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的古诗十篇

时间:2023-03-20 22:41:53

嫦娥的古诗

嫦娥的古诗篇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古诗两首》之《嫦娥》。

【教学过程】

吟诵品诗韵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七巧》讲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知道它讲的是哪个民间传说吗?

(课件出示句子)

“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南子・冥训》

师:谁给大家讲讲这个传说呢?(指名讲)

师:奔到月球上的嫦娥生活得好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李商隐的《嫦娥》。

(生自由读,师指导读)

师:读诗,首先要读正确、读流畅。谁来读读?

(指名几个学生读)

师:读诗,还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谁再来?(按七言诗前四后三的节奏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师:读诗,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读了这首诗,你感觉到了什么?(孤独、凄凉……)把你的感觉送到朗读中去。

(生齐读)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但朗读要有梯度、有层次,“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情绪”就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

遥遥嫦娥心

师:现在,你感觉到嫦娥在月宫里生活得好吗?(不好)

师:你是从那个字感受的?(悔)“悔”就是――后悔。

师:嫦娥后悔什么?

(引导学生以诗作答)――生1答:嫦娥应悔偷灵药。

嫦娥后悔什么?――生2答:嫦娥应悔偷灵药。

嫦娥后悔什么?――生齐答:嫦娥应悔偷灵药。

师:是呀,嫦娥一定十分怀念人间的生活!每当夜深人静时,每当孤独寂寞时,她一定会回忆起在人间的幸福画面(出示课件引导说话)。

平时,后羿打猎她?摇?摇?摇?摇 ?摇?摇。

逢年过节时,一家人?摇?摇 ?摇?摇?摇。

生病时,?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设计意图: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领悟与解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层面,才能找到思维激活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将符号化的文字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与嫦娥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师:而如今,欢声笑语还有吗?(没有)有的只是――生答:碧海青天夜夜心。天伦之乐还有吗?(没有)有的也只是――生答:碧海青天夜夜心。丈夫的关心还有吗?(没有)有的还只是――生答: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同学们,现在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寂寞、孤独……)

身在月宫,心在人间,这又是一颗怎样的心?(痛苦、煎熬……)

是啊,所以她怎能不后悔呢!――齐读: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句讲解的古诗教学法,而是通过捕捉诗眼“心”,这既是嫦娥之“心”,更是诗人之“心”。走进了嫦娥之“心”,再去感悟诗人之“情”就水到渠成了。】

悠悠诗人情

师:嫦娥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诗人又是如何得知的?“知人论诗”,让我们走进诗人当时的生活――

(阅读资料)

师:从这份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不幸、怀才不遇……)

【设计意图:“诗言情,词言志”,诗其实就是诗人的心情,也只有读懂诗人的心,才能真正读懂诗。渗透学习古诗应当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来体会诗人情感的方法。】

师: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千里寄相思”,诗人又是怎么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学习1、2两句。(生读、思考、圈画)

师:这一晚,诗人睡了吗?(没有)哪些词告诉我们诗人没有睡?(相机理解“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

师:在这本是团圆之夜,你觉得诗人最希望谁陪伴在身边?(妻子)但是,漫漫长夜,有妻子相伴吗?(没有)陪伴他的是――生读:云母屏风烛影深。有亲人团聚吗?(没有)陪伴他的是――生读:长河渐落晓星沉。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彻夜未眠、孤独……)看着如此孤寂凄冷的诗人,你想到了谁?(嫦娥)是啊,在诗人眼里,这孤居广寒宫,孤独无伴的嫦娥不正和自己一样吗?于是,诗人自然有了这样的猜想――生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哪个字告诉你,这是诗人的猜想?(应)“应”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就这样,诗人情动而辞发,这首诗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全诗,生齐诵)

【设计意图:想象此时的诗人“最希望谁陪伴在身边”,不仅丰富了古诗的内涵,更是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借机点化出诗的创作由来。再加上老师发自内心的深情朗诵,学生完全沉浸于古诗的意境中,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拓展品诗风

师:李商隐的一生就是这样和“愁”字紧紧相连,他把满怀的愁绪都写进了他的诗中。他怀才不遇而忧伤感叹,他曾这样写道――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夕阳楼》)他壮志未酬而抑郁终生,他曾这样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他生离死别而痛苦不堪,他曾这样写道――(音乐响起,播放歌曲《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生齐诵《无题》)

师:面对如此忧伤的诗人,你难道就不想送他一句诗吗?(生自由谈)

(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天下所有像诗人一样失意不幸的人吧!(齐读)

嫦娥的古诗篇2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众说纷纭,异常丰富,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 - - - - - ・ 中秋节的来历 ・ - - - - - -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烈日炎炎,庄稼枯焦,民不聊生,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非常同情老百姓的苦难遭遇,于是立志用弓箭射下多余的太阳。他日夜修炼,终于得道。一日,他登上昆仑山之巅,运足神力,拉开弓箭,一气射下9个太阳,并且喝令最后一个太阳,必须温热适宜,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的壮举受到百姓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也被人们视为神明。不久,后羿娶了如花似玉、美丽善良的嫦娥为妻。结婚后,后羿除了向徒弟传授弓箭技艺外,仍以狩猎为生,嫦娥在家里操持家务,他们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这对恩爱夫妻,人见人爱,并且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由西天归来。王母娘娘看见后羿,感其为民造福,便送给他一包药,并且说:“这是一包不死药,吃下后就能立刻升天成仙。”后羿喜出望外,拿着这包药回到家中,对妻子说了这包药的来历,但他不愿意撇下妻子一个人升天成仙,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遵照后羿的嘱咐,把不死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谁知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了,他便挖空心思想偷吃不死药,自己能够成仙飞天。

有一天,后羿率领众徒弟外出打猎,蓬蒙假装生病,便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徒弟走后,他手持利剑,急速闯入后羿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敌不过蓬蒙,危急关头,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不死药,身轻如燕,立刻飘飘然离开地面,冲出窗口,飞向蓝天。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后羿,不愿飞得太远,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中,不见嫦娥,便问侍女。侍女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哭诉了一遍。后羿听后,勃然大怒,立即抽出宝剑,去追杀恶徒。谁知蓬蒙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直气得后羿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仰望夜空,呼唤着爱妻嫦娥的名字。这时,后羿惊奇地发现,今日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月亮中好像有个人影在晃动,那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追月亮,月亮就走,他往后退,月亮就跟来,无论如何,他也追不到月亮。后羿无可奈何,不再追赶月亮,但思念妻子的心煎熬着他,他只好派侍女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仍然眷恋着自己的爱妻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之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美丽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棵桂花树,枝叶繁茂,高达500多丈,桂花树下有一个人长年累月地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从来也不曾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桂树的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后来成了神仙到了天界,他不慎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谪到月宫,让他天天做这种劳而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

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照诗仙李白的说法,吴刚砍树是为嫦娥取暖伐薪,所以,人们在拜月的同时,也祝愿吴刚早日功德圆满,解除苦难,真正过上神仙的生活。

玉兔捣药

传说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之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和兔子乞食。狐狸和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兔子没有食物,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把最小的女儿送到了月宫去陪伴嫦娥!

- - - - - - ・ 中秋节的习俗 ・ - - - - - -

赏 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仍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吃月饼

嫦娥的古诗篇3

此次创作壁挂作品《青海碧天夜夜心》要以现实自然景物来表现神话中优美寂静的月中仙境,在选景、布景、选材、制作技艺上进行了一些特别的探索,一是因意定式。立意是仰望月中嫦娥,表现其思凡之心,若用普通平放盆钵,难以突出挂在天空的月景特色,因而采用立屏形式,以大理石圆盘为盆。二是景随情出。赏月时可以看到月球表面有一些山形的阴影,科技探测证明月球表面有海一般的平原和环形山系,神话传说还有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及桂树、玉兔等等。一般来说摆件在盆景中是小小的点缀,在这件作品里的嫦娥摆件却成了作品立意的主题,因此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突破尺树寸人的比例,将形体较大的嫦娥摆件放在最前沿,后植以桂树为近景,树下及后面延及左上用石布以半圆形山景,右面空白表示平原,广寒宫作为远景隐现于嫦娥身后。三是因式选材。立屏式盆景山石需用水泥胶贴于盘壁,不能太重,石上要种树,又要吸水好,因此选用海母石。传说月中有棵桂树,真正的桂树叶片太大,枝干平直,不宜使用。选用叶小、且有古树相的六月雪代替桂树。四是多艺并用。为了突出主题,制作中除了运用盆景技艺外,还借用了其它艺术手法,如因是立屏无法摆置广寒宫立体摆件,就用浮雕摆件贴于盘壁上。人物摆件买不到现成的“嫦娥”,想起宋代词人刘克庄有“曾识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之句,因而选购一块素色寿山石雕成一个手托玉兔、头向右下凝视的“嫦娥”。为了点明嫦娥思凡的新时代内容,在右上角借用中国画题诗的方法,刻上诗句。立屏盆景的底座,一般是木条几架,这里选用一块状如云朵的根艺品,以云托月恰到好处,寓意嫦娥虽然飘升太空,不忘根在人间。这样,使此作既有树石盆景特色,又有立体艺术和诗、书、画艺术的文化品味。

十分庆幸当今社会盆景艺术创作有着良好的探讨学习环境,此作初时用白水泥圆盘承载,以风化石砌山,部件备齐加工好,正好在去年中秋这天组装定植。随后参加南平、厦门等盆景艺术展,得到艺友们的热心支持,特别是得到几位盆景艺术界老前辈、大师、名家的热情鼓励与悉心指导。结合后来的改作实践,以下几点使我感悟颇深:

一、要突出活的立体艺术这一盆景特色。无论何种形式的盆景,都应突出植物的艺术形象(水石盆景另当别论)。特别是立屏式盆景,底盘、石材等部件加工痕迹明显,更不应给人“工艺品”的印象。所用树材,无论大树小树都要讲究树的艺术态势和神韵。由于初作前我只在西安盆展见过两件圆形立屏盆景,参考几本书上关于月的诗、文、插图、树等,都不太醒目,所以初作的树对六月雪树种来说已较粗壮,但植上去树形效果不佳。改作时多方寻觅,从艺友处找到一棵可以根代干、叶片特小的六月雪,修剪、蟠扎造型后,又经半年多的养育,现在的树形才有神话传说中吴刚随砍随合的不死之树――月桂的苍古雄劲之姿。

二、盆景无论何种形式,首先要保证植物成活生长、生机勃勃。立屏式也是以石为盆,但只有“半壁江山”,盛土容积少了一半。初作时以为用废弃的医用输液皮管滴注保湿,实践证明要经常调节水量比较麻烦,改作时,还是使用粘盆法,将植树处的盘底开个洞,将半个水泥盆粘于盘后,浇水方便,泥土量增加,利于植物生长。

三、造型布景要保持盘、石、树、摆件等各部分的完整性和连接性,讲求比例适当、和谐协调。盆景艺术是立体的画,立屏式盆又更有画的雅趣,但不及平盆植树、置石那么自然。初作石与盘连接不那么自然,改作后,白水泥盘改用大理石盘,风化石改用表层肌理纹理更细的海母石,石与盘之间用水泥调色连成一体。盆面景深虽比平盆空间少了一半,仍注意适当讲究比例关系。寿山石嫦娥摆件雕得比原来根雕摆件少了1/3,虽说背景是静态夜景,但毕竟月在高空,摆件的裙带雕得略显飘动,为突出主题,将其置于山石最前沿,树植于绿地中央。作为第二层次,树后置一块石作为远山,广寒宫浮雕贴于石后,形成一定的景深。题诗改用浅雕阴刻于盘面,布局不那么规整,解决了初作时用胶水调墨书写,笔墨滞呆的缺陷,远观刻的笔划更似月球表层纹理,更为协调自然。

嫦娥的古诗篇4

中秋节来历作文范文一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之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被看着是团圆的大好日子,也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不要忘了,让真情贺卡给远方的亲人朋友一个问候祝福团圆之夜,明月高悬。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们的游子,更是以月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夜今白,月是故乡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现在中秋节这一天,全国人民还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合家团圆呢!

中秋节来历作文范文二

中秋节有许多习俗,比如吃月饼,但是你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吗?

传说以前后羿到山里去寻友访道,看见西王母路过此地,就向西王母求到一包不死药。回到家后,后羿舍不得撒下妻子嫦娥,就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但这正好被徒弟蓬蒙看到了,蓬蒙就起了坏心眼。

有一次后羿带着徒弟去打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后羿一走,蓬蒙就拿着宝刀闯进房间里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没有办法,突然她灵机一动,把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因为嫦娥心里牵挂着丈夫,所以嫦娥飞到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在天上对他说:“今天晚上月亮会变圆,你晚上做一块面团在屋子东北角,等到午夜时我们夫妻二人就团圆了。”后羿按照嫦娥说的做,到了午夜,夫妻二人终于团圆了。两人离别时嫦娥对后羿说:“每年的8月15这天,你都要做好面团,等到午夜时分我回来了之后再走。”每年都做好面团,等着嫦娥回来。后来,这个习俗被大家继承下来,发展成为现在的中秋节,中秋节吃月饼也就成了习俗。

我非常喜欢这个神话,也非常喜爱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作文范文三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以下一种解释。

有的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寸草不生。后来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力大无穷,运足神力把9个太阳射了下来。

后来,后羿娶了一个名为嫦娥的女人。后羿除了教徒弟和狩猎外,终日与妻子同在。人人都羡慕这对恩爱的夫妻。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便向皇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药,就能升仙。

后羿让嫦娥保管那包药,但不巧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让后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外去打猎,蓬蒙假装生病没去。待后羿走后不久,篷蒙手持宝剑闯入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篷蒙的对手,就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傍晚,待后羿知道所发生的事时,想杀了蓬蒙时,可小人“小人”早已逃之夭夭了。忽然,他看见月亮上面有一个影子,他就跟,可是他怎么也跟不到那个影子,因为他前进三步,影子也跟着他前进三步。

后来后羿就放弃了,回到家,由于牵挂妻子,就在嫦娥平时最爱的花园那里点香、供水果等。

后来百性知道这件事以后,就也学点香、供水果等后来就发展到了吃月饼。希望嫦娥能保佑他(她)们。

看了中秋节来历作文的人还看

1.中秋节的来历作文3篇

2.中秋节的来历作文500字

3.中秋节来历作文

4.中秋节来历作文

5.中秋节的来历作文450字

嫦娥的古诗篇5

中秋节赏月寓意着团圆、寄托情怀。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秋节赏月习俗的由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赏月习俗的由来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传说故事嫦娥奔月

版本一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版本二

在后羿和嫦娥结合以前,后羿是王母的侍从,嫦娥是玉帝的婢女。后来,后羿遭他人陷害。玉帝一怒之下把他夫妻二人双双贬下天庭。后羿在凡间做了一名神射手。因助尧帝射日,得长生药丸一粒。尧叮嘱他说要禁食一年方可服用。后羿回到家,把不老仙丹藏在椽下,收敛心神,以待成仙。一日,后羿得尧召见。嫦娥见椽下白光闪烁,甚是可喜,就找到药丸,吞了下去。瞬时间,她的身体越变越轻,不一会儿竟飞上天去了。后羿回来,刚好看到这一幕,又急又气。他弯弓搭箭,向天射去,希望能够追回嫦娥。但是最后因为风的原因,后羿不得不折返地球,眼睁睁地看嫦娥飞到了月亮上。嫦娥到了月亮上,一阵猛咳,吐出半颗药丸。药丸变成一个玉兔,整日捣药,与她做伴。吴刚折桂

中秋节戏曲故事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的简介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

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

嫦娥的古诗篇6

历史上与中秋节相关的名人故事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最熟悉的估计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在民间大家也把这个传说当成是中秋节的起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名人故事集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名人故事集锦嫦娥

嫦娥是古代神话人物,是射日的后羿的妻子。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吴刚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盐女

无盐女无疑也是女性,不过她不是美女,而是出了名的丑女。无盐女据说复姓钟离,名春,是战国齐宣王的王后,因她是无盐邑人,人们也叫她钟无盐。港台影视剧常称她为钟无艳,可能是觉得无盐故意为之。无盐女相貌丑陋,以才学入宫,某年八月十五赏月,齐宣王觉得月光下的她很美,便立她为后。这也是中秋拜月的由来。

诸葛亮

严格说来,千古名相诸葛亮与中秋节并未什么关联,和他相关的是一样中秋器物——孔明灯。孔明灯又称天灯,相传是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夜晚放出孔明灯求救,还有一说是孔明灯的形制很像诸葛亮的帽子而得名。南方人常在元宵和中秋放孔明灯祈福。

唐高祖

唐初,大将李靖征讨突厥凯旋,恰逢中秋节,唐高祖以西域进献的胡饼为大军祝贺,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胡饼即今天的月饼。

中秋节的来历介绍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中秋节这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所以被叫为中秋。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思念与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秋二字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其上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2、《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3、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吃什么传统食物1、吃月饼

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美味可想而知。

2、吃芋头

在中秋节很多地方有吃芋头的食俗,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其实,中秋节期间并不是最佳的收获时节,但由于芋头有“余头”的谐音,人们为了讨个彩头,希望好日子有富余,所以都是要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刨点芋头尝尝鲜的。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例如在潮汕地区,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3、吃田螺

田螺是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据资料记载,中秋吃田螺的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因没钱买肉过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边赏月边吃,田螺俗称攀桂,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中秋吮石螺便成为风俗。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意思是说小孩子中秋吃田螺,会明目。

4、吃鸭子

嫦娥的古诗篇7

关键词:《青衣》;文化原型;文化寓言;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30-03

作者:曾忆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北京,100875

在咿咿呀呀的板胡京胡喧闹声中,毕飞宇领着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溯源而上,领略了京剧,拜会了嫦娥――神话和现实在时间的链条上产生了巨大的跨度,却在这种巨大跨度中生出了奇异的精神“同一性”,恰似天上的明月向水中投下的倒影,诉说着远古的祖先悲剧。于是,主人公的命运唤起了我们孩童时期最原始的文化经验,牵连起人们对天上和水中、远古与现代的双重感慨,蒙上了一层摆脱不去的“宿命”意味。忽然,作者笔锋一转,将我们的回忆拉到了触手可及的现代,无情地任由我们随着主人公一起由云端跌落到现实,在命运的雪地中兀自挥舞着绝望的水袖……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深邃的艺术韵味正在其中,每一个艺术形象的背后都拖着悠长的文化投影,精神指向遥远的神话时代。然而,毕飞宇并不满足于此,他的作品具有一个更深的精神维度,他要揭示的,是文化的伤口渐渐愈合,文化的血脉逐渐续上的今天,传统艺术受到的新的文化碰撞带来的“伤痕”,以及“伤痕”背后的故事。

一、文化原型――嫦娥

据学者研究,关于嫦娥的神话,最早记载于《归藏》:“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张衡《灵宪》里有一段稍长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民间传说中有关嫦娥奔月神话的完整形态大体如下:“相传在上古时期,射日英雄后羿虽然射杀九个太阳普救众生,却因此惹恼了天帝,被罚永远留在人间,过着落寞的尘世生活。后来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灵药,这粒灵药由两人分食可保长生不老,而一人吃下则可成仙飞升天庭。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厌倦了人世间的生活,偷吃了后羿求来的灵药,独自飞往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我就是嫦娥!”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在这掷地有声的五个字的背后,筱燕秋二十年来的光荣与屈辱,希望与绝望。30年前,传统艺术在文化荒芜后重生了。《奔月》就在那时被筱燕秋唱红了,反过来《奔月》也照亮了筱燕秋。连老团长都说她:“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可毁就毁在她心气太旺,容不得别人将心中的艺术玷污。嫦娥一生的悲剧始于“吃药”,筱燕秋的悲剧源于“开水事件”――李雪芬无疑是刚刚过去的政治年代的象征,透过李雪芬的一招一式,观众们可以看到女战士慷慨赴死,女民兵英姿飒爽,女知青豪情冲天,女支书须眉不让。可嫦娥不是政治人物,甚至是反政治的,她与封建女性的三从四德是相背离的,永远背着一个“负心女人”的道德枷锁。在那样一个艺术刚刚脱离政治随意使唤和调遣命运的年代(《奔月》本来是准备献给共和国十周岁的生日。可是,就因为一位将军的一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女青年为什么要往月球上跑?”把剧团领导的希望之火扑灭,《奔月》当即下马),可以想象,筱燕秋的这一举动,后果只能如远古的嫦娥一般,从此困于广寒宫,“碧海青天夜夜心”,只能期望奇迹的出现。

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理论中,称文学为 “移位的神话”,而神话中的人物其实就是一种世世代代绵延的心理经验的结晶。因此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他借用的神话形象,就有了文化原型的意味。我们也不难看出,筱燕秋与嫦娥之间,有着 精神的内在同一性。表面上,筱燕秋也是如此,“嫦娥”堕入了凡世,“心中最大的痛叫做不甘”。她努力不流俗,却在这样一个英雄匮乏的时代嫁给了最世俗化的“面瓜”。二十年后,她的英雄终于到来,正如后羿背着射日神弓降临人间,愿意用金钱建设“精神文明”的烟厂老板终于出现了,筱燕秋也终于与他“睡过了”,成了“负心”的女人。艺术好不容易摆脱了政治的猥亵,却又不得不委身于金钱。

然而,筱燕秋毕竟老了,她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弟子春来,“春来是嫦娥能够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在这样的年代生存着的春来却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她在骨子里早已习惯和默认了艺术与金钱的这种关系。她需要的是A角,是名声,而不是艺术。为此她不惜以转行主持人相逼。筱燕秋终于妥协了,为了自己的艺术命脉,同意一人一半的戏份。最后,在漫天的雪花中,在春来的演出场外,筱燕秋最终看到了自己和“嫦娥”的末路。“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嫦娥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筱燕秋与嫦娥终于融为一体。

到了封建社会,嫦娥因与女性三从四德的诫条相背离,因而在文字记载或口耳相传中被夸大了“负心”的成分,或者说是成为一个典型的“负心女人”的符号。而且作为中国文化史中第一个负心女人的嫦娥,在很长时间里是背负着世人的谴责,并在文化史中代代相传。文学家的创作也大致不出此意,陈陶诗曰:“孀居应寂寞,捣药青冥愁。”李商隐《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否定了嫦娥的追求与奋斗。筱燕秋毕竟是外化的“人”,她真正的精神内核是“嫦娥”。被作者拖拽回现实的我们不禁吓出一身冷汗,作品的最后,作者揭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如此残酷的现实――“嫦娥”死了!青衣死了!在政治和金钱的夹缝中,“嫦娥”找不到栖息的角落,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卑躬屈膝,苟延残喘。其实,赵雪芬、筱燕秋、春来,她们都是不同时代的“嫦娥”,单看她们的名字,从冬到春,“嫦娥”在不同的年代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演绎。赵雪芬和春来的“顺应时代”,将筱燕秋逼到了绝路,单纯的艺术无以托身。传统文化挺过了文化带的断裂,却敌不过金钱的啃噬,被资本所打败。

二、文化寓言――“嫦娥死了”

20世纪90年代降生的新生代小说,数目固然可观,可是,人文的贫血、自我的复制、文化主题的虚伪和虚无,也势所难免。毕飞宇却算个例外,他似乎对如今流行的“后现代”写作保持着刻意的疏离,而钟情于寻“根”,追求乌托邦、终极关注等八十年代文学元素,充满了艺术理想。

可以这样说,毕飞宇与八十年代很多作家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点在于,八十年代的作家侧重于揭露文化带的断裂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创伤;而毕飞宇的《青衣》,正是表现了作者对文化带断裂“弥合”之后,民族文化生存问题的当下忧虑和未来思考,显得更加深沉。

要说明《青衣》是传统文化的命运寓言,我们首先面临着文化带断裂的分割点问题。八十年代的文学评论家普遍认可中国的文化带确实发生了切割现象,出现了文化断裂层。这种断裂,削弱了文化的活力,降低了文化的水准,造成了文化“干旱”,却同时产生了在断裂点上划分的分歧:阿城、郑义等人认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割断了文化带,冲垮了文化圈;而另外一派则认为两个断裂层的形成,是在时期,认为时期实行的文化虚无主义,给文学带来了重创,给历史带来了灾难。

我们从《青衣》中可以看出,毕飞宇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从小说的几个时间节点就可以看出:一九五八年、一九七九年),可是,他也并不满足于书写八十年代那种传统文化苏醒的迹象,而是把目光投向当下――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文化断层的影响,传统文化慢慢复苏的今天,艺术的命运将怎样?毕飞宇给出的答案让人绝望。在“嫦娥”的苦苦挣扎下,经历了的洗礼和演员的纠纷,“初放蕊即遭霜雪摧,二度梅却被冰雹擂”的《奔月》,终于在二十世纪的尾巴上复苏了――“搭台的菩萨”就是金钱。伟人似的老板,金钱的人格化身,为着某种“怀旧心理”,竟拯救了一段文化,也“”了一段文化。传统文化从政治的旗下滚到了金钱的脚边,还需莫名其妙地巴结着、伺候着。“筱燕秋望着路面上的斑驳反光,认定了自己今晚是被人嫖了。被嫖的却又不是身体。到底是什么被嫖了,筱燕秋实在又说不上来。”春来最终取代了筱燕秋,与老板也有了“理所当然”的暧昧关系。毕飞宇透过筱燕秋最后的绝望预示着――在文化断裂中被割断血脉的民族文化,即使在今天被接续和传承,也会在金钱的撕扯中支离破碎,逃脱不了宿命的追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艺术的自由发展,似乎从文化断裂之后,甚至更早以前,就成为了一种奢望。政治和金钱造成了艺术的沉沦和不可救药的边缘化,如今,金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宰,艺术不得不对金钱产生一种依附和谄谀的媚态,再也无法诗意地栖居于自己的舞台上,所以,作者才会让对艺术有着异乎寻常的追求的筱燕秋绝望,让她梦想中的艺术舞台轰然倒塌,在扬起的尘土中发出“嫦娥死了”的悲叹,显示了当代戏剧艺术家的无力与无奈。

三、文化观――文化不是文物

毕飞宇是个宿命论者。毕飞宇曾在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老话因为被重复的次数太多而差一点骗了我。写完这部小说,我想说,命运才是性格,这个结论是狰狞的,东方式的。它决定了汉语作为被动语态的妥协功能。”“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在《青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宿命如此,嫦娥即使没有奔月,而是与后羿分食不老仙丹,在如今的喧哗红尘中,也不会再是当年的嫦娥了吧,因为时代不同,观念也发生了变异。

文化毕竟不是文物。文物越完整越好,文物只能小心翼翼、绝不容破坏地加以保管。而文化是一个流动的、发展的、不断激变的概念。文化常常需要对它加以冲击,甚至是轰炸,使它发生裂变,因为文化具有自我封闭和自我凝固的特性,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却又需要不断地更新旧文化,创造新文化。这是文化的宿命,也是文化的幸事。

筱燕秋毕竟是老了。“她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旋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时光的流逝真的像水往低处流,无论你怎样努力,它都会把覆水难收的残败局面呈现给你,让你竭尽全力地拽住牛的尾巴,再缓缓地被牛拖下水去。”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无法摆脱历史的惯性。“嫦娥”死了,春来以另外的方式继续着筱燕秋的命脉。筱燕秋停止了悔恨,她无能为力。她只能在路灯的下面,以大地为舞台,以天空为帷幕,“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剧场内的喧闹衬托出剧场外的孤寂,筱燕秋的梦碎了,“嫦娥”的梦终结了,时间是一剂毒药,传统文化永远也无法“复古”到断层之前,未来谁也难以预料。

毕飞宇看到了时间对于人类文明的冲刷和洗涤,任何人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无视它而独自固守。八十年代的一部分寻“根”者的失误正在于,他们对传统文化采取无条件的接纳态度,对于文化采取了“保守主义”。而毕飞宇不这样,他明白文化的宿命在于“渐变”,二十一世纪的京剧决不可能等同于二十世纪的京剧,固然有批判,却也是批判性地接受这一现实。现实是残酷而无情的,理想虽浪漫却无力。

参考文献:

嫦娥的古诗篇8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嫦娥的古诗篇9

中秋节的古诗精选(一:

1、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6、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8、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9、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0、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1、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12、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3、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5、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17、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8、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0、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1、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3、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24、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5、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26、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7、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8、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29、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0、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3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2、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33、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35、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6、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37、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38、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的古诗精选(二):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一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一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十二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十三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节的古诗精选(三):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

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节的古诗精选(四):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中秋节的古诗精选(五):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4、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7、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苏轼《水调歌头》)

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1、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2、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3、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15、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6、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18、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9、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2、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3、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24、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2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26、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27、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 ·

· ·

· ·

· ·

· ·

· ·

· ·

· ·

嫦娥的古诗篇10

涨知识:与中秋有关的历史、故事与习俗

今日中秋,你团圆了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深受大家喜爱。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唯美可爱烟花动图分割线

中秋起源

古代对月的崇拜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月下歌舞觅偶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古代秋报拜土地神

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秋习俗

中秋活动离不开一个“月”字。

中秋祭月

文人赏月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民间拜月

月光光(民谣)

月光光,照谷场,

谷场上,农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

家家户户乐陶陶。

中秋传说

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谢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

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玄宗漫游月宫”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中秋月饼

中国的节日似乎总与“吃”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中秋一定要吃的就是月饼了。

据传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当时的月饼很是火爆。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由来吗?中秋习俗及故事传说

由来:《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中秋节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故事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习俗: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