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醉希亚十篇

时间:2023-03-13 18:31:23

心醉希亚篇1

感情与感性

美丽、性感、时尚、优雅是歌迷们对希亚最多的赞美,她每一次登台演出都是各个媒体瞩目的焦点。提到她的成名歌曲《心醉》,总是让人惊讶于她的演唱。难以相信,一个如此专业的歌手,居然是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出身的,不是演唱科班出身的希亚是如何把唱功演绎到如此的出神入化?让所有人,开始习惯从她的歌声、歌词中去寻找相似的感受与心情。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自己的情感经历,有一些甚至会刻骨铭心,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种情感都经历过,但要诠释好各种情感就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琢磨,像拍戏一样,需要吃透人物,同时也考验你对音乐的学习、沉淀与积累的程度。希亚说:“我是演员出身,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各种情绪的表达。但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内心,保持一颗柔软、纯真、净化的心,就像一朵温室里的花儿,当它一走出温室的刹那间,对外界反映将是最敏锐的,心在这种状态下,你的思想就会真正的融入到你想要的这种境界,真正的实现把情融在歌里面,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希亚的音乐风格不是一尘不变的,因为她相信,只有多变、多元化,才有吸引力。只要是好歌就行,不需要限定在某个范围之内。其实现在喜欢希亚的歌的朋友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团体,一部分喜欢《心醉》的深情优美,一部分则喜动感热辣的舞曲,不同的场合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更增添了希亚的多变性。

但她一直走情感路线,感性和细腻是她最大优点,情感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她看来,只要是真的、纯粹的,每一种情感都会让自己感动。“希望我的歌曲能够在不同的情感中产生共鸣,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同学感情和同事友情,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希亚如是说。

专业与爱好

希亚从小就喜欢音乐,从刚记事起,父母就买了台录音机,她常常跟着录音机在家里学唱歌。11岁时,希亚曾经代表学校参加了地区比赛,以一首邓丽君的歌《我只在乎你》获得了第一名。希亚说:“那次比赛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还发给我一个奖杯,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有了考音乐学院的梦想。”

然而在考学时,她并没有选择音乐学院,而是选择了比音乐学院覆盖面广,各种演艺技能都能学到的戏剧学院,由此可见,希亚对学习多元化艺术的渴望。

她认为,唱歌与演戏相比,唱歌能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希亚说,现阶段的自己,歌唱事业占去80%精力,如有很适合自己的剧本,并不介意转移一些精力去戏剧方面。

希亚高三时,家人移民加拿大,考虑到当时希亚在国内读书,父母就没有再强求她出国。毕业后有人曾找希亚演戏,但她却拒绝了,而是选择了出国,希亚说“希望自己能够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寻找一块更为广阔的天空,更好的学习并锻练自己”。

刚到国外时,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搜寻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去听,并经常与当地的乐队交流经验,也是在那时候,认识了世界著名的演唱家声乐老师Julie(朱莉),后来才有了延续自己歌唱梦想的想法。

2005年希亚签约加拿大CCMENTERTAI-NMENT INC唱片公司,同年推出成名歌曲《心醉)并出版首张个人专辑,新专辑的发行成功,才让她坚定了走上音乐道路的决心。2007年,在内地推出全新希亚同名专辑《希亚》。自《心醉》之后,希亚一直是内地传媒娱乐版的常客,所以公司将这张唱片的名字索性定为《希亚》,意在希亚的这张专辑,除音乐之外,话题性十足。

希亚说:“做音乐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的开心,充实,它给我带来快乐,我觉得做些有价值的事情,人生才会更加有意义”。

压力与进步

演艺这条路,其实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在成名的路上,她也曾经徘徊过,也有被误解的时候,希亚的做法是,“我不会解释,我会努力的去做给你们看,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她不在乎一时的失落,她相信只要做好音乐,就会得到歌迷的支持,做不好,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所以她愿意把精力放在做专辑上,也只有做的更好,才是给歌迷的最好回报。

希亚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压力之下,重要的是怎样缓解压力和化压力为动力,身处在娱乐圈压力自然更大,我会努力的学着去化解它!

面对今年以来层出不穷的“美少女“新人和激烈的唱片竞争,她对自己有足”的自信“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自己就够了”!

很多人都说,她一出来就顶着一个很大的光环,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因此大家都会用不同的眼光看着她。她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进步,并自我鼓励,“相信自己,坚持下来,你就会离终点越来越近。”她相信,越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越需要用一种明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困难就会被化解,曙光就会出现,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

为了带给大家更动人的歌曲,专辑《希亚》由希亚首次担当制作人,汇集了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王牌制作人,专辑注入了R&B、电子舞曲、Hip-POP等多种音乐元素,是对国际流行音乐最前沿最准确的呼应。专辑中收录的歌曲都经过希亚的精心挑选,让希亚在热情的节奏中展显出她迷人的声音。其中还包括希亚将要在舞台上为歌迷展示的舞蹈,那是她和韩国老师认真编排的成果,希亚的舞蹈天赋被显露无遗。

去年奥运时希亚发行了一张EP《爱与和平》。此歌是希亚邀请美国金牌制作人ClaudeLemay作曲并由他的超级制作团队倾心打造而成的,歌词由希亚本人和美国著名歌词作者Elijah Btown共同创作,希亚想用这首具有深厚国际背景的歌曲来抒发自己及海外友人对北京奥运的热爱和自豪,祝福北京,祝福奥运。

心醉希亚篇2

笔者从小就开始接触各色酒种,一开始跟着老爸喝白酒,间或喝一些黄酒。那时年少懵懂,并不觉得酒有多好喝,仅仅是崇拜大人们喝酒时那种觥筹交错的气氛,于是也就跟着凑热闹。内心中觉得,酒的滋味与中药相差无几。随着年纪渐长,酒喝得多了,却也品出了几丝妙处——在微醺之际,头脑仿佛更加清明,人也仿佛提升了一个境界。不过,那时喝的多为白酒、黄酒,并没有真正接触过葡萄酒。直到留学德国,才在同学的生日聚会上第一次品尝葡萄酒,这第一次就差点闹了个大笑话。

初尝葡萄酒时自然不懂什么单宁、果香之类的,也不会分辨什么霞多丽、白诗南、雷司令、赤霞珠之类的葡萄品种,更不会知道品尝葡萄酒还需要好多步骤。在觥筹交错之际,不自觉地便拿出了国内那一套喝酒方式,反正是碰杯即干,喝了个不亦乐乎。好在宴会上都是中国同学,大家对此倒也习惯,自然也没遭到多少白眼。当时觉得葡萄酒入口绵软,有着特有的酸味,与国内的白酒比起来并不冲。于是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酩酊大醉。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是跪趴在床沿边睡到天明,至于怎么回到宿舍,怎么最终昏睡的,脑海中没有一丝记忆。后来从同学处得知,自己回房间之时,脚步虽然有些虚浮,却并未显出多少醉态,看似非常正常地下楼开房门进房间。这次醉酒也让我对德国的葡萄酒产生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当早上醒来之时,精神极好,完全没有宿醉后的不适,反而像是浑身细胞彻底地休息了一番,因此第二天神定气足,焕发出十分的活力。由此,便喜爱上了葡萄酒的滋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个人喜好的关系,我在品酒之时总喜欢了解酒类的历史渊源。对于葡萄酒,既然喜欢上了,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探寻葡萄酒的历史。这一查却发现,葡萄酒的历史远比我想象的要久远得多。原来,远在一万年前,葡萄酒便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而人工酿造葡萄酒,则在6 000年前的波斯开始风行,之后传播至埃及,直至希腊和罗马。在希腊荷马的史诗中就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在《伊利亚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绘成为黑色,而这部史诗中对人生实质的理解也表现为一个布满黑葡萄的田园风情的葡萄园。因此,希腊人对于酒神的崇拜贯穿了希腊乃至罗马的整个历史。于是,今天的我们从各种各样反映希腊罗马时代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在那个时代特有的宴会集会中,市民与贵族们拿着陶罐酒壶疯狂饮酒,直至烂醉如泥的场景。

德国素有“啤酒王国”之称,其葡萄酒远没有啤酒那么大的名声。实际上,德国作为世界十大葡萄酒生产国之一,也有2 000年的酿酒历史。去过德国的人,都会羡慕造物主对这个国家的厚爱。被无数的诗人、画家、音乐家赞颂过的莱茵河谷如诗如画:充足的日照,温和的气候,河水清澈丰溢,山坡上有着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因其美丽的风光,地灵人杰,每当葡萄成熟的时候,德国葡萄酒产区便游人如织。可是即便这样,德国葡萄酒在世界上却并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不但远不如法国葡萄酒那么著名,甚至亦不如新兴的智利、澳大利亚等国葡萄酒那么受到追捧。不过,我很喜欢德国葡萄酒特有的清新、透明的口感,她就如同德国这个国家一样,虽然未必能优雅到极致,但却极为实在,让你回味良久。

实际上,就如日剧《不能结婚的男人》中的主角那样,买好材料,独自煎一客牛排,开上一瓶德国红酒,放着古典交响乐,一个人自斟自饮,自得其乐,闭着眼睛徜徉在美酒的历史文化之中,其滋味,难以言喻……

心醉希亚篇3

狄奥尼索斯的原始崇拜形式是野蛮的,在许多方面是令人反感的。它之影响了哲学家们并不是以这种形式,而是以奥尔弗斯为名的精神化了的形式,那是禁欲主义的,而且以精神的沉醉代替肉体的沉醉。奥尔弗斯是一个朦胧但有趣的人物,有人认为他实有其人,另外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神,或者是一个想象中的英雄。传说上认为他象巴库斯一样也来自色雷斯,但是他(或者说与他的名字相联系着的运动)似乎更可能是来自克里特。可以断定,奥尔弗斯教义包括了许多最初似乎是渊源于埃及的东西,而且埃及主要地是通过克里特而影响了希腊的。据说奥尔弗斯是一位改革者,他被巴库斯正统教义所鼓动起来的狂热的酒神侍女们(maenads)撕成碎片。在这一传说的古老形式中,他对音乐的嗜好并没有象后来那么重要。他基本上是一个祭司和哲学家。

无论奥尔弗斯本人(如果确有其人的话)的教义是什么,但奥尔弗斯教徒的教义是人所熟知的。他们相信灵魂的轮回;他们教导说,按照人在世上的生活方式,灵魂可以获得永恒的福祉或者遭受永恒的或暂时的痛苦。他们的目的是要达到“纯洁”,部分地依靠净化的教礼,部分地依靠避免某些种染污。他们中间最正统的教徒忌吃肉食,除非是在举行仪式的时候做为圣餐来吃。他们认为人部分地属于地,也部分地属于天;由于生活的纯洁,属于天的部分就增多,而属于地的部分便减少。最后,一个人可以与巴库斯合一,于是便称为“一个巴库斯”。曾有过一种很精致的神学,按照那种神学的说法,巴库斯曾经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从他的母亲西弥丽诞生的,另一次是从他父亲宙斯的大腿里诞生的。

狄奥尼索斯①的神话有许多种形式。有一种说,狄奥尼索斯是宙斯和波息丰的儿子;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被巨人族撕碎,他们吃光了他的肉,只剩下来他的心。有人说,宙斯把这颗心给了西弥丽,另外有人说,宙斯吞掉了这颗心;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形成了狄奥尼索斯第二次诞生的起源。巴库斯教徒把一只野兽撕开并生吃它的肉,这被认为是重演巨人族撕碎并吃掉狄奥尼索斯的故事,而这只野兽在某种意义上便是神的化身。巨人族是地所生的,但是吃了神之后,他们就获有一点神性。所以人是部分地属于地的,部分地属于神的,而巴库斯教礼就是要使人更完全地接近神性。

幼利披底让一个奥尔弗斯祭司的口中唱出的一段自白是有教育意义的:①

主啊,你是欧罗巴泰尔的苗裔,

宙斯之子啊,在你的脚下

是克里特千百座的城池,

我从这个黯淡的神龛之前向你祈祷,

雕栏玉砌装成的神龛,

饰着查立布的剑和野牛的血。

天衣无缝的柏木栋梁矻然不动。

我的岁月在清流里消逝。

我是伊地安宙夫②神的仆人,

我得到了秘法心传;

我随着查格鲁斯③中夜游荡,

我已听惯了他的呼声如雷;

成就了他的红与血的宴会,

守护这伟大母亲山头上的火焰;

我获得了自由,而被赐名为

披甲祭司中的一名巴库斯。

我全身已装束洁白,我已

洗净了人间的罪恶与粪土

我的嘴头从此禁绝了

再去触及一切杀生害命的肉食。

奥尔弗斯教徒的书版已经在坟墓中被发现,那都是一些教诫,告诉死掉的灵魂如何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找出路,以及为了要证明自己配得上得救应该说些什么话。这些书版都是残阙不全的;其中最为完整的一份(即裴特利亚书版)如下:

你将在九泉之下地府的左边看到一泓泉水,

泉水旁矗立着一株白色的柏树,

这条泉水你可不要走近。

但你在记忆湖边将看到另一条泉水

寒水流涌,旁边站着卫士。

你要说:“我是大地与星天的孩子;

但我的氏族却仅属于天,这你也知道。

看哪,我焦渴得要死了。请快给我

记忆湖中流涌出来的寒泉冷冽”。

他们自会给你饮那神圣的泉水

从此你就将君临其他的英雄。...... 另一个书版说道,“欢迎你,忍受了苦难的人。......你将由人变为神”。另外又有一个说道:“欢乐而有福的人,你将成为神,再也不会死亡”。

灵魂所不能喝的泉水就是列特,它会使人遗忘一切的;另一股泉水是摩沁,它会使人记忆一切。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如果想要得救,就不可遗忘,而相反地必须能有一种超乎自然的记忆力。 奥尔弗斯教徒是一个苦行的教派;酒对他们说来只是一种象征,正象后来基督教的圣餐一样。他们所追求的沉醉是“激情状态”的那种沉醉,是与神合而为一的那种沉醉。他们相信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以普通方法所不能得到的神秘知识。这种神秘的成份随着毕达哥拉斯一起进入到希腊哲学里面来,毕达哥拉斯就是奥尔弗斯教的一个改革者,正如奥尔弗斯是巴库斯教的一个改革者一样。奥尔弗斯的成份从毕达哥拉斯进入到柏拉图的哲学里面来,又从柏拉图进入了后来大部分多少带有宗教性的哲学里面来。

只要是奥尔弗斯教有影响的地方,就一定有着某种巴库斯的成份。其中之一便是女权主义的成份,毕达哥拉斯便有许多这种成份,而在柏拉图,这种成份竟达到了要求女子在政治上完全与男子平等的地步。毕达哥拉斯说“女性天然地更近于虔诚”。另一种巴库斯的成份是尊重激烈的感情。希腊悲剧是从狄奥尼索斯的祭祀之中产生的。幼利披底尤其尊重奥尔弗斯教的两个主要的神,即巴库斯与伊洛思。但他对于那种冷静地自以为是而且行为端正的人,却是毫无敬意的;在他的悲剧里,那种人往往不是被逼疯了,便是由于神愤怒他们的亵渎神明而沦于忧患。

关于希腊人,传统的看法是他们表现了一种可钦可敬的静穆,这种静穆使得他们能置身局外地来观赏热情,来观察热情所表现的一切美妙,而他们自己却不动感情,有如奥林匹克的神明一般。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也许荷马、索福克里斯与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但是对那些直接间接地接触了巴库斯和奥尔弗斯的影响的希腊人,情形就确乎不是这样的了。爱留希斯的神话构成了雅典国教的最神圣部分,在爱留希斯,有一首颂歌唱道:

你的酒杯高高举起,

你欢乐欲狂

万岁啊!你,巴库斯,潘恩。你来在

爱留希斯万紫千红的山谷。 在幼利披底的《酒神》里,酒神侍女的合唱显示了诗与野蛮的结合,那与静穆是截然相反的。她们庆贺支解野兽的欢乐,当场把它生吃了下去,并且欢唱着:

啊,欢乐啊,欢乐在高山顶上,

竞舞得精疲力尽使人神醉魂消,

只剩下来了神圣的鹿皮

而其余一切都一扫精光,

这种红水奔流的快乐,

撕裂了的山羊鲜血淋漓,

拿过野兽来狼吞虎噬的光荣,

这时候山顶上已天光破晓,

向着弗里吉亚、吕底亚的高山走去,

那是布罗米欧在引着我们上路。 (布罗米欧是巴库斯的许多名字之一)。酒神侍女们在山坡上的舞蹈不仅是犷野的;它还是一种逃避,是从文明的负担和烦忧里逃向非人间的美丽世界和清风与星月的自由里面去。他们以另一种不很狂热的情调又唱道:

它们会再来,再度的来临吗?

那些漫长、漫长的歌舞, 彻夜歌舞直到微弱的星光消逝。 我的歌喉将受清露的滋润, 我的头发将受清风的沐浴?我们的白足

将在迷朦的太空中闪着光辉? 啊,绿原上奔驰着的麋鹿的脚

在青草中是那样的孤独而可爱; 被猎的动物逃出了陷阱和罗网,

欢欣跳跃再也不感到恐怖。 然而远方仍然有一个声音在呼唤 有声音,有恐怖,更有一群猎狗

搜寻得多凶猛,啊,奔驰得多狂猂

沿着河流和峡谷不断向前——

是欢乐呢还是恐惧?你疾如狂飚的足踵啊,

你奔向着可爱的邃古无人的寂静的土地, 那儿万籁俱寂,在那绿荫深处, 林中的小生命生活得无忧无虑。 在拾人牙慧地说什么希腊人是“静穆的”之前,你不妨想想假如费拉德尔斐亚的妇女们也是这样的行径吧,哪怕就是在欧根·奥尼尔的剧本里。

奥尔弗斯的信徒并不比未经改造过的巴库斯崇拜者更为“静穆”。对于奥尔弗斯的信徒来说,现世的生活就是痛苦与无聊。我们被束缚在一个轮子上,它在永无休止的生死循环里转动着;我们的真正生活是属于天上的,但我们却又被束缚在地上。唯有靠生命的净化与否定以及一种苦行的生活,我们才能逃避这个轮子,而最后达到与神合一的天人感通。这绝不是那些能感到生命是轻松愉快的人的观点。它更有似于黑人的灵歌:

当我回到了老家,我要向神诉说我的一切的烦恼。

虽非所有的希腊人,但有一大部分希腊人是热情的、不幸的、处于与自我交战的状态,一方面被理智所驱遣,另一方面又被热情所驱遣,既有想象天堂的能力,又有创造地狱的那种顽强的自我肯定力。他们有“什么都不过分”的格言;但是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是过分的,——在纯粹思想上,在诗歌上,在宗教上,以及在犯罪上。当他们伟大的时候,正是热情与理智的这种结合使得他们伟大的。单只是热情或单只是理智,在任何未来的时代都不会使世界改变面貌,有如希腊人所做过的那样。他们在神话上的原始典型并不是奥林匹克的宙斯而是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带来了火,却因此而遭受着永恒的苦难。

然而、如果把它当做全体希腊人的特征时,那末上文所说的就会和以“静穆”作为希腊人的特征的那种观点是同样的片面性了。事实上,在希腊有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热情的、宗教的、神秘的、出世的,另一种是欢愉的、经验的、理性的,并且是对获得多种多样事实的知识感到兴趣的。希罗多德就代表后一种倾向;最早的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在一定的限度内也是如此。贝洛赫(前引书,第1卷,第1章,第434页)描写奥尔弗斯教说道:“但是希腊民族是非常充满青春活力的,它不能普遍接受任何一种否定现世并把现实的生命转到来世上面去的信仰。因此奥尔弗斯的教义始终局限于入教者的相当狭小的圈子之内,对于国教并没有任何一点影响,甚至于在象雅典那样已经在国家祭祀之中采用了神秘教的祭礼并且使之获得法律的保障的地区,也是没有一点影响的。整整过了一千年之后,这些观念——当然在一种截然不同的神学外衣之下——才在希腊世界获得了胜利”。

看起来,这似乎是过分的夸大,特别以对于饱和着奥尔弗斯教义的爱留希斯神秘教为然。大致可以说,具有宗教气质的人都倾向于奥尔弗斯教,而理性主义者则都鄙视它。我们可以把它的地位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卫理教派相比。

我们多少知道点一个有教养的希腊人从他的父亲那里学到什么,但是在他的早年从他的母亲那里学到什么,我们就知道得很少了;在很大的程度上希腊女人是与男人们所享受的文明隔绝开来的。即使在其全盛时代,无论有教养的雅典人的明确的自觉的心理过程是怎样地理性主义,然而他们似乎从传统中、从幼年时代起就保存着一种更为原始的思想感情的方式,这种方式常常在严重的关头很容易占优势。因此,简单地分析希腊的面貌就会是不恰当的了。

宗教,尤其是非奥林匹克的宗教,对于希腊思想的影响,直到最近才被人们所充分地认识到。有一本革命性的书,哈里逊的《希腊宗教研究导言》,着重指出了普通希腊人宗教中的原始的成份与狄奥尼索斯的成份;康福德(E.M.Corneord)的《从宗教到哲学》一书,力图使研究希腊哲学的学者们注意到宗教对于哲学家的影响,但是这本书中的解释,或者这本书中的人类学,却有很多地方是不能完全作为信史接受的。我所知道的最公允的叙述要算是约翰·伯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尤其是第二章:《科学与宗教》。伯奈特说,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席卷了全希腊的宗教复兴”,同时,历史舞台也从伊奥尼亚转到了西方。他说,“大陆希腊宗教的发展与伊奥尼亚的方式是很不相同的。特别是对狄奥尼索斯的崇拜——那是从色雷斯传来的,荷马诗歌中仅不过是提到而已——包含着一种萌芽中的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的观察方式。把任何崇高的观点都归之于色雷斯人本身当然是错误的;但是毫无疑问,对希腊人来说,天人感通的现象提示他们说灵魂决不止于是自我的微弱的复本而已,而且唯有在‘灵魂脱离肉体’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来它的真正的性质。......”看起来,希腊宗教似乎是正将进入东方宗教所已达到的同样阶段;而且若不是由于科学的兴起,我们很难看出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这种趋势。通常都说由于希腊人没有祭司阶级,所以使他们得免于东方式的宗教;然而这是倒果为因的说法。祭司阶级并不制造教条,虽然一旦有了教条之后,他们是要保存教条的;东方民族在他们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没有上述意义的祭司阶级。挽救了希腊的并不是由于没有一个祭司阶级,而是由于有科学的学派存在。

“新的宗教——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新的,虽然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和人类是同样地古老——随着各个奥尔弗斯教团的建立而达到它发展的最高峰。就我们所能知道的而论,它们的发源地是亚底加;但是它们传播得异常迅速,尤其是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首先它们都是属于崇拜狄奥尼索斯的组织;但是它们具有两种特征,这两种特征是希腊人中的新东西。他们渴望着有一种启示作为宗教权威的根源,他们还组成了人为的社团。那些包含着他们的神学的诗篇据说是色雷斯的奥尔弗斯所作的,这位奥尔弗斯本人曾进入过地狱,因此他是一个稳妥的引导者,能够使脱离了躯壳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渡过种种危险。”

伯奈特继续说,奥尔弗斯教派的信仰和大约同时在印度所流行的信仰,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点,虽然他认为它们不会有过任何的接触。然后他就说到“orgy”(狂欢)这个字的原义,奥尔弗斯教派用这个字来指“圣礼”,并且以此来净化信徒的灵魂使之得以避免生之巨轮。奥尔弗斯教徒与奥林匹克宗教的祭司不同,他们建立了我们所谓的教会,即宗教团体,不分种族或性别,人人可以参加;而且由于他们的影响,便出现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观念。

①埃及和巴比伦人已经有了算术和几何学了,但主要地是凭经验。从一般的前提来进行演绎的推理,这是希腊人的贡献。

①狄阿娜是阿尔蒂米斯的拉丁文的对称。在希腊文的圣经里提到的是阿尔蒂米斯,而英译本则称为狄阿娜。

①她有一个孪生弟兄或配偶,就是“动物的男主人”。但是他比较不重要。把阿尔蒂米斯与小亚细亚的伟大的母亲当成一个人,乃是后来的事。

①见尼尔逊(MartinP.Nilsson):《米诺-迈锡尼宗教极其在希腊宗教中的残余》,第11页以下。

①见乌雷(P.N.Ure):《僭主制的起源》。

①例如希伯来字母的第三个字“gimel”指“骆驼”,而这个字的符号就是一幅约定俗成的骆驼图形。

②贝洛赫:《希腊史》第12章。

③罗斯多夫采夫:《古代世界史》卷一,第399页。

①《希腊宗教的五个阶段》,第67页。

①按此字希腊文为“αAη”,指由天谴而招致的一种愚昧和对于是非善恶的模糊而言。——中译本编者①鲁斯(H.G.Rose):《希腊的原始文化》1925年版,第193页。

②但是琐罗亚斯特的年代揣测的成份很大。有人把他推早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见《剑桥古代史》卷4,第207页。

①雅典被斯巴达人击败的结果,是波斯人又获得了小亚细亚的全部海岸,波斯人对该地的权利在安达希达斯和约(公元前387-386年)中得到了承认。大约五十年以后,它们被并入亚历山大帝

心醉希亚篇4

众所周知,越是低等的动物,它们越是依靠本能生活,而最基本的就是追求快感的本能,也可称之为地地道道的“寻欢作乐”和“享乐主义”。熊志冲早期研究认为:“早期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尽管是恶劣、艰苦的,但具有本能欲望的初民生活则充满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消遣。并把原初的人追求快感的冲动,因不直接指向外在的功利口的,而是与运动系统和高级神经系统生命运动的内在口的相符,即满足了动物本身的运动欲,称之为‘娱乐原欲’。”原始人在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之余,其娱乐原欲就得以表露。那种由身心需要所引发的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等嬉戏行为,与他们的生存需求等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联系,因娱乐原欲和生存需要是远离的,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愉悦和快乐的表征。原始歌舞(乐)和巫术礼仪(礼)在远古是合二而一的东西,就像《乐记·乐象篇》所言:“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龙飞凤舞这样的原始艺术,它们不是我们现在审美艺术所表达的形式,而是史前期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是原始初民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等的一种狂热活动过程。后世的歌、舞、剧、体育等,在远古完全揉合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困。刘乃宝等的研究亦证明:“武术和舞蹈这种属人的身体活动行为范畴,在发生学上是同源的,即原初人类行为和观念、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并都从属于原初社会的万物有灵论。”

对于这些分析,历史学家也一致认为,一些分析性的概念是很晚才有的,但是在没有相应性概念的时期,一些事物比如体育活动,在历史现实中它们作为现象一直存在。对英语术语“sport"(体育运动)和中世纪英语词“disport"(玩耍)进行词源学方面的考证,可发现它们分别源自古法语“desport”或“se desporter"。此法语词又可上溯到拉丁语“de  portera",意思是“玩耍”,其字面意思是“抬走”,迄今为止数以百万计的人还毫无夸张地被自己喜欢的运动项口所吸引着(carried away,带走,抬走)一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作为粉丝Cs}。古代的运动员(athlete)在古希腊甚至远古的意义,同今天叫做sportsman的运动员相比较,后者显得可爱、灵活、文雅,然而无比地肤浅,同一个定义是否不适用于具有两种理想的人?顾拜旦说,这里有一个定义是1913年举行体育心理学第一届代表大会时洛桑大学的米卢德教授提出的:“体育是一种肌肉活动形式,包括从游戏到英雄主义的行为,其中可以容纳全部中间程度的活动。”因为在古代,尤其是在古希腊文明中,运动的重要性从“Agon”一词的演变上亦看出,最早它指自由人为讨论某些事而举行的聚会,这种聚会通常在共同信奉的神明保佑下进行,集市和体育赛事有机融合在一起,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理性的构建,以至“Agon"这个概念在荷马之后的希腊才用来表示竟赛或运动会。杨升平对集市的考察是:“集市在古希腊叫阿果拉(Agora,古希腊语为‘Ayopa',它是部落进行祭祀和议事的地方,并不像现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地方,其中的竟技比赛附属于葬礼祭祀的形式下。”仁明美国考古家在尼米亚赛会遗址发现的纪念婴孩儿奥菲尔特斯的“英雄祠”证明,该“英雄祠”作为公元前4世纪晚期的建筑,其前身正是人工堆积的南北向延展的大土家,于公元前6世纪前期堆建起来,而彼时正是尼米亚赛会初创之际,这表明,尼米亚赛会从一开始就有葬礼竟技会性质,而纪念婴孩儿之死的神话,不仅符合赛会特征,也是最早的赛会创建神话,赛会裁判身穿黑袍,用野芹菜冠奖励优胜者,显示出葬礼竟技会的特点。由此,我们很有把握地认为希腊人视人对于神的关系是外面和机械的,不是如现在所认为是内面和精神的,没有哪个词能比神秘的概念更能表达这层意思。口的就是超脱人类人格的限制,直接与神圣生活沟通。像这样的概念,与在其影响下的仪式,我们必须承认其为希腊文明的表现。此种视灵感为一种较高之疯狂形式,具有一种真正洞见的概念完全为希腊人所承认。柏拉图曾说:“疯狂是天上的特别礼物,为人类中幸福之主要源泉。”在德尔斐的神谕中,此为希腊人宗教生活之中心,我们对于以前假定与希腊人天才无关的神秘要素可以明白承认了;在一种比较粗鄙与野蛮的形式中,此与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有关,相同的神秘要素也表现出来,酒神亦为灵感之神;崇奉之仪式是一种狂醉的赞颂。把日常的意识压制下去,凭借其疲倦、紧张、平衡,逃人于动物生活之简单与质朴中,并不觉得有轻贱侮辱,只是觉得屈服在神的权力之下,与神相同。此在欧里庇得斯(Euripicles)之“酒神”中有很鲜活的描写。在寂静树林中的火焰与黑夜的影响,狂醉的饮酒,笛与饶钱的声音,张牙露齿手舞足蹈的跳舞,裹在黑色兽皮中静听动物生活的同情与形式,绕在臂膀上的蛇与角,还有许多奇奇怪怪半人半神的怪物,以为能与神、羊神、水神、树神相接近一所有这一切都是想逃脱普通意识的界限,达到与神圣的权力相接近。虽然基础是物质的,但是全体的仪式是很明显,借其庄严与美丽遮盖其坦白的肉欲,使情感超越于人类存在范围以外,此种人类存在为一切宗教中之神秘的要素。

心醉希亚篇5

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巴库宁娜(1795―1869),是普希金皇村同班同学巴库宁的姐姐,其身份是宫女,外貌迷人,风度优雅,更有一双动人的眼睛。她常常到皇村学校来看弟弟,整个中学的学生都喜欢她,普希金更是为她神魂颠倒,尤其是在1815―1816年间,接连为她写了十几首情诗。这可能是普希金早年最强烈的爱恋,持续时间较长,从1815―1819年,普希金为巴库宁娜创作了25首诗,最主要的有:《秋天的早晨》、《忧伤》、《哀歌》(“他是幸福的,那敢于……”)、《月亮》、《歌手》、《致摩尔甫斯》、《爱人的话语》、《“一种爱情,是冷漠生活的欢乐……”》、《仿作》、《愿望》、《致友人》、《哀歌》(“我以为,爱情已经永远地熄灭”)、《极乐》、《梦醒》、《致书信》等,这一组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巴库宁娜组诗”。此外,1825年的《10月19日》一诗的草稿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誊正稿第二节,也是献给巴库宁娜的。

由于巴库宁娜是宫女,又年长普希金4岁,不可能爱上这位十六七岁的小弟弟,因此,诗人对她的爱情主要是一种单恋,然而,在“巴库宁娜组诗”中,少年诗人把这种单恋写得毫不单调而富于变化。

首先,他极力赞美自己的恋人。《给巴库宁娜》写道:“虽然我愿意为一切尽心效力,/但歌颂您的命名日实属多余;/在圣叶卡捷琳娜日您并不显得更可爱,/因为,在任何时候都无人比您更美丽。”诗人认为恋人天生丽质,时时刻刻都美丽无比,因此圣叶卡捷琳娜日这个命名日和自己的歌颂对她来说,几乎都是多余的。他更用诗歌《给一位画家》请求皇村同学伊里切夫斯基为巴库宁娜画像,并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她容貌的美和眼神的美:“美惠女神和灵感的孩子,/趁心灵燃着火样的激情,/请你用随意的享受之笔,/为我描绘我的心上人;//描绘纯洁迷人的美丽,/描绘意中人可爱的特征,/描绘那天上欢乐的微笑,/描绘那美丽无比的眼神。//请把维纳斯的腰带,/系上她赫柏般的细腰,/请用阿利巴尼的妙笔,/来把我的女王环绕。//请在她那起伏的胸口,/披上波浪般透明的薄衣,/好让她能穿着那衣服呼吸,/当她想要暗暗地叹息。//请画出羞怯爱情的幻想,/那样的幻想我也怀有,/我将在画的下方签名,/以这只幸福恋人的手。”可见,巴库宁娜具有一种纯洁迷人的美丽,希腊神话中青春女神赫柏的苗条和丰隆的双乳。在《爱人的话语》一诗中,他认为爱人的话语比静谧湖畔夜莺和夜半鸣响的竖琴还美妙动听的丽拉的情歌更让人倾倒。

其次,他也写到这种单恋的痛苦和忧伤,如《极乐》:“生命的花朵刚刚开放,/就在苦闷的囚禁中枯萎,/青春悄悄地飞逝而去,/它留下的痕迹只是伤悲。/从诞生的无知觉时刻,/到这温情的青年时代,/我还从未品尝过极乐,/抑郁的信中没有过幸福。//站在生活的门槛旁,/我焦急地望着远方,/我幻想:‘那边有极乐!’/可我在随着幽灵飞翔。/年轻的爱情出现了,/它展开金色的翅膀,/呈现出温柔的美妙,/在我的眼前翱翔。//我追随……可我达不到/那遥远的、可爱的目标!……/那被欢乐赋予翅膀的/幸福瞬间,何时能来到?/青春岁月那昏暗的灯盏,/何时才能燃起火光?/我女伴的微笑何时才能/将我阴暗的旅途照亮?”在《歌手》等诗中,他更是写到一个青年,目光暗淡无神,为爱情而哀伤,深夜在树林后面荒芜的黑暗中歌唱。在现实世界中爱情无法满足,诗人试图躲进梦境中,实现自己美妙幻想,然而,一朝醒来,梦境消失,痛苦更甚,如《梦醒》:“幻想啊,幻想,/哪儿是你们的甜蜜?/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深夜里的欢喜?/它消失了,/那欢乐的梦境,/我醒来了,/在深深的黑暗中,/我孤身一人。/床铺的四周,/是聋哑的夜。/突然冷却了,/突然飞走了,/爱情的幻想,/成群结队地离去。/但是心灵/还充满希冀,/它还在捕捉/梦的回忆。/爱情啊,爱情,/听听我的祈求:/把你那些梦境,/再让我享受,/让我再次陶醉吧,/在天亮的时候,/让我趁早死去吧,/在未醒的时候。”在梦中诗人实现了美妙的梦想,醒来后却孤身一人浸泡在深深的黑暗中,因此他宁愿沉醉于梦中,甚至愿意在梦未醒的时候死去,以保持幸福。在《哀歌》中诗人一度在友谊中得到解脱,但“阴郁的爱情,还隐藏在我的身上”,激情之火仍在燃烧,但依旧爱而不能得其爱,无可奈何,只好又请求“让我带着沉重的锁链再次入睡,/去把甜蜜的自由幻想”。尽管这种爱恋是如此痛苦、忧伤,但少年诗人仍然痴心不改,有着坚定的决心,《愿望》就是如此:“我在流泪;泪水给我以安慰;/我在沉默;我的低语没出声,/我的心灵充满了忧伤,/其中也有痛苦的幸福。/哦生活的梦!飞吧,我不惋惜,/虚幻的梦境,请在黑暗中消失;/我珍重我那爱情的痛苦,/就是死,我也要爱着去死!”诗人尽管痛苦的流泪,深感忧伤,但痴心不改,珍重自己爱情的痛苦,宁愿孤独地爱着死去。

其三,诗人也写到这种爱给自己带来的短暂的欣喜。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在《天才诗人普希金》中认为巴库宁娜对普希金的热恋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表示”,并且断然宣称:“肯定没有。因为从这一天起,失恋似乎成了诗人偏爱的作诗题目。”其实,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巴库宁娜至少曾给过诗人短暂的欣喜,特罗亚在自己的传记中曾引证了普希金1815年11月29日的日记:“我当时是幸福的!不对,我并不幸福。昨天上午为等她,我心急火燎,怀着一种难以描述的心情伫立窗前,悄悄盯着白雪皑皑的小路,但我未能见到她。我正失望之极,却突然在楼梯上同她相遇。多么美好的时刻!她可真漂亮!黑色长裙同巴库宁娜的肌体多么相配!但我已有18个小时没有见到她了!啊,这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但我终于享受到了5分钟的幸福。”但他认为普希金这里写的5分钟的幸福只是在楼梯上见到巴库宁娜感到幸福无比,并非巴库宁娜对他有何表示,因为他马上抛开这段引文,指出:“为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痛苦,普希金引用了茹科夫斯基的两句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是两句有名的悲情诗:他在庆祝爱情,但声调十分忧愁,/因为他从爱情中得到的只有痛苦。”并进而以普希金的诗歌为证来加以说明:“1816年,他在《欲望》一诗中写道:一天天度日如年令人忧愁,/一分一秒都变得遥遥无期;/失恋的痛苦把我折磨,/精神恍惚更令人心碎。还有:爱情带来的短暂幸福的确难以形容,/但失恋后的痛苦却要伴你终生。”可他却忘记了普希金写于当天日记中的一首诗:“是的,我曾幸福,是的,我曾享受,/我曾陶醉于静静的欢乐和狂喜……/那欢娱的一天哪去了?/它乘着梦的翅膀飞去,/享受的魅力也已凋零,/我的周围又是一片阴暗的忧郁!……”在这首诗中,诗人明确写出,他曾幸福,曾享受,曾陶醉于静静的欢乐与狂喜,这与日记中的“终于享受到了5分钟的幸福”相对应,说明巴库宁娜确实曾让诗人短暂地幸福过。在《给她》一诗中,诗人写到,在忧郁的闲散中淡忘了竖琴,天才也带着青春的馈赠飞去了,心儿也在慢慢地冷却、关闭,重负者可耻的懒惰,不由自主地陷入冷漠的昏睡,“但是突然,像一道闪电,/青春在枯萎的心里燃起,/心灵苏醒,心灵复活,/我又尝到爱情的希望、悲伤和欢喜。/一切都又开出花朵!生活让我颤抖;/大自然的证人,再次激动,/我感觉得更活跃,我呼吸得更自由,/我为美德更紧地俘获……/赞美爱情啊,赞美诸神!/甜蜜竖琴那青春的声音再次响起,/我要把响亮颤抖着的复活的竖琴/带到你的脚下!……”(以上译诗,均见《普希金全集》第一卷,刘文飞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也十分明显地写出巴库宁娜的确曾给他鼓舞。我国学者陈训明在其《普希金抒情诗中的女性》一书中也认为,莫洛亚这一说法未免失之武断,并进而指出:“联系到普希金这一阶段情诗中所用的‘满足’、‘狂喜’等词往往带有的涵义,联系到《月亮》一诗中‘安睡吧,不幸的爱情!/你静谧的幽光/不再穿透夜色的帷幕,/用苍白的光辉/照亮我恋人的美色’等诗句,要说巴库宁娜自始至终一直不理睬他,无论如何难以使人信服”,“我们还注意到,普希金最亲密的朋友普欣等人也起劲地追求巴库宁娜,他们之间也互不隐讳。由此可以推测,巴库宁娜是一个善于周旋的女子,头脑十分清醒。她明白这伙少年的德性,与其对他们顺从,最后让他们随意抛弃,还不如让他们先尝些甜头,再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叫他们无尽无了地围着自己的石榴裙转。”

心醉希亚篇6

…………………………………………

有一座雪山

兀居在世界之巅

它叫珠穆朗玛

冰川化作泪水泄下

-

有一处天堑

深藏于碧海边缘

它叫马里亚纳

黑暗与死神的家

-

你曾驻足

驻足在雪峰之巅呐喊

让全世界

细听你侃侃而谈

只有仰望

才能看清你的面庞

你的模样

在脑海中冲波激荡

站在那

你就是太阳

-

可偏有这么一天

你顺着冰川

滑入烟火人间

走过万水千山

却直奔向沟壑深渊

-

怎么会这样

冰冷的太平洋

这会怎么样

你的目标与希望

-

从珠穆朗玛

到马里亚纳

从万丈光芒

变为痴梦一场

从珠穆朗玛

到马里亚纳

只留下你的影像

在心里不忍遗忘

从珠穆朗玛

到马里亚纳

到底是谁更傻

非伯乐相不到马

-

今夜静悄悄

虫儿飞

冷风吹

心儿醉又碎

…………………………………………

心醉希亚篇7

【关键词】酒文化;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Western Values from Alcoholic Culture

Xu Ying

【Abstract】“Wine”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country. Both its brewing process and drinking habit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at country. There are great and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well as alcoholoc cultures. This paper giv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by comparing three aspeacts: brewing materials, phylosophy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s and habits.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alcoholic culture; Chinese; western;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30-02

作者简介:徐颖(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酒”是个很有意思饮品,都说“音乐无国界”,酒也一样。全球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酒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是故乡醇,陶醉在这芳醇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要想比较酒文化,就应先知道酒文化的定义。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

下面将从酿酒源头、酒文化中体现的哲学内涵,以及功能和饮酒文化三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酒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 酿酒材料

一个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与质量。

中国地大物博,以农业为主,自古就是如此,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虽是俗语,但也整理确实精辟。

酒,是我国的国粹,可以推它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中华五千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附带着有四千多年酣畅淋漓的酒文化。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不论是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尧帝造酒说还是杜康造酒说,都是以粮食来酿酒,与农业密不可分,与自然密不可分。而且中国酒文化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与中国一直以来信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观点相吻合。儒家讲究“酒德”。追求向往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法国、德国成为世界上的葡萄酒工业大国,同时德国因地处中欧地区成为啤酒之国。西方酒文化也因此成为了葡萄酒,啤酒文化。

而且,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其中有个叫做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带着挑选出来的世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带上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诺亚方舟。方舟来到了阿拉拉特山,诺亚开始耕作土地,他种下的第一株植物就是葡萄植物,后来,他又开始酿酒。所以西方酿酒技术和宗教紧密相连。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西方人一直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相信自己的拼搏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相信信上帝的永生。这些都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之一。

2 哲学内涵

在中国,文人墨客简直就是从酒罐罐里面泡出来的,可谓是无酒不成诗。

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就是个豪饮之士,孔夫子不仅在饮酒方面是实战家,而且是个理论家。在他的经典之作《诗经》中,里面有短短三百来篇诗歌,结果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翻开《诗经》就有浓冽的酒香散出,读多了还会醉在其中。

孔子还把饮酒上升到了政治哲学上。他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可见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体现。

西方价值观念能够追溯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无论是酒神精神还是悲剧精神,它们都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具体来说,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意味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追本逐源,可以看出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自己的快乐很重要,所以有时就会看到有人浅尝独酌。同时他们还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通过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希望有“超人”来解救自己;凡是向前看,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综上所诉,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在遇上喜庆节假时尤其如此。除非借酒消愁或者是嗜酒如命,否则很少见到单独饮酒作乐的。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他们注重酒的多样化、个性化。

3 交际功能与饮酒文化

(1)抒情与享受:中国,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交际工具,饮后抒发感情的媒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在于“情”。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为了送别远去的故人;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意境都可以通过酒来传递出来。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可以看出,西方的酒文化明显地更注重于酒本身,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注重酒精挥发或升华之后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品酒的习惯是用舌头来品味,而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用心和大脑神经来感受酒的真味。

(2)浅啜与牛饮:中国人讲究“浅酌”。所谓“浅酌”既酒杯在手,边饮边啜,浅斟低唱,徐徐而进,旨在追求一种“酒趣”,追求进入一微醺的境界。所谓的微醺者,即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具在一种颇为奇妙的飘飘然的境界。

酒能助诗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试看这些诗人,他既能“对影成三人”又能“忆天涯万里人”,想必都绝非烂醉,想必都又止于微醺。

而西方人讲究“喝”。所谓“喝者”亦可谓之“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通通是一仰脖子喝它个底朝天.只求一醉而不知酒味,更不能知那“ 浅斟低唱”的微醺之味。

西方人喜欢牛饮,渐至狂欢无度,结果是成千上万以至上千万的酒精中毒,所以英国作家福勒说:“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英国作家乔叟说:“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的坟墓。”西方人难得微醺之妙处。

(3)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中国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自古以来,“酒”永远都是男人们运筹帷幄、消遣娱乐的幌子。借“酒”之力,行意愿之事。曹操以酒试人,浅探刘备。皇叔将计就计,顺酒推舟,谁是真英雄,世人便是一目了然了。“醇酒美人”都不过是把女性当做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当然,伴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瓦解,女性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但在多数整理情况下女性对于酒往往还是敬而远之。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在西方不仅有适合男士引用的烈酒,还有适合女性饮用的鸡尾酒和香槟,偏甜或带有果味,其颜色漂亮、鲜艳。女性饮酒被社会所接受,因而总体上趋于中性化。

4 小结

酒的魅力在于它总和各种文化相伴相随,也因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张显出其各不相同的个性。西方酒文化可以说是葡萄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是米酒。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各不相同。喝酒是喝文化,喝醉了就更有文化了。凡醉,各有所宜。中国人的酒文化实际上是喝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酒文化则是喝酒时人与酒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酒”文化的国度,讲究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寓意、礼仪、功能。而西方酒文化更关注酒本身的风格特点和消费主体在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以及食品的搭配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上。这反映出西方餐饮文化观中注重内涵,以人为本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

总之,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 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3] 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心醉希亚篇8

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

就算很受伤

也不闪泪光

——题记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承载着希望,希望有一双翅膀,翅膀带着你飞翔......

飞过高山,飞过原野,飞向希望......

再汶川大地震中,张米亚老师摘下了自己的翅膀,送给了孩子们。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相信我,希望的翅膀永远不会抛弃你,但前提是,不要抛弃梦想。

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所以,即使你不小心丢失了梦想,只要带着你的翅膀用心去寻找,就一定会找到..........

翅膀是一峰骆驼,驮着无数人的梦想。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心醉希亚篇9

这几年,炒作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新概念似乎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新概念在给我们带来新思维的同时,也产生海市蜃楼般的幻影,跟着新概念走,有馅饼,也有陷阱。

时下,名目繁多的新概念正成为中国市场的新鲜名词。企业靠新概念开辟市场,各路商家把新概念作为卖点来忽悠消费者,房地产开发商以低碳新概念炒作楼盘,服装商以负氧离子束身新概念推销内衣,生产塑料水杯的厂家以碱性还原水新概念作诱饵哄骗消费者,普通的电视机也以互联网互动新概念招摇过市,连风投也靠炒作新概念放大投资效应。一时间,新概念的标签满天飞,似乎一切都已过时,我们正步入时髦的新概念时代,新概念好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不可否认,社会需要新概念来推进,时代需要新概念来引领。每一次商业大潮到来前夕,必有新概念呼风唤雨。

十多年前,当人们还沉醉在柯达、富士胶卷变幻神奇的影像时,数码新概念横空出世。拍照片不用胶卷,“底片”不怕光,可以随意复制粘贴保存,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近乎天方夜谭,或者简直就是江湖骗术。可是,曾几何时,数码相机已经普及,人们也步入数码时代,依赖胶片生存的柯达、富士公司不得不转型去干别的营生。

不过,新概念倘若被人“绑架”,又成祸端。这是个创新的时代,又是个浮躁的时代。当新概念被浮躁的人群用来牟取商业利润时,就嬗变成钓鱼的诱饵。

比亚迪就是打着这个时代烙印的公司,在高扬新能源创新旗帜的同时,又陷入新概念的浮躁泥潭,最终近乎――枕黄梁美梦。

2008年4月21日,涂着“新能源新动力新概念”绿色宣传标志的比亚迪E6在北京车展亮相,这是比亚迪首款纯电动汽车。挟着新概念的大风,比亚迪似乎夺得了市场的先机。彼时,正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前夜。9月,随着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全球资本纷纷舍弃金融衍生品夺路而逃,转而追逐新能源这块利润蛋糕。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也超过了警戒线,迫切需要寻觅一种新能源以补充石油不足。

虽说憧憬很丰满,可现实却十分骨感。电动汽车与石油市场相生相克,有着一衰一盛的关系,有着一枯一荣的反衬。而近年来石油价格并没有如人们想像那样持续上涨,电动汽车因此失去了市场刚性需求的支撑,如大家闺秀一样,好看而不好嫁。比亚迪E6就遭市场冷遇,2011年1~9月份的实际总销量不过263辆。

而国家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举棋不定,又让比亚迪在汽车市场如醉汉醉驾。已胎动数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今尚在腹中孕育,至今没有正式颁布,说明高层对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路数尚未成熟。

比亚迪想借助新概念一飞冲天,可现实给予它冷酷的一掌。比亚迪电动汽车问世以来脚脚踩空,希望变成~串串肥皂泡。

在比亚迪热炒新概念的喧嚣中,股神巴菲特的加入无疑是~颗重磅炸弹。名人效应确实为比亚迪增添不少风光,但泡沫很快就破灭――与2009年10月23日比亚迪在港股市场最高点88.4港元相比,2011年8月28日仅为15.98港元,缩水80%。

巴菲特是人不是神,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比亚迪的新概念蒙蔽了巴菲特敏锐的眼睛,他以为“抄底”比亚特,又有新能源新动力这个新概念作护身符,就能拣到一个金疙瘩,结果却是拾到一只烫手的山芋。

平心而论,每一个新概念都有创新的成分,但也有文野之分,真伪之分,优劣之分,而且思路和口号的创新与产品的创新,乃至产品与市场的接轨,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衔接,其过程也许是漫长的。有时候,思路不代表实际道路,口号变成现实不仅要下一番真功夫,还要市场认可。

当下中国市场的现实是,创新的思路新奇诡异,创新的口号五花八门,而创新的实践举步维艰,创新的成本越来越高,梦想与现实往往有一大截距离。

就拿比亚迪来说,生产电动汽车是一种创新,但这种创新与市场相割断;市场不买单,创新就成了新概念的炒作;方向虽对,但起程的时间太早太快,欲速则不达。

比亚迪走过的弯路证明,别拿新概念来炒,别把新概念当作商业噱头来玩,画的饼不能充饥,毕竟在当下,新能源车发展前景还不是很清晰。

心醉希亚篇10

开怀畅饮,今夜不醉不归!

世界上哪里啤酒最正宗?德国!

哪个节日最狂欢?德国啤酒节1

10月30日至11月6日,不用去德国,就在家门口,在珠海怡景湾酒店!你同样可以在几百平方米的啤酒大帐篷里,坐在乡村风格的原木长条凳上,欣赏巴伐利亚风情的民族歌舞,一边从大力“啤酒娘”的手里接过原汁原味的德国啤酒,大口嚼着香肠,还有为你专门烹制的德国风情自助晚餐,一犒味蕾!

源自德国的啤酒节,已有近200年历史,是为了庆祝巴伐利亚的路德维格王子和萨克森国的希尔斯公主的婚礼而举行的盛大庆典。自那以后,十月啤酒节就作为巴伐利亚的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保留下来。每年的这个盛大节日,人们倾巢而出,亲朋好友相伴,恋人情相依,欢聚在一起,喝着自制的鲜酿啤酒,吃着德国独有的各式各样的香肠和面包,其间乐队身着民族服装穿梭于人群之中,娴熟地演奏轻松欢快的乐曲。整个啤酒节过程中,人们要消耗掉600万升啤酒,50万只烤鸡,20万根香肠,80头整牛。

10月30日,在珠海怡景湾大酒店,当嘉宾用慕尼黑古老的习俗一把锤子敲开大酒桶上的冰砣,伴着白色泡沫流出金黄色的液体奔涌而出,你能否拒绝?

今年德国啤酒美食节是第四次在珠海举办了,选择在情侣路旁、离海最近的地方――珠海怡景湾大酒店举行,这个节日无疑将是最浪漫的。这里到处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快乐,巴伐利亚民歌和热情四溢的舞蹈,伴着中心的舞台上音乐升腾,你一定会感到快乐,这种快乐就像漫溢的啤酒花一般,在人手一杯的金黄液体中膨胀,膨胀……

拥有360余年酿酒历史的德国柏龙啤酒,是这狂欢八日的主角。作为世界十大啤酒品牌之一,柏龙(Paulaner)啤酒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啤酒,采用万年净化的阿尔卑斯冰川水,罐顶酵母结合瓶内二次发酵工艺,是啤酒中的精品,还有柏龙黑麦王啤酒、柏龙萨温特黑啤等,让您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德国啤酒。

来自珠海最地道西餐厅――怡风西餐厅的瑞士籍行政总厨亲自审定菜单,经验丰富的外籍大厨准备了各式冷菜和热菜,自助晚餐、头盘、沙律、汤,有你无法抗拒的德式酸牛肉、烤烟猪柳、清新爽口的什锦蔬菜、酸椰菜……还有来自德国最有名的各式香肠,如风干小香肠、蘑菇香肠、胡椒香肠、血肠、泥肠等。渴了喝啤酒,饿了品美食,你还可以牵手爱人,躲进对面的沙滩去吹吹风……

干杯吧!怡景湾德国美食啤酒狂欢节!抛掉矜持,忘却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