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性格十篇

时间:2023-03-31 01:38:50

薛宝钗性格篇1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性格

一、处事淡然,做事无情

比如金钏儿的死:

王夫人为头等大丫头金钏儿的死有些心疼,宝钗知道后就赶过来进行了一番巧妙的劝慰。王夫人说:金钏把我的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出去,原想过几天就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这么大,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听后很会说话,她知道王夫人经常吃斋、信佛,劝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玩,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叹道,话虽然如此,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要老念念于此。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她切实安慰了姨妈,让王夫人不但不用不安,而且还认为自己是慈善的。但金钏儿的死,在宝钗眼里,如同一缕青烟一样轻飘,多给几两发送银子就足够了,可见她的无情。

二、稳重平和,恭顺体谅

1、贾母让宝钗点戏

贾母让宝钗点戏,问她爱吃什么。书中写道:“宝钗深知年迈之人,喜欢热闹戏,爱吃甜烂食物,于是照说了,贾母果然更加喜欢。”让她点一出戏,她点的是《西游记》,后来又让她点,她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惹得从不忍心让女孩子生气的宝玉直抱怨:“你只好点这些热闹戏。”宝钗不但懂得揣摩老太太的心理,她也有办法让宝玉也喜欢这戏。她说,你要说这出戏热闹,那你就是不知戏了。这出戏的节奏韵律都是好的,里面的一首《寄生草》辞藻极妙。宝玉就央求:好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念道:“慢??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果然好词。

2、史湘云海棠诗社做东

史湘云快人快语,性情豪爽。在三十七回,湘云偶然兴起,说要做东邀一起海棠诗社。她就没有想自己从小没有了父母,在家只能听叔叔婶子的,花钱做不得主。

宝钗就跟她商量说:“单请做诗的姐妹,别人看着不太好。虽然只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方便,又要不得罪了人,方大家有趣。在家你又做不得主,又要你婶子抱怨你了。依我的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她们家田上出的好肥螃蟹,前儿送了些来。这里从老太太起,连园子里的人,多半都是爱吃螃蟹的,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普通一请,等她们散了,咱们再作诗。我再要几篓极大的螃蟹,取几坛好酒,摆几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宝钗又怕伤她自尊,又说:“你可别多心想着是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好叫她们办去。”湘云自是心服口服,感动不已。

三、圆滑隐忍,深明大义

1、行酒令时黛玉的诗句

在四十回大家团团围坐行酒令时要求说一句诗和一句现成话,黛玉说了两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是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在那个对女子限制繁多的时代,大家闺秀不能看这个,更不能当众说出来。别人对黛玉的话都没有在意,而宝钗是很在意了。宝钗当时的反应是,扭头看了黛玉一眼,没言语,但记在心里。就她们两个的时候,宝钗玩笑似地说: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都说的是什么!看黛玉蒙了,没有了平时的伶俐尖刻,宝钗就拉她坐下,款款给她讲大道理:我们女孩子啊,不要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乱了心性。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如不识字的好。既然识了字,该看正经书。看些杂书,乱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女孩子的正经事还是针线纺织,这才是正理。黛玉感动宝钗没有当众揭穿她,给她难看。

2、对薛蟠和赵姨娘的周到

宝钗对自己的哥哥也不护短,而是深明大义。薛蟠被柳湘莲打了以后,薛姨妈着急地要下人们找柳湘莲报复,宝钗就说:他们喝酒,酒后翻脸是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显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说得薛姨妈消了火气。宝钗对人见人烦的赵姨娘也是礼节有加。宝钗的哥哥薛蟠从南方带来很多的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宝钗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我们。

宝钗性格温柔大方,周到得体,柔韧而有弹性。她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体,是温良恭让的典范。

参考文献

薛宝钗性格篇2

关键词: 《红楼梦》 理想人格 薛宝钗 形象魅力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历代读者关注多分歧大的艺术典型,种种评说简直难以数计。就接受倾向看,历代读者群中薛宝钗的拥趸不少,红学成为现代学术典范学科之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挖掘这一形象复杂意义的有价值成果屡见,但有关薛宝钗的争议并没有消失,其形象内涵及得失的探讨仍然源源不绝,宏观的传统文化视角的阐释或许有助于纠正文学审美批评中的某些偏差和误会。

《红楼梦》读者印象最深的也许是薛宝钗形象与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密切关系。换句话说,薛宝钗的迷人风采很大一部分源于封建时代主流文化的魅力。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最受推崇最流行的文化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宋元之后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在政治体制、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成熟的规范和标准,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价值,学而优则仕的成才途径,“三从四德”的婚姻家庭道德,等等,因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探求薛宝钗形象魅力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事实上关于薛宝钗形象的文化意蕴,前辈今贤已有关注。有人指出薛宝钗身上浓郁的主流文化(封建文化)气息①;有人意识到薛宝钗人格修养的独特价值②;有人肯定薛宝钗是传统的“贤妻”标本③;更多的人注意到薛宝钗“会做人”性格特征背后的文化内蕴④……诸种评论揭示了薛宝钗形象的传统文化意义,证明这一艺术典型的确是传统主流文化的浓缩,主流文化为她增添了丰厚的意蕴和迷人的风采。循此思路,笔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思考探求薛宝钗形象内涵,为准确全面理解这一艺术典型提供参考。

“人格”是一个古今中外聚讼纷纷、迄今仍无定论的心理学概念,台湾学者杨国枢强调人格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⑤;北京大学陈仲庚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⑥。最简明的说法是,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⑦。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的行为一定的倾向性,表现了由表及里包括心身在内的真实的个人,即所谓人格。

人格可以体现为个体形式,也可以形成社会性理想化模式,就是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总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型人格。所谓理想人格,台湾学者韦政通认为其涵义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探究的“代表人格”相似,要点有三:(1)“代表”,即统计上的次数。行为中任何一个项目,出现于社会内大多数人民,即是该社会“代表人格”的一部分。(2)“代表”所指者,也许是人格中的某些共同特质,不因外显行为之差异而丧失其存在。因此,其注意重点不在可观察的行为和反应的小节细目之上,而在于基本取向和人生观。(3)“代表人格”有时候是指能表现文化精神或菁华的人格⑧。据此,可以肯定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以儒家圣贤理想人格为根基,糅合了道、墨、法、佛等诸家理想人格因素而凝聚成形。尽管如此,由于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学者们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概括往往见仁见智,甚至完全对立⑨。相较之下,笔者赞同中山大学李宗桂的说法,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⑩。首先,“君子”是先秦诸家表达各自理想人格时一致使用的概念,就其褒义而言,诸家具有通约性。儒家公开表示以天下为己任,以自我牺牲精神维护宗族以至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人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等,这无疑是一种君子作风。道家、墨家、法家也是提倡、推重君子作风的,《庄子・在宥》云:“君子不得已而临天下,莫若无为。”君子成了庄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执行者,是庄子所欣赏品格的代表者。《墨子・非乐上》说:“士君子竭股肱之力,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禀府库,此其分事也。”君子也是人格化的墨家观念的代表。法家对君子的推崇一点不逊于道、墨两家,《韩非子》一书言及君子约有三十三处,有不少是以肯定的口吻和态度议论的。由此可见,儒墨道法诸家不约而同都把“君子”作为他们的思想或推崇品格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君子”人格是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格。其次,“君子”人格是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建立在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和以血缘亲情为核心的心理基础之上。古代农业往往严重依赖自然条件,讲究集团之间、个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安土重迁、集体主义等鲜明意识,这样,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以他人为重等君子人格是其逻辑产物。再次,君子人格最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结构,是漫长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能够容忍甚至为己所用的人格类型,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虽然王朝屡次更迭,君子人格却始终维系不坠,为全社会所认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理想人格。

那么何谓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溯其来源有二义:一指有尊位者,如《尚书・周书・旅獒》“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此处“君子”“小人”显然是指社会地位而言。二指有盛德者,《仪礼・乡饮酒礼》曰:“以告于先生君子可也。”郑玄注云:“君子,国中有盛德者。”揣其意,此处“君子”即着重于才德之义。后世文化发展逐渐淡化了“君子”词义中“有尊位者”的义项,更突出了个人品行特质,所以君子人格就成为君子的精神意识在行为心理中的体现,这种体现经过几千年的洗练和筛选,荟萃了历代华夏人民的优良品质,加上历代有志之士的践行和光大,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肯定的理想人格。至于君子人格的具体内涵,目前学界的概括各有侧重{11},综合诸说,我们认为君子人格的要义是责任感与道义精神、仁爱之心与忠恕之道、自重自强与乐观通达等。

回头审视《红楼梦》薛宝钗形象,赫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集中体现者,她以鲜活的艺术典型展示了君子人格的价值;反过来,君子人格超越古今的巨大感召力又给薛宝钗形象以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强烈的责任感与道义精神是薛宝钗形象特质之一。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责任感和求道致德追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对此有大量论述,《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显然君子总是以道自任并在高涨的道义激情中萌生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读者也许疑惑,作为未出闺门的贵族小姐,薛宝钗唯一的人生是淑女―贤妻―良母的依次演绎,传统文化为士君子设计的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她关系不大。不可小看社会结构的有机性和传统文化设计的严密性,人们熟知家庭是社会肌体中最小的细胞,它与社会整体息息相关,家庭的任何变化最终都会引起社会整体的变动,而社会整体的种种特征及趋向必然会渗透到家庭生活之中,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性质,家庭与社会几乎虽二实一,造成家庭、社会无论在结构层次、运作方式和道德伦理诸方面都存在互逆性。董仲舒借天地阴阳自然之理论证封建统治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把家庭制度与政治制度高度融合,以父子、夫妇这种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建宗法制下的家庭制度为基础,以君亲、忠孝的联结为纽带,通过移孝作忠的情感转移,实现家族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家庭与社会达成了合乎逻辑、无任何障碍的沟通,于是专为士君子设定的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君子人格理所当然也适用于家庭,适用于不出闺门的贵族女性包括薛宝钗身上。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薛宝钗的思想行为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薛宝钗有个或大受赞赏或广被诟病褒贬悬殊的特点――好劝,即主动地积极地不厌其烦地以自认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或生活经验技巧等规劝他人改变思想或行为。纵观全书,薛宝钗的劝说活动比比皆是,涉及面相当广泛。她劝过哥哥薛蟠少去外头胡闹惹事(34回);她劝说母亲不要偏心溺爱,小题大做(47回);她劝过邢岫烟过日子须从实守分(57回),她劝过史湘云行事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38回);她劝过挨打的平儿想开些,不要愤怨(43回);她还劝过林黛玉应该谨守闺训,不可看“杂书”(42回);甚至还劝过姨妈王夫人减省大观园的费用(77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中最惹眼的是她对贾宝玉的劝导,书中或明或暗多次提及。人们熟知贾宝玉的个性特异,在他身上有着无数的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大丫环袭人曾简明扼要地归纳为“三大病”:爱红;不喜读书;毁僧谤道(19回)。现代论者将之综合为“六不”{12},总之贾宝玉的最大问题是在人生目标选择和道路选择上与主流文化唱了反调,他完全没有传统文化赋予个体必须承担的责任感和道德追求,因此薛宝钗的劝诫诱导既是宝玉成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又是她责任感和道德追求的鲜明体现。第32回、36回劝宝玉读书,讲谈经济学问;第48回以香菱苦心学诗为法教育宝玉“你能够有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第118回则以伦理亲情劝谏宝玉的出世之想,等等。除了正面的诱导劝诫之外,宝钗有时也采取明嘲暗讽的方式,最明显的是她为宝玉起的两个外号“无事忙”“富贵闲人”(38回),透露出宝钗对宝玉为人担忧、替人充役、代人受过的忙碌和百无聊赖、得过且过为表征的懒散两种惯性生存状态的不满。由此可见,薛宝钗的好劝上至长辈,下至奴仆,日常相处的兄弟姐妹更是屡见不鲜,她的态度始终是温和耐心、设身处地、不屈不挠。对薛宝钗的好劝,以往多注意其主流文化正统道德的内涵,鄙之为自缚缚人,但这恐怕无法解释薛宝钗劝说活动的普遍和劝说态度的坚韧,其实薛宝钗好劝的根本出发点应归因于人格上的责任感和道义精神。薛宝钗是主流文化的真诚信奉者,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烂熟期诞生的艺术典型,薛宝钗所谓“道义”的内涵自然是正统的,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不必讳言,她的思想行为的本质和核心是浓厚的封建主义,比如对“女子无才便是德”信条的尊重,为人为文始终如一的浑厚雍容之气,都透露了她身上的主流文化气质。但这并不能否认或者降低其人格和道义的高度,道义内容会因时因人而异,道义精神却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而价值永存,“舍生取义”的忘我牺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毅,“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进取,在人格意义上弥久弥新,因此薛宝钗劝说活动体现的道义精神值得钦佩。作为寄居贾府的外客,性情温厚的薛宝钗本来抱定“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行为宗旨,贾府上下内外诸事与她并无利害关系,礼节也不容许她多嘴插手;薛宝钗与年龄地位相当的贵族小姐林黛玉之间既无血缘关系,又无人派定教导的义务,她也清楚黛玉对她颇为顾忌和防备;林黛玉在贾府地位特殊,虽然同为投亲靠友的外客,但黛玉却是太上祖宗贾母的心头肉,其待遇“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3回)。在这样的情势下,林黛玉日常交际中出点小纰漏,实在与她无干。游宴大观园行酒令,林黛玉不留心说出贵族小姐不宜读物《西厢记》《牡丹亭》两句曲词,透露了黛玉私下里行为上的不检点。出于道德敏感,薛宝钗当时就有意提醒,不巧黛玉只顾怕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事后,宝钗没有置若罔闻,等闲视之。在她看来,一个尊贵的千金小姐无论人前人后行为举止都应该中规中矩,何况林黛玉的非礼行为已在公开场合露出破绽,虽然当时并未引起他人注意,却是个危险信号,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无论出于思想信仰还是出于常来常往的姐妹关系,宝钗当仁不让主动承担起教导的责任,道义精神显而易见。这从林黛玉在宝钗点破事实时的“满脸飞红”,接受指教时“心下暗服”,以及承认错误时的推心置腹都证明薛宝钗占据道义高度,有着不可抗拒的道义力量。总之,宝钗的出发点、劝诫方式、劝诫态度都是极其正当真诚的,确是出于担心黛玉看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的道义和责任感。仔细观察,薛宝钗种种劝导的出发点不外乎此。

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还体现在对薛家事务的担当。虽为“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豪门富商,薛家却有致命的软肋,户主早逝,亲脉稀疏,缺乏顶门立户的当家人,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唯一男性薛蟠是个不成材的“呆霸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除了斗鸡走马、宿花眠柳之外一技不能,既无承祧家业的必要素质,又无当家理事的基本才干,薛宝钗便自觉担当起薛家的责任。作者在薛宝钗第一次出场就明确交代了这一点:“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4回)其母薛姨妈也曾坦言女儿在家庭中的作用,“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57回)书中有不少薛宝钗为家事出谋划策共同担当的事实,67回薛宝钗提醒妈妈和哥哥该按惯例酬请辛苦贩货的伙计,否则就失了主家应有的礼数,连薛蟠都承认她想得周到;嫂子夏金桂胡闹自焚身,已经出嫁的宝钗帮着母亲弄清真相,避免了薛府的麻烦。可见宝钗始终是薛家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她的行为习惯。

正如多数学者所指出的,君子人格的本质特征是仁,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不过,“仁”却是个解说纷纭的范畴,人们一般认为“仁”有三层意义:爱人、忠恕、推己及人。这些义项在儒家描绘人格理想时屡有运用,“仁者爱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人格中有浓重的仁爱忠恕的特色。细按薛宝钗的行为表现,可以肯定她是一个有仁爱之心、忠恕待人的好姑娘。薛宝钗的爱心无处不在,对长辈,她孝顺体贴,对母亲以至贾母王夫人等颇多奉迎取悦之举。这些举动似不宜求之过深,除了履行封建礼法义务之外,更多的是无功利的爱心而非居心叵测的计算。《诗经・小雅・蓼莪》就吟唱过父母的忧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人性本身来看,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有其合理内核,所谓“无违”“悦亲”无非强调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长,时时事事让父母亲长高兴,这种发乎骨肉亲情的孝道无论社会进化世道变化观念演化到怎样一种地步,都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所以与其批评宝钗顺从贾母之意假说爱吃甜烂之物,故意猜不出元妃的灯谜为虚伪,毋宁理解为封建礼法层层包裹之下的亲情和爱心。宝钗对兄弟姐妹的爱心也比比皆是,因为少了礼法外衣,这些爱心更能见出设身处地的真情。史湘云豪爽冲动,兴奋之余并不瞻前顾后,明明囊中羞涩,却主动邀社作诗,弄得自己进退维谷。薛宝钗深知其处境,主动以自家铺子里的上等螃蟹帮史湘云渡过难关,感动得湘云要认她为亲姐姐。邢岫烟家境贫寒,父母又是糟透之人,在贾府生活困窘,唯有薛宝钗私下里时时接济,小到胭脂水粉,大到棉衣夹袄,以至于邢岫烟嫁入薛家是先取中宝钗,再取中薛蝌的。薛宝钗的爱心还施之于人品格调颇有距离的贾环赵姨娘身上,对于人品鄙俗的母子二人,她不排斥,不歧视,体谅包容,一视同仁,20回一视同仁地带贾环玩耍,67回一视同仁地馈赠礼物,相对于王熙凤的压制、贾宝玉的疏远、探春的冷峻、婢女们的超常鄙弃厌恶,宝钗的表现是非同寻常的仁爱与善良。忠恕待人也是薛宝钗个性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忠指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宽恕,谅解,不怨恨他人。薛宝钗是薛家老二,在大观园诸人中却年龄略长,因此她始终是大姐姐式宽厚温和的姿态,处处彰显恕道。贾母王夫人曾赞赏宝钗性格“温厚和平”“有担待、有尽让”(84回),指的就是这种令人温暖的忠恕特质,在与贾府上下众人交往中,宝钗始终奉行的就是这种为人之道。贾宝玉曾经在公开场合让她下不来台,当场被晾的薛宝钗虽然羞得脸通红,但最终是自己讪一会子就完事,过后对宝玉照旧一样亲热,以至于袭人感叹她“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32回),显示了宝姑娘忠恕待人的本色。警觉守卫着自己刻骨铭心爱情的林黛玉,对薛宝钗一贯是唇枪舌剑,冷嘲热讽,心明如镜的薛宝钗始终采取浑然不觉或主动回避忍让的姿态,第8回黛玉梨香院探望宝钗,吃饭时却借机指桑骂槐嘲讽贾宝玉对宝钗言听计从,“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29回清虚观打醮,众人七嘴八舌谈起金麒麟,宝钗的一句话引起黛玉的醋意,绵里藏针地嘲弄她随时念念不忘找夫婿,宝钗的表现是“便回头装没听见”,以浑然不觉的方式不予理会。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大观园芒种节宝钗打算去潇湘馆邀黛玉同游: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

这件小事足以说明薛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与林黛玉的关系时,常常采取主动避让的态度,无论林黛玉如何施展,宝钗都坚决忍让回避,不予计较,有力证明了宝钗仁恕的人格特征。

此外,薛宝钗显然还具备君子人格中自重自信、乐观旷达的特色。《论语》《孟子》《荀子》《易经》等典籍多次描述过君子人格这种特色,“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忧不惧”,孟子认为大丈夫(君子)的本色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易经》也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之言,《荀子》认为“诚君子”的特点是“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非十二子》)可见自信旷达正是君子人格特征之一。衡之《红楼梦》的薛宝钗,显然具有这种君子人格内涵,既体现在她论事衡人的标准上,又反映在她个人的精神状态上。薛宝钗自幼丧父,在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长大,但她的人格相当健康,具有显而易见的自重自强精神。初到贾府,人们对她的普遍印象是端重,林黛玉对她的点评也是“老道”。的确,薛宝钗最看重自立自强的人,赞赏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为此她肯定香菱苦心学诗的劲头,不满意贾宝玉富贵闲人、无事忙的生存状态。在宝钗看来,人生就应当有目标、有追求、有承担。在宝钗心目中,贾宝玉式不恃强不凌弱不为非不作歹不受酒色财气蛊惑却浪费地消解生命质量的良性不肖{13}也是不能接受的。人们常常武断判定宝钗的这些思想行为不过是利欲熏心、醉心功名利禄罢了,贾宝玉就曾斥责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36回)但这类贾宝玉式的解读似乎并没有读懂读透薛宝钗,她并非简单地肯定仕途经济。薛宝钗的确是把“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这在她对贾宝玉的评价和多次劝导中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了,特别是结婚之后,薛宝钗毫不含糊地鞭策宝玉走应举做官的道路,因此当彻悟尘缘,决心以一第补偿家人的宝玉真的用功读起书来,不明就里的宝钗十分喜悦放心(118回)。尽管如此,薛宝钗毕竟不同于迂腐狭隘的鲁小姐,她并未将读书做官看成人生唯一出路,42回薛宝钗明确表示男人的事业正途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耕种买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她甚至认为与其读书无成或者读了书倒更坏了,反不如耕种买卖值得,因此当惯于惹是生非、无才无能的薛蟠请求外出经商,薛宝钗不仅非常赞赏,大力支持,而且积极劝说母亲:“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48回)薛蟠经商也是薛宝钗眼中的“正事”,可见在薛宝钗的思想意识里,一个人只要努力上进,自立自强,无论是读书做官还是耕种买卖都是人生正途,都值得肯定。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薛宝钗人格中自重自强的积极内核。

薛宝钗个性中的乐观旷达更是人所共知。虽然父亲早亡,家计繁难,但她从不作司马牛之叹,艰难没有磨蚀她乐观的心态,日常生活中的宝钗没有任何颓丧悲观之气。她才学渊博,无书不知,连贾政都夸奖她的学问;哥哥薛蟠娶妇不淑,整日大吵小闹,搅得薛府家反宅乱,甚至常常对她出言讽刺,宝钗既不怨天尤人,又没有一味忍耐退让(80回),显示出宝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生活信念。最能展示薛宝钗乐观旷达人生信条的是她的《柳絮词》。70回姐妹们以“柳絮”为题作各色小令,结果多数作品沿袭习惯模式重点开掘柳絮的忧愁幽思,总不脱丧败之气,唯有薛宝钗“偏要把它说好了”,全词从环境描写、柳絮形态刻画和柳絮精神气质都充盈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自信自强乐观旷达的气息,在她的笔下,柳絮“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言为心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絮词》是薛宝钗乐观自信人格的宣言。

经过一番考察,我们发现薛宝钗形象切中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其性格体现出来的道义感和责任意识、宽仁忠恕的为人风格、乐观自强的人生姿态等人格内涵准确传达传统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种种要义,可以说薛宝钗这一艺术典型正是君子人格难得的标本。正因为如此,这一艺术典型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常说常新,感动着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层次不同修养不同趣味的诸多读者,可以肯定是传统文化的弥久弥新增添了薛宝钗形象永久的动人魅力。

注释:

①蒋和森.薛宝钗论.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3.何其芳.论红楼梦.刘梦溪主编.红学三十年论文选(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583.

②刘敬圻.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2004:84.

③王昆仑.薛宝钗论.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194.

④李.薛宝钗的生存策略.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新星出版社,2006:194.唐顺娥.浅谈现代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薛宝钗.邵阳学院学报,2002(4).

⑤转引自陈仲庚等.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8.

⑥⑦陈仲庚等.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99,50.

⑧转引自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00.

⑨参见许金声.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国内哲学动态,1986(6).黄先海.也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国内哲学动态,1986(6).陈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哲学动态,1986(11).

⑩参见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第十章第一节“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薛宝钗性格篇3

论文关键词:薛宝钗;人格魅力;当代意义

曹雪芹用毕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作者结合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典型生活环境,艺术再现了众多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受当代青年青睐的还属颇具人格魅力的薛宝钗。本文将着重从薛宝钗的人格魅力和当代青年的真实心态两个方面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薛宝钗的人格魅力

(一)艳冠群芳、不求奢华

无论是小说的直接描绘,还是通过荣府上下人品评的间接描写中,薛宝钗都是金陵十二钗中首屈一指的美女。她秉花容月貌、美玉肌肤,她艳冠群芳、别具风流。虽身居豪门,却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不求奢华。

(二)天资聪慧、博学宏览

小说的第四回里,在贾雨村与王子腾的谈话过程中,曾提及过聪慧的宝钗“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出十倍。”由此可见,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使她具备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她的诗歌创作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如她的《讽和螃蟹咏》被众诗人赞为食螃蟹之绝唱;《咏絮诗临江仙》更展示出她超群的才情和襟怀,让众人拍案叫绝。

除此之外,她懂画,在惜春不知如何画大观园的行乐图时,她的一番关于画的言论令所有人信服;她懂医,当薛姨妈被夏金桂气得肝火上逆、左肋作痛,一时等不急医生来看时,她知道叫人买钩藤煎药医治;她懂禅,对南禅之祖弘忍向六祖惠能传衣钵的故事,她能如数家珍;她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能识得一般闺阁小姐所不认识的当票。

(三)温顺贤惠、宽容忍让

《红楼梦》中,贾母最后能取中宝钗而舍弃黛玉,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宝钗的心胸豁达。她称赞宝钗“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还把黛玉与宝钗作了比较“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计他宝姐姐有担待、有尽让了。”对于别人的攻击,宝钗大多会因顾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如第三十四回中,宝钗为宝玉挨打之事与哥哥理论,没想到反被哥哥抢白了几句,不免伤心流了一夜的泪。第二天,黛玉见宝钗脸上有哭泣之状,便嘲笑地说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宝钗听后却是“并不回头,一径走了。”诸如此类的还有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宝钗面对黛玉夹枪带棒的攻击,她都“浑然不觉”,忍而不发。宝钗的沉默宽容得到了他人的尊重,最后,和黛玉也“化敌为友”了。

宝钗用理智很好地驾驭情感,以一颗宽容之心坦然面对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正是她的这种宽容大度,为她赢得了很好的人缘。

(四)头脑冷静、虑事周全

宝钗属于典型的理智型个体。她时时、处处约束着自己的言行,遇事能着眼大局,冷静分析,理智对待,考虑事情合理且周全。

如薛蟠因行为污浊而遭柳湘莲苦打,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寻拿柳湘莲。宝钗连忙劝解,还笑着提醒薛姨妈“他又不怕妈妈,又不听人劝,一天纵似一天,吃过两三个亏,他倒罢了。(第四十七回)”。沉着冷静、是非分明的宝钗只是旁敲其母,语之其弊,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便化解在宝钗的只言片语之间了。再如,薛蟠欲外出做买卖,薛姨妈犹豫不决,宝钗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熨贴了母亲的不安。

由此看来,宝钗不似薛姨妈之女,反倒似薛家的军师,许多棘手的事情,经过她的冷静点拨都得以妥善解决。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

宝钗入贾府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巧妙地揣摩不同个体的需求特点,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娴熟自如地运用各种方法、技巧,艺术地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似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宝钗在长辈们的眼里是个孝顺的孩子。如贾母准备为宝钗置办生日酒席,宝钗因深知贾母年老,喜热闹文戏,爱吃甜烂之食,“便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这样孝顺的宝钗老祖母怎能不喜欢。

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她总能体现出长者般的风度,默默地、春风细雨般地感动了很多人,可谓是大观园里的“及时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湘云兴邀海棠社,宝钗代摆螃蟹宴”。极少有儿女情长的湘云也曾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第三十二回)”。

在下人的眼里,宝钗更是位心地善良、聪明能干的小姐。她能体谅下人起早晚睡、终年辛苦的处境,并为他们筹划额外的进益。袭人将其奉若神明,连管理伙食的柳嫂子私下也称赞宝钗是“明白体下的姑娘”。

(六)良好的理家才能

宝钗虽也是个不出闺阁的小姐,但她却有较强的理家才能。不仅协助薛姨妈打理家庭琐事,在王熙凤因小月不能理事时,还受王夫人之请照看园中之事。

当探春欲将园子包给那些老妈妈们时,宝钗敏锐地觉察到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并谈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可谓是计算得很精细,考虑得很周详,确实是“小惠全大体”。众婆子听了她这番言论,都欢喜异常。

如此具有管理才能的宝钗如生活在当代,一定是个优秀的女强人;若处在现代的家庭生活中,一定是位标准的贤妻,家里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生活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二、当代青年为何青睐薛宝钗

薛宝钗之所以受到当代青年的青睐,除了她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外,我们还应从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下青年自身的真实心态来进行分析。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

在儒家的教育理念中,女人的“德、言、容、工”是公认的女子良好教育的传统,薛宝钗则是这一理论的躬行实践者:她勤俭、温柔、体贴、精女工、知掌故、会诗文、雍容典雅、聪明大气、胸襟宽阔……是儒家理想教育培养出来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对于尊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青年来说,薛宝钗这样的女子怎能不为人所喜欢呢? 

(二)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然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我们不妨借鉴薛宝钗处理人际关系艺术中的积极因素,如她能适应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变化,并根据变化了的人际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敏锐地洞察和细心地体验别人的兴趣与动机,了解他人的真正需要与情感,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满足他人的需要,以创设和谐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所处环境中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才能出色地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三)与当代男青年择偶标准的契合

时下,许多男青年都愿意选择宝钗这类女子作妻子,究其原因,除了宝钗的艳冠群芳,更重要的还是宝钗的“内涵”。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如今的男人们在择偶时,则更希望自己未来的老婆是位才女,如宝钗那样满腹才华,这样既可以相夫教子,又可以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现代的男人还更看重对方是否具有上进心和善良心,是否和自己志同道合,两人在一起是否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交往过程中是否会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在这些方面,善解人意、豁达大度的薛宝钗无疑又受到众位男士的关注。

(四)与当代女青年人生信条的一致

薛宝钗性格篇4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薛宝钗

【中图分类号】G630

薛宝钗是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象的创新性和现实性。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历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形象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而她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既表现了封建女性在整个封建大厦倒塌之下的无可逃遁的悲剧命运,又体现了作者对薛宝钗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抛弃,从而完成了作者理想境界的升华。本文通过对薛宝钗人生定位、独特个性、爱情观及形象意义诸方面的分析,全面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的。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

薛宝钗性格中历来令人们针锋相对的是她的城府,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几乎很难达成共识。如有人说她阅世较广,少年老成,所以性格 “从容大雅”,宽厚待人,以其贤德而褒美之;也有人说她心中“藏奸”,很会做人,讨上下各色人等的欢心,以其恶德而贬斥之。究竟怎样看待宝钗的“城府”和品德?我以为还是应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观察宝钗的言行,确有用心深密之处。她“罕言寡语”,懂得顺从人的心思。她过生日时,贾母问她喜欢吃什么,她就捡贾母喜欢吃的说;金钏跳井而死,她除劝慰王夫人不必伤心内疚之外,还不避忌讳,拿出自己的几件新衣服给死者穿;此外,她还常与那些小丫头们顽笑,等等。尤其是她以亲戚的身份住要贾府,又是一闺中少女,不如此的话,她如何与众人和睦相外?与其说她为了争取贾府主子的欢心而争夺“宝二奶奶”的位子,不如说她是为了赢得在贾府的“生存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不也是和林黛玉一样是“寄人篱下”吗?只不过她多了个母亲、哥哥而已。不如此的话,她又该怎样“做人”呢?

在大观园的女性当中,薛宝钗几乎是个完美无瑕的人。论才干,她与王熙凤、贾探春都可属于“补天派”。但王熙凤在补天的同时也在腐蚀着支撑大厦的柱子,探春是一个改革者和实干家,而薛宝钗却只是一个理论家。她清楚地知道贾府院子里的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都是值钱的,她也知道贾府的内囊怕是尽上来了,但是当王夫人派她管理园子的时候,她却只是“小惠全大体”,在尽量不得罪人的条件下,给众人分派点小利润以博得好名声,她真正关心的只是她个人的私利。她所作的是努力顺应这个社会,在这行将倒塌的封建大厦里努力维持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是一个“有才”也不去“补天”的人。

论诗才,薛宝钗一点也不逊于黛玉,但黛玉是以诗为中心,抒发性灵;宝钗是为了学以致用。作为一个候选入宫的才女,她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因此她对于求知就有一定的规范,所以黛玉醉心于《西厢记》、《牡丹亭》,而宝钗更推崇程朱理学。她不但认为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药了”,甚至于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识字的倒好”。薛宝钗是一个出色的才女,但却不会是一个好的诗人。

作者在介绍她出场的时候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很明显是讽刺的话语。在二十二回中,更是借用丫头坠儿怀疑宝钗藏了她的扇子,点出她善(扇)藏的性格特征。

对其容貌的描写,在小说第八回中,作者写道“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曹雪芹这样描写她的面容是隐含深意的,因为它们并非曹雪芹创造的文学语言,而是直接来自《金瓶梅词话》对吴月娘容貌的描写。作者用写市井世俗妇人容貌的词句写薛宝钗之容姿,不能不说是隐含贬义的。

薛宝钗是我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中最具有现实性的一位女性代表,她集容貌、才华、现实性于一身,我们对这个人物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把她置身于一个平等、理性的环境中加以分析,才能更全面的揭示她的个性魅力及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薛宝钗性格篇5

P键词:幻笔 钗黛 儒道 贾宝玉

引言

曹雪芹先生对普天之下的女儿们都秉承着一种怜惜与尊重之情,更以其生花妙笔塑造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寄寓着复杂文化内涵的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孩儿,钟灵毓秀,或天真活波,或爽朗阔大,或娇憨痴顽,或温柔内敛,个个生动异常。关于薛林两位,历来争议颇多。读者中的“拥薛派”与“拥林派”各执一词,有的甚至到了“几挥老拳”的地步。但在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并未明确表示出对两人的喜恶态度,而是时刻将两人对举,并由此出现了“钗黛合一”的说法。

一、关于“钗黛合一”

一个是艳冠群芳的牡丹,一个是袅袅婷婷的芙蓉;一个是“杨妃”,一个是“飞燕”;一个扑蝶,一个葬花;一个有金玉良缘,一个有木石前盟;一个风姿绰约,皓腕雪白,对贾宝玉有着潜在的“性的诱惑”,一个是绝对精神的化身,与贾宝云进行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恰如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中所讲:“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妙,必如此方极文章之妙。”有人把这段话简单概括为“钗黛合一”[1]。

其实最早提到“钗黛合一”观点的是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前脂砚斋的评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我们如今已难得见。但纵观前八十回,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不少“钗黛合一”的证据: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作者将钗黛两人合咏一首;警幻仙姑许配给宝玉的女子,“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上要求抽到该花名者“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而抽到牡丹花的正是薛宝钗……自从“钗黛合一”观点出现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曹雪芹先生模糊的态度以及从虚处落笔的写作手法致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充满隐喻和象征意义的作品,如果我们从钗黛两人所被寄予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说薛宝钗待人接物上的圆融练达,性格中的随分从时,温柔敦厚,恰恰符合了儒家所追求的仁者之美;黛玉天真纯洁,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至情至性以及充满诗意的生存方式,恰恰暗合了道家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两个人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走向了两种性格的极端。但就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子而言,其思想渊源向来颇为复杂,不可能纯是儒家或纯是道家,往往是二者兼具。贾宝玉作为曹雪芹着意刻画的一个作者影子式的角色,正是这样一个儒道杂糅的形象。他对待儒道两家,绝不是单纯的直观接受,而是有所取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道观。

二、儒家重“德行”与道家尚“性灵”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讲究道德修养,注重个人品行,崇尚君子之风。君子应当刚柔并济,内敛光华,虽然有着极高的才能,但绝不刻意显山露水。君子的秉性如同玉石一般,温润平和,不急躁不锋利,于无形之中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君子应当有宽容如海之气度,能容他人所不能容,待人和煦,举止从容有度,使人如沐春风。首先,薛宝钗有着非常好的道德修养,品行高洁,被曹雪芹赞誉为“山中高士晶莹雪”,说她有“停机德”。 薛宝钗当初进京是因为皇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为才人赞善之职备选。她所居住的蘅芜苑,“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非常简朴清苦。不因富贵而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这种品质正是儒家文人历来所推崇的。薛林两人都是被作者赋予了文化人格的人物,从某个角度来看,她们两人身上的女性特征甚至有些模糊。单看这间房子的布置摆设,我们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十五六岁女孩儿的闺房,反而更像是一位深居简出儒雅自持的士子住的地方。黛玉的房间也曾被刘姥姥误会为宝玉的书房。实际上,在《红楼梦》里,作者将女子的地位,“由以往的男子附庸提升到了与须眉分庭抗礼,甚至是较男子更高的地位。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女子姣好的面貌与柔美的形态,而是更关注她们的内心世界,将她们作为一个人,甚至是一个仕人文人来看待。”[2]其次,薛宝钗心胸阔大,颇具君子之风。面对黛玉的刻薄言语,她从来不会斤斤计较。即使是宝玉当面折辱,她也绝不气恼,拿袭人的话来说就是“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她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吴戈在《评薛宝钗》里就说她“蕴藏着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最‘好’最‘高’的‘美德’。”[3]在墙倒众人推,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里,薛宝钗却能够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对喜欢的人不会表现得特别亲近,对不喜欢的人也不会嘲讽鄙夷。不受众人待见的贾环,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从来没有什么身份地位的赵姨娘,宝钗送礼物时也不会忘记给她们一份。惹得赵姨娘一通感慨:“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挨户送到,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薛宝钗这个人,在品行方面近乎完美,找不到任何可以诟病的地方。正因如此,她能够得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的交口称赞。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都难免四处树敌,唯独薛宝钗,让所有人如沐春风,并赢得了完美名声。在儒家历来重视的人际关系方面,她做到了理想中的“人和”。

相比儒家推崇的圣贤道德,道家更看重的是性灵。向往逍遥自由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和不拘一格任性洒脱的名士风采,追求真追求纯,不重集体而重个人。林黛玉身上集中体现了道家的审美理想。林黛玉自称“草木之人”,前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仙草,受天地精华,得雨露滋养。本就至真至纯,不染尘埃,如同她所埋葬的那些花瓣,质本洁来还洁去,来于自然归于自然,跟风露草木自然景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跟和谐感。她所居住的环境,几千竿翠竹掩着一脉清泉,P尾细细龙吟森森,是寂静而清幽的。她的生活方式,“把屋子收拾了,掠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充溢着美感跟诗意。更兼灵心善感,草木摇落,四季流转,都极容易触动她的情思,落之成诗,字字句句,皆是她的真情流露。不同于宝钗的圆融温厚,黛玉身上有着极为锋利的棱角,她不隐藏不遮掩,有什么便说什么,不怕得罪人,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的性格就摆在那儿任人评说,不会卑躬屈膝去讨好任何人。周瑞家的送宫花,她心里不满直接就说出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平时看不惯薛宝钗的言行,清虚观打醮一节,贾母看见张道士送上的礼物里有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一时想不起谁家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唯独宝钗记得,林黛玉直接讥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她不喜欢你,会明明白白表现出来,她喜欢你,也会明明白白表现出来。一派天真赤诚,不会耍手段,不会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当黛玉对薛宝钗的态度改观后,便对宝钗袒露心声:“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从此和宝钗亲密和睦再无嫌隙之心。磊磊落落,月白风清。不同于宝钗的锋芒内敛,黛玉有着极为突出的个性,有才华便要展露出来,凡事任性而为,活得肆意而自在。元妃省亲,林黛玉想的是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大观园里结诗社作诗,黛玉仰仗自己才思敏捷,众人各自思索,独她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等到大家都写出来了,她提笔一挥而就。颇有些特立独行恃才傲物的魏晋名士风采。而薛宝钗每次作诗,则是一派谦谦君子的风度,或是“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吧。”或是“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在儒家看来,这不是虚伪、矫情,而是礼貌秩序,用谦逊的语言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儒家讲“礼”,而礼节的内在,就要心意的诚恳和恭敬。

三、儒家重“学问”与道家尚“才情”

儒家历来多学识渊博严谨踏实的鸿儒,相比之下,道家则更多贵己重生潇洒飘逸的隐士。儒家士大夫积极用世,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道家隐士退居山野以荃性保真为本心。落实到写诗作文上,儒家的审美观推崇广博精妙的典故,一丝不苟的韵律和深刻厚重的寓意。侧重对现实人生的观照;道家的审美观偏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玄妙意境以及跳脱法度之外的自然协律,侧重内在真情的自由抒发。作为大观园里文化素养水平最高的两位女性,宝钗胜在学问,曾被宝玉称为“一字师”,无论是绘画、戏文、诗词典故,还是日常经济,无所不知;黛玉胜在才情,诗作风格风流别致。她欢喜时作诗,忧伤时也作诗,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个将诗歌奉为生命法则去践行的“真正诗人”,其短暂一生宛如一首忧伤悲切的长篇歌行。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宝玉情急之中用了元春不喜欢的“绿玉”二字,多亏宝钗在旁提点,最终用同是指代蕉叶的“绿蜡”替换掉了“绿玉”;黛玉见宝玉独做四首律诗大费神思,替他代作“杏帘在望”一首,大得元春赏赞。贾元春还因诗中“一畦春酒绿,十里稻花香”一联,直接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宝钗学问之广博,黛玉才思之敏捷,由此可见一斑。有人说红楼梦里的诗词就像水草,放在水里面好看,拿出来就不好看了。诚然,红楼梦中的诗词多是出于闺阁之手,或许并没有多么宽宏阔大的气象,多么悲天悯人的情怀,但它们妙就妙在能够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每个人的个性色彩,一人有一人的风格,一人有一人的气度。同是咏白海棠,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优雅自持;黛玉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灵巧别致;同是咏菊,宝钗是“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沉着浑厚;黛玉是“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清冷孤傲;同是咏柳絮,宝钗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立意高远;黛玉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卷,说风流”,凄凉悲恻。文如其人,诗为心声,宝钗诗作胜在含蓄浑厚,有一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在里面;黛玉的诗作胜在不落窠臼,能言他人所未言,浓郁的感情跟灵巧的构思宛若天成。两种不同风格恰恰代表了儒道两种文化不同的审美趋向。而且单就诗歌而言,纵览全书,宝钗写得最多的是五言律、七言律这种对偶工整,格律严格的诗体;而黛玉尤其擅长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自由奔放流走跌宕的长篇歌行体。一如儒家之森严有度与道家之无所拘束。

四、儒家重“节制”与道家尚“自由”

在感情方面,薛宝钗遵循中庸节制的原则,从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心中有属意之人,也不曾露出毫分。宝玉挨打,宝钗难得的真情流露,说了半句心疼的话,又急忙咽了回去。黛玉则是一任自己的感情自由流淌。整个贾府上上下下都认定了她跟宝玉是一对儿:王熙凤一再打趣儿她“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贾母说她跟宝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连贾琏派给尤二姐的下人兴儿都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黛玉整个人仿佛就是为情而生,一切的争吵、埋怨、计较,都是源于爱,一切的欢喜、忧伤,也都是源于爱。人人都说林妹妹小性儿,爱哭,殊不知林妹妹只为宝玉一人流泪,只对宝玉一个人小性儿。第二十二回史湘云直言说出唱戏的龄官扮相像黛玉,黛玉并不因此而气恼,她生气是因为宝玉向史湘云使眼色,“跟她远不跟她近”,人人都可以取笑,唯独宝玉“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第四十九回写到薛宝琴来到贾府后深得贾母喜爱,老祖宗特地派人嘱咐宝钗不要管紧了她,想要什么尽管去说,不要多心。琥珀跟湘云都说贾母偏疼宝琴,黛玉心里肯定气恼。谁知黛玉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可见黛玉并不是一个气度狭小之人。只不过宝玉对她来说太过特别。

除了爱情,在其他涉及感情的方面,薛宝钗也是非常节制中庸,“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人不会特别亲昵,也不会显现出疏远。曹雪芹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这个“冷美人”有时候甚至到了近乎冷漠的地步。在金钏投井事件中,金钏这样一个鲜活生命的消逝,在她看来“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薛宝钗虽然也跟小丫鬟们玩闹取笑,但在她的观念里始终有着森严的尊卑等级观念,贾环与香菱、莺儿等玩围棋,明明是贾环耍赖,她却训斥莺儿“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跟玉钏一起去宝玉房里给宝玉送荷叶汤,玉钏儿向一张杌子上坐下,莺儿不敢坐,袭人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可见宝钗平日是如何要求自己的丫鬟的。不过宝钗的好处在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只会这样严格规范自己的下人,对于其他人,她不会多说,更不会多管,且为人宽厚,小丫鬟们也是“素日多与她玩耍”。黛玉则截然相反,脂砚斋的批语中透漏红楼梦末回有一个“情榜”,情榜里对黛玉的评价是“情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是名词,就是说黛玉对对自己有情的人“有情”。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跟自己的丫鬟紫鹃情同姐妹,名义上是主仆,实际上却是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除了宝玉之外,黛玉还会对紫鹃耍小性儿,说什么我吃不吃药与你有什么关系之类的浑话,这都是对自己最亲最贴心的人才会做出的行为,黛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真正把紫鹃看作自己的亲人。这是黛玉珍贵的地方,她最看重的是“真情”,而不是什么“身份”“地位”。紫鹃作为一个丫鬟,她能感受到黛玉对她的尊重与依赖,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照料黛玉,更是竭尽所能地替黛玉操心终身大事,她为了黛玉去试探宝玉,在确认了宝玉的真情后又一个人自言自语替黛玉盘算:“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红楼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这些小细节,一个“自言自语”,把紫鹃一片真心为黛玉的赤诚都刻画出来了。黛玉跟紫鹃之间的真情,让人动容。

五、贾宝玉思想体系中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

钗黛两人在儒道两方面各自趋向完美。“薛宝钗象征的是儒家的理性精神,她是政治的、社会的、群体的、物质的;而林黛玉象征的是道家的情感世界,她是天性的、自然的、个体的、精神的。”[4]对待儒家文化,贾宝玉的态度颇为复杂,既有尊儒的地方,又有反儒的地方。他尊的是先秦孔孟之道,反的是后世被异化了的儒家文化。贾宝玉是非常尊重孔子的,他曾经说过只有孔子才有资格被比作万古长青的松柏。他骂国贼禄鬼之流,但从来没有说过孔孟圣贤的坏话。而且贾宝玉行为处事中也有暗合儒家文化的地方。先秦儒家要求人要有仁爱之心,讲孝悌。贾宝玉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自己园子里的花开了,他亲自灌水插好送到老太太、太太屋里,拿秋纹的话来说:“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不仅对待自己的亲人如此,对待普天之下的女儿贾宝玉都有一片“仁爱”之心,真诚地为她们的命运遭际感伤,怜惜尊重每一个女孩儿。贾宝玉反感的是贾雨村一类借助仕途经济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的官场之人,他看不起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文臣武将们,认为他们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并没有真正替天下黎民百姓做什么贡献。后世的伪道学们开口圣贤闭口道德,压抑人们的正常欲求,实则已经偏离了儒家文化人格。贾宝玉对待薛宝钗的态度恰如他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一方面他敬重宝钗的学识涵养,欣赏其美丽姣好的容貌;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反感宝钗劝他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认为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反倒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贾宝玉内心真正喜欢并且引为知己的是林黛玉。他的思想体系中很大一部分是和道家文化切合的。他跟黛玉一又卣媲橹馗鲂灾夭徘椋渴望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凡事纵情纵性,对自己的感情丝毫不加以节制。封建社会历来是“男尊女卑”,但到了贾宝玉这里却完全颠倒了过来,在他看来,“女子是水做的骨肉”,他“见了女子便觉得清爽”,能在这些女孩子面前尽片刻心,他便感觉到真心的愉悦。他同情普天下所有女孩子的悲惨命运,对待从不劝他走仕途经济的林妹妹更是一往情深,亲口对紫鹃说:“活着,咱们一块儿活着,死了,咱们一块儿化烟化灰。”值得玩味的是,曹雪芹先让宝玉跟黛玉相爱,以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告终;后让宝玉跟宝钗结合,以宝钗守寡的悲剧告终。或者是在暗示我们单靠儒家思想或道家精神都不可能完成自我救赎。只有“钗黛合一”,以儒家精神进取,以道家精神修心,方能达到“兼美”的理想境界。

注释:

[1]俞平伯:《八家评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0页。

[2]薛寒冬:《绿玉红香共言春――论钗、黛所代表的不同文人精神》,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吴戈:《评薛宝钗》,江淮论坛,1980年,第4期,第84-90页。

薛宝钗性格篇6

关键词:黛钗合一;《红楼梦》;理想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在对《红楼梦》几百年的研究过程中,“钗黛合一”是自俞伯平首次提出后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一研究方向不但涉及到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评价认识,还对理解作者曹雪芹的审美主旨以及创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曹雪芹创作的精华,充分体现了曹雪芹充分的思想性以及深刻性,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曹雪芹理想人生。

一、“钗黛合一”反映曹雪芹“兼美”人生理想

在黛玉和宝钗身上分别体现出道家和儒家的两种处世哲学,此二人,一个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一个维护封建传统道德;一个至情,一个至理,反映出曹雪芹对儒道两家的观点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儒道两家实现互补、共同推动的结果,“黛钗合一”实际上是对儒道两家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直接阐述,道家超世的智慧以及儒家人世的精神共同构成哲学,“儒以道为因,道以儒为果”,具有哲学的共同特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概括为儒道互补,两大思想体系互为补充,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机制。曹雪芹一生坎坷,既想进入经济仕途报效祖国,受到现实影响又不得出世隐居,这也体现出曹雪芹复杂矛盾的性格。

曹雪芹是否对黛钗二人持有相同程度的情感,有所偏爱,答案可以从《红楼梦》的描述过程中进行揣测,在安排结局之时,宝钗始终坚持克制自己、修炼自己,隐藏起自己的心,坚持社会的最高要求标准,却未能获得真正幸福,纯真任性的黛玉求仁得仁,最终泪尽而亡。

宝钗在待人接物各个方面做到了无可挑剔,却透露出她冷静背后隐藏的冷漠。曹雪芹在创作出超凡脱俗的林黛玉以及叛逆人性的贾宝玉时,赋予薛宝钗这一角色的,恐怕更多的则是对这一人物的同情之感。在宝钗身上,一方面体现出具有极高教养性,另一方面则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丢失自己的“真”,这也是对宝钗性格的研究中一直受到争议的部分之一。实际上,黛钗二人角色各有所长,曹雪芹将二者的优势都进行了极致发挥,展现出的是物极必反的实际效果,如果将两人的优势进行恰到好处的结合,便可概括出曹雪芹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轮廓。

二、“钗黛合一”体现出曹雪芹的人生哲学

《红楼梦》中曹雪芹在薛宝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人世哲学,又被称为现实主义哲学。从封建正统的角度来说,正统思想要求男子读书明理,对女子则要求“无才便是德”,用三从四德束缚女子,在小说中,曹雪芹点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分别在第八回、第五回中用“安分随时”、“随分从时”等词语。例如,小说中薛宝钗多次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立功扬名,或者劝导林黛玉不读“杂书”,对黛玉所作之诗《五美吟》评价:“作诗写字,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女子总以贞静为主,咱们这些姑娘……倒不要才华名誉”,宝钗还劝黛玉多做些“针黹纺织”之事。整部小说对宝钗这一性格进行了反复渲染,又如,在第四十九回中宝钗批评香菱、史湘云讲诗作经不是女儿家正经事,会被有学问的人笑话不守本分。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宝钗的内心思想呈现出严守封建道德,重视实用功利,对文学艺术之类不重视的特点。封建社会的正统还严格要求遵守尊卑上下的社会秩序,宝钗身上体现这一处世哲学的最为经典案例在于她对金钏的死的评价之中(小说三十二回):“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小说四十四回中宝钗在安慰被无辜枉打的平儿时,安慰平儿说:“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言语中反映了宝钗思想意识之中明显的社会等级观念。宝钗的人生哲学,与当时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切合,所以受到了以贾母和王夫人为代表的等级的喜爱。

《红楼梦》中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出世哲学,又被称为理想主义哲学。林黛玉含有不同于俗的性格,在严格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社会之中,林黛玉未曾要求宝玉朝仕途经济方向发展,反而在宝玉追求自主自由的道路给予极大支持,黛玉以卓越的才华在众多女子中遗世独立。例如,在元春回府省亲时,黛玉所作之诗,尤其是替宝玉所作《杏帘在望》让元春眼前一亮,无论是感叹身世,还是哀挽春意,黛玉的情思寄寓在了点滴诗情,相对于同样善诗的宝钗而言,黛玉以诗寄情,宝钗则更加重视技巧以及学问。

宝钗与黛玉可谓为“红楼双秀”,当前学术研究有观点认为,宝钗为贤德之美,黛玉为清标之美,还有认为此而人分别代表的是两种古代士大夫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统,在宝钗身上,体现出曹雪芹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以及审视,在黛玉身上,则反映出曹雪芹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与执着坚持,对人性中的美好的呼唤。

薛宝钗性格篇7

王熙凤:贪婪的集权管理者

在协理宁国府时,王熙凤出色地表现了她的管理才能。首先,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家族诊断。她尖锐地指出,宁国府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列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管束,无脸者不能上进。”针对弊病,王熙凤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根据这一思路,王熙凤开始制定规则,按岗定编,强化监管。这一措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宁国府的面貌立刻改变了。

然而同样是王熙凤,在给贾母理丧时却出乎意料地陷入“权威性不足”的泥潭困境。她既调不动人,也调不动钱,只得哀求众人。这是因为,王熙凤的权威主要依靠贾母和娘家做靠山。一旦靠山倒了,王熙凤的权威便马上土崩瓦解。其次,王熙凤肆无忌惮地、行贿受贿、盘剥众人,在贾府上下积怨极深,毫无人缘。在《红楼梦》里,王熙凤的下场实际上是很惨的。

贾探春:利益为重的积极改革者

曹雪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完整地描绘了大观园里的经济改革故事,并塑造了与王熙凤完全不同的管理权威贾探春、薛宝钗。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一来,消费性的大观园被改造成了生产性的种植园。

但薛宝钗的改革理念又超越了贾探春,它包含了对于单纯商业利益的理性超越。例如,贾探春只看到承包的种种好处:“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薛宝钗却考虑到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清醒地意识到,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的。因此,薛宝钗建议,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也在园中辛苦的老妈妈们,让她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她对承包者说:“你们只顾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支花儿,你们有冤案还没处投呢。他们也沾带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

薛宝钗:利义双全的高级管理者

由于贾探春的思维是直线式的,因而她的改革思路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薛宝钗则不同,她在完成物质层面的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展开了精神层面的思考。为了给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薛宝钗提出了配套的改革措施,强化治安管理。她对老妈妈们说:“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偷懒总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

薛宝钗性格篇8

精彩导读: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

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薛宝钗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 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

(1)

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2〗

薛宝钗性格篇9

关键词:红楼三钗 女性形象 女性观 现代淑女

一、“红楼三钗”与贾宝玉的关系及其形象特质的区别

“红楼三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树立的三个重要的年轻女性形象,按照出场顺序依次为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为了了解和分析三钗,不得不谈到贾宝玉,尤其是三钗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关系。抓住这条主线,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红楼中代表女性青年背后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社会烙印。

首先,红楼三钗的才情不同。三人中最具备诗情的是林黛玉,在林黛玉的世界里,诗才能达情,只有在诗的意境中黛玉才能怒放其生命。著名的《葬花辞》是其一部经典的伤感之作,用落花无情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悲观、痛苦的感情无处释放,用花的命运寄托自我的哀怨。薛宝钗博学多才,琴棋书画各方面精通,其知识涉猎面较广,可谓是多才多艺的旧时青年,但是她的才气带有夫子气。史湘云在红楼中被称作诗疯子,她的诗情与黛玉不同,才情豪放横溢不羁,展示了史湘云对自由、豪迈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三钗在个人价值观上存在本质性差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两人对未来之路的选择不同。薛宝钗起初的梦想是通过宫廷选才人,将其选入宫中,享受达官显贵的地位与荣华,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让她初进贾府时就表达了嫁给宝玉的决心,黛玉追求自由和率真,对宝玉执着专一,宝钗希望走的是康庄大道,两个人在价值观取向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薛宝钗看来,黛玉追求的是儿女私情,而其所向往的是仕途之路。

另外,黛玉与史湘云的不同在于对世间万事万物所持的态度不同。黛玉心生悲观,对人世间的事和物抱着残缺与悲悯之心,总是将自己放于贾府的寄人篱下之意,难免事事悲观丧气,难为自己。而史湘云则不然,从她的诗中不难看出其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会自寻烦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史湘云真正地体会过作为下等人所受的苦,因此,她主张宝玉求取功名,这点与薛宝钗有些相似,但同时,史湘云把名与利看得很淡。在我看来,史湘云是处于薛宝钗和林黛玉中间的调剂人物,在《红楼梦》中是难得的一个人物形象。

最后,三钗在红楼梦中的命运不同。三钗无论才情如何横溢,青春如此照人,但最终都不能逃脱香消玉焚的命运。在当时男权时代,女性的命运完全无法实现自主,只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薛宝钗作为大家闺秀,身负家族的众望,希望有朝一日凭借美貌和才情选入宫中,光宗耀祖。因此,宝钗与黛玉和史湘云相比,更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后来变得不再是她自我心甘情愿。虽然最终被迫与宝玉结为夫妻,在与黛玉的斗争中貌似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有谁能读懂其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尤其是宝玉将自己的爱情和心灵都交给了林黛玉,只留给宝钗一尊躯体。两个人的悲惨命运在封建社会礼教思想中是那么的悲惨、凄凉。林黛玉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自我,代表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思想。尽管黛玉最后得知宝玉的婚事之后,灵魂被抽走,但是她那颗倔强的心仍支撑着她的身体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相信自己的爱情,呼唤自己心爱的人,谱写了千古遗恨的篇章。宣泄出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悲情。才与情兼具的林黛玉的短暂一生值得我们当前女性用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而史湘云最后的命运更为凄惨,这与史湘云的性格不无关系。湘云对于婚姻听从了叔婶安排,婚后努力迎合家庭妇女的要求,在性格和思想上已不再是史湘云。其丈夫死后,年轻的史湘云被迫守寡,在红楼中消失。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史湘云花一般的年纪就从一而终,再也不能嫁作他人妇,这是我国女性在封建时代的一大悲剧。

二、红楼三钗的形象树立

林黛玉在红楼中被曹雪芹称作潇湘妃子,其前生是绛珠草。所谓绛珠草,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血泪,寓意黛玉好哭的性格和其悲惨的命运结局。林黛玉的爱情是用诗情和悲戚的眼泪共同孕育的,执着地追求爱情和真实表达自我的愿望,是黛玉生命中的旋律。同时,黛玉的才女形象,在《红楼梦》中也得以完美展现。其艺术形象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对当时封建社会主张“女人无才便是德”的最大暗讽。整部红楼著作,以主人翁贾宝玉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不同的女性对宝玉的情感和关系网络共同编织出红楼这部巨著。三位年轻女性对宝玉的态度,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性对男性的态度,从他们各自的不同结局,抒发了旧时期女性的悲哀和痛苦,进而向世人表达了发展中的中国女性观。

在封建社会,评价女人的标准与现代不同。女人主要依靠容貌和品德取胜。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反传统的手法将书中女生的形象阐释为德才兼备的新女性形象,并且在书中将三位女性有意无意地与男主人公进行比较,在各项才能上都比贾宝玉更胜一筹,这对当时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批判。

以积极的角度去看红楼巨著,是一部歌颂伟大女性,呼唤女性解放的一部史诗。几千年历史过程积淀下来的封建思想深深地烙在时代中每个人心里,尤其作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牺牲了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机会,成为历史的悲剧。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研究红楼艺术,人的出生与入世作为当时社会文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三、“红楼三钗”形象的特殊意义与现代启示

曹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内心充满了对民主思想的向往与追求,在男权当政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不能抹杀掉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对于爱情,作为每个女性的信仰和追求,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找到自我,通过对男性的霸权的批判和藐视,将爱情和婚姻作为他笔下三钗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女性的内心思想和对自我解放的渴望来映射封建女性的凄凉。当时文人对女性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人性关怀。期盼冲破封建黑暗思想的曹公,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投入到红楼巨著的写作中,成功地书写了一部历史巨著,并且被后人专门研究和学习。林黛玉的死,贾府的败,所有物质下的东西被层层挖掘出来,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通过悲剧人物的凄惨命运看到背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人类心中引起共鸣和反思,因此,红楼引起了巨大的悲剧效应,同时构成对整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控诉。

虽然红楼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自红楼产生后带给整个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红楼的研究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诸如黛玉、宝钗的女性人物,甚至存在众多模仿人物,足以说明红楼对当前女性在形象和思想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薛宝钗,我个人认为其身上拥有的众多的美德是当前女性所缺失的,她身上的很多特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谦和温柔是女人的利器,是家庭和生活中必备的美德,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薛宝钗的大家风范,在大是大非面前稳重、识大体的从容和坦诚,灵活处理人生的态度是女性学习的主要优点。

黛玉是曹公刻画最精致的人物形象,也是全文最受宠爱的角色,刻画得如仙子降临世间,不受世事的污染和沉淀,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爱情世界里,对自由和爱情拥有一份坚定而伟大甚至让人悲戚的执着,敢爱敢恨的大爱面前不去委曲求全,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最后的血和泪哀悼自己凄惨的命运和孤独的灵魂。将她和宝玉的爱情随着生命的逝去而随风飘荡,憾入每个人的心中,谱出一曲悲歌传唱世间。

史湘云的自由、豪放是其最大的优点,犹如新女性中的开心果形象,在哪个角落都能发光发亮,永远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带给周围的人欢乐和开心,同时给自己的人生带去多彩的生活阅历。同时,她的感恩之心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宝贵品质,对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都保持感恩的平常心,用知恩图报去感受生命赐予的每种生活经历,用平常心面对挫折,看淡生活的得与失、名与利。

现代女性从林黛玉身上应该领悟到对爱情的执着和自主,拥有一份自己为之追求的勇气,为自己挣得一份美满的爱情,但无论在面对人生的晴天还是阴天的时候,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争取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像薛宝钗那样为自己做好积极的准备,努力为自己寻找机会,更要从史湘云身上学会用感恩来报答生活,用自己的快乐感染生活中的每个人。三钗每个人都有让新时代女性学习的优点,每个人各有优缺点,不存在完美的人,只有不断进步和努力的魅力女性,才能在各个阶段感悟不同的生命历程。

新时代的女性拥有的新思想和其内外兼修的优秀品质,在柔美的性格下拥有坚强的心,最可贵的品质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不断追求自我正当权益的意识,在当前职业化分工如此细微的时代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在事业和家庭中不断感悟生活,品读人生的四季变化,在多彩的人生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拥有智慧而快乐的人生经历。现代女性应该是用知识打造的淑女,可以笑对人生的跌宕起伏,用灿烂的微笑面对人生的每个季节,能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绽放不同的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艳梅.从性别视角论《红楼梦》女性文化的“痴情”生命境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张青云.从“红楼三钗”到现代女性形象之塑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薛宝钗性格篇10

关键词: 林黛玉 贾宝玉 爱情悲剧 《红楼梦》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说:“悲剧产生于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和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选谁的不一致。”[1]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宝黛的不幸结局而扼腕叹息,紧接着就把罪恶归结于贾家长辈的乱点鸳鸯谱、宝钗的别有用心和薛姨妈的暗中干涉。本文列举几个问题,就宝黛的爱情悲剧做重新理解。

一、宝黛终成眷属,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没有社会基础的婚姻是否可靠?

首先,从性灵角度来说,我非常喜欢林黛玉,她的爱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她的人性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2]。《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见到秋雨淅淅,兼之雨滴竹梢,更沉凄凉,便赋《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她多愁善感,可以为秋雨痛哭流涕。而且她可以为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如《红楼梦》[4]第二十六回里“一次黛玉雨中造访怡红院未果,对柳伤悲”。所有这些说明黛玉的个性是自我的。随着《红楼梦》情节的发展,它逐渐走向叛逆。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形容“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美丽而不实用。

再来看宝玉,他的性格是多情的。在第三十[4]“撕扇子公子追欢笑,拾麒麟侍儿论阴阳”一回中,宝玉为了晴雯能够欢笑,竟然和晴雯一起撕扇子,正如他对晴雯所说的“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怕袭人离自己而去,对袭人承诺“三条原则……”诸如此类无非说明他的多情,而这也是古往今来男性贵族缺乏的。其次,他的个性也有软弱的一面,在金钏儿被逐贾府之时,如果他能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也许金钏儿就不会跳井而死。如果在晴雯被逐出园之时,他敢于挺身而出,在王夫人面前说句“不”,或许晴雯就不会在外直脖而死。这些悲惨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两个字“软弱”。最后,宝玉任性,言不其实。他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仕途经济”,这种任性伴随着贾母的纵容益显峥嵘。他的言不其实最突出表现为对黛玉和袭人发着同样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给人以纨绔子弟举止轻浮、言语花哨的感觉。

接着分析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礼教制度。封建婚姻道德观念要求女子遵循“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以后相夫教子。封建礼教制度要求男子最好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一务以科举制仕为重”,成为朝廷的忠臣、家庭的孝子。让我们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底下看他们的结合是否幸福,黛玉孤高敏感的个性是她的眼泪和忧愁的根源,她的不幸来源于她对封建观念和礼教制度的种种不适。然而最重要的是她不以一种积极妥协的态度面对这样腐朽的社会,她选择逃避,选择哭泣,甚至选择反抗。逃避和哭泣只能加重自身不幸,只有宝玉和身边几个丫鬟才能理解她,反抗只会导致更大牺牲,《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可是有谁来抚平她心中的忧伤呢?我想只有宝玉一个人,尽管宝玉多情,可是他又是那么软弱和任性。连他自己也无法明哲保身,哪里能帮黛玉反抗代表封建正统力量的贾家族长的压迫?因此,黛玉和宝玉婚姻幸福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黛玉逐渐适应当时婚姻道德观念,泯灭和压抑自己的个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当时社会里的一个人,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是不存在的,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黛玉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黛玉的死是在黛玉眼泪枯竭的那一天,“木石联盟”成立的条件是“木”必须炼化成“金”。宝玉也是对封建礼教制度反抗最强烈的一个,薛宝钗因多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致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并以此日益远离薛宝钗,心中好像多了一重膜。对贾政的殷殷期望他无动于衷,他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引得贾政骂他是“色鬼”、“酒色之徒”,面对贾政的每次提问和督促,他都草草应付,而对“高峨博冠”的达官贵们,他又是不屑一顾的。试想,这样的人家子弟如何能担当起家庭的重担与寄托?而黛玉又能给他多少帮助?她未曾劝过宝玉“科举制仕”,而这也是宝玉敬重她的重要原因,让这样极富个性的青年男女结合在一起,在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制度下,他们的出路只有一条:走向更不幸的悲剧。我想,贾家族长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阻止他们结合在一块,也就是说他们的选择未必是错误的,他们做的只是按当时社会情况能做的最合理、最理智的选择。从这一点来说,宝黛的分离不是爱情悲剧。

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后代能否得到保证?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和贾宝玉的父亲是兄妹关系,他们的血缘关系相当紧密。根据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原理,三代以内的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后代质量通常得不到保证。要么身体虚弱,要么某部位有残缺,不是跟别人长得不同,就是少年夭折。无形中会给原本不幸的结合带来更大痛苦与忧伤,再加上向悲剧迷信的威吓,宝黛的婚姻肯定会走向悲剧的深渊。《红楼梦》中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例子,很多夫妇的后代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给家庭带来深重的苦难,兼之宝黛之间的性格缺陷,等待他们的是命运的嘲弄与侮辱,与其婚姻走向必然悲剧与不幸,不如早离好,从这一点来看,宝黛的未能结合也不是爱情悲剧。

三、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选择中,哪个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

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在内心里都是深爱着宝玉的。然而宝钗的爱是深沉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她尽量把自己对宝玉的爱控制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她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达不到的,这样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是封建社会贤妻良媳的重要标准。黛玉敢爱敢恨,性情专一,敢于表露自己的悲欢情愁,她孤高气傲、多愁善感的个性在《红楼梦》中表露得相当极致。难怪宝玉日益觉得他和宝钗之间隔了一层膜,而黛玉则能倾心相对。对他来说,黛玉是他的最佳选择,可是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他没有自己择偶的权利,一切皆由父母做主,因此宝玉的愿望最后落空,黛玉只能望月兴叹、对风悲泣,“美中不足方相信,到底意难平!”很多人都抱着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爱情悲剧,只要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或许贾家父母的选择未必是错误的。正如王蒙所说的:“在文学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的性格,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2]。一个人只有适应当时社会,成为当时社会稳定和群体性的因素,才有可能过得美满幸福。叛逆或者对抗只能导致更多悲剧,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精神的胜利,但会给我们留下源源不断的哀叹与怜惜。因此,与其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不如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与当时社会发生冲突导致的爱情悲剧。相反,我们来看薛宝钗,她容貌优雅、品格端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如《红楼梦》第十七回[4]“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她把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蜡”。在大观园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而且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些美好的性格,处事周到,办事公正,善于帮助和体贴别人。如《红楼梦》中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也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二更天”,“一来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等,所有这一切可以说明薛宝钗更能得到别人的青睐与赞叹,而这些正是宝二奶奶必须具备的素养。有的人说薛宝钗被封建社会毒害[3],她的思想含有许多腐朽的因素,说她性格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诚然,薛宝钗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她曾多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所有这一切无非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然而大家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薛宝钗只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和融入社会,说明她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体验生活。她积极融入社会免不了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和牵制。如现代社会,一个整天封闭在自己房间里,总是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与不幸,以眼泪和忧愁回避当今社会的高失业率和残酷的竞争机制。跟一个积极面对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敢于挑战并提高自己,逐渐使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的人,哪一个人会过得更加幸福?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好比中国80年代初做出的改革开放决策,唯有适应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WTO),同各国积极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发展才有出路。闭关自守只会让中国更落后,事实也证明如此。确实,封建社会里有太多不合理的婚姻道德观念和礼教制度,不过那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谁也无法改变。在当时社会里,只有尊重并认可它才有可能获得幸福。反抗与逃避,如刘兰芝的下场只能赢得时人的几滴眼泪和几声哀叹。“适者生存”,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生物学普遍原则在封建社会里同样适用。因此,相对于林黛玉的叛逆与孤高敏感的个性,薛宝钗的忠诚与顺应环境的性格则很可能给她带来更多幸福。

总之,假使“木石联盟”成立,他们仍然逃脱不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道德观念的压迫,走向更悲惨的结局。从这方面来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爱从头到尾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只要他们的个性与社会冲突仍然存在,不幸就会伴随他们两个。况且根据现代生物遗传学原理,他们后代质量得不到保证。相反,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在宝钗的劝说和悉心照顾下,宝玉可能重新振作起来,担负重振荣国府的重任,走上幸福美满的道路。不结婚是爱情悲剧,结婚更是爱情悲剧,让我们哀叹两个人命运的坎坷与不行,重新理解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让我们重新理解两个人与当时社会冲突的深刻性,更显其悲,更叹其哀。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两个人的品格才貌都是如此优秀,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注定是不幸的,他们既是时代的“新人”,又是时代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李希凡.《红楼梦》的前言.岳麓书社,1999.

[2]王蒙.《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中国化的一门[J].红楼梦学刊第2辑,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