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伴我同行十篇

时间:2023-03-30 09:25:34

友情伴我同行

友情伴我同行篇1

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真金;

是心与心之间交流的保障。

生活中充满了友情,

在你成功而高兴的时候,

会有人与你一起欢乐;

在你遇到挫折而退缩的时候,

会有人激励你坚强起来;

在你不高兴的时候,

会有人哄你开心;

在你被别人欺负的时候,

会有人在第一时间来帮助你。

友情,

需要真诚,

需要无私,

需要奉献。

生活在友情中,

就像一滴水融进大海,

拥有一种庞大的力量。

友情伴我同行篇2

1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增多,交往的形式也更加复杂;

2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可以用书面、口头甚至肢体语言与同伴交流;

3 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别人所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说,他们更懂得“察言观色”;

4 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 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从玩伴到友谊

同伴交往频繁后,就可能开始建立友谊。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关系的情感,由双方共同凝结;任何单方面的喜欢,都不能称为友谊。如果一个小朋友说另一个小朋友是他的好朋友,但那个小朋友实际上很少跟他一起玩,根本没有亲密交往,他们之间则还没有产生友谊。因为亲密性是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的友谊有这么三个发展阶段(友谊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因而年龄有一定重叠):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

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之间还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一起玩,朋友往往与实际利益以及时空上的接近相关联,有时他们甚至会认为,朋友就是与自己一起玩、与自己住在一起的人。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比如说某个小伙伴不肯跟自己分享一个玩具,他们就会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再也不跟你玩了!”但只要下次对方愿意分享,他又会不计前嫌,迅速和好。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互相帮助,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能做到“共患难”,彼此间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一旦发现对方对自己没有帮助,关系往往很快结束。

为什么是他?

友谊的产生,往往从一方被吸引开始。什么样的小朋友会更受同伴欢迎呢?

一些调查和研究表明,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行为特征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孩子,肯定不受欢迎;因为跟这类孩子待在一起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挨揍呢?只有那些无明显攻击性、愿意分享的孩子,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

能力和学习那些学习好、兴趣广泛、主意多、具有良好领导能力的孩子,往往能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接纳。他们有想法,懂得如何组织大家做游戏,能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所以最终发展成好朋友的可能性更大。

性格特征如果你能力不好,但性格好,如幽默风趣、会照顾别人、为人随和等,那么同样能够得到同伴的欢迎。“我喜欢他,因为他跟我爸爸一样爱讲笑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幼稚,但这确确实实会成为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

身体特征此处“身体特征”主要指一个人的相貌。长得漂亮的孩子往往更受欢迎;另外,小朋友在“考察”同伴的外形时,还体现了一定的“补偿心理”和“相似心理”。当问“你为什么跟他做朋友”时,一个小朋友回答“因为他长得很高” (这个小朋友是矮个子),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说“他的发型跟我的一样”。

成人的影响所有的孩子对乖孩子普遍评价较高,愿意与他们交往。当问“为什么喜欢花花”时,许多孩子这样回答:“她最听老师的话了。”

直接接触有共同爱好、能玩到一块儿,是促成许多幼儿与朋友交往的主要因素,哪怕这种爱好很短暂。

友情伴我同行篇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 张明红/译沂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伴交往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4~5岁的幼儿开始“去自我中心化”,他们逐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因此在与同伴交往时开始彼此体谅与照顾。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使用已有的技能也并不熟练,所以人际交往中常常会产生矛盾,有的幼儿还会用“欺负”的方式试图引起同伴的关注等。他们在面对同伴间的冲突时常常互不相让,不会商量、妥协,也不懂得道歉、宽容。 根据《指南》社会领域部分“人际交往”子领域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交往”所描述的4~5岁儿童的典型表现之一“不欺负弱小”,针对中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特点,我设计了中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大熊的拥抱节”,作为我班“幼儿园里朋友多”主题活动的一项内容。多媒体动画故事《大熊的拥抱节》主要讲述的是大熊因平时常欺负小动物而在“拥抱节”时没有得到拥抱,后来大熊向小动物们道歉,小动物们看到大熊伤心哭泣便原谅了它,从而让大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拥抱节”。故事的主题正好契合社会领域“和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因此,我选择这一动画故事作为教学素材,紧紧抓住故事中道歉、原谅、宽容等内涵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换位人方式感受、体验交往之道:“如果你是大熊,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原谅大熊吗?”让幼儿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情,进而认识到欺负别人就会没有朋友,做错了事要及时道歉才能得到朋友的原谅。在活动中,我还引导幼儿分别扮演大熊和小动物,通过相互拥抱体验朋友间相互宽容、原谅的积极情感。在活动最后,我引导幼儿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并开展“我们的拥抱节”游戏,让幼儿感受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重视教师和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幼儿学习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如何争取同伴的理解和原谅,并学会体谅、宽容。

目标:

1.知道“欺负别人,别人就不愿意和你做朋友”的道理,懂得不能欺负弱小。

2.能用道歉、拥抱等方式获得同伴的认可,与他人友好相处。

3.体验朋友间相互宽容、体谅、接纳、友好相处的快乐。

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大熊的拥抱节》,歌曲《找朋友》。

过程:

一、谈话导入,萌发兴趣

1.以谈话引出“拥抱节”。

师:你们都喜欢过什么节日?

幼:春节、国庆节、中秋节……

师:今天大熊也要过节了,你们看,它要过什么节?(播放动画片片头,展现片名。)

2.讨论“拥抱节”的含义。

师:猜一猜,拥抱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师:是呀,拥抱节是一个与他人拥抱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通过拥抱得到朋友的认可,交到很多朋友。

3.感受“拥抱”的意义。

师: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拥抱一下?(组织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相互拥抱,体验拥抱的意义,感受朋友间的友爱。)

师:和好朋友拥抱的感觉怎么样?

师:是呀,和好朋友拥抱真是一件开心的事!瞧,“拥抱节”到了,大熊很开心,它想要得到100个拥抱,我们看看它的愿望能不能实现。

二、观看动画,换位体验

1.观看动画前半部分,知道欺负别人就会没有朋友。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动画前半部分(从开头到“大熊很后悔,伤心地哭了”)。

师:大熊在拥抱节那天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师(小结):大熊高高兴兴出门,遇到了袋鼠,可是袋鼠却跑了;遇到了兔妹妹,可是兔妹妹停也不停地过去了;看见了红狐狸,红狐狸也赶紧绕了过去。

师:大家愿意和大熊拥抱吗?

幼:不愿意。

师:为什么?

幼:大熊欺负小动物。

师(小结):是呀,大熊把兔妹妹的萝卜全拔光了,还老是揪袋鼠哥哥和红狐狸的尾巴。它总是欺负小动物,所以小动物们都不想和大熊拥抱。

师:如果你是小动物,你愿意和大熊拥抱,成为朋友吗?

幼:不愿意。

师:为什么?

幼:它欺负别人,别人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了。

师(小结):是呀,像大熊这样总是欺负别人,大家就不想和它拥抱,成为朋友了。所以,欺负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的,就会没有朋友。

2.观看动画后半部分,懂得道歉和宽容。

师:如果你是大熊,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幼:去向小动物们道歉,请求原谅。

师:你们说得真好!欺负了别人应该主动认错并道歉,才能得到原谅。我们来看看故事里大熊是怎么做的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动画后半部分(从“这时,小动物们手牵着手走过来”到“从明天起我一定要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熊”)。

师:故事里大熊是怎么做的?它向大家道歉了吗?这次它有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 师: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 师:如果你是小动物,这一次你愿不愿意原谅大熊?为什么?

师(小结):小朋友们和动物们一样宽容、善良。大熊道歉了,知道错了,我们都愿意原谅它。

师:大熊说以后要做不一样的大熊,你觉得以后大熊会怎么做?

幼:不欺负别人。

幼:会帮助别人。

幼:会有很多的好朋友。

师(小结):是呀,不欺负别人的人才能交到朋友。我们要和现在的大熊一样,做错了就要和朋友道歉,获得朋友的认可。

3.情境游戏——爱的拥抱。

师:让我们也来做小动物,和大熊来个大大的拥抱吧。

一名幼儿扮演大熊,其他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小动物”们一个接一个地将大大的拥抱送给“大熊”。在拥抱时,要说一句想对“大熊”说的话。(提示幼儿可说:“大熊,祝你拥抱节快乐!我愿意做你的朋友”“大熊,以后再也不能欺负小动物了”“大熊别难过了”……)

4.完整欣赏动画故事,加深理解和体验。

师:你喜欢故事里的谁?说说你的理由。

幼:我喜欢小动物们,它们原谅了大熊,都愿意和大熊拥抱,成为好朋友。

幼:我喜欢大熊,因为大熊知道错了,向大家道歉了,它交到了很多朋友。

师(小结):是啊,如果你不欺负别人,做错了事会主动认错,大家都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

三、联系实际,深化体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与好朋友发生过什么不愉的事,你们原谅了对方吗?

幼:我的好朋友不小心弄坏了我的玩具,他向我道歉了,我原谅了他。

幼:我的好朋友把我的画弄脏了,他重新送了我一张画纸,我也原谅了他。

师(小结):看来,我们都是懂得宽容的好孩子,都愿意和好朋友相互原谅、相互宽容。

师:当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想要互相原谅时,除了抱一抱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吗?

幼:道歉、牵手……

师(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方法都可以让我们和好朋友相互原谅、相互宽容,变得更快乐。牵牵手,抱一抱,大家都是好朋友。

游戏体验:我们的拥抱节。教师播放歌曲《找朋友》,鼓励幼儿去找一个好朋友牵手、拥抱,对好朋友说一句想说的好听的话。

四、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讲述、表演故事《大熊的拥抱节》。

评析:

不欺负弱小、与同伴友好相处,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应该获得的基本认知,通过道歉等方式获得同伴认可和原谅,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减少攻击性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指南》社会领域在“人际交往”子领域的目标2“与同伴友好相处”中明确要求4-5岁儿童“不欺负弱小”。“大熊的拥抱节”这一中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正是依据《指南》的这一要求来设计的,教师在充分分析这一年龄段幼儿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一,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走进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发角色换位,感受不同人物的情感及心理,从而理解故事所表达的社会性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对故事人物进行观察学习,模仿人物所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

中班幼儿虽已开始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在交往中常常会产生矛盾而不知如何化解。《大熊的拥抱节》这一故事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范例:欺负别人是得不到朋友的,做错了事可通过道歉等方式获得他人的原谅。这一故事的魅力还在于,就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拥抱这一亲密的肢体动作能让他们深刻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这远比语言更能表达和传递情感。在故事里,拥抱是同伴间表达歉意和宽容的一种方式,教师抓住了这一点,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的拥抱动作来表达与同伴的友爱,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由于故事内容往往可供幼儿表演,有利于加深幼儿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利用故事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不失为一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事实上,除了动画形式的故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绘本故事可以用来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例如,利用《小猪变形记》《小绿狼》《我就是我》等开展自我认知教学活动,利用《菲菲生气了》《我不生气》《我不愿悲伤》等开展情绪认知教学活动,利用《抱抱》《猪爱上鸡》等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利用《一只母鸡改变一个国家》《小树熊出门》等开展社会认知教学活动,利用《三个和尚》《拔萝卜》等开展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教学活动。

第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获得真切体验

在活动中,教师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移情式的体验,通过层层提问、讨论分享,明白欺负别人就交不到朋友的道理。接着,通过情境体验,让幼儿模仿故事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一步体会拥抱所传递的朋友间宽容、友爱的美好情感。教师联系实际,让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交往故事,将故事情境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化体验。最后,利用同伴交往游戏“我们的拥抱节”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同伴间友好相处的快乐。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教师十分注意围绕活动目标进行提问,让幼儿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思考,引导幼儿深入感受角色的情绪情感,学习交往技能,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

附: 大熊的拥抱节

清晨,大熊早早就出了门。今天是森林城一年一度的拥抱节,和谁拥抱就表示愿意和谁做朋友。大熊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和100个朋友拥抱!

大熊遇到了袋鼠,可是袋鼠却跑了;遇到了兔妹妹,可兔妹妹停也不停地过去了;大熊看见了红狐狸,红狐狸也赶紧绕了过去。

天快黑了,大熊没有拥抱到一个朋友。“昨天,把兔妹妹的萝卜全拔光了,还老是揪袋鼠哥哥和红狐狸的尾巴。”想到这里,大熊很后悔,伤心地哭了。

这时,小动物们手牵着手走过来,看见孤零零的大熊,他们都愣住了。大熊捂着脸跑回家了。

“我今天没拥抱大熊。”兔妹妹说。“大熊看上去很伤心呢!”袋鼠说。

小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他们都往大熊家走去。

小动物们在大熊家门前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一个个张开双臂,说:“大熊,祝你拥抱节快乐!我愿意做你的朋友。”

友情伴我同行篇4

【关键词】 友谊质量;定义;测量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50-01

青少年期是个体生命中重要的“转折期”、“加速期”,是生命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的个体主要表现为身心发展快、独立意识强、伙伴关系密切等。所以,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同伴关系中,友谊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Sullivan说的:青少年愿意与亲密的朋友分享个人的秘密,友谊便成为了自我探索和情感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个相当不确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来自朋友的肯定,能够促进青少年个体自豪感、自尊、自我接纳、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评价的发展,使个体形成新的自我概念,最终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另外,友谊还促进了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

国外学者发现,友谊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友谊质量进行的。也就是说友谊质量才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由此,大家开始积极关注友谊质量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势态。

一、友谊质量的定义

国外关于友谊质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将友谊特征、友谊满意度、友谊质量互换使用,使得友谊质量的含义界定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对比这几个概念的角度来阐释友谊质量的含义。

在Berndt看来,友谊特征侧重友谊的属性,包括亲密、陪伴、冲突等属性。从情感立场上来讲,友谊特征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感彩。友谊的各个特征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他们共同对个体产生作用。所以,在讨论友谊特征时必须要从两个维度同时着手进行。Berndt说也有人用友谊质量来代替他所定义的友谊特征。但是在他看来,友谊质量不像友谊特征,它是一个带有感彩的词,因为质量暗示了事物的优秀程度。由此,Berndt认为,友谊质量可以用友谊的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的平衡来定义,即当友谊关系的积极特征明显高于消极特征时友谊质量就高,反之质量质量就低。

友谊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友谊质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整体评价。关于友谊质量与友谊满意度的关系,学者们看法不同。有人将友谊质量衡量等同于友谊特征的衡量,认为友谊质量就是友谊关系的特征。在他们看来,友谊满意度与友谊质量之间是相关关系。

而有的研究者认为,友谊质量与友谊满意度是包含关系,即友谊质量的衡量中不仅包括友谊特征,还包括了满意度。有人认为应该将满意度作为衡量友谊质量的一个维度来讨论。Mendelson认为,友谊质量的衡量应该包括友谊功能和情感因素两方面 。

国内关于友谊质量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编制的问卷进行的。国内关于友谊质量的理解,主要是借鉴了友谊质量与友谊特征等同的观点。

二、青少年友谊质量的测量

友谊质量的研究最初是由国外学者开始的,其研究方法视研究对象而定。对于青少年群体主要采用的是问卷法。

Berndt认为可以从积极特征(如亲社会行为、亲密、信任)和消极特征(如竞争、冲突)两个方面测量友谊质量;有人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友谊质量有四个维度,包括支持性、亲密性、自我暴露和敌意;有人认为友谊质量的维度应该是陪伴、秘密、帮助、亲密、冲突;还有人从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背叛、冲突解决策略六个维度评价友谊质量;Mendelson认为,友谊质量的衡量应该将友谊满意度作为衡量友谊质量的指标之一。

在国内,友谊质量的测量工具主要是依靠修订国外的问卷。比如邹泓修订版友谊质量问卷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背叛、冲突解决策略六个维度;万晶晶结合了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对FQQ做了对象修订,包括了陪伴帮助、亲密交流、肯定价值、冲突背叛、信任尊重五个维度。可见,国内关于友谊质量的测量指标仅借鉴了国外众多观点中的一种。

三、小结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友谊质量不能仅仅等同于友谊特征,应该将满意度作为衡量友谊质量一个指标,全面考察友谊质量。

参考文献:

[1] Sullivan,H. S. (1953).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M]. New York, NY, US: W W Norton &Co. xviii 393 pp.

[2] Mendelson, M.J.;&Aboud, F. E.(1999) Measuring friendship quality in lat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McGill Friendship Questionnaires.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u comportement[J], Vol 31(2), Apr 1999?:130-132.

友情伴我同行篇5

一、合群行为要从小在家庭中进行培养

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家庭要凭借“家庭”这个群体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合群行为。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乐于与家中亲人交往。例如:不仅要经常与父母说话,进行交往,还要经常同家中家人进行交流,使孩子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保持亲密的关系,有同他们一起说话、做事、玩的愿望。.其次,要引导孩子家庭与家中的亲人进行平等的交往。不能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凌驾于父母或其他长辈之上,任意使唤,不满意就发脾气。要教育孩子尊重家中的亲人,与此同时,家长也必须尊重孩子,让孩子在互爱、融洽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性格。再次,在家中应该引导孩子经常在力所能级的范围内协助父母或老人,做一些家务小事,有时可让孩子与大人一起,完成一件事,如合作修理玩具等,以次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行为。

二、让孩子到同伴群体中进行锻炼

让幼儿到集体中去,如到同伴多的地方,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一起玩。如一起看书、讲故事、拍球、做各种游戏。在相处的过程中,尽量不与别人争吵、打架,即使发生了矛盾,也能很快和解。富有同情态度公正,对同伴的困难能表示同情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幼儿园是孩子最好体验集体生活的场地,我们应认识到孩子到这些集体中去不仅是学习知识的,也是集体生活的锻炼,培养良好品德、陶冶性格的,当孩子同别人交往时,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同情别人,帮助别人,鼓励孩子与同伴合作。

三、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怯懦的心理和行为

胆小、怯懦往往是孩子交往、合群的障碍,必须耐心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怯懦的孩子有各种表现,不愿见陌生人,见了陌生人不远打招呼,尽量设法躲避,沉默寡言,常常有问不答,有时在熟悉的人面前才能做到有问有答,对于这样的孩子如不惜心引导,有的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严重的会患交往障碍症,父母、教师必须充分地重视。

友情伴我同行篇6

关键词: 自主性游戏 中班幼儿 同伴互动

自主性游戏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主要的活动之一,越来越受小朋友的喜欢,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自由、愉悦的活动空间,每个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伙伴,以游戏的情景为主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操作和交往的乐趣,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同时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的发挥。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由于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在进行自主性游戏时,幼儿不仅仅只是进行独自游戏,而是更多与同伴一起进行互动游戏。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兄弟姐妹,在家里交往的对象全是成人,然而成人都把小孩当成宝贝,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进行互动的问题,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游戏中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从而约束自己,学会与同伴友好地相处。就如刘金花老师曾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所以,同伴之间的互动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主性游戏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像是一个个小的社会,让幼儿在环境与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从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同伴间互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同伴间互动方式的不同

自主性游戏中同伴间互动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以言语为主、以动作为主及言语伴随动作为主的互动。从整体观察来看,大多数幼儿是通过言语的方式与同伴互动的。这可能是与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在认识范围上更加广阔了,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的幼儿更加丰富多了。但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更倾向于通过言语与同伴进行一定的互动;而男孩更倾向于通过动作方式来进行互动。原因可能是女孩参与的活动多是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总是看到“妈妈”一边抱着娃娃,一边在和小客人交谈一些事情,在这类活动中语言互动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语言也较丰富;而男孩更加活泼好动,他们精力旺盛,参与的活动一般也是动作性比较强的,如科学区、建筑工地等,因此,更倾向于用动作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达到互动的目的。

二、同伴间互动区域的不同

观察中发现,在娃娃家、美工区、建构区里孩子们的互动是较频繁的。在娃娃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了逼真、形象的情境,幼儿一旦投入到模拟家庭生活中,就会展现很多富有情节性、趣味性的互动。在共同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他们也时刻不忘维护规则,于是经常会看到“娃娃家”里的小成员一边与“家人”一起游戏,一边与区域外的同伴互动的情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的,为自我服务,而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这一个阶段。例如在建构区中幼儿间也常会为了材料而出现抢夺行为:两个小朋友会为了同一个积木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小朋友宁愿自己拿着积木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有些孩子即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他们会说:“我给她玩具,是因为我不这样的话,她就会不和我玩的”,或“我给他玩具,是因为这个玩具不好玩,我想玩他手里的东西”。这也反映了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同伴之间互动存在的问题。

三、同伴间互动性质的不同

从观察中,我将幼儿之间在游戏中的互动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型:友好型互动、中等型互动、不友好型互动。其中友好型互动主要是指在游戏中对他人有益的,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配合的行为,如提供帮助或是与同伴分享物品。不友好型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不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出现一些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如与同伴争抢物品、角色,攻击同伴,告状、拒绝帮助等行为。而中等型互动就是介于友好和不友好型之间的互动,如维护游戏规则、协商、分配角色、表达情感等。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不友好型的互动比友好型的互动多。

因此如何让幼儿在自主性活动中友好互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减少幼儿之间的争抢材料,如何促进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更好地发展,等等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面向全体,创造良好环境。

区域的环境设置应该体现互动性。班级中设置的不同区域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社会,幼儿生活在其中,必定会发生互动,与物的互动及与人的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应该要相互联系,比如说“汽车站”的小司机带着小客人们去“菜场”买菜、去“奶茶店”喝茶、去“娃娃家”为奶奶过生日等。从单一的、局限于一个区域的活动扩大到两个甚至多个,这样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范围就扩大了。

同时,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材料的投放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令幼儿保持愉快情绪,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就拿“娃娃家”来说,中班“娃娃家”的环境创设比小班的时候就要相对复杂一些,可以提供桌子、柜子、厨房用具等供幼儿烧菜做饭。

(二)关注个别,加强幼儿引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

不同个性的幼儿其互动特点也各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班里每个幼儿个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比较胆小害羞的幼儿要多鼓励,鼓励他们多与热情大方的幼儿进行互动,表扬他们与同伴积极友好互动的事件;对于那些互动主题单一、偏区比较严重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真实的互动情景,从中寻找原因,灵活改变一些区域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幼儿互动的需要;对于在活动中经常攻击同伴、与同伴争夺资源的幼儿,应注意观察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其他幼儿的差距在哪,在认识和强化的共同作用下巩固良好行为。

(三)共求进步,促进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来说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和教育因素,要大力倡导家园合作,家园携起手来,家长和教师需对幼儿要求一致,共同培养,注重同伴互动环境的创设,给予幼儿感染和熏陶,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抓住幼儿同伴交往互动的关键期,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独特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为了协调家、园教育,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家访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友情伴我同行篇7

【关键词】表演游戏;交往能力;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言语、动作、手势)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形式。幼儿在玩表演游戏时,要协商分配角色,互相化装,共同准备道具、场景,要克服怕羞、胆怯,并克服自己大胆地表演角色……这就对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班幼儿很喜欢表演游戏,通过表演游戏,既加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从表演中受到了教育,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利用表演游戏的开展,提高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大胆表演,相互合作,加强游戏的集体性、创造性,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选择符合幼儿交往阶段的内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水平都不同,接受水平也是有阶段性的,为此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选择层次、难度不一样的内容。

如小班幼儿:考虑到幼儿刚入园,还存在交往难度,选择适合小班年龄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交往,幼儿的社会行为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积累经验,提高行为水平。老师应该向孩子提供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多让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使幼儿在交往中体会互相间的友好相处,如果争抢玩具或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在幼儿的交往中,个别幼儿的孤僻、退缩、自私等行为逐渐减少,而友情、同情、合作的行为显著提高。

对刚从家庭走出来的小班幼儿,除亲子关系之外,同伴关系又是他们在初入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社会关系。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由于在家独惯了,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或者有的霸道,常常与同伴发生冲突或伤害别人,表现出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差,不会友好地与同伴交往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开学一段时间里为他们创造机会,如:认识本班的每个小朋友,知道他们的名字;能和小朋友轮流玩玩具,共享玩具,合作游戏,共同表演。如我设计的表演内容《拉大锯》,其篇幅短小,朗朗上口,内容好玩、有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很喜欢,再加上可爱又充满童趣的动作,孩子们表演得投入又开心。

附:《拉大锯》儿歌及动作

儿歌: 动作:

拉大锯,扯大锯, 手拉手前倾后仰。

姥姥门前看大戏, 手拉手前倾后仰。

你也去,我也去, 先指对方,再指自己。

小猫小狗不听话, 模仿小猫小狗叫后,右手用力往下甩。

我们才不带它们去。 双手叉腰,噘起小嘴,头由左往右向上仰。

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手拉手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这样正好可以给幼儿提供很好的与同伴交往、接触的机会。开始游戏时,是老师帮忙配对游戏,边配对边向幼儿介绍同伴的名字,有了几次的游戏经验后,要求他们自己找朋友,幼儿间更熟悉后,我又提高要求:要求幼儿每表演完一遍就交换表演的朋友,开始个别幼儿不会交换,通过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及老师的带动和鼓励下,大家都会主动地与别人交换朋友,同时也认识了同伴,记住了同伴的名字。这是幼儿认识新朋友和与同伴交往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到了中班: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交往能力,应该提高目的要求。中班幼儿社会行为目标即:互助、合作、分享、谦让等。如果单靠教师的一味说教来达成这些目标是很难的,也不可能让幼儿一下就接受和表现出这些良好的品行。为此,特地又针对性地选择故事表演《金色的房子》,其中小姑娘开始与小动物很开心的游戏。而小动物提出到小姑娘金色的房子里去玩时,小姑娘却不同意。看到小鸟、小羊、小狗、小猴在草地上开心的游戏、唱歌,而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没意思,主动邀请小动物们到房子里玩,此时小姑娘态度的转变,可以让幼儿明白同伴间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分享才能获得快乐。这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演,使幼儿身临其境,明白和小伙伴在一起很快乐。不论做什么事情,不仅要想到自己还要想到别人。这样,大家才能相处愉快。这一活动能很好地引导幼儿从自己和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感受,大大增进幼儿间的感情。

二、借助于游戏走进幼儿的世界,体会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表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中他们表现得最自然、最生动,是他们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那么我们不妨借助于表演游戏走进他们的世界,寻找最适合幼儿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交往障碍,更多地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快乐。

佳怡是刚从外地转来我们班的,她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从来不会主动参与同伴的交谈和游戏,每次老师请她说话,她都羞红了脸,用力地摇头,班里的孩子谁都不愿与她一起游戏。一次,在表演《三只蝴蝶》时,要求每位幼儿带一种颜色的花,佳怡带来了一束与众不同的塑料花,大家都很喜欢也非常的羡慕,都纷纷要求和她共同组表演,当看到大家夸她的花好看时,她非常高兴。我趁热打铁地邀请她加入表演中,开始她不是很愿意,但是在小朋友的一再邀请和我的鼓励下,她终于同意。在表演中我发现,她的性格虽然内向,行为虽然退缩,但在参与游戏时却表现得非常出色,在表演中常常能看到她无忧无虑的笑脸和开心投入的表演。从那以后我们经常以很自然的方式邀请她加入游戏,并向其他小朋友讲述她游戏的表现,小朋友们个个羡慕不已,都纷纷去找佳怡游戏,就这样我们帮助佳怡顺利地找到了伙伴,她也成了集体中快乐的一分子。

三、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提高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唯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许多时候让孩子教孩子也是非常好的举措,如《三只小猪》的表演游戏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四种不同的表演形式:1.戴头饰;2.穿服装;3.两种提线偶,我让幼儿互相观看找出别人表演得好的地方,如幼儿间纷纷评价同伴:“我觉得头饰组的××表演得很好,她很注意动作和表情。” “××当大灰狼时说话的语气不对,应该凶狠点才像,别人才会害怕的。”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分配角色可由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这样做可以使幼儿懂得照顾同伴,让胆小的幼儿也能扮演角色,尽量避免能力强的孩子经常做主角的情况。在大班,要让幼儿学会协商,互谦互让,自己分配角色。要放手让幼儿去表演,因为这种表演是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表演“小熊请客”,狐狸来了,砰砰砰的大声敲着门,嘴里喊着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小熊和好朋友一起商量对策。最初,孩子们在表演时,往往按照故事原文的情节进行,用松果掷狐狸,把狐狸赶跑。当表演多次后,他们就会互相出主意,想出许多对付狐狸的办法(把吃的、玩的都投给他,或者给大灰狼做陷阱)。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始终表现出支持和关心的态度,及时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如当表演的动作和表情与角色特点不符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在“小马过河”的表演游戏中,表演“老马”的幼儿语调很尖,跑起来很轻快,没有稳重感,教师轻声提示说:“老马是妈妈了,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应该怎样呢?”孩子听了,很快纠正过来。有时孩子们也会想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错误的动作、情节。这时,教师要启发诱导,将游戏转入正常。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会出现遗忘故事中的部分情节或对话不流畅,教师可悄悄地用语言或动作提醒,不要指责幼儿,以免影响其游戏的情绪。

友情伴我同行篇8

关键词:假想伙伴 正能量 幼儿教育

一、“假想伙伴”现象的起源

一直以来,我们从艺术作品和儿童文学的许多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儿童假想”现象的影子,尤其在一些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作品中,经常有小主人公与想象中的伙伴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安慰,有的甚至是和家乡伙伴做游戏。现实生活中孩子也经常有拿玩具熊和小兔子当玩伴的现象,这些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着重大影响。社会学家就这一现象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20世纪早期和中期以前,人们只注重这一现象的理论研究,而且比较零散,更多的是描述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20世纪末,人们对家乡伙伴现象的知识的认知逐渐加强,研究对象也从局部的个别明显现象转向了众多正常儿童,而这种局势的转变自然离不开父母与儿童的密切配合。在大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面前,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也大大加强。

二、“假想伙伴”现象的出现对孩子的教育意义

(一)假想伙伴对其自主意识培养的辅助

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人对于“儿童假想”现象的认知很少,认为孩子出现假想伙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害,这种恐慌的心理主要表现在怀疑孩子是否出现了问题,担心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负面影响等。但随着对这一现象的逐渐认识和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假想伙伴现象是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而大人应该接受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把孩子的假想伙伴当成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邀请其参加家庭活动。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也让他的个人家庭价值得以体现,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假想伙伴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国策“计划生育”的实施,现代大多数年轻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另外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很多孩子都没有可以交往的同龄朋友。而在这一时刻,假想伙伴充当起了这一角色。大多数孩子在和假想伙伴在一起时就没有了孤独感,假想伙伴不仅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而且很大程度上让孩子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与假想伙伴的交往,同样可以让孩子学习并拥有交往的能力,也让孩子可以站在伙伴对立面上进行思考。比如一个拿泰迪熊作为假想伙伴的孩子,在生活中受了委屈而难以排遣这种情绪的时候,大人可以拿泰迪熊来安慰孩子,告诉孩子:“你的朋友在这呢,如果你难过了,你的朋友就会同样难过。”这样孩子可能会因为伙伴的存在而放下很大一部分怨气。

(三)假想伙伴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正作用

如果某一天你看到你的孩子抱着一只小白兔自言自语时,请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很有可能她在给“她”讲故事呢。很多孩子喜欢听妈妈讲故事,而在一个故事孩子自己能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抱着自己的假想伙伴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的假想伙伴讲故事,这种现象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母性的体现,也是孩子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更是对孩子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考验。

三、如何让假想伙伴作为正能量存在

(一)假想伙伴通常会起到心理暗示作用

在孩子对假想伙伴产生依赖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中关系让假想伙伴起到一个心理暗示的正作用。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听话不吃饭的时候,大人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好朋友小白正在旁边看着你呢,你怎么可以不吃饭让他在旁边笑话呢?小白喜欢身体健康的朋友的,不吃饭的孩子就长不高,也没力量去和它玩。”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以示意一个眼神,让孩子看看在旁边的小兔子,而这时这个假想的伙伴就能给孩子起到一个心理暗示作用,好像是真的在看着他的样子,于是便很听话地拿起筷子吃饭了。而这种心理暗示作用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中,让孩子有一个一直在他旁边,鼓励他做一个完美、健康、活泼的孩子的“好朋友”。

(二)假想伙伴的模范作用

假想伙伴作为辅助教育的一把利器,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孩子对假想伙伴的依赖,促使假想伙伴对孩子产生正能量的作用。比如晓明的假想伙伴是一个只小鸭子,每天无论在干什么事情几乎总是捏在手里。当他不想洗澡时,我们可以和他说:“你看看小鸭子,是不是每天都在水里游来游去啊,他是不是很爱干净啊,它每天都洗澡,洗得干干净净的!所以你也一样要爱干净喔!不然,他说你臭臭,不想和你玩。”适时运用假想玩伴作为楷模,以幽默的方式引发宝宝表现好行为的动机,其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假想伙伴的“替罪羊”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幼小的心灵很容易受伤,而直白的指责孩子会让其自尊心受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把责任放置在孩子很关心的一个假想伙伴身上,以“指桑骂槐”的方法对孩子的过错做纠正。比如,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碎了爸爸很喜欢的一个茶杯(这类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发现后可以问孩子:“是不是小白(孩子的假想伙伴,一只兔子)打翻了茶杯?”这时候孩子多半会说是的,于是我们可以批评小白在不该追逐的地方奔跑是不合适的,这样既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只要假想伙伴的替罪羊作用运用得当,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如何做好由假想伙伴到真朋友的转变

现代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家乡伙伴,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生活中缺少可以对话、玩耍的玩伴,为此,家人或教师要设法为宝宝开发真实的友伴关系。当宝宝接触到年龄相近的小伙伴时,他对自己的假想玩伴需求度也会随之降低,而这个过程当然离不开大人的配合。家长可以在其他小朋友来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告诉孩子“因为板凳不够,是不是可以让小白(假想伙伴)去床上躺一会,不然你最好的朋友微微就没地方坐了”。孩子这个时候当然会担当一个主人翁的角色,主动让座给真实的朋友,而在吃饭的过程中,假想伙伴很快就被忘记在另外一个房间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大人多给孩子和真实朋友接触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范围的扩大,假想伙伴就会很自然地消失了。

正确地认识假想伙伴这一现象,并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其作为孩子培养的正能量存在,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责任。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多和孩子交流,认真对待孩子的假想伙伴。对于个别假想伙伴比较奇特的时候,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并解决它。

参考文献:

[1]蒋秋蓉.儿童的假想伙伴现象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9).

[2]杨开伦.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J].父母必读,1992(10).

友情伴我同行篇9

《人类性幻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睡在我们床上的人是谁,但我们的伴侣却不太确定那个睡在我们脑海中的人的名字。人类的性幻想会导致数不清的愉悦感,但也会导致痛楚和绝望。性幻想在人类心理与行为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多少正规而系统的研究。英国牛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Brett Kahr,在《人类性幻想》一书中,向读者们展现了“人脑中最精彩的电影,人性最隐秘的故事”。

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和伴侣分享我们的性幻想?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在曾报告过的某些案例中,伴侣从分享彼此的性幻想中获益;但同样,也发现有些伴侣在了解对方最真实的性幻想后,体验到巨大的伤害。有些伴侣认为这种冒险的自我揭露作为一种亲密的行为,可以促进更深入的情感信任和统一。当然,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基于之前已经存在的伴侣间强烈的情感依恋。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决定是否要与配偶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性幻想之前,必须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和朋友分享我们的性幻想?

通常,我们会感觉与朋友分享性幻想会比与配偶分享更安全也更容易。例如,国外很多男性在一个叫做“星期五晚上”的扑克游戏中都会毫不犹豫地谈论自己的婚外恋幻想,但是没有人想过与他们的女伴讨论这些幻想,因为担心冒犯她们而引起她们的愤怒。同样,有一些女人曾和女性朋友分享自己的性幻想,尤其是涉及到有巨大生殖器男性的性幻想,她们不愿意把这些透露给她们的丈夫或者男友,因为担心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尽管将幻想告诉朋友是出于信赖的行为,也可以增进友谊,但我们要记住,友情很多时候会变质,有时随着友情的破裂,我们会越来越担心朋友是否会遵循保密的承诺。

问题:和爱人把性幻想的内容付诸实践是明智之举吗?

要想将性幻想付诸实践,伴侣关系需要有很大的包容、创造力和信任。很多夫妇由于这种角色扮演的扭曲,导致婚姻最终走到了尽头。当然,心理治疗师会建议,在实施一个性幻想的剧本之前,人们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因为在脑中想象的幻想和现实的体验可能相去甚远,因此要做好接受意外的准备。比如有这样一名女性,她迁就丈夫叫她“”的愿望。当她丈夫描述设想的情境时,妻子感到兴奋并同意付诸实际。但是当这对夫妇真的将性幻想付诸实践时,妻子感觉自己“低俗”和“恶心”,她特别懊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对很多人来说,性幻想正因为永远不会实施才使人兴奋。

问题:如果在或者过程中,性幻想对象是我们的伴侣,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和伴侣的关系良好呢?

友情伴我同行篇10

观察一:怿吉小朋友入园来从未与同伴一同游戏、开流。平时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或上台表演,他总是扒在桌子上,不敢正视老师与同伴的目光。

观察二:王奕小朋友厌倦学习,上课坐不住,还时常欺负同班幼儿,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有一次,同班一名幼儿不小心拌了他的椅子,摔倒在地上,他用自己的身体重重往下压,双手用力掐住小同伴的脖子,幸亏我及时发现并制止。

观察一了解:从其他幼儿口中得知,怿吉小朋友开学体检时被确诊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许多家长在知情的情况下常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许和怿吉说话玩游戏。经幼儿这么一说,让我想到同班幼儿都用幼儿园里的杯子喝水,而怿吉用的却是自家带来的杯子。这让怿吉在浅意识里觉得自己与同伴的不同。怿吉的父母忙于自家杂货店的生意,无暇顾及怿吉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没有朋友使他觉得孤独,“与众不同”使他觉得自卑,父母对他又不闻不问,渐渐地他形成了自闭的心理。他不愿面对幼儿园里的一切人和事。

观察二了解:经家访了解,王弈的父亲对王弈要求十分严格。从小就强迫他静坐学画画、学写字,还有着“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传统教育观念。王弈表现不好时,他爸爸常以拳脚相见,有时甚至吓唬他“早知你这么笨,当初生你时就应该把你掐死算了。”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王弈对其他幼儿也有暴力倾向,并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以上案例让我反思如下:

1.家庭因素的反思:

家长不仅是子女的首任教师,也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家长的教育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奕父亲过早地把自己的主观希望施加给孩子,用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段。这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成了王奕的模仿对象,在教育环境影响下,王奕形成了粗暴性格和好打架的行为,在他的意识里,学习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怿吉的父母对他不闻不问,没有及时了解怿吉的内心感受,无法向教师进行反馈,帮助幼儿走出心理误区,让怿吉长时间生活在自闭里。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心指导越多,越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充满关爱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幼儿。

2.幼儿园因素的反思:

幼儿间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交往技能与交往经验。经常遭到同伴拒绝或被同伴忽视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心理问题。在幼儿的眼里,王奕和怿吉都是不受欢迎的幼儿。怿吉被同伴忽视,缺少朋友是形成自闭的根源。王奕好打架在幼儿眼里是坏孩子,大家不愿和他交朋友,无法获得友爱的情感体验。同伴间的关系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

3.自我反思:

教师的爱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营养,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的反应,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以外,还应该用亲切的语言、目光去亲近他们,关怀他们。并深思对怿吉的自闭进行开导和对王奕的暴力行为的教育方法。从幼儿身心特点看,他们更需要在关爱、友爱的环境中生活,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他们感到安全、宽松和愉快,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与完整人格的培养。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教育,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让幼儿在良好心理环境的影响下塑造出健康心理。

针对以上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从三个方面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儿童最信任、最值地依赖的人便是教师。教师甜甜的一笑,轻轻的一摸,都会给幼儿产生巨大的安慰和影响。实际证明,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沟通架起知心桥梁

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捕捉幼儿闪光点,及时鼓励,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幼儿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当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 、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因此他们大多有在同伴及教师面前表现的心理趋向。

(二)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幼儿除了与老师交往以外,还要与同伴进行交往。孩子在交往中,若是获得愉快的、积极的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因而更加主动地与他人交往。积极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自信,自信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1)传授交往技能,形成交往认知

教给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礼貌用语,懂得用协商、轮流、交换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努力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在王弈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教给王弈礼貌的交往方法,灌输正确的友爱观念,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游戏。让怿吉观看同伴间的游戏,让他学习同伴间是如何交往的,形成交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