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宴者十篇

时间:2023-03-23 19:08:03

赴宴者篇1

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0元

这不是一个新故事。

尽管打着严歌苓的首部英文小说的噱头,还找了一位台湾博士翻译成中文,但抱着 “让严歌苓带您进入一场夹杂着欲望与腐化的美食盛宴”的人们可以死心了,这里绝没有什么美食盛宴,我甚至怀疑,那些英语式的调侃与幽默都在文本转换中变成了僵硬的姿势。

故事的主角是下岗工人董丹,在找工作时他被误认为是记者,参加了一场新闻会的宴会。董丹不仅品尝到了生平从未吃过、从没听过的山珍海味,而且还得到了一小笔车马费。于是,吃宴会成了他的正经营生。严歌苓讲的这个故事,是早些年演员陈冲转述给她的,后者则是从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看来的。细心的人会在这个改编的故事里找到无数社会新闻的影子,有房地产商修房卖房坑蒙拐骗的各种花招,有农村恶霸的贪赃枉法与无法无天,有周旋在权钱包围中内心分裂的艺术大师,有来自底层逐渐堕落的按摩小姐,有吃不上穿不上委曲求全的农民工,这些人物彼此陌生却因为董丹的错位有了关联。

所有的光怪陆离都沿着董丹这样一个穿“马甲”的人而展开。类似的故事,古人讲过,孟子就颇为有板有眼地杜撰过《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每日出去,回来必定酒足饭饱,还在妻子小妾面前夸耀自己出入于富贵之家,而事实上,他是每日在坟地乞讨。

这次,严歌苓在讲述时却不像是在讽刺“赴宴者”董丹,在董丹渐渐将“马甲”当成真身后,她让董丹为上访农民白老爹写申诉报道;让他为姐姐被骗冤死的按摩女“老十”写故事⋯⋯这像是卡夫卡的反向变形记,一个“宴会虫”如何想要救赎自己却堕落得更彻底,一个被社会挤压在最底层的人却有韧性去发掘事情的真相,这是狂欢与救赎的表演,这是对浮华的冷笑,是对人性的悲悯。

董丹发现了真相,或者说是严歌苓发现了“这个职业有着不堪的一面”。在不堪后面,则是在这个时代轮翻登场的主角们,房地产商、权贵之子、商业媒体、村霸、名画家和形形的宴会举办者们。

这是一个时代的盛宴,每一个人都是赴宴者。

听起来又像是一个新故事,欢迎你对号入座。把那句话颠倒过来吧,让高尚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让卑鄙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

推荐阅读

《何枝可依》

李零

三联书店

定价:29.80 元

作者说:“我是借读闲书说闲话,冷眼向洋看世界。”该书是本读书笔记,分“历史篇”、“考古篇”、“汉学篇”、“战争篇”、“革命篇”,集纳了李零阅读《费尔巴哈》、《先秦诸子系年》、《剑桥战争史》、《动物农场》等书的阅读心得。

《幸存者回忆录》

多丽丝•莱辛

南海出版社

定价:22元

战争对心灵的伤害,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种灾难。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灾难对其成长的影响尤甚。书中主人公,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当他们失去亲人、独自面对满目疮痍,其心理是否更容易走向极端?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这也许正是小说中那群10岁左右的孩子为何生存力最强、同时也是最野蛮凶狠的原因。

《比亚兹莱:最后的通信》

比亚兹莱

新星出版社

赴宴者篇2

少吃多尝。宴席上丰盛的四高膳食对糖尿病病情控制十分不利。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赴宴后血糖会有所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饮食必须控制总热量,一般以低热量、低脂肪、低糖、高纤维膳食为主。面对宴席上的“四高”食品要少吃多尝,以免一吃就超量。要像蜻蜓点水一样多样化地品尝一点,选择性地少吃一些。这样既饱了口福,也不至于超量。

少荤多素。宴席上鸡鸭鱼肉较多,动物油的含量较高,而且烹调中多采用油炸煎炒,这样脂肪含量更高。高脂肪膳食不仅会增加体重而且会降低体内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血糖,还会诱发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少吃荤和油炸食品。最好选择蒸、煮、炖、汆、拌、卤加工的食品。宴席上多吃素食,如蔬菜类、菌类、豆制品等。因为这些食品纤维素高、热量低、营养丰富。目前国际上最推崇的保健素食是魔芋,被称为“魔力食品”、“肉伴侣”。因其是低热量、高纤维,具有饱腹、减肥、通便、洁胃功效。与肉同食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平稳餐后血糖,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餐桌上的佳品,但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

少精多粗。宴席上的主食大多是精细面粉制作,有的甚至加了奶油、糖、蜂蜜、肉末、果酱等升糖物质。由于精粉血糖生成指数很高,其血糖生成指数高达80以上,食用后血糖很快上升,故尽量少用。应多食用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素、低血糖生成指数的粗粮,如全麦粉、莜麦、荞麦、煮玉米、高粱米等。这些食品具有饱腹、延缓葡萄糖吸收、通便、减肥、降脂的功效。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天膳食纤维素摄入30克左右,而我国居民普通膳食中还不足10克,宴席上恐怕连5克都不足。所以,赴宴前或平时补充一些精致的膳食纤维素还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餐前用一袋精致膳食纤维素冲水,当饮料喝更是两全其美。

赴宴者篇3

按时赴宴

应邀赴宴,一定要遵守时间,既不能过早,也不要迟到,可比主人约定的时间稍早一点,一般应在约定时间之前五分钟到达。若是主人的挚友或亲戚,可提前更多时间到达,以帮助做些准备工作或接待

工作。

寒暄问候

当你赴宴时,见到门口迎候的主人,一定要说声道贺的话,尤其要跟女主人打招呼,然后与邻近的客人握手,互相问好。对长辈要主动起立、让座,对女宾要举止端庄,彬彬有礼。如未到入席时间,可找

一两个熟朋友交谈,或静坐等候,不要随处走动,此时可以和你相熟的朋友坐在一起。入席前后,应尽量与更多的宾客主动交谈,沟通感情,以创造一个良好活跃的气氛,千万不要独坐一隅,寡言少语。要知道,在这种场合中,正是结识朋友,发展友谊的好机会。有时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也可以互通姓名而交谈。不过对于异性,则最好请主人作介绍,这样不但比较亲切,而且也不冒昧。

举止文明

坐姿。席间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双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将大叠。双手不可放在邻座的椅背上,也不可用手托腮或将臂肘放在桌子上,最好双手放在自己的大腿上。餐巾。当主人示意用餐开始时,可将餐巾打开铺于膝上。餐巾只能擦嘴,用时一手捏住一面的上端,另一手相助。只用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是不文雅的。餐巾不能用来擦面、擦汗。假如中途需要离开一下或用餐完毕时,应将餐巾叠好放在盘子右边,切不可放在椅子上。

按位落座

所谓按位落座,指的是按宴会所请客人的身份和地位,长幼有序地分别按主人预先的安排,准确地落座。一般情况下,正式宴会的座位是事先安排好的,客人要等待主人的安排。即使请柬上写明了桌

次和座号,也不要急于就座。就座时要斯文,并向其他客人礼让。如其他客人已相继坐下,而一时无人给自己引座时,可选择较下的位置先行坐下,待主人发现后,再正式引您入座。

香巾。

有时坐定后服务员会递上一方湿毛巾(香巾),此时应礼貌地接下并轻轻擦拭自己的双手和嘴角,绝不能用来擦脸,更不能擦颈或手臂。

筷子。

中式餐的餐具比较简单,主要工具是筷子。一般在正式宴请时,先用公筷或调羹将所需菜肴接夹到自己的盘碟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在宴会中使用筷子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人

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使用筷子形成了一些礼貌要求,即筷子使用的禁忌:

一忌:每次一筷夹的菜太多;

二忌:夹菜途中滴水不停;

三忌:用筷子在盘中胡搅;

四忌:将筷子放入汤中“洗刷”;

五忌:用嘴吮筷子上的菜汤;

六忌:用筷子代牙签剔牙;

七忌:用筷子敲打盆碗;

八忌:用筷子指点人。

同时忌右手握筷,左手持匙。有鱼刺肉骨之类杂物吐出需用筷子放在嘴唇间夹送到自己的碟盘中,不要吐在桌布上。

夹菜。夹菜时要待菜肴转到自己面前或主人、主客、长者先夹后,自己再夹。不要把筷子伸到远离自己的菜碟里去。不要抢在临座客人之前夹菜。如果取远处的食物,不要欠身去拿,可请临座或别人传递。在宴会上,一般不应高谈阔论;席间一般不要剔牙,确需剔牙时,应用另一只手挡住嘴巴;要控制打喷嚏、打饱嗝、吐痰等,万一打喷嚏、咳嗽,应马上掉头向后,拿手巾掩口。如果你那一天正伤风感冒

咳嗽,最好不要去赴宴,因为在席上频频咳嗽不仅失礼,而且缺乏公德。

喝茶。

喝茶或喝咖啡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盛杯的小碟,轻轻啜饮。喝咖啡时,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单独器皿盛放或袋装。如需牛奶、白糖时,可自取加入,然后用小匙搅拌。喝汤。喝汤时,要用汤匙由盘沿向盘中慢慢舀去。不要舀得太满,以免倾泻于桌上,同时要轻轻地放入口中,不要发出声响。如果汤太热,可将汤先舀入自己碗中,轻轻地摇一摇,待凉后再喝。切忌用嘴去吹,也不能对着碗边或端起碗一饮而尽。这样既不卫生,也不文雅。

赴宴者篇4

截止到发稿时,这部由南京大学师生出品的话剧正在苏州上演,它的首轮巡演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而它无意酝酿出的文化漩涡,还在持续翻滚中。 一张茶几,三个教授,是这部戏最主要的场景。与布景和人物的简洁相对应的是,是密度和成色极高的台词。 一桌没有凑成的麻将

1943年,亲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饭。三人由此陷入纠结和争辩之中:要不要给蒋公这个面子呢?

一张麻将桌,三个各怀心事的大学教授。《蒋公的面子》一剧的舞台简洁到极致。所有的徘徊、争执、剖白和兜转,都在这张方桌旁展开。

在前身为“国立中央大学”的南京大学,“三教授赴蒋公宴”的故事一直在口耳相传。

2011年9月,为了完成学年论文和迎接南大110周年校庆,大三学生温方伊从老师吕效平那儿接过了这个命题作文。

有两个人物是真实的,一个是“左派”教授陈中凡。“五四”运动爆发后,陈中凡大力支持学生参加运动,一度被北京女高师解聘,后来又曾当面拒绝陈果夫聘他做省教育厅厅长的邀请。他的人生信条是“三不”与“三书”,前者指不做官、不纳妾、不吸烟,也有说一不做官,二不参加党派,三不接受官方津贴。

另一个是热爱美食的胡小石,长于南京,曾任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据说他讲授《楚辞》时,“身着长衫,手持长剑,缓步上台,掌声响成一片”。他曾不止一次讲过:“平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赋诗挥毫,三好东坡肉。”胡小石授课之余,常邀学生数人,或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或是到夫子庙秦淮河畔小摊上吃“油氽豆腐干”。

第三个教授是谁?最后究竟有没有赴宴?事实真相已不可考。 “它的成功折射出的是我们的文化生态是多么的不健康,文化积淀和内涵有多么贫瘠。”

远在1943年的事情,如何去把握?温方伊写剧本只用了一个月,但收集资料、还原当时情境和知识分子的真实状态,则花了一个冬天。她去陈中凡的学生、南大中文系老教授董健家拜访,老人家并不能确认赴宴一事,但仍然大力支持她写这个剧。

温方伊泡在南大图书馆,认真读了上世纪40年代描写知识分子的剧本《芳草天涯》,也把陈中凡和胡小石“文人相轻”的掌故拈来放到剧本情节中。

最终剧本完成,出来的人物有三个:卞从周、时任道、夏小山。

身为“太子太傅”、蒋家西席,卞从周在政府的报纸上发文赚外快,浸淫体制之中并从中受益。在和观点相左的时任道辩论时,他口口声声“太自由了不是好事”,“集权有时是必要的”,“不能指望政府什么事情都能万全……”俨然一副政府说客模样。卞一心想拉另两人赴宴,以书为诱饵,不惜“诈和”。但他也不希望因为赴宴落下个“媚上”之名。在为学校谋福利的同时,他也会热心肠地接济困窘的时家,并不令人生厌。

坚持不去赴宴的时任道是传统知识分子代表,誓言与权力划清界限。蒋政府打死了他参加游行的学生,时“宁死也不和独裁者同桌”。然而一生至爱的九箱珍贵藏书却成了他的软肋:因为书留在桂林,随时会被不肖子侄变卖,他想求得老蒋相助。爱惜羽毛的时任道只得设局,指望素来不屑的卞从周能代他赴宴成事。

“夏小山”的名字脱胎于“胡小石”,也取自温方伊喜欢的词人晏几道的《小山词》。左右摇摆的夏小山整日寄情风物,看似对政治毫无兴趣,只因听说宴席上会有一道“火腿烧豆腐”的美食便动了心思。然而此前,他已在学生面前表态“不承认蒋中正的校长地位”。抹不开这层面子的他,虽然口口声声说“我不是为了吃火腿”,却也表示只要请柬署名不再是蒋校长而是其他身份,他就赴宴。

在导演吕效平看来,这三个人,是陈独秀、胡适以降,中国第二代现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知识分子的纠结

从是否能担当校长,学生和教师是否该参政议政,到彼此的哲学观和价值观,三个人辩论得不可开交。其实,“三缺一”的麻将桌还有一位始终没有出场的人物—楼之初。在三个人罗生门式的口述中,楼之初听起来更为复杂多面,“比时任道更傲气,比卞从周更识时务,比夏小山更隐逸”。然而这样一个所谓“真正的名士”在收到蒋公宴请贴之后告假躲避,最后出国教老外中文。

有人说,这个戏不如就叫《面子》。除了顾及“蒋公的面子”,它折射的是所有知识分子对于维护各种“面子”和里子的困惑。还有不少观众从这部话剧里读出了与当下的对应,比如“中国政府的腐败已是国际闻名了”这样的台词,在多处上演时都赢得了满堂笑声和喝彩。

又比如剧中卞从周对楼之初的批评,“蒋公做校长的消息出来,你听他说过一句话吗?没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聪明得很。”有剧评将此视为对当代“犬儒主义”知识分子的讽刺,“针砭时弊”成为不少人对该剧好看的一个解读。

几年前,国家某部委请董健的一个学生去做秘书,已经做了博士生导师的这个学生表示要去。董健震怒:几十年前,叫一个大学的教授去当部长,甚至请吃一顿饭,教授们还要犹豫半天。现在让教授去当秘书的人不感到有问题,接到邀请的人也颇以为荣。

导演吕效平在去年为这部戏整理资料时,看到一份书面材料,“那是1952年,知识分子开展向党交心的活动材料。我看到陈中凡写的。他的字很漂亮……那是一个个人主义被集体主义的时代。”

作为编剧和学生,温方伊不喜欢时的冲、卞的滑、夏的冷,但在创作时对这三个角色不分褒贬,每个人的犹疑和可悲都自有道理。密集的台词里,她毫不吝啬地表现出三个人的心理矛盾,把知识分子在面对权力、原则和欲望交战时,人性的卑微乃至不堪铺陈得毫发毕现。

起初,温方伊第一稿写的时任道从头至尾坚决地表示“不去赴宴”,并不像现在舞台上呈现的,中间有过动摇,且和卞从周两人“各自诈和”,皆有隐瞒和算计。经过几番修改,她最终没有把时任道塑造成为高大全的正派,或把卞从周写成一个人人唾弃的反派。 民国知识分子的“傲气”是落魄士绅阶层的遗影,是旁观者的清醒。而时代变化之快,思潮涌动之频,又令这些旁观者们再难“清醒”。

她只想在戏中表现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困境。吕效平有句名言,“戏剧就是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这个题目可以说非常符合“烤灵精神”。随着剧情的推进,温方伊逐渐触摸到民国知识分子的“傲气”是落魄士绅阶层的遗影,是旁观者的清醒。而时代变化之快,思潮涌动之频,又令这些旁观者们再难“清醒”。这种困境,在任何时代都存在。

“这个戏和当代人对于民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想象是有差距的。不顶天立地。幸而我们没有去描写‘一流’的知识分子,把精神自由神圣化为一种绝对的、崇高的东西。”吕效平说,《蒋公的面子》力图不去表现赴宴与否的政治是非或伦理是非,而表现教授们选择是否赴宴的精神独立状态。

“这不是一部政治戏。我们这个戏有启蒙的意图。大学必须要有知识分子足够的生存空间,知识分子对此要有明确的自觉,精神上要能顶天立地。要明确地回答钱学森当年的问题—为什么建国之后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吕效平强调,他排此剧的首要目的,就是希望和当下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状态对话。 一流戏剧和学生习作

从茶馆转到时任道家中,墙上的对联从“莫谈国事”换成了“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然而这三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几十年的命运也远非堂上燕那般自在。到民国戏结束时,这桌麻将也未凑成。而在另一个时空的牛棚戏里,三位被打成牛鬼蛇神的教授,还在为当年是否赴宴而争论,或者说,在为如何“洗刷”历史而挣扎。 导演吕效平(左)和编剧温方伊是这部戏背后的真正主角。

在南大一路畅通地演过30多场后,吕效平似乎预见到了《蒋公的面子》在更广大市场的成功。2013年1月,该剧在南京紫金大戏院公演,近千座位几无虚席。据说“看过《蒋公的面子》没”已成南京文化圈人士的见面问候语。

全国巡演之前,不少剧迷从各地慕名到南京观看。剧评人水晶说:“专程从北京坐火车,第一次到南京,居然是为了一部戏—《蒋公的面子》。而这部戏,绝对值得你以任何方式赶去观看。”北大剧社的成员奚牧凉表示,《蒋公的面子》让他重温了久违的观剧体验,“很神奇,很欣喜”。

媒体报道,2012年年底,这部本地爆红的校园剧引起了江苏省有关部门的注意。他们找到吕效平,包戏三场。演完之后该部门领导一言不发,留了一句话:“我跟你再谈。”事实上,他并没有找吕效平再谈,而是把话剧《喜剧的忧伤》捐给南京市的200万元给了吕效平带领的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

在民营剧场蓬蒿的经营者王翔看来,我们身处一个精神最贫乏的时代。《蒋公的面子》剧本符合规律,导演和制作方也感觉到这个规律和能量,联手商业推向社会。“这就够了。它的成功折射出的是我们的文化生态是多么的不健康,文化积淀和内涵有多么贫瘠。”

公演数月,《蒋公的面子》票房过千万已不成问题,媒体和学界也给了足够的赞誉。主创们感受到了这股汹涌而来的热潮。温方伊告诉记者,她觉得这个戏承载的好评已经远远超过了戏本身的质量。似乎有太多人,把太多对中国戏剧和知识界的期待和抱怨,借着《蒋公的面子》上演倾泻出来。

也不是没有反对之声。因为觉得剧本太好,吕效平在导演时完全“退居其后”,淡化舞美和导演色彩。有戏剧界同行观后直言:这戏哪里有舞美,哪里有导演?还有“戏偏弱”乃至建议取消的评论,不绝于耳。

吕效平坦承:“这个戏绝对不是经典。如果把部分都砍掉,遵照戏剧三一律,只做民国戏,效果应该会更好。但我们才气不够,灵感还没有降临。”在注重表演、道具的剧场艺术上,《蒋公的面子》的确无法和投资不菲的大戏相提并论,但它却为文学的戏剧找到了一条出路。吕效平认为,戏剧的文学化是西方戏剧长盛不衰的一个主要方向。在具有深刻内涵的台本之中,“注重灵魂的煎熬和格斗”,才是他心目中好戏的真谛,也是中国戏剧寻求突破的一条新路。

“如果你知道中国当下戏剧创作的现状,《蒋公的面子》可以说是非常前沿和了不起的;但如果你了解世界戏剧的现状,那么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不过是一个大三女生的习作。”在多次谢幕和接受采访时,吕效平都会这样形容。

话语里有自信和谦虚,也有着足够的清醒。 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主角之一时任道的妻子,为这部男人戏增添了不少温柔的色彩。

在北京东宫影院演出后和观众交流时,吕效平又重复了这个说法。观众席上有人大声喊道:“绝对一流,在世界范围也不差!”喊话的是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

在反对戏剧的“官场化”逻辑这点上,吕效平和杨乾武惺惺相惜。按照吕的说法,“戏剧必须是个人的,必须是诗意的。但是现在,艺术家成为工匠。”

2005年,吕效平排演了反映环境问题的话剧“《人民公敌》事件”,说的是一群生长在淮河边的大学生,为了宣传环保,暑假在家乡排演易卜生的名作《人民公敌》而引发的种种个人遭遇和社会问题。他邀请艺术专家们来看戏提意见。戏剧行业协会某领导看后说:“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是负责任的,不可以与150年前的挪威资产阶级政府相比较。”吕效平直言,从中国环境的现状出发,他不认为中国的总理和环境部部长会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领导”艺术,则艺术堪忧。 “如果在1943年,自己活动的空间大,我也会拒绝赴宴。但在今天,我想我会去。那个时候,教授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权力没有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胞。今天我们工资太低了。今天做项目、搞研究,项目给谁不给谁,是权力说了算。”

2012年6月,吕效平带着《蒋公的面子》报名参加了中国剧协操办的“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终该剧被淘汰。对这个结果,吕效平并不意外。

在和媒体及北京同仁提到这些“往事”时,吕效平语调高亢,但他强调自己并非“怨妇”,也对剧协该领导本人没有意见。“我磕的是剧协的章程—把每个戏按照符合政治标准来衡量的章程。”对现实中处处碰壁的吕效平,《蒋公的面子》一剧就是他的梦。

赴宴者篇5

最使他难忘并终生感恩的是小伙伴们对他无私,真诚的帮助和呵护。只要小伙伴们手里有两块糖果,肯定就会有他的一块;小伙伴手里有一个馍馍,那肯定有他的一半。在贫穷和饥饿之中,还会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东西呢?

一眨眼睛30多年过去了。在这一段时间里,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变了模样。此时,富翁步入中年。外出闯荡的他今非昔比。30年的奔波劳碌,摸爬滚打,算计别人,也被别人算计,富翁一路风尘地走过来了,成为一个稳健,精明,魅力非凡的企业家。有一天,少小离家的他动了思乡之念,于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富翁回到了家乡。当日,他走遍全村,感谢叔伯大爷,兄弟姐妹这些年对父母的照顾,并每家送了一份礼物。这里,富翁在自家的堂屋里摆桌请宴,赴宴者全是从小光着屁股一块长大的玩伴,他们自然也是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了。

按那里的风俗,赴宴者都要带点礼物表示谢意。大家来的时候,都带着礼物,有的还很丰厚。富翁令人一一收下,准备宴席之后,请大家带回。当然,还有自己馈赠的礼物。

正在大家热热闹闹布菜振酒的时候,门开了,一个儿时旧友走进来。他的手里提着一瓶酒,连声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未完待续……

赴宴者篇6

宋代官妓的工作只限于在公宴上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助助酒兴——宋代一流的,不但“能文词,善谈吐,亦平衡人物,应对有度”,而且“丝竹管弦,艳歌妙舞,咸精其能”。至于上床,对不起,那不是官妓的义务,她完全有权利拒绝这种过分的要求,而且法律也主张严惩向官妓索求的官员:“宋时,阃帅、郡守等官,虽得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官员与的过分亲昵之举,当时叫做“踰滥”,属于“赃私罪”。按照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的一项立法,官员“若只因宴饮伎乐祗应,偶有踰滥,须经十年已上,后来不曾更犯罪,并与引见”。在法纪严明的情况下,宋代官员只要“偶有踰滥”,除了受责罚,政治前途也基本上完蛋了,须十年以上没有再犯,才有可能转官。

即便是“以官妓歌舞佐酒”,也只是限于法定节日的公宴;官员如果在非法定节日的宴席叫来(包括官妓与私妓)陪酒,也是要受刑罚的:“发运(官)、转运(官)、提刑(官)预妓乐宴会,徒二年”;“诸州主管常平官,预属县镇寨官妓乐及家妓宴会,依监司法,即赴非公使酒食者,杖八十,不以失减”,官员参加有私妓作陪的私宴,也要打八十大板。宋朝有不少官员,就因为与官妓游宴、杂坐而被贬黜。《东轩笔录》收录的一则故事说:“熙宁新法行,督责监司尤切。两浙路张靓、王庭志、潘良器等,因阅兵赴妓乐筵席,侵夜皆黜责。”这三个官员仅仅召妓饮酒(而不是),便丢了官。

宋代法官在宴乐方面受到的限制,又比一般官员更为严格。宋人笔记《画墁录》称,“(仁宗朝)嘉祐以前,惟提点刑狱不得赴妓乐。(神宗朝)熙宁以后,监司率禁,至属官亦同。”也就是说,宋仁宗朝嘉祐年间(1056~1063年)之前,其他官员还可以参加妓乐宴会,惟独提点刑狱的法官不允许。

别说出入娱乐场所、召妓买醉,对法官而言,即使一般性的社交、应酬活动,也是受到限制的。如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宋仁宗下诏说:“天下狱有重系,狱官不得辄预游宴、送迎。”也是从仁宗朝开始,宋代逐渐发展出一套严密的法官“谒禁”制度。所谓“谒禁”,即禁止法官接待、拜访外人。宝元二年(1039年)十二月,仁宗诏令“审刑院、大理寺、刑部,自今勿得通宾客,犯者以违制论;若请求曲法之事,则听人陈告之。”之所以要对法官群体实行“谒禁”,是为了杜绝请托之风,用宋人自己的话来说,“官司谒禁,本防请托”。宋仁宗朝,曾经一度“士人多驰骛请托,而法官尤甚”。实行“谒禁”,即可釜底抽薪,使请托者奔逐无门。不过,由于这是“谒禁”制度第一次应用于司法实践,其合理性尚未获得广泛认可,朝中不断有臣僚出来反对这一立法,如包拯就请求废除“谒禁”:“刑法官接见雪罪叙劳之人,率有常禁。臣谓皆非帝王推诚尽下之道也。”仁宗采纳了包拯的建议,叫停了“谒禁”。然而,解禁之后,请托之风很快又卷土重来。

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皇帝下诏:“在京官司非廨舍所在者,虽亲戚毋得入谒”;京师各个衙门“非假日毋得出谒及接见宾客”;“开封府司军巡院(开封府法院),假日亦不许接见宾客,止许出谒,……刑部、大理寺、审刑院官,虽假日亦禁之”;“违者并接见之人各徒二年”。根据这一立法,非法官群体的官员在节假日可以“接见宾客”,而法官则包括节假日在内,均不得与外人应酬,甚至“吊死问疾,一切杜绝”,弄得当时一些官员意见甚大,发牢骚说:“非便也!”

赴宴者篇7

人都有受邀请去赴宴的机会。而我,一个小男孩,曾经受到了一次不寻常的邀请。

那一天,我的爸爸妈妈都出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在家里。我闲得无聊,玩起电脑来。正在我玩得开心时,一阵敲门声把我从梦幻中拉出来,我打开门,可外空无一人,我想;是别人敲错门了吧!于是,我又钻进电脑房。没过多久,敲门声又响了,我再一次打开门,门外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我没有多想,关上门走进电脑房。第三次敲门声又响了,我害怕极了,心不停地跳,心想:我遇上鬼?!我蹑手蹑脚地从猫眼里看,我终于看清楚了敲门者的面目:门外有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手执盘蛇仗,身上穿着一件“白衣服”(只是一块白布),头上还有一双小翅膀;女的身穿黄金甲,一双蓝眼睛,肩上站着一只猫头鹰,左手执盾牌,右手拿着长矛。他们是谁?我很快地明白过来,男的是赫耳墨斯,女的是雅典娜。原来雅典娜想考考我的智慧。

我打开门,赫耳墨斯就开口了:“谢弘昊,宙斯听说你很喜欢看《希腊神话》,宙斯想邀请你到奥林波斯山上吃圣宴。”我听了,兴奋不已。要知道,到奥林波斯山吃圣宴是凡人极大的荣誉幸。

我随着赫耳墨斯、雅典娜向奥林波斯山出发。来到了奥林波斯山了!宙斯华丽耀眼的宫殿坐落在奥林波斯山的山顶。太阳神赫利俄斯驾着华丽的太阳车在空中巡逻。得墨忒耳从地上飞来,哈得斯从地府出来。走进宫殿,宙斯与赫拉享受着天伦之乐,赫淮斯托斯与自己的妻子阿佛洛狄忒坐在一起;阿瑞斯和冤家雅典娜相对而坐,勒托、阿波罗、阿耳忒密斯坐在一起。波塞冬、赫斯提亚、哈得斯、由斯、赫拉与我坐在一起。圣宴开始了,金、银做的盘子托着美食,酒神也拿出了上等酒。众神和我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我与众神的感情越来越深了。以后,赫耳墨斯只要在门外说一声 “走,赴宴去!”我便向奥林波斯山飞去。

赴宴者篇8

2、无论单帖、双帖,在帖文行文方面是一样的。帖文首行顶格书写被邀请者的姓名,或者被邀请单位的名称。的请帖把被邀请者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放在末行,也要顶格书写。

3、写明被邀请者参加活动内容,如参加联欢会、座谈会、赴宴,应交待具体时间、地点。若有其他活动,如观看影视表演,在请贴注明或者附入场券。

4、结尾写“致以敬礼”、“敬请光临”等,古代称此为“具礼”。

5、落款写明邀请人的单位或者姓名和发出请贴的时间。

6、明确邀请的对象:结婚大事,婚宴隆重,宴请的亲朋好友也是很多的,所以在写婚宴请柬之前须先列好邀请的宾客清单,以免重复或者遗漏,考虑到宾客不同,需要在清单上先分好类。

赴宴者篇9

(一)宴请礼仪

赴宴要准时,赴宴前应修整仪容以及装束,力求整洁大方。在宴请排位时,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可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如果主人为你夹菜,要说谢谢。吃东西时要文雅,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或呕嘴。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讲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住口。当主人起身祝酒时,应暂停进餐,注意倾听。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饮酒不要过量,可敬酒,但不要硬劝强灌。

比较正式宴请应提前送请柬,请柬的递送方式很有讲究。古代无论远近都要登门递送,表示真诚邀请的心意;现当代亦可邮寄。一定注意不能托人转递,转递是很不礼貌的。请柬如果是放入信封当面递送,要注意信封不能封口,否则造成又邀客又拒客的误会。请柬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祝颂语、署名落款六部分组成。请柬(邀请信)的正文中有三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事由,时间,地点。邀请对方参加自己举办什么活动的原由,这部分必须书写清楚,给被邀者决定是否参加提供依据。

举办活动的准确时间,不但要书写年、月、日、时,甚至要注明上下午。如果活动地点比较偏僻,或者对于部分人来讲不熟悉,就要在请柬上注明行走路线、乘车班次等。在正文后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敬请光临”、“恭请光临”、“请光临指导”等结语。在一些请柬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请届时光临”的字样,“届时”是到时候的意思,表示出邀请者的诚意,不应用“准时”两字,那样就成了命令式,体现了邀请者的高高在上,对被邀请者的不尊敬。

在当代的请柬中一般用“此致、敬礼”的祝颂语作最后致意。在文面的右下角签署邀请人的姓名。如果是单位发出的请柬,要签署主要负责人的职务和姓名,以主邀请人的身份告知对方。发文日期最好用汉字大写,以示庄重正式。有些舞会、音乐会、大型招待会的请柬还写有各种附启语,如“每柬一人”、“凭柬入场”、“请着正装”等,通常写于请柬正文的左下方处。

能否赴约都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应邀信是被邀人接到主人的邀请信后,同意赴约而给主人的复函。古时也称“谢帖”。应邀信的发出,体现了被邀人对活动的重视和对主人的尊重。应邀信一般由称谓、正文、祝颂语、署名落款四部分组成,表明接受邀请的态度。最后以“我将准时出席”做结语。最后的祝颂语可用“祝活动圆满成功”等词语。谢绝信是被邀请人收到邀请信后,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而写给邀请人婉言谢绝的礼仪文书。从礼仪上讲,不管何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一定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邀请人,以体现尊重他人。从信中文字讲,更要字字讲究,句句谨慎,避免产生误解。

(二)敬茶礼仪

装茶时,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要记得 续茶,往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三)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四)拜访礼仪

赴宴者篇10

不禁想起了我们班在篮球赛中的战斗历史:

初一的一天,老班突然对我们说,学校一年一度的篮球赛就快要开始了。我们先是愣了2秒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当老师要失望地问我们怎么一点都不兴奋的时候,欢呼声就响彻了校园。

面对入学的第一场比赛,男生们兴奋极了,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女生们虽然喜忧参半,但也不闲着,忙忙碌碌地组织着队员。紧接着就开始了训练。甚至还叫上了体育老师“指点迷津!”

忙活一个月,终于到了关键时刻。

啦啦队们都整装待发,要一展“歌”喉。加油呐喊,是越发努力。进球时,我们欢呼,我们雀跃;即使对方进球我们也不气馁。“初051,加油……”成了球场中最豪迈的歌声!而球员们再也无所畏惧,愈发地团结,愈发地努力。

但是,我们班似乎总是多灾多难,在连续两届的篮球赛中,初051班就成了公认的孤立对象。但是,我们只能抬头,只能用抬头来证明自己:我们问心无愧!却也是托它的福,我们都学会了一样东西:团结。

终于学会在面对误解时,团结一心,坦然以对;学会在面对成功时,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学会在面对失败时,手拉着手,在加油声中站立起来;学会在面对困难时,肩并着肩,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地挺过来……

也许我们之间会存在摩擦,但是我们终究会和好;也许我们之间还会存在误解,但是真相一定不远;也许你我还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而宽容你。

而在这期间,残酷的初三还是悄悄地来临了。

初三是什么?大家或者知道,亦或者不知道。初三啊,它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然,初三更是悲凉的号角,吹响离歌,在那个热情似火的夏天,宣布我们离别与归宿。而也是在那一刻,我们才终于发现,我们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