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诗十篇

时间:2023-03-28 23:30:08

友情诗

友情诗篇1

关键词:李白 诗 友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76-02

李白的诗歌在那个诗意纷飞的年代里是一朵奇葩。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他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是唐诗的巅峰,他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美丽。

他的诗歌在盛唐大放异彩。他的成名和他成长的年代有关。唐代科举进士以诗赋取士,这恐怕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大原因,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看,这一政策也正促使了游学的兴盛。读书人外出求学,改变现状,谋求富贵的目的是自古有之,唐代更是兴盛。那么这些人在远游的途中难免要相遇,难免会惺惺相惜,而且往往都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作为诗人,最拿手的方法就是通过“诗”这种载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这一方面,李白尤是如此。他壮岁出川,远游江河,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他在政治仕途中失意,却在朋友交往中收获颇丰。与朋友的诚挚友谊,便是他远游过程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于是他为朋友写下了多少诗篇,也为后人留下了几多感叹。他和朋友的情谊辉煌了整个盛唐,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就让我们在时光中穿行,去寻找那些美丽的乐章。

1 深深的情谊与对自然的赞美

要从李白的远游谈起,就不能不说起《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据说是李白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时的的作品。尽管诗意是对月抒情,却将月拟人化了,变成了对友人,对家乡的思念。尤其是首尾两句交相呼应,看到山月随着江水跟自己远去,诗人的心中涌上一种思念之情,想起留在家乡的友人,思人恋月,惜别之情顿时充满全诗。

此类诗歌尽管没有指明友人是谁,却是李白友情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把深深的情谊融入自然,美丽的自然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如《金陵酒肆留别》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再如《渡荆门送别》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写得率真自然,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震撼的感受。这些诗不仅是为友谊而写,更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情感的流露。

2 赠诗与友情

李白在远游生涯中曾有“饮中八仙”、“竹溪六逸”等称号,这可见他结交的人很多,而且范围很广,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都是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结交的朋友总有天各一方的时候,尤其对于李白这样远游之人,更是经常面对离愁别绪。那种对朋友的怀念,对知音的惜叹,甚至对平凡之人的感慨如何来表达,只有寄赠诗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对于这些欣赏他以及他欣赏的人,诗人更是将诗歌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写下了许多至情诗篇,至今被人广为传颂。这些赠诗相对于上一部分来说,更能体现李白对友情的看重。如被人历来传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说李白的结交范围之广,从这首诗中就可见一斑。相传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了一封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旅游,“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对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来说当然欣然前往,等去了才发现上当,但村民汪伦的热情好客让他深受感动,以至于离别之际倍受感动,以潭水之深度尚不及朋友情深,这样看似普通却耐人寻味的句子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道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自然而又情真,成为送别之经典。

再如这首《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的一生仕途曲折,曾屡试不第,后来遁入自然的山水田园之中。他尽管大李白十多岁,但和李白的性情相同,情谊非常深

,可谓忘年之交。这首诗就写于两位诗人心灵情感互通之时。因为孟浩然的诗名早已誉满天下,所以诗歌正如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开门见山,以灵动的真情描绘了一幅隐士图。尤其巧妙化用《诗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由可爱归结为敬爱,生动传神地体现出高度的欣赏,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后世竟有无耻小人由此传言李孟两人有断袖之癖,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玷污唐诗,玷污纯洁的友谊。

至于《沙丘城下寄杜甫》更是成为了李杜君子之交的友谊见证。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歌以自问开头,追忆往事,竟达到欲醉不能,欲歌无心的地步,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答案,联系之前与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我对君的思念之情犹如这一浩荡的汶水一样,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然南行,相思无尽,幻化出绵绵情谊流淌在后世千年。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却演绎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是唐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洛阳相会使他们产生了亲如兄弟般的友谊,二人互相寄赠的诗篇,至今仍广为流传。

要说李白的此类诗歌代表了李白一生对友情的看重,可举诗句的还有很多: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深情;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之关怀;如“升沉应以定,不必问君平”之劝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之悲痛等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李白对友谊所流露出的真挚的感情。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友情的诗人。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是高傲的,放浪的,不拘礼的,也是最没有成规成矩的人,但是李白也儿女情长,他是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性情中人,因此他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阅读李白诗歌中的这些友情篇,我们看到诗背后流露的是一种非常纯真的友情美,这友情美是一种人性精神的表现。我们的心常常为诗中所流露的真挚友谊而感动不已,以致产生共鸣与鼓舞。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为人,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我们相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友谊存在,也就有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存在。就让我们在这些真挚情谊的感动下,传承文明,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大出版社,1996.

[2]古诗分类鉴赏系列.友谊篇[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3]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

友情诗篇2

在冬夜的灯下翻阅唐诗。你会发现唐诗里有那么多春树暮云、红炉绿酒般的友情,教人读了也很想叫上朋友一起游园、小酌、品茗、清谈,或者只是相坐无言……

《临湖亭》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这是正在和朋友游玩辋川别业的湖上所作了。泛舟、饮酒、赏花,友情如花盛开,如酒芳醇,此情此景教人看了好不惬意一

所以是悠悠湖上来,闲适愉悦的心情尽出。四面芙蓉开,莲花就在四周缓缓的、粉粉的、盈盈的盛开。四面皆莲花,这是诗人天然流露的禅定之心了。

和王维这诗风格最相近的,是白居易的一首――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本是邀请朋友来一起小酌一杯的,可是诗却比酒来得更醇浓,也更让人陶醉。我并非酒徒,可是读了此诗好生羡慕,很想隔了千年时光,逆流而上,回到唐朝,急急奔到老白的家里,把那诱人芳别的绿蚁酒细细品尝。

酒是绿蚁新酒。据说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为“绿蚁”。炉是红泥小火炉。小巧、朴素。红火映着绿酒,在寒冬里温暖着烘烤着一干朋友们的身心。屋外朔风凛冽,天空彤云密布。屋内三两个朋友,饮酒,题诗,作画,弄琴。夜色阑珊,酒至微醺,谈兴正浓,北风敲窗,推窗望去,但见――窗含东坡千秋雪,那碎琼乱玉已经在沸沸扬扬地漫天飘摇,天地之间银装素裹,冰雕玉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除了围炉对酒当歌,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磨这欲雪的黄昏,大雪的长夜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喜欢纵酒和云游的李白,就曾在诗里感慨只有酒,而没朋友共饮的落寞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杜甫也曾在他的《对雪》里为战乱动荡、有酒无朋而茫然愁苦: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这倒是和我的某种观点不谋而合了。我就这么看去哪里旅游,赏什么风景,什么山、什么水、什么草、什么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 同分享。那么喝酒也该是这样了,饮的是绿蚁,是红酒、白酒、米酒、扎啤自然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同桌对饮。

给友人发出小聚的邀请,短信内容就是那首诗的后两句好了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婚姻是一份需要沉淀的礼物

郑连根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被人们说滥了的老话:每当绚烂的激情遭遇现实的侵袭和磨砺,这样的感一慨便脱口而出。不过,人又是如此不知悔改,即使悲苦、凄凉再多,在通往婚姻的道路上还是拥塞了熙熙攘攘的身影。

说白了,婚姻就是一纸契约,两个相爱的人承诺一起生活,并且希望这个诺言能遵守一生一世。不过,这个承诺有法律效力,所以,要背弃需要付出代价并花费力气。好多人对婚姻生活渐生不满,甚至心猿意马、墙外开花,可当真要挣脱这份束缚,却又徘徊犹豫、望而却步。英国性学家蔼理士说,人是单婚多恋的动物,有限的精力使我们只适合组建一个家庭,但情感上的多重需要又驱使人们追求吸引自己的恋人。从生物角度考察,这样的判断不无道理,但“保此道者不欲盈”,想要婚姻美满,就不能过分释放个人的生物望。什么事情,做满了就离灾祸和伤害不远了。

我们生物性的欲望,是受基因控制的。有时,它是披荆斩棘的动力;有时,它是我们体内最大的敌人。在古希腊神话《奥德塞》中,有一个关于自我斗争的美妙故事。故事讲道:奥德塞在洗劫了特洛伊之后凯旋而归,途中他所率领的船只要遭遇海上女妖塞壬,而塞壬的歌声优美动听,航海者听后会不由自主地靠近她所在的岛屿,最终导致船只触礁沉没。奥德塞将自己绑在桅杆上,又让船员用蜡封堵了他们自己的耳朵。这样,奥德塞聆听了塞壬美妙的歌声,却既不能移动也不能向船员下达危险的命令。正是这种预先的精心安排,让奥德塞欣赏了歌声却又逃过了灭顶之灾。欲望的诱惑容易使人屈服,但是运用智慧的方法事先加以控制,就能化危险于享受之中。

友情诗篇3

蓦然回首,伊在灯光阑珊处。)

在茫茫的人海中,我邂逅了你-

在芸芸的众生中,我遇上了你-

在湍急的人流中,我选择了你-

我欢呼着,我来了,我来了!

你微笑着,来吧,来吧——

我们成了好友,成了朋友。

好友,好的朋友。

多么亲切的名字,

多么温馨的名字,

多么浪漫的名字,

多么高贵的名字,

多么纯洁的名字,

我要高声赞美你!

你的家园,令我陶醉。

黄梅盛开,荷花怒放。

蝴蝶纷飞,歌声悠扬。

栢涛阵阵,溪水潺潺。

我徜徉在这繁花似锦的乐园里,

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去-

你的藏品,让我称奇。

有牡丹画卷,有小说书籍。

有绝美诗篇,有医疗知识。

有养生学说,有喻世哲理。

有授课书稿,有杂说文集。

我徘徊在这琳琅满目的珍品之中,

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去-

你的魅力,令我感动。

你是大师,不嫌新兵。

你是方家,不弃学生。

你屡枉顾,指我航行。

你游海外,赤心依红。

我倾倒在你圣洁的灵魂下,

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去-

啊!好友,我的好朋友!

你是最高雅的殿堂!

你是最璀璨的明星!

你是最至纯的君子!

你是最美丽的天使!

友情诗篇4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动乱,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住毒频攴昀畲蟆罚弧坝觥保?缥馕耙档摹队鼍捎选罚弧盎帷保?缥びξ锏摹痘瓷舷不崃褐莨嗜恕贰H?撬捅鹬坑讯?惴⒁酪啦簧嶂?椤U饫嗍?鞒S谩八汀保?缤醪?摹端投派俑??问翊ā泛屯醪?涞摹端筒袷逃?罚弧氨稹保?缧浑椎摹侗鹜踟┥?妗泛秃窝返摹队胨站诺卤稹罚弧傲簟比缫肚宄嫉摹逗厥コ?ち舯稹泛土醭轿痰摹睹?愣?ぞ票吡敉?晷煸莆荨贰4送饣褂辛秸呓钥捎玫挠小笆尽保?汀俺辍钡鹊取G罢呷缤醢彩?摹妒境ぐ簿?罚缓笳呷缰煲妥鸬摹冻旰橐臁贰W钗?腥说氖恰凹?焙汀翱蕖薄G罢叩摹凹?辈⒎侵溉耍??羌?街坑训氖?鳎??干?寄钪坑阎?椤H绨拙右椎摹独肚沛浼??攀?罚骸袄肚糯貉┚?槿眨?亓肭锓缥胰ナ薄C康芥渫は认侣恚??饺浦?倬??!比??潭?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的好朋友。刘?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政,对刘?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的敬佩和同情。刘?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

友情诗篇5

[关键词]莎士比亚 “商籁” 里程碑

“莎翁”是对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尊称,“商籁”就是“Sonnet”的音译,也称“商籁体”,意译为“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原是中世纪流行在民间的抒情短诗,是为歌唱而作的一种诗歌的体裁,十三世纪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诗人采用了十四行诗并赋予严谨的格律。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介绍到英国之后逐渐风行起来,到十六世纪末,这种诗体已成了英国诗坛上最流行的诗体,许多十四行诗诗人诞生了。在英国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他的诗不仅在英国的抒情诗宝库中,而且在世界的抒情诗宝库中,保持着崇高的地位。梁宗岱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卷首介绍中概述:“他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坛上的一颗明珠。就其艺术力量和意象的丰富而言,足以和他的戏剧媲美。”的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许多方面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热情地讴歌了友谊和爱,青春和美;他们所包含的不仅是感情,还有诗人深邃的思想。它感情丰富,寓意深刻,语言优美,节奏鲜明,是诗人进步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生动反映。笔者拜读过不少莎翁的十四行诗,而感觉最有趣的,莫过于第126首了。因此,笔者欲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诗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该诗的结构造型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严格韵式、抑扬格、五音部、由十四行构成的诗体,其中有三个诗节(quatrain)和一个对偶句(couplet),压韵方式为“abab,cdcd,efef,gg”。然而,莎翁154首十四行诗中的第126首却是个例外,它只有十二行,由六个对偶句构成,其压韵方式为“aa,bb,cc,ee,ff”。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每一首的最后两句(对偶句)是整个诗最为精彩的点睛之笔,也是对该诗的总结。众所周知,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这些诗从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从第一首到第126首,这部分是诗人写给一位男青年的。因此,第126首作为这部分的跋(envoy),用了六个对偶句,形成了大总结,是126首诗的结语。有的论者猜测说,因为这是诗人献给爱友的最后一首诗,所以改变了章法,形成了奇特的结构造型。也正是因为这种异离于正常十四行诗的做法,才显得格外令人注目,在整个诗集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该诗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其实只有六个对偶句,共十二行,而不是一首标准的十四行诗。这里,诗人警告他的爱友说,虽然现在由于自然的帮助,他能据有时间给他的一切美,但他仍须留心,因为自然的能力也受时间支配,到最后,她也不得不放弃她最心爱的宝贝。第1行,“孩子”:对方在诗人眼中仍然年青;“沙漏”及第2行中的“小镰刀”指时间之易变与不留情,现在这些东西在他爱友的掌握之中,即他爱友的美不易衰颓;第3行:爱友在时间的进程中不但没有衰老,反而长得更美了;第5~8行:自然所以守牢他的爱友,就为了要与时间挑战,证明时间对他爱友是不能加以损害的;第6行:用维持爱友的美而拖住他;第7,9,10等行内的“她”指第5行中的“大自然”; 第10~12行:自然不能永远守牢他的爱友,她最后总得向时间低头,把他的爱友交付与时间。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爱友的一系列十四行诗的最后一首,也是这126首诗的结语带着悲观色彩的结语。莎士比亚用这首诗(Sonnet 126)结束了对爱友(男青年)的友谊和爱情。

三、该诗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从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首到第126首,这部分是诗人写给一位男青年的;第二部分从第127首到152首,这部分是诗人写给一位“黑女郎”的;第三部分是第153首和154首,这部分与上述题材无关,像是对希腊格言诗的翻译或仿作,据说是诗人用来寄托爱神的。不难看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基本上都是歌颂友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诗人情真意切地投入了自己,既礼赞了友情,又表白了爱情,注入了个人较深的感受,因此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诗人在这些歌颂友情与爱情的诗歌中,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的最高标准:真、善、美及这三者的结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除了强烈的感情之外,还有深邃的思想,反映了他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这些思想在否定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和神权的基础上,赞扬了人的个性,宣称人的平等,赋予了人和人生以新的内容和意义,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最高水平。

莎翁“商籁”之126,以其特殊的结构和独有的韵律,吸引了许多读者的眼球。它是一个转折点,位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第126首之前的十四行诗中有四个很突出的方面:(1)表达“时间”的词语出现得非常多,而且常被描述为是青春和美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不过,这敌人是可以战胜的,战胜了它就可以永保青春;(2)用诗表爱。诗人在诗中倾诉着自己对爱友的爱,犹如世间上的许多爱情一样,他的情绪上下波动,一阵甜蜜一阵忧伤。诗人直接地表示,“(第76首)你和爱情就是我唯一的主题。”;(3)诗人在十四行诗中大量的引用了比喻,那些喻体,好像一听到招呼就展翅飞来,而且还知道自己应该落在哪一个位置上,生动,真实的反映了诗人要表达的主题;(4)诗人很善于写时间的流转,即春夏秋冬的变化和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在第126首之后的十四行诗中,诗人的爱情转移到了一位“黑女郎”身上,这个女子放荡,性格怪戾,多情,善于折磨人,不美却蛊,而“我”呢,一度对她痴心不已,弄到自己伤痕累累却还是甘愿如此,得不偿失。因为她,诗人和爱友之间发生了分裂,最后落得一无所有。有个别论者对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所描写的爱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诗人在第126首诗的前后描写的爱都是不健康的:之前是他对爱友(男青年)的过分暧昧,有同性恋的倾向;之后是他对“黑女郎”(妓女)肉体的过分迷恋,有狎妓的行为。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共同认可的:莎翁“商籁”之126是他描写爱情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分界线,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谢祖均,英语修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友情诗篇6

莫友芝文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莫友芝的学术渊源首先是受他父亲莫与俦的影响。莫与俦(1763~1841),字犹人,贵州都匀府独山州人,嘉庆三年中举,嘉庆四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时,莫与俦得与汉学大师相师友,莫友芝在《清故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县知县贵州遵义府教授显考莫公行状》(以下简称《莫公行状》)中说“:盖公少时所治,唯取士五经,及成进士,座主则相国朱公珪、刘公权之、阮公元;又师事相国纪公昀、编修洪公亮吉;而同年友如编修张公惠言、主事郝公懿行、尚书姚公文田、王公引之,讲六书、明汉学者数十计,故熟于国朝大师家法渊源。”⑤因此,莫与俦的汉学造诣非同一般,其后来教育学生及子莫友芝即以汉学为基础,兼修宋学。《莫公行状》云“:逮授子友芝经,乃令以雅故为本。”⑥这种教育方法为莫友芝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故曾国藩《翰林院庶吉士遵义府学教授莫君墓表》云:“久之,门人郑珍与其第五子友芝,遂通许、郑之学,充然西南硕儒矣。”①关于学问根基对于诗词创作的重要作用,莫与俦有清醒的认识:“前辈能者皆根柢磅礴,以其余发为词章,故若是,诸生诚求所以能若是者,则决科又不足言矣。”②《莫公行状》中还说:“公论诗文,于汉唐宋无所偏主。”并记述了莫与俦对诗词的看法“:人论诗,皆以王孟章柳,以渊明,吾观韩昌黎,真得渊明气象。学者知此,可与言诗。”③莫与俦不偏唐宋一家,对韩愈诗歌学问深厚的认识,无疑对莫友芝、郑珍这两位宋诗派代表诗人的诗学观念有重大影响。程恩泽对莫友芝的文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程恩泽(1785~1837),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官至户部侍郎,师事朴学大师凌廷堪,为阮元再传弟子,是清代道、咸宋诗派的首倡者,论诗尤重学问,其《金石题咏汇编序》云:“《诗》、《骚》之源,首性情,次学问。《诗》无学问则《雅》、《颂》缺,《骚》无学问则《大招》废。世有俊才洒洒,倾倒一时;一遇鸿章巨制,则瞢然无所措。无他,学问浅也;学问浅则性情焉得厚?”④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学习韩愈、黄庭坚,张穆在《程侍郎遗集初编序》中说他“诗初好温李,年长学厚,则昌黎、山谷兼有其胜”⑤,他自己在《赠谭铁箫太守》中也明确表达了推崇杜甫、韩愈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社:“独于西江社,旆以杜韩帜。”⑥道光五年(1825),程恩泽任贵州学政,西南硕儒郑珍、莫友芝皆出其门下,这对郑珍、莫友芝融通汉、宋两学,成为清代宋诗派的中坚人物意义重大。陈衍《石遗室诗话》云:“道咸以来,何子贞(绍基)、祁春圃(隽藻)、魏默深(源)、曾涤生(国藩)、欧阳涧东(辂)、郑子尹(珍)、莫子偲(友芝)诸老,始喜言宋诗。何、郑、莫,皆出于程春海侍郎门下。”⑦在这些人物当中,郑珍所受影响尤大,他 20 岁获选拔贡生时,程恩泽读到他的文章后,以为孺子可教,并对郑珍进行教导:“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两汉之书?”⑧程恩泽又以汉代贵州先贤尹珍相期许,为郑珍取字为子尹。郑珍从此师从程恩泽,潜心小学,并于道光六年追随程恩泽至湖南幕中。而郑珍和莫友芝相交尤深,他的诗学观对莫友芝应该不无影响。莫友芝在《郑子尹〈巢经巢诗钞〉序》中说:“子尹长友芝五岁,兄事之。自廿年前,友芝侍先君遵义郡学,子尹居东八十里乐安溪上,数以秘册互假写勘往还。丁酉后,春官奔走,郡乘牵绊,两人共晨夕尤多。……计订交至今且三十年,中间饥驱离索不常合,并靡不以学行文章相砻砥……”⑨两人在几十年的交往中,朝夕相处,探讨学习,相互影响,形成了近乎相同的文学观念,共同成长为清代宋诗学派在贵州的代表人物。对莫友芝的文学思想产生过影响的还有清代的中兴功臣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他不仅是清代政坛的风云人物,还是清代桐城文派、宋诗派的中坚人物,其论诗推重黄庭坚,其《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其南归二首》云:“大雅沦正音,筝琶实繁响。杜、韩去千年,摇落吾安放。涪叟差可人,通肸蚃。造意追无垠,琢辞辨倔强。伸文揉作缩,直气摧为枉。自仆宗涪公,时流颇忻向。”①曾国藩于此对黄庭坚的诗歌大加赞赏,并公开表示自他宗尚黄庭坚诗风后,诗坛风气为之一变。陈衍《石遗室诗话》也云:“湘乡出而诗、字皆宗涪翁”②,又说:“湘乡诗文字皆私淑江西,洞庭以南,言声韵之学者,稍改故步。”③曾国藩凭借自己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莫友芝和曾国藩为莫逆之交,黎庶昌《莫征君别传》记载:“丁末会试,公车报罢,与曾文正公国藩邂逅于琉璃厂书肆。始未相知也,偶举论汉学门户,文正大惊,叩姓名,曰‘:黔中固有此宿学耶!’即过语国子监学正刘椒云传莹,为置酒虎坊桥,造榻订交而去。”④莫友芝归黔后,曾有诗赠曾国藩,曾国藩亦有《赠莫友芝》相答。后黔中大乱,莫友芝又客曾国藩幕达十几年之久,直至客死兴化里下河。于此可见,曾国藩的有关宋诗的言论不能不对莫友芝产生影响。

莫友芝的文学思想

1. 贵州地方文学史观。贵州僻处西南一隅,几乎和中原地区隔绝,直到明代才开始建省,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人们的心目中历来是文化的荒漠。而莫与俦、莫友芝父子两代人,试图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意欲对贵州教育史和文学史进行梳理,使之具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也使他们父子成为意识明确的地方文学史家。莫与俦在《贵州置省以来建学记》中云“:学校之兴,人才所系。……”⑤莫友芝在编《黔诗纪略》的时候,把莫与俦的这篇文章放在了开篇的首要位置,以明贵州文学的发展是在教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始的,对此他有明确的说明:“先教授犹人府君有《贵州置省以来建学记》,谨引附于篇,以见黔文兴起之所由。”⑥其根据这种观念所编集的《黔诗纪略》共收贵州明代诗人 241 人,存诗 2498 首,显示了贵州有明一代辉煌的诗歌创作成果,其编撰体例为:“其书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旁征事实,各系以传,而大要以年为次。”⑦这表明其编撰这部 33 卷的明代贵州诗歌总集时是有明确的文学史观念的。其为明代贵州代表诗人谢三秀的诗集《雪鸿堂诗搜逸》所作的序中对贵州诗歌的发展史亦有明确的论述“:黔自明始有诗,萌芽于宣、正,条衍于景、成以来,而桐豫于隆、万。自武略而止蓭,而用章、廷润、竹泉、汝锡,而时中、西园,而唐山、子昇、宗鲁、伯元,而道父、吉甫、徐川、元淑,百有余年。榛莽第开,略具途轨。山甫、湜之、内江诸老,又一意儒学,特余事及之。洎乎用霖《味澹》、卓凡《屡非》,炳麟铿訇,道乃大启。一时方麓、邓州、泠然、瑞明、心易、循陔、美若、无近、少崔、小范,旗鼓响应,延、温、沅、潕间,几于人握灵珠,家抱荆璧。”①从贵州诗歌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繁盛,通过具体时间、具体作家、代表诗人串联成清晰可睹的贵州诗歌发展史。其中既用时间的观念来彰显历史,又用代表诗人突出其成就,说明贵州诗歌滥觞于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其代表诗人则为王训、詹英、黄绂等,这些诗人在一百多年时间里的诗歌创作,对于贵州诗坛具有拓荒的意义;在景泰、成化年间,贵州诗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诗人为孙应鳌、李渭、马廷锡等;而隆庆、万历年间,则是明代贵州诗歌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不但产生了潘润民、赵其杰等优秀诗人,而且诗歌创作在贵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几乎到了人人都可以舞文弄墨、吟诗作句的地步,贵州代表诗人谢三秀就是在这一繁盛的局面下横空出世的。

2.“性情”和“学问”融通的诗学观。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诗有别趣,非关书也;诗有别味,非关理也”之说出来之后,诗坛就形成了一股反对宋人“以文为诗,以学为诗,以理为诗”的潮流,明代前后七子在复古诗潮中还明确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清初王士祯提出“神韵说”、沈德潜提倡“格调说”、袁枚主张“性灵说”,实际上走的还是尊唐的诗歌道路,重视诗人的“性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而乾嘉之际考据之学的兴盛,翁方纲“肌理说”的提出,诗坛上又形成了一股宗宋的诗潮。这派诗人以程恩泽、祁隽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曾国藩为代表,重视“学问”,以学问为根柢,主张向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学习,提倡宋调。莫友芝就是在这样的诗学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首先,莫友芝认为诗歌创作要以学问为根柢,要向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学习,其《郑子尹〈巢经巢诗钞〉序》云:“圣门以诗教,而后儒者多不言,遂起严羽‘别材、别趣,非关书、理’之论,由之而弊竟出于浮薄不根,而流僻邪散之音作,而诗道荒矣。夫儒者力有不暇,性有不近,则有矣!古今所称圣于诗、大家于诗,有不儒行绝特、破万卷、理万物而能者邪?”②莫友芝首先批评了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认为这种理论造成了浅薄粗疏的诗风,致使诗歌创作走上了邪僻的道路。然后,他又指出自古至今凡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诗人都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以学问为根柢,则作诗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源泉,写出的诗歌才能浑厚蕴藉、诗味隽永,故他自述学诗的经历和教人学诗时,往往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效法的榜样,他在《答温生瑶光》一诗中说:“请君俎豆昌黎公,戛戛自扫陈言空。上追甫白下郊籍,天浆霞佩神交通。”③学诗要学韩愈,不落陈言,还要追随杜甫、李白,效法孟郊、张籍。在《和柏容见题旧诗草韵》一诗中,他还说“:杜陵矗孔道,上与日月根。昌黎续孟业,引此绳绳孙。荀扬宋三宗,遗响袭芳荪。李苏别庄老,旁敬难孤尊。少年妄持论,自笑皮毛扪……”①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学道路、韩愈“根之茂者其叶盛,膏之沃者其光晔”的文学理念犹如孔孟之道,荀子、扬雄、宋代的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都是后代诗人应该认真学习的对象,而李白、苏轼就像是庄子和老子,也应该有所涉及。对宋诗根于学问的提倡,在莫友芝的诗学思想中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

其次,莫友芝为诗提倡以学问为根柢,但他对唐诗的气象宏大、境界深远、情韵感人并不轻视,他于重“学问”的同时,并不忽视“性情”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主张“学问”和“性情”的融合。他在《郑子尹〈巢经巢诗钞〉序》中说郑珍精通汉学之后,又云“:乃复遍综洛闽遗言,精研身考,以求此心之安。涵以天地时物变化之妙,证诸世态古今升降之故,久之焕然于中,乃有确乎不可拔者。”②郑珍不但精通汉代经学、训诂,而且旁通宋代义理之学,汉宋两学的融通使郑珍博古通今,境界浑然乃大,其作诗时就能够“而才力赡裕,溢而为诗,对客挥毫,隽伟宏肆,见者诧为讲学家所未有;而要其横驱侧出,卒于大道无所牴牾,则又非真讲学人不能为。”③才力的充盈成就了郑珍“隽伟宏肆”、旁逸横出、瑰丽多姿的诗歌风格,而“见者诧为讲学家所未有”是说其诗歌充满了感性形象,性情外露,富于感情;关于郑珍作诗时充满了“性情”的情形,莫友芝在《郑子尹〈巢经巢诗钞〉序》中也有论述:“当其兴到,顷刻千言;无所感触,辄经时不作一字。”④由此可见郑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充满了真实的性情。“则又非真讲学人不能为”则是说其诗歌是学人之诗,是以学问为根柢的。既以“学问”为根柢,又充满真实的“性情”,“性情”和“学问”相融通,才能写出“隽伟宏肆”的瑰丽诗章。这就使清初以来的尊唐还是宗宋的关键话语“性情”和“学问”得到了调和,浑然融于一体。莫友芝在《书为庭芝弟选莲洋诗后》中又说:“使学更能称才,太白、东坡一间耳。”⑤如果学问和才华性情相称的话,那就能成为和李白、苏轼比肩的诗人。

比莫友芝晚了五十多年的光宣年间的陈衍后来在《石遗室诗话》中说:“嘉道以来,则程春海侍郎、祁春圃相国。而何子贞编修、郑子尹大令,皆出程侍郎之门,益以莫子偲大令、曾涤生相国。诸公率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不规规于王文简之标举神韵,沈文悫之持温柔敦厚,盖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也。”⑥在《近代诗钞》序中,陈衍也指出这批诗人是“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⑦“学人之言”是指以“学问”为根柢,“诗人之言”是以“性情”为依归,这两者的结合,显示了尊唐和宗宋的调和。“学人之诗”“、诗人之诗”这一概念,钱谦益、黄宗羲等清初学者已经提出,陈衍的贡献在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使两者合二为一,相互融通。而莫友芝所说的“讲学家所未有……又非真讲学人不能为”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他虽然没有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这样的话语来明确的说明,但其兼学人和诗人的身份,对学问和诗歌创作都有真切的体会,与郑珍又是三十多年的老友,故能深刻理解诗歌创作的甘苦,我们还是不难从中体会出他调和“学问”和“性情”的诗学旨趣。

3. 以“婉约”为正宗,提倡“清空”风格的词学观。莫友芝的诗学思想是建立在对严羽的“别材、别趣”说的批评上的,其词学思想也是建立在对清初词坛的批评上的,颇似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莫友芝批评了清代词坛的三种弊病:蒋士铨(号藏园)的质朴粗犷;吴锡麟(号谷人)的气韵固实,不够空灵;郭麐(号频伽)的风骨孱弱。其《〈葑烟亭词草〉序》云:“窃论近日海内言词,率有三病:质犷于藏园,气实于谷人,骨孱于频伽。”①蒋士铨属于清初陈维崧所开创的“阳羡派”,陈维崧词学习苏轼、辛弃疾,提倡豪放词风。但清代中期,康雍乾盛世不再,社会现实呈现一种衰败的景象,阳羡派末流浅率叫嚣,豪放不足却粗疏有余,莫友芝对蒋士铨的批评即是对此种词风的批评。吴锡麟、郭麐属于清初朱彝尊开创的浙西词派,朱彝尊推尊词体,崇尚醇雅,适应于统治者歌舞升平的需要。浙西词派发展至清代中叶,以历鹗为代表,吴锡麟、郭麐为辅,其末流未免襞积饾饤,把词引向淫鄙虚浮的死胡同,意浅境狭,莫友芝对吴锡麟、郭麐的批评即是对浙西末流的批评。其次,莫友芝又批评了清代中期婉约派词人的三种弊病。他在《〈葑烟亭词草〉序》中又云“:其倜然不囿习气,而溯流正宗者,又有三病:专淮海而廓,师清真而靡,服梅溪而佻。故非尧章骚雅,划断众流,未有不摭粗遗精,随波忘返者也。”②有的人专学秦观却只得其肤廓,有的人学习周邦彦却只得其靡丽,有的人学习史达祖却只得其轻佻。这些人大多只是随波逐流,只学到了粗浅的表面风格,而没有学到他们词作的精华。再次,莫友芝又批评了清代中叶因生活狭窄和词境单一而流行的一种真气少存、意旨浅薄、枯瘠琐碎的词风。其《陈息凡〈香草词〉序》云:“词自皋闻选论,出其品第,乃跻诗而上,逌然国风、乐府之遗,海内学人始不以歌筵小技相疵亵。嘉道以来,斯道大畅,几于人金荃而户浣花。然或意随言竭,则浅而寡蕴;音逐情靡,又荡而不归。”③皋闻是张惠言的字,是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创者,论词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寄托,把词提高到和诗同等的地位,但忽略了词作为一种抒情文体的社会使命,落入了只重形式、技巧的泥淖。故莫友芝批评这股风气中的很多词缺乏言外之旨,意蕴浅薄寡淡,只是在音韵、技巧上下功夫。

批评了上述三种词坛弊病之后,莫友芝又通过对贵州两位词人黎兆勋、陈钟祥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词学主张。首先,莫友芝严守尊体的传统观念,以婉约词为词坛正宗,提倡雅音。其《〈葑烟亭词草〉序》云“:其倜然不囿习气,而溯流正宗者,又有三病:专淮海而廓,师清真而靡,服梅溪而佻。故非尧章骚雅,划断众流,未有不摭粗遗精,随波忘返者也。”④莫友芝在此处指出了词坛的三种弊病,也透露出莫友芝视以秦观、周邦彦、史达祖为代表的婉约词为词的正宗,并说只有像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那样的词人雅作才能够在当时随波逐流的词风中独树一帜。在《陈息凡〈香草词〉序》中,莫友芝又云:“其近、慢诸制,亦复揉才于律,翕然雅音。”①在词作中揉入了才学,全然都是雅正的音调。对于雅词的提倡显示了莫友芝作为一代学人的理想的词学观念。其次,博采众长,提倡清空的词风。其《〈葑烟亭词草〉序》云:“柏容少近辛、刘,繙然自嫌,严芟痛改,低首秦、周诸老,而引出以白石空凉之音,所谓前后三病,已无从阑入。”②黎兆勋,字柏容,遵义人,莫友芝说黎兆勋少年时学习辛弃疾、刘克庄,词风豪放;经过严格删改后,努力向秦观、周邦彦等婉约词人学习,最后以姜夔为典范,词风达到了清空悲寂的境界,经过多方面的学习之后,前文指出的六种弊病,在黎兆勋的词里已经看不到了。再次,要求词律精严,音韵谐调,具有感人的力量。其《〈葑烟亭词草〉序》云“:余每持苛论,即一字清浊小戾于古,必疵乙之,而柏容常以为不谬,日锻月炼,不尽善不已。近则每变愈上,虽子建好人讥谈,人亦何所置喙?”③在和黎兆勋讲论诗词的时候,莫友芝对于音律的和谐要求得非常严格,黎兆勋在其督促之下,词的创作不断进步,《〈葑烟亭词草〉序》又云“:昔吴尺凫为词,在中年以后,故寓托深而揽撷富,宋牧仲虚怀讨论,其词可上拟北宋。柏容兼之,宜其幽宕绵邈,使人意移,为之不已,于长水、乌丝、珂雪间参一坐,岂有愧哉?”④莫友芝称赞黎兆勋的词内容丰富,寄托深刻,情意绵邈,具有感人的力量,可与北宋人创作的词相比拟。在《陈息凡〈香草词〉序》中,莫友芝又评陈钟祥的词曰“:如集中无题诸令、引,读之迷离惝恍,使人无端哀乐,一往而深。”⑤

此外,莫友芝在《〈葑烟亭词草〉序》、《陈息凡〈依隐斋诗集〉序》、《〈播川诗抄〉序》、《〈播雅〉序》等序跋中还对“穷而后工”、诗歌的风骨、诗人气质和诗歌风格的关系、地方环境风俗对诗歌风格的影响等都有所阐释,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得知莫友芝的诗学道路和心路历程,对于研究宋诗派的诗歌风貌不无裨益。

友情诗篇7

尊敬的梦无痕馆主、玄同群主、诸位管理、诸位群友,

大家好!!!

数九寒天,新春将至。在这充满祥和的日子里,儒仕国学讲坛与星汉书院联合举办迎新春联欢会,喜迎佳节,共叙友谊。在此,我首先代表馆主、群主以及群管理对今天参加联欢会的每位群友表达最衷心的感谢与祝福,谢谢诸位朋友在这一年里,始终如一地与我们风雨相伴,执手相随。

儒仕国学讲坛,是去年三月份由梦无痕、玄同与我发起成立的。"儒仕"这个名取自"儒仕茶馆",从这个茶馆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个茶馆的主人是崇尚传统文化的。从这个道场成立到现在,馆主梦无痕一直都在为大家提供着公益的服务:优雅舒适的环境、曼妙婀娜的音乐、沁人心脾的课程与花色品种各异的茶汤。在此,我提议,大家用掌声表达一下我们由衷的感谢之情。谢谢馆主梦无痕的无私奉献,也谢谢馆主梦无痕的热情相待。

儒仕国学讲坛成立以来,讲授了《道德经》、茶艺、书法等课程,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其事迹在网络媒体与报纸上都给予了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此也感谢群主玄同、诸位管理、所有学员以及诸位讲师,大家辛苦了,谢谢你们的默默付出,好人一生平安!!!

星汉书院是在QQ群里传播国学的授课平台,我在这里讲过三轮《道德经》,正在讲授《诗经》、《论语》等课程。刘平云老师讲过《大学》、《中庸》、《庄子》;单正芳老师讲过《大学》、李恒达老师讲过《中医养生》、陈俊老师讲过《传习录》。今后,我们还会招募更多的国学老师,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国学课程。在此,我对曾经讲过课的老师们,还有一直关注我们课程的广大群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新春祝福。

常言讲:"一个好汉三个帮"、"得道多助"、"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没有朋友的帮衬是很难成功的。自从联欢会的公告发出以后,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港湾、金生、虫二、狼欢等人热心筹划准备。新原大哥、虫二、玄同、狼欢为大家撰写了春联;群友们也主动报名表演节目,为联欢会助兴。陌颜为我们请来吉林市著名的一线录像记者付二彪为大家全程摄影;贤贤易色通过她的朋友为大家化缘来60套讲解《道德经》的专著;刺猥为大家赞助今天联欢会所需全部白酒。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谢谢你们的热心与奉献。

国学,是我们祖先几千年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起认同了它的价值。我们把它当成了一面旗帜,一起冲锋紧随其后;我们把它当成了我们精神的家园,一起结伴在此栖息;我们把它当成了一个修身的平台,一起研读启发心智;我们把它当成了一个进取的理由,一起攀登不甘堕落。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我们通过国学走到了一起,相识相知,并结成深厚的情谊。在此,让我以一个国学爱好者的名义,为今天到场的朋友们祈祷与祝福。祝愿大家以及家人新年快乐、身体康健,精神和悦,事业腾飞,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诗社2016年新春联欢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诗友大家上午好!

回顾走过的2015,在广大诗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诗社走过了发展进步的第31个光辉历程。

去年我们开展了四次大型活动。

二是,应船营区委宣传部邀请,由我们xx诗社牵头组织的《咏吉林船厂诗歌大奖赛》,这次赛事面向全国征稿,我们诗友在这次大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二十多名诗友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区委宣传部与水师营博物馆不仅为获奖诗友颁发了很有纪念意义的奖品,还出版了诗歌专辑。

三是,为了迎接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吉林市召开,我们在枫林山庄举办了诗歌朗诵会。40多位诗友参加了活动。20多位诗友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歌颂山清水秀的家乡,庆祝金鸡百花盛宴落户江城。还有多名诗友参与了金鸡百花全国诗歌征集大赛,并有多名诗友荣获了赛事的大奖。特别是在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主题原创歌曲大赛中,由赵铁桥诗友作曲的两首作品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由邹艳华诗友作词的《江城吉林嗨起来》获得了三等奖。金鸡百花节期间,他们的歌曲在人民大剧院进行了演出和颁奖。

四是,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咏唱会。去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每个诗人都是爱国主义者。我们以此为题,用豪迈的诗行和强劲的歌声,祭奠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颂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会后,全体诗友和有事未能参加诗会的诗友还为张德群诗友的孙子,白血病儿童捐款14000余元。这一善举,不仅体现了诗友们的爱心,更体现了我们诗社大家庭的温暖。目前,孩子正在康复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也加快了自己的前进脚步。在过去xx诗友QQ群的基础上,去年我们又组建了《诗香门第》微信群,给诗友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网络平台。诗友微信群除日常交流外,还开展了每周两次诗友个人才艺展示活动,采取专业老师与诗友共同点评的方式,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这个活动深受广大诗友的欢迎,也是促进大家诗歌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的较好方式。目前按报名顺序,诗友的展示时间,已经排到了3月下旬。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办了诗香门第微信平台,这是面向全国的网络刊物,实行半月刊,从诗友投稿中择优录取,发到平台,充分展示诗友的才华,加大诗社在全国的影响力度。我们诗社的新浪博客也一直在运转,每月一位诗友值班,转发诗友诗歌作品,跟踪诗社活动动态。

无论是QQ群,微信群,还是诗社博客和诗社微信平台,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宣传家乡的城市建设和大美风光,为了我们诗社的健康发展,更为了给诗社,给诗友们留下一段不朽的文学史。为此,让我代表诗社,代表诗友,向所有担任编辑工作的诗友道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的名字将与诗社同辉!与历史共存!

诗社自成立以来,我们诗友的诗歌水平不断提高,去年有很多诗友在全国和省市诗歌大赛中获奖,在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友情诗篇8

一、利用古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繁荣。中华古诗词中的爱国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也最为浓郁强烈的情感。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国家之兴衰败亡,牵动着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历代文人墨客虽身处江湖,仍不忘爱国忧国,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也正是这些爱国诗篇,敲打和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情结,激励他们去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吞声失路、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的进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抗金名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词句,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情结,感召着无数胸怀家国的爱国赤子前赴后继。教学时,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从小积淀强烈的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毕生心血。

二、利用古诗词加强情谊教育

情谊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两方面。亲情是人之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亲情教育自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纸背,让人感动至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无私伟大母爱的讴歌与赞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手足相怜,不应互相迫害、泯灭人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因诗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亲人对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关爱,身体力行的去回报亲情,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维系良好稳定的亲情关系。

友情是人际伦理道德的又一组成部分。自然,情谊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古人向来重视友情,珍惜友情,讴歌深厚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赞颂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心志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则是诗人对友人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传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相见何期?离愁徒增,别恨陡涨。诗人没有更多言语表白,惜别之情于频频劝酒的细微举动中自然流泻而出。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感知诗句大意,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他们要与人真情相见、坦诚相待,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利用古诗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友情诗篇9

关键词:“吟”诗 “玩”诗 “用”诗

一提起读诗、背诗或写诗,学生总是愁眉不展,认为太难了。因此,我们研究诗歌艺术,构建高效诗歌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吟”诗才叫读诗

诗歌的语言区别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的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锤炼的个性化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的语言。简而言之,诗歌语言,具有凝练、简洁、精辟、优美、富有节奏感的特点。

我以为,要说“我读懂了诗”,就必须先会“吟”诗。而要会“吟”诗,就不能读破诗句,就必须讲究停顿的长短、声调的深沉与高亢、语速的快慢与紧凑、重点词汇的重读等。

例如,让学生初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学生的读诗就是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吟”诗。于是,我进行了范读,并让学生坐直跟读,同时手中握笔点划诗停顿的长短、声调的深沉与高亢、语速的快慢与紧凑、重点词汇的重读等。当我饱含感情读到“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大儿/做了土匪,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第三,第四,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当我/经了长长的漂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有的是愁云惨淡,有的是饱含热泪,他们已读懂了——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对黑暗的社会的诅咒和控诉。

二、会“玩”诗才叫读诗

诗歌的语言具有绘画美的传统。北宋晁补之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中说:“画写物外形,要形物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前人说王维“使笔如画”,我们也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说诗人语言的绘画美,使形象达到如画一般鲜明生动的美学境界。我以为,诗亦画,画亦诗。画可玩,诗亦可把玩。

例如,我和学生“吟”唱了《一片槐树叶》后,我们读懂了: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一片槐树叶”虽忘却了它的具体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诗人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但我甚觉其味犹存,其韵犹在,其声犹荡。于是,我回家从电脑上下载槐花淡淡的画面,题为《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画上没有人物),然后请同学根据“思乡”的主题,在这幅画上凭借想象力画上诗人回家乡的情景。

再次上语文课时,学生争相展示自己的佳作,图中的情景,活灵活现,尤其是图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活。你看,诗人在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在老槐树下,仰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老槐树,老泪纵横!你看,诗人在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在老槐树下,坐在石凳上,与亲朋好友,畅谈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谁说诗不是画,画不是诗?画可玩,诗亦可把玩!

三、会“用”诗才叫读懂诗

会“用”诗是读懂诗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以为,要读懂诗歌,特别是哲理诗,更要懂得“用”诗。

例如,我与学生在探究《致空气》时,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没有什么好说的,简直是无聊之作。我听后告诉他:诗人是情感和理智的化身,世间万物在诗人的眼里是灵异的。研读后,我郑重明确:《致空气》这首诗歌以空气作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然后,我们围绕“朋友”畅谈交往的原则、交往的方式、交往中的诚心、友谊、信念、责任等。我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你看——

与语文老师交往做朋友

王燕萍 初二年一班

交往,无外乎是和朋友交往。只要有朋友的歌声陪伴着你,只要有朋友的情意伴随着你……就不会害怕,不会孤独……没错,请把耳朵靠过,让我来告诉你。

在初中生活中,我侥幸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老师朋友。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圆溜溜的在眼睛,虽然看是二三十岁的人,但总掩盖不住满身“孩子气”。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虽然用“朋友”来称呼他有点放肆,但同学们还是禁不住叫他“老师朋友”。“老师”“朋友”怎么就这样被连起来了呢?

升初二了,同学们脑子里的那根弦绷得已是很紧了,可说是有巨大的弹性势能。上语文课了,老师不像其他老师一样板着脸,迈着沉重的步伐,一进门就给同学来个下马威。恰恰相反,在老师的课上,同学们有的捧腹大笑,有的认真做笔记,有的低头沉思……我的老师就是这样,虽然已是大人了,但还活泼得像小孩,让同学们好生庆幸自己得了宝藏。

又讲小说了,以前看小说犹如看大戏,迷糊不清呆呆听,可谓是左耳进右耳出。现在不一样了。什么刘备、诸葛亮、贾宝玉或者文章六要素等等都被我们所熟知,这都归功于我们的语文老师。下课铃响了,每到这一刻,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可老师从不耽误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很大声的平息道:“下课了,下节讲……”然后就坐在讲台旁,细听同学的心声或与同学聊天。

在语文课上,同学们都把老师当成好朋友聊天似的听课。得此知己,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大显身手,飞黄腾达,步入青云;得此知己,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得此知己,还可以百战百胜。所以说,与语文老师交往做朋友只有百益而无一害。

文短情深!这难道不是会“用”诗的硕果吗?

一首诗就是一颗玑珠,它光彩熠熠,阳光为它所占有。夜鹰啊,因为没有它而哭尽眼泪。

一首诗就是一幅好画,它绘声绘色,人间就在它的眼底。贫瘠者,因为没有它而丧尽天良。

一首诗就是一句名言,它力透纸背,丰碑为它所树起。沉沦者,因为没有它而茫然失措。

友情诗篇10

关键词:情景交融      离别之情

         成都近郊,杜甫草堂不远,至今耸立着一座薛涛的“吟诗楼”,点缀着蜀地的青山碧水,那是薛涛晚年所居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从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可知,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如何的倾倒一时。当时的大诗人元稹在薛涛四十岁时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并写了“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寄赠薛涛》)。卓文君和薛涛,两位才女,都是四川人。虽然薛涛生于长安,但她在年纪尚幼时就随父迁到了蜀地,可以说薛涛是在巴山蜀水的灵秀浸染中成长起来的。

         薛涛,字洪度,幼时随父入蜀,因父早亡,遂沦为乐妓。虽为乐妓,但来往于幕府之间,以不凡的才艺而名躁一时的女才子有机会结识了很多的社会名流。她的文才也受到了当时许多大家的注目和赏识。她的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论是送别友人,思乡念亲,还是酬唱寄赠,感怀民事,诗歌中都深蕴着诗人饱满的情感。昔人曾称道她“攻绝句,无雌声”。她的《送友人》是一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送别诗,也是薛涛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是可与“唐才子”们竟雄的名篇。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唐薛涛《送友人》

         这首诗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常被编入各种唐诗选本中。诗歌以传统的送别为题,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诗人对于离情的渲染,在她营造的凄凉氛围中得到了完全的发挥。诗歌留给我们的,是需用心去体会的诗人对友人悠远缠绵,牵连不断的丝丝情谊。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水中蒹葭,月夜寒霜,远山苍茫,离人凄怆。诗人不言秋,但秋山秋水秋月夜令人心生秋凉。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经·秦风·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咏。《诗经》中别离在水另一方的是梦寐以求的情人,而诗人将忍受的离别之苦则是因友人的远去而生发。这凄凉的夜景折散出的阵阵寒意,无不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友人离别的凄寒感受。秋季相送格外难堪,“送君南浦,伤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