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研十篇

时间:2023-04-11 13:44:20

教师教育科研

教师教育科研篇1

但是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一片繁荣、处处莺歌燕舞的情势下,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校际间的教科研工作的不平衡性还依旧存在。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科研还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缺乏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教育行动研究的自觉性。正如郑金洲教授指出的,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存在“有课题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立项功利化。一些学校申请课题,并不是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出发,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价值出发,而是出于互相攀比、装点门面的功利心:首先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就随便找个课题,匆忙申请立项;其次是课题研究可为学校综合考评带来实惠、获得加分;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及其他个人荣誉的申报,这些又会影响学校综合考评结果。一些学校对课题申请热情如火、趋之若鹜的原因皆在于此。

2.课题研究过程虚假化。有些学校并不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计划与研究步骤去组织队伍,落实经费,展开研究。而是一个课题立项的成功,常常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在这些学校,课题开题会议之后就偃旗息鼓,无人问津。一直到上级部门要检查阶段性成果或结题阶段,才会匆忙组织教师突击炮制研究材料,编造研究过程,形成一份虚假的结题报告。以先后两次缴费——立项与结题费用,来换取课题立项和课题成果的通过。

这样的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实践脱轨,不能融入到学校常态工作之中。以至于有的教师直到准备职称材料时,才发现自己竟是课题组的成员。课题研究结题时,因为时间紧迫,只好请外校水平较高的教师研究报告,随意拼凑一些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成果标本化。有些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往往只追求立项课题的级别而不重视其实质,不能将课题与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落实不够,研究成果停留在纸面上,缺乏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类同只能观赏的标本;盲目追求课题结题、创建与考评的加分权重。结题后便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而不是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当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课题研究的周期一般较长。有的学校领导出于任期原因,把长期、系统的课题研究短期化,常规工作突击化,导致课题研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改变上述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就必须强化教育科研意识,落实课题研究工作的常态化:

一、建立课题研究长效机制,领导挂帅是前提

要把教育科研列入学校日常工作,要把课题研究与幼儿园的科学发展、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许多名优幼儿园的课题研究都有“一把手”披挂上阵(不是空挂头衔)。园长对教科研要总揽全局、统筹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是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的前提。

园长要参与课题组的活动,要带头钻研教育理论、亲自动笔撰文(不是手下人)。“一把手”搞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全体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身品位,提高领导艺术,增进个人魅力。一个学者型的园长,可以引领广大教师懂教科研、会教科研、钻教科研,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管领导要亲自指挥,始终把教科研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教科室主任要深入指挥,始终站在课题研究的最前沿,做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成课题研究名师高人。

二、打造学习型校园,全员参与是基础

为了促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承担了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日常生活与领域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最初,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比较迷茫、困惑,对课题研究的任务不太接纳。 怎样才能让教师们增强科研意识,了解科研方法,体验到科研的成效呢?笔者认为科研工作常态化就能让教师不怕科研,走进科研,从而享受科研。

我们努力打造学习型校园、建设一支研究型团队。通过讲座培训,开展论坛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让教师理解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让教师认识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的关系。让教师明白到只有把学习、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尽快达到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会用科研方法来解决,使教师从盲目教转到研究如何科学地教上来。教育科研通过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整合,有利于课题研究常态化。

要强调课题研究的应用性;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是让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了“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科研氛围。广大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行为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走出“象牙塔”,初步实现了常态化。

三、抓实课题研究具体环节,过程监控是保障

一个课题,在开完开题论证会之后,要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认真逐个环节抓实、抓好。无论是学校总课题,还是个人的微型课题研究,都要强调规范运作,强调研究过程全程监控,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

我们把立项课题的研究内容划分为几个子课题,以总课题统领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再细化出若干个微型课题,微型课题接近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便于教师们理解与操作,力求每个老师有都个人课题、微型课题。接着课题组组织教师们理论学习、交流讨论、集体备课、现场反思,间周一次,主要帮助教师们解决微型课题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每位教师制定微型课题方案,总结经验,自主学习,对课题研究中幼儿状况进行全面观察分析(每期两次)、个案观察和教育笔记(每月各两篇)、现场展示(每期至少一次,在说看评中展示自己的科研意识、方法和感受)。

教师教育科研篇2

当前,正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自我提高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在基层中小学已经凸显出来。有远见的校长,通过动员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提升了学校品位。

我校近年来实行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努力使教师把看似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化为探究、追求智慧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为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快乐,为学校与教师的健康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现就部分教师的体会整理如下。

一、自我提高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磨道式循环,一种是螺旋式上升。

磨道式,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进,又不善于反思总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在一个平面上,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循环,走的是一条自我封闭式的教育教学之路。工作的起点(开学初)也是工作的终点(学期末)。很难谈得上发展。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水平平平,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

螺旋式,对外开放,广泛吸取先进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形成教育教学能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能进入新境界,“老办法”能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学期上一个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通过研究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边改进,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这样做不但年轻教师深感受益匪浅,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就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经历教育科研后,也深深体会到,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知识,拓展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二、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教师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学生负担轻,质量高。第二类,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强,也没有业务水平,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属于第二类。往往出现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的状况。究其原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当,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不好“生本课堂”,达不到“有效教学”,更难实现“高效教学”。

因此,需要我们去做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实践新课改理念,提高每节课的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临挑战。教师角色和教书育人能力的调整与提高,必须借助教育科研。一些新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中的首席等提法;――为学生一生作规划,对学生一生负责,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等提法;――教师要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教师等观念是科学的、先进的,如何在课堂上实践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必须去搞教育科研,别无他法。

四、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取决于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我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动员会上提出,不当“教书匠”,要当“研究员”,在研究改进、创造中享受工作的幸福和快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教师教育科研篇3

    很多年以前,一所学校希望我给他们学校的老师们介绍一下有关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的情况。他们学校正在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这个课题的逻辑思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不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果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行为的话,我们又应该如何来解决。在这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撰写显然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我也收集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校长有此要求,我也就如此这般的给老师们介绍了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的情况。

    过了几天,校长找到我,说我讲得很好(这是欲擒故纵之计,看到后面就会明白),但是我们的老师还是不会写,你对教学案例的要求肯定掌握得比我们好,你是否能帮我们写两篇?其实我也留心过,专家们虽然看不上教师写的教学案例,但是他们似乎也从来没有介绍过符合他们写作要求的教学案例。因此也就没有现成的教学案例可供仿效。

    听了校长的话,我想到的是什么?你未必能想到。我忽然想到的是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的一个例子。鲁迅先生说,他自己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鲁迅先生接着说,“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形容词,是从旧书上钞来的,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校长叫我为他们写两个案例,在我看来,也是对我的切实的考察吧。

    当然,我不可能拒绝校长的要求。“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那就做吧!我把教师写的教学案例带回去,研究了他们撰写的案例中的普遍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案例写作中的问题,除了体例之外,主要是对案例的特点不清楚。简单的说,教学案例首先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件事情,或者按专家的说法说,是一个富有情节性的故事。其次案例必定是围绕一个问题的,或者是问题的提出(未必能够解决),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尝试(未必能够成功),或者是解决问题的经过,这是案例的主题性的要求。我不赞成把整堂课的教学实录作为教学案例,就是因为它淹没了案例的主题性。案例的主题性特征对案例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是它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发生在课堂上的事件,告诉人们,自己的思考和做法。这很像医学、法学上的案例。当我们遇到一种新的情况时,有人说,这种事情,我以前碰到过,我当时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效果如何。这对后来或别人解决类似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教师教育科研篇4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高职教师

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全国各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各高校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技能性高级人才,纷纷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在《群言》上撰文指出:“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反映在工作上,首先是科研创造,不搞科研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好书的。教师连创造力都没有,还谈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教育必须有创新。”但各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经验较少,在科研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课题研究分工、开题、课题研究过程及科研态度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一、选题要有针对性,要进行科学论证

课题无论大小,但选题要准,要结合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也就是说,通过课题的研究,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立项时要进行科学论证,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

如本课题《药事法规课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开始实施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关于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各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药事法规》课程。但是,法规类的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高职学生本身基础差,素质也较低,就更不愿意学习。对于这门课程,我们系甚至出现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现象,但学药学的学生不懂药事法规知识,就象司机无证驾驶一样是非常危险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药事法规知识,这门课程必须要开。通过教研室讨论,大家一至认为引入案例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健所在。

二、组队要合理,分工协作更重要

现在学校的课题研究,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名义上参与研究的课题成员很多。但实际上,从课题申报、过程实施到课题结题的全过程,仅是极少数甚至极个别教师在工作。其他成员则空有课题组成员之名,而无参与之实。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课题研究顺利、高效的进行,从而造成学校课题研究“课题积极申报,中间无人问津,结题敷衍了事”的现象。

此现象是课题管理中课题组成员分工不明确所致,因此,不管教师抱着怎样的目的加入课题组,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促使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课题组必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教师的专长进行分工。人人任务明确,个个职责清楚,一般情形下不会出现工作无人做的现象。所谓“独木难成林”,唯有真正合理分工,共同协作,集思广益,并能真正将研究的课题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才有生存的土壤,课题研究才能名至实归!

三、及时开题

开题标志着课题研究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题不是一种形式,不能只为了开题而开题,通过开题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讨论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开题时,全体课题研究人员都要参加,还要请一些校内专家共同研究,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广泛的征求大家的意见,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如对于本课题,开始课题确定的研究思路是先收集案例,再对案例进行分析,形成案例库,再进行案例的应用研究,这样的思路是阶段式的,条理清晰。但在开题时专家指出,所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能否反映出当前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经过讨论,把课题研究的思路改为边收集案例,边研究应用,边总结经验。这样课题的研究就进入了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最后形成的案例库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更能及时的反映出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2.讨论研究计划

在课题研究思路确定后,要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讨论,确定在课题研究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施过程。有了计划,课题研究才能循序渐进,工作才能有序的开展。

3.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课题研究是一个集体活动,要明确课题组所有人员的研究任务,同时要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课题组全体人员各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课题研究。

四、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课题研究要及时记录、定期总结,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有的人做课题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但过程材料太少,主要是不注重研究过程中的材料的积累。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及时归档

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要有研究记录,对研究内容及时记录,并认真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及时归档,档案要有专人管理。如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原始资料:照片、学生座谈会记录、调查问卷、培训记录、会议记录等等,都要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但也要保证原始材料的真实性。举个例子,我们课题组有一次召开学生座谈会,会后老师把会议记录给我送来了,但忘记照像了,这个老师后来以把学生找回来,重新补照了。但假的毕竟真不了,照片上桌子上面光秃秃,什么都没有。

2.要定期总结

要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对课题进行阶段总结,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讨论,及进解决。一般每月进行一次组内交流,课题主持人要及时了研究进度,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具体办法。每个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总对本学期的研究成果及课题进展情况,落实下一个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

3.把握好研究进度,按计划进行

课题负责人要把握好课题研究进度,按照计划督促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及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五、要有正确的态度

不要只把科研工作当成一种任务,要有积极的态度,把科研工作当成是自身成长提高的阶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药事法规课的课堂不再是内容枯燥的单调的理论课堂,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的一个师生互动的舞台,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之间知识交流与碰撞的平台。

本课题虽然是一个小课题,但也能带动我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课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案例库,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广了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为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推进了我系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科研篇5

关键词:教师;教育科研;专业发展;策略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并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我国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件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类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这表明有关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问题已成定论。这样,教学工作就成了一种专业工作,而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则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就其内容而言包括:(1)专业知识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更新;(2)专业才能的发展,即教师对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娴熟及教学能力的形成、提高;(3)专业情意的发展,即教师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和专业自我的建立。

教育科研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或有效的教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以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科学实践研究活动。同时也是对已有教育理论进行归纳概括,使其进一步完善,或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使其系统化、规律化,并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活动。教育科研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教育活动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宏观和微观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中教育科研的价值

目前,一些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不需要搞科研”;“搞科研是专家们的事”;“搞科研就是写论文”等等。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教,其观念几百年不变。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就可以教一辈子。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探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和专业情感的培养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势下,教师要端正思想,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研,从理论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多个侧面,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或缓解措施,纠正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的做法,从而使教师增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自觉性。在工作中,教师要从内心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培养终身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及积极健康的教师个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学生,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建立起对学生真正的爱,用真诚和情结稳定的个性品质努力工作,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和崇高的理想去追求。

2.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教师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促使教师自觉地钻研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并运用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和专业知识,从而使教师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学科知识,发展教师的专业才能。

3.有助于培养和形成教师专业技能

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教育要改革,就必须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学理论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历史的总结。教师要想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一方面通过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教学能力。

三、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策略

1.增强教育科研的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有关的教育现象、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认识。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判断和认知水平,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关键所在。教育科研往往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师们即使参加了教育科研活动,也是处于“助手”地位,配合、协助专家和学者进行实验研究,而且专家、学者的研究还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和解决的。教师不能等待别人把研究的成果送上门来,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科研,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因此,教师可以把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心得、体会记下来,日积月累,并提升到理论层次,就会变成教育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由“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2.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科研

有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在这里,这些教师只注重了教育科研的结果,却忽略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教育实践工作中资料的积累。教育科研可以是:(1)总结教育历史经验;(2)研究当代的教育现象与问题;(3)预测教育的未来趋势;(4)进行国内外的教育比较;(5)推动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可以说教育领域中每一个现象、问题,甚至于每一个小的细节,都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围。它所关注的问题就是改善教学,完善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比如,教材是我们教师最熟悉的,教师们都认为教材是由许多专家们编写的,无论在科学性、权威性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然而教材在实际使用中,不但可能存在一些错误,而且还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实际教学的情况。因为教材在编写时是面向全国的,难免对某些地区失去特色。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既是课改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师教育科研较好的素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3.学校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和管理机制

(1)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育科研。在学校中,无论是管理工作中的计划、决策、监督、评价与指导,还是教学工作中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成绩评定,抑或是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示范、评价、心理咨询,都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支持。教育科研不单是教师自己的事,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只把“科研兴校”停留在口头和制度上,更应体现在行动上。要真正认识到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多种措施,创设一种教育科研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就自己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困难进行广泛地交流与讨论,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2)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应学会合作。教育科研除了直接涉及教师和学生外,有时还会有家长参与研究。这样便有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和交往过程。在研究中,教师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师、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中,如果那些有经验的科研教师能积极参与进来,这会对教师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3)建立教育科研档案。实行一题一档,每一个课题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分为主卷和副卷。主卷中包括:1)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实验方案、课题任务下达书及责任书、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中各阶段的总结。2)结题验收申请书、课题研究报告、结题验收鉴定书、成果推广和评价材料、研究成果著述,这是教育科研档案中的主要部分。副卷是课题研究中的所有实验材料,是形成主卷的佐证资料,所含内容纷杂,如实验研究中的理论学习笔记、调查问卷、学生的试卷、作业、实验报告、影音资料、各种会议记录、访谈记实、各种实验的原始数据,以及参考文献等等。

(4)建立教师教育科研评价制度。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是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直接动力。学校主要领导牵头,拟定教育科研参考范围,教师选题或自行拟定题目参加研究,学校成立专家小组定期进行教育科研进展情况检查和指导,同时给予相应的科研经费。对完成教育科研任务好,经教育科研部门专家鉴定通过,并把科研成果推广交流的教师,学校应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让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蓟运河.教育科研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

[4]教育部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5]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教师教育科研篇6

一、调查样本情况说明

四川省郫县犀浦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教职工200余人,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特指正式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不含学校各项校本教研)的45人,随机选择其中21位老师参与本次调查活动。

二、教师在教育研究中成长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随机选择犀浦实验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群体中的21位教师作为样本,发出问卷21份,收回问卷21份,参与调查的样本问卷都认真进行了填写。在对21个样本问卷统计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参与教育科研教师自身情况描述

本次问卷中,第1题到第3题是了解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自身情况。参与研究教师中,25到40岁的中青年教师16人,25岁以下1人,40岁以上4人;有13人兼任年级、教研组长、学科教研员等学校工作:参与研究的目的有17人是提高自己,有4人是完成工作任务。从上可以看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是中青年教师,他们都有较高的素质,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但是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参与比较少,非骨干教师参与者较少。具体调研情况见表1。

2.参与教育科研教师研究意识的情况描述

问卷第4题到第7题是了解教师是否具有研究的意识。调查对象中,有13位教师是主动参与课题研究,8位教师是被动参与研究,有19位教师希望与人合作开展研究,有18位教师形成课题研究反思的习惯,有14位教师形成开展活动就做记录的习惯。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强烈的研究意识,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热情不够,教研意识相对较弱。具体调研情况见表2。

3.参与教育科研教师的学习情况描述

问卷第8题、第9题是了解教师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意识。调查对象中,有15人每周学习课题相关内容在1—3小时,有16人购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说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课题研究中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且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开展课题研究。但是,还有3人每周学习时间不足1小时,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调研情况见表3。

4.参与教育科研教师研究能力的情况描述

第10题到12题是考察教师课题研究能力。调查对象中,有17位教师是在别人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有20位教师会关注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情况,有16位教师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文章。说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但是,有5位教师没有发表文章,全部自己策划活动的仅2人,说明有些教师的成果提炼水平需要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具体调研情况见表4。

综上所述,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多数具有教育研究的意识,有积极学习的动机和能力,能够有效开展教育研究。教师在这些教育研究中都得到成长,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中,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太少,骨干教师参与多,非骨干教师参与少;二是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热情还不高;三是部分教师的学习精神还不够,科研成果提炼等研究能力有待加强。三、教师在教育研究中成长的原因分析

在前述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是主力,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取得一定的工作成绩,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出现进一步向前发展非常困难的“高原现象”。因此可能出现职业理想弱化,降低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教育科研对帮助教师走出上述问题困境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开展课题研究,从事的是全新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由此带来工作的压力,激发了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第二,在开展课题研究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旧有的认知方式得以改变,使自己在知识更新中从量的积累转变到质的飞跃,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新的面貌,从而跨上新的台阶。

第三,在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职业理想的标杆提高,使教师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压力增加。压力产生动力,动力产生活力。

四、推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建议

针对本次调查活动中,教师队伍参与教育科研方面还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科研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完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更广泛的教师参与。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让走在前面的人成为榜样,带动全校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来。

第二,规范教育科研管理机制,促进教育科研有序开展。最近两三年,各校纷纷建立了教科室,但是管理机制不健全,课题研究有的没有落实,随意性大,弱化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导致教育科研不能深入开展。

第三,加大教育科研培训力度,引导教师更加深入地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努力,加强自我学习,另一方面,学校要有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四,加大教育科研保障力度,推动教育科研顺利开展。教育科研是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人力、物力等后勤保障。如资料查阅、活动开展等都需要学校大力支持。

教师教育科研篇7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点研究的课题,是关系到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适应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的大问题,课题组于2007年10月间对湖州城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的相关问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如何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进行讨论与思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I调查对象

课题组成员对浙江省湖州市城区的龙泉、飞英、爱山等六所小学的200名小学教师就教育科研素质等相关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向爱山、湖师附小(简称:湖师)等六所小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采用SPSSI2.0.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是小学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创造性、应用性的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课题组对小学教师科研课题申报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

其中龙泉小学有92%的教师是“在主管部门要求下参与科研”,远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调查“有申报课题意向”、“参与过课题研究”的项目中,各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爱山小学教师均为100%,明显高于其它小学。

课题组为深人了解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小学教师选题来源与级别进行调查,在“论文选题来源”的调查结果中,爱山小学教师有53.3%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教学问题”,其它几所小学也无显著差异。在“申报科研课题级别”的调查中,多数小学教师的科研选题来源本系统或本校,其中爱山小学教师有33.3%的省级课题,远远高于其它几所小学。调查结果显示:龙泉、飞英、新风小学有近50%的教师“申报课题时常遇到选题的困难”;大多数小学有近50%教师认为“缺乏申报课题知识”,其中爱山小学教师为65.2%,有较强获取科研知识的需求。有关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调查,参见表2.

六所小学有近80%教师在“进行科研查找、收集文献信息困难否”调查项目中,选择了“较困难”。在“进行过科研方法或信息检索知识教育”调查项目中,龙泉、飞英、爱山小学教师分别有88%,83.3%,87%选择“经常有”,几所小学无显著差异。在“能否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检索、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调查项目中,爱山小学教师有60.9%的选择“经常能”,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备课时能及时检索、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信息资源”方面,仅有湖师为67.4%选择“经常能”,其它几所小学差异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飞英、爱山、湖师小学教师分别为75%,82.6%,79.1%“撰写过教育教学论文”,与其它几所小学有差异;爱山小学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仅为4.3%,与其它小学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有记教学读书笔记的习惯”和“在论文写作中产生的困难有哪些”调查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无”记教学读书笔记习惯为16%,与其选择“写作能力不强”的25.8%成正比。其中爱山小学教师认为“理论根底不深”为14.8%,明显低于其它小学平均的41%。

爱山小学教师在“常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书籍”的调查项目中,选择“有”的为91.3%,其中龙泉、新风小学教师选择“没有”均为44%。在“经常阅读哪些类型文献”调查项目中,飞英、爱山小学教师选择“期刊”的分别为72%和87%;其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图书”为30.8%,高于其它几所小学,经常阅读“期刊”仅为42.3%,低于其它几所小学。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构建教研服务平台

3.3.1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

课题组走访了六所小学图书室(馆),发现其人力、信息资源的匾乏与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的科研意识、科研参与的积极性对信息的需求不相适应,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小学领导要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依托本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如: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传授信息检索技能、教育科研知识等),为实现小学图书室(馆)与大学图书馆、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教育信息调研人员的多方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人力资源的指导和信息资源的保障。

3.3.2构建小学教师教研训机制

构建起以网络为载体的小学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教研组为主体,小学教师为核心,以教学中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利用校园网设立教研专栏,开展课题讨论,及时报道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教学试验或应用情况,及时采纳教师提出的建议,并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作专业性点评,及时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为教师搭建教研训机制的服务平台,提供师资、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3.4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教师教育科研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问题;意见

新世纪伊始,中国教育轰轰烈烈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这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迎来了机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革命也在悄然展开,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国家的教育改革也在持续跟进。对于中国教育而言,三大变革直接指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中小学在努力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大多数中小学来说,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参与等仍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育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概述

1.中小学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七号(1999年9月13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附则第二十二条描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2014年1月1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二条描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前款所称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们以2014年教育部教师[2014]1号文件来定义中小学教师,即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

2.教育科研

李春生主编《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教育科研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讨教育理论,以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张光忠主编《社会科学学科辞典》指出,人类最早的教育研究活动是以各学派聚徒讲学的形式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九流十家”各派招聚门徒和讲授包括教育学说在内地各种学说,以孔丘、孟轲、荀况等人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说影响较大,并产生了《论语》《墨经》等有关教学学说内容的著作。17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学术组织。1968年,英国成立了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柯尼斯堡大学创办了教育研究所。1921年,英国成立了“新教育协会”。1943年,苏联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1966年改组为苏联教育科学院)。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成立了教育研究所。此后,教育研究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起来。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79年4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后,其他专业研究会(如教育学研究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也陆续成立,促进了教育科学向系统化、专门化方向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教育科研认知偏差是指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准确把握教育科研的内涵和外延。虽说当前各种载体均没有统一的对教育科研的定义,但在各种载体中关于教育科研的表述却不少,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科研作出了阐释,都表述了教育科研的核心思想。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注意收集相关的信息,不加以综合的理解,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形成对教育科研的形而上的认识。

2.研究目标定位偏差

研究目标是我们研究设计要达成的结果。研究目标定位偏差是指具体的研究活动中,我们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干,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我们在研究中无所适从。比如,有的中小学教师提出“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课题,表面上看,这个课题不错,是我们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但细细斟酌,我们会发现,这个课题提法不妥。“素质教育”是什么?没有准确的表述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去定义“素质教育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什么,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目标都不清楚,那我们还研究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很多,研究目标的定位也是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研究的起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

3.研究方法错乱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方法有:教育观察法、教育统计法、教育实验法以及调查法、历史法。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是研究中的两大武器,使教育科研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联系实际,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它在分析和论述教育问题时,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规律,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并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研究方法错乱是指研究中的程序错乱或方法使用不当。教育科研也叫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程序的合理性就是其科学性的最重要的体现之一,一个连程序都不合理的研究,很难让人相信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再者研究的具体方法的应用和具体研究的内容与过程是相关的,比如,我们对理论的研究一定会用到文献研究法,要充分运用可以利用的各种参考文献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研究的顺利展开。比如,我们要研究建构主义,我们都不得不研究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的相关表述,我们必须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地分析比对。

教育科研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的研究活动,该使用怎样的研究方法都是有一定关联的,不是随便什么方法都可以的。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知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要想完善我们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加强学习。通过参照各类名家大师们对教育科研的表述,纠正我们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偏差。通过教育科研实践研究活动,体验教育科研,感悟教育科研的深刻内涵,抛却对教育科研的不真、不实、不全、不美的认识,完善对教育科研的认知。只有完善对教育科研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科研活动。

2.加强培养训练,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指从运动发展中、从矛盾转化中去把握和研究事物,去使用概念和判断等思维形式,从而更加如实地把握事物的能力。辩证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之一(另一种形态叫作“公理思维”,即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辩证思维不仅看到一定条件下A是A,而且还看到另一条件下A不是A,也就是从运动中把握住A既是A,又不是A,看到每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在统一中找到差异,在确定中把握不确定,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对象的内在矛盾性,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这样就能更加如实地把握事物。辩证思维是逻辑思维的高级形态,但它并不是对公理思维的完全否定。公理思维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对于相对确定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对象来说,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形式。辩证思维包含着公理思维,它同公理思维的关系犹如高等数学同初等数学、变数数学同常数数学的关系一样。人们决不会因为高等数学的存在而否认初等数学的存在。当然,人们在运用公理思维时,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并根据思维内容的需要不失时机地使公理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

3.加强实践指导,注重对教育科研程序性的把握和方法的熟练运用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是更加注重过程的科研,只有加强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加强教育科研的实践指导,让中小学教师熟练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完善准备阶段环节,形成假说,通过实验与观察、逻辑推理与分析,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通过撰写科学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形成结论。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注重具体教育科研方法的合理应用,如观察法、假说法、实验法、逻辑法、横向科学法、技术开发法、数学法、移植法以及泛系方法等。

4.加强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科研的团队协作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是教师,通过加强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科研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工作绩效。

总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诚团结、不懈努力,才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教育卷编辑委员会编,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3:139.

教师教育科研篇9

关键词:教师专业;教育科研;教育改革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和系统的探索活动。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的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即通常所说的学历标准),又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国家帮助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实行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定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师的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方向。

二、教育科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突飞猛进,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都在不断改变,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要求。而从学校的现状来看,教学研究不仅是教师工作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师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教学理论融会贯通于教学实践中,从没有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研究者的层次上来,才能使得教师的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权威性。

2.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外因的作用,又有内因的作用。在其内因中,教师素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发挥作用,其中,科研素质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教师工作历来以教学为中心,教师知道什么就教什么,有多少就讲多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学生内心发展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必须通过科研,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吸收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实际指导学生的能力,这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丰富教师的进修学习方式

以前的教师不存在“进修”的概念,现在的教师进修和“上学”几乎是同义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师研修理论的重大突破,教师的科研活动也列为教师的进修的方式之一。因为教师科研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各种素质获得提高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科研过程,意味着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自觉地学习,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在与专家、同行交流和自己的潜心思索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3)促进教师其他素质的提高

教师教育科研篇10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37-04

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1,2〕也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带着好奇、喜悦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教给他们复杂的科学概念,〔3〕等等。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纲要》颁布几年之后,当前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时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呢?教师的指导目的会对幼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作了调查,以期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想法,正确认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教师指导的问卷、量表的基础上,我们自编了“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由北京市14所幼儿园的154名教师填写。问卷调查维度包括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认识、教师指导幼儿的目的、教师对一些指导行为的理解等。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五等级评定法,每题选项从“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不清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5分。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所编问卷有效。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不同指导目的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我们对教师和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及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本研究从问卷调查被试中选取16名指导水平不同的教师,同时在每名教师所在班级选取4~5名幼儿,共计70名幼儿,把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这些幼儿的指导及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重点观察内容。本研究共观察了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都进行了编码。

二、研究结果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

1.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各指导目的的重视情况

从现有相关研究以及各国教育政策中可以发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是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的三种主要目的。〔4〕因此,在自编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中,我们考察了教师对上述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根据教师对不同指导目的重视程度的排序,我们由低到高依次将其赋值为1~3分。结果发现,教师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的得分为1.06分,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目的上的得分为1.31分,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的得分为2.19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表明,教师对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教师对这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存在显著的两两差异,教师最重视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对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最低。

2.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复合指导目的的聚类分析

我们在观察教师指导行为时发现,三种指导目的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并存的。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能同时持有多种指导目的。因此,我们根据观察到的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各种指导目的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了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之后,我们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对教师的指导目的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教师复合指导目的划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较高;第二类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得分较高,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得分属中等水平;第三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属中等水平。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教师指导目的的这三种组合类型分别命名为并重型、知识倾向型、平均型。并重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均较为重视;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偏重帮助幼儿获得和积累科学知识;平均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于三方面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处于一般水平。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教师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指导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目的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是否适宜于幼儿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对幼儿来讲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在研究中,我们将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指导目的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由于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持有的指导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因此我们分别分析三种复合指导目的类型,即并重型指导目的、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1.从幼儿的科学学习表现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学习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幼儿的学习表现,对应于教师指导目的将其分别进行编码,编码都采用5级计分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对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创新性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的独立性、坚持性水平都显著高于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表现,而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并重型指导目的更有利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的发展。当教师对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不够重视时,无论教师对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高低,幼儿的学习表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从幼儿的科学学习结果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根据活动观察录像,我们对幼儿学习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三个方面,也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结果的差异,发现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促进幼儿科学知识增长方面,并重型、知识倾向型较之平均型更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知识,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显著优于平均型。在促进幼儿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及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方面,并重型显著好于知识倾向型与平均型,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和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越有利于促进幼儿相应科学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三、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科学研究方法获得,越有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而教师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程度则与幼儿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教师忽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无论教师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如何,幼儿的学习表现与学习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当教师同时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也有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据此,我们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优先考虑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在此基础上再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注重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是否关注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这是影响幼儿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将精神态度培养、研究方法获得放在首位,让“每个儿童不论他到哪里,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5〕由于我国传统科学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因此不少教师常常将科学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指向科学知识的积累。可喜的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目标正在悄悄转变,“未来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6〕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由于科学精神与态度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因此仍有部分教师仅将此作为口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还是选择易量化、利于评价的知识增长程度作为首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指导观念。

2.科学教育活动前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宜的指导目标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设定指导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确保指导目标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有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立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学科性质”。〔7〕首先,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社会发展。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方向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对于个体发展的要求,如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要求幼儿形成环保意识,知识量的快速增加需要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等。其次,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某科学概念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某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序列和层次,哪些科学概念能为幼儿了解与掌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再次,指导目标应适宜于幼儿发展。过高的目标幼儿难以达到,过低的目标则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没有太大促进作用,只有具有适当挑战难度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才具有发展适宜性。

3.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同时秉持三种指导目的

无论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还是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都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这一载体。在教师的适宜指导下,幼儿完全可以在探索科学知识时发展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过分关注科学知识这一载体,而忽视了其承载的培养幼儿其他科学素质的机会。因此,教师有必要思考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适宜培养幼儿的哪种科学精神,能引导幼儿获得何种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有章可循,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才不容易忽视或者忘记科学精神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指导目标。

4.科学教育活动后教师应全面、整体地评价幼儿的科学素质

活动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极为重要,这既是对当前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也可作为将来活动的借鉴。但很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之后对幼儿的发展不作分析与评价,或者评价时偏重于外显的、容易量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掌握,对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关注较少或者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的反思,也容易导致教师在下次确定活动目标时继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发展时应作全面、整体的评价,一一对应于活动前设定的具体指导目标,分析幼儿是否达到了相应要求,达到的程度如何。如果幼儿全部实现了预定目标,是否下次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如果幼儿没有实现目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提高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 K.Exploring science in early childhood: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1996:37-55.

〔2〕PERRY G,RIVKIN M.Teacher and science〔J〕.Young Children,1992,47(4):9-16.

〔3〕KIM J,CHO H.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R〕.Las Vegas,Nevada: 46th National Conven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1998.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7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03.

〔6〕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8.

〔7〕杨莉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模型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57.

A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y

Liang Yuhua

(College of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