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课件十篇

时间:2023-03-19 13:25:17

赵州桥课件

赵州桥课件篇1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师:小桥洞。这就是第二个特点(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大家观察得很好。下边咱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课文,不要拉长声。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生:横跨怎么讲?

师:后边那位同学告诉他。

生:就是横着跨着。

师:对,就是横着跨在河上。还有不懂的地方吗?都懂了。好,让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谁用一句话告诉我?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这一段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

生: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师:几位同学说得不一样。那位同学说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是这段的主要内容。这两位同学说写赵州桥的美观,也是这段的主要内容,其实他写栏板上的雕刻,栏板上的雕刻又怎么样呢棗生:美观。

师:对了。咱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一段是写它的美观(板书:美观)。写赵州桥美观的这一部分,大家看看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师:(板书:图案)你们看有几种图案?

生:写了三种图案。

师:哪三种,一种一种地说。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师:这里面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戏珠?

生:飞龙是什么样的?

生:“抵着”怎么讲?

师:这都是描写龙的动作的,我这儿有几幅图,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幻灯呈现桥面图,老师边指边引导)这是棗

生:栏板。

师:栏板上雕刻着棗

生:精美的图案。

师:(幻灯呈现彩色图棗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是第一幅图,谁能想起这是书上的哪句话?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个句子懂了吗?

生:懂了。

师:大家再看第二幅图(幻灯呈现飞龙图)。龙周围是云彩,这两条龙似乎飞起来了,这叫什么龙?棗

生:飞龙。

师:这两条龙前爪怎么着?

生:相互抵着。

师:什么叫“相互抵着”,懂了吗?

生:懂了。

师:它们的头向什么地方望?

生:一条向后望,另一条也向后边望。

师:这就叫各自棗

生:回首遥望。

师:大家再看第三幅图(幻灯呈现双龙戏珠图)。两条龙中间是什么呀?

生:珠子。

师:这就叫什么?

生:双龙戏珠。

师:两条龙在玩这颗珠子。这三幅图都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课文写得多好!你们再读读这段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课文,又让一名学生朗读一遍)

师:好,请大家看黑板(指着板书小结)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生:隋朝。

师:设计人是谁呀?

生:石匠李春。

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质疑后,指名通读全文。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赵州桥》。赵州桥这篇课文,跟咱们以前学过的别的课文有点不同的地方。咱们学过的好多课文都是写事的,写一件事。咱们想一想,赵州桥这课是写事的吗?

生:不是。

师:它是写物的,写一座建筑。将来咱们到工作岗位也好,今天咱们学习也好,常可能遇到写一个建筑,写一件东西。比如我们秦皇岛,有一个闻名的山海关,假如你到山海关去了,别人没去过,向别人介绍一下,那你就写棗山海关。那篇文写出来的话,就跟我们这篇文的形式差不多。(提高声音,强调地说)所以这节课,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把闻名世界的赵州桥写好的。在写雄伟而美观的赵州桥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节课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把书翻开,看看作者先从哪方面写的。谁来说说?

生:先写的是赵州桥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

师:这位同学很动脑筋,课文先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下面就讲了为什么世界闻名呢?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所以第二段就写的是什么?

生:设计特点。

师:第二部分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除了写它的设计特点以外,还写了什么?再看,你说。

生:还写了赵州桥坚固不坚固,美观不美观。

师:你用的是疑问语气,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说,再说一遍。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对。所以第二三部分写的是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它的美观。最后,第四部分,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什么棗

生:智慧和才干。

师: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怎么写的赵州桥呢?(指板书)先写赵州桥建设在:

生:■河上。

师:它是隋朝的棗

生:石匠李春设计的。

师:接着就写这个桥设计上的棗

生:特点。

师:和它的棗

生:美观。

师:最后,指出这座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棗

生:智慧和才干。

师:下边,咱们再细致地研究,看作者怎么写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找找是哪一段?

生:第二段。

师:看看这段共有几句话?

生:五句。

师:噢,没看清楚。再看。

生:六句。

师:几句呀?

生:六句。

师:第一句怎么写的?

生: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写它的概貌,就是说赵州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棗

生:非常雄伟。(板书:雄伟)

师:第二句,你说。

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第二句就写这个桥的长、宽。

(板书:长、宽)

(老师让一个学生朗读第三句,接着又让另一个学生读第四句)

师:谁说三、四句写的什么?

生:这两句写的是桥的特点。

师:对,很动脑筋。第一句写赵州桥的雄伟,第二句写赵州桥的长和宽,第三句就开始写什么呀?(指上节板书)

生:特点。

师:第四句也写它的特点。看看第五句。

(一个学生朗读第五句)

师:你们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大桥洞上面的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这么复杂的话他说得很清楚。换句话说,这第五句写的是四个小桥洞的棗

生:作用。

师:最后一句,第六句。你读。

(一个学生读第六句)

师:这又写的是什么呀?

生:水流过……

师:别着急,再想。你说。

生:写的是桥的设计。

师:还不全面,你说。

生:写的是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师:一个创举,下面又接着写这样设计的好处。所以,第六句是小结。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的好处是棗把这个长句子再读一遍。

生: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在上节板书的边上又加写了:创举;既……又……)现在,我们来看,写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这部分,作者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一句话,给人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写有多长多宽,具体地写是什么样的;最后,做了一个小结:这是个创举,既减轻了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个顺序,作者这个想法,你们记清了吗?

生:记清了。

师:按着这个顺序背一背。

(老师先借助板书引导着背诵,然后自由背诵,最后,又借助幻灯上的图集体背诵。学生基本上能背下来。)

师:很好,同学们背得差不多了,下课后再念念,把这段课文背熟。下面,我们看看写赵州桥非常美观的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师:这样的图案有几幅?

生:三幅。

师:好,现在谁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先看第一幅图。(再次复映图片)

生: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第二幅图。

生: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师:第三幅图。

生:双龙戏珠。

师: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你读。

生: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又让学生集体读一遍)

师:(总结)这段的第一句,说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告诉我们这段要写美观(指前节板书:美观)。下面三种图案分着写的,你们说,最后一句是写什么?

生:写的是栏板上的图案精美。

师:是指一个图案吗?

生:描写栏板上刻的全部图案的精美。

师:全部。不是一块,也不是两块,而是所有的。这就把这一段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

赵州桥课件篇2

例如:教学《笋芽儿》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上课开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将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边投影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二、激发思维,释疑解难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煤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教学《采蒲台的苇》其中一句:“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涉及到历史背景。但是,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选制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一望无际的苇海及冀中人民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课文中写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就是指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赵州桥课件篇3

[关键词] 说明文阅读;写作;提高实效

在多年的语文学习和文学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们对叙写人物故事、表达情感等方面都有相当丰富的语言基础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们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作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如此,教师在说明类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上并没有全然忽视,不论是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还是学生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也进行了多方探索并有所收获。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导语提示:介绍事物要抓住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该单元收录的说明文基本上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有效地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的准确认知,还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合理预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仿写、缩写、改写等方式,进行说明文写作实践,阅读与写作二者整合,也很有教学实效。

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等手段高效地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赵州桥有一些了解,课件中关于赵州桥的图片展示直接唤起学生的关注热情。学生的口头描述五花八门,让他们当堂将自己所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并通过展示台展示,再互相点评,会发现他们大多思路凌乱,表达有偏差。趁此时机导引学生品味赵州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学生就能有效地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而周密。茅以升是一位严谨的桥梁专家,他的语言极有分寸。他说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 句中 “左右”一词表明作者的推测。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一句列出的数字精确,准确地向读者介绍了桥的长度和宽度。这样的语言表达都是作者尊重客观实际所使用的语言准确的表现。

俗话说: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园林。网络上关于苏州各个园林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繁多,制作成短篇播放给学生欣赏,往往能引来他们对美的惊叹和对祖国的自豪感。眼前所见的“图画美”在叶圣陶《苏州园林》中一一得到印证,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对我国的园林艺术有所了解,并有效地提高审美素养。

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上映的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据说播出第一周的收视份额达到8.05%,这样优秀的资源在教学中自然不应错过。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先,可适时安排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故宫》的部分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堂教学有效蓄势。

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再通过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落实说明文的几个重要知识点。本单元各篇目显然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教学可结合各文本的显著特点,逐一落实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点,而不需面面俱到。仍以本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作为目标来谈。在体会了《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准确性之后,进一步把握说明方法就水到渠成了,文段中对“两个小拱”的诠释,说明其结构坚固,“列数字”说明其历史悠久,“引用”则体现了赵州桥的优美形式,这样一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便突显而出。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学生了解了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彼此的关系,在阅读《苏州园林》的时候,就能较轻松地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中心句能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这一重点,对本文总分的结构形式和主次分明的逻辑顺序也就一目了然了。《故宫博物院》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空间顺序而编选,让学生根据平面图来理清文章顺序应是本文的教学的一个便捷的手段,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空间顺序。教师利用课件,借助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向学生展示故宫平面图。学生在观看过纪录片后,总可以对平面图说道一二,本文的教学课堂便有了适当的切入点。在之前步步为营的基础上,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详略主次安排、空间方位词的运用等知识点,都可在此一文的学习过程中一一把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让学生培养能力,应让其掌握些规律性的东西,而它是在实践中体会到,不是靠知识积累所能得到的。”在这一单元中进行阅读与写作二者整合,让学生在积累说明文的知识、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的实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可有效体现课堂的价值。《课标》对说明文写作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阅读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写作说明文的兴趣的,把握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试着对以上三篇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写、缩写、仿写,写作目标不大,难度低,学生会兴致盎然。

赵州桥课件篇4

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使"静"的变成了"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

根据学习心理学可知,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影响学生参与积极学习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发动、维持、调节作用,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农村中学生,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读书无用论思想与日俱增,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形成学习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运用电教手段声形并茂、图文并茂的特点,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锻炼学习意志、形成学习动力均可起到催化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常规电教手段可以形成诱因,产生诱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惊异感,创设情趣盎然、轻松和谐的情境,进而形成内动力,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语文学习。

1.运用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课文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将文章内容涉及的事物和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在有声有色、如临其境的情境中理解课文,激发出内心的情感,语文教学就能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如《林海》一文,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的景色作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为使学生感到文章语言描述的美,我在教学中,从文着眼,按文作图,描绘出"岭"、"林"、"花"这些景物的画面,学生观察后兴趣盎然。接着放一段抒情乐曲,让学生伴着乐曲入情入境的读课文,图文对照,在作者生动优美的描述中,理解、品味大兴安岭的各种色彩,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2.披情入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中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不易讲解清楚,如果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则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因为形象的画面能使学生非常自然的产生愉悦、激励的审美效果,学生在乐中求学,便优化了教学过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思维,释疑解难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煤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3.激起情感共鸣

陶冶思想情操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教学《采蒲台的苇》其中一句:"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涉及到历史背景。但是,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选制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一望无际的苇海及冀中人民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课文中写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就是指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电教媒体已成为很重要的教学手段,虽然仍有局限和不足,但其积极的推动任用是主要的,这已成为当代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特征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实现这些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插翅添翼。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赵州桥课件篇5

一、理解重点词句是读懂课文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总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和句,把这些词句读懂了,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一)由词到句,学懂句意。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先让学生理解句子中难懂的词语,再连起来理解全句的意思。比如《鸟的天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先理解句子带引号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后面的“天堂”是“乐园”的意思。连起来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句意明白了,再从感叹号中体会作者抒发了喜欢大榕树,赞美大榕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然后联系全文,认识到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二)抓关键词语理解句意。关键词语是指对表达文章内容或表现文章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如,《赵州桥》一课有这样的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句子的“美观”是理解第三自然段课文内容的关键词语,“美观”的意思是美妙的景象。这个词懂了,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赵州桥的外形是伟大的美妙的景象。然后紧扣“美观”一词,引导学生学课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赵州桥的外形有 “美妙的景象”?学生会从桥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龙的图案变化中感受这一点。可见,“美观”这一关键词确实写出了赵州桥的外形给人们留下的感受。

(三)联系文章的中心去理解句子的意思。有些重点语句往往跟文章中心有密切联系,有的甚至点明中心。因此可以把句意跟中心联系起来思考。如,《画杨桃》一课爸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老师和蔼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侯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从这两句话中,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的道理。显然,这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课文中有些句子写得比较抽象、含蓄,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如,《赵州桥》一文有三个句子:“赵州桥非常雄伟”可先让学生弄清“雄伟”的本意和在本课中的意思,再深系下文。特别是课文中用的几个数字。“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概括了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是一个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时,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这种设计”的句子了解“这种设计”是怎样的一种设计。弄明白句子中的关键词“建桥史”。二是联系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千四百多年”,只有这样才真正体会到“创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最后那段的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教学时让学生总结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又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感受这个句子的过渡作用,再让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把这句话写具体、生动的。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美观。

(五)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句子。在理解句子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揭示某些相似的句子。如,比较下面两句话:

1.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我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里非常悲痛。

比较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明确: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写“我”悲痛的心。不同的是:第二句写得概括,第一句写得具体,在第一句中虽未出现“悲痛”一词,但从“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的叙述中可看出“我”极为悲痛的心情。这句话有真实情感,既写了我是怎样悲痛的,又写了我为什么会这样悲痛的。这样,学生不仅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且体会到“我”当时沉痛的心情,突出“我”忘不了伯父和对伯父的追忆,同时学到了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以读悟情,以情激情。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进入句子所描写的意境中去,还有助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二、读懂语句,感受景物美和语言美

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有些句子需要教师略加指导,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景物美和语言美。如,“大型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教师指导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里的六个“的”字结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三、自读自悟,展开合理的想象

理解句子,还要从朗读中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联想。如,《匆匆》一文中的两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教师抓住开头和结尾,这两个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同时,联系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身边的家人、亲朋戚友是怎样过的?作者笔下的人们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最后,在课文摘录一些佳句进行练读。这样才能读懂作者从八千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也可以联想自己度过的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

四、理解句子,体会作者的整体感受

赵州桥课件篇6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

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

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人物形象描绘

历史人物插图是历史课本中较多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我的作法是:借助人物插图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图,先说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再说这同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前往英、荷 等国家考察学习;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所以他率先垂范,穿起了短装,剪掉自己的长胡子。所有这一切说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赵州桥课件篇7

在当今社会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用不败之地,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新课改中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所关心的不应该在单纯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新课改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语文是各个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学们对语文都不陌生,每个人出生之后就开始接触语文,语文本应该是学生兴趣最高,成绩最好的学科。但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使语文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在新课改下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推动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笔者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自从新课改实施之后,积极研究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应该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者就注重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乐于进行知识的探究,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形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更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入手,为他们创设出熟悉的情境,让小学生的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领悟,由于有了教学情境,学生们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中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他们的课堂参与性更高,学习兴趣更浓。大部分小学生都会主动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在情境中自由探究知识,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和谐,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不同能力。

2.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应该教师去进行知识的灌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授课方式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不能进行问题的思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

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进行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上他们才会把更加的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一课时,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对课文进行讲解,难免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换一种教学方法也许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教师先拿出一幅幅赵州桥图片让学生观赏,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教师对赵州桥进行富有感情的介绍:"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由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也是一座古老而坚固的石拱桥。历经1300多年,它经受了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但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介绍,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3.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关键因素之一。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选择了得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领域当中,尤其是自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现之后,其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已经被广大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组织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力集中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赵州桥课件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35-01

当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辅助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生动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启发和培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可以激发学生愉快以及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课堂中很难集中精神认真听讲,经常出现走神以及溜号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个性以及年龄特点,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看雪》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为学生制作一部动漫雪天的情景,并且配以舒缓而优美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学生在欣赏视频中漫天雪花的同时,通过音乐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视频音乐与课文充分结合,学生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雪地中,天空飘满了飞舞的精灵,雪花晶莹和纯洁,落在学生的肩头和心头。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动态的图像和静态的文字充分融合,通过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视频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以及静态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动态,将枯燥而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而鲜活。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不高,对于教学难点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进而完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看见过赵州桥,如果仅仅凭借课文中的文字描述难以产生直观的认识,导致学习出现障碍。教师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直观的展示赵州桥的图片和视频,让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赵州桥,了解赵州桥的设计原理、欣赏赵州桥的精美造型,进而对我国古代的建筑成就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又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多学生并没有看过泼水节的盛况,对泼水节更是无从了解,由于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课文中很多描绘泼水节的词语都不能完全领会。引入多媒体 技术后,教师为学生播放泼水节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对泼水节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进而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省去了繁琐的描述和讲解,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就完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渲染教学气氛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是集情感与思想为一体的学科,学生通过课堂的语言气氛和文字理解,进而完成对人性和情感的升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以及思维相对薄弱,尚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需要教师细心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美丑的分辨能力。狄德罗指出,鉴赏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反复的实践中获取感性经验,抓住良好而真实的东西,并且被其感动和渲染。如果仅仅凭借文字表述无法带来小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进而无法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渲染教学气氛。

例如在学习《渔歌子》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以及古诗融为一体,渲染教学气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就《渔歌子》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进行讲解:在边关西塞,这里桃花盛开、鳜鱼肥美,在暮春的湖光山色中,白鹭鸟在自由而安然的飞翔,一位渔夫穿着蓑衣在江边钓鱼,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的情景;其次,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诗人描述的美景,并且配以古典音乐,教师进行有感情的叙述或者朗诵,实现音乐、画面与诗意的交融与感染,将学生带入诗人所勾勒的情景中,进而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四、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是人类的特殊体验,激感可以让学生对世界产生更加深刻以及丰富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情感也有利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整合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为学生创设带有情感的教学情景。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怀》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母爱的视频,学生从观看视频中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关怀,对自己的呵护,进而与视频产生情感的交互和共鸣。在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回家为母亲洗脚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认识到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标准,在开展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赵州桥课件篇9

摘要:处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学阶段的基础,有待解决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模式,发展新的更具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与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条件及特点,进行了相关的有效性探讨,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做出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多种学习形式的融合使课堂教学不再像以前一样呆板,动手操作、团队合作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但是与此同时课堂效率问题正在逐渐被忽略,花样繁多、精彩纷呈的课堂更像是一个作秀,不知道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了什么,一到考试,成绩往往大跌眼镜,课堂上最活跃的学生往往不是得分最高的,平均分较传统教学有所下降。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上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最重要的是做好课前准备,找好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要点,结合要点,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和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或者想想办法才能摘到“桃子”。教学目标一般为即时目标,指定对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上的培养,不能单一地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培养上,更关心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乐学精神的培养。在备课过程中仔细研究教材,结合教材安排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预设教学过程,应用旧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再试用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新旧结合,互补不足,在激发学生乐趣的同时融入知识的学习,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去实践,利用交流合作的方式达到理解教材的目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班级的优良等级和各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性格爱好,如,在做小组讨论时尽量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聚在一起,在讨论的同时相互学习弥补不足,从讨论到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层面侧面地去释放他们这方面的天赋,打造他们的优越感与自信心,从而激励学生积极阳光地朝前看,共同进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学习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方法一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卞动地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不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佼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一一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屹立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木对话,深刻的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三、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必用的教学手段。以往传统的观念认为小学语文课只需要简单的记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谐关系的要求,小学生文化观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记忆的课堂,它也需要灵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根据内容实施适当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启迪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高效的提问将会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恰当的有效的问题,会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感意境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的大脑转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讲解《长江之歌》时,可以先放一首《话说长江》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力量,并问学生听了歌曲之后的感受,从歌词、曲调中,让学生感受长江的魅力,并找一些词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江。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长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四、以学习反思为纽带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课下对语文知识乃至中国文化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的真谛,化书本的教条知识为内在的动力,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如果不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反思,学生的学习将会很被动,没有任何效果,达不到基本的教学目标。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总结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对教材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对小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可以帮助其充分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课堂练习及课堂提问,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教师能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有效活跃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预设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本课重点内容,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其次要尽力使题目新颖,形式要多样活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练习也要适量,最好是能做到分层教学和分层提问。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摒弃传统,面向未来,用先进思维和先进科技来武装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江雪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内江科技. 2011(08).

[2]洪玉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0(35) .

[3]黄有德.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11(09) .

赵州桥课件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

低年级教学;文本情境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在教育领域中,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适应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提升了学科教学水平,起到的教学辅助作用有目共睹。为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具体方式,以期为各位同行提供借鉴。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充分在教材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声、光、色等表现方式,以及视频动画演示、模拟等功能制作一个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营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并且活跃课堂氛围。当学生观看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时,就可以被课件所呈现的有趣内容所吸引,从而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例如,讲《燕子》一课时,笔者用《春天在哪里》欢快的歌曲旋律搭配绿意昂昂的春*和自由飞翔的小燕子等画面,制作了一个画面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笔者在课上播放多媒体课件以营造出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文本情境,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而多媒体技术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最佳手段之一,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可以生动形象的呈现课文文本内容。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像、图文、动画等表现方式把课文描述的画面以视频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文本情境,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例如,在《赵州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长的桥……流过”[2]。由于三年级学生缺乏想象力,加之又没有去过赵州桥,不能很好地想象这段话描述出来的画面,理解不了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背诵课文很困难。对此,笔者讲解这段话时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用多媒体视频动画形象直观的呈现河水流过赵州桥四个桥孔的静谧意境,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其中的情感。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重难点知识理解难度

语文中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是很枯燥的,教师若不创新知识讲解方式,可能会影响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为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形制作符合课程内容的视频课件、幻灯片课件等,把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知识,以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学。例如,在教授《树上的橘子》一课时,本课的重难点是为什么三个城市女孩见到长在树上的橘子会发出雀跃的欢呼声,而舅舅摘掉橘子后眼睛里神采消失的原因。为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了金灿灿的橘子挂在树上的美丽画面和橘子树光秃秃的画面,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理解城市女孩眼里神采消失的原因,因为长在树上的橘子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那么的诱人,那么的美丽,而摘下来的橘子却仿佛失去了生命力,树也枯萎了,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