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贵君轻范文

时间:2023-04-02 23:0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贵君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共有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民贵君轻。儒家主张统治者要爱民、亲民,因为只有认识到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民的社会作用,才能得到人民对国家的拥护,达到真正的民治君安。

2、民为邦本。只有民众生活安稳舒适,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安稳,统治者的统治才会长久。民为君之本、为邦之本,不可须臾。

3、民水君舟。船只有小小一只,水却广阔无边,水具有载舟、覆舟的能力,说明民众具有拥戴或者反对君主的主动性力量。百姓服从了统治,君主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人虽听之中的之意思是奕秋的教导,原句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一人虽听之中是《学弈》的其中一句,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弟子观察孟子言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五千年的风霜雨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阴晴圆缺,铸就了五千年的传统精神;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酿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灿烂。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学风、孔孟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主张学习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诚实的态度;“仁”是他学说的精髓,他主张“爱人”,认为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坚持“人和”胜于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义”。他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实行“仁政”。他还主张按时令砍伐树木,不过分捕捞鱼虾,他希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篇5

【关键词】 廉政思想;传统文化;仁政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朝时期宰相张英给家人的回信,因为当时张家跟邻居吴家争宅基地,家人本想让张英出面说句话,收到的却是这样一封信,家人看了之后,主动将院墙向后移了三尺,邻居见状,随之也把院墙向后移了三尺,这样一来,两家院墙之间便空出了六尺宽的空道,人称“六尺巷”。在这里,张英没有因为自己是宰相,去欺压老百姓,而是用自身的道德教化感染了老百姓,充分彰显了一个官员的道德境界。而对比现在的好多官员,在掌权之后的张扬跋扈,更是多了一份讽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不能忘记了我们身上流淌着谁的血液,这里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仍然要研究学习老祖宗的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做一个原汁原味的现代中国人。

一、廉政思想渊源

廉,汉字释义为堂屋的侧边、不贪污、便宜等。那么廉和政合起来就要追溯到上古社会了,尧舜禹时期,已有一些廉政实践活动了,比如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政美德,但是廉政思想的产生,则是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因为从唯物史观来讲,任何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所以,廉政思想的产生是在人们对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为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的管理者逐渐从社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统治阶级,他们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益,的盛行,是廉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一般公认的观点认为,廉政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的《周礼・天官冢宰》一书中:“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敬,三曰廉能,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1]这“六廉说”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用来考核官吏政治行为的一个体系,也是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廉政思想的内容

第一,民本思想。这种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从西周以后,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从而使中国古代社会能够相对稳定的发展。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敬德保民”,到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仁政思想,[2]之后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3]荀子的“君民舟水关系说”,以及“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4]这种爱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之后柳宗元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的“吏为民役”思想[5],这是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隋唐以后,民本思想通过科举考试制度纳入到了政治体制之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气质。民本思想与廉政思想紧密相连,只有把人民群众摆在了根本的位置上,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在工作中摆正态度,把人民放在心上。

第二,“修身”思想,也就是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孔子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至于到现在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无一不是在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本文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

诚信。人无信不立,诚信乃立人之本。如公元前553年,邾国的大夫庶其背叛其国君,以邾国的两个邑来投奔鲁国。当时身为执政的季武子公然把鲁襄公的姑母给他为妻,对随他来奔的人也都有所赏赐。其时适逢“多盗”,于是季武子就责问身任司寇的臧武仲,为什么不能禁止盗贼。臧武仲便针锋相对地回答道:“子召外盗而大礼焉,何以止吾盗。”进而严正指出:“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6]所以,作为领导,要做到诚信,这里主要指言行一致,为百姓树立这样一个榜样,然后才可以谈建功立业。

淡泊名利。春秋时期齐之国相晏婴,他的住宅临近闹市,潮湿狭小,尘土飞扬,景公要让他换到干燥的房里去,他却推辞说:“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弁。敢烦里旅。”可是后来当他出使晋国时,齐景公让人毁其住宅以及邻人的房舍,为他扩建新居。他从外面归来,一面拜谢景公,一面竟拆毁新舍,恢复所拆邻人的住宅。虽然拆景公扩建新居的办法未必可取,但其公私分明、淡泊名利的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秉公办事。战国时期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7]所以,作为领导,需要有这种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魅力。

第三,吏治之道。一个国家想要健康的发展,没有治吏之道,就会像是一潭污水。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在《牧民》篇中就提出“四维”说,即礼、义、廉、耻,并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思想,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长期发挥着巨大的教育作用,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璀灿的瑰宝。试想,如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只有法律没有道德,那势必无异于“动物世界”?

三、学习古代廉政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廉政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中很多的精髓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和发扬的。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后,人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金钱和利益成为相互追逐的目标,横行,人们价值观的缺失等,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古代廉政思想有其本身的缺陷性,比如,这种思想产生于阶级社会,是封建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方式和手段,君力、封建特权从未进入其视野范围之内,而怎样对最高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也是廉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我们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官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吸收我们老祖先的精华,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思想。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以制度为保障,以法律为准绳推进的思想建设才会绽放光茫,以防出现台上一套、台下一套,阴奉阳违等行为。完备的制度和法律,再加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

【注 释】

[1] 周礼・天官冢宰.

[2]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3] 孟子・尽心章句下.

[4] 荀子大略.

[5] 柳宗元・送范明府叙.

篇6

解读孟子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在君民关系上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把民本思想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开启了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先河。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为此他提出“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同上)的主张。认为对君主不能阿谀奉承,要敢于犯颜直谏,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论述,超越了孔子一再强调的“君君,臣臣”,“君使臣,臣事君”(《论语・八佾》)的君臣主仆关系,把君臣放到了对等的地位,强调君臣在人格上的平等独立。对于那些以权势、地位相胁迫的发问、召见,孟子更是不屑应答,彰显了个性的尊严。他曾明确提出对有损士人尊严的五种提问坚决不予答复,即所谓“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孟子・尽心上》)。有一次,齐王欲见孟子,由于礼敬未周,孟子便托病不见,坚持非礼之召不往,表现了他傲岸的个性。

在孟子看来,他眼中的君臣,只是政治地位的不同,人格上并无依附性,因此,他要求自己为王者之师,而不是王的臣仆和奴役。《孟子・离娄下》载,曾子居武城,为其地大夫的宾师(老师),其地大夫对他“忠且敬也”,当地有越寇来攻,曾子从容而退。寇退,他又从容地回去。子思居卫国为官,当地有齐寇来攻,有人劝他离开,子思不从,表示要协助国君守城。孟子说:“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官员是国君的下级,受其俸禄,履其职守:而当政者的老师和宾客则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也无此责任。

不仅如此,孟子还提高了百姓在政治上的地位与发言权。他认为,贤者参政的推荐选拔权,不能只听命于国君,也不能只听命于权臣、大夫,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这种以百姓意愿为旨归的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尽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却把春秋以来逐渐勃兴的民本思想推向了。

在处世态度上,孟子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一思想实际上是对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孟子强烈的独立人格意识。如天下有道,政治清明,仁政得以实现,有德者应积极入世,将内圣之道转为外王之治,依靠自己的官位来建功立业,从而为天下人谋福利。天下无道,政治黑暗,德性主体难以转化为政治主体,内圣通往外王之路被堵塞,士大夫则应不为“污世”所习染,不仅要独善其身,且能以自己的美行懿德来影响世人,即“修身见于世”孟子毫不阿谀逢迎、趋炎附势的亮洁人格使其文章的语言率真爽直。可以说在《孟子》中找不到一句摧眉折腰,违心背意之言。

由此孟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而且影响深远的理想人格理论――“大丈夫”理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须培养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使人产生足够的自信和强烈的正义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而孟子本人,正是一种大丈夫的典型。游说诸侯,唯道仁义而已;谨慎操守,洁身自好。富贵不足以动其心,贫贱不足以变其节,威武权势也不足以使其有所屈从。这是何等令人回肠荡气的人生誓言和胸襟,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

孟子虽有心致君尧舜,但不会为了名位权势,或是政治理想而卑屈迁就。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见《公孙丑下》)孟子所说的“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大丈夫性格和气概。孟子认为:“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追名逐利是一般人的本性,但对孟子来说。“义”才是人生最可贵的品质。何谓义?义者宜也。合适的就去做,不合适的就不去做;义利可以则两全则受,不可两全则舍利取义。对于当时士人不择手段谋取富贵的现象,孟子作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滕文公下》)《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一著名的“墙间乞食”的故事,也正是孟子讽刺以手段谋取富贵的人。孟子一生与君主的对话论辩,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士君子之人格魅力。“民贵君轻,君臣对等”表现的是独立勇敢的人格。

孟子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篇7

关键词:儒;道;共通点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56-02

一、先秦儒道两家的形成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阶层都有代表人物站出来为自己的阶级提出主张和要求,学界的思想空前解放,思想的交锋也异常激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争论的问题,涉及世界观、认识论、名实观、社会历史等诸多领域,或强或弱,或张或驰,或吹或弹,或奏或击,奏响了思想的管弦乐交响曲。然而又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沉淀,形成了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思想为补充,而兼采其他各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奏出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旋律。”

二、儒家、道家的特点及其主导思想

何为儒?《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原儒》中提到,儒有三种用法,广义的“儒”指的是一切术士,就像《汉书.司马相如传》注曰:“有道术者皆为儒。”此外,“儒”也可以指精通六艺之人,是有学识的学者。狭义的“儒”指的是刘歆《七略》中所提到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是对儒下如此的定义。因此,后人所通称的儒家是其思想中存在着这一思想的学者、教育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也指出儒家是“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可见,儒家思想是重孝、重礼、重仁、重和、重中。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开创者孔子、孟子、荀子,而儒家思想也因为他们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儒家开创者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中庸之道”;孟子倡导“王道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倡导“人之性恶,学而至善”。这些思想都是对儒家“孝、仁、礼、和、中”的反映。而到了荀子,儒家的思想已融入了道家的思想精华。

“道家者,道德家之省称也。”《老子.上篇》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下篇》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命之而常自然。”由此可见道家的精义所在。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也指出道家是“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道家“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隋书・经籍志》“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夫阴阳者,天地之谓也。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道家的主导的思想是无为而治,是以自然物质为道,是超脱。从老子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到庄子的“安之若命,精神自由。”无疑都体现了道家的超脱与自由。

因此,不难发现,儒道的主导思想存在这很大的迥异,但是细究先秦儒道思想中的观点,其实儒道也是存在着共通之处的。

三、儒道的共通之处

儒道两家尽管在主导思想方面存在这明显的不同,然而两家的思想却是互相补充。联接两家的桥梁就在于两家思想观点中的相似之处。比如,“两家都不齿物欲,儒家信仰谋道不谋食、重义轻利、安贫乐道,道家则见素抱朴、清心寡欲。两家都重视道德修养,儒家要克己复礼,正心诚意,修齐治平,道家则主张‘修道’、‘积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接着,笔者就从儒道两家代表人物的入世思想、政治观点、对待生命的态度等方面浅议儒道两家的共通之处。

(一)孔老思想中的入世思想

《汉书・艺文志》中“儒家者流,w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w出於史官。历记成〈嫱龅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可见,儒道两家都是有入世思想,且都是积极用世的。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中,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要去尝试,不知疲倦,只知要把治国知道传给大家,这成为古今一个美谈,而老子尽管宣称“无为而治”,可是他口口声声要求大家要以无为来治理天下,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其苦口婆心之举与孔子不是很相像吗?而且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的“君人南面”之术,不也是一种入世思想。

而且孔老都希望都通过政治的改良来实现愿望,对于统治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先之劳之。”“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虽正,虽令不从。”这些都是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改良思想,而老子又何尝不是、“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去甚,去奢、去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这些都是老子在《老子》中提出的对于统治者的要求。

尽管孔老的这种改良愿望存在着很大的幻想,然而却反映其入世积极用世的思想,老子并非是超脱而不问世事的,他只是提倡用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地方。

(二)儒道相似的政治观点

儒道两家在政治观点上也是有相一致的地方,他们都反对战争,都希望和平,他们都主张均平,都希望和谐。而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从孔老言语中发现。《论语・季氏》中“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他们都主张要均平,都反对贫富差距。

在治理国家方面,儒道两家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都是很重视民心向背的。儒家的“王道仁政,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王道”“仁政”,如《论语 ・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提出要给人民广泛的好处,《论语 ・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明人民的意志一样重要,要加以重视。而道家的“以百姓心为心。”不也是对人民的关心和重视吗?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儒道两家重视人民的力量,指出了人民在君主统治中的重要性。

而且孔子在《论语 ・子路》中提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然后无为。”不也是体现了治理国家要实现道家的无为而治吗?

(三)儒道都主张性善

“先秦儒学(孟子)认为,人天生地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这是先秦儒学所理解的人性善。道家非议先秦儒学,但并不是反对其主张人性善。”孔子的仁者爱人,认为人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而为了能够保持住人性的善良,孟子也提出要加强道德的修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通过自身的磨练,人的善良本性才不至于散失。尽管后来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同时他也提出了“学而至善。”

先秦的儒家是主张性善的,而这一观点在道家的思想中也不难发现,《老子》地57章中提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句话中老子所强调的是人的本性也是善良的,是不需要礼义加以约束的。

因此,儒道对于性善的追求是一致的。

(四)儒道对待生命态度的共性

谈到生命,很自然联想到了“生”与“死”这一对永恒不变的话题,引起了历史上多少文人学士的感慨,然而儒道两家对于这一话题却能泰然处之,都把人生的最高价值放在了今生,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在今世实现,而非是通过神秘的彼岸之国来实现。

《论语 ・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 过隙,忽然而已。”都是感到时间的紧迫,都是觉得要赶紧在今生今世完成自身的愿望。《论语 ・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庄子・齐物论》“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可以感受到对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如此的迫切。

儒道两家对于如何获得永恒价值的人生途径尽管不同,然而对于生命的态度却存在着不可遮掩的共通性。

参考文献:

篇8

入文,先由“文面中有小猫吗?”这一问做到课内课外有效链接,这样,学生读文有了任务,学生一读文,能找到弈秋之徒中有一徒和小猫类似。小猫钓鱼时一会儿赶了蜻蜓,一会儿追了蝴蝶,它做事三心二意,遭到否定。那个徒弟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也如此三心二意。

3.逆向思维

做这一步,我们是为给教学带来新意而设,也是为了开启思维而设。接着,课面上我们说到生活中这样的话题: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去开会,一只蚂蚁爬上桌面,小孩是开会呢还是斗蚂蚁?讨论分析后,大家肯定了小孩斗蚂蚁。由此,我们也便有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那小孩开会算不算三心二意?小孩该不该否定?那小猫真的有错吗?弈秋之徒真的该被否定吗?最后,我们问题的核心落实在了“选择”一词上。小孩随着去开会,他选择的并不是开会,蚂蚁出现,他选择了童趣,这无可厚非,小猫去钓鱼,但它毕竟还是只小猫,它并不在乎鱼结果多少,赶了蜻蜓,追了蝴蝶,它选择了快乐,它没有错,错只错在我们拿着猫妈妈的选择标准去苛求它了。弈秋之徒如果选择射术,那也说不定是能百步穿杨的,他当然也并非就该被否定呀。

4.强化巩固

有了“逆向思维”,我们课余就有了作文写作《小猫·弈秋之徒·选择》来强化巩固。

B、《孟子见梁襄王》

1.背景资料

①时代背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266页《寡人愿安承教》

梁襄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推行仁政,宣扬“民贵君轻”。

给出这两者,主要是为了给出这样一个事实:梁襄王想要一个贤者来辅佐自己强大国力,以雪国耻,孟子正是这样的贤士。孟子想寻一个君王来推行自己的“仁政”,梁襄王正是这样的君王,这给两人的相见创造了条件。

2.“见”字分析

结合上文,一个想寻找贤士,一个想寻找君王,两人都是想见到对方的。因此,“见”便有了一个前提──“想见”,时机一旦成熟,当然,“想见”就会变成“拜见”、“接见”。“拜见”“接见”是“见”的具体过程,“见”的结果又怎样呢?此时,我们要求学生读文段一。

君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结合字面,学生很易得到孟子的后悔。“见”也便有了结果──“悔见”。

综上,“见”便有了以下分析:

①想见

②拜见、接见

③悔见

转贴于

既是“想见”,但最终却“悔见”,那问题一定出现在了“拜见”、“接见”这一过程中。那问题出现在哪儿?此时我们便可导入进整个文章以及背景资料的学习分析中去了。

3.技巧探究

有了上面学生兴趣的激发,课面上什么“倒叙”,什么“取譬设喻”完成一个类比推理等这些技巧是很容易理出来讲清楚的。

C、庄子见孟子

1.阅读发现:

入文前,我们先讲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阅读,学生阅读中很容易发现本文主要事件是“孟子见齐宣王”,庄暴见孟子只是孟子去见齐宣王的一个引子,课题改变成“孟子见齐宣王”而更准确些。

2.由彼及此

课题一变,前面有“孟子见梁襄王”作铺垫,那“孟子见齐宣王”便有如此信息点:孟子又寻找了一个新的王来推销他的“仁政”学说。

3.对比阅读

做这一步,我们参照了某些教师的做法,先给出以下短文,然后与课面比较阅读,从中完成对孟子説辩技巧的探究。

孟子见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頞,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4.说辩技巧

有上面的对比阅读,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顺利总结出孟子的说理四部曲:

①投其所好

②布下钓饵

③单刀直入

④水到渠成

D、“齐桓晋文之事”

本文虽在篇幅上较其他文面复杂,但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到此,我们只需引导学生将《齐桓晋文之事》这一标题变成《孟子见齐宣王》,文章的主要内容,孟子的说辩技巧等这些都迎刃而解。学生读文只是完成对前面我们已得结论进行一个分析验证。

四、教后感想

篇9

1.“君主制(政体)”不等于“君主专制”。

对于启蒙运动,学生普遍难以理解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否定君主制的主张。简单来说,君主制就是保留君主的政治制度,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封建时代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以“专制”代替“民主”;另一种是代表资产阶级理想的君主立宪制,把君主的权力置于法律的约束下,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要求。所以,代表资产阶级愿望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的统治,并希望由此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典例分析: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有( )

①人权自由 ②反对教权 ③反对君主制 ④实行法治 ⑤反对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正确答案是c。这道题很多学生误选D,因为他们错把“反对君主专制”理解为“反对君主制”了。

2.“反对天主教会”不等于“反对宗教神学”。

很多学生把这两个主张混为一谈,认为反对天主教会就是反对宗教神学。虽然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代表封建统治的天主教会,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伏尔泰曾说:“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启蒙思想家反对代表封建统治的罗马天主教会,但并未改变自己对宗教神学、对上帝的信仰。同样,宗教改革也是在信仰上帝的基础上,主张改革教会,提倡“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新教等。

典例分析: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反对

C.宗教改革家们都抨击宗教愚昧,反对天主教会

D.宗教改革家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反对天主教会

解析:在这道题中很多同学误选了C,因为他们以为反对天主教会,就是反对。宗教改革的目的是用新教来取代教皇的权威,并未否定宗教。故正确答案是D。

3.“反封建”不等于“反专制”。

文艺复兴可以说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不能说是反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本质上来说,神权和王权是维护西欧封建统治的两大支柱。文艺复兴的矛头主要指向封建的罗马天主教会,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主张解放人性。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文艺复兴反对天主教会就是反封建,但没有发展到反专制的程度。反专制是指从政治制度上批判封建统治,始于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不仅批判天主教会,更将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如果说文艺复兴主要是从精神和思想领域批判封建统治,那么启蒙运动的批判则直接深入到了现实政治制度。反封建重在从思想、文化等方面反对封建统治;反专制则重在从政治制度上反对封建统治。

典例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反对封建专制 ③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④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追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解析:很多同学误选了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矛头仅指向天主教会,还未深入到现实中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而启蒙运动斗争的矛头不但指向天主教会,还指向黑暗的专制统治。所以应排除②,正确答案是C。

篇10

李存葆,作家、诗人。1945年1月出生,山东五莲人。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艺术学院副院长。新时期以来,发表了二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奖。

【 思想艺术 】

在李存葆的散文中,“人性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两大创作母题。对于散文创作,李存葆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他说:“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晨钟暮鼓也可以是蝉噪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总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淳厚不宜寡薄。”当提及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写好散文时,李存葆说:“应该重视古典文学的学习。”他认为古典文学词章华美,意蕴深刻,流传千百年仍然熠熠生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李存葆的散文融激情、知识、意境为一体,熔铸出情理交融而又铿锵有力的大散文。这种大散文不只是在长度上的拓展,更是对激情、知识、意境全方位的“扩容”,既弘扬传统散文的文化底蕴,又适应现代审美的阅读需求。李存葆散文骨子里的那种壮美是当代文学的稀有金属。

他的大散文有庄子的逍遥洒脱,有东坡的磅礴大气,也有陶潜的悠然闲适,更有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李存葆肯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下大气力,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形成了雍容华贵、丰腴典雅的语言风格。

【 重要作品 】

《高山下的花环》,该作品被50多家报刊转载,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舞剧《火中凤凰》(合著)获文化部1979年国庆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获总政治部颁发的对越自卫还击征文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获“中国潮”文学奖;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在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评奖中夺冠;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合著)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散文《我为捕虎者说》获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鲸殇》在首届孔子杯散文竞赛中从容折桂。

【 经典重读 】

大河遗梦

李存葆

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却了威严,失却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脊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了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潜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圣者垂思,你使圣者彻悟。

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悟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的辞章,那恣肆的著述,令今人读来仍扑朔迷离……黄河,孔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儿,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之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圭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

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虹的肺活量,才能让李白吟出那飞霆走雷的诗句,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章……

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峨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了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了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回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吟“绿肥红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浪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是鱼纹皱的坚忍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东大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

[赏析]

《大河遗梦》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正如作家所言,作为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的象征,黄河――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建筑起中华民族巍峨齐高的“民族精神的大厦”。“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大河的洪流始终激励着民族的忧患意识,让哲人坚持思索,使诗人开启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作家写《大河遗梦》,从令人惊骇的黄河干涸、袒露着的丑陋写起,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激扬文字,追索渊源,以一位作家对生态环境的极度关注展开文路,纵横捭阖、四射八荒,充分展示了作家对远古以来的黄河文化或中华文明的追索与渴望振兴的赤子情怀。他用一个哲人深深的啜泣超越黄河个体本身,带着哲学的思考与呼唤,深沉地思考着黄河文化的未来,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唤起人们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经济建设高速发展而民族精神失落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