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籍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4-09 06:09:32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电子注册

一、成教学籍管理理论

(一)成教学籍管理内涵

所谓“学籍”通俗地讲就是记有学生姓名的册子。它是代表学生在校学习、接受学校教育的一个证明,犹如身份证是对个人身份的一种证明一样。高等教育词典将其解释为“被学校正式录取并按照规定办理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学生资格”。

(二)学籍管理的功能

对于高校管理来说,教学管理是核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高校的学生规模,更应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学管理。而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只有学籍管理工作做得好,才能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学籍管理具有以下作用:

1.可以帮助成教机构更好地发展

通过建立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帮助学校严格执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

2.对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籍管理手册,将这些手册发给学生,指导他们了解学校规定在校期间应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为了取得这样的成果,学校提供哪些专业课程;除此之外,明确让学生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学籍管理,更好地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三)成教学籍管理的特点

成教具有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点,其学籍管理也具有特殊性。

1.管理对象的复杂性

成教的学生来源比较广泛,有应届未能参加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也有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年龄层次跨度大、学习基础差别大。

2.管理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成教的学生大都已经参加工作,属在职人员,通过函授、脱产或业余等多种学习方式,时间有限,并且工作的环境也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有些学生通过了全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有入学资格,但入学后没有时间进行电子注册或是忽视了电子注册,造成自己信息的缺失。因此,学籍管理必须电子注册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网上和纸质并存。

二、成人高校电子注册制度存在的问题

成人高校的电子注册工作是一项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中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操作,该软件操作系统涵盖5个模块:数据、图像校对、在校生、学籍注册、学历注册模块。在日常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还不完善,比如某些窗口的操作菜单设计不够人性化;招生的数据不统一规范,导致出生日期数据格式混乱;在统计、查询数据时,某些功能不太好用。

没有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来配合学籍电子注册制度,这是当今成人高等院校应该逐步完善的任务,以此保证学籍电子注册制度的顺利运行。同时,学校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无法适用先进的电子注册管理制度。

电子注册制度是一个需要各个部门协力合作才能贯彻落实的一项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厅、学校三方的密切配合是关键。但是目前三部门还没有建立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快读协调和解决电子注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时得不到专业的帮助。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培训跟不上。电子注册工作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高,需要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整理学生数据时要快要准,格式要规范。现实中很多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人员未接受过专业电子注册工作培训,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对电子注册工作的开展是一大阻碍。

三、如何规范成人高校电子注册制度

(一)成人高校应该重视电子注册工作

各个成人高等院校领导必须改变观念,重视成人教育的电子注册工作,从人力、物力上加大对该工作的支持。成人高校的毕业证书信息是由教育部上网查询,向全社会公开透明。如果在进行毕业上电子注册时出现失误,会改变学生信息,导致用人单位怀疑毕业证书的真实性,而这对毕业生来说会非常麻烦,也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成人高校的领导们必须提高认识,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管理电子注册工作。

(二)逐步完善电子注册制度

电子注册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成人高校要逐步建立实施学历证书管理与注册工作目标管理的责任人制度,分解具体的电子注册工作职责给每个人;建立电子注册校验制度,推行领导追究制,确保电子注册工作的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进行。

(三)将学籍与学历的电子注册制度有机结合

教育部出台的《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学生自新生入学到毕业要实现全程跟踪管理。成人高校教育应该将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与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全面贯彻落实该规定,宏观掌握学生入学报到率、注册率,为下一步制定年度招生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 语

现代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成人高校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学校的学籍和学历管理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全方位监控每一位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信息,保护每一个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让成人高校的学籍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曾超.电子注册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09).

[2] 刘耀南.成人高等教育学籍注册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2

8月2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介绍了全国统一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研究制订和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关情况。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我国首部全国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这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正式建立。该办法规定,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编码,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一人一号,籍随人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终身不变。与之相配合,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也将在年内全部建成。该系统全国联网运行,为每名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电子学籍档案,对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生流动情况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在新闻会上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学籍的规定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学籍管理办法实施后,学校将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统一申请学籍号,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等问题。

杜柯伟表示,此前学籍管理主要在地方教育部门,随着城镇化加快,流动人口增加,出现了与当前流动学生学籍管理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加之当前出现的“高考移民”、大城市择校、随迁子女就读、留守儿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困难,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介绍,实现对学生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包括学籍注册、日常管理、毕业升级、招生入学、统计分析等功能。从应用上讲,可以通过对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观测,了解到类似于择校问题的现状及变化。

据悉,10月底前全国将完成中小学生信息采集录入。采集工作将采取家长签字、修改留痕等技术手段,可实现逐级核查、永久追踪,从技术上防止随意修改学生学籍信息。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对加强教育监督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资格、隶属关系、学习经历等基本要素信息建立、审核、转接和监管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是处理学籍管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规则。

它确立了学籍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也是三个内在的制度逻辑。

一是省级统筹,属地管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是基础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充分考虑到各地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和较大差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学籍管理中的具体权限和职责,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统筹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办法,但对学籍信息的管理全国统一。

二是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学籍是指某个儿童少年作为某所学校学生的身份,也是学生在该校学习的资格。学生和学校构成了学籍的两个基本要素。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对应着某所学校。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对学籍的取得、变动、丧失、恢复、完结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为确保中小学生学籍的唯一性,《办法》规定了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学籍号生成规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同时规定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

为确保学籍内容真实、及时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也为了确保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方便统计,为防止出现学生在原学校“不辞而别”,在新学校无从登记和无法统计,确定了“籍随人走”原则。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

三是动态监管,全程跟踪。学籍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全面、全程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为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办法》立足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设计了学生学籍档案基本内容,除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外,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励信息,以及享受资助信息等。为完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办法》规定了学籍变动,包括正常变动(升级、升学)和非正常变动(转学、休学、复学、出境、辍学、死亡)处置的办法和流程;对于跳级、留级和失踪等学籍异动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已经体现在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后的处置要求中。

为兼顾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生,《办法》覆盖了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工读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况,还考虑了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学籍管理问题。总之,《办法》力图构建跨地域、贯穿基础教育各学段、动态监管、全程跟踪的综合体系。

《办法》的制订,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和有关专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办法》的制订工作按照“科学定位,重在规范;全国统一,兼容并包;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推进,前后历时三年,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论证修改,数易其稿。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吸收各地学籍管理的有效经验,始终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和基层的意见建议,始终把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推动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深刻变革,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监管、支撑教育决策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条军规”为小学生减负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的同时,教育部再出重拳,《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下大力气治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1.阳光入学

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

2.均衡编班

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3.“零起点”教学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4.不留作业

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5.规范考试

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6.等级评价

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7.一科一辅

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8.严禁违规补课

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9.每天锻炼1小时

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10.强化督察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各方观点

专家:太过绝对,值得商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小学阶段不留作业,实际上是剥夺了老师的话语权。他认为,不同学生的学业情况差异很大,一刀切地要求不布置作业不符合实际。老师对某个学生学业的具体状况、兴趣爱好等个性化因素都有了解,所以才有资格给学生布置作业,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提高作业效果并减轻负担。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认为,学生的很多问题并不能完全在学校解决,因此这个要求太过绝对,值得商榷。

家长:适量布置作业,培养学习习惯

《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布后,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部分小学负责人和家长。家长普遍认为,以随机方式对学生、教师进行编班是值得提倡的,更有利于教育的公平。学校真的做到“零起点”教学,可以避免孩子因为没有提前学习而被落下。对于小学阶段不留家庭作业,有家长认为小学阶段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完全没有书面作业,可能会影响习惯的养成,希望可以给孩子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

校长:不留书面作业,挑战教师能力

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出发点是值得提倡的,其中不少规定内容也是学校应当特别注意的。但完全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就要求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可能也有家长会因为学校不留书面作业而自行盲目给孩子“加量”,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减负,反而还会多做许多并不科学的作业。

网友热议小学生全面取消百分制

凤鸣轩:重点还是高考,如果高考还是百分制,还是没有变化,那么这些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

Mia-Chen:①不能只管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特别是校外的各类辅导班也要管理。②取消地方联校统考,取消学校、班级排名。③教材也应跟进全面修订,降低难度。④学生家庭书面作业不应一刀切取消应适度。⑤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⑥高考不改革神马都是浮云。

张璐:不留书面形式的……小学生们要开启一天背一整本书的时代了。

金莲花之剑花:现在的英语老师,上课不讲好,课余和假期安排本班学生集体补习,更有甚者将期末考试卷分配给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先预习一遍,不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则没有,这样,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就会取得高分,补习老师也会得到补习班学生家长的认可,让家长觉得参加了补习班才能学习好,得高分。

双子水龙:要从对小学教育的减负这项“基础设计”做起,但关键还得对高考体制作全面的改革,这才是最终的“顶层设计”。

宇宙无敌的小魔女:光盯着小学的表面又不延续到初中、高中,还不是要家长自己花钱补,有啥用。

3G网友:我不认为减负对孩子有好处,现在的孩子竞争太大,要从小就学会备战,长大后才能独当一面……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每位小学生都会被亲戚或好友无数次问起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这种问题,有些家长更会与自己的孩子互相比较一番,得出一些或好或不好的结论。考得好的学生自然心安理得地告知,可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被问及这个问题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触及到自尊心。因此笔者认为,教育部的这项规定恰好吻合我国一直推崇的注重素质教育,小学生取消百分制,是在向应试教育开战,是让应试教育无地自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全方面发展型人才,绝对不仅仅是成绩够好就可以,更加注重的是提高现代年轻人的整体素质。而我国原来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分数的做法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有一定出入的,从而导致大众普遍认可的应试教育理念也是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方向相违背的,而要想打破这种出入,这种不和谐,当然要首当其冲从小学生抓起,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学生、家长,都应从根本上打破唯分数论思想。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项目体验式教学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3-01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上课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等情况,结合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过程提出分组项目体验式教学方法,为提升课程进行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借鉴。该方法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该方法还能够避免从头到尾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每次上课都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让学生有所期待,提高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一、相关概念

本文主要针对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灵活的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项目体验式教学:是根据不同课程制定不同的上课方式并分组体验教学的过程,实现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到老师安排项目任务、小组协作完成并形成具体任务方案汇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2)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本身的特征分析和发展的实际规律,结合实际的情景模拟,再现体验式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该情境中体验教学内容,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方式称为体验式教学。

(3)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组织教学,将教学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形式来展现和进行。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小而全的知识点和组织内容。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特通过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总结汇总,共提炼出以下十种上课组织方式,具体内容如下(以管理学课程内容为例):①管理学概论:竞争性分组并安排本学期体验任务。②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人物生平:以微话剧形式开场。③管理计划:策略性参与游戏(ERP规划游戏)。④管理预测之一:世界杯之百度预测。⑤管理预测之二:“迷宫探索”游戏的决策分析。⑥管理活动组织:由小组安排上课方式。⑦管理活动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性格测验”。⑧管理中的领导:领导理论相关的微辩论赛。⑨管理与激励:竞争性回答问题,优胜组奖励。⑩管理活动之控制:“王石的故事”。

根据以往上课经验,即便某一种上课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长时间使用一种上课方式来调动大家积极性难免捉襟见肘。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需要进行一次项目模拟公司分组。项目分组以男女生组合、各班级组合(针对合堂班级)、人数要求为依据进行班级项目分组,自行推选出小组负责人。各小组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以企业运营为背景的评价模式,具体内容框架包括:板书评价、课堂气氛评价、汇报内容评价等,并根据小组情况,制定模拟公司名称、口号和价值观。

为保证上课效果,需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参与其中,辅助指导整个过程的进行。另外,在小组成员进行汇报时,由老师、同学共同根据其准备材料的完善程度、讲解清晰度、汇报效果等进行评价。

三、效果对比分析

根据项目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所带的6个班级进行测试,其中包括电子商务专业4个班级,物流专业1个班级,国际商务专业1个班级。在排除课程及年级因素影响下,统计发现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下,班级旷课、睡觉、玩手机的比例明显下降,同学们参与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通过对209名同学的上课表现进行调研,根据统计结果发现,传统上课方式过程中,平均旷课比例为8.00%,平均睡觉比例为10.67%,平均玩手机比例为17.33%。而基于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上课过程中平均旷课比例为3.55%,平均睡觉比例为1.44%,平均玩手机人数比例为3.83%。对比发现,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杜绝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方面都明显好于传统的上课方式。

根据效果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在项目体验式课程进行中,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成员分工,每个小组成T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参与过程中能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四、总结

本文结合职业院校教学实践过程,针对《管理学》教学过程提出小组项目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上课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小组模拟公司组织架构汇总形成策划、设计方案并进行汇报,由教师进行实际指导,并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以6个班级进行测试,其中项目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上课出勤情况、学生上课睡觉情况、上课玩手机情况等方面都明显好于普通教学方式的班级。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YJ201520)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洁,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现代交际・2016年7月

积极推进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

陈洁 何髑 张炯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8)

摘要: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持久、深入、细致的工作。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数越来越多,学籍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加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推进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字化 高校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4-0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日渐增加。学籍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明确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一套高效、精准、节约的数字化学籍管理手段。

一、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当前,社会对于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但是,我国许多高校没有出台相应的数字化学籍管理制度,依然采用传统的纸质学籍管理制度,这种传统的制度与工作实际不符,形同虚设,并且会导致实际的学籍管理工作“有规不能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此外,学籍规章制度应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社会特点。针对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生现象,学校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应该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工作。

(二)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有很多学籍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重在管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学生当作服务对象。而随着新形势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正常的学籍状态、并能随时查看自己的学籍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另外,在校生的学籍将延续到学生毕业后的学历认证,这可以有效杜绝学历造假现象。因此,数字化的学籍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三)管理渠道不够畅通

各高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学籍管理工作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而是一些教师或辅导员在兼职做学籍管理的工作,这就导致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经常变动,这会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很多问题。学籍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各种学籍问题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会懂得如何处理,管理人员如果经常变动,都会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各种阻碍。

二、推行数字化的高校学籍管理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在高校全面推行数字化的学籍管理显得势在必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把握:

(一)实现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无论技术还是管理的创新发展,首当其冲的都应当是观念的进步。高校要推进数字化的学籍管理,首先要强化“数字化”观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高校的学籍管理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和新思路不断应用到学籍管理上来。当然,相关的领导干部应起到榜样的作用,要主动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从而带动所有的工作人员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高校学籍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二)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由于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往往是一些教师或辅导员兼职担任,这些人群的专业素质不高,没有受过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错,会大大降低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尽量选择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员负责学籍管理,在工作中能使用简单的计算机编程技术,这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普及政策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技术方法,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技术、责、理念的全方位提升,从而为全面推进数字化的学籍管理打好基础。

(三)完善数字化学籍管理系统

2004年,教育部出台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简称“学信网”),借助网络实现了高等教育学籍及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制度,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对全国的高等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平台,建立科学完善可用的校内学籍管理系统,并和教育部的平台实现对接,以此来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学籍管理系统。

三、结论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持久、深入而又细致的工作,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数字化学籍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籍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精准,才能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4

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学籍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缺乏网络操作平台、历史遗留问题多;学籍管理人员匮乏,素质参差不齐;学籍档案管理不规范;学籍异动多,信息变更不及时等问题。要适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必须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构建开放型服务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体系,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学籍管理;问题;对策

一、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提出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将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成员只有终生不断学习,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学习已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领域的开放社会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结构的多维性、教育途径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最终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与此同时,为满足个人随时学习的需要,社会也将提供相应完善的机制和手段,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方式。成人高等教育的工作中心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以发达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条件作为基本的“学习型”条件;以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制度为全方位学习的保障;以教育培训提升人的能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途径;以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氛围为外部条件;以不断超越原有的观念和结构为目标。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羁绊,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在目标、结构、制度、方法等方面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陈旧过时,难以符合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当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

学籍是受教育者的学习资格,成人教育学籍档案是继续教育学生入学资格、学习成绩、奖惩及毕业等情况的真实记载,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学籍管理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学习资格管理,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1]其目标是依据学校制定的学籍管理条例,以教学计划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科学规范的学籍管理既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又可以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并且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关系成人教育办学规范化制度化,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延安大学现有60多个成人招生专业,各类在校生近12000人,已毕业各类学历教育学生40000余人。伴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延安大学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体系也日臻完善,并在学生入学登记、学籍记录、在籍注册、学习成绩、学籍变动、奖惩登记、学籍管理制度、实验设计毕业生论文、学位申报审批、证书管理、毕业生鉴定登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目前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延安大学成教办学类型、授课形式和学制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成教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激增。而成教自身的多样性,也导致了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复杂多样性。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延安大学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规范化标准化不够,效率低下,还难以完全适应办学的要求,尚待与时俱进。

1.学籍异动率高,信息变更滞后

学籍异动涉及专业、身份信息、学习形式的变更,以及转休学等诸多方面,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2011年-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在校生学籍异动平均比例高达8.89%。这些异动大部分虽是学生的意愿,但更多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信息变更不及时,造成学生在毕业信息审核时无法网上学历注册或者网上学历信息出错等问题。既影响学生正常的毕业和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又给学生带来众多的经济和精神的压力。

2.学籍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学籍档案管理不规范

教育部没有针对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延安大学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相关管理制度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来制定并执行,这种制度明显与实际情况不适应。同时,也存在着与学籍管理相关的制度相对不完善、制度措施不执行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如由于学籍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2015年因“学籍注销”导致学籍异动占当年异动的61.93%。现阶段,延安大学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操作的标准,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使得档案在形成过程中,收集标准不统一,收集时限难一致,归档材料不规范。此外,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重招生、轻管理已成普遍现象。学院管理人员与学生联系少,甚至长期无法取得联系。加之对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籍管理工作难以做到及时、科学和规范,导致学籍建档不及时,材料缺失严重,难以保证学籍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2011年-2015年,每年因学籍清查导致的学籍异动的比例均较高,平均比例为31.13%。

3.学籍管理缺乏网络操作平台

自2003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但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目前尚无学籍教务管理系统,没有独立数据库,无法保证数据格式与教育部学籍管理系统平台的一致性。而随着教学点地理分布的不断增多,由于无法与各教学点实现网络化实时链接,新生入学注册的学生基本信息都是由各教学点单机操作汇总到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学生学籍异动都是报送表格文字资料。学籍管理信息量大,各教学点随报随送,既增加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导致上报材料缺失、迟滞、不准确,甚至有些堆积到临毕业之前才处理。缺乏学籍管理网络操作平台,使得延安大学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4.学籍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管理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学籍管理,使得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并且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实行的是继续教育学院———各学院的两级纵向管理模式,由继续教育学院对其他学院的相关继续教育业务进行领导,在各个学院内部单独下设学院继续教育管理人员,负责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相关事务,并联系继续教育学院。目前,继续教育学院学籍管理人员少,而各学院均无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兼职人员从事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由于精力上不能保证,业务上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加之对成人学籍管理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质量难保证。对2011年-2015年学籍异动的分类统计,可以反映出:学籍异动中“学籍清查”占比为31.13%“,信息修改”占异动比为21.98%,“转专业”占比为18.82%,“学籍注销”占比为12.48%“,毕业生照片管理”占比为8.96%。这些异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相关学院学籍管理人员未及时将学籍信息告知学生,并把学籍变动信息统计上报,使得学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大打折扣。

5.学籍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我国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经历了从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从纯手工管理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发展历程。教育部是从2001年全面实施学历网上注册。对于1991年~2000年的毕业证书虽进行过统一网上补录,但由于延安大学院校整合,以及校内院系撤并等一系列历史原因,加之补录学历证书认证时间跨度长达10年,导致目前仍有部分学历数据尚未上网。此外,个别学生考取学籍的时间跨度较长,也易出现漏报现象。这不但增加了专升本等资格复查难度,而且加剧了学籍过程管理和学历注册审核的复杂性。使得学籍管理日常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2011年-2015年,仅学籍类(学籍注销、学籍清查)异动,就占学籍异动43.61%。

三、解决延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

我国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必须拥有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大军。随着新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涌现,对新技术新专业的再培训,新知识新理论的再学习就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我们党始终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深刻意义之所在。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成人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培养渠道和最有力的支撑。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贯穿于人生全程,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根本性变革。因此,高校在当前成人教育报考规模逐年缩小的背景下,更应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功能作用,[2]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开放型服务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体系

2015年5月23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家主席发来贺信。信中强调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成教学籍管理是高校成教管理系统的核心,又是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关键结合点。加之成教学生的培养方法和普教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要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就必须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住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这个关键载体,重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体系。从而既满足成人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又符合继续教育国际化趋势,并通过这个系统对成教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籍管理。为此,一方面,增强学籍管理平台的信息载体功能,对成教学生实施规范有序、良性互动、及时到位的全面管理。另一方面,将终身学习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网络学习、新媒体移动终端学习的普及力度,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内容更加优质和丰富、信息更加即时、方法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适应这一形势,就必须拓展学籍管理的服务内容,以现代学籍管理平台为核心,实现教务、教学等数字化平台的融合,建立开放型服务型即时型的综合学籍管理体系。只有这样,高校的成人教育才能融入“教育终身化”之中。

(三)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1.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应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延安大学成人教育的实际,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建章立制。并且将其贯彻和落实在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籍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化水平。

2.规范学籍档案管理

根据学籍管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针对招生到学生毕(结)业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环节,制定学籍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操作的标准,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规范学籍档案管理。

3.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

适应信息化学籍管理的要求,必须建立学校独立的成人学籍管理系统,并且实现与教育厅和各教学站点的互相联网。学籍管理系统能够使学生随时查询和打印本人在校期间所有的课程成绩,了解学籍相关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学点的学籍管理人员则可直接通过系统上报、统计学籍信息和数据。而与教育厅的有机链接,则使系统数据库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真正达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

(四)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成教学籍管理人员是学籍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学籍管理队伍是保证学籍管理质量的关键。为此,学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推动成人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学籍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学籍档案管理意识教育、新政策理论学习和计算机方面的业务培训,使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明确学籍档案的重要价值与作用;[3]深刻认识到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保证;增强学籍管理专职工作人员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把成教学籍管理系统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籍管理人才培养,引入奖励机制,稳定学籍管理队伍。从而使成教学籍管理队伍的人员构成精英化、业务培训常态化、考核评估制度化。

作者:罗世乾 杨晓华 单位: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平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4-126.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学籍;校风;管理

一、掌握学籍管理的规律,发挥教育管理职能

(一)坚持原则性,科学规范管理行为

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是依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的法规性管理文件,这一规定带有权威性并受教育法律、法规的保护,它具有政策性、规范性、强制性。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这一政策和规定,任何违反和片面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都是不允许的。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二)掌握周期性,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指导

所谓周期性是按照大学学习成长的时间顺序,从开始到终结所表现出的规律性。从学籍管理的过程看,它是以学习年限为一个大周期,学期为一个小周期。在大周期中,学生基本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入学及适应阶段,这是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阶段;二是目标管理阶段,这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实施管理,使其按期完成学业的重要阶段;三是毕业前的准备阶段,这是学校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确定其能否毕业的阶段。

对一个学期的小周期来说,也有其规律性。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开学前的准备阶段、学期开始阶段、期中教学工作检查阶段和期末考核总结阶段,大小周期各个阶段的工作不能分开,而是互相联系、交叉进行的。

(三)保持稳定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稳定性是一个系统平衡状态的标志,若一个系统经常处于变动中,就无法实现正常运行和达到预期的目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在学生的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学籍管理细则等方面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管理制度朝令夕改,频繁变化,只能使管理工作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从而导致教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稳定学籍管理制度,对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作用,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籍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大学生的资格进行管理,即对从学籍的取得到大学生资格的注销这一全过程的管理。这一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要保证大学生能够成为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学籍管理之所以要作出若干规定,制订出许多实施细则,是因为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谁也不能违背,有了它,教学秩序才能正常运转,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由于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管理所实施的办法均有明确的规定,就能有力地教育和指导学生自觉勤奋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沿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推进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规格和考核办法均有明确规定,因此它实际上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是否能够升级和毕业的尺度,也就是起着把关和保障作用。

二、处理好学籍管理与校风建设的关系,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要不断强化学籍管理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认识

所谓校风,是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三者的有机结合,它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表现,是学校全体成员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显然,要加强校风建设,除了加强领导成员的工作作风建设外,必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在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学籍管理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在学风建设中,勤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学习目的,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学籍管理,经过科学合理的基本训练,在一套科学管理制度的规范约束下,方能完成。尤其是对目前独生子女多,自理、自立能力较差的现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教风建设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大胆改革的教学实践,以及献身教育的高贵品质,也只有在严格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品质和素质,都是和学籍管理密不可分的,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培养优良校风。

(二)校风建设必然要求有科学的学籍管理相配合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高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维护其办学方向,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遵守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研究探索新时期青年学生学习和教育的新规律、新特点、新方法。教育实践证明,人才的教育与成长,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必须有自己的“小气候”,这个“小气候”就是校风,优良的校风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和教育功能,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优良校风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优良校风,既要对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对他们实施严格的管理,从严治校,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加强学籍管理,则是从严治校的主要步骤,是加强校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充分发挥学籍管理在校风建设中的作用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6

在学校领导人看来,学籍管理远远不及学生的成绩来得重要,而且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部门的事,与自身没有关系。因为学校对学籍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学生许多应该被登记进档案的信息没有登记,比如学生日常的不良行为。学校对学籍管理的不重视,就致使对学生的处分虽然全校公布了但并没有登记在档案的情况的发生,这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当于间接的包庇。

(二)非专业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

学籍管理与小学文书档案的管理一样,学籍档案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大多是由退休的教师顶替的这个职位。同样的,这也给学籍档案的管理带来了麻烦。毕竟退休教师不是专业人员,对于学籍档案的管理总有些地方感觉力不从心。

(三)过松的学籍档案管理机制

根据对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某些小学的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存在对学生过分“宽容”的现象。学生犯了应该计入档案的错误时,学生的任课教师非但没有将这一情况上报,还将这个事给隐瞒了下来。教师对犯错的学生不进行教育,任其作为,这对于学生本人及学校的档案管理都是不利的。除了这些,某些教师甚至抛弃了职业道德,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任意的修改。

二、文书档案管理以及学籍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人应树立对文档管理的正确认识,摆正思想

要想让学校领导人树立对学校档案管理的正确认识,就要让学校领导人正确认识文书档案管理和学籍档案管理相关工作。文书档案的管理人员要让文书档案发挥作用,渗透进单位的财务部门、行政部门以及人事部门,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以此来吸引学校领导人对文书档案管理的重视。学籍档案的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应登记进档案的行为应予以详细的登记,绝不作出漏登以及包庇学生等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除此之外,文书档案以及学籍档案的管理人员还可直接上书给学校的领导人,将文书档案管理和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一一阐述,用这种方法来争取单位领导人的重视。

(二)培养文书档案以及学籍档案的专业管理人员

要想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就要从学校领导人着手。要实现好的档案管理,就要求管理人员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具备对文书档案以及学籍档案基本的管理能力。文书档案和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应能清楚对各类档案进行分类与编号,及时收集档案,扩大对档案的收集范围以及明确各类档案的存档期限。学校领导人应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可在其就职前进行专业的培训。在文书管理和学籍档案人员就职期间,学校领导人还可组织其对最新的档案管理方法进行学习,不断地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文书档案和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与时俱进。

(三)健全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加大文书档案的管理力度

学校领导人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可行的、实用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要想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程序对档案进行管理,就必须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学校领导人除了健全档案的管理机制以外,还应加大档案的管理力度,使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绝对不允许有违于其职业道德的事发生。如果不加大档案的管理力度,档案管理机制就形同虚设了。

三、小结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7

1.建设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系统在教育管理上的意义何在?

杜:建设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意味着管理观念、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归纳为三个词,第一个是“必然性”。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国力竞争的前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信息化的学籍管理系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学籍管理的迫切要求,是各级政府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对于改变目前传统的分地区、分段式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个是“迫切性”。建设学籍系统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有1393 万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流动,特别是跨省份、跨地区转学,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日趋复杂。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无法掌握学生流动的准确数据,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推进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立全国范围的学生基础数据库,真实掌握全国范围内每个学生的信息,为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事业统计以及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势在必行。

第三个是“重要性”。党的十报告提出“新四化”目标,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建立规划科学、标准统一、功能强大、互联互通的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是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信息化与基础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不断推向深入、悄无声息而又深刻的变革。打个比方,学籍系统就像银行,学生注册学籍就相当于办理了银行卡,拿着这张银行卡可以全国通用。

2.电子学籍系统主要为业务部门提供哪些支撑?

杜:电子学籍系统作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建设的五大类20 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一,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简要地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它的应运而生宣告了基础教育管理科学化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设学籍系统是提高基础教育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学籍管理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一项基本教育管理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建成学籍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生学籍信息共享,为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事业统计、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等提供及时、全面、客观、真实数据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籍系统建成后,可以动态跟踪全国学生的流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解决在义务教育和学生资助中存在的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满足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建成后的学籍数据库将涵盖全国2 亿多中小学生,几十年后将形成全国人口数据库。学籍系统可以作为控辍保学的重要抓手。例如,贵州省教育厅要求所有的学校必须把连续三天没有上学的学生信息记入学籍系统,省教育厅、各县市教育局每天都可以查看各校学生出勤情况。

再举一个工作中的实际例子,在海南打工的家长要将孩子带回吉林上学,他面临两个劳心劳力的难题:一是海南转出学籍的时间和吉林接收学籍的时间不一样,二是家长需要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回盖章。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建成后,这位家长的难题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这就体现了我们教育管理过程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3.请您谈谈有关领导对电子学籍系统建设的重视情况和要求。

杜: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建设建成全国联网的学籍系统。财政部、发改委等也特别关注和支持学籍系统建设。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金教工程”并确定为优先建设的项目之一。特别是今年,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教育部工作要点,袁贵仁部长在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在完善标准、互接互认的基础上,把学生、教师、校舍以及就业、资助、营养改善等方面的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用。针对目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交换不畅等问题,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等信息全部入库。

今年7 月31 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袁贵仁部长特别强调,正在部署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区、市)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工作,在9 月底前完成全部学生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经教育部同意可以继续使用自建系统的省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自建系统的改造,实现与国家系统的对接和实时数据交换。各地市、县和学校要积极开展系统应用,将系统作为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的抓手和工具,通过系统完成学生升学、转学等工作,实现学生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4.一些省份的电子学籍系统已有所探索和建设,相关成果是否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奠定了有利基础?

杜: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确实有非常有利的一面。迄今,全国有些省市在学籍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北京、吉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福建、湖北、海南、广东、重庆、云南等13 个省份建立了全省或地区性的比较完整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陕西、青海、新疆、兵团、湖南、河北、山西、内蒙、辽宁、江西等10 个省份建立了高中阶段学籍系统,还有9 个省份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但必须看到,由于各省的学籍系统仅局限在本地区范围内运行,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学籍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全国联网,这造成已有的学籍系统统计数据陷入“信息孤岛”的泥潭。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技术架构,对于处理好国家系统与各省已建系统之间的关系,消除已经形成的“信息孤岛”,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电子学籍系统建设推进情况如何?何时可投入应用?

杜:应该讲,推进决心和力度都很大。从2010年启动以来,按照顶层设计方案,全国学籍系统需要建设中央、省两级数据中心并部署中央、省、地市、区县、学校五级应用系统。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先后经过全面调研、顶层设计、方案评估、招标开发等环节,系统一期开发顺利完成,并从去年11 月开始在安徽、浙江、重庆、贵州等4 省市进行试点,其中贵州省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系统部署和全省1.8万所学校658万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采集工作,已顺利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2013 年3 月,“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召开,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入在全国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已有近1/2 的省份部署了系统,2/3 的省份完成了纸质学生信息的数据采集工作。我们计划,秋季联网试运行。

6.当前,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杜:面临的困难还是不少的。我们还可用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个是“时间紧”。因为今年年初才全面部署,各省需要办的事情很多,申请经费、招投标购置设备、培训人员、采集数据等都需要时间和周期。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体进度;只要一个省份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国进度。但我还是要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困难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缓解,赢得精彩的改革发展局面。因为,像贵州这样欠发达的省份都能做到的,大家都应该去努力做到。

第二个是“类型多”。有的省份没有自建系统,部署建设工作相对容易。有些省份申请替换自建系统,部署起来也不是太麻烦。有些省份申请保留自建系统,这就要在部署全国统一系统的同时,还要对自建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与国家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技术、时间、经济成本均较高,还需要反复论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造的进程直接影响全国工作的进度。

第三个是“数量大”。系统涉及全国所有中小学学生,要采集的数据数量巨大,加之涉及校对、审核、纠错、等诸多环节,想在短期内确保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尽力向前推进,因为利用信息化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需求与进程不能等。

7.目前,《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的研究制定工作正同步进行,这二者之间关系何在?

杜:全国电子学籍系统旨在建设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需要上位的文件做保障,必须建立统一的使用规则,为电子学籍系统的部署实施提供支撑。此前,基于分类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和过去的实际情况,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做出明确规定。虽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如《小学管理规程》(1996)、《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2)和《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2007)等,但这些都只是从局部或技术层面规范学籍管理,缺乏更上位的规定和依据。因此,出台《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教育部一手抓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一手抓《管理办法》制定,《管理办法》制订与学籍系统建设同步启动,同步推进。从2011 年初成立工作小组,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开展广泛调研,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召开10 余次座谈会,30 余次工作会;并广泛征求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特别是学籍管理人员、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征求到的有效意见和建议上千条,阶段性易稿10 余次。现在正在进一步修订,力争尽快印发。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8

一、学籍管理人员需将管理与研究相结合

从历史上来看,学籍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将来的学籍管理工作还是同样会涌现更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解决这些问题。学籍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预测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问题发现得早,工作人员就会提前想办法解决,从而避免犯错。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很繁杂的工作,它的工作量很大,一个很小的细节错误可能就会造成整个工作环节的脱节。因为每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环扣着一环的,所以我们的学籍管理人员要和下棋一样,走一步考虑后面的几步,养成连点成线的思维。基于此种情况,我们的中学学籍管理人员就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对以前的学籍管理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在工作中不断反思的好习惯。

二、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方面需做到合法化

中学的学籍管理人员在学籍管理制度执行之前,应该提前让学生了解以及认识到学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有深刻、透明的认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让学生有机会申辩,最终再考虑是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处分。

在制定、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方面,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法定权利,加强法制观念,保持学籍管理条例与法律的一致性,使学校和学生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转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对学籍管理制度执行程序进行规范,重点应放在制度执行前,管理人员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校内的一言一行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行事。在发现学生犯错误的起始,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改正,从而避免学生有更严重的过失,以配合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管理人员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生本理念是新课程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承认和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下,才可能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地采取高压手段进行学籍管理,一定会引起大量的诉讼案件,最终引发教学混乱,也会致使学生的独立思想丧失,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目前,中学的学籍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造成学籍管理制度无法张扬学生主体性的现象。笔者认为,解决的唯一办法是确立学生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

学籍管理人员对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所犯的错误也要勇于承认,要加强在工作中的自我检讨,认真对待学生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学籍管理人员不能觉得这样是丢面子,而是要把学生的正当权益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学校。管理人员有责任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有错必纠的良好形象作用。

四、创新是学籍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任何一种陈旧和死板的学籍管理模式都将被取代。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也必须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籍管理工作的需要。学籍管理工作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性并不代表简单的重复,学籍管理人员要挣脱经验管理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在什么年代,真理是唯一不变的。经过不断细化和完善的工作流程,提供的不仅是一套工作指导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传承,使内部各环节的管理人员形成一种合力,积极、努力地思考改进工作的方法,使创新成为责任和动力。如果在每一次接触同样工作的时候,都能从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角度进行思考,那么可以说,每项周期性的工作都会激发出新的思路,管理人员可以将每次不同的想法和思路随时记录下来,去充实工作流程的细节。有这样的工作流程,即便是管理人员出现变动,也能保证工作的顺利交接,使后来人很快进入角色,避免管理的脱节。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9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环节。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可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现状及其他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达到稳定教学秩序及规范学生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

智慧校园;信息化;学籍管理

0引言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时的资格、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等所有过程的一种立体的、动态的管理[1]。学生只要按规定取得了高校学籍,就可以获得该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可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按学校规定修满学分后获得学历证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注册、复学、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管理,还包括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考试成绩管理、学业预警、毕业资格审核等程序。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感知的接口[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籍管理系统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手工操作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籍管理的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来代替,然而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层次与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功能极不完善,有的系统从不同的模块出来的数据不一致,比如,学生登录查分系统查出来的成绩是及格的,而学籍管理人员从成绩管理模块查出来的成绩与学生看到的分数不同,需要从多个模块去复核,导致学籍管理系统并没真正实现系统化的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减弱了一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利益也会造成危害,导致部分学生因系统中信息出错而推迟毕业。

1.2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了解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存在不够完善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总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去补订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有些高职院校虽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但却不按制度办事,执行的力度差,导致好的制度并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渠道不畅通,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情况调查表所调查的150个学生可以看出,只有8%的学生对学籍管理非常了解,45%的学生比较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只知道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1.3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稳定性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0%,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为74%,硕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为16%,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处于本科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及技能水平没太多要求,且思想上不重视,也没有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外出考察、培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及水平很难有一个新的突破。学籍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细致具体、烦琐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处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籍管理人员因承受不起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待遇不高,所以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更换频繁,增加了重复工作的比例,严重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提升[3]。

1.4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技术运用没有步入正轨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籍管理人员是计算机专业的所占比例为9%,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占的比例为14%,非计算机专业所占的比例为7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刚刚采用智慧校园信息化技术进行学籍管理,初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业务流程不熟悉,管理平台的功能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应有的作用[4],而且高职院校各学籍管理成员对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都会严重阻碍整体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推动进度,还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受传统方法的影响,也受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限制,一定时期内很难从传统的管理方法中走出来,再加上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全一样,即使大家有一起交流的机会,交流起来也会很困难。

2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工作,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2012年招生人数为4588人,2013年招生人数为5548人,2014年招生人数为5325人,2015年招生人数为6778人,近四年招生人数增加了32.26%,并且报到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计有1321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而且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构成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表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学生数量的扩大,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学籍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2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发展成围绕高职教育这个中心,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高职院校除了强调公共课,更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把这些方面的能力量化并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学生必须修完的学分。在转变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使得以往一直重视理论课程考核的评测系统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学籍管理的综合水平及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2.3学籍管理工作需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向个性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

在当今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念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想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专业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生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矛盾相对突出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转专业规定》具有以下情形者,不能申请转专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免试入学的学生;休学、保留学籍等学籍状况不正常的;在校期间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的;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各院系转专业学生统计图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实现转专业愿望的学生数是很少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他们个性化及多元化的发展[5]。

2.4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融入其中

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也加大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较多的缺陷,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整体目标不明确,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筹兼顾,各职能机构与各院系在信息化建设上自立门户,教务处、图书馆、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院系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因为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不同,数据标准也不一样,导致在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去,以致极大地制约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新的方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建议。

3.1充分掌握并利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功能

为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早在200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与IBM公司共同研讨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2014年6月4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IBM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项目;2015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IT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建成支撑智慧校园IT基础架构体系。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建或已组建的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覆盖有特色的教书育人制度、便捷的办公制度、实用的科研制度及时尚的娱乐制度,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平安和谐型、服务便捷型、绿色节能型、科学决策型”的大学校园。目前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结构上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局部的点的应用。所以在不影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怎样把云计算、互联网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3.2制定适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

每个高职院校必须参照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自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部门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对原来的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大胆创新,把社会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

3.3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各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技能,定期进行培训,让学籍管理人员了解并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将这些信息准确快速地传达给学生。除此,还需提高计算机信息软件的实操能力、分析及统计能力。各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到知名高职院校考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技能。还需给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籍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及技能[5]。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奖励,还要从职业生涯的发展上提供通道,在职称晋升上提供机会,切实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及创造性。各高职院校要配备充足的学籍管理人员,强化信息管理手段,优化年龄结构,打造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籍管理队伍,使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3.4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程度和起点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很大程度提高学籍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管理制度中走出来。而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做好高职院校上下包括老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步调一致,不然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很难全面提高效率。

4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保证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数据录入的人为误差,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智慧校园信息化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长期而又与时俱进的任务。

作者:李元爱 袁华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2011(2):165-166.

[2]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61-65.

[3]张素英.高校学籍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1(9):197-200.

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篇10

根据我委《关于推广使用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做好发放中小学学生卡工作的通知》精神,20*年底,将在全市中小学逐步发放和推行使用*市中小学学生卡(以下简称“学生卡”)。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学生卡的组成、发放范围和对象

学生卡是我市普通中小学学生统一使用的电子身份证件,由“证件卡”和“学籍卡”组成。“证件卡”卡面印有学生身

份信息,正面背景色分为蓝、绿、黄三种,分别对应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学籍卡”封装有集成电路芯片,存储学生部分学籍信息。学生卡各项数据都来源于学校的“*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简称CMIS),并在CMIS中进行维护和更新。

学生卡由市教委统一制作,免费发放。发卡的范围是在各区县教委正式注册的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办中小学、其他部门办中小学、民办中小学、职业类学校内设置的实施普通中小学学历教育的班、特殊教育学校等。发卡对象为这些学校(班)中所有实际在校有正式学籍和临时学籍的学生(含在校就读的正式生、保留学籍的赴外省市借读生和休学生、无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借读生)。学生卡不得发给如职业高中等非普通中小学、非实施普通中小学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及未经批准和正式注册的中小学;学校也不得将学生卡发给毕业生、结业生、肄业生、退学生等在本校无正式学籍也无临时学籍的人。

二、发卡计划

20*年底将在部分地区开始陆续发放并且使用学生卡,20*年上半年将发到所有中小学生手中,完成全市中小学学生都有统一的电子身份证件工作。20*年秋季开学,全市中小学将不再使用纸制“学生证”。

三、学生卡的管理

学生卡的管理依据《关于推广使用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做好发放中小学学生卡工作的通知》中的《*市中小学学生卡管理办法》和本通知的附件《*市中小学学生卡管理操作规程(试行)》执行。

学生卡所有权归属*市教育委员会,使用权归学生本人。市教委是学生卡的宏观管理部门,协调解决全市学生卡推广应用中的重大问题。*市中小学学生卡管理中心承担全市学生卡的具体工作,负责学生卡的制作、发放、回收、相关数据存储统计以及培训工作等,监督学生卡及读写机具的制作。

各区县教委是学生卡的主要管理部门,要成立区县级学生卡管理中心,负责汇总、检验、传送各校制发卡数据;负责学生卡的领取、发放、回收和小批量证件卡制作;维护区级学生卡管理系统并通过该系统监控日常学生卡管理信息;指导、培训和考核区内各校学生卡管理人员,并推广学生卡的应用。

各中小学校是学生卡的具体管理和应用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负责本校学生卡的领取、发放和应用。通过CMIS及校级学生卡管理系统生成、校验、上传制卡数据;维护学生卡管理系统及制卡及发卡数据;个人化学籍卡,完成学生卡日常管理及统计,当学生因毕(结、肄)业、转出、中止借读等原因离校时检验回收学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