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来历十篇

时间:2023-04-02 16:0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馒头的来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馒头的来历

馒头的来历篇1

包子馒头来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

《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民间习此风俗。

馒头又称之为馍、馍馍,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

(来源:文章屋网 )

馒头的来历篇2

同学们都很好奇,纷纷上去看、摸、闻。我们发现这半个馒头除了硬硬的以外,没有任何变化,还是散发着淡淡的馒头香气。

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老师,这馒头怎么不发霉呢?”“它为什么会变硬呢?”“这馒头还能吃吗?”“是不是这馒头里掺了什么东西啊?”

听了同学们的议论,联想到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毒馒头”“毒奶粉”事件,我吃惊不已。因为我们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名叫“聚鲜”的包子店,我看到每天都有很多人购买,我也吃了几次,觉得口味很好,这个学期,我每隔一两天就要去买他们的馒头吃。我开始担忧起来,我们吃的馒头有没有问题,能不能放心吃呢?趁着放寒假,我做了一次馒头的发霉实验和实践活动调查。

(一)目的

1. 用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文指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馒头)做发霉实验,了解各种馒头是否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通过馒头对比滤色实验、品尝体验、自制馒头和市场实践调查,了解抽样的馒头中是否添加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

2. 通过实践调查了解馒头加工作坊的卫生条件,了解用于制作馒头的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途。

3. 上网查找相关的食品安全案例,了解各类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

4. 提高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会对自己的生命与健康负责。

(二)方式

实地调查采访、亲身体验、实验研究,以及网络查询。

(三)器材准备

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互联网、温湿度计、电子测重仪等工具。

1. 实地调查了解本地做馒头的店铺分布情况。

2. 到金谷市场、王家小区实地调查馒头加工作坊的卫生条件。

3. 向制作馒头的师傅了解“玉米(染色)馒头”的配料和配制过程。

4. 向师傅请教做馒头的方法并自制馒头。

5. 到调味品专卖店了解馒头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途。

6. 在常温通风环境、高温环境、常温潮湿(密封、保持水分)环境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用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进行发霉实验并做记录。

7. 上网查询有关馒头的资料和食品安全事件,学习了解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

8. 品尝各个店里馒头的味道,尝试了解馒头里是否含有添加剂。

9. 将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加水浸泡后,进行滤色实验。

1. 从网络上学习了解馒头的来历和发展历史、主要成分、种类、制作过程、营养价值。

2. 通过在金谷市场实地查看做馒头的加工作坊,我感觉到品牌店的制作设备和卫生环境明显好于无证无照流动摊贩。

3. 从做馒头的师傅那里我了解到,染色馒头如果超标添加柠檬黄色素、香精、山梨酸钾和甜蜜素等添加剂,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4. 我知道了怎么样做馒头。

5. 通过调味品专卖店老板对馒头添加剂种类的介绍,我知道了制作玉米馒头所需要的配料包含玉米色素、玉米香精、防腐剂、糖精等。

6. 通过发霉实验,我发现:在20℃以下的低温状态,除自制馒头一个星期就开始发霉外,其他的无明显变化;在20℃~30℃,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馒头变化明显,如出现了白、黄、绿、红、黑等各色霉点,并发出难闻的气味(自制馒头除外)等现象,其中冷冻的馒头发霉的情况不太明显。

7. 通过品尝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并进行对比后,我发现自制馒头口感有些粗糙,但越嚼越甜,而冷冻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馒头、流动摊贩上的馒头口感松软、细腻,但嚼到后面甜中带有苦味,说明含有糖精等添加剂。

8. 将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加水浸泡后,发现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的滤液呈黄色,说明它们并不是真正的玉米馒头,而是被柠檬黄染色的。

1. 现在市场上的玉米馒头大多添加了柠檬黄色素、香精、山梨酸钾和甜蜜素等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也许短时间内不会有重大恶性影响,但长久食用可能影响少年儿童智力,甚至致病。为了我们的生命与健康,我们尽量不要食用这类馒头。

2. 馒头发霉跟环境条件和馒头中的配料有很大的关系。在通风环境下,自制馒头在常温下也会发霉,而其他类的馒头除了水分减少发硬外,没有其他明显变化;在高温、潮湿环境下,馒头发霉速度增快,但变化最快的还是自制馒头。所以馒头不发霉的秘密是因为馒头中含有防腐剂。

1. 了解到了现今主食市场特别是馒头市场需求量大,品牌店卫生条件良好,而无证无照流动摊贩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存在散、乱、小等现实情况。

馒头的来历篇3

在我童年缤纷多彩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有趣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失,它们就像一幕幕电影悄悄地汇入了我的记忆之河。如今,每当我打开童年的记忆时,总会有一件趣事让我忍俊不禁。

在我六岁那年。一天早晨,妈妈准备了馒头和牛奶做为早餐。馒头放在桌子上,我一不小心,把馒头碰到了地上。馒头上沾满了灰尘,不能吃了。妈妈经常教育要我做个珍惜粮食的好孩子,我想,要是有办法把弄脏的馒头变白不就能吃了吗?为了想出一个办法,我学着电视上一休的样子,盘起腿,闭上眼睛,两只小手不停的在头边转动着。你别说,还真有用,我真的想出一个办法来。大人们平常洗衣服时,不是只要用洗衣粉把衣服搓一搓,就变干净了吗。这次我也一定能用这办法把馒头洗的白白净净。

我连蹦带跳的拿来一个盆子,把水倒了进去,然后把洗衣粉撒进盆里搅了搅,轻轻把馒头放进盆里,可等我正要洗馒头时,它却奇迹般的“隐身”了。这可把我急坏了,我嚎啕大哭起来。

馒头的来历篇4

馒头专卖店里,产品是多样的,而不只是传统的大白馒头了,有烤的脆皮馒头,各种营养和不同颜色的粗粮馒头,还有数种特色的米面小吃,而且在馒头的大小和规格上也丰富多彩,有适合于小朋友吃的珍珠馒头,有普通大小的家常馒头,还有墩实超大的将军馒头。这一切使得馒头一改往时的单一,馒头店也有鲜明的特色卖点,馒头历来以是实惠的代表,这一点在馒头专卖点里一样得到体现,基于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意和改良,产品的直接成本并没有太多增加或保持一致。并且更有营养和更加干净卫生。所以,馒头专卖店的产品一样是物美价廉却更有价值体现。这也是馒头专卖店能快速发展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原因之一。

丰富的产品、成熟的市场、持续的发展空间,鲜明的特色卖点,势必是为项目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条件。所以,开一家特色馒头专卖店是创业的最好选择。

项目特点:

馒头专卖店产品新颖,花色多样,营养卫生,经营管理简单,消费频率高,利润空间大,操作容易,适合于初创业者。并具有以下特点:

技术简单,易容掌握。

特色鲜明,健康营养,主题明显,有很好的吸引力。

传统产品,有普遍的消费市场。

原料普通易购,无经营限制。

无季节性,产品天天有需要,所以经营有旺季无淡季,全年盈利不是梦想。

管理简单,经营主题清晰,经营环节少,易于控制,人员要求低,服务过程直接,经营细节皆自已掌握,十分适合新进的创业者。

持续盈利,产品是日常长期需要的,而且原料成本低,经营成本低,无需昂贵设备。盈利轻松可持续发展。

项目运作方式:

项目以自主创业方式运作。可在菜市场、社区、美食街、公园等人员相对集中区域开店经营;在经营上除了可以满足于家庭饮食需要外,还可以满足于人们尝鲜品味的需求。经营场地要求不高,数平米即可操作,无需大量设备。生产和销售可以是分开进行的,经营形式主要以外卖为主,管理简单,控制容易。

在销售过程中无需另请人工,店主一人便可操作。产品生产皆可以是家中完成,经营售卖时只作最后的成品加工或点缀即可,而且部份产品还可直接采购成品,直接获取利润。

项目投资情况:

项目最低投入二万元即可,包括设备投入3千元。装修投入1.5万元,流动资金3千元。合计投入二万余元,即可开设一个特色的馒头专卖店了。

馒头的来历篇5

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理由是:馒头是经过发酵后再蒸熟的食品,松软可口,易于消化。这种发酵食品起初不叫馒头,叫蒸饼;而蒸饼的出现是在晋代,依据是《晋书・何曾传》。书中说:何曾这个人“性奢豪”,“蒸饼上不坼(裂开)作十字不食。”也就是不是“开花的馒头”他不吃。三国在前,晋在后,可见,三国时期,还没有掌握发酵技术,哪来的馒头?我国老百姓掌握酵母菌生化反应特性,是在晋代,拿三国说事,是否早了点……再说,诸葛亮是用面做成人头状,馅为牛羊肉,分明是“包子”嘛!说馒头似乎也不贴切。窃以为:之所以叫馒头,是由“蛮头”的谐音所致。此叫法,至少是在元末清初之后。

用面做成的食物,统称为饼,最早在《墨子・耕柱篇》里就载有此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在书里说:“西晋永平九年(公元299年),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演繁露》一书是宋代程大昌所著,他在解释“面起饼”的做法时说:“入酵面中,令其松松然也。”这里显然指的是馒头。叫“蒸饼”也好,叫“面起饼”也好,总之在晋以前,全不叫“馒头”。

那么,什么时候起开始叫“馒头”的呢?应该是在元末明初之后。因为罗贯中写成《三国演义》,才有了诸葛亮做人头“馒头”的故事,并广为流传。于是,“蒸饼”或“面起饼”的叫法,被“馒头”代替。

有个成语叫“箪食壶浆”。箪,盛饭的圆形竹器;浆,米汤(汁),意思是老百姓犒劳军队。古代人是用粮食蒸饭、煮粥或是把粮食炒熟,当干粮吃。干粮古时候叫糗,携带时装进竹器(筒)里,米汤(汁)装进瓦罐(壶)里――“箪食壶浆”,该成语源于《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魏、晋以前,我国根本就没有什么“馒头”,甚至吃面食也很少。为什么?因为在此以前,人们还没有学会面发酵技术,何谈“馒头”?吃面食为什么也很少?那是因为当时要把粮食做成面,是用杵臼等工具硬舂(打)出来的,费时费力,很不容易。然而,吃面的习俗却是很早,是从战国开始,这一点毋庸置疑。直到发明了磨,吃面才开始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量扩展开来,传承至今。

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上个世纪,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一座西汉前期的古墓,出土了一盘陶磨,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磨的实物资料。其后,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用石磨代替了陶磨,延用至今。

汉、魏时期,面食种类繁多,有炉饼(烧饼)、胡饼(芝麻烧饼)、汤饼(片儿汤)、笼饼(死水面无酵蒸饼)、环饼(油炸面圈)等等,却没有一种是发面的。

魏、晋时期,出现了包子。不过,这时的包子叫“曼头”(见晋・束晰《饼赋》)。直到北宋,包子这个词才出现在书籍中,例如陶谷在《清异录》中说,当时在“食肆”(食品店)里,就有卖“绿荷包子”的。南宋文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包子酒店,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可见,吃包子已成为家常便饭。

馒头的来历篇6

那天,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对门邻居家门口站着一个年轻人,手里还提着一袋子水果。我问他找谁,年轻人说出了对门的名字。看年轻人憨厚的样子,也不像个坏人,我便告诉他,还不到下班时间呢,要不先来我家等等吧!

年轻人随我进屋后,我问他:“你是他家亲戚啊?”年轻人摇了摇头,说:“不是。”我又问:“那你们不会是朋友吧?”年轻人再次摇了摇头说:“我们还没见过面呢。”“那你们……”年轻人看我疑惑的样子,便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了起来。

原来,年轻人在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双双出了车祸,成了残疾人,这对于一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辍学。那时,正好对门夫妻所在的单位和学校实行“手拉手”帮扶活动,于是,对门夫妻便从此负担起年轻人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他们唯一的请求就是不许单位和学校声张此事,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今年轻人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上门来感谢恩人,并告诉他们自己已不再需要资助了,按着每次汇款的地址找到了这里。

听完年轻人的话,我突然热泪盈眶,原来一直被我奚落的吝啬鬼,却是这样的慷慨。更可贵的是,他们的善举,却从来不声张、不宣扬。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也曾流传过这样一件感人的事迹:福建石狮市区自去年开了一家“永恒阳光馒头店”,那些热气腾腾的、散发出缕缕麦香的馒头,却不对外售卖,而是专门提供给各种贫困人群免费食用。

馒头的来历篇7

从小在这一方土地成长,身边的一切仿佛都在变化着,唯一不变的,好像就只有那间一到冬天就冒着热气的馒头作坊。

陈家老店在我没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听爷爷这一辈的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之所以会叫陈家店,也是因为老店的悠久历史和美名在外。

农村和城市不同,什么糕面馒头总爱自己忙活,吃着安心。

闻着年味儿近了,家家户户也就开始忙活起来,老店的烟囱上方总是会冒着一圈圈的热气,热乎了整个冬天。

爸爸每年总是会帮陈爷爷的忙,特别是年关上,几乎整夜不睡觉,只为了邻里能吃上香喷喷的馒头。我也仿佛充了电一般跟着他转悠,直到很晚。

作坊不大,约摸着有七八十平米,虽小,却是样样齐全。作坊的南边放着一张约一米高的桌子,南北长两米,桌子的四周总是站满了人,有时是忙活着做馒头的师傅,有时是等着热乎馒头的乡亲。师傅们的手上总是不停歇的,一个忙着揉搓馒头,一个忙着切馒头,桌子的四周有几口大缸,里面装的都是等着发酵的面粉。调面粉机的师傅把机器声音开得很大,刀切面团的咚咚声,人们的说话声,混杂成了一曲欢快的小调。

北面是两排堆得很高很高的蒸笼,蒸气管直喷着热气,锅炉师傅不时往炉子里添上几块黑炭,火光映在师傅脸上又亮堂了些。于是我知道,馒头快要出炉了。

屋外是两排很长很长的竹制板子,它和我们一样巴巴地望着,巴望着一声“出炉喽”的叫喊。

几分钟后,看见师傅端着蒸笼往外走,我立刻跳了起来,乡亲们脸上也一个个地堆满了笑。

白乎乎、热腾腾的馒头,一排排地,横躺在蒸笼里,仿佛新生的婴儿,还在睡梦中一般。这时候,师傅们需要很快地把它们放置到先前准备好的地方,而且不能正面向上,因为馒头的背面是热乎的,如果不反着放,就会粘着了。

几分钟后,温度正好,它们就被一个个装进袋子,乡亲们一个个闻香而来,载香而去。

这便是我冬天的记忆,也是我生活里洋溢着的淳朴的家乡气息。

转眼又是冬天将至,我期待那冬日暖阳下一圈圈的热气,也期待着冬天里的温暖,只有淳朴的乡亲才能带来的温暖。

冬阳,载着馒头香。

馒头的来历篇8

奶奶,您去世已经7年多了,这7年中,我对您的思念一直都没有断过,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我还没来得及报答呢!虽然您的样子在我脑海中早已模糊不清,可您对我的好,我无法忘却,那一件件事我还历历在目,仿佛是昨天刚发生的。

小时候,在我印象中,家里的所有农活全是您做的,没见爷爷动过。白天,爸爸妈妈上班去了,爷爷也出去打麻将了,没有人照顾我和妹妹,您就在扁担下边儿挂俩竹篮,您去山上,就把我们挑去山上;您去田里,就把我们挑去田里。一到那儿,您就会给我们找一块草地,让我们坐下玩耍,自己去干活。到吃午饭时,您便打开带来的午餐,把饭菜都给我们姐妹俩,自己则在一旁啃昨天的凉馒头!可那时我们都不懂事,以为您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就千方百计问您要,可您知道,小孩吃凉馒头对身体不好,便不管我们怎么求您,就算使出杀手锏——哭,也没得商量。我们还经常在暗地里说:“奶奶真是个大坏蛋,自己吃好吃的不给我们,真坏,真坏!”时间一久,我们利用您怕我们饿着的“弱点”,想出了办法。我们把您不舍得吃,省下来的白米饭和您为了我们长身体用本身不多的钱买的肉偷偷倒了,然后跟您说饿。您没办法,只能把自己在啃的馒头给我们吃,自己饿着肚子去干活。而您的馒头呢?早已被我们咬了几口后扔了。

奶奶,现在我长大了,懂事儿了,我多么想当着您的面跟您说声“对不起”。奶奶,我没让您失望,我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您还没看我考上大学啊,您说过,您要看我考上大学的!!奶奶,我真的好想好想您啊!希望您在天国能够幸福,不要再劳累了,好好休息。奶奶,我真的好后悔没有在您在的时候好好对你,真的真的好后悔!

幸福安康

您不孝的孙女

馒头的来历篇9

在各种美食佳肴中,我特别喜爱独具地方风味的小吃。在我们中国,许多各有特色的小吃,譬如北京的杏仁茶,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成都的担担面,昆明的过桥米线,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在上海各式各样的小吃中,我尤其钟情于绉纱小馄饨、油豆腐细粉汤和生煎馒头这三样东西。回想起来,我同这些美食最初都邂逅于街头。在我数十年来齿颊留香的记忆中,其实也凝聚着一种浓浓的民间情结。

先说绉纱小馄饨。那是一个夏天,我刚来到上海不久,住在沪西一条小街上。因为要投考高中,我常常不顾炎热温课到深夜。爸爸看我辛苦,常常掏出一点钱给我:“歇一会儿,去吃碗馄饨吧。”来到街上,静静的,只有街角一个馄饨摊在招徕顾客。摊档不大,一头的炉子上烧着一锅沸水,一头是一个木柜盛着馄饨皮、肉馅和各种佐料,中间架着一张长条木桌,桌前放着两条长凳。摊主是个头发稀疏的中年汉子,他和气地招呼我坐下,给我送上一碗馄饨。汤面撒着翠绿的葱花,浮满薄如轻纱的馄饨,一阵清香扑鼻,我美美地吃了起来。来这里的食客大都是下了夜班的职工,他们边吃边称赞:“老板,你的小馄饨真香,累了一天这也算是一种享受。”摊主一边裹着馄饨一边笑着说:“是嘛,多吃点,多吃点。”“吃了你的小馄饨,回去美美地睡上一觉,明天上班更有劲头。”不断点头道谢的摊主脸上笑成了一朵花。月光如洗,夜风轻拂,听着这些普通人的家长里短,亲言密语,我这碗小馄饨吃得一直香到了心底。

再说油豆腐细粉汤,那已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家也搬到沪东。每天早晨上学,我总要去街边吃油豆腐细粉汤。摊主是一对老年夫妇。我坐下,老伯伯先把一笊篱细粉放入汤锅浸烫,捞出后倒进碗里,再夹出几个油豆腐和一些香干,然后加上麻油和佐料,一碗美味就来到我面前。见我吃得很香,老伯伯笑眯眯地看着我:“好吃伐?”我点点头。“慢慢吃,慢慢吃。”老伯伯慈爱地说。旁边站着的老妈妈看到我背着书包,就问我:“是上学去吧?读书好,吃饱了好好去读书。”他们简直把我看成自己的孩子了。我吃完擦擦嘴巴离开,他们总是一再说:“慢慢走,走路当心。明天再来呀!”我走了好远,这亲切的话语伴随油豆腐细粉汤的美味仍在我心头回旋不已。

最后说说生煎馒头。我那时已做了父亲,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带儿子逛完城隍庙走在靠近外滩的一条街上,忽然迎面飘来一阵诱人的香味。原来是一个弄堂口的生煎馒头正在开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招徕顾客。儿子说肚子饿了,也去买点馒头吃吧。我走到摊前递过钱去,老人铲给我几只馒头用纸包了给我。呵,真漂亮,白白的馒头皮上点缀着葱花或芝麻,馒头底金黄金黄的,一咬满口汤汁,鲜美异常。儿子叫了起来:“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生煎馒头!”我说:“老师傅,手艺不错呀,这生意大概做了好久吧?”老人笑笑:“我原来在一家有名的生煎馒头店掌厨,这东西做了一辈子。做生煎馒头,选料要精,做工要细,火候要恰到好处,讲究多着哩!现在退休了,不舍得这手艺白白荒废掉,就出来摆个小摊子,继续为大家服务。”我顺口说:“您有没有把这手艺传给下一代呢?”“现在的小青年心浮气躁,哪肯沉下心来学呀!”老人摇摇头,感叹了一声。过了一段时间,我有事到市区,特地绕道去寻找这生煎馒头,不料人去弄口空,只留下那拂之不去的余香供我慢慢品味。

这三次街头美食的经历,几十年来一直长留我心。每当吃到这三样小吃,引起的不仅是口腹的,而且咀嚼出民间百姓那纯朴的风情。有一年我去美国纽约讲学,一日在曼哈顿漫游,满街都是比萨和热狗,不料却引发了我对上海这些小吃的强烈怀念,一股故园情油然而生。现在人们都在说饮食文化,的确饮食里有文化,我在异国他乡就深深地体会到它的魅力。

馒头的来历篇10

从粗放生产到精工制造

央视的“消费主张”曝光了商品馒头生产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引发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争议和高度关注。作为全国面食的消费大省,山东地区的反响更为激烈,作为生产企业同时也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一事件上,并且开始着手研发以生产馒头为主要功能的家电产品。

顺德是我国家电制造的主要集中地,集聚了一批家电研发精英,我们在此成立了研发设计中心,首先根据适应家庭使用的实际情况,对机器研发方向制定了个基本的设计框架――第一、做出的馒头要和传统的馒头在口味、大小上相同,定位自己产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做真正馒头的馒头机”;第二、必须实现全自动,把手工蒸馒头这种复杂费时费事的繁重劳动变为“自动完成”;第三、过程无需值守,只要上班前把面粉和水放入机器,下班到家就能吃上刚蒸熟的馒头,数量上还要满足一般四口之家的需求。

所谓“真正的馒头”是一种口感上的追求,一般馒头机的工作原理和面包机非常相似,所以做出来的馒头在口感上也接近于面包。为了追求口感的劲道,我们模拟传统手工压面杠的工作原理,使产品做出来的面食最大程度的还原手工原始的味道,包括制作出来的面条也最大化的还原手擀面的劲道。

实现最原始的味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产品原汁原味的再现馒头传统制作过程和技艺,和面非常重要,于是我们研发出“太极和面”的技术,通过仿生太极推手实现和人手工揉面同样的功效,超大的扭矩电机带动下,10分钟300转720度反复揉压面团,一次微压成型8个家常馒头。做出的馒头要和家里手工制作的一样醇香、有嚼劲,是目前唯一一款能做出家常传统馒头的家用电器。在制作时间上,因为馒头需要发面的时间过程,最大化压缩发面时间,同时还不能影响馒头口感,经过反复试验和测试,时间最后锁定在2个小时之内,北方馒头制作时间为1小时50分,南方馒头制作时间为2小时。

用水、用面、用时三个比例精准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最大化还原食物的原始味道,满足人们味觉上的追求,同时从繁琐的制作工序中解脱出来。

其实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厨房电器的清洗。如何简化这一过程?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机械结构要简单,就是使较少部件接触面粉;最关键在于和面舱的用料和技术处理上。选材用料上,我们选定食品级UHM耐压级光材料,结合食品级304无指纹不锈钢材料,保证馒头表面平整光滑。同时,技术上采用航空耐压吸能一体成型,从而实现不挂面、易清洗。保证后期维护的简便性,也能够保证产品的耐用性。

小众化蕴含的大商机

在国内市场,市面上的馒头机并不多见。这一产品被定位成相对小众化的产品而被人所忽视,然而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曝光,催生了一系列与安全健康相关产品的发展。前有豆浆机市场的火爆,近期有净水机、空气净化器市场的攀升。可以说与健康养生相关的产品一直是市场上的商机点。与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多年的市场培育相比,食品型家电产品无疑缩短了消费者的市场培育期,比如豆浆、面条、米饭,馒头等等。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饮食历史,人们对这些食物的依赖程度超过任何一种生活物资。同时随着对生活追求的提高,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家电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更高的新一代消费群体。

可以说,目前的80后、90后年轻群体在整个消费族群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消费主力。而相比较高的生活品质要求,却是自我动手能力的退化和下降,这就为操作简便同时保证食物新鲜口感的厨房电器提供了很大空间。根据调查,在国人的主食选择上,米饭和面食成为餐桌必不可少的主角。继电饭煲成为家庭必备品之后,面条机、馒头机也成为市场新宠。

作为标准化和成熟度已经非常高的电饭煲来讲,虽然市场占有率和家庭保有率已经超过100%。但高保有率的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市场竞争。虽然目前馒头机尚属小众化产品,市场也具有区域性,但相比其他家电品类来讲尚未形成激烈的市场角逐。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行业尚未形成垄断,介入品牌不多,也意味着价格和利润上的优势。在既有的成熟销售渠道中,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

细分市场的商机

目前,食用面食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长江以北地区。但实际上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南北在饮食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北方人也开始煲汤,而南方人也开始热衷于面食,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催生了更多的商机。

为了更好的迎合南北方的饮食需求,家逸馒头机为产品加的前缀是“多功能”,在制作馒头和面条的同时,下置的蒸汽功能使产品化身为家用电蒸箱,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