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速读十篇

时间:2023-03-28 12:44:22

全脑速读

全脑速读篇1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必读经典,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必读经典1、藏宝图

2、爱的教育

3、狼孩

4、聊斋志异

5、红楼梦

6、格林童话

7、王子与贫儿

8、海底两万里

9、小公主

10、爱丽丝漫游奇境

速读有哪些方法技巧一、眼脑直映

全脑速读记忆是一种“眼脑直映”的信息处理方式,脱离了传统阅读形成的“音化”的阅读习惯——那种从视觉中心到说话中心,再由发音器官传至听觉中心,最后到阅读中心的冗长渠道。

全脑速读记忆采取文字信息直接到大脑识别记忆,焦点移动范围以“面”为中心,真正实现“块”式阅读。

二、视幅扩宽

视幅广度是一个视点所感知的文字范围,但是这个视点范围不是集中的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整个面。而研究表明,视幅宽度的扩大主要跟眼睛停留时所获得的信息量有关。

而全脑速读和普通阅读的区别就在于,每一次眼球固定时间内感知信息的多寡。全脑速读记忆强调每一次视幅中心点放到每句话或者每段话的中心,适应用余光获取文字,使得视觉器官更多、更有效、更合理地发挥作用。

三、集中注意力

全脑速读记忆采取“眼脑直映”,眼睛摄入的文字信息,直接由大脑识别,眼脑协调同步充分工作,避免了无关信息的打扰中断。

因此可让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使大脑细胞处于高度活跃的最佳学习状态,避免我们在工作以及学习时溜号,这种信息处理方式使得我们对于图形的识别度比传统阅读的声音识别度高出千万倍。

四、减少回跳

眼睛回跳是传统阅读最常见的不良的阅读习惯。因为视觉器官的重复运动造成了音化、合成式感知,那么,我们的阅读速度就会降低,反复的阅读使得文章支离破碎,逻辑混乱,阅读效果变差,理解力、记忆力降低

全脑速读记忆在提高阅读视野宽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焦点速度,并且确保了阅读内容清晰性和准确率,通过全脑速读训练杜绝眼睛回跳,阅读速度自然加快,对于文章的理解力和记忆效果都会有帮助。

五、增强自信

科学测验表明:“每秒内,一个成年人一般可以感知6~8个黑圆点或4~6个无关联的英文字母。如果按照一分钟算,就是可以感知4,200个点。如果我们把把一个字看作一个点的话,阅读效率将是4200字/分钟,这就是我们训练要去挖掘的潜力。

全脑速读篇2

1.朗读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多音多义字等。其次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第二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朗读时语速要适宜,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分述如下:

(1)精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

(2)略读。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

研究表明:人的阅读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就是从“点式”提高到“线式”,再由“线式”提高到“面式”。因此,在速读时应注意:

①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在目光移动的同时读出声音来是点式阅读的特点,阅读时不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速度就无法提高,这是因为点式阅读思维流程长,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速读必须眼脑直映,即由视觉中心大脑阅读中心,文字直接作为意义的符号,在大脑中解码成为信息。

②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速读时,应尽量扩大视幅,采用整体辨认法,达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阅读水平。同时要自觉加速眼的活动,减少眼停次数,这样既可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神经的兴奋,又可抑制发音动觉神经的兴奋,排除下意识的发音活动。

(4)跳读。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

全脑速读篇3

1.电子阅览室常见故障

1.1网络故障

电子阅览室网络故障可能涉及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线、网卡等。最为常见的故障有:网络连接不畅通,“Ping”不通网关;域名服务器无法解析等等。

1.2软件故障

电子阅览室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病毒引起的故障是目前电脑遇到最多的故障之一。主要表现有:病毒入侵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运行变慢、死机等等现象。应用软件故障则是各类应用软件互相冲突,运行出错。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或者防护程序也会引起冲突。例如,在同时安装两种不同的杀毒软件或者防护软件后,系统会由于两种软件的冲突而导致系统运行过慢。

1.3硬件故障

电脑出故障,可能涉及硬件和软件部分,因此,在维护电脑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先判断是软件故障还是硬件故障,然后着手维修。例如开机黑屏、屏幕无显示,有可能是内存条松动,蒙上灰尘,或是电源线接触不良;开机检测不到键盘从而无法启动,是因为键盘线脱落;网络掉线,可通过重新插水晶头或者重做水晶头来解决。

1.4人为因素

电子阅览室是公共阅览室,上机的读者目的不同,有的读者出于好奇会更改系统默认设置,然而更改后的设置经常会导致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有的读者从u盘上运行含病毒的软件,使计算机染上病毒,造成机器不能正常启动。

2.日常维护

每周三早上8:00—11:30我馆闭馆内部学习,下午14:30以后才对读者开放。工作人员往往利用这上午的时间来维护电脑。针对前段时间电脑发生的故障,找到解决的办法,使电脑恢复正常状态。用一键还原软件将电脑恢复到最初的原始备份,解决当前故障。然后更新防毒软件的病毒库,打好安全补丁,最后利用一键还原软件重新备份保存工作成果。

3.定期更新计算机系统并打好安全补丁

电子阅览室每台计算机上都安装了360安全卫士,利用360的系统漏洞补丁功能,每周定期为电子阅览室打好补丁,并及时做好还原备份,防止系统安装补丁后出现运行故障。

4.做好病毒防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安全问题已日益突出地摆在用户面前,无孔不入的病毒已成为威胁电脑系统安全的罪魁祸首。电子阅览室拥有大量的电脑,一旦感染病毒将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不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来解决,而且中毒期间读者用机也不能正常使用。为了应对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必须采用可靠的杀毒防护软件来保证电子阅览室系统运行正常。经过比较和试用笔者采用了360免费杀毒和360安全卫士来作为阅览室防护、杀毒软件。360杀毒和360安全卫士是360安全中心出品的免费的杀毒和防护软件。两款软件都具有查杀率高、资源占用少、升级迅速等等优点。360杀毒软件无缝整合了罗马尼亚国际知名杀毒软件BitDefender病毒查杀引擎、国际权威杀毒引擎小红伞、360QVM人工智能引擎、360系统修复引擎以及360安全中心潜心研发的云查杀引擎。2010年度被评为最佳杀毒软件。而360安全卫士不仅安装包小,而且拥有木马查杀、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木马防火墙、开机加速、垃圾清理等多种系统优化和防护功能,大大方便了阅览室管理人员对阅览室计算机进行维护和优化。

5.系统快速还原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或者无法预料的病毒的侵扰,电脑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读者会出于好奇更改电脑默认设置或者删除系统文件,有的读者则会插入已受病毒感染的u盘或者无意的运行u盘内已感染病毒的文件,这些都会导致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无法使用,给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为了对电脑进行有效的保护,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笔者找到了具有快速还原功能的软件对电脑进行保护。电脑重启后就可以还原到设定时的状态。而个人快速还原就是这样一种软件。它是专门为网吧和学校提供硬盘保护的软件,可自动将系统还原到初始状态,保护系统不被更改。还原精灵的安装不会影响硬盘分区和操作系统,无论安装文件,还是删除文件、更改系统设置等操作,计算机重新启动后,在被保护的系统盘上所做的一切修改将恢复成初始状态。它的主界面有3个选项:第一个为保护系统分区,即每次启动恢复所保护的系统盘。第二个为保护所有分区,即保护电脑硬盘上所有分区。第三个为自定义保护分区,即由安装者选择所想要保护的分区。它的安装步骤如下:运行安装程序,选择要保护的硬盘,设定密码,安装完成后电脑自动重启。个人快速还原的删除也很简单,运行其安装程序就可以删除。自从有了个人快速还原的保护,电脑系统不管经过怎样的删改,重启后即可恢复到最初状态。

6.做好系统备份

全脑速读篇4

方法如下:

1、速读法,又叫全脑速读记忆,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训练的,靠的不是左脑意识的逻辑记忆,而是右脑潜意识的图像记忆,速度越快记忆越好。

2、图像法,又叫联结记忆术,是运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发挥右脑想象力来联结不同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一个使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实现超大容量的记忆。

3、导图法,又叫思维导图,此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大脑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

(来源:文章屋网 )

全脑速读篇5

关键词: 现代文 快速阅读 阅读方法

一、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面临三大挑战:无限增L的知识对有限时间的挑战;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对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人脑理解能力的挑战。在以知识为经济基础和经济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已成为显著特征。当代中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中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速度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快速阅读技巧,学习负担就会加重。学生阅读速度慢,读得吃力,就会认为读书是一件苦事,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书读得少,知识面就窄,其思维能力的敏捷性就会受到影响。同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三)应试的需要

莘莘学子十年寒窗,成功者必须越过无数考试关。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唯有具备能力者方能从容应对。2016年3份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其试卷均为9500字左右。其中全国新课标高考Ⅰ卷为9615个字。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1797字,文学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2142字,实用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2093字。学生要在短短的150分钟内读完整份试卷,还要书写近1200字(按考试中心给定的参考答案计算),没有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很难完成的,况且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有逐年增加分量的趋势。

二、快速阅读原理

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它更讲求效率,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更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快速阅读将人们自身就具有的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从而改变人们多年来所养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传统的阅读是目光在每一个字间跳跃的点式阅读,大脑对信息的反映受制于目光移动的速度。阅读时眼在字的停留时间为1/10秒~3/10秒,移在字间的跳跃仅占5%左右。而且从阅读到理解要经过视觉、语言、听觉三个中枢处理信息过程才能完成。

快速阅读是根本改变点式阅读为整行文字的线式阅读,这种方法使目光不在单字上停留,而是在整行的文字上停留,眼球接受文字信号的速度为10倍以上,达到与大脑的思维速度同步。

传统阅读模式图:眼睛――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理解记忆。

快速阅读模式图:眼睛――视觉中枢――理解记忆。

快速阅读的理论基础如下:

(一)阅读现象

大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称“内部言语”,也可称“内部音读”,“内部音读”总是伴随着思维活动而出现,“内部音读”不能克服,把“突破音读”作为快速阅读的主导理论会使训练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因此,快速阅读训练应从改变视觉感知的方式入手,通过改变视觉感知的广度和节奏提高阅读速度。对于“音读”,我们要克服的是“逐字音读”,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跳跃式的“音读”,我们应顺其自然,不宜采取抗拒的态度。

(二)阅读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阅读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信息感知。这是阅读的起始阶段,是人通过眼睛捕捉文字的过程。

第二,信息加工。信息被感知后被传输到大脑“加工器”中进行加工。只有通过“加工”,文字符号才能变为一定的意义,被我们理解。

第三,长时记忆。

第四,信息的输出。将信息用于思考或交流。

(三)阅读速度慢的原因

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阅读速度大都在每分钟300字左右,这些阅读者在阅读时存在感知范围小(逐字或逐词注视)、感知速度慢(在某一处注视时间过长,眼睛死盯一处)、视点回跳等习惯,这些习惯大大降低感知效率,形成制约阅读效率的“瓶颈”。

(四)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

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改变以上习惯,扩大感知范围,加知节奏,杜绝回跳。

三、快速阅读训练方法

(一)心理素质训练

我国语文对阅读的传统观念是咬文嚼字、慢咀细嚼,这种观念是科学、合理的,但已不太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资料统计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5000年的文献资料,还不如如今一年出版得多:英国的《世界文学著作目录》,有754卷,577200页,两吨重,而人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传统的逐字阅读方式已无法适应知识量的增加。阅读的观念,应该更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还重效率。

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速读心态。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有了这种“心态”,快速阅读就能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读得快、理解深、记忆牢。

(二)生理机能训练

生理机能训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注意力的集中、转移与分配的训练;(2)右脑图式认识功能与记忆功能的开掘;(3)视觉机能的训练。

(三)速读的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速读的各种技能技巧:(1)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2)扩大视读野,提高整体认读的能力。(3)减少回视、准确扫视,提高读速。(4)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体阅读技巧,保证读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5)运用定势理论,形成阅读的固定程序,加快阅读速度。

(四)综合能力训练

训练的直接目标是培养“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速读综合能力。点式阅读,以字、词为认知单位;线式阅读,以句或句群为认知单位;面式阅读,以数行或整个页幅为认知单位,前两者的视线运行方向由左而右或由上而下沿着书页的中线作垂直运动。

(五)具体训练方法举隅:快速阅读三级训练法

1.第一级:调整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的调节是成功进行快速阅读的前提和必经之路。快速阅读需要放松性警觉的状态,即身心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准备接收信息的状态。

如何进入这种状态?以下是几种常用方法:

(1)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可以向大脑输送大量氧气,使大脑得以充电,提高大脑功率。另外,平和悠长的腹式呼吸还可以使我们排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使大脑脑波呈现最有利于学习的状态。

腹式呼吸的操作要领:端坐或平躺,像嗅花一样缓慢均匀地把新鲜的空气往下送,使其达到肚脐以下三寸左右的丹田部位;屏住气息三五秒,然后小腹微收,将气缓慢向外吐,呼吸的频率越慢越好,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为1:2,比如,吸气用5秒,呼气就用10秒,用鼻子进行。

(2)增强信心。

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要产生畏难甚至退缩的念头,这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如果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地进行自信心训练,就可以避免产生畏缩心理,切实提高快速阅读训练的成效,真正掌握并运用快速阅读。我们可以用积极暗示的方法增强信心。具体做法是平躺或端坐,全身放松,在放松的背景下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能行……

我感觉一天比一天好

我一定能学会快速阅读

我的感知力、记忆力越来越强

(3)集中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是脑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注意力影响思维、想象、记忆的效率。注意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在快速阅读训练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定点凝视。操作要领:(1)直背端坐,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cm左右的正前方。(2)注视图中黑点,暗示自己:黑点渐渐扩大了,且清晰入目。(3)维持1分钟~10分钟(尽量延长时间),尽量不眨眼。

(4)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时要带着一定的问题读书,这样可以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形成一种兴奋中心,从而提高阅读活动效率。

2.第二级:训练你的眼睛。

感知是阅读活动的发端,视觉感知的效率决定阅读活动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训练人的感知机能。感知机能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

(1)增强人的眼睛运动的`活性,加快人眼感知文字信息的速度。原来1秒钟看几个字,现在要做到1秒钟最少看一行字(32开本)。

(2)扩大阅读的视野,即阅读时眼睛的感知范围。如,假如原来每一眼看两个字,训练后要扩大为最少五六个字。

视点左右移动训练:①两手持图,距眼睛40cm左右,让鼻尖对准图的中心。保持宽阔视野,面对图表的中心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方框。②快速左右移动视点(由一个方框跳到另一个方框),当视点跳到某一方框时,要看清方框中的符号。③只许眼动,头部不要摆动,保持丹田呼吸,时间为一分钟。

视点上下移动训练:①两手持图,距眼睛40cm左右,让鼻尖对准图的中心。保持宽阔视野,面对图表的中心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方框。②快速上下移动视点(由一个方框移到另一个方框),当视点移到某一方框时,要看清方框中的符号。③只许眼动,头部不要摆动,保持丹田呼吸,时间为一分钟。

视点对角线移动训练:①直背端坐,双手持图,眼图相距40厘米,鼻梁对准图中央。②从图的左上开始,按箭头所示的方向,飞快地移动视点,作对角线运动。③头部不要左右、上下摇动,训练时间为1分钟。

视点圆形移动训练:①直背端坐,双手持图,眼图相距40厘米,鼻梁对准图中央。②视点从图中的黑点开始,视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训练时间为10秒钟。③从黑点开始,逆时针方向移动视点。训练时间仍为10秒钟。④闭上双眼,让头脑中浮现图形,按上面的方法,闭目作视点移动训练。训练时间为30秒钟。

3.快速阅读训练第三级:阅读实战训练。

快读模式一(三目一行)训练程序:(1)方框图训练。方框图训练是快速阅读训练的关键,方框图训练和下文的记号训练的作用都在于矫正,都是为了改变长期养成的逐字“音读”、阅读视野狭小、眼睛死盯一处等不良习惯,同时引导训练者养成宽视野、快节奏阅读的习惯。具体方法是调整身心,眼睛注视第一个方框片刻,然后以一定的节奏(注意:节奏是快速阅读的生命)轻快地移动视点,由第一个方框跳到第二个方框,然后由第二个方框跳到第三个方框,以此类推。跳到某个方框时,要看清那里的符号。注意体会训练时视野的宽度、视点跳动的感觉和换行的角度,头部不要来回摆动。(2)记号训练。记号训练是进一步的快速阅读模拟,要求阅读者在没有方框的前提下把握视野的宽度和视点移动的节奏。

快读模式二:(一目一行)训练程序:视点沿着书面的中心线由上向下移动,移动时在感知中间文字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感知两边的文字。这种阅读方法改变了横行阅读的习惯,使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边缘视觉(即余光)接收信息。垂直阅读法是一种很有用的阅读法,特别适用于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初期,视线总是沿着书面的中心线由上向下移动,练习一定时间以后,视线会忽左忽右,以便清晰地感知关键词和基本概念。

四、不同文体的快速阅读方法

(一)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主要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表达目的。

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①表述中心论点的词语,即往往在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

②体现陈述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了论证的思路的词语。抓住这一点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整体思路。

a.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b.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c.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d.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阅读时抓住这样一些表示层次结构的语言标志词,对我们梳理文章思路会有帮助。

e.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③修饰、限制性词语。

a.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b.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c.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d.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e.已然未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将、正在、或,等等。

f.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④表情态的词语。如:可能、也许、必须、绝对,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①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高考选文,一般一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本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议论。论点的提出,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是文章标题。

②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例论据,即征引的文献资料、事实材料;另一种是事理论据,即人们公认的或权威的道理、名言、法则、定律等。阅读时勾画出这些事例论据和事理论据,并且找出它们与论点的关系,这样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出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就可标记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做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提示作用。

在际操作中,可将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勾画和简短批注结合起来操作。

2.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勾画诸多要点是为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作铺垫。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二)实用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阅读传记,主要是梳理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贡献、价值地位和个性品质、社会评价等,并分析传主人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或遭遇失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家庭和个人原因。从命题特点看,传记的命题均牵涉全篇。因此,读懂传记的基本要求是从整体把握,按以下步骤梳理、筛选、整合出文本的有关内容:

1.明确写作对象。

明确传记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2.理清文本思路。

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和线索,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按照传主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依照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依次将时间、事迹、背景等内容梳理出来,整理出行文思路。

3.梳理传主事迹。

要筛选出“事”,即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记述传主时,典型事件(事迹)是关键,能够反映传主的主要功过,并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梳理事迹事件,可以理清其人生发展轨迹。

4.概析人物特点。

要清楚文本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就要抓住文本中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句,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明确传主是怎样一个人,具有哪些特点,进一步把握文本的写作意图。

5.把握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以记人为主,通过富有特点的细节描写,更好地把握传主的形象特征,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等,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人生教益。另外,传记文本和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一样,在结构安排、修辞运用等方面都有特色。因此,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文学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要快速、准确地获取小说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有效、直接有力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分五步进行:

1.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

2.依据情节,把握形象(意义)。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概括分析。

3.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小说主题。

5.把握技巧,鉴赏艺术特色。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法有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描写。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

鉴赏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五、快速阅读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保持注意力集中

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理解内容,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因此,阅读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读者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对于保证快速阅读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

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者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眼跳次数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使每次眼停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速度也会成倍提高。因此,在阅读中注意养成整体识读的习惯,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

快速阅读,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么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六、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对高中生进行现代文快速阅读基本技能训练,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专注性品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反应的敏捷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快速阅读训练,对处在成长期的高中生智力、思维的开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仍占高中教育主流的今天,“快速阅读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格吕宁,著.郝,译.快速阅读(新版)[Visual Reading][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7.

全脑速读篇6

[内容]

“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简称“四台阶”模式)的研究设计,始于1986年春,途经试用修改、立项实验,直至结题验收。8年的研究与实验,不仅使本模式得以验证、定型,而且,还使本模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推广前景。

本模式兼具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与实效性。我们对它的描述是循着“四级台阶”的训练轨迹,将速读训练纳入中语教学轨道,与“自读课文”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同轨同步,相辅相成”,是本模式的鲜明特色;“易操作,显效快,兴味浓”,是本模式的最大特点;“快速阅读十大语文观=如虎添翼”,是本模式的理想境界。

本文仅就模式的构建以及构建此模式的依据与效应简介于下,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模式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快,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著文批评说:“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5年过去了,状况又如何呢?“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可以说是变动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变动。”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断言。教学效率如此低,学生素质如此差,怎能适应当今时代乃至21世纪的需要呢!“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应读的村料,现在已成为当代各级管理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生产工作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手段。”(杨春华、王靖元译《快速阅读法》前言)。本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试用、实验,最终定型的。

(二)政策依据:宏观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微观上,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适应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第一次将快速阅读纳入中语教学,要求学生“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易的文章,把握大意”,并对速读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等作了具体设计与安排。

(三)理论依据:首先本模式两大坚实的理论依据应是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阅读,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的有关生理机能为速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就视觉而言,文字符号以光波的形式被摄入眼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据推算,人眼的视场角可达35°,并且从无限远至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以分辩出12─13行文字。而且,人眼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能同时分辩纵向、横向文字。这样纵横交织,“一目十行,双目识页”就成了完全可能。本模式就是要通过相应的训练,扩大学生的视读野,以适应快速阅读的需要。再就大脑机能而言,人的大脑皮层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很复杂的突触联系,其储存功能至少能容纳10[7,]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总信息量。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表明:人的左右半脑分工各异。右脑具有极大的图式认识功能,其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些,正是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极其重要的生理基础。

阅读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本模式第一级台阶正是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其次,阅读的对象是语言文字。汉字能速读吗?汉语言文字学作了肯定的回答:汉文不仅适于速读,而且优于拼音文字。因为: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阅读省时。联合国五种文字的同一文件,永远是汉文本最薄。第二,汉字个性突出,感知快;汉字形体各异,示差性强,分辨率高。第三,汉字稳定易识、易记,适宜速读。第四,汉字是表意文字,利于理解。另外,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学科都从不同侧面为速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比如,快速阅读作为阅读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与阅读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尤其是现代阅读学,它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快速高效的阅读。

(四)经验依据: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

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二、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的着眼点──信息社会。

我们构建“四台阶”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时代飞速发展,快速阅读应运而生。快速阅读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现代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于一体,实质是一门高效阅读学。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面。为此,《阅读学丛书》主编曾祥芹教授还称:“速读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

与此同时,要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还得切切实实地开展“大语文教育”,将学生带到丰富多采的大语文天地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这不仅与现代教育观合柏,也与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工具性”相一致,更有利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且,速读在大语文观统率下进行,才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两者比翼双飞、相辅相成,必能收到最佳效果。这就是我们积极推行下述公式的基本缘由:“快速阅读+大语文观=如虎添翼”。

(二)模式的主体──“四级台阶”

全脑速读篇7

自2014年可在手机、电脑上使用的OTG闪存盘上市以来,这类产品就得到了用户的广泛接受,而这一趋势在进入2015年后也未得到丝毫减弱,广颖电通近期就再次推出了型号为X31的OTG闪存盘新品。该产品有8GB、16GB、32GB三种容量可供消费者选择。与其他OTG产品类似,为了提升用户的移动使用体验,X31 OTG闪存盘的一大特点就是小,其三围仅33mm(长)×12.3mm(宽)x 8.1mm(厚),比一元硬币还要小。

而为了在手机、电脑上都能使用这款闪存盘,X31OTG闪存盘也采用了USB3.0+Micro USB的双头设计,其中只有在连接电脑的USB3.0接口时,闪存盘才能发挥出USB 3.0技术特性,而它的Micro USB接口仍为USB 2.0规格。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小巧、凸出的Micro USB接口,设计师还特别为闪存盘采用了360度旋转防掉盖设计。其保护盖通过一根转轴固定在盘体上,用户只要轻轻推开保护盖即可使用,不但可节省空间、避免帽盖收纳或遗失所造成的麻烦不便,更能在使用过程中有效保护未使用的USB接口。

硬件配置上,由于它的设计非常小巧,因此这款闪存盘不可能选用大型的高性能四通道主控芯片,而是采用了体形十分小巧的PS2251-07群联单通道主控。其闪存则采用了来自东芝、编号为“TC58 NVG7T2JTA00”的TLC闪存颗粒。那么在性能上它到底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对其32GB产品进行了测试。从它在电脑上的CrystalDiskMark基准测试来看,X31 32GB OTG闪存盘拥有不错的读取性能,它的连续读取速度可达到113.4MB/s。而在写入性能上,受限于主控只采用了单通道设计,其连续写入速度只有18.2MB/s,随机512KB、4KB写入速度则不到2MB/s。实际应用中,这款闪存盘在读写一部大型影音文件时的速度分别达到107.31 MB/s、10.44MB/s,在读写一个由7120个文件组成,总计2822MB的小文件集群时,读写速度则分别达到59.92M B/s、5.02MB/s。不难看出,广颖电通X31 32GB OTG闪存盘的读取速度达到当前USB 3.0产品的水准,但写入性能的表现很一般,只与普通USB 2.0闪存盘相当,这也是目前小型OTG闪存盘的一个主要弱点。

同样,在小米3手机上的使用也有类似的结果,其读写影音文件的速度分别达到13.5MB/s、7.44MB/s,读写小文件的速度则分别为4.37MB/s、4.04MB/s。从实际体验来看,由于用户在手机上对OTG闪存盘的使用主要偏重读取应用,因此广颖电通X31 32GBOTG闪存盘还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手机上直接读取、播放闪存盘上的照片、PDF时,均可做到瞬开与无卡顿。

而闪存盘较好的读取性能,以及手机越来越强的多媒体性能也让用户能够在手机上欣赏到高码率高清影片――在小米3手机上,播放X31 32GBOTG闪存盘内码率达80Mb/s的《阿里山》高清影片时,全程未出现任何卡顿,音画也保持了完全同步,给人带来了画质远强于网络低码率1080p、720p视频的视觉体验。因此,如果要为手机扩容,如果想获得一部可随身携带的高清片源库,这款广颖电通X31 32GB OTG闪存盘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马宇川)

全脑速读篇8

【关键词】浅阅读;思维方式;问题研究

一、浅阅读及其现实研究意义

在当下中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书籍所养成的阅读习惯正被彻底颠覆。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信息于一屏,从而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本质上讲,这种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并不能创造高品质的精神享受。而它所具有的只经过眼球不经过大脑的特点,使得人们逐渐抛弃过去的线性思考过程;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智力传统也已消失不见。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人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上的能力在慢慢丧失 ,互联网正持续而广泛的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浅阅读的现状以及它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课题组于2016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期间,利用暑假的闲暇时间,采访了江苏省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相关专业人士,取得了一些关于浅阅读情况的较为专业的资料,并对各类社会人士进行了调查访问和数据收集。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还利用了网络媒体和学校图书馆等平台收集资料,掌握了更多更加全面的资料,对浅阅读的现状及其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浅阅读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随着脑科学和神经学的不断发展,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了成人的大脑是可塑的。引用著名神经学专家詹姆斯・奥尔兹的话来说就是“大脑具有在百忙当中自行重写程序、改变运行方式的能力。”人的大脑为了能够响应人的经验和行为,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通过外部有意识的不断训练,可以使人的大脑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变化。基于上面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既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同年经历决定的。我们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改变上面三种方式的。

传统的深度阅读活动是一个非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单一,静止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且不能被打断。经常进行深度阅读,人的大脑就会适应这种线性的思维方式,能够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在一件事上。互联网时代来临后,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倾向于鼓励人们广泛的研究许多主题,不过是在较肤浅的层次上探究。而且,超链接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无法深入的阅读和思考。长期进行这样的浅层次阅读,人们快速处理多重简单任务的能力会得到提高,但同时损害的是人们深入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同时处理的任务越多,做出的决策就越轻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差。

三、浅阅读的社会中,我们会怎样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获取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提供了永无止境的“信息流”。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人们需要以简短、杂乱而且经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接收信息,遵循的原则是越快越好。与此同时,人们会逐渐发现,自己阅读长篇文献的耐心在减少,阅读时总想着快点跳到文章的结尾。匆匆的扫描和浏览、只看关键词、一次性、非线性思考已经成为了阅读的常态。在书本与杂志上跳来跳去,在不同的页面之间来回切换,略读已经成为了我们阅读的主导模式。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停下来思考问题本身,只需要在庞大的数据流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答案即可。因此,也就产生了读书无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需要靠大脑去思考了。

处于这样一种浅阅读文化盛行的社会中,人们的手眼协调、反射反应、视觉信号处理等能力会得到加强,在处理杂乱的数据时会更加娴熟,在处理多重任务时也能随心所欲的自由切换。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实际却恰恰相反。进行浅阅读时,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杂乱的、碎片化的,它们可能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我们的注意力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转移。所以,当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一个问题时,习惯于不断发散的思维已经无法适应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一个单一、静止的目标了。我们获得了思维的速度,却丢掉了思考的深度。此外,浅阅读的社会中,我们遵循着输入越多,效果越好的理论。但是,互联网信息流不只是单纯的以电子方式链接起来的文字,它还包含了图像、声音和视频,阅读中因此而增加的对作出决定和视觉处理的需求削弱了阅读功效。多媒体所要求的精力分散进一步加剧了认知疲劳,从而削弱了我们的学习能力,降低了我们的理解程度。

四、如何重拾深度思考的能力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一上网,信息流就会奔涌而来,这不仅会给我们的工作记忆带来过重的负荷,而且还会导致我们难以聚精会神的关注任何一件事。而且,因为大脑的可塑性,我们上网越多,对大脑适应精神力分散状态的训练就越多――非常迅速、高效的处理信息,可是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觉得即便远离计算机,我们也难以全神贯注,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大脑中的各种变化是自动发生的,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内。但是,作为人的我们区别与动物的一点就是人具有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减少互联网浅阅读的时间,保持每天或每周进行深度阅读的习惯,给自己的大脑足够的训练,让大脑能够在思考探索一件事上保持足够的注意力,而不被日常的浏览网页把注意力分散。对于工作学习时搜索的资料信息,都要用大脑尝试去思考。不能过度依赖互联网,让自己的思维钝化。

五、结语

传媒即思S,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浅阅读成为了时尚。在此次对浅阅读的现状及影响进行深入调查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浅阅读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这样快餐文化横行的社会里,我们要能够正确处理外部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应对问题。

全脑速读篇9

[论文摘要]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数字新技术使一种崭新的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诞生,它形成了自身一系列的特色。本文结合传统写作与传播方式,阐述了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的10种转播。

互联网新载体的不断发展,新数字超文本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写作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神话的建立,使电脑写作与传播超脱了传统的壁垒,催生一种电脑网络全新的叙事风格。网络写作与传播超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超越了传统文体所规范的界限,成为一种虚拟与虚构的结合,技术与想像、视觉与听觉、梦幻与现实的结合,传统写作那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审美教化等功能正在被网络写作所消解。“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以技术媒介替代艺术规律、以工具理性替代诗性智慧、以技术的审美性替代文学的审美化”的写作与传播方式正在形成。依照德里达的说法,传统的“线性写作”和印刷文本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向四处蔓延与散播的可以无限链接的电脑“非线性文本”的诞生。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是前所未有的,显示了传统写作方式在网络时代的转型,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由传统书面语言向电脑语言转换。传统纸质媒介时代的写作与传播均离不开书面语言,人们只有通过书面语言来获取意义,从而达到交流、理解和共鸣的效果。书面语言是以文字、图像等符号为主要手段来叙述的。网络时代的电脑语言则是以数字编码程序为核心来叙述的,作者操作鼠标、敲击键盘,在数字“0”与“1”二进制语汇排列中完成解码的转换,将人的思维与电脑处理在“人机”转换中变成文本,引起语言的重构。法国学者巴尔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观念之所以转变,是因为我们对于语言的概念转变了。他认为,作品与文本的差异在于作品是实在的,它占据了书的空间的一部分,而电脑文本则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即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空间”,只有读者介入方能体会,文本以语言为媒介并且用来指出和说明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电脑语言导致了网络写作特殊形式的产生,最早借助于电脑语言写作的人,大都是电脑操作的高手,他们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写作能力,“技术的艺术性”被计算机网络演绎成“艺术的技术化”,传统的纸质语言的艺术性已被电脑“界面”的感觉性语言所取代。再说网络时代是视觉时代(也称“读图时代”),电脑图像的显示与传播也优于文字的阅读。

(二)由传统文本叙述向网络超文本叙述转换。传统写作(出版物)是依照线性运作的,通过设置章节与页码标注,并以字、词、句、段、标题等形式固定下来,每一页都有页码顺序,作者与读者的任务就是逐章、逐节、逐页、逐段、逐句以至逐字往下写与读;其展示作品的内容逻辑线索清晰,情节完整连贯,文字手稿是有厚重感、原始性和收藏价值的物质体。而网络超文本写作与传播带来的是文本的非线性、多义性、选择性技术,当电脑中的光标移至文字或图像时,点击键盘或鼠标,显示屏上的主页会跳到链接的新主页上,使各个书写片段之间埋下重重链接,瞬间的链接能将无数文本关联起来在众多文本之间漫游,标示着网络文本是更大的虚拟空间大文本的一部分,颠覆了传统那种专注于单一作品的写作与阅读方式。这种超文本方式将文本的核心词句链接在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之中,写作变得既无固定方向又无清晰线路,跳跃且极不稳定,作者与读者便处于纵横交错的路径中写作与阅读,随着鼠标在网中游走,彼此交叉、四通八达的网路使他们感到困惑,文本可整段删除或移位,凸显出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这样,电脑文本的多变性导致了意义的去中心,文本内部结构变得松散,思路与语意开始断裂,印证了波斯特所谓的主体去稳定化倾向。网络超文本写作方式,给作者带来写作的方便,当作者将文字输入电脑时,显示器上出现以光速变化的文字痕迹,这些符号代表着内存中的ASCII码,作者怎样想,电脑就马上显示了出来,手稿消失了,触觉与特性分离,实现了时空的同一性,主客体一瞬间真正实现了交融。就此,罗森伯格干脆将读者(reader)与作者(writer)两词斩头去尾合成一个新单词——wreader来表示网络超文本带来的这种状况。所以“荧光屏——客体与书写——主体合而为一,成为对整体性进行的令人不安的模拟……电脑书写处于划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上,给笛卡尔二元论所代表的澄明而确定的世界带来些许含混。”网络写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处处能体现网络写作超文本的印记。

(三)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换。传统媒介文本的传播方式是一传输一接受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方式在结构上是固定的,缺少变化性,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改。网络新文本传播的出现则形成了传播一传输一接受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文本传播的单向性与呆板性,受众变成了信息的传者与受者双重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由点到面的多元化传播之中,互动传播时代真正到来。网络写作就是互动性的,是人——机互动产生的结果,通过人机互动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者与在线的读者,随时可以进行再创作和再诠释互动,而这种流动且连续的互动写作,是任何传统媒介所难以做到的。尤其LINUX软件的发明带来了新写作方式的革命,作者公开代码让网友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该系统在网络协作中完成,这样一来就不存在本体意义上的原作了,一切文本在读者的参与中不断变化。网络写作互动新方式,无疑赋予了网络写作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平等的崭新天地,在这种互动写作中作者的权威逐渐消失,读者力量却在逐渐提升。虽然参与者受到“传播环境”,也就是电脑网络系统的制约,但相对于传统写作与传播而言,网民却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去“再创作”的权力,这样就实现了创作与赏析的统一。如当网络诗人们一人一句地联句赋诗时,一个集体写作与鉴赏于一体的系统也就在网络世界形成了。这样“作品的‘界面’流动感淹没了,‘纸面’沉淀的文学性强化了人对机器、艺术对技术的依赖,使得千百年来文字书写、纸介印刷、线性阅读的文学活动,变成了机器操作、比特叙事、图文匹配的观赏性浏览和趣味性选择,用多媒体‘立体叙事’方式全方位刺激人的感官,冲淡了文字风格韵味的深层体验。”

(四)由传统的精英性向网络的平民性转换。传统写作是精英们的天下,对百姓来说写作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很难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是因为传统写作后,作品要投寄到刊物或出版社,经过编辑的严格审阅,层层把关修改,达到要求的作品方能发表。而网络空间是一个平民化的空间,这里没有中心和权威,颠覆了等级制度,也就没了审核机制,网络写作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网民可以方便地掩盖自己的身份;加之网中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编辑的把关,网络的这种“低门槛”大大地刺激了“草根”平民自由表达的欲望,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袒露心迹、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作品”贴于网上。在网络虚拟世界,作家与百姓变得模糊不清,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已经消失,这里是平民张扬个性的天地,许多甚至把网络当成笔墨游戏之地,他们只是追求情感的一时宣泄,在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中表明自己,故有人称之为“孤独者的狂欢”。正如网络作家李寻欢所言:自由,不仅是写作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写作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因此,网络已成为网众自由言说、表述梦想的精神迷狂场所,没有了精英与平民、雅与俗、欣赏者与创作者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结构。

(五)由传统的历时性向网络的即时性转换。传统印刷类作品,读者只有在文字叙事中展开丰富的审美想像,并通过想像将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在写作与阅读中产生审美愉悦。加之传统出版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印刷出版过程,读者读到作品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当代网络技术对文化主体的侵入,促使受者的想像力开始萎缩,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快捷迅速,信息流量大,储存海量,信息转瞬即逝,良莠难分,网络写作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转变为写作与超现实的虚拟关系,突破了时空的屏障,审美距离感完全消失。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写作和传播的节奏,传者与受者追求的是在场的“现在时”,追求叙事的随机性与任意性,重要的是“吸引眼球”,不会为作品的深度与意义而费神,网络作品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从现状看,网络写作与传播通常做法就是将作品贴于BBS,或列入首榜目录供网民点击,好的文章收入到文集,然而,当作品收入个人文集便有如进了“棺材”而无人问津了,这同传统作者希望将自己的经典永载史册的渴求与做法完全相悖。网络也造成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阅读方式是沿着线性从头读到尾,而在网中阅读摆脱了线性约束,其阅读的随意性很强,在鼠标超链接的导引下,可跳跃式地通过节点衔接来海阔天空的自由阅读,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巨大的阅读空间里,读者可选择作品的某段放射出去,引出其他感兴趣的段落阅读。再说网络阅读者也往往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细心品味,因此使网络写作不可能精雕细刻,其文字表述方式就非常简单而直观。“即兴作品”的创始人卡普劳在论述“即兴作品”与日常生活品“用过就扔”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即兴作品”以展出一次最为理想。另一位“活动艺术”流派代表人物阿甘姆也针对“即兴”艺术阐述过自己的看法:“我们与三分钟前的自我不同了,再过三分钟,我们又变了。……我试图创造一种不存在的视觉形态为这种看法造型。形象一出现又消失,什么东西都留不住它。”这样的写作追求,必然逼使网络传者与受者只能追求短暂的当下性,他们只在写与读所带来的文本快感中度过,这也决定了网络写作与传播往往是昙花一现,许多网络文本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便被淹没在帖海之中,而成为大众时代的“快餐文化”。所以,法国学者巴尔特认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后现代的作品只是一种文本而已,文本背后再没有现代主义那种终极关怀、精神与审美价值的追求,相反,电脑文本开始趋向多元开放、当下离散等形式。

(六)由传统书写汉字向网络工具汉字的转换。传统汉字是象形、寓意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主要是靠书面文字保存和传播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书写汉字,经由象形而转变为抽象的审美嬗变,其枯润疾涩、点画结合、笔意浓厚、血脉相连、虚实相生、错落有致,或平和含蓄的尚韵,或刚劲雄健的尚法,或自由豪放的尚意,非手写不能体验。这是因为中国文字具有独特的致美构造和书写方式,它可以说是一种最为普及、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这种象形文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思维,造成中国汉字完全是“字”的思维而不是“词”的思维,人们在点横撇捺书写中享受着一种美。电脑网络产生后,人们也发明了各种汉字输入法,尽管操控键盘很自由,电脑中也设计了楷隶行宋等十几种书体文字,但因受技术工具所决定,电脑文字的塑造脱离了作者的控制,显示屏上的文字转瞬即逝,不像传统手写在纸上的文字那样具有自我的个性和强烈的物质感;电脑写作已不能像传统书写那样挥洒自如,没有书写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体现书写者的个性气质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电脑文字充其量也就是整齐划一的新型美术字而已。电脑网络的出现,使中国文字表现发生了巨大变革,派生出种种特殊的文字与文体,其日益标准与廉价导致了汉字“书写”的大众化与程式化。因为电脑文字太标准化了,文字言语也溶进了外来文字(如拼音系统),写作变得只是敲击电脑键盘输入自己想要的已编程的字符,人们已经无法通过手迹来区分作者,没有丝毫个人风格与特色,人人均变成了电脑操作系统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器件。电脑网络汉字输入法,彻底解构了汉字象形本质,代之以“工具主义”的规范化,使汉字的用笔、结体、意境、章法、神情之美全然无存,在电脑符号编码与解码之间,中国文字的那种深度与厚度已经消失。 转贴于

(七)由传统的封闭性向网络的开放性转换。传统的传者和受者在时空上是相互分离的,保持着所谓的审美距离,他们之间难以实现互动沟通与交流。网络是个自由开放的空间,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公开的,它始终贯穿着开放与共享的精神,尤其是BBS、虚拟社区、聊天室甚至个人博客等均成了网络的公共空间,个人媒介权利在此得到确认,网络提供了一个绝对自由写作与传播的平台;作者与读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形式的共时性交流。网络写作与传播也非常自由,传统的“把关人”在此缺失,精英艺术那种孜孜追求终极关怀与未来理想在此消失,网络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状态写作,网民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网络实践的开放性,使网众凭借自己的技术与媒介权利,创建起一种全新的程式化网络文本形态。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作者的中心结构地位,读者也能参与写作,网络把写作主体带进了及时互动的虚拟情境,这样就摆脱了传统写作静思与高度理性的过程,最终造成网络文本意义的延伸与多重。我们知道,传统文本一经印刷成书就定型了,要想修改只有等到重新印刷,而网络写作则可以随时更改,体现出不稳定性;传统的文本只能是作者个人的,印刷出版后其他人是不能再参与修改的,阅读时只能去“深刻”领会作品的意义。而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文本表述手段是开放的,文本自身也是开放的,使网众也可以参与到文本作品的创造之中,网中的接力、对帖、纸牌、分延等小说形式就是佐证,某作者写了个序曲,其他网民以接力赛式的形式继续写高潮或尾声。这种开放式的写作是印刷纸质上无法表现的,它将传统写作静态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变幻莫测的开放系统。

(八)由传统存贮方式向电脑贮存方式的转换。传统贮存的主要是文字,印刷术的发明,图书和图书馆就成为信息贮存的载体,它是一种具有体积重量的物质存在。而进入网络传播时代,由于技术的特性,使数据库、磁盘、光盘、网络信息等,成为网络时代新的无纸化贮存方式,它具有检索速度快、贮存容量大、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等优点。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书中指出,“与笔、打字机或印刷机相比,电脑使其书写痕迹失去物质性。当待输内容通过键盘被录入电脑时,磷光像素便显示在荧光屏上,形成字母。由于这些字母只不过代表着内存中的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系统中的代码,可以说对它们的改变能以光速进行。作家与他/她所用的词语之间的相遇方式是短暂而立即就会变形的,简言之,是非物质的。”。传统写作与传播均留下手稿,手稿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情感,反映出作者的真性情,只有手稿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电脑写作过程的进程痕迹消失了,电脑输写极快,书写成了光速,写起来总有一种迅速的快感,思维没有受阻的感觉,犹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的思维“意识流”之感,真正达到了“心想手书”的同步状态。这样导致作者手稿不复存在,写作过程显得非常感性用事,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更换电脑屏幕上的信息符号,每次修改后此前的图文符号全无了踪影.屏幕上永远留下的是最后一次写作修改的图文样式,这样使写作与传播过程逐渐变得模糊而不确定,没有了写作的稳定感与个性。“一部存在软盘上的小说与一部以手稿存在的小说是不同的。手稿作为原件,有其本真性,作者曾经在原稿上留下的修改痕迹可以查看,文学研究者查阅它们时,还能抱着探究作者写作过程的目的,从中挖掘‘真实’文本或文本的演化过程。在作者修改整理手稿时,写作的过程,即文本的形成过程被物化了……如果作品保存在磁盘里,那么作者的创作历程,以及其个性笔迹特征,都将荡然无存。”

全脑速读篇10

关键词:读谱,音乐术语,标记

       如何读谱在钢琴学习者练习、学习中以及教师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的读谱是能否弹好一首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钢琴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业余学生在弹奏读谱的时候容易出现错拍子或错音的现象。钢琴乐谱不仅包含有节奏和音符,还包含了很多其它的标示,它们演绎和体现出的风格为弹奏者更好的理解乐曲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仔细理解并弹奏出谱面上的要求才是正确演绎作品的唯一途径。然而,在学生读谱得时候,大多只注意了其中的节奏和音符,而往往不去关注别的标示部分,就像谱子上除了音符什么也没有那样,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弹奏时,除了要有正确的拍子和音符,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去正确地读谱,通过这一过程的实现,将乐曲的风格、意境和情绪把握好。

     正确读谱是练琴首要的问题,在准备弹奏的时候,学生首先要仔细认真的读谱。很多学生单纯的认为练习钢琴的过程就是练习指法的过程。这对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带来了不利影响。原因在于,练琴是通过手,眼,脑的系统配合完成的,如果不经过大脑的调度和指挥,只是重复手指的动作,既不关注声音,也不关注音乐表现,这样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不能确立明确的练琴目标,只能越来越机械,提高演奏质量却是很难的。

     如何正确弹谱呢!首先要把谱面上的一切标示和记号全看清楚,当然需要看清楚的这些标示不仅仅指的是节奏和音符,还包括其它的标示和记号。

     (1)把握各种音乐术语,其中有音乐情绪、速度的指示和表情记号。在准备弹奏曲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对这些总的标示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有不清楚的,及时查阅相关音乐表情术语词典,将结果在谱子上标出来,保证练习是遵循作曲家对乐曲得总体要求进行的,并逐渐靠近这一总体要求。

     (2)把握各种力度标记,根据强弱标记,可以由强到弱弹出多个层次。无论这个标记是渐强还是渐弱,都能够推进感情的发展,体现出感情的高涨或消退。在对这些渐强或渐弱记号进行处理时,要先对渐强或渐弱延续的区间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如果时间较短,只有几个小节,只要明确表情就可以了。如果时间很长,需要多个小节,甚至是一个很长的乐句,就要安排好布局。长乐句体现渐强标示时,需要有一个先弱后强的过程,然后再逐步增强直到高潮阶段,这样会体现出更好的效果。同理,渐弱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衡量处理过程时,要严格依据音乐情绪的发展来进行。

     (3)把握好不同长短的音符与不同方式的触键。首先,要明确不同长短音符的准确时值,特别是长音,对于长音的时值必须弹够,不能率性而为。其次,要对乐谱上的呼吸和分句把握好,正确区别好触键中的重音、半连奏、持续音和跳音等。总而言之,要对这些乐曲中的标示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再在力度和速度上有所变化,就能让弹奏出的音乐形象更加千姿百态。

     (4)把握好速度变化的记号。乐谱中速度变化的标示有很多种。其中有渐慢(rit),一般在曲子或乐段结束时应用,有时也在乐句之间进行应用。放宽(Allargando)是渐慢标记的一个特例,为了体现出宽广宏大的效果与气势,在渐慢过程中还要渐强。加快速度的标记包括:Accelerando(缩写为Accel),是指逐渐加快速度;Stringendo(缩写为String),也是加快,但它给人一种加紧、加急的感觉。要注意的是,前面说到的这些标记,其变化都是在乐曲原定的基本速度中进行的,如慢板、行板和快板等,弹奏的时候绝对不能忘记其基本的节奏,当看到出现回到原速(ATempo)标记时,速度就都要完全统一到乐曲或乐段开始时的基本速度,不然就会因为节奏的不统一,使得曲子变得松散和不完整了。上面说到得这些速度标记有助于对乐曲风格内涵得理解,也有助于对音乐形象得表现。在读谱的时候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弹琴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弹奏前一定要先细致认真的读谱,在经过大脑的思考核推敲以后,找到自己没有注意到和忽略的标记和指示,努力把它们准确的做出来。经过这样认真细致的读谱,练琴就会变得更有目标,脑中对乐曲就会越来越明确和清楚。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