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怎么写十篇

时间:2023-03-30 11:41:52

排比句怎么写

排比句怎么写篇1

(1)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看图并借助拼音进行初步阅读后,再学句、学词、识字。不要把短文放在一边,只重视识字、写字,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使用新教材。

(2)教学中要重视字词教学,要充分利用短文或句子准确理解字义、词义,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口头组词、造句,加深理解。识字教学要在字形上下力量,要尽可能地利用学过的基本知识分析、记忆字形。

(3)识字后要利用田字格认真指导学生写好每个字。抄写时,既要写字,也要写词,可写完字以后写词,也可以字和词写在一起。

问: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两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应怎样让学生理解出其中的道理呢?

答: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因此,理解其中的道理是这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从这一重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词句训练,在进行词句训练的同时,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来让学生体会出寓言中的道理。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应围绕青蛙是怎样看天的这一重点进行教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坐在井里看天),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思考: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怎么样?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在讲读过程中还应抓装大话”、“弄错”、“无边无际”、“大得很”等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使学生体会出青蛙那种自以为是的心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理解:①青蛙为什么认为小鸟是说“大话”?②小鸟为什么说天“大得很”?③青蛙说“我不会弄错的”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它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青蛙如果真的跳出来,它会看到什么?它的认识会有什么变化?通过理解这些问题,使学生弄懂“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问:五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教学中应怎样处理?

答: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通过本单元的训练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用词准确,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以及用词准确的好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呢?重要的一点是凭借教材,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阅读实践中去体会。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讲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教师可试用“长出”一词替换“抽出”,让学生比较,用哪个词更好,好在哪里?通过讨论和比较,学生知道,“抽出”这个词,写出了嫩绿的枝条迅速长出来的样子,比用“长出”既准确又形象。讲到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在理解句子之后,可告诉学生:“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叶茂盛的特点;“封”这个词形象地写出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这两个词,作者用得都非常准确。又如:教学《大海的歌》一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了望”和“极目了望”、“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各表示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组中的两个词语能不能相互调换,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知道,两组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如果相互调换,就不能确切表达文中的意思。从而知道,在说话和作文时候,有时需要从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问:五册五、六单元的阅读教学以“读懂句子”为训练点,教材中都安排了哪些训练形式呢?

答:“读懂句子”是读懂自然段的前提和基矗要读懂一个自然段,首先要读懂每一句话。因此,在五、六单元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读懂句子的训练,使学生既能读懂每一句话,又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如下训练类型:

①回答问题,理解内容,同时理解句子。提出一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理解句子训练。

②直接提出重点的句子、自然段,具体提出“理解”要求。

③从课文中提出几个或一个句子,再从中提出重点词语来理解。这是在进行抓重点词语进行词句训练。

④通过在句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样可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全面、具体;通过去掉一些词语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同时通过这类的句子训练学习把句子写具体。问:从五册第五单元开始,作文训练提出了“内容要具体”的要求,怎样理解这一要求呢?答:首先应该明确本册作文训练重点是片断练习。写片断,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或几段话。所以,“内容具体”在这阶段的要求与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是有区别的。这里主要指围绕一个意思把它说具体些,是个单项训练。在训练中可以不考虑布局谋篇(如:详写、略写),只要把一个事物或一件事的一个方面、一个部位、一个特点写具体一些就可以了。例如:“写一个人的身材”,不仅让学生写出他的高矮胖瘦,还要写写他怎么高(矮)、怎么胖(瘦),这就是写具体。不用讲究开头、结尾,更不用讲“章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要求过高,不要过早地进行篇的训练,以使学生受到扎实的段的训练。

问:七册第三单元的训练要求是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使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与上一单元的训练要求“练习给课文分段”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答:在上一单元中,学过了在读懂每个自然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本单元的教学要巩固给课文分段的训练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练习给课文分段训练方面,本册教材遵遁从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即从段落比较简单的开始,逐渐向段落比较复杂的过渡;从提示全部段落大意或部分段落大意引导学生分段,到独立让学生分段。在第二单元中,学生通过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以及根据提示段意给课文分段,初步掌握了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本单元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然后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指导学生分段。整个单元的分段训练,应逐步放手,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分段的能力。

问: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

答: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归纳段落大意”方法的基础上,可针对每课教材内容特点,相机地教给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

排比句怎么写篇2

关键词:句式训练;标点用法;修辞渗透;观察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28-01

一年级学生的表达,往往是用简单的语句传达一个整体的意思,而且他们的表达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语病,这是学生从口语表达转向书面表达的一个必经阶段。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比口语发展要晚五年左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提出新的观点:人的读写能力在幼儿时期就有相当的发展,只要课程和教师的引导适当,只要给予机会和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书面语言将会提早出现,而且能和口头语言一样轻松发展并成功。

低年级的教材中没有安排与习作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写话内容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随文练笔这种方式既让学生内化了文本语言,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还能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习惯。

一、关于内容

苏教版一上的教材中有《升国旗》一课,我们可以选择用“五星红旗”,因为国旗这个事物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学生对它比较熟悉,有话可说。

再如,《江南》这首古诗,除了理解诗歌内容,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写话材料。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对荷花开放的不同形态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把这些不同的形态串起来变成通顺连贯的一句话。但是在串联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按照花开的顺序串起来会更合理。在和一年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他们说的某句话、某个词特别精彩、有意思,但是让他们完整表述自己想法时,就常常会出现表达不规范或这样那样的语病,因此,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些规范的句式训练。

二、关于标点

我们在中高段学生的习作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会使用标点,要么一段到头没标点,要么一段到头都是逗号,对于标点的使用不规范,很随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标点的一些基本用法。

比如《我叫“神舟号”》一课中,出现了一个问号,嫦娥姐姐问:“小弟弟,你从哪里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问号的一般用法,然后让学生写一个问句用上问号,强化他们对问号用法的认识。写一个问句并不难,但多数学生会写得很简单,比如:你吃饭了吗?你作业做完了吗?如果要让一个问句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问话变得更有情境感,比如:今天你的跳绳忘带了,你想向同桌去借,可以怎么问呢?你可以说:“今天我的跳绳忘带了,×××,你可以把你的跳绳借给我玩一会儿吗?”这样的问句,很有情境感。

三、关于修辞

比如《东方明珠》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很明显这是一个比喻句,课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写。学生会说出“白云像棉花糖”“太阳像火球”……这样的句子你不能说它错,但看了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如何让简单的句子更上一层楼呢?这时课文中的句子就该大显身手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文中的句子,然后比一比你的句子和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一下就找到多了“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8个字。这8个字写在这里能感受到什么呢?能感受到这塔很高大,也与后面的“巨人”形成了呼应,学生就能知道在这里我们可以添加一些修饰的词语突出这个物体的特点。我们可以以“白云像棉花糖”为例,让学生找找白云和棉花糖有什么相似点,不难找出它们的第一个相似点是白,第二个是松松软软。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原来的句子改一改,改成“白云白白的,松松软软的,就像棉花糖”。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体会是不是比原来的句子更具体。不过这个句子里面有语病,聪明的学生读一读就能发现,不妨让他们改一改,适时地表扬一下,学生会对自己能写话充满信心。改完的句子就变成:“云朵白白的,松松软软的,就像棉花糖。”这就和课文中的句子旗鼓相当了。

四、关于插图

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尤其是在低年级课本中,色彩鲜艳,充满趣味和情境感的图片也能成为学生写话的好素材。比如识字中就有不少和词串有关的插图,课堂上我们除了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情境用上这些词语进行说话练习。一年级上识字4中有这样一幅插图,课堂上在学完词语以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习作中要求有详略,在观察上也一样,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重点指导小朋友是怎么观察蚂蚁的,他们的动作怎样?表情怎样?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用一两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结合课文内容的看图写话,不仅巩固生字词,还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排比句怎么写篇3

关键词: 鉴赏题 鉴赏要素 解题方法 例题解析

鉴赏是语文阅读的核心能力,鉴赏题是语文阅读题中的重要题型,但是考生失分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考生不知道如何解题。那么如何提高考生解答鉴赏题的能力呢?笔者对此作了探讨,简述如下。

在阅读中,鉴赏题分值一般占2~3分,有时甚至占4分。考生每当遇到这种题目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或答不全,或答不准,或答不对,那么,如何解答鉴赏难题呢?这就需要考生掌握必要的解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一、鉴赏题的解题要素

解答鉴赏题,需要考生先了解鉴赏的要素。那么,鉴赏题有哪些鉴赏要素呢?请看下面两个鉴赏命题的例子:

例1:原文: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2012盐城,《向泥土敬礼》)

问题:2.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答案:2.(4分)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泥土地、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或: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父亲的连续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1分,略加分析1分,表达作用或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例2:原文:最妙的要数那些即将盛开的莲花了,一枝枝从绿伞之中挺身而出,像一支支花剑直指长空,对着这神秘的大地凝望。这些花苞的表层如少女,娇面含春,呈现一派羞色。微风过处,到处是芳香弥漫。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无数洁白粉红的花儿朵儿,在水面上漫卷开来,像晚霞,像云彩,像少女那一抹不经意飘起的红晕。(2012荆州《荡里莲花》)

问题:21.(2分)试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

答案: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一个“探”字,将“朵儿”的柔美、可爱、羞涩、俏皮之态凸显无余,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

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解答鉴赏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入手分析:

1.方法。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怎样写的)?如,例1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例2中的拟人修辞方法。

2.作用。怎样地写出了(写得怎样)?如,例1中的“生动形象地”“强烈地”;例2中的“凸显无余”。

3.对象。什么人或事物(写了什么)?如,例1中的“父亲”;例2中的“莲花”“朵儿”。

4.结果。人或事物的怎样心理或特点(写出了什么)?如,例1中的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例2中的“朵儿柔美、可爱、羞涩、俏皮之态”。

5.作者。表达了作者怎样(什么)思想感情?如,例1答案中,虽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但从原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例2中的“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

6.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感受)?如,例1、例2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上面这些要素,涵盖了命题者命题时所给全部答案的内容要素,考生只要将上面这些鉴赏的基本要素答全,不得满分,也得高分。

二、鉴赏题的解题公式

根据上面解题的基本要素,鉴赏题可用公式的形式简洁概括为:

答:作者运用了……①方法,……②地写出了……③人(或事物)的……④心理(特点),表达了作者……⑤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⑥的印象。

对上面鉴赏题解题公式的解析:

1.……①:填写某种方法(角度)。首先选择一种方法(角度)进行鉴赏。如果命题者给出了某种鉴赏的方法(角度),那么,考生按照要求答题就可以了;如果命题者没有给出赏析的角度,那么,考生就应该按照要求选择适合考生自己的方法(角度)解题。这些方法(角度)一般包括:词语(成语、俗语、歇后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人称、表达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写作方法、语言表达、句式特点、文章结构,等等。

2.……②:填写以上某种方法(角度)的作用。方法(角度)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比喻、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排比的作用是使语气强烈有力;对偶的作用是使句式整齐、音韵铿锵。

3.……③:填写人物(或事物)。一般,写人的散文、小说等文章要填写句子中涉及的人物;写景状物的文章要填写句子中涉及的事物。

4.……④:填写人物或事物的结果。填写人物,突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动作、思想、品质、精神等),填写事物,突出事物的特点(特征、情况等)。

5.……⑤:填写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项可以填写的思想感情,如热爱、赞美、敬意、憎恶等。

6.……⑥:填写读者的感受。这一项可以填写读者的感受。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三、鉴赏题的解题例析

请看下面的例子:

原文: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2012年营口《母爱的硬度》文/叶浅韵)

问题: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上面画线的句子。(3分)

解答:赏析可分解为以下几项:

1.……①: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

2.……②:有力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③:选文写了人物:“我”的母亲。

4.……④:选文写出了人物母亲的勤快能干、心灵手巧(要强)性格特点。

5.……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和赞美的思想情感。

6.……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将这六点按照鉴赏题的解题公式组合成句,再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就能使回答问题的答案更加趋于完美,获得满分。如: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①点),语气强烈有力地(②点)写出了母亲(③点)勤快能干、心灵手巧(要强)的性格特点(④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和赞美的思想情感(⑤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⑥点)。(注:有时②点写在答案的最后。)

综上所述,鉴赏题有其独特的特点,解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为考生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和一些经验。只要考生正确、有效、适当地加以训练,就定能答好鉴赏题。不过,这只是一种方法,在熟练解答鉴赏题之后,考生不应拘泥于这种条条框框,而应灵活解答鉴赏题,否则,考生会走入解题的死胡同。

排比句怎么写篇4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如比喻修辞的定义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理解比喻的要点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同类性质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其次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征,如排比的特征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且这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同时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喻与借代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格。如对偶与排比: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修辞手法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拟写题。解答修辞试题,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问题。

【考题精解】

【例1】 下面一句话属于一般性的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使其传达出一种炎热难耐的意境。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光,树上的蝉儿鸣叫着,小草立在路边。

答案示例: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刺眼且毒辣辣的白光,(使人眩晕,)树上的蝉儿烦躁地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小草耷拉着头(脑袋),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

方法指津: 这是一道近似于扩写句子的试题,要求考生把一个一般性描写炎夏的句子,用上夸张、拟人的手法,添加一些词语和句子写出其“难耐”的炎热程度来。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必须在给定的句子基础上做,用上夸张、拟人两种手法,并且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添加词和句,尽可能把炎热难耐的盛夏中午写具体、写生动。

【例2】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工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答案示例: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苏州的美是含蓄的,苏州的美是多样的。

方法指津: 这是一道根据材料按排比要求写句的试题。考生失分之处在:离开材料写排比句,所写的排比句不能概括苏州的美。比如,有的考生误将“优雅”“庄严”“恬淡”“古朴”等词视为对苏州美的概括,而导致错答失分。解题方略是抓语段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

【例3】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下面两组句子中选择一组进行简单赏析。

(1) 可不是么?雾掩云遮,风情千种,这座山一下子就妩媚得像三月的新娘。

(2) 我要是不开放我的心,山怎会开放山的?我要是不认识我,我怎会认识山?

我赏析( )句:

答案示例: 第(1)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山的美丽和妩媚的特点。第(2)句:蕴涵深刻哲理,指出认识自身、认识外物、认识世界的根本在于开放心灵,放开心胸。

方法指津: 这是山东省某一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中的题项之一。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赏析指定的二个句子中的任意一个,虽然没有直接要求考生运用修辞手法来赏析,但是,在这两个句子中,(1)句显然运用了修辞手法,从这一角度来赏析,比较好回答。因此答题重点在于是否抓住了加点的关键词,赏析语简明、连贯和得体。

【真题演练】

1. (2012·四川凉山州)在横线上写一句子,使之构成结构整齐、内容关联的排比句。(2分)

你用精神的食粮塑造了我的灵魂,你用知识的泉水浇灌了我的心田, ,你用爱心的春分温暖了我的世界。

2. (2012·湖北荆州)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 (2012·湖北荆州)赏评广告:

例 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 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4. 仿照示例,在“月亮”“雨水”“桥”中任选一个为对象,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要求符合对象特点,恰当运用修辞。(3分)

【示例】 筷子:①一对恩爱夫妻,共同品尝酸甜苦辣。②总是挑挑拣拣,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5. (2012·包头中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3分)

(1) 上联:志凌云霄,牛刀小试盼今日;

下联: 。

(2) 春暖花开,一秀才入京赶考,投宿一大户人家。是夜秀才灯下苦读,窗上素纱,窗外花园,月光之下,夜莺展翅,蝴蝶飞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觉随口吟出一上联:

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

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赶考归来,已是秋去冬来。一日雪后过桥,看到有鸡犬的足迹,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

6. (2012·辽宁抚顺)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2分)

你的步伐,无论是轻快还是沉重,只要你肯起步就好,你的嗓音,无论是圆润还是嘶哑,只要你肯亮开就好; ,

参考答案:

1. 答案示例:你用思想的火把点燃了我的希望(结构严谨1分,内容关联1分)。

2. 答案示例:读经典书,做文明人;雅言传承文明;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酌情给分)

3. 答案示例: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指出手法1分,品析1分。意近即可。)

4. 答案示例:雨水 1从天空中欢快地飘落,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2为了洗去大地的尘土,惹得自己污浊满身。

5. 答案:示例:(1)心系华夏,宏图大展待他年

(2) 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排比句怎么写篇5

仿例造句涉及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最基本的是对偶,跟写对联差不多,只是较宽松些。怎样作“对子”呢?首先要讲究句子的结构形式:上下旬字数相同;词语之间结构关系(主谓、偏正、动宾等)相同;相应位置上的字词性相同。其次,要注意词句意义上的“相对”。上下句意义或平行,或相反,或顺承,总之要有关联,但不能相同重复。例如:

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句子,与分号前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北望,大运河从天边白云深处排空而来;南望,大运河

解题时,先通读全句,分析上句的结构,然后考虑意思。上句写北望所见景象,视线由远及近,所以说“来”;下旬向南望,视线就要从近处脚下顺着河道向远方延伸,应该是“去”了。于是可以对出下句:“(大运河)自脚下绿野中间腾地而去。”上句中所有实词都不能在下句中重复出现,而要换成同类词中的不同字,如“脚下”对“天边”,“绿野”对“白云”、“中间”对“深处”,“腾”对“排”,“地”对“空”,“去”对“来”。虚词能换则换,如“自”对“从”;无法更换的可以不变,如“而”对“而”。

二、学会排比

仿例造句,常用排比句式。例如:

②照下面句子的格式,在横线上续写一句了,构成排比:

多自豪,如同厨师夸赞精美的菜肴,建筑师夸赞高耸的楼房,母亲夸赞怀中的娇儿,

排比句中,任意两个分句都可以看作平行并列关系的“对子”,但字面上不像对偶那样严戒重复,除了部分关键词有所变化,有些字是可以重复的。解题时,可以参照对偶的方法,先分析各个分句结构的共同点。这里例句的大体结构是“××(人)夸赞怎样的××(物或人)”。从意思上考虑,被夸赞的东西都是主语的“产品”,前面的定语或修饰,或限定。弄清其点,就可以找出相匹配的人和物仿造句子了。比如“老师夸赞优秀的学生”、“木匠夸赞漂亮的家具”、“音乐家夸赞动听的乐曲”等。

三、学会比喻

仿例造句通常要结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往往重在“神似”。有时,只要求说出一个喻体的名称就行,例如:

③在横线上续写一句,前后句式、意思、修辞手法要保持一致:

没有一本书的家庭,是一个没有花的花园,是一个没有鸟的树林,是______。

本体“没有一本书的家庭”,也能生活下去,但毕竟缺少文化氛围,难免愚昧粗俗,鄙陋乏味,即使富有钱财,也是美中不足。两个例句都以自然景物作比,都属于“美中不足”。我们可以以此类推,由“花园”、“树林”所在的大类联想开去,找一个能与它们并列的“小类”,就可以了。如“池塘”――“一个没有鱼的池塘”。

有时,不仅要说出一个喻体的名称,还要兼顾本体和喻体的特点,作扩展描述,例如:

④仿照例句的形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个句子。

书籍,是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书籍,______。

例句中,关于功能的描述,既关联喻体“钥匙”(打开迷宫),也关联本体“书籍”(知识)。书籍还有什么功能呢?什么东西也有类似的功能呢?这么一想,答案就出来了:“书籍,是一把金梭,它能帮助我们织础智慧的彩锦。”

仿例造句,看起来不难,可是一旦考虑不周,就会出错。所以动笔前一定要周密思考例句内涵的方方面面,推敲自己所造的句子是否合格。这里提醒同学们重视几个方面:

1 详审全题,洞察语境。

2 触类旁通,意戒重复。

排比句怎么写篇6

修辞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课程标准》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下面我们从概念讲解、表达作用、典型例题、拓展训练等角度,来学习这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

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来连接。

例句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紫藤萝瀑布》)

例句2: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但是带有词语“像”“似的”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他长得很帅气,像周润发似的”“这里一片狼藉,仿佛有人来过”就不是比喻句。一个比喻句通常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完全相同的同类事物或没有相似的比喻意义,不能构成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它们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一点需要注意。

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本体的特点)

例题1:根据本文末段介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比喻。

树林还是。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会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和舒适的气候环境。

题目是依据阅读材料来叙写一句话。从后文来看,这段的内容是介绍了森林对城市的温度和湿度的双重影响,即起着调节作用。抓住这一点,就好回答了。

答案: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例题2: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答案:A。

例题3:《过零丁洋》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______。

此诗第二联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借助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情景交融、互相联想的手法,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人身世、国家命运以及作者的感情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答案: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例题4: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表达你对汉语美的感受。

不断发展的汉语,如一幅线条迷人的画卷,如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______,令人痴迷、神往。(福建宁德2009中考题)

答案示例:如一樽滋味甘醇的美酒/如一首音韵和谐的诗歌/如一出动作优美的舞蹈。

例题5: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比喻句,并组成排比句。

比喻是画家手中的颜料,能为景物增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巧用比喻,可摹难绘之景,可抒难言之情,可说难明之理。

答案示例:比喻是诗人想象的翅膀,能为抒情添彩;比喻是哲人智慧的火花,能点亮鼓励人们前进的真理之灯。

拟?人

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例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温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济南的冬天》)

请同学们注意,拟人和比喻是有区别的。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即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人的情感、动作。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油蛉好像歌唱家,蟋蟀们好像演奏家”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某物赋予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例题1:请使用所学的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修辞方法的好处。

晨风中,一丛丛白柳长舒舞袖,摇动身姿,尽情地轻歌曼舞。也许是辽河水滋润的缘故,白柳条的性格极柔顺,修长的枝条可以做出各种图案:弯成一个圈儿,像十五的月亮;打成一个弯儿,又像女孩子好看的细眉……因为白柳条宁弯不折,所以常有人用它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剥去外皮,剩下枝干,光滑泽白,任由抚弄。有多少天工之意,诗情画意,都可以揉入枝条一展神奇。(《柔韧人生》)

答案:这段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作者把白柳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柳在晨风中,摇曳身姿的婀娜柔美;作者把修长的枝条做出的图案比喻成十五的月亮、女孩子好看的细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柳条的柔韧、美丽。

例题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山东泰安2011中考题)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í?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排比)

C. 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是明星刘亦菲。(比喻)

D.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

答案:C。

例题3:《卜算子·咏梅》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江苏苏州2005中考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答案示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描写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只愿做报春的使者的乐观精神。

排?比

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和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句1: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安塞腰鼓》)

例句2: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观舞记》)

用排比的修辞展现了(描写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了语势,抒发了……的强烈情感。

例题1:运用下面的材料,补写两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以赞誉丛飞的义举。

材料: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深圳著名歌手。他在10年里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四处筹措扶助资金,无暇照顾女儿。他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孩子们称他“丛飞爸爸”。他身患绝症时,负担不起医药费。

他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______,

______;他______,______;他和他的歌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赢得了全国人民永久的敬意。

答案示例:他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却无暇照顾自己的女儿;他捐赠钱物近300万元,却在身患绝症时负担不起医药费;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有179个孩子称他爸爸。

例题2: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江苏苏州2009中考题)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工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答案示例:苏州的美是古典的,苏州的美是含蓄的,苏州的美是多样的。

例题3: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_____——我说:“____________

______ 。”

答案示例1:书是良师,每看一本好书就如结识了一位良师。

示例2:书是航船,每一本好书都是把我们送进知识海洋的载体。

例题4: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天津2010中考题)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í?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答案 B。

例题5:为了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赞美我们的家乡,请你仿照画线的句子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广西贵港2009中考题)

我爱贵港,爱她气候宜人风雨顺,爱她土地 ???______ ,爱她社会 ???______。

答案示例:肥沃物产丰(辽阔资源多、宜耕五谷足)?和谐万象新(太平百姓乐、安定人民喜)

例题6: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句式一致,语意连贯。(黑龙江哈尔滨2009中考题)

每个人都拥有财富。知识是财富,它能增长智慧,也能美化心灵;______ ,______ ,______ ;挫折是财富,它能积累经验,也能磨炼意志……拥有这些财富,人生就会多姿多彩。

答案示例:亲情是财富 它能温暖心灵 也能抚平伤痛

例题7: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 )(湖北黄石2009中考题)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饱含早春气息的柔风,______;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______ ;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______ ;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______。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②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

③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 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答案:C。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例句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雷电颂》)

例句2:好一个安塞腰鼓!(13自然段)……好一个安塞腰鼓!(17自然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自然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自然段)(《安塞腰鼓》)

为了突出所强调内容,作者有意重复了……从而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感情。

例题1:“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秦文君《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一家人共进晚餐的温暖、幸福,点明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家人的爱和对亲情的珍爱,增强了语言气势。

例题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例题3: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四川广安2011中考题)

A.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拟人、比喻)

B.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

C.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反复、排比)

D.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

答案:A。

反?问

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句1:如果有了这样的胸怀,还有什么容不下的东西呢?

例句2: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例句3: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明白?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想想,喝了龙泉水的人,哪有不机灵的?”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山东青岛2010中考题)

答案:反问,加强了语气,突出了神奇的龙泉水造就出聪明机灵的龙潭沟人。

例题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拟人)

B.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对偶)

C.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D.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答案:B。

设?问

这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法。

例句1: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句2: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ò?一个》)

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有时结构上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题1:请模拟下面设问的形式,并以“生命”为比喻的本体,写一段对生命认识与感悟的文字。(要求:简明、有文采)(山东青岛2010中考题)

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最终东流入海;生命像顽??生长的一棵小树,长大后叶落归根……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恒的。

______

答案示例: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等待我们去精心描绘;生命像一曲美妙的乐章,需要我们去用心演奏……生命是美好的,是多姿多彩的。

例题2: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比喻)

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D. 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ú?的酣梦。(拟人)

答案:C。

例题3:第一段连用两个设问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有什么作用?(山东2005中考题)

答案:引出论题,引发思考。

例题4: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四川泸州2004中考题)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 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 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答案:C。

夸?张

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句1: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皇帝的新装》)

例句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安塞腰鼓》)

例句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把……作扩大(缩小或者超前、落后)的描述,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特点)。

例题1:下面一句话属于一般性的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使其传达出一种炎热难耐的意境。(湖北咸宁2009中考题)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光,树上的蝉儿鸣叫着,小草立在路边。

盛夏的中午,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刺眼且毒辣辣的白光,(使人眩晕),树上的蝉儿烦躁地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小草耷拉着头,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

例题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辽宁2003中考题)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答案:C。

例题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浙江杭州2002中考题)

A. 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 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ú?了吗?

C. 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 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答案:B。

对?偶

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韵律和谐的美感。

例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例句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例句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把……和……两两相对,他们互补表达了……;使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增强语言气势。

例题1: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天津2002中考题)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______,

______。

答案示例:近看西北,造数间临水轩斋。

例题2:“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 时雨点红桃千树 a. 山静无人水自流

B. 亭闲有竹春常在 b. 春风吹绿柳万枝

C. 无意东风花半露 c. 夜市千灯照碧云

D. 晴空一镜悬明月 d. 有闲春色燕双飞

答案:A-b B-a C-d D-c。

例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云南普洱、西双版纳2010中考题)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B. 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C. 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答案:C。

例题4:把下面歌颂教师的对联补充完整。(湖南娄底2009中考题)

上联:三尺讲台______ ;

下联:一支粉笔______ 。

答案示例:育桃李;写春秋/开创千秋伟业;培养四有新人

例题5: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内容,拟写下联。(广西河池2009中考题)

他恩怨分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行侠仗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施恩夺回快活林;他大闹飞云浦,血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

上联:嫉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______。

答案示例:恩怨分明,武松怒杀西门庆/行侠仗义,武松醉打蒋门神

例题6:对下列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津2004中考题)

A.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江流浩渺、山色迷蒙的优美画面。)

B. 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尊严高于生命。)

C. 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 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答案:D。

拓展训练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用了______修辞方法?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

2. 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______

3.“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段话运用了______修辞方法?请分析有什么妙处。

4. 班上将开展一次文学名著阅读竞赛活动,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一段开场白。要求:讲明活动的意义,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5. 六年的小学时光已经悄悄过去,分别就在眼前。请你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毕业赠言,赠给自己的老师或同学。

6. 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广东2010中考题)

张望?点缀?不知不觉?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7. 结合语境仿写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辽宁本溪2009中考题)

生命是那园圃中的花,在争奇斗艳中绽放光彩;生命是那草原上的马,在纵横驰骋中彰显英姿;______,______。

8.请根据下面这首诗对出下联。(江苏常州2009中考题)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______

9. 根据语意,仿照画线的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浙江杭州2009中考题)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亲的呵护似摇篮般的安适;______,______

______。人生拥有母爱的伴随,一路洒满温暖的阳光。

10. 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的危害的一句是(?)

A. 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B. 这种作风怎么样呢?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已。

C. 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D. 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11.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B.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

C. 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嫩芽儿破土而出。(比喻)

D.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12. 请在健康、美德、快乐中任选一词,并以它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方法。

13.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山东济南2011中考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你才能拥有一种厚实的质地与底蕴。就像花草的种子在穿越了沉重黑暗的泥土后,才能更好地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就像苍鹰在跌打下无数根羽毛后,才能锤炼出更为??健的翅膀。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使你拥有了花的芬芳、苍鹰的刚??。这样的成功,不仅会成就一个好的结果,更会成就一个人。

仿照文段中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就像花草的种子在穿越了沉重黑暗的泥土后,才能更好地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就像______,才能______。

1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浙江湖州2004中考题)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15.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四川2003中考题)

A. 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 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 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16. 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 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闪亮登场。

C. 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 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17. 仿照画线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锣鼓、秧歌、风筝、书法等),为横线处补写句子。(山西太原2009中考题)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______,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18. 赏析下面的句子。(山东济宁2010中考题)

(1)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2)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淡竹》)

19. 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山东济宁2010中考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0.“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江苏盐城2011中考题)

21. 赏析下面的句子:(江苏南京2010中考题)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天窗》)

22. 下面的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江苏连云港2010中考题)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母亲石》)

23. 下面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江苏扬州2009中考题)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修辞手法:拟人、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

24.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四川达州2012中考题)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D. 天上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25.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北京2012中考题)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 文段结??运用反问,加??语气,??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26.“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江苏无锡2012中考题)

27.下面这段话描写了江南水乡优美的夏夜景色,请你描写一下家乡夏夜的星空,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山东烟台2012中考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28.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江西2012中考题)

29.品味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江苏盐城2012中考题)

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

排比句怎么写篇7

[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部分共6课,包括38个生字,34个词语,28句话。编者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出发,把6课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是纯拼音句子和汉字注拼音的句子混排在一起的短文,第二组是汉字注拼音的短文,这体现了教材的过渡性特点,即由纯拼音句子向汉字注音句子的过渡。此外,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基础上借助拼音阅读短文,学生要在看图的基础上借助拼音阅读短文,学习句子,理解词语,认识生字,这个过程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同时学生还能初步认识到生字组成了词语,词语组成了句子,句子连成了短文,了解到字、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教材的第二个特点,即联系性特点。针对教材的这两个特点,教学建议如下。

一、重视看图,在观察图画中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教材中的插图是短文内容具体形象的反映,是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和词句的凭借。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从图入手理解词句,有助于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了解图意,让图中具体鲜明的形象清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之后再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教材中的插图根据短文的内容而各具特色。第1课、第4课以景物为主,指导整体看图可设问:(1)图上都有什么?谁能按顺序说说。(2)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第1课观察的重点是国旗,可问: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她在图中哪个位置上?第4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看明白图上画的是农村。第2、3、5课有人物、有环境,指导看图可以从人物入手:画面上都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深入观察时可设问: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说说他们有什么表情,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第6课插图上画的是动物,指导看图时要抓住动物的特点,重点要抓住尾巴的形状进行观察,可设问:(1)说说图上都有哪些动物?(2)仔细观察它们的尾巴,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展思维。)“看图学词学句”中的看图,目的是了解图意,为理解词句做准备,所以学生看明白、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求说得很好,这是与看图说话的根本区别。另外要重视观察顺序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加强朗读,在指导朗读中发展语言。教材的过渡性特点要求我们仍然要重视汉语拼音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朗读,以巩固汉语拼音,并以朗读促进对词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变换不同语气的朗读,使学生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学中可先读一读那些难读易混音节,为朗读句子扫清障碍。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自由读短文,要求读正确,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这几句话讲的是什么。理解词句时的读,要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读出语气,体会感情,这时要加强朗读的指导。比如,第1课《我是中国人》,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就要读出自豪的情感。指导朗读时可启发:想象一下,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美好、庄严的时刻,这句话该怎么读。(不要求学生回答)你们小声练一练。下面1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应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我是”、“我爱”,表示出非常深的感情和肯定的语气,要读出坚定和自豪的情感,可启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五星红旗,体会一下,怎样读才能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第2课《我们爱老师》讲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亲密的关系,要读得亲切、自然。可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老师怎样关心“我们”,“我们”怎样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把师生之情表达出来。最后一句是“我们”的决心,要读得恳切、坚决。第3课《我爱爸爸妈妈》,朗读的难点是第2、4句话,可启发学生理解:妈妈(爸爸)为什么笑了?该怎样读才能把妈妈那种幸福、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为什么“我”也笑了?该怎么读?注意“笑了”应读得轻一些。第6课《比尾巴》以问答的形式写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可问:当你问别人问题的时候是什么语气?(认识问句)用问号表示的句子该怎么读。总之,理解后的朗读,应该是声情并茂的表达。此时,课文中的语言已经转化为学生自己想说的话,课文中的情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了。

三、学习词句,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能力。字词句的训练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要在看图、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为了落实词句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句,即充分利用短文或句子来理解字义、词义和句义。二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比如第4课《农村大变样》,因为纯拼音句子没有了,故比前三课句子加大了。第1句讲了农村变了样,农民自己办起了工厂。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变样”,可问:谁说说“变样”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改变了样子)句子中的“变样”指的是什么变了?(以前的农村只种地,现在变成了又种地,又办厂。这说明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新农村。)接下来可问:农村变了,农民有什么变化呢?(引出第2句,农民不但会种地,也会做工了,变成了新型农民。)最后可问:“新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新人”不仅会种地、做工,而且有文化,懂科学,有了新观念。)第5课《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最后一句,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你们平时看到的风景画给你什么印象?(很美)短文里的画中都有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体会江南风景如画)这么美的感觉该怎么读呢?(这是理解之后的朗读)第6课更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才能把学习词句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四、注意联系,在整体感知中发展思维。尽管我们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我们的教学仍然有如何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还要注意词句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习了第1课可设问:你为什么爱五星红旗呢?(因为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是中国人,所以我爱五星红旗。)这样的设问,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3课中的1、3句讲的是笑的原因,理解之后可问:“我”的笑和爸爸、妈妈的笑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体会两种笑的深层含义)学习了第4课的词句后,可指导学生再次看图,设问:(1)结合句子说说,从哪儿看出农村正在大变样?(2)农村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第5课的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后一句抒发了赞美之情,可设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竹排是在画中游?除上所述之外,学习生字时也应分析出重点、难点来,不能平均地使用力量。并加强写字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排比句怎么写篇8

一、 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概念把握、句义理解、主题提炼、形象概括等方面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相结合设题,题目一般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 概念类

【试题选粹】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词语内涵角度设题。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方面的内容。有时需借助表现手法来理解词语的内涵,如例题运用了比喻。

【相关知识】

① 明确“概念”的特点。即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② 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是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例题的“绝顶”主要是比喻义。

③ 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后者则需紧扣全文内容加以提炼,往往涉及文章的主旨。

(二) 句义类

【试题选粹】

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

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句子内涵角度设题。类似“概念”类答案,围绕“是什么”,而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句子是否含有深层的含义。

【相关知识】

(1) 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虽是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但并非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的,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

(2) 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概括义,即对某些文段或全文内容的概括;②比喻义,即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意,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③哲理义,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④象征义,即象征的本体意义,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⑤双关义,即包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 主题类

【试题选粹】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侧重考查概括文章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类答案,语言要简洁,层次要清晰,有时可分要点作答;概括主旨类答案,有时可采用“通过……抒发了(抒发了)……”的模式。解题时应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能对我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起重要作用。

【相关知识】

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段落感情或内容的概括,一般可抓住主要语句,提取关键词语进行概括。二是对层次感情或内容的概括(有时一段即为一层,有时若干段组成一层),概括层意须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意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进行归纳概括。三是对全文感情或内容的概括,需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全文核心内容和思想感情作总体提炼概括。

(四) 形象类

【试题选粹】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老舍《马裤先生》)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角度设题,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来揣摩人物的情感特征和心理表现。概括时宜选用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或句子,如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及包含有这些词语或短语的句子。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分析或说明,宜用最简洁的词语作出概括,答案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的内容。

【相关知识】

① 散文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因此往往是考查的重点。记人叙事类散文设题常常也会涉及人物形象的欣赏。

② 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考点通常是要求考生透过形象来把握蕴含其中的情感,其情感表现往往体现在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则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来完成。

二、 从“怎么写”角度设题

主要从文章的结构安排(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角度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置。题目突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 结构类

【试题选粹】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2010年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

答案: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①单纯分析文章结构,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简要概括)分说(具体说明层次大意);②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来概括文章的主题,类似于概括层次大意,答案突出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③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怎么写)结合句子或段落前后内容分析说明(为何这样写)。

【相关知识】

①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一是并列式,文章的各部分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二是总分式,可分为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种类型;三是对照式,文章两部分内容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四是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解答时需先分清文章的结构属何种类型。

② 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须结合该句或该段在文中的具置来分析:如果是在开头,一般是开篇点题,或提示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或渲染气氛、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等。如果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等。如果在末尾,一般是照应前文,或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等。

(二) 手法类

【试题选粹】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角度设题,要求指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并作分析说明。解题时需先说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手法的具体体现。(此类题目一般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前一问一般回答“写什么”,后一问回答“为何这样写”。)

【相关知识】

散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我们只能选择某个角度大致把握。①表达方式:记叙(倒叙和插叙)、抒情(直接和间接)、议论、说明和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景物描写等);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③其他:象征、抑扬、白描、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铺垫、伏笔、设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人称等。(注:“其他”表现手法有的是表达方式的“细化”。)

三、 从“为何这样写”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语句的品味、形象的赏析和艺术的效果方面设题,有时会和“写什么”综合设题。题目突出文章写作的“作用和效果”。

(一) 语句品味类

【试题选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

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角度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需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侧重说明该句子的表达效果。所考查的句子一般含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需借助相关的表达技巧知识赏析。

【相关知识】

① “重要语句”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二是内涵丰富包含作者情感或思辨的语句。对于有深层含意如哲理义、比喻义、双关义的句子,应在纵览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双关义还需根据语境和话者的用意来揣摩。

② “写什么”中的“句义类”题目考点是句子的内容。“语句品味类”的设问重点则在“为何这样写”,表述重点在写作效果方面,如上述题目。因此在回答句子基本意思或采用的表达技巧后,需着重说明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丰富情感。

(二) 形象赏析类

【试题选粹】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老舍《马裤先生》)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有时跟“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问相结合,要求赏析作品中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解题时注意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侧重回答形象在小说中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相关知识】

① 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等;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的使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能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一般来说,这种魅力需通过欣赏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获得。

② “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形象“是什么”,即形象的特点;“为何这样写”中“形象欣赏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为什么”,即这样塑造形象的艺术效果。

(三) 写作手法类

【试题选粹】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设问类型一般有明问和暗问两种。明问:告知表现手法的名称或范围,要求说明或分析其好处或作用。暗问:先要揣摩具体的写作手法,然后再分析说明表现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相关知识】

排比句怎么写篇9

【关键词】语用读写结合言语智能

一、 准确选择教学逻辑

我们精心安排这样三个教学板块:(a)复习导入,回顾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莫泊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拜师的?(b)理解对话,感悟表达――围绕“福楼拜分别是怎样指导莫泊桑的?”这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句以及批注的方法了解福楼拜三次指导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在感悟福楼拜人物形象的同时,习得观察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c)总结收获,迁移运用――用福楼拜老师指导莫泊桑观察细节的方法仔细观察同学们早晨上学时的情景,再细致地描摹出来。这样的流程设计,保证本课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既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也体现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读写结合”规律,更彰显整体关联式处理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二、 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学生的言语智慧是在学得与习得的融合过程中生成的,这个“融合过程”就是“迁移运用”。相似论认为:为实现迁移而教,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类似”的能力,因为发现类似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从文中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

\[教学片段\]第二次指导的教学过程

师:第二次指导是不是还是直截了当地说的吗?请你用心读一读,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批注后开始交流)

生:第二次指导,福楼拜不是像第一次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而是一连用了9个问句来指导莫泊桑的。

师:你发现两次指导的不同,如果说第一次是直截了当地说,那第二次则是(学生说――滔滔不绝地问)再去细细读读这9个问句,你又有什么发现?(生再一次默读)

生:我发现首尾两个问句是反问句,中间是疑问句。

师:你关注了问句的形式。

生:我补充,这两个反问句是在强调好写的东西多着呢!

师:你读懂了问句的内容,揣摩到了言外之意,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读懂了中间几个问句的内容,福楼拜是在指导莫泊桑如何细致观察,可以进行对比,比如不同的马车,不同的天气,走法有什么不同。

师:是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我们来对比着读一读。(男女生分别读不同的语句,感受如何对比)

生:我补充,除了进行对比,还要细致观察,比如马怎么样用力,赶车人的表情,就是要进行细节描写。

师:这就叫聚焦,你们真是福楼拜的知音。这就是他所要指导莫泊桑的观察要领――进行对比,关注细节。那他为什么要选择问这种形式呢?

生:通过这种连续发问,一方面让我们感觉到福楼拜的经验丰富;另一方面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问”比“说”更能引发别人的思考,让别人记住。

师:这一段,福楼拜连用9个问句告诉莫泊桑好写的东西多着呢,通过对比观察和聚焦表情进行细致观察才能获得丰富的材料。这几天老师我天天站在校门口看同学们上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哪位小老师也能像福楼拜那样来指导指导我这个学生呢?”(生思考片刻后开始交流)

生: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走路的姿势是一样的吗?遇到高兴事时是怎么走的,情绪低落时又是怎么走的?背着沉重的书包的学生表情是怎样的,书包很轻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情?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生: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独自上学的学生,和结伴上学的学生走路的姿势是一样的吗?天气晴朗时是怎么走的,狂风暴雨中又是怎么走的?早早到校的学生表情是怎样的,迟到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情?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

过去执教这篇文章时,也会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读写结合――学完课文后,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撰写评语,以为这就是进行写的训练。其实,这样的活动仅仅是学生写作业而已,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促进作用。有效的写是需要有要求与指导的。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言语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的。每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只有敏锐而准确把握这样的方式与结构,看到内容背后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因为有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所以学生在完成“观察上学情景,写一个片段”这个练习时,出现了很多惊人之作。选取一个片段:

\[学生习作\]7月10分正是小城忙碌的早高峰,急着上班的人们在路上汇成了一条河,几个小身影急急地从熙熙攘的人流中挤了出来,撒开欢愉的步儿,向校园奔去。哦,是孩子们,他们背着个小褡裢书包,任它在身上一颠一颠,充满朝气。其中领头的那个女孩儿,已经气喘吁吁了,但她仍跑着,跳着,笑着,如墨的青丝随风飘扬,如同小马儿帅气的鬃毛,欢快地甩着。它的主人昂着头,一脸的兴奋,笑脸红扑扑的,涨着欢愉,真像一匹欢乐的小马驹,撒开蹄儿,奔进了校园……

三、 引进本课拓展资源

在学完三次指导后,引入《羊脂球》片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这一段描写,好在哪里?此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经典片段的赏析中逐渐巩固这堂课中关于“对比观察”和“关注细节”这一新的方法结构,并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对于莫泊桑文学之路的影响,为后面人物形象的认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车子走得慢而又慢,简直全是小步儿。轮子隐到了雪里;整个车厢轧轧地着,牲口滑着,喘着,都是汗气蒸腾的。赶车的手里那根长鞭子不住地噼噼啪啪响着,向各方面飞扬,如同一条细蛇样地扭成一个结子又散开,陡然鞭着一匹牲口撅起的臀部,马受到狠狠的一击,紧张地奔跑起来……丁零的响声不久变成了一阵清脆而连续的颤抖,随着牲口的动作而变化,有时候却也停止一下,随即又在一种突然而起的动摇当中再响起来……

排比句怎么写篇10

1.我是拼写小能手。

ɡē chànɡ mì mì chéng shí xiāo miè xiān yàn ɡào sù tǐ jiǎn pīn mìng yǎn jing zǔ guó 2.多读几遍,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

① 他用铁钉(dīnɡ dìnɡ)把画钉(dīnɡ dìnɡ)在了墙上。

① 放寒假了,我得(děi dé)回家看奶奶。

③ 为( wéi wèi)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二、字词创关。

1.比一比,再组词。

{猴( )候( ) {滴( )摘( ) {休( )体( ) {诚( )城( ) {礼( )补( ) {睛( )晴( )2.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

( )地想 ( )地爬 ( )的宝藏 ( )的理想 茂盛的( ) 专心地( ) 高兴地( ) 得意洋洋地( )3.把下面的字加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

例: 寺 持 ( 主持 )

坐 ____ ( ) 干____ ( ) 斗____( ) 华____( ) 老 ____ ( ) 相 ____ ( ) 丁____( ) 皮____( )4.读一读、想一想、选一选,再填一填。

再在玩完

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先做作业,( )和小伙伴们一起( )。

座坐

我走进教室,找到自己的( )位( )下来。

像象

大( )的腿( )四根粗壮的柱子。

三、句子大过关。

1.仿照例句,写句子。

① 牛伯伯,请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__________,请告诉我,_______?

②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有时候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

③瞧,她的衣服多么漂亮!她的微笑多么灿烂!

_______ 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__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 我第一眼就找到了中国,像( )昂首在( )。

②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 )在小雨中慢悠悠地( ),我喜欢( )对我( )。

③ 他们( )明白了梅花鹿驮起金丝猴,( )小河。金丝猴( )就( )树摘到了果子。他们一起把果子( )大象伯伯。大象伯伯问:你们俩谁的( )大呀?梅花鹿和金丝猴( ),( ),( )。

大象伯伯问梅花鹿、金丝猴谁的本领大时,他俩笑了的原因是:( )( )( )

3.用序号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快到中午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回家。

( )后来,我们排好队伍走了进去。

( )到了动物园门口,我们下了车。

( )一天早晨,老师带领我们坐车去动物园。

( )在动物园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动物,有老虎、猴子、骆驼、孔雀等。

四、我会背古诗,也会默写古诗。

唐•杜牧

______寒山_____径斜,

______生处_______。

停____________枫林晚,

霜______于________。

五、学写留言条。

内容:聪明的小朋友,丁丁找冬冬还《十万个为什么》,可冬冬不在家,你能帮丁丁给冬冬写张留言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小书屋。

小河和大海

秋天,河水上涨了,河面变得宽阔了。小河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了。他得(dé děi)意扬扬地(dì de)流向大海,想去和大海比一比谁大。一路上,他仰起头,挺着胸, 翻卷着(zháo zhe)浪花顺流而下。到了大海,只见一片汪洋,往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 小河用尽全身力气,费力地抬起脚跟,却怎么也看不到岸边。他懊丧地自言自语地说:唉,我以为(wéi wèi)自己很大,原来海比我大得多。

大海听了笑着说:不错,我是比你大得多,可是如果没有无数江河流到我这里,我也不会有那么大呀。

1.给短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线。

2.自言自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3.用“≈”画出表示小河流淌时动作的词,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_________。

4.到了大海,只见一片汪洋,往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小河用尽全身力气,抬起脚跟,却怎么也看不到岸边。这句话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线画出描写大海特点的词句。

6.选择正确答案,在( )里打√。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A、小河没有大海大。 ( )

B、小河很骄傲。 ( )

C、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 )

D、江河都流到大海里。 ( )

七、我会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