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事例十篇

时间:2023-04-08 15:31:24

乐观的事例篇1

引言

作为一个大龄剩男,一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拒绝的。

毕竟,还是单身狗一枚。然而,开始读进去以后,感觉我很幸运在诞育宝宝前能拜读本书。我也非常愿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分享我的收获。

一、乐观VS悲观

先不说自己,我们看一看身边的人。

有的人常常脸上带着笑容,沟通交流的时候也总是会伴随着笑声,遇到好的事情总是欣然接受、乐于分享。遭遇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也往往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常常把这一类人归纳于乐观的人。

也有另外一部分人,平常不太容易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容,总是愁云惨淡的样子。碰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更坏的结果。而碰到好事,也不见得会全然接受,也许心里正想着这好事背后可能隐藏的坏事情。

显然,我们会更乐意和第一种人有更多的接触,因为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会让我们感觉更快乐,想法也会更正面。因此,乐观的人通常是更受欢迎的。

在这个人际关系占据重要比例的当今社会,我相信更多人愿意自己是一个更受他人待见的人,也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个乐观的、容易被人接纳的人。

二、乐观的来源

关于一个人乐观或者悲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相信是许多人想要知道的重要内容,本书总结了4个方面,我挑选了3个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

1、遗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们自己的乐观与悲观,有25%-50%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宝宝准家长们,为了将来宝宝的乐观性,从现在开始学习乐观,然后把你的乐观遗传给宝宝也是来得及的。

2、父母的教育乐观与否

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是最多的,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父母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就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外界的处理方法。这就又要求了身为父母,要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外界的影响

除了父母以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许就是学校和他身边的玩伴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除了能对孩子有所了解,加强亲自关系以外,也可以及时地帮助孩子屏蔽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三、我们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

不知道是因为传统的原因还是发展的因素,我们身边通常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教育方法,随便举例几个就会有很多人中枪。比如:

案例一:6岁的孩子和9岁的孩子分别拼一个复杂的模型,9岁的孩子做的很好,而6岁的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行。此时父母可能会鼓励"宝贝,你做的真棒!""宝贝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来吧,爸爸帮你做。"

这个案例中,父亲的错误有:①6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像9岁孩子一样做出完整的复杂模型,其鼓励是空洞虚假的;②父亲接手完成模型,造成了孩子的无助感;③没有帮助孩子解释失败原因。

案例二: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常出现的错误行为: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断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面前批评另一半如"你爸爸真没出息、你妈妈就知道打麻将"等;避免争吵但是采取冷战;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如摔门、摔东西等。

四、教出乐观孩子的方法

这个恐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了,书中提到了好几种方法,比如ABC法则、让孩子学会反驳、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等。我个人觉得最容易学习的方法就是面对一件事情时,学会乐观的解释风格并教会孩子如何解释。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

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

暂时性: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

普遍性: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特定性: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

个人的:起因只是我;

非个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举例:老师告诉我,儿子这个学期成绩下滑,还老是去网吧玩游戏。

第一种解释风格:

最近老板安排的事情太多了,都没有太多时间多关注下儿子。

第二种解释风格:

个人时间总是这么少,儿子这样下去怎么办,我真实失败!

两种解释风格的差别很明显,第一种解释是暂时性的、非个人的、特定的。第二种解释风格是永久的、个人的、普遍的。很简单的例子,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的后续处理方法将会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

乐观的事例篇2

与“哈哈镜”对饮,用微笑稀释苦难。

去年夏天一部名为《滚蛋吧!肿瘤君》的电影走进人们的视线。它是根据同名漫画改编而成,作者熊顿是超人气绘本达人,被誉为“中国版的高木直子”。2011年她被检查出患癌,到第二年的11月去世。熊顿一直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她所患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易复发和最难治愈的肿瘤疾病,但她带着一支笔和一本速写簿便开始了漫长而繁琐的检查与治疗,也开始了人气漫画《滚蛋吧!肿瘤君》的创作。

她病得很严重,但她对病痛却是轻描淡写,仿佛患的不是令人生畏的癌症,只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她始K乐观豁达,用自嘲蔑视着肿瘤,用微笑稀释着痛苦。最终,她以她的乐观精神创作出了这幅令人感动和鼓舞的漫画。她的生活里不再有苦痛,不再有疾病。

与“哈哈镜”对饮,用乐观收获名誉。

毕业后,汪国真被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坚持写诗。也是从那时开始,其诗集手抄本在北京高校流传。北京学苑出版社的负责人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为承诺,在23天内出版了汪国真首部诗集《年轻的潮》,汪国真也因此一炮而红。对此,汪国真表示:“干什么事总是要有一个过程,从普通变得不那么普通。……我向来是一个乐观豁达,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

对于汪国真而言,他用积极平和的心态创作,“拿得起也放得下”是他良好心态的写照,他用乐观豁达收获了名誉。

与“哈哈镜”对饮,用豁达成就辉煌。

李娜面对病痛,积极乐观,赢回一个又一个冠军;迟子建高考不佳,在专科学校积极进取,终成一位名家;张贤亮历经22年的改造生涯,笑对人生,用他的文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蒲松龄屡试不中,以乐观之心听万千奇事,以《聊斋志异》成就志怪小说的丰碑……

从古至今,从不乏与“哈哈镜”对饮之人,他们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笑对人生。

人活一世,值得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不要因为挫折艰难而一叶障目,而应扬起灿烂的笑脸,笑对风雨,迎接彩虹。

此文论证了“我们与‘哈哈镜’对饮,求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的思想。

乐观的事例篇3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还有人说,“快乐不是一种选择”。对于快乐,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快乐是一种选择”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题目是一个判断句,表达了一种对快乐的看法。同学们在决定赞同与否之前,还是应该先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快乐”是一种情绪体验,能给人们带来这种情绪的事物有许多,如帮助他人能带来快乐,获得成功能带来快乐,享受自由能带来快乐……这就导致了“快乐”背后的本质千差万别。

“选择”是自我对对象的主动的态度。“选择”包括选择者、被选择对象、选择的理由。比如同样面对考试失利,有的同学选择无所谓,有的同学选择放任失望的情绪,有的同学淡定平静。每一种选择都有其理由,而理由则取决于我们对快乐的认知,取决于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题目中所表达的观点,赞同附和之,可;反对否定之,认为快乐不是一种选择,是人的天性、人生的使命,亦可;辩证立意,快乐不全然是一种选择,亦可。不过,要当心的是,不可把文章写成“选择是一种快乐”。

此题,若写记叙文,写亲身经历和他人故事都行,关键是通过叙事描写表达认识;若写议论文,明确自己的观点后,阐述理由向快乐的根源处挖掘可以成为文章的亮点。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1.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运用示例

人世间最悲伤的事莫过于死亡。但是面对亲人的死亡,有人依然快乐面对。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去看他,却吃惊地发现他一边拍打瓦盆,一边按着节拍唱歌,于是很不高兴地批评他。庄子回答说,他并非没有悲伤的感情,但是死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既然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为什么还要哭呢?这件事充分地体现了快乐还是悲伤是人的选择,选择的背后是深邃的思想。庄子鼓盆而歌,其根源是道家超脱的生命观,即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摆脱感情的束缚,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达到生命的超脱境界。

2.尼克・胡哲生来没有四肢。他不为自己没有的生气,而为自己拥有的快乐。他不仅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演讲鼓舞全球的青年。

乐观的事例篇4

一、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与秩序

西方哲学史中和谐和秩序的概念扮]着极为基本而重要的角色②。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触及和谐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将数视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一切现象和规律都出自于数,宇宙万物的和谐即为数的和谐。在这里,“和谐”的基本意义是不同音调之间的特定搭配关系。把作为声音的某种现象特性的和谐性与某种本质性的秩序性关联起来的是数的比例关系,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基本“发现”。黑格尔充分肯定了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和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观”命题,他在《哲学史讲]录》中提到:“这对于赫拉克利特并不是个矛盾,他正是这样想的。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鸦它必须在本质上、绝对的意义上是一种差别”③。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宇宙,一切都是按照数的和谐关系有秩序地建立起来的。什么是“数的和谐关系”呢?是数根据特定搭配关系秩序性地关联起来的关系,即数的比例关系。这数的比例关系就构成了“秩序”的基本内涵。数,作为孤立的事物无所谓和谐与否,但即便是两个孤立的现象或两个不同的现象事物,当它们为构成一个现象整体或共处于一个现象整体中时,哪怕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可用“数”来测度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与和谐性无关。因为这种关系不可能是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是有关的关系必须在三个以上,而且还要求这种关系必须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一种比例关系可以由一个整体与它的两个内在构成要素构成,这就意味着,只有对于一个内部存在分化机制的整体,才谈得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有着一种和谐性关系的问题。

毕达哥拉斯认为,奇数和偶数所呈现的各种对立关系的调和就是数的和谐关系。他把这些对立关系归结为十种基本的关系,即奇数与偶数、一与多、有限与无限、左与右、阳与阴、动与静、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方与长。在这十种对立关系中,最根本的是一与多。数是从一开始的,万物的本质和始基就是一,如同线、面、体都从点出发一样。一和二的对立就是奇数与偶数的对立;二可以无限多,因此一与二及它以后的数的对立就是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所有这些对立关系的调和,就构成万物的秩序。

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中数字“二”就是意见,数字“四”就是正义,“五”就是婚姻,“七”就是死亡,“八”就是友谊和爱情,其中“四”和“十”是神圣的数字。因为在“四”里面包含着三、二、一,4+3+2+1=10。而四、三、二、一又可以排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这种比例关系解释中贯穿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本倾向,包含着他们的一种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④。诚然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许多事物的生成和存在,与其归之于火,或土或水,毋宁归之于数。数值之变可以成‘道义’,可以成‘魂魄’,可以成‘理性’,可以成‘机会’,相似的,万物皆可以数来说明”。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数”并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感觉的事物统一的东西,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数一方面是事物的质料,另一方面是优势事物的性状和变化的原则。很显然,他着重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事物的本质,不如说是事物的存在秩序。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发现”宇宙秩序的。他认为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按照数的和谐关系有秩序地建立起来的。

在自然中的社会和人性的种种差异和对立是导致和产生和谐与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有对立才有和谐,和谐寓于矛盾之中。和谐的内在含义指的是自然中的事物尽管混杂繁多,却能够协调一致,因为在不断变化的事物当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宇宙秩序。毕达哥拉斯注重对宇宙和谐秩序的探讨,以多种“本原”的关系来把握数的变化和多样性,解释数生成变化、寻求宇宙秩序的合理性。

和谐与秩序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概念,但不能等同起来。秩序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宇宙自然规律,秩序中可能呈现与包含和谐的特征和因素,但和谐并不能够替代秩序的概念。

二、毕达哥拉斯音组织中的和谐与秩序

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中“和谐”是指不同音之间的搭配关系。亚里士多德说:“根据毕达哥拉斯学派天体结构是音阶,是和谐,是数(Metaphysica,986a3)。”他认为音乐中数是外在测量方式,他从音乐的节奏来分析音乐教育和音乐伦理。但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原理是万物原理”(形而上学,A5.985b.23.)“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探究数学。他们发展了这个学问,是第一个提出数是万物之源的学派……对他们来说,数是所有事物的要素,是天体是音阶。”⑤古希腊时代观照声音世界的态度首先联系和谐(Harmonia)思想,之后探究宇宙和自然或人的Musike。所谓Musike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music)”的词源,来源于宙斯和记忆女神之间出生的九位女神缪斯,指她们在阿波罗之下主管文艺、音乐、舞蹈、哲学、天文学等人的所有智能活动⑥。因此这Musike的概念和今日我们知道的音乐概念有一些差异。古希腊时代的Musike意义更贴近于创造整体艺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的,如]奏乐器等这样的行为当时用melos或nomos等词汇。当时古希腊普遍认为Musike超越人能力的神秘力量或给予灵感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行为或现象。

在这种古希腊哲学背景下产生的毕达哥拉斯思想中,音乐具有联系人和宇宙的和谐,所以音乐也持有两种价值。音乐像数学一样使人看到自然的结构,为心灵带来和谐,净化内心和身体。毕达哥拉斯认为具有这种重要意义的音乐原理很难在知识的其他领域,特别是缺少“象征表象体系”的学生内心世界扎根成长,他开始寻找规划音乐要素可以沟通的方法⑦。这件事像柏拉图所说一样,使毕达哥拉斯成为数学音乐论的奠基人⑧。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明天体音乐时运用了比例、尺度和数的观点,主张通过数学,音乐可以升华为艺术⑨。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整数创造了象征体系,其方法体现在音乐理论上,音乐的声音体系化为可数的整数。数的表达方法上首先关注了音乐关系,整理了用整数比例可表达的音程。但不是所有音程都能用整数表达,不能表达的音程关系列为无理数范畴。正统古希腊数学只研究整数,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整数来表现音程体系,也不是完美的。

博埃修斯的《音乐的原理》第一册第十章记载了毕达哥拉斯寻求和谐音组织秩序的过程。

毕达哥拉斯边走路边考虑怎样用整数比例来表达音程关系,思虑中偶然经过了铁匠铺,他听到了几个铁锤落到铁砧上发出的声音,虽然都不一样,除一个声音以外都很和谐。他进入铁匠铺仔细观察其原因,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使用锤子的胳膊力度、动作不影响音程关系,而是锤子的重量比例造成不同的音程。重量形成1:2比例的6磅和12磅的两个锤子发出八度音程,形成2:3比例的6磅和9磅锤子发出五度音程,形成3∶4比例的9磅和12磅发出四度音程。

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基于数理论,其观点的主要基础是“和谐是比例(ratio)”的称之为“Logos”的观念。对比例的这种观念不仅仅表现在毕达哥拉斯思想中,也是当时古希腊知识阶层普遍存在的思想观念。随之毕达哥拉斯探究自然数的比例,其主要业绩是建立了比例种类的体系。具体地说,有六种类型的“比例关系”(见表一)。在这些比例关系中毕达哥拉斯通过前几个自然数1、2、3发出的声音最为和谐的,确认这样小数比例是大数的基础⑩。

存在于矛盾中的和谐与秩序既是大自然中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类社会与人类发展历史的秩序。强调“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就如同杂多的、不同的音符最终会奏出和谐的旋律。宇宙和谐需要其内在秩序,音组织的和谐需要基于数比例关系的秩序,符合这秩序是和谐的,善的。亦社会(城邦)的关系和谐需要内在秩序,按照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符合这秩序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不符合这秩序的人是不善的即恶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达不到和谐的状态。三、毕达哥拉斯音乐伦理道德观中和谐与秩序

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中“和谐”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并把“和谐”概念引申到音乐教育的道德范畴,认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其学派道德观核心就是强调“和谐”和“秩序”???,认为“一切都是和谐的”。毕达哥拉斯认为节奏和旋律在模仿人的自然听力很难觉察到的天体的移动。音乐受支配于万物根源的数,所以它是宇宙形成原理又是作为伦理价值的物理音响存在。毕达哥拉斯观念中只要正确使用音乐,它为心灵的各个部分带来和谐,镇定内心和身心通过净化恢复和提高健康。这种观念的根基在包含音乐教育的音乐道德观念,对古希腊人来说每个音乐的tonoi道德性质,音乐的属数秩序反映在人的心灵,音乐影响人的行为并可以改善人的性格???。所以在古希腊时代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最早在古希腊介绍音乐教育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通过音乐教育强化了古希腊社会的凝聚力,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毕达哥拉斯相信通过感觉进行说服教育的实用性研究是为人类的最重要事情。他们看到美丽的样式和构成或听到优美的节奏和旋律,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在这理论基础上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了明确的节奏和旋律,确立了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发展了音乐治疗,调谐人的不好的习性、欲望和精神状态,使之恢复纯洁的精神状态,进一步通过特定旋律治疗身体上精神上疾病。这跟草药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个道理,通过适合的旋律除去精神上干扰因素塑造和谐状态???。他把这样的音乐治疗方式试用在他们的共同体。学生入睡之前毕达哥拉斯为他们]奏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驱逐白天的内心兴奋。到了清晨他用没有装饰的舒适声音和里拉琴的]奏,使用特定旋律和歌曲,使人从整晚带来的无知觉和疲劳中得到自由。毕达哥拉斯掌握了什么样的节奏和旋律对人有益或有害,从而能够控制悲哀、愤怒、失望、嫉妒、傲慢等情绪。为生病的身体和心灵开了特定舞蹈和动作处方。毕达哥拉斯喜爱]奏亲自制作的八弦里拉琴,他认为相似双簧管的管乐器阿夫洛斯(Aulos)动摇人的内心,不适于治疗,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弦乐器比管乐器更有治疗效果。

毕达哥拉斯和谐秩序理论观影响了柏拉图,他在其《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把“和谐”与“秩序”联系起来思考,阐述了人自身精神的和谐、才能的和谐、城邦(国家)中各阶层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和谐与秩序、和谐与正义、达到和谐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柏拉图通过描述他所谓的“理想国”来表达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它之所以理想是因为这个社会本身是和谐的???。他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必须分工合作,互相交换,城邦就是一个分工合作,通功易事,以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团体。“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做城邦”???。人类虽然是共同生于大地,彼此之间应该是兄弟,但是由于大地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分别加入了金、银、铜使人们被区分成为统治者、保卫者和农民及手工业者。为了使社会生活能够和谐而有序地进行,他认为每个人都要处于他们应该所在的位置,否则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的悲剧性结局。在这种城邦里,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军人做军人的事,政治家做政治家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这样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保障是公产制度,即在城邦统治者和护卫者之间实行财产和家庭共有的制度,“因为他们一切公有,一身之外别无长物,这时他们不会发生纠纷。因为人们之间的纠纷,都是由于财产、儿女与亲属的私有造成的”???。不过这种思想受到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后者在此基础上描述了通往他设想的社会图景的主要政治原则。在政治制度上“只有全邦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存在着改变现制的意愿,这才算是稳定”???。为此,统治者必须是具备平民和寡头因素的人,这就是中产阶级,他们使处于两端的人都可以追寻其痕迹。凡是中产阶级强大到足以抗衡其余两个部分而有余的城邦,就必定是优良的、和谐的。在经济制度上需要兼顾“公产”和“私有”的优点,“财产可以在某一方面(在应用时)归公,一般而论则应属私有。划清了各人所有利益的范围,人们相互之间争吵的根源就会消除;各人注意自己范围以内的事业,各家的境况也就可以改进了”???。因此,私有财产制度是消除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基本途径。社会的和谐不能离开民主政治,由于全体公民都具有天赋的平等地位,只有公民在一城邦内实现了“轮番为治”,才足以体现平等原则,也才是“合乎正义而值得称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又只有法律才是维持社会公正“最优良的统治者”,因为法律能够免除一切的影响,体现人的理智。

从根本上讲,和谐与秩序在精神深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般社会政治理论都肯定秩序是社会能够正常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如果不能在社会内部的人与人之间实现各个层次上的和谐,秩序的维系就是不能长久的,最终必然会在冲突中陷入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在无谓的冲突中把整个社会消灭。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产生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图景: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冲动,尽管不断失败却从未终结,以至于在所有的思想家关于社会理论的思考视野中都可能发现不同形式的美好设计。这实际上是通过他们的活动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社会和谐的强烈渴望。

此后,关于“和”思想始终是扎根于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学术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哲学层面上,“和谐”成为表征事物有序存在的范畴,而在社会哲学的视野中,“和谐”具体化为表达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合理状态的总体性范畴。

四、结 论

理想的社会秩序应是稳定性和协调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是和谐性。据察证,人类先民在迈入文明的门槛时即留下了关于和谐的观念。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建立于数的比例关系之上,这“数的比例”关系即“秩序”。因此音乐的“和谐”体现了混沌宇宙中存在的“秩序”现象。“和谐”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性反思和构建,是中西方普遍追求的一种对世界与社会意义的理解。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和谐”关涉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特性,而是一种隶属于整体性的关系特性。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

[4]W.Tatarkiewicz,History of Aesthetics 1,PWN-Poliship Scientific Pubilishers,1970.

[5]W.Burket,Lore and Science in Ancient Pythagoreanism,Harvard Univ.Press,1972.

[6]Heninger,Touches lf Sweet Harmony:Pythagorean cosmology and Renaissance poeties,Huntington Library,1974.

[7]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金春美《毕达哥拉斯和音乐理论》,《音乐论坛》汉阳大学音乐研究所,1992年版。

[9]徐仁贞《毕达哥拉斯宇宙音乐论》,《美学艺术学研究》2003年第18期。

[10]金红莲《基于数学理论的毕达格拉斯音阶体系》,《科教文汇》,2007年第9期。

[11]黎玉琴《秩序与和谐的文化追求:超越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研究》08JC760022)。

②郭世平《和谐、秩序与自组织》,《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1期第5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录》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210页。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6、37页。

⑤Wladyslaw Tatarkiewicz,History of Aesthetics1,PWN-Poliship Scientific Pubilishers,1970.p.85.

⑥Burket,Walter,Lore and Science in Ancient Pythagoreanism,Harvard Univ.Press, 1972.p.401.

⑦Peter Westbrook, 同上书,p.101.

⑧Burkeit Walter, 同上书, p.371.

⑨金红莲《基于数学理论的毕达格拉斯音阶体系》,《科教文汇》2007年第9期,第212页。

⑩金春美《毕达哥拉斯和音乐理论》,《音乐论坛》汉阳大学音乐研究所,1992年版,第290页。

⑾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⑿徐仁贞《毕达哥拉斯宇宙音乐论》,《美学艺术学研究》第18期, 2003年第50页。

⒀Heninger,Touches lf Sweet Harmony:Pythagorean cosmology and Renaissance poeties,Huntington Library,1974, p.155.

⒁黎玉琴《秩序与和谐的文化追求:超越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⒂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3页。

⒃同上书,第157、172页。

⒄同上书,第312、201页。

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2页。

乐观的事例篇5

关键词:儿童 乐观 悲观 性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7

乐观者往往比悲观者身体更健康、更容易远离抑郁,学习成绩更好、在人群中更受欢迎和成功率更高。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永不言弃的乐观性格的养成尤为重要。那么,形成孩子悲观性格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说来,儿童的悲观可以从他母亲那儿习得,他们从大人的批评中学到了悲观的想法,也有可能在童年有不幸的遭遇。心理学界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认为悲观和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有关,对厄运的解释风格关系重大。当坏事发生了,悲观的人往往解释发生的坏事是永久性的。在时间的维度上,悲观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的,乐观的人会认为是暂时的,这个维度决定了一个人多久会放弃。在空间的维度上,悲观者会把不好的事情做一个普遍的解释,乐观者则会做一个特定的解释。如认为“没有人喜欢我”是普遍的解释,“他不喜欢我”则是特定的解释,前者是悲观的,后者是乐观的,前者会把一点小事情都看成是大难临头。永久性会使无助感扩散到未来,普遍性则是把无助感扩散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最后一个解释风格的维度是人格化,当坏事发生了,如果怪罪自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如果怪罪旁人或环境,则比较不失去自尊。比如一件事情失败了,解释为“我真笨”则是悲观的,解释为“在这件事情上我运气不好”则是乐观的。人格化这一维度控制着你如何看待自己,决定着你“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无论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生活中都有挫折、失败,只是他们的诠释风格不一样。乐观者在遭受打击后能很快恢复,所以乐观者在事业上、学业上能表现得更好。悲观者可以通过学习技巧变得乐观。变得乐观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让自己变得自私,而是教你在遇到失败困难的时候如何与自己更好地对话。

一般说来,当我们碰到坏事时,我们会不断地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地凝聚成想法,这些思绪会变成习惯,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些想法,但这些想法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直接后果,它是我们放弃、颓废或是振作、再尝试的关键,坏事、想法、后果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比如,有一个人节食减肥,坚持了两周,却在大街上忍不住吃了甜点。想法1:节食减肥根本就不会成功,我完全是个失败者,行动就是直接把一盒巧克力蛋糕吃得精光。想法2:我今天超出了我的计划,我吃了我不应该吃的东西,但我已经坚持了两周,事实上我的体重确实轻了,我这次只是犯了个小错误,我不应该破坏我的节食计划。行动就是我要继续坚持减肥。想法1的解释风格是长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的,是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想法2则是暂时性、特定性和非人格化的,是一种乐观的解释风格。悲观和乐观的想法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一个人对不好事情的想法往往会形成惯性的思维模式,要想从悲观改变成乐观,我们就得打破这种悲观模式的解释风格。当意识到自己悲观的解释风格后,立马进行反驳,举出反例,让解释风格重新归因,会让自己越来越乐观。又如,遇过一件坏事:有一门考试成绩不及格。想法:我真是个笨蛋,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后果:很颓废和无助,不想再上学了。反驳:我这次考试不及格,可我以前也有考得很好的时候,我这段时间确实比较忙,没花多少精力复习。除了成绩之外,我运动、社交能力都不错。后果:接受这一次的失败,以后多用功学习。让孩子看到不好的事、想法、后果之间的关系是教他乐观的第一步。

我们都希望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的,但有的儿童也受到了悲观和抑郁症的侵蚀。悲观摧毁了他们的学业,破坏了他们的快乐,悲观成为了他们看世界的一种方法。儿童期的悲观是长大后成人悲观的来源。儿童可以学习用比较健康乐观的诠释风格来解释生命中的挫折。太小的孩子可能有困难,7岁的孩子一般就可以做了。

首先,让孩子明白不好的事、想法、后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不好的事:我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班上每个人都笑我。想法:他恨我,班上每个同学都不喜欢我。后果:我很痛苦难过,巴不得找条地缝让我钻进去。反驳消极想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举证,证明这些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如上面这个例子,可以这样举证:老师批评过班上大部分同学,可他有时却说我们是最好的一个班;班上某某等几人都是我的好朋友。通常,挫折后的消极想法是不完全切合实际的,多数人选择最坏的可能性,解释风格是长期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把一点小事就看成了大灾难。除了举证之外,还可以举出其它的可能性。通常,一件事情的发生不止一个原因,往往由多个原因引起。如上面这个例子,老师当着全班人批评我,也有可能是老师今天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说老师的身体精神状况不太好,容易心烦;或者说最近班上的一次测试总体成绩很差等。既然有很多原因,我为什么要挑杀伤力最强的原因呢?悲观的思维常常找最糟、最有杀伤力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最有利的证据支持,而是让你最痛苦、最绝望。父母所做的是引导孩子打破这种悲观式的习惯思维,搜索可能出现的所有原因,把重点放到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理由上。有的时候,想法的后果比想法的真实性更重要。有的时候,某种想法可能不是真实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是很多孩子都可以学会的技术。让孩子熟悉不好的事、想法、后果之间的关系,强调悲哀、愤怒、害怕、放弃这些情绪和行为都来自于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不一定正确,不一定不能改变,如果你改变了不好事情的心理反应,你就更好地适应挫折。一旦养成了反驳消极想法的习惯,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乐观的事例篇6

(一)、深化主题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通常都有受欢迎的音乐。例如电影《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它以柔和、圆润的音调形成了温柔、感人的音乐风格。如果单独聆听音乐,是悲伤的情绪,然而将其放置在影片结束部分时,则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并且使得主题不断深化,这里的音乐已不仅表明柔软的情感,同时引发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和平世界的渴望,这时音乐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时音乐还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反映出角色不言而喻的想法。每部影片中,演员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将角色真正的想法、立场传达给观众,通常,音乐可以帮助演员承担起此重任。音乐有助于传达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角色真正的思想和性格,或者使用很少的解释就可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正确使用可以感动观众,使电影更令人印象深刻。

(二)、渲染气氛

音乐通常具有能使观众产生感情的能力,通过它渲染气氛,刺激观众的情绪、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激烈的效果、控制画面的节奏,目的是用来更加深刻地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例如,作曲家们经常使用弦乐来强调浪漫和悲剧的情绪,用铜管乐来象征力量和悲伤;用打击乐来增加悬念。《Glory》(1989)(光荣战役)和1976年由史泰龙编剧及主演的电影《Rocky》(洛奇)等影片就是用音乐来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以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

(三)、控制节奏

音乐可以增强或者松弛电影的节奏。音乐在帮助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时,可以使影片具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并且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动作片中,音乐经常加快速度或者使用紧凑的节奏,而且音量通常增强,尤其是为了配合电影中一些激烈的大动作。在电影《Heat》(1995)(盗火线)中,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所有抢劫场景中都保持着一定强度的脉冲音乐。

(四)、增加喜剧效果

在很多电影中,音乐成为增加喜剧效果的小工具。片中经常使用低音鼓、大号等乐器的演奏来加强喜剧、幽默的声音和画面。例如搞笑片《theThreeStooges》(三个臭皮匠)和《HomeAlone》(小鬼当家)都是用音乐来创造出喜剧效果的。

(五)、此时无声胜

有声电影中音乐的戛然而止或不使用任何形式的音乐,可以产生一种无声的力量。作曲家可能创作一部电影音乐的高潮部分是完整的沉默,而不是强烈的、震撼的音乐。电影《theexorcist》(大法师)中几乎没有音乐,反而增加了它的可怕的现实主义氛围,这里体现出“沉默”的力量。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lfredHitchcock)A的电影《NorthbyNorthwest》(西北偏北)中那段非常著名的卡里格兰特追逐场景中,也没有使用任何音乐,只可以听到飞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却使得影片悬疑的场景增加了孤立、无助的感觉。

二、音乐在电影中运用的方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是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电影音乐,使得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此外,音乐可以加深观众对于电影所要传达内涵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原创、改编、挪用三种,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电影音乐创作者必须有大量的音乐积累,并可以熟练使用不同种类的音乐元素,如节奏、力度、风格、配器等等。只有这样,音乐才能发挥其作用,有效地促进电影情节的发展。

(一)、直接使用古典音乐

在电影音乐中,并不是所有音乐都是原创的,还有一部分是直接使用了现有的音乐,最具代表的是一些古典大师的名作。在使用中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也可以进行不同风格地改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画面。在电影《ModernTimes》(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理发师工作的片段,配乐用的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用舞曲的节奏配合理发师磨刀、剃须的动作,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电影《2001:ASpaceOdyssey》(2001太空漫游)中用到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是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古典音乐现代引用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在香港电影《东成西就》、《河东狮吼》中则是对古典音乐进行改编后在影片中使用:《东成西就》中将罗西尼歌剧序曲《威廉•退尔》中的片段填词成搞笑歌曲“我爱你”;《河东狮吼》中将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康康舞”填词,均加强了影片的娱乐功能。

(二)、音乐传达历史背景

通过选用适当风格的音乐来创造环境气氛,换句话说,导演和作曲家在电影中使用与特定时间和地点相匹配的特定风格的音乐,用来说明时间和地点,传达历史背景。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在电影《TheMission》(战火浮生)中成功地使用南美音乐主题来帮助创建背景、营造氛围。电影《ColdMountain》(冷山)的音乐汲取了美国在南北内战期间的民间音乐,反映出电影中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电影配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ladeRunner》(银翼杀手)中创作出未来音乐的幻想,巧妙地与主题呼应。

(三)、音乐配合画面动作

音乐经常模仿屏幕上的动作。例如当一个物体从高处跌落,音乐这时就模仿性地创作出从高到低的旋律走向。这种和动作共同发生的音乐被称为“并行音乐”,也被称为“凸显”出行为的音乐。在电影啊《Jaws》(大白鲨)中,当大白鲨潜入海底,音乐也伴随着下行的旋律。并行音乐最早出现在迪斯尼的动画电影《SteamboatWillie》(威利号汽船)中的“米老鼠”的角色中,因此,平行音乐还有个绰号叫“米老鼠”。

(四)、音画统一对应方式

电影音乐可以使用主题的方式和电影统一。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和一个特定的人物、地点或者主要环节紧密地结合,并且多次重复并贯穿在电影中,由此使得观众在电影事件和音乐之间产生联系。当不同音乐动机配合不同人物、事件等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它将电影与音乐巧妙地合二为一。电影音乐创作大师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在他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主题音乐创作法成为其重要的创作特点,用不同主题连接不同人物及情节,使得音乐与电影完美结合,代表作有《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单)、《StarWars》(星球大战)、《JurassicPark》(侏罗纪公园)、《E.T.》(外星人)等等。

(五)、音画游离混合运用

乐观的事例篇7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和目标的认识理解,转换其教学主体理念,刺激、培养并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挥其主观学习的能量。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实际体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音乐问题、发现音乐问题并感受音乐魅力来培养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刺激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享受学习的天堂。

(二)创新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素材

很多小学音乐教材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更新,上面基本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音乐,而在音乐歌曲层出不穷的现在,小学生对于那些曲子都比较陌生,对歌曲产生的环境也无法产生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无法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而无法体会歌曲里面蕴含的感情,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更新其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多多采用小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是比较有名的音乐素材,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与时俱进。例如,最近很出名的一个儿童的歌曲就是“爸爸去哪儿”,小学教师把这首歌曲加入到学习内容中去,并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内容、情节和感情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歌曲的内涵。

(三)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比较专业、枯燥、乏味,例如在讲解一年级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教师就是让自己先唱一遍,然后一句一句带领学生跟着唱,通过这种方式,几遍之后,学生学会了这首歌曲,教师就会讲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内涵和感情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现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先播放能够展示草原风情的课件和视频,或者自己根据歌曲内容来制作成简短的小动画,然后学生观看完毕后,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和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播放这首歌曲的唱法,让学生切实沉浸到歌曲中去,领会到蒙古草原的明快、豪放、热情的旋律。教师还可以采用诸如:小组讨论,背景导入,角色扮演等等活动形式来丰富音乐课堂,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

(四)创新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模式

最后,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直接明确了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内容和要求,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模式,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音乐教学重点关注之所在,通过这个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与此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改为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多角度的评价模式,例如即兴演唱、音乐游戏、音乐活动比赛等等,把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也列入其中,综合客观的评判学生的音乐水平,也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薄弱之处进行训练,提升。而且这种方式也能够缓解学生对音乐考核的紧张,有助于学生自如、轻松正常的发挥其真实水平,便于教师掌握情况。

乐观的事例篇8

关键词:党校;案例教学法;教改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7-0062-04

发端于英国法学界、盛行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开始对我国的传统教学法产生影响,近几年来,更似一股热潮在我国众多培训机构乃至高校涌动。案例教学法突破传统教学误区、寻找创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58它能把理论与实践、认知性与感受性、教师与学员等多重因素结合起来,让知识、思想、经验在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流动。对此,学术界、教育界基本达成一致。但实践证明,世界无万能教学之法,案例教学也有传授知识缺乏系统性、案例自身的局限性、缺少发展动态性、方法耗时等多重不足。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重要培训和轮训基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以下简称为党校),必须高屋建瓴,明确案例教学特点、优劣、难模仿性,准确定位这种教学方法,建立配套的教改运行机制,才可以避免盲从、形式化与资源浪费,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的几种错误定位

党校是培训和轮训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体班次是党校办学的核心与灵魂,主班次的教学方法事关教学质量好坏与办学成败。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热潮涌动,党校人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引进主班次的课堂。200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从条例看,党和国家已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党校教学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两个积极性,定位比较精准。但在现实的运行之中,各地党校的定位并未如此准确,甚或出现一些错误战略定位。

1.乐观定位。乐观定位是指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战略定位时过于乐观,夸大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将其定位过高,并以学校制度、文件、领导讲话等形式显示出来。这种定位易于将教改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案例教学上来,易于将教改等同于案例教学,易于使人忽视传统教学方式和新型教学方法的联动作用而对案例教学法产生全能的错觉。在一些乐观定位的学校中,一些案例教学公开课、案例教学竞赛、案例课件竞赛、案例教学的专家学者的讲座、案例教学的培训等活动频现,甚或要求一些不适合案例教学的课程也要强行使用。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引发教员反感情绪,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当然,也有一些乐观定位的学校,调子虽高,但却只是在口头上要求相关学科的教师尽量实行,无实施的详细规章,对案例教学法真正内涵、如何实施、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学生学习期间必须分析的案例数量和相关考核等问题均未有相应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往往只是教师自己的事,依教师个人的热情和自身素质来决定。产生乐观定位的根源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是教改形势所逼,或是对整个党校条例的认识不够,或是决策层没有真正深刻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对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优劣、难模仿性等认识不够,过分看重其优点、忽视其不足。

2.悲观定位。悲观定位是指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战略定位时过于悲观,对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产生质疑,将其定位过低,忽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甚或不主张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学校里,案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其教学方法探讨的工作重点更侧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其他新型的教学方法,少数积极倡导的老师很可能受到阻拦和抑制。产生悲观定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有偏差,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其不足,而对其优点则认识不够。二是决策层充分认识了案例教学的特点、难以模仿性、系统性与复杂性,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必须与干部使用机制、干部培训体制、干部培训机构管理、教学项目管理及学员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但由于现实相关制度缺失和一些地方党校尤其是地市级党校和县级党校的条件制约等因素而产生悲观情绪。

3.模糊定位。模糊定位是指决策层对案例教学法目标定位不明确、案例教学法在已有教学法中的权重不确定、案例教学法的选择与学科的关系定位不清楚。这种定位下,学校往往缺少相关制度。实践中,校方往往既不积极倡导,也不反对。当然,这样定位的学校也缺少一些案例教学的专业培训、专家讲座或一些常规性的案例教学竞赛等。教师往往是自发、本能地对其探索与运用,不同教师对其认识也不同。于是往往出现将案例等同一般事例或举例教学,将案例课堂讨论等同于一般课堂讨论等错位现象。产生模糊定位原因主要可能有如下几种:一是校决策层缺乏教改自觉性,应付条例提出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二是对案例教学法本身的特点、优劣认识不到位,既没有激情,也没有抵触情绪;三是决策层可能深知案例教学的特点、优劣,但在决策定位中遇到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尤其是那些善于传统教学的老教师的博弈与阻挡,出于各方利益的兼顾,往往采取模糊定位。

二、党校主班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需再定位的原因

乐观的事例篇9

老瓶装新酒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大获全胜,随之而来的各种案例分析、商业模式探讨源源不断。不过,今天我们想要说的,不是企业、制作方或者媒体怎么更好地生产节目,怎么以好莱坞的工业化模式生产节目,而是从观众、公众的角度,了解他们怎么看待今日众多的娱乐节目,那些让他们感动的元素是什么,以及在全民娱乐时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子的。

零点E动营销秉承零点咨询集团“理解青年群体、洞察消费市场”的理念,联合QQ手机浏览器共同持续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本次QQ手机浏览器与零点E动营销联合发起的青年人最in话题调查,旨在以自己对社会文化、青年人群深刻理解的优势和资源,为企业、社会带来更多青年人群价值观、消费行为等趋势变化的分享。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共征集来自腾讯QQ的11322名80后、90后青年人的意见,其中男性人数为8048人,女性为3193人。

多元化娱乐节目更讨观众欢心

如今娱乐节目花样百出,种类和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我们大致按照节目的表现形式、参与方式分成了九类,通过调查发现,“综合表演类娱乐节目”(如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拔得头筹,获得过半(50.3%)青年人的青睐。然后是“歌唱类选秀节目”(如今年如火如荼的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花儿朵朵等)接棒,近半数的(47.8%)青年人表示比较喜欢看。此外,“综合类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赢得32.8%的青年人喜爱。

有趣的是,“综合表演娱乐节目”和“明星参与的选秀类节目”(百变大咖、舞动奇迹、舞林大会)更受女性观众的欢迎。参与调查的女性中,表示自己喜欢看这两类节目的比例分别为65.6%和31.1%,而男性观众表现出喜爱的比例分别是44.2%和15.2%。

不过,男青年对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这类“综合选秀节目”的热衷度高于女性哦(35%,27.5%)!

此外,80后、90后对娱乐节目的审美趣味有明显差异,90后喜欢看综合类表演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的比例明显高于80后,而80后的关注度更偏向歌唱选秀类节目。

相亲类节目,剩男剩女级别的老80后兴趣度更高,尚不知愁滋味的95后显然不感兴趣(喜欢比例:32.2%,18.7%)。

综合类娱乐节目无论是参与对象还是节目呈现方式都更多元化:涵盖各类明星与草根同台互动,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说唱脱口,又融入各种趣味性的舞台表演或跨界融合,带来更多的实验性创新,加之花样百出的话题,更容易吸引善变而喜新厌旧的青年人关注。而益智类、针对特定主题或群体的娱乐活动,因其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固定与局限,在节目推出后要不断克服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及时更新的话题内容制胜。

娱乐大过天,喜欢就追随

“娱乐至死”,言犹在耳。今天我们已经不必再探讨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肥皂剧、热衷于各种娱乐活动和娱乐电视节目。还有什么比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沙发上看快乐家族的各种白目表演更能舒缓压力呢?还有什么比一家人饭后守在电视或电脑前品头论足屏幕上女嘉宾或男嘉宾的雷人语、言行体态更适合家庭成员互动呢?也许你会另外A、B、C说出一些理由,但你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喜欢宅在家里通过影视节目进行休闲放松。

数据显示,“轻松搞笑”是大多数中国青年人(67.8%)喜欢各类娱乐节目的主要原因。其中,女性显然更希望乐一乐(74.5%,65.2%)。

另外,明星的光环效应,既是票房保证,也是娱乐节目收视点击率的保证。因明星、名主持人参与,而喜欢观看某档节目的观众比例达到33.5%。

再有就是节目质量了。“真枪实弹”和多元化,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挑剔的观众还有什么没见过?互联网早就打破了国界,不是随便拿来主义就可以糊弄观众的。强调节目中“选手实力强劲”(24.5%)、“表演形式是自己喜欢的”(21.2%)不在少数。

对于企业、制作方、媒体来说,娱乐节目无论是从海外引进的热门节目并将之本土化,还是立足国内地域文化特点,用新颖而颠覆的方式讲述传统,或者紧扣当下热点,借势推波助澜……其实都OK。观众不在乎你讲故事的逻辑和原因,感兴趣的是你用怎样的腔调讲述他们喜欢的故事。

以下数据也许可以供不同类型的节目作参考:

1.年龄越大,公众看娱乐节目,尤其是选秀、比赛类节目的选手实力关心程度越高(19.6%23.9%30%31.8%)。

2.95后对轻松搞笑的节目喜欢程度更高(73.6%),他们或许更喜欢那些不太正经严肃、有些怪异或感官刺激的内容。

3.节目寓教于乐,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卖点,但对哪些即将踏入社会、或正从职场新人进化到达人阶段的1985年至1995年之间出生的青年人吸引力略大。从娱乐中开阔眼界并学到处事技巧,随时充电、免费充电,效果是不错的。

4.真实感人绝不是USP,这年头炒作、推手、严密的计划早已成为台前可以分享的事情,只要别做得过分。

2011年11月,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规定中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总量不超过10档,类型不得重复。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铺天盖地的各种速餐式歌唱选秀节目也让公众应接不暇、眼力透支。从这个角度,选秀类节目应当有所节制和突破。

调查显示,短、精、快的节目,更容易被接受。如果是观众喜欢的节目,无论多少钱,他们都坚持观看。但是要对观看时间设定一个期限,最好是一个节目举办1季,每季控制在1-3个月内结束。

观众需要更多强大而充满个性的榜样

娱乐节目,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趣味,甚至影响或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从个性、帅气、颠覆大众对女孩定义的春春到国际范儿十足但表现却极具摧毁性与张力的莫愁……

研究显示,如今80后、90后心目中这个时代的代表和他们喜欢的明星,基本上都贴上了如下标签:才华横溢、个性十足、勤奋努力、外表漂亮等等。

零点咨询集团多次针对青年人群进行调查,每当问及偶像于自己最吸引之处,名列榜首的往往是“有才华”。今天的青年人,对待社会和偶像更理性、更尊崇个人内心。虽然90后的偶像超过六成是歌手、演员、主持人等演艺明星,但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响亮的名字来吸引青年人群的注意。

不过,透过表象仍不难发现,80后、90后对成功、对偶像的定义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才华,出身平凡,通过自我奋斗最终获得社会认可,这样的偶像是他们所推崇和喜爱的。当然,视觉系的青年人对美的追求也尤为突出。

乐观的事例篇10

[关键词] 电影音乐;画面;主题;叙事

众所周知,在电影发展历程中,音乐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最早的默片时代起,就有播放电影时现场的音乐演奏。到后来录音技术的出现促使了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也由此转变成为视觉听觉混合的艺术形式。音乐最初只是为了配合画面而拼接成背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音乐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创作手法上,电影音乐已不再仅仅拘泥于配合画面,而是从导演的构思出发,可以与画面形成对比,从反衬的角度大大提高电影的表现力。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一部分,电影音乐属于“命题作文”,作曲家的创作必须要服务于电影的主题。从配器选择到音乐长度都需要仔细斟酌与画面的配合问题,这在一方面限制了音乐创作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音乐存在的空间。但这也正是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而产生强大的表现力,成为电影音乐创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从音乐与画面的配合、音乐对电影主题的诠释和对叙事的推动三方面分析音乐与电影画面、主题、叙事的空间关系。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但它首先是视觉艺术。视觉文化对电影生产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电影的生存是基于对视觉文化的顺从和屈服,[1]因此,电影音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与画面配合。音乐与画面的配合总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所谓“相辅相成”,即音乐作为画面的补充,从正面诠释画面的情感、意义等。而“相反相成”,即音乐与画面形成对比,音乐从反面的角度衬托画面。

首先是音乐与画面的“相辅相成”。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为例,中国元素无疑是电影的最大卖点。无论是“功夫”,还是“熊猫”,都是中国元素的代表。为了配合画面,其音乐自然少不了东方韵致,开篇音乐Hero就充分展现出这一特点。影片在响亮的锣声中开场,如同中国戏曲开场一样。伴随着如写意山水般的画面,竹笛声响起,神龙大侠登场。只见他身穿披风,头戴斗笠,手持竹仗云游天下寻找对手。这时短暂的二胡声起,神龙大侠高处不胜寒、难求一败的意境顿出。接下来神龙大侠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武打画面,华丽而流畅,音乐亦渲染出紧张的节奏。弦乐作为背景,鼓声与武打音效结合在一起,混杂着打斗时的人声,成为一首功夫的交响乐。当神龙大侠与“盖世五侠”集结亮相时,更是用古筝的乐声来强调。开场的这段音乐,直接点出了故事的中国背景。其间大量使用的中国乐器,中国戏曲式的开场,无不表露出东方气质,与画面上的中国元素代表――熊猫相映成趣。通过与画面的配合,音乐把观众带到了古老神秘的东方,与神龙大侠一起行侠仗义、快意恩仇。开场音乐从影片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为故事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音乐与画面的“相反相成”。音乐与画面形成对比,往往会形成震撼人心的效果。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音乐与画面形成鲜明对比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骑在马上的辛德勒从高处眺望纳粹恐怖笼罩下的犹太聚居区。大批的犹太人被驱赶到街头,他们排着队在持枪的德军的指挥下向指定地点进发。而德军则在收缴犹太人的包裹及物品,并随时杀死不顺从的犹太人。在慌乱无比的街头,黑白的画面中出现了身着红衣的小女孩儿,她穿越人群,进入一栋楼房找到一个角落躲了起来。这时的背景音乐是纯净的童声合唱的犹太语歌曲《热情在火炉中燃烧》,这首歌是关于教授孩子学习字母表的歌。这纯净的歌曲与混乱不堪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推向极致。另一处是德军夜幕下的屠杀。藏匿起来的犹太人不小心触碰到了钢琴键,陡然出现的几个音符如一种警告。接着机枪扫射的声音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混杂在一起,而此时却响起了优美的钢琴曲。这是巴赫的钢琴曲,由一个纳粹军官弹奏。在惨无人道的屠杀场景中,竟然会飘出如此动听的钢琴曲,尤其是其出自于屠夫之手。优美的琴声与屠杀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纳粹的残忍冷酷,也警醒着观众反思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灾难。

音乐从正反两方面对画面形成辅助,使电影成为视听完美结合的艺术,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音乐对电影主题的诠释,甚至会超越画面的作用。

画面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演员的表现力。而音乐则不同,除了客观音效外不用在影片拍摄同时录制。通过后期的音乐制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将导演希望诠释的情感与主题传达给观众。音乐在表现情感方面远远胜过画面,且其表现力超越了语言层面,成为跨国界的沟通方式。音乐可直接作用于观众情绪,推动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以使观众沉浸在电影世界中,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

对影片主题最好的诠释莫过于主题音乐了。以《天堂电影院》为例,其主题音乐Cinema Paradiso很好表现了影片的主题。影片一开始,在一个海景阳台上,微风吹动着窗子的纱帘。阳台中间是一个盆栽,其中只有一株幼小的花苗,而远处则波光粼粼。此时影片主题音乐Cinema Paradiso响起,旋律由小提琴与口风琴交织而成,叙述着一个幼小生命欲从一个窄小闭塞的空间内奔向大海之外的渴望。[2]主题曲旋律婉转动人,其在中高音区来回往复,而画面则长久停留在阳台处。画面的外景状态暗示现实生活中主人公萨尔瓦托的生活,当年的少年现在已近中年,美丽的海景既寓意着他取得的成功也意味着他的漂泊,而小提琴哀婉的音色则暗示他的生活状态并不如意。约半分钟后,阳台在画面景深中渐渐向远处移去,昏暗的光线下内景慢慢显现。主题曲的配器也转变为短号,画面上托托幼年时代的家呈现在观众面前。短号柔润温暖的音色,带着观众回到托托幼年温馨的回忆里。主题音乐通过对配器的变化,带来了调式的变化,使听者往返于现实与回忆间,温暖中又带有哀愁,这也正是导演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

主题曲也是传达电影主题的常用手段。主题曲在影片中常常会反复出现,但不一定都有人声演唱,反复出现的主题曲旋律是一种强调,也是一种铺垫。以影片《泰坦尼克号》为例,主题曲《我心永恒》在诠释影片的爱情主题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片中的两处情节与主题曲交相辉映,成为歌颂爱情的经典。第一处是萝丝放弃登上救生艇,返回舱底救出杰克,二人历经险境回到了甲板上。在杰克的催促和卡尔的逼迫下,萝丝登上了救生艇,此时苏格兰风笛奏响了主题曲《我心永恒》。杰克和萝丝依依不舍深情对望,喊声与嘈杂声都消失了,只剩下风笛声吹奏的爱情旋律围绕着二人。萝丝无法压抑对杰克的爱恋,纵身跳出救生艇,杰克不顾一切高呼“萝丝”。二人在甲板上狂奔向对方时,音乐亦变得紧张而快速,直到两人拥抱时乐曲亦上升到顶点,讴歌着影片的爱情主题。另一处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萝丝躺在一块漂浮的木板上,而杰克则身处冰冷的海水中,但二人的手依旧牢牢握在一起。萝丝发现了返回的救生艇,但杰克已冻僵了。在萝丝悲戚的呼唤声中,主题曲再一次响起。萝丝坚守着对杰克的承诺,她要“永不言弃”,她放开杰克的手又去拿哨子呼救,而凄凉的音乐中杰克缓缓沉向海底。主题曲那凄凉的旋律是对这令死神动容的爱情的热情歌颂。

电影叙事系统包括五种元素:画面、语言、音响、音乐、字幕。电影音乐是叙事系统中的一个元素,是实现叙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3]电影音乐实现其叙事功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推动情节发展来展开,二是音乐本身成为情节一部分。

音乐通过其心理暗示作用,在情节展开之前就做以铺垫,给观众以情节将向某方向发展的心理期待。以动画电影《狮子王》为例,辛巴的善良无知使他掉进了刀疤设计好的陷阱,也造成了老狮王穆法沙的死亡。辛巴为了躲避土狼的追杀,拼命逃跑,精疲力竭的他倒在干裂的土地上,而周围一群秃鹫时刻准备享用这顿美餐。丁满和彭彭这时出现,救下了奄奄一息的辛巴。此时的辛巴只知道是自己害死了父亲,并不知道那一切都是刀疤设计好的,因此内心非常自责。为了开导闷闷不乐的辛巴,丁满和彭彭唱起了他们自己编排的歌曲,而曲名就是他们的座右铭――Hakuna Matata。诙谐欢快的摇滚乐风,丁满和彭彭对唱,践行着他们的想法:当这个世界遗弃你的时候,你就去遗弃这个世界。音乐的风格表现出丁满、彭彭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当歌曲到后期时,辛巴也加入了合唱。辛巴的歌声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他将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从消极走向享乐,这段音乐很好暗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

当影片的题材涉及音乐时,音乐本身便可成为情节一部分,由此构成叙事的内容。以影片《翠堤春晓》为例,该片讲述了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拥有“华尔兹之王”美誉的约翰・施特劳斯的传记。影片涉及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和他与妻子波蒂以及皇家歌剧院卡拉・唐纳之间的情感纠葛。大量的音乐元素使影片整体上更像是一幕歌舞剧,音乐不但烘托气氛,也成为影片的叙事内容。如施特劳斯深情演唱《当我们年轻时》,妻子波蒂以为这首歌是为自己而作,满心欢喜。而当她发现卡拉・唐纳在音乐中陶醉的神情时,她的心里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实际上这首歌是施特劳斯为卡拉・唐纳而作,歌曲表达了对卡拉的爱慕。影片结尾处,施特劳斯赶到码头与卡拉依依惜别,《当我们年轻时》适时响起,谜底也揭晓了。卡拉问“这首歌是为我写的”,施特劳斯回答“是的”。这时的音乐不再是画面的陪衬,而是叙事的主体,音乐成为将两颗心连在一起的纽带。

此外,通过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可交代出影片的背景。如《功夫熊猫》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的运用,与西方音乐相比,具有很好的辨识性。音乐通过自身的典型性,使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观众一听即知故事的时代背景与地域背景。

综上所述,电影既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大众艺术,其艺术价值与审美效果的实现,都主要源自于视觉和听觉对象的和谐。电影的画面、音乐与叙事形式等,共同构成电影艺术作品的基调与旋律。[4]电影音乐在与画面、主题、叙事相契合的过程中,使整部影片的审美价值更加丰富和完整,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彦.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审美生产[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 阮洁颖.论电影音乐对电影含义的作用[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0).

[3] 王珊.论音乐对电影叙事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