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十篇

时间:2023-03-27 02:53:54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1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会常常失败,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是胜利的吗?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2

海明威的内心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生的伟大文学成就都是在自己53岁创作的名篇《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来的。这部文学作品为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至高荣誉,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样是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中蕴涵了海明威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心理斗争。这部文学作品折射出了海明威的创作特色。

一、“冰山风格”的象征手法在小说《老人与海》创作中的运用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有着“冰山一角”的特色,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被介绍到国内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冰山在海面上的景色是宏伟壮观的,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了水面。”在《海明威美学思想初探》一文中,牟强指出,海明威用自己刻画的露出水面八分之一的物质世界来传达出了隐藏在海底世界中的八分之七的心灵世界。同时指出海明威与塞尚等现代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形形的现代艺术之间的某一个地方,隐隐约约地存在着一种相似的地方,借此来阐释海明威的文学艺术的特点。

对于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冰山风格”的探讨,我们引出了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老人与海》可以被看成是一首对人类奋斗不息的精神状态进行赞叹的颂歌,传达出了人类灵魂的尊严。再者,《老人与海》被看成一个古典悲剧,美国文学批评界将老人和俄底修斯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前者是战后的失败者,但是拥有着天真的理想,而后者是胜利的盗取者,是一个天真幼稚的英雄,老人是人类进行积极斗争的象征,是一个寓言性的形象,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之所以陷入了厄运,不是因为他自己无法作恶,因为他自己犯了错误。”另外一种说法是将《圣经》作为背景,把《老人与海》作为研究的载体,老人则被认为是耶稣的化身,捕鱼的全过程则被认为是耶稣受难的全过程。还有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把《老人与海》看成海明威本人对于写作看法的寓言,比如作家应该独自生活,顽强拼搏,比如写作和灵感之间的关系,又如老人和鲨鱼的搏斗象征着海明威对于评论家所持有的态度等。

在小说《老人与海》的结尾处,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小说的最后一段为我们描述了桑提亚哥拖着那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中睡下了,但是在梦中梦见了一头勇猛的狮子,这实际上象征着海明威是在对桑提亚哥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赞扬和刻画。作品中的大海在海明威的笔下已经不再是现实中的那个大海,大海此刻象征着死亡,象征着个性的消失,而桑提亚哥要面临的就是大海这个“死亡”的威胁,并且要为了生存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生存与死亡”就成为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老人所捕获的马林鱼象征着物质生活,而追逐马林鱼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慢慢流逝。老人和大鲨鱼的殊死搏斗则象征着人类随时需要面对的死亡,只有进行英勇的搏斗才可以获得重生的机会。

二、硬汉形象在小说《老人与海》创作中的运用

《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一直是国内外文学家评论和研究的对象。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海明威成功塑造的一个硬汉形象的代表。目前国内对于桑提亚哥这个硬汉形象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其精神力量和悲剧性刻画的研究上,而二者又经常交织在一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也可能把他干掉,可就是消灭不了他。”这句经典话语经常被看成桑提亚哥硬汉形象的代名词,由此引出来的是“重压之下的绅士风度”。

海明威运用富有生命活力的老人形象和朦胧抽象的寓意,把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和人生中的生活哲理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而成功地塑造出这位不畏艰难,维护尊严,在厄运面前甚至是人生悲剧的状态下仍保持高贵、不屈服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主要通过几点进行体现:首先,具有所有硬汉共有的倔强、勇敢、不屈服的精神特征。

桑提亚哥在海上已经84天了,还是没有捕到任何一条鱼,可是老人并不气馁,最终发现了大鱼,为了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大鲨鱼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其次,超越了主体的境遇,赋予了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精神。海明威笔下的很多硬汉形象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可是桑提亚哥却是一个例外,始终一个人孤零零地出现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和鲨鱼进行了英勇的搏杀。这种超越了时空的关系中,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便有了某种特定的含义:老人与大鲨鱼的斗争就变成了一首人类与大自然,人类与命运所进行抗争的赞歌,老人最后的失败转化成寓言上的最终胜利,老人最终获得了人格上的赞扬和肯定。最后,硬汉形象刻画中的乐观因素,为小说的点睛之笔。和其他的硬汉形象相比,桑提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色彩走向人生的失败,而是在遭遇了众多的奋斗和人生的磨难以后,仍然满怀信心地梦见了人类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桑提亚哥也已经不再单单是硬汉的形象,更多的硬汉形象背后存在着永恒价值:积极向上,乐观自信,不屈不挠。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具有象征性的哲学道理,他的行为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也不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而是代表了永恒的人类精神。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的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死亡的挑战时要进行英勇的搏斗,最终为自己的生存赢得可能。

三、悲观主义意识在小说《老人与海》创作中的运用

《老人与海》中折射出海明威的孤独,矛盾和悲观的创作意识。在小说中,老人受到了自然和社会给予的双重压力:在近海已经84天没有捕到任何鱼了,生活上的拮据使他没有钱去买鱼饵和生活所需的物品,生存的残酷现实环境使得老人成为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为我们描述了桑提亚哥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大海上打鱼的情景,这也暗示了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在小说的开始,海明威就把老人置于一个孤独的位置,老人没有妻子和孩子,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生命中唯一可以交流就是小孩曼诺林,也只有那短暂的时间,老人无法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小说中关于老人孤零零的一个人在海上撑船打鱼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老人孤独的境地。老人和大海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平时大海看着温柔平静,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变得无情残忍,成为老人生命的威胁和敌人。在海明威的笔下,人类的孤独似乎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标示,海明威的这种创作意识和当时社会上的悲观主义情绪和虚伪主义是遥相呼应的。

小说《老人与海》的结局完美地体现了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创作意识和手法。在小说《老人与海》的结尾处,海明威营造了极其浓重的悲观主义色调,这种悲观意识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于劳动成果的始终一无所获的无可奈何之情。老人在大海上经过漫长的打捞,最后终于打捞到一条大鱼,可是在归来的途中遭到了鲨鱼的猛烈攻击,老人与鲨鱼展开了猛烈的斗争,最终带回了一副鱼骨,胜利的果实被鲨鱼抢走,老人的努力并没有改变自己失败的结局,这就体现了一种荒诞的成分,也说明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一种无奈。海明威最终将悲剧的色彩作为小说《老人与海》的主旋律,这种悲剧意识反而升华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更是对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的精神上的安慰。

四、结语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创作中,充分地展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创作风格,小说语言平常如水,简单易懂,有着现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叙事风格上更是“冰山原则”的完美运用,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现出自己矛盾的内心世界。海明威塑造出的硬汉形象成为文学界的经典,是对人类精神的高度赞扬。这些也都是小说《老人与海》能够让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Simon﹠Schuster Inc.,1995.

[2] Franklin Ross Johns. The Psychology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M].Harper﹠Row Publisher Inc.,1985.

[3] 陈霞,周红蕊.海明威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6).

[4] 陈建永.《老人与海》的叙事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8).

[5] 陈靖怡. 从《老人与海》看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 陈智淦,王育烽. 海明威的生态情结——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与《圣经》[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7] 郭遂芝.《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与哲学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14).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3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桑迪亚哥 生命赞歌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海明威的救命恩人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后来,海明威经常与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望,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到1951年2月23日,他完成了初稿,1952年发表。《老人与海》以朴素、纪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中的老渔夫虽然失败了,然而他并没有向失败屈服。这种在失败斗争中的坚持、执著反而使得他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这便是海明威极力颂扬的“硬汉”精神――桑地亚哥精神。它是一种人类精神,也是一种体育精神。透视整部《老人与海》,其实也是对当今体育生命的一种赞歌,不放弃、不退缩,这正是体育生命的精髓。

一、关于《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描写了古巴老渔夫桑迪亚哥出海捕鱼的经历。他连续84天一无所获,第85天他终于钓到一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马林鱼。桑迪亚哥随鱼一起游动漂流了几个小时,然后开始了搏斗。收钓丝时大鱼猛挣,他知道鱼受了伤,自己也很痛苦,但决心较量下去。在极度劳乏中,他希望大鱼睡去,自己也能睡去,梦见狮子。

第二天,大鱼拖着船快速游动,老人挺住身子坚持。直到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作最后挣扎,他用鱼叉奋力击去,终于杀死了它,绑在船边。可是,在返航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老人又与鲨鱼展开搏斗,用鱼叉、绑在桨上的刀子、棍子打击鲨鱼。在力量悬殊的对抗中,马林鱼被咬得残缺不全,老人也精疲力竭,可是他心里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最后返回渔港时,大鱼已被吃得只剩一副骨架了,老人躺在茅棚里睡觉,素来钦佩他的一个孩子来探望他,决心要跟他一起出海打渔。他守在老头儿身边,老头儿在梦中梦见了狮子。

《老人与海》并无复杂曲折的情节,描写质朴无华,语言简括明晰,但通过细致精确的细节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象征、暗喻等手法表达出了富于哲理的丰富内涵。由于它的问世,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二、桑迪亚哥的精神内涵

在小说中,作者用浓墨重彩来进行刻画的是桑迪亚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精神和“硬汉子性格”。可以说,桑迪亚哥是坚强和勇敢的化身。他捕捉那条大马林鱼的过程以及千方百计遏阻群鲨吞噬马林鱼的奋不顾身,完美地表现了一个孤独的硬汉子刚毅、坚韧的性格,表达了人应该勇敢地面对失败的这个主题。

在捕捉这条大马林鱼和跟鲨鱼在茫茫大海上进行搏斗的两天两夜里,桑迪亚哥以豪迈的气慨、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忍受了难以忍受的孤独、饥饿、疲劳和伤痛。当他用鱼叉叉死第一条鲨鱼后,他在孤独中鼓舞自己:“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饿了,他强迫自己吃下生鱼肉、虾子;寒气袭来,他披上破麻袋御寒;累了,他通过回忆当年跟黑人大力士卡萨布兰卡扳手劲,僵持一天一夜而终于取胜的往事来鼓舞自己,以坚定自己的信心;手弄伤了,在海水里泡泡;左手抽筋了,他“硬扳开它”。总之,桑迪亚哥是十分乐观的,任何痛苦他都能忍受,都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鼓舞自己在厄运中找到光明。比如,饿了的时候,分明没有吃的,只能从马林鱼身上被鲨鱼咬过的地方撕下一块肉吃,却觉得比牲口肉还香,并吃得有滋有味的;在和鲨鱼搏斗中右手受伤出血,他安慰自己:“流点血反而叫我的左手不抽筋。”鱼叉同被扎死的鲨鱼一起沉到海里去了;绑着刀的桨扎向鲨鱼时折断了也跟鲨鱼沉到海里去了,他没有灰心丧气,他说:“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最后,连舵把、短棍也在和鲨鱼的搏斗中丢掉了,他仍然斗志不减。“船还好好的,完完整整,没有半点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很容易配上的。”他对小伙伴曼诺林说:“咱们一定要弄一把厉害的鱼标,经常带在船上,可以弄一块旧福特汽车里的钢板来磨成标枪头。咱们可以拿到瓦纳瓦科阿去磨。”计划、办法都拿出来了,他正在准备迎接新的战斗、期盼新的斗争。他不畏惧失败,失败了也绝不能失去人的尊严。“即使面对失败和死亡的命运,他仍然要忠于自己执拗的感情和勇于战斗的‘硬汉子’性格。”桑迪亚哥不愧是一个“英雄”,一条“硬汉子”。

三、桑迪亚哥的精神是对体育生命的赞歌

毋庸置疑,《老人与海》歌颂了桑迪亚哥与大自然搏斗的宏伟行动,刻画了他渴望战斗、勇敢坚韧,即使失败也毫不气馁的形象,精神上始终是个强者的“硬汉”精神,桑迪亚哥虽败犹荣,值得我们敬佩。而透过桑迪亚哥的精神,我们可以反思当今的体育界,其实桑迪亚哥那种毫不言败的精神也正是对当今体育生命的赞歌。

纵览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体育的崛起历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体育筚路蓝缕,实现了由竞技体育弱国向竞技体育大国的伟大转变,无数中华体育健儿在训练和比赛中用血汗铸就了以为国争光、敬业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并在训练和比赛中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激励和鼓舞着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不断超越,取得一个个优异成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屹立于世界竞技体坛,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会见第27届奥运会载誉归来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可以看出,体育精神与桑迪亚哥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老人与海》作品中老人的一句话:“你可以打倒我,但你永远不可能打败我。”完美地诠释了作品的主题,在老人与马林鱼惊心动魄的拼杀场景中,作者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精神。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类作对的社会和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虽败犹荣的大无畏勇气。再反过来看看体育界的健儿们,他们隐忍、坚强,虽然遭受过失败,但是一直没有退缩,正是这群运动健儿们拥有强大的体育生命,使得他们奋力拼搏,力攀高峰,夺得一枚枚宝贵的金牌,使中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余拥军.成功还是失败――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J].作家,2008(16).

[2]朱法荣.《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3(06).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4

【关键词】老人与海;硬汉精神;形象;解析

1.人类精神的塑造

海明威小说塑造的硬汉形象,象征着一种人类精神,一种永恒并切超越时空的存在,把现实生活与哲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人类尊严、即在困难面前不弯腰的硬汉子。桑地亚哥是个老渔夫,独自一个人驾舟出海打鱼,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他没有放弃,并再度出海,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在返回的归途中又碰到了凶猛鲨鱼,经过殊死搏斗,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用老人的话来说:“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想揭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与鱼的较量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了。老渔夫敢于挑战,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的。?因为,他给我们带来的是自信,是勇敢。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迎接挑战,正如小说中小男孩所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He didn’t beat you. Not the fish."(from the Old Men and the Sea)。

2.硬汉精神

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一个象征性的硬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坚强和永不放弃。 在桑提亚哥的背后是一种人类永恒的自信、自强和自尊,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精神,他激励人们向困难和死亡挑战。在海明威传奇小说中都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我们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时,要从硬汉精神和他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存环境、人生阅历等,都给人以极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男子汉精神。《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代表着生存环境, 依赖的环境,也代表着与大自然角斗的竞技场。海明威塑造出一个个的硬汉形象,永远也不会衰败。老人与鲨鱼搏斗体现了作者心中决不屈服的生命力。 桑提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可以使人联想到他渴望创造的奇迹。“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烘托了桑提亚哥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临危不惧的精神。象征着老人追求勇敢和搏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己,以勇敢顽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他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他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老人与海》作为名著,有他深刻的一面,都透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使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呈现的壮观景象,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是人类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大自然,征服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老人是人类的代表,他那抖擞的精神,和鲨鱼进行搏斗,最后是空着双手而?凯旋。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这就是征服的力量。从而验证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的真正意义。

3.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他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的时候,可是他却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尽管鱼肉都被鲨鱼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从而揭示了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精神,体现的不仅仅是条硬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精神价值,是人类永远不变的永恒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人的自信。

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大的不幸,人也只能自信。在面对困苦甚至死亡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唯一支撑人们生存勇气的,只有自信。因此,我们活着就必须有自信,在海明威小说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人的精神上来讲,所得到的自信,是从人勇于和命运的抗争得来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就是这样取得了胜利。总之,人的真正胜利就是最终战胜了自己。

海明威的人生哲学,本来就是一场斗争,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但为生存下去,始终保持着一种观念,一种原则,即做人的尊严。他们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表现出了高度的自制行和忍耐行。桑提亚哥在危难中所表现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这就是彻底的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也是海明威晚年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

4. 现实意义

海明威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在生活困境中,做到自强不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使人感到精神压力,疲惫不堪,要做到精神不倒,就要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以不垮的精神,使自己成为强者。面对困难,仍然需要有海明威的精神,即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永远不可战胜。

海明威是塑造那些在强大的压力不屈不饶的人们,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哲学。《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典型。常年的海上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记,铸就了他的“硬汉”性格。这就是彻底海明威式的人生哲学。这也是海明威晚年时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这种斗争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海明威的创作人生哲学反映了当代的现实,特别是时代的精神。同时,海明威也在宣扬一种人生哲学意义,即爱可能战胜死亡。海明威是钢性的汉子,他的作品中所阐(下转第20页)(上接第19页)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是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5.结语

海明威对死亡主题如此关注是和他一生的生死经历分不开的,他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的死亡意识,显示他对死亡的见解。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海明威死亡意识是在他对死亡主题理解中形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海明威提倡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以硬汉子精神去面对死亡。《老人与海》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是作家创作的总结,都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性,这在美国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最高体现,即冰山能够移动是它八分之一浮在水面――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参考文献】

[1]陈主编 《外国文学名著精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2]海明威著 吴劳译《老人与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3]董衡巽编 《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任敬著 《20世纪美国文学史》[M]. 青岛出版社,1999.

[6]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5

走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巷子里,自己的青春岁月更是让我想到了海明威这位文学巨匠,他的故居就隐藏在那些明亮简洁的房子里。

海明威的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前三次都以离异结束,只有最后一位女子玛丽陪他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海明威的故居并不难找,基韦斯特最有人气的博物馆当属这里,大多时候人们都在排队等候进入。他是在1931年与第二任太太宝琳一起搬到这里的,此时,这所由船舶建筑师阿萨建造的房子已经足足80岁了。他一直在此居住到1940年与宝琳离婚。宝琳1951年去世后,整个院子连带着家具出租给别人。1961年海明威过世,基韦斯特的一位女商人迪克森买下了这幢房子,并一直居住在里面的主屋内。商人的敏感度常人难比,1964年,整个院落被改建成海明威博物馆对外开放。直到今天,房子的所有权仍在迪克森家族名下,以成人每张13美元的门票接待海明威的追随者。

据说,砌成海明威故居院墙的砖原本是从巴尔的摩运来铺街道的,因海明威不想被人向内窥视,便用砖堆砌成现在的墙,取代了原来的篱笆。院落外,那位酷似海明威的老人先是坐在椅子上悠闲地吸着烟,许久后才缓缓站起,不紧不慢地支起了画板。看到站在街对面的我,他笑了。或许他每天都这样以红砖为背景,描出基韦斯特,绘出海明威与海。

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直到1961年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当真是多姿多彩:加入红十字救援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地记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非洲狩猎过,在墨西哥湾流里捕过鱼,在阿尔卑斯山滑过雪,在古巴定过居。记者出身的海明威,“新闻体”的文字被不喜欢的人批评为过于直白简单,但正是这种简洁无比的风格,让他以《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马车库二楼的写作间,原来被海明威建成一条通道与主屋相连。海明威习惯在早晨写作,起床后可以直接从通道来写作间,后来通道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掉。现在这里有上下楼梯,游客们排队参观。写作间还保持着当年的老样子,古巴人做雪茄时坐的椅子、海明威使用的打印机以及他收集的纪念品,都在原来的位置。《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胜者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都是在这个写作间创作的。

马车库前的游泳池是基韦斯特第一个居民游泳池。按照海明威的设计,宝琳于1937至1938年在他奔赴西班牙内战的战场时负责了游泳池的建造。当他从西班牙回到家后,听到总共两万美元的建设费用后,当时就震惊了。海明威从口袋中掏出一个便士扔给太太,笑道:“你索性把我最后一个便士也拿去算了!”现在,泳池边绿色柱子前的玻璃下面,就埋着海明威的“最后一个便士”。

当年的马车库的一层被宝琳装修成居室,现为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和办公室。海明威与宝琳离婚后,便定居古巴,直到1959年后离开。《老人与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宝琳去世后,海明威和玛丽经常探望这座老宅,来时就住在这个居室,最后一次是在1960年。

主房共有两层,通过一个狭窄的楼梯相连。一楼是起居室和主餐厅,二楼是主卧室、孩子们的房间以及保姆房。走廊书柜里的书都来自当年海明威的书房,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他都喜欢读些什么样的书。

起居室内的家具,都是宝琳在巴黎居住期间购回的。想想当年,连同院内的游泳池,这幢房子在基韦斯特曾经是多么显赫。其实,直到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后,他的经济状况才真正好转起来。许多小说中的灵感都来自海明威的真实生活,就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人物关系,就有他在意大利战场中与安格妮修女之间的一段有始无终的感情的影子。海明威一生中唯一创作的大型剧作是《第五纵队》,起居室里的红色椅子就曾在百老汇戏剧《第五纵队》里粉墨登场过。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作品,一部巅峰的完美之作。小说共用8周时间完成,根据他的古巴老朋友格雷戈里奥的真实经历写就。海明威曾经讲到:“更深的东西是在懂了以后看到的东西。”老人、小孩、出海、捕鱼、鲨鱼、袭击、骨架,无一不是有其更为深刻的象征象义。看到墙上的《老人与海》的海报,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直到少年派在电影快结束时的大段独白,才让人猛地想到,海上生存并不是看上去只与猛虎为伴那么简单,实际过程可能更是一个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故事。

墙上猫的画像,让人想到海明威和他的六趾猫的故事。在基韦斯特的邋遢乔酒吧,海明威结识了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救捞船船长。正是他,送给了海明威第一只六趾猫。据说现在在海明威故居看到的猫,都是当年他钟爱的那些六趾猫的后代。这些猫并不怕人,定期有兽医照料它们的健康。猫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死后都葬在院子内的猫墓地,就在主屋与马车库的旁边。

墨西哥式双层橱柜上面,有一只非常有名的雕塑猫,当年毕加索送给海明威的礼物。不过,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小偷打碎。1974年,海明威的第一任太太哈德莉参观这里时,确认在地下室发现的就是这只雕塑猫。

海明威与宝琳在基韦斯特的故居内共育有两个儿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戈里。他们的卧室就在主卧室对面,现在这里展示的是海明威一生各个阶段的纪念品和照片。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都可以找到海明威当年的故事,从芝加哥附近的出生地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各种勋章。

移步出来,满眼都是青翠的热带景色,元月的寒冬原本只出现在距离这里遥远的北方。无花果树的枝叶正盛,据称是在建造这座房子时就种下的。

对面的灯塔建于1847年,并一直使用到1969年。现在想来,多少个夜晚,海明威在邋遢乔酒吧与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酩酊大醉后,都是灯塔的灯光给他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并不是为被打败而生的,肉体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始终在他的书中讲述这样一个思想,特别是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他遭遇挫折无数,甚至连飞机失事都经历过两次,但都没能被败打。或许是宿命难以改变,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他的父亲也是自杀身亡。在这之后,他的孙女同样自杀辞世。《老人与海》的原形、古巴渔民格雷戈里奥,活到104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6

一、“硬汉子性格”――马洛林

小男孩马洛林在《老人与海》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海明威将他与老人相提并论。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小男孩马洛林占有不少篇幅,显然这是作者象征手法中独具匠心的一个设计,研究作者的象征艺术离不开小男孩――马洛林这个人物。

五岁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年龄的时候,但是小男孩就已经和老人学习捕鱼并和他出海,虽然小男孩的年龄不大,但是经过生活的磨练,小男孩已经开始懂得跟随老人学习捕鱼维持生计。在老人的眼里,小男孩马洛林早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小男孩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在小男孩身上可以看到老人自己,小孩身上散发的坚毅、忍耐、顽强的品质侧面代表了作者海明威“硬汉子性格”。虽然孩子被父母强行带走,但在孩子心中老人桑提亚哥依然是最棒的,在孩子回归帮助老人展示了海明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老人对小男孩的话语:“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做斗争时,老人几次提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正是因为小男孩不断的鼓励和陪伴,老人的生活才不会寂寞,老人才能坚强的生活下去,才会感到希望,使他变成一个精神胜利者,有精神解脱自己,小男孩是老人遭遇困难后的一个慰藉,可以时刻鞭策自己勇敢面对一切风暴,不屈服于任何困难。这些对小男孩的描写都表现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二、生存环境的剪影――大海

海是捕鱼者生存的依靠,老人是一位渔夫,每天以捕鱼为生,在海上的工作早已成为老人每天的日常工作,大海是作者笔下最重要的一个意向,在作品中,大海有时温柔、仁慈,就像一个女性,在老人遇到困难时会给你一条马林鱼让你看到生活的希望,但是,它有时又是残忍、凶猛的,在作品中,老人更多的是对大海的不满,对海燕的同情,就像在遇到狂风暴雨时老人能依然无所畏惧,依然与凶猛的大海做斗争。其实,作者对大海的叙述是象征着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民主与进步的力量还比较小,正义的力量被压制,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通过运用象征的手法反映出了当时美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以及正义力量的弱小的社会现实。但是,海明威又赋予了大海如女性般的仁慈和善良,在老人在快要放弃时,大海给予了老人比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让老人重拾希望,但是大海又是残忍的,老人千辛万苦得到马林鱼后又有一群鲨鱼夺走了马林鱼,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即依存又斗争,这与海明威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影响。海明威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通过运用意象向读者展示了美国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自己与其不断的斗争。

三、恶势力的代表――鲨鱼

在作品中,作者这样描述鲨鱼:“那可恶的鲨鱼……,就好比所得税。我努力工作,碰上好运气。我得到一张数目可观的支票,于是所得税就象鲨鱼一样跟踪而来,用尖利的牙齿大块大块地咬着吃,那老人没说到这个,我却说到了”。通过作者的描述,作品中的鲨鱼象征着作者生存环境中的恶势力。在与鲨鱼无数次的顽强抵抗中,再次展示了海明威依附在老人身上的硬汉子精神。老人与马林鱼、鲨鱼这征服、搏斗的画面中,既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象征,又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性,这也是其冰山理论所体现的。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了人道主义,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凶残的屠杀,战争给作者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和阴影,使其成为了“迷惘的一代”。老人圣地亚哥在每次出海前都希望能钓到大鱼满载而归,文中多次出现老人对大鱼的赞美,体现了老人对大鱼的喜爱,也象征着作者对美好事物、远大理想的追求。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在追逐成功的路上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和困难,小说中在老人钓到从未有过的大鱼后,却引来一群鲨鱼不断的阻碍,不仅将大马林鱼吃的只剩骨头,就连老人也差点丧命。马林鱼象征着美好的目标、理想,一群鲨鱼则象征着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在战争、革命中所遭遇到恶势力的代表,他们一直阻碍者正义力量的前行。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7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生态和谐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被很多人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部巨著的问世在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学术界也掀起了对其作品的研究高潮。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硬汉形象、悲剧意识,虚无思想和艺术特色等,但是从生态视角进行研究的则较少,这势必造成对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试图以生态视角为观照,对这一巨著进行剖析,探究其生态学层面上的意义。生态批评(eocriticism)是研究文学和 自然 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以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作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对大自然的关注是海明威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大自然中莽莽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河流,波涛汹涌的大海,树木葱郁的青山,为海明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对自然的酷爱又使他一生酷爱打猎、钓鱼、游泳、滑雪等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动。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郊的落基山等地,他用心去贴近自然,欣赏自然,关注自然,努力做到回归自然。甚至他的住处———橡树园、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基韦斯特了望田庄、太阳谷、凯彻姆等,都是贴近自然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旅居过法国和古巴,到非洲打猎,到西班牙看斗牛,还当过救护车司机,受过伤,得过勋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其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更加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寻找未遭破坏、未被开发的自然,并希求从中找到慰藉。然而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虽然发现了一些生态和谐的画面,但更多的则是一幅幅生态失衡的画面,我们似乎听到了画面背后海明威老人一声声的叹息,似乎又看到了海明威老人如同书中的老人一样在生态遭到破坏的环境中挣扎着,思考着。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呢?

一、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

老人圣地亚哥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他不但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且受到了当地一些渔民们的白眼。为了不服输,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曾经获得的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的称号,他决定冒险,把船划进大海的深处,把陆地的气息抛到身后。圣地亚哥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一个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他和他的小船到来之前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生态平衡,构建着自身的生态和谐。他的到来必将破坏它的生态和谐,尽管他也爱着朝夕相处的大海,因为在老人圣地亚哥看来,自然界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母亲。他常梦到“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峡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发生过的大事,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某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戏耍着,他爱它们,如同他爱这男孩”。(参见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面引文同出此书)。他非常喜爱飞鱼,因为“它们是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女性”。可见他梦中的狮子不再是凶猛的草原之王,而是像小猫一样可爱,于是在梦中他和狮子的关系不是猎杀和被猎杀的关系,而是像伙伴一样地相互嬉戏,而他和大海的关系也就像母子关系一样。既然他和大海相依为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 理论 上来说他得保护大海,不能伤害大海,包括里面的大马林鱼,这样他才能和大海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然而现实迫使他放弃了原先的信条,侵入了大马林鱼的活动领域,准备破坏既有的和谐,而大马林鱼也在无意中中了老人的圈套,生态和谐进一步走向失衡。尽管在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之间出现了如下的一些和谐画面“:鱼儿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再吃一些吧,美美地吃吧…鱼儿,我爱你,非常尊敬你…我巴望也能养那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你觉得怎样啊,鱼啊?拖着这船吧,鱼啊…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但这种人鱼一体的画面背后总是充斥着即将到来的血腥屠杀,而老人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他对大马林鱼的态度“,鱼儿,我要奉陪你到死…不过我今天得把你杀死…我不得不把它杀死,而且得保持精力来这样做…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于是无辜的大马林鱼便从不知不觉地中计、全力以赴地逃跑、难以忍受地疲惫、困兽犹斗地反抗,而逐渐走向挣扎,无奈,绝望和毁灭。最后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彻底把人鱼生态的和谐毁掉了“,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他感觉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从水中高高跃起…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大马林鱼虽然死掉了,然而它并没有失败,它在和老人的搏斗中很有风度地、优雅地离去了,它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与抵抗,它已经为自己和谐的生态环境负了应尽的责任,它让老人吃尽了苦头,使他浑身是伤,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一无所获。大马林鱼失去了生命,赢得了尊重,老人圣地亚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死了大马林鱼却得不到它,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都在实践着书中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大马林鱼虽然被毁灭了,但没有被打败,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毁灭了大马林鱼,但没有打败它,也没有得到它,他们之间没有胜利者。

二、没有胜负———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

大马林鱼和鲨鱼是和谐的海洋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否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海洋生态的平衡。在《老人与海》中,他们却和睦不再,可怜的大马林鱼虽然悲壮地死了,但凶猛的鲨鱼却并没有放过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鲨鱼群向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大马林鱼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马林鱼在默默无闻中任人宰割,身上一块块肉被无情的鲨鱼撕下,在悲壮、惨烈、血腥的屠杀中变得体无完肤,最后只剩下白骨和长刺,生态和谐再次被杀戮替代。但鲨鱼并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鲨鱼被老人圣地亚哥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老人圣地亚哥的行动虽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用生命拼来的大马林鱼,但却以另外方式为已经死去的大马林鱼报了仇,可见在这场战斗中,鲨鱼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老人圣地亚哥替它报了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打死 第3期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打伤了一群又一群的鲨鱼,但却无法保住他的战利品大马林鱼。对鲨鱼来说,老人圣地亚哥是它们业已生活许久的海洋生态环境的侵入者、破坏者,对其战利品大马林鱼的攻击就是对老人的有力反抗,最终它们以死伤为代价消灭了整个大马林鱼,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鲨鱼之间的战斗也没有胜利者。

三、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 社会

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打鱼技术顶呱呱、恪守传统捕鱼技术的倔强老人。在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食,得靠原来的徒弟马诺林给他送来;而曾跟他一起捕鱼的男孩马诺林,迫于父母的压力最后也离开了他,于是他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马诺林是他身边唯一的伙伴和助手,可以说支撑着老人圣地亚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被抽掉了一根。马诺林到了另外一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打到了三条好鱼,当地渔民们又怎能不对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质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的精神与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称号的辉煌 历史 ,物质上已陷于困顿、心理上也陷入了绝对孤独的老人不顾一切地要到远海去打一条大鱼。在漫长的三天里,他拼尽全力并且用尽所有技巧却仍像以前一样一无所获。他痛苦地挣扎到自己的棚屋中后,生命体征都已经大幅下降,鱼具也基本被全部毁坏,他虽然向社会证明了自己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捕鱼技术,但除此之外却一无所得,物质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恶化还将继续下去,心理承担的压力也不会减轻很多,因此也不能说他在和社会之间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同样,他一无所获的回来虽然不能让社会的人对他完全认同,而只能换来人们的一丝同情,但当时社会上对他白眼的人会因为他三天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捕鱼技术而认为他有别于从前,因此社会在和老人圣地亚哥的战斗中也没有获胜。应该看到,尽管男孩马诺林决定不顾父母和社会上的反对回到老人圣地亚哥的身边(似乎老人占了上风),尽管老人准备改善捕鱼工具,弄一支好钢做的长矛(似乎老人下次会获胜),但再好的钢做的长矛也不能掩盖捕鱼工具上的落后,和当时已经被很多人采用的先进捕鱼技术已经无法相比,其后果必将是下一次捕捉大鱼的失败,徒弟将再次离开他,他将再次面临上一次八十四天捕捉不到鱼的困难局面和尴尬境地。可见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之间本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却因双方种种原因而被破坏,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分胜负。

四、没有胜负———海明威与社会

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和当时他所生活的社会之间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这是因为海明威《老人与海》之前的作品《丧钟为谁响起》既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遭到评论界的批评,不少评论者认为此书和他先前的《有钱的和没钱的》缺乏海明威原先那种凝炼、白描、控制、纯净的 艺术 风格和冰山一角的写作原则,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认为海明威在创作上开始走下坡路的人不在少数。《过河入林》毫无节制地表现了一位身患癌症的退休美军上校追思昔日恋人、顾影自怜的伤感情调,更加深了评论界的这一推断(参见李公昭《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第139页,西安 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很多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也急于向社会证明自己不朽的创作力。而他沉寂十多年之后并且于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则让评论界眼前一亮。他们普遍认为这部文笔优美、风格纯净、思想深邃的巨著恢复了他在《太阳照样升起》等作品中的自律、优雅、紧凑、凝炼的写作风格,将他的叙事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也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并获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很多学者说,这证明了海明威在与社会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然而笔者认为,海明威在长期的写作生活和坎坷的人生体验中应该对他和社会的这场战斗持无所谓的态度,一种平和的态度。正如前文所阐述那样海明威是一个迷恋大 自然 的作家,是一个重视生态和谐的作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社会,早已把自己和社会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把维护这一整体关系的和谐作为自己终身实践的目标。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最后一方净土》、《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丧钟为谁响起》等。既然他根本就没把社会作为斗争对象,又哪来的胜负之说呢?而《老人与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评论界再次掀起了 研究 海明威的热潮,正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该书留给社会一个说不尽的海明威,海明威似乎俘虏了社会,但社会每时每刻的不停变化又何尝不是海明威以后的写作素材呢。此时他似乎又成了社会的俘虏,这似乎告诉我们相互俘虏才是他和社会之间生态和谐之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依据真实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圣地亚哥,一个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又不断表示后悔的老人,老人不断说的那句“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对你对我都不好啊,鱼啊”,不就是海明威本人观点的真实流露吗?可见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的胜负无从说起,也就无法分出高低了。正如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我们又何尝不能有说不尽的《老人与海》”呢?自从《老人与海》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问世以来,它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或者是相同视角的不同认识来阐述他们的观点。为了丰富与补充这些学者们的观点,本文从生态视角全面阐述了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是没有胜利者的战斗。笔者相信在以后有关《老人与海》的生态视角的研究中,还会有许多全新的观点,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尽早到来。

参考 文献 :

1.海明威(hemingwvay,e.)1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何树、苏友先.美国文学导读与应试指南[z].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海平、王守仁1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8

关键词:海明威 文学翻译 语言风格 老人与海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是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在中国也深受读者的欣赏。《老人与海》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老渔夫捕鱼的故事,尽管其故事情节描写得非常简单,然而,却带给人深刻的寓意,并将海明威简洁凝炼的语言风格以及冰山写作手法展现出来。其中朱海观将《老人与海》第一次翻译出来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翻译这部作品,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老人与海》的译本,而朱海观、赵少伟以及吴劳所翻译的版本影响比较大。

一、概述文学翻译思想

从一部文学著作的创作过程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和作家的艺术特色以及写作风格。每个艺术家和作家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涵养与创作风格也会存在差异,在对写作题材、表现手法、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运用进行选择等方面都有着其独到的特点,此特点被称为作品风格。由此我们可知,创作风格就是作品的灵魂,风格中潜藏了作者很多思想感情,而且在作品的语言与形式中都有隐含,就作品译者而言,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不好把握的抽象工程。

作为一项意合神合、入情入味的艺术性活动,文学翻译要想保证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和原文有相同的效果,可谓难上加难。因此,译文的语言风格传递就逐渐成了文学作品创作风格的关键,并且成为再现作品中艺术风格以及人物形象的中心问题,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要用译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说的基础是风格,灵魂是语言。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其语言风格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逐渐成为对一部译本的质量进行衡量的标尺。若想将原作品中生动的生活场景及人物想象用译文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实现译文与原著的融合,那么这部译文,就是一部优秀的翻译著作。

二、从文学翻译视角看《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

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要想将原作品的基调把握好,需要对原著作的作者有充分的了解,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时代背景、喜好以及经历,而最为关键的就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特点与动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其实就是翻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相互融通的结果,要想作者所想,只有深入地了解与把握原作者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够找到自己翻译作品时所要把握的审美方向。由此才能领悟到原作品的灵魂所在。

《老人与海》一经问世,就广受读者的欣赏,同时这部作品也受到委员会的认可,《老人与海》也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即:人物形象深刻鲜明,语言简洁凝练,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几乎没有用副词、形容词以及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一般都是通过生动的动词以及精确的名词来对主体进行直接性描述,海明威通过串联若干短句,来进行相关事物的生动刻画与描写。无论是景物叙述还是人物刻画,或者是人的心理活动与对话,在《老人与海》中,作者统统运用的是简洁凝练的语言,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极为深刻。有人对海明威这样评价:在生活中,海明威就是一条汉子,所以在其作品中才会有很多硬汉形象。由此可见,只有对这些予以充分了解,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才能把握好翻译的风格,将原作品的风格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而这个过程需要作者与译者的完美融合。这种完美融合在《老人与海》译本的开始部分表现得非常明显: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lonely on a skiff at the GULF SEAM and he had gone already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

他是一位独自在湾流中的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他已经在这里钓了84天鱼,但是,他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朱海观译)

他是一位老人,自己驾着一条小船,已经在墨西哥海湾84天了,然而,他还是没有钓到一条鱼。(赵少伟译)

他是一个独自在湾流船上钓鱼的老人,但是已经过了84天,她还是没有逮到一条鱼。(吴劳译)

作品中所出现的文字其实就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原则”进行文学创作中能够看得见的一小部分,这些文字将海洋上轮廓清晰、晶莹剔透的冰山暴露出来,具有形象突出的意象,由此就为读者创造一种意境,刺激读者想象,让读者有兴趣去将作品中所隐藏的大部分挖掘出来,这也就是《老人与海》的精妙之处。上面的翻译内容是《老人与海》的开头部分,用词精确,简单易懂,简单的几个单词就概括了创作《老人与海》的时间、背景、地点以及人物,将简单的词语用整句的方式并列起来,为衔接句子需要,作者用了两个“he”,使整个句子能够自然。通过并列的形式来陈述整个作品事实,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为读者进行事物的精彩描绘,带给读者一种平坦舒适的感觉。因此,用怎样的方式将海明威独特的语言特色描述出来,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老人与海》的开头部分时,朱海观将两个具有并列关系的分句进行了整个句子的合并,在句法结构上保持与原句的一致性,但频繁使用人称代词,使得这个句子累赘繁琐。此外,作品中英语定语内容置于所修饰词的后面或前面,一般都会将定语从句置于先行词之后,但在表达汉语的习惯中,通常都将修饰成分置于先行词之前,对定语进行修饰的成分越复杂,那么整个句子结构也就越繁琐,不但使句子失去了平衡感,而且还降低了原作品的节奏感。而在赵少伟与吴劳的翻译版本中,这两个译者将原作品中的句子进行若干小句子的分割,特别是在赵少伟的翻译版本中,一方面保持了《老人与海》原著的顺序,另一方面译本非常地道,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感受到了海明威式的文学创作语言特色,其译文中饱含海明威式气势,简单的几句话就让读者明白了作品所描述的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并激发读者主动去发掘作品的深意。海明威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是生动、精确的风格。由此可见,翻译的人只有换位思考,将自己与《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融为一体,才能领悟到作品的真性情,由此在翻译时才能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翻译出来。

在对海明威的文学名著《老人与海》进行阅读时,我们要感受到的不但是作品中海景的壮阔,更要感受到海明威就活灵活现地存在于作品中,这个形象不是吴劳,不是朱海观,更不是赵少伟。

文学巨著《老人与海》向读者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没有文邹邹的修辞语言,整个作品所用的词语非常朴实,但是在这种朴实中所蕴藏的是令人回味无穷的道理。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简单的语言文字、深邃的思想以及充沛的情感,在这部享誉世界的文学赞歌中将冰山原则充分体现出来,而这一特点也是海明威进行文学创作的最大风格之一,这种风格是海明威独有的。

要想将一部文学作品翻译好,对原著与译文这两种文化进行充分掌握与了解非常重要,译者既能入乎其内,同时又可出乎其外。其中,入乎其内,就是翻译者深刻理解与把握原作品的精髓,再现原作品的灵魂;而我们所说的出乎其外,其实就是翻译者要让读者觉得译本具有一种浓烈的异国风情。一部优秀的译文必然是完美融合了两种不同文化之后的杰作,由此译文才能既可以展现出原著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又可以在翻译后打动读者的心。

三、结语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大师与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具有世界性的经典作品。在翻译海明威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将其原文结构形式与特色最大限度地再现出来,与原作相融合,保证原作品语言风格的再现,又要与译文读者对原作品的审美要求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被读者所欣赏与接受。语

参考文献

[1]吴海进.“风格即人”的人学价值——论布封的创作主体观[J].艺术百家,2010(1):196-197.

[2]王丽沙.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745-746.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9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忧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作为初中生的我,对于他的一生,只能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没错,这句话就是出自于海明威着作《老人与海》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几乎都是在写老人桑提亚哥出海钓那条大鱼的故事:好几天,老人与那条大鱼在海上,有风、有浪、有小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有鱼。有点恐怖,有点枯燥。可它就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难忘。是的,是这样叫人难忘,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魅力。也许,我就是被这画面给吸引住了。而且,小说里的那个老渔夫,海明威并未刻意用笔墨诉说他的善良,而老人从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话语反而更能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的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幔帏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想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

如果你看了关于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事迹,或许,你也会质疑,究竟是什么会令他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其实年少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大概是一种精神,一种硬汉的精神吧,也有可能是别的。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10

海明威《老人与海》象征意义《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最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中篇小说于1952年9月登上《生活》周刊后,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并帮助海明威一举斩获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讲述了古巴老渔夫桑迪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3天,大马林鱼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海明威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笔者以为,海明威此处提到的“意味”实际上就是指“象征”。

一、桑迪亚哥——人类精神的象征

小说中的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一位“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过去了84天还没捉到一条鱼”,他的船帆“用面粉袋补了又补”“正好似一面象征永远失败的旗子”,他的神态“消瘦而憔悴”。他的双手布满了很深的伤疤,这些伤疤“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古老”,这些描写都使作者看到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然而,海明威却紧接着刻画了主人公的眼睛:“他身上的每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正是由于海明威对于这双眼睛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桑迪亚哥这位老渔夫的坚毅乐观的精神世界。当桑迪亚哥面临84天都没有捕获一条鱼的残酷现实时,他仍然没有放弃,想要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实力,想要捕获一条大鱼。当这条大鱼真正来到时,桑迪亚哥不惜耗尽全身力气,与大鱼奋战两昼夜,最终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将大鱼征服。虽然在返程中大鱼的尸体遭到鲨鱼一波又一波地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骨。桑迪亚哥也用他的行动告诉了世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桑迪亚哥的顽强、坚毅、不屈、乐观都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二、大马林鱼——宏伟目标和光荣的象征

小说中,海明威对于大马林鱼的着墨是非常多的。因为,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位渔夫,对于渔夫而言,他的一生都在与鱼打交道,捕获大量的鱼和捕获别人都捕不到的大鱼是一个渔夫毕生追求的目标,而这项目标的最终完成又会带给渔夫无上的光荣。桑迪亚哥曾经是个非常优秀的渔夫,但是随着他年纪的增大,又长长不交好运,他的名誉遭到了众人的质疑,他却仍然不气馁的不惜耗费全部精力,奋战两昼夜,最终依靠自己的顽强的毅力捕获了这条大马林鱼。

首先,大马林鱼象征了一个人的宏伟目标。没有目标,人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没有继续的希望。而宏伟目标,是需要人们艰苦的努力和坚定的毅力才能最终实现的。在小说中,如果不是由于桑迪亚哥固执的坚持要捕获一条大鱼,他就不会在整整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仍然在第85天扬帆起航。而且对于捕到大鱼“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象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清新了”。桑迪亚哥对于自己的目标是很清晰的,而且,他也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

其次,大马林鱼也象征着光荣。从现实讲,一名年老的渔夫能捕获一条仅鱼骨就长18英尺的大马林鱼,是非常值得骄傲和光荣的事情。而从桑迪亚哥对待鱼的态度上来讲,他对鱼的感叹是:“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祟高了。”从词面上就可以看出,桑迪亚哥对于这名强劲的对手并没有怀有敌意,反而亲切地称它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与大马林鱼搏斗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对它怀着敬佩和喜爱的心情。当大马林鱼最终败在桑迪亚哥手下时,桑迪亚哥也为之悲叹。所以,大马林鱼象征着一种无上的光荣。

三、大海——人生的角斗场

小说故事发生在海上,海明威在小说中对于海洋的描述多由海洋动物渲染出来:水母有毒,却被海龟吃掉,而海龟又变成了残暴鲨鱼的美餐;金枪鱼捕食小鸟,小鸟又被老鹰追捕而发出凄惨的叫声……所有的这些,都描绘出海洋这个广袤无垠的地方,充满了弱肉强食,充满了杀机。因此说,大海,就是人类社会的象征。

四、鲨鱼——磨难和摧毁

小说中,桑迪亚哥奋战两昼夜,耗尽全身气力才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被一群鲨鱼蚕食的只剩下一具骨架。对于桑迪亚哥来说,将这条巨大的马林鱼带回去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光荣的事情,他的人生也将因此而再度明亮起来。然而,鲨鱼的到来却摧毁了老人美好的愿望,鲨鱼蚕食了马林鱼,并因此而使老人再度陷入了斗争当中。鲨鱼的存在象征着人生的磨难,更象征着摧毁和破坏的力量。

五、结束语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桑迪亚哥、大马林鱼、鲨鱼、大海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上述是笔者对于几个主要象征物的浅要分析。但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言:“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那就是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略去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你的冰山。略去不写就是含而不露。”他的小说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下;露在水面上的是我们读到的故事,藏在水底下的则是要我们去发掘的无比深厚的象征意味。

参考文献:

[1]厄尼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倪方.《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及作者的人生哲学[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12).

[3]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2).

[4]朱继忠.多层次的含义——浅探《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2).

[5]侯晓艳.论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形象的象征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