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朴树十篇

时间:2023-04-04 09:30:21

平凡之路朴树篇1

在朴树自己心里,15年前第一张专辑时他就说过:希望别人是了解他的,希望能够打动那些有感情和独立思考的人,让他们接收到自己散播出去的信号。朴树这15年间发的歌曲数量掰着手指就能数得过来,但或许接收到他信号的人,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

王东算得上是“能接收朴树信号”组群中的一员。从1999年,到2004年,再到2014年,一个5年,又一个10年,在最年轻也最美好的年华里,每个人都会蜕变出无法预知的未来,王东在北京三次采访朴树。近期,他将这三段不同年代的采访集结在一起,以“朴树的平凡之路”命名,收录在自己网易云音乐的DJ节目《王东电台》当中。听着王东与朴树在寻常午后的蝉鸣犬吠中的聊天,我们又将认识怎样的朴树呢?

王东电台77、78期:

http:///#/dj?id=764006

http:///#/dj?id=770020

失联10年,挺害怕的

本来,从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到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整整5年时间已经让爱朴树音乐的人觉得够久了;谁曾想,从《生如夏花》到《平凡之路》,朴树翻了个倍,让人们又等了足足十年!

很多人都很关心朴树这近10年的状况,一个歌手怎么可能10年不出歌?怎么可能像隐士一样消失在这个城市里?人们不理解,朴树也无奈。这10年里,不仅外界和朴树失联,朴树自己有时也觉得自己像一个外星人,“有时候挺害怕,觉得自己好像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了似的。这10年,好像一转眼就过去了,也没那么严重。如果当时我知道一张唱片要花10年的时间,或许会承受不了,但现在,很轻松,甚至感觉理所应当,水到聚成。我的世界观就是一切都让老天做主,顺应安排。”

现在的朴树,生活已经和1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简而言之就是作息规律,注重健康――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锻炼,自己做早饭吃,保证一日三餐,晚上十点钟就按时睡觉……大多数城市人都有手机依赖症,朴树没有,他甚至用的还是最原始的古董机,“反正没那么多事儿可说,而且我也不太想有那么多交流。可能就是岁数大了吧,我也不知道,也许再老一点我又会到另一种状态。我觉得这样也挺好。”

无法狠心 并非没有尝试

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如何才能狠下心十年都不去唱新的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可能狠下心。“我当然想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事实是2009年之前什么都没做,浑浑噩噩的。我无法面对自己,没有音乐,也没有任何话可以说,我真的不能面对自己。直到2009年,突然我又能像原来那样写音乐了,我心里也发生了变化,”朴树说,“其实我2011年的时候想做唱片来着,夭折了,到现在我就觉得:我要做,要做。”

2011年做唱片没有成功,让朴树挺受打击的,好像外在的一切条件都不具备。而这时候,他开始打定主意要做独立唱片,不想再受到一些市场的影响和公司的控制。“但直到2012年我组乐队才知道,独立做音乐,说的非常好听,但做起来实在困难。我老跟身边的朋友说,咱们应该目光长远一些,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我相信我写的歌会比别人好,我要建立一个新的行业标准。但去年又颓了,原来人们不一定都爱听我想象的那些歌。那时候,我真的慌了。”

与韩寒携手 再发新声

朴树终于再发声演唱新曲《平凡之路》。这首歌与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结了缘,“就是有这个机缘吧,有天韩寒来找我,说他需要这么一首歌。其实我也挺喜欢韩寒的,我觉得是特有意思的一个小孩儿,一个年轻人。当他电话里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想公路片可能需要的是一首带速度的歌,于是我就要准备的是别的曲子。没曾想他需要的是一首中速的歌。无论如何,我当时就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挺好玩的事,况且我不会怀疑韩寒做这件事情的诚意和品味。”

这首最终被用来作为电影片尾曲的《平凡之路》,曲是朴树的,词出自韩寒之手。初次看到韩寒填的词,朴树犹豫了足足三五分钟,“我那时就想,我的唱片就是这个名字啊!我其实一开始不希望大家过早听到这首歌,不想先把这个名字透露出来,这个名字对我这些年挺有意义的。”

《平凡之路》众望所归地获得了认可,对于朴树来说,应该也能弥补他11年以来受到的打击和损伤过的信心。“这一次确实带回点信心,真挺让我开心的。”虽然网络上有人评价说首歌曲没有到达十年前两张专辑的高度,但朴树自己却对这种说法不予认同,“这首歌有一种对力量感的追寻。其实我并不喜欢自己的过去,太孩子气了,太拘泥了,无论我表现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太拘泥。我觉得歌词可以骗人,但旋律不会。比如我并不爱你但我可以说我爱你,而且没准你还相信了,但是旋律不会,你没有爱的时候就没有,那个骗不了人。”

重拾信心 “9瓦台灯的光明”

《平凡之路》不仅给朴树自己信心,更重要的是给了很多爱他的人信心。15年前,朴树在第一本专辑的文案里这样写到:“不说话,只沉默,这平淡的生活,这不快乐的生活,我的9瓦台灯……”后来,9瓦台灯成了一种寓意,寓意着朴树的歌像一种温暖的陪伴,陪伴着很多热爱朴树音乐的人。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盏台灯,”朴树说,“可能在那个时候我先点亮了我的那一盏。想在这个世界里成熟地生活下去,随着岁数的增大,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有一个挺可怕的事情,也许每个人都会渐渐失去自己的那盏灯。”

成长的道路上,朴树说自己也曾经丢失过自己的那盏灯。“我特别特别恐惧,因为在我的生活里,那盏‘灯’对我的意义可能比一切都重要。当现在我重新拥有这盏‘灯’,我愿意把它打开,跟大家分享。”

了解自己 有益生活

朴树嘴上说着因为成长,因为岁月,自己变了。但我们知道,他一直在追寻一份最纯净的世界,他异常坚定地追求着更好的生活。除了音乐,朴树在生活中也让自己活得更有益。早年朴树曾跟好友王东说过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忙完一段时间就要去玉龙雪山,去感受一下,放松一下。后来,他真的就去了。他想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我不断放纵自己,一去再去,直到现在觉得再去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内心的自由跟你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毫无关系,很长时间的闲散生活一样可以让心不自由。”

最近,朴树又研究中医方面的书籍了。“简单的感冒可以给自己看,比如我们要看感冒,肯定分寒性还是热性。就寒性来说也是分六经辨证,并不是五行的辨证,比如说太阳感冒,还是少阳感冒,亦或是少阴感冒。如果你怕风怕寒,还得看你的脉象。如果一搭上手腕就能很清楚感觉到你的脉的话,那就是说寒气在你的表层,那桂枝汤就好了。”这样的生活,让朴树觉得越来越了解我自己,“从身体到心,我都越来越了解自己了。这不挺好的么?”

面对舞台 学会放松

对自己了解到一定的时候,朴树坦承,一直以来,他的心里都有个困扰,就是他还不太习惯舞台,“我其实非常希望能非常游刃有余地站在舞台上,即使那不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我希望自己能够平和地完成它。我现在上台真的还是挺难堪的,处于一个不自发的状态。”

2013年,朴树在北京、上海举办了“树与花”演唱会,现场座无虚席,直到结束都没有人愿意走,这是在演唱会上很少发生的情况。“我觉得演唱会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一次大排练而已。我曾经有特强烈的恐惧感,觉得我跟这行业没有关系了――怎么办?我还要不要做音乐,还要不要干下去?即使到2009年我开始写歌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有压迫感。难道我太久没出来了,会担心这个行业还带不带我玩?现在我觉得挺幸运的,如果前些年做唱片,可能会没有现在这么坚决,很多事情还是会半推半就,在行业里挣扎着维持自己的位置,混点钱花。如果那样,可能我会活得很舒适,但肯定不会比现在快乐。虽然这些年我很煎熬,感觉自己离行业很远,像绝缘了一样,但它反而会促使我思考,思考我当时为什么写歌,它还能不能给我乐趣,说的傻一点就是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去我特模糊,没有原则,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而现在,岁数越来越大吧,我该有我的原则了。当我想清楚些了,更有点那种义无反顾的劲儿了,我就是要和他们不一样。”

当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去表达时,朴树选择了用最真实的方法呈现自己想要的样子:“我希望自己能更成熟一点。成熟并不代表很油滑,而是更放松一点,自然一点。”

平凡之路 是必经之路

其实我们都看出,朴树很努力地适应着这个社会。年龄增长让他感悟到一条真谛――有些弯路注定要走,有些东西只有靠时间才能完成,这些都没有道理可讲。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平凡之路。

平凡之路朴树篇2

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物主的精明造就,尽显大自然真实的曲线美和纯真的自然美,装饰着大自然的一扇扇窗户。[巧用修辞。突出树的独特美,映射出树的内在价值,成功地为下文作了铺垫。]

我爱树,爱树的高大,爱树的青绿,然而我更爱树的潇洒。[亮明观点,“潇洒”一词独树一帜,营造出高远的意境。]

树,具有哲人的深度。[用中心句引领全段,段旨明确,一目了然。]一棵树,它知道不夸耀自己的全部,埋藏半身泥土中。它是陶潜的缩影。是林逋的化身。它知道把自己充分表露无遗是个美丽的错误。真正的潇洒就应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应像林逋一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像和靖先生一样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山林。[精当的比喻,既突出了树的崇高气节,又表现出物极必反的哲学思考;引用诗句,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内涵,初步呼应了“潇洒”主题。]

树,朴实无华的象征,有志青年的代表。[段首再设中心句,使思路得到扩展。]它没有牡丹的名贵,没有玫瑰的娇艳,然而它却有一飞冲天、出人头地的抱负,能令钢铁失韧、玫瑰失色。它向上尽其所能地生长,向周围尽情舒展着自己那骄人的手臂。风华正茂之年,独自潇洒地生长,抛却另类赞叹的口气与嫉妒的目光。迎头而上。直冲云霄。它无视别人的流言与蜚语,只待出头之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具有我行我素的个性和不拘小节的洒脱。纵然身分两端,也在所不惜![全段以排比手法铺陈开来,增强了气势,强调了主题,与“有志青年”呼应。但“朴实无华的象征”表达得不够深入。]

一阵风儿吹来,树叶随风飞舞,舞出一支青春的旋律。风儿望着枝条,满是羡慕,佩服它随风飘荡的潇洒,因为那是青春的象征,那是活力的体现。秋日渐来,那第一片飘落的黄叶,无悔地落下。“一叶落而知秋”,在那飘落的瞬间,有着大雪纷飞的潇洒,有着笑看人生的悲壮,有着直视生命的慷慨从容。[将“风”“叶”人格化,赋予其青春的活力,从而反衬树的潇洒,突破了传统的意象。]

树高千丈,也要叶落归根,纵是千年不老松,也会叶归尘土魂归根。[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即使有千百圈的年轮,也都绕着树心一层层旋转开来,丝毫无紊乱之意。这也许正预示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体现着知恩不忘根,走得再远也不忘故乡的潇洒的中国人的性格。[深入主旨,使树的特征上升到社会、民族的层面,展现出凛凛的“大我”风貌。]

树,自然界的象征。其诸多的自然特征,更是大自然潇洒个性的体现。自然的得体大方,朴实无华,才造就出一棵平凡的树的潇洒一生。正如一个人一样,不崇尚时尚潮流,保存其实质的内在美,才是真正潇洒的人生。[逻辑严密,思路流畅,论述中人树“交融”,深刻剖析出人生的内蕴。]

我爱树,更爱树的潇洒。人生在世,莫恋功名利禄,莫心生邪念,当平平凡凡、潇潇洒洒地度过一生。不求能做个出名的人。但愿做棵平凡的树。[表达出美好的精神诉求。]

人生如树![呼应文题,发出内心感慨,真挚情感进一步流露。]

平凡之路朴树篇3

因为是在晚上,所以我没有去看,但是我实在是也算听朴树的歌长大的,他的生如夏花,那些花儿,其实都是挺好听得,包括最火的那一首平凡之路也是响彻大江南北。

但我有同学去看了。

当我那个同学看完朴树的演唱会回来之后,就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咱也不知道是不是朴树,咱也没看见,咱舅知道这外面的天挺冷的。

然后在评论下面配了几张图,大概就是现场的照片,他应该算是坐在很后排的,即便是在奥体中心也看不太清楚。

之前我也曾经计划过想要去看华晨宇的演唱会,最近这一段时间又开始宣传,因为今年的演唱会又在深圳召开,很多粉丝都开始宣传了。

可是学生党大概是最吃亏的一种吧,虽然演唱会是在周末,但是如果要从北方赶到南方的话,也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的。而且和南方相比,根本就不太占有优势。

我知道前一段时间,也就是在七月初的时候,华晨宇来青岛有过一场音乐节。

平凡之路朴树篇4

    穿越千年岁月沧桑,石鼓石花斑驳朦胧,古厚之气更醇,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石鼓文》唐代出土后韩愈曾作《石鼓歌》赞美:“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唐张怀瓘《书断》中赞其“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列之为神品;苏轼在他的《石鼓歌》中说:“上迫轩颌相唯诺,下揖冰斯同筘鞧”,对《石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称《石鼓文》为“中国第一古物,书家第一法则”,并赞其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清吴昌硕对《石鼓》情有独钟,终生临习,独树一帜。《石鼓文》“先写而后刻,故较完整地保留了书写的笔意。”

    较金文整饬,较秦小篆活泼,既含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体势雍容典雅,敦厚朴实,用笔线条浑圆饱满,心平气和,笔致圆润,线条自然纯厚,骨力雄强,圆润流畅,无明显粗细变化。石鼓文“布白均匀,左右相兼,开合有度,气势壮阔,雄浑古朴,规严肃整,气度非凡。结体四平八稳,对称呼应,古朴茂密,欹正相生。”

    其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石鼓文虽然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不同于金文过多的装饰,而显示出自然、质朴的艺术特征,呈现为一种新的风貌。石鼓文笔画匀整,结字严谨,用笔遒劲圆润,石鼓文和秦始皇统一后的秦小篆已十分接近。

    体现了直与曲、刚与柔、雄与秀、收与敛,体现了体态的肃穆与线条的婉畅,达到了形式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石鼓文》字形结构仍有金文之遗貌。书风雍容静穆,朴茂雄强。用笔逆入,中锋行笔,收笔内提。线条粗细一致,匀圆对称。既含遒丽秀润之姿,又有雄浑高古之气。章法既有行又有列,总体感觉平实稳健、遒劲婉畅,混凝沉实,布白均匀,给人一种饱和肃穆而又活泼多姿的感觉。脱尽金文中字形大小错落的面目,与《虢季子白盘》、《墙盘》一脉相承。“篆书线条的的锤炼有三个境界:一要平稳;二要平稳中见畅达,即流动感、生命感;三是静气。”这三个境界石鼓文都有,十分难得。

    受《石鼓文》影响的书家举要

    在篆书书法中,《石鼓文》地位举足轻重。它具备了篆书的基本规范,又比刻石中的小篆古朴灵动、变化丰富,与商周金文相较,石鼓文字形较大,字数较多,笔画粗细一致,书风端庄凝重,比金文更便于临摹。学习小篆者也可以从石鼓文中得到许多启发和收益。习篆书若自石鼓文上手,可以“上溯《虢季子白盘》、《秦公钟》,下开小篆。”

    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特别是清代后期“碑学”兴盛,《石鼓文》书法影响更为空前广泛,篆书大师们莫不对它顶礼膜拜。受其影响者不知凡几,现举要列举如下:的李斯是第一位学习石鼓文成为篆书大家的。唐朝的李阳冰,也是从石鼓文中培育出来的小学生。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晚年书境渐老渐圆,独创秃笔书法,藏锋入笔,中锋运行,线条粗细一致,圆劲清逸,这与他精研石鼓文不无关系。其所临《石鼓文》,笔法上都用露锋起、收笔,中段以中锋运行,结构上左右上下伸展错落,虽不求厚重生辣,但别有灵动古雅之致,开后来对石鼓文书法“写意性”书写之先河。邓石如(1743-1805),在篆书取法上旁搜博取,他说:“余初以少温为归,久则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阕》致其朴,《石鼓文》畅其致”。

    黄易(1744-1802),作为文字学家的黄易,所临《石鼓文》无论在笔法、结构和空间上皆中规中矩,属工稳一路。不求厚重古拙,却具端庄婉转之态。杨沂孙(1813-1881),清代晚期着名书法家。擅长篆书,初学石鼓文,结体严谨,字形方正,用笔凝静厚重,后参以西周金文笔意,于大小二篆融会贯通,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1844-1927),以石鼓文享誉书坛。那一手绝活,不知迷倒后世多少崇拜者。他通过常年临习石鼓文,锤炼出晚年炉火纯青的线条,灵活地应用于其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所谓“一鼓写破诸艺通”,筑起了艺术的高峰,终成一代大师。吴昌硕临习石鼓文是寻找风格转换契机的一个过程。他是借石鼓文的形式躯壳来丰满自己的血肉身躯。

平凡之路朴树篇5

下午好。

学习了殷雪梅老师、孟二冬教授、姚止平校长的事迹后,我们的心中除了感动和佩服,更多的是反思与自勉。他们身上闪现的为人之德、为师之魂,化为精神宇宙的恒星。

也许,我们不会遭遇鲜血的考验,但殷老师用几十年的默默奉献告诉我们,这才是我们教师最平凡的生活写真,伟大不仅在伟大的瞬间。

也许,我们没有机会远赴天山,但孟二冬教授用挚爱学生的真情告诉我们,这才是我们教师最动人的人性之光,真情不仅在天边,更在眼前。

也许,我们没有担当大任的锐气与大气,但姚校长用朴素的坚持告诉我们,这才是我们教师最可贵的发展之路,卓越不藏在高处,而在点滴的精致。

下面,我们英桥的老师代表将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师德演讲比赛即将开始。请各位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评分标准,请各位选手做好上场准备。

二、评分标准

三、选手上场

(1)1号选手:孙**

串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这就是绿叶对花的情意。有请1号选手孙**老师上场。

(2)2号选手:薛*

串词:你是一本厚重的书,就算用最平淡的词语来叙述,那字里行间跳跃的情节也足以让我们震撼。这是对姚止平校长的感叹。我们一起聆听2号选手薛*老师的演讲――《是平凡,更是极致》。

(3)3号选手:王**

串词:我们都会慢慢老去,容颜不再,梦想落帆,但请保持一颗坚强勇敢而又柔软慈爱的心。请听《爱的信仰》,有请3号选手王**老师。

(4)4号选手:周*

串词:活着,是一面旗帜!逝去,是一座丰碑!多么精练的概括。成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优秀却是一种品质。这是我们可以追求也应该追求的。多么铿锵的声音。有请4号选手周*老师。

(5)5号选手:俞*

串词:殷老师平凡朴实,真诚可敬。她的品质对年轻的教师而言,犹如春风,让我们明白了是什么绿了小草,凭什么爱满天下。有请5号选手俞*老师为我们演讲《爱满天下筑丰碑》。

(6)6号选手:王**

串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对姚校长无上的崇敬,无尽的追思。有请6号选手王**老师。

(7)7号选手:赵**

串词:从这些平民英雄身上,我们读到了什么?她说,读到了事业心。她反复强调:工作和事业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就是7号选手赵**老师,掌声有请。

(8)8号选手:陈*

串词:三十年,春风化雨;一瞬间,鲜血如花。持久的感动,强烈的震撼,化为字字真情赞颂。请听《极大的勇气,高尚的人格》,演讲者,

8号选手陈*老师。

(9)9号选手:刘**

串词:先生走矣,风雨萧萧。知你者谓你心忧,不知你者谓你何求。只有路旁的蚕桑树啊,见证着你来去匆匆,一片朴实的心肠。有请9号选手刘**为我们演讲《那一片蚕桑树》。

四、小结

平凡之路朴树篇6

那么,如何避免“跑题”“换题”的“惨剧”发生,如何把这部分考生训练到位。笔者研究发现,产生这类作文的原因颇多,比如考生状态慵懒和心存侥幸都与态度不端正,写作兴趣不足等有关,但最核心、最可突破的还是核心词的论述能力,读他们的文章你看不到一个核心词,即便有,也是标签式的表达。换而言之,他们的核心词表现能力缺失,如何提升核心词的表现力,让说理内涵清晰、精准、丰实,笔者结合“简单”材料作一些探索。

一、从核心词出发,发散思考,清晰其内涵

一般来说,最初考生对核心词的理解很浅显、很感性,有的甚至非常模糊、粗陋,其实这都非常正常。教师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同时要做好因势利导,从核心词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活动。比如以接龙游戏的方式,要求学生用“简单”组词或造句,并尝试说“简单”的基本内涵。这个环节应鼓励学生多说,说得越多,写作的思路就越开阔。

此时,学生很可能陷入单角度复沓的局面,教师就应及时疏导,以追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再次思考。比如,简单仅仅指生活、人生吗?还包括哪些?请举例说明。学生或许会陷入冷场的境地,此时教师要善于等待,不要急于抛出自己的结论,要充分给予学生搜索信息的时间、空间。同时,对该问题又要有自己的个性思考,待到成熟时刻,相机抛出,与学生共享。比如笔者想起叶浅予先生对丰子恺简笔画的评价: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极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这样一来就清晰告知学生这里的简笔内涵是简练而精当、简约而不单一,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发散角度应多元化,尤其是引领了素材积累走文学性、艺术性的价值取向。

这一环节我们通过发散思维,全面地搜索、调取有关简单的信息,并尝试着提炼其内涵,然后我们会发现简单在学习、生活、社会、人生、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与其他词语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清晰多了。

二、比较概念,辨识词义,精准其内涵

事实上,我们在对核心词发散思考的时候很容易犯一个错误,把几个近似的核心词混为一谈,这就是写作中的大忌――中途易辙。这时就可以截取学生作文中混淆概念内涵的片段,请学生阅读后,提取出语段的核心词,然后比较、辨识该词与材料指定的核心词的区别。

比如在阅卷中我发现学生将简单与细节、简单与平凡混为一谈。在抛出问题语段后,请学生甄别两组概念的不同。此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因为此前他们不懂如何辨析词义,教师应当授之以法,比如拆词法,细节就是细小环节或情节,简单就是简朴、单一;平凡就是平常、一般、普通。还可以从逆向解读,与“细”相对的是“粗”,与“简单”相对的是复杂、繁复,与“平凡”相对的是“伟大”,这样一来,核心词的内涵认识不仅正确而且准确。

为了巩固和夯实学生近义词辨识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近义词辨析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口头展示也可书面表达,比如请大家运用才拆词解释法和反向解释法,辨析“平庸”“个性”“创新”词语的内涵。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发现看似没有差别的两个近义词,但仔细辨识你会发现其实二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写作时不加以比较辨析,就很容易违规,一旦被阅卷老师判定为概念不清或者偷换概念,作文得分就很低了。而近义词辨析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出现的核心词,力求不换不改,另一方面我们写作时没有词典,可以运用拆词解释方法或者反向解释方法,帮助我们弄清核心词的内涵。

三、植入情境,渲染核心词,充实其内涵

当我们能比较清晰、准确地把握核心词的内涵,可以说道理的内涵似乎就一目了然,这就切合题意了。不过,说理不能止于辨析概念,因为这样说出来的道理就显得非常空洞、乏味,无法激活阅读的趣味,这样的文章也打不出理想的分数。如果我们将核心词的内涵置于具体、详实、生动的文学意境之中,那么其说理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不仅可以充实说理的内涵,而且能够增加道理的文学趣味和文化品位。

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就学生作文中典型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自主查找出问题并提出修改的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就此写出自己修改后的下水作文,这样不仅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核心词渲染的真正效应,而且在点评中也进一步明确修改的方向,学习到一些修改的技巧,特别是学生会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语文老师的敬佩与崇拜,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请学生诊断下面语段在核心词内涵表现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升格前:一棵简单的树蕴含着高贵的人性。树所体现的安详正是人性中的荣辱不惊、从容安适的写照。像沈从文在泥泞中享受满池荷花的芳香,为中国服装史开辟新页……(《简单的树》)

诊断:作者围绕简单,由树想到人,再由人想到沈从文,但是树的简单不够形象具体,沈从文的简单表现以及内涵根本没有能见度。修改建议:应将树的简单具体分解,发现沈从文身上简单的精神特质,但凡能涉及此内容的环节应不吝笔墨,浓墨重染。

升格后:一棵树也许是简单的,只有叶子的陪伴,没有繁华的装饰,只有单纯的绿色,没有盘曲纵横的姿态,只有单一的挺立向上的伟岸。去除繁华方显真。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一棵简单的树。淡雅朴实、不惧风浪、敢爱敢恨。他让我们了解了朴质、真淳、善良的湘西人民的心灵美,他正如一棵树,在朴素纯真中彰显着人性的荣辱不惊、从容安适。

平凡之路朴树篇7

嫩草的蓬勃生机靠谁的滋润培育;艳花的姹紫嫣红由何而来;参天大树的枝繁叶茂又归功于谁……是的,她,被众人忽视、冷落的她——非同寻常的泥土。放眼世界,泥土的踪迹无处不在,也正因此孕育和升华着全人类。试想,缺乏泥土,能修筑起脚下这种肆意踩踏而稳固平坦之路吗?失去泥土,能成就美好家园鸟语花香的繁华盛景与大好风光吗?

泥土,一个多么平凡琐碎、微不足道的字眼,不屑关注,冷嘲热讽直侵而入。但,何曾想过她分秒必做的“傻”事唯何是图呢?年头岁末,她一直安谧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中,不论威风凛凛、阳光普照、炽热酷暑、狂风暴雨……始终依旧如故,无所畏惧、永不言弃。这一刻,她或许又隐藏在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奉献自己吧……因而,才得以实现这繁华盛景——多少沉睡的一切顿然惊醒,在她的孕育呵护下耀光泛彩、春暖人间、绚丽多姿,从此不再枯败,落地生根、光耀万里、释放魅力,诠释了自然世界的奥秘。啊,是她,唤醒熟睡的一切睁开朦胧的睡眼;是她,为铺满阳光的路上增光添彩;是她,在勃勃生机前景演绎妙不可言的天籁!

多少次,人们步至赏荷花,啧啧称道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却忽视了深埋于底孜孜不倦支撑着荷花躯体的泥土;多少次,人们行走于柏油道路上,不断赞叹铺路石子的坚固可耐、顽强不息,却又遗忘了被石头狠狠挤压的泥土;多少次,人们不住欣赏遍野花木,怜花惜草,却低估了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泥土……蓦然回首,坎坷的岁月,饱经风霜,沦落至遍体鳞伤。可怜的泥土,遭到世俗的偏见,受到富贵的鄙视,可她仍不倦地生存着、奉献着……或许,这才是她的庐山真面目:纯真朴实,不为人知,却又蕴意非凡、伟大无比!

闲来无事,漫步于林荫小道,晨风拂面,举目四望,好一番热闹非凡之景:嫩草正簇拥着争竞,艳花正狂欢得起劲……美丽的景色伴随着轻盈的步伐,却顿觉心酸愧疚、无从立足,透过石块的掩饰,我似乎看到深层泥土痛苦的呻吟……无私的泥土,奉献了自身,却不思回报。也许,小草,懂事的小草,你是她最大的安慰者了吧。在泥土的栽培下,顽强不屈,为世界增添那片永久的绿。泥土啊泥土,让人间的美丽去见证你赐予的恩惠吧!

啊!泥土孕育了万物,也繁殖了人类;泥土是人类的立足之本;泥土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她,平凡而质朴,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让我们用浓郁的笔墨去赞美她、赞美她吧!

平凡之路朴树篇8

生活在风沙侵蚀的黄土坡之间,千百年来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传统,文明的触角似乎一直延伸不到这里,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也是西游而不入秦土,荒蛮与本真就在这样的土地上并驾齐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黄土风情。这一切对于路遥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从清涧到延川的过继并不曾改变他周围贫瘠的物质与精神家园,但却给了他认识、感知甚至于思索这土地满怀慈爱与血泪的机会。

当一个稚童从咿呀学语走过步入而立之年的成熟,始终未走出黄土遮天蔽日的旧景,反复萦绕在心头终而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作家心灵情感外化的的载体,一个纠葛于内心的结在辗转反侧时都无法抹去时,普通人往往在复杂的矛盾与折磨中消耗时光,而作家则往往将它揉进自己的每一个笔迹中,路遥即是这样多感的作家,和着自己辛苦耕耘的汗与泪藏进自己的作品里。

路遥,终其一生应该算不得是一个多产的作家,除了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外,最能代表其呕心沥血之作的就只剩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一如他毕生的履历:平凡的世界里不甘沉沦,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一般默默耕耘,要以平凡的血肉之躯完成自己不朽的人生价值。在他的数卷里可以时时窥见这种萦绕心头的黄土情结。

假如谈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凡是读过他小说的读者都能道出他笔下广阔深远的黄土家园,这是其黄土情节的第一体现,在浩瀚如海的文字里总是有着相似的架构,一个近乎重合的社会背景,将故事主人公的物质家园建构于穷山恶水之间、横亘于广袤无边的黄土高原之上。

那个饱含梦想与激情的高加林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顿生活中成长,在教书的营生被人暗地里卸去无所依存时,贫瘠却厚实的土地接纳了他;在进城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煎熬无路可退时,多情而慈爱的黄土地接纳了他;在满怀着良心与道德的谴责心力交瘁时,温暖且仁厚的黄土地接纳了他。尽管作为《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最终走出了大山的束缚和局限,可促使他完成独立生命旅程,支撑他脚踏实地走完探寻自己理想力量的仍是脚下的黄土。

他亲手为那些主要人物重塑了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物质家园,形形的质朴村落,相互关切的乡土人情,一步一个脚印的耕耘生活,淋漓尽致的将陕北黄土风情蕴含其中,亲手为主人公铺垫最原生态的家园。

这其中的细腻与深情不能不说是路遥黄土情结的体现,这种隐含式的表达往往不足以表达作者内心弥不断绝的情感,于是在路遥的小说中他更多的时候直接跳出在读者的面前,以代言的方式来向读者揭示、去阐发自己的情感与哲思。对于路遥而言他笔下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那些穿插架构在小说中的家庭与村庄更是他对于自己所赖以生存的黄土地的热情讴歌。

外乡人不曾到过陕北是无法确切体会它独特韵味的,日日夜夜的辛勤耕作和残酷的现实环境对抗,在历史的长河与文明的交替过程中,位于黄土高原的陕北腹地往往可以偏安一隅,不管外界的纷扰和混乱,这里的人们总是能以一种习惯使然般的力量使他们近乎乐天安命的过着自己与世无争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这一群人没有他们的信仰与精神。我相信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陕北人身上都有这种精神面貌的体现,无所谓冷酷无情的现实,总要脚踏实地的用一双手为自己去创造,只要黄天厚土在哪里停驻,哪里就永远饱含着生存的希望与热情,我相信路遥的心中亦是如此,不然那一页页黄卷之上不会有那么多的亲切脸庞。

在文艺学的范畴当中时常会提到一个概念叫“精神的家园”,在物质的家园构建完成之后,随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便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他所该出现的那位置,同时隐含在文本深处的人物精神面貌开始凸显,伴随而来的则是一个精神家园的突起,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且富有生机。毫无疑问路遥的文学作品当中这种手法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在创造一个个停留在书本中的僵硬呆板的人物,更是将自己心中乃至于千万个人心中陕北黄土高原之上朴实而又自强不息的黄土精神一点点灌注其中。对于高加林的描写确乎是给予了他最好的安排,他不甘于沉沦在日复一日的俯首劳动中,一心只向往着城里的别样风景,那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以及任劳任怨的耕耘精神是他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途径。

平凡之路朴树篇9

喧哗的大都市,僻静的小山村,两个极端的地方,带给人们确是同样的震撼。

——题记

了解到许多古人都隐居山林中时,我真的很不理解,我喜欢挑战与刺激,认为隐居山林将会埋没才华,无法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然而当我真正来到这深山之中,那种感觉体会极深。

五一假期,来到了太河水库,当然太河水库就坐落在太河乡。那是一个让我陶醉的地方,走进太河乡,尽管路越来越窄,但景色却愈来愈美。那是一个浑然天成的小乡村,没有整齐的街道,没有漂亮的房子。土房子、稻草顶,有的甚至看上去难以住人,就是这样的景色却让人感觉到一种特别的古补典雅。太河乡水多河多桥也多,大大小小的桥随处可见,有的是刚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桥,有的则是上了年岁的石头桥,隔十几米就可见到一座,倏尔让人想起:“小桥流水人家”。太河乡房屋坐落极不规则,或稀稀两两或紧密聚集,路边偶尔碰见三三两两的村民,聊天、打牌。平凡的脸上流露出难得的质朴。路边果树、花椒树、柿子树密密麻麻,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显然是任人采摘,尽管偏远的山村不会有太多山外来客,但他们的品质仍叫人敬佩。

近数小时的车程,硕大的水库展现在人们眼前,没有海洋的广袤,没有黄河的壮烈,微微泛着波澜的水面似乎衬托出太河乡人的品质:平静、低调、淳朴。坐在水库的大坝上俯视水面,顿觉心情大好,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许多游人都纷纷拍照摄像,似乎想把这儿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平凡之路朴树篇10

[关键词]禅摄影 平淡 冲淡 平淡美

禅摄影是运用禅思维捕捉到禅机,从而创作出蕴含着禅意的照片,其关键是用心感物、用心摄影,其核心是禅思维的借鉴和运用,自始至终禅意绵绵。平淡美是禅摄影意境美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淡而有味的平淡美

平淡美是在质朴无华真率自然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景、理三者浑然融为一体,做到平中有奇、淡中有情、淡中有理。

(一)平淡。平淡的含义一是说人的品性浑厚淡泊;二是平常,没有曲折;三是特指诗文、书画风格自然而不加雕琢。

平淡是诗词等文学作品创作的风格之一,意指是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风格形态。平淡的作品,其特点是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淡而悠远的感受。平淡在唐代诗人、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谓之“冲淡”。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二品,原文如下:“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这段话的意思说,艺术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司空图的话道出了冲淡的本质,冲淡强调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只有经过沉静的思考,在内心达到真正冲淡的境界,才能创作出冲淡的作品。

在我国传统的审美里,平淡是一种更高级的美学形态,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北宋诗人梅尧臣说:“做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也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他们都以平淡为最高的审美境界,那些激烈的表达方式因为用力过猛而常被归于下品。我国古代艺术家中最早崇尚平淡的诗人,当推东晋末期的陶渊明,其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他以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规律,反映在诗中,也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平淡的美。因为魏晋时期的文人濯足清流,不屈服于封建权贵,对安静美好的理想境界十分憧憬,这是形成他作品平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平淡美。平淡美不是单调平庸,不是浮泛浅显,相反的,而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思想修养同时成熟后,才能具有的一种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艺术特色。平淡美的平,是平中有奇的;平淡美的淡,是淡中见浓的,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达到的极致的美,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返朴归真的美。平淡美如一株脱尽浮艳的花,它不装腔作势,不弄姿色,不争奇斗艳,而以其天然资质之色和素朴纯净之美为人称道。元代诗人房论诗绝句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做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这首诗论本身就颇具平淡美。

禅宗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体验之美、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审美趣味是禅宗主体或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种美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爱好。禅宗把平淡作为一种特有的美学价值。平淡美恰恰是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和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佛理禅意的存在感受。在禅宗平淡美学的影响下,许多艺术家也把平淡美作为重要的审美范畴,追求淡中有味、平中蕴奇的创作理念。

北宋画家、理论家郭熙的《山水训》中说:“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从一个画家的视角借用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景色。春天的山是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夏天的山是鲜美的翠绿,秋天的山是明净的如同美人的面妆,冬天的山惨淡无色就好象睡着了没精神。春山鸟语花香、妖艳妩媚,夏山葱葱郁郁、苍苍翠翠,两者可归于华丽美。秋山气韵幽幽、空灵明净,冬山旷达邈然、沉静健稳,两者可归于平淡美。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拿西湖来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的。苏轼说西施平淡的装束也美,浓丽的粉黛也美,把西施的美写绝了,同时也把西湖的美写绝了。

二、 平淡美的表现形式

为了体现平淡美,在摄影选择景物时,一方面选景尚古尚自然,那些充满现代风格的景物距离平淡美的境界很远,钢筋水泥和灯红酒绿营造的只能是一派喧哗和躁动;另一方面,要舍大求小,并非所有自然景物都具备平淡味,大山大河多数呈现的是恢弘和壮美。只有小桥流水、斜风细雨才是平淡境界最钟情的景物。那些平常不引人注意的小景色、小物件,经过创造者的点化,会散发着耐人寻味的平淡美。平淡美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平中见奇。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多如牛毛,这平凡之中却孕育着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才能的艺术家会独具慧眼,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事物,能够通过平凡的事物提炼出和表现出不平凡的或神奇的东西来。

在平中见奇的创作中,艺术家们往往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刻的不寻常的社会内容,而又以貌似平淡无奇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既没有重大的事件和巨大的场面,也不追求紧张曲折的故事或奇特引人的情节,其中充满了妙趣组合的细节描绘,朴实的象生活本身一样,一点也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但作品却具有一股内在的神奇的动人的力量。如摄影家华仲明的作品《白鹭》。画面背景是一片紫红色,主体是暮归的白鹭和淡黄颜色的夕阳重叠在一起。对摄影家来说,拍摄白鹭暮归是很普通很常见的题材和事情,但当看似平淡的白鹭和夕阳重叠在一起,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正在飞翔的漂亮的白鹭象被罩上一个美丽的光环,加上色彩变幻的背景的衬托,作品如诗如幻,让人浮想联翩。如唐代钱选写白鹭的诗句,“忽背夕阳飞,乘兴清风远”;元代吴师道写白鹭的诗句,“白鹭秋日至,青映暮天飞”;就是颇具浪漫色彩的诗仙李白的“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的名句,也没有想象到如照片《白鹭》那样具有平淡美和神秘美的构思。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被蜜蜂螫痛过以至于每见蜜蜂总不怎么舒服来下笔,写到作者到广东从化温泉吃了鲜荔枝蜜,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因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当游历了蜜蜂王国,仔细观察了蜜蜂整日忙碌的生活情景,详尽地探询了蜜蜂的生活习性,从讨厌蜜蜂变成喜欢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文章从寻常事情开头接着平淡的叙述,却写出了奇妙的结尾。

在诗歌的海洋中,有一种呈现着平中见奇风格的蓄势诗。它在行文上有鲜明的特色:诗的前一部分语言平白如话,甚至不像是诗歌的语言;而后一部分却在前一部分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异峰突起,化腐朽为神奇,卒章显志,给人以极强的审美享受。宋代司马光的《登山》即可作为这类诗的典范,全诗如下:“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只是写了自己低着头十分吃力地爬山的情态,应该说是极平常的诗句,但是到后两句突然一转,境界顿然开阔,显得极有气魄,乾坤尽在手掌当中,五湖四海只在我这一望当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前两句笨拙之至,而后两句使全诗升华,读来平中出奇,跌宕起伏,意境恢弘。此类诗正因为有了前面的平,才能够衬托出后面的奇,平中转奇,使后面的奇显得更奇,使极为平常的诗句焕发出耀人的光彩,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

新闻摄影记者史家民在回答日常新闻摄影报道平中见奇的关键是什么时,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另外,从摄影的纯技术角度来讲,要经常变换一些更适合表现形象的镜头或者采用一个新的角度,想方设法避免拍摄一些老套照片,尽可能的给你和你的读者带回一张从前从没有见到过的照片。”

(二)淡中有情。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蕴含在平淡的景物或朴素的语言里,是富有情味的,所以具有平淡美的艺术品是淡而有情淡而有味的。如顺天人的作品《通向春天的路》,画面是夕阳西下,只有几片似火的晚霞;村头的大树下,暮归的老农和牛。劳作了一天,牛累了,人也累了,何况又是一个老农。但他舍不得再劳累自己心爱的牛了,自己挎着播种的种子,肩扛着很重的耕地的犁,脚步沉重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但他的心里很轻松,他盘算的是秋天的收获。牛一点也没有负重,轻松的走在前面,而且缰绳也缠绕在牛的脖子,看来是老牛识途,看来这样的暮归已习以为常了。老农与牛在图片上所占篇幅很小,但老农对牛的情感却非常浓厚。作品看似平淡,细品则情意深长。

有人邀请明代才子祝枝山为自己珍藏的一幅古画题诗。他看那古画:萧索的古渡,参差的垂杨柳,待发的解缆商船,还有一位忧伤的送客少女……一幅离愁别绪相送图。祝枝山的题诗为:“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树!树!树!树!系不得郎舟住。”诗歌表达了少女对心爱的人将要分离时的心情。前四句指物辨向,极其平淡。后两句语意陡转,别开生面,情真意切,写出了少女依依惜别的情感。她留不住将要乘舟离去的心爱的人,只得把希望寄托给眼前的拴船的大树了。诗歌非常平淡,但其中的情很深、爱很浓。

记得有一首山西民歌:“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刮起个东风水流西,看见人家想起你。”民歌说的是一种任性的、没商量的爱情。纵然山在水在人家都在,可是你不在,当你不在,这所有的“在”都失去了意义,偌大的这个世界,只有孤孤单单的自己和默默的对他的思念。民歌平白质朴,又情深意浓。

当代诗人艾青追求诗的平淡朴素,追求语言的口语化。他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作流畅浅易,语言质朴平淡,但这浅易、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感情,撼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艺术作品中要体现出淡中有情,必须是作者要有情,是作者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到平淡的景物上,使情与景物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当代摄影家梅生在题为《摄影的情感表达》的讲座中说:“摄影不仅是技术和器材的载体,也是摄影家的文化和情感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基于个人拍摄的一种感悟,一个摄影家对于中国历史,对于人文文化,对于个人情感,对于精神升华上的一种表现的形式。”他说:“一个摄影家你心里有了情了,你的情才能在你的眼睛所看到这些题材。就是我们经常讲,美学上讲的叫做客观物象,就是它跟你相互分离的,在自然界当中单独存在的一个物体,这个物体本来跟你、跟摄影家,本身它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为什么你的眼睛就看到它了,因为此时此刻,你心有所感,情动于衷,眼睛自然而然就注意到某一类的题材,而这时候你再去表现这样的题材,这个已经不是你要用相机去把它很好地描述下来了,而是你借这个题材来说摄影家自己的心里话,你的心里话有了倾诉的地方,有了倾诉的寄托,那么这个作品它能不感动人吗?所以这是我要说的,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摄影家,首先他自己要有情,你自己没有情那么你的作品肯定就没有情,你自己都不感动,你怎么去感动别人。”

(三)淡中有理。平淡的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考。我国古代的诗歌,讲究诗言志,讲究寄托,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寄寓自己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对精神理想的追求,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事、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

在东晋陶渊明平淡的田园诗中,有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们庭院荒芜重返旧草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他以诗人的情怀和睿智,善于能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这些寻常平淡的景物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将情、景、事、理浑融一起,发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如他的诗《乙酉岁九月九日》中的后八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前四句直接阐述万物变化连续不断,人生不可能逃避辛劳,从古到今有生必有死;而后四句是诗人的情怀,对万物变化、人生苦短看得淡定超然,乐在酒中,管他千年以后将会怎样,且自唱怀,歌唱今朝,虽是重九暮秋伤时悲逝,却也洒脱依然。诗人在讲述自然与人的关系中,也渗透着生命的哲理:人应该顺应自然,一切委之自然。在陶渊明诸多哲理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索其中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充满着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