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基金十篇

时间:2023-03-31 04:20:02

救助基金

救助基金篇1

第一条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是用于农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的专用基金。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二条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公益金、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利息收入等。

(一)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在年初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每年从留归民政部门使用的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三)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四)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五)按规定可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难地区给予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等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救助给予适当支持,具体补助金额由财政部、民政部根据各地医疗救助人数和财政状况以及工作成效等因素确定。补助下级的预算资金全部通过国库划拨,预算外资金的划拨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补助救助对象的大病医疗费用,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

第四条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年度收支计划由县级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民政部门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民政部门报送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第五条县级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以下简称“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县级民政部门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第六条县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按季或按月划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经批准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公益金应及时由财政专户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县级财政部门收到上级补助资金之后及时全额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各项资金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第七条农村医疗救助的享受对象及救助金额,由个人提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规定审批。经批准的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有困难的,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资助,并对患大病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支付。

第八条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从“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核拨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并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由县级民政部门支付给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通过银行、邮局等直接支付给救助对象,也可以采取其他社会化发放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第九条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应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民政部、财政部根据需要,对各地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条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故意虚报有关数字和情况骗取上级补助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外,将根据情况减拨或停拨上级补助资金。

救助基金篇2

长期以来,我国的执行工作只注重执行债权与被执行人生存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却忽略了执行债权对申请执行人生存权的保障作用, 从而导致了这样一种奇怪现象的出现:某些案件中,背负债务的被执行人能够保留生活必需品,享有合法债权的申请执行人的生存却受到严重威胁,债务人的处境优于债权人。执行救助基金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扭转了上述局面, 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申请执行人的生存权保障, 但该制度的运行也遭遇到瓶颈,亟需找寻到摆脱困境的出路。(一)主体方面从制度的主体上看,存在两个模式。一种模式是法院制定相关规则,法院自行决定、发放基金;另一种模式则更为常见,即法院作为其中一个主体,与其他部门联合形成相关制度,确认各方分工。法院只负责形成基金的使用意见,基金的账户不设在法院,由其他部门负责发放。如采第二种模式,一般都会由各部门的领导组成执行救助基金领导小组,并在法院设立办公室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如果要让法院一家去实现这种制度的保障,显然是困难的”,法院不是一个专业的财经机构,负责资金的管理、运作与其主要职能相背离,且完全由法院负责权力过分集中。但执行救助基金制度本身又是一项执行制度,“本着合理原则和效率原则, 应在人民法院的执行系统内,在各级法院中设立相应的执行救助机构”,负责处理做出决策。因此,不妨将执行救助基金制度的主体可分成三大部分,即领导机构、决策机构、实施机构。由党委、法院、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执行救助领导小组,负责制度运行期间的指挥与调动。这样保证了执行救助工作的连贯性与畅通性, 不至于因某一环节的“卡壳”而止步不前。其意义还在于,可以发展出执行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无缝衔接”,实现“救急”与“救穷”的紧密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制度的作用。在执行部门设立执行救助办公室作为决策机构,负责决定是否发放救助基金与发放金额。“法院行使救助金的决定权有其优势, 法院执行人员熟悉案情便于确定救助补偿的对象和数量”,此外,审判权的本质在于判断, 由法院进行且仅进行决策与判断实际上实现了法院的职能回归。结合各地试点中的通行做法, 民政部门由于长期发放社会救助金及农村低保,具备相关经验且较为专业,适合作为制度的实施机构。执行救助基金的帐号就设在民政部门,基金的日常管理也由其负责,进行专款专用。在法院做出相关决策后,具体实施救助基金的发放。

(二)执行救助基金的发放额度方面从救助基金的额度上看,普遍不高,多数救助金额在5000元以下。多数地方设置了标的额比例与金额上限两道标准,要求救助金额不得超出执行标的额的一定幅度,并严守上限规定。这实际上也是执行救助基金制度设计的初衷,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救急措施,并不是申请执行人的谋生渠道,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5000元应该可以帮助申请执行人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正常生活。但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只以执行救助金的绝对数额为标准,“一刀切”的做法绝不可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实施司法救助制度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基本生活救助金不超过12个月的城市低保标准; 医疗救助金按个人负担部分的80%给予救助,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2.5万元。其突破在于,对执行救助基金金额的上限不再做具体数额的规定, 而以当地的低保标准为依据。这样的优点是既可以实现制度的安定性,又可以使得所确定的执行救助金相对合理。其突破还在于,增加了医疗救助金的规定,考虑了债权人存在伤病的情况,防止因病致穷。笔者以为,对执行救助金数额的确定,可从以下四个__方面着手。其一,参照各地实践,将执行救助基金发放额原则为未执行标的额的1%-20%。其二,执行救助基金既然要保障债权人的生存权, 至少要维持申请执行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正常生活,可规定其最低限额为1个月的当地低保标准,且不受20%未执行标的额的限制。其三,根据民政部统计,36各中心城市中城镇低保标准基本在200-330元之间,如将5000元进行折算,相当于15-25个月的低保标准。由此,执行救助基金的最高限额可定为20个月的当地低保标准,且不受1%为执行标的额的限制。其四,债权人存在伤病,并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酌情额外进行救助,并上报领导机构帮助纳入医保。

(三)适用案件范围方面从执行救助基金的适用案件范围上看, 存在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不限制案件类型, 只要出现客观执行不能、申请执行人生活困难,均可申请民事执行救助。另一种做法是限制执行救助基金适用的案件类型, 多数地方均采此种做法,而具体范围在各地又有差别。这种限制与资金充裕程度紧密相关,资金宽裕的地方,限制就少;反之,限制就相对严格。正如一位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所讲,“资金太少,要求救助的人太多。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 国家只能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其他人只能暂缓。”但是,“没有立法,给谁不给谁,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只能谁的哭声大,就给谁多一点,在事实上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此外,范围的不确定也会引发申请执行人心理预期的非理性提升。在如何确定最需要救助的案件时, 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申请执行人自身过错程度,如在事故类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申请执行人自身过错一般较小,而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则应尽到较大的注意义务,过错程度通常较事故类案件申请执行人要大。二是社会的认可程度,涉及公序良俗的案件如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的案件应优先考虑。三是案件现实中出现客观执行不能的几率大小,如果某类型案件现实中出现客观执行不能的几率极小,以列举式将其明文规定的意义就相对较小。四是救助紧迫性的大小,从这个角度讲,对人身损害案件进行救助的紧迫性较大, 因为人身损害出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要负担必要的医疗费用。由此,本文认为,执行救助基金制度至少应适用于以下案件: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事故类案件及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追索“三费三金”及劳动报酬案件。

救助基金篇3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救助;救助基金

刑事司法实践中,由于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健全,导致了被害人因身陷困境或心理失衡所引发新的报复性犯罪屡见不鲜,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地方开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试点。“刑事被害人救助,是指对受到犯罪侵害而陷入生活、医疗困境的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未能获得加害人的赔偿及其他方面的补偿时,由国家一次性给予适度金钱救助,帮助其解决暂时生活、医疗困难的一项制度。”[2]当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对当前司法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现状

虽然我国尚未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但是一些地方开展了救助刑事被害人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试点情况分析

就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践来看,各地的起步时间和做法有不少差异。2004年初,淄博市委政法委与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困难补偿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刑事被害人经济困难补偿制度。[3]2004年11月,青岛市委政法委、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财政局联合《青岛市刑事案件受害人生活困难救济金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开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4]之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全面展开。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四川等十余省的法院和检察院对刑事被害人救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并建立了专项资金。2009年10月1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的《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开始施行;2010年1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条例》开始施行;2010年2月24日,由天津市委政法委等八单位会签的《天津市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实施办法》也印发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工作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地方立法阶段。总结实践至今的情况,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成效显著,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两大主要问题。

(二)刑事被害人救助在实践中的问题

1、经费来源缺乏保障

资金问题直接决定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试点的效果与影响力。然而,许多地方的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来源缺乏保障,致使救助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全国最早探索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单位,但是,“2011年5月,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向记者表示,近几年已经暂停实施该制度。”[5]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被害人救助经费来源缺乏保障的问题更加突出。例如,在洛阳市的宜阳、肖县等贫困县,财政每年只能拿出几万元救助金,可谓是杯水车薪。[6]由此可见,充足的救助资金保障是开展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该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2、缺乏制度约束

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展,但各个地方在救助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异,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可以说,缺乏统一制度的约束所造成的救助差距可能形成重大的司法不公。例如,截至2007年6月,河南有124个县设立了执行救助基金,对特困受害人进行救助,但不同地区救助金的发放标准也出现很大差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7]有的地方甚至以救助作为当事人不上访的条件,“一闹就补,大闹大补,不闹不补”,这种巨大的随意性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

因此,就目前的情形看,为使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设立统一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非常必要。

二、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法理基础

对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础,理论界众说纷纭,主要的争议焦点集中于国家责任说、社会福利说和社会保险说。国家责任说认为,国家负有为公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的责任,如果公民的权益遭受犯罪的侵害,则说明国家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不力,国家理应对刑事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承担适当的补偿责任亦即公民具有受国家补偿的正当权利。[8]社会保险说认为,国家对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9]社会福利说认为,刑事被害人因遭遇犯罪侵害,是社会亟待解决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更应发挥保护、援助弱者的作用。[10]这三种学说各有其特色与时代背景。就国际立法实践来看,采纳任何一种理论都将相应地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或者救助制度的模式与实际运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例如,“新西兰的《刑事被害补偿法》采国家责任论;荷兰的《暴力犯罪补偿基金会临时设置法》采社会福利论;日本《犯罪被害人等给付金支付法》采社会保险论。”[11]

对于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而言,应采取何种学说作为法理基础争议较大。有论者认为,以社会福利说作为救助刑事被害人的立法依据较为合适;有论者更倾向于国家责任说;有论者主张以国家责任说为主,结合社会援助、社会保险、防止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等多种理念的综合说。[12]本文认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应当以国家责任说为主要法理基础。对此,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国家对国民负有保护义务在法律上存在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人权是各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国家的义务和责任;第二,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及发展权面临威胁而得不到保障时,国家采取保障人权的措施属于国家履行应尽的义务。

我国《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据此,部分刑事被害人由于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又无法从加害人处获得赔偿而致自己或亲属陷入困境,在此种情况下,国家不论是基于未能抑制犯罪而应承担责任,还是基于保障被害人的基本权益所应尽的义务,都属于履行法定义务。另外,从国际性文件看,获得国家补偿或者救助是刑事被害人的一项法定权利。联合国大会1985年通过的《联合国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规定了保障罪行受害者的基本原则,对罪行受害者国家补偿制度的方式、资金来源以及补偿程序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我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应当认可被害人获得救助(补偿)权利的法定性。

综上所述,国家责任说作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和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设立的法理基础是适当的。

三、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可行举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墨西哥和古巴就已有过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尝试,但均因资金不足而告失败。[13]由此可见,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补偿)金必须充足才能使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得以良性运转。因此,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必须首先解决好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问题。

(一)建立多渠道的基金筹集机制

各国关于刑事被害人的补偿立法都对补偿资金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定,从补偿资金来源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预算,例如,英国、日本;[14](2)主要来自于特别收入,例如法国设立了被害人保证基金负责对被害人补偿的资金运转;[15](3)国家财政税收和其他来源共同承担,例如,美国。[16]这些措施运行比较良好,都是符合其本国国情的措施。其中,国家财政税收和其他来源共同承担这一模式属于多方筹资机制,对政府财政的压力相对较轻,也具有可持续性,值得借鉴。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建立多渠道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筹措机制更为可行。具体来说,可考虑通过以下几种渠道筹集资金。第一,通过政府财政预算的方式筹集。可以考虑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共同分担,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相对较大的比例,市、县承担相对较小的比例。第二,通过提取来自于犯罪人的一部分财产的方式筹集,可考虑从财产刑执行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以充实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第三,通过提取法院收取的部分诉讼费用的方式筹集。第四,通过社会捐助的方式筹集。作为公益性的救助,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可以广泛吸纳来自社会的捐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将会成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指定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

具有可靠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和管理是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能够良性运转的关键因素。关于救助资金的管理,有人主张由人民法院管理,有人主张由人民检察院管理,还有将救助基金的管理设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众多主张。[17]民政部门、财政部门与刑事案件离得较远,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工作繁多,没有太多的精力致力于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的管理;而由法院或检察院对救助基金进行管理,容易造成司法职能与社会救助职能相混淆的结果,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其救助的公平性饱受质疑。

因此,对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管理,可以考虑由各级人大设立专门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广泛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阶层人士,拓宽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渠道,还可以拓展救助工作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明确救助基金的救助对象和救助范围

限于我国的发展水平,对所有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都进行救助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适用对象也应当有所限制。目前,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发放对象应当包括:因犯罪造成财产重大损失或人身重大损害,又无法及时从其他途径获得赔偿或救助,生活、医疗出现严重困难的刑事被害人;刑事被害人因遭受犯罪侵害已经死亡,与其共同生活或者依靠其收入作为重要生活来源,无法通过诉讼及时获得赔偿、生活困难的近亲属;因过失犯罪或不负刑事责任的人实施的刑事不法行为,导致严重伤残或死亡的刑事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为协助司法机关追诉犯罪而导致人身伤害的或者因保护他人合法利益而导致人身伤害的被害人。

刑事被害人补偿的国外立法大多将补偿范围限定于被害人的医疗费用、丧葬费用等直接损失,但在我国的被害人救助试点工作中,倾向于将救助视作国家的一种“恩恤”,因而以被害人陷入生活困境并帮助被害人家庭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为目的,事实上并不涉及对被害人损失进行补偿的问题。本文认为,等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救助基金最终会在立法中变为补偿基金,因此,从权利救济的角度来看,刑事被害人救助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为标准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符,应适当扩大救助范围,并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规定最高限额。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救助范围应包括:(1)被害人的医疗及护理费用;(2)受被害人抚养或赡养的人的生活费用;(3)受被害人资助或以被害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被害人的生活费用;(4)因犯罪造成的现实的、个人的、直接的损失。对于仍有较多争议的精神损害的补偿问题,目前仍不予纳入救助范围较为妥当。

我国当前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但是具有建立这一制度的可行性,先行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国对刑事被害人保护和救助的各项制度必将日趋成熟。

注释:

[1]参见:郭久辉、胡锦武:“受害人”需要制度救助,载《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7期,第16页。

[2]袁金彪、陈绍斌: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探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10页。

[3]参见:许建添: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多视角分析,载《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 1期。

[4]参见:徐冰: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制度化救助刑事受害人,载新华网,news.省略/local/2007-01/15/content_5609372.htm ,最近访问时间:2011年11月2日。

[5]参见:山东商报记者:淄博无奈叫停被害人救助 “僧多粥少”成致命处,载大众网,省略/shandong/sdnews/201105/t20110516_6363994.htm ,最近访问日期:2011年11月2日。

[6]参见:郭久辉、胡锦武:“受害人”需要制度救助,载《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7期,第17页。

[7]参见:郭久辉、胡锦武:“受害人”需要制度救助,载《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7期,第17页。

[8]参见:莫洪宪:《刑事被害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9]参见:莫洪宪:《刑事被害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10]参见:赵可、周纪兰等:《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11]袁金彪、陈绍斌: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探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10页。

[12]参见:樊学勇:关于对刑事被害人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郭云忠:试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载《法学家》,2000年第5期。

[13]参见:【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页。

[14]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一从诉讼角度的观察》,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44—345页。

[15]陈彬、李昌林等著:《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16]袁金彪、陈绍斌: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探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10页。

救助基金篇4

我国目前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名,其中50%是儿童。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童白血病已成了“可治之症”,并且疗效良好。但是,高达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许多贫困家庭难以承担。为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白血病儿童救助基金募捐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办发〔2005〕191号)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关爱生命,拯救白血病儿童”为主题的大型募捐活动,以帮助困难家庭的白血病儿童筹集治疗费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募捐活动主要牵头单位

县委宣传部、县教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企业发展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红十字会为募捐活动主要牵头单位,负责募捐工作的具体事宜。

二、募捐范围及对象

从即日起正式启动募捐活动,接受全县机关单位及个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驻足市属单位、部队的捐赠;接受城镇居民和各界人士的捐款。

三、募捐步骤和方法

募捐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

1、由县委宣传部、县教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企业发展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红十字会联合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书。

2、各级各部门要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传达贯彻市政府办公厅渝办发〔2005〕191号及县政府办公室的通知精神,提出切实可行的募捐工作措施和办法。

3、县委宣传部负责,团县委、县妇联配合,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白血病防治和治疗的有关知识;宣传与病魔抗争的儿童、干细胞捐献、为白血病儿童捐款的典型事例;宣传募捐活动的目的意义。使募捐活动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组织实施阶段

1、县级各部门、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本单位职工开展捐献活动。

2、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组织城镇居民、乡镇企业、直属小学和其他社会人员的募捐工作。

3、县企业发展局、县总工会负责组织县内国有企业开展募捐活动。

4、县工商联负责组织县内民营企业开展募捐活动。

5、县教委负责组织直属学校的募捐活动。

6、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倡导医疗机构制定为救助基金资助的白血病儿童实施医疗费用减免的优惠办法和负责组织直属医院职工的募捐工作。

7、县红十字会负责在辖区有关场所设置募捐箱,方便市民捐款。

(三)捐款汇总阶段

1、各级各部门下属单位所收的捐款交主管部门于9月28日前统一交县红十字会。

2、县红十字会将所收捐款及时转交市白血病儿童救助基金会。

四、其他事项

(一)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切实重视白血病儿童救助基金会的募捐救助活动,把组织募捐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好捐助工作。

(二)新闻媒体要对在募捐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广为宣传。

(三)所募集的资金要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全部进入白血病儿童救助基金专户,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擅自截留挪作他用,违者依法追究责任。

救助基金篇5

按照《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一)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二)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三)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四)救助基金利息;(五)其他资金。而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

第一,目前国家对交强险保费收入中的资金提取比例尚无既定标准,各地执行标准各不相同。收取多少、如何收取,由于利益攸关,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看法。交强险是保险公司一项重要业务,其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经营运行中的一个考虑重点,提取资金纳入事故救助基金,直接影响其保费收入。对保险公司而言,当然是希望提取的资金比例越小越好,符合其经济利益。而按照交管部门历年来的情况看,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保险的情况仍大量存在,机动车肇事逃逸情况仍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交通事故伤害人抢救费用成了一笔巨额开支。以笔者所在大队为例:因抢救伤者,在20__年一年即欠下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医药费用达30余万元,这种情况对于交警部门几乎无力承担。因此,交警部门希望能够尽量扩大资金比例,以解决本不应承担的资金缺口问题。

第二,地方上交警部门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和其他交通违章罚款一样,全部上缴财政,然后由财政返还,这在财务管理上毫无漏洞,但却有违专款专用的初衷。《道路交通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依照规定投保后,并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二倍罚款。依照前款缴纳的罚款全部纳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既然对未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全部纳入事故救助基金,财政返还部分却是全部罚款收入的一部分,这其中有多少属事故救助基金,界定不明,交警部门能取用多少无据可依。

第三,依法追偿问题,《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作为一种提前垫付性质的资金运行活动,救助基金的出发点是资金垫付,而不是资金给予,因此,责任人应当依法偿还。这就要求基金管理方必须依法采取措施向事故责任人追偿预先垫付的资金,以寻求基金的保值,而不至于使责任人逍遥责任之外,同时导致资金缺失。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支付往往由交警部门出面,但在追偿方面,交警部门有心无力,尤其遇到肇事方根本无力承担时,追偿方(交警部门或基金管理机构)无可奈何,造成的资金空缺日积月累,将会越来越大。

根据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救助基金的来源尽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具体操作仍存在不少制约,需长期摸索,积累经验。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有两个:

一是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一)建立基金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建立基金管理机构是规范基金管理,使之处于有序状态,并高效运行的有效且必须手段。作为货币资金,在其运行活动过程中,需要监督、调节、有效发放,并达到其根本目的,实现专款专用,切实投入到道路交通事故救助之中,确保受害人权益。同时,救助基金来源分散,必须归口管理,统一进笼子,方可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其公益性、救抚性的职能作用,不至于引起财务混乱,从而确保基金的诚信度、稳定性和服务质量、服务工作的正常化。

(二)基金管理机构的归属需明确

目前,国家尚未成立统一运行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组织管理机构,相关细则尚未出台,各地交警部门正 在积极筹备,大体情形是由交警部门筹集资金,自行支付、自行管理。按其发展趋势看,将基金管理归属于交警部门的可能性较大,也有利于基金作为货币资金在特定的情况下及时使用,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了运行中的环节,但同时暴露了一个缺陷——监管难以到位。这完全取决于交警部门的自觉性。按当前形势,如果将救助基金归口其他部门管理,中间环节太多,又不利于救助工作的顺利、快速开展,由国家成立统一的基金管理机构也不现实,尽管这是发展目标,但仍需假以时日。因此,将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归警部门仍是目前上选,可在加强财务审计,严格专款专用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监管、督促规范运行。

(三)明确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责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主要职权是:依照法律法规对基金的收支及运行活动进行管理。包括征集、追偿和管理资金三大块,并负责对基金使用的审批、审查,同时,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基金预算和规划,确保基金依法、正确、高效运行。

(四)出台基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无论基金管理归口哪个部门,或者是成立独立机构,既然基金已经存在,其管理办法必须尽快出台,并同步跟上。《交强险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救助基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保监会、国务院、公安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制订试行。”各地交管保险和卫生系统均在观望、等待。在国家未出台救助基金的管理办法之前,交管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妥善保管和使用好基金,并做好基金的筹集工作和宣传工作。

救助基金篇6

省政府同意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救助基金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

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安徽省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皖政〔1999〕27号)精神,为妥善解决参保人员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现就建立城镇职工医疗救助基金(以下简称“医疗救助金”)提出以下意见:

一、医疗救助金按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地区建立,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含退休人员),都要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医疗救助。

二、医疗救助金原则上由用人单位缴纳,或由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双方共同缴纳。个人交纳的部分一律由单位代扣,由单位统一缴纳。具体缴纳标准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

凡符合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范围的单位,缴纳医疗救助金,从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中列支。

三、用人单位应在年初缴纳参保人员当年全部医疗救助金,方可享受医疗救助。医疗救助金由地税部门征收。

四、医疗救助金主要用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患大病、重病时,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要确定医疗救助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医疗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医疗救助金中解决,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医疗救助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个人负担的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确定。

医疗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额可与参加医疗救助的年限挂钩,对连续参加医疗救助达一定年限的单位和职工,其医疗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额可以适当提高。

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由单位或其他途径解决。

五、各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救助人员的医疗服务管理。对享受医疗救助的人员,就医、用药、诊疗项目范围以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等,原则上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并根据基金收支情况及病情病种合理确定。

六、医疗救助金要纳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挤占挪用。

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救助金的管理和支付,并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

救助基金篇7

交通事故中,肇事方无经济赔偿能力、肇事司机畏罪潜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特殊而又常见的交通事故,不仅给受害当事人心灵上带来巨大创伤,同时也使一些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财政厅、浙江保监局、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省农业厅联合制定的《浙江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省、市、县(市)三级政府正在按规定组织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这也意味着,今后我省各地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有望得到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

“救命基金”艰难出台

“有钱没钱先救人,没人出钱基金垫。”在车祸中,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对那些因肇事方无经济赔偿能力,或肇事司机逃逸,或医药费昂贵等陷入困境的特殊交通事故受害方而言,无疑是“救命钱”。

从我省情况看,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2005―2008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为6881人、6619人、6095人和6881人。而2009年我省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390起,造成5689人死亡、2548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846.3万元。

每一起交通事故背后,都可能是家庭崩溃,孩子成为孤儿、老人无人赡养。交通事故,给死伤者家属带来失去亲人的痛苦、生活上的困顿,更可能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不少受害人需要及时救助,但由于种种原因,再加上尚未设立救助基金,受害者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些医疗机构垫付的抢救费用也无法得到及时补偿,产生了大量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人民、上访不断,每年‘两会’的提案、建议不少,要求政府尽快建立救助基金,切实关心受害者的疾苦。”参与试行办法制定工作的省财政厅外债金融处副处长郑可青告诉记者。

据了解,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最早见于2004年5月1日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该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随后出台的实施条例第九十条规定:“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从立法的本意来看,救助基金原本是给抢救伤者增加双重保险。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太过原则性的规定遭遇了操作过程中的诸多尴尬:救助基金的钱从哪儿来?基金管理机构由谁组建?具体怎样实施?垫付条件如何?需要哪些手续?

由于欠缺具体的配套规定,救助基金在实施过程中显得“徒有虚名”,一直停留在法律文本上。这项原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制度也一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06年3月1日,国务院第127次常务会议通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该条例进一步明确,国家设立救助基金,并由财政部会同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制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该条例还对救助基金的来源进行了规定。

时隔3年之后的2009年9月,财政部、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联合颁布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施行。

据相关人士介绍,虽然我省在2006年3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救助基金,但受国家层面的配套规章迟迟未出台影响,省级层面并没有制定救助基金的统一管理办法。

近年来,我省杭州、台州、嘉兴、绍兴、金华各市,以及兰溪、浦江、桐乡、海宁、海盐、安吉、永嘉等县(市)虽然也相继建立了救助制度,但由于救助基金来源单一,资金不足,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2010年7―11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检查,并将社会救助基金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在省人大的监督下,在省政府的重视下,经努力,省财政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制定了试行办法,并由省政府办公厅于2010年7月23日转发各地执行。”郑可青对记者说,试行办法的出台,进一步健全了我省社会救助体系,也标志着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设立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

筹集渠道多 垫付有限制

我省试行办法所规定的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据郑可青副处长介绍,与兄弟省份的救助基金制度相比,我省的办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建立救助基金,资金的筹集是头等大事。郑可青告诉记者,2009年9月财政部、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联合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地方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救助基金孳息;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社会捐款和其他资金。

“与五部委的资金来源相比,我省的试行办法还增加了小型客车号牌号码公开竞价所得价款和地方政府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这样就能确保资金的稳定性,也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郑可青说,试行办法还明确,救助基金可以接受社会捐款,“这体现了政府构建道路交通事故救助体系充分调动民间与社会力量的崭新理念。”

救助基金本身就具有人道主义捐质,建立政府引导机制是救助基金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对于如何运用好这笔基金,将此真正用在刀刃上?我省的施行办法进行了许多创制性的规定。

据了解,在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各省不尽相同。有些省份在省财政厅下属处室加挂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的牌子,它不是独立的法人,所以也就无法对救助基金进行追偿。同时,由于是兼职的,人员配置往往也不够。而另外一些省份,虽然出台了救助基金管理办法,但基金管理办公室没有经过当地编委办的严格审批,这就导致了在基金管理办公室工作的人“心中无底”,影响了工作的有序开展。

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2006年通过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就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基金管理机构。此次出台的试行办法更明确规定,各地应成立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部门,这就能够充分保证人员、经费,确保救助基金长期有效运行。

如果使用该基金没有合适的约束,那么肇事者认为自己因贫困而达到了救助标准,反而在开车时抱有“撞了有基金赔”的心理,那么也就违背了设立救助基金的最初目的。为此,郑可青副处长告诉记者,试行办法第十四条对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为防止政策出台带来的道德风险,防止极个别肇事者有钱也不赔付,试行办法进行了规定,只有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当事人和法定连带责任人暂时无支付能力而需要救助的,并且符合三种情形之一的情况下,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才应该垫付有关费用,否则道路交通事故中当事人和法定连带责任人会产生对救助基金的严重依赖性,对救助基金产生极大的压力。”

这三种情形是:(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高速公路因线型和全封闭的特征,其发生事故地点到最近出口处往往要跨县区,从救死扶伤和最大限度降低伤者的死亡率出发,一般不可能返送到事故发生地所属县(市)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为了防止事发地与抢救地不一致的情况,试行办法还特别规定,高速公路上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人身伤亡的救助,由事故发生地所在的市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垫付相应费用。

“比如,在诸暨市出事了,到绍兴杨汛桥出口才能下,到绍兴县医院进行抢救,这样,由绍兴市统一垫付,既能提高效率,同时,市里的基金比县要充裕,也有利于维护受害人的权益,毕竟,不能因为抢救费用的原因而耽搁救治。”郑可青解释说。

一场大雨,一场车祸,一名年约六旬的男子死在车轮下,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哪里。2009年3月,台州市三门县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让当地警方陷入难题:受害人的赔偿金该交给谁呢?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交通事故死亡人员身份无法确认的,参照城镇人口赔偿标准,其损害赔偿金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存保管。”因此,对无主或无法确认身份的死亡人员的损害赔偿款,试行办法作出明确规定,由当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存保管,账目永久保存,一旦找到法定亲属,按照有关规定将损害赔偿款支付给法定受益人。

此外,试行办法还明确,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对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的垫付申请进行审核时,有权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殡葬机构等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核实情况,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基金使用接受公众监督

当记者如约来到郑可青的办公室时,他和他的同事正为交通事故救助制度培训的事情忙碌着。“救助制度是一项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政策性强,我们将于9月中旬举办培训班,让各地市吃透文件精神,尽快熟悉试行办法的各项规定。”

应该说,试行办法的出台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完善和落实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将会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也是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个过程。

“由于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涉及财政、保监、公安、卫生、农业等多个厅局,因此,下一步应该尽快成立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便开展基金各项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还将根据各地反映的情况,制定更为详细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

与政策制定者不同,广大的老百姓对基金使用的便捷和安全情况更为关心。

据介绍,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的基本程序是:需要救助基金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当事人抢救费用及垫付情况书面告知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垫付通知和医疗机构垫付尚未结算抢救费用的申请及相关材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按照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以及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进行审核。对于符合垫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账户;对于不符合垫付规定的,不予垫付并向医疗机构说明理由。

郑可青告诉记者,救助基金承担的是一种社会救助职能,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性和优抚性,而不具有赢利、增值功能。从这一层面考虑,救助基金只能对交通事故受害者提供最低限度的补偿,而不可能全包全揽。“其救助的内容不会过多地涉及财物损害,更不会涉及精神损害,而是偏重于补偿身体损害的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医院对交通事故伤员、无主病人、无钱病人见死不救的现象并非个别。试行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

“保证每个伤员的医疗和生命权利是医院的职责,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因此,设立救助基金正是政府强调医院见死必救,解决医院医疗费用瓶颈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郑可青说。

杭州的一位市民胡先生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对于及时救助车祸中的受害人作用极大,但公众最担心的就是基金的“安全”,希望基金管理机构能做到切实的公开、透明,让群众满意、放心。

救助基金篇8

第一条为扎实有效开展城市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通知》和《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做好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因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困难及问题。

第三条城市医疗救助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实行属地管理。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三)多方筹资,多种方式。

(四)量力而行,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

第二章医疗救助对象

第四条现阶段救助对象为具有我市城镇居民户籍的下列贫困群众: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

(二)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三)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

第三章医疗救助范围

第五条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当年累计医疗费用或因患重病住院一次性医疗费用,在扣除临时救济、社会互相帮困等之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救助。但个人当年累计享受的救助金额原则上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救助标准。

第六条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本项医疗救助范围:

(一)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的甲类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外的费用。

(二)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四)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

第四章救助标准

第七条凡属于医疗救助对象且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对其当年在规定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予以救助。救助对象当年累计享受的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超过3000元按3000元计算)。具体为:

(一)医疗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在乡镇、街道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起付线为100元,县(市)级的为300元,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为500元,救助标准按规定范围内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总额的60%给予救助。

(二)除“三无”人员外,其他人员在乡镇、街道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起付线为300元,县(市)级的为500元,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为1000元,救助标准按规定范围内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总额的40%给予救助。

(三)救助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按每例300元给予救助。

(四)救助对象为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的,每月按300元给予救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发放程序

第八条符合条件的医疗救助对象,由本人或户主向市民政局提出申请,凭身份证、户籍证明、《福建省城市居民最低保障金领取证》、《优抚对象定补证》、《革命五老人员定补证》等有效身份证明,提供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内的收费凭据、疾病诊断书及必要的病史材料、社会互助帮困证明、医疗保险统筹费用结算单等。市民政局负责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对符合条件的,将人员名单报送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社会福利机构“三无”人员申请医疗救助,由所在社会福利机构负责审核,直接报市民政局审批。

第十条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根据民政局确定的医疗救助对象名单,负责审核救助对象提供的相关就医材料,并结合医疗救助范围、标准,审核确定救助金额,做好救助金的发放工作。

第十一条市民政局应将享受医疗救助的人员名单、救助金额、救助金的发放情况每月张榜公示一次,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六章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二条城市医疗救助的指定医疗机构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救助对象凭《福建省城市居民最低保障金领取证》、《优抚对象定补证》、《革命五老人员定补证》及社会福利机构出具的证明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参照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第十三条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四条医疗救助对象患疑难重症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按我市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第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不得要求医疗救助对象支付按规定应予减免的费用。

第七章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六条市级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通过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以及其它资金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第十七条市财政局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并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对各项来源的基金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市民政局设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核拨。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专帐,用于办理救助资金的支付和发放业务。

第十八条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其筹集、管理和使用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民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七章组织与实施

第二十条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要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民政部门管理,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第二十一条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和管理城市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第二十二条市财政局会同市民政局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规定。市财政局根据审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基金拨付到位并予以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市卫生局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卫生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救助基金篇9

一、医疗救助的对象和救助标准

医疗救助对象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

医疗救助标准:

1、对农村五保户和享受40%救济费的在乡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本人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范围内自负医疗费用只要超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起付线的,在享受合作医疗补助的基础上,即予每人救助100元。

2、医疗救助对象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范围内自负医疗费用在3万元以上(含3万元)、4万元以下的一次性救助1000元;自负医疗费用在4万元以上(含4万元)、5万元以下的一次性救助2000元;自负医疗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含5万元)一次性救助3000元。

二、医疗救助的申请和审批

㈠医疗救助对象需要医疗救助的,由申请人(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病史材料、按规定领取合作医疗补助凭证复印件(需市合管办加盖公章)、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由所在地的行政村或敬老院直接报乡镇人民政府。

㈡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及相关资料与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逐项进行核对确认,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上报市民政局农村医疗救助办公室。

㈢市民政局会同市卫生局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核准其享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㈣医疗救助申请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于每年12月底前集中报送市民政局审核。

三、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㈠医疗救助基金通过以下渠道筹集:

1、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

2、市民政局每年从社会福利公益金留成中安排10%;

3、市慈善总会每年从慈善基金中安排10万元;

4、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补助;

5、鼓励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捐赠或捐助;

6、基金利息收入;

7、可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五保户以及其他困难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缴纳个人费用有困难的,由其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在规定时间内缴纳。

㈢市财政局设立救助基金财政专户,筹集的医疗救助基金应及时全额划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市民政局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支出专户,具体办理救助资金的支付业务。

㈣市民政局应根据医疗救助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向财政局报送救助资金用款计划,财政局根据核准的用款计划,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民政局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支出专户。市民政局及时足额将资金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

㈤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当年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使用。

四、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由市民政局具体组织实施,市财政、卫生、审计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㈠市民政局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办公室,处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日常事务。

㈡市卫生局要督促全市各类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救助对象的病情需要,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㈢市财政局负责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审查批准民政局报送的医疗救助基金年度决算报表,加强财务监管。

㈣市审计局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实施审计监督,确保医疗救助基金的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五、医疗救助的监督与惩处

㈠农村医疗救助经办机构、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和医疗救助对象,必须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救助基金篇10

第一条根据《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市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府〔〕355号)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医疗救助的指导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第四条医疗救助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实行属地管理;

(二)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三)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五)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第二章医疗救助对象

第五条医疗救助对象是指具有本区户籍,符合救助条件的居民。救助对象包括:

(一)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及五老遗属,革命“五老”人员指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三)散居或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含孤儿),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人员。

(四)重度残疾人以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各类残疾人。

重度残疾人是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参与社会生活和自理困难的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人员。

(五)享受40%救济的60年代精简老职工。

(六)低收入家庭,指经街道和社区认定,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市低保标准两倍以内、未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

(七)市委、市政府要求落实的其它救助对象。

第三章医疗救助标准和范围

第六条医疗救助对象享受的医疗救助范围包括:

(一)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救助对象(低收入家庭除外)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需个人缴纳的费用,由政府给予全额资助。低收入家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有困难的,由政府酌情帮助解决。

(二)住院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含住院分娩)发生的、属于医疗保险可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含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医疗基金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金额后,给予按个人自付部分80%的比例、年累计不超过30000元的救助。

(三)特殊门诊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发生的、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可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含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医疗基金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金额和参保人员自付医疗费用困难补助后,给予按个人自付部分80%的比例、年累计不超过20000元的救助。

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范围参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确定。

(四)日常救助。按照《关于启动“安康计划”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小额医药补助的通知》(民〔〕39号)相关规定执行。

(五)定额救助。救助对象因病需住院,确实无力缴交住院押金的,可根据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及住院建议,经调查审核后,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定额救助,帮助其及时住院治疗。

第七条下列情形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以外的费用。

(二)因违法犯罪、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保健等发生的费用。

(四)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的医疗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抢救费用除外)。

(六)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情形。

第八条下列费用在审核医疗救助时应给予扣除:

(一)医疗机构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二)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区“村改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三)政府的其他医疗补助金和社会各界已经捐助帮扶的救助资金。

第九条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区红十字会、区慈善会要加强慈善资金的募集工作,对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给予慈善救助。

第四章医疗救助申请和审批程序

第十条符合医疗救助申请条件的对象可随时提出申请,实行动态审批,各部门应按规定的程序及时给予审批办理。

第十一条申请人或委托人需提供以下相关资料:

(一)户口簿、身份证、社会保障卡、低保证、五老证、优抚证、40%救济证、二代残疾证等证件原件和复印件;

(二)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收费专用票据(发票)、疾病诊断书以及必要的病史材料;

(三)接受其它单位及社会扶贫帮困资助情况的说明。

第十二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一)申请参加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所需缴纳的费用程序:低保对象及残疾人按原有程序及经费渠道办理;其他救助对象(低收入家庭除外)凭缴款发票到社区居委会申请,经街道审核后,汇总上报区民政局审批,所需经费由街道先行垫付,年终从区安康基金中结算。

(二)申请住院救助、特殊门诊救助、日常救助程序:

1.推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一站式”服务,救助对象持社会保障卡、低保证、五老证、优抚证、40%救济证、二代残疾证等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垫付应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再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区安康中心依程序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预付资金并定期结算。

2.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一站式”服务未正式实行前,救助对象按照以下规定办理医疗救助:

(1)本人或委托人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交有效收费单据、住院医疗费用汇总清单、疾病诊断证明、病历或出院小结等,经社区居委会入户调查,对申请人家庭成员及收入情况、患病情况、社会资助等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报街道办事处审核。

(2)街道办事处审核后,符合条件的上报区安康中心复核,不符合条件的经由社区居委会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区安康服务中心对街道上报的申请材料全面审核汇总后送区社保中心,由区社保中心对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

(4)区安康服务中心依据区社保中心的审核意见,提出补助建议后统一汇总上报区民政局审批,报区安康基金领导小组备案。

(5)对符合条件最终予以救助的,由申请人所在社区居委会张榜公示(对象姓名、救助标准、救助金额),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无异议的通知其本人或委托人凭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到街道办事处领取救助金;经复核不符合条件的退回街道办事处,经由社区居委会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定额救助程序:救助对象因病需住院,确实无力缴交住院押金的,由本人或委托人提交疾病诊断书及住院建议等资料,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经社区居委会入户调查后,不符合条件的当面告知申请人,符合条件的上报街道办事处,经街道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街道垫付定额医疗救助金,并报区民政局备案,每月从区安康基金中给予结算。

第五章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十三条医疗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为区安康基金。区安康基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拨款、社会捐赠资金及专户存款增值部分。

第十四条区政府每年至少安排300万元作为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由区、街财政各承担50%,街道承担部分年终通过体制上缴。

第十五条区民政局根据医疗救助对象人数和救助基金筹资负担情况等,编制年度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和使用计划等,经审批后执行。

第十六条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基金的,依法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组织和实施

第十七条医疗救助实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第十八条各有关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密切配合,加强制度衔接,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十九条区民政局负责牵头协调和组织实施医疗救助工作,并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对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检查监督。

第二十条区财政局会同区民政局,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并检查监督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二十一条区卫生局根据其职责,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和协调,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落实医疗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宜诊疗技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第二十二条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管理工作和救助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二十三条区残联负责残疾人的认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十四条区审计局依法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审计监督,促进资金管理和使用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