金莲不等西门庆相赠上来就摘,被西门庆捉到,道:“怪小油嘴,趁早休动手,我每人赏你一朵罢。”……潘金莲笑道;“我儿,你原来掐下恁几朵放在这里,不与娘戴。”于是便先抢去一只插在头上。……西门庆笑到;“贼小淫妇儿,这上头也掐一个先儿。”于是又与了她一朵。小小送花事件,盘金莲就胡乱生出这许多事情来,不仅有波折,而且还极为有情趣!仔细品味,潘金莲这是多么有心计的在向西门庆调情啊!

金莲也是众妻妾中最敢和西门庆没大没小的人,这么一段短短的对话就几次以“娘”自称,一口一个“我儿”,相较之下,月娘、瓶儿之辈确也难与其并称。万事“掐个先”,不仅能让读者看到作为年轻女性的魅力之所在。也能从中看到金莲能夺取西门庆的欢欣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不仅金莲这样,连凤姐也是这样。在生活中并不是完全狠毒可怕的,她也常常是机敏、幽默的。就拿众丫头对她的态度就能初见端倪。丫头们一方面很害怕这个一家之主,另一方面又很喜欢和她在一起,喜欢听她讲笑话。这个在封建礼教之外教育出的王熙凤在文化程度上并不高,但在研究、揣度人的心理时,却无疑是个高手。简直可以称为“心理学专家了。她平时的说笑、耍贫嘴,既俗气,又有其诙谐和灵动之气。她的口才可以和相声演员相比,满口讨人喜欢的话,句句都能说在人的心坎里。

在第四十六回中,贾赦欲要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为小妾贾母非常生气,怪凤姐没有提醒她。

这时的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派上我的了。”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也奇了,倒是听听这不是。”凤姐笑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似的,怎么怨的人要,我幸亏是孙媳妇,要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着会子呢。”

表面上是“派老太太的不是”,实际上是用“不是”反衬、颂扬贾母能干,“会调理人”。说的如此乖巧,又得体,本来贾母生气,气氛又紧张,凤姐一席话不仅活跃了气氛,又讨了老太太欢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凤姐还很善于用精明的头脑来协调各种矛盾,这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看出。例如:(第二十回中)

奶娘李麽麽排揎袭人,大哭大闹大骂,众人都束手无策,,凤姐赶来,拉了她,笑道:“好妈妈,别生气。大节下,老太太才欢喜了一日,你是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了,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去。”

这一段话说的李麽麽“脚不沾地”的跟着走了。王熙凤用抬举、奉承的语言机巧的拿贾母来镇压李麽麽,一段“比刀还尖”的话,却似热心热肠,尖中有圆,寓圆于尖中。[1] 潘金莲和王熙凤在性格上相似的自私自利,相同的阴险狠毒,相通的聪明机敏。是我们所见到的《金瓶梅》和《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中最为相似的两个人物。然而,她们还是有所不同。两部作品由于作者本人文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写作故事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两部作品在风格上的迥异。但是两部作品并不是没有关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所采用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来透析《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

(二)

《 金瓶梅》塑造人物形象时,既充分得展示人物个性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人物个性的次要方面,把人物写的血肉丰满。如潘金莲对待武大和丫头秋菊是那样的狠毒凶残;对其母潘老老是那样的冷酷无情;对李瓶儿是那样的嫉妒刻薄;对西门庆又是那样的献媚无耻。这些无疑是她的性格的主要方面。但她又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别人明知的事,她却直楞楞的捅出来。所以孟玉楼说她是“一个有口没有心的货子”;奶子如说:“五娘嘴头子厉害,倒也没有什么心。”这些描写符合生活的本来面貌,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她性格的次要方面.作者这样写潘金莲就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红楼梦》也十分注意这一点。例如:对待王熙凤这个人物,作者就没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十足的坏人。凤姐对下人和弱者固然残忍、凶暴,但这是她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处在她的那个位置上的人所固有的.可是她在照顾宝玉和黛玉诸姐妹时,是那样的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诙谐可爱;当她侍奉贾母时,应酬王夫人时又的那样的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作者对她既憎恶,又爱慕;既同情,又惋惜。《红楼梦》的读者也无不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又想凤姐。这两种心理说明凤姐性格的复杂,也真正的体现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

下面我们就作者塑造人物时的细节描写来看两部作品有什么不同。

我们就潘金莲和王熙凤的肖像和衣饰描写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这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初次见面时的情景。这时的潘金莲是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出自书中第2回)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才见梅开腊底,又早天气回阳。一日,三月春光明媚,金莲打扮光鲜,单等武大出门,就在门前帘下立约莫将及他归来时分,便下了帘子,自去房内坐的。一日也是合当有事,却有一个人从帘子下走过来。自古没巧不成话,姻缘合当凑着。妇人正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上。妇人便慌忙陪笑,把眼看那人,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得十分浮浪。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铃珑簪儿,金井玉栏杆圈儿;长腰才,身穿绿罗褶儿;脚下细结底陈桥鞋儿,清水布袜儿;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越显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可意的人儿,风风流流从帘子下丢与个眼色儿。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但见他鬒鬒,赛鸦鸰]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翘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紧揪揪、白鲜鲜、黑裀裀,正不知是甚么东西。观不尽这妇人容貌。且看他怎生打扮?但见:

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䯼髻,一迳里踅出香云,周围小簪儿齐插。斜戴一朵并头花,排草梳儿后押。难描画,柳叶眉衬着两朵桃花。玲珑坠儿最堪夸,露来酥玉胸无价。毛青布大袖衫儿,又短衬湘裙碾绢纱。通花汗巾儿袖口儿边搭剌。香袋儿身边低挂。抹胸儿重重纽扣香喉下 。往下看尖翘翘金莲小脚,云头巧缉山鸦。鞋儿白绫高底,步香尘偏衬登踏。红纱膝裤扣莺花,行坐处风吹裙袴。口儿里常喷出异香兰麝,樱桃口笑脸生花。人见了魂飞魄丧,卖弄杀俏冤家。

再看看《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外貌以及服饰等的描写。而这段也是著名的黛玉眼中的凤姐。(《红楼梦》第68回)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 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曹雪芹以这种见人先听声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紧接着引出主人公王熙凤,又不以作者的全知全能的眼光来看凤姐,而是把她巧妙的放在黛玉眼中,让她成为黛玉眼中的凤姐。这无疑是对《金瓶梅》中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的一种学习和借鉴吧!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内容上。曹雪芹写出的凤姐形象逼真,但又不是将凤姐全知全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既讲了凤姐的衣着穿戴,又说了凤姐的神态气质,以及给黛玉的总体感觉——“彩绣辉煌,恍若神仙的妃子”。不仅写出了凤姐的外貌,而且写出了她的内神。初看之下便觉得,恍忽之间就好像满室的光芒,恍的人眼晕。王熙凤在黛玉的眼中,在读者的心中,是如此的光芒四射,可是让每个人来仔细说说,凤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恐怕有一千个读者,要有一千个王熙凤了。

而笑笑生所塑造的潘金莲则不同,它是一种完全的现实主义,并没有《红楼梦》中的浪漫因素。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衣什么?着什么?穿什么?戴什么?长什么样子?什么样的鬓儿?什么样的眉儿?什么样的嘴?什么样的鼻子?......作者描写的细细致致、清清楚楚,竟然细致到衣服的扣子扣到什么位置上,都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了,这些无疑是作者写作功力的绝好展示。但也给了读者在思维上的限制,没有了《红楼梦》中的种种美好的遐想,仅仅是细致纷繁的叙述描写。

再从语言上来看,《红楼梦》这段叙述语言凝练、紧凑,毫无繁杂、拖沓繁冗之感,浓重的诗词气息在字里行间游走、流动。让人感觉像在看诗,《红楼梦》有着诗化的语言。凝练、紧凑、简洁、诗般的语言无疑在语言上是一种典范。而《金瓶梅》中关于潘金莲的肖像这段则是民间语言的丰富再现。描写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一连使用了十二个“儿”字,而且各个都有叠音,诵读起来无疑是一首信天游似的民间歌谣,语气中包含着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普通人的日常气味。说到平实朴素的语言我想在《金瓶梅》这又算个标志吧!

另外,《金瓶梅》和《红楼梦》在塑造潘金莲和王熙凤这两个人物的时候都采用了民间语词来刻画这两个独特的人物个性,并且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金瓶梅》第六十一回中叙述潘金莲用“獒犬之计”害死了李瓶儿的儿子,李瓶儿悲痛欲绝。潘金莲却见孩子没了,每天精神抖擞,百般称快,指着丫头,骂道:“贼淫妇,我只说你日头也有错了的时节?你斑鸠跌了弹——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没的倚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儿死了粉头——还没指望了。”潘金莲用了一连串歇后语在这指桑骂槐。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金莲的伶牙俐齿,也写出她狠毒泼辣的个性。

《红楼梦》在这点上,也承袭了《金瓶梅》通过运用民间语言,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书中第六回刘姥姥上门寻求援助,凤姐说:“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这是凤姐经常使的伎俩,虚与委蛇,假意亲善。(面似一盆火)过后她又说:“外头看着虽是轰轰烈烈,殊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了人也未必信吧!”这就是在“哭穷”。凤姐在这说的这些俗语,多是显示出了她的城府之深,精于算计,口齿伶俐。

凤姐为了尤二姐事件大闹宁国府时的话语也是民间词语辈出。(《红楼梦》第回)

凤姐搬着尤氏的脸,问道:“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是有茄子塞着?不就是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为什么你不来告诉我去?你要告诉了我。这会子不平安了!怎么得惊动官府,闹到这步田地!你这会子还怨他们?自古说妻贤夫少祸,表壮不如里壮。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难闹出这些事来?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

这段话骂的凤姐心里极为痛快,细腻生动的传达出了凤姐而当时惊天动地,耍赖泼皮的口气,更精彩的是这些民间语词的使用,让读者看到一个蛮狠,霸道,飞扬跋扈的王熙凤!

在运用民间语词表现人物性格及内心这方面,《红楼梦》对《金瓶梅》是继承的,并且也将之发扬光大了!

《红楼梦》对《金瓶梅》民间语词的应用创新之处也是它与《金瓶梅》的不同之处,这也是《金瓶梅》很难达到的境界。

《红楼梦》中被人们欣赏并沿用至今的许多语言都是从《金瓶梅》那里继承来的,如“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当家人,恶水缸”,“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个个多像乌眼鸡似的”……等等。但是有些破坏语言美的句子就没有在用了。例如《金瓶梅》中有“狗咬屎泡——虚欢喜”,“狗吃热尿——原道是个香甜的”,“生血掉在牙肉儿——怎生改的”,等等一些粗俗鄙陋的词语就没有再出现在《红楼梦》里了。

通过比较《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语言对话可以发现许多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又继续被使用的民间语词。如,《金瓶梅》中有“早吃的净光玉佛”,而《红楼梦》中却是“我乐得去吃个河落海干”。同样是吃的干干净净。“河落海干”更能让人体会到干净,更加通俗易懂,更夸张。《红楼梦》中一句“拼的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而《金瓶梅》就有些俗气了,“拼的一身剐,便把皇帝打”。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说:“这十几天,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好的丢下什么戒指儿,汗巾的,也未可定?”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抹脖的便使眼色儿,求他遮盖。

这里的“杀鸡抹脖的便使眼色”是拼命使眼色的意思,描写哀求时的那种着急的表情和心理。陆谵安解释它为“伸长脖子,是情急的样子”。

《金瓶梅》中也有个“杀鸡扯脖”。那西门庆见月娘脸不瞧面,折跌腿装矮子,跪在地下。杀鸡扯脖的,口里姐姐长姐姐短的。(第二十回)这个“杀鸡扯脖”是指伸着脖子哀求。

这“抹脖子”的“抹”和“扯” 同意。但是有所改动。可以说曹雪芹在继承和沿用《金瓶梅》的许多民间用语时有所加工和改动。

由此可见,《红楼梦》对《金瓶梅》不仅有继承而且还发展了。

以上便是两位作者在塑造王熙凤和潘金莲这两个人物上的一些比较。通过这一部分的比较力图使我们看到《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些关联。那么到底它们有怎样的关联呢?让我们来看看众位评论家的说法。

通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小说作品,《金瓶梅》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而《金瓶梅》则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最高锋”①。这两部宏篇巨著的关系也可以用脂砚斋的批语来形容,“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的《金瓶》的壸奥”②。

这句话是在《红楼梦》第一十三回 ,写秦可卿的丧礼,贾珍问棺材的木料的价钱的时候的一段眉批。其中“壸奥”一词见于《汉书 叙传上》:“皆及时君之门闺,究先圣之壸奥”。壸,原指宫巷,宫中道路。《说文解字》壸作“宫中道”。壸,由宫巷引申为内宫,妇女居住的地方。奥,房的一隅,无内深处。壸奥连用,比喻事理的精微深奥。在这里“深得,《金瓶》的壸奥 ”,意思是,《红楼梦》在创作中借鉴《金瓶梅》的某些奥妙之处。

持有以上观点的学者数不胜数,津津乐道它的人也难以尽数。红学家冯其庸说:“不读《金瓶梅》,就不知《红楼梦》是怎样来的”③。何其芳《论红楼梦》中说:“过去有些人谈《红楼梦》的人喜欢把它和《金瓶梅》比较,我们估计曹雪芹读过这部作品。”③现当代大学文学史著作上也毫无异议的以此作为压轴作结。至于,《红楼梦》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曹雪芹能够深得金瓶之”壸奥”④。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写道:“《红楼梦》在题材上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受到它(《金瓶梅》)的影响”⑤。这么多的名家之言,所说的大多中肯,实在令人信服。

本文也旨在通过分析王熙凤和潘金莲两个复杂而又相似的人物形象以及两位作者塑造她们时采用的手法,来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联。

《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联,正如前文所述说的众家之观点,《金瓶梅》对《红楼梦》有深远的影响,《红楼梦》对《金瓶梅》颇有继承。这个观点在前文就有阐述。

两个性格相似,同是自私自利、阴险狠毒、聪敏嫉妒的美丽年轻的女子——金莲和凤姐。作者在塑造她们的时候虽然在她们身上发生了李瓶儿母子和尤二姐之死的相似情节但又让人看见她们的不同之处。凤姐处心积虑的借刀杀人于浑然无迹,以致尤二在死时仍没有悔悟,已经高出潘金莲亲自出马、事必躬亲了。凤姐的阴险用心在此就已经昭然若揭了。于此处我们也可以说,《红楼梦》深得《金瓶梅》的“壸奥” ,而且还发展了这个“壸奥”。

在《红楼梦》塑造女性形象时也是有《金瓶梅》的痕迹的,相似的语词对话,被曹雪芹精心的提炼加工,熔入文中。《红楼梦》在借鉴《金瓶梅》的运用民间语词来表达其效果时突出的显示了”深得,《金瓶》之‘壸奥’。“同样意思的话语,经过曹雪芹的精心改造,用在文辞典雅、用词精当的《红楼梦》中毫无《金瓶梅》中的粗言俗语之感,反而有种新鲜,特别的味道。这就是对《金瓶梅》的运用民间语词这一“壸奥”的继承和借鉴!

在塑造人物所采用的细节描写上,两位女主角的外貌和衣饰描写上略有相似,都能体现出年轻女子的美丽,但在风格上却是迥然不同。可谓一俗一雅。一实一虚。笑笑生在描写金莲时细致到那双小脚,实写金莲衣着外貌,并且惯用通俗的语言。而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眼中的凤姐则是通体高雅之气,恍若仙子。曹雪芹写到的是凤姐的神,不像笑笑生写的是形。这一形一神就有不同了。《红楼梦》中塑造的凤姐和《金瓶梅》中塑造的潘金莲有雅俗之别。从这也让我们看到《红楼梦》既深得《金瓶》之“壸奥”,又有所继承。

总而言之,《红楼梦》源于《金瓶梅》又高于《金瓶梅》!在文中所述的很多方面《红楼梦》都深得《金瓶》之“壸奥”! 〔注释〕:

① 何其芳 论红楼梦[A] 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 P403

② (法)陈庆浩 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③ 朱星 金瓶梅的文学评价以及对红楼梦的影响[A]《复旦学报》编辑部编,金瓶梅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P85

④ 马积高,黄钧 中国古代文学史[M] 长沙湖南文学出版社,1984 P239

⑤ 游国恩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P134

〔参考文献〕:

①曹雪芹 红楼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4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集思想、艺术和文学为一体的传世之作。曹雪芹这位大师的语言功力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作品中有美妙动人的曲赋,有寄寓深刻的诗词,而作为“下里巴人”的俗语,和书中的诗词曲赋一样,是内容的组成部分,不断渗透和贯穿在人物的刻画、情节结构中,俗语的魅力在小说中得到了极致发挥。

关键词:红楼梦 俗语 形象 情节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是中国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曹雪芹变难登大雅之堂的俗语为简约、灵动的文学语言,正如明斋主人所说:“所传俗语,一经运用,罔不入妙,胸中自有炉锤。”

一 俗语的来源及其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1 俗语的概念

俗语是流行民间的通俗语句,也称为常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智慧的结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据统计,《红楼梦》中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借王熙凤之口说出的就有57条之多,引用俗语最多章回是六十五回。其中民间谚语268条,成语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创7条。

2 俗语的来源

其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

(1)小说戏曲。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影响。贾母得知宝黛二玉又闹了小别扭着急地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出自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二折;《红楼梦》二十三回(简记为23回以下同)黛玉骂宝玉:“呸,你是个银样

枪头”。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旁观者清”,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2)历史典籍。《红楼梦》第十五回“远水救不了近火”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回“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出自《论语・颜渊》;第四十一回“随乡入乡”出自《庄子・山木》。

(3)民间俗语。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很多都是从口语中直接采撷过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16回)。“摇本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24回)。

(4)曹雪芹自创。《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出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护官符,好了歌等等。

二 俗语在《红楼梦》中运用的艺术

1 俗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妙用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男495人,女480人,其中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至少有四五十个。曹雪芹在塑造这些人物时,用了许多符合他们身份、性格以及生活经历的俗语,展示人物的个性。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借着兴儿的话,对凤姐性格作了高度概括,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些话是对凤姐阴险狡猾、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性格的真实写照。

凤姐评价薛宝钗和林黛玉说:

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人倒好,偏又都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她。(55回)

王熙凤的“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就说明了宝钗的明哲保身和对人情的冷漠,这是一种极端利己的人生哲学。而林黛玉是有名的病西施,凤姐说她是美人灯儿,也是十分贴切的。这些都是借用他人话语中的俗语,从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

此外,还有出自人物自己直接所说的俗语。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半回书里,妙玉给钗、黛二人用的茶具都是稀世古玩,给宝玉的则是她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看上去似乎平庸。这时宝玉笑道:

“常言道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用这个俗器了。”

贾宝玉所说的“世法平等”,源于《金刚经》,原文“是法平等”。这既是曹雪芹借宝玉这个形象来表达世上人应该平等相处的人际法则,又是贾宝玉的性格体现。贾宝玉是个不满封建礼教,有着模糊平等思想的叛逆者,出自他口里则是“世法平等”、“物不平则鸣”等俗语。林黛玉虽然和贾宝玉有着共通的思想,但她毕竟是寄人篱下的孤儿,多愁善感的性格极易使她发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感叹。

宝钗跟宝玉同回大观园,一进角门,就命婆子将角门锁上,把钥匙自己拿着。宝玉见了觉得多此一举,宝钗就说:

“小心没有过逾的。”(62回)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做事要小心来说,再小心都不算过头。这也说明宝钗的性格稳重,做事谨慎。

尤三姐当着贾琏、贾珍的面,揭露他们男盗女娼的阴暗心理:

你们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呢!这会子花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妹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你们打错算盘了!(65回)

在这段话里,尤三姐用“糊涂油蒙了心”、“打错了算盘”两个俗语,充分表达了这个刚烈女子虽然地位低下,但在人格上却要求平等,不甘心被侮辱被玩弄。尤三姐快人快语的形象就此跃然纸上。

刑夫人告诉鸳鸯,贾赦看中了她。鸳鸯被逼婚时,满腔愤怒地说:

“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喝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了老娘不成。”(46回)

“牛不喝水强按头”这句俗语形象地刻画了鸳鸯的倔强性格,展现她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决心,从而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些俗语都非常成功地从正面或侧面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 俗语对情节结构安排的妙用

《红楼梦》的俗语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感到极为不满,于是便说: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74回)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是庶出,她可以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贾府种种,再加上她的性格耿直倔强,她早已对贾府人的行为不满。她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句俗语表达了自己痛切的心情,实际在客观上预示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行将败落的前景。而贾府最后衰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贾府上下人心险恶、勾心斗角、引风吹火,正印证了探春所说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话也预示了贾家的败落。

丫头小红受了晴雯的斥责,坠儿为她鸣不平,小红对这个丫头说:

“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谁能守谁一辈子呢?不就三五年。”(26回)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事物“盛极必衰”的哲理,用在这里,也预示了这个兴盛已近百年的贾府必然走向衰亡的客观规律。

当贾宝玉要亲近丫头金钏时,她说:

“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30回)

这一语双关,一方面指金钏身为佣人,只能任人摆布,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另一方面又预示着金钏的最后蒙羞跳井自杀的悲惨结局。而这个井又是封建社会的黑井,这句俗语为金钏的结局埋下伏笔。

在小说的开篇,跛足道人念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示,又是整部小说的线索,同时还是小说“万境归空”主题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预示着人物命运的判词。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都是自己命运的谶语,例如写凤姐的最后命运是被贾琏休了之后哭回娘家的悲惨结局。这些判词也交代了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从而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线。

3 俗语对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妙用

《红楼梦》中的不少俗语又是谶语,这些谶语不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秦可卿临终托梦给王熙凤时说:

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读书旧族了?”(13回)

这段话中用了四句俗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这些俗语不仅是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也生动地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当薛姨妈给湘云、黛玉解释什么是“当票”时,二人听了,笑道:

“姨妈家的当铺也有这个?”众人笑道:“这更奇了!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57回)

这里所用的俗语(天下老鸹一般黑),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凤姐向贾琏诉说自己管家的艰难时说:

“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会挂子的武艺。”(16回)

“借剑杀人”是对权力的霸占与滥用;“引风吹火”则是主动制造内部矛盾,唯恐天下不乱;“坐山观虎斗”、“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袖手旁观是当时社会的共性。

小红和坠儿那高度机密的谈话,不料被人偷听去了,坠儿的反应却是:

“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27回)

“管谁筋疼”是一种极端利狭隘自私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带有普遍性的。

刘姥姥劝其穷困潦倒、无以为生的女婿狗儿到贾府里走动走动,她说:

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汗毛比咱的腰还壮呢!”(6回)

刘姥姥用“拔根汗毛比咱的腰还壮”来形容两家生活的差距,揭露了社会的不合理性。

宁国府的老奴焦大对宁国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在醉酒后大骂:

“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7回)

“爬灰”反映了贾府上下男盗女娼、荒淫无耻的生活,表面看来繁华富丽的贾府,内部却污卑龌龊、丑陋不堪,这也是贾府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

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语言大师,在《红楼梦》中准确、生动、灵活地运用脍炙人口的语言――俗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组织情节结构,还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都是十分精当的。这不仅增强了《红楼梦》的语言魅力和文学性,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它的生动性、形象性和通俗性,从而形成这部巨著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语言,也是《红楼梦》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是曹雪芹留给后人极其珍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

[2] 周中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王实甫:《西厢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4] 刘心武:《红楼拾珠》,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 何士龙:《红楼梦语言美鉴赏》,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6] 邱崇丙:《俗语五千条》,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7] 陈慧:《〈红楼梦〉中俗语的运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9期。

[8] 万同乐:《浅淡俗语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9] 刘芝芬:《〈红楼梦〉俗语运用的特点及功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0]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编委会:《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作者简介:

李蔷,女,1966―,江西赣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赣南教育学院。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5

关键词:红楼梦 服饰色彩 传统 现代

服装的三大要素是:色彩,款式和面料。在服装色彩居于首位,色彩是服装的第一要素,对服装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服饰色彩学中我们知道色彩可以反映着装者的社会地位与职业特点,也可以反映着装者的心理和喜好,在小说《红楼梦》中服装的色彩为读者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为读者更好的了解书中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为读者展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不但让我们读者过目难忘,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对于书中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多姿多彩的着装描写,尤其是人物的衣服色彩的描写交代十分精彩,服装的色彩搭配合理而美妙,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要比小说丰富得多,它可以运用画面、声音、音乐、插曲来综合表现人物的背景,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感受。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中都有自己的长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也正是利用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小说《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之处。

一、电视剧《红楼梦》的服饰色彩搭配

色彩是破碎光。太阳光与地球相撞,四分五裂。因而使整个地球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光是色的源头,色是广的映照。曹雪芹深谙此道:“至于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明则显,暗则晦。有形必影深作画者岂可略而弃之耶?每见前人作画,是不知有光始能显像,无光何以现形者。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远近浓淡,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唯物主义美学认为:文艺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连贾母都懂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服饰色彩描写上,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是“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这种编织方面的色彩搭配,在莺儿口中娓娓道来,使人不禁为作者的配合美学经验所倾倒: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可倒还雅致。”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

打一条汗巾,引出一段色彩的论述。同样有色彩描述的还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逛大观园这一段:贾母因见潇湘馆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于是,“拿银红的替她糊窗子。” – 这才对了路。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额妆”。“额妆”是指额或鬓的修饰。古代女子喜欢在额间或鬓间作一些装饰,配合上与服装相搭配的颜色,以达到美化的目的。叶锦添是这样解释为何启用额妆的:“我比较喜欢孙温的画,非常《红楼梦》,也带有戏曲味。我拉了昆曲中最美的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

二、传统服饰色彩的特点

罗宪敏在“《红楼梦》的景物美”一文中写道 :“由统计数字来看,《红楼梦》中出现的服饰色彩令人叹为观止。黄色类计有葱黄,金黄,鹅黄,柳黄以及近似为桔黄的蜜合色;绿色类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红色类最多,计有杏红,银红,桃红,杏子红,水红,海棠红,石榴红,碧玉红,茜红,绛红,分红,玫瑰红,大红再加上似为酒红的血点般大红等十多种。”

由此,从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点古人配色的技巧了吧?那就是,华丽可以,但要求艳而不妖。素净也行,但最好透点淡雅。夺目刺眼的高纯度颜色要避免过多运用,雅致娇嫩的中间色则是主流。

传统服装配色的特点往往不招现代人喜欢,红配绿,绿配蓝,看了俗气。古人的配色讲究的是“参差的对照”,譬如,宝蓝配苹果绿,松花配大红,葱绿配桃红,只是我们已经忘了从前知道的。这话不假。中国的古色,以中性色居多。高纯度色彩,原色是很少在生活中用到的。

三、现代服饰色彩借用传统配色的技巧

第一是多用中性色,少用鲜艳色彩。一些过于现代的颜色如粉黄,淡绿,浅紫颜色浮躁,根本压不住环境,亦会破坏古典感,可以用同色系比较古典的色彩如藤黄,碧绿,藕合等色代替。

第二是衣和裙以一色作为主色调,再配合辅助色。古典服装,不论衣裙都尽量避免以白色为主色。一来避讳,白色在古代通常只在葬服。通常以霜白,牙色等带有乳色的白色代替。一般情况下衣缘的颜色尽量要素,太艳丽会夺了衣服主色的光彩,造成视觉的不平衡。

第三是面料的选择上通常会用棉麻等料子,看上去古朴而干净,又与历史的文化气息相关。而丝缎质感华丽精美,所以一定要避免使用大红大蓝大绿,粉红粉蓝粉绿等,最好的选择是素雅沉静,纯度又低的颜色如石青,豆绿,松花,缃黄,茶红等。所以,雪纺和化纤丝绸都是很难配上好颜色的面料,化纤面料看上去抵挡。雪纺衣料很多看着也很淡雅,可是跟棉麻,丝缎放在一起立马就给比下去了。

第四是补充个最基本的了,一套服装的颜色要注意少色性,就是主色不要超过四个,当然辅色搭配超过四种也可以。

总之,通过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观看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传统与现代服饰色彩的撞击点。也可以在现代服装中发现一些古为今用的亮点。服饰色彩的搭配与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十分重要,我们学习服饰色彩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红楼梦》这部经典的小说,有如浩瀚的大海一般,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塑造了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对人物衣着的的描写交代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个丰腴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曹雪芹笔下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衣着色彩搭配方面的分析,让读者了解曹雪芹在服饰色彩搭配中的精妙之处,以及通过服装的色彩在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等方面的成功之处来启发我们如何学习色彩。

参考文献:

[1]何卫国.从“额妆”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写意化的美学追求[J].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五期

[2]曹雪芹,高鹗编著.《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6

[关键词]平儿;心腹;爱妾;色、才、德;副册

平儿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心腹丫鬟,又是贾琏的爱妾,所谓“屋里人”;在荣国府因其侍奉的对象是王熙凤,成为《红楼梦》中的四大丫鬟之一。平儿如何处理好与王熙凤、贾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协助王熙凤理家并一度在王熙凤生病期间代其理家,如何处理贾府上层主子与下层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奴才之间的关系;平儿在“金陵十二钗”册籍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平儿后来的结局如何,等等,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问题。

一、平儿与琏凤

《红楼梦》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贾宝玉在平儿前尽心后的一段心理描写:“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似黛玉尤甚。”可以说是平儿与琏凤关系的总论,现在分论于下:

(一)“凤姐的心腹通房大丫头”

凤姐的丫鬟。平儿首先是王熙凤的丫鬟,是她自幼的丫头,所以要侍奉王熙凤的日常生活起居。在《红楼梦》的描写过程中,平儿对王熙凤的服侍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在“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回中,“也不打帘子,也不让凤姐,自己先摔帘子进来,往那边去了”,说明平儿平时是负责为凤姐打帘子、端茶递水等工作的。平儿和凤姐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如第五十五回平儿说“你太把人看糊涂了,我已经行在先了,这会子又反嘱咐我”,称凤姐“你”而不是“奶奶”,凤姐便说“你又急了,满口你我起来”。在凤姐让平儿和她一起吃饭时,“平儿屈一膝于炕沿上,半身犹立于炕下”,可见平儿与凤姐日常生活之一斑。

通房大丫头。第六十二回兴儿的话:“这平儿是他自幼的丫头。陪过来一共四个,嫁人的嫁人,死的死了,只剩了这个心腹。他原为收了屋里,一则显化他的贤良名儿,二则又叫拴爷的心,好不外头走邪的。”可以见平儿以往的历史。收到屋里,被称为“屋里人”,在当时只是妻妾中最低的一等。“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回中,周瑞家的看见“接着房门响处,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可见平儿作为通房丫头的职责。

“知道我的心的,就是他知三分罢了。”(第五十一回)平儿善于体会王熙凤的意图。如第七回王熙凤在宁国府初会秦钟,没有备表礼,凤姐的丫鬟媳妇们“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平儿素知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了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去。”实是深体凤姐之心。再如第十六回,平儿借香菱来向琏凤撒谎,掩盖旺儿家的送来利银一事,凤姐“疼极反骂”(庚辰夹批)之语,更显示了平儿在凤姐心目中的地位。

平儿还善于在别人面前维护凤姐的形象,如第五十五、第五十六两回。并且平儿善于在众人面前为凤姐争脸。如第五十一回袭人因母病重回家,凤姐送袭人衣服,只见“平儿走去拿了来,一件是半旧大红猩猩毡的,一件是大红半旧羽纱的。袭人道:‘一件就当不起了。’平儿笑道:‘你拿这猩猩毡的,把这件顺手拿出来,叫人给邢大姑娘送去。’”凤姐接下来的话实是对平儿欲肯定而故意在众人面前提异议,从而引出众人对凤姐的谄谀:“这都是奶奶素日孝敬太太,疼爱下人。若是奶奶是小气的,只以东西为事,不顾下人的,姑娘那里还敢这样了?”凤姐听了当然十分受用,“凤姐笑道:‘所以知道我的心的,就是他知三分罢了。’”实在是对平儿的一大肯定,也是平儿作为凤姐心腹的重要证据。

(二)“贾琏的爱妾”

平儿作为贾琏的爱妾,在书中主要是针对具体事件处理的描写。如“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回,“平儿收拾贾琏在外的衣服铺盖,不承望枕套中抖出一缕青丝来。”等凤姐回来,问平儿“‘可少了什么没有?’平儿……因笑道:‘怎么我的心就和奶奶的心一样?我就怕有这个,留神搜了一搜,竟一点破绽也没有。奶奶不信时,那些东西我还没收呢,奶奶亲自再翻寻一遍去。’”凤姐当然不会再翻一遍。平儿为贾琏瞒小的过失,是平儿作为贾琏爱妾的重要原因。

平儿还善于体贴贾琏的心意。第六十六回尤二姐坠入凤姐阴谋,“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后,贾琏向凤姐要银子为其料理后事。“凤姐只得来了,便问他:‘什么银子?家里近来艰难,你还不知道?……这里还有二三十两银子,你要就拿去。’说着,命平儿拿了出来,递于贾琏,指着贾母有话,又去了……平儿又是伤心,又是好笑,忙将二百两一包的碎银子偷了出来,到厢房里拉住贾琏,悄递与他……贾琏……接了银子,又将一条裙子递与平儿,说:‘这是他家常穿的,你好生替我收着,作个念心儿。’平儿只得掩了,自己收去。”就是在类似的日常事件中,平儿赢得了贾琏的信任,并成为他的爱妾。

(三)平儿与琏凤间的关系却“还遭荼毒”

“那平姑娘是个正紧人,从不把这一件事(贾琏的妾)放在心上,也不会挑妻窝夫的”(第六十四回),并且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为人处世方式,小心翼翼且游刃有余地处理与贾琏、王熙凤之间的关系。平儿是贾琏与熙凤间关系的一个中间阶段。平儿为凤姐向贾琏保密,又为贾琏一些小小出轨向凤姐保密。但是还是不能避免“遭荼毒”,说明她仍是被损害的,即使是“半个主子”也是最贴近下层人民的阶层;所谓“通房大丫头”,也仍属于“丫头”行列。

平儿的遭荼毒让读者为其感到愤愤不平。在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中,凤姐因错听贾琏和鲍二家的之言,“气的浑身乱战,又听他两个都赞平儿,便疑平儿素日背地里也有埋怨的话了,那酒越发涌上来,也并不忖度,回身把平儿打了两下。……又怕贾琏出去,便堵着门站住骂道:‘好!你偷主子汉子,还要治死主子老婆!平儿过来,你们王八一条藤儿,多嫌着我,外面你哄着我!’说着,又把平儿打几下。……(贾琏)今见平儿也打,便上来踢骂道:‘好娼妇,你也动手打人!’……凤姐见平儿怕贾琏越发气了,又赶上来打着平儿,偏叫打鲍二家的。平儿急了,便跑出去找刀子寻死。”可见,平儿虽是妾,是通房丫头,比别的丫鬟地位要高得多,但她仍是被压迫的、被损害的,在“两口子不好对打”时,拿着他“煞性子”,贾宝玉认为“此人薄命,似黛玉尤甚”,岂不然哉?!

二、平儿之色、才、德

涂瀛《红楼梦论赞•平儿赞》中说:“求全人于石头记,其唯平儿乎。平儿者,有色有才而又有德者也。然以色与才德,而处于凤姐下,岂不危哉?乃人见其美,凤姐忘其美;人见其能,凤姐忘其能;人见其恩且惠,凤姐忘其恩且惠。夫凤姐固以色市,以才市,而不欲人以德市者也,而相忘若是。凤姐之忘平儿与?抑平儿之能使凤姐忘也?呜呼,可以处忌主矣。”平儿“能使凤姐忘”,当不然。但是平儿之色之才之德确实很高,其才不在凤姐之下,其德不知高凤姐几多矣!

(一)平儿之色——“美人胎子”

《红楼梦》没有具体描写平儿的美貌,只在他人眼中稍作描写,或言谈间提起,但是其为美人则无疑。第六回刘姥姥眼中的平儿“见平儿遍身绫罗,花容月貌的,便当是凤姐了。”可见一斑。第四十四回贾母说贾琏:“那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美人胎子,你还不足。”第四十六回凤姐的自嘲:“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两次都把平儿和凤姐并提,而凤姐在第三回黛玉眼中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平儿的美貌自不待言。

(二)平儿之才——“裙钗一二可齐家”

“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如前文所述第七回平儿为凤姐备送秦钟礼之事,可为一证。此外,平儿还是凤姐放高利贷的忠实帮手。第十一回凤姐从宁国府家宴回家后,“问道:‘家里有什么事么?’平儿方端了茶来递了过去,说道:‘没有什么事,就是那三百银子的利钱,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第三十九回平儿和周瑞家的送刘姥姥到贾母处路上,一个小厮告假时平儿准许后让他带言:“你这一去带个信儿给旺儿,就说奶奶的话,问着他那剩的利钱。明儿若不交了来,奶奶也不要了,就越性送他使罢。”也是一证。第二十四回贾芸送凤姐麝香冰片时,凤姐“便命丰儿:‘接过芸哥儿的过来,送了家去,交给平儿。’”由以上几例可知平儿作为凤姐的“总钥匙”言之不虚。

平儿的理家准则——“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第六十二回)。在凤姐生病,由李纨、探春、宝钗“三驾马车”共同理家之时,凤姐仍是大权在握,她们三人不过是协理,这时更显示了平儿出色的才能。“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回,“你们这里的宋妈妈去了,拿了这只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所以我到叮嘱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没有这事,别和一个人说。”平儿考虑到:一是宝玉在怡红院众丫鬟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二是老太太、太太听见会生气;三是袭人等怡红院大丫鬟也不好看;在这些因素之外考虑到晴雯“是块爆炭”,处理此问题对正在生病的她和坠儿都不好;再就是凤姐生病,如实说恐其处理方式不妥。曹雪芹在该回对平儿是多么的赞扬!第五十九回因春燕被打,麝月让小丫头叫平儿;平儿到后,“袭人等忙说:‘已完了,不必再提。’平儿笑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平儿的话是其处理与下层被压迫者之间事情的又一准则,也是大事化小的一大体现。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整整一回,可说是写平儿之正文。在凤姐对事情做出裁决,事情似已结束,但是当平儿从柳五儿处了解到冤情后,拒绝别人的奉承,立刻到怡红院展开了调查;当了解到实情,并且找彩云、玉钏核实;最终考虑到探春的体面,并且警戒了彩云。处理的结果是柳家的仍司旧职,冤案被昭雪。此回显示了平儿多么高的处事才能!

平儿之辞令——“远愁近虑,不亢不卑”。第五十五、五十六回在探春理家时期,平儿优美的辞令得到了集中地体现。以至于“宝钗忙走过来,摸着他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了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儿,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说你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横竖是三姑娘一套话出来,你就有一套进去,总是三姑娘想得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之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奶奶便不和咱们好,听了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好了,不和的也便和了。’探春笑道:‘我早起一肚子气,听他来了,忽然想起他主子来,素日当家使出来的撒野奴才,我见了他更生了气。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见的,接着又说了那么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到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这一句话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宝钗、探春的话可以看出平儿辞令的巧妙,为人的乖巧。小红转述平儿一堆“爷爷奶奶”、“五六门子的话”并终攀上高枝,对平儿说来不过为其浅浅者。

(三)平儿之德——公平平和

平儿之德,高出凤姐不啻百倍。写平儿之德高,正是映衬凤姐之德薄。第六十五回兴儿说:“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到背着奶奶常做些好事。小的们凡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他去就完了。”可见众丫鬟、小厮等对平儿评价之高,当然平儿虽然在荣国府中地位较高,但是她也一直在为被压迫者着想。上文所述第三十九回一小厮向平儿告假、平儿准假是施德于人之一证。

尤二姐一事体现了平儿作为凤姐心腹和平儿本身之德的矛盾性。是平儿听到消息后告诉凤姐,从而凤姐设奇谋害死二姐。但平儿告密之事可恕,平儿可以对凤姐隐瞒贾琏的一些小过失,但是尤二姐事件危及凤姐在荣国府的地位,况且纸里包不住火,尤二姐“也要一心进来,方成个体统”(第六十九回)。在尤二姐被赚入大观园之后,写了平儿的极度义气。本来尤二姐作为贾琏的二房是“妾”等级中最高的一级,对平儿的威胁极大;但平儿在那段时间却极大地帮助了尤二姐。“平儿看不过,自拿了钱出来弄菜与他吃,或是有时只说与他园中去顽,在园中橱内另做了汤水与他吃。”在遭到秋桐的告密和凤姐的批评之后,“还是亏了平儿常背着凤姐,看他这般,与他排解排解。”直到尤二姐吞金的头天晚上,平儿又劝他“好生养病,不要理那个畜生”等话。可以说,这一回是脂砚斋所说“写凤姐不尽,却从上下左右写”的正文,更是平儿之义气、平儿之德的赞歌。

三、后四十回中的平儿、其册籍和结局

曹雪芹《红楼梦》在“金陵十二钗”册词和“红楼梦”曲词中没有具体写到平儿,只是“煞尾”里面提到金陵十二钗的总命运,并在“警幻”处有总的归宿——“薄命司”。平儿在后四十回的描写和前八十回有什么异同?平儿应归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还是又副册?平儿最终的命运如何?下面就此类问题稍作论述。

(一)后四十回中的平儿

平儿的描写和王熙凤的关系很大,大都是在王熙凤出场或理家或代其理家时出现,这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大体相同。

但后四十回中对平儿的描写多是作为王熙凤的丫鬟和心腹出场,一般是服侍凤姐或为凤姐理家传递话语、听命于其采取活动;虽然笔墨不少,但是描写却不如前八十回出色。其中第一百一回平儿的辞令稍有前文风采:“奶奶这么早起来做什么?爷不知道是哪里的邪火,拿着我们出气。何苦来呢!奶奶也算替爷挣够了,哪一点儿不是奶奶挡头阵?不是我说,爷把现成儿的也不知吃了多少,这会子替奶奶办了一点子事,况且关会着好几层儿呢,就这么拿糖作醋的起来,也不怕人家寒心?况且这也不单是奶奶的事呀!我们起迟了,原该爷生气,左右到底是奴才呀;奶奶跟前,尽着身子累的成了个病包儿了,这是何苦来呢!”类似描写或有出现,但不及前八十回精彩,表现平儿的品格、才能也不及前文丰富。

这种情况在第一百十八、一百十九回,平儿瞒着邢夫人、贾环、贾芸、王仁等和刘姥姥搭救巧姐一事中得到改观。平儿初步判断来的两个宫人是来相亲的,可显示其智;几次找王夫人并最终和其商量救走巧姐,可显示其忠;众丫头婆子等下人始则向平儿告密、终则瞒过邢夫人等放平儿、巧姐走,可显示其德;采取刘姥姥之策,可显示其识。这两回可说是后四十回描写平儿的正文。精彩处可与前八十回部分段落并称。

(二)平儿应在“金陵十二钗”副册

在第六回平儿第一次出场时,甲戌本脂砚斋评语写到:“着眼。这也是书中一要紧人,《红楼梦》曲内虽未见有名,想亦在副册内者也。”靖藏本评语类似,靖藏朱笔眉批:“观警幻情榜,方知余言不谬。”脂砚斋是看到过《红楼梦》全书的人,想其关于平儿之言应当不谬。

胡文彬先生对此问题做了详细地论述:“平儿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女性之一。她的名字应该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里。这是因为,她不仅是管家奶奶王熙凤的陪嫁丫头,成为当权者的‘心腹’;更重要的是她在当权者默允下被琏二爷收了房,名分上是妾,成为名正言顺的半个主子。尽管我们找不出大喜大悲的动人情节,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关她的行事、品格却贯穿小说的始终,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如她的名字四次被写入回目之中——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可见曹雪芹对平儿的重视和赞颂,其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之不虚。

(三)平儿的结局——“薄命”

平儿的结局在前八十回中有所暗示,如第三十九回李纨之言:“这么个好体面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第四十五回李纨之言:“你今儿还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儿才是。”由李纨的两番戏言可看出平儿在后来王熙凤被休、“哭向金陵”之后,是被贾琏扶了正,作了“奶奶”的。现在程本《红楼梦》单单在平儿被扶正这一点上是较为正确的,虽然说王熙凤的结果和被扶正的原因也不尽然。

但是《红楼梦》关于平儿的描写如就此结束,却又落入了俗套,单就平儿和贾琏的文章看倒成了“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不然,“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等籍的女子在第五回就已昭示出她们的命运,她们都是属于“薄命司”的;《红楼梦》曲“煞尾”中又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语,也是包括了平儿的命运的。所以平儿被扶正之后,或许没多久,也就归了警幻仙境“薄命司”了。

总之,平儿是复杂的、多面的,高利盘剥、尤二姐之死都有其一定的责任,但是《红楼梦》对其肯定的方面还是居绝大部分的。曹雪芹对平儿的系列描写,可以说就是对平儿的赞歌!

(注:文中《红楼梦》引文皆引自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328.

[2]涂瀛.读花主人论赞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M].上海:光绪十五年上海石印本:2.

[3]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卷六(八).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7

红学史

李广柏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自从《石头记》的钞本于18世纪中后期面世以来,脂砚斋的评语也随之与众多读者见面,而那已经是“红学”的萌芽了。如果从那时算起,红学已经足足经历了200多年,《红楼梦》小说更是倾倒了多少代人。它到底为什么动人,是怎样动人的,留下了什么遗憾,还不应该做个总结吗?听说在李广柏先生这本《红学史》以前,已经有过一本别位先生作的红学史专著了,可惜我没见着。但看了李著《红学史》,心里只有一个感觉――开阔恢宏。把红学从200多年前高鹗的续作、脂砚斋的随意诠释点评直到当今“学院派”具备正规学术范式的论文、专著这样一个既芜杂琐细又庞大繁冗的过程描述成一本不分派别、统属有系的历史,本身已经很了不起;进一步选择、甄别和排比史料,用文献讲述一段活生生的历程,更是一件微中见著、取精用弘的大工程。

系统性和文献性是我对李著《红学史》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第一章“脂砚斋评语”与第二章“永忠的《吊雪芹》和明义的《题红楼梦》”,材料比较为一般读者所熟悉,可以不去说它;单看第三章“清代评《红楼梦》的专书、杂著与题咏”和第四章“‘评点’的盛行”,就足称盛义纷披、发人遐想。第三章共分九节,论及清代的红学著作,研究欣赏者的好恶评判,《红楼梦》的写作艺术与版本,索隐的是非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其中第八节“‘索隐’之惑”引了未明作者的《谭瀛室笔记》。该书认定乾隆宠臣和|娶嬖姬24位,实为影射《红楼梦》的正、副十二钗。其中龚姓姬私通别姬所生的和|幼子玉宝;玉宝却另爱婢女倩霞。龚姬后来调唆和|妻子逐走倩霞,玉宝赶去看望,倩霞断甲赠给玉宝等等。对此,《红学史》考得和|生活于1750年至1799年,晚在1769年,作为日后飞黄腾达的开始,方才袭受世职。曹雪芹故去时,他还是个少年,雪芹无由把他后来纳宠的事写进《红楼梦》。这是轻轻一拨,已还历史以真实。这样用文献求史实的例子在《红学史》里很多,是学者可以收到嘉惠之处。当然,从另一面看,玉宝――宝玉,龚(姬)――袭(人),倩霞――晴雯,因爱被逐,断甲赠玉……笔记里的人物、情节和《红楼梦》实在是太像了!不由人不心生比附。那么,此故事固然是假,别的是否也一定都假呢?此故事时间不合,别的是否也一定都不合呢?恐怕难以率尔下断。正因为如此,就不必过分非难各种索隐派的附会之说了,反而应耐心甄别史料,厘清《红楼梦》里到底有哪些内容揉进了曹雪芹的家世和身世。第四章共分七节,其中“王希廉的评批”、“张新之的评批”、“姚燮的评批”、“陈其泰的评批”等节涉及的评批内容,早已见诸冯其庸先生多年前纂订、文化艺术出版社刊印的《八家评批红楼梦》。《红学史》没有详细提及八家中的另一位《红楼梦》批评家――洪锡绶,但《红学史》著者肯定注意到了他。这位学究说起薛宝钗的“僭越”黛玉而嫁宝玉,花袭人的以道学先生、宝玉房掌门丫鬟却与主人苟合,不仅嗤之以鼻,而且大张挞伐,其立论依据竟是拿传统礼法来“说事”;但结论却与我们现代人对宝玉、黛玉、宝钗、袭人是非褒贬惊人地暗合。下面略见几条:

如第九十七回洪锡绶评宝钗嫁宝玉:(原文)“凤姐道:‘虽然有服,外头不用鼓乐,拜堂冷清清的使不得。我传了家内学过音乐、管过戏子的那些女人来吹打,热闹些。’王夫人点头称使得。”(评批)又一悖礼之事!……大家纳妾,妾来无乐,入门或演梨园,或奏清音,不荣新人而侑主人,以所纳妾媵耳。宝钗来无乐,入门作乐,岂非以妾媵待宝钗哉!……《红楼》到底不作一泛语。

(原文)“一时大轿进来,家里细乐迎上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评批)吁!花烛俗例,岂贵新鲜,岂尚雅致,适以形其悄悄冥冥,殊不光明正大耳。调侃之笔,非赞美之辞。

……

古婚礼云: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庙见云,礼不备,谓之奔。奔者,不必如淫奔之说,凡苟简而急就者皆是,妾媵宜之。宝钗适宝玉,议婚则无媒妁,纳采则未报庚,请期则由男家择示,并未预报星期,亲迎、庙见不独无其事,而且新人入门无百两之御,无钟鼓之乐。此大家纳妾体制也,故六礼之中仅纳币,所以明其为妾也。然则宝钗之于宝玉只可谓之妾,不可敌体而为妻。”

这样的批评看起来很迂腐,但参读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考证明清之交钱谦益娶妾柳如是时,用正妻礼而引发士论大哗一节,洪批似乎不无道理。

第九十八回评黛玉之死:“黛玉落气,正是宝玉娶宝钗这个时辰,不先不后,恰恰相值。其不先死者,以明宝钗入门,嫡妻尚在耳;不后死者,以明这个时辰原是黛玉与宝玉合卺时辰。今宝钗冒黛玉而来,黛玉即于这个时辰而死,实宝钗杀之也。”

既认为宝钗嫁宝玉名不正言不顺,更认为她此时嫁入贾家,实为害死黛玉的帮凶。

第六回评花袭人与宝玉苟合:“袭人后来弄权杀人,皆从此日云雨始。黄山谷诗所云‘平生割鸡手,聊发试硎刀’是也。”

认为花袭人的苟合表现出她本性的龌龊、恶毒。以上略为谈及洪锡绶的《红楼梦》评论,不是李著《红学史》的主要内容,看似题外话,其实是想附益原书,证明洪锡绶既和王希廉、张新之、姚燮、陈其泰同为评《红》八家之一,那么《红学史》对于这一时期红学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大体都注意到了。另外想强调,这批红学家中某些观念尚值得我们加深思索。《红学史》就是这样用专人、专书(文)、事类纵横交叉的方法把相关时期的红学脉络讲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

另一点发人深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多年的红学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至“”结束,凡属人文科学,大都被高度政治化了,但细论其思想根源则深刻得多。仅以50年代批判俞平伯红学研究运动为例。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修订、新版于50年代初,可谓“赶上了”。原书第501页说:“自延安时期文艺整风起,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改造和对《武训传》的批判,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运动模式。那就是凭借党政力量,利用各种媒体,发动众多人参与的单边的批判(不是互动和交流)。1954年批判运动兴起的时候,从上到下对于这种运动模式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了。”接着,《红学史》引证历史文献,叙述了批俞运动的背景、发生、过程及其结局。比如对此最具意义的事件之一,是《文艺报》最初拒绝转刊、《人民日报》不予登载青年作者李希凡、蓝翎批判俞平伯的文章。原书第530页写道:通过了解到有关情况之后,“1954年10月16日提笔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和一些有关同志写了一封信”,即《毛选》六卷所收那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其中的话,对当代红学稍有瞩目的人想必还记忆犹新。为了一介书生俞平伯惊动这样的层级,制造如此的声势,所下断语如此声色俱厉,足以令人心生畏惧,甚至感觉匪夷所思,而其目的只有一个――清除以1949年后不愿留居大陆的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原书第528页说:“周密地考虑如何发起这场批判运动。在心目中,胡适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冒出一个《红楼梦》研究的问题,便给提供了一个批判胡适的恰当的突破口。抓住了这个‘战机’。”后来当然是一边倒的、铺天盖地的严厉讨伐,被批判人低头悔过。

但结果却颇令人玩味:《红学史》谈批俞运动“是非得失的思索”一节引用了在批俞以后的多次著名讲话,如“就是社会科学,也有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我们开始批判胡适的时候很好,但后来就有点片面性了,把胡适的一切全部抹杀了”,“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甚至胡适似乎也并不是从头顶坏到脚跟:“《红楼梦》写出来有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很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对此,《红学史》评论道:“承认‘《红楼梦》的问题很难’,‘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说俞平伯是‘研究红学’的一个专家;和蔡元培相比,‘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这样的说法同1954年大批判时的口气很不一样。”上文第一段话出自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一文。《红学史》认为:“提出‘双百方针’是研究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其中也应该包括对1954年发动批判运动的反思。”可惜领导人并没有真正从这次已经足够深刻的事件里记取教训,才接着出现了后来的“反右”、庐山会议事件,直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然,那已经远远超乎文化范畴了。在1980年7月召开的全国首次《红楼梦》讨论会上,“代表们认为,今后的红学研究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指出:“一九五四年下半年因《红楼梦》研究而对他进行政治性的围攻,是不正确的。……党对这类属于人民民主范围内的学术问题不需要,也不应该作出任何‘裁决’。一九五四年的那种做法既在精神上伤害了俞平伯先生,也不利于学术和艺术的发展。”历史的结论如此吧。不过本章的结束语说:“批判‘新红学’的一场运动,留下无尽的思索和议论。现在人们对这场运动的是非得失,仍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相信,历史应会作出应有的结论。”奇怪,莫非以上的不算,还要另有更怎样的历史结论吗?

回到当时。当事者“……李希凡、蓝翎并没有去揣度领导人的意愿,但他们的文章恰好合了领导人的心意,遭逢料想不到的‘奇遇’。――不过,福兮祸伏,1958年蓝翎又成为‘’,受了20多年的折磨;要没有1954年的‘奇遇’,他仍在北师大附中当他的语文老师,未必会成为‘分子’!”这种骤红骤黑真是令人难置一词!说靠领袖一手扶植培养的青年作者会在三四年间犹如川剧“变脸”,成为反领袖、的分子,如何取信于众?但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捉弄人。其中冷暖,唯有当事者才体味得清吧。文化研究,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有时能和主流政治合拍,可有时不一定完全合拍,有时甚至会不合拍,如今有些城市老街区的改造以及经济发展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类似境遇。那么,如果不那么合拍,还要把学术和政治紧紧捆为一体吗?这似乎并非过时的话题。

最后,阅读50年代的批俞运动引发了我对评价老一代红学和红学家的意兴。首先是对俞平伯先生。从俞平伯先生上数三代,他的曾祖父俞曲园老先生、父亲俞陛云先生到他本人,俞氏家族四代三人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究竟贡献了多少,恐怕很难说得清楚,即使仅就俞氏祖孙积累的家族文化传统而言,也已经厚重得可以。所以,对于像俞平伯这样一位学者和他的学术成果,还可以评价得更高一些。其次,无论前清的学究们也好,蔡元培、胡适也好,新、旧索隐派研究《红楼梦》,人人、事事对号入座的方法固然不足取;而当代研究成果又断难一概否定《红楼梦》中或隐或显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家世及其本人的身世,那么,只有批评是不够的。倒是从文献出发,仔细探讨一下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到底具体真实,反言之,虚构隐晦到了哪一步更现实有益。如果文献不足,则可以等待,不必把话说死。这样做应该更具有学术意义。

文学既是浑厚含蓄的,也是敏感犀利的。说《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隆衰兴替的变迁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史,这样一个结论式的命题自然不无道理。就我接触过的材料来看,1949年以前的红学似乎也有近似的说法,只是好像没有这么明确,也不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味,似乎更多就事论事而已。其后,经过50年代的批俞运动,特别是70年代初的评红运动(如果也可以称为“运动”的话),这个命题被涂抹上强烈的政治色彩,好像非此不足以诠释《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现实主义杰作的价值、意义。俞先生1980年5月26日上书《红楼梦》国际研讨会说:“《红楼梦》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各个角度来看,但它本身属于文艺的范畴,毕竟是小说。”他说此话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似乎意指,给像《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头顶加上重重的政治桂冠,是它负载不了的。如果俞先生的本意真是这样,我基本同意他的看法。更多从审美角度进入《红楼梦》,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吧。

恕我冒昧揣想:再过一两个世纪,“《红楼梦》是一部封建大家族乃至封建社会总衰亡、总崩溃的形象历史”等等类似的话题可能会逐渐淡化、再淡化,而《红楼梦》里那一群个性无比鲜明、生动、丰富的人物,他们之间那分离聚合、交融交锋的错综关系,那催人泪下的动人情节,那一颦一笑映射出的人情味,那惊警蕴藉的诗词曲唱,那琴棋书画、樗蒲酒令等等丰富多样、趣味盎然的民俗文化,它们,才会成为红学学者们乃至全世界的《红楼梦》爱好者愈来愈青眼的话题。其原因就在于现实世界每天都在告诉我们,个人际遇的变化牵系着整个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人们的是非好恶也随之变化;还有现代人不尽的怀旧感――这一点甚至所谓“新新人类”也不例外。正因如此,我觉得俞先生“《红楼梦》毕竟是小说”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而历劫不变的只有一个――《红楼梦》那深不可测、无穷无尽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它才真正值得读者不懈地探寻。其实,李著《红学史》也在诉说着这个道理。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新书长廊•

中国原创图画书:让经典重现光芒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8

 

 

小学生红楼梦读书心得1

 

“谁能许我佛桑花期,不弃亦不离?谁能许我长乐安宁,无忧亦无惧,梦一世欢喜?”

 

—题记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是一出爱而不得的悲剧,是一纸讽刺封建礼教的指控。初看不知其意,再看,却发现写的并不是爱情悲剧如此简单……

 

本书开头是一个神话,是为宝玉身上的玉埋下伏笔。神话里也写了宝玉和黛玉前世的纠葛,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是注定的。就当这神话是个前言吧。黛玉从小生活就很悲惨。六岁时丧母,父亲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大,却又身染重病,离她而去,她只好投靠贾府。初见贾母,我只感觉贾母是个慈祥的老人,对她并没有什么恶意。后当凤辣子含笑前来,后又悲悲戚戚时,我感到这人是何等的虚假!再回过头来看,满贾府的人都似带了个面具,把所有情绪隐藏了起来。

 

看到《红楼梦》中部,时不时便会看到有人哭泣,惘然,或是发痴病。我感觉古人真矫情。不过,我对宝玉也有所改观。刚看此书,只觉宝玉就是一个登徒子,但看到后来,却发现宝玉虽然风流,但情绪总会被黛玉牵动。一回有人跟宝玉说黛玉要走了,宝玉一天都浑浑噩噩,茶不思饭不想。结尾是贾府被抄,黛玉去世,宝玉出家。一出悲剧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很悲凉,但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其实我很不赞同高鹗的续写。我相信曹雪芹本意非此,可高鹗却偏这样做了。让黛玉流着泪,怀着深深的思念去世,不是很浪漫吗?可高鹗却让黛玉很庸俗的气极而亡。所以一个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在高鹗笔下却变成了一个为情所困的俗世女子。

 

在红楼梦里,我看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的神秘情感境界。书里的人物思想的深处都蕴含着不可逆的悲剧,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中的悲剧角色。回头看看,人生的小路上徒留自己苍凉可悲的脚印。我们有比古人发达的科技,更多的见识。但我们也许没有像古人一样至死不渝的爱情。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小学生红楼梦读书心得2

 

一个女人,一生的眼泪,却换来一段残缺而又不完整的感情;一个男人,一生的呵护,却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的流言蜚语。她,林黛玉,那个倾国倾城的貌;他,贾宝玉,那个多愁多病的身。这部文学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也许正是因为这经典,将我这个爱文学的女孩子牢牢地锁住。说实话,我从五年级就喜欢《红楼梦》,可能那时候我年纪小,而这本书多讲的爱情故事,家里人不大同意我看它,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或说都会有爱情这段经历。当倾国倾城遇上多愁多病之后,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林黛玉虽然在爱情中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言行一语双关方面,却不得不令我佩服。“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含蓄又不减妙力的话,被她说的如此完美无瑕,不得不说,林黛玉对于文字也是别有一番研究。“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的诗中总带着一种别致的美感,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在里面。《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孤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没想到,她的命运与这首词是如此的相似。只有宝玉一个知己,除了他,在这慌缪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谁能给这个洁尚的姑娘幸福呢?这一切,又岂能是她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终究被这黑暗的世界所吞没!可悲!可叹啊!

 

林黛玉在文学史上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不免会有些弦外之音,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会使性子,有心计,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注意的她的出生,她的背景,自从来到荣国府,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唯一的一个却承受不了封建社会的压力。我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亚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当然,每个都有每个自己的优点。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红楼梦》时,每个主人公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林黛玉和多愁多病的贾宝玉。

 

小学生红楼梦读书心得3

 

对于我来说,《红楼梦》精雕细琢的绝美文字不是最吸引我的。最吸引我的,还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以悲剧收尾的凄美爱情故事。

 

儿时的贾宝玉是林妹妹最可爱的宝哥哥,是宝姐姐最心疼的宝兄弟。

 

宝玉曾经说过:“任凭若水三千,我只娶你一人。”

 

这是宝哥哥在桃花树下对林妹妹最真挚的承诺。那天,宝哥哥的脸很红,林妹妹的心有一种心动的感觉。这便是曹雪芹笔下最真挚的感情。

 

黛玉与宝玉的两小无猜在宝钗看来是一根刺,深深的刺痛了她的双眼,狠狠的刺痛了她的内心。宝钗与宝玉的亲密是黛玉心中的一个死结,让她感到透不过气。

 

黛玉、宝玉与宝钗在大观园中一起成长。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宝玉对黛玉的呵护有加,宝钗对宝玉的关心。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宝玉的丫头袭人看在眼里,只是她没有想到,宝玉对黛玉的用情竟是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为她终身不娶。

 

当宝黛钗三人长大后,迎接他们的不是灿烂美好的未来,而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噩耗。

 

宝玉与宝钗的金玉之婚,对于黛玉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噩耗。原本身体就虚弱的她,无疑是雪上加霜。就在宝玉与宝钗成婚时,黛玉撑不下去了,终于在幻觉中亡故了。

 

当宝玉看到身着凤冠的不是黛玉,是宝钗时,他明白了,原来所有人都在骗他,他愤怒,他怨恨;当宝玉得知心爱的林妹妹早已亡故时,他吃惊,他像孩子般号啕大哭,尔后又疯疯癫癫。

 

最后的最后,宝玉醒悟,决定遁入空门,终身不娶。宝钗则是独守空闺,直至老去。

 

在《红楼梦》中,我最心疼的莫过于黛玉和宝玉这一对苦命鸳鸯。一个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多愁善感;一个从小被人溺爱、开朗阳光。他们相爱了,却被当时不人性化的社会传统所拆散,导致两人阴阳两隔。

 

心碎,黛玉葬花;心碎,宝玉痴望;心碎,宝钗痴爱;心碎,宝黛钗……

 

小学生红楼梦读书心得4

 

这里鸳鸯见邢夫人去了,必在凤姐儿房里商议去了,必定有人来问他的,不如躲了这里,因找了琥珀说道:“老太太要问我,只说我病了,没吃早饭,往园子里逛逛就来。”琥珀答应了。鸳鸯也往园子里来,各处游玩,

 

不想正遇见平儿。平儿因见无人,便笑道:“新姨娘来了!”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等着我和你主子闹去就是了。”平儿听了,自悔失言,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

 

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这段说到为躲尴尬的鸳鸯来到大观园,不巧遇到出来闲逛的平儿。平儿为显摆自己消息灵通,一句“新姨娘来了!”把这个心里正不自在又无计可施的鸳鸯惹毛了。

 

平儿是贾琏的妾,算是半个主子,此刻又兼任了荣国府当家奶奶王熙凤的助手,在众奴仆面前正是权势熏天的时候;而鸳鸯虽然是家生奴才,但却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贾府的头层主子们也轻易不愿意得罪她。而这种

 

情况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下来,鸳鸯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谋生存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鸳鸯面对平儿的取笑,又气又急,张口就说要去找“你主子闹去”。

 

鸳鸯气急之余的这句话,既有威胁的意味,也有俯视的角度,加上贾琏凤姐夫妻日常面对鸳鸯时还有三分客气,平儿听了之后自悔失言。

 

平儿和贾琏、王熙凤一样,也不想得罪这么一个特殊的丫头,因此听鸳鸯这么说,也觉后悔。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是无法收回的,只能想办法补救。

 

平儿补救的方法非常简单,还是老套路,向人泄露主子的秘密,以换取对方的信任。这次,“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之前我们就说过,平儿的好人缘是怎么来的?全靠出卖主子的秘密而来。这一段不过就是一个佐证罢了。

 

说实话,我越来越不喜欢平儿。

 

小学生红楼梦读书心得5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也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嫁给孙绍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9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因为其不完整,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阅读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中学生阅读红楼梦读后感1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因此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味道……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能够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

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能够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必须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期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就应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中学生阅读红楼梦读后感2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他若有奇缘,如何心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捞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杯具,一部作者的杯具。曹雪芹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并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够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中学生阅读红楼梦读后感3大观园里斑驳的树影,寂静的幽亭犹在,却觅不到曾经的绯影衣香,一颦一语,漫天落英的飘散,诉说了谁的忧伤。花开,一个美丽的开始;盛,一个繁荣的象征;谢,一个个生命的离开;葬,一段感情的消逝,更是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陨落。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梦里花落的多少日夜,是谁感叹又是谁无奈。花会再开亦会再败,谁也扭转不了这世间的生死轮回,我忧伤,等依安慰。依不在,谁能懂我心扉。多么美的青春,多么美的人世,却没有你的陪伴,我惶恐,我徘徊,我等待,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情丝,断,给悲伤一个完美的终结。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未被温。”桃花散去千秋梦,也换不回曾经一点情。酒不醉人人自醉,心不颤抖人自颤,潇湘馆的声声夙怨,怡红院的阵阵叹息,淹没了一个世界的温情。青灯照壁,泪眼朦胧,任雨敲打着窗,我沉沉入睡,听不见耳旁你的呼唤,你的叹息,我就这样离开,不,我没有离开,我从未离开。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已隔绝了我们的世界,我在这头葬花,那一边是谁的欢声笑语浸入耳边,鲜血揉满手帕,我已无力再去挣扎,花瓣翩翩飞满天,我给她自由,给她寻找幸福的权利。满头的悲愁,剪不断,理还乱。焚诗、葬花,为你而牵挂,那漫天的桃花又是怎样的孤独。花落于天思寄土,人落于情不妄人。我将离去,你挽留不了,我亦留不住脚步,就由时光带走一切,从此不见、不见……

美梦终究成为一场空,韶华落尽,黛玉离开,宝玉出家,金簪葬雪,人泪葬花,空留宝钗独守空房,昔日遗腹已长成人,今日谁与相告,一切已非旧时风景。家族堕落,更变朝代,人已逝,梦已空。“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梦里几度回红楼,诉不完离殇,剪不完忧愁,还是年少,只能懂所谓的落魄忧愁,也许只有人到中年,才会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受吧!

中学生阅读红楼梦读后感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中学生阅读红楼梦读后感5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假亦真,假假真真真亦假。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感受也越来越深。

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黛玉垂泪……何人知是衰败的前奏。

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甄家,后又出现了贾家。开始我读到甄家和贾家时,并无多想,仔细一品,又想想书的中心思想——真假之说,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真的”和“假的”,来借此描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结局。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也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书中最让人动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也是潸然泪下。想想两个人都拥有新思想又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阻挡他们的虽说是黛玉多疑,但实则是受到了世俗的限制。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侧面描写世俗的枷锁。

当然,读完《红红梦》我还被其中曲折、凄美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

其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而书,后续章节因曹雪芹未完成就早逝了,所以出现了许多后续,经比较,高鹗写得最为吻合前文,所以将高鹗写的那一部分又补了上去,但与前文作者文笔略有差距。不过,在读到黛玉泪尽而逝时,我还是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我也不禁佩服高鹗能续写出曹雪芹对世俗的不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宝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活泼可爱……终成贾府往事,衰败带走了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终由盛至衰。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世俗的眼光,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中的平儿篇10

《红楼梦》这本小说把人物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柔弱的林黛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红颜薄命的晴雯、心地善良的平儿……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高二最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高二1“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后感高二2明清小说,流芳百世。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描写世态炎凉最突出的当属《红楼梦》,《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书。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金钗”非常出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温柔大方、贾元春的高贵、王熙凤的泼辣……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变得多愁善感,对《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字似乎都变成了一幅幅图画,令我心旷神怡。

最令我难忘的,应是“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林黛玉是一个娇柔多姑娘,她纤细的身材在花丛中清扫桃花,收集到一个囊袋里,然后埋在地下。这时宝玉出现了,两人戏看《西厢记》、戏谈《西厢记》,以崔莺莺、张生互喻。人物形象的刻画惟妙惟肖,真是精彩至极。而“宝钗扑蝶”却更有一番风味。宝钗拿了一个扇子,轻轻扑着蝴蝶,可那时玉蝶却如同一对蟋蟀,似乎一闪一闪地跳着往前跑。宝钗那妩媚的身姿一跳一跳地远去,灵巧、可爱。此时的宝钗,没有平时的庄重,一点也不比黛玉逊色。

读了《红楼梦》全书,我也哭了好几回,这里面悲伤的情境太多了。黛玉在宝玉成亲热闹的时候,一个人孤单地走了,那情景该是多么的悲伤。没有任何人陪伴着,就走了……

最后,贾府与王、史、薛这四家都收监的收监、抄家的抄家,也应了前文“护官符”中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实,《红楼梦》中蕴含着许多道理。不能强求的事,千万不要勉强。不能去做坏事,做了一件错事就要弥补,不能隐瞒,那样只会一错再错,满局全输了。做人也要随和一点,如果不给人留面子,就处处碰壁,倒霉的只有自己。

《红楼梦》,你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记住了,你的“木石良缘,金玉良缘”我也记住了,你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更是记住了。

红楼梦读后感高二3那个年代,永远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我轻轻打开书本,无尽的思绪又滚滚而来。初读红楼梦,我只是对人物有一个概念;再细品红楼,被里面的爱情故事所打动。里面的爱情故事真是不少:最震撼我的,就是宝黛的痴恋。

他们俩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中显得多么纯洁,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是那么的自然和纯洁。哪一个读红楼梦的人不被他们之间的情真意切所感动?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在众姐妹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的葬花,种种这般,都使得出国留学网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啊,他们都说你傲,你真的傲吗?在我的眼里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连才高八斗的贾妃都说你是愚妹所不能及的。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你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可你的身世,即使你的身份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可也掩盖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注定了你孤苦无依的命运,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我只能无奈着你“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词真的是你今天的结局吗?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说是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这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使地狱的烈火不断在每个人的身边燃烧,苦不堪言,思想的微小火花在无情冷漠中熄灭,熄灭。

黛玉的思想正在进步时,一场?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naiping/' target='_blank'>奶瓶尚Φ幕樵及阉平怂劳龅纳钤?宝玉的一句‘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了女人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得浑臭逼人’令人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可这光明的力量实在太小了,活生生被这黑暗的力量吞没了。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见不得悲剧,我也曾为黛玉的结局恼过,恨过,哭过。

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是浪漫的,但一切就如烟花一样,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何必执着 。有时候,短暂也是美丽的。轻轻合上书本,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红楼梦读后感高二4在课本里学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那一段,也看了关于课文的电视剧,来来去去,倒对这以前不怎么感兴趣的《红楼梦》生出些兴趣来。于是找书来翻了两翻,却也有了些感受。

听老师讲,《红楼梦》乃是四大名着之首,这倒是我所不知的,不由得吃惊,心下想不就是男男女女的悲情故事么,怎的如此重要了。不过话是这么说,回想起上学期那堂绘声绘色的“红楼课”,心里也就知道些大概了。光是一节“林黛玉进贾府”,老师就难得的讲了大半个星期,里面的人物给拆了个七零八落,形态,语言,动作分析了个透透彻彻,每个人里外都给赏析了一遍,心中不由得出了个结论——实在是些复杂的人啊!

其实这《红楼梦》的大半个主角林黛玉我是颇有好感的,毕竟是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大美人,也还为97版红楼里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美跟同桌争论得不可开交,可黛玉这姑娘实在是娇弱无比,当真是一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模样,这就叫我不怎么待见了,倒还想到一个广告,好像是一场足球赛,守门员太没精神了以致于足球射到门前时在大家眼中竟变成了林黛玉,摔在了地上不说,还被责怪了一番,后来吃了广告产品,突地有变回了生龙活虎的守门员,对手便如何都攻不进来了。回顾完广告后我不由得一阵莞尔,这倒也是有些形象贴切的,又想到,要是《红楼梦》中的黛玉姑娘也有这么个神丹妙药,也不会落到后面悲惨的黛玉葬花了。

再说贾宝玉,不论何时,这人在心中的形象可是眉目清秀,比女子还漂亮的人儿,当初觉得新版红楼理颇有“姿色”的于小彤来演有些不经如人意,看了87版,更是失望了。你一副普普通通的样子,何德何能害了这些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不过我也得承认,这么以貌取人可不是好事儿,人宝玉在那会儿可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德的。其实想来也替这颗顽石悲哀,补天不成,下凡寻爱也没个好结果,真是生错了年代,要是放在现在,这么个有些文才的富公子,保不准会有些大作为呢。

其实在看红楼之前,我一直觉得贾宝玉便是出家前的济公和尚,因为依稀记得多年前看《济公》时开始有这么一段:一男子结婚当日不知怎的去当了和尚,回来后看到家破人亡未婚妻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立即伤心欲绝疯了过去,而后变成了疯疯癫癫却一心向善的济公和尚。这两段故事仿佛是连接得起的,直到后来看了书查了资料才推翻了我的想法。于是我就在想了,不知道在曹雪芹心中宝玉最终真正是个什么结果,不过要真是像济公和尚一样,忘了尘世,倒也算圆满了。

其实以前一直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女气重了些,虽说自个儿是女生,却不怎么喜欢这种感性的小说。心中也比较过,它不像《西游记》那样有着吸引人的魔力,也谈不上《三国演义》里精彩的斗智斗勇,更没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豪迈,但是它是梦幻的,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文笔。不得不说,当你读完它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红楼梦读后感高二5《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