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课件十篇

时间:2023-03-19 08: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律长征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律长征课件

七律长征课件篇1

一、 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的密度,丰富学生语文信息的容量

【课堂回放一(教学开始环节)】

教师多媒体出示《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读一读。

【给力一】

教师运用多媒体为教学《七律・长征》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背景资料,将课文内容还原到当时具体的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此处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大大丰富了语文信息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二、 利用多媒体还原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课堂回放二(教学中间环节)】

1. 播放《飞夺泸定桥》的影视片段。

2. 看后师生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中把“逶迤”的五岭说成“细浪”,把“磅礴”的乌蒙说成“泥丸”,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

3.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给力二】

《七律・长征》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难。在【课堂回放二】中,教师截取了《飞夺泸定桥》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学生看到泸定桥只剩13根光滑的铁索,桥下大渡河水的湍急,明白了夺取胜利难上加难;更让学生揪心的是无数的红军为这场战斗的胜利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么的惊险悲壮呀。该处多媒体影像的形声结合,有效地突破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暖与寒”,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地影射了当时红军的心理活动:“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学生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寒”的艰难与艰险,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染。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巧妙地再现课文情景,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崇敬之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彩;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使学生们在浓厚的感彩的氛围中,真正感知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红军当时的生活状况,收到其他方法所无法企及的良好效果。

三、 利用多媒体拓展课堂外延,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课堂回放三(教学结束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拓展阅读。学生点击《七律・长征》专题网页,完成两件事:一是了解更多的长征故事,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丰碑》《倔强的小红军》;二是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完成课堂巩固练习。

《七律・长征》向我们展示了五幅“长征图”:腾越______________,急跨______________,巧渡______________,飞夺______________,喜踏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全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开头作为总起,其中“______________”一词概括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这种态度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力三】

《七律・长征》远离学生生活,学生要真切地理解、感受课文内容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平台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拓展了语文课堂的外延,让语文从课本走向了生活。在【课堂回放三】中,教师将事先搜集好的有关的诗词、人物资料、红军长征故事、图片资料等放在专题网页和学习平台上,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拓展学习。学生在专题网页上阅读时,能自主、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同时学生在巩固时还能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复习。既可以复习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浏览课件中其他的相关内容;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性发展的需要。多媒体的运用,有效地拓展了语文课堂的外延,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七律长征课件篇2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实施单元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精心设计整体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四个一”。

语文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思路,努力做到“四个一”:依托一个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一套教材,熟悉一册课本,明确一个单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其理念和标准,了解整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体系特点,熟悉当前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意图,明确当前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时序、过程设计等。

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参考每单元之前的“单元教材支配表”。此表提要式分条列出本单元读、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等的主要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建议和精、略读课文安排建议。当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如笔者在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亲近文学”单元的教学时,将开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放到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教授,并作了略读处理。因为,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小,对文学没有太多直观认识。而《为你打开一扇门》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等的论述又比较抽象。如果按部就班,首先教授此文的话,非但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还会打击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信心。为此,我先安排了浅显易懂的《繁星》,生动曲折的《安恩和奶牛》,优美流畅、富有哲理的《冰心诗四首》,再安排了简短有趣的《古代寓言二则》,散文、小说、诗歌、寓言,体裁多样。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赵丽宏对文学的阐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二、有效开展比较教学,多角度、多层面“求同求异”。

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按照主题来合成单元。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既有共同的主题,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因此,实施单元教学可以常用比较教学法。有效开展比较教学的方法可概括为“求同求异”,通过对语言材料全面深入地比较和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理解鉴赏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聚合性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七律 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长征>节选》),若从求同的角度看,它们有很多共性。首先,题材都与“长征”有关,记述了长征途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次,表达方式方面,都采用了叙事和描写,多少不同而已。最后,五篇课文的主题,都表现了红军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展现了红军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有共性,某些教学环节的要求、处理可以相同或相似。如:朗读基调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若从求异的角度看,它们各有个性。首先,五篇文章体裁不同。律诗、歌词、回忆录、小说、电视剧本,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体特点,把握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一般方法。其次,从描写角度来看,前三篇描写景物较多,后两篇描写人物较多。教师可将各篇文章中的描写性语句找出,然后比较差异,并探寻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主题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七律・长征》侧重表现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组歌>两首》侧重表现用兵如神和红军战士的革命理想;《老山界》侧重表现红军优良革命传统;《草》侧重表现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长征>节选》侧重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可指点学生通过体会细节,品读关键语句来把握差异。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律长征课件篇3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设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商品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药材产地、采制、商品特征、化学成分、质量要求、鉴别与检查、性味功能和用法用量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指出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中药商品学的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但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是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的,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因此,我们还应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通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是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目标,中药商品学教学中总论内容的教学尤为重要。张贵君教授主编的《中药商品学》教材中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中药商品学的概念、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中药商品的包装贮藏和中药商品的特征鉴定。如在总论的中药商品特征鉴定的学习中,将掌握中药商品特征的主要内容设为知识目标,通过知识学习要求学生总结中药商品特征的描述方法,进而将此方法应用于中药商品的等级区分,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各论内容,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商品学总论中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药材市场实践和饮片厂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暂时不能解决,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寻找新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提出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环节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设置冲突,温故知新

中药商品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运用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这与中国传统的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在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将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商品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受课时的限制,一般在本次课结束提出下节课需要复习的内容,由学生课后自行复习。需要强调的是,在“温故”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将不同规格等级的三七样品及部分伪品给学生,让其辨认分等级。学生利用药用植物学知识知道正品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茎;利用中药化学知识了解到三七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利用中药学知识知道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利用中药鉴定学知识知道三七的鉴别特征。但利用已有知识还无法辨别三七头子、剪口、筋条的商品特征,对于三七的市场行情也不熟悉,也不知道三七不同商品等级是否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差别,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对三七如此分等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对不同三七商品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学成分的区别,利用中药鉴定学知识对不同三七商品进行鉴别特征描述等。但应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自然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的确有帮助作用,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3.2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这与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不谋而合,都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在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在中药商品学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提前将本节课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让每个学习小组制作自学课件,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药材标本,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件展示和讲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引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应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而应以普通组员的身份参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努力营造平等、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给予鼓励,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如有的小组中个别学生总是很少发言,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就应注意观察,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整个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始终把握好学习目标,做好引导,切不可离题,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3.3归纳总结,构建新知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管教师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当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学生对不同商品规格三七的商品特征描述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性状鉴别方法,通过观察标本、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自我构建的新知识。通过资料查找、与师生的讨论,掌握了三七不同商品规格的价格,明确了以质论价的意义。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了新知识。学生在展示制作的自学课件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对课前设置的认知冲突进行梳理,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示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如对于三七分等级的依据,还能应用于哪些根及根茎类药物?含有皂苷的药物还有哪些?如何控制其质量?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七律长征课件篇4

《走近法律》学案

一、知识导航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规则的重要性规矩的含义

2、调节人们行为的规则有哪些(①~③)?各自含义是什么?

3、法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4、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1)规范/约束作用

(2)保护作用

二、考试重点

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与其他一些规则相比,法律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或者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三、自主检测

1、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公民行为底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公民基本素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格的现代公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_______,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________。

接下来是现在用的活动单

《走近法律》活动单

一、学习目标:略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学生活动1:阅读顺口溜“我好烦恼”,小组讨论

生活中,好无聊,太多太多的“规矩”,实在使我“烦恼”。你看:

早晨上学带胸卡,晚上按时要回家。见了老师有礼貌,上课不能有迟到。

课上不让睡会觉,课下不让胡乱跑。自修不能高声叫,考场严禁带小抄。

买饭必须要排队,打架斗殴更不许。说话还要讲文明,办事还要讲诚信。

在家还要听父母,走路还看红绿灯。一旦触犯国之法,失足便酿千古恨。

各种规矩数不清,使我天天不开心。

思考:你有这些烦恼吗?假如没有这些规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学生活动2:看图片思考(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思考:上述行为中分别受到什么规则的约束?

【活动二】 知道法律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第六次修正,由主席签署第五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的。

材料二:据《扬子晚报》2009年1月2日报道:江苏如皋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单定方受贿案,经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判决,以判处单定方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一比: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法律具有哪些特征?

(2)找一找:法律的特征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三】 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学生活动1: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阅历进行判断连线(先独立完成,后小组校对)

《森林法》

杀人抢劫《刑法》

乱砍滥伐《大气污染防治法》

超标排放废气《国家法》

父母让子女辍学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工地施工,影响市民休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高价卖假冒伪劣产品《劳动法》

国家法定假日期间让工人加班《九年义务教育法》

(1)连线题反映了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2)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2:法律如药(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有位国王一边为受伤的儿子包扎伤口,一边规劝说:“皇儿啊,只要扎上这条绷带,任你随便玩耍、跑跳,伤口都不会痛,可一旦解去绷带,伤口就会恶化!”

(1)国王的话反映了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2)对于法律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态度?

【活动四】自主检测(内容略)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孰优孰劣,无需我赘言,哪怕就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明白。第一种学案简单枯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一堂课下来也许学生能把教材知识掌握个七不离八,但离开课堂,行为上和思想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以前违纪的仍然违纪,以前有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的仍旧照犯,思想上不会有多大的触动,行为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而活动单导学做到了尊重学生,考虑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在课堂上得到什么对他们来说是真正重要的。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生命在成长,思想在抽枝发芽,心灵得到净化,可以说身心舒展。

当活动单导学模式日渐应手后,说得夸张点,有时在课堂上我能明显地感觉的学生情感的升华,态度的转变,甚至价值观的生成。课堂上学生的眼神,学生的表情,学生的发言无一不在告诉我,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变化,他们在成长。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关于学生在成长,可以说的实在太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能力,动口能力,组织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都在提高;“学习机器”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书本世界进入到生活世界;身心得到解放,既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还要动脑、动心;…

七律长征课件篇5

创境激趣就是能够使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课堂教学环节。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新的起点上憧憬未来。七年级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自然也就强调了“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一主题,力图通过生动、有趣、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关爱、自尊、自强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认为,创境激趣环节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在充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七年级思想品德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对关于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教学环节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思品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有身心的抚慰,密友般的善意的开导,还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因此,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激发学习本课程兴趣的同时,也感知其他学科的知识奥妙,产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就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植物的生长历程复述,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命表征图片,在诱导学生思品课程内容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其次,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的表现形式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

七年级学生刚刚走进初中生活,会有许多的欣喜,也有许多的胆怯。在思品课堂上的创境激趣环节采用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辩论赛、演唱主题歌曲、小游戏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陌生感、恐惧感,并让有一定特长的学生能够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小平台,既诱发了学习思品课程的兴趣,也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加强同学之间沟通和了解,将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和共同的进步。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就可以通过请学生展示出自己的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愉快地导入新课程的同时,也让学生展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长。

第三,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可以让学生争做主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让学生掌有主动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创境激趣环节的内容,准备该环节所需的资料、图片等,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开展小组的创境激趣环节内容、形式等的竞赛活动,每个小组还可以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竞争意识,也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的第二个框题《享受学习》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可以开展“学习是苦多”与“学习是乐多”的以小组为单位的辩论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最后,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要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七律长征课件篇6

(《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租二石、绢二丈只是授田百亩应纳之底额,然授必不足,故须参合各户享有动产多少而高下之”。文中举《通典》卷6《赋税》(下)天宝中年天下计帐数额中江南折布条原注为证:

大约八等以下户计之,八等折租,每丁三端一丈,九等则二端二丈,今通以三端为率。

韩国磐先生除用这条材料外,又举敦煌唐户籍残卷为证,他在《隋唐的均田制度》一书中认为:“虽规定一丁租二石,绢二丈等,但这只是一般的标准,实际上可按户等高下而有增减的。且今所见敦煌户籍残卷,在户下不但注明课户不课户,且注明下中户或下下户。如平康乡先天二年籍‘户主王行智’下,注明为‘下中户,课户见输’。又如天宝六载户籍‘户主曹思礼’下,注明‘下中户空,课户见不输’。这正是为了受田有多寡,动产有多少,因而按户等高低可以升降所负担的赋役。”(《隋唐的均田制度》,第72页。)

但是,这两条材料,却不足以证明岑韩两先生的论点。

关于折布代租的规定,首先从《通典》上下文看:

其庸调租等,约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余万丁,庸调输绢约七百四十余万匹(每丁计两匹),绵则百八十五万余屯(每丁三两,六两为屯,则两丁合为一屯),租粟则七百四十余万石(每丁两石)。约出布郡县计四百五十余万丁,庸调输布约千三十五万余端(每丁两端一丈五尺,十丁则二十三端也),其租约百九十余万丁江南郡县折纳布约五百七十余万端(大约八等以下户计之,八等折租,每丁三端一丈,九等则二端二丈,今通以三端为率)。二百六十余万丁,江北郡县纳粟约五百二十余万石。

可知除江南郡县依户等纳布折租外,全国其他大部分郡县的租庸调,仍按每丁租粟二石,调绢二丈,力役二十日折绢六丈计算(连调绢每丁共八丈,唐制四丈为匹,八丈即两匹),布依比例增加)(每丁调布二丈五尺,力役二十日,每日折布三尺七寸五分,二十日共为七丈五尺,连调布每丁共应输布十丈,即两端(每端五丈)。但《通典》此处作“每丁两端一丈五尺”,当别有故,但非据户等高下征取,则可肯定。),并非依户等高下而有所变通。至于江南郡县,也只有纳布代租是参考了户等,庸调负担则仍是不按户等,按丁统一计算。由此可见,这种依户等纳布代租,只是适应江南地区特殊情况的一种规定,并没有在全国普遍施行。

其次,这种江南郡县折布代租的规定亦非实行于整个唐前期。吐鲁番曾发现过唐代武则天时期江南所纳的代租之布。(斯坦因:《中亚腹地考古》,卷2,第1044页,附录一。卷3,插图127,“阿斯塔那墓葬中裹尸布上的中国字”。)但唐政府正式公布江南纳布代租的命令,却是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的事。《通典》卷6《赋税》下云:

(开元)二十五年定令:……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

在这以前,江南郡县纳租并非全是折布,恐怕还是以米居多。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卷8“上军国机要事”云:

即自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云:

(开元十五年)秋,……河北饥,转江淮之南租米百万石以赈给之。

《通典》卷10《漕运》载开元二十一年裴耀卿奏云:

请于河口置一仓,纳江南租米。

都是证明。又从《旧唐书》卷48《食货志》“(天宝初)韦坚……请于江淮转运租米”的记载看来,即在开元二十五年定令之后,江南地区可能仍有纳米之事。由此可见,这种纳布代租的规定,充其量只是在玄宗中期以后才普遍行于江南地区的一种特殊规定。其折租时何以考虑到户等,需要另行研究。但不管怎样,这种规定绝非均田制度下普遍、长期的规定,不能用来证明唐前期农民的租调负担普遍可按户等高下而有所变通。

至于韩先生所引敦煌唐代户籍残卷的材料,细分析一下,也可知并不能证明按户等高低升降受田农民所纳租赋。我所见的唐代户籍残卷中,有“课户见输”及“课户见不输”记载的一共有22户(除大历四年籍(斯•514)系摘自伦敦博物馆敦煌卷子显微胶片外,其他材料均系从仁井田?《唐宋法律文书之研究》,王井是博《敦煌户籍残简》,《再读敦煌户籍残卷》,《食货》第四卷第五期《唐户籍丛辑》,池田温《关于敦煌发见的大历四年户籍残卷》(《东洋学报》第四十卷第二、三号)等书刊论文中转引。),这22户情况列表如表一、表二(见569—570页表)。

从表一、表二里可以看到,“课户见不输”与“课户见输”两类人户,各方面条件是差不多的,输与不输和户等的高低并无关系。

第一,从户等高低来看,“课户见不输”各户可知户等的四户中,下中户及下下户各二,“课户见输”各户可知户等的十四户中,下中户四,下下户十,下下户占的比重反而更大。照韩先生的说法,户等低的应当有更多的机会减免所应负担的赋税,可是这里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可见韩先生的假说不易成立。

第二,从各户劳动力与占有土地情况来看,“课户见输”与“课户见不输”各户之间的差别也是细微的,看不出与赋税之输与不输有什么关系。现将已知人口确数与土地确数的“课户见输”与“课户见不输”各户(前者五户,后者十一户)的情况列表比较(见570页表三)。

另外依常情,既然规定纳课,如依户等高下变动,只有少输的情况而绝无不输之理,因此,课户不输的原因,恐怕不会是因为户等有高下而变通缴纳数量的结果。从下列的“课户见不输”与“课户见输”各户的情况表看来,课户输与不输的区别似乎是在二者身份之不同,见输各户中大部分均为白丁,而见不输各户中,绝大部分均有勋荫及军职,仅有一户白丁,亦可能因其从征而免去课役。这个问题还须要进一步探讨,但唐代户籍残卷中“课户见不输”与“课户见输”的区分,不能用来证明韩先生的论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与岑韩二先生的见解相反,我们却能从唐代文献中找到许多不计户等而以丁为单位征取租调的记载,前引《通典》卷6天宝中天下计账数,就是一例。至于最重要的证据,还是唐代户籍残卷中开元九年后王万寿的户籍:

户主 王万寿 年伍拾壹岁 白丁

神龙元年全家没落,开元九年账后奉其年九月九日格行上浅落放之。

下中户 课户见输

女 尚 品 年贰拾壹岁 中女

计租二石

一拾亩永(业)

壹拾亩已受

王万寿是下中户,即八等户,只有40亩,在敦煌是属于占有土地较少的人家,又曾于神龙元年全家没落,照岑韩二先生的说法,其租赋负担应当依户等而降低了。但实际上他却仍需按规定数额纳租,这就足以说明唐代农民缴纳的租赋数量是不因户等高低而变通的。

然而,户等的高低却确与人民负担轻重有关,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第一,作为征取户税的标准。这点史文很清楚,不必多谈。

第二,曾一度作为地税即义仓粟米征取的标准。《隋书》卷24《食货志》载:

(开皇)十六年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这一规定到贞观初年改为垦田亩纳二升(《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到高宗时又有变动,《通典》卷12《食货》12《轻重》:

高宗永徽二年九月颁新格:义仓据地取税,实是劳烦,宜令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

开元时又变了,《通典》同卷载:

开元二十五年定式: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据所种田亩别税粟二升,以为义仓。其商贾户若无田及不足者,上上户税五石,上中以下递减各有差。

第三,作为授田先后的标准。《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里正授田课农桑》条疏议云:

依田令:……授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多后少,先贫后富。

即贫下之户可优先授田。从下面这些唐政府将职田、官田及检括来的豪强占田优先分配给贫下户的记载看来,可知这一规定是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执行过的。

《旧唐书》卷58《长孙顺德传》载:

(贞观中顺德)拜泽州刺史。……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

《唐大诏令集》卷110睿宗《诫励风俗敕》:

寺观广占田地及水碾?,侵损百姓,宜令本州长官检括依令式以外,及官人百姓将庄田宅舍布施者,在京并令司农即收,外州给贫下课户。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开元)十年正月戊申,内外官职田除公廨田园外,并官收给还逃户及贫下户欠丁田。

《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丁丑制:……京兆府界内应杂开稻田,并宜散给贫者及逃还百姓,以为永业。

第四,作为正役与杂徭负担先后的标准。《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差科赋役违法》条疏议云:

依令:凡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

这一规定,从下面各条记载看来,当时也是实际执行了的。如《册府元龟》卷486《邦计部》《户籍》云:

万岁通天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敕:天下百姓父母另外断别籍者,所折之户等第并须与本户同,不得降下。其应入役者,共计本户丁中,用为等级,不得以折生蠲免。其差科各从折户只承,勿容递相影护。

(天宝)四载三月敕:……比来未全定户,今已经数载,产业或成,适可因兹平于赋税。……复定之后,明立簿书,每有差科,先从高等。

此外,高户还往往有特殊任务,如替官府放债(《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先是高户捉官本钱,乙卯,御史大夫李朝隐秦请薄税百姓一年租钱充,依旧高户及典正等捉,随月收利供官人税钱。”《新唐书》卷55《食货志》亦有记载。)、管驿(《新唐书》卷50《兵志》:“(开元)九年又诏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定户复缘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蓄马,故骑射之士灭曩时。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蓄十马已下,免帖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新唐书》卷123《李峤传》:“又重赂贵近,补府若史,移没籍产,以州县甲等,更为下户,当道城镇,至无捉驿者。”)、充当租庸脚士(《新唐书》卷134《王珙传》:“又取诸郡高户为租庸脚士。”)等等。

第五,作为蠲免赋役的标准。这类记载很多,举几条为例。《册府元龟》卷490《邦计部》《蠲复》云:

(高宗)永隆元年正月己亥,诏雍岐华同四州六等以下户,宜免两年地税。

(开元)十一年,……诏太原府境内百姓宜给复一年,九等户给复三年,元从家给复五年。

开元二十二年诏:……其今年租八等已下,特宜放免。

第六,作为赈贷标准。如《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载:

(开元)二十年二月辛卯制曰:……如闻贫下之人,农桑之际,多阙粮种,……自今已后,天下诸州,每置农桑令,诸县审责贫户应粮及种子,据其口粮贷义仓,至秋熟后,照数征纳。

三月诏曰:……河南数州,致滋水损,……令户部侍郎张敬舆宣慰简复。如?FDAA?有损贫下不支济百姓,量事赈给。

第七,户等高低还与服兵役有关。府兵固无待言,?FDFE?骑亦然。《新唐书》卷50《兵志》云:

七律长征课件篇7

1.立体阅读,补充背景资料

革命类题材课文所述故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足量的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类课文的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深入学习文本。《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这首诗的内涵无疑是有难度的。鉴于此,课前我请孩子们搜集了“长征”相关资料,观看了电视剧《长征》,初步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缩短了“长征”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

2.创设情境,介入媒体资源

建构主义教学原理认为:学习是情境的。作为远离学生活动经验的革命类题材课文的教学,更需要我们提供这种情境。当文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超乎学生想象时,我们应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音乐、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教学《七律・长征》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我用课件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让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的整个行军的线路、方向以及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同样,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为学生出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电影视频。轰隆的炮火声,浴血奋战的红军,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再来品读体会“暖”和“寒”用词的精妙,学生立刻便有了顿悟。

3.拓展资料,传承英雄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例子”,作为精心挑选的文体材料,其本身具有典型性,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载体。阅读革命英雄题材的文章,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是现在的学生无法真正体会的;革命英雄的舍生取义,也是学生们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缩小其中的距离,对一些历史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唯有了解历史,知晓过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英雄的行为,才能感同身受,在内心深处产生向善的力量,促进其价值观的重组和建立。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了《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红军过草地的系列文章,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细读文本,挖掘内心体验

在教学革命类题材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品味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挖掘真实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学习革命英雄题材文章,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故事来读,必须引领学生深入语言文字的深处,细细咀嚼品味语文背后的丰富内涵。教师只有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课文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枪声响了。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面对着死去的大黑骡子,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你会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学生紧接着省略号,为写一段真情告白。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相信学生会对的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有更深刻的体会。

5.提取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七律长征课件篇8

播放《七律・长征》视频歌曲。

教师:听着这首熟悉的《七律・长征》,红军长征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仿佛历历在目。今天就让我们重走长征路,一起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长征的历史背景。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有哪两个特点?

生:“远”、“难”。

师: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无数个艰难险阻,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远征呢?请同学们阅读59页大字第一段和小字部分内容。

学生自读教材第一节,思考并解决问题。

(幻灯片打出)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漫漫征途――重走长征路。

师: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了解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点击观看长征动态示意图)。

以问题带动学生学习,教师引导:

问题1: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

多媒体展示: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继续点击长征动态示意图:四道封锁线。

问题2:长征中,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处于了危急关头?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渡过的?

师:早已获悉红军前往湘西的战略意图,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部队该何去何从?(多媒体显示党内两种意见: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则建议改道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你支持谁?(学生肯定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重镇遵义,在这里召开了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

问题3:请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历史意义各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教师提问: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提示学生从三方面思考:①危急关头;②生死攸关;③正确抉择。

师: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一反以往的被动局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问题4:红军长征中两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红军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什么?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什么事件之后?

教师强调:四度赤水,声东击西,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最能体现运动战的军事思想。

多媒体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师:长征途中,红军不仅战胜了强大的军队,还经历了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引出过雪山、草地)。

问题5:红军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的时间、地点、部队各是什么?

问题6:红军长征胜利的时间、地点、标志、历史意义是什么?

最后总放一遍长征路线:

1934年10月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围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3.图说长征难。“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红军长征过程中会有哪些方面的困难?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说出答案:①敌人的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③缺少粮食给养;④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4.红军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从失败走向胜利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长征胜利的原因。

幻灯片展示长征胜利的原因:①的正确领导;②红军将士的英勇战斗;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5.“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展示:长征胜利的意义。

6.思考。红军的长征已成为历史,我们今天学习红军长征,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弘扬长征精神。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7.畅所欲言。大渡河水仍在不停地咆哮,泸定桥的铁索还在悠悠摇荡,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有人说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8.最后教师将这节课升华。人生也好比长征,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突围,我们要心怀自己的梦想,勇敢、坚韧地走下去……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走好我们人生的长征之路。

9.学生活动:模拟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

学生画长征示意图简图,教师多媒体展示。

10.课堂小结。

七律长征课件篇9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回顾党的光荣历史,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激励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使命、奋发进取,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在全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纪念建党96周年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和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二、活动安排

1、开展“党课进基层”活动。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到联系帮扶村或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党支部讲党课;定点扶贫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结对共建村(社区)联合党总支第一书记,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第一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员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一线党支部讲党课;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所在党总支(支部)讲党课。“党课进基层”活动从6月中旬开始,于“七一”前后结束。

2、表彰一批先进典型。“七一”期间表彰一批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服务等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要着重推荐在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及其他中心工作推进中起到带动示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3、开展党规知识测试竞赛活动。“七一”前,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组织开展党规知识测试、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学习党规的热情,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教育党员增强“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4、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七一”期间,各基层党组织要采取学党史、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党员电教片、向廖俊波同志等先进典型学习等方式,加深党员对党史的了解,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每个党支部要确定一个党员活动主题、于6月23日前将活动方案报镇农组办。

5、开展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各基层党支部要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有关制度,于“七一”前后开展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切实提高党内组织生活质量。会议记录和图片报镇农组办。

6、开展走访慰问帮困活动。“七一”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群众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组织党员积极投身全县脱贫攻坚“政策再学习再宣传,政策再落实”质量提升月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

7、开展微征文活动。6月中旬至7月15日前,各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党员积极参加县开展的“入党那一天”主题微征文活动,教育党员不忘初心、增强党性、尽责有为。

8、开展一次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邀请县、镇直机关党组织到结对村、扶贫村党组织开展一次共建活动。采取组织联建、党员联心、活动联办等方式,送去一次温暖、辅导一次党课、联办一次活动、帮办一件实事,切实提高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实效。

三、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把纪念建党96周年系列活动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人,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2、自选动作,创新载体。各党组织要结合实际,自选动作,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节日气氛,切实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会议、微信、公开栏和标语等形式,营造隆重热烈的氛围,及时总结系列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结束后,各党组织要将活动开展情况于7月5日前上报镇组织办公室。

七律长征课件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新颖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趣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我对教过我的历史老师的观察,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活动激趣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历史课外活动,如各种类型的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历史遗址或革命纪念馆,搜集历史题材的邮票,观看历史电影、电视。这些都能让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其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 故事激趣法。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上具有文字生动、内容具体和故事性强的特点。在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中日黄海大战”时,就可采用此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插入一些与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直观激趣法。在教学中,选择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文中有许多历史地图、事件插图和人物插图。教师可以将其放大,制成教学挂图或黑板图,指导学生边看图边听讲。把历史事件图和历史人物图像绘制成幻灯片进行放映,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有些课文的教材中,教师还可以设计结构生动有趣的板书,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 设境激趣法。在教学中,教学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如在讲“九.一八”事件时,可以让学生听《松花江上》歌曲;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可以要求学生朗诵在小学学过的的《七律.长征》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用直观性言语进行描绘,创设情境。

五、 设疑引趣法。在教学中,古人云:“读书须有疑”。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设置疑难应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轻易解决问题,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且经过努力,解决了疑难,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向学生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中华民族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只有和平解决内部问题,才有可能形成一致对外的局面。

六、 探究激趣法。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历史教学尤其是活动探究课中引导他们形成初步的研究历史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验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