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7 01:07:33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篇1

[关键词] 敬畏教育 敬畏生命 敬畏自然 敬畏道德和法律

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恰遇一位领导带着他5岁的小孙子也来做客,那孩子如孙猴子一般翻上爬下,闹的主人、客人坐卧不安。这时,一位朋友忽然问那孩子:“你怕你爷爷吗?”“不怕”,“怕爸爸妈妈吗?”

“也不怕!”

“怕老师吗?”“不怕”。

“怕警察吗?”

“老子怕个球”。

听完这番话,我不禁愕然。这孩子在其简单的思维里,根本没有“怕”字,这种现象给我们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喜悦呢?还是为“天不怕地不怕”的莽夫、歹徒而担忧呢?

是我杞人忧天吗?但是,今年春夏之交,全国接二连三发生的惨案,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扉,似乎也印证着我的“忧患”。

且看这些惨案:3月23日,福建南平男子郑明生,杀死8名、重伤5名小学生;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镇小学又发生惨案:2人死亡、5人受伤;4月28日,广东雷州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4月29日,江苏泰兴一男子持刀在幼儿园内砍伤32人;4月30日,山东潍坊一男子闯入校园内伤5人;5月12日,山西南郑一幼儿园内歹徒砍杀儿童,致9人死亡(其中7名儿童),11名儿童受伤。一起起血案触目惊心,令人撕心裂肺,这是最深切的家庭之痛、学校之痛、社会之痛、民族之痛、国家之痛,这些歹徒人性泯灭殆尽,竟然选择了让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下手,但是谁知道这种“伤痛”还会蔓延到何种程度?

痛,我们承受着;苦,我们品味着。难道这些歹徒天生就是杀人犯吗?还有更多偏执、叛逆、甚至凶残的中小学生,难道也是一降临到这个世界就是那样的吗?非也。“人之初,性本善”,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应该是“善”或者是“向善”的,问题应当是出现在“教育”环节上吧。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爱”,这“爱”里有“挚爱”,也不排除“偏爱、溺爱”,处处在“保护”,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生命、尊严、错误甚或罪恶),天天都在喊“尊重”,唯独忽略了“敬畏”二字,以至于现在的很多孩子成了“无所畏惧”的老大。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的是缺少“敬畏”之心的变态的种子,随着这些种子的萌发,当缺乏正确、有效的矫正与引导时,他们必然结出“凶暴、冷酷、残忍”的果子,这样蔓延岂能不酿成一幕幕悲剧呢?

由此可见,当代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着关乎生命的“缺失”――对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培养和教育。血的教训提醒我们,该给孩子们补上“敬畏”这一课了!那么,我们要给中小学生补上哪些“敬畏”之课呢?

一、要教育孩子懂得敬畏生命

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一文写到:“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敬仰之本。”敬畏生命应成为“敬畏”课的重中之重。敬畏自己的、他人的生命;敬畏花鸟虫鱼、鸡猫鸭狗、猪牛羊的生命。敬畏它们的个性迥异,敬畏他们的坚韧顽强,敬畏生命因“唯一”而宝贵,敬畏因它们的存在,世界才丰富多彩。懂得敬畏、懂得尊重,懂得热爱,就会减少很多“凶杀、暴力”事件。记得笔者幼时,一次与几个小伙伴玩,出于好奇,用铁丝做成刀和锤,然后在田间捕捉青蛙,进行残忍的解剖。当时,母亲见了直呼,惊恐地对我们说:“你们这是害命啊,青蛙死了,它的的灵魂还会找你报仇的。”听完母亲的这番话,再看看被我们肢解的尚在微微颤动的青蛙肢体,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生出莫名的恐慌和忏悔之意。于是,我们在河堤边挖了一个小坑,将死去的青蛙埋好,每个同伴还叩了三个响头。后来长大了,虽知道母亲当年说的话是吓唬我们的,但从那次后产生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就刻骨铭心了。正是有了这种敬畏之感,使我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可爱的生命。相反,如果当年不吓唬、不制止我们无意的恶行,再表扬我们的勇敢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幼稚地认为,残害生命的“壮举”,是“英雄行为”。我们也会成为漠视生命的冷血者。现在想来,正是当年母亲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敬畏”之课,让我们懂得了敬畏生命。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他无限的生机。”然而,可悲的是,现在独生子女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父母往往以自己的孩子为核心,仿佛整个世界只有自己的孩子是“珍宝”,不愿他们受到丝毫的委屈,更有甚者,将社会上争强斗狠的一套灌输给孩子,教他们:“狠”、教他们“凶“。美其名曰是叫给孩子生存的本领,实则是纵容孩子,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世界播下一颗颗罪恶的种子,其结局怎能不收获恶果呢?

二、教育孩子敬畏自然

“山在那里,水在那里,永远在那里,他随时欢迎那些爱他敬畏他并且有勇气的人。”这是登山者的感言。同样,我们应该敬畏排山倒海的巨浪,敬畏飞流直下的瀑布,敬畏泉水的恒久、小溪的执着、江水的汹涌、大海的辽阔,敬畏珠峰的高峻、马里亚纳海沟的深邃……

三、教育孩子要敬畏道德与法律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他们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强,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于心中得到的定律“(康德《实践与批判》)。对道德和法律让人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必然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德行”“合法”的人,而不是无法无天的莽夫。

另外,我们还要引导孩子敬畏尊长、敬畏真理……

有人说:人不可没有敬畏,但过多的敬畏会让人产生过多奴性,让人成为畏首畏尾的怯懦者。但笔者所说的敬畏不单是“怕”,其实是“珍惜、尊重与约束”。

最后,我们还要呼吁,给孩子补好“敬畏”这一课,这比上各种补习班更重要,这是我们医治“伤痛”的妙方。

参考文献:

敬畏自然教案篇2

敬畏生命可以很小,小到不去摧残身边一草一木;敬畏也可以很大,大到国际援助。无论大小,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人文道德,更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

唐山大地震中,当脱险者冲向废墟,挽救更多生命时,我看到了他们的敬畏;当一条条生命逝去时,响起了一片哀叹,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敬畏。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真正令我好奇的,是这些举动背后的驱动力——他们因何敬畏生命?

试想,是什么让历史得以延续?是生命。倘若这世上没有生命,又何谈文明,何谈历史?

因而,生命的价值之大,让我们有了一种最初的敬畏,历史的发展进步,始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生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生命可以记录历史,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推动历史发展。有了生命,才有创造,有了创造,才会有历史。

如果不敬畏自然中的生命,最终会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文明的覆灭将不可避免。于人类而言,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发挥出生命最大的价值,形成人人互爱的风气,文明才能进步。敬畏生命更是一种起码的尊重,敬畏生命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然而,世间万物岂能尽如人意。纵然敬畏生命意义如此重大,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偷猎者对准猎物的枪口,警醒世人要敬畏生命。当子弹没入所谓“猎物”的瞬间,与之一起消殒的还有偷猎者的生命价值。一个不敬畏生命的人,何以让人敬畏他。

同样地,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当事人确实在学术造诣上无可挑剔,但他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亲手扼杀了另一条同样有着光明前途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自身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

敬畏生命不仅是敬畏外界生命,自己的生命也要心存敬畏。

每每有轻生者的消息爆出,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一个敬畏生命的人,必然不会选择这般敷衍的方式了结一切。从楼上一跃而下,毁灭的绝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庭,一份价值,甚至于未来的希望。

敬畏生命,绝不会停留于嘴边就得以实现,作为具有无限潜质的人,我们要唤起心底那份敬畏生命的自觉,爱惜一花一木,保护动物,他们将回馈给你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敬畏生命从不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伤害他人的身体,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健康着想,这些就是我们对“敬畏生命”最好的诠释。

敬畏自然教案篇3

一百多年前大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我对《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印象深刻。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当时读后只是唏嘘,现在才懂得,“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是箴言。

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

那么,到底何谓“敬畏”?我认为,敬畏是一种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对生命、对某种信仰、对个人的人生观、对一个国家的强大……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一个敬畏的对象。一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历不同的事情,所敬畏的对象都会不一样,而最终,不管对象是什么,这种敬畏是来自于内心,是一种无法言说却深深触动心底的东西。

曾经有一位意大利的女科学家独自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她到达终点后,她对着沙漠的方向跪拜很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说:“请不要说我征服了沙漠,我要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这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是可贵的,而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日本名古屋市长在会见南京访问团时发言否认南京大屠杀引起了国人的愤慨,两市的友好往来中断。众多国际国内团体都对名古屋市长发出了批评的声音,谴责这种对历史不尊重、不敬畏的行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是人类前行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是一个健康民族所必备的心理状态。只有敬畏历史的民族才能在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壮大。

我们敬畏亲情、友情、爱情,它们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我们敬畏理想和信仰,它们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我们敬畏美丽和崇高,它们是我们人生的向往;我们敬畏真诚和善良、质朴和率真以及一切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它们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应有境界。

作为航天人,我们更需要敬畏科学

成为科学家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尽管最后并没有全部如愿,但相信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经常与科学打交道。科学是这个世界存在和运行的规律,正因为人类认识科学,利用科学,才有了社会的进步,才有了国家的安康。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该会多么糟糕;如果没有掌握强大的科学技术,人们哪来今日的安定与幸福。

中国与菲律宾关于黄岩岛海域对峙的事件目前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关注。很多军事专家开始讨论,中菲会不会发生武力冲突,中国会对菲律宾采取何种军事威慑以打破目前的僵局?无论事件如何发展,舆论如何传播,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始终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和平的最大筹码,便是我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军事实力。

从钱学森冲破层层阻挠毅然回国,撑起了我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一片天时开始,我国军事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绚烂篇章就已经徐徐展开。无数的航天人沿着钱老的脚印,走上了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道路。

我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巨浪之父”的黄纬禄院士,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正是他的这种坚持,才造就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强盛发展。更加可贵的是,黄老的这种治学态度深深的影响了一批,甚至一代航天人。

黄老在主持型号研制工作中,非常注重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导弹出水后自毁,作为现场技术总指挥的黄老尽管心情沉重,但他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镇定自若、毫不气馁,他立刻组织型号设计人员一起分析遥测数据,对分离插头上的每个接点对应的参数逐一判读,最终查出是因为分离插头误分离造成的故障,随后在试验现场采取了有效措施,保证了另一发导弹的成功发射。

黄老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与可靠性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因为他深知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教训是多么宝贵。根据了解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他牵头编写了水下发射导弹和陆基固体导弹的“故障汇编”,汇集了研制、试验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与可靠性等问题,列举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经过与经验教训。而这本汇编将作为所有航天人的宝贵财富,指导我国导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我国航天动力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刘兴洲院士曾说过:“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贡献,为国家做些事情……”而他的一生也正如他所说的全部献给了国家!刘老带领科研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我国冲压发动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天飞机为方向,模块式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建议。

刘老曾在给钱学森的书信中说道:“我们的冲压发动机一定要快一点搞出来……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起动点火’问题……对冲压发动机来说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然后在信中详细列举出了解决办法。钱老在回信中说:“既然已经认清了冲压式发动机点火问题的关键,那么就可立即发动相关同志研究讨论,以求早日搞出好的冲压式发动机,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贡献。”可见,两位专家始终心系祖国命运,不忘科研本质,以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待研究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靠着这腔报国热情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刘老带领技术人员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冲压发动机试验台。

在钱老、黄老、刘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无私奉献、勇于攀登、开拓创新的敬畏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壮大了我国的军事力量,铸就了钢铁长城。在面对国际军事威胁时,我们可以冷静地以不变应万变,只因我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让每个中国人因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敬畏自然教案篇4

一、传承儒风是现实的需要

近年来,中学生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一些校园暴力视频不断在网络上曝光;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老师也根本算不了什么”,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敬,对教师的管教极易反感;平常的管教也可能演化成激烈的冲突;学生当众顶撞、辱骂教师,甚至大打出手的行为也并不新鲜;有些学生在家里唯我独尊,父母在子女面前也丧失了传统的尊严,对子女的管教力不从心。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对师长、亲友的大不敬让学生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失去了行为的底线,变成了可怕的、没有教养的人。“敬畏”是德育的一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智”与“德”平衡发展,学校应该为学生补上“敬畏”一课。

二、传承儒风是继承传统的需要

在古代,读书、做学问是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在《论语》中,“敬”字出现了21次。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敬之一字,孔子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意思是“敬”这一个字,孔子以此教育后人,春秋时士大夫也常常提及,到了程颐、朱熹则千言万语不离这个宗旨。内心纯净专一,外表整齐严肃,这就是“敬”的功夫。胡居仁深感“笃敬是孔门第一等工夫”,并终生勤而行之。他认为:“人庄敬,体即立,大本即在;不然,则昏乱无本。”胡居仁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将“主诚敬以存其心”一条,作为朱熹《白鹿洞学规》的补充。孟子则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行事的法则。可见智者、圣人对世界也是有所畏惧、有所敬仰的,而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戒除狂妄、浮躁,于内心涵养出正气、庄严和崇高。

三、如何传承儒风

传承儒风从培养学生敬畏之心开始。有敬畏之心就是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遵守规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敬畏之心就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有敬畏之心就是要使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高度一致。让学生最终以敬畏之心规范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足“敬”,但如果学生没有感恩之心,不知可“畏”之物,这个“敬”也不过是个表面功夫,并非发自内心,真正的教育也就无法开展。因此,敬畏教育要以“爱”作为起点,让学生学会“敬”,以“畏”设定言行的框架,让学生懂得“敬”。让“敬”发自于内心,渗透于言行。

1.以“爱”为起点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才有资格让学生学会感恩并赢得学生的敬爱。因此,学校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敬业”的要求。敬业的第一个层次是使工作变成事业,第二个层次是使事业变成艺术,第三个层次是使艺术变成快乐。学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五条》:一是团结――和而不同,反求诸己;二是修身――见贤思齐,身正令行;三是助人――成人之美,成己达人;四是责任――诲人不倦,百年树人;五是自强――敏而好学,自强不息。全校教师在“道德五条”的统领下,敬业乐群,在爱工作、爱学习中也体会着被敬爱。

学校要求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都要开以“珍爱生命,做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班会。设立了众多社团、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快乐的舞台。设立了“三省讲坛”,经常请来优秀的毕业生为学弟学妹们进行励志演讲,等等。

学校要求学生从身边着眼,对待一草一木要“关注关心关爱,细心耐心真心”,把校园变成美丽的家园;校门口设立了一排沿街花坛,每个班级负责一格花草的浇培,让学生通过照顾花草,体会与身边事物的和谐相处。组织学生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故居等三坊七巷的名人旧居,让学生了解居住地的历史传承,从而对伴随自己成长的家乡传统文化产生守护之心。

2.以“畏”为框架

如果特权可以免于惩罚,如果无赖可以免于惩罚,如果使用暴力可以免于惩罚,如果让学生觉得学校缺乏有效的惩罚,学生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是非观。无关痛痒的惩罚只会让错误变得更加强大,校规若不配以相应的惩罚,就是一纸空文。当学生触犯校规时,学校支持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与惩罚,但也禁止教师以罚代法。要求批评与惩罚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并防止同类错误再度发生;二是所有的惩罚都应该是在法律、法规和校规的限定之内,惩罚要有理有据,不可因个人好恶恣意而为;三是惩罚不能伤害学生身心,不可造成学生的压抑。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抓学生的规范,通过反复强调、家校配合和学校的支持,让学生知道校规、法规是红线,是底线,不可逾越,违反者会受到惩罚。

每年的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学校会请法律界或警界人士为学生作法律法规的讲座,用生动的案例,尤其是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同龄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深思与反省。

敬畏自然教案篇5

心中有敬的现实意义

首先,心中有敬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在实践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心中有党、心中敬党,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意志和决策视为自己的生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司法工作中不偏离方向。其次,心中有敬是实现执法为民目标的重要保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心中有敬是必然要求,只有心中存有对人民的无限敬意,“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样亲如父兄的情怀,对人民群众危难之事零懈怠,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司法工作的信任和依赖。第三,心中有敬是司法工作人员实现核心价值追求的重要保证。公平正义是司法机关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员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对法律法规,都要心存敬畏,不可逾越。切实将公平落实到严格执法中,将正义体现在执法的无私无畏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心中有敬的基因培养

冤假错案、司法腐败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司法工作人员心中无敬的客观表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培育敬的基因,使司法工作者将敬党、敬民、敬法理念凝结在血液中。一是强化传统道德教育。解决敬什么和怎样敬问题。“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止无敬基因的形成,传统道德经典早已告诉我们,行善即为敬。引申到司法工作,文明司法、秉公执法、廉洁高效、不枉不纵,即实现了传统道德善的要求。二是强化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有些司法工作人员弄不清是与非,其实很简单,凡是国家法律、党纪党规允许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即为是,反之为非。如果“敬”的基因没有形成,就会出现选择障碍,如在国法面前选择亲情和金钱,在文明执法中选择冷横硬,在重事实、重证据面前选择刑讯逼供,导致司法权的乱用。三是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司法机关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爱岗敬业集中体现在敬畏、捍卫和严格执行法律。敬畏是爱岗,捍卫是履职,二者兼而有之,则有助于心中有敬基因的养成和稳固。四是树立司法为民情怀。法本无私而人有私,有私则民怨沸,形形色色的冤假错案,追根溯源就是司法人员心中无敬的结果。《论语》上说:“敬事而信”就是要求慎重做事且要讲信用,司法权是人民给予的,要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想民、敬民、一切为了人民,“敬事而信”才能落到实处。

心中有敬的实践过程

敬畏自然教案篇6

1.仪式教育的特殊效应

仪式教育是以仪式为载体进行知识、情感等传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人们通过一个个具体活动实现增长知识、增强才干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仪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一些别的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特殊效应,仪式教育正是通过这些效应发挥其独到的作用:(1)氛围效应。仪式是一定空间内的典礼形式,常常利用远距离、大空间、标语、彩旗等元素营造出或欢快热烈或激动紧张或庄严肃穆的气氛。仪式的本质是通过情境营造氛围,让氛围对人产生影响。与其他相对理性的教育形式相比,氛围对人的感染是视听并举、情理交融、多渠道通达人的内心世界的,因而仪式教育使得人们能获得多方面的感受。(2)直观效应。仪式生动活泼,其过程每每将抽象的观念变成可感知的行动。感知是人的综合能力的运用,不仅有眼前的触发,更有过往经验的参与,故感知的东西见效快、印象深、效果好。(3)群体效应。“从众”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现今流行的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形成一种趋同氛围,使个人受组织的“裹挟”而学习。仪式教育正是组织学习的典型形式。仪式中所有人都围绕同一主题活动,协调一致、紧密配合。高度的同一会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使人产生非理性控制的服从或其他从众行为,并相互感染、共同强化。(4)仿做效应。仪式中每一位参加者都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仪式动作不仅可以观摩,更多的时候需要当即发出。而且很多场合参加者都是“这一个”———上台自己上,发言自己发———个体得到充分锻炼,其受教育效果比被动灌输要好得多。(5)综合效应。仪式牵涉到人、物、时、空等很多要素,每一要素无一不是民族文明的体现,同时也是参与者个体品位、风貌的展示。因此,仪式教育对人的影响又是综合的。有些人可能在改变了人生观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现场环境细节,有些人可能既受到了精神洗礼,也提高了着装水平。

2.仪式教育的特殊意义

仪式的本质之一是通过情境聚集情绪。情境教学强调情绪调动在学习中的作用。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情绪高涨、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最好的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认识的直观原理认为世界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从感官开始。”①同时,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无意识心理活动能对客体产生不知不觉的认知及内部体验。而仪式正是情绪的、直观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其作为教育方式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体现在它同时具有以下多种功能:第一,有教育功能。仪式能传播知识、交流感情,具体表现方式为言行、过程展示,特点为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强。仪式现场带来的美学元素还有美育功能。第二,有传承功能。仪式在不断强化着人们的历史记忆。代表社会主流意识、积极、成熟的仪式相对稳定,虽然代有改变,但其凝练的内涵和主要形式大都不变,因而在文化沿革中起着强大的传承作用。当然,有些诡秘仪式也因某些需求流传至今。第三,有导向功能。仪式目的多样,但扬善抑恶、褒美贬丑是社会主流仪式活动主题,所以仪式具有明显的积极导向功能,往往使参加者、观望者引以为豪,心生羡慕,仪式的主角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榜样。第四,有约束功能。仪式都有一定的程序、步骤、规则甚至特殊的要求,参加者必须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过程,不得随意增减、改变。其规范和过程的约束,无形中即让参与者受到很好的约束意识教育。第五,有激励功能。仪式的这一功能与导向功能相关联。因为仪式的公众效应,成为仪式主角、被邀请参加仪式的待遇,都可起到激励作用;旁观者也会因情绪感染而受到一定激励。第六,有凝聚功能。仪式将同一类人群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共性,更容易沟通及形成共识,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凝聚力。第七,有辐射功能。仪式在一定的时空中举行,又有导向、激励作用,故容易传播,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辐射,受影响的区域就是仪式辐射区域。以上七大功能很少为其他教育形式所同时具备。

二、专业学位教育中仪式教育及不足的原因

1.培养方案中的仪式教育要素

根据全国MBA、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总培养方案,各校培养方案一般都有“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为代表的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两大块,并对后者予以了充分重视。例如,有的学校在两个项目的培养方案中不仅分别详细列出了“商业伦理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民生改善与社会公正”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讲座,还专门在课程设置中辟出“综合训练”模块,并规定了相应的学分。但在教学实施中,很多学校的教学组织者、实施者对其中的有些课程、实践教学及教学方式认识不足①,主要表现在对有些课程及教学方式中的“情境性”认识不足。教学的“情境性”意味着教学现场应采用生动活泼、有明显现场感的手段来还原或营造情境进行教学。“情境”用在教学环节中,是希望“真实地展示”,因而身处其中的人物言行及事件过程就具有了鲜明的仪式性,所以对教学的情境性认识不足也可以说就是对其中的仪式性认识不足。

2.仪式教育要素实施不足的现状及原因

据了解,各办学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课程中的实验及实践教育环节。其中仪式教育特点明显的拓展训练受到绝大部分办学院校的重视,几乎成为MBA、MPA的招牌教育形式,还曾是有些院校宣传的亮点。毕业典礼也是各校的工作重点。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则因受重视程度不同、师资不足等原因,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

(1)仪式要素实施不足的现状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多数学校仍重理论课程即所谓硬课程的设置,强调所学理论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轻视思想教育、道德伦理以及应用写作、管理沟通等应用课程的作用,每每压缩其在课程中的比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以学科分类设课,未能体现MBA、MPA研究生的应用型特点;即使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已改为模块式设置,但在综合能力训练的设置和实施上仍显不足。目前,各MBA、MPA办学院校收集学生意见时,发现学生反映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有: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偏多而结合实际不够;案例陈旧,案例教学展开不够;课堂讨论不充分、流于形式,效果不够理想。各校的培养方案均设有社会实践环节,对外宣传时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但在实施时,往往因重视不够、人手不够、时间仓促、经费不足等原因,会出现对活动的主题没有很好提炼、学生动员不充分、行程仓促紧张、过程拖拉松散、学生参与率不高等情况。大多数院校对这一教学环节是重完成任务而轻结果,所以每每收效较差。

(2)仪式教育要素实施不足的原因导致上述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业界人士认为,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将MBA、MPA项目作为一项学术教育来抓。有些培养方案编订者认为MBA、MPA研究生已经在实践一线工作了,既然入校学习,还是应该以系统理论提高为主,形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教师理论基础强的优势,希望能在办学中创出特色、提高质量,就尽量多设置理论课程,而每每忽略了应用型研究生应该特别重视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培养的特点。MBA、MPA师资不足也是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目前,大部分MBA、MPA任课教师长期担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改变。由于体制、机制和个人等方面的原因,相当多的教师缺少与实际接触的机会,教学内容难免从书本到书本。有些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没有精力再花大力气认真备课、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有些办学院系则因缺乏社会资源,无力聘请企业等实践一线的管理者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讲授,只能任用理论课教师,任由他们从书本到书本。传统教育观念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活动的不当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仪式要素的实施。我国学历教育各阶段历来仪式活动偏少,初、高中阶段因中、高考的压力活动更少;大学阶段有反弹,但研究生阶段又大为减少。同时,对各类仪式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比如小学升旗仪式多半被安排为时政训话或工作通报,升旗的内涵被消解,学生因体验不到神圣庄严的气氛每每在底下嬉笑打闹。MBA、MPA各类仪式活动则常常被要求只要到场就算完成学习任务,至于活动能否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往往被组织者忽略。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及实施办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职业素质需求为出发点,向前接续高中教育仪式,向后延伸至未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内涵上从个体、团队拓展到国家及整个人类社会;方式上应将各素质表象归纳为素质因子,再将素质因子归纳为较大的素质丛,再将各素质丛凝练为涵盖面更大的核心素质。这种类似文化因子归纳、演绎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大小不等、影响各异的素质要素中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系统的仪式教育规划,也便于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素质要素的感悟、理解和养成。

1.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所涉意识要素解析

专业学位教育既是成人教育,故应以成人意识为核心素质,并以成人首先应具备的责任意识、敬畏意识和独立意识为三大意识丛来设置仪式教育方案。责任意识首先表现在要有责任心。一个成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负责,由爱己而爱家而爱国。因而应该政治上要求进步,看重国家荣誉,有民族自豪感。同时,拥有社会、公众及他人意识,明白集体与个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次,要有使命感。成人肩负着推动历史发展的重任,是社会的栋梁,故要有远大理想,能够不顾个人得失,从他者、国家以及民族角度去看问题。再次,品格高尚。责任心的实现,要求成人具备儿童和老人阶段所不具备的完美品德,即拥有公平、正义、诚信的公共价值观,独立意志,奋斗精神和直面困难的勇气,科学、创新精神和超越现状的求胜意识;懂得尊重、敬畏、感恩、宽容和友爱。敬畏是人类对待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一种态度。敬畏与禁忌有密切关系。禁忌是人们为自身的功利目的而在心理、言行上采取的某种禁制,一般人们都会以一个几成本能的禁忌体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①。畏与敬相联系,有禁忌才有畏惧。古人祭天敬神,现代人尊重规律,都是因畏而敬的体现。康德认为“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最值得敬畏,总理也特别对庄严圣洁的星空感到敬畏②,李源潮号召领导干部要有“三敬畏”之心③。胡适则创造出“大我”的概念,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大我”的敬畏,使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所约束④。培育敬畏意识是当今中国社会非常紧迫的任务,法律不能惩罚的行为,道德不能制止的现象,只能靠个人内心的敬畏来约束与阻止。一个人无所畏惧,其劣根性就会无限膨胀。而禁忌的由来之一就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①。反过来说,仪式对于其本身含有的“社会性规定”———各种禁忌本身及禁忌意识———的传播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而仪式活动对敬畏意识的培养有特殊的效果。独立意识表现为意志自由、言行独立,其成熟程度是判断一个人主体人格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对他人不依赖、不盲从的前提。首先,拥有独立意识才能有物我之分,才能更客观地看待万事万物,拥有他者意识,尊重他人;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次,拥有独立意识便于兼容意识的形成。兼容意识体现在能客观对待不同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以及最大限度地接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人、事与物,拥有从容、大度、睿智、兼收并蓄的认知态度,善于融合、吸纳和推陈出新。就本质来说,独立意识和其下位的兼容意识是创新实现的前提;当然,创新行为本身也能促使创新意识的形成。

2.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及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对应

上文分析、描述了围绕核心意识“成人意识”而存在的意识丛“责任意识”、“敬畏意识”、“独立意识”的大致构成,这些内容可概括为外延明确的意识因子。意识因子确定后,就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仪式,借鉴国外常见的社会仪式,立足当代习用的现代仪式安排系统的仪式活动方案了。根据仪式目的、意图和举办的时间、地点等相关因素,一般MBA、MPA仪式活动可分为六个系列。单项仪式活动培养的多不是单一素质,我们可根据每项活动的性质、特点,着重培养众多素质中的一两种。

3.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的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的制定要遵循明确性、规范化、有效性原则。明确性要求在活动开展前,组织者要认真对活动主题进行提炼,形成文字材料,下发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把握活动态势,坚持主题方向,及时引导、纠偏。规范化是指挖掘各项活动的内涵,结合实践经验,将其中核心内容以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相对固定模式,便于下一次实施时能有一定依据,方便活动开展,也便于检查和补充,逐步形成仪式活动品牌。有效性是指通过事前周密计划、事中严格实施、事后书面考核的办法保证仪式活动的参与率和效用,据此进行考核,并可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方案。具体措施是:

(1)制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方案要与该专业学位项目培养方案相协调,二是方案的实施计划要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三是在方案和实施计划中均要有明确的时间保障。

(2)依据上述方案中所涉仪式活动的内容及规模、场地租借费、仪式消耗品、嘉宾相关费用等,按学生人数制定并划拨详明总经费。

(3)遵循“一二三四五六”管理模式,以保障仪式活动质量:一个目的———实现提高素质教育效益的目的。二个评价指标体系———考试成绩单+素质报告单。除考试成绩单外,根据相关理论和实际工作对素质及能力的需求,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素质发展手册》,设置素质考核指标,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三个目标———实现意识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情感培养目标。意识目标是指上文所言仪式活动主题意识的建立、传输和养成。能力目标是指领导、就业、写作、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的提升。情感目标是指友爱、尊重、恻隐、同理心等的体验、感受和养成。四个确定———按照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班级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并在学生进校之前即确定教育目标、仪式内容、实施时间、培养人员。五个环节———仪式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应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以保障活动目的明确、学生参与度高、对教师奖惩分明。六个统一———对于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仪式活动,采取各年级统一设置、统一安排、统一时间、统一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的方式进行,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以利于活动的安排、实施和不断改进、完善。

敬畏自然教案篇7

1.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即保存生命的教育。生存是生命的底线,只有生命的存在,人才可能通过努力和发展展现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以,如何保存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生存教育先要使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在遇到雷雨、火灾、溺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应当学会自救或他救,还要学会如何生存,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此外,生存教育应教给受教育者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其健康的方法和技能;还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和成长的艰辛,学会感恩,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进而爱护及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2.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知道人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则包括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人的生命则通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出现。这些在高中的政治课本都有所陈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则要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在生命价值的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教育就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在人生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其意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学会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3.死亡教育

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有生就必须有死。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回避的。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人传统上比较避讳这个问题。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单一性。死亡表明了生命的有限,提示了生命的宝贵,从而告诉人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一失不复返。死亡终结了生命,在死亡面前,人类应该坦然面对,正视死亡。就像塞涅卡在《对话•论幸福生活》中所说的:“要当这不可避免的时刻到来的时候能够坦然离去是件伟大的事情,一个人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学到手。一个人没有死的意愿就没有生的意志;因为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得到生。”所以,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应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明白死亡对亲人、朋友的影响,从而在人生的过程面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情况时有所准备。

4.敬畏生命

以上三个部分是生命教育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生命教育还应该包括敬畏生命教育,敬畏生命,不只是敬畏人类生命,同时也包括敬畏一切生命。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其学会敬畏生命。如果学生敬畏生命,就不会进行自我伤害。敬畏生命,在一切生命面前都会觉得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这样人们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爱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有价值。以上四个方面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生命教育就要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民办高校,学生更加活跃,学生来源多元化,这要求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生命教育。广东培正学院在生命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民办高校加强生命教育措施

1.开发校本教材

生命教育在国外早已经成为一门课程,我国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穿插于德育的过程中。广东培正学院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上进行了创新,他们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编写案例来进行生命教育。在校本教材方面,广东培正学院从2013年9月试行对所有大一学生开设《心理工作坊》这一门公共选修课。《心理工作坊》的主题有:自信心提升、人际沟通、情绪管理、恋爱关系指导、生命教育、学习管理。在课程的六个模块中,生命教育就是其中一个模块。2013年春季学期时,《心理工作坊》第一次作为学校的课程进入课堂。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及总结,从2013级起,《心理工作坊》列入广东培正学院培养方案正式作为公共选修课。《心理工作坊》分为《心理工作坊》I、《心理工作坊》II。第一学期上《心理工作坊》I,第二学期上《心理工作坊》Ⅱ,每个学期0.5学分,共1学分。《心理工作坊》I分为团队建立与互助、时间管理、远离网瘾、挫折应对、感恩教育、学业管理。《心理工作坊》II的内容自信心提升、人际沟通、情绪管理、恋爱关系指导、生命教育、学习管理。从中可以看出,课程名虽是《心理工作坊》,但每个学期所开设的内容都有生命教育,其中还有一个专门的主题是进行生命教育。《心理工作坊》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2013级的学生都选了这一门课程。通过教学,使生命教育走进课堂。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广东培正学院学生处还编了《广东培正学院学生工作典型案例汇编》,里面涉及到学生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况,主要围绕纪律与安全方面,更多的是涉及到安全方面,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意外事件的处理等。这些案件是发生在本校在校学生的,学生工作者以案例为教材,有丰富实在的资源开展生命教育。必要的时候,还与有关单位进行合作,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生命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会生存。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要教会学会生存,在面对灾害时能进行自救、他救。2013年11月28日,广东培正学院就邀请了广州市花都区公安分局防火科领导到校授课,讲授消防安全知识。

2.建设感恩型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在一个感恩型文化的校园里,会很好地教育学生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不像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那样,可以通过技能考核来证明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技能。生命教育的效果要从学生的行为、价值理念上体现出来,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价值理念。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行为、思想得以养成。校园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因影响内因。在开展生命教育上,高校可以通过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来感染学生。广东培正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动性强,这对于开展学生第二课堂非常有利。在这方面,广东培正学院通过塑造感恩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2011年广东培正学院开始了“感动培正”十大人物的评选,通过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感人事迹来感染、教育学生。此后,每年度都进行一次感动培正人物的评选。另外,还通过其他形式来营建感恩文化。比如,邀请残疾自强艺术团到学校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自强不息的精神,珍惜生命。在营造感恩文化的校园氛围上,广东培正学院充分发挥了班会这个阵地。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参与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会可以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这个阵地,每个学期各班召开的班会很多,但是安全、诚信、感恩这几个主题是每个学期必须要开展的。其他方面的主题,各班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调整。在建设感恩校园文化方面,广东培正学院通过网络、广播台、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宣传安全、感恩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3.重视学生心理引导

敬畏自然教案篇8

[论文摘要]刘海洋硫酸泼熊、张亮剪刀刺猫等虐待动物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致使一些高学历的人才出现性格上的残缺,因此,应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念教育,从而树立起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清华的刘海洋硫酸泼熊的记忆还没有褪去,复旦的张亮就给我们上演了剪刀刺猫眼的动物惨剧,清华、复旦,这样刺眼的字眼,也许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这不是关键,因为任何一个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暴行的人,都不能让我们容忍,只是发生在这些高材生身上,更让我们震惊罢了,张亮——这位外表斯文的研究生在解释其行为时说:“你知道我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把小猫拿过来(养),一方面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我可以摸它……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我愤恨的话,小猫也可以提供一个给我这样发泄的渠道……”如果说刘海洋是消极漠视动物痛苦,这位复旦学生则是积极地从动物那里获得反常的快乐,其残忍和反常程度更加严重。在他看来,那些娇弱惹怜的猫咪不是有情感的生灵,而是他可以任意的对象。扫视施暴者的动机和心态,我们禁不住心寒!凡此种种,应该引起中国整个教育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

中国高校已经流行一种病。在只注重应试教育的中国,出现什么样的变态学生都不足为怪,小学他要拼命考个好初中,中学他们要争取考名牌,大学了还要四级过级率和找工作,研究生了他要争取出国……中国的学生从小走过来肩上的担子不轻。学校只看重应试教育不注重心理教育是制度的必然需求。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我看只是口号而已。记得马加爵案发发生的时候,高校曾经欣起一种开办心理辅导班、开展心理教育的高潮,可是,随着马加爵事件的远去,这个高潮很快恢飞湮灭。这次张亮虐猫事件,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个大学(高校)教育病得不轻了,如何治疗如何根除?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情。

二、目前高校教育的的缺失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而20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医生史怀泽在他的著名论著《敬畏生命》一书里曾写道,“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生命”。他还说:“人连对动物、植物的生命都要敬畏,难道能不敬畏人的生命吗?”这些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从小就不懂得敬畏动物生命的人,他长大后也就不会敬畏人的生命。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也对此进行了证实:那些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身上都有暴力倾向。正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身边一些动辄轻生的少男少女们了,那是他们从小就没有受到过“珍爱生命”的教育,这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复旦大学那位三年级研究生。

早在2002年的刘海洋伤熊事件中,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分析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四方面的欠缺:即心理教育欠缺;环境教育欠缺;人文精神教育欠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欠缺。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教大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人类把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长远的、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调整并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扰动,使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利于恢复、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坚持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失去对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而进行不适度摄取自然的行为控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环境。人类关心自然,实质上就是关心自己;人类如何对待周围的自然,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片面与全面、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不仅应该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而且还应该遵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二是极端的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前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作用和地位,但是该观点极端地认为人在万物之上,是自然的中心、主宰者、统治者,人对自然有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应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阶级、阶层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对待自然。其实质是人类利用中心论,无视自然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后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但是该观点极端地否定人的中心地位、轻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认为一切应该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喻为“宇宙之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刀耕火种方案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

当代大学生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人类要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法律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自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等相和谐。我们坚持发展,但决不是把自己与自然重新、甚至更深刻地区别和分裂开来,也不是并列起来的兄弟关系,而是更深切地认识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具体到动物身上,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物态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中学生物课本写道:“取一只活青蛙,剖开它的体腔,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每个同学都在实验课上,拿着刀子把一只只青蛙或小兔子活生生地开胸剖肚,看它们五脏的位置,看它们神经的跳动、血怎样流动、肌肉怎样颤抖等等。有专家建议修改甚至取消这种让学生学习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怎样痛楚万状地死在自己手里的课程。这不是说不能用动物进行必要的实验,而是反对现实中大量重复的和不必要的动物实验。某些残酷的动物实验对培养美好心灵并无益处。

大学生要理智地认识和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动物应该是和睦共处的好邻居,而不是弱肉强食的天敌。假如真有那么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这个“光杆司令”,人类自身的末日恐怕也就不远了。

敬畏自然教案篇9

4月14日,单位组织观看了反腐教育片,有着“建国58年来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坏、蓄意爆炸杀人涉嫌官员级别最高”之称的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书记案令人深省。

长期包养情妇,给其情妇大量钱物,为其情妇谋取利益,指使他人爆炸杀人,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巨大。据片中自述,其幼时家境贫寒,是国家的资助、众人的帮扶,使他从一个穷小子成长为一名大学毕业的天之娇子,并逐步成为地方的高级领导干部。听着片中的讲述,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防微杜渐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案例,那些曾经的国之栋梁,因放纵自己的贪欲,由小占至大贪,一次次让侥幸的心理占胜了对法律的敬畏,最终滑向堕落的深渊,变成了国之蠹虫,留下了许多声泪俱下的忏悔,带给我们深深的警醒。

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与根本。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公务员更要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与使命,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要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干事,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方面知足常乐。要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坚守思想道德防线,时刻警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小事、细节上筑牢思想防范之篱。

要心存敬畏做人做事。人无敬畏,不知其可。敬畏,是在一种自重自警的状态下,把握自己。对于人民,对于组织,必须有一颗谦谨之心,必须心存敬畏,如履如临,做到慎微、慎独、慎欲、慎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因恶小而为之?是否因善小而不为?以便及时改正。要时刻用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不能因细微小事而对自己有放松心理,不能存任何侥幸。要时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做百姓之所需,是否真正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唯有如此,才会时刻保持清醒地认识,才不会迷失方向。唯有如此,才会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敬畏自然教案篇10

由此想到十多年前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提出的一个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的“新政绩观”:不折腾也是政绩。面对媒体采访,朱清时说:“我做校长十年,对科大做的最大贡献,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没有搞瞎折腾。没有听有些人的劝告搞大学城,建新校园区,进行大规模扩招。在高校评估活动中,没有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搞花里胡哨的大场面,让老师和学生手捧鲜花,穿着节日盛装,去隆重迎接上级派来的专家评估组,也没有宴请评估组,给评估组送礼,而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正常的环境下安安静静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科大建校五十八年来,每毕业一千个本科生就有一个当选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中科大的教学和科研成就在国内比较突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年免除了不少的大折腾。”

“不建设”、不折腾,不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年年都是老样子”。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乱作为。强调的是对城市建设、大学治理以及其它各项事业的谋划实施,要留有一份敬畏心:敬畏历史,敬畏自然,敬畏先人,敬畏子孙,劳民伤财、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老百姓反对和指责的事一定不要去做。

东北有一个号称“中国奶牛之乡”的县级市,提出“石牛搭台,活牛唱戏”的施政口号,投资一亿多元,建成一条五公里长的“牛街”,一心要创石牛雕塑和奶牛图案地面砖规模、数量两项“世界纪录”。而实际情况是,该市养牛户因饲料严重不足、奶资长期拖欠等问题久拖不决,不得不含泪卖掉奶牛。老百姓说:“政府为了自己的‘大手笔’,把人折腾苦了。”

“不建设”、不折腾,体现的是一种为官之德、为政之道。评价领导者的功过是非,不能单看“干劲”大小,“干事”多少,还要看怎样干事和干的什么事。要从社会效果上着眼,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看对老百姓是福是祸来考量。对于胡干蛮干,不切实际、不讲科学的事,干劲越大,干得越多,国家财产受到的损失、人民利益受到的侵害越严重,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该干的干,不该干的不干,强调“不建设”有时也是功劳,不折腾也是政绩,在当下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