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篇

时间:2023-04-03 06:04:15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1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 是白还是灰

今夜飘雪早已轮回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

相传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与你 竟也要分飞

消融积雪随风尽消退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2

一、光彩夺人的诗意美

《孔雀东南飞》这首叙事诗蕴涵着光彩夺人的诗意美而无平铺直叙、枯瘠乏味之感。这里的诗意美是指叙事和抒情水融,从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主情性的特点。诗的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来作比兴,用“徘徊”的美丽的孔雀揭开了悲剧的序幕,给全诗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而又浪漫的色彩。在这里,孔雀已不单纯是一种物象,而是具有诗意美的能引起人们无限诗意想象的形象:人们或许由孔雀的美丽想到了人儿的可爱,或许由天上比翼双飞的孔雀想到了人间心心相印的有情人;而由孔雀的“徘徊”,人们或许又想到了世间的悲愁与离散等等。《孔雀东南飞》的诗意美,还体现在作品通过夸张生动、铺排华丽的看似平和、美丽的外在叙事隐隐地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伤与幽怨之情。如新妇被告知驱遣后,作品借新妇之口,生动而不无夸张地描绘了她的用物的精美与丰富,表明她确实是一个心灵手巧、辛勤劳作的好女子。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女子却遭受着如此不公的对待,虽然作品只字未为刘兰芝直白地鸣不平,但无论谁读到这里,都会对女主人公心生纠结的同情之心,并对焦母的专横无理、自私残忍生出十分的愤慨之情。这样的不露声色的叙事暗含的抒情达到了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效果,更增加了作品的诗意氛围与悲剧魅力,也更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这种诗意美还体现在作品中抒情性文字的穿插、浪漫的结尾等。焦仲卿和刘兰芝密订死约,准备以死殉情,以死来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时,作品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两句有限的诗句精炼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的那种满腹惆怅、感慨万千的感情。这首现实主义的叙事长诗的结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想象出二人墓地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和鸣的美丽境界,象征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的永恒,以及人们对叛逆者的赞美,也表达了人们渴望与追求爱情的理想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孔雀东南飞》的另一美是它的那种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悲剧美。刘兰芝简直就是美的化身。作品两次提到她从13岁到16岁的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闺中女子的本领,尽管没有超出封建社会对少女的规范,却也说明她很聪明,有教养,写出了她的才技美。作品还极力铺陈了她的外表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使她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同时,她还是心地善良、钟情温存、有爱心有孝心的可亲可敬的好女子。在拜别阿母时,虽话有讽刺,但还想着“念母劳家里”。在告别小姑时,“泪落连珠子”,还不忘嘱咐小姑莫贪玩照顾老人,“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在与仲卿离别时,发下了“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山盟海誓。而且,在分手后,刘兰芝不为新嫁郎的荣华富贵所诱惑,也不为兄长的独断专行所慑服,如实坚定地信守着自己的诺言。而正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理想化的女性,却遭受到了极端的压迫与极大的不幸,最终落得个以死殉情的悲凉凄惨的结局。这种寓美于悲的艺术手法,更加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效果,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心与爱憎感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种辩证的艺术美学,许多作家都曾采用过。像巴金的《家》,梅、鸣凤、瑞珏等都是长得非常美丽、心地非常善良的好女子,然而她们却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一个个悲惨地死去了。

说到主题思想,《孔雀东南飞》不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忍,而且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深层心理与人性:对美好纯洁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而这是永恒的,是穿透岁月并跨越空间的永恒。不管人类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人性如何异化,人依然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会变为其他的物。所以,焦仲卿、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以至痴狂,打开了人们的心扉,寄托了人们的情思,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至真至美的爱情。然而,就像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个悲剧一样,现实中,美满的婚姻固然存在,但不幸的婚姻、爱情依然折磨着多情的人们。因为社会如此的复杂,爱情有时显得是那样的脆弱。在封建社会,有财产、门第的分界,礼教的束缚;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依然存在,干预儿女婚姻的“焦母”还可能是长命百岁的。这就使得作品带有了超越时空、超越阶级意识的永恒性,它与后世的爱情题材的名作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爱情题材模式:两情相爱――被拆散――坚决的反抗与斗争――终成眷属或双双殉情之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3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主题;隶属

对《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雀》)的主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哈姆雷特”只有一个,特别是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但作者既将作品付世,文本便已独立存在。怕再难还原“一个”“哈姆雷特”了。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是所有伟大传世之作的夙命。《孔雀》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写作,不过是以一得之见,奢望终结《孔雀》的主题之争,并试图为类似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解决视角。

1 历史主义与实用主义方法批判

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提炼,有两种常见的观点和方法(非主流的限于篇幅,不便提及):一是,历史主义,把作品放归作者思想和其生活的时代里去考察,试图得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意图式主题;二是,实用主义,把作品拉扯到读者的心态和当下的生活环境里来发挥。生出不同的感受式主题。二者的冲突其实是主观冲突,因为“意图”常常也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各异的主观性结论。

历史主义看重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要求对作品的理解必须以对作者的思想和个人身世遭际的了解为前提,以作者的本来意图为准绳,非要把“作者意图”投射到文本中,其实也是“被投射”、“被主题”。实用主义的主题其实不能叫做“主题”,只能称之为“读后感”。二都把文本思想锁定在或“古”或“今”的坐标点上,从作者或读者身上找所谓的“主题”。这两种观点和方法有时又交织在一起,成为历史主义的实用方法。即以实用为目的作“历史”的考察。如评《红楼梦》中,有人通过对作者生平和所处时代的考察,结合当下的思潮,认为《红楼梦》:“笔锋深深地插入了封建制度的心脏,解剖了它的毒瘤与脓疮,暴露了它的黑暗与罪恶,展示了它的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①《红楼梦》中的故事一定要贴上“封建社会”的标签?封建社会已经成为过去,人们为什么还要反复研读《红楼梦》?入迷的读者都是在看“邻家”故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作者仅是为了遗后世以“自家故事”?这样的主题如何来解释它的千古流传和普遍意义?

2 用文本主义方法考察《孔雀》的主题之争

笔者主张文本主义的研究方法,把文本自身作一客观存在,主要从文本自身来发掘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作超文本、超意图、超感受的升华,揭示其普遍意义。

2.1 实用主义的“主题”

《孔雀》的这类“主题”,产生于“五四”时期,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延续至今,拿当下的观点看古文,认为《孔雀》的主旨是批判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如俞平伯:《孔雀》“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在于能当反抗礼教的旗手,对着传统伦理的最中心点‘孝道’给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头一棒”②。文本中的“奉事循公姥”是反“孝道的吗?再如余冠英:“《孔雀》的伟大不在于故事哀艳,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仅仅在于文字优美,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表现了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人们的反抗。”③作者并不一定有反封建意识,是论者强加的。诸如此类,拿时下的观念给文本贴标签。够升华,在使文本的思想境界大大超前的同时,却抹杀了其当下意义。

2.2 历史主义的主题

把《孔雀》还原到作者生活的环境中来考察。如有人撰文认为:“回归到历史真实的解读应是:赞美封建时代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警示人们应树立封建主义的贞忠观;同时也表现了封建乱世中对以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统治不能为继的隐忧,渴望重建封建正常统治秩序的绝对权威。”④文章从作品产生的年代“汉末建安中”――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初创,不容“礼崩乐坏”;作品作者属知识分子;甚至考察收录者徐陵的生活背景;“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渴望重建封建正常统治秩序”的“主题”。制度初创时就没有批判?知识分子都是统治阶级的附庸?照此逻辑,马、恩的著作也会是维护资本主义的了。仅从文本中,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出这个“主题”的。今天的人们仍反复吟诵《孔雀》,莫非是渴望重回封建时代?这种思想够深刻的。居然被同样深刻的某教师所认同,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互动”,得出了“告戒人们应重树封建礼教的绝对权威”的“主题”,还要求学生据此写小论文。真是够难为学生了。这类回归历史“本原”的“主题”,其实反映了论者思想的“与时俱进”,看似返璞归真,实为矫揉造作。

3 用文本主义方法重新思考《孔雀》的主题之争

3.1 单整合法

文本是文学的载体,一切文学活动本来都是围绕文本来进行的:作家创作文本,读者阅读文本,批评家研究文本。然而有意思的是,尽管文本位居一切文学活动的中心,中国论者,却很少从文本自身来探讨文学的主题。特别是在对《孔雀》的研究分析中。因而,在对文学作品主题和意义的分析中,多表现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形式、内容、意义(主题),形式指信息呈现的方式、手段、体裁;内容包括意象、情节、线索、语气,具体的情感、观点等;而主题,应是文本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散发出的香味。应主要地从对文本自身的研读中来提炼,而不必过于看重文本之外的所谓“作者意图”;更不能只对文本走马观花,择其一二,掺入杂念,随意“感受”。

“意图”之不可靠,是因为作者创作时的具体心境、感觉、愿望等很难考证,虽或已植入文本中,但会随时间、场合的变动而不断“发酵”,使读者很难嗅出原味。特别是对于一些年代久远、内容复杂、且善于“深山藏古寺”的作品。有人认为:”议论文和应用文是有主题的,但小说诗歌是没有主题的。有主题的小说肯定是较差的小说,有主题的诗肯定是标语口号,真正的好诗,看了你可能感动、兴奋,但讲不出究竟说什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⑤这种观点,倦于当下的主题之争,从根本上抹杀文学作品主题的存在,采用回避、退让的方法,虽不可取,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意图式主题之无趣、无聊和易致谬种流传。

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争论大都超不出“原味”与“今味”之争。走出“原味”与“今味”之争,就得从文本自身入手,寻找超意图、超感受,生于文本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简单的方法是:以文本为中心,抽象“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中的时代和特指成分,并排除其它杂念的干扰,在作者“意图”和读者“感受”中来一个整合。

用这种方法,再来看《孔雀》的主题。意图式主题认为:“回归到历史真实的解读应是:赞美封建时代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警示人们应树立封建主义的贞忠观;同时也表现了封建乱世中对以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统治不能为继的隐忧,渴望重建封建正常统治秩序的绝对权威。”划线部分都具有时代特征,有所特指,甚至有的是后人的所贴的标签,应予以剃除和变更。可以作如下抽象:“赞美青年男女的爱情,同时也表现了对社会秩序不能为继的隐忧,渴望重建正常统治秩序。”再抽象则为:“赞美爱情,忧患社会,渴望重建”。再来看感受式主题:《孔雀》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表现了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人们的反抗。”剃除“封建”成分,可抽象为:暴露了社会罪恶,表现了受迫害人们的反抗。”再抽象就是“罪恶与反抗”,经整合,《孔雀》的主题可表述为:诗文通过对罪恶与反抗的叙述,赞美爱情,忧患社会,渴望重建。

3.2 走进文本法

简单整合法的前提,是假定“意图”和“感受”都是立足于文本的真实表达,只不过囿于时代和杂念,抹杀了文本的普遍意义。省事、省心,但不一定可靠。根本的、基础性的方法还得走进文本。

进入《孔雀》文本。诗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用“所遣”,“逼之”表现了“大人”和强权对小民的横加干预,透露出憎恶之情;用“自誓不嫁”表现忠于爱情;用“投水”、“自缢”表现反抗。而“时人伤之”则颇有免死狐悲的意味。不仅伤人、伤事,更有伤世的成分。

诗文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可谓意味深长。与序一样。是全文的总纲。“孔雀”有美好事物之义,东南是日出之地,飞有自由之义,五里一徘徊,去了又回,回了又去,表现了不舍不弃的坚持,又不得不弃的无奈。颇有人们在走向光明、自由的彼世时,对此世的眷恋却万般无奈之义。与文尾的“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遥相呼应,是对此世的痛切叩问、拷问。

诗文的主体内容围绕着遣归、生离、逼婚、死别、离世、合葬,层层展开。对遣归、逼婚的描写尤为细腻,特别突出了逼迫与抗争的过程。可以用逼迫与抗争、绝望与憧憬来勾勒出诗文的经纬网。其间,有对弱者的同情:“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仍更被驱遣”;有对强者的鞭挞:“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有对坚贞爱情的赞美:“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有弱者抗争失败的无奈和无助:“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有离世之从容:“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决不放弃对此世或彼世幸福自由的追求。

从诗文中涉及的人物来看:诗文中提到了小吏焦仲卿、贱妾刘兰芝、时人、大人(焦母)、邻家秦罗敷、小姑、亲父兄、阿母、县令、媒人、第五郎、主簿、太守、行人、寡妇、后世人等人物。矛盾冲突激烈的双方分别是大人(焦母)、亲父兄,小吏焦仲卿、贱妾刘兰芝。(注意这里的人物名称)大人(焦母)及亲父兄是罪魁祸首;阿母、县令、媒人、第五郎、主簿、太守等是有意无意的帮凶;邻家秦罗敷、小姑是闲人;小吏焦仲卿、贱妾刘兰芝是受害者;时人、行人、寡妇是同情者,也是受害者或潜在的受害者;而后世人的存在,则意味深长,后世人是文本思想的寄托和希望所在。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由太守,县令、主簿,第五郎、媒人、焦母、阿兄、阿母,时人、邻家秦罗敷、小姑、焦仲卿、刘兰芝、行人、寡妇等构成的金字塔式社会网,一座森严的秩序之山。

从诗文的用词和语气来看,用“伏惟、默无声、再拜、哽咽、出门啼、怅然、嗟叹”等刻画焦、刘的言行,表现的是弱者的谦卑、无奈、无助、无力、绝望;用“槌床、大怒、小子、何敢、怒不止、性行暴如雷、逆以煎我怀”等来刻画焦母和阿兄的言行,表现的是强者的霸道、专横和对弱者意愿的漠视和强行干预。

从诗文的结尾来看:诗文结尾与序曰的“时人伤之”和开篇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相呼应,并有了新的升华,加入了美好愿望,有理想主义色彩。而这种理想(或称之为”梦”)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含的消极遁世思想不同。深情关注着“梦”在此世的实现。“两家求合葬”,寄望于声言“汝岂得自由”和“性行暴如雷”的强者的翻然悔悟和悔改,表达了弱者在此世不能自由,而在彼世获得新生与幸福的美好憧憬。而“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两次向此世发出了大声的控诉和革命性的宣传。最后一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后世人”指明了文本主旨的归宿,“戒之”二字,既有明义,又当另有别意。明义是文本自身的情感、观点,可简称为“文义”,属“内容”范畴,而别意则是众入反复探讨、争论的焦点。应当是生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思想。应是意图、文义、感受三者碰撞、磨合的新产物。

综上,立足于文本,以文义为中心,经对意图、感受、文义的多方考察,《孔雀》的主题可再升华:《孔雀》之所以感动古今,是因为有“梦”存在。它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关注,表达出了对此世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表达出了对强权、专制的不满,对小民享有幸福生活的自由的向往。用四字概括之,就是《孔雀》有对此世的“自由之梦”。

总之,传世之作,因有“梦”而流传。梦,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既是古人的,也是今人的。更是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因为,它已融入民众的血液里。在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提炼中,不泥于古、囿于今、固于私,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好“家书”,才能解出其中味。

注释:

①李希凡.李希凡文集[M]东方出版中心,2014,4。

②俞平伯.漫谈《孔雀东南飞》古诗的技巧[N]・光明日报,1950-04-16(4).

③余冠英・介绍《孔雀东南飞》[C]//乐府诗研究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4

芝归家,芝母大惊曰:“汝无失德,何以归家?”芝答:“母甚厌芝,儿并无过。”芝母大悲。几日,县令闻芝归,代儿上门提亲。芝母及芝兄大喜,贺于芝。芝恨恨:“吾于此待卿,何弃吾?何嫁吾于县令之子?人不可无信!”兄怒:“三从!位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兄!”芝呼:“吾夫尚未逝,何来从兄?”兄答:“既休汝,汝不为其妇。”芝悲。芝母劝芝,芝不睬。兄曰:“如此定。三日过门。”既而大笑而去。

一日后,芝逢卿,大喜。然卿冷冷:“汝将新婚,大贺。”芝悲曰:“何意出此言!君与妾命相连,被逼无奈。”卿曰:“吾知。然如何才是?”芝垂睫含露:“一死了之。”卿泣。

卿归家,禀于母:“芝将嫁。然其不欲,遂欲寻一死。此妇若死,吾亦自缢。望母莫悲莫阻,保重。”母悲泣:“为一女子死,值否?且慢,吾为汝求秦罗敷。回头是岸,莫行不归路。”卿笑: “吾意已决,此生只望与兰芝长相守。来世报母恩。”

县令之子迎娶兰芝时,芝服毒。卿闻之,自缢于一树。

卿与芝若双飞孔雀,棒打得东南各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5

《孔雀东南飞》本诗写出了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的命运的主题,是人的生活困境递变为生存困境的主题。《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有哪些?共同阅读《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请您阅读!

《孔雀东南飞 》原文及翻译孔雀东南飞

两汉:佚名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_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翻译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府吏听到这些话,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儿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刚成年时我们便结成同床共枕的恩爱夫妻,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黄泉也相伴为伍。我们共同生活才过了两三年,这种甜美的日子只是开头还不算长久。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得不到慈爱亲厚。”

阿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东邻有个贤惠的女子,她本来的名字叫秦罗敷。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你就应该把兰芝快赶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

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他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哀求:“现在如果赶走这个媳妇,儿到老也不会再娶别的女子!”

阿母听了府吏这些话,便敲着坐床大发脾气:“你这小子胆子太大毫无畏惧,你怎么敢帮着媳妇胡言乱语。我对她已经断绝了情谊,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

府吏默默不说话,再拜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开口向媳妇说话,悲痛气结已是哽咽难语:“我本来不愿赶你走,但阿母逼迫着要我这样做。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不久我就要从府中回家来,回来之后一定会去迎接你。你就为这事委屈一下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这番话语。”

兰芝对府吏坦陈:“不要再这样麻烦反复叮咛!记得那年初阳的时节,我辞别娘家走进你家门。侍奉公婆都顺着他们的心意,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不守本分?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孤身一人周身缠绕着苦辛。自以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罪过,能够终身侍奉公婆报答他们的大恩。但仍然还是要被驱赶,哪里还谈得上再转回你家门。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人既然低贱东西自然也卑陋,不值得用它们来迎娶后来的新人。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希望你时时安慰自己,长久记住我不要忘记我这苦命的人。”

当公鸡呜叫窗外天快要放亮,兰芝起身精心地打扮梳妆。她穿上昔日绣花的?裙,梳妆打扮时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当。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腰间束着流光的白绸带,耳边挂着明月珠装饰的耳?。十个手指像尖尖的葱根又细又白嫩,嘴唇涂红像含着朱丹一样。她轻轻地小步行走,艳丽美妙真是举世无双。

她走上堂去拜别阿母,阿母听任她离去而不挽留阻止。“从前我做女儿的时候,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眼泪滚滚落下像一连串的珠子。“我这个新媳妇初嫁过来时,小姑刚学走路始会扶床。今天我被驱赶回娘家,小姑的'个子已和我相当。希望你尽心地侍奉我的公婆,好好地扶助他们精心奉养。每当七夕之夜和每月的十九日,玩耍时千万不要把我忘。”她走出家门上车离去,眼泪落下百多行。

府吏骑着马走在前头,兰芝坐在车上跟在后面走。车声时而小声隐隐时而大声甸甸,但车和马都一同到达了大道口。府吏下马走进车中,低下头来在兰芝身边低声细语:“我发誓不同你断绝,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今日也暂且赶赴官府。不久我一定会回来,我向天发誓永远不会辜负你。”

兰芝对府吏说:“感谢你对我的诚心和关怀。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不久之后我会殷切地盼望着你来。你应当像一块大石,我必定会像一株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大石也不会转移。只是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脾气不好常常暴跳如雷。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两人忧伤不止地举手告别,双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兰芝回到娘家进了大门走上厅堂,进退为难觉得脸面已失去。母亲十分惊异地拍着手说道:“想不到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十三岁我就教你纺织,十四岁你就会裁衣,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仪,十七岁时把你嫁出去,总以为你在夫家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并没有什么罪过,为什么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我十分惭愧面对亲娘,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失。”亲娘听了十分伤悲。

回家才过了十多日,县令便派遣了一个媒人来提亲。说县太爷有个排行第三的公子,身材美好举世无双。年龄只有十九岁,口才很好文才也比别人强。

亲娘便对女儿说:“你可以出去答应这门婚事。”

兰芝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当初返家时,府吏一再嘱咐我,发誓永远不分离。今天如果违背了他的情义,这门婚事就大不吉利。你就可以去回绝媒人,以后再慢慢商议。”

亲娘出去告诉媒人:“我们贫贱x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不配做小吏的妻子,哪里适合再嫁你们公子为妻?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就这样答应你。”

媒人去了几天后,那派去郡里请示太守的县丞刚好回来。他说:“在郡里曾向太守说起一位名叫兰芝的女子,出生于官宦人家。”又说:“太守有个排行第五的儿子,貌美才高还没有娶妻。太守要我做媒人,这番话是由主簿来转达。”县丞来到刘家直接说:“在太守家里,有这样一个美好的郎君,既然想要同你家结亲,所以才派遣我来到贵府做媒人。”

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女儿早先已有誓言不再嫁,我这个做母亲的怎敢再多说?”

兰芝的哥哥听到后,心中不痛快十分烦恼,向其妹兰芝开口说道:“作出决定为什么不多想一想!先嫁是嫁给一个小府吏,后嫁却能嫁给太守的贵公子。命运好坏差别就像天和地,改嫁之后足够让你享尽荣华富贵。你不嫁这样好的公子郎君,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兰芝抬起头来回答说:“道理确实像哥哥所说的一样,离开了家出嫁侍奉丈夫,中途又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安排都要顺着哥哥的心意,我哪里能够自作主张?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但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媒人从坐床走下去,连声说好!好!就这样!就这样!他回到太守府禀告太守:“下官承奉着大人的使命,商议这桩婚事谈得很投机。”太守听了这话以后,心中非常欢喜。他翻开历书反复查看,吉日就在这个月之内,月建和日辰的地支都相合。“成婚吉日就定在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日,你可立即去办理迎娶的事。”彼此相互传语快快去筹办,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迎亲的船只上画着青雀和白鹄,船的四角还挂着绣着龙的旗子。旗子随风轻轻地飘动,金色的车配着玉饰的轮。驾上那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步前进,马鞍两旁结着金线织成的缨子。送了聘金三百万,全部用青丝串联起。各种花色的绸缎三百匹,还派人到交州广州购来海味和山珍。随从人员共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齐集太守府前准备去迎亲。

亲娘对兰芝说:“刚才得到太守的信,明天就要来迎娶你。你为什么还不做好衣裳?不要让事情办不成!”

兰芝默默不说话,用手巾掩口悲声啼,眼泪坠落就像流水往下泻。移动她那镶着琉璃的坐榻,搬出来放到前窗下。左手拿着剪刀和界尺,右手拿着绫罗和绸缎。早上做成绣?裙,傍晚又做成单罗衫。一片昏暗天时已将晚,她满怀忧愁想到明天要出嫁便伤心哭泣。

府吏听到这个意外的变故,便告假请求暂且回家去看看。还未走到刘家大约还有二三里,人很伤心马儿也悲鸣。兰芝熟悉那匹马的鸣声,踏着鞋急忙走出家门去相迎。心中惆怅远远地望过去,知道是从前的夫婿已来临。她举起手来拍拍马鞍,不断叹气让彼此更伤心。“自从你离开我之后,人事变迁真是无法预测和估量。果然不能满足我们从前的心愿,内中的情由又不是你能了解端详。我有亲生的父母,逼迫我的还有我的亲兄长。把我许配了别的人,你还能有什么希望!”

府吏对兰芝说:“祝贺你能够高升!大石方正又坚厚,可以千年都不变。蒲苇虽然一时坚韧,但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你将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显贵,只有我独自一人下到黄泉。”

兰芝对府吏说:“想不到你会说出这样的话!两人同样是被逼迫,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受熬煎。我们在黄泉之下再相见,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握手告别分道离去,各自都回到自己家里面。活着的人却要做死的离别,心中抱恨哪里能够说得完。他们都想很快地离开人世,无论如何也不愿苟且偷生得保全。

府吏回到自己家,上堂拜见阿母说:“今天风大天又寒,寒风摧折了树木,浓霜冻坏了庭院中的兰花。我今天已是日落西山生命将终结,让母亲独留世间以后的日子孤单。我是有意作出这种不好的打算,请不要再怨恨鬼神施责罚!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的久长,身体强健又安康。”

阿母听到了这番话,泪水随着语声往下落:“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一直做官在官府台阁。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贵贱不同你将她遗弃怎能算情薄?东邻有个好女子,苗条美丽全城称第一。做母亲的为你去求婚,答复就在这早晚之间。”

府吏再拜之后转身走回去,在空房中长叹不已。他的决心就这样定下了,把头转向屋子里,心中忧愁煎迫一阵更比一阵紧。

迎亲的那一天牛马嘶叫,新媳妇兰芝被迎娶进入青色帐篷里。天色昏暗已是黄昏后,静悄悄的四周无声息。“我的生命终结就在今天,只有尸体长久留下我的魂魄将要离去。”她挽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一跳投进了清水池。

府吏听到了这件事,心里知道这就是永远的别离,于是来到庭院大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吊死在东南边的树枝。

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坟墓东西两边种植着松柏,左右两侧栽种梧桐。各种树枝枝枝相覆盖,各种树叶叶叶相连通。中间又有一对双飞鸟,鸟名本是叫鸳鸯,它们抬起头来相对鸣叫,每晚都要鸣叫一直叫到五更。过路的人都停下脚步仔细听,寡妇惊起更是不安和彷徨。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把它忘。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学常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6

关键词:比兴概念;运用;作用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创作传统源远流长,比兴手法给古诗词带来了别样的情思和韵致。

一、比兴概念

“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明了地解释了含义,他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比”就是譬喻,就是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联想,是借助一种事物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就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联想和想象。

二、比兴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及作用

《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两句,那在水中的“关关”鸣叫的成双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它们多么容易勾起人的联想,让人想起君子和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引入正题,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在开篇之时,酝酿气氛,使诗意含蓄蕴藉。

《卫风・氓》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由桑叶的新鲜润泽让人联想到女子年轻美貌,初婚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由落叶的枯黄和陨落,让人联想到弃妇面容憔悴,被弃痛苦。比兴,勾起了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塑造弃妇形象,突出批判主题,加强了诗的思想意义。

《越人歌》里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离骚》里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处的比兴,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干涩,为诗词增添了韵致和情思。

《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给全诗笼罩上一种缠绵悱恻的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唐戴叔伦的《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以沅湘开篇,即景起兴,由沅水湘江,引出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含蓄而蕴藉。

比兴的使用,避免平铺直叙的干涩、枯燥和突兀,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加强作品的形象性,增加诗词的情思和韵致,使诗词含蓄委婉、韵味悠长。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7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艺术;悲剧;形象;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

1. 引言

《孔雀东南飞》在汉乐府民歌作品中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运用巧妙而高超的艺术手法,全诗洋洋洒洒一千七百多字。比较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孔雀东南飞》的悲剧艺术、人物塑造艺术和叙事结构艺术。

2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孔雀东南飞》成功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

在描写刘兰芝时,作者首先巧妙地借焦仲卿的口对刘兰芝作了一番介绍: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说明她是一个有教养的、多才多艺的女子。“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表明她的容貌美丽漂亮、光鲜亮丽。她行动起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明她又是一个优雅艳丽的女性。嫁入焦家以后,她勤劳地伺候公婆,“鸡鸣入织机,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表明她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但是刘兰芝又不是传统的失去自我的女性,在她勤劳善良的品质中,又有着自强、自尊、自爱的美好品质。在察觉到夫家对她的厌弃之后,她没有忍辱偷生,也没有无理反抗,而是选择了自己争取自己的尊严,主动向婆婆提出离开。对于繁重的体力劳作,她可以忍受,但对于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和侮辱,她依然用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抗,坚决不再忍受精神的折磨。离开时,她既没有可怜之状,也不是偏激地漫骂,而是有礼有节,从容自若:天还没亮就起身梳妆,为了让自己端庄得体,她穿绣夹群,且事事四五通,又“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把自己打扮得世上无双地美,这样出现在夫家面前,显示出她的自信勇敢,即使在临走之前也要让公公婆婆见识到自己的美丽与优雅,彰显自己的价值。这种无声的反抗,使得婆婆“怒不止”,可见这种反抗的力量之大。

封建社会中,女子被夫家驱遣对于女子本人和女子的家人都是极其屈辱的事,但是刘兰芝没有以之为耻。从容坦然地接受,不哀伤,不哭泣,坚强勇敢地独自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和鄙夷的眼神。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勇于抗争,勇于追求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

同时,刘兰芝对于爱情是忠贞不二的。被赶出夫家之后,她与丈夫相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对于前来说媒的,她坚决拒绝,始终坚持自己对夫君的爱。为了爱,她甚至可以付出生命。

焦仲卿这一形象相对于刘兰芝,色彩稍有减弱,但是依然值得研究。

焦仲卿是贵家公子,自小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以仕宦为目的,性格懦弱而无主见,凡事循规蹈矩,但是却心地善良,对爱忠贞。

当焦母要驱遣兰芝时,他敢于质问焦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当母亲以东家之女来诱惑他时,他坚持非刘兰芝不娶,表现出对爱情的专一和坚定,也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但是,他又是懦弱无能的,在母亲要驱逐兰芝时,他几乎是乞求母亲留下兰芝,“跪告”等动作足以表现他的软弱无能,当母亲捶床大怒时,他又不敢反驳,悄无声息地退出来,对着兰芝哽咽,直到殉情时,也是徘徊之后才上吊,其软弱、动摇的性情,被很好地描画出来了。

2叙事结构独具特色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它独特杰出的叙事结构上。该诗运用“鸡头凤尾”的方法,把比兴和象征巧妙结合,前后呼应,把情与物融为一体;在详略的处理上,也非常得当。

2.1“鸡头凤尾”

“鸡头”是说该诗开头运用了起兴手法,“凤尾”是指结尾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起兴,可以让人体会到松柏梧桐的枝叶交错之貌、鸳鸯成对嬉戏之貌,这里景物与感情合二为一,和谐统一。这样写可以使读者的感情与所写之物的感情融为一体,更加同情刘焦二人,更加赞颂他们的爱情,更加憎恶吃人的封建家长制度。

2.2人物描写详略得当

虽然该诗只有一千七百多字,但是,却描画出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等鲜明生动的形象,其主要就是因为恰当地采用了详略处理方法。

作者首先借焦仲卿之口把刘兰芝的容貌、体态等进行侧面描写,继而又进行正面描写,细致地渲染了她的语言和行动、外貌和内心,尤其是在刘兰芝早起弄装告别,更是浓墨重彩,突出了刘兰芝的坚毅勇敢、不卑不亢、从容自若。在细致地描写了她着裙的步骤之后,用“事事四五通”一句,将束素带、穿丝履、戴饰物等细节一笔带过,虽然简单,但是是却非常具有张力,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另外,作者对于严妆这一节进行细致描写也是值得研究的。作者选择了这一富有包孕性的片段,把刘兰芝的外貌和内在性格极好地表现出来。被驱遣回娘家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传统的女子定会苦涩难堪,无心梳妆,但是她用美丽的妆容留下完美的身影。她彬彬有礼地向公婆和小姑告别,颇有一种以德报怨的风度。但她又是有着真性情的,她也舍不得焦仲卿,她也“泪落连珠子”,用热泪表现出对爱情和夫君的不舍。

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这首诗实际上是用浓重的现实主义的语言色彩来陈述当时封建制度下两位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但是在诗文的最后作者又写两家人将两位相爱的主人公合葬在一起,幕上桐柏交相呼应,鸳鸯双飞的景象也能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氛围。在现实中两位主人公被双双合葬,到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的松柏、鸳鸯等形象的出现,表现出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了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在感情的跌宕起伏中有了质的飞跃。

4抒情语言的穿插

抒情性质的语言最能表现出人们的情感色彩,因此,在诗中作者时不时的加入抒情性质的语言,大大的提升了文章的艺术色彩。例如:当刘兰芝与焦仲卿第一次分手的时候,作者写道:“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在最后两人的亲事不能得到家族的同意,最终被迫分离式,作者写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作者已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作者能够真真切切的体会出当时主人公的心情,因而,作者在话语的表达上就表现出了浓重的恨意。这种带有强烈抒情性质的语言的描述,不但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反而会使得读者产生同样的共鸣。因而,抒情语言的加入同样使得文章的表达有了质的飞跃。

3结语

以上从悲剧艺术、形象塑造艺术和叙事艺术三个层面对《孔雀东南飞》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探讨,它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悲剧,是形象生动鲜明的作品,是叙事结构巧妙的作品,值得我们研究。除了以上艺术特色,《孔雀东南飞》仍有潜在的魅力值得我们去开掘。

参考文献: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8

关键词:商榷知人论世关爱鸣冤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当人们为之掬一捧同情之泪的同时,往往会去挖掘悲剧的根源,于是大加挞伐焦母和刘兄这两个反面人物,认为是他们造成了刘焦二人的悲剧。可是,笔者在认真钻研本文之后,忍不住为刘兄鸣冤:他不是刽子手!

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且看刘兄的成长背景。汉代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社会生活的准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深远。在刘家,刘父去世后,刘兄自然成了一家之主,母亲要听从他,作为妹妹的兰芝更要听命于他,在他身上肯定有封建家长的印迹。然而我们从兰芝的自述“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中可以看出刘家家境并不好,刘兄应该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只是生活在市井里巷的一个普通人,他想光耀门楣,只有从仕一途,而诗中未曾提及他的官职,料想应是不得志的。一个不得志的刘兄“性情爆如雷”就让我们能够理解了。

作为兄长,他关爱自己的妹妹。这个亦父亦兄的人物,对妹妹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在 “为之计深远”。美丽、善良、勤劳而多才的兰芝在焦家“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妹妹在婆家过得如此辛劳却不被婆婆喜欢,反遭嫌弃;怯懦的妹夫眼睁睁地看着妹妹被欺侮,被休离却无计可施。这些,足以让这个当兄长的难受、心烦、难堪,但他没有像《卫风・氓》中的兄弟们一样“其笑矣”,而是努力地为兰芝寻求他认为更为幸福光明的前程。这时候慕名而来求亲的县令家三公子和太守家五公子正中他怀。在他看来,两人才华容貌都足以匹配兰芝,两家家世都远超焦家,这是兰芝多么难得的机会,荣华富贵指日可待,终身有靠。因此,面对兰芝的拒婚,他怅然心中烦,举言便是斥责:“作计何不量!”他试图说服兰芝“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一个切实为妹着想的兄长跃然纸上。

后世的诗评家们每读到刘兄这段话,无不嗤之以鼻,认为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笔者不知他们所说的“义”指什么,莫非将被休离的妹妹养在家中,痴痴地等焦仲卿的迎接,甚而为他守节一生,就叫义?或者将兰芝嫁给比刘家还差的家庭,才叫义?沈德潜先生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笔者认为这种评价实在值得商榷。如前面的分析,刘兄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不是什么名士贤臣,他未曾拥有过官位权势、富贵荣华,他未曾追求过气节过人、青史流芳,他只是当时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他为什么不能追求富贵?他为什么不能让妹妹摆脱过去婚姻的阴影,过上比从前好一些的日子?世人趋利避害,无可厚非。至于礼义,我们要看到,刘兄对焦家,对世人已信守了礼义。他并没有中途悔婚,让兰芝改嫁他人,而是在兰芝被休离后才另作打算。刘兄得此评,何其冤枉!我们不应该仅凭只言片语便定人死罪,而是应站在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追寻动机。至于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理解为刘兄尖酸刻薄、冷酷无情而下逐客令则更不妥,这本就是刘兄为妹揪心,为妹焦急,迫切希望她有个好归宿的真实写照啊!

知人论世,刘兄受其时代、所受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他不忍心让兰芝孤独终老;也不可能鼓励兰芝自立自强,不依附男人生活;更不可能鼓励兰芝自主选择婚姻。刘兄,就是一个苦心为妹谋划将来的小老百姓形象。基于此,笔者才写此文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鸣冤。

结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在遵从专家学者的见解与固守自己的理解中矛盾徘徊。但是文学形象的理解,自古以来便是见仁见智。由此,抛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为的是求得方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9

携一把古琴,披一层银辉,独自坐在清冷的竹篁中。任岁月的风扰乱记忆的根脉,在花香涌入鼻翼,微颤者,抚一曲亘古千年的恨歌,诉尽那如丝的清愁,如弦的缱绻。

谱一曲诗魂词魄。早已被唐风宋雨浸骨入膏,哪一丝是旧词,哪一弦是新韵,那细碎如镜的又是谁赋得清愁?是“青莲”在呼唤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满腹才学却无法展示,有志却无报,自慰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头却遗恨“散发弄扁舟”。隐约听到你湿湿的告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易安居士命悲甚,情郎早逝,改嫁中山狼,怎不会“人比黄花瘦”,这次第怎一个“恨”字了得。更是那李后主,“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遗恨只是小小的韵脚,可他们足以让我心底涨满挥之不去的苦涩,抚琴而泣。

弹一支红楼情恨。看不到木石前盟的实现,只有那金玉良缘的无份,也许两者的同时实现本身就是一种遗憾。桃花树下的花冢里,年年的落花们,你们是否以为黛玉垒起一座香丘,湘云那年醉卧的石凳还在吧,她的仙郎早逝,免不得她“湘江水逝楚云飞”只愿那一片片芍药花瓣化作一块轻绢拭去她梦中的泪痕。“花气袭人知昼暖”她付出了一生“谁知公子无缘”。最爱她那“心比天高”的性格,也正因“风流灵巧招人怨”,夜夜听那孔雀裘诉遗恨。只恨那神瑛下凡来,又恨那绛珠还泪来,更恨那红楼情恨长。

吟一首风流韵歌。古往今来,多少爱恨情愁,悲欢离合,“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纵使父母之命难违,只要爱的感天动地,何惧生死相许。如果杨妃明智,不至三郎荒淫无度,怎会“婉转蛾眉马前死”,如果三郎英圣,能把持有度,又怎会“六军不发无奈何”。只可惜一段真爱这样悲恨的结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月色盈盈,泪痕点点,把着古琴,余音绕梁,丝丝弦弦浸成珠泪,柔柔的滑过我的心房,遗恨的思绪牵袢成网,笼住心房。像无数的琴丝,浅吟低唱,殷殷切切,恨歌绵长……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10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仰望天空,想起了你。

细数,已有200多个日子未见到你,快忘了你的容颜。脑海里,只剩下你磁卡般的笑颜。还记得那个手势吗?那个很奇怪的手势。两食指轻点太阳穴,后又轻抱前胸,继而指向你。

你很疑惑,猜测着含义。而我,亦无过多解释,笑笑跑开。

我是在海边写下这些文字,海风轻抚,叶儿飘飘。嘴角扬起一丝笑容,随即便黯然。

你的突然离去,让我措手不及。虽如此,我亦无多言。

我知道,你有你的理由。而我,达不到你心中的模样。故,我强装笑颜,故作轻松的把手放开,潇洒转身。纵然我装得很像。但你,仍一眼看破了我的伪装。你明白,依我的个性,不会轻易就放手。我亦清楚,你,我难以忘。

我曾让人带话,依旧喜欢你,但与过去无关。其实,我只是在想,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那么廉价。而我,不希望仅因此便与你成为陌路。你说,找我聊天,只是想弥补对我的亏欠。而我,愤然回绝——我不需要。

只因为不愿让你再次闯入我的生活。虽如此,毕竟我喜欢你,如海般的深。故,最终,我答应,爱你如初。如今的我,与你相隔不远,只有2、3里路。虽如此,你于我依旧只能遥望却不可触及。

寝室里,狸问我,喜欢什么。我答,喜欢海。为什么,她追问。我只是依旧笑着回答,就是单纯的喜欢海。狸不知,喜欢海,只因为中学时喜欢过一个名海的男生。他的身上,有种海的气势,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