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十篇

时间:2023-03-19 01:43:01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1

2、对的人就是,当那个人第一次出现在你身边,你心里会笑。从遇见那一刻开始,你以为忘不掉,总是想起的人在脑海中变淡,你有了从此不再想别人的感觉。

3、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彼此的幸运;错的时间,对的人,只能彼此微笑祝福,恨不相逢未选时。世人说,人世间最浪漫的事情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只能是陪着你慢慢变好!

4、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不是强烈的动心,而是长久的安心。

5、好难得你遇见了对的人,难得你很认真不想太多去奋不顾身。

6、没有谁对不起谁,要怪只怪你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而我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也许这就是有缘无分吧。

7、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正在向你走来,带着最美丽的爱情。你要做的只是在他出现之前,好好地照顾自己。

8、人这一生会遇到两万个你喜欢的人,但是只有那一人能抵的过千军万马,四海潮生。

9、人之所以纠结,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是因为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在错的时间里,才遇到了对的人。

10、如果遇到了对的人,我不会奢求太多,只要他开心我的开心,难过我的难过,足矣。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2

1、错过,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如果相遇,我会更懂得如何珍惜。今生的错过,是为了来世更美的相遇。无论以怎样的方式相处,在灵性的面前所有的生命都彼此支持、充满力量地连结在一起。

2、人生中,相遇最美!当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相遇想吸,便是最珍贵的一份情缘!而,过后,便有了思念!美丽的心情,柳絮飞扬的季节!好想告诉你--你是我生命中最遇的想遇!靶谢上天,让你我相遇相识!希望你我能相爱一生。

3、人与人的相遇真的很奇妙,前一秒你不知道会遇见谁。下一秒你不知道谁又是你的过客,但在次相遇时会微笑的问对方。你好吗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多温馨;是乎又回到不之前了。然后微笑的道别,希望这次的离别以后;在下一次还能相遇。

4、曾经有那么多的相遇,仅有那么几次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且不会被岁月冲淡。我们都当珍惜和感恩。自然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定会有千百次的相遇。我们当抱一颗平凡的心,因为不是所有的相遇都美丽。不是所有的美丽都有好的结局。坦然面对所有的相遇吧。

5、回忆初次相遇,拥有太多乐趣。你嘴角露出的尴尬笑意,我表现的言行的霸气,我都不曾舍得忘记。我不愿放弃,不愿抛弃,因为这是我们搞笑的相遇,和美好的结局!也许是这样吧!因为我们的相遇相识相知不平凡。

6、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的掌纹。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是相遇还是错过?还是,没有结局的邂逅?

7、伤了多少回,我不怨你,因为我爱你,因为你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也因为你我懂的了什么是伤心,人的一生有多少次相遇呢,我的一生最美的相遇就是你,最遗憾的就是、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却不能、相惜、相守、不管我们以后会怎样,我不后悔爱过你,在我转身离开时我只是不想让你看见我伤心而,爱在你走后。

8、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茫茫人海中,相遇是缘起,相识是缘续,相知是缘定。

9、离开永远比相遇更容易,因为相遇是几亿人中一次的缘分,而离开只是两个人的结局。相遇难,分手易,但世人看不到有缘无份的熙攘,总以为机会无限,所以不珍惜眼前人。我们总是这样,悲伤时要一个肩膀,而开心时拥抱全世界。时光偷走的,永远是你眼皮底下看不见的珍贵。

10、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1、有缘就会相遇。因为有了与你的相遇,我的生活融入了更多的活力。相识,注定是一场美丽的邂逅;相知,注定是一种情感的难舍。冥冥之中注定的这份缘,让相隔遥远的你我相遇,从此我的记忆再也抹不去你的影子。

12、珍惜每一次的相遇,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相遇都美丽--只有祈求相遇会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那么带来的将是快乐和幸福,而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则是一种遗憾。

13、不要由于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锦绣的誓言,()不要由于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14、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人与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爱情,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相遇。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所爱之人的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15、我们能够相遇已经非常神奇,我只想告诉你,我再也不想错过你。

16、离开永远比相遇容易,因为相遇是几亿人中一次的缘分。而离开只是两个人分离的结局,相遇难分开易,但世人看不到有缘无份的熙攘。人啊,总是这样。悲伤时要一个肩膀,而开心时拥抱全世界。时光偷走的永远是你眼皮底下看不见的珍贵。

17、以前,一直坚信时间是最好的治愈师。在遇见你以后,我开始怀疑它的可靠性了。过了这么久,我以为自己释怀了,可是,为什么后来遇见你了,还是会很难过还是会哭呢?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3

关键词:戏剧;相遇;诗学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8-0082-04

在日常生活中,“相遇”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生活状态,常常不具有太多的理论意义,很难被视为概念或是范畴,但如果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譬如戏剧美学中,“相遇”就成为戏剧审美理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审美范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相遇是“审美期待——审美接受——审美批评”的过程,人们带着对戏剧的审美期待进入戏剧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评价,就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次“相遇”。

一、剧场相遇的定义

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英伽登认为,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某种东西”,这“某种东西”即再现客体呈现的“崇高、悲剧性、恐怖、震惊、神秘、丑恶、神圣、悲悯”等特质,这些形而上的特质既非客体的属性,亦非主体心态的性质,它们通常在复杂而完全不同的情境与事件中显现出来,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氛围弥漫周遭,它笼罩着该情境中的人与物并以其光芒穿透和照亮一切。如果戏剧审美活动的最终价值实现就在于把握英伽登所说的“某种东西”,则相遇就能提供这种“精神性的氛围”和“情境”。由此看来,相遇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情境,一种推动审美价值实现的特殊情境。结合戏剧活动来考察相遇,我们会发现在戏剧活动中由于存在多个主体一演员、观众,相遇具有复杂的阶段性和综合性。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来界定它。但我们试图这样来说明:相遇是戏剧活动审美价值实现的一个综合过程和一种特定情境,其间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他们的相遇是实现戏剧审美价值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戏剧活动中的相遇,或曰“剧场相遇”进行较为详尽的说明。

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相遇是必然的。无论是“进化论”的人类从“类人猿”开始手脚分工打制工具的原始社会,到高科技的现代社会,还是“上帝中心说”的人类从上帝造人、人远离神、神拯救人类的“创世”过程都离不开相遇。有人类在、有人类的观念在,人类社会的相遇便不可避免,它是必然的,绝对的。另一方面,相遇怎样发生,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身边,都有极强的偶然性。总之,相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每一个相遇故事都按照一个“可然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在发展、进行。

二、相遇的诗学阐释

人类戏剧活动是最具有属人的本性的活动。人是戏剧活动的契机和主体。人既是戏剧活动的核心,也是相遇的核心要素。那么。产生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与戏剧表演有着什么联系?相遇之于戏剧活动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相遇是产生戏剧的基础,是戏剧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有相遇不一定会“有戏”,但不相遇就肯定“没戏”。看戏或读剧本的人,不管他是否懂得戏剧理论,都会使用一个概念:“戏”。满意时会说“有戏”,不满意时会说“没戏”。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人们也经常使用“戏”这个概念。比如,“打架了,打架了,有好戏看了”,还有“他这个人就会做戏,你该向他学学”等等。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戏”,并不是指戏剧艺术自身,而是指戏剧艺术所特有的一种品性——戏剧性或带有戏剧性的事件或行为。这些说法虽是戏剧性这一专业、学术概念的通俗表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道破了戏之为戏的某些特性。

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就能看出亚氏认为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事实上模仿本身也是一种行动,不管是被模仿的行动还是模仿的行动本身都是一种“行为、动作”),故而历代论者都以“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特征。相遇是人与人或人与物在一定情境当中因某种行动或某个事件而产生某种联系的行为。没有相遇,最基本的产生戏剧的事件或行为都不存在,则更谈不上“有戏”了,所以说相遇是产生戏剧的基础,一切戏剧的或戏剧性的事件或行为都缘于相遇,它为戏剧的可能性创设了条件。

有戏剧表演、戏剧活动的地方就一定有相遇。无论是艺术家的表演还是剧作家的作品,只要戏剧活动在进行,必然会有相遇。艺术家们的表演未经观众欣赏,剧作家的剧作未经演员表演还不能称之为戏剧,至多只能说是演员或剧作家的作品。表演只有在观和演相遇之时才能成其为表演。剧作只有通过演员与剧作家、作品的相遇之后才能成为场上之作。

相遇能激发戏剧性,在特定的审美空间(剧场)更能激发相遇的人和物的潜力。因为相遇本身便是颇具戏剧性的——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事件。如前所述,“相遇”本身是具有一定戏剧可能性的某种行动或某个事件。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诗人的天职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在这里,亚氏认为具有戏剧性的事件是按照可然或必然原则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事件。相遇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正因为此,才使得一切充满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戏剧所必需具备的因素。戏剧充满可能,允许一切的可能。

剧场相遇或特定境遇中的相遇,是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时空限制适中的剧场能将相遇的积极性呼唤出来。相遇有无限可能,如果把时间和空间置于不加限制的领域,则会导向无所限定的无法言说的空域,就像即使谈自由也是在一定范围领域中才能进行一样。所以,相遇的效果如何,往往受到时空的影响。

首先,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产生相遇可能的数量、结果越多也越复杂,也越能提供趋近于对相遇对象的本质完全了解或识破对象的可能性。反过来时间太短,瞬间的相遇只能留下零星的印象。所谓“日久见人心”,不正是在时间上给人与人的相处提出了通俗的建议吗?

其次,空间的距离。从空间的物理属性来讲。“距离产生美”准确说来应该是适度的空间距离产生美。心理学家曾将不同类型的空间距离加以量化,计算出不同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心理学上所谓的“心理距离决定身体距离”,关系亲密的恋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0-1米之间,而一般关系或其他情况往往在1米左右或1米以外的距离。空间距离的远近在“相遇”学上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戏剧欣赏需要必要的距离,戏剧的诞生是从观众与演员的分离开始的。观和演之间的距离是戏剧与生俱来的特点。而戏剧或演出活动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距离内的相遇,它能有效地促使相遇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最“美”、最具本质力量的一面呈现给对方,能有效地将相遇的积极性呼唤出来。于是,观众以尽可能饱满的热情理解、欣赏甚至参与演出,演员也会尽力以最佳的状态表演。所以说,剧场相遇能够激发观、演二者无限的潜力。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待相遇问题,剧场相遇都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相遇是一个双向或多向的有着因果联系的互动过程,它需要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参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不存在没有演员的演出,也不存在没有观众的戏剧。无论是作为审美表达的戏剧演出,还是作为审美接受的戏剧欣赏,都不可能单独进行。观和演的相遇既然存在,它就不是单向而是交互进行的。

第二,相遇必然产生效果反馈。“蒙住眼睛投掷飞镖,永远也学不会瞄准;全聋者学说话,最终也只能是个聋哑人”,原因就是他们不能获得有关自己投掷和说话的信息,未受反馈之惠,无从调节。我们来看余秋雨对于戏剧中反馈的意义的阐述:“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已发现在戏剧活动中‘交流’的作用。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演员与演员的‘交流’,影响着演剧的质量。但是,人们未必理解,这是戏剧的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特征。直到当代,一些戏剧家才把心理反馈的命题引进戏剧领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予以张扬,使它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交流’技术。”反馈在空间上表现为两个实体之间的往返关系,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前后的承继关系,在心灵上表现为心理的递接及心理交融。在剧场里的相遇反馈,就是观众对演员的上一个动作的反应送达演员后,演员进行自我调节,表现在下一个动作上。这种观众和演员之间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反馈是在空间的来回往返之间得以实现的。在反复的空间转移中达到时间上的延伸。戏剧活动的过程在观众和演员的心理递接中通过戏剧审美时空实现。人类的其他文化艺术的或非文化艺术的相遇,其效果反馈也大致如此。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相遇活动展开到效果接收上有一个完整的反馈流程。

第三,相遇强调情境要素。相遇必然要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剧场相遇是以剧场(戏剧活动发生的时空场所,不仅指传统剧场)这一特定时空可以区别于其他场所为载体的。情境在空间上体现为一种场所:时间上更多地体现为“在场性”或者说“同在性”。二者合在一起形成特定时空下的心理体验、心理反馈。首先,相遇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上的现场性、同在性。在普遍的意义上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相遇空间。发生恋爱故事的相遇空间可以在安静的图书馆,也可以发生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还可以在某个宴会的酒席间,可以是某次无聊的团体旅行的长途汽车上,也可以是意外事故的发生地,等等。另外某些具有社会身份的人员,既可以在特定的场所也可以以个人的身份在其他的场所相遇:教师与学生的相遇空间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堂外:律师与法官的相遇空间可以在法庭内也可以在法庭外;警察与小偷也许因为小偷被逮捕相遇,还有可能小偷在警局问路相遇在警察局,甚至他们可能在同一个电影院观看电影彼此邻座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身份相遇,他们都离不开相遇得以进行的空间,而且相遇主体必须同在现场。其次,相遇与时间的关系——时间上的当下性、在场性。相遇与“在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亨利·古耶尔在《戏剧本性》中写道:“戏剧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动作与演员不可分离”,“舞台上的一切都可以是虚幻的假象,唯独不可能在演员登场这一点上造假,演员可以乔装打扮,可以换一具灵魂,改一种声调,但是,他离不开舞台,这样,舞台空间就有自己的要求,时间延续也有一定的密度。易言之,电影恰恰相反,它可以允许任何真实,唯独演员不能亲自登场”。“在场”与否当然要根据时间和空间来判定。说某人“在场”。这就是承认此时他与我们同在,表明他存在于我们感官的自然感受范围之内(看戏是视觉及听觉感受)。

相遇与时间的关系,证明了剧场相遇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即相遇的当下性、在场性。人们走入剧场,一方面是直接能体会剧场表演,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戏剧的直观性”。这种“直观性”直接引发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产生于表演与观赏时空里的“现场感”和“在场感”。这种特定时空里的“现场感”和“在场感”是在剧场相遇的人与人之间“同时在场”的反馈与交流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每一次剧场的“在场”相遇事实上也包含了另一种“在场”,即这次“在场”相遇是戏剧家们根据上场演出的效果调节形成的。它包含了“不在现场”的上次演出。

三、戏剧活动中的相遇关系

发生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是一个合成的审美过程。“剧作艺术具有属人的本性”,“人”在剧场中相遇时更具人的本性意味,具有不易捕捉的瞬时性和复杂性。剧作家、导演、演员、观众之间的碰撞产生的相遇形成一种复杂的多角相遇关系,笼罩在人类戏剧活动之中。

剧场相遇不同于剧场外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相遇,也不同于业已成为商品的可复制的表演成品(电影、电视、广播)与受众的相遇,这是物与人的相遇。它是发生在剧场中的戏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相遇,是由剧场中实际发生的具体关系——表演者与观众相遇的关系组合而成的。

戏剧活动中,最基本的相遇关系我们一般很容易察觉,即演员与观众、演员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之间形成的相遇关系。这些相遇,是最基本的,也是比较外显的相遇。主要指在演出过程中剧场通过舞台、表演等呈现的能直接辨别的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遇关系,即演员、观众的相遇关系。

演出过程中,除了上述参与戏剧活动的人之间的相遇关系外,还有一种不易被直接察觉、较为内隐的相遇。这种相遇关系发生在个体的内部,属于一种内隐的相遇关系。它主要体现在演员身上,表现为演员的双重人格和双重意识。探讨剧场的相遇关系,不光要探讨演员和演员个体之间的相遇关系,同时也少不了探寻发生在演员身上的更深层次的相遇。

演员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相遇。演员既是表现的对象,又是表现的工具。演出过程中,演员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相遇发生在演员身上。体现为演员的第一自我(演员本身)与第二自我(艺术材料)的相互调整和适应。法国著名演员哥格兰在他的实践中丰富了狄德罗德“双重人格”即两个自我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演员有一种双重人格,他的第一自我是扮演者,第二自我是工具;第一自我构思,第二自我去想象并表现;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理性,其工作是根据作者意图构想出表现对象,第二自我是工具,是肉体,负责表现人物,创造角色;第一自我越具有支配力,艺术家便越伟大;第一自我要在作为艺术材料的第二自我中挑选、调理出适合演出的属于舞台上角色的那一部分性格、气质、才能,并且极力去开掘第一自我(演员本身)所不具备、不突出的潜质使自身与角色相适应;第二自我,要能适应第一自我的各种设想。

相遇效果决定了表演的效果。表演效果的优劣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取决于演员的第一自我(演员)的主观性,取决于他对角色、对剧本的理解、感受与体验;二是受制于演员第二自我(艺术材料)本身的客观性,即在客观上第二自我(艺术材料)能否准确到位地表现第一自我交付给他的任务。

演员意识与角色意识的相遇。英国著名演员亨利·欧文在《表演的艺术》中十分重视演员的“体验”,提出了“双重意识”的观念:角色意识促使表演者“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的感情”,演员意识又要表演者“自始至终十分注意他的方法的每个细节”,即表演的技巧增强戏剧的紧张性与真实感。在角色创造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区分主要还是表现在理论上。在实践中只能说塑造角色存在某种倾向。

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相遇,是一个慢慢发现的过程。演员发现了角色,并尽力融入角色;角色虽是处在被发现和被赋予的地位,却又在无形之中对演员提出要求,甚至是很苛刻的要求。而这些都是演员内心的两个意识互相交流、碰撞的结果。

四、结语

相遇是必然,每一次相遇却是偶然。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4

路若遇见熟人,要主动打招呼,互相问候,不能视而不见,把头扭向一边,擦肩而过。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要求。但也不宜在马路上聊个不停,影响他人走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异性很觉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来点头;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就可能会有危险了。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进行攀谈。

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但没必要一一介绍,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也只要说一下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邻居.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5

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哀叹;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惋惜;

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心痛。

我们好不容易在人海中相遇,

怎可轻言放手。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6

论文关键词 开放式处遇 非监禁刑 刑罚

一、案例聚焦:合议庭的艰难抉择

(一)案例一

2010年3月26日17时许,被告人杨某某(1995年8月12日出生)伙同“猫哥”经预谋,由被告人杨某某至本市湖里区塘边社164号旁的一条小巷,拦截途经此处的被害人沈某某,对其殴打并搜身,未劫得财物后,又胁迫沈某某(15周岁)带其到塘边社190号201室沈某某与其家人的暂住处,持菜刀将室内的抽屉撬开,劫得现金人民币30元。随后,被告人杨某某用自己的生殖器插入被害人沈某某肛门,对其进行猥亵。案发后,被告人杨某某的法定人赔偿被害人沈某某人民币二万元。

作为一名年仅14岁的初中二年级在校生杨某某,其行为性质实属恶劣。但如何对其量刑,却成为了该案承办法官以及陪审员为难的问题。杨某某不仅入室抢劫,还对被害人沈某某实施了俗称的“鸡奸”行为,这对尚未成年的被害人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被害人沈某某属已年满14周岁的男性,杨某某的行为也没有对其造成轻伤以上的身体伤害,因此杨某某的该行为不构成猥亵妇女儿童罪,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杨某某的行为仅构成了抢劫罪。是对其适用监禁刑施以惩戒,还是给他一个继续就学的机会成为该案合议庭激烈讨论的焦点。由于我国目前的刑罚体系中并没有一个折中的方法,既可以使其入狱服刑接受再教育,同时又可以保证其如正常同龄人完成学业。入狱服监禁刑就代表杨某某要被学校开除,同时还可能受到狱中其他犯人的不良影响;缓刑则担心杨某某未能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害人害己。

最后鉴于杨某某尚未成年,同时又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杨某某父母也几次三番保证会看管教育好其独生子,合议庭最终对杨某某判三缓五。合议庭对杨某某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杨某某父母对这个独生子的溺爱,使得缓刑期间的杨某某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竟然又多次实施抢劫,最终被撤销缓刑数罪并罚。

(二)案例二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被告人陈某某使用向工商银行申领的准贷记卡、民生银行申领的贷记卡,共透支本金人民币117370.9元,经银行多次催收仍拒不还款。2010年9月8日,被告人陈某某在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垦小崔旅店被抓获。案发后,被告人陈某某已归还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全部欠款。被告人陈某某系私营业主,其也曾是当地的纳税明星,后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其采取透支信用卡的方式来盘活企业流动资金或支付工人工资。依据法律的规定,陈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应在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最后合议庭考虑到被告人陈某某归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亦能归还全部所欠款项,有较好的认罪态度及悔罪表现,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合议庭如此量刑已经是在法定刑的最低限进行量刑,但陈某某入狱服刑后,其经营的企业陷入“无将”的境地,许多的工人也因此失业。

(三)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基层刑事审判庭工作短短几年中就遇到许多这样的案例,犯罪人由于轻微犯罪被苛以封闭式监禁,纵使家中有尚需父母的幼儿,或者是年迈的父母。刑罚是劝恶从善,还是纯粹的赎罪?笔者不禁在想是否有这样一种刑罚方式,既可以保证犯罪人免于失学、失业、失婚,同时又不至于矫枉过正使得犯罪人轻视刑罚威严?是否有这样的一种刑罚方式,更合乎最终服刑人员的尊严、更能促进犯罪人改造自新重返社会,同时更有助于提高行刑经济的效率?

二、理念引入:开放式处遇

笔者看到“开放式处遇”的理念,觉得正是心中所想,也许正好可以满足以上想法。所谓开放式处遇,是指在人力、物力及防止脱逃设备方面,缓和限制强度,以对服刑人的自律心及责任感的信任为基础的拘谨形态。其宗旨在于:通过减少拘谨的弊端,尊重人的尊严来唤起服刑人的改造自新的欲望,并通过和社会的接触,方便其改造,使其重返社会。

(一)开放式处遇的概念

所谓开放式处遇,是指在人力、物力及防止脱逃设备方面,缓和限制强度,以对服刑人的自律心及责任感的信任为基础的拘禁形态。其宗旨在于:通过减少拘禁的弊端,尊重人的尊严来唤起服刑人的改造自新的欲望,并通过和社会的接触,方便其改造,使其重返社会。

由于“社区矫正”与“开放式处遇”在刑罚执行的空间上存在相似之处,所以有必要对其们加以概念上的区分,社区矫正由于在机构外执行刑罚,所以其属于机构外处遇,而后者则属于机构内处遇。

(二)国外开放式处遇制度以及对我国的借鉴

开放式处遇制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有了诸多的表现形态,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有益的经验,其中有很多内容可供我国所借鉴。

1.“间歇监禁”

间歇监禁,在日本称为“半自由处遇”或“中间处遇”,是指原则上认可服刑人在刑事设施之外的行动自由,但必须在一定周期的一定时间内在监狱服刑。“间歇监禁”是一种典型的缓刑替代方法。间歇监禁刑的适用对象是那些罪行较轻的非暴力初犯,对累犯、惯犯以及暴力犯一般不适用。如果被判间歇监禁刑的罪犯,,如果重新犯罪或违反法院规定的行为规则,法院则可以取消间歇监禁刑而改为普通监禁刑。在美国,间歇监禁主要有三类:(1)周末拘禁,是指那些符合条件的罪犯,周一至周五在监狱外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周末则回到监狱服刑的一种自由刑执行制度。该制度起源于德国少年法院的少年拘禁,主要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恶习和导致失业、失学弊端而发展起来的。采用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对工作、学业的不利影响,还可以接受治疗处遇以避免假日的懒倦生活”。(2)外部通勤,又称工作释放制,是指让服刑人不受监视地在监狱外同一班人在同一劳动条件下工作,工作完毕后再回监狱服刑的制度。外部通勤制避免了服刑人丧失劳动机会,且有助于服刑人理解勤劳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使其履行一个社会人必要的劳动义务,并在培养罪犯的自尊心与责任感方面起作用。这种制度在20世纪初为美国所采用,之后传到欧洲各地乃至世界各主要国家。从形态上划分,该制度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通勤型”,是刑罚的一种,适用于有罪判决的短期刑犯人,尤其是捕前在职的人。对于那些可能因判处几个月刑罚而失去工作的人来说,这一刑罚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第二种由行政机关批准使用,作为一种释放前教育或重归社会的准备制度,如美国的“中途之家”、韩国的“矫正机构”。犯人在监禁刑期即将结束或者已到规定的释放日前,可以作为接受这一待遇的对象。

2.夫妇会面制

夫妇会面制度是指夫妇在监狱会面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或者提供特别的会见室或住房,保护夫妻间性生活自由的权利。这一制度有利于罪犯融洽夫妻感情,避免因罪犯夫妻长期分离而导致夫妻感情淡薄甚至离婚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罪犯夫妻感情的稳固和家庭的和谐,同时有利于罪犯身心压力的放松,稳定罪犯改造情绪。这种制度实施的之初,曾遭到众多非议,但目前设备己日臻完善,并且带动了南美各国。不论各国实施夫妻会面制度的出发点和目的如何,我们要看到,罪犯在监狱中服刑是因为其实施了犯罪行为而应当受到惩罚,但是对于罪犯配偶来说他们并没有犯罪,他们不应该受到惩罚,但是监狱行刑对罪犯自由的剥夺必然剥夺了他们合法的夫妻生活,这是不人道的,因此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三、实践反思:开放式处遇制度设计

笔者认为开放式处遇制度或思想的引入将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开放式处遇要想在我国生根发芽,实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国实行开放式处遇制度一定要谨慎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进行。正如联合国第一届防止犯罪暨罪犯处遇会议关于开放式刑事执行机构之建议:各国实施开放式之执行制度,须就各该国特殊之社会、经济及文化情况加以考虑;在初次试办之国家,不宜预订固定而详尽之规则,以留伸缩余地。

(一)适用对象

开放式处遇适用对象必须为社会危害性小、确有悔过之意的犯罪人。从其他地区开放式处遇制度适用情况来看,这些国家适用开放式处遇都是极其谨慎的,基本上都要求非暴力型犯罪、非累犯、惯犯和非“黑社会性质犯罪者”才可能获得开放式处遇。我国在尝试开放式处遇制度之初,更应当审慎选择处遇对象,其不仅要满足上述因素,还要考虑被害人心理,社会舆论以及该个体的特殊因素,如学历、就业就学情况等等。

(二)执行机构及其设置

就世界目前的主流做法是,开放式处遇的主要执行机构是特殊的开放式监狱,此外普通监狱也有适用不同程度的开放式处遇措施。我国的普通监狱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乡村,这样大大限制了监狱与外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在普通监狱中要适用开放式处遇,会遇到现实的种种不便。为了方便服刑人家属的探视、社区帮教工作的开展以及保障服刑人离监寻求就业、就学机会等,开放式监狱不应设在边远而不便的地方,而应设于邻近都市的郊区,或者利用看守所的现有资源。

(三)具体措施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7

世界上只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

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

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

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也许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

我们爱在不对的时间

回首往事的时候,想起那些如流星般划过生命的爱情,

我们常常会把彼此的错过归咎为缘份,其实说到底,

缘份是那么虚幻抽象的一个概念,真正影响我们的,

往往就是那一时三刻相遇与相爱的时机,

男女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犹疑忐忑的不确定与欲言又止的矜持,

一个小小的变数,就可以完全改变选择的方向

如果彼此出现早一点,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紧扣,

又或者相遇的再晚一点,晚到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

慢慢地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善待和妥协,也许走到一起的时候,

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地转身,放走了爱情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你遇见了谁?

在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谁又陪在你身边?

爱情到底给了你多少时间?

去相遇与分离,去选择与后悔?

不是不心动,不是不后悔,但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相拥,

如果爱一个人而无法在一起,相爱却无法在适当的时候相遇,

如果爱了,却爱在不对的时候,

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无言的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

要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于千万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爱人,那是太难得的缘份,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彼此不断地错过,

错过杨花飘风的春,又错过了枫叶瑟索的秋,

直到漫天白雪,年华不再,

在一次次的心酸感叹之后,才能终于了解——

即使真挚,即使亲密,

即使两个人都已是心有戚戚,

我们的爱,依然需要时间来成全和考验

这世界有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限制与隐秘的禁忌,

又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已的离合,

一个转身,也许就已经一辈子错过,

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参透所有的争取与努力,

也许还抵不过命运开的一个玩笑,

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回忆的花瓣掠过心湖,泛起片片涟漪,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8

何谓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某一事物系统,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事物系统特有的内在规律,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或符号,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达。一切数学概念、公式和算法系统、数学理论体系等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则、定律、性质、数量关系、方程、字母式子、图形、图表等都是数学模型的具体体现。

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沟通数学现实问题和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更是解决数学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下面我就以相遇问题中模型的建立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遇问题由于涉及两个运动物体,属于较复杂的行程应用题。学生之前虽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对行程应用题中常用的三个等量关系式也已理解、掌握,但学习相遇问题仍有一定的难度。

一、创设情境,感知模型

例.星期天,小红和小兰相约去公园玩,她们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50米,小兰每分钟走55米,3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缩短“学生起点”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自主探究,体验模型

1.模拟表演,帮助理解题意

教学时,我让两名学生模拟表演相遇的过程,引导理解题目中的“同时”“相向”“相遇”等关键词,知道两人相遇时,她们合起来已经走完了甲、乙两地之间的全部路程,那么,她们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将情境中的本质属性抽取构建出相遇问题的几个关键特征,建立起新的语言模型。

2.画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

表演中,学生发现相遇时间、路程的长短、速度的快慢等条件并非都能表演出来,此时,我告诉他们,理解题目需要数学方法,可以将三个位置用点表示,将他们行走的路程表示成一条线段。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各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了解线段图的画法,而且对于题目的理解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模型,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互助释疑,建立模型

在建立模型的同时,我鼓励学生根据线段图,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即先计算出两人行走的路程,再相加。由于两人同时出发,所用的时间相同,还可以先计算出每分钟两人所走的速度和,再乘相遇时间,计算出总路程。在此过程中渗透了数量关系式模型的雏形。接下来课件出示练习,归纳总结两道题目相同的地方和解答思路上的共同处,水到渠成地建立起“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整个建模过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全过程。

四、练习检测,巩固模型

1.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它们每小时分别行驶90千米、8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83千米,乙每小时行95千米,两小时后相遇,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应用刚才建立的模型解决两道和例题相似的问题,体现了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五、解决问题,应用模型

1.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相背而行,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3.5千米,5小时后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兰州出发,甲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5倍,两车开出4小时相距多远?

3.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2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当相遇问题模型逐渐被学生理解掌握后,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对于类似问题,不假思考,套用关系式。学生通过这一组变式练习,加深了对相遇问题内涵与外延的理解,重塑了相遇问题模型,深化了此类问题的本质属性。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9

关键词:“相遇的条件” 公共空间 中国大学生 教学区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第一,相遇的条件。本文中,“相遇的条件”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的“相遇的条件”。公共空间的存在建立于与他人同在的可能性之上。同在指的是完全接受与其他人公共生活的事实。而这个事实的接受依赖于共同经验的存在。只有在公共记忆被唤醒,彼此确定感受到对方所感受的,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才成为“公共空间”。

第二,中国大学中的大学生。对于“相遇的条件”的创造而言,由人群由心理特征而衍生出的行为特征十分重要。在中国大学,处于青年中期的学生的私领域并不如少儿容易开放,虽然同样具有自我抒发的欲望,而做出在课桌等地乱写乱画的行为,但却绝对不愿意别人目睹这一过程的发生。即使一群人在进行的动作吸引了其他大学生,如果不是被明确告知可以参与,几乎所有人的选择都只是观看。行为过程私密化,即使跃跃欲试也鲜少主动表现,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表现僵硬,因此,在大学公共空间的创造,期待过多的陌生人的相互合作,主动呈现行为过程并不是合理的方式。

第三,大学的教学区。教学区的人很多,在集体上下课的时候,几乎造成交通堵塞。这种时候,人是没有可能耐心而仔细的体会一件作品的,所以需要作品的自我倾诉性极强,否则将沦为路障。大学教学区的特点是人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在有课的时候来到,上完一节课就大可离开。没有固定的教室,更没有固定的座位。在教学区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不学习时,大学生活发生在其他地方。因此,在教学区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做一件让人愿意长久处于教室外的作品。

第四,在中国大学的教学空间创造“相遇的条件”。某教学楼与教学楼前的广场及一些人造风景组成了的教学区。教学楼前广场空旷,已经成为学生用以停放自行车的场所。现在,学校希望在这个广场上树立起一座雕塑,用以体现大学的精神。如此的一件作品,如何引起公共记忆,而创造出一个与他人相遇、同在的公共空间,并且确实的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们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根据之前对于中国大学生及教学区的分析,在这样的环境中,静止的事物被忽视的可能性极高。即使凭借“出众”的外表在出现的前几天备受关注,人们也会很快的对其见怪不怪。因此,整个作品是以“流动的”方式呈现的。――可以反映周遭环境的部分、不能反映周围环境却映射投影的部分、安置在教学楼外墙的投影装置,组成整个更适合用“装置”,而非雕塑来形容的作品。

作品(如图)呈现鱼尾及风帆的衍生外在形态,出现凸凹两面,镜面质感的凸面可以反应周遭环境,而磨砂质感的凹面不能反应周围环境却映射投影。作品基座内扎于地,呈现水平状态,以方便人观看,更好的传递信息。投影装置置于教学楼外部弧形廊墙壁上(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人为影响,而只在人很靠近雕塑时才成为投影面的一部分)。一天内有人在此活动的时间,向雕塑的凹面投射画面。

无疑,这样的作品,在夜间比白天,阴天比晴天更加的明显。当人们想走近仔细看清所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图画的时候,自己或他人的身体可能也成为投影屏幕的一部分,而改变了原来的画面。这给予所有人的启示是:人和自然都拥有极大的改变事物的能力,只是自然更整体,影响更大,而我们虽局部却破坏性很大。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言行对事物的影响而注意自身;其次,每个人都具有潜在影响力,不要妄自菲薄或自我否定。

雕塑的凸面则在一天中反映着周围的环境――天气、时间以及人。而这个环境正是改变凹面投影画面的因素。就如同外在的环境影响内在。这个关系在此被放大、视觉化,让无论从凹面看到凸面还是凸面看到凹面的观者都体会到“环境对内在的影响”的主题,从而更加强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

作品本身的目的即为引起公共记忆,让观者感受相同的感受,而不是强制性的说教。在作品的周围,希望成为投影一部分的人、期待看到画面全貌的人、指点画面与人讨论的人,听到他人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从雕塑中认识到环境和自身的人。人们在此分享相同的经验,唤醒公共记忆,完全承认与他人共处一个空间。由此,一个作品本身作为一个相遇的条件,让人因与其相遇,而与世界、与他人,与每个分享相同经验的人相遇。

参考文献: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篇10

自XX年底入职以来,我一直都很享受这份工作,感谢老板和梁厂的信任、栽培及包容,也感谢各位同事给予的友善、帮助和关心。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利用厂部给予良好学习机会,我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充实了自己,并增加自己很多的实践经验。衷心的感谢厂部三年来的照顾和培养!!

在我们厂发展的关键时期,我选择离职,真的感觉很是内疚,有一种背叛感,觉得自己似乎是个罪人,欠厂里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却又来不及报答。但由于自己个人的原因,经过慎重考虑不得不狠下心来选择离职,对此我内心十分矛盾,也很痛苦。总结自己要选择离职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作为一个文科毕业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一技之长心里便没有安全感。在厂里上班这么长时间里,我一直在为自己没有技术苦恼着,也曾想学车工技术,当我努力地学了好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根本就学不进去,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但没有技术终归找不到安全感,于是我就在想,我倒底对什么感兴趣,倒底要学什么技术,前后思量,觉得只有回归到自己的专业上来才是对的,走其它的路都可能是一种错误,毕竟那个专业是我花四年时间才拿到的。

2. 我在本厂工作快三年了,工作却没有突破性进展,对自己都很不满意,时间长了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厂里的一个负担,一个没有用的人。对此我很是苦恼但却找不到出路,自今年以来,这种苦恼是越来越强烈,发现自己工作也少了很多激情,再也找不到刚进厂时的那种工作动力了,自己都发现越来越有敷衍工作的倾向,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也必然不能把工作做好,深感自己已经远远地不能胜任管理部长这样重要的岗位,本着对厂的未来更大发展负责,我不能再拖厂部的后腿了,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让位。

3. 工资待遇。这个本不需要谈的问题这次却谈一下,说实在的,就在本厂而言我对自己的工资待遇已经很满意了,也很是相信老板您以前说的“只要你好好干,待遇不需要你考虑的事”,所以工资待遇我对厂部没有什么要求,现在的工资待遇已经符合实际情况。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却又是很不满足目前的待遇,可能是痛苦来之于比较,每当与同学们聚会时大家谈到各自的工资待遇时,他们拿得少的都是在四千五千一个月,拿得高的居然有两三万一个月的,当他们问到我的工资时,我真的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待遇,说出自己的待遇简直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为此我不禁反思我是不是选错了人生道路,否则差别怎么会如此巨大?大家才毕业三年啊!

4. 机遇。这次应聘的期货公司是同学好意介绍的,据了解,期货行业目前在国内还是新兴的行业,现在的期货人才也是相当缺乏,而我不仅拥有期货专业证书同时还拥有证券专业证书,总觉得如不进入期货公司或证券公司,那么证书就浪费掉了,现在应聘的这家公司准备在无锡筹建一分公司正需要招聘人,而且不太讲究有无工作经验,对于这样的机会,不能不说是一次机遇,如果错过了这样的机遇,我可能永远都与金融类公司无缘了,毕竟年龄也大了,以后再考虑进金融类公司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了,那么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就永远地浪费了。

以上就是我一直在矛盾一直心里挣扎的几个主要原因,对于我的离职给厂部造成的诸多不便,我深感对不起。我愿意承担因自己离职所应承担的所有责任,但同时恳望厂部能体恤我的个人实际,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为盼。

谢谢!最后,祝愿南阳五金未来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