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2 01:17:12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白鹄;鸳鸯;织作之苦

胡适先生曾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千古难解的奇案。[1]36顾敦也曾说:“是诗首起二句,殊觉突兀。千余年来,无有能作满意之解释者。[2]10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当代普遍采用清人陈祚明:“用《艳歌何尝行》语,兴(焦刘)彼此顾恋之情”(《采菽堂古诗选》)之说。周振甫先生认为“兴”有两种,一种引起个别事物,如由关雎引起淑女;另一种则是引起全篇,像“孔雀东南飞”。其认为《孔雀东南飞》来源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所以,“孔雀东南飞”起兴引起全篇夫妇生离死别的悲剧。[3]220- 221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课本选录本诗,对本句的课下注释为:“孔雀向东南飞,没飞五里,就流连一阵。徘徊,流连往复。汉代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此时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中常有这种写法。”但诗歌在描写刘兰芝与太守之子定亲场面时却出现了:“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课下注释为:“画着青雀、白鹄的船,四角挂着龙子幡。舫,船。龙子幡,旗帜名。”。[4]9-11这就说明白鹄、孔雀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孔雀即是白鹄这一说法就值得商榷。

无独有偶,在本诗的最后,焦刘两人死去,坟前松柏“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4]我们看到,诗歌在结尾选用传统的鸳鸯表现爱情含义而没有用诗首起兴的孔雀。这就令人深省,如果孔雀能够兴发恋人,诗尾为什么不用孔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兴的“顾恋之情”,是否可信?再次考究探讨“孔雀”何以“东南飞”,其含义究竟为何,是深有必要的。

何以“东南”飞?

陆侃如先生博士论文答辩将终,其法国巴黎大学考官突然问道:何以孔雀东南飞?举座愕然,面面相觑,陆侃如漫然应道:只因“西北有高楼”。盖《古诗十九首》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句,则孔雀只得东南飞矣。答案虽然机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正解。尤其是在语文学习及教学中,我们应该本着对文本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多方位的考究,力求真实的答案。那么这个困扰了众人多年的问题究竟何解呢?

从文化传统来看,孔雀往东南而飞显然不是因为西北高楼与浮云齐,而是因为这里的“东南”富有两重内涵,一是实指地理方位,东南方。无论是“孔雀东南飞”抑或是焦仲卿最后的“自挂东南枝”,都是因为刘兰芝家在焦家之东。据考察《孔雀东南飞》的事发地就在安徽潜山县。二是虚指文化内涵。《说文》语:“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意为东风吹来,生物发动,故名之为东。从原始的文化传统来看,东方是日出的方位,古老部族的居民因自然崇拜亦会拜祭东方。所以,东就衍生了“希望”的意义,主“生”。从五行观念来说,东主“木”,属青色,青翠亦象征新生。在古代,人们曾将孔雀成为翠鸟。从阴阳观念来看,东方主阳。代表男性,尊贵。所以民间也有“东床快婿”之说。此外,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东方就有一种尊崇,东也就有了虚指的概念。包括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东、南亦是虚指。《说文》语:“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因我国大部分地处北方,南方冬天较暖所以有鸟雀南徙过冬。我国也习惯将较暖和的山南水北称之为阳。无论是东抑或是南都含有生机与希望之意。无论虚指或是实指,都应多角度探究孔雀“东南”飞。

鸳鸯、孔雀与白鹄

鸳鸯因雌雄偶居不离,成双成对出现而被视为爱情鸟的象征。自《诗经》始就出现用鸳鸯表达爱情的诗句。程俊英的《诗经译注》指出“鸳鸯是成双成对的鸟……诗的起兴都与新婚有关。”[5]446诗歌结尾化作双飞鸟的“鸳鸯”意象象征焦刘二人的爱情化身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孔雀“意象的探究学界现存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孔雀”是“白鹄”的讹传,即,本诗中的“孔雀”就是“白鹄”,在这里意寓夫妻惜别。陈祚明、周振甫、闻一多等研究者亦称《孔雀东南飞》来源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等诗,“孔雀”是“白鹄”讹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因诗歌经多代人的传唱而导致的变形。胡晶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探究,认为孔雀既不能飞翔又用情不专,故不能用来“兴(焦刘)彼此顾恋之情”,为“孔雀”为“白鹄”的讹传提出了现实证据。另一种看法则承认“孔雀”存在的合理性。认为这里的“孔雀”是刘兰芝的化身,意寓美丽的爱情。并从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考证了“孔雀”已然存在,还有学者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将其作为植物神考证本诗死而复生的神话原型及意义[6]。

诗歌在描绘兰芝与太守之子定亲场面时出现了:“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4]这就意味着,孔雀与白鹄是同时存在的两种鸟类,那么其课下注释“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就很值得考量。白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天鹅。鹄鸟即大鸟,天鹅、大雁之类。《尔雅・翼卷十三》云:“孔雀生南海,尾凡七年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金翠斐然。始春而生,至三四月后雕,与花萼同荣衰。”[7]520从文献记载来看,早至战国,迟至西汉,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孔雀的身影,那这里就不存在孔雀即白鹄一说。

综上所述,孔雀、白鹄、鸳鸯三种鸟类同时存在于本诗中,且彼此意象不重叠互补。

“孔雀”东南飞起兴为何?

从这首诗的流变考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本诗的产生年代考辨主要有三种说法:“六朝说”、“汉末建安说”、“晋代说”。[8]但无论成诗于哪个时代,研究者都一致认定这首诗是长期在民间口耳相传且经过文人改造而成的。那么它最初的雏形,或者说它的发端是哪首诗呢?

周振甫在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及《双白鹄》与《艳歌何尝行》,指出孔雀是大鸟,白鹄也是大鸟。“西北来”同“东南飞”是一致的,“五里一徘徊”和“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也一致;下写夫妇的生离,跟兰芝和仲卿的情节也相应。像另一首提到“亡者会黄泉”,更提到死别。因此他认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起了焦刘之悲凉爱情。[3]

安小兰考察了记录在《太平御览》织部的《古艳歌》:“孔雀东飞,苦无寒衣。为君作妻,心中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

她认为这里的“孔雀南飞”所兴之意应是“苦无寒衣”,即辛苦织作,不得休息的辛劳。[9]《孔雀东南飞》中亦提及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比两诗内容,我们发现,《孔雀东南飞》同样表达了刘兰芝辛苦织布不得休息的痛苦。日日织作苦不堪言亦是刘兰芝被遣的重要原因。这一原因相较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中提及的“兴顾恋之情”更为合理。翻阅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在同时代的作品中亦有不少表述女性纺织劳作辛苦的诗歌。如:《陌上桑》、《艳歌行》等。由此可知“孔雀”意象并非“白鹄”讹变,课文中“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之语也就不攻自破了,“孔雀”东南飞乃是“苦无寒衣”之起兴也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小结

《孔雀东南飞》作为汉乐府双璧之一,其文学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其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更像传统水墨画一样为后人提供了思想的留白。通过上文分析,文化、文献考证可以看到“孔雀东南飞”并不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而是“东南”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希望、新生、尊贵等文化内涵,且“孔雀”意象并不是“白鹄”的讹变。从诗歌的流变起源分析,“孔雀”东南飞所兴之意应是女子织作之苦而非“焦刘顾恋之情”。由此来看,解读乐府诗必须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回归文学性的同时还应多维度探析其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适.《孔雀东南飞》的年代[A].胡适文集(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顾敦.南北两大民歌笺校[M].上海:世界书局,1945.

[3]周振甫.诗词例话・兴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46.

[6]胡晶.《孔雀东南飞》中“孔雀”的神话原型阐释文本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7]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520.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2

关键词:人文关怀 悲剧原因 婆媳矛盾 亲情伤害

引言

《孔雀东南飞》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传统观点往往从封建礼教、门阀制度、宗法制度等时代性阶级性的角度去理解分析。这些分析当然有其合理性,却无法解释时至今日,《孔雀东南飞》何以仍然感动着今人。笔者认为如果抛开所谓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可能更有利于解答这一问题,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下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传统作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刘焦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婆媳矛盾

《孔雀东南飞》里最主要的矛盾是焦仲卿的母亲(以下简称焦母)和刘兰芝的矛盾,这是导致刘兰芝被赶回娘家的原因,也是悲剧的开端。当然,现实中,婆媳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就作品来看,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生活习惯不同

婆媳双方生活习惯不同,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诗歌的开始,刘兰芝告诉我们她“心中常苦悲”,原因有二:一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即对夫妻甜蜜恩爱生活的渴望;二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即对繁重的家务劳动的抱怨。

现实生活中,女性感性而又浪漫。婚前渴盼甜蜜的爱情,婚后希望过上如胶似漆的恩爱生活。这在现代本属正常,甚至在古代,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焦仲卿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那么,焦家怎么特殊呢?从诗歌内容看,焦仲卿的父亲已经不在了,焦母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形成以焦母为核心和权威的家庭关系。新婚妻子的到来,如果考虑不到这种特殊的家庭现状,必然会使其产生两个变化:一是礼敬不够,二是家庭重心转移。不幸的是,刘兰芝也确实犯了这样的错误,给焦母带来了心理伤害。“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里我们不能认为焦母是歪曲事实,故意撒谎欺骗,而应该理解为焦母的内心真实感受。

因为特殊的家庭状况,焦家在生活中也必然是比一般家庭更勤劳。刘兰芝对这样的生活并不能适应,以至发出“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是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抱怨。一方面刘兰芝在抱怨日夜操劳,一方面焦母“嫌迟”,“故”在这里作“仍旧”解,可以看出,不是焦母的故意刁难,而是婆媳二人对劳动强度的不同体验。刘兰芝无法适应焦家繁重的劳动生活。

新婚媳妇,顾及不了这种特殊的家庭情况,无法快速融入新的家庭生活,我们除了遗憾痛惜之余,还要给予其一定的理解。毕竟刘兰芝还太年轻,缺少生活的智慧和经验。那么,作为婆婆,面对儿媳这一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焦母又是如何做的呢?

诗歌中我们看到的焦母,不是对儿媳的接纳、包容或迁就,而是对自己固有生活习惯的顽固坚持。最后发展到逼子休妻,甚至儿子以死相求也毫不妥协,以致最后抱憾以老。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爱他,就要爱他的全部”,这里的全部,不仅仅指对方的优点缺点,还包括对方的家人、生活习惯、家庭生活。作为妻子,出嫁了,就意味着要尽快适应新的家庭,融入到新的家庭生活中来。作为婆婆,面对儿媳这一新成员,要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家庭重心的转移。

“娶了媳妇,忘了娘”其实不是儿子的不孝和背叛,而是儿子新的人生阶段的生活重心的必然转移。接纳一个新的家庭成员,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认识,这无疑是痛苦的。但是,这种改变本身也是人生的成长过程;更何况,这种改变是为了儿子的幸福。

(二)性格冲突

婆媳双方的性格问题,是理解婆媳矛盾的关键。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诗歌的开始,刘兰芝的诉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知书达理、多才多艺的年轻女子形象。虽然刘兰芝的诉说和焦母的怒斥大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是从焦仲卿的态度,刘兰芝的母亲(以下简称刘母)的言语,以及县令和府君家对刘兰芝的态度可以看出,焦母所言并非事实,而只是其个人感受。这样一个知书达理、多才多艺的年轻女子是如此优秀,必然会有自己的主张和个性。在诗歌中这种个性主要表现为自主和刚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面对婆婆的不满、“刁难”和不如意,刘兰芝没有选择服从、忍耐和苟且,而是毅然决然地自请“遣归”。这是刘兰芝自主和刚强性格的表现之一。在刘兰芝离开与婆婆告别时,刘兰芝没有哭哭啼啼,做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而是强忍悲愤,严妆相见,可以看出她的刚强和傲气。最后面对兄长(刘兰芝哥哥,以下简称刘兄)劝其出嫁,虽然不愿屈从,但是刘兰芝也没用辩解和违抗,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以死相抗争,这里刘兰芝身上表现的不仅是刚强,更是刚烈。

刘兰芝以这种自主刚强的个性,如果遇到一位聪明睿智、慈祥善良的婆婆,可能会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可惜的是,刘兰芝很不幸,她遇到了一个极具个性、极为自我、极为倔强的婆婆。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是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面对刘兰芝这样一个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勤劳善良的媳妇,焦母不是满足或者包容,而是不满,甚至难以相容。

有人说,这是因为刘兰芝“无后”等原因造成的,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说法。一是文中根本没有只言片语的提示;二是县令和府君家如此看重刘兰芝,并没有“嫌弃”刘兰芝的所谓“无后”不能生育的缺点。笔者认为,其真正原因是焦母本身非常优秀,刘兰芝不符合其期望和要求。从文中可看焦母丈夫早逝,焦母不仅能够把孩子抚养成人,而且还能使儿子有个“仕宦在台阁”的体面工作。

如果优秀的焦母能够欣赏优秀的刘兰芝,悲剧就不会发生。即使不能欣赏,如果能够对媳妇包容,助其成长,也未尝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可惜的是,焦母性格太过倔强。面对儿子的劝说,焦母是“槌床便大怒”;面对刘兰芝的拜别,焦母是“阿母怒不止”;甚至在儿子焦仲卿以死抗争之时,焦母即便“零泪应声落”,也绝不回心转意。这位本来优秀的婆婆,被倔强的个性蒙蔽了双眼,糊涂了心智。

家庭生活中,性格的互补,可以实现合作共赢,使家庭和睦,生活美满。如果性格趋同,能够互相欣赏,互相谦让,也能过得不错。可惜的是,两个同样优秀的女性,媳妇刚强而又自我,难以真正融入新的家庭;婆婆刚强而又倔强,不能欣赏包容媳妇这一新的家庭成员,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冲突。悲剧的发生,也就难以避免。

(三)缺乏沟通交流

婆媳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也是婆媳矛盾进一步加深的原因。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面对婆婆的“嫌迟”,刘兰芝不是解释和沟通,而是抱怨,甚至赌气。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对媳妇的不满,焦母也没有想着沟通交流,了解教导,而是暗自发恨,逼迫儿子休掉媳妇。

婆媳出现矛盾,如果儿子从中沟通协调,也是化解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这需要儿子强势或者具有足够的智慧。但是这样的儿子在现实中很难遇到,当然,《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母的刚强个性使得焦仲卿没有也不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面对矛盾,沟通交流可以化解误会,增进了解,增强情感,从而化解矛盾,和睦相处。可惜的是,两个要强的女人都不主动地去沟通交流,从而使矛盾越来越尖锐,悲剧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二、亲情伤害

这一爱情悲剧中,两个最重要的推手是焦母和刘兄。是什么使二人做出这样的事情?如果仅仅从自私势利的角度分析,当然说得通。但是这种自私势利导致亲人丧生的事情只能是特例,无法形成文学的典型性,缺乏艺术感染力。而且在文中也找不到依据。那么,从普遍意义上讲,二人的动机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亲情。因亲情而想使自己的亲人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更美满。但是,这种亲情,如果不是从对方的角度,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角度,不是从对方的感情生活角度,而是从现实的物质角度思考问题,其结果往往是给亲人造成情感负担,甚至造成伤害。笔者姑且称之为“亲情伤害”。

(一)焦母角度

焦母逼迫儿子休妻,根本原因还是对儿子的爱,希望孩子过得更好。

现实中,母亲往往不希望儿子娶强势的媳妇。主要是担心儿子“受气”。而作品中的刘兰芝恰恰是一个自主刚强的儿媳;而焦仲卿相对而言,又显得善良、本分。所以焦母不喜欢刘兰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通过婚姻使儿子在仕途上更进一步。通过婚姻提升仕途,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文中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里通过焦仲卿之口,间接告诉我们焦母希望儿子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而且这还是婆媳矛盾的一个原因。二是“汝是大家子,仕宦在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这里,焦母的意思表露无遗了,就是认为刘兰芝配不上焦仲卿,希望焦仲卿有一个更为优秀,能够帮助焦仲卿的媳妇。

(二)刘兄角度

刘兄逼迫兰芝改嫁,也是由于亲情。

有人认为刘兄自私势利、贪图富贵,从而逼迫妹妹兰芝改嫁,这种说法,只是揣测,而不是从文中得来。如果刘兄是贪图富贵、自私势利的话,那么,这么优秀的妹妹,在待字闺中时就可“待价而沽”,何必等到再婚呢?而且刘兰芝回到娘家时,刘兄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怕妹妹白吃饭等自私自利的特点,而是在妹妹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媒人的时候才“怅然心中烦”。“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刘兰芝在讲到兄长时,只说刘兄脾气暴躁,压根就没有讲寄人篱下等牵涉兄长品质的话。

刘兄逼嫁,说到底还是亲情伤害。“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在这里,刘兄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娘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刘兰芝本人“足以荣汝身”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是比比皆是吗?这难道不是作为兄长的应为之事吗?

结语

作为民间文学,《孔雀东南飞》既是流传千年的爱情悲剧,也是家庭伦理悲剧。

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难相处的关系。古今中外,婆媳矛盾导致了多少本来感情深厚的夫妻在两难的抉择中忍痛分离。《孔雀东南飞》这一悲剧告诉我们,过于刚强的一对婆媳,关系是多么地难处,婆媳之间的沟通交流又是多么地重要。同时,它又告诉我们,作为妻子,爱自己的丈夫,就要适应新的家庭,就要融入新的家庭。作为婆婆,要聪明睿智、慈祥善良,面对儿媳这一家庭新成员,要学会理解、包容、欣赏。

亲情是人生中最难割舍的情感,如果处理不好,它造成的伤害又是多么惨痛。对亲人,我们为他们考虑问题时,不能从自身角度想当然地考虑,而是要设身处地从他们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从物质生活的角度考虑问题,更要从他们的情感感受的角度考虑问题。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3

方形的居室空间内是“变方为圆”的空间设计。环绕的、圆形的顶部装饰;圆形的大厅,绕着大厅的两个方向,一条路通往厨房和窗户阳台,一条路可通过盥洗区与浴室去向卧室。环绕的空间内有些探秘感。

为眼球提供了100%的华美居室,如开屏的孔雀,尽显妖娆。设计师将之命名为“孔雀”,也以此寓意居住于此的女主人为“骄傲的孔雀”。

居室的主题是孔雀

这是为一位年轻女性而设计的居室,也是一个最适宜于女性居住的居室。在设计师交付设计后的居室时,满屋的东南亚的潮湿热风并不比年轻女主人对设计后的居室的热爱来得强烈。设计师将作品名字定为“孔雀”,也让女主人由此联想到自身,内在的骄傲与外在的美溢于言表。

最吸引人的是整个空间的布局与划分。设计师先是将可以拆的地方统统拆了个干净,而后根据主人生活习惯与空间特性重新规划。一个自由的空间内,设计师发挥才能的比率将会达到极至。所以就有了客厅最拉风的顶部装饰。环形围绕的圆层层设立,内置的灯光与孔雀蓝、暖黄的配合奠定了居室寓意的一半基调。尤其是从市场辛苦淘来的精致花边的镜子,作为一个别致的饰物镶于顶部,同时也为扩大空间、改善居室照明起了作用。

虽是为女性而设计的居室,但一个优秀的居室设计作品是跨越性别的,虽被寓为孔雀,也只是一个名字而已。真正带给人的,还是存在于空间的一种感觉,常称其为居室灵魂。居室中所有材质、装饰、色彩均无不与孔雀相关。设计师将居室中央作为客厅,手工制作的实木条状框架既是沙发靠背,又被作为意义上的空间隔断。客厅的木地板与马赛克材质相接并分界,紫色纱帘与台阶也成为设计师划分区域的手法。过道的屏风、淘来的边柜、金铜色饰品,甚至是地面贝壳装饰图案,都与孔雀有关。再有就是色彩,亮丽的孔雀蓝在屋顶的圆形设计中是主导色。孔雀绿几乎占据了房间的一半还多,绿色花纹壁纸包裹下,俨如开屏的孔雀。

孔雀屏风不单装饰墙体,打开后为储物空间。不长的过道要花些时间走过,因为有风景在此。

孔雀门厅柜,白描手法的一双孔雀若隐若现。简单利落的规划加一株热带绿植,异域感强烈。

客厅顶上的造型非同一般,设计师用不矫揉造作的材料营造出豪华感,使人感到创新独特、舒适自然。

这是一个新兴的都市居住与休闲相结合的居室设计。木、藤、芭焦叶,孔雀图案等这些热带元素的运用,在蓝、绿、黄、紫、降红色彩笼罩下,空气中仿佛浸润着热带雨林的潮湿气息。

绚丽色彩下的热带雨林

通常人们认为,每个色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美,但美丽色彩的叠加并非都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可在“孔雀”中,设计师彻底颠覆了这个普遍观点。极其有份量感的、饱和度极高的、厚重的、浓烈如酒的瑰丽色彩交错运用,只令空间充满幻想、魅惑、感性,而并无丝毫突兀。如此色彩的空间很女性,可或多或少,见过此居室中的某些男性们,还会感到一丝丝丛林冒险的味道。这也许就是一但设计攀升至艺术的高度,便有了“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了。

居室内广泛地运用木材与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木、石等,呈现稳重、古朴、自然的特点,与其它色彩一同形成迷离但新鲜、浑厚但自然的味道。东南亚由于炎热、潮湿的气候,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所以设计师将木材、藤、芭蕉叶等热带植物应用于室内装饰,浓浓的自然气息中有明显的异域特征。两种材质的结合接缝处难于把握,一是由于材质特性,另一种便是由于颜色的关系。地面亮面贝壳铺设的孔雀尾翼与木质地板百分百的无空隙粘合却浑似天然。正如设计师所言,细节是作品成败的一个关键。

颇具宗教色彩的黑、深棕、褐、金,沉稳大气。设计师将居室内衣柜色泽选为深褐色系,在布艺色调的选用上,也选用了东南亚风格标志性的炫色系列,在光线下会闪亮变色,沉稳中透出一点贵气,使气氛活跃。色彩的视觉盛宴下有着难能可贵的淳朴质感。

让肥大的绿色芭蕉叶旗帜般招摇而立,为的就是让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移民”于此。

往往那最简单的事,实现起来确是最为困难。外形耐人寻味的高低隔断令空间似隔非隔,木条隔断中的蓝石串,是设计师用工具一个个打眼,手工串制而成。虽繁杂但不显累赘。

饰物不是表面的装饰

刻意但并不着痕迹的设计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居室内的每件饰物都耐得住细细欣赏与琢磨,它们并非为了装饰而装饰,每个物品都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有精致的文化品位。这些饰物与东南亚民族岛屿自然风情在一起时,呈现了新一代的都市居住观念――都市与休闲相结合。二者呼应后,便可主观感知居住者非摩登时尚潮人莫属。

就像物件与东西的概念,如若脱离了本身的使用价值,物件便成为了东西。东西是什么,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的人将它如何看待。如同客厅中那个东方色彩浓烈的落地的鼓,已不再作敲打之物,作为乐器的内在品质美使其于空间有了更多意义。但仅从漂亮的外观予以饰品定义又稍显单薄,于是,作为一个东西存在于此,其意义也自由得如火如荼。

细数空间内的物品,并不昂贵,但必有像古董收藏的最关键一点――品质至上。于是,深色厚重的木地板、纯手工木质隔断以及手工穿制的蓝色挂珠、天然石材与石子、深棕木色家具、绿底局部有金色花纹的壁纸、金色孔雀图案的边柜、孔雀台灯,丝绸与天鹅绒质感的红色布料,紫色纱幔做的帘子……事实证明,这些极具品质的有形之物,均令稳重及豪华感藏匿于东南亚热带雨林风格的外衣之下。若隐若现间,相互作用,最后达到空间饰品多一必繁、少一必简的装饰境界。

通往浴室的过道需要拾阶而上,过道屋顶处有点缀得恰到好处的灯光照明。

饰品、屏风画,相呼应的孔雀美得不可方物。讨巧的镜面除了让孔雀数量大增,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优势――空间扩展。

卧室独立得犹如一个装饰物,设计师别出心裁地用实木条打造了一个“鸟笼”。将床嵌入后,卧室便有了。

63平米内的发现

小居室更考验设计师的功力,的确不假。不然,这个63多平米的居室怎么就像是成了一片热带雨林,让人有身处“大丛林”之感呢?大到空间的格局,小到细节的装饰,还有对手工工艺的崇尚,都被设计师运用自如。设计这个居室时,各类材质与工艺进行着艺术式的组合,而这些都会让人在生活中,多些美好的发现与启示。

设计是个含糊的词,它没有具体的套路。设计后的空间分割和利用、饰品的搭配呼应、家具的摆放位置,都是设计师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在居室圆形的过道处,来来回回的空间转换间,似是而非的隔断让空间有了神秘感,铺有不同色块马赛克的阶梯并不高,也是对空间意义上的分割。

充满了感动、想象、激情的生活,谁都向往。这些有时在于一阵莫名的灵光闪动,有时在于看到一片嫩绿新叶的初绽时候,有时是一段并不刻意的文字表达出心底早有但无从出口的心语……有时也在于设计师所设计的居室内的某一区域。鸟笼本身有局限、束缚之感。但重要的是一切在于你的想像有多远!当有了身处 “鸟笼”休息的人的无限暇想时,这看似不自由的地方却给了海阔天空想象,圆了女主人的“公主梦”, 就像这个充满童年浪漫幻想的“金丝鸟笼”一般。

鲜红与降红色亮面布料,慵懒而有章法地在卧室“鸟笼”上悬挂、铺设,似泰丝的流光溢彩,细腻柔滑。一个“鸟笼”状的卧室,就让想象插上了翅膀自由飞翔。公主梦。

深棕木衣柜与卧室纱幔,兼有神秘的暗色,与光线结合时发生变化。

阳台被分割成餐厅区域。专程从泰国买的桌椅调子凝重,与客厅的木条隔断色彩呼应。虽为窗边明亮地带,依旧有似嗅到潮潮空气的感觉。

设计是个极其细致与耐心的活儿。地面的孔雀羽翼艳而不俗,与木地板二种不同材质的细腻结合,考验着设计师的创意与工人的手艺。

卫浴空间的米粒石浴缸、鹅卵石的脸盆,掏空与磨光的制作价格并不便宜,朴实但并不简陋。浴缸上方顶部的设计,依旧延续着客厅的屋顶设计――圆形。盥洗区的面镜是设计师在市场上淘来的,它的带有欧式花纹的宫廷感与面盆之间,产生了对比,只是都有古老的感觉于期间。

厨房用紫色纱幔帘作空间隔断,同时也作为客厅色彩的一部分。

厨房门柜上采用壁纸来装饰贴面,掌握很好的工艺并不怕水与热气。与门厅过道一样,用镜面让视觉空间有了延伸。

设计师朱玉晓如此解读

作品《孔雀》

“孔雀”完成之日至今,无数人拥爱。

也许从人性上包括我也会拥爱,但从设计上,发誓不用心灵再次面对。

有时时间和经验的堆砌可以解决问题,甚至解决得接近完美。有时,就算解决了,没啥感觉,“需要”而已。

反之,“需要”的意境是需要觉悟的,有人体会过,有人只梦到过……

也许,这是拥爱“孔雀”的原因吧……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4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5

本文拟就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的自主性与主导性共存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以自己实践的《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的教学的改革为切入口,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 自主性 主导型

我的理想课堂就是处处洋溢着学生的热情,处处充满着学生的自由,处处跳跃着学生的智慧。我不是独唱者,学生不是听众;我不是表演者,学生不是观众;我不是饲养员,学生不是待填的鸭子。我希望自己是播种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希望自己是火种,思想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而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并序)》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我希望突破这一传统程式,于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尝试,进行新的教学实践,以实现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而实践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多可喜亦多可悲”,虽然如此,但是敢于直面惨淡的结局,勇于总结失败的教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继续向前,不断奋进,也算是一种收获吧。下面是我对一次教学实践的反思。

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这个节目做得很好,因为主持人抛下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嘉宾热烈地讨论甚至争吵,就连观众也积极参与进来,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问题在争论中得以解决。为什么不尝试着把这个节目的形式搬到课堂上来呢?于是,这个学期中我进行的教学实践之一是:辩论赛。

在教《孔雀东南飞》的课文时我抛出一个问题:谁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女生是检察官,认为焦母、刘兄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要求判处他们死刑。男生是焦母、刘兄的辩护律师,为他们辩护,争取减刑。我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感受和谈谈独特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讨论,精彩纷呈,就连平时从来不发言的内向的学生都主动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了。并且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一定要有依据,一定要从课文中找到确凿的证据,不是凭空发言也不是捕风捉影。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注重了对于课文的研读和深入的探究,是高考考试训练中由平面的书写表达向立体化的口头表达的一次很好的递进。

这次实践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我角色没有把握好,作用没有发挥好,也没有做好主持人,没有处理好我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不足之一,辩论常常进入僵局,而我却没有及时调整学生的话题方向,导致一些学生钻入牛角尖拔不出来。比如,学生认为刘兰芝因为没有生孩子所以被焦母遣送回家,从而进入没有孩子是谁的过错的不孕不育的尴尬话题的讨论中。比如学生在辩论的时候交战双方的话题不一致,常常不是有针对性地回答而是另起炉灶,往往使问题的回答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不足之二:发言的学生虽然多,但是观看的学生也存在,而我没有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存在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现象。

于是,对于新课标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多半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被服从的关系。对文章的理解,语段的分析,语言的揣摩,文章感情的把握,都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更有甚者,作文都是按教师设计的模式来写。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6

在这两条途径中,“培养”的难度又要远远大于“引进”。人才培养是一项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需要为之付出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投入。而且育人与种地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被培养者的“变异”乃至“不成器”现象并不鲜见。“引进人才”则可以免除这一烦恼,瞄准成熟人才可以直奔主题少费周折。其一次性投资也许所费不赀,但相比自己动手培养人才,堪称投资小效益高见效快。对那些人才紧缺但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用人单位来说,称得上是上上之策。

在国际上,美国是人才培养的强国。其科教界各类高级人才中,真正美国土生土长的远少于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教移民”。

相比之下,我们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差甚多。在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是一种保守甚至僵化的管理模式,个人之于单位、之于国家只能是一枚“螺丝钉”,其自主性自然也就被扼杀殆尽,自我选择、自主择业的几率近乎于零。今天虽然在人事制度上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在欠发达地区,给人的总体感觉仍然是处于一种半僵化半无序的状态。

譬如今天的教育界,在人事管理上就一边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一边却是管理无序,人事制度形同虚设。用人单位与教师之间大多缺乏合法的合同,或是合同有名无实。解聘教师与否完全由校方说了算,教师要弃职离岗也是随时一走了之。

这就出现了前段时间颇让教育界尴尬,而且至今仍不绝如缕的“孔雀东南飞”现象,这便是这种管理体制下酿出的一杯苦酒。

这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大多采取“高价收购”政策。比如苏沪浙粤等地,就以“重建档案、落实户口、高薪聘用”为条件吸引到了一大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校长。本人所在的苏北地区某些县中,一年之中竟有十几个骨干教师招呼不打一声便翩然“南飞”,让不少学校课务分工时捉襟见肘。

这些出走的教师与学校之间,实质上仍然只有一种“默认”的人事关系。计划经济时代的桎梏,在今天可以被“重建档案”这一举措轻易地击碎。

时下教育界流行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留人“秘笈”,在市场经济时代、在经济薄弱地区的学校又谈何容易?没有一种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没有一套合法的“人才转会条例”,指望着靠空洞的“事业”、虚无的“感情”和难遂人愿的“待遇”去留人,大多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这让我们看到人才流动上的“马太效应”,即只会让“愈穷愈留不住人才,愈留不住人才愈穷”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出现。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7

关键词 唐代 墓室壁画 禽鸟图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1 唐代初期墓室壁画研究

1.1 唐代墓室壁画中禽鸟图像的祥瑞象征

祥瑞,吉祥的征兆。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或奇禽异兽等等。具有吉祥和神圣象征的禽鸟图像,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传统中有着久远的历史,在汉代出土的墓室锦画中就广泛出现了朱雀、仙鹤、三足鸟等群鸟图像。它们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带领墓室主人升天。但是墓室笔画中的禽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它表达的意思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到唐代是已经和汉代有很大的区别。在唐初的墓室壁画中,通常在墓室的券顶、天井、墓门等位置都安排有禽鸟图像,这时期作为祥瑞象征的禽鸟形象有仙鹤、孔雀、朱雀等,旁边还搭配着莲花、祥云、飞花等纹饰,可能是代表仙界,也可能是带领墓室主人进入永生世界。仙鹤,一种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动物,仪态高雅,习性特殊,在唐朝人的观念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高雅、长寿、神圣的代表,在唐朝墓室壁画中应用广泛。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文人权贵都养鹤,并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如白居易、裴度等人,他们在文学诗歌中也常有表现,在绘画中也深受艺术家们喜爱,杜甫有文形容薛翟画鹤:“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在发掘出来的墓室中,很多有仙鹤图像,比如永泰公主墓中后雨道顶部和第四五过洞顶部绘云鹤图,节憨太子墓中第二天井西壁绘有仙人御鹤图,前雨道拱券顶东侧和后雨道拱券顶西侧亦绘有仙鹤图等等。从这几座基本处于同时期的墓室壁画中,可以看出唐初墓室笔画中禽鸟图的特点。首先,位置并没在墓室内部,而处于墓葬的角道和天井;其次,它们并不是主要表现的内容,而是作为衬托装饰;再次,在表现形式上渐渐显示出写实性特征,造型生动逼真、用线考究、色彩典雅。在这些笔画中,禽鸟的构图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如永泰公主墓后甫道顶部所画的云鹤图,图中仙鹤飞在云中,正是表现了唐人理想中仙界的景象。在布局上,鹤被加上了边框,云鹤和排列呈类似二方连续布局,四只形成一个菱形,内有三朵祥云,周围四面各分布两朵,右面由一条云纹带构成,在表现祥瑞象征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唐初墓室壁画中出现的较多的还有朱雀和鸾鸟形象,两种形象表现得差不多,鸾鸟的外形被设计为鹰咏、虎眼、兽的耳,蛇的颈系有带,头顶上有金色花冠,背上羽毛是金的,翅膀金绿相交,尾巴上有绿色花纹。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如节憨太子墓的前甫道拱券顶的东、西两边分别绘着鸳鸟图,前雨道拱券顶西侧绘孔雀图,后面雨道拱券顶东侧画有鸾鸟图。这些图案都不是主要表现部分,主要是作为衬景,但是,艺术表现上,生动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1.2 墓室壁画禽鸟图像的装饰性

因为在唐初的墓室壁画中,禽鸟图并不是独立题材,所以禽鸟图更多的是起装饰点缀的作用。这类的禽鸟主要是画中人物玩耍的鸟禽,和作为背景点缀的飞鸟、昆虫等,常常和树木花草搭配,来模拟现实中的庭院生活。比如李震墓墓葬中的第四过洞东壁南侧绘侍女戏鸭图;徐慰公墓中处于人物上面的飞鸟;燕妃墓西壁屏风上面部绘有两行飞着的大雁;章怀太子墓中前室南壁东西人物上面画有飞鸟,前雨道西壁画有侍女抱着公鸡,南面画有人物看鸟捕蝉图,西面绘有蜜蜂飞鸟图;韦浩墓中前面的雨道西边画有蜻蜓图案,后面东边画有侍女戏鹦鹉图,后室的东面画有侍女喂鸟图,南面人物上面有飞鸟蜜蜂图案等等。这些禽鸟和仙鹤等作为祥瑞象征的禽鸟相比,它们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应用更为广泛,很多生活中和人们关系密切的家禽、鸟类、昆虫都进入表现题材,它们作为人物主题的陪衬,使画面更加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总的来说,唐代初期的禽鸟图在墓室壁画中虽然不是主要核心,但它们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一种趋势,禽鸟图像在墓室壁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 唐代中晚期墓室壁画禽鸟图像研究

到唐代开元盛世时期,墓室壁画中禽鸟题材绘画发展迅速,逐渐从衬景走向核心位置,先已发掘的朱家道村唐墓出现了最早的主题性禽鸟壁画,禽鸟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当然,它仍有作为象征和装饰的部分意义,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作为独立题材的墓室禽鸟壁画大部分是作为屏风上的画存在,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家里陈设禽鸟图像的屏风的模仿,当时很多画家都喜欢画鹤或其他禽鸟,比如薛翟的“屏风六扇鹤样”就是独立题材的禽鸟屏风绘画。唐人们很喜欢墓室中设有这类壁画,他们希望死后仍然可以享受生活。

在目前发掘的有墓室禽鸟屏风壁画的有:“朱家道村唐墓北壁东侧画有独屏双鹤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17号墓室后壁绘六扇花鸟屏风图;唐安公主墓西壁绘通屏式花鸟画;赵逸公墓西壁棺床上方绘三扇花鸟屏风图;王公淑夫妇墓室北壁的牡丹芦雁图;梁元翰墓墓室西壁的六鹤屏风图等等”。

从这些墓室壁画来看,禽鸟壁画主要分布在东、西、北面,后来逐渐统一在西面。在艺术表现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构图和表现技法也日趋成熟,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些禽鸟图像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色彩自然,他们与花卉树木搭配,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后来还分为富贵和野逸两种风格,对后来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些墓室禽鸟壁画中,我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程式化构图,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17号墓中的六扇花鸟屏风壁画,它采用了典型的中央直立式构图,画中的花在画面中间,枝叶和花朵相互对称,花的前面有禽鸟和山石。这种构图最早在魏晋壁画中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还有薛翟的屏风六扇鹤样、吐鲁番哈拉和卓50号墓的三联屏式纸本花鸟画等等。

可见它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时期墓室壁画中的禽鸟题材还有一个特点,禽鸟与花卉的结合,所以这时期的禽鸟图像也经常被称为花鸟图。

相对作为独立主题的墓室禽鸟题材壁画来说,作为祥瑞象征和装饰的禽鸟图像在逐渐衰弱,但是,它还是仍然存在的,比如南里王村唐墓中南壁绘有朱雀;高力士墓东壁壁画上面画有蝴蝶作为装饰;姚存晚唐墓南面的朱雀图等。和唐初表现的区别是,这时期的壁画已经进入到墓室内部,一方面是花鸟题材在墓室壁画中地位上升,另一方面,唐后期墓葬渐渐简化。在表现形式上,比初期更为成熟,另外,作为祥瑞的朱雀绘制的位置也有变化,它以四神之一的身份和青龙、白虎、玄武统一绘制在墓室南壁拱形内门上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晚唐期间,独立题材的禽鸟画得到了长足发展,促进了中国画花鸟画科的形成,而唐代花鸟绘画题材虽然成熟,但留下的经典作品并不多,所以,唐代墓室壁画中的花鸟绘画对研究唐代绘画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 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论文库,2009.

[3] 贺西林,李清泉.中国墓室壁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8

我们通过对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创业成功的团队研究发现,成功创业好搭档的条件必须具体三个核心条件:1、与自己的价值观类似(志同道合),2、能力卓越并能互补,3、行为个性风格差异但能相互珍惜。前两个条件有很多专家进行了充分研究与归纳,对于第三个核心条件,我国创业管理专家也有不少研究,但都停留在二分法:内向与外向性格互补。在分工上也是主内主外,老板主事,专责是战略谋划、“开疆掠土”;“内当家”管事,专责是部署落实、“守土安邦”。企业有这二元的结合,才可能成为公正的、有凝聚力的组织。如海尔的张瑞敏与杨绵绵、任正非与孙亚芳、宗庆后与杜建英、马云与何一兵等都是范例。但是随着创业初期的成功以及时代竞争的加剧,随着三元乃至四元风格创业团队不断地在涌现,二元风格创业团队成功的几率在降低。

我在1995年接触行为四分法个性风格理论(ENTP),借助对历史的喜好,对王朝创立团队进行分析以求探索出他们成功的规律,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共性规律,于是开始研究成功创业的团队核心成员的个性行为风格问题。最近看到美国创业管理专家戴维.盖奇的著作《好搭档:创业成功的起点》,发现笔者的研究结果与戴维教授的观点有很多类似地方,都主张四分法来寻找创业好搭档。我们对90多位创业者进行了行为风格调查,发现一种行为风格的创业搭档企业占16%,两种行为风格的创业搭档企业占34%,三种行为风格的创业搭档企业占18%,四种行为风格的创业搭档企业已经占有32%。这就更加鼓舞了笔者整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成文,希望对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的人们一点启发与借鉴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在1920提出人类行为风格的DISC理论:Dominance支配型;Influence 影响型;Steadiness稳健型;Conscientiousness尽责型。DISC理论主要用在团队的建设、员工的招聘等。1997年,笔者因为TOP10销售员在哈佛大学接受领导力训练时接受过DISC训练,之后在销售管理工作岗位用DISC理论组建销售队伍,并在2004年用DISC理论来观察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与企业家。在2007年用TOPK替代DISC来观察、收集、分析与归纳整理中国企业的创业团队和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团队。就发现更能通俗易懂地把握四种个性行为风格,而无需通过漫长的经历去悟领搭档智慧。所谓TOPK,就是tiger、owl、peacock与koala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组成,这四个单词就是老虎、猫头鹰、孔雀与考拉。TOPK技术就是四种动物的组合技术。也是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顶级智慧(Top Knowledge)。如果自己是老虎,就需要猫头鹰、考拉与孔雀的帮助。

T型的管理者的口号是“我们现在就去做,用我们的方式去做”,他们做事当机立断,大部分根据事实进行决策,敢于冒风险,在做决策前,会寻找几个替代方案,更多地关注现在,忽视未来与过去。对事情非常敏感,而对人不敏感,属于工作导向型,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工作节奏非常快,很容易与下属起摩擦。

O型的管理者非常崇尚事实、原则和逻辑,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的证据在这里,所以我们要去做”,他们做事情深思熟虑,有条不絮,意志坚定,很有纪律性,很系统地分析现实,把过去作为预测未来事态的依据。追求周密与精确,没有证据极难说服他们。对事情非常敏感,而对人不敏感,也属于工作导向型,但注重工作证据,决策速度比较缓慢,为人很严肃,难以通融。遇到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很容易与下属起摩擦。

P型的管理者热情奔放,精力旺盛,容易接近,有语言天赋,擅于演讲,经常天马行空,做事比较直观,喜欢竞争,对事情不敏感,而对人很敏感并很感兴趣,他们更关注未来,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去完成他们的梦想,而不关注现实中的一些细节。行动虽然迅速,但容易不冷静而改变主意。喜欢描绘蓝图,而不愿意给员工实在的指导与训练。决策时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和别人的观点,与员工谈工作时,思维属于跳跃式,员工经常难以跟得上。员工得到的是激励,而得不到具体指导。

K型的管理者喜欢与别人一道工作,营造人与人相互尊重的气氛。他们决策非常慢,决策时总是寻求与做决定的相关人员达成一致意见,他们总是试图避免风险。办事情不紧不慢,对事情不敏感,而对人的感情很敏感。是关系导向型,很会从小处打动人,为人随和与真诚。非常擅于倾听,属于听而不决的,也很少对员工发怒,员工很喜欢找他们倾述,但他们优柔寡断。

我们从历史朝代兴起来看一个好汉三人帮的TOKP组合搭档: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经常说自己成功是依赖萧何、张良与韩信,根据Topk技术,我们可以发现刘邦是孔雀、韩信是老虎、张良是猫头鹰、萧何是考拉。而项羽只有老虎与猫头鹰,而且猫头鹰的范增亚父最后也被项羽赶走了,故天下是刘邦而不是项羽的。而刘备的核心团队有张飞、关羽与诸葛亮,根据TOPK技术,张飞与关羽是老虎(T),而诸葛亮是猫头鹰(O),刘备是孔雀(P),缺少考拉(K)。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刘备缺考拉而失去天下,而刘邦因TOPK齐备而得天下。刘邦因对手是两元组合而自己是四元组合而成功,刘备虽是四人组合,但实质属于三元组合,当然也因对手多半是三元组合(曹操三元组合:猫头鹰型孔雀曹操、老虎型夏侯惇、猫头鹰型考拉荀彧、猫头鹰型郭嘉;孙权三元组合:孔雀型孙权、考拉型的张昭、猫头鹰型老虎的周瑜),因此刘备学其祖宗的打天下的方法只是用其形而未知其所然。明朝的核心创业团队中,朱元璋属于变过来的孔雀型、李善长属于考拉型、徐达属于老虎型、刘基属于猫头鹰型。共和国的第一代核心团队中,在1959年以前,毛泽东属于老虎型、刘少奇属于猫头鹰型、朱德属于考拉型、周恩来属于孔雀型。

我们从企业创业成功来看一个好汉三人帮的TOPK组合搭档:史玉柱的第二次创业成功,主要核心创业搭档有:史玉柱(孔雀)、陈国(考拉)、刘伟(猫头鹰)与程晨(老虎型孔雀)。马云的第一个创业之所以可获得推进,关键是2000年的核心搭档组合:马云(孔雀)、关明生(考拉)、蔡崇信(猫头鹰)与吴炯(老虎)。柳传志创业虽然在1984年核心搭档组合是三人:柳传志(孔雀型老虎)、倪光南(猫头鹰)、李勤(考拉),但是在1988年引进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两位成为了现在联想的领军人物。其中杨元庆属于老虎型猫头鹰,而郭为属于老虎型孔雀。复星的郭广昌的创业核心搭档:郭广昌(猫头鹰)、王群斌(考拉)、梁信军(孔雀)、范伟(老虎)。携程网创业搭档被朱瑛石称为第一团队:梁建章(猫头鹰)、季琦(孔雀)、沈南鹏(老虎)与范敏(考拉)。李嘉诚在1950年的创业搭档是三人组合:李嘉诚(老虎型猫头鹰)、周千和(猫头鹰型考拉)、盛颂声(考拉),被李嘉诚称为左右手;1963年李嘉诚的夫人庄月明(考拉型猫头鹰)加入长江实业,此时李嘉诚行为风格变成了老虎型孔雀)。在1979年被称为长江实业的三驾马车的二次创业的搭档:周年茂(老虎型猫头鹰)、霍建宁(猫头鹰型老虎)、洪小莲(考拉型老虎)、此时李嘉诚变成了孔雀型老虎,考拉型猫头鹰的庄月明出任董事会董事。微软公司的创业搭档组合:比尔盖茨(猫头鹰)、保罗艾伦(考拉)、史蒂夫鲍尔默(孔雀)与杰夫雷克斯(老虎)。很多成功创业好搭档的四元例子数不胜举。

在运用TOPK技术来寻找成功创业好搭档,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每种个性行为风格的人都可以创业,也都可以获得成功。如老虎型的宗庆后、猫头鹰型的鲁冠球、考拉型的徐传化与孔雀型的马云。

2,每种个性行为风格的人都可以当一把手,并获得成功。如银行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是指挥官风格的典型,属于老虎型风格;约翰洛克菲勒体现了下棋者风格,属于猫头鹰型风格,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属于倡导者风格,属于考拉型风格;安德鲁卡内基的生涯提供了传播者风格,属于孔雀型风格。如网盛生意宝公司的孙德良先生偏属猫头鹰型风格。

3,创业者要知道自己的个性行为风格,并与搭档达成协议,自觉区别互动。同时如果创业者熟悉TOPK技术,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个性行为风格,那么这家企业不仅创业可以成功,而且有了基业卓越乃至长青的基因。那些极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都是个性行为风格在不断调整的,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如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康熙与毛泽东等。西游记的观音就是第一位自觉根据TOPK技术来挑选创业团队的人,有了西天取经的项目后,她就根据个性行为风格组合取经团队:唐僧是猫头鹰,孙悟空是老虎,猪八戒是孔雀,而沙和尚是考拉。这四个不完美的个人,组成完美的团队,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而最后成功取得真经。而伟大的公司则根据TOPK技术来挑选下一代接班人,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4,自觉运用比不自觉运用的成功率要高。如携程网的创业团队,他们一开始就寻找四人组合团队。梁建章:偏理性,眼光长远,喜欢用数据说话,为猫头鹰型风格;季琦:偏感性,有激情,锐意开拓,直爽,讲义气,为孔雀型风格;沈南鹏:风风火火,老练果断,为老虎型风格;范敏: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体。为考拉型风格,1999年四人一起创业。

5,不是四个行为风格的人全部到齐后才创业。于是边创业边物色,当不能尽快物色到的情况下,让自己有意识地扮演两种或三种来弥补。一般情况下,如果自己是猫头鹰型,需要找孔雀作为创业好搭档,接着引进老虎作为合作伙伴,最后引进考拉,尤其是公司已经达到20人以上的规模。作为孔雀的刘邦,先是与考拉型的萧何创业,之后是老虎型的韩信加入,最后是猫头鹰型的张良加入。笔者常年顾问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先是孔雀型的创业家一个人创业,3年后引进了考拉型创业伙伴,5年后引进老虎型创业伙伴,现在公司是第九年,公司人员规模为36人。如猫头鹰型的比尔盖茨与考拉型的保罗艾伦在1975年创业,孔雀型的史蒂夫鲍尔默在1980年才被引进,老虎型的杰夫雷克斯在1981年被引进。在企业成立6年时才完成四人组合。

6,不是一定要在创业初期就追求四人组合,只要比竞争对手的核心创业团队多一种行为风格就可以。这种多一种行为风格可以在原创业主通过训练拥有,也可以找到创业好搭档(不同风格的搭档)而拥有。周武王的两人组合战胜了商纣王一人组合,商汤王三人组合战胜夏桀与夏伯的二人组合,刘邦四人组合就战胜了项羽的二人组合。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9

论文摘要: 文章以《孔雀东南飞》、《金瓶梅》等作品为例,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针对特定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合理加强人性分析既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知,提高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解读相关作品,逐步树立问题意识。 

 

古今有变化,中外有不同,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会让我们在陌生中彼此熟悉,莫过于人性。每个时代的人性,既凸显出特定时代略有差异的人的本性,又体现为人的一般本性。众所周知,文学是感情的表现,感情又多取决于人性,因此,那些从作家笔端用心走出,又走向读者心中的文学经典,往往也同时展现着亘久不变却又异彩纷呈的人性。因此,合理地加强人性的分析,把握其一般性,区别其独特性,在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讲授中非常重要。 

一、加强人性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增加情感认知,提高其学习热情。 

文学是情感的外化,“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①在“缀文者”与“观文者”之间,最能起沟通作用的是“情”,因而对作者为文之“情”的领会十分关键。以《聊斋志异》为例,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了大量的狐鬼花妖,特别是不少作品涉及花妖狐鬼与书生的相恋。大多数文学史立足于蒲松龄本人“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的自白与王士禛“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的题咏,认为蒲松龄是要借花妖狐鬼的美好善良讽刺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借人与异类的自由恋情表达广大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以及对封建婚姻与礼教的反抗等。这些偏向于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不免流于片面化与泛泛而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主动感悟《聊斋志异》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这时,合理的人性化的分析就显得很必要了。如有文学史认为:“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因为蒲松龄曾长期在外坐馆,与家人聚少离多,故“独自生活的落寞,不免假想象自遣自慰”②的分析就颇为真实可信。人总是会为自己寻求心理补偿,在孤寂失意之时尤其如此,这是人的一般本性,因而“《香玉》等篇实为蒲松龄寂寞情怀的诗意幻想”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学生信服,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就实际的教学效果而言,强调这一颇具人性的论断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缀文者”与“观文者”因“世远”而生的疏离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从人性角度关注作者的为文之情一样,对作品本身所蕴人性的合理分析也同样有助于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的实际教学中,刘兰芝形象的解读是教学重点之一,与之相应的是,焦母不满并逼遣刘兰芝的原因也一直是本篇作品讲授的难点。长期以来,我们多从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长制的眼光去理解这首作品的主题,将焦母视为封建礼教势力的代言人,而刘兰芝被遣归的原因也多集中于与此相关的讨论与推想,除传统的门户不当说之外,尚有无子说、③性刚说④等,各执一端。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使用精神与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认为是家庭生活中婆媳间固有的矛盾、焦母的恋子情结导致了刘兰芝的被遣。⑤较之于传统的认知,新兴的研究角度对人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人性的本能去看,婆媳间一般或多或少带有些敌对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况且,人在情感上总是习惯于就自身立场去思考处理问题,很少会换位思考。且不论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是否一定与焦母的恋子有关,⑥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到的是,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得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结论,而刘兰芝在焦母眼中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以致她“吾意久怀忿”。一方面媳妇对自己的勤劳与巧质自信满满,认为自己非常完美,无可指摘,另一方面婆婆却认为媳妇喜欢自作主张,关注的是她对自己不够尊重的问题,婆媳双方在意的都仅仅是自身的感受,于是,无论刘兰芝怎么努力想按自己的方式做好每一件事,都得不到焦母的认可与喜爱。人性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爱憎也因之非常微妙。即使我们淡化焦母与刘兰芝间的婆媳关系,仅将其视为普通的人际交往,这种缺乏换位思考与互相沟通的相处方式也并不能保证她们互生好感,更何况她们之间是微妙的婆媳关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本着换位思考与移情入境的立场讨论刘兰芝与焦母间的问题,不仅可让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亲切感,而且可为他们的日常人际交往提供一些启示。 

二、合理的人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全面地解读作家作品,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试以《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形象塑造为例略作阐述。一般认为,作为一部成功的世情小说,《金瓶梅》不仅以西门庆的人际交往圈织起一幅晚明社会的时代风情画卷,而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世界,而具体到潘金莲身上,人性的复杂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美貌聪慧,心灵手巧,解诗文,懂风情,伶牙俐齿;她淫荡善妒,争强好胜,以致狠毒无情,残害无辜,毫无人性;她在没有人身自由、婚恋自由的处境中,为了生存而选择与环境同流合污,在追求自我情欲的变态满足中走向毁灭。立足于晚明社会人性觉醒的文化背景理解潘金莲,我们对她是既同情又痛恨,并认为造成她人性泯灭及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那个男权至上的荒淫世界,以及人欲放纵的时代风气。笔者以为,这样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若从人性表现的细微处去看,关于潘金莲的形象认识及悲剧原因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 

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着引导学生以潘金莲与潘姥姥的母女关系为切入点,让他们带着两个问题去阅读小说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人性有关的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是:(1)潘金莲对母亲是否狠毒无情?(2)潘金莲的悲剧命运与她的母亲有无关系?此处将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加以简要陈述。 

(1)潘金莲与母亲有矛盾,但并非对母亲无情。 

潘金莲与母亲的往来一直比较频繁,小说中多次写及这对母女的相处。潘姥姥的正式出场是在武大死去才两月时,她来女儿家,不料金莲与西门庆有约,“一力撺掇他娘起身去了”(第六回),⑦看来母女感情欠深。其后金莲嫁入西门府中,潘姥姥来府中走亲戚,母女见面也往往是不欢而散,以致家人玳安这样评价金莲:“他一个亲娘也不认的,来一遭要便抢得哭了家去。”(六十四回)因为金莲表现得颇为无情,于是便有论者认为这是由于情欲的异化使潘金莲丧失了人性,狠毒得连亲母都不认了。那么,潘金莲对母亲的态度是因为她本性变得狠毒,还是另有原因呢?一次母女间的正面冲突给出了答案。小说第七十八回中,因为金莲生日,潘姥姥坐了轿子来串门,从夹道里进了府,潘金莲因为在大厅等候,所以没有碰上,潘姥姥没有带轿子钱,吴月娘的丫鬟小玉便故意来向潘金莲要钱,潘金莲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便坚决不付钱,还责怪母亲不体谅自己的难处,“教人家小看”,母女为此大吵一架。至晚间,潘姥姥至李瓶儿屋中歇息,向如意儿和迎春说起李瓶儿生前对她甚厚,每次自己来府中都有礼物相送,对比着数落自己女儿:“半个折针而迸不出来与我”,“你娘(李瓶儿)与了我些甚么儿,他还说我小眼薄皮,爱人家的东西。想今日为轿子钱,你大包家拿着银子,就替老身出几分,便怎的?咬定牙儿,只说他没有”,并进而怨诉说:“老身若死了,他到明日不听人说,还不知怎么收成结果呢!”直到金莲的丫鬟春梅看不过,来向潘姥姥说出实情:“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娘(潘金莲)她争强,不伏弱的性儿。比不同的六娘(李瓶儿)钱自有,他本等手里没钱,你只说他不与你。”“他本没钱,姥姥怪他,就亏了他了。”潘姥姥依然怨气未解。这样看来,潘氏母女的矛盾主要在于母亲想从女儿处得到长久的接济与财物的馈赠,而女儿因为个性要强,从不愿意在攒存金钱上多加留意,故而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所以屡屡口角,不可简单地理解成潘金莲对母无情。在潘姥姥去世后,因为西门庆亦是新丧,吴月娘便没有准许潘金莲参加出殡仪式,潘金莲还偷着让陈经济送出五两银子帮忙办理母亲的丧事,后“听见他娘入土,落下泪来”,更是表现出潘金莲的无奈与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潘姥姥的贪富心理导致金莲人生道路的扭曲,她对金莲的悲剧命运负有间接责任。 

我们注意到,在潘金莲一生三次被卖的不幸命运中,有两次是经了她亲生母亲的手。小说第一回交待说:“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颜色,……父亲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况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五,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与张大户家。”终致被张大户收用,造成“美玉无瑕,一朝损坏;珍珠何日,再得完全”的悲剧。而潘姥姥两次狠心卖女儿的原因更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度日不过”只是表层理由,更深层次的动因在于潘姥姥向如意儿怒骂女儿的话中可见端倪:“想着你从七岁没了老子,我怎的守你到如今,从小儿交你作针指,往余秀才家上女学去,替你怎么缠手缚脚儿,你天生就是这等聪明伶俐,到得这步田地?”她还进一步向如意儿解释:“他七岁儿上女学,上了三年,字仿也曾写过,甚么诗词歌赋唱本上字不认的。”(七十八回)由此可见,她第一次卖女时并没有到“度日不过”的地步,再对照第二次她卖女的大费周章与所卖人家,潘姥姥两次卖女的真正原因似乎可以这样认定:因女儿有几分颜色便努力培养女儿,希望女儿日后成为权贵妾室,为母女俩博得富裕的生活。潘姥姥这位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念,两次亲手为女儿潘金莲的悲剧人生铺上基石,母女之情变得如此功利,不免令人唏嘘,也让人对人性的弱点感叹不已。而经过这次讨论,学生也普遍反映,他们对文学史中所引清人张潮“《金瓶梅》是一部哀书”的结论有了别样而具体的认识。 

一切文学即人学,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人性,描写社会生活,反映时代风貌的。对于这些作品,除了要将它们置于广阔的时代文化背景中,将知人论世、推源溯流等科学的评价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之外,相应的人性的分析也不可或缺,而对此有意识地加强不仅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深入解读作品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明辨是非,并进而反思生活。 

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人性分析的实践必须通过细读文本来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掌握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阅读经典,了解文化,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处于教学中的师生双方而言,文本细读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文学阅读的态度。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等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内容不一样的是,人性作为一种需要用心感受的东西,体现在相关作品的字里行间,要对之进行敏锐的体察、深入的分析,离不开学生对作品有意识的细读,而教师的职责,则是要对教学对象加以合理的引导。 

 

注释: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15.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vol4:270. 

③赵新蔚.新探刘兰芝被逼走的主要原因.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2,(1). 

④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 

⑤持此意见者颇多.如汤斌.《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形式的瓦解.文学遗产,1989,(6);赵红娟.《孔雀东南飞》中家庭悲剧的心理析解.南京师大学报,1997,(2).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0

傣族人对孔雀的崇尚与喜爱由来已久,视孔雀为吉祥幸福、美丽善良和智慧的化身,孔雀舞历史悠久,在傣族甚至全国都深具广泛的群众性。关于孔雀舞的美丽传说,一千多年前的傣族民间就流传着很多种不同的版本了。传说中,孔雀并没有一身华丽的羽毛,尾羽上也没有漂亮的圆眼,但因其温顺驯良,深得人们的喜爱。在“摆帕拉”这个小乘教的宗教节日庆典上,佛祖为普渡众生而下凡说法,被信徒纷纷围住。在遥远的天柱山上,栖息着一只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后匆忙赶往寺庙,但因人多而不能靠近,在急得打转。佛祖觉察到孔雀的虔诚,投出佛光一束,去照耀孔雀,因孔雀正打转奔跑,这束佛光只照到孔雀的尾部,霎时间,雄孔雀的尾部变得五光十色,缀满了美丽的圆眼图案。自傣族民族文化在孔雀舞中的艺术体现此后,每当“摆帕拉”节来临,雄孔雀都会从天柱山赶来,以其美丽的翎羽和优美的舞姿,为佛祖献上一支孔雀舞,也向人们展示佛祖恩赐的异彩。此后,为了祈福吉祥和赕佛,人们都会在年节及庆典的日子跳起孔雀舞,来表达美好的愿望。这就是傣族宗教节日一定有传统孔雀舞表演的由来。另据相传,一千多年前,召麻栗杰曾做为傣族人的首领,颇好舞蹈,尤爱模仿孔雀而舞,其舞姿优雅清逸、含蓄灵动,深得傣族人民的喜爱,并纷纷跟从,经数代傣族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成型,流传中经发展和演变,形成今日的孔雀舞。据记载,孔雀舞最早出现在明朝,《南诏野史》曾以“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为记载。傣族民间俗称传统的孔雀舞为“嘎楠洛”,曾经都是男性来表演,他们带上假面具和金盔,穿着有孔雀羽翼的架子,在鋩、镲以及象脚鼓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男性的舞姿虽显挺拔和刚健,但仍丰富多变、形象生动。深具寓意的手部造型及转动和跳跃的舞姿,同优美的躯体造型“三道弯”配合起来,传神地演绎孔雀漫步森林、追逐嬉戏、饮泉戏水等情景。观者沉醉其造型和舞姿的优美流畅当中,往往忽略了舞者的性别,但传统孔雀舞缺少的阴柔美仍是存在的。

二、孔雀舞的动律之美

极具东方韵味的傣族舞蹈,民族风格浓厚而神秘,民族文化色彩深厚,文化品位极高。舞蹈风格平和含蓄、隽永而恬静,演绎中透出傣族钟灵毓秀、自然朴拙、山水秀美的人文风貌。孔雀舞表演时,舞者使身体各部位关节尽可能弯曲,使体态呈现多曲线的“S”造型,婀娜多姿,十分秀美。而孔雀舞造型中膝部柔韧起伏的丰富动感,也体现着孔雀舞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造型之美,也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无论动作如何变化,膝部一直保持着起伏状态,并随着角色情感变化而发生改变,充满韧性。孔雀舞在这种优美的动律之中显得优美自在。令观者感知到傣族人自然朴实、祥和宁静的生活,体味傣族山河秀美的自然风貌,感受到傣族人民追求美、追求幸福祥和的生活态度。孔雀舞表演中,头部及手部、脚部都极具表现力,半蹲的下身配合膝部动感柔美的动作起伏,手臂和身体形成三道弯的丰富造型。基本舞步是双手叉与腰间,半蹲双腿,上半身倾向一旁,跃动时讲究轻和稳。在表演时,小腿运用灵活、步伐丰富,而上身及手部的舞姿也极为独特,尤其是手式的变化,在姿态和动作一样的舞姿中,手式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舞蹈含义和形象。动态舞姿中,表演者多以半蹲的姿态,在均匀有致的节奏变化中,以膝盖部位的伸屈,来带动身体左右轻摇摆动和上下的颠动,跺或踏的舞步看似有力,却是重抬轻放,使全脚平稳落地,这都是孔雀舞动律最基本的特征。在这均匀柔美的动律之中,孔雀的舞姿柔美轻盈、飘逸灵动,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创造与感悟。在镲、鋩及象脚鼓等乐器击打出的和谐伴奏中,这些以优美舞姿展现的动态形象,仿佛溪泉淙淙,令人赏心悦目。象脚鼓鼓点紧凑有致,鼓声配合着舞者的动作变化,节拍鲜明,动律优美。在绵延平稳的鼓乐声中,配以孔雀舞均匀优美的动律,展现出傣族人古老祥和的生活状态和热烈浓郁的风情。韵律十足的动态舞蹈刚柔相济,加之静态舞蹈的雕塑感,使孔雀舞拥有了动静相宜的优美造型和悦动感。可以说,孔雀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内涵,深刻地反映了傣族的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在中国的民族舞蹈中,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和审美价值。

三、个性鲜明的舞姿意境美

1孔雀舞舞姿造型意境美

孔雀舞中的“三道弯”和“一边顺”舞姿造型是孔雀舞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造型。傣族曾做为古时百越人分支滇越的后裔,而“三道弯”源自古时百越人对水和蛇、鸟等图腾的崇拜。以蛇的行动为实例:当蛇在前行中左右蠕动时,形成独特的“S”造型的曲线,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傣族传统民间舞蹈中独特的“三道弯”基本造型,因其独特的舞姿造型和动作而保持至今。在如今的软舞(嘎温)的舞蹈中,仍可见传统舞蹈的一丝踪迹。与传统孔雀舞相比较,经过现代改编创新的孔雀舞,表演时演员卸掉了面具,在手、眼、身法上加强了配合。这种鲜明独特的曲线特征模仿,也同灵动的小乘佛教的教义产生吻合,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傣族舞蹈鲜明独特的风格特点。“一边顺”的优美则是源自高原的生活劳作,融合两者体态的舞蹈造型是傣族舞蹈独有的特色。在傣族秋收后的扬场中,是没有风车使用的,人们手持两把宽大的竹篾扇子,以扇风的方式来筛选稻谷,此种筛稻谷法就成了后来别致独特的“一顺边”舞蹈动态。当人们将右手的篾扇高高举起,同时,高高抬起右脚并弯曲,随之,脚和手同时朝下猛力去扇风,此时身体调整方向,由右侧至左转动。而以左手来扇风的时侯,转动和姿态和右手是一致的,皆是手脚由一侧同出。作为孔雀舞中的“一边顺”造型,和傣族人民在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该舞蹈造型作为高原舞蹈的特有形态和动律,与高原民族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但“三道弯”和“一顺边”在傣族民间舞蹈中融和后,它的独特风格,也在傣族本就具备的形态与安详的动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其独特舞蹈的动态和审美情趣,成为傣族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孔雀舞的传统民俗意境美

孔雀舞、大象舞、鱼舞等都是傣族民间舞蹈中广为流传的传统舞蹈,反映了傣族人民崇尚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在傣族人心目中,孔雀是神鸟,大象为圣象,在传统舞蹈表演中,将这些飞禽走兽升华至舞蹈造型的艺术境界上来,成为傣族民族文化的一大特征。因为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关系,傣族地区的孔雀非常多,傣族人民在家园饲养孔雀自古有之,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是善良温和、美丽吉祥以及智慧的象征,对孔雀深怀崇敬之情,人们认为孔雀代表了傣族的民族精神,在表达美好的祝愿和理想,歌颂生活的美好之时,常常会跳孔雀舞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傣族人民在和孔雀的长期和睦共处中,对孔雀的崇拜和敬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傣族文化具有了幸福吉祥的内涵。

3孔雀舞中的水韵之美

傣族民间舞蹈的普遍特点是温和恬静,正是由于傣族人对水的深切感情有关。傣族人的水文化表现最淋漓尽致的就属泼水节了,人们认为水是幸福的象征,因此泼水节做为傣族新年,其热烈隆重程度可想而知。傣族人也自称“鲁傣鲁喃”,是“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之意。傣族人临水而居,对水的感情非常深。他们善良、勤劳、勇敢,人们常以水来描述这个民族。傣族人的民族性格如水一般丰富多彩,富于感情。这一民族个性在舞蹈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在傣族的舞蹈动作中,大多姿态婀娜,节奏平缓,但充满着刚柔相济的内在力量。孔雀舞在表演中,节奏时而缓慢,动作含蓄内敛;时而多变快速,动作跳跃灵动,情感豪爽狂放,也是极符合傣族水文化的韵律之美的。另外,孔雀舞的屈伸动律中,三道弯的动作特点,动静相宜,刚柔相济的表演,同样是傣族水文化中恬静温和的表现。近代孔雀舞创始人毛相的弟子———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在表演傣族舞蹈《水》时,带着她对本民族水文化的深刻理解,以舞蹈动态造型的水韵之美,将傣族的水文化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