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十篇

时间:2023-03-28 12:46:26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1

这篇短短的课文在大人看来浅显易懂,但是,文中出现的“、革命、吃水困难、石碑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等词句,对于七、八岁的学生却是很生疏的。我围绕“井”字做文章,尝试把书“煮一煮”,层层深入,让学生不仅能读,而且读进去,读出味道。

一、理解文中之“井”,读中领悟恩情之切

课文第2自然段只有两句话:“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研读教材后,我发现这两句话留有很大的空白:“很远的地方”有多远?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的心情怎样?书中没有具体描述,我利用补白、联想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师: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乡亲们会受些什么苦?

生:冬天很冷,路很滑,他们会摔倒。

生:夏天,走很多路,会流很多汗。

生:他们到很远的地方挑水,会累弯了腰,磨破了鞋子。

生:会花很多工夫,耽误干活。

师:是呀,同学们,乡亲们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过着这种艰难的日子。请大家把刚才浮现在眼前的挑水情景读出来,好吗?

生: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重读“没有”“很远”)

学生一读再读,把语言变成画面,语气、表情煮出了味儿――情动于心,情传于声。接下来,我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读中演,演中体会,边演边创,在鲜活的情境中,体验“煮书”的乐趣。

师:乡亲们吃的苦,受的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带领战士们挖了一口井。当甘甜的井水从井底冒出来的时候,乡亲们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生:他们会非常高兴,会欢呼起来。

生:老奶奶会说:“啊,战士们哪,你们真好哇!”

生:小孩子会说:“太好了,太好了,爸爸妈妈再也不用为挑水吃苦啦!”

生:大人们会说:“这下好了,有吃不完的水了,感谢啊!”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转换角色,使学生兴趣盎然,既演得出来,又读得进去,悄然浸润在军民鱼水情里。

二、理解革命之“井”,读中感悟恩情之深

课文的第3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这句话怎样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怎样让学生有意味地朗读?仅仅停留在文本所描述的一处地方、一个事件上来把握教材,行吗?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虽然不能生硬地向七、八岁的学生讲和革命的意义,但完全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恰当解读,春风化雨般地将革命的种子埋在同学们纯洁而幼小的心灵里,应该让他们有一种情感蕴育在心里。由此,我设计了第二个层次的“挖井”教学片段:

师:石碑是干什么用的?(结合书中的插图)

生:做纪念用的,是用来纪念的。

师:“时刻”是什么意思呢?生:每天,一天也不落下。生:永远的意思。

师:对呀,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不能忘记,这就是时刻。一起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

师:是不是只帮助沙洲坝的人挖井?还帮助了人民做了哪些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2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去品读文章,去走近伟人,领略伟人的风采,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笔者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为例,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本文第一自然段时,我通过当地盛传的民谣来介绍沙洲坝――“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孩子们通过朗读民谣初步体会到沙洲坝是个干旱的地方,脑海中有了一个画面。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顺水推舟,让孩子们想象村民吃水会遇到哪些具体困难。有学生说:“村子里的老人腿不好,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肯定累死了。”又有同学说:“走那么远的路,要是遇到很大的风沙”……他们越说越起劲,小手举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我眼角的余光看到了一只慢慢举起的犹豫的手,那不是小杨帆吗?她可是班里最内向的学生了。我毫不犹豫点了她的名。“村民们肯定很希望有一口井,这样他们就能解决困难了……”同学们将赞赏的眼光投向了她。我马上引入正题:“是啊!就是这样想的,对村民的困难,他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学生一齐回答:“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一口井。”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们一步一步想象着走进了课文,走近了。被他们动情的语言感染着,我也深情地说:“是啊!是伟大的,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才解决了沙洲坝村民喝水难的问题。他的心中总是想着人民。沙洲坝的乡亲们永远牢记,在这口井旁边立了个石碑。”在引出了石碑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我又引导他们进行想象:“小朋友,想想看,石碑立好后,乡亲们每天来到井边打水,看到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呢?”有了前面的渲染,孩子们的想象就像开闸的水一样喷涌而出,小手使劲地往上举着,口里还喊着:“我说!我说!”我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接下来的课堂自然是妙语连珠。话语中表达了孩子们对课文,对文中人物独有的理解。生甲:“乡亲们肯定会说,要谢谢。”生乙:“乡亲们肯定会觉得是他们的大恩人,他们会把这件事告诉他们的孩子,让他们也知道。”生丙:“乡亲们肯定会非常想念。”

显然,孩子们已经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走近了伟人,体会到了作为领袖的崇高的人格品质。

儿童想象力是最活跃最丰富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当一个“主持人”,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思考、去想象,使其情感得以升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下连小学)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3

在校期间,我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刻苦钻研,我积极要求上进, 从未放松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巩固已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融入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社会。此外在课余期间,我还重点学习了英语与计算机其他软件方面的知识。在这期间也获得过单项奖学金。

我出生于xxx的一个小山村,家庭贫困。爷爷80有余,行动不便;爸爸在外做泥水,到处走,春夏秋冬暴晒于骄阳之下,农忙时又得回家帮割稻子;妈妈在家照看田里,闲了就去县城打短工,天天起早摸黑;妹妹已经读初三,学习成绩还可以,明年就参加中考,升入高中又有一笔很大的开销,家里更加的困难。可是自从今年年初,物价飞涨,我突然发现曾经饿肚子的时候那种无助甚至是绝望的感觉又死灰复燃了。虽然在生活上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但是在飞涨的物价面前对改善我的生活来说几乎是无济于事。

“屋漏偏逢连阴雨”,去年爷爷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光是医药费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现在家里已经是债台高筑,家徒四壁了。面对这个祸不单行的残

酷现实,我差点辍学,要不是全靠家里的亲戚们接济勉强凑够了上学的费用,说不定我早已瞒着白发苍苍的母亲独自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开始一种前途莫测的打工生活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关心集体,帮助同学,服务社会。我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帮助班级里在学习上面临困难的同学复习,利用双休日的业余时间打扫班级和同学寝室的卫生,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敬老院和孤儿院看望那些需要我们关心和爱护的人们。除了在学习与生活方面之外,我在思想方面得到不断的提升。在大一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党课培训,在党课培训期间,我努力学习、党史,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并确立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因此我努力提升思想,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党员,为人民服务做好准备,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经过党课的培训我知道了思想的重要性,我始终保持着思想上的先进,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时刻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那就是要在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对待社会上不良的行为要敢于批评和改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舞大家,带动大家,树立起党员的光辉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自己

不仅在思想上积极入党,在行动上更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4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吕蒙为先锋,亲自攻打黄祖,以报杀父之仇。吕蒙没让孙权失望,他斩了黄祖,胜利回师,被提升为横野中郎将。

但吕蒙有个缺陷,就是他从小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不多。带兵镇守一方,每向孙权报告军情时,只能口传,不能书写,很不方便。一天,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从十五六岁开始,一年到头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做了将军,就得多读些书呀。”吕蒙说:“忙啊!”孙权说:“再忙,有我忙吗?我不是要你做个寻章摘句的老学究,只要你粗略地多看看书,多了解一些以前的事情。”说着给他列出详细的书单:包括《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

在孙权的启发和鼓励下,吕蒙开始发奋读书,后来竟达到了博览群书的地步。

鲁肃做都督的时候,仍然以老眼光来看待吕蒙,以为吕蒙只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武将。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的驻防地区,同吕蒙谈话。吕蒙问鲁肃:“您肩负重任,对于相邻的守将关羽,您做了哪些防止突然袭击的部署?”鲁肃说:“这个,我还没考虑过!”吕蒙就向鲁肃陈述了吴蜀的形势,提了五点建议。鲁肃听了非常佩服,赞扬吕蒙见识非凡,认为吕蒙已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鲁肃走到吕蒙跟前,拍拍吕蒙的后背说:“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吕兄进展如斯,我还蒙在鼓里,先前总以为你只有勇武,不想,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原来吕兄也是满腹经纶之人,可笑愚弟走了眼。”

吕蒙一笑说:“士别三日,理当另眼相看,况且你我之别,远非三日,如何知我有多大变化,今日一叙,老弟你可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我了。”

打那以后,吕蒙与鲁肃成了好朋友,不久他又接替鲁肃统率东吴的军队,成为一代名将。

吕蒙转型很快,从一介武夫,脱胎换骨成为见多识广的将才,靠的就是读书,不断地充电。

也许有人会说,以前自己在学校的时候也很爱读书,一参加工作就没有时间了。这种自我原谅是不对的。平时再忙,也要读一些好书,比如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书,对为人处事、修养有益的书,开阔自己眼界的书,等等。此外,一些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和培训也要多留意,如果有,就抓紧机会申请,即使自费也值。

古代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5

一、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 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守信》一文中宋庆龄严格遵守自己的诺言;《不瞒真情》一文中老舍诚实,不隐瞒真情;《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次著名的冲刺》一文中派特利不屈不挠地坚持跑完全程……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2. 在情感中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升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屏弃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不同的形式,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并从中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让老师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培养者。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写的是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瑞金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看见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很不方便,便带领战士们为村里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来纪念毛主席的一个小故事。课文的重难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对石碑上刻的两行文字的理解,来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师通过写字、刻石碑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愉快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区别了“牌子”与“石碑”,“竖”与“立”,“写”与“刻”的不同含义。并轻松地突破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明白了乡亲们这么做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灵魂得到了启迪,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 发挥写作优势,优化学生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这样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不就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吗?

1. 形式多样。教师在命题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a. 多题选择。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可以给他们出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有时还可从不同方面选择若干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题目完成。b. 半命题。如《我渴望 》《假如我是 》……这样的命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留有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c. 自由命题。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6

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将我生活的村子由南往北一分为二,中间一座小桥又把村子连为一体,小桥右侧有一平台,这里有一眼井,供千余人用水,大概是临河的缘故,竟然怎么也打不干,而且是甜水,入口柔软甘甜,平气消渴,浑身舒泰。

据说,这井是郑大爷出资挖的,郑大爷是瞎子,会算命,人称算命先生,他家离水井很近,出了大门往西走几步,再下去一个斜坡就到了井边,他老人家每天提着一个瓦罐去打水,从来没出过什么事。这让我感觉瞎子的神奇,因而对那眼井也颇感敬畏。母亲每说此事,就称“你瞎子大爷”如何如何,其实我根本没见过这“瞎子大爷”,我记事之前他就死了,但他的遗孀和我母亲(她们很要好)是同龄人,是一位很和善慈祥的老人,她会看小孩惊吓,四邻八乡的人来请她,不论白天黑夜,从不拒绝。如今大娘年届耄耋,粗茶淡饭,抽烟,也喝一点酒,走起来轻飘飘的,似乎脚还没着地人就走出老远,确有几分仙风道骨,这是他们夫妇的修行,还是与甘美的井水有关?

我记事起,河西岸的人已经很少再过桥到东岸的井里打水了,因为小桥常被水冲垮,所谓的桥就只剩了中间的水泥涵洞,圆形的,加上水影的反照,远远看去像一面镜子,涵洞两边是破砖烂瓦,经不得夏日暴涨的河水冲击。河西岸也有几眼井,水质好的不多,离我家都不太近。其中一眼在村子的后边,在一户人家的门前,也是临河,这眼井的井口铺了一块很大很方正的青石,旁边还有一块立着的方石,还有三棵几搂粗的大柳树,地下一片浓荫,空中一片绿云,人们在此歇息纳凉聊天。因为离我读书的小学不远,所以我也常结伴到井边,拿一玻璃瓶子,在瓶口系一细绳从井里提水喝。巧合的是,这户人家也有一位老大娘,花白头发,一双小脚,走路脚下生风,踩得地面咚咚响,说话嘴唇发抖,底气很足,她的四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还畏之如虎,她对小孩子却很和蔼,她家没有院墙,我们还没到井边,她就嘱咐我们要小心着。这位老人活到一百多岁。

据我猜测,这眼井是她家挖的,挖井虽是公益,旧时村里没有办公经费,乡人只有自筹,日子宽裕的户主,自己出资,周围的人出工帮着挖,大家都受益。很多事情就这样办妥了,乡人没有等靠的意识,更不向官方伸手,因为官方也靠民间生存。

井水供人所需,井又是大地与天空的通气孔。盛夏的中午,还没到井边,就有丝丝缕缕的凉爽气息扑来,站在井台上,凉风习习,凉气袭人,再顺手提上一瓶子凉水,一仰脖咕噜咕噜进去,从上至下浑身痛快。有时,我们也趴在井台上往下看,井水清幽,深不见底,井壁上长满了青碧的苔藓,而井水离地面并不深,也就是两三米的样子,越往下圆面越大,水平如镜,我们的头像出现在水面上,有时也对着井筒喊几声,声音嗡嗡的,井是拢音的。

在井边喝完一瓶子,再提一瓶子拿回学校留用。水在瓶子里晶莹剔透,又凉丝丝的,很好玩。那时玻璃瓶子是家中的宝物,一家没有几个玻璃瓶子,一次我和几个伙伴在井边汲水,不注意把人家的瓶子碰碎了,伙伴哭着家走了,随后他的老爸找到我家,很不高兴,母亲只好给人家赔情,并把我用的瓶子给了人家,“案子”才宣告终结。

我常去打水的那眼井在村子的西边,离我家约有二百米,这二百米对我来说就很远了。大哥和母亲没有时间打水,弟弟妹妹还小,我十二三岁,正合适,一天一趟不够喝,两趟有剩余,而夏天得一天跑两趟。我不怕夏天太阳的暴晒,打怵的是那担杖(扁担)没加工好,圆滚滚的,又没有弹性,硌得肩膀生疼,每走一步都是咬着牙坚持,时间长了就练出来了。从那时到十八岁离家,我一直是家里的挑水工。农村的孩子都这样,到一定年龄就要干一定的活,人人有分工,谁也不能误事。大人白天劳动已经很累,没有精力管这些小事,孩子们就自发地干,也没听说有人因为打水而掉进井里的。

最初到井边打水,肩膀磨肿了是小事,比这个为难的是如何巧妙地摆水桶。水桶顺着担杖钩子放到水面,要经过几次左右的小幅度摆动,再往下用力一按,水桶大幅度倾斜,才能灌满水,然后顺势一提,水桶体系朝上,几下就提到井口。才开始打水的,都很怵头这个环节,因为稍不留神,水桶体系与担杖钩子脱离,水桶就落入井水中。一个玻璃瓶子就是乡人的宝物了,那么铁的水桶就更贵重了。所以都格外小心。实在没有把握的,就带着绳子,用绳子把水桶提上井面之后,再担回家中,那样很麻烦,担着水已经很吃力了,再拿着那些笨重的东西,更受不了,而且还要遭人嘲笑,十几岁的少年,谁受了那样的目光?

常去打水,免不了碰见街坊邻居,打招呼成了负担,不是不想打招呼,而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什么也不说也不好,心里颇为忐忑。这些打水族中,有一个是我的语文老师,我最怕遇见的就是他了,虽然他打水时不再如课堂上的严厉,但老远看见他,我就躲开或故意放慢脚步,等他挑着水走了,看着他的背影渐远,我再向井边走去。老师自然也不会看不见我,或许他也不怪罪我,我的生性羞涩他是知道的。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遇见,对同龄人就没有这些拘束,其中还有一个女孩子,她姊妹几个她是老大,她的父亲又不善于干粗活,打水就只靠她了。我喜欢她那翻领的粉红秋衣,喜欢她男孩子一样的短发,还有那火苗一样飞扬的红丝巾,苹果一样红润的面容――打水的同龄人中,她是唯一的女孩,一般人家舍不得让女孩打水。虽然见了她我同样没有话说,但目光相对的瞬间,一种莫名的感觉掠过心底,像平静的水面荡起圈圈涟漪。那时那刻,我相信眼睛是会说话的。她是会打扮的女孩,她家境富裕,也有打扮的条件。那时她是我心中的女神。

在我上学的路上,居于村子中间的饲养栏附近,也有一眼井,这井里的水是“懒水”(这是乡人对不甜的井水给予的统称),只有周围的几家人饮用,因为是在路旁,怕人不注意坠井,也怕赃物入井,所以井台砌得很高,很突兀,很显眼。冬天的清晨,井里冒出一股股热气,像烟雾一样,老远就看得见。生产队里的饲养员把牛喂饱,就牵到井边,用水桶提了水饮牛,桶里的水也微微冒着热气,牛低着头,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把嘴伸进水桶,一桶水几口就喝光了,喝得蛮过瘾蛮舒服的样子,牛嘴里也吐出一股股出热气。井上地冻天寒,井下暖气融融,冷暖两重天;井水冬暖夏凉,夏天不敢直接提了饮牛,而冬天则可以。

然而本村最甜的井水,可能要数河岸对过村子南端香椿园子的那眼井了,大概也是一眼“资深”老井,我只见过那眼井,但香椿园子却没见过。据老人们说,多年前有乡人栽了一大片香椿树,不几年就长得郁郁葱葱,村子内外处处飘香,整个村子成了“香村”。为了保住香椿树,园子的主人开挖了这眼井取水浇灌。选择了这样的地方挖井,香椿树的汁液渗入土中,井水自然甘美柔绵,回味悠长,每逢大节,或谁家有什么喜事,周围村里甚至十几里地之外的村子也有人前来取水,使水质越来越好(井水是需要淘的,所谓懒水,大概也与用的人少有关)。再加上这个村子先后出了几个官人――战争年代出过师级以上军衔的军官,出过斡旋于国共及日伪几方面的抗日民主人士,建国后出过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国画大家,也出过学术造诣颇深的教授,在方圆百里,妇孺皆知――这里有一片香椿树,一眼甜水井,一条永不干涸的河,一个出官人的村子。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举国上下大炼钢铁的那些日子,当枣树榆树槐树等硬质木材悉被伐掉填进了熊熊的火炉,最后香椿树难以幸免,这片香椿树被砍伐当做了木柴。从此,香椿园子不见了香椿树,只剩下一眼井。据传,有段时间,附近的人每到深夜就听到一个女人嘤嘤咿咿的啜泣,声音不高,但真真切切,听来渗人揪心,没有人敢出来看个究竟。起初认为是错觉,但天亮后他们相互打探,“哎,晚上听到哭声了吗?”才信以为真。不知过了多少个夜晚,那哭声才消逝。人们推测,那片香椿树是有灵性的,被砍伐焚烧,变成一个女巫来闹事,提醒那些头脑发疯的人要冷静理智。说得神秘兮兮。

没有了香椿树的井水依然清冽绵柔甘甜,要不为什么邻居的八叔一直离不了那眼井呢?八叔爱喝茶,而他泡茶的水就取自香椿园子的井水。在村子里,都知道八叔是个滋味人,是个爱讲究会享受的人。他在队里当过队长,当了多年的车把式,干活麻利,但在家里可是个大男子汉,懒的要命,他好喝茶,而那时家里连做饭的柴火也没有,用什么烧水?于是八婶子就更忙了,每天,八婶子吃过早饭就到处拾柴火,漫天漫地苦苦搜寻那么一怀抱,然后回家烧水,她家的燎壶是生铝的,壶底足有两指厚,空壶提在手里就沉甸甸的,烧开那壶水不知要多费多少柴草。我和八叔的家一墙之隔,婶子劈柴点火用扇子煽火用嘴吹火等声音,我这边都听得见,她抹在脸上的灰深深浅浅的,像画了脸谱也是常事。八婶子别的活可以不干,唯独拾柴烧水泡茶不可懈怠,她清楚八叔说一不二的秉性。

我记事起八叔就人到中年了,那时他就喝香椿园里的水,到我离开家,他已年过花甲,还是喝那井里的水。到那里打水,出门向东南方向走,经过村外的一座大桥,沿着一条大公路再往东走一段距离,井就在路边北侧;他独自一个人去挑水,一步三摇,颤颤悠悠,来回不下三里地,这个有名的懒人为了喝一壶好茶,不惜代价啊,河西岸的人没有谁像他那样奢侈的。别人不解,他也不希望别人理解,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有人说,那香椿树香魂不散,化作女妖在井边游走,把八叔缠住了,八叔笑而不答,继续向井边走去。直到后来农村都用了压水井,没人去井上打水了,八叔还去那里打水,隔日一趟,很少间断。那眼井由八叔一个人用,也渐渐变成懒水,后来八叔感觉那水实在不好喝了,也就不再去了――那眼井荒废前的几年,实际上成了八叔一个人的了,他想竭力守住这眼井,守住生活中那点稀有的美好,但终归徒然。为此,晚年的八叔内心不免有很多难言的凄然和没落。他或许也早就预料到那眼井必然的命运了。

水有水道。村子里的井在不同的方位水质味道皆不相同,甚至相距几步之遥的井也可能一眼是甜水,一眼是懒水,这地下的世界谁能说清呢。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7

*年,意气风发的我迈出了高中大门,因母亲早逝,父亲肩负着我们七姊妹的生活重担,家庭十分贫困。那时,对于我来说,升大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可山外五彩斑斓的世界依然对我存有诱惑,我打点行装准备外出学艺,就在我正准备上路的时候,村支书出现在我面前,他恳切地对我说:“端全,过几天小学就要开学了,可还没有老师来,你愿意留下吗?”这时我想起了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为人师者的生活窘迫由来已久,吃得清淡,穿得素淡,出门办事遭人冷淡,像蜡烛一生半明半暗。可当看到村支书期待的目光,我回答说:“让我试试吧!”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当时的河里学校,一眼望去,操场上满是杂草、牛粪。打开房门,成群的老鼠四处逃窜,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走进房门,但见一张简陋的书桌上落满灰尘,墙角墙顶布满蛛网,这哪是学校呀!看到这一切,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失望。但我又意识到,年轻人不能畏难,生活的路刚刚开始,困难正是锻炼人的好机会。于是我放下行李,把教室、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当时村里没修公路,我只能徒步来回60余里山路把书籍课本挑回来。山路崎岖,不知不觉天黑了。可到学校还有很长一段路,月亮升起来了,山风刮着树林“沙沙”作响,偶尔传来几声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正当我焦急害怕的时候,前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光。原来是乡亲们知道我去挑书,怕我有闪失,打着火把一路寻了过来。那天晚上,我想起乡亲们打着火把一路寻来的情景,怎么也睡不着,爬起来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下了八个字:“爱在深山,矢志不渝”。

*年,得知乡教育办领导为香谷学校风气不好,条件太差,老师不安心而焦急时,我主动请缨,调到了离家10多里,条件差,又偏僻的香谷学校。

当我看到学生都是到距校几百米远的田下的一个小水涵里取饮用水时。心想这样会影响身体健康,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请来附近有经验的老农,在山坡上找到了优质水源,叫来妻子帮着挖井。水井挖好了,我们夫妻俩的双手却满是血泡,但是看到孩子们喝上了甘甜的泉水,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啊!年逾七旬的老支书刘水吾握着我的手说:“戴老师,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为你立碑!”

*年秋,香谷村学生、村民流着泪,敲锣打鼓放鞭炮,一直把我送到向坪学校。因工作需要,我调到这里任校长,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拓荒。这所山区学校是六十年代建的土木结构平房,被上级鉴定为一级危房。附近四村的孩子都来这里就读,真是人命关天呀。这学校非改建不可,可村里都穷得叮当响啊!当晚,我彻夜失眠,忧心如焚……第二天一早,我找四个村支书、村长商量改造学校,村领导异口同声:“谁都知道校舍要改造,人命关天,可村上哪里有钱啊?”“没钱,就想办法,上面的主管部门,下面的村民,这些力量都要调动!”我当时俨然变成了一个村委会的干部,四个村领导看着我,眼睛都直了,当时也就没多说什么。各村长们以为我只是一时之兴,遇到困难便会放弃的。哪料第二晚,我又将几村的领导召集一起,我提出分工合作,各自根据实情定筹资目标,我带头捐款。终于建校小组成立了,我白天教学,晚上进行游说,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没几天,这事就在四村传遍,村民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到半年时间,我和建校小组成员一道筹资了七万余元。为了建校,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在领导门前等候、徘徊;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风雨兼程在崎岖的深谷山坳攀行。我多次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邀请领导实地查看。*年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鞭炮声声,为了集资到位,我和支书迎风冒雪在山间小道上一步一滑地走着。路上偶尔遇到载客的摩托车,但需要一百元钱车费,为了节省一百元钱,我们还是选择了步行。一直到深夜2点多才回到家。那一夜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个年夜。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学校的建设得到了长沙市希望工程和文化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资共27万余元建成了新的教学楼。

学校不但要改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为此,我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充分挖掘本地的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学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传统思想教育。同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语文课上,我实施“习语、修文、启智、寓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会说、会写,启迪智慧的火花,陶冶美好的情操。劳技课,我把学生带出教室,采摘树叶拼动物图案,捏泥人,捡粉石块雕刻动物、印章,采集动植物标本,实地种植蔬菜,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玩耍中形成技能。山里学校学生不多,得办复式班,我用木档将中高年级隔开,进行教学,一堂课,木档两边来回跑,忙得不亦乐乎。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探索山区复式教学的规律,终于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历年来,我所教科目及格率均达到了100%,优秀率在85%以上。

作为一名老师,育人很重要,以身作则更重要。在我的教育过程中,我把真爱献给了学生。

*年6月13日,暴雨下了整整一天,河水齐岸,放学后的戴美玲同学不慎跌入河中,在水中时沉时浮,许多人都跑去看,却没有一个敢下水去救,只是连呼救命。我闻讯后迅速冲向河边,毫不犹豫一头扎入水中,好几次被巨浪吞没,经过十多分钟,才把学生救起。上岸后,我呕吐不止,晕倒在地。周围的群众把我抬到村卫生所,醒来后,我问妻子:“美玲好吗?”大家告诉我:“美玲没事了,你好好休息几天吧!”我说:“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再说,如果学生见不到我,心理会很不踏实的!”第二天,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早早地到学校迎接学生。

低年级学生晚上爱尿床,又不好意思说。我只得经常给他们洗裤子,洗床单,晒被子。孩子天真地对我说:“戴老师,您比我爹还好呢!”山里的孩子家里穷,不少学生缴不起学费。每到开学,总会有学生哭着找我想办法。我每年要拿出几百块为他们解决困难。近两年,我没有在学生身上收一分钱,学生全部免费入学。学生要毕业了,山里孩子不会多说啥好话,就坐在我屋里久久不愿离去。我就把他们留在家里吃一顿毕业宴,教育他们,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孩子们总是扒一口饭就抹一下泪,不住得点头。别看咱山里孩子穷,但是他们朴实,懂事啊!

爱是无界的,教育是无界的。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孩子,应该同样享受爱的权利、教育的公平。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说:最难处理的就是子女的就学问题,常为此而苦恼。不单城里有这事,我们农村一样有。有一个浙江姓陶的师傅,在我们附近山里烧炭,女儿陶雪梅随家人生活,七岁还没有入学,我第一次看到孩子是在一丛野花前,孩子当时看着小野花发呆。这孩子小小年纪不读书,该多可惜呀!我们没开一年级,但我非常同情小雪梅,于是,我在征求她家长的同意下,把她带到了学校,随二年级班学习,孩子很聪明,通过补习,很好的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学习任务。去年,雪梅考上了大学,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戴老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很自然地就想起您这位深山中的启蒙老师,我谢谢您,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我收到雪梅的来信,高兴了好几天。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8

“嘭嘭嘭……”吃过午饭,我刚躺到床上迷糊了一会儿,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

“嘭嘭嘭……”敲门声更响了。有门铃不按,使这么大劲敲门,谁呢?――傻哥!不是他才怪呢。我拉开门一看,果真是傻哥儿!傻哥见了我,一副紧张得要命而又像心里一块石头可算落地的表情。

“怎么啦,出啥事了?”我问。

“咱娘,咱……咱娘……”傻哥像吃东西噎住了似的,半天也没道出个所以然来。

“娘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急了。

“咱娘得病了……大病,咱娘疼,疼得直叫唤,一晚上都睡不着觉……我早就要来告诉你一声,咱娘就是不让。今儿个我是背着娘偷跑来的。”

2

我拉上傻哥出门打了个“的”,接上妹妹就往家赶。

一路上,我和妹妹猜测,可能是娘那胃病又犯了,要不就是得了急性阑尾炎。我们兄妹俩商定,借这次机会,让娘到医院做个全身检查。车很快就到了家。大门未关,屋门也虚掩着。我推开门进去,屋里光线有些昏暗。娘这会儿躺在床上睡着了。

我和妹妹坐在床沿上,心情沉重地看着娘。娘更瘦了,脸色蜡黄,娘显得更苍老了。我还从未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过娘。娘平常开朗的性格掩盖了她的实际年龄。看着娘苍老憔悴的面容,我心里不由得一阵阵发酸。妹妹在我身后边已传出了轻轻的抽泣声。

3

我和妹妹是一母所生亲兄妹。傻哥是我娘领养的。娘领养傻哥时,我大概有六七岁,妹妹两三岁,而傻哥好像已经十五、六岁了。刚开始领养傻哥那会儿,我家里好像闹翻了天。那时我爷爷奶奶都不同意。我爹更是坚决反对。家里生活本来就困难,怎么还能再添个累赘呢?爹喝了酒就耍酒疯,不是摔盘子就是砸碗,还动手打骂我娘。我吓得躲在一旁瑟瑟发抖,妹妹哇哇大哭,而傻哥却跟没事人一样傻呆在一旁。

一天晚上,娘把缸里的鸡蛋都倒出来煮了。我,傻哥和妹妹一人分了两个――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好事!娘痴痴地看着我们兄妹,眼里好像有泪花儿在闪动。妹妹还不懂事,只顾着吃。我看出娘的举止反常,迟迟不动手。

“孩,咋不吃呢?”娘摸着我的头,然后拿过鸡蛋往桌上一磕,很麻利地就把蛋皮剥开了,把热乎乎的透着香味的鸡蛋递到我的手里:“孩,快吃吧!”

我哭了。那晚上,我执意要跟娘一起睡。娘答应了。可第二天早晨,我们家里人就发现,娘跟傻哥不见了。爹找了好几天,才把娘和傻哥找了回来。打那以后,爹不打骂娘了,一喝多了酒,就蒙着被子呜呜地哭。傻哥就这样在我家长久地住了下来。

4

后来我听说,傻哥是临村那个外号叫“小老头”的“儿子”――其实也不是“小老头”亲生儿子――傻哥是刚出生时被人遗弃在他家门口的。“小老头”过世后,傻哥无人照管,娘到邻村走亲戚时听说了,可怜他就把他领回家了。傻哥也不是十足的傻,他不过脑瓜子少根筋,不太灵透。傻哥最常见的表情就是“嘿嘿”的傻笑。我起初也很不喜欢傻哥。主要原因是他跟我们兄妹争嘴。以前有点稀罕吃头,都是我和妹妹对半分,如今他来了,就成了三个人分。傻哥年长我们一些,但他从不知道让,娘分给他东西他接过来就吃,还“呱唧呱唧”地把嘴巴咂得特响,真是气死人。

我们家本来人口就多,老的老小的小,如今又来了一个知道吃不知道干的傻哥,生活就更难了。无奈,爹去村里的小煤矿干起了挖煤工。

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娘突然找来,拉上我和妹妹就往镇上跑。原来我爹出事了,矿井出现了塌方事故。当我们母子三人跑到医院时,爹已经被推进了太平间。娘当即就昏了过去……

爹没了,我家的生活就更难了。尽管家里穷,但我和妹妹只要缴上学的费用,娘从来不打艮。娘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嘱咐我们“好生学”!娘给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村里那个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根生:“看人家根生,考上大学多好,多给爹娘长脸啊!”

下井挖煤又苦又累又危险,这谁不知道?娘还是坚决地下井了。娘说,她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下井挖煤时的情景。随着矿车开动的“隆隆”声响起,娘的心也跟着悬到了嗓子眼上。从矿车上下来,她的双腿还一直哆嗦。井里漆黑一团,只有娘头上矿灯照到的那一片是亮的。娘弯下身子,一筐一筐地装煤。听着煤块在“嚓嚓”声中一块块垮塌,娘更是心惊胆战。

有个同学跟我们打架时当众嘲笑我有干挖煤工的娘。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那天晚上,我等娘从矿井上回来,对娘说:“娘,你能不去挖煤吗?”娘一怔:“孩,怎么啦?”我低着头不回答,委屈的泪珠儿吧嗒吧嗒直往下掉。

娘好像猜出了什么,她不再说话,只是用她那双长满老茧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不时地叹气。第二天,娘还是照常下井挖煤去了。

那天夜里,我起床撒尿,看娘正在床上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往腿上抹着什么,嘴里还不时发出“哎哟哎哟”的叫声。

“娘,你怎么啦?”我走过去。

娘赶紧盖住。我拉开被子,看见娘左腿上淤青一片,还渗着血水。“不碍事,不碍事,”娘安慰着我说,“今天不小心磕了一下。”

是不是我昨天晚上的话让娘干活时分心了?我很后悔,恨自己的虚荣心。我含着泪,拿过红花油倒在掌心,然后小心地往娘的伤口上抹。一边轻轻揉着,一边跟娘说:“娘,还疼吗?等我毕业了,我挣钱养活你,你可别再下井挖煤去了。”

“行,行,娘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5

我考上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娘竟高兴得哭了。可一说到上大学一年得花费一万多,娘又犯了愁。看娘为难的样子,我说:“娘,要不我不去上了,我找活干去,把俺妹妹供出来就成。”

“傻孩子,你这说的啥话。钱的事儿,你甭管,你只管好生学!”

娘东拼西凑、东挪西借地给我凑足了上大学的学费。后来我听说,为了尽快还清家里的账,娘在矿上干起了最苦最累也是最危险的活儿――背拖拖。“背拖拖”就是在井头处,把挖出来的煤装进大竹筐里,然后用肩把它拖到几十米外的绞车旁。井头处是“处女地,”又窄又长,人在里头根本直不起腰来。体重不足百斤的娘用瘦弱的肩膀,一直干到我和妹妹都考上了大学……

6

“娘,你醒了?”妹妹的一句话,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你们咋都回来了?”娘见了我们,又惊又喜又疑惑。

“您病了怎么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妹妹搂住娘的脖子,嗔怪道。

“没事,又不是什么大病。就是老觉得胃这块儿有点疼。不要紧,吃点止疼药就好了。”

“进城里去看看吧,顺便做个检查。”我说。

“不用,多花那份子钱做啥?又不是什么大病,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不行,必须得去查查。”我态度很坚决。

娘知道我平时不好说,一说就是板上钉钉,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7

我和妹妹带着娘到城里最好的部队医院做了检查。做完CT,我把娘和傻哥送回家,自己和妹妹在院里等结果。片子出来后,我赶忙拿过去给医生看。医生看完后,一字一顿地对我们兄妹说:“你妈患的是胃癌,而且是晚期。”我一听,呆了,妹妹当场就哭了……

我不相信这个结果,拿着片子又找到另一家医院,结果还是一样的。

回家的路上,我跟妹妹商量,还是瞒着娘为好。能瞒一天是一天,不然对老人的打击太大。

我突然想起娘还从未喝过老鳖汤呢,就对妹妹说:“你先回家陪陪咱娘,我去买只老鳖给娘熬汤喝!”

“我跟你一块去吧!”妹看我情绪不好,有点担忧。

“不用,我自己去就行。我给你嫂子打过电话了,她这会该和平儿(我儿子)到家了。”

“路上你可小心点,我去接花儿(妹妹的女儿)一块过去。”

等妹妹走后,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悲伤的心情,跑到路边的花园里,抱头痛哭起来……

娘见我提一只老鳖回来,心里过意不去,直埋怨我太浪费,不会过。我跟娘开玩笑说:“今天不是为你,平儿花儿跟我要了好几回了,您老今天是沾了俩孩子的光啦!”

“这老鳖挺贵的吧,多少钱一斤?”娘又问。

“不贵,不到十块。”我怕娘心疼,故意减了一半。

“还真不贱。”娘又说。

吃饭的时候,我执意把老鳖盖夹到娘的碗里,还给娘盛了满满一大碗汤。妹妹几次离开饭桌,她借口去卫生间。我知道,那是妹妹躲到卫生间里哭去了。几杯酒下肚,我也难以自抑,泪水默默地流了下来。

8

娘住院了。虽然我们都一直想方设法瞒着娘,但娘还是从我们的表情和医院对她的繁琐检查中,好像觉察出了什么。娘的话明显地少了,还常常一个人痴痴地发呆。

一天,病房里只剩下我和娘两个人了。娘突然问我:“孩,娘是不是得瞎包病(不好的病,指癌症)?你姥爷还有你大舅就是得那种病死的。”

“您这是说哪去了?您怎么会得那种病呢?那种病又不遗传。”

“可我总觉得我这病不好。”

“您别胡思乱想了,好好治病吧。您不过是有点炎症,要不是您以前拖拉早就好了。”

娘还是有些半信半疑。那些天,我和妹妹工作上都比较忙,只能见缝插针到院伺候娘,平常多亏了傻哥在院里伺候娘。

傻哥好像比以前懂事多了。以前他热酒,现在在院里也不要着喝了。

说到傻哥热酒,娘可没少为这事犯难为。傻哥成年后,看人家都一个个娶了媳妇抱上孩子了,他也想媳妇了。可,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他呢?傻哥急,娘更犯愁。那阵子,娘抽起了烟。其实娘也没少花钱托人做媒,可人家姑娘见了傻哥一面,就再也没了下文。

傻哥迷上了喝酒。别人一糊弄他,说傻哥我给你说个媳妇吧,他立马就热了毛,请人家吃饭喝酒,还给人家送东西。尤其是村里的那个二混子,平常专门骗吃骗喝,这时瞄上了傻哥这个傻老冒,隔三差五就骗他的酒喝。娘最后逼的没辙了,堵着门骂了他半天他才有所收敛。

傻哥喝多了酒,回家就跟娘闹着要媳妇,说是娘舍不得花钱才叫他娶不上媳妇的。

有一回正让我碰上。娘哄劝他回屋睡觉,他没轻没重的一把将娘推倒在地。娘扭伤了腰,竟一时从地上爬不起来。我火了,冲上去就给了傻哥几拳。

“滚,滚。”我扯着他的胳膊就往门外拉,“你给我滚蛋。”

“别,可别。”娘连忙劝止着我。

傻哥醒酒后,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也很害怕,很是老实了一阵子。可是没过几天老毛病就又犯了。

傻哥在外挣得那几个钱,根本就不够请人家吃喝的,花光了就回家跟娘要。娘不给他,他就偷。后来娘觉察到了,就问他:“你拿家里的钱了么?”

“拿了。”傻哥如实回答,“都花光了。”

娘气得大骂他一顿,可他就是屡教不改,一逮住机会还是偷。娘没辙,以后再攒点钱就叫我给她存到银行里。一开始,我把存折交给娘保管。可有一次傻哥把存折也给偷了出去,他不知道密码取不出钱来,竟然把存折给扔了……

9

娘最终还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那天,娘叫我陪她到院里的花园去走走。我知道娘有事。果然,娘对我说:“孩,娘这病不好啊!怕是……治不好了!娘的意思是咱回家吧,别花那冤枉钱了。”

“不行。”我看已瞒不住娘了,就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没有治不好的病。我咨询过很多专家了,有很多治好的例子。只要您配合治疗,就肯定能治好。要是咱现在半途而废,不就前功尽弃了?至于钱,您不要操心,我和妹妹有办法。”

娘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你给娘存的那点钱,就拿出来花上吧。”过了半晌,娘说,“也不能光花你们的,你们上班时间还不长,也不宽裕啊!”

“您的钱可不能动。等您出院了还得回家花呢。”

10

娘的癌细胞又恶化了。她已吃不下任何东西,疼的直叫唤。娘依赖上了杜冷丁。娘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经常给我说,那些天她老做梦,梦中不是我爹就是我姥爷,姥娘,要不就是爷爷,奶奶,还有大舅。娘说,他们这是都来叫我了。

娘说:“咱还是回家吧。”这回,我没再坚持。回到家,我抱着娘进了家门。在迈进门槛的那一刹那,我看见一行热泪从娘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

娘叫我把爹和爷爷奶奶的遗像找出来。娘放下这张,就是那张,一遍一遍地端详这些照片,嘴里还自言自语地嘟囔着:“我就要和你们搁伙去了……”

我和妹妹哭了,傻哥哭了,平儿花儿也哭了。我们一家人哭成一团。娘摆手示意我把傻哥叫到她跟前去。娘一手攥着我的手,一手攥着傻哥的手,然后把傻哥的手放在我的手上。我知道,娘是不放心傻哥。我含泪,点头,说:“娘,您甭担心。”

一天,娘把我和妹妹单独叫到屋里。她用很低微的声音说:“娘告诉你俩件事,傻孩子是你们的亲哥。”

“啊?”我和妹妹都傻了。随着娘断断续续的诉说,我知道了娘和傻哥的一切。

11

时期,村里成立了一个山东梆子业余剧团。团里有一个净演主角的男演员叫福生。福生高高的个子,白净的皮肤,安稳本分。他不仅戏演得好,还会拉二胡吹口琴,多才多艺,有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他。娘也是其中的一个。福生比娘大五六岁,而且跟娘是同姓,论辈分娘还叫他叔呢。娘明知道跟福生不会有好结果,但还是一心地喜欢他。

娘听说,福生跟团里那个演女主角的女孩好上了,娘心里很不是味儿。

福生的家庭成分是地主,他是地主的儿子。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序幕在中国大地上拉开后,成分不好的人家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地主和富农不仅戴着高帽子被红卫兵押着去游街,还要扫大街挖茅坑。娘的家庭成分也不好,是富农。娘说她就亲眼看见过姥爷游街。福生从剧团里被清了出来,村会计的职务也给撸了。那个演女主角的贫农女孩自然不会嫁给地主崽子,还是远嫁他乡了。

娘经常从福生家听到哀婉凄凉的二胡、口琴声。也许是同病相怜,娘和福生相爱了。起初他们俩接触,谁也没有在意。因为他们俩一个是岁数悬殊大,二个是两人又是同姓,还隔着辈分,谁也没往那方面上想。

但两个人的接触,还是引起了村里人的闲话。

姥爷和姥娘问娘:“有这事么?”

娘说:“有。”

姥爷和姥娘急了。尽管姥爷家的家庭成分也不怎么好,但两位老人还是想让女儿嫁给一个贫农的后代。

姥爷当即把娘揍了一顿,把她关在家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福生竟跑到村北的树林子里上吊自杀了。据看林人说,那天很晚了,福生还在那里拉二胡。他曾过去劝他回家,福生答应他一会就走,哪知……

娘听说福生自杀了,大病了一场。后来,娘发现自己怀孕了――是福生的骨肉!娘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她要给福生留个后代。为了不让家里人看出来,娘不敢穿瘦衣服,还用布条紧裹自己的身体。娘说,傻孩智力差,可能就与她当初的束身有关系。每念及此,娘心里就很内疚。

等到姥爷姥娘发现娘怀孕时,娘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快七个月了。老人没法,只好将娘送到远村的一个亲戚家。

孩子生下来后,娘想到了临村的那个“小老头”。“小老头”一生未娶,他人老实,心眼好,又干了点小买卖,娘觉得孩子送给他养也遭不了多少罪……

12

娘的寿限到了。弥留之际,娘又把傻哥的手放到我的手上。我知道,娘还是放心不下傻哥。我哽咽着说:“娘,您放心吧!”

娘好像听到了,微微点了点头。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9

初入大学,就加入了文学院的合唱队。那悠扬的旋律和气势十足的歌词,仿佛还在耳边和脑海中。“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哪有新中国。”***革命先烈为我们战斗和牺牲,才有现在这般幸福的生活。我告诉自己要将这些铭记于心,以后一定要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优秀***员。但是初始的大学生们,都是分外积极的。大街争先恐后滴写入党申请书,唯恐落下,我当然 也不会例外。

是当我问他们入党的动机是什么,他们都茫然了,微微一笑后,挤初一句,不知道,可能随以后找工作会有用吧!我也问过做自己,答案也是不太清楚。知道前两天谭老师在党课上,与我们讨论了入党动机后,我才真正清醒滴认识到入党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利益关系只是浅浅的一层。最重要的是,这是我们信仰的一个问题。曾经听过一句话,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这些是多么的神圣的事啊!

突然讲到这儿感觉到很是惭愧,但是我知道在党的教育下我一定会有所改进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快地体会到党的优越性,才能为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作出一份贡献。

第一堂党课,老师说的一段话让我思考了很多。他讲述了一个学生,因为失恋而选择了自杀。那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老师说的时候痛心而且愤怒,我们也是十分难过。但是也在反思,我们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为什么还不珍惜生命,去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呢?党给大学生的政策是多么好,特别是在华师,各种各样的助学金和组学贷款,帮助那些辛苦奋斗的学子们圆梦大学。多么大的恩情,需要我们立志建设祖国,拥护中国***来报答,竟是为儿女情长,把自己的生命视为草芥。

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的旗帜,引领着我们向****的伟大事业而奋斗。通过党课,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党的最高奋斗目标和最低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苏联在探索中解体,中国却能屹立不倒,在经济危机的席卷下巍然屹立。就是千千万万党员坚持党的纲领不动摇的结果,我们应当前赴后继,遵从党的纲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耳旁仿佛又响起那动人的旋律,“闪耀着金光的铁锤镰刀,代表着民族希望,希望……”。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篇10

河北省青县回民中学李广福(062651)

建国六十年大庆,全县组织以乡镇为单位的“红歌大家唱”活动。我镇组织了百人合唱团,我也是团员之一。

这可忙坏了父亲,为了防止我出错,父亲一遍一遍的教,一遍一遍的听,一句一句的纠正。父亲唱起了红歌,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那精神头儿,真让人想不到这已是位伛偻、蹒跚的74岁高龄的老人了。

父亲是位退休教师。年轻时,可谓多才多艺。那时,一两位教师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需要教两个甚至三个年级(在村里一个年级往往就一个班),这就是所谓的“复式”。教复式班的教师,不光意味着同时教几个年级,还意味着教全部课程:语文、数学、政治、音乐、美术、体育。父亲真不愧是那个时代的优秀教师:写的一手好字(前几年过春节时,村里各家各户的对联一半是父亲写的,另一半是父亲的学生写的,记得那时父亲直写到除夕夜,还有人在等着拿对联,这几年,父亲年岁大了,再加上人们买印刷的多了,父亲才不那么忙了);打得一手好算盘,直打得你眼花缭乱,既快又准;能唱很多歌,尤其是“红歌”,嗓音也好,还会识谱;画画也行,画么像么;就是没见着父亲在体育方面有什么特长。

父亲退休后,仍然对“红歌”情有独钟。几年前,在一个小书摊上看到一本厚厚的《红色经典歌曲》,父亲如获至宝的捧回家,这下可好,父亲哼唱的红歌数量和质量又翻了好几翻。

父亲唱红歌,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我妻子是本村的小学教师,前年,她的爷爷去世了,请假犯了愁,假好请,课不好安排:学校小,三个教师——三个年级——三个班,她一走,就只能托付给其他教师,让同事一个人上两个班的课。父亲自报奋勇:“我早就想好了,你告诉我语文、数学的进度,我给上几节语文、数学,再教他们唱两首歌,画两张画,没问题。两天了,别麻烦别人了。”我们乐坏了,想不到父亲退休十几年了,对重新上课堂那么有信心,没理由不答应他老人家。

两天下来,父亲不但没觉着累,把红歌又拾掇起来了。我妻子回来后,爷俩商量:“要不,我给你们学生一周上一节音乐课,教一首红歌,你看行呗?我看学生挺喜欢的。”父亲教红歌教上瘾了。

就这两天课,父亲可是让小学生忘不了了。那个班的学生时不时、冷不丁的问我妻子“那个老老师么时候教我们唱歌啊?”父亲真是了不起!

不光如此,从那后,孩子们不管在哪儿看见我父亲,都要凑上前去问声“老师好!”;父亲去上音乐课,一进校门,就有十几个学生冲出来,一边好几个架着父亲的胳膊,前呼后拥的场景,真让父亲好不“威风”。“红歌”让“老孩儿”和“小孩儿”玩到一起,唱到一起。

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红歌”似乎是上一代人的歌,“红色”似乎是上个世纪的色彩。从我的知觉里,父亲勤奋、奉献,善良、平和,不计名利、自我牺牲,父亲的人生跟“红歌”一样,浸润了那个时代的色彩——平凡、单纯、亮丽、鲜明。

母亲的唠叨,帮我们拾掇起父亲生活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母亲病了。母亲病了,痰中带着血丝。为了给全家人多挣几分工,也是根本就没钱治病,母亲一直忍着。可是痰里的血丝变成血块,整口整口的吐,出身中医之家的母亲,知道病不能再耽搁了,就跟父亲说:“你带我到沧州大医院看看吧。”父亲的回答却是那样的出人意料:“现在课正紧,等到礼拜天再去吧。”父亲不是冷血,也不是不疼自己的妻子,他工作几十年,没告过几次假——父亲对自己,有铁的纪律。

片段二,起风了。被母亲“陈芝麻、烂谷子”多次提及的,还有这样一件事。麦收时,麦子(还没有脱粒)晾晒在麦场上。变天了,母亲一个人拼命的堆着麦垛。起大风了,母亲便用矮小的身体压着麦垛。下课铃声响了,母亲稍稍松了口气。想就在场边学校上班的父亲一定会就着课间来帮帮忙。可是等到上课铃声响了,也没见父亲的影子。一个大麦垛还剩下一小堆,当母亲哭着质问他为什么不帮忙时,父亲说了实话:“忘了”——父亲工作起来,忘我忘家

片段三,暴雨后。这是被我二姨夫经常当笑话谈的一件事。一场暴雨后,二姨夫下地去看看自己玉米倒了没有。正碰到我父亲在学校的玉米地里忙活(当时,大队给学校二亩地,收成便是学校的笔墨纸砚,玻璃粉笔,父亲当时是学校的负责人),扶起一棵棵倒了的玉米,再用泥巴给撑直。浑身都湿透了,还弄了满身的泥。其实我们家的玉米也倒了。——父亲从来把学校、学生利益都看的高于一切,那时也叫“舍小家,顾大家”。

片段四,中午。那是父亲调到中学后勤工作时的事。每天中午,年过五十的父亲都要把后勤的水缸挑满水(当时,没有自来水,用水要从农村自挖的井里用水桶提上来,再用扁担挑回来),除此之外,还要用热水器给学生准备几壶热水,好让有病的学生有热水喝。——这都是份外的事——父亲心中总装着学生。

片段五,摔伤后。那也是父亲56岁时的事。父亲去县城新华书店给学校拉书。回来途中,坐在装满书的机动三轮车上,行至盘古村北丁字路口时被甩下来,头朝下摔在路中央,一辆由西向东本来直行的汽车,迅速顺行南拐,顺便追上还在高速行驶的机动三轮车,把父亲及时送到医院。虽然“吉人天相”,保住了生命,但从此后,父亲就落下个头疼的毛病,一直到现在。有人提醒说可以申请工伤认定,但父亲没这样做。——父亲要求于他人、于社会的甚少。

片段六,赶集。父亲赶集的笑话,是附近几个村的笑料,却是我们家的“气料”。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远处的集市去不了,只赶“陶官营集”(与我们村紧邻,二里左右,五天一个集)。父亲赶集,推着自行车(也当拐棍用),驮着一个筐。回来时,总会把筐装满。我们家在家常吃饭的只有三口人——父亲、母亲、妻子,我中午一般不回家。菜买的太多,吃不了,冰箱里放不下,常常烂掉;而且,父亲买的菜,价高质劣,买的黄瓜老的只能炒着吃。尽管母亲常常因为买菜数量和质量批评父亲,还常常“辅导”买菜常识,但下个集——外甥打灯笼(照旧)。你说,谁不生气,母亲有时被气的骂上一顿。后来,在父亲的辩解中,我慢慢明白父亲所谓买菜,其实是给那些年纪大的、日子穷的人“销菜”:“你看,高六叔守着这堆黄瓜,说让我捎着点儿,他怪难的,我就给包圆了”,“他牛嫂子让我捎着这点儿茄子,一个妇女,拉扯着俩孩子,孩子还得上学,庄稼人家,哪有么进钱道,买点就买点呗”,“东头大哥,病病歪歪的,非给我这梱大葱,还非不要钱,我沾人家光干嘛,我给扔下5块钱。”——父亲永远都那么善良。

我常常思索父亲——更准确的说父辈们——“又红又专”的根源,唱着“红歌”,看着父亲唱红歌时那无法压抑的激情和教我红歌的那份执着,我似乎有所悟……

是啊,我承继了父亲的事业,也当了一名教师,但我自知,我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品德、操守远不如父亲。也许,“红歌时代”的父亲以及父辈们对他人、对社会、对事业的无我境界,是我以及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

我能做的,将父亲钟爱的红歌唱下去、教下去,将父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尽我所能,照顾好父亲,让父亲永远快乐、幸福。

作者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河北省青县回民中学李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