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演讲改变一生十篇

时间:2023-04-09 16:26:15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1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演讲;教学设计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传播的一种新理论,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承这种特殊的进化规律给予诠释[1]。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模因(meme)首次在《自私的基因》中被提到,仿造基因(gene)的构词法而得。基因是细胞的基本单位,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二者有相似之处。本文拟结合模因这一语言文化因素,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认知规律设计英语演讲教学思路,旨在为提高演讲教学效果、促进语言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模因论与语言教学

在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通过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呈现出来。何自然等人早在2003年就研究了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语言的模因现象,指出语言经过个体模仿,再复制扩散到群体中去,如同“病毒感染”[2]。根据模因论,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4个阶段[3]。这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认知阶段,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4]相契合。语言模因的同化和记忆阶段是指模因成功地进入新的个体记忆系统中,从语言教学视角来看,就是新的语言形式被学习者记忆和理解。在不断重复和强化的语言练习过程中,这些语言模因对宿主的影响变大,并逐渐内化,该过程渗透着“运用、分析、评价”等认知活动。最后,语言模因储存被提取,经过适当“改变或创造”进入能被他人感知和接收的外部世界,语言交际由此发生,而模因也借此机会从一个宿主传播到一个或更多的宿主中去。模因论与语言文化以及教育目标体系三维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践Swain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说,即可理解性输出。文秋芳教授指出这种输出练习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学习者在该过程中不断检验目的语语法、词汇及语用的得体性,促进目的语运用的自主性,从而提高目的语水平[5]。

二、模因论与英语演讲

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英语演讲所需要的语言文化素养符合这类国际化人才特质。“英语+演讲”这一特殊课型,集听、说、读、写、视几大语言技能为一体,在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增强表达自信心和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有效性已被很多学者验证[6-8]。演讲所需要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近年来也得到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普遍关注[9]。从语言文化视角来看,语言模因的复制性和传播性为英语演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模因论证实了语言背诵的重要性,因为反复记忆可以使模因深刻地储存在宿主的认知系统里,而经过重组和建构,语言模因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因此科学地利用模仿与背诵这些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系统各模块的学习效果,包括语音语调、语法结构和词汇句式等[10-12]。这些研究基础为英语演讲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依据。虽然基于模因论的英语演讲教学研究日趋深入,但指导学生辨识和运用语言模因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教学策略还有待探索。本文以一学期的英语演讲教学为例,聚焦个别教学单元内容,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语言模因的习得过程与认知阶段相结合,构建英语演讲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以语言模因为驱动的自主学习路径。

三、模因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基于模因论的英语演讲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辨识、理解和记忆优质的演讲语言模因,继而指导学生创造新的语言模因,组织演讲语篇。其中,开展课堂思辨活动尤为必要,学生在运用演讲模因过程中分析和评估语言的适切性和得体性,完成了认知的高阶训练。笔者基于多年英语演讲教学经验,根据自然语言中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及信息的交际和交流这3种模因传播途径,实践了一学期演讲教学。教学设计由以下3个阶段组成:

(一)语言模因的理解阶段

语言模因首先需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13]。在英语演讲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演讲交际功能分辨优质的语言模因,继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教学单元主题“演讲开篇”为例,StephenLucas在教材《演讲的艺术》中列出4项交际目标[14],如表1所示。我们选取杨澜的演讲CulturalProgramsandthe2008OlympicGames开篇部分作为分析案例,将其中有助于构建语义关系和增强篇章意义连贯性的语言模因及与之对应的交际策略进行归纳整理(表2)。学生在掌握演讲开篇的交际目标和策略之后,辨识、理解和整理杨澜演讲相应的语言模因,包括词组和句式。对于这种简单的认知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的自主学习中进行,教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或者线下课堂给予及时反馈,进一步解释与补充语言模因。

(二)语言模因的复制阶段

模因论的核心是复制传播,因此背诵在英语演讲教学中的作用凸显。与传统的背诵不同的是,演讲模因的复制要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宿主对模因的记忆有较明显的选择性,继而组成新的模因语块和句型来实现交际目的。教师围绕单元主题,筛选恰当的演讲案例,在进行“输入性”语言模因的分析和梳理后,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自己的感性经验选择语篇中符合教学主题的语言部分进行背诵,这个阶段融入了“分析”这一教育目标,为后期的语言“运用和创造”奠定基础。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HaveaDream”为例,选取最后以“Ihaveadreamthat...”为首句的若干段落,组织学生从逻辑层面对段落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演讲者对“dream”的表述是按照空间范畴由大到小排列,从“国家”到“佐治亚红山区”,再到“密西西比州”,最后是“自己的家”,但都围绕“种族平等”这一核心进行。这种句式并列、内容递进的演讲不仅能够打动受众,其内在逻辑和关联也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性地阐述“whatismydream”,尝试复制相似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复制语言模因并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而是要融入理解和分析的认知过程。学生根据演讲教学主题,将语言的形式、内容和演讲交际功能结合起来,整理和记忆演讲模因。

(三)语言模因的应用和创造阶段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学生接收了大量演讲模因的输入,积累了许多标准语块和句式,进一步建构自己的演讲语篇,学习认知过程进入“运用和创造”阶段。以信息类演讲主题“介绍我的家乡”为例,学生借鉴杨澜演讲的开篇语言模因进行演讲表达。学生原始撰写:“Welcometomyhome-town×××.Therearebigmountainsandthescen-eryisverybeautiful.Ibelievethatyouwilllikethemverymuch.Myhometownisfamousfortra-ditionalactivities,suchasdragondanceandparadeinancientcostumes.Peoplegetcrowdedthenandyouwillgetexcitedaboutit.”。基于演讲模因仿写:“Youaregoingtohaveagreattimeinmyhometown×××.Manypeoplearefascinatedbythebeautifulmountainousscenery.Therearealotmorewonderfulandexcitingeventswaitingforyou,suchasdragondanceandparadeinancientcostumeswhichwillamazeyouanddelightyou.”。从仿写部分的英语句式和词汇、短语使用不难看出,基于模因的再创造使得演讲表达更准确和精练,语言内容也更丰富。借鉴优质的模因语块可以弥补外语习得者构建目的语时的欠缺和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运用和创造”这个高阶认知训练后,学生能增强组织目的语的敏感度。此外,课堂小组讨论和同伴评价活动也有助于学生使用语言模因并进行分析和反思。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一)教学效果

1.学生语言准确度提高90%以上的同学在期末课堂反思报告中反馈,按照交际功能对演讲范例中的语言模因进行归纳、整理和记忆,有助于提高演讲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缓解了“有内容但不知道如何组织目的语”的压力,“积累和背诵”也增加了语言实践。课堂演讲活动也反映出,经过模因式教学指导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模仿不再盲目。优质的模因语块和句式在不同演讲主题和情境中反复出现,语句衔接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在演讲模因重组和传播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反馈和同伴评价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表达,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2.学生演讲交际意识增强演讲不是单向的语言表达,应重视交际效果,需要演讲者紧扣交际目的,引发和促进互动,从而形成动态语境。模因教学以小见大,围绕词汇、句式和语篇,引导学生以交际效果为导向,关注开篇、结尾及段落衔接等,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课后,鼓励学生以TEDTalks为例,按照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和个人成长等主题,根据个人兴趣查找演讲资料,在兴趣的驱动下积累演讲语言模因,有效吸收、复制、创造和传播语言模因变体,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不足以全面、客观地论证模因论在演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将模因论的指导策略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单元,反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也应重视模因学习反馈,充分考量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中理解和记忆语言模因的能力。要提高模因辨识敏感度和语言的复制能力,学生需要大量的视听和阅览实践,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学生在反思报告中提出,具有较高思辨性的说服类和辩论类讲稿的语言模因应用难度较大,即兴演讲和回答问题时语言模因的运用和再创造更富有挑战性,这说明教学设计需要在强化学生语言模因的综合应用及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内化目的语和传播语言模因将是我们今后的目标。

五、结语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文 课标要求 教学原则 新语言项目教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在全区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教师真正改变目前在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课文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为教学启动、语言学习、语言运用实践、总结与结束这四个类型的活动。

1.课前活动。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时间,教师可有意识地安排课前活动。教师可以写板书、画教学图片、挂教学图片等呈现教学内容的活动,或者用英语与学生交谈以发现某些可以使用的教学内容,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小范围询问调查等教学调查活动,为教学做必要的准备。

2.教学开始。教学开始要有助于减轻教学焦虑,尽可能亲切自然,要能调整学生情绪,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要为新语言学习作必要的准备,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能力,为新知识、技能、能力学习作必要的准备。以免学生出现兴趣疲劳。

3.热身复习。教学之中的复习是 revise,而不只是review(view again),复习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老师在学生复习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错误和能力上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更正和调整,从而 revise学生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

二、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过程。

1.新语言导入。导入是学生进入新课文学习之前的新语言学习,是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引导出新语言的活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引导、情节引导、知识引导、真实生活事件引导、新闻引导等方式导入新语言。

2.新语言呈现。新语言呈现就是把课文呈现给学生,这是对新语言运用形态(课文就是新语言的运用形态)语用的第一次直接把握,因此对学生形成恰当的语言运用能力非常重要。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通常有:挂图或简笔画呈现、教材呈现、录音呈现、动画录像呈现等。呈现的方式最好是有真实的语境、真实的语用目的的整体呈现。

3.新语言学习。新语言学习通常包括老师讲解与例释和学生操练巩固。讲解就是在学生在课文呈现环节第一次接触到新语言之后,老师对新语言的各个层面的讲解。讲解的内容可以是词汇讲解、结构讲解、语义讲解、语境讲解、语用讲解。讲解可以采取学生自我发现、引导归纳、直接演绎等教学方式,把知识、技能、能力整合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内容进行讲解。

4.新语言学习中的情感、策略、文化指导。对于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指导教学活动,有些可采取显性教学方法直接进行指导,有些也可以采取隐性教学方法间接进行培养。显性的直接指导应在课堂上开展,隐性的间接培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材设计来完成的。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那就应设计相应的有效活动。

三、语言运用实践

1.运用训练。运用训练是学生学习新语言内容之后、进行实践活动之前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下、为了新的语用目的运用刚刚学习的语言,是为开展运用实践做准备,所以运用训练活动实际上是有引导的运用任务(Guided tasks)。运用训练是指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之后,让学生进行运用性训练。运用训练 (practice)不同于操练 (drill),运用训练是在一定的语境下为了一定的语用目的而尝试性地运用所学的教学内容,而操练则是指为了帮助学生熟练使用某一语言形式而让学生进行机械性训练。

2.运用实践。运用实践活动相当于任务教学的任务完成活动。运用实践包括演示和开展。为了学生熟悉完成运用实践活动的规则和程序,顺利完成运用实践活动,在任务完成开始的时候,老师应组织开展如何完成实践活动的演示。演示可以是教师进行,也可以是一个学生、一组学生或一些学生演示,而为了发现全体学生是否都能完成实践活动,应该选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演示,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强化。

四、篇章课文教学方法

1.讲析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很多老师在篇章课文的教学中采用的是这种传统的讲析方式。讲析方式强调学生对篇章课文的语言知识的理解,采用从课文开头按照篇章顺序讲到课文结束的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辅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析,学生造句等。

2 .能力控制性导读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导读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就是老师事先编制导读材料,让学生在导读材料的引导下自己阅读学习课文,然后老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再针对学生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文讲解。能力控制的导读就是导读材料的设计是根据能力要求设计的,如按照听力理解、口头报告、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能力设计导读材料。导读材料通常是篇章背景材料和练习题。

3.测试控制性导读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测试控制性的导读是按照测试要求设计导读材料,比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做一系列的单项填空、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测试性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特别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提高测试能力。

4.自学讨论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文,包括使用课文的词汇表、教材中的课文注释、英语词典、教学辅导书、练习册等,然后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就课文内容、语言点的理解运用、练习测试题的解答进行讨论。

5.篇章课文整体教学法。这是将课文看作一个整体,要求学生首先通读课文,通过事先给学生的问题或老师的提问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分析篇章的段落结构,然后分段阅读,理解每段的大意,最后老师对讲解语言点。

6.课型转换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有的老师根据对话课文教学学生容易参与的特点,将篇章课文转换为对话课文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话形式理解课文,在对话形式中小学习课文内容,然后老师再讲解语言点。

7.重点背诵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有的老师在课文教学之后,从篇章中选取若干部分,要求学生背诵,并能直接将背诵部分翻译成汉语,或者根据汉语将背诵部分翻译成英语。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安排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性新语言项目为重点的活动性练习和文字性练习,真正把新语言项目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强化能力点的训练,淡化知识点的训练。这才是真实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3

关键词 主位结构 主位推进模式 语篇

2014年3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发表演讲,与中美学生共同探讨留学话题以及科技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年轻人通过留学来改变人生,从而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发展。米歇尔的演讲即振奋人心,又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除了个人魅力和演讲技巧以外,在功能语言学视角的审视下,米歇尔的演讲内容在语篇构建方面也非常出色。

一、主位―述位结构韩礼德从语言的社会性这一特性出发,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语篇功能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组织信息时常使用的一种功能,它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韩礼德,1985)语篇功能中,主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修斯提出的,他的句子功能观就指出主位是一个句子的起点。他根据句子成分在语言交际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分为主位、述位和连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又在马泰修斯的理论基础上,将主位定义为一个信息出发点,区分了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并将连位化归为述位,即对主位的陈述,往往是未知的新信息。Before I get started today,on behalf of myself and my husband,I just want to say a few very brief words above Malaysian Airline Flight 370. As my husband has said,the United States is offering as many resources as possible to assist in the search. And please know that we are keeping all the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of those on this flight in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at this very difficult time.这是米歇尔・奥巴马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开头部分。她首先运用了一个有标记主位形式,来谈了一下对马航失联事件的关注以及美国所做出的努力。有标记主位是指由于情景的需要,除陈述句的主语、疑问句中的疑问词或祈使句中的动词以外的小句中的其他成分也可以置于句首做主语的一种情况。这类主位形式具有承上启下、对比、强调、抒发感情或点明话题等效应。这三句话中米歇尔连续使用了“before I get started today”,“as my husband has said”和“and please know that”三个有标记主位,引出了她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370航班想说的内容:第一,美国正在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搜寻;第二,在这困难的时刻,我们的心念和祈祷与飞机上的人的家属和亲人们同在。这三个有标记主位形式的连续使用,吸引了听众对其接下来演讲内容的注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演讲的感染力。从小句结构本身的角度来看,主位的选择是一种失协突出,脱离了主位选择的典型模式。但从语篇整体角度上来看,主位的选择依旧是一种失衡突出,一种建立在失协基础上的失衡突出(黄国文,2001)。虽然米歇尔此次演讲通篇是在鼓励青年学子去国外交流学习,讲述了出国留学所带给自身以及国家间的积极影响,但是她选择在开篇先对大家当时最关心的马航事件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突显出很强的时效性。

二、主位推进模式1.主位同一型各句话以第一句话的主位为主位,而各句话的述位则不一样,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主位展开,呈现出平行的结构模式。主位同一型推进模式连续以同一事物为话题来控制信息的流动。其句际语法关系是并列平等的,其语篇构建功能是提供全文围绕的中心,语篇目的明确,主旨清晰,表现力强(朱永生,2003)。如图所示:T1― R1|T2(=T1)― R2:Tn(=T1)― RnStudying abroad isn't just a fun way to spend a semester - it's quickly becoming the key to success in our global economy. Studying abroad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improving your own future - it's also about shaping the future of your countries and of the world we all share.例子中每个小句的起始部分“studying abroad” 可看作主位,其余部分是有关出国留学的意义为述位,使主位的信息均在这一层面上流动。此例中的述位从不同方面讲述了留学的意义,通过其共同的主位串联起来,告诉读者:出国留学不只是以开心的方式度过一个学期,它正迅速成为全球化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且出国留学绝不仅是改善你们自己的未来,它也关乎塑造你们的国家、关乎我们共有的世界的未来。从语义推进的视角看,这段话的信息流动方式呈线型,其逻辑关系是顺接型的,按重要程度叙述了出国留学的意义:对自身的提升―对经济的推动―对祖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塑造。2.述位同一型各句话都以第一句话的述位为述位,而每一句话的主位则不一样。各句的述位都集中为第一句的述位,呈现出集中的模式。其句际语法关系是并列平等的,逻辑关系属平行添加型,语义信息是平行增补的,且前后句子顺序原则上可以互换。述位同一型句群通常是多中心的,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面型的信息网,功能是对同一面上的不同点进行描述,在语篇构建中可以起到加强语气,渲染气氛和增强说服力的作用。如图所示:T1― R1|T2― R2(=R1):Tn― Rn(=R1)Because that’s how you develop that habit of cooperation,it’s important to live and study abroad. That’s how you come to understand how much we all share,it is worthwhile to live and study abroad. And that’s how you realize that we all have a stake in each other’s success,it is invaluable to live and study abroad.这是米歇尔谈年轻人到彼此国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说话者通过重复述位“it’s important\\worthwhile\\invaluable to live and study abroad”来从三个方面强调出国交换学习的益处:培养合作习惯的方式,了解到我们共享多少东西的途径,以及认识到我们的成功惠及彼此的桥梁。如果将此段文字揉成一个句子:Because that’s how you develop that habit of cooperation,come to understand how much we all share and realize that we all have a stake in each other’s success,it’s important to live and study abroad.其修辞效果和语言力量将大为逊色,无法表达出奥巴马夫人对青年学子去美国交流学习的热切期待和诚挚欢迎。3.延续型上一句话的述位充当下一句话的主位,下一句话的述位又充当再下一句话的主位,就这样一直延展下去。上下句的主位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上句的述位和下句的主位之间应该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等同性,这种结构类似于汉语的顶针修辞格。延续型主位推进程序是按层推进,步步深入的方式来控制信息的流动,因此,它可以用来追溯事物的来龙去脉,使信息平稳连贯地流动,增强其可读性和逻辑性。如图所示:T1― R1|T2(=R1)― R2:Tn(Rn-1)―RnOf his experience studying in China,he said, “to study abroad is a powerful vehicle for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as we move into a new era of citizen diplomacy.” “a new era of citizen diplomacy”- I couldn’t have said it better myself,because that’s really what I’m talking about. I’m talking about ordinary citizen reaching out to the world.例句中,“a new era of citizen diplomacy”(一个公民外交的新时代)是要所表达的内容,在上句中是新信息,在下句中就变成了旧信息和话语的新起点。该例中还有第二处主位推进延续型的体现,述位中的“I’m talking about”成为下一句话的主位:这正是我正在谈的,那就是普通公民走向世界。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看,这是信息流中最为活跃的一种模式,其流动方式是线型的,它不断推动着语篇从一个信息焦点向另一个信息焦点转换,因而在语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主位同一型和述位同一型模式中线型和面型的信息组合方式,都是围绕某一个焦点展开的。而延续型推进模式可以把多个线型和面型的信息组合成一个立体信息网,从而可以实现整个语篇的构建。4.派生型第一句话中的主位是一个一般范畴,后面句子中的主位是这个一般范畴的具体体现。即对第一句话的主位、述位做了叙述以后,后面每句话的主句都从第一句话的主位或述位的某一部分派生出来。派生型的主位推进模式是以“从一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控制信息流动。此信息发展方法反映了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一种特定模式,因而在适当情景中可以产生使信息自由流畅、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效应。如图所示: You see,through the wonders of modern technology,our world is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before. Ideas can cross ocean with the click of a button. Companies can do business and compete with companies across the globe. And we can text,email and skype with people on every continent. 这是讲现代科学技术如何使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联系在一起。选段从三个角度进行派生:思想可以通过点击按钮跨越海洋;全球各地的公司可以进行业务往来和相互竞争;我们自身也可以与各大洲的人们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和Skype进行沟通。从主位推进模式看,“wonders of modern technology”和“our world”统领全篇,引出选段要描述的对象,其后的表达都是对现代科技奇迹和世界组成的部分描述:思想、生意、人际交往,使读者按先识全貌,后察具体的顺序来认识科学技术是如何把世界沟通起来的。这样,读者在脑海中所呈现的形象就会越来越具体、形象、逼真。

三、结语对主位结构的分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探究句子排列与句子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语篇则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以及语篇是如何展开的。在整个语篇信息的发展过程中,米歇尔・奥巴马演讲语篇主位推进的安排非常重视连贯与衔接,内容层次的变换巧妙、自然,使整篇演讲浑然一体,主题引人入胜,拉近了与听众间的距离,为促进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2004. 65-86.

[2]Mathesius,V.On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A].in J Vachek (Ed.) 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C].Bloomington,Ind: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4.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4

“‘无厘头’是流传在广东佛山一带的俚语,意思是指一个人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让人难以理解,表面上显得有些粗俗无聊,但语言或行为的根本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透过玩世不恭的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所在。”[1]20世纪90年代,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对他个人演艺事业的认可,同时也是无厘头电影的鼎盛时期。周星驰凭借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维、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古灵精怪的动作、幽默夸张的语言,完美地诠释了无厘头电影,给受众最重要的精神缓解,引得观众的好评。香港因此刮起一阵“周氏无厘头”狂潮。“‘无厘头’虽然是周星驰早期走向喜剧道路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但是后来他本人却不愿意别人称他的电影为‘无厘头’,因为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用脑、不用花心思。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更偏向于悲喜剧,他总是关注小人物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尴尬和窘迫,而周星驰的演技也并非没有内涵,很久以前的片子现在看来还是让人忍俊不禁,笑中有泪。”[2]每一部片子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以及精心的构思,他的片子不是肤浅无意义的喜剧,而是让观众在笑过之后进行深层的思考。周星驰也曾表示,他没有能力对这个现实的社会做出任何的质疑,可是他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在电影当中。可是不管周星驰怎么想,在观众的心中,他们早已将无厘头与周星驰画上对等号。

二、《大话西游》与《西游降魔篇》的创作风格对比

(一)打破传统的情节解构《西游记》讲述了唐玄奘在三位徒弟的护送下,一路降妖除魔,前往西天取经,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该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传递了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团结一心,突破重重困难的正能量。《大话西游》则讲述了一时动了邪念的孙悟空投胎转世为强盗头头至尊宝,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紫霞仙子,却因挣脱不了的命运,舍弃自己的爱情,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整部片子以至尊宝的爱情为主线而展开,讲述着他对社会的反抗,对于自由的渴求,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体制的束缚,被命运所征服。《西游降魔篇》讲述唐玄奘作为驱魔人,在段小姐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大爱感化了妖魔,依次收服了水怪、猪刚鬣和孙悟空。师徒四人为救百姓于水火,义无反顾地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虽都是讲述西天取经的题材,却在人物创作及情节内容上有着天壤之别,《大话西游》是对《西游记》情节的完全解构,所谓的师徒情义、兄弟义气,不复存在。原著中的斩妖除魔,追求正义,在此片中均未体现,反而在我们看来本应被崇尚、宣扬的品行,在此却被戏谑、嘲讽。而原片并未涉及的爱情却在本片贯穿始终,也以此主线阐述主人公不甘于屈服的悲惨命运。同为原著改编的《西游降魔篇》不是《大话西游》的续集,更不是完全照搬的炒冷饭,《大话西游》是在讲述孙悟空在取经道路上因一时贪欲,又因受不了唐玄奘的啰嗦而一时成妖,误入歧途,后因师父感化以及经历时空穿梭所感所悟,为了拯救爱人,同时也因爱情而皈依佛门,前往西天取经。在讲故事的方式上称为喜剧,但真正看懂之后,该片可谓十足的爱情悲剧。而《西游降魔篇》则更像是《西游记》的前传,它没有紫霞仙子,也没有主人公至尊宝。主旨在讲驱魔人唐玄奘用大爱感化妖魔,并将三位收为徒弟,踏上西天取经的道路。同时此片也可以看做是对《大话西游》中经典台词“爱你一万年”由来的解说,但片中并不以爱情为主线,段小姐对玄奘一片痴心,可玄奘却一心向佛,并不为之动心。《西游降魔篇》更可以看做是一部唤醒人性的片子。[3]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以及《西游降魔篇》能够成为经典,它的成功就在于敢于打破常规,颠覆历史,一改往常严谨的传统题材,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呈现给观众。

(二)各具特色的导演风格《大话西游》是由导演刘镇伟所创作的,上下两部完成只用时一百天。创作初衷是由于他与周星驰都深爱着《西游记》这部原著,两人因这一动机而凑在一起改编了这个传统的名著。刘镇伟在拍摄此片时,是以一种低于观众的身份讲述故事,他将观众放在至高的位置,主要目的是取乐受众。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无厘头风格狂笑不止后,又让观众体会到影片中主人公的悲凉。才华横溢的刘镇伟在做这部片子时,更多地将其定义为爱情悲剧,但是又怕得不到多数观众的喜爱,故融入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这无疑是星爷的一种尝试,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刘镇伟的这部片子成功塑造了至尊宝这一主角人物,深入人心,使至尊宝这一形象与周星驰画上永远的对等号。搞怪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诙谐的情节以及邋里邋遢的小市民形象构成了这部无法被超越的无厘头影片。《西游降魔篇》是由周星驰亲自执导的一部影片,影片中他没有参演任何角色,却将自己的无厘头风格贯穿了始终。从主角到配角,每一个角色都有星爷的身影。片中开头渔村一幕,渔民们夸张的表情,都犹如星爷“附体”,而主角陈玄奘除了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其语言与表情充斥着“周氏无厘头”。该片不同于《大话西游》迎合观众的喜好而创作出来的喜剧。相反,它更多的是站在高于观众的立场,对观众进行引导、说教,但由于穿插着搞怪情节所以不显乏味。从这一主要内涵来看,笔者认为此部片子要高于《大话西游》,不是单纯的爱情片,而是在探讨人性,所以略显高尚。“从该片我们不难看出,周星驰这一导演,是童心未泯的,陈玄奘凭借一本《儿歌三百首》就想驱魔,导演在讲一个理想的成人世界的童话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它是有价值的,应该被我们每个人所追求。”[4]《西游降魔篇》,可以看做是一部魔幻片,它融入精湛的武打特技以及神话的魔妖世界,但是它又更接“地气”,为我们阐述真善美。它亦可看做是一部恐怖片,片子开头的人与水怪大战的血腥场面,让人的心情跌宕起伏,以及猪刚鬣的丑陋形象,表面卖猪,实则杀人无数,让人毛骨悚然,舒淇扮演的驱魔人,与妖怪打斗,几拳下去,魂飞魄散,原形毕露,这一系列场景都可称为惊悚。当然,它同《大话西游》一样都是爱情片,所不同的是,《大话西游》中的爱情抵不过命运,所以给人以悲凉感;而《西游降魔篇》中的爱情虽也夭折,但是为了普度众生,以大爱舍男女小爱,让人心生敬意。经典台词“爱你一万年”也变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部片子主旨明确,三段独立的故事,一个驱魔的主要线索,加之惯有的无厘头风格,配上3D画面,可谓又一经典佳作。《大话西游》的风格以搞笑为主,故在拍摄时多安排喜剧色彩,从人物的造型到场景的选择上都以幽默为主。而《西游降魔篇》则以形象为主,人物的造型不仅追求神似,还要形似。所拍画面更加细致,色彩鲜明,细节处理得也更精准。

(三)颠覆反转的人物设置《大话西游》与《西游降魔篇》两部影片的主角与原著相比,都进行了彻底地反转。唐玄奘在《大话西游》中饰演一位如苍蝇嗡嗡一样惹人烦的配角师父,而孙悟空则作为反体制的主人公。但在《西游降魔中》,孙悟空与沙僧、猪八戒都作为的反角,而陈玄奘则为降妖除魔的大英雄。两部影片,人物极具颠覆反转,敢于打破传统历史,创造新颖的人物性格。《大话西游》中与原著一样,孙悟空是主角,不同的是,悟空由神变为人。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市民形象,作为山贼头头,他幻想着发大财,娶老婆,过日子,也不再有原著中悟空的正面形象,相反是一个作恶多端、野性凶狠的“人”:好色、不负责任、贪恋世俗,欲联合牛魔王杀害唐僧。但孙悟空不愿西天取经的主要原因是受不了唐玄奘不厌其烦的啰嗦,而当我们看到连观世音菩萨都受不了唐玄奘时,又不免对孙悟空生出怜悯之心。影片以爱情为主线,衬托主人公至尊宝连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都没有,以及最后一幕“他好像条狗”的背影,更加渲染了孙悟空这一悲剧形象。但在《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这一形象则沦为彻底的配角,并成为影片中最大的反派,它由《大话西游》中的“人”转为“妖”。这一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孙悟空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它揭开一个猴子的兽性,变得矮小丑陋、气质邪恶、妖性十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该片中的孙悟空过度地追求自由,而违反了社会体制,与这个规则的社会作斗争,那必是。《西游降魔篇》中的孙悟空这一对正面形象的绝对反转其实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更加符合我们所认可的道德标准,脱离群体,蔑视社会是应该被正义所制服的。

唐玄奘这一在《大话西游》中极力丑化的形象,到了《西游降魔篇》中又大力美化,极度赞美。在《大话西游》中,唐玄奘是一个絮絮叨叨令人生厌的说教者的身份,他虽心地善良,并无恶意,遵循社会体制,维护社会正义,但是却没有自知之明,一味地说教,甚至连妖怪都受不了他的啰嗦而自杀,令人反感。而在《西游降魔篇》中,唐僧转为主角,整个影片剧情的发展围绕他来展开,他的世界观贯穿整部影片。这一形象更接近原著《西游记》中唐玄奘的本性,甚至将他的善性更加扩大化。他真实自然,不再是一个无情无欲木讷的高僧,他会为了被妖怪杀害的小女孩痛哭流涕,也会为爱情动容,但是因为心怀大爱而舍弃心中的小爱。他甚至还多了些才气,也不再是以往窝囊的形象,他敢于反抗魔道,手拿《儿歌三百首》试图唤醒妖魔内心的人性,这种单纯与勇气,更令观众感动。沙悟净与猪八戒这两个人物在《大话西游》中并没有过多的渲染,尊重原著,是两个一心保护师父西天取经的好徒弟。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喜剧色彩,性别转化等设置,为剧情加了不少分。而在《西游降魔篇》中,这两个人物成为不折不扣的反派。沙悟净曾是一个好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落入水中的孩子救起,却被村民冤枉成人贩子,将其活活打死,后成为妖,开始报复百姓。而猪刚鬣,因为捉到自己的妻子与一个美男通奸后而被打死,化作猪妖,来祸害百姓。化身一个白面小书生,但内心却极其凶残。在《西游降魔篇》中,这两个人物本性都善良,却在经历了背叛之后,魔性暴露,这便有了唐玄奘唤醒其天性的使命。“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影片中的人物有了巨大的反转。唐僧的人性光芒凸显,而作为妖怪的猴子、猪八戒以及水怪则是兽性占了上风。”[5]这一人物的设置,其实更符合人们的常规理解,即人就是人,是善良的,而妖就是妖,内心有丑恶的一面,是需要人驯化的。

三、结语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5

关键词: 英语演讲 多维培养方法 互联网+

英语的国际地位决定了英语演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演讲水平,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每年联合举办一次“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每年一次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这些展示中国大学生外语能力、沟通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全国性赛事,促使“英语演讲”这门课程自2005年起从美国引入中国高校之后在中国高校受到广泛关注。开设英语演讲课最初是为了满足这些全国性英语演讲赛事的需求,现在因其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交流地位而成了“受欢迎的”课程。演讲学领域的国际专业学者Stephen Lucas认为英语演讲的培养不仅能够在口语交际方面,而且能够在写作、听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整体英语水平等方面提高演讲人的“核心技能和能力(core skills and competencies)”。然而,国内有关英语演讲的教材大部分取材于国外,与西方早已存在了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演讲教育传统相比,我们既稚嫩又不接地气,容易混淆英语演讲课与英语口语课之间的界限,横亘在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和思维障碍使得大学生们的整体英语水平的“核心技能和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从这些年来的英语演讲课程、培训、比赛情况看,大学生作为个体在英语演讲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说服力弱、组织混乱、言之无物、语言错误、自信不够等,尤其在即兴演讲的环节,学生容易出现对英语演讲主题挖掘深度不颉⒃谧橹演讲材料时不能信手拈来、思辨能力弱等问题,这些状况可以由以下多维的培养方法和激励措施进行改善。

一、自信愉快策略

自信对于成功的英语演讲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演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讲者的自我感觉和心理素质的高低。大学生对英语演讲的自信心不足体现在多方面,如:在英语演讲课堂或其他教学活动中害怕引人注目,不敢提问、不敢发言,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回避和掩饰自己的不足等,表现在演讲竞赛中是容易在竞争中退缩,甚至有优势却不敢参与比赛。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维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让学生正视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正常人中,绝大多数人在公众演讲中都会有紧张、忧虑或害怕的体验,自己不是少数缺乏自信心的人,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化消极为积极。其次,要学会自我接受,改变对自己不合理的期望,认识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长处,以自己的独特性为骄傲,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为这份生命增添更多的精彩。还要学会运用幽默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维护个人自尊,保持心理平衡,把英语演讲中所受的挫折更多地归于客观因素,而把英语演讲的进步和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老师除了要及时恰当地给予赞扬之外,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之间鼓励与肯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逐渐变得自信,以往被看得困难重重的英语演讲也会慢慢演变为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

二、认知特点探寻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每个学生有自己喜欢的信息输入方式,约31%的学生喜欢通过看视频,10%通过看图片,23%通过阅读,18%通过讨论,18%通过听讲座。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在英语演讲教学中融入各种信息输入方式,并且要针对每个学生问卷的反馈情况进行小组分类,组成课后演讲学习小组,发挥各自的认知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英语演讲如果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就势必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特别是当课时有限的英语演讲课成为一门选修课,而非只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开设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如:比较内向不爱讲话的学生,可以从有准备的背诵开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稿背诵,背诵时间从1分钟慢慢过渡到4分钟,其间每次背诵之后都有同学进行点评与建议,教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性格外向敢于发言的学生,除了要积极给他们创造演讲机会之外,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发言内容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引导他们提高演讲的水平。对于英语基础好而又有着强烈的演讲欲望的学生,则要进行高水平英语学习要求,指导他们大量阅读各种英文书籍、文章,写出高水平的演讲稿,作较长的评论,从而过渡到训练有素、逻辑严密的即兴演讲环节,并且通过领头示范的作用使得他们的英语演讲水平得到提高。其目的是让所有英语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在英语演讲的学习中既获得信心又获得乐趣,关键是每个人都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的进步。举行和参与英语演讲比赛更是一种促进英语教与学的手段,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有较大影响,并能转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深而广的阅读

做好英语演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即兴演讲的压力大于定题演讲,尤其是“即兴演讲+现场提问”的方式,这更是让学生感到最难、最大的挑战。有的学生不是因为自己的语音语调不好,演讲姿态形象不好,而是由于没有经过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有效训练,拿到演讲题目却感到无话可说。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英语演讲失语症?没有现成的完整培训资料可利用,尤其是缺乏即兴演讲培训的共享资源,一切都要靠教师自己摸索。有条件的高校把训练个别学生英语演讲的工作交给高水平的外教来完成,但这样英语演讲就变成了一个小众的受益行为,偏离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初衷。毋庸置疑,要想做好英语演讲,学生就要进行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阅读,进行东西方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读经典英文小说,每天上网浏览国外知名新闻媒体的网站,在周总结的时候进行话题讨论。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名篇,只有把这些优美地道的名篇、名段牢记在心,才能进行输出,做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当然,广泛的阅读要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年龄特点,有效的语言输入应该是学生能理解的、有意义、有趣的,并且要有足够的量,这样才能够为语言的输出创造条件。在阅读学习中更要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强化批判性思维。“思辨”被认为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核,也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表达能力的训练、知识储备的扩充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英语演讲所体现的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三方面的有效结合。田朝霞归纳了自2010年以来连续担任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的评委Peter Pober教授对于中国学生在演讲中所体现的问题为“思辨欠缺、知识缺乏、视野狭窄,以及公众交流意识淡薄”,其中“思辨欠缺”处于第一位,这份欠缺说明了英语演讲“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先练写再练说

英语演讲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做好演讲,就要先从练习写演讲稿开始,做到有章法地进行演讲。学生可以先研读历年来的优秀演讲稿,对演讲主题进行归类,借鉴优秀大学生演讲的解题思路。例如: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曾出过的题目有:“Financial Crisis and Global Opportunity”(2009),“Beijing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Globalized Age”(2010),“Nuclear Power:Blessing or Disaster to Humankind?”(2011),“Cultural Diversity and Globalization”(2012),“My Chinese Dream”(2013)等,涉及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常见话题,而非冷僻的主题。通过分析借鉴,学生既可以在短时期内对各种相关演讲主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主题内容,开拓思路。这些演讲稿虽然经过指导教师的多次修改,但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的思路,而非背诵老师的作品,因此可以选择作为学生英语演讲的自学材料。在研究完别人的演讲稿之后,学生要着手写自己的演讲稿,经过与老师的探讨修改之后要脱稿背诵,做到既流利通畅又背得自然,老师要在学生背稿完成后进行提问训练,让学生有一个从背诵到真实语境的过渡,锻炼应变能力。背诵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是学习、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反复经过几十次训练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写稿子的语篇组织能力越来越强,这时候就可以逐渐开始训练学生的即兴演讲了。有了之前的英语知识输入和演讲稿书写的训练,学生的即兴演讲就会形成基本的语篇结构感,这时只需要大致列一个演讲提纲就可以开始进行即兴演讲。

五、反馈讨论机制

学生的演讲学习过程艰辛而寂寞,往往是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默默苦练的,拖延或者不能按时完成自习内容的情况时有发生,可以做一些改进,如加入撰写心得体会和定时举办小组讨论反馈。学生读英文名著、听故事、看影片等,在听、看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心得体会撰写,进行每周一次的反馈与讨论,在与同学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深刻、独到的见解。这在其他英语课堂上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介入英语演讲,同时进行简短的读书反馈与讨论,既能克服传统教学侧重语言输入的弊端,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再如:这种反馈与讨论的英语演讲也可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改变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其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积极运用网络音视频及时反馈学生英语演讲时出现的问题,比如:把学生在公众场合做的演讲录下来,事后让他们在群里观看彼此的录像,提出有效建议,使学生形成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此外,还可以通过听演讲录音改善自己的英语节奏感,根据演讲的内容、表达感情和现场情绪的需要,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六、中外师资配合

英语是用来进行交流的,如果学生缺乏来自英美国家外教的交流与指点,就势必会削弱演讲的自信心,因此要给学生创造获得与外教交流指点的机会。中国教师可以与外籍教师进行穿插提问,针对学生演讲的问题要态度亲切、清楚具w,避免模棱两可、难度过大,如果学生回答过于简短,教师就应该鼓励其进行解释、扩展和说明,教会学生回答问题要语言简洁、内容具体、有说服力和新颖,可以适当地运用引语,或是结合自身的经历展开回答,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幽默,反问等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形式是交际手段,交流信息和思想才是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演讲比赛中,文秋方观察到“外方评委通常以听懂意义为前提来判断选手的演讲能力”,而“而中方评委时而将形式与意义分开,对选手所犯的个别低级语法错误给以过多的关注,有以点代面的倾向”。在授课过程中,中国教师要回避过多地强调批评单词的正确发音、连读,个别的语法错误等问题,忽略了思想内容交流的重要性。要研究学生英语演讲稿的篇章结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外教共同指导学生的演讲稿。王立非认为中国学生英语演讲语块典型错误包括母语迁移错误、习得错误、冗余错误、混用错误等,因此英语演讲教学可围绕会话保持语块、会话目的语块、话题相关语块、话语设置语块和交际策略语块展开。观察到中国学生过多使用从句和情态动词,而立场动词和介词短语to使用较少,王立非建议在编撰演讲教材和演讲教学时,应设法通过加强话语立场构块的练习,发展口语的流利度和准确性。在演讲课中,教师应着重讲解立场构块在表达观点和说服听众方面的作用,提供丰富、多样、地道的话语立场词汇与句法构块输入,通过大量模仿和接触,提高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

七、“互联网+”激励

当今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与学习已发生质的变化,“互联网+教育”对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带来了深刻影响,“互联网+”的新趋势可以与英语演讲学习有机融合,使英语演讲教学走向学生的电脑终端或者智能手机,有效融合成为课堂教学的极大有益补充。英语演讲教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学生,学生不但要有优秀的语言功底和思辨能力,还要具有坚强的信念和能吃苦的精神,大量阅读、写作、练习,这样才能在老师的督促之下完成学习计划,不断进取,从而达到较高的整体英语水平。英语演讲的习得是艰辛的,尤其对于为数不多的几个接受训练的竞赛选手而言,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孤军奋战,有时候学习还会因止步不前而显得枯燥,这就需要教师把英语演讲教学变为能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从竞赛走向普及平台。例如:各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结合本校大学生信息常用的渠道――微博、微信等,建立英语演讲教与学的渠道。这些平台可以由以下板块构成:英语名人名言、英美文化、英语新闻、名家讲坛、英语演讲技巧、英语演讲稿范文、英语即兴演讲库、英语演讲网络比赛和与英美大学生的校际演讲交流等。英语演讲学习内容或者介绍英语演讲近况,把英语演讲学习变成一个公开的舞台,学生将获得更多的督促力和动力,掌握娴熟的英语演讲技巧,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关注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对于参与的学生来说,将通过演讲的尝试和成功获得今后求职、深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朝霞.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从Peter Pober教授对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选手的点评谈起[J].中国大学教学,2015(08).

[2]Stephen E.LUCAS.英语演讲与中国大学生人才培养(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3(02).

[3]王立非,马会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生英语演讲话语立场构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5).

[4]王立非,钱娟.我国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语块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外语学刊,2009(02).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6

在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笔者提出的一些方法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

角色反串法即为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而往往忽略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学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次课亲自展示,每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学生讲授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让其他同学来评价。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能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方面可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大动力。

(二)团队表演法

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此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方式可解决此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

由于目前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让每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篇目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细分为研读、改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体现为成绩。为了使上述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二、主体意识强化所取得的初步效果及其意义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7

在欣赏表演艺术的时候,我们除了要了解表演艺术本身的情节背景外,还应该了解该种表演艺术样式当时发展的状况及其时代大背景。电影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由原来的“默片”变成了有声电影,这种变化,不仅是电影本身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因为,“人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从无声到有声,再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

选文1

有声与无声之间

祝晓风

人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从无声到有声,再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作为人的精神生命乃至生命本身的表现形式,文学与电影,大体可以算做无声与有声。

但实际上,这文学之无声,却也有“有声”在里面。以文字形式、印刷制品为物质载体而表现的各类文学作品,现在虽然主要通过阅读而为读者所欣赏,但以前大多也都是有声的。诗,不用讲了。先民的诗,据学者们考证,原先都是唱的或可唱的,有的也许还配着乐。从先秦的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原来也大都是配着曲唱的。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流传下来的各个朝代的戏曲文本,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当年都是由人演出的,观众欣赏的是整个演出,欣赏者是能看到能听到的。那整个儿的演出,则包括了表演、鼓乐、舞台等,还有观众的现场反应,加在一起才差不多是那个作品。当代的各种戏剧剧本,电影剧本,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不完全的作品。所以,研究这些广义而言也算文学的作品,真正地“阅读”文本,是看演出,不论是电影还是戏剧。当然,读纯文字的文本也有“意义”,但“意义”不同。就是现在感觉上用来阅读的小说,古代也是说书人嘴上的故事。当然,西方的小说传统与此不同,那要另当别论。但西方人研究小说,也有的喜欢用音乐的术语,比如巴赫金用“复调”“多声部”来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的特点。这说明他们也是能“听”见小说的声音的。

从另一个层次讲,文学创作中,有所谓“言为心声”一说,这是从创作者一方讲;从阅读者、听受者来讲,说一部小说扣人心弦,那就是说心弦振动,弦动,当然就会有声音。如果说振聋发聩,虽是比喻,但也可说明,文字作品也是有声的。只不过那是无声之声而已。

上面说的是无声之有声。而电影,现在看虽是有声的,却也恰恰是由无声而有声、既有声也无声的。1930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问世,但无声电影的批量的商业制作,却是一直到1936才算结束。最初的无声电影,如《劳工之爱情》《神女》,都是名品,但现在也都是电影史上的文物了,说起来感觉很遥远,如文学史上的先秦诸子。外国的无声片,如《战舰波将金号》《党同伐异》等,也都为人熟知,现在也都是大学电影课教学的必读篇目,广为人知。这是就电影而言的无声与有声。

(选自《读书》2011年第8期)

点击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母题,这个悲剧故事早在《左传》中就有记载,以后流传的版本,其故事情节大体相同,只是不同的作者,出于不同价值观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改编。中国的传统故事,甚至还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如此青睐“赵氏孤儿”,是因为他们把这个经典故事当做了展示人性的载体。

选文2

《赵氏孤儿》的N种版本

蒋庆锁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的魅力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根据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伦理观的需要,对之进行不同的改编,进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可阐释性,从而释放出不同时代的光芒。《赵氏孤儿》无疑正是一部在中西文化的两个世界里都能大放异彩的经典版本。

众所周知,“赵氏孤儿”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悲剧故事。其基本故事框架是奸臣屠岸贾设计灭赵氏全门,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换得屠岸贾的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最后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从《左传》《史记》的历史传奇,到元代纪君祥的杂剧《冤抱冤赵氏孤儿》,此后,程婴救孤的义举一直被人们发扬光大,如京剧《八义图》(《搜孤救孤》),潮剧《程婴救孤儿》,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林兆华版话剧《赵氏孤儿》以及田沁鑫版《赵氏孤儿》。l8世纪以后,《赵氏孤儿》还被译为外文介绍到国外,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歌德的《中国英雄》和赫察特的《中国孤儿》。虽然《赵氏孤儿》诞生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经过中西不同作者的改编,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解读视角。考察中西版本的不同之处,便可大致看出中西文化在理解“复仇”这一人类重大主题上的不同态度。

中国版的《赵氏孤儿》,虽然经历了不同朝代作者的改编,以及当代剧作家的精心打造,甚至消隐和悬置了复仇的主题,但是其基本的内涵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受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制约,通过临危托孤、搜寻孤儿、舍命救孤、遗孤报仇等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展现正义和邪恶、忠良和奸佞之间的斗争和较量,最终结果是,奸臣遭到报应,忠良得到安抚。第一,《赵氏孤儿》中程婴、韩厥等一系列士人的壮举,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的仁者思想;第二,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序列中,以血亲为基础的家族力量处于所有力量中的核心位置,托孤、搜孤、救孤均围绕着血亲展开;第三,复仇虽然是全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永恒主题,但是《赵氏孤儿》所呈现的中国式复仇是在儒家的框架下进行的。中国式的复仇强调因果报应,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不仅如此,中国式的复仇住往与暴力连接在一起,复仇者通过暴力手段消灭仇家的身体,具有不可质疑的正当性。

但是《赵氏孤儿》经如伏尔泰、歌德、赫察特改编后,却呈现出一些迥然不同于东方文化的西方版本。以被西方人所熟悉和推崇的伏尔泰版的《中国孤儿》为例,伏尔泰对《赵氏孤儿》从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创作意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编,不仅将故事背景由春秋时期改为成吉思汗入主中原时,阶级仇改为民族仇,而且将主要人物也做了更改,屠岸贾改为成吉思汗,程婴改为宋朝大臣,程婴之妻改为一个充满了西方色彩的名字伊美达,更重要的是将故事情节也做了修改,成吉思汗攻陷北京后四处搜捕大宋遗孤,宋朝大臣尚德决定用亲生儿子顶替大宋遗孤。其妻伊达美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送死,决定向成吉思汗道出实情,期望求得成吉思汗的宽恕。故事在此设计了充满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早年成吉思汗曾向伊美达求婚,被伊美达拒绝,现在成吉思汗痴心不改,要挟伊美达改嫁。伊美达严词拒绝了成吉思汗的无理要求,而且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拯救丈夫和孩子的行动中。成吉思汗大为感动,下令宽恕了所有的人。通过改编《中国孤儿》,伏尔泰对中国盛久不衰的复仇主题做了根本性的变革,让主人公放弃了复仇,显然寄托了作为启蒙运动健将的伏尔泰的理想,即“力图匡正法国江河日下的道德风尚,推进启蒙运动的开展。因此主题不再是复仇和忠义,而是理性、仁爱;不再是充满悲剧的氛围,而是洋溢着和解和道德的光彩。”

(选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9期)

对比欣赏

这两篇文章都是谈论表演艺术的,有着相似的思想内容,都谈到了表演艺术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也很相近,都是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谈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旁征博引,论述充分。既有高超的艺术性,又写得趣味盎然,有很强的可读性。下面就谈谈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在写作手法上,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有声与无声之间》(以下简称《有》)中有两处对比。在《有》中,首先是无声与有声的对比,这种对比是很明显的,也是很直接的。接下来作者拿文学和电影对比,文学是“无声胜有声”,这是因为文学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而电影却是“现在看虽是有声的,却也恰恰是由无声而有声、既有声也无声的”。在《〈赵氏孤儿〉的N种版本》(以下简称《赵》)中,作者只运用了一处对比手法,那就是拿中国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和国外作家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做对比。中国作家改编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复仇和忠义的主题,而国外作家的改编则是为了体现理性、仁爱的主题。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8

关键词:导语设计 形式 悬念 激情

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在谈创作经验时说过:“最难的是开始,也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文章开头难写,同样道理,一个语文教师的开场白也不容易把握,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学生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头学生对你的话不感兴趣,注意力一旦被分散了,那后面你再精彩的讲解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匠心独运的导入语,以其新颖、奇趣、敏慧之美,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课堂上的气氛,在瞬间里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讲解内容顺利地搭梯架桥。

语文课导语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讲述故事,扣人心弦

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可用这样一件小事开头: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过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就这样,自然导入课文。

又如,在讲古代诗歌《迢迢牵牛星》时,我们可以先从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课文。

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而作为花季雨季的中学生好奇心尤甚。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导语中要有意制造疑问,创造悬念引人深思。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习惯。如在讲《清明》时,可这样导入,唐代大诗人有一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有名的唐诗,广为流传。大家都说写得好,我却认为它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儿呢,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一会儿谈……这样,学生的胃口就被调起来了。

等到讲到一定阶段,老师说:“这首诗哪里有问题呢?累赘。既然在下雨,那雨肯定是“纷纷”,故“纷纷”二字多余;“行人”肯定是在“路上”嘛,故第二句“路上”累赘;“酒家何处有”,本身就包含了问的意味,故“借问”也多余;……最后,这首诗可改成:“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学生恍然大悟。

三、以唱代说,活跃气氛

一般的导语都采用讲的形式,而某一堂课试着以“唱”导入,会显得新颖、别致,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讲《鸿门宴》时,教师可演唱《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进入课文的学习。再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和李煜的《虞美人》时,可采用教师吟唱,教学生演唱,师生共同吟唱的形式。这样,把词的内容变成演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演唱走进了诗词的意境。

四、诗联导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引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提问:这句名言是谁说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自然引出文章作者其人其事。

又如,在教学《勾践灭吴》时,引介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聊斋屋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提问:“对联的下联所写何人?他是怎样吞灭吴国的?请看课文《勾践灭吴》。”

五、巧妙过渡,推陈出新

有些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提示以前所学知识巧妙过渡到即将要讲之内容。

如在讲高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外国诗四首时,可这样说:“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一定收获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

再如,在讲《祭十二郎文》时,我们可这样导入:上了高中,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唱”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以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六、提纲挈领,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要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述,一目了然,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如讲《项链》:今天,我们上《项链》一课,这篇课文两课时完成。今天我们的任务是:①了解作家作品;②了解本文产生的时代背景;③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小说思路,并品味构思的巧妙。

七、激情演讲,身临其境

教师精心设计演讲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如对于高一的新同学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演讲:“同学们,自小学时的a,o,e开始,语文便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在学习语文的旅途中,你有过哪些收获、体会和感受呢?今天,当你手捧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高中语文课本时,你是否在思考:高中语文学些什么呢?我是否也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呢?且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高中语文课本,去与鲁迅、朱自清、郭沫若、高尔基、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等对话,去感受文学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去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

以上只是导语在语文课上的几种应用,其实,导语设计的形式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一课一样,学生情况一班一样,社会发展也一天一样,课堂导语设计也应随机应变,不拘一格。但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导入课文,我们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导语要精,不能过长;二、导语要巧,富有趣味,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三、导语要准,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正确的轨道。

只要我们严肃认真地对待每篇课文每堂课的导语,并善于学习、研究和总结,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导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语文教学通讯》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9

1.听

鉴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大多薄弱,根据学生情况必要时可以适当的使用双语,总之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听英语的机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慢语速,并借用身势语,即肢体和表情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要尽量使用简单的和学生已经掌握的词汇讲解;教师对于学生较难听懂的句子可以采用重复的方法或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意思,甚至双语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他们因听不懂而产生对英语的恐惧和抵触等消极情绪,相反地要帮他们听懂,让他们渴望听,这样才能达到逐步提高听力水平的教学目的,进而他们才能有欲望要开口说,从而获得学习英语的自信和兴趣!

教师的这种语言输出模式逐渐地会被学生接受、熟悉甚至模仿,从而他们不仅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口语词汇和句式结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声频和视频相兼容的英语教学课堂,引领学生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

2.说

谈到说英语,这对很多中职学生来说可谓是一件困难的事。在笔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说英语,而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发音有问题,或不会正确地发很多音,从而造成部分人不敢说,继而不愿说。的确如此,笔者在观摩中职生英语技能大赛时也发现即使是在台上演讲的很多中职生也会出现发音方面的明显问题,比如:在英语技能大赛中,有学生曾把演讲题目“MyIdeaJob”中的idea重音发到词首,有的学生会因自身的错误发音让评委不能明白,所以在中职英语课起初就很有必要逐步贯穿英语语音的教学内容,得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标发音方法与单词的拼读规则,训练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指导学生能独立准确地运用拼读规则拼读出新旧英语词汇;还要注重单词与句子中的重音,划分句子意群,并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以及语句中词汇的连读、失去爆破、略读、同化、浊化等现象。

3.文化差异

对于学英语和想要在英语技能大赛中有良好表现的中职生,培养英语思维也很重要,教师很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文语篇模式与中文语篇模式有着一定的差异。英语语篇主要是演绎式直线型的,惯于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然后运用各种逻辑衔接手段逐层展开,层层推进证明观点;而汉语语篇主要是归纳式螺旋型的,先叙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展开论述,最后才出现结论观点。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精讲一些逻辑结构清晰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段落以至整篇文章的写作模式,画出结构图,体会英文的思维方式,然后要求学生套用类似的结构进行口语或写作练习。

二、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

在教学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害怕失败的心理,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以此来增强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比如,可以利用每次课堂的前几分中,分别让一到三个学生到讲台上用英语给大家讲其生活中感兴趣的一件事,或讲解事先准备好的谚语等,以此锻炼表达能力和开口讲英语的胆量;还可以在学生进行复述式演讲时,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让英语水平薄弱的学生去说要用到的词汇,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去说要用到的句型,再经过讨论让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去组织言语进行演讲,这样就让所有学生都有言可发,有的可做。

2.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充满了竞争,作为中职生需要有竞争意识,学会推销自我。在教学时,我们要纠正有的学生的保守态度,发动学生去参与各种课堂活动,促成他们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精神,如进行小组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

3.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在竞争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

三、结语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10

比喻之美。文章首段,作者就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这两句给人以典雅华丽的形象感。以“灯塔”喻“宣言”,以“火”喻“摧残生命的不义”,妥帖、生动,褒扬之情溢于言表,更以“欢乐的黎明”喻解放黑奴宣言诞生的历史意义,以“漫漫长夜”喻黑人的苦难生活,确切、形象,爱憎怜厌泾渭分明。文中的比喻大多采用“本体+的/之+喻体”的格式,如“叛乱的旋风”“正义之宫”“暴行的旋风”等等,简练明白,通俗易懂。还有幽默而辛辣的借喻,如“空头支票”,指摘美国政府的言而无信,无视黑人的苦难,实在经典。

排比之美。排比的效果就是增强气势,使观点表述更明晰,情感更具冲击力。文中有复句排比,如第10至第13自然段,四次运用“只要……就……”这种条件复句,具体地描述出我们“绝不会满足”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处境。还有短语排比,如第27自然段中的“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这些动词性短语的密集铺排,简洁有力,干净利落,如咚咚战鼓,似声声号角,传达了与所有受难群众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的决心。又如第16自然段中的“回到……去”这种“动+宾+补”式动词短语的六次铺排,倡导人们回到广阔的社会底层中去,追寻自由的绿洲,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反复之美。反复的效果是强调所述观点,增强说理气势。这篇演讲词多处使用反复辞格:词语反复,如第五段中,“现在”这个时间名词的六次反复,强调实现种族平等已经迫在眉睫;短语反复,如第二自然段中“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个时间状语四次反复,强调种族歧视的历史痼疾依然未得到根除的现状,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反思;否定句反复,“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四次反复,强烈地吐露了被压迫者的怨恨与愤懑;陈述句反复,“我有一个梦想”六次反复,“我今天有一个梦想”两次反复,既凸显了演讲的主题,又在语势上构成一种力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