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例句十篇

时间:2023-04-11 00:57:12

排比句例句

排比句例句篇1

一、诠释话题,内涵深刻

在议论文写作中,开头部分属于破题阶段。破题,即对文章话题进行诠释说明,界定其内涵和外延。而排比句式往往由三个以上句子组成,能更加丰富、准确、深刻地揭示话题的内涵。如以《论磨难》为例,作者在开头是这样诠释话题的:

磨难是前进路途中的绊脚石,磨难是天空中阻碍飞翔的风雨,磨难是集体大合唱时的不和谐音符……然而,面对人生中遇到的种种磨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变难为易,只要战胜了困难,那么,曾经的绊脚石也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奠基石;曾经阻碍飞翔的风雨也会变成雨后天晴的彩虹;曾经不和谐的音符也会演变成铿锵有力的宏音!

作者首先把自己要写的“磨难”界定为“人生中都会遇到的困难”,并运用比喻排比修辞,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诠释了本文要论述的问题。接着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论点,“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变难为易”,并且再次以排比、比喻的修辞方式来形象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形象生动,内涵深刻。

二、气势磅礴, 论点鲜明

排比句式的一大鲜明特点就是气势磅礴,在议论文中往往给人毋庸置疑的感觉,这对于议论文提出论点非常有利。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恰当地采用排比句式来设置分论点,或者直接提出论点,使之鲜明具体。如《不甘平凡》一文,作者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

每一支红烛都能发光,每一座山峰都可以巍峨,每一朵浪花都可以跳跃。同样,只要不甘平凡的心还在,再无望的梦想也能诠释辉煌。

作者通过排比句式,类比了红烛、山峰、浪花等三个意象,其目的是为了“不甘平凡”作铺垫,有了前面的排比,后面的突然转折就显得非常有气势,论点鲜明而直接。

三、叠加论据,论证有力

在议论文写作中,论据既可以详写,也可以略写,特别是那些众人皆知的论据,勿庸赘叙,只要采取“何人何事何结果说明了什么”的模式即可。但这样一来论据往往显得单薄,这时,如果采取排比句式将这些论据叠加在一起,论证更加有力。如《挫折是强者的助推器》一文,作者这样来写论据:

为什么被沙皇残酷迫害的普希金能成为“俄国诗歌的太阳”?为什么曾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而受排斥的佛洛依德能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为什么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身心俱残的海明威能写出激励人心的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这些都是因为挫折,挫折给予了他们力量,让他们发奋、让他们图强,终成不朽。挫折对于强者而言不啻为激发生命热情、斗志的助推器。

作者巧妙地将普希金、佛洛依德、海明威三个大家都熟悉的事例,通过“为什么”的反问方式排比在一起,使得论证气势更加磅礴,同时,多个事例叠加更加显得论点的准确,无可置疑。

四、逞我文采,制造亮点

恰当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在论证严谨的文章中制造文采非凡的亮点,让读者在严肃的行文阅读时顿觉眼前一亮。但在具体写作中,要始终牢牢扣住论点,不能为了文采而文采。在议论性散文中,多采用排比句式来一展文采,如《古籍的灵魂》一文,作者这样论述:

古籍一如老旧的灵魂,从先秦来,从大唐来,从康乾来,从民国来,随身亦带着辗转的故事向你走来,带着沧桑的目光向你走来,带着满身风尘向你走来。你会读到百家诸子争鸣,会读到大唐盛世的豪情,你会读到战乱纷飞的血泪,你亦会读到它的主人或踌躇壮志、或满腹诗情,或萦损柔肠,没有大漠孤烟、没有长河落日、没有策马扬鞭、没有亭台楼阁,却一样撩拨心弦。

文中作者运用了“从……来”、“带着……走来”、“你会读到……”、“或……”、“没有……”共五组排比句,对古籍“一如老旧的灵魂”作了全方位形象的阐述,读起来感觉很形象、耐人寻味,体现了作者的文采与写作水平。

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在议论文写作中,还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采取排比句式,营造浑然一体的结构。在具体写作中,要注意开头、结尾的排比句式之间要有逻辑联系,要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同时要紧扣中心话题,成为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这个世界需要你》一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如此设计的:

开头:也许你只是天际浮云,最渺远的那一丝,但是这个世界需要你;也许你只是万千林海,最普通的那一棵,但是这个世界需要你;也许你只是入海百川,最不起眼的那一滴,但是这个世需要你。

结尾:你若是天际浮云的一丝,亦装点了天空;你若是万千树海的一棵,亦成就了伟岸;你若是入海百川的一滴,亦诠释了壮阔。请记住, 这个世界需要你!

排比句例句篇2

仿写考点的考查类型,常常包括以下几种:

1.填空式仿写。包括嵌入式和续写式,即给出确定的材料,限定句子的表达范围,要求符合语境,与前后文搭配合理的仿写。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第19题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6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2.话题式仿写。也叫命题式仿写,即设定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格式进行仿写。如:2008年全国高考宁夏卷第23题。

仿照下面的示例请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定格仿写。即给出固定的格式,提出具体的要求进行的仿写。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江西卷第20题。

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续)(4分)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式仿写。即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仿写内容不确定,可以自由发挥,句式依照例句而进行的仿写。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0题。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6分)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仿写实质上就是仿句造句。仿写成功与否,是否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仿写的句子与提供的被仿写的句子是否保持高度的一致,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句式一致:仿写的内容要和例句或划线的内容的句式相同。要明辨结构,是短语,还是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

2.话题一致:仿写的内容要符合主旨,不能偏离了话题或命题。

3.主体一致:仿写内容的陈述主体应前后一致,不然,语言的前后衔接就会脱节,语势也会不连贯,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4.修辞一致:就是要切合要求,要么和例句相同,要么前后一致。从近几年考题看,排比、比喻、对偶、反问出现得较多。此外,拟人、对比等也要注意。

将以上四点全部考虑到了,全部做到了,也就是说仿写的句子从形式上达到要求了。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个层面上,那么至多只能得一半分数,甚至更少或不得分。因为重要的不仅要求形似还要神似,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才好。因此,还要在仿写的立意格调上更下一番功夫,使仿写的内容做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也就是说要确实把握住仿写语言的感情基调,或昂扬,或低沉,或乐观,或消极,或明快,或暗淡……只有形神兼备了才有希望得高分。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0题,一考生拟的答案是:“一片树叶,是一颗生命的水滴;一棵树木,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发的大海。”仔细推敲这个答案:三句构成排比可得2分,三句语意逐步加深再加2分,全句内容贴切神韵兼备,完全具备题意要求,可得满分6分。

但从近几年高考阅卷情况看,好多考生答题不令人满意,时常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1.结构不一。包括:句式、句型、关系、语气、照应等,尤其是深层次的细小部分。如2008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第19题,例句中的“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是两个并列的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关系应该是很容易辨别的,但在实际操作时不少考生却忽略了,很遗憾的丢了分。

2.话题转移或陈述内容不明确。话题,是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仿写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就不合要求。有的考生搞错了陈述对象,对题干中给定的对象视而不见,另起炉灶。例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第23题。要求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就有许多考生从例句中“苦难”的反面立意,写出了“快乐”“幸福”等,内容发生偏差,脱离主旨,很难得分。

3.修辞不符。例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第23题。不少考生注意到了比喻和排比,却忽视了例句中暗含的对比。

排比句例句篇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中要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来看,修辞类题目经常以各种形式在基础知识、阅读考查中出现,分值一般2~3分。考查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题型有辨识、补写、品析、运用等。

【真题解析】

一、辨识类题目

【例1】(2012年湖北省随州市卷)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思路解析:这一组诗文名句中,A、C、D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而B句则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B

【例2】(2012年山东省泰安市卷)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C.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排比)

思路解析:解答这道题目,应逐一对各句给出的修辞手法进行辨识,如果个别句难以判断,则要运用排除法加以排除。A句问而不答,是反问;B句把“多水的江南”说成“易碎的玻璃”,是比喻;C句写布谷鸟唱歌,是拟人;D句前两句用的是排比,但后面写鸟儿喊叫、乌云听出快乐,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D

技法归纳:解答修辞手法辨识型题目,前提是熟练掌握八种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特征;方法是先寻找句子的特征,然后进行辨识,作出判断,指出每一个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力求全面准确;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直接选出答案或利用排除法选定答案。

二、仿写类题目

【例3】(2012年辽宁省抚顺市卷)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你的步伐,无论是轻快还是沉重,只要你肯起步就好;你的嗓音,无论是圆润还是嘶哑,只要你肯亮开就好;

思路解析:分析所给的例句,句式是“你的……,无论是……还是……,只要你……”,三个分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句必须是“你”的某一方面,第二个分句就第一个分句的内容给出两种特性,第三个分句作出某种动作性陈述。在仿写时应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句式要一致,内容要符合语境。

参考答案:你的故事,无论是新鲜还是老套,只要你肯倾诉就好。

【例4】(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卷)仿照示例,在“月亮”“雨水”“桥”中任选一个为对象,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要求符合对象特点,恰当运用修辞。

【示例】筷子:①一对恩爱夫妻,共同品尝酸甜苦辣。 ②总是挑挑拣拣,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仿句】

思路解析:首先分析例句,仿写一是从“筷子”携手合作为主人夹菜作出贡献这个角度进行的,仿写二是从人们使用筷子时总是举棋不定、挑三拣四这一特征描写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第一句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仿写时首先应对所给对象进行分析,找出不同的仿写角度,然后再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月亮”非常寻常,特征很多,既可从阴晴圆缺这些角度来写,也可从它是靠太阳的光辉才能发光这一角度来写。“雨水”更是司空见惯,既可给自然万物滋润,充满奉献精神;也可带来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活;还可帮人洗去污垢,却弄脏了自己,这些都是很好的仿写角度。“桥”则可以其如虹的独特形状这一角度来写,也可从桥方便人行走的角度来写。

参考答案:雨水:从天空中欢快地飘落,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为了洗去大地的尘土,惹得自己污浊满身。

技法归纳:首先要准确把握例句特征,然后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从句式、关键词、语意等方面进行仿写。

三、品析类题目

【例5】(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卷)赏评下列广告:

例:共担风雨 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思路解析:广告语一般会运用对偶、双关、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赏析时应围绕这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展开。“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两句字数相同,句式工整,形成对偶,“小”“大”对比强烈,呼吁人们节约能源。“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提醒人们节约用水。

参考答案: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

【例6】(2012年北京市卷)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 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思路解析:本题四个选项是对语段中四个句子所运用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要求从中选错误一项。通过分析不难发现,D项中的反问句强调的是“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所给答案不准确。

参考答案:D

技法归纳:解答修辞手法品析类题目,先要熟练掌握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看分析是否准确,最后得出答案。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是: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四、运用类题目

【例7】(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卷)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思路解析:这道拟写题主题是“读书”,可围绕读书的作用、态度来拟写,还可围绕读书的方法、所读的书籍来写。既可运用对偶,也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排比句例句篇4

1、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析“易混”修辞方法。

A、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都隐去本来要说的事物,而用其他事物来代替。但借喻的事物与本体无关,两者为不同的事物,喻体和本体是相似关系。而借代的事物与本体有关,借体和本体是相关关系。同学们可以尝试判断以下句式的修辞手法:

①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借代,一草一木是借指老百姓的各种物品)

②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喻,这里用秋霜喻白发。)

③高个子比秃头和椭圆脸走得快。(借代,“高个子”“秃头”“椭圆脸”借指特定人物。)

B、排比和反复: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起来表达相关或相似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叫“排比”。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叫“反复”。同学们尝试判断以下各句的修辞格: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

②,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反复 )

③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反复 )

④学会沉稳地做事,学会平淡的生活,学会低调的为人。(排比)

2、熟知常见修辞句式,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扩句”“作文”。

如:用修辞手法续写句子:

溪中流动着的清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句:像一条晶莹剔透的丝带,披在了俊朗的山峰之间。

又如有这样一题:由“蚯蚓”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方法,字数60字左右。

答案例句:蚯蚓虽然是一种低级动物,没有眼睛,看不到光明,但它却像园丁一样,辛勤地耕耘在泥土中,无怨无悔。当它用肌肤感知着花木在阳光下潜滋暗长的韵律,谁能说它不知光明为何物呢?

3、在运用修辞过程中,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这要求同学们在运用修辞格造句时,要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前后句子要注意连接贯通,没有阻碍或脱节;同时注意辞令的场合、对象!

史传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幕僚所拟奏折有“屡战屡败”字样,曾国藩审阅后,提笔改成“屡败屡战”,其意境就大不一样了。

二、修辞出题常见套路和典型例题

修辞出题常见套路有:判断、填空(补写、仿写)、选择、修改语段等。请同学们尝试完成以下各题:

A、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1、时间就是一个永不停歇的马拉松队员。 (拟人)

2、她是个勤奋的学生,是个优秀的团员,更是个合格的班干部。(排比)

3、生活是海洋。(暗喻 事实上“生活”并不是“海洋”,这不过是打比方而已。由于这种比喻不明显,所以才称它是暗喻。)

4、你会永远和我做朋友么?我相信你会的。(设问)

5、桃花预示春天的生机,荷花预示夏天的火热,预示秋天的沉稳,梅花预示冬天的壮烈。(排比)

2、将【春天 巧手 漂亮】扩展成一个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答案例句:A.春天悄然临近,红花绿草,大地褪去单一的素白色,好似春姑娘用她的巧手为大地裁制了一件色彩斑斓的新衣裳。B.春天用它的巧手,装饰出漂亮的大地。(拟人)

3.按照下面的例句,以“雨”开头,写一个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

雨像是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答案例句:雨像一位多愁善感的琴师,敲一串丁丁咚咚的音符,渗入树林的每一片绿叶。

4、用修辞的手法把下句扩展开来。

他推开门走进教室。

答案例句:他像一阵风推开门疾步走进寂静的教室。

排比句例句篇5

整句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作文中应如何构造整句呢?我们写作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连引古诗文,构建整句。我们平时发现,在一些优秀作文中,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利用古诗文,适时引用,形成整句,既展示了考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展示了迷人的灵动风采。如:

例一: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呆瓜” 。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些呆瓜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 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呆得可爱,可敬!(陕西考生《答案在风中飘扬》)

例二: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丘迟会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广东考生《答案在风中飘扬》)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考场作文更是如此。言之无文,考试也难以获得高分。考场作文是考生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引经据典,活用古诗文就能增加文章语言力度、思想深度,产生醒人耳目、耐人品味的积极效应,给读者造成一种内容博大、力达千钧之感。我们如果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将是增强文采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通过整句的形式来运用,那更能锦上添花。

二是妙用排比,连缀整句。我们都知道排比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作文中如果巧妙、恰当的使用这种修辞,这样既可以使整篇文章气势恢宏,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同时,它整齐的段落句式又具有建筑美,它铿锵鲜明的节奏具有音乐美;加上众多统一的内容,直贯而下的语势,显示了排比修辞的独有的壮美风格。排比式整句主要是通过修辞的方法来连缀展示。一是内容上排比,增强了丰富的内涵,二是意义上的递进,增强了说服力,渲染了气氛,提高了气势。如:

例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一座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一个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一桩祸患。对于志向远大的人是向上攀登的阶梯,对于心有小志的人是一生荣耀;对于胸无大志的人是无底深渊;对于努力者是奖励;对于耕耘者是收获;对于骄傲者,是过眼云烟;对于目标远大者,是小的驿站;对于奋斗者,是一座灯塔;对于懒惰者,是一个美丽的梦;对于奋进的人,是另一段艰难跋涉的开端;对于知足的人,是幸福的顶峰;对于失败者,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河南考生《我看苦难》)

例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双相同的眼睛。不同的国度给了我们不同的眼睛。或许大洋彼岸美利坚的阳光正在你眼中折射成永远活泼自信的微笑;或许北欧的冰雪正在你眼中融化为沉静与深邃;或许长江昆仑的清风正在你眼前幻化为中国式的内敛与神秘。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土地,不同的风不同的雨不同的阳光,灌溉出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并在上面牢牢地打上了民族的标签。(上海考生《解读世界的眼睛》)

由上两例可以看出,用排比连缀的整句在作文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叙事则交待清楚,引人注意;用它论述则周密深刻,增强语势;用它抒情则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得以尽情的抒发。排比,在考生的笔下演绎出那么多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演绎出了深刻、丰厚,给人无限启迪。

三是巧用比喻,组合整句。作文中用排比的修辞可以构造整句,当然用比喻的修辞也可构造成整句。比喻式整句,就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如:

例一: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一考生《生活是什么》)

例二:梦是天边飘浮的一朵悠悠的黄云,梦是山沟里升起的一束淡淡的青烟,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梦是一道伸向河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一考生《我的梦》)

这两个例子,一个用比喻构成的整句来描写生活,一个用比喻构成的整句来形容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比喻,是令人遐想的,是文学语言的最好注脚。如果在考试中能够有一颗本色的心,有一颗捕捉自然的美丽的心灵,我们相信,一切美的事物都会在你笔下汩汩流出。

四是连续假设,构造整句。假设是我们作文中常表现的一种情况,为了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我们作文中也可连续假设,以此来构造整句。这种构成整句的方式也就是利用假设的句式来组织语段,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构成的相对整齐的句子。如:

例一: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一考生《历史的镜子》)

例二: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一考生《人生的斗士》)

上面两例都是作者在假设如果那种情况存在会出现的结果。假设式整句的使用是议论文中的多见方式,往往事情正在一个方面论述时,用“假如……”“假如……”然后从另一方面展开,这样会使论述“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把这种考虑方式称“返位考虑”或“换位考虑”。这种方法一般是将假设和排比结合到一起,同时在假设中往往又有对比的成分。

五是前后对比,营造整句。作文中对比有广泛的作用,不仅用它作文章首尾的对比,上下的对比,还可用它作一段之中的前后对比,以此来构筑整句。对比式整句,就是用对比形式的整齐语句来构成语段,正反鲜明,从而收到突出文意、强化主题的效果。

例一:有所拒绝,才能有所追求。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拒绝诱惑,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善;拒绝随波逐流,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个性;拒绝同流合污,是为了追求高风亮节的品质......我们拒绝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奴性,拒绝臣服邪恶、明哲保身的怯懦,拒绝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贪婪......拒绝假、丑、恶,追求真、善、美。拒绝的过程,是在放弃、抵制、批判一些东西的同时,选择、坚持、张扬了另一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摆脱了身上的许多束缚,从而能够清醒地关照自身,参与社会。应该说,拒绝是生活的一项本领。(一考生《拒绝是一项本领》)

例二:面对纷乱的时代,孔子选择积极地入世传道,游说君主,教化人民,老子选择避世自清,以无为对有为。面对混乱的官场,李白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骑鹿而去,王安石却吟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清者自清,洁身自好地奔波。不同的选择,但皆因内心的高洁正直而闪着各自缤纷的光彩。(一考生《选择》)

这两例中作者有效地运用对比来组合整句。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存在可比点,要选准可比点,否则,便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如果两人放在一起对比,写一个人的阿谀奉承,而对另外一个人则写他的助人为乐,肯做好事,这个可比点就没选准,因而放在一起对比是不恰当的。我们在写作中,要认真选择可比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六是多字词连用,铺出整句。作文中,我们除了上述方法构成整句之外,还可以连续多次使用同是几个字的短句,如三字句,四字句等来构成整句。如:

例一: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这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了我们知己的感动;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给了我们爱人的感动;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了我们家的温馨。这何尝不是感情的体会?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曾写过一行不朽的绝唱: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说明人拥有两面性:感性和理性。感情亲疏是感性的,对事物的认知是理性的。从历史的源头漫步到现代,我们人类便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演绎着动人的人生哲学。(重庆考生《无题》)

排比句例句篇6

一、脱离话题

例1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洋”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枝头斗妍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_______;海鸥说: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最辉煌。

误例:(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光洁;(海洋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分析:前有“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已经规定了回答时必须以“心灵”和“人生”为陈述对象,而误例中“月亮”和“海鸥”的回答则分别是“光芒”和“舞姿”,这就脱离了话题。例如可以这样说,月亮说:我坦荡的胸怀最明亮;海鸥说:搏击风雨的人生最美好,

二、比喻失当

例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误例:森林是大自然的一个小饭馆:绿色植物是工人,各种动物是食客,各种细菌是服务员。

分析:本题所给仿写对象中有四个比喻,一个层次较高的比喻领属三个层次较低的比喻,组成排比的形式;每个比喻都要合理贴切,还要满足这些要求。“绿色食物”是被“食客”吃掉的对象,怎么可以比喻为工人呢?由于比喻失当,领属关系也令人费解。可以这样作答,人生是时间的一部书籍:少年是童话,青年是散文,中年、老年是人生的哲学著作。或:家是人类的一个港湾,父亲是船舶,母亲是码头,儿女是准备起航的水手。此外,除了掌握比喻的本体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似点的原则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四点:运用拟人要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运用对偶要注意句式相同、句意相近;运用排比要注意至少有三个分句或短语,且内容相关而不重复,字数大致相等;运用夸张要以生活为基础,但不能和生活距离太近。

三、盲目随意

例3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相近,句式相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例:1?郾希望是中午的太阳,既能看得见,也能感受到它发出的温暖。2?郾风是鸟的阻力,能把你吹到无底的深渊。

分析:从句式的角度考察,此题所给的语句有三个特点:“希望是地平线”属于“什么是什么”的格式,是个判断句,也是一个比喻句。“就算……也……”是具有让步关系的复句形式,“希望是地平线”,“地平线”没有定语。“风是帆的伙伴”,“伙伴”是领属性的定语,误例1中虽用了比喻,但太阳前加了定语,没有用“就算……也……”的句式,没体现出让步的关系。误例2是判断句,但没有用比喻。我们可以这样仿句:1?郾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面;2?郾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的深处。

四、格调不高

例4耙勒绽涞母袷剑萏峁┑目罚滦淳渥印?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排比句例句篇7

一、对学习者容易产生的偏误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能有的放矢

偏误分析是以学习者的偏误为研究对象,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了解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教学者对偏误分析的研究有助于具体语法知识点的教学,能有针对性地排除来自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干扰,提高教学效果。

鲁健骥(1999)把外国人习得汉语语法的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大类。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比”字句时,常常会产生几个方面的偏误,例如比较的内容即比较的出发点出现偏误;比较项出现偏误;否定式偏误;结论项出现偏误等。笔者以学习者学习“比”字句经常出现的两类偏误来看偏误分析重要性。

(一)误加“很、非常、十分”等程度副词修饰。

例如:

1.她比妹妹很漂亮。

2.北京的冬天比上海的冬天非常冷。

3.昨天比今天有很多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这种偏误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比”字句的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王力曾在《中国现代语法》(1985)中指出:“凡无所比较,但泛言程度者,叫绝对的程度副词;凡有所比较者,叫做相对的程度副词。”周小兵(1995)认为绝对程度副词只是一般地、独立地表明程度,相对程度副词则是通过比较来显示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提示学习者“很、非常、十分、最、太”等这类表示绝对程度的副词是不能用在“比”字句中的,相对程度副词“更”等可以用于“比”字句中。

(二)误用否定式。在学习“比”字句的时候,学习者有时会把“不”放在“比……”之后。例如:

4.上海的冬天比北京不冷。

5.我的数学比李娜的不好。

“比”字句基本结构“A比B+adj.”的否定形式是“没有”,不是“不比”(有些语法著作和教科书认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A不比B……)。《初级汉语课本》首次提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A没有B+形容词/谓词性短语”。“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是“A不比B……”,当然,用“不比”否定时,并不表示对“比”的字句意义的否定,要注意“不比”的语用意义。教学者在“比”字句的否定式教学中应注意区分“没有”和“不比”的用法并强调在一般情况下,“比”字句的结论项不能带“不”、“没有”等否定词,否则会犯句式杂糅的偏误。

语法教学中进行偏误分析能加深教学者对理论化规律的认识,有效地引导学习者克服干扰,预测学习者可能会产生的偏误类型,找出解决对策。

二、科学安排,合理调整语法点的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语法点安排不够合理的情况。大量的语法点集中出现在初级阶段,使得语法知识点的分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语法教学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

以“比”字句的语法教学为例。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比”字句多出现在初级阶段,有的教材把“比”字句的教学内容安排得过于集中。例如《基础汉语40课》将“比”字句的教学安排在第十七课《给姐姐的一封信》一课中完成,在这一课中集中介绍了“比”字句的多种用法。既有“比”字句的基本句型A比B+adj.,也有A比B+adj.+一点儿/得多/多了,还有A比B+还/更+adj.。此外,《基础》的课后句型中还列出了“比”字句的否定式A没有比B+adj.。教学者如果将这么多格式的“比”字句在一课之中教给学习者,效果恐怕很差。因此,教学者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把“比”字句的教学贯穿于学习者学习的初、中、高级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不同课中,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比”字句较复杂的格式,如“A比B+早(晚)/多(少)/难(易)+动+数量”或“A比B+助动词+动词+多了/一些”等这些格式的“比”字句可以放在中级阶段开展。每课的新语法点的量要有所控制,要突出重点,避免语法点过于集中,要先易后难,逐步深入。

三、丰富练习的形式,提高语法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展示和解释语法点后要进行语法点的练习,练习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该语法点的印象,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法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练习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类,即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对于不同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教学者应选择不同的练习形式。

对于“比”字句来说,“应该采取少量的机械练习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与交际练习相结合的方法”(王璇,2012)。初级阶段机械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和熟悉“比”字句的各种格式,包括模仿、重复、替换和扩展练习等方法,但单纯的机械练习对于这种对语义和语用都有一定要求的句式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是练习的重点。“比”字句的常见练习是将句子改写成“比”字句。《基础》第十七课中关于“比”字句的练习是模仿例子改写句子和模仿例子看图造句。练习中适当地提升了难度,改写句子既要写出“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又要写出否定式。在看图练习中,给出了四幅对比差异明显的图片让学习者用“比”字句写出图片中的内容。相比之下,《博雅》第三十二课“比”字句的练习题量略少,仿写句子共五句,每例要求将基本式改成“A比B+adj.+多了”。如:给出了例句“他1.90m,我1.70m”改写成“他比我高”和“他比我高多了”两句话。在第三十四课语法点“A没有B(那么)+adj.”之后的改写练习中,只有四句话的改写练习。在学生掌握“比”字句的基本句法后,可以进行修改病句的练习。杨寄洲在《编写新一代基础汉语教材的构想》中提出可以把练习项目分为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安排:①语言知识的理解、记忆练习。例如熟读词组和句型、替换练习、词语搭配练习、以词组句、以词组成语段、综合填空等练习。②语言技能的练习,例如复述、快速阅读、回答问题、分角色复述故事、造句、完成句子等。③语用练习。例如用规定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某种功能,说出某个句子或词语的使用语境。从练习的题型设计来看《基础》和《博雅》题型设计略显单调。“比”字句的练习在《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中较为丰富。其练习包括改写(把课本中比较句的肯定式变成否定式和疑问式;否定式变成肯定式和疑问式);模仿例句完成对话;看图按要求写比较句;按正确语序将词语组合成比较句;改写语病;猜谜语(谜面是由“比”字句组成的句子);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等。练习的题型丰富多样,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一个语法点的掌握除了教师详细的讲解之外,还离不开学生充分的练习,教学者可以设计合适的练习来巩固学习者所学的语法知识。“比”字句中,基本句式固定,对于比较项要采取扩展性练习和替换练习,加深学习者对比较项语义要求的理解,为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奠定基础。在学习者掌握了各“比”字句的句式结构后,可以加入有意义的练习,如连词成句的练习。学习者在连词成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句式的知识,还需要注意语义方面的要求。最后,在进行交际练习时,要注意贴合学习者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学以致用,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

语法学习本身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学习语言。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者不能单纯地为教语法而教语法,应使语法教学交际化,把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C].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周小兵.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J].中国语文,1995,(2).

[4]王璇.“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

[5]陈绥宁主编.基础汉语40课(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李晓琪主编.博雅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排比句例句篇8

根据要求改变原句的句式,包括在允许的范围内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但必须保留句子原有的逻辑关系及语意表达,而且改后的句子还要规范。这就需要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调度各种句式的能力。

示例1:将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改为否定句式,主要意思不变。

游览玩赏山水,不一定非要奇秀无比,如果选择居住的地方,就必须追求雅致了。

不能改变原意是肯定句改为否定句的一大原则。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一个否定词,另外要注意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答案是:如果选择居住的地方,就不能不追求雅致了。

示例2:比较下面两句表达的优劣。

①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二诸葛把她拦回去,二诸葛老婆还骂个不休。

②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拦回去,还骂个不休。

第①句中的三个分句有两个不同的主语,叙述角度变来变去,语气不顺畅;第②句则选择了被动句的形式,主语承前省略,使整个复句叙述角度统一,重点(二诸葛老婆)突出,简洁、紧凑、顺畅。

示例3:请将下面的译文改写成三个短句。

传统的现代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能抽出来的、较复杂的修饰限制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不能抽出来的修饰限制成分与句子主干另成一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再分别与同一的、可以直接相配的成分组合成句,形成排比句式。长句改短句要注意所改短句之间的逻辑顺序。短句改长句则要注意先了解几个短句表达意思的共同点,确定主干,然后把其他内容用句子的修饰限制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要漏掉了某些短句的意思。这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原句中使用了破折号,起解释作用,相当于判断词“是”,复杂全在定语部分。可以先将长句以“抽象艺术”为界分为两个判断句。前一个判断句中的定语部分只要加上一个代词(主语)和一个判断词“是”(谓语),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判断句;后一个判断句只需加上一个代词(主语),让句子完整即可。

三个短句是:①传统的现代派绘画是抽象艺术。②它是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方式发展起来的。③它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如果要求把短句变成一个长句,方法与上例正好相反。

常式句采用变式句的句式加以表达涉及的点较多。因为常见的变式句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等。而常式句与变式句转换的要点就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示例4:用“人”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愤恨是毒化精神的毒剂,它使人得不到快乐,并且把争取成功的巨大能量消耗殆尽。

答案是:人得不到快乐,并且把争取成功的巨大能量消耗殆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愤恨,因为愤恨是毒化精神的毒剂。

还有一种特别强调或突出语气表达的句式变换。

示例5:把文末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可以触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排比句例句篇9

1. 话题内容保持一致

话题一致,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而不能彼此混杂。

解题时语意,首先要结合语境,弄清楚所选句式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再推敲句式特点,先确保陈述对象在形式上与材料的一致。

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 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 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 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 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解析:空格前的内容,是说“我”要找个清静的去处,最好是“小河旁边的大石头上”,显然空格处是对“大石头”的解释说明。选项A、C中的陈述对象都是“阳光和雨露”,不能承接前文,所以备选答案是B或D,而B项陈述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事实,也与前文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的内容不能保持一致;D项“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强调是什么样的石头,与前文衔接紧密。(答案:D)

2. 句式结构一致

从句式结构特点上看,短语类型一般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句子类型一般有:单句、复句两种。而复句又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等。判断句式结构是否一致,可以帮助考生做出正确选择。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 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 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 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 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空格前的内容是“只要”,强调“唯一性”,有了这个“唯一性”之后,紧跟着应该是假设的情况,A项中“即使不作任何改造”,照应前文的“唯一性”,为正确的答案。B项前半部分可以衔接,但后半句换了话题。C项“再加上”,不能和前文的“只要”照应。D项“不管是否”,也包含两种情况。

3. 情感氛围一致

选用句式所给语段一般有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热情奔放,或悲凉伤感;或明丽愉悦,或冷落萧条。感情上或悲或喜,态度上有褒有贬。

解答选用句式时,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情调氛围,剔除那些与材料不协调的句式。

如: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 )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罗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原语段中所描写的物象有“坟地”“石碑”“枯水”,带有感情的描写性词语有“破碎”“模糊”“寂静”等,可以让人感觉到其意境的冷寂荒凉,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景物及其特征与此协调一致。所以为正确答案。

4. 内在逻辑一致

选用句式所给语段围绕明确的话题,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包括:时间、空间的协调一致性,语气的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分句间的关系及衔接等。做题时一定要理清语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 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 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 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解析:“这些兴奋性的刺激”是对前文现象的概括,所以备选答案限定在C、D两项。“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说明内啡肽出自“大脑”,而“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表达不清,“内啡肽”的来源不确定,这样解说不合逻辑。

二、变换句式的原则和方法

句式变换的考查内容很多,如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句子重组等,下面就近年常考的内容作以简单说明。

1. 散句改为整句

第一步,首先将材料切分成若干语意片段。

第二步,从各散句中选定一个标准句。

第三步,按照选定的标准句变换其他散句的结构形式,最后再调整理顺句子。

如:(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线语句意在陈述焦裕禄是“优秀代表”“光辉典范”“精神符号”,确定了“是……优秀代表”这样的句式后,分别把相关内容筛选出来做定语,保持句式一致即可。

答案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2. 整句改为散句

整句改为散句是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此种题型考查较少。

例:把下面的画线部分改为散句。

海之所以为海,是因为本色如一,从不改变自己的特色,在长江面前,大海是蔚蓝的;在黄河面前,大海是蔚蓝的;在其它江河湖泊面前,大海也是蔚蓝的。

解答此题,可将句中重复的部分“在……面前,大海是蓝的”只保留一个,其余合并,就构成了散句。

答案例示:无论在长江、黄河面前,还是在其它江河湖泊面前,海都是一样的蔚蓝。

变换句式题的解法总结:

①认清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②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为改变句式打下基础。

③根据题目的要求改变原句的句式,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

④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三、仿句的原则和方法

1. 看内容。在答题之前,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仔细观察例句,琢磨句子在各方面的特点。

如:(2013年山东卷,17)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 ①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② 。

本题仿写要注意两处内容都是要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①处模仿学生甲第一处的口气,注意陈述老师的某种具体行为;②处模仿学生甲第二处的口气,是对老师的精神、爱心的赞美。

答案:①示例:用黑板谱就奉献,任劳任怨;②示例:诗词歌赋,颂不完您播撒的爱心。

2. 造神韵。注意所仿句子要和例句一样,内容要健康,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还要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2013年重庆卷,20)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风景,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裂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解答本题,除要注意字数、修辞、句式等方面的一致与协调外,更要注意情感的一致。例句中“鲜花”“笑话”“乐得裂开了嘴”“明媚的阳光”等,具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情调,仿句也要做到这一点,既要“形似”,还要“神似”。句中要用拟人手法,把所选事物表现得活泼可爱。

答案示例:眼前的那棵绿柳,也许是听了微风说的情语,羞得低下了头,幸福在美丽的春景里头顶的那朵白云,抑或是听了鸟儿传的家音,急得迈开了脚,寻找在碧蓝的天空里。

3. 定修辞。例句往往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仿句里面一定要保持和例句修辞一致,特别是使用“比喻”的时候更要注意:本体和喻体须非同类事物、具有相似点。

如:(2013年全国卷,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做仿用句式题目时,要注意题干中要求仿句要使用的修辞手法,这是“明”要求,但要推敲一下,被仿句式里面是否还有“暗”要求。本题“明”要求使用比喻修辞,但例句里面还含有两次拟人手法。还要注意“春天”和“秋天”的并列。

答案示例:镇定如松柏,夏天迎炎炎烈日却无惧色,冬天对狂风暴雪而不逃脱。

4. 套句式。试题往往给出了句式要求,或要求与局部画线句子句式或短语结构相同。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然后补充仿写内容。

如:(2013年辽宁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排比句例句篇10

【关键词】 比较,排比,parallelism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但在修辞方法上,英语大部分的修辞格都能在汉语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格。parallelism汉译为“平行结构”,与汉语的排比格有相似之处,又有相异之处。本文在分析两者异同的基础上,指出英语学习者运用parallelism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对它们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英语parallelism

何谓parallelism?外版辞书对parallelism下的定义不尽相同。较为简明扼要的定义是:the use of parallel structure in writing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p.980),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1986,p.333)对parallelism作了详尽的阐述并附有例句,现摘录于下:

In ordinary expository prose, parallelism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e of coordination, linking elements that are already logically connected. Thus an adjective is paralleled to another, a noun to a noun or a verb to a verb:

I felt foolish, self-conscious and clumsy.

We all have homes and families to consider.

He huffed and he puffed and he blew the house down.

a phrase to a phrase:

She had an Italian accent and an angelic expression.

and a clause to a clause:

He is totally consistent in what he says and how he does it.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parallelism并不仅局限于含并列连词and, or, both…and…, either…or…, not only…but also…的句子,它实际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关联、互补与照应,在结构上平行排列的语言单位,这些语言单位不仅外形结构对称,而且其语法功能也相同。Parallelism用平行排列的形式把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借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

由于这种修辞格在结构上整齐匀称,念起来声调铿锵,所以它虽然没有明言指出前后列举事物的内在联系,没有明言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反性,却能够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

Parallelism汉译为“平行结构”。可英语parallelism的格式在分类上与汉语修辞格不一致。用这种格式写的句子有时相当于汉语排比,但它与汉语的排比又略有不同之处。还有些时候,它在结构上和作用上近似汉语的平列分句式隐喻。

现在先列举一些在结构上与汉语排比相类似的例子:

①The seed ye sow, another reaps;

The wealth ye end, another keeps;

The robe ye weave, another wears;

The arms ye forge, another bears.

Sow seed――but let no tyrant reap;

Find wealth,――let no impostor heap;

Weave robes,――let no idler wear;

Forge arms,――in your defence to bear. (P.B.Shelley: To The Men of England)

你们播下的种子别人收;

你们找到的财富别人留;

你们织造的锦袍别人穿;

你们铸成的武器别人握在手。

播下种子吧,可别让暴君收割;

寻找财富吧,可别让骗子囤积;

织造锦袍吧,可别让懒汉穿上;

铸造武器吧,拿起来保卫你们自己。

②Their powers of conversation were considerable. They could describe an entertainment with accuracy, relate an anecdote with humour, and laugh at their acquaintance with spirit. ( J.Austine: Pride And Prejudice)

她们健谈的本领真是吓人,描述起宴会来纤毫入微,说起故事来风趣横生,讥笑起朋友来也是有声有色。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用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项。这是它们与汉语排比相同之处。

Parallelism的常见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对parallelism的形式作归纳时,人们谈的较多的往往是词、短语、从句、句子的平行排列,而忽视了段落的平行排列(a series of paragraphs),其实,这是parallelism的一种常见而且极富表现力的形式。如美国第35届总统John F. Kennedy于1961年1月20日所作的就职演说中,就出现了以let both sides为开头的四个段落,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得透辟周详,淋漓尽致。

作为修辞格的Parallelism并不一定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并列,二项式Parallelism就是一个典型模式,即平行项数为二,如两条平行线并排在一起。下例被专门的文体学辞典列为词组层次上的Parallelism的典型范例: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Wales, 1989:335)

这类二项式Parallelism还被专称为Double Parallelism(双项平行结构)或Coupling(联偶)(Wales, 1989:102)。

二、汉语排比

汉语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一种辞格。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这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在行文中,有的东西,不能总括叙述,只能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够总括叙述,却故意列举叙述,构成排比。其目的就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排比可分为句内句子成分排比和句子排比两类。例如:

③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茅盾:《风景谈》)

④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例11是主语的排比,属句内排比。例12是三个分句的排比,属句子排比。

三、运用parallelism的若干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parallelism与排比是不能等同的。Parallelism所涵盖的定义内容只有一部分才与排比重合,因此我们在运用parallelism时还须谨慎对待,以免弄巧成拙。

1.结构对称的问题

构成parallelism的语言单位不仅要求其语法功能相似,而且在结构上也应严格对称,否则就成了faulty parallelism(假平行结构)。英美人士在其写作中也时有运用faulty parallelism的现象。以下两句均摘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College English:

⑤...his friend led him, trembling and exhausted, away from the tribunal. (第3册第1分册,P58)

⑥In no other city in the whole world are there such beautiful girls, they stride rapidly and with purpose. (第3册第2分册,P348)

句中⑤的trembling and exhausted及句⑥中的rapidly and with purpose均系faulty parallelism。在学会识别真假平行结构的同时,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faulty parallelism。如:

⑦The insurance clerk knew that we had paid our bill and we had our receipt.

本句谓语knew后有两个从句,第一个从句由that引导,第二个从句却未用引导词,易造成误解。故应在第二个从句前也加上that。

⑧I see the soldiers standing on the threshold of their native land, guard the fie1ds which their fathers have tilled from time immemorial.

句中的第二个宾补guard the fields宜改为guarding the fields,以与第一个宾补standing on the threshold... 平行。

2.省略问题

parallelism虽强调结构上的对称,但这并不意味不能省略其中的任何成分。如:My first job lasted for four years, my second for ten, my third for seven. 但是,省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当慎用。

(1)引导各类从句的连词、关系代(副)词等不能省略,否则,parallelism将不复存在。如下句的第二个关系代词 who: …a man who became obsessed with the frailties of the human race, who saw clearly ahead a black wall of night.

(2)省略导致句义变化,如:Mary bought a red, a green and a white dress. 但不可作如是省略:Mary bought a red, green and white dress.因为,此句的句义已从原来购买三件不同颜色的衣服变为一件红绿白三色相间的衣服。

(3)省略导致歧义(ambiguity),如: The hurricane was more of a threat to the tourists than to the natives.句中的第二个介词to不可省略,否则,此句将含歧义:

a. The hurricane was more of a threat to the tourists than it was a threat to the natives.

b. The hurricane was more of a threat to the tourists than the natives were a threat to the tourists.

3.逻辑问题

如前所述,构成parallelism的若干语言单位的先后排列顺序一般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的制约。随心所欲的罗列会形成逻辑上的含混。如:

⑨I am a Chinese, but I have Chinese friends as well as foreign friends.

(注:应改为…foreign friends as well as Chinese friends.)

⑩Sister Carrie became exhausted, tired and bored that morning at the shoe factory.

(注:就平行语言单位的内涵关系考虑,更含逻辑的表达应为:Sister Carrie became bored, tired and exhausted...)

4.累赘问题

parallelism既有词汇的重复,也有纯粹语法结构的重复,但是,重复并不意味可以不讲行文的简洁。相反,这种重复是建立在推敲锤炼的基础之上的,重复不等于累赘,重复要提防累赘。初学者尤需注意。如:

kIf you don't vote, don't complain.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ve the citizens of the country held such power in their own hands.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ve the citizens of the country had the opportunity to formulate such well-informed opinions.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ve the citizens of the country been allowed such vigorous and unrestrained debate on the issues.

以上含parallelism的句子总字数为55个,而三次不厌其烦地重复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ve the citizens of the country,重复的字数竟达30个之多,用词显然堆砌冗赘。是否可以在第二、三两个平行结构中稍加调整,既不失parallelism的表达魅力,又可避免用词的单调堆砌?如:

If you don't vote, don't complain.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ve the citizens of the country held such power in their own hands. Never before have they had the opportunity to formulate such well-informed opinions. Never before have they been allowed such vigorous and unrestrained debate on the issues.

又如:

lWhen you hear “Shut the door!” as you enter or leave a room, when you hear “Wake me up next morning!” as you go to bed, when you hear “Are you crazy?” as you are to take a cold water shower, we know that fall is here with us.

初读此段,觉得尚可,再读,便觉when...as...的三次重复,when/as连词的六次出现着实显得拖沓朦肿,是否可简化为:When you enter or leave a room, you hear..., when you go to bed, you hear..., when you are to take a cold water bath...。如此,少用了三个连词,又突出了hear。

参考文献

[1]Wales, K. 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 England: Longman Group UK Ltd, 1989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马秉义.汉译英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集团,2009

[6]毛荣贵.英语写作纵横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8]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