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30 20:28:58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的故事篇1

张旭是唐代着名的书法家。

有一年,酷爱练字的颜真卿弃官投到张旭门下学习书法。他原以为在名师的门下学习,很快就能够掌握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告诉他练字的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张旭喝上点酒后,就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去看戏,回到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让颜真卿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间,过了几个月。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十分着急。他决定亲自向老师讨教。

有一次,张旭又兴冲冲地拿起了笔,颜真卿趁机走上前去,深施一礼,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

张旭抬起头看着颜真卿,关切地问道:“有事吗?”

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我想让老师传授给我书法秘诀。”

听了他的话,张旭又好气又好笑,但念颜真卿为人忠厚耿直,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学习书法,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为师不是多次给你讲过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还有所保留,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老师所说的这些道理我都已经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将字写好的秘方。学生弃官从师,就是为了这个,还望老师多多赐教。”

张旭听了,眉头紧皱,但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只有通过苦练,才能够写一手好字,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对于老师的开导,颜真卿仍认为是推托之词,于是双膝跪地,继续苦苦哀求。

张旭见这个学生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话,一心只想要秘诀,心中十分不快。为了能让他醒悟,他终于沉下脸来,厉声喝道:“你想要秘诀是吧?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凡是一心寻求什么诀窍,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是不会取得任何成就的。”

张旭说完,便挥毫写自己的字,不再理他了。

颜真卿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学习之道。之后他勤学苦练,潜心揣摩前辈笔法,从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象中领悟运笔的神韵,进步很快。后来他写的字端庄雄伟。

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着名的书法家。

读故事,悟道理

颜真卿的故事篇2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史;颜真卿;尚意书家;儒家文人;艺术批评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Praise, Criticism, and Indifference: The Cause of Literati's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Yanzhenqing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Feng-guo,LU Jin-guang

(School of Art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以文学创作经验为主体的“尚意”理论与欧阳修时的伦理标准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间文人的“自娱”由遮遮掩掩转变为大胆追求自我,高调显示自己的文采。对于颜真卿的评价,欧阳修的参照系是儒家,他从伦理标准上肯定了颜真卿;熙宁变法的失败以及北宋一系列党争的加剧使北宋文人对魏晋风度更加向往,以魏晋风尚做为书风境界高低的准绳一再强化,颜真卿方严敦厚的庙堂气与魏晋“二王”的潇洒飘逸具有明显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成为此时期书家评论颜真卿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段时期,对颜真卿的评价大体分为如下观点:尚意书家中的苏轼、黄庭坚、李之仪挺颜,米芾贬颜;正统儒家文人朱长文挺颜;而北宋皇室似乎对颜真卿的崛起持有冷眼旁观的超然态度,游离于这场浩浩荡荡的运动之外。

一、黄庭坚的挺颜言论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江西诗派的领导者,喜以禅评书。唐宋文人伪造的笔法传承体系把颜真卿与“二王”归于同一个谱系,这在理论上奠定了颜系“二王”出,不过在书风上的近似之处则无人提过,当时书家更加普遍的看法是,颜真卿与“二王”笔法虽出自一路而面貌各不相同。黄庭坚一反常态,高调挺颜,并认为颜真卿的书风与“二王”书风非常类似。在众多论述颜真卿的题跋中,他不厌其烦地解释颜字与王字如何相像:“予尝评颜鲁公书,体制百变,无不可人,真、行、草、隶,皆得右军父子笔势。”“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

在这两段评论中,黄庭坚至少陈述了两个意思:颜真卿的楷、行、草、隶各体笔势皆与“二王”相似,且书风具有“二王”的“超轶绝尘”;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书家很少,只有苏轼赞同他的意见,文中的“翰林苏公”正是大名鼎鼎的苏轼。黄庭坚的言论确实有点耸人听闻,用“超轶绝尘”来形容颜真卿,这在书法史上还是第一回。“超轶绝尘”来源于黄庭坚的“脱俗”的书法标准,此种形象与颜真卿“忠臣烈士”的儒家形象已经渐行渐远了。对于黄庭坚把颜真卿的书法与“二王”书法生硬地拉在一起,并认为二者有极其类似之处的突兀观点,不仅是现代人,就连北宋本朝的文人也难以苟同,所以黄庭坚才有“书家未必谓然”一句。黄庭坚挺颜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令笔者感兴趣的是,何以会出现黄庭坚如此观点呢?黄庭坚喜欢以禅喻书,其中一段话一直为黄庭坚的研究者再三引用:“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论书》)。评价颜真卿,黄庭坚也用类似方法。在论述一个观点时,黄庭坚没有给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论据,没有经过任何推理,甚至不屑于同其他人争论,直接引出自己所悟之处,至于与其观点相异者,黄庭坚可以用“不具此眼”以搪塞之。黄庭坚此种观点的出现,本身就是受禅宗影响的结果。黄氏将颜氏书风与“二王”书风相统一的做法,也暗示挺颜派在面对颜氏书风与魏晋“二王”书风差异时所面对的心理压力,用此种方法弥合颜氏与“二王”之间书风上的裂痕,既有几分倔强不驯,又暗含几分无奈,其具体效果因少有人认同而不免大打折扣。

二、苏轼的折衷

苏轼是北宋后期挺颜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正是苏轼在当时作为“文坛盟主”深厚的社会影响力,其褒颜之语才使得颜真卿在北宋的地位愈加稳固。从苏轼留下的众多题跋中,我们发现,他在对颜字风格评判上还是比较谨慎,其评价标准系统全面,其中不乏一些赞扬颜字“忠臣烈士”之气一类的题跋。不过颜真卿的庙堂气与魏晋“二王”的“脱俗”之间的差异,是苏轼不可能回避的事实。综合起来看,苏轼面对颜氏与“二王”在书风上的差异,具有两种不同态度,当然,这两种态度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应激作出的。苏轼在潜意识中一直比较颜氏与“二王”书风上的异同之处。从他的某些题跋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在寻找颜真卿与“二王”书风上的相似处,在这类题跋中,他尤其对颜氏行、草书着墨为多:“颜鲁公平生写帖,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题颜鲁公画赞》)在评价《东方朔画赞》时,他使用了“清雄”、“清远”一类用语,此处的“清”与苏轼“天工与清新”的“清”具有类似内涵。在此基础上,苏轼得出结论,颜真卿此帖“清远”的书风是源于对王羲之作品的临摹。这种少人为斧凿痕迹的创作、品评方式明显受到北宋道释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其文学创作标准的影响。

又:“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尤未免也。” (《题鲁公草书》)这是苏轼赞颂颜真卿手札的一段话。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于楷书的发达,而唐楷的成熟与碑刻有关,碑刻一般用于庄重的场合,故法度严谨,绝少个人的自由发挥;手札多是文人茶余饭后随意写成,故心情放松,运笔自然。唐人的手札一改唐碑的厚重,以生动自然的风格获得了北宋文人的赞赏。《与定襄郡王书草》是颜真卿为数不多的手札作品。吸引苏轼的,也正是它的自然生动。在描述这幅作品时,苏轼用了庄子“瓦注贤于黄金”的典故,这在以前对颜真卿书风的评论中是极少见到的。而苏轼“虽公犹未免也”一文向我们暗示出,苏轼内心还是认同颜氏与“二王”书风之间存在差别。梁培先先生在《从书斋走向神龛——北宋中后期的“颜真卿热”现象考辩》中提出苏轼有“神化”颜真卿的倾向,下面一段文字最有说服力:“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书唐氏六家书后》)诗歌的地位在文人心目中一直高高在上,苏轼将颜氏书法的成就与诗歌中杜甫的成就相提并论,本身的意义已非常重大,且提出“能事毕矣”的感慨,这种评价已经达到了苏轼挺颜的顶点。苏轼做为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他的金口玉言对当时的文人来说自然影响巨大。颜真卿在北宋的地位最终逐渐稳定下来。但是苏轼到底还是苏轼,在下一段话里,苏轼又一次将颜真卿雄厚宽博的书风与魏晋“二王”飘逸潇洒的书风摆在一起,并作出优劣判断:“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英纬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俱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研究颜真卿的学者必会面对苏轼的这段话,对其褒颜过后又贬颜的解读也各抒己见,各位方家的基本观点是苏轼在艺术标准评判上的弹性以及苏轼注重“化与通”,不为某家某派所牢笼的学习经历,使得苏轼在对书家评判上更加客观,对其优缺点有更准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将苏轼上述评语理解为苏轼对儒家的庄严敦厚与道释的超仪绝伦两种风格的价值判断时,上述两段评语应含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苏轼对颜氏为数不多的“贬低”应值得我们仔细解读。苏轼对颜真卿既褒又贬,其间的矛盾应被视为欧阳修强化书法评判的儒学标准与远离儒学、亲近道释之间矛盾的延续。在北宋苏轼时期的书法领域,道释的影响已渐渐占领上风,“意”、“韵”、“脱俗”等艺术标准的出现对颜真卿“端严尊重”类型的书风之地位造成了一定冲击,儒家标准开始逐渐面对道释标准的压力,其结果是书法品评出现儒道释三家杂糅的局面,此时期文人对颜氏评价更加复杂多样。苏轼此段话也让我们更精确地窥测出北宋文人心目中颜真卿的真实地位。虽然苏轼极力肯定颜真卿的实力不俗,且在题跋后不止一次地寻找其书法与“二王”书法上的类似之处,但是总体来看,二者的差距显而易见。“端严尊重”的庙堂气和“飘逸绝尘”的脱俗清雅到底何者为高呢?苏轼采取折衷策略,既肯定了颜真卿的成就,又指出魏晋“二王”的“萧散简远”乃是更高层次的修炼,后者也是苏轼向往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一边赞扬颜真卿,一边指出颜氏书法的不足之处,非苏轼一人如此,而是很多挺颜派文人的基本观点。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李之仪的观点也非常典型。他在仔细临摹了颜真卿的字帖后,发出如下感慨:“鲁公墨迹,传于今者,惟此数帖,予皆得而临之。后每见,每为之辗转肝膈间,以扣其佳处,竟不能仿佛,乃知古人用意精微,非今人所可到也。”(《跋鲁公帖》)李之仪将“传于今者”的几幅帖全部搜集来,且“为之辗转肝膈间”,可见对其喜爱程度非同一般。话锋一转,李之仪又将颜氏与魏晋“二王”做对比,拿来评判一番:“文词字画,入人易深,然于立身行己,了不相干;鲁公忠义,皎如星日,独以字画几至蒙昧。要之精于艺者,不可不谨也。”(《跋鲁公题记后》)李之仪是在何种情境下写下如上感受的,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其观点与上文第一段评论简直有天壤之别。李之仪清醒地将人品与书品分开,所评价者又是自己极为敬重之人,在北宋“书如其人”人格评判模式大行其道之时能做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这也说明李之仪具有自己清晰独立的判断,不会人云亦云:“鲁公以正书取重,然不见其行,亦不见其超然远韵,盖不如是,不足为鲁公也。”(《跋鲁公帖》)这一段话的评价与上段相呼应,暗示了李之仪贬斥鲁公的原因乃是因为其比较对象是魏晋的“二王”。李之仪没有目睹颜真卿的行书,而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满纸忠愤的慷慨入世之气与“二王”的超然远韵也断然不合,即使李之仪见到此本,上述的观点应该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很明显,李之仪与苏轼一样,将魏晋风尚之地位放在了颜真卿的“端严敦厚”之上,只是李氏对颜真卿的评价缺乏起承转合,大概是在不同场合的零碎之语,缺乏系统性,不过正是零碎之语,才能准确再现李之仪评判颜真卿时刹那间的真实感受。从苏轼与李之仪对颜真卿的评价之语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的挺颜派并不是纯正意义上的挺颜派,而是对自己的意见含有诸多保留,所不同的是对其“贬斥”的程度如何。类似黄庭坚纯正挺颜派的言论并不很多,且影响力不高,只能算是挺颜派中的少数派而已。

三、米芾的贬颜言论

如果说挺颜派对颜真卿的评价含有诸多矛盾含混之处的话,那么贬颜派也不具有百分百的纯粹性。米芾被现代学者公认的北宋书家中贬颜最为猛烈之人。米芾本人的身份比较特殊,北宋文人轰轰烈烈的儒家道德重建之风与米芾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他不像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那样忧国忧民,而是一直陶醉在自己的书画世界里面,甚至因一度受到上司的责骂,儒家所强调的责任感在米芾身上找寻不到。米芾对书家道德关注很少,面对颜真卿,米芾闭口不谈颜真卿的人品,对待颜氏书风,他往往单刀直入,就事论事:“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海岳名言》)“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自六世始有俗书。”(《海岳名言》)

米芾对唐代楷法一直抱有成见,他由唐入晋,广泛吸收,自成一家。对颜真卿的贬低与他对唐人的贬低是一致的,米芾评价颜真卿的参照系是魏晋风尚,在这一点上,苏轼、黄庭坚、米芾、李之仪竟然出奇地一致。与苏黄一致的不止这些,米芾并没有一刀切地将颜真卿打入冷宫,对其可爱之处,他也没有吝啬自己的赞扬,在他见到颜真卿庐山题名时,他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见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童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惟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海岳名言》)米芾在此处把颜真卿之石刻没有“趣”的原因归结为“家童”随意修改颜书的“波撇”,使石刻失去原作面貌所致,委婉地为颜真卿书法的缺点开脱。颜真卿将篆隶、楷书与民间书法不断融合实验,最终成为一代宗师,所含的“篆籒气”与米芾追求的古法相合,这是米氏对颜真卿为数不多的赞扬之一。又:“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海岳名言》)这是米芾贬中有褒的例子,米芾将颜氏的真书(楷书)打入俗品,但是肯定了颜氏的行书。可以肯定,在熙宁之后,文人普遍追慕魏晋风尚,在“二王”书风的强势下,颜真卿的楷书因过于庄重,在很多追求趣味的宋人面前,是受到贬斥的,米芾只是他们的一个代言者,米氏颇为猛烈的批评之语同他癫狂不羁的性格有关,米芾在多大程度上不喜颜氏之字,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严重,对颜氏的批评,也大多集中在正书一类。

上列四位书家,无论是挺颜还是贬颜,都具有某些一致性:第一,他们都以魏晋“二王”的书风为参照系;二者的对比中,魏晋的超轶绝尘优于颜氏的庙堂气;第二,四人中没有完全褒颜或完全贬颜的书家,他们对颜真卿书法的优点和劣势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可知在颜真卿崛起后期的评价中,文人精英群体中不理性的“跟风”成分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通过辩论思考之后的共同选择,多元化更加彰显出价值所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二王”书风在当时具有深厚影响力,以至于崛起中的颜真卿不得不一次次与之对质比较。对魏晋风度追求的出现,是北宋文人在社会改革失败后由儒家转向道释而自然出现的结果,这也说明尚意书家最终是在道释的影响下以远离儒家,远离政治的方式逐渐完成了崛起。只是,对魏晋“二王”书风的崇拜,以及颜氏书风与魏晋书风的不协调处,并没有减弱颜真卿在北宋书法史上的地位,反而出现像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文人以“道释”标准去发现、寻找颜氏书风与魏晋“二王”书风的相似之处,而这项伟大工程,是以北宋的文士作为主体推动力而得以最终完成的。

四、正统文人对颜真卿的评价——以朱长文为代表

苏轼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文学、绘画、书法的创造上,面对着来自正统儒学者的很大压力。尚意书风的崛起,以远离文人的政治身份和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前提,在正统文人看来,属于本末倒置,此类文人在比较颜氏“忠臣烈士”类型的书风与“二王”书风时,观点与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士不同,朱长文,就是上述文人的代表之一。朱长文的父亲朱公绰,青年时代曾求学于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早年有往来,父亲的思想自然对幼小的朱长文有深刻影响,朱长文年轻时就读于太学,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在书法品评上,朱长文与苏轼为首的文士们相比,儒家伦理标准的使用更加明确肯定。朱长文比苏轼只晚生两年,其主要活跃时间与北宋尚意书风最终形成的时间相一致,但其作品《续书断》明显缺乏“尚意”踪迹的存在。在其序言中,他认为书法是“英杰之馀事”,并试图理出一条唯有“贤者”才可学的思路,如此浓厚的道德味道可以想见他在品评颜真卿时的大致思路了,朱氏叙述颜真卿的生平道:“羯胡构乱,河朔诸郡皆陷,独平原坚守……事肃宗,不畏于李辅国、鱼朝恩;事代宗,不阿于元载;事德宗,不悦于卢杞……”(《续书断》)此段归纳了颜真卿主要生平事迹,并向读者概括了颜真卿最受瞩目的性格特点——刚正不阿,不畏权臣,挽救国家于危难间,庆历文人的儒风延伸到了朱长文这里。由谈人而谈书,朱氏顺势引出:“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翰墨,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续书断》)此段主要是以颜真卿令人敬仰的人品类比其书法,其思路与欧阳修大同小异。此段后半部分的“书为心画”,是汉代杨雄《法言·问神》中的内容,此句中的“书”并不是指书法,而是指文字、文章。朱长文以他自己都毫不知情的误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可谓歪打正着,免去一番费尽口舌的解释。以朱氏“书如其人”的评价模式引申而来,颜真卿的字自然是“庄重笃实”、“淳涵深厚”、“秀颖超举”了。仅有这些还不够,朱长文的本意是把颜真卿放在继“二王”之后首屈一指的“大家”位置上,而“二王”的书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宋人面前,其评价标准成为衡量其他书家的权威准绳,颜真卿书风与“二王”书风明显不同,其书“少媚态”举世公认,成为朱氏抬高颜真卿的一个障碍,朱长文把韩愈拉出来,把颜氏的“少媚态”由劣势转为优势:“答曰:公之媚非不能,耻不为也。退之尝云:‘羲之俗书姿媚,盖以为病也。’求合流俗,非公志也。又其太露筋骨者,盖欲不锺前迹,自成一家,岂与前辈竞其妥帖妍媸哉!’”(《续书断》)值得注意的是,在《续书断》中,与颜真卿并列神品的还有唐代的张旭。张旭的书风比起颜真卿书风,含有更多“表现”的成分,与明朝徐渭颇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张旭是当时书坛道释标准的代表:“喜焉草书,怒焉草书,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顾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不寓于他,必以草书发之,故其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续书断》)“逸势奇状,莫可穷测也。虽庖丁之刲牛,师旷之为乐,扁鹊之已病,轮扁之斫轮,手与神运,艺从心得,无以加于此矣。又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呜呼!书之至者,妙与道参,技艺云乎哉!”(《续书断》)在情感表现的强度和广度上,张旭比颜真卿要高明,他把生命中所有能量全部用在了书法的遣兴抒怀上,朱氏评价张旭的书法已经达到“妙与道参”的高度,这不啻为最高标准;而颜真卿众多的碑刻作品向我们透露出,颜氏书法作品更倾向于实用领域,当时文人对颜氏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但是历史自有结论:在北宋,文人对颜真卿的接受广度远远高于张旭。朱长文的上述论断与苏轼对颜真卿的绝高评价相互呼应,对颜氏书法地位之确定有莫大功效。颜真卿的地位最终在北宋文人一浪高过一浪的赞扬与质疑声中逐渐稳固下来。对于儒学在颜氏崛起过程中到底担当什么角色,并不是一言两语所能说清。赵壹、石介、欧阳修、朱长文都是颇为正统的儒家学者,但是他们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却有巨大差别。可以肯定的是,北宋儒学复兴对颜真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儒学重道轻艺的传统使得包括书法在内的艺术之地位难以受到在整体的肯定;“文以载道”的思路容易使文人单单注重伦理道德标准而忽视对艺术创造性的肯定,另一方面,书法品评儒学化的结果使“书如其人”的人格评论模式进入书法的评论当中,书法不再仅仅是书法,背后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支持,书法艺术由此才得以与北宋轰轰烈烈的社会思潮相契合;“书如其人”也是文人修养与书法相联系的一个原因。“书如其人”评价模式的出现使颜真卿的人品受到北宋文人的关注和追捧,极大促进了颜氏的崛起速度,更有朱长文为代表的文人将颜真卿书法中的儒家标准并列于魏晋“二王”飘逸绝尘的标准,颜氏崛起的步伐似乎无人能挡了。

颜真卿的故事篇3

金秋,风清云淡:书圣故里,翰墨飘香。

值中国书圣文化节隆重开幕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作品展,这既是书圣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作品展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灵秀宝地,孕育了流芳千古的书圣王羲之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造诣为世人共仰,其代表作《兰亭序》、《祭侄文稿》成为历代后人学书的典范,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为弘扬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艺术,展示祖国传统文化魅力,整合、开发丰厚的文化资源,提升形象和文化品位,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中国书圣文化节,至今己是第三届了。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文化节已成为海内外书法爱好者交流书艺、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推介、宣传主要窗口,特色越来越鲜明,品牌越来越响亮,有效地搭建起与全国乃至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与此相呼应,由经济日报社、县委、人民政府主办,《经济日报社·农村周刊》、山东新时代药业协办的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也于年推出,这是县委、人民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形象和文化品味的重要举措,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了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赛事丰富了的文化底蕴,延伸了书圣文化节的内涵,使的书法文化享誉海内外,推动了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希望继续按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牌的要求,把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办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书坛盛会,进一步打造好名片,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颜真卿的故事篇4

[关键字]:公园、地方特色、纪念性

前言 纪念是人类的本能,是通过对过往的人和事的回忆,以唤起缅怀和感悟,其实质是一种情感体验。通过纪念活动,人类不仅感知了历史和文明,而且丰富了个人和集体的文化意向,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媒介,纪念性园林就是其中的一种媒介,它“是一种对人或事表示怀念以及传承历史的综合区域环境,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纪念性园林不同于普通的公园,它把精神功能放在首位,要求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因而在规划设计上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 纪念性公园的概念

当人类的纪念性情感,如追忆、哀思、凭吊、缅怀等,能够寄托于园林,在园林的建筑、山水、草木等景观之中被激发和表现的时候,这座园林也就具有了纪念性质,成为了一座纪念性园林。《中国园林鉴赏辞典》[2],一书中,对纪念园林有如下叙述:“纪念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较特殊的一类,它以缅怀纪念某个先贤、高士、哲人或其它重要人物或事件为园林主题,具有较强的历史人文意味。也有些园林所纪念的人物只见于某些上古的传说,如伏羲、轩辕、女娲等,但因为通过数千年的流传,他们已成为华夏文化源头时期的中心人物,早就成为人们纪念甚至祭祀的对象。"具备纪念性质,发挥纪念功能是此类园林的核心和目的所在,也是区别于其它类型园林的特殊之处。

纪念公园乃是以可观、可闻、可触、可感的园林载体,承载着后世对先贤的仰慕、崇拜、缅怀等情感,园林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情旨,无疑是极为突出和强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是为满足人类纪念的精神需要而存在的,它的精神功能超越了物质功能而成为第一位的因素[3]。

二、研究意义

(1) 通过对纪念性园林艺术的研究,清晰地展现出纪念园林的艺术特色,确认其在园林中的

重要地位,促进现代公园体系的研究。

(2) 对纪念性公园中的花木、建筑艺术研究,提炼出生态美的价值,为当下园林创作稍微提供

一些可借鉴的资料。

(3) 对纪念性主旨的研究,展示园林的“重文崇教”的文化特征,归纳出“寓教于游"的园

林功能,丰富了中国园林功能的研究。

三、纪念性公园的规划原则

纪念性园林的空间设计布局不仅要遵守园林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还要有纪念性园林自

己的设计原则。要既能够体现出“艺术的美观”,又要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高

度”。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纪念性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既要把园林中的一些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艺术规则有机的组织起来,还要因地制宜,结

合实际地形以就地取材。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

(2) 要主题鲜明,主景突出

比如说陵园、陵墓类的园林绿化就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那么就要多用草坪和松柏类常绿乔、灌木等,在植物的配置上也应该以规则式为主。而如果主题是纪念历史事件的话,那么则可以通过主题雕塑或者小品自身的特点。

(3)应合理的选址

纪念性园林是人们进行纪念活动的场所,其特殊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环境应该是较为庄

严、肃穆的,如果周围环境十分的复杂和嘈杂,那么就会影响到纪念的目的和意义。因此,

我们应当尽量利用那些有利的因素,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那些不利因素的干扰。

(4)要考虑到参观者的心理

现代纪念性园林主题的表达更加关注人的感受,因此在设计时要从参观者的心理出发,

注重普通参观者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以表面化的叙述来达到感化和教育的目的。许多纪念

性园林更注重把周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结合在一起,并将景观与特定的纪念仪式连接出

来,这样更有利于参观者感情的提升。

(5)要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纪念性园林的环境要素包括物质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地

形、水体、植物等因素,自然环境要素是指自然界的光、声音、色彩等因素,人文要素则是

指那些以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形式参与到空间要素的各个环节。其中,物质要素和自然要素都

是作为独立的因子参与到园林的设计规划中的,而人文要素则往往是与前两者融合在一起

的、那些以精神内涵形式参与到空间塑造和设计中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这三者的融合贯通。

四、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手段(实证研究)—— 以费县颜真卿公园为例

(1) 项目概况

4.1.1 场地分析及项目解读

颜真卿公园总规划面积187亩,公园选址位于温良河以西,自由路以南,基地内部有现状水系资源。方案构思需体现颜真卿文化内涵和城市滨江公园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秀丽城市形象,以塑造“真卿故里,山水费县”为主旨规划设计。

4.1.2 问题与思考

颜真卿事迹为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魅力,一般来说,纪念的主题是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通过一种或一组可感知的物化环境空间去表达,能够让参观者在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纪念。现代纪念性景观强调以空间为重点,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为参观者提供不同的思考空间,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悟方式,让纪念的意义在不同的片段中得到叠加,并最终得以升华。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项目设计,在纪念园的设计中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

(a)把握场地特征,整体纪念框架的构建;

(b)着力空间营造,注重人与物的情感交流;

(c)设计语汇的多元化。

4.1.3 项目定位

集历史教育、休闲游憩、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展示盛唐风貌的园林式颜真卿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突出“颜真卿文化”结合费县特色的的旅游资源,如“费县石” ,“颜体”等。费县可以通过“颜真卿公园”的建设, 树立“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有利于招商引资和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1.4 总体布局

公园的总体布局采用“一脉、五区、多景。”

一脉:指公园的弧形水系

五区:文化主题区、滨水休闲娱乐区、奇石观赏区、文化纪念区、植物观赏区

多景:各个功能性的景观场所

(a)设计南入口为公园主要入口,节节高的对景轴线延伸至公园的焦点颜真卿雕塑广场。生态水系具有向心感,由广场渗透至四处,广场以西分别分布颜真卿纪念馆、颜真卿会馆、鲁公阁等一批唐式建筑群。为了协调和过渡城市环境,东侧为滨江娱乐区,滨水环线和步行道串联各个休闲设施和景点广场。

(b)公园北入口轴线为主题景观轴线文化区,体现开门见山的构思。采用轴线规划布局方式分为主轴线的纪念性景观和休闲活动空间。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变。

(2) 设计策略

4.2.1建筑

颜真卿为唐代著名文人,主要以展示颜真卿生平事迹为主,有颜真卿纪念馆、颜真卿会馆、鲁公阁等一批主题建筑,互相之间用连廊相连。为了呼应历史背景,整个公园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

4.2.2主题纪念区——轴线控制、主题的凝练

从公园大门进入园区后,直接进入视线的就是轴线纪念区。在纪念区由于游较多,因此应有一个集散广场,颜真卿公园主题雕塑是颜真卿公园的点题之作,是公园高品质建设的灵魂。

公园主题雕塑共分三个组,第一组为《颜真卿与祭侄文稿》(图1),位于公园大门入口的庭院内,由颜真卿铸铁坐像与书案石组成,书案石上刻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颜真卿扶案凛坐,握笔凝视,以意象写实手法,表现颜真卿书写完文稿时悲愤凝重的瞬间情形。第二组为《颜真卿书法石阵》(图2),位于庭院北,距主雕《流长》的道路两边, 分别放置8组、15块刻有颜真卿书法代表作品的费县石。每块石依空间尺度自由摆放。第三组为《流长》(图3),位于水岸边,高12.6米,由黑白相间的特殊石材自然垒砌而成,引水自顶在黑白相间抛光的四面上缓流而下,远望似墨流动,犹似“屋漏痕”,又如高山流水。以中华特有“墨”的流长, 意寓汉字书法艺术和忠孝文化之源远流长。 粗砺外廓、高大伟岸,蕴含博大与雄浑,光洁内壁,如刃如镜,意喻清正与刚烈,此正是颜真卿人格及书法艺术之精髓。其意象是对颜真卿人格魅力及其书法艺术的总结与升华。 图1

图2 图3

4.2.3 风格、空间及地形

公园为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风格,为了融于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形成中国园林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园林,布局上以自然式布局为主,不管在种植还是在地形处理上。在地形处理上要因地制宜四周设计微地形围合空间,自然布局,一些在综合性公园内的设施均可以此区设置,还应设置一些水景,座椅等。

(a)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智慧的源泉,水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公园的规划以水为主脉,串起公园各个景点,并以历史故事视觉化手法,运用各种景观元素讲述颜真卿的生平典故。通过对湖中小岛设计,形成较好的局部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成为湖面的点睛之笔,从而为全园带来灵性与活力。

(b) 基地的构图上讲究疏与密的有机结合,大尺度的线性构图和丰富的空间处理,把湖水、林带、草地通过自然和人工有机融合起来,给人们展示一个舒适安逸的空间,在继承了地方景观和文化特征的同时,加强了以娱乐休闲为主题的大众参与性。

4.2.4 植物

为烘托肃穆的气氛,植物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松柏类,形成色彩浓郁、历史氛围厚重沧桑的环境基调,使游人进入该区就被这种宁静而庄严的气氛所感染,从而心绪转为平和、庄重。附属的休闲纪念空间种植以落叶季相明显的树种,如:重阳木、毛白杨、悬铃木等满足空间开敞、视线通透、景观丰富的需求。文人爱竹,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美谈,竹之优雅苍劲、不畏严寒的品质,正是对文人节气的最好赞美与纪念。碑林区禅意空问以诗词书法为主题,以竹为次题。形成丛生竹、散生竹、观赏竹等绿竹万竿的景象,展示颜真卿的文学修养与个人情操。

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形式,重要的节点及视点可选取多种彩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黄连木、槭树科植物等,结合水系、建筑,形成色调清新、立面层次丰富、林冠线变化有韵律的诗意氛围。

五、 结论

随着纪念性景观城市化,纪念性景观设计更注重景观的休闲游憩化,在对原有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中,重视休闲游憩空间的营造,使游人在感受严肃气氛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情感得到陶冶。其次要注意旅游娱乐功能的拓展,旅游和纪念结合纳入:博览、娱乐、餐饮游玩等功能,使游人的参与性更大。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实质就是调配各种景观元素,利用适宜手段去组织搭配协调各个元素,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营造空间气氛,表达纪念意义的场所精神。纪念景观是纪念精神的物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场所的可识别性。作为当代人们精神领域的文化活动,它既要有更深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和象征意义,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颜真卿纪念园景观设计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提出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进行传承更新的方式,希望对其他纪念性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也希望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思路有所扩展和启示。

[1].纪念性园林规划设计探讨【D】——以葫芦岛市公园概念性规划为例

颜真卿的故事篇5

[关键词]宋州;颜真卿;商丘;田神功;八关斋

《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碑又称《八关斋功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碑》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商丘古城老南关,古宋河北岸。宋州,即商丘,古称“商”、“宋”、“商丘”,属于豫州之域。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是明清归德府城,归德府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玄宗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将史思明率兵攻睢阳,宋州被叛军围困,刺史李岑及城内军民恐慌。大唐副元帅李光粥派河南节度使田神功前来救援,经殊死拼杀,叛军撤退,解睢阳之围。全城军民对田神功非常感激。唐大历七年(772年)4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州刺史徐向等官吏为迎合田神功,在五月八日以俸钱三十万,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邀请千余名僧人举行佛事活动,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昼夜不息,为田神功祈福禳灾。为把这一盛大活动记录下来,宋州官员从千里之外请来了高迈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撰写了《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后刻成八棱石碑立在开元寺,因碑文记载的是八关斋会的佛事活动,后人便逐渐将其叫成“八关斋”了。八关斋,佛教在家信徒所持斋名,全称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八斋戒、八支斋,亦单名八斋。内容有八:(1)不杀生(2)不贪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华贵缨路,香熏涂身,不听不习歌舞戏乐(7)不于高好床卧(8)不非时食。[1]

田神功(?—774 年),冀州南宫人,作为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及此后的多次战事中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他去世数年之后,唐德宗在“建中元年十二月丁酉,令详定国初已来将相功臣名迹崇高、功效明著者为二等,总一百八十七人”,其中“至德已来,将相既殁者”总共二十六人,而田神功便名列其中,足见他在当时的重要地位。[2]在这篇碑文里,颜真卿叙述了田神功的生平事迹,先后被封为鸿胪卿、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御史大夫、户部尚书、信都郡王、河南节度使、汴宋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兼任检校左仆射、知省事,并加太子太师衔。

八关斋碑历经千余载,几度兴废。唐会昌中(841年-845年),武帝李炎下诏清除佛寺,石碑随开元寺而毁。当时地方官吏因石碑巨大,不便搬动,便将石碑砸成数块,埋于土中。大中四年(850年)崔倬为是州刺史时访得,于是找到残碑和碑文摹本,于大中五年(851年)重新将碑立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巡按御史王楠念颜真卿高风亮节,将旧碑加亭,亭北作堂三楹,以僧徒守之,题其堂曰颜鲁公祠。清顺治七年(1650年),国史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宋权因丧事返里,见石碑破落,又加亭覆盖。“”时期碑又砸为三段,,现残碑陈列于八关斋景区陈列室。1993年原商丘县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依据宋代拓本及原碑,重刻了八关斋碑,并修建了八角碑亭,仿唐门楼等,以作为文物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八关斋碑为八棱石幢状,高2.9米,每面宽0.5米。全碑共刻983字,每面5行,每行最多为28字,每字为9厘米见方。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临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3]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此记书法雄伟刚劲,体方笔圆,行笔兼有篆隶笔意,巧运藏锋和中锋,写出“蚕头燕尾”之态。为颜真卿64岁时所书,是“颜体”的典型之作。此碑与其他颜书大异,笔画如刀斧之利,不见通常的凝重,别有一番姿态和风度,显现了颜体楷书的多种风格。碑文不仅字体圆健浑厚,而且全篇内容矫健奔放,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似一气呵成。平定“安史之乱”后,颜真卿国仇家恨,集于一身。而田神功是在张巡、许远血守睢阳之后,因救援睢阳而立下功绩深得全城军民感激的。因此,颜真卿满怀激情,千里之外应邀而来,临文感愤,纵笔浩荡。字体宽绰圆润,雄浑超俗,其书法价值及文章所记载的史料价值都很高,对研究中国汉字书法的演变和地方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关斋》之气体雍容。昔人以为似《瘗鹤铭》者,诚为绝作。”[4]

参考文献:

[1]“八关斋”释义及年代溯考.西陵: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6-30.

[2]册府元龟(卷一三三《帝王部·褒功二》).中华书局,1960:1609.

颜真卿的故事篇6

关键词:洛阳 赵郡君 王琳 徐峤 颜真卿

唐•颜真卿书徐峤撰写《王琳墓志》,偶然在市场上得到拓片,读来字字珠玑,文辞典雅优美,确信出自徐峤之笔。据知,《王琳墓志》长八十九厘米,宽八十九厘米,厚十八厘米,侧面有阴刻芸芝纹,或曰缠枝莲纹和朱雀鸟纹,字大小约二厘米见方。志文楷书,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二字,共计九百一十三字。另志石一侧有“开元廿九年记”一行六字。

一、墓志录文

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

夫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兼福建等州经略使慈源县开国公徐峤撰。

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颜真卿书。

赵郡君王氏,讳琳,字宝真,族望太原,胤承仙胄璧,济美弈业其休。六代祖广昌郡公士良,周小司徒、吏部尚书、隋并州刺史。五代祖德衡,隋仪同大将军。并周隋,史有传。高祖武英,隋枣阳公、皇朝左卫大将军,尚咸宁县主。曾祖神感,判凉府节度、西州长史。祖仁肃,尚秉直长,并伟才湛识,彪武炳文,贵戚增荣,戎麾总寄清仕,令望克传家声。烈考献,袭枣阳公,糠名,实优游,琴酒抱素,高尚八十而终。夫人弘农杨氏生一子一女,子听思未仕而卒,女即赵郡君焉。于昭淑仪,实著令范。吾见其懿,可略而言尔。其生韫惠和,性克柔婉,孝慈穆于中,外礼乐备乎周旋。丝组彩就雕缕,凡曰女工之妙,自然造微。载惟女史之规宁,俟师姆、我先太夫人重笄枣之行,难齐姜之选,允择四德,遍于六姻。谓求宜家,俾正妇道,年甫十八礼归吾门。事舅姑,奉藻,节环佩之响,整山河之容,温如如,有典有丽。余自弱冠登于宦途,克俭克勤,靡私靡费,尝无囊箧之蓄,固存俸禄之余。初不愆甘脆之资,终能广散惠之义,由是中外戚属钦裕慕仁,若众鸟之赴春林,族云之归晴阜矣。开元中,及丁二门艰,罚其居丧之节,动必加人号,毁之深,气积成痼。余既出镇,随泛江皋,允遵辅佐之宜。不惮东南之厉,居诸卑湿,岁月沉沉,异蠲无妄,将叶勿药。天乎可问,曷祸我贤,以今辛巳之年秋七月二旬有八日薨于润州之正寝。呜呼哀哉!载惟平昔禅寂为行,暨属纩之际真性转明,泯苦空,绝恩爱,慧心普至,挥手谢时犹托以祀,绝荤血敛唯缦素。卜宅龙门之上,幽凭净境之缘,敢怀雅言,宁忍夺志,危旌旅榇江。而回男行女随哀哀不绝,万里孤帆爰届洛都,即以其年十一月二日安厝于龙门西岗清河王岭,从遗语也。前瞻伊阙,傍对伊川,宝塔灵龛尽为极乐之界,鲸钟鱼梵常送大悲之声,即是楞伽之峰,自然解脱之岸,岂比夫北邙之垄,西陵之原。白杨萧萧,夜杂鬼哭;苍烟漠漠,昼掩魂游者乎!子、云、晕,女茗、菲、萼、兰,天生之孝,孺慕之哀举声殒绝,感恸行路。峤一和琴瑟,垂四十年中馈正言作程作则。妇礼可以久敬,母仪可以训时,奈何双飞忽伤孤翼。抚存追往,吊影何言?不堪长簟之悲,聊发鼓盆之响。雪涕挥翰敢志鸿妻,其铭曰:

凤皇,和鸣锵锵。婉娈家室,兰芬蕙芳。追想妇则,言容允光。载惟母范,慈训克藏。织组,浣濯衣裳。能谦能顺,有朴有章。从予镇守,遐赴江乡。奈何沉疾,匣剑孤亡。一遘凶变,六姻感伤。痛乎鳏夫,忍见此殃。愁看苦月,泣对空床。况卜宅兆,永诀泉堂。龙门之阳,伊水汤汤,贤妇家傍福地无疆。

二、译文

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

夫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兼福建等州经略使慈源县开国公徐峤撰。

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颜真卿书。

赵郡君王氏,讳琳,字宝真,是太原的名门望族,后代累世继承祖先不凡的业绩。六代祖广昌郡公王士良,做过周的小司徒、吏部尚书、隋并州刺史。五代祖王德衡,是隋朝的仪同大将军。连同周、隋,史书上有传。高祖王武英,被隋朝封为枣阳公、皇朝的左卫大将军,还掌管着咸宁县。曾祖王神感,兼任凉州中都督府的节度使和西州中都督府的长史。祖父王仁肃,主执直长之政,并且雄才伟略,见识深远,文武双全,贵戚增荣。军队指挥总寄托清廉公正的仕途,美好的声望能宣扬家族的名声。已故先人王献,世袭枣阳公,不过是个没有价值的空名,实际上悠闲自得,整日弹琴喝酒,守其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高寿超过八十岁死去。夫人弘农杨氏生一子一女,儿子听思没有入仕就死掉了,女儿就是赵郡君。表明美好的容止仪表,其实显露美好的典范。我看见她的美好,可以大略地说一说。她一生蕴藏贤惠柔和,性情能够温顺,在家中孝敬父母、恭敬父母,在外边具备礼和乐应酬。丝织品纺织,编织圆形细带,彩色丝织物成就刻镂丝线,所有称为女工的神妙、深微,天然成就精妙。思考妇女省视的准则,等待媒人、我死去的母亲尊重成年的行为,不容易齐全的选择,以选择妇女的四德,周遍于姻亲。为寻找家庭安顺,夫妇和睦,使整饬为妇之道,年满十八岁,经仪式出嫁到我家。侍奉公婆,妇顺,节奏佩玉的声音,整理有气势的容貌,柔和洁白,文雅美丽。我从二十岁左右登上仕途,能够节俭勤劳,没有自己消耗,曾经没有盛物的袋子和小箱那样的积蓄,坚持积存剩余的俸钱、禄米。开始不丧失美味食品的本钱,到底能够广泛地散布仁爱宽厚的情义,由于此,内外亲戚眷属钦佩富足思慕仁爱,好像众鸟趋往春天的树林,家族归附云晴旺盛了。开元中,遭遇叔父之丧,责罚她居丧的礼节,动不动就大声喊叫,诋毁她很深,生气久积成疾病。我既然出外镇守,随我漂浮江湖,以遵守辅佐的事宜。不畏惧东南的灾疫,居住在地土低洼潮湿之地,岁月深沉,其他的显示没有非分,长久的花没有疗治。天啊应该问,为何危害我贤良的妻子,在这辛巳之年的秋天七月二旬又八日死在润州居屋之正室。呜呼哀哉!思考往日实行坐禅寂定,到病重将死之际本性运转显著,消灭世俗间一切,断绝深切的恩谊、情爱,心思聪慧全面到达,摆手惜别告别时还嘱咐祭祀,断绝荤腥节制血泪只缓慢地吃素。在龙门之上选择阴宅,和充满沉静安闲的清净境地有缘,哪敢心怀平素之言,宁可忍受迫使改变本志,端正旗子,在旅居之地停放之灵柩逆水而上。而迂回难行的男女跟从悲伤不已,万里孤舟于是到达洛阳,就在这年十一月二日安葬在龙门西岗清河王岭,是顺从遗言。向前看是伊阙(龙门石窟),旁边对着伊河,宝塔灵龛都是阿弥陀佛所居的世界,撞钟之杵和钟、木鱼清净常送诵经的声音。就是(佛所在的)楞伽之峰,自然解脱之岸,难道能和北邙的坟墓,西陵的宽阔平坦之地相比吗?白杨摇动,夜里夹杂着鬼哭;苍烟无声,白天遮蔽心灵行走的人吗!儿子徐、徐云、徐晕,女儿徐茗、徐菲、徐萼、徐兰,天生孝顺,对死去的亲人仰望敬爱的哀痛使他们全都哭得声嘶力竭,感伤悲恸行路之人。徐峤应和琴瑟,留传四十年妻子合于正道的话作为效法。为妇的规范可以长久地敬仰,人母的典范可以教诲时尚,如何夫妇双飞忽然丧祭单独的配偶。体恤存在,回溯过往,对影自怜说什么呢?不能忍受长竹席的悲痛(指死人),姑且显现叩击瓦器的声音。拭泪挥毫岂敢为妻子写墓志,那墓志铭说:

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锵锵然(比喻夫妻和谐)。亲爱家庭,兰花香草香气芬芳(比喻品德或声誉的美好)。回想为妇的法则,言论和仪容得当、明亮。思考人母的典范,母亲的教训能够收藏。做所有的女红,还要洗涤衣裳。能谦逊能顺从,有质朴有采色。跟从我镇守,长久奔赴水乡。如何积久难治的病,宝剑藏于匣中(比喻人才埋没,不被任用)一个人孤独地死去了。一遭遇不吉利的变化,亲戚们都很感伤。悲伤啊鳏夫!怎能忍心看到这种祸殃。一个人看着苦月发愁,一个人对着空床哭泣。况且选择阴宅的界域,在黄泉下永远诀别了。龙门的南面,伊河流水汤汤,我贤德的妻子家依附(接近)福地没有疆界(极限)。

三、志文与史籍

《王琳墓志》是由其夫徐峤撰写,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那么,徐峤的家世如何呢?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儒学》中载:“徐齐聃字将道,湖州长城人……梁慈源侯整四世孙。睿宗时,赠礼部尚书。子坚……出为绛州刺史。数外徙,久乃迁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子峤,字巨山。开元中为驾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迁中书舍人、内供奉、河南尹。封慈源县公。父子相次为学士,自祖及孙,三世为中书舍人。”《新唐书》为徐家祖孙三了传。

据《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记载:“湖州吴兴郡,上。武德四年,以吴郡之乌程县置……县五。”又据《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记载:“礼部尚书一员,正三品。”《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载:“绛州绛郡(河东道),雄。户八万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县七。”《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州县官员分上州、中州、下州”,“上州:国家制,户满四万以上为上州。刺史一员,从三品”。绛州人口八万多,为上州,绛州刺史是副三品。

《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正第三品,左右散骑常侍”、“从第三品,秘书监……入正三品”。《新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载:“集贤殿书院直学士……掌刊缉经籍……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从第五品上阶,中书舍人……。”《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从第二品,开国县公、爵”。

通过史籍,我们可以了解,徐峤还是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以及福建等州经略使。据《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记载:“江南道,江南东道,润州上,隋江都郡之延陵县。武德……九年,扬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县属润州。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润州。旧领县五,天宝领县六。”据《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从第三品,上州刺史。”据《辞源》载:“访使:官名。唐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访处置使,简称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略同于汉之剌史。”而据开元二十四年徐峤所撰《金仙长公主墓志》记载,徐峤曾任的最大官职是上柱国,正二品。《新唐书》为他做的传中说他“字巨山”,而与《王琳墓志》同时出土的《徐峤墓志》中则说他“字仲山”,“事亲孝,事兄恭”,由此推断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字仲山较为可信,《新唐书》为讹记,现甄别正误,亦有功于书史。

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时为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据《新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载:“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著作佐郎二人,从六品上;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又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载:“颜真卿字清臣,秘书监师古五世从孙。少孤,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调醴泉尉。再迁监察御史,使河、陇。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希烈因发怒……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旧唐书•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正第一品,司徒……以上职事官。”“正第八品上阶,监察御史。”

四、志文书法

二00四年秋,颜真卿最早书作唐•《王琳墓志》面世,它显现了颜真卿书法早期的真实面貌。

楷书,是书体规范化的第三种书体,也是继隶书后的书体规范的最后美化和完善。同隶书相比,楷书结体更加严谨、工整、规范,笔法也更加丰富了。它的点画醒目、棱角分明,点、横、竖、撇、捺等都有严格的起笔和收笔规则。虽然楷书流派纷呈,但它们都有着大致的风貌。这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对以往的笔法、结构作了严格的规范的简化。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期、高峰期。

据朱关田所撰《颜真卿年谱》,颜真卿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二十八岁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颜真卿时年三十三岁。《王琳墓志》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他最早期的作品,比《多宝塔碑》尚早十一年,比《郭虚己墓志》亦早九年写成。《郭虚己墓志》为颜真卿四十二岁时所作,标志着颜真卿书法艺术达到鼎盛期,此时他的书法艺术风格臻于成熟而又完善,笔力遒婉而又不似他老年时的“枝蔓”。

《王琳墓志》字体颇具遒劲端雅、清丽脱俗的气质,字势雄逸,给人清新宜人之美感。这时,他沉着雄强的大家风范已初见端倪,在结构上宽博大气而自然,从中不难看出王羲之、褚遂良的影响。对代表唐代书法特征的颜真卿,有清刘熙载《艺概》评:“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细看字迹,横竖笔划张弛有度而又挺秀,运笔灵活自如而婉转,合于法度。颜真卿颜体楷书所表现出的特征有:含有篆书笔意的如钢筋铁骨般的笔划,结构趋向于舒展开阔,体势如隶书般平正的正面取势,无论笔划与结构以内在严格的法度外在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等等。《王琳墓志》已经具备这些特征。当然,这一时期他的书法虽已卓有建树但又稍嫌稚嫩,《王琳墓志》仍然属于他的早期作品,是颜真卿书法艺术史上重要的碑文。

参考文献:

[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

[2][后晋]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99。

[3]《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

[4][唐]令狐德:《周书》,中华书局,1999。

颜真卿的故事篇7

吴先生本名邹木兴,少年时因家贫而被易于广东一吴姓人家,遂得现名。因天性聪慧,吴先生受到吴家家中长辈的鼓励,通过努力学习而具备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且在书法上崭露头角,年少时便逐渐闻名乡里。

吴德先先生一生酷爱书法。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到抗战的地下活动中。虽厕身行伍,吴先生却无间临池,即使在抗战的最艰难时期也从未间断过。吴先生学习书法因循了传统文人教育的思路:最初是从柳体人手,从间架结构、笔法上习得规矩,进而遍临诸家楷法,偶尔旁涉行、草、篆多种书体,最后通过自己的取舍,以最符合其秉性的颜体书法的面目而出之,并形成了点画道劲、凝重、圆润、雅健的个人风格。

从清初至近现代以来,以学颜鲁公而名世者甚夥,如钱南园、何道州、翁松禅、谭延]等,他们均具备沉着痛快、苍劲雄健、道劲婀娜的特点,符合明清以来文人对朴拙厚重之美的追求。然而学习颜书虽然容易上手,但也最容易堕入俗道:从笔法上讲,鼓努为力者有之、刻意顿挫者亦有之,然皆不可取:从格调上讲,浊气沉沉者有之、索然无味者亦有之,然皆不足道。所以历来学颜书者虽极多,而能脱出窠臼自成一家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书家却可谓屈指可数。

吴德先先生平生仰慕颜真卿的为人,书法也取法他的风神,主要从《东方朔画像赞》《大字麻姑山仙坛记》《颜家庙碑》《大唐中兴颂>等作品着手,谨守颜书法度,厚重拙札姿态烂漫,有庙堂者之端庄,无田舍汉之粗野。相较于近现代学颜诸家,他的书作点画比较温润,避开了一般习颜者肥厚、拱圆的笔势及紧结、板滞的结体的通病,同时摒弃掉学颜书(特别是行书一路)最容易产生的荒率,产生的雄而秀、拙而润的审美特征,这样恰恰符合大多数欣赏者的趣味,做到了雅俗共赏。

吴先生的书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首先,从点画上来看,他的书法点画平正,粗细结合,用笔如锥画沙。因为颜真卿以篆籀笔法入楷书,其点画起笔、收笔圆融饱满,中段行笔疾而稳,显得特别有力量感。吴先生的用笔,不管是粗壮或是纤细,都能让人感受到粗壮而不臃肿,于浑厚中愈见雄强,纤细而不单薄,于轻捷中更显劲健。其次,从结体上来看,他把大多数字的结构处理得内松外紧,外拓的字势使得作品更具宽绰雍容之美,有时他还将一些隶书的字法楷定后置入其中,使得作品更显古雅。再次,从章法上来看,他的书法以独字为单位,端庄严谨,行距和字距比颜真卿的作品要拉得开一些,从而产生了疏朗的意味,同时与结字的茂密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相得益彰。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黑白对比的效果特别强烈――既雄伟壮观又萧散有致,既中规中矩又相反相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吴先生书法作品的风格既体现了当时书风的陶染,又体现了他个人的审美追求。

由于吴德先先生少经离乱,经历过家破人亡的遭遇,成年后参军抗日,经历过生死离别的苦楚,又在解放后因生性耿介而蒙冤,可谓受尽人间苦难,但这些苦难却也最终磨练出他倔强刚毅的性格。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圆浑质朴的笔触和流畅沉稳的线条,我们能够读到他面对生活的磨难时,内心的那份平和,以及对艺术真谛的求索。从他端稳而雍容的结字,我们能想见他人格的坦诚与包容。他并不是要通过技巧的难度、笔迹的花哨来打动欣赏者,而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情投射于书法,对世事的感慨诉之于笔墨。任世事变幻无常,任生活曲折磨难,这样的一种坚持和淡然,却是最能感动人的。

吴德先先生秉性清高孤傲,非常珍惜自己的作品,从不轻易送人,若非志同道合者,哪怕是权贵也一字难求,所以,世面上很难见到他的作品。1980年,他被饶宗颐先生发现,并被延请到中山大学抄写《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该书共30万字,全部用小楷,前后历时一年才完成。该书付梓后,得至盯容庚、商承祚、饶宗颐、曾宪通等诸位先生的一致好评,容庚、商承祚先生称赞其书“挺拔秀丽,笔笔通透,功力甚深”。也因此,从1986年开始,他被延聘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技能训练课,直至1990年(时年满60周岁)为止。

颜真卿的故事篇8

芳容

我的家乡在宿鸭湖畔,它在我的心目中是最漂亮的地方。一幢幢楼房,白墙,红瓦,散布在天中大地上。墨绿的杨柳,密密匝匝,勾画出堤岸最细微的凹凸。堤岸内,湖水盈盈,清澈、微蓝。

宿鸭湖,有人美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淡水湖。从地图上看,它像一只熟睡的鸭子,浮卧在绿田中。在我的心目中,她却像文静的大姐姐,淳朴又善良。

的确,当你驻足河堤,视野豁然开朗。水如明镜,如宝石,远与天融合。闲暇之际,摊张芦席,坐在湖边的柳树下,凉风习习,心中的杂念顿时消除干净。

气质

在一年之中,我的家乡经常露出欢快的笑脸。这是因为宿鸭湖的四季让人心醉。

春天,百花绽放,鸟语花香。

夏天,风情并茂,凉爽至极。

秋天,果实累累,金风含香。

冬天,白茫一片,银装素裹。

看到这样的景色,谁不迷醉于其中呢?一点也不错,家乡的四季都是一副风景画。怎不让人心驰神往?

歌喉

湖水潺潺,家乡的声音像银铃一般,这时刻提醒着我的父老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提醒中,使我学会了勤奋、学会了温顺。

家乡的的声音里,更有心灵的语言:我们诚信合作,我们结伴构建和谐……

灵气

家乡的景美,家乡的人美,家乡的故事传说更美。

汝南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殉国地。在叛军面前,颜真卿大义凛然;在软禁期间,挥毫写下了顶天立地的“天中山”三个大字,表达了一个正直人希望全国统一的心志!

你听说过广为流传的梁祝故事吗?它就发生在我的家乡。虽然结局都化作蝴蝶,但这故事还是很凄美的。

天苍苍,路茫茫。请到我的家乡来:宿鸭湖畔走一走,天中山前看一看,举手迎接舞动的蝴蝶,别留下终身的遗憾哟。

颜真卿的故事篇9

光阴荏苒,忽忽经年。鸿冰浸艺,乐此不疲。习书作品堆积起来高可逾丈。习书之外,最常去的地方,是海州城东的石棚山。山上碑刻随处可见,远自汉唐,下迄明清,唐隶宋篆,名家荟萃,真迹宛然,且大都姿颜绰约,钩勒婉健,有骏马转缰之势。此处又因与坡、欧阳修、石曼卿等诸多古代大文人渊源深厚,遂构成古海州最大的一处人文景观。鸿冰每次登山,必带回一张石刻拓片,细细琢磨其结字、布局和用笔,皆有所得。

久之,鸿冰书法渐入佳境,行、楷、隶、篆,皆能圆通灵透,气贯脉通,任意高下。其行楷华瞻流丽,又兼清癯沉静;魏碑则结体端方,稳健宽博,俨然大家气象……李老先生于是决定教授学生习画。

先学山水,后攻人物。鸿冰长期醉心于书艺,其墨法用笔,已自然天成,而中国画最显功力者不外笔墨。故鸿冰习画有如熟路轻车,关隘极少。每有闲暇,老先生又授之以金石之学。鸿冰悉心承受,未几,已能在方寸之所挥刀弄笔,居然也经营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俨然方家刀笔。

然而此时,李老先生身体每况愈下,未及在画艺上引领弟子登堂人室,便溘然仙逝,享年80岁。逝前给鸿冰留下8个字:耐住寂寞,自有造化。

夏天刚过,刘鸿冰开始大量观读,领会古今画家的绘画精品。他正式创作的第一幅人物画名《曼卿掷泥图》。此画取自坡诗意,诗曰:

芙蓉仙子旧游处,

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

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乡,

倚天照海花无数。

诗说的是石曼卿为海州通判时,曾在石棚山一块巨岩下诵读诗书。此时石棚山一片荒芜,难见花木。曼卿遂以黄泥裹桃核向四周抛掷。桃核依托黄泥,生出嫩芽。数年之后,春暖花开时,石棚山桃红处处,映天照海,灿若云霞。北宋熙宁七年,坡由杭州调任密州,途经海州,慕曼卿之名登上石棚,留下此诗。

鸿冰画中,石曼卿风神隽永,韵致高古,坐于石岩下,左手持书,右手执一泥裹桃核,作欲抛状。四周山石嶙峋,萧索一片,只在远处,现一点殷红,预示日后桃红照海之景观。题跋上以行草照录东坡诗,其布局飘逸有致,笔墨卓尔不群,甚得同好辈推崇。

鸿冰熟谙古典诗词,故前期作品多为古诗写意。继《曼卿掷泥图》后,又有《人比黄花瘦》、《欲饮琵琶马上催》、《巴山夜雨》等写意人物画出手,大都韵致古拙,别具一格。

画界“85思潮”之后,中国画传统受到挑战,鸿冰不顺时事,将自己的画室定名为“承先楼”,自号“承先楼主”。他的“承先”并非一味唯传统是从,而是从传统的题材和民俗、民间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抒发一种纯属自我和现代的情绪。鸿冰的写意人物,从兹改换了一番天地。

此期作品有《苏武牧羊》、《山鬼》、《钟馗嫁妹》、《故园情》、《嵇康抚琴醉刘伶》……笔墨天趣和书卷气依旧,人物情态、造形上又极为讲究,往往简单几笔,便丰神毕现,令人折服。

整个80年代,刘鸿冰默默耕耘,不求闻达。1991年初,已寂寞画室10个年头的刘鸿冰终以研修生身分,进入北京画院。但其心性不改,每日总是寂寂然于画室一隅,作画不止。

颜真卿的故事篇10

分别六年了,每一年的4月6日,我都能遵守我们的约定。

十年前,

“来,莫卿,知道这是什么草?”你指着那一片绿茸茸的狗尾巴草,神秘兮兮

“狗尾巴草,这咋会不知道呢。”

“错了。你们不懂。”你满脸严肃

“咋的咧?有啥错?”

“那是月老儿的宝物!他每年4月6日都来收集这些草,做他的睡毯!”

“尽胡扯!”我拽下一根狗尾巴草,就往他脸上挠痒痒

“莫卿!别闹!我没胡扯,骗你是小狗!”

看他正经的双目,浓密的粗眉毛,微黑的脸,就缺眉心的月亮疤了,

“怎么,洛城,你倒成包公了?正义样。”

“谁都可以不信,你,莫卿,不行。”

“为什么?”

“以后,每年4月6日,咱都要来这,月老看我们虔诚,说不定就把莫卿许给我了。”

“不想。”

“要得的!你答应不?”

我只是没有回答,可想不到,我能无悔的遵守,虽然不信。

那年,我们8岁。

“莫卿!”他攀上了我家的院墙

“嘘!洛城,你这是干啥?”

“莫卿,我想你了,来找你玩啊。”

“我爸妈把我锁家里了。”我趴在二楼窗台上,惶惶得朝远处望着,生怕爸妈从那忽的冒出来。

“为啥?”

“要小学毕业考了,大人不让我出去疯玩。”我自觉地委屈,泪都要涌出来。

“不哭,莫卿。我陪你说说话啊。不然闷得慌。”

我不记得我们聊了什么,好似你又说起了月老的睡毯,想要以后的家里都备一条那样的毯子,你坐在高高的院墙上,指手画脚的比划着自己长大后的家,自己将来的媳妇,你说要抬八大轿子来迎亲。

“那你以后媳妇是谁?”我小心得揣摩着

“咱村的!嘿,不告诉你!”

“不理你!”我啪地关上窗,躲屋里去了,任凭窗外的呼唤如同风样的四处奔跑

我知道,你在那一大片狗尾巴草中,说过,要月老把我许与你。

也许,世态炎凉

“莫卿,以后再和那小子有半点纠缠,信不信我劈了你腿啊!”

“我没有错啊!我没错!”高分贝的声音从我体内喷薄而出,满脑子冲击着愤怒

“那小子,混!你是咱家长女!咱家世世代代教育事业,都多优秀啊?你呢?混账!连隔壁家那一天到晚只顾着玩的女娃都没考过!你!”

“她爹!好了,好了,别气昏了。”

“真是个不孝女!把咱家祖辈的脸都丢光了!咱家有多少还可以让你丢的啊!”

“啪!”

我只觉得脸颊麻木,却没有撕裂的疼,冷冷的仰望着父亲铁样的手,我决定了。

那个夜,很寂寞,黑猫从屋顶上窜下来,隐隐地听到石子儿滚落的低吟。

我从家里搬来了梯子,竖在他家院外,摸着黑爬了上去

借着惨白的月光,仿若看见那窗户里,酣睡的少年

“洛城!”我喊了声,又不敢大声叫

“洛城!醒醒!我是莫卿啊!洛城……”

漆黑的泥路,放眼只是乌压压一片的麦田,却像个黑海,抑郁可怖。

我抱紧了身躯,蜷缩在他家门口,声已经哑了,喉咙火燎燎的疼

慢慢的天边露出鱼肚白,月亮早安睡去了,

我对着他家最后喊了声,

“洛城!再见!”

以后的村里,不会有我莫卿了,本来想带你一起走,可是你不理,不知是睡熟了,还是真的不理我了。只是我们再见了。

“莫卿呢?莫卿!!”过了四天,你从镇上回来了,你去看自己在那打工的父母。

“她前四天就走啦!你这小子还来我家找她干嘛?都怨你啊!”父亲伸手想打,可又放下了,毕竟这也没有了意义。

“她去哪里了啊?莫卿!!”

你永远都无法知道,那夜的悲凉。

你只是失去了个玩伴,一个幼稚的约定。

而我,失去了一个小小的世界。

呵,你会知道吗?

(?)顾洛城

离别了六年,那个叫莫卿的女孩,慢慢的被我放在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到现在,我还没有在4月6日去过那片狗尾巴草,她也一定早就忘了吧?

十年前

“叔叔!莫卿到底去哪里了啊?”

“她走了,临走就带了点钱,干粮。那不孝女,连个再见都不说!不孝女啊!”莫卿的父亲恨恨地拍着自己的脸,我能清楚地看见他眼中满藏的泪

“对不起。”我弯下腰,不知该怎么才好,哪怕他打我一巴掌也能心里好受

“快走吧!以后别来了!”

我失魂落魄地逃走,一路都无法回头,

无意中,眼前出现了大片的狗尾巴草,我蹲下来,把脸深深地埋进膝盖,

莫卿,如果你在的那个地方也有这样一片狗尾巴草,该多好。

上了初中,就要离开这个生长了12年的村落,

这里,每一条路,都记着我们的笑脸,每一棵树,都有我们的梦想。只是要离别了,还会想念我吗?我是顾洛城,我在村口的那堵墙上,写下,

还记得,狗尾巴草?莫卿。

我知道她永远都不会看到了,及时有幸哪一天她回村时看到并留下话,我也无法目睹了吧?

遗忘是最好的办法了,小时候,我们都不够成熟,现在即使在一起,还会爱吗?

“洛城!”

“嗯,夕颜。”

“我上课还想你呢。”她的妩媚,让我硬是吞下了一整砣口水

她有着百合的娇颜,带着晨露的清透,每一刻让人想爱护她 。

夕颜,也是那个村里的,那时我们一帮成天在外鬼混的孩子,总想着怎么去她家,看她一眼,她家装修的很漂亮,在那时的我们看来,她就是公主。我只是有幸,成了她任命的骑士。便总在她出门时,紧紧跟随着,学着她清高的眼神,藐视身边土里土气的孩子,以为自己高贵了,其实自己何尝是高贵过?

也许和夕颜,最终只是童话。

淡忘的莫卿,遗失了,应是再也找不回了吧?

“你总是往学校后墙跑,看啥呢?”夕颜绞着细弱的手指,满脸的疑惑与不快

“那里有很多的狗尾巴草。”我不想隐瞒

“要是莫卿在该多好!”她别过脸,故意看着那凄美的夕阳

“我只是,对她愧疚。”心里却隐隐地一阵疼痛

“愧疚?又不是你的错。莫卿太倔了!”

“也许是吧。”

夕颜笑着拽过我的手,她的手每时每刻都那么冰凉,

“传说,手凉的女孩都是断了翅膀的天使,要让人去爱护的。”

“有你爱护。”

答应她再也不去看狗尾巴草了,不知什么时候起,莫卿从我的世界里毫无眷恋的离去。

只是我要爱护身边的女孩,也许夕颜才会是我要珍爱的人。

初高六年,我和她成绩相当,也都还不错,居然没受恋爱影响,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夕颜,填一所大学吧?”

“我想去北京。”

“那好,你说爱去哪就去哪。我跟你。”

“洛城,这世上就你好!”她猝不及防的在我脸上吻了一下,我猛的低头,

“有人看着呢。”

她银铃般的笑声,远远地一直荡在耳畔,什么山盟海誓,天荒地老,都不重要,只要每一刻在你身边就好。

首都的车站

“夕颜,我来拎吧。”我接过她手里的旅行袋

“对不起,你好,请问是去首都师范吗?我来领路吧?”那边几个女孩子夹杂在人流中,扯着嗓子大喊

“夕颜,去找她们认下路吧?”

“恩,好。初来乍到的,我们都不熟。”

我们紧紧牵着手,跟上人群的速度,那个带路的女孩,时不时回头看看我们,生怕一个万一走失了

“夕颜,累?”我看她满脸滴落的汗珠,心里满是怜爱,

带路的女孩猛的转头,想听到什么,仔仔细细看着夕颜和我,

“怎么了?”

“哦,对不起,前面快到了。”她忙指向前面。

我想莫卿要是大了,应该和她差不多,一样的酒窝,一样的可爱短发,只是她的眼睛时不时的忧郁

“谢谢你。再见。”

只是说再见了,还会再见吗?我扭头望了她一眼,不小心偷窥到她的眼角有泪,这个女孩让我彻夜转辗,她也和那片狗尾巴草很般配

“夕颜,我去下图书馆。你等我不?”

她体贴地点了点头,我忍不住在她的额上亲了下,便转身朝图书馆奔去

刚踏入图书馆,门口蹲坐着一个女孩,整理着成山的书。

“对不起,借过。”我小心翼翼踮着脚,生怕踩了哪本书

少女抬头,

“啊!你不是?带路的那个?”

她笑着点点头,

“在这做管理员吗?”

“是。”

“你是这儿的学生?”

“不,只是在这打工。”

我很想继续问,可又忍住了,也许她根本不是莫卿,怎会那么巧。

只是,我以后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每每看见她的背影,心里才总觉得踏实,

终有一天,

我的眼里怎么也找不到她了,生病了还是不来了?我惶惶的不得安宁,

“对不起,问下,原来那个管理员,怎么不来了?”

那个妇女,瞥了我一眼,边理书,边问“是那个短发的?莫卿?”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了图书馆,发疯了似地奔出校园,打的去了车站。在那一大群涌动的人流中,找寻这个我原来不曾忘记的女孩,

“莫卿!莫卿!”

我对着人流大喊,完全不顾那异样的眼神,

只是,我忘了回头,那个在我身后不住流泪的女孩,夕颜

“你还没能忘记啊。”她扭头就跑

我也不想追了,只是失神的坐在路灯下,看飞蛾不住地扑向灯光,直至死亡。

后来呢,

我开始对两个女孩歉疚。不打算再恋爱了,心中藏着两个美丽的少女,再也藏不下谁了。

(叁)夕颜

离别四年了,在大二时和他的分别,还似昨日,每一刻,隐隐地撕扯着我

你终究是忘不了,那片绿茸茸的狗尾巴草,那样平凡的少女,

而我从一开始的遇见你,就任命你为我的骑士,我只是想告诉你,我想要你一辈子跟随我

可总有终了的一天,

物是人非,过往云烟,我只刻下了眷恋,在那个回忆的墓碑上。

二十年前

“夕颜!我来做你的骑士吧!”你们一群男孩在我家楼下,疯似的狂喊,

我从窗口透出去,斜睨着你们,那时我作为村长的女儿,成天在家享受着,不想让路上的泥巴沾了我的新衣,

在那一群小鬼头中,只有你静静地看着我,手里把玩着一根狗尾巴草,还算眉目清朗的你,微黑的脸,仿若落魄的贵族。

“我要你!”我手舞足蹈的在窗口大喊

“你啊!手里拿狗尾巴草的你!”

你怔了怔,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草,又仰望着我,渐渐地嘴角扬起一丝笑容

“洛城,你为什么总去那里?”我指着那片狗尾巴草

“和一个人的约定。”

小小的你说着句话时,我的心一下了被掠走了,虽然我知道那个人不是我

“喂!你叫什么?”我在草丛中遇见了她

“莫卿。”

“你就是和洛城在这约下约定的人吗?”我有些趾高气扬

“不要你管。”你低头。继续玩弄着草

“知道我是谁?我是村长的女儿!”

“那又怎样?”你的话里隐隐地藏着委屈

“洛城答应是我的骑士了!他是我的,你不许抢!”

当两个女孩爱上同一个男生,我们不共戴天。

后来,莫卿无声的离去,我心里一阵欢喜,迫不及待去找你,却发现你一个人哭泣。

“我一直很喜欢你。”我不敢看你的眼睛,颤颤的说出了,我隐藏了很久的话

“可是。”你犹豫了,又不忍回绝我

“没关系,我会等。”我转身跑开,不想流泪的,还是一个人躲在树丛里痛哭

以后,总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去帮忙,不管又多么艰巨

“洛城!洛城!你醒醒啊!”那天,我记得你被一群小混混打了,

天空阴郁的可怕,风卷着石子儿肆意的击打在身上,一阵阵的疼痛传来,可我不在乎,你流着血的伤口,狰狞地张着嘴,我跪在路边,求着每一个慌乱归家的人,整整一个小时,我的膝盖流着血,我只是不想失去你。

“傻瓜,你何必呢?”

我在他醒的那一刻,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在乎他的一切,所以更在乎他心里的每一个角落,忐忑的审视着他,看看哪里还藏着个莫卿。

你好像慢慢的忘记她了,在你说,你只是对她愧疚时,我松了口气。

和你考上同一所大学,我激动了一夜,以为我们可以永远。

给我们带路的那个女孩,我没在意是莫卿。

终有一天,我去了图书馆,无意中听见

“哎,莫卿,你怎么把书分类错了啊!”

我愣住了。

“莫卿,很久不见。”

她抬头看了看我,不说话。

“莫卿,你还记着洛城吧?”这是我的直觉,作为一个女人的直觉

“那又怎样?”她终于说话了,“从离开村子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会回来,来拿走我的一切。”

“洛城对你来说也许是一切,对我来说是我活下去的支撑!”我甩开她手里的书

她有些惊愕。“他对你好吗?”

“我们在一起六年了。他是我的。”

我只是不想让你的世界里再有她了。

“莫卿,你还是离开吧。求你别来打搅我们。我不能没有他。”

“没有工作我生活怎么办?”她哭了

“我会给你很好的工作。这个请你放心。”

她终于在两个星期后走了,而这两个星期,你几乎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我的心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被撕扯的只留下碎末,可我会等。

“我走了。”

“好,再见了莫卿。”我微笑着,忽视你眼中的伤痛

“我一直都很爱他,哪怕是这么多年了,每一个4月6日我都想办法悄悄回村一次。”

“我不会告诉他。”我淡淡的说,看她的眼里流泪,我的心却在滴血。

我以为你不会在意她的离去。这么多年了,原来你还记着,你把她放在了心中哪个地方,我只感叹自己没有悟空的火眼金睛。

我像个玻璃,被你砸碎了。在你义无反顾去寻找她。

你说,对不起。我不想原谅。

很遗憾,没有走到最后。

路上,听到“可惜不是你”我坐在路边,哭了

(肆)结局

还记得,狗尾巴草?莫卿。

记得。洛城。

“你什么时候写的?”洛城看着她

“二十多年了。”莫卿笑着,抚摸着这一个个字,仿佛还在呼吸。

你看,我每一年4月6日,都来这取一根狗尾巴草,放在瓶子里。

你看,我每一天写一封信给你,可是没有办法寄出去。

你看,我拍了好多地方的狗尾巴草,可都没这漂亮。

你看,我还是赢了。

“你忘了夕颜了吗?”

“没有,我把她藏起来了。”

“她也很爱你。我不恨她,从来都不。”

她会恨我吗?还是原谅了。也许她再也不愿看到狗尾巴草了呢。

也许她再也不回村了吧。村长死的那天,她也没有来。

月老一定是看到我们的虔诚了,才把莫卿许与洛城。

很多年后,夕颜的骨灰回了村子。

我们把她放在她父亲身边,那里没有狗尾巴草,只有漫山遍野的百合。

那里再也不会被谁打扰。

“夕颜,”我放了束百合在她墓前,“如果真有下辈子,我想要你来做洛城的新娘,照顾他一辈子。”

百合在夕阳下被默默染红,

回头望见洛城朝自己挥手,

夕颜,你看,我们都老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