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十篇

时间:2023-03-31 13:48:59

巍巍中山陵篇1

2、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 000亩,先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四百余万元。

4、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5、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6、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无梁殿〕内部全用圆拱支撑,整座建筑没有一根梁柱的殿宇。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7、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趺(fū)〕碑下的石座。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8、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9、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0、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奉安〕古称帝后安葬及神主迁。这里指孙中山灵柩的迁葬。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巍巍中山陵篇2

关键词:

在日常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可以迎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情感品质,创造一种积极主动的、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和发挥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自然是以课文和学生的阅读为主,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不过,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更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创设情境、烘托气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拓展中感悟提升。

一、借多媒体导课,唤起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来看,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常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的特点,所以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容易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我在教初中二年级下册古文《口技》时,为了让学生对口技、对艺人的智慧和才能有所了解,激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我先放映幻灯片,让学生看洛桑的精彩表演,细听他的口技,忽而长号,忽而圆号,忽而架子鼓,模仿的真是惟妙惟肖!学生在深深赞叹之余,我顺势导进对本课的教学,学生劲头十足,兴趣盎然,一改往日学古文的枯燥、乏味,他们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真正理解了本课的内容,使本节的课堂效率极高。

  说明文《沙漠里的怪现象》,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被视为魔鬼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有科学解释的真理。本文友先想到本质,由浅入深,可读性很强。一上课,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放映与本课现象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走近沙漠”,沙漠荒凉之至,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见不到一只走兽。学生也清楚地看到了沙被风吹着流动着,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覆盖的景象。课堂上静得很,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这茫茫大漠之中。此时,屏幕上出现了空中楼阁、岛屿、人物,令人如入幻境。忽然,沙坡上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我向学生介绍,这就是“鸣沙现象”。放映结束了,我告诉同学们,沙漠里是没有魔鬼的,这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这样,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就认真研读课文,查找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因,揭开了这奇怪的神秘面纱。这样的导入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借助多媒体明智,激发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图片等,进行形象地演示,形成一种表象,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的逼真形象,形成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白其中的道理,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再讲说明文《巍巍中山陵》时,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说明文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观看幻灯片放映的巍巍的中山陵,让学生在阅读和观看中的白;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到底有什么关系;2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情.学生看着、听着、积极地思考着,本文的难点知识迎刀解决。

在解决课后第二个问题;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示意图;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的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吗?学生因为已理解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已把画面记于脑中,看到他们在小组高兴地指点着,热烈地交流着,都能够按照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形象而生动地把这幅简图解说清楚。

三、借助多媒体拓展,感悟提升。

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演示 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心实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情得到陶冶。

巍巍中山陵篇3

关键词:说明文;兴趣;多媒体

我从教多年,在我个人看来,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比较不感兴趣,因为说明文没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情节,一般也没有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让读者觉得文采飞扬。因此,老师不喜欢教,学生不喜欢学,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谈一些看法,与大家一起商榷。

一、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在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建筑类的说明文,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薇薇中山陵》《凡尔赛宫》《苏州园林》等,这类说明文在语言的表述上还是比较生动的,但是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学习说明文的根本原因是对所介绍的对象没有见过,大脑中不能够将文字所表述的说明对象转化为影像。有时好像觉得老师越讲越乱,不知东南西北。例如,我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我们班没有一位同学到过北京天安门,没有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如果没有具体的图片展示,确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容易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即使教师对这篇文章胸有成竹,了如指掌,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学生不买账。怎么办?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尝试在课前下载一些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有远景,有近景,有与天安门广场有关系的图片。我在讲解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时,从东长安街到天安门广场,越过广场,再到天阶前。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图片,让学生被丰富多彩的图片所吸引,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高了,这样的学习,就会对我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说明是空间顺序理解了,对什么是空间顺序理解就比较深刻。

二、多媒体播放影片,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我们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功不可量。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另一方面,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我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节课时,对十幅大浮雕的介绍,我采取了播放关于介绍这十幅大浮雕的纪实影片,在学生阅读到背身东面的浮雕内容时,影片所展示的内容与这两幅浮雕的内容一致:“1840年虎门销烟和1851年金田起义”。然后依次介绍碑身的后面、碑身的西面和碑身的北面。这样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觉枯燥,学习兴趣高涨。与此同时,教师再穿插讲解一些关于说明顺序的知识点,大浮雕的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开展的,但是按东西南北的游踪则是空间顺序。

三、改编课文,我是小导游,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颗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心愿。只是由于诸多的外在因素,导致学生的积极性被压制,如果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一定非常高。例如,我在教学《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时,我首先提问有没有到过中山陵公园游玩的,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有五位同学参观游玩过中山陵。有了切身的旅游经历,我就让其中的一位准备做一次同学们的导游,让他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游玩中山陵的感受,为同学们介绍中山陵。教学实践证明,不光是做导游的学生对《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感兴趣,就是其他的“小游客”也兴致盎然地在听这位“小导游”的讲解。再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有的学生的亲戚就在苏州,学生有游览苏州园林的经历,让他结合课文为同学们介绍就有了基础。这种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妙语连珠,在介绍时穿插自己的独特感受,往往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老师的直接传授望尘莫及的。

总之,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能够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中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巍巍中山陵篇4

你去过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吗?当你进入陵区时,看到的第一个建筑物就是石牌坊。

石牌坊以木结构的手法构成一个五间六柱十一楼的石结构建筑,高12.48米,面阔31。35米,全部采用青白石料。在巨大的石额坊上,雕刻着旋子彩画,还用石绿、石青等矿物色描绘了旋子大点金的清式彩画图案。在石坊六柱的夹杆石周围,左右对称装饰着云龙戏珠、蔓草奇兽、双狮滚球三组浮雕。每幅高1.56米,宽1.52米,近方形。所雕五爪升龙,穿云出水,嬉戏火珠,异常生动,奇兽异花,龙首凤尾,象鼻麟爪,别开生面;双狮戏球,一升一降,口衔授带,锦地生风。夹杠石上端还立雕着麒麟、狮子等十二个卧兽,左右相对。这座石牌坊是陵区最南面的标志物,巍然矗立在大红门外广阔的原野上,对面高大的金星、天台、烟墩三山,并没有使它显得渺小,却感到它是那么恬静而有力量,巍峨壮丽,虽经三百多年,但没有丝毫倾斜败损之处。

进入石牌坊内,就进入了陵区,你再到顺治皇帝的孝陵里看看,那里有一座五音桥。

清代顺治皇帝的孝陵里有一座七孔桥,它是陵区众多桥梁中的佼佼者,桥孔最多,桥身最长,如玉虹垂落,雄伟壮观。这是一座神奇别致的桥,特殊之处在桥栏板,乍一看与其他桥上洁白的玉栏没啥两样,可用手轻轻一敲,则可发出金钟银铃一般清脆悦耳的音响,使人大为惊异。这是因为栏板石料中含有50%的方解石,含有铁质,所以才会有叮当作响的妙音,如钟如罄。建筑时根据每块栏板含铁量多少,按中国古代音律由宫、商、角、徵、羽五音组成,所以孝陵七孔石拱桥也称为“五音桥”。

巍巍中山陵篇5

一、自学前导——磨刀不误砍柴工

自主学习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学生认真自学了,才可能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思考,才能在展示交流中形成思维碰撞。然而不少学生并不会自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不少于三处)并在文旁批注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可学生对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并不清楚,因此我又给了学生一个揣摩人物心理的小贴士: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②抓住重点词;③展开想象,换位思考;④创设情境,模拟表演等。这样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在充分与文本接触中感悟孔乙己的形象,加深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而且为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积累了方法。

二、出错时导——杖拨云开引路深

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出错是学情的真实流露,也是教师导学的良好契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正确地、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蒲松龄《狼》一文,在朗读展示时,一个学生把“其一犬坐于前”这个句子读破了,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时我让学生思考:“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句子应该怎样断句?”学生迅速朗读课文,揣摩文意,很快发现了正确读法:“其一/犬坐于前”,并且找到了理由:前文交代了“途中两狼”,没有“犬”。我又顺势利导:“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我又追问:“这里的‘犬’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异口同声:“像狗一样。”就这样不仅解决了断句问题,而且一个重要的词语活用知识点也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说得不完整时,教师完全没必要着急地进行补充,而应该把补充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正确的方法,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三、肤浅时导——咬定“文本”不放松

刘勰说:“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的载体。研读文本,就是对文本进行审视质疑、理解分析、感悟提炼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揣摩语言,有助于学生品出语言的韵味,体悟作品的内涵。

例如,教学《巍巍中山陵》,在分析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中山陵“巍巍”的特点时,大家抓住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分析,但是对文中的描写却视而不见。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本文却有不少生动的描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思考。教师及时地“导”向读:“请跳读文章,找出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在一阵默读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

生:第九段“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写在平台所见山、秦淮河之小,突出了中山陵的高大、雄伟。

生:“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田圃、道路、行人纤细入微,正是因为平台高。“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这句话也用比喻手法,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平台的高,从而写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这个片段,以读为主,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突破难点。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文字背后的智慧与情思,精心设计教学,就能使学生读出语言的温度,将阅读引向深处。

四、茫然时导——柳暗花明又一村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在与文本对话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此时,教师就必须担负起导学的责任,为学生解惑。对于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例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从浅处进行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

师:鲁迅先生所说的“路”,仅仅是指地上的路吗?

生:不是。这路还指人生之路。

(师投影鲁迅的生平资料)

生:还有社会之路。

师: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

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生:希望的有无,取决于是否为之而奋斗。有希望但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无。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把握句子的含义的方法呢?

生:抓住句子中有比喻义的词语,如这句话中的“路”。

生:这类句子往往揭示一个人生哲理。

就这样,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智慧的引导,往往能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争辩时导——无限风光在险峰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的一面,也有超出预设、出乎意料的一面。学生出现了争议,教师要突破预设,以学定教,通过富有智慧的启迪,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升华争辩,使其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应搬家而不是移山,移山既浪费人力、物力又破坏生态环境。诚然,学生的思维可以肯定,但古文有它的时代性,不能迁就于学生的这种思想。这时,我告诉学生寓言是以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学生迅速深入文本,找到愚公的语言、行动等描写,体会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从而明白并不是说愚公的那种行为值得学习、效仿,而是那种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巍巍中山陵篇6

宜昌市伍家岗小学601班陈晓菡  指导教师邹红霞

"巍巍东山,陵谷绵延.昔有阁楼,可揽大千.白龙神井,喷涌甘泉.东湖八景,居其一马,缅比事苗,兵逐频年.名刹为讫,胜迹为涅.萤闪嶙飞,蔓草荒烟."__题记

东山烈士陵园坐落在东山的丛林中,斑斑驳驳的墓碑刻上时间的年轮.那一个个刚劲有力的楷体字中流露出革命战士那冲锋陷阵的情景和他们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我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冲动:那无数个无名战士用鲜血和青春,创建了我们今天美好而幸福的生活.难道我们不应该永远牢记心间吗!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正如墓碑上所说的,革命的精神将永远铭记于我心中.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如一股股暖流荡漾在我心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着."虽然革命烈士已经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深深地嵌入我的心间.

巍巍中山陵篇7

“既然时间还早,那就把我的琴拿来吧。”披头散发的嵇康抬头看了看太阳,对监斩官说。监斩官还在犹豫,嵇康的哥哥已经把一架乌黑锃亮的琴递了过来。嵇康接过琴,盘腿而坐,琴放在腿上。琴声响起来了,不知不觉响起来了。原本闹哄哄的刑场安静了下来,数以千计的太学生和官员们都屏声静气。一个马上就要被处死的人,此刻,从他的琴声中流淌出的,竟然是鲜花,是春水,是夜晚飞过霜天的雁阵,是一些美丽得令人忧伤的永恒记忆。

正当听众还沉浸在琴声中时,琴声却嘎然而止。“这是什么曲子”?有人问。嵇康自然没听见。他自言自语地说,“想当年,袁仲尼要我教他这曲《广陵散》,我却舍不得,没想到,从今以后,世上再也不会有《广陵散》了。”“哦,广陵散”,监斩官似懂非懂地重复了一句。“正午了,送我上路吧”。嵇康把琴扔到地上,受了委屈的琴发出空洞的鸣响。大刀起处,人头落地。数千太学生一齐哭喊:“叔夜先生,叔夜先生。”

这是公元262年的事情。在三国即将归晋的大动乱岁月,身为曹氏宗族女婿,嵇康清醒地远离政治。他愿意在琴声的陪伴下,终结寂寞无华的一生。因此,他毕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四桩:打铁,弹琴,写诗,喝酒。然而,在一个污浊的时代,一个企图独自清洁的人是危险的。他注定会被污浊吞噬,如同他最后的琴音,注定要被遍地秋风吞噬。

2

俞伯牙和钟子期必须相遇。否则,这个原本就寂寞的世界将会更加寂寞,这些原本就潦草的人生将会更加潦草。

那是俞伯牙的漫游岁月。这个楚国琴师,他走名山,访胜友。一次雨后,他在河畔的森林里弹琴,他遇到了樵夫钟子期。俞伯牙刚弹了曲《高山》,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俞伯牙又弹了曲《流水》,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俞伯牙又惊又喜,因为他走遍了大半个已知世界,从来没有人对他的琴声和心事如此洞彻。

俞伯牙放下琴,对钟子期说,“先生,这个世界上只有您懂得我的琴声。您真是我的知音啊。”两个人都很激动,喝酒,弹琴,尽兴。分手之前,他们约定,明年今天,还要在这里相会。

次年,琴艺精进的俞伯牙如期前往。但是,这一次,他没见到钟子期,他只见到一座墓。里面埋葬的,就是他的只有一面之交的知音。墓旁的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去世了,临终前,托人把他葬在江边,以便赴您的去年之约。

俞伯牙默默来到坟前,他弹了一曲《高山》,但再也没有人对他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他又弹了一曲《流水》,但再也没有人对他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曲罢,俞伯牙大哭一场,他把最心爱的琴摔得粉碎。他对惊讶的路人解释说,“既然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我还有必要弹琴吗?”

这是春秋时期的事情。年代久远,当事人面目模糊。但从此这世上却多了一曲《高山流水》,多了一种叫知音的奢侈品。倘若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条孤独的内流河,那么琴声,就有可能是连接两条河的涓涓小溪。

3

那些日子,天下太平。洪水和旱灾都很遥远,五谷在田里疯长,就连老虎也从不到村子吃人。身为君主的舜很愉悦。那是人类少有的愉悦时期,而我们的君主舜,他是一个仁慈的长者,酷似邻家那个善良的糟老头子。

那时候,国家的首都在今天山西运城一带,京城以东,有一大泽,那是造山运动时期,因地壳变化而形成的一座盐湖。为了获取食盐,人们把含有盐份的湖水倒进湖畔的盐田,依靠南风吹拂,水分干了,盐就大功告成。

在那个没有任何工业的年代,食盐就是获利最丰的通行商品,那座寸草不生的盐湖,它是舜所领导的国家的支柱企业。有了它,他的国家才能长期繁荣稳定。

舜是君主,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爱好者。传说,就是他发明了源远流长的琴。一开始,琴只有五弦,后来,经过他老人家的改进,琴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一天,当他又在宫中――其实就是几间相对牢固些的茅草房而已――研习琴技时,他手下负责食盐生产的官员向他汇报,近来,南风急速,盐田蒸发得更快了,生产出的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舜听了,十分高兴,他就手抚琴弦,且弹且歌,一连三遍。他的臣民们都听懂了,也学会了。后来,在联欢大会上,舜的保留节目就是弹琴唱歌,那支著名的歌大意如此:

感谢轻轻吹拂的南风,

它吹干卤水,为我们带来了食盐,

我的人民不再因淡食而愠怒;

感谢轻轻吹拂的南风,

它吹干卤水,为我们带来了食盐,

我的人民因此而日益富有。

这是上古时期的事情。

年代更加久远,惟有依靠想象,方能抵达当事人身旁。不过,当琴声呜咽,先民的快乐也许就蕴藏在那种朴素而简洁的生活中。朴素是美,简洁也是美,一如琴声,最朴素最简洁的,也是最能击中人心的。

4

巍巍中山陵篇8

她高大坚固,凝结着古代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她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她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

她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八达雄垣起戍楼,风烟朔漠塞边秋。

槛前平陇依然古,山外长河犹自流。

汉将青云收汗马,龙沙白骨啸寒丘。

不堪脂血均输尽,谁系单于纳款头。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

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

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琮铮流水意,仿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巍巍中山陵篇9

——今生,我们就这一次约会吗?那夜,你在少女的河边这样问我。

我没有回答。只用双手在你圆润的项背上轻轻地游走。

你没有回头,我知道你没有回头的勇气。

我们都面朝着酉水,任朦胧的波光在水面上泛起阵阵离愁。那一刻,只要我稍稍用力,就可以扭过你娇弱的身子,把你水光一样的柔美揽进我的怀里……跟你一样,我亦没有让你回头的勇气。

武陵山,在这样的傍晚,美得温婉,凄美而温婉。雾岚却在这样的傍晚,浓郁得像梦,像捧不起雨丝的梦,不过一忽儿,就在你的发梢,挂上了露珠。

——今生,我们就这一次约会吗?你再一次问我。

我颤抖的双手,依然在你裸着的圆润的项背上,你的连衣裙在晚风中轻轻飘荡,我依然没有回答,而十指紧紧地拽着你的弱肩,我感觉到了你因为抽泣而飘摇的身子……

突然,你转过头,泪光盈盈地直视着我:我等你,我等你十年!然后,再一转身,小跑着,消失在河岸的尽头,消失在烟雨朦胧的武陵山中。

我失落的十指在夜的空中搜寻,直到听见丛林深处,你家的木门吱呀一声,无情地关闭。

——三十年过去,我从不敢打听你十年的等待是否真的存在过。对于一个初省人世的少女来说,那一声等待或许不是誓言,而是青春时节最珍贵的幸福。

过去的三十年,我不想知道你十年的等待是否真的存在过。对于一个以天涯为己任的男人来说,那一声等待,不仅是责任,是塔克拉玛干大漠,是巍巍昆仑,还是情怀里永远揣着的美丽。

是的,今生,我们就那一次约会,酉水河见证过我俩的率真与幼稚,武陵山目睹过我们的缠绵与无助。

而这样一次烙印着生命里程碑似的约会,凄惶了故乡的山水,却甜美了半生的孤旅。

至今,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会轻轻抬起双手,让掌心对着一脸沧桑,再一次感觉你项背上滑嫩的馨香,那些弥漫着少女纯真的点点滴滴!

巍巍中山陵篇10

不可以钓鱼,目前水库全域已被封闭,最后一次举办活动是在2011年北京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时。

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历程,这里已发展成为集防洪、水利发电、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及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北京市和昌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三陵水库为山区盆地水库,占地面积7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440公顷,水面311公顷。水库四周群山矗立,特别是北岸巍峨的蟒山拔地而起,宽阔的水面,倒映群山,给人以“高峡出平湖”之感。山脚与水面的衔接处形成多处水湾港汊,景色幽静宜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