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开头怎么写十篇

时间:2023-03-22 00:24:08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1

2、单刀直入法。这种开头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抒感受”法,一开始就写了读某作品后的总的感受。

3、引申联想法。这种开头方法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触发作者定向阅读某作品,然后谈真切感受。

4、铺陈比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极力铺陈与所感有关联地事物,然后引出读作品地感想。这类似于《诗经》中地比兴手法。

5、置疑深思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在对原作品深入分析后,精心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深思,然后联系作品回答疑问,此法能吸引读者,感染力强。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2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初读、析读、品读)、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

...方式,提高...

...能力,体会...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

...共鸣;培养...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A.初读: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1)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2)内容关:

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5.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6.归纳小结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7.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8.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文体知识

人物描写万能教学:

语言描写:这句话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一遍吗?

例:“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动作,在这个动作里你体会出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上台来为大家模仿一下这个动作吗?

例: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

外貌描写:这是刻画人物的?(长相、穿着)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状态?(精神状态、身份、喜好)那你能试着用外貌描写来介绍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吗?

例:“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例:他胖乎乎的身体,又圆又大的脑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机灵、俏皮、活泼。

心理描写: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性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例: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梅花魂》

神态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表情?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在他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例:“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掌声》

写景角度万能教学:

色彩上:这句运用了哪些色彩上的词语?你能造出类似的词语吗?(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艳丽、鲜艳、亮丽)

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记金华的双龙洞》

远近上:这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能否删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天都峰》

感官上:听觉(播放视频)、视觉(播放图片)

例: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观潮》

例: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观潮》

修辞万能教学:

比喻:这是将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你还能想出像什么?

例: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排比:如此相同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加强情感)你能造出相同的排比句吗?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拟人:他们真的能发出这种行为吗?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下身边的景物吗?

例: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

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对比:删减法,我可否删掉对比,直接展开事物的描写?为什么?

例: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

夸张: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感情来朗读一遍这一句吗?

例: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说明方法万能教学:

举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们能否删掉?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真实具体的说明了...

...)

例: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新型玻璃》

列数字: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数字?我们能否把数字换成...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科学准确的说明了)

例: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

例:我们发现过一头鲸,很重也很长。

作比较:作者明明是为了写...,为什么却要提...?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突出强调的说明了...

...)

例: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

打比方:这是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3

一、激发兴趣,提高写作热情

写作兴趣是引起写作动机、推动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到: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教师有责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轻松写作,让他们明白,习作就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和说话一样简单,人人都会写,人人都可以写好。

1.精心评价,树立信心。面对这些中年级的孩子,对于他们的习作,要多一点鼓励、欣赏、宽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促进学生写的积极性,无论写什么,写成怎样,都要给予真诚的赞美。

2.与书为友,广泛阅读。借着学校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节活动,我在班中提倡阅读几本好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取适合他们自己个性的文学作品。利用早读和自修课对所读之书进行初读,对优美的语句进行精读。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还要写下几句读后感。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将一本书读懂,还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观察生活,引发真实体验

只有细致地观察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具体形象的描写。如有一次作文教学,有个学生写的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里面写到“一开始我不会骑,摔了一跤,很痛,但是我没有放弃,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又坐了上去,摔了一跤又一跤,最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车。我好开心啊!”看上去学生已经完整地记述了一件事,但是缺少人物表情以及内心活动之间关系的作文让人觉得空洞。于是我跟他们展开了交流。我问:“一开始不会骑的时候,车子是怎么样的?”学生马上议论起来:“东倒西歪的呢!”“像醉汉。”“不是,是醉车……”听到如此的形容我一阵欣喜,马上接着又问:“那当时心情怎样?”“很害怕,怕摔跤。”“心都提起来了,越慌越骑不好。”“紧张死了……手心也出汗了。”“那妈妈又是怎么跟你说的呢?”“不要怕,眼睛目视前方,两脚用力踩……”经过一番讨论,人物的内心活动、对话都浮现了出来,还做到了“资源共享”,带动了一些观察能力较差的同学。后来批改作文时发现文章生动了许多。看来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对“丰满”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三、重视读写说结合,珍视练笔机会

读是语言的积累,说是语言的开端,写是巩固、消化和储存。在教学中,要把读、写、说的训练结合起来。注重读写说可以提高写作效率,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写好作文。

1.以读带动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都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有感情。必要时背下来,细细品味,写作时一些生动的语言便能从心底涌出。

2.在阅读教学中,要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这种品读不仅是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比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文时,“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这句话中的“洒、拔”用词十分准确,把太阳拟人化了。我是这样设计的:“洒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他词吗?为什么不用泼呢?”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洒”写出了太阳温柔地把金光照耀在鲜花上,“泼”显得动作太大,太粗鲁了。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在之后的小练笔中,通过仿写训练,让学生在班中交流、朗读,从读中感悟用词、用句的正确性。以读仿写,读中促写,顺应了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4

[教学片段]

初读,自问。

揭题导入(略)

师:(出示第一节课文总起句“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你有什么困惑?

学生发问。

师:根据课文的表达顺序,我整合一下同学们的困惑,那就是:

1. 偏爱图书馆里哪些地方的小镜头?

2. 偏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 为什么“更偏爱”?

学生带着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赏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问题”是“自问自探”教学的关键。问题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思,有了反思,思维便应运而生。但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课文。一类是学生阅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回答“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等知识性问题;一类是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回答“学什么”和“怎么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等学习策略的问题。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学习从“问”开始,有“问”才有“教”,才有“学”。自称是“自问自探”教学模式忠实践行者的杨献荣老师,在课始审题后,便拎出课文第一节的总起句,让学生自己先“学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想学什么,怎么去学;再渗透学生对“问”进行分析,将个性的“问题”归为共性的“问题”,巧妙地将“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问题”,准确地诠释了“自问自探”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条主线展开的、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同时探索“学”和“教”问题的“小学阅读教学的革命”。

[教学片段]

再读,追问。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师小结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追问:你现在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我和图书馆里的人们表观的原因?学生默读,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赏析]

提出问题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实施“自问自探”教学的核心。杨献荣老师没有包办代劳,那是“师教”;他也没有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就叫学生回答,因为那是“生教”;而是在答案中追问原因,在“自问”的前提下进行“师问”。“师问”不是问“问题”,而是以问促思,以问拨难,以问追问。杨老师在没有和学生做任何课前接触的情况下,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个学生,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即“自探”。“自探”是对“自问”的探究,一方面探究解决“自问”的策略,找到“自问”的答案;一方面探究“自问”的策略,不断地“自探”新的“问题”。

[教学片段]

三读,促问。

师小结学法。

促问:同学们现在有什么问题?

(没有学生提出问题)

教问: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1. 作者是如何表现人们“争先恐后”进大门的?

2. 三处小镜头的写法相同吗?

3. 三处小镜头的写作顺序可以颠倒吗?

4. 为什么只详写三处小镜头?

5. 结尾处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再读,交流汇报。(略)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什么提出的?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赏析]

阅读教学必须“言意兼得”。所谓“意”,主要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得意”就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境,缘文来悟道,缘文来体验。所谓“言”,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得言”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杨献荣老师在教学中优先关注“意”的解读,但“言”的探究也紧随其后,切实引导学生在文本言语形式中走上一个来回,咀嚼出另一番“语文味”,欣赏另一道“语文风景”。

解决问题不是“自问自探”教学的终结,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探索“提出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提出新的问题。杨老师在问题的答案中追问原因,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问题,使之成为规律性的问题,还帮助学生学会提问,习得方法。即在“写什么”、“怎么写”的激活下,根据个体知识或合适图式,形成“认识问题” ―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性模糊认识;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激活下,找出未知或要建图式,形成“方法问题” ―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在“悟什么”、“怎么悟”的激活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情感问题” ―对教材的价值取向和作者情感态度进行选择、认同。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5

其实把作文写具体还是有方法的,只需以下三招。

一、第一招:关注自己的内心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还是亲身体验到的,我们内心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大脑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只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感受、想法来得快去得也快,成人往往都不能仔细感受或者关注到,更何况小学生呢?学生们只能任由想法来无影去无踪,甚至忽略了心中曾经出现过的感受,大脑中曾经出现过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但愿人长久》,文中至少有两个自然段写了苏轼的内心感受,让人能清楚地感受苏轼写下这首词时的心情。所以,我建议学生在写作文时多问问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感受怎么样,其实这些内容便是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作文课,突然教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黄蜂。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随着黄蜂的上下飞动,教室里的惊恐声此起彼伏,此情景持续了3分钟,直到黄蜂找到出口,大家才目送它离去。事情发生得既突然又迅速,但我抓住了这次契机,果断放弃原本设计好的作文话题,引导学生仔细回想黄蜂到来的那一刻大家的反应,回想当时黄蜂飞到不同位置时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后在文章中详细写出。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用花很长时间,但要用文字将这一想法表达清楚,恐怕就要用不少字了。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作文篇幅长了,内容也精彩了。

二、第二招:放慢看到的场景

这一招犹如回看慢镜头,将短短几分钟的场面详细地写清楚。用特写镜头将看到的东西描写出来,这就是描写意识。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他向你叙述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有趣的事时,他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当他将看到的人和事兴致勃勃地讲给你听时,在互动中,他还能不时地将自己当时的感触描述出来。可以说,他在此时已经做到了生动形象和传神。可是当你叫他把他叙述的事写下来时,他的文章就变成了“兔子的尾巴”。这是因为很多学生都缺乏读者意识,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别人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感受别人也应该会有,就不再用自己的笔将经历的一切尽可能地还原出来。学生要学会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表达出来,用上一些修辞手法,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自己看到的一切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的作文只是简单地记录,只能解决将事情向前推进的问题,而没有“停下来看”(描写)的片段,难怪文章写不长。

我仍用黄蜂事件举例,如:“黄蜂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只需十个字,表达就结束了。如果用上慢镜头和特写镜头,我们的表达就会变成这样:

“不知从哪扇窗飞进了一个大家伙,它在半空停了一会儿,便飞向了杨舒雅,在她的头顶上绕了两圈,然后冲向史思路,突然又从史思路的肩膀上斜着飞过去,撞在了玻璃上。只见它掉转方向,来到朱锐身边,呆在他的袖子上休息了一下,便飞向陈宇航旁边的窗户。可惜这扇窗是关着的,‘砰’的一声,它被弹回空中,找不到出口的它像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窜。”

这样写,读者读着作文就感觉自己也在教室,看到了这一切。放慢镜头写场景的手法就是将事情写具体、生动的手法。瞧,要将黄蜂的飞行路径写清楚,字写少了,还真不行。

三、第三招:记录别人的语言

学生的文章就像是一部部哑剧,缺少声音。其实任何时候只要有人,就一定会说话。一个人说叫自言自语,一个人说话别人应答,这叫对话。对话让文章有了声音,也更具体了。将对话写清楚有一个容易操作的小窍门:不同的人说的话各自形成自然段。有的人只说了一句话也能形成一个自然段,因为要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这样字数就变多了,内容具体了,条理清楚了。

既然写了对话就得写提示语。提示语不仅可以写说话人的地点,也可以写说话人的动作、声音、表情、说话对象等。提示语可以放在说话内容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说话内容的中间或者后面。举个例子,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玻璃怎么碎了?(6个字)

童童问:“玻璃怎么碎了?”(9个字)

童童大声地问:“玻璃怎么碎了?”(12个字)

童童站在教室门口大声地问:“玻璃怎么碎了?”(18个字)

童童捧着一叠作业本站在教室门口大声地问:“玻璃怎么碎了?”(25个字)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6

一、开篇点题向“明”

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曾经在其高考作文专题讲座中讲过,记叙文写作要像“二锅头”,不要像“碧螺春”。二锅头不算是好酒,但是味道浓烈,一口饮下,酒意翻滚;碧螺春是名茶,但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觉到香醇。记叙文作为叙事性较强的文体,在开篇就应该将文章的题旨揭示出来,而不应该追求所谓的委婉含蓄。记叙文写作开篇点题要直接明了,给读者一个鲜明的指向,让读者明了叙事与题旨的关系。如《感动就在你身边》一文,作者就深谙开篇点题向“明”之道:

正如在水里自由嬉戏的鱼儿常常疏忽了身边的水流、在天空自在飞翔的鸟儿常常忘了周围的空气一样,我们是否也因为忙碌和粗心而淡忘忽视了身边不经意的感动呢?感动就在你身边,需要潜心寻觅和默默珍重。

作者在开头以鱼儿、鸟儿忽视常见的水和空气作类比,揭示了我们也常常忘记品味、珍视身边不经意的感动,点出文章的题旨,开门见山,形象鲜明。

二、叙述描写向“情”

记叙文主要以叙事为主。记叙文的叙述和描写除了要符合客观事实外,特别要融入情感。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记叙类文章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在。记叙文切忌就事论事,在叙述中不带任何感情地交代事情经过,而应该借助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熔铸人物情感于细节事件中,才能真正让记叙文耐读、耐品,才能散发出感动的气味。如文中作者这样来叙述:

漆黑的夜色笼罩着整个城市,只有街道旁的路灯散发着圈圈光晕,为这个夜晚添了几许光亮,却依旧掩盖不了那无边的黑暗。凛冽的寒风从身边掠过,消失在前方无边的黑暗中。

这段细节是环境描写,为下文作者的“霉运”铺垫了相衬的环境氛围,下文的叙述就显得非常自然:

我推着破胎的电动车,顶着寒风向前缓慢移动:哎,怎么会这么倒霉!放学被老师留下“喝茶”,原来一起回家的好友有事先走,车骑到半路居然破胎,怎么什么事都赶在了今天?想着想着,一阵凄凉的感觉涌上心头,泪水充满了眼眶。抬起头不想让泪水滑落,却发现朦胧的月光也如此凄冷。不争气的泪水滴在手上,在灯光下闪烁着。

四周一个人也没有了,地面上只剩下了我孤单的身影,无休止地变长、变短,踽踽独行。路旁凋零的树枝在风中摇曳着,在地上投下参差婆娑的影子,不停摇晃,仿佛也在讥讽我的霉运……

这段叙述综合了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并没有多用笔墨去写作者遭遇怎样的霉运及遭遇霉运的详细过程,而是通过细节突出对作者情感的描绘、烘托,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自然读起来有滋有味。

三、情节设计向“巧”

记叙文的情节切记不能平铺直叙,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而应该有所设计,设计出波澜起伏的情节,在“巧”字上下功夫。可以通过误会法、巧合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埋伏笔等,将情节巧合化、曲折化,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如此文,作者紧接上文进行了这样的转折描写:

突然,后背被人轻拍一下。惊讶地转过头,竟然是一起回家的好友,她骑在车上,冲我微笑着。当她看到我满是泪痕的脸时,一丝担心爬上了她的眼睛。她把车架在路边,转过身来轻轻为我拂去脸上的泪珠:“怎么了,放学的时候不还好好的吗?”“没事的!”我想挤出一个笑容,可挤出的却是一滴滴泪。她轻轻拥住我:“不想说就不说了吧,不哭了,我们回家!”于是,我的影子不再孤独,同路朋友相伴,一路笑声一路歌……

她送我到楼下,才匆忙离去。看着她离去的背影,一阵感动涌上心头。转过头正想上楼时,开门的声音传来,原来母亲一直在等我。

应该说,作者的描写很细腻,情节设计一开始虽然也有转折,但还在正常的理解范围,正当我们以为这就是作者所有的情节设计时,作者突然写到母亲一直在等我,就这么一个情节却独具匠心,原来前文对同学的感动情节的描写是为了衬托母亲。同学等我的感动我已经了然、感受到,那么母亲无数个晚点等待呢?

四、结尾提升向“深”

记叙文的结尾是提升文章思想、深化文章主旨内涵最为重要的地方,可以说一个好的结尾是文章最大的亮点,一个糟糕的结尾则足以毁了整篇文章。记叙文结尾关键在写出深意、写出力度。如文中作者结尾这样写道:

我不是孤独的,因为感动就在身边;我将不再孤独,因为我已学会感动。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7

新课程以德育为核心,抓住学习内容的德育成分,坚持寓德于教,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运用渗透的原则,充分发挥渗透的功能,从而达到“文”与“道”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笔者听了名师顾桂荣校长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谈谈顾校长是怎样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一、从“听”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听”应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 “听”对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读和写的能力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事实证明运用听觉的频率要比视觉高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使学生学会“听”的方法后,学生才能透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其中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说“听话”对人格,品质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也是抓住了“听”的特点。听了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顾校长上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了理解重点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表明司马迁有坚强的人生价值观。顾校长设计了一段司马迁受刑后的内心独白: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学生在“听”中体悟司马迁的内心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内心的绝望。就是这样的司马迁,他选择了生,放弃了死,因为他有执着的人生信念,自己一直来著史的宏伟理想,有坚强的人生价值观。如果说通过“听”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也可以接受良好品质的熏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发展。

二、在“说”中表达自我认识

所谓“说”,就是借助于一定的词语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即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条,不仅教师要说,更多的是学生要说。

顾校长上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到司马迁遭遇酷刑后选择了生,放弃了死,他经过了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司马迁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还想到什么?默读思考之后,学生就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不能忘记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一学生又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不想让他自己的努力白费,因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收集有关历史的资料。”一生又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因为他从小就听过很多英雄的故事,受到英雄的熏陶。”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在这样思维火花的碰撞下,一个有着英雄的熏陶、实现自己理想,不负父亲所托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是因为父亲的遗命、史官的使命让他才忍辱偷生了下来。

三、在“读”中展开理性思考

“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进行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受到陶冶,更容易被激发。顾校长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的:轻声朗读,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课文。1、 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 ”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多媒体出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多媒体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4、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学生在“读”中展开了理性思考,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人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四、从“写”中升华思想情感

“写”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写作教学首先注重的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仍不能忽视,思想水平的提高,又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不高,对事物缺乏辩证的分析,对是非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他就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利用写作教学,在传授写作知识的同时,沿着教学思路,可以水到渠成渗透思想教育,升华学生的情感。

如何将“教书”和“育人”的宗旨贯彻到写作中去呢?对此,顾校长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本堂课安排了延伸性的练习:“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忍辱负重写成的《史记》。“发愤”是屈原遭到流放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双眼失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孙膑挖膝后写成的《兵法》。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贺拉斯。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展开了理性的思考,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8

一、用心观察,从看图写起

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如何用心观察图片,看图说话,怎么把图中的内容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我不要求学生能说多少句话,或说得有多好,我只要求学生要说清楚,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想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用一句话或两句话写下来。看图写话是我在一、二年级中重点抓的内容,从说清楚到写清楚,从交代清楚基本的内容,即三要素,到能用一些形容词、修饰性的词语去说去写。

在这个过程中,以一幅幅图画作为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是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也是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从看图中,让学生学习写人、记事、写景、写状物、写想象,从而教好“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这两大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一句话中,学生要学习找出关键内容,说清楚关键信息,再到培养孩子用两句话、三句话,甚至更多的句子或段落去描写,从而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积累,打开写作的大门

在过去,常常听家里长辈说:“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写得出东西?要想写出好文章,还是要多读书,你不看,怎么写?”我觉得他们说得真好,没有积累足够多、足够好的词汇和句子,又如何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所以,写作要从文字积累开始。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多背四字词语、好词好句。二年级开始,则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好词好句,学习使用比喻句、拟人句,使自己说的话、写的话更生动有趣。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习模仿别人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使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写作方法,去写清楚,写细致,写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孩子手中,都会有一本摘抄本,或好词好句积累集,还有一个观察本,观察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甚至是天气的变化,观察所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为写作积累素材。

每节课的课堂,是我训练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说话,是一种积累,多给孩子说的机会,特别是上课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要使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不要求说得多么优美,尽量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课文就可以了。

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积累。我告诉孩子们:所谓写话就是把自己说过的话记录下来而已,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把说的内容变成写的,用文字表达我们所说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说话与写句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写话,就是用笔说话,用笔说话和用嘴说话一样,你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你想说多少,笔下就写多少。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意思表达得清楚、完整,就算只有一句话,也是值得表扬的。

三、读写不分家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理解了文字内容、文章的意思,方能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为自己所用。因此,我每天给学生规定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多读,读多了,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比较顺手。

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文段的特点,如段落开头空两格,有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观察文章的内容,如每篇文章或一段话的第一句会明确写清楚什么,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学生就能发现什么必须详细写,什么可以简单交代。所谓“详细写”,就是能写出人物间的对话,人物具体是怎么做的,并能够用上恰当的动词。在观察中,学生还学会正确使用“,”“。”“?”“!”等常见的、常用的标点符号,也能写通顺句子,然后做到在写话中不丢字,不多字,学过的字必须写字,没有学过的字,就写拼音。

同学们在读了无数遍课文,在和别的课外书做了比较,在读书中慢慢理解和积累了句子,就会慢慢地学会使用形容词、比喻句、拟人句等。在写作上,学生就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拒绝,甚至会爱上写作。

四、仿写,开始写作的道路

写作就是从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方法开始,慢慢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感悟,从而悟出自己的写作内容、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能独创一枝的方能成为大家。虽然,我不会要求学生成为写作能手、写作大家,但模仿是所有孩子进入写作的最好方式。

低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写作的门槛,看图写话就是低年级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发现通过长时间的教学,通过不断的积累和阅读,当学生们正式开启写作之路时,将会轻松很多。我只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仔细推敲,去写出自己要说的话;再要求学生找出要素,按照要素去写话,要求把关键内容交代清楚,如: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别人怎么把话写得具体,写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就会把他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上,甚至把电视中、动画片里学到的一些可爱的话恰当地用上,让人读了感到很有创意。如有学生写小猫抓鱼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只小花猫,看到一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金鱼。它想来想去:怎么能吃到这条金鱼呢?小花猫伸出猫爪在鱼缸里抓鱼。小金鱼游得非常快,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小花猫怎么也抓不到它,于是,它急得满头大汗。小花猫抓抓脑袋想出了一个办法。它对小金鱼说:“你游泳的技术真棒,可是你会跳吗?”小鱼得意地说:“我当然会跳啦!”“那你跳几下给我看看,我就不吃你了。”小花猫刚说完,小金鱼就跳了起来,水花溅了一地。小花猫看准时机,在空中抓住了小鱼,塞进了嘴里。小花猫闭上眼睛,舔着嘴巴,得意洋洋地走开了。可怜的小鱼,到死也没明白,它被骗了,真是可怜。这真是条笨鱼!

这样的习作是很有趣的。因此在模仿中,我会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观察别人是怎么按顺序写的,只有按顺序写了,才能使你的表达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在写景时,我们可以按照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并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这样,你的表达就显得条理清晰。我们的课文通常是怎么介绍的?为什么会这样介绍呢?我们能否用另一种方式呢?我要求的模仿也是要学会变通的,能做出改变的,能详略得当地描写,才能使作文更@张力,有所侧重。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9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王叔济

[宋]张元干

玉立清标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1)“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这个词语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没蕃①故人

张籍

前年伐月支②,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①蕃:指少数民族政权。②月支:汉代以来西域古国,此处指吐蕃。

(1)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白庵诗评》评价本诗的尾联“结意深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①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①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王清惠①

太液②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妲娥③、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①王清惠,宫中昭仪(女官)。南宋灭亡后,作俘北上。途经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遂在驿站墙壁上题写本词。②太液,原皇宫太液池。③妲娥,即嫦娥。

(1)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哪个词语可看作“旧时颜色”的具体描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句,除了化用《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姬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句的思想情感与上文相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颈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尾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②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②迢递,高远的样子。

(1)诗中的前两联描绘了金国之春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登宣城谢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①北宋党争期间,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

汤式

秋风江上棹②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九日:重阳。江:指长江。②棹:划船。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①。

汴河②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汉文陵:汉文帝刘桓的陵墓,即霸陵,与秦始皇墓距离近。②汴河:即大运河,即隋炀帝时疏浚开掘的通济渠。

(1)这两首诗从写作内容的角度看,都属于______诗,许浑的诗借古墓而寄寓观点,皮日休的诗则借大运河表达对______和对开凿运河的肯定。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①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①西曛: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远行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欲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①生。

[注]①二毛:指头发斑白。

(1)上片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鸥鹭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请从内容上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词,说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1)开头两句写了哪两种离别心理?二、三两句和柳永《雨霖铃》中的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写法上很有特色,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人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首句中提到的“三分书”具体指哪部作品?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晴晚望①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后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春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①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1)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人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一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八个要求会写的的八个生字。学习理解词句的方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柳笛和榆钱在春天里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者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学习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粗知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孩子们猜一猜课文会写什么呢?然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预习检查。

1、检查课文朗读、

开火车读课文,后一个孩子给前一个纠正。

2同桌轮番读,互相纠正字音,解决疑问。

3、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

4、纠正错误读音。

5、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自读自悟。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出示感悟题:

 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乐趣?你是从课文中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味,在空白处做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再根据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提示:画句子用“———”重点词用  标出)

1、自读批注。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预设一: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预设二: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预设三: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三)总结全文,谈收获。

1.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