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九论十篇

时间:2023-04-03 20:47:56

何平九论篇1

我觉得,何平九论里面谈到的领导方式存在的那些问题在我们各级党政机关中相当普遍,可谓切中时弊。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国家政令的畅通,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体联系到我们单位和我们自己,作为普通的公务人员,虽然谈不上领导方式问题,但工作作风的转变也是当务之急。何平九论文章中谈到的那些问题,也或轻或重、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的自己的工作中。让我们好好想一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是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还是在被动的应付?在推进和拓展民政事业发展方面,是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印象去处理事务,还是能够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仔细考虑和分析各方面优势和问题,认真探讨更深层次的矛盾,自觉地有意识地按客观规律去统筹谋划?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是否从实践工作中来、是否从群众的需要中来、是否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看好不看坏、算得不算失、报喜不报忧”的情况是否还存在?在处理所有公务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彻底抛开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为公?这是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僚习气和工作方式所致,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原因。

农民们干了一天的农活,会很清楚自己今天锄了多少地,收割了多少庄稼。每年付出多少代价,可能会生产多少粮食,心里也会有一个基本的概算。具体到我们这些机关工作的人,每日里都做了些什么,产生了多少价值,却不一定能说得清楚。虽然无法估计我们的行政管理成本到底有多高,但至少我们心里明白,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务虚的,是无法用经济价值的方式来考量的。许多人看起来很忙碌,但细细分解一下,除去那些应付性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以及一些纯个人行为的无谓的消耗,真正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时间还有多少?难道是因为单位里的人太多,或者业务工作太少,不得不以这样的工作方式来打发那些多余的时间吗?显然并非如此,归根到底还在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应付。

去年以来,我市的民政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各项活动依次展开,工作节拍迅速加快,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一方面积极跑部进厅、争取项目和资金,为我市民政事业的基础建设打开了令人振奋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我们牢牢把握为民解困这个主题,深入全市的村村寨寨,广泛开展访贫问苦解民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跑部进厅、加快民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各项业务工作有序跟进,上下局面迅速打开,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努力工作所带来的效果和快乐。在深入乡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民生问题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机关干部作风的改变。展望未来轰轰烈烈的民政事业,分析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趋势,结合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我们还能坐得住吗?不说别的,仅看看年初规划的建设项目,就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民政综合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儿童福利中心、生态养老城,要建成这些民生项目,仅凭几句口号是无法办成的,需要我们全局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气势去完成它。

何平九论篇2

《新课标》第四部分明确谈到:“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布丰投针等。”尤其是在初等教育的学习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点,有关数学史内容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于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材渗透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本文主要讨论《九章算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公元656年,李淳风受诏负责编撰的“算经十书”作为国学标准的数学教科书,而《九章算术》就是“算经十书”之一。《九章算术》作为算法化的代表,凝聚了古代学者的智慧,形成了我国古代初等数学体系,是数坛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现传本《九章算术》包括246道数学问题,按问题的性质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这九章数学内容,故称为《九章算术》。《九章算术》不仅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初等数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九章算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是方田,共38个题目,其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另一部分讲的就是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其中涉及的平面图形有方田(长方形)、圭田(等腰三角形)、邪田(直角梯形)、箕田(等腰梯形)、圆田(圆形)、宛田(扇形)、弧田(弓形)、环田(圆环)。还提及了有关分数的约分、通分及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这一章中运用到小学数学课本的有平面图形的面积求法,例如:第1题指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方法,“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这里的“广”是指长方形的长,“从”是指长方形的宽。还有运用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例如:第10题指出分数减法的运算,“术曰: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这里的“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是指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用少的减多,所得余数为分子;再分母相乘为分母,“实如法而一”就是得到的一个新分数。

第二章是粟米,共46个题目,主要讲了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还有比例的算法。为了更好地进行物品交易,先是规定好了各种粮食之间的交换比例,然后在按比例折算,古代把正比例称为“今有术”,并给这四项定了名字,分别是“所有率”“所有数”“所求率”“所求数”,就是已知其中的三项要求出第四项,所用的运算公式是:

所有率∶所有数=所求率∶所求数

例如“今有术曰:以所有数乘所有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实如法而一。”相当于

这一章的比例换算在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多种版本的小学数学课本均有涉猎。

第三章是衰分,共20个题目,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衰分术”,是以“今有术”为基础来处理各种比例分配问题。例如“衰分术曰:各置列衰,副并为法,以所分乘未并者各自为实,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以法命之。”具体以第一题为例“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的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既是按比率5∶4∶3∶2∶1计算每人应得鹿。这些比例的运算在小学数学

课本中有讲解,也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第四章是少广,共24个题目,讲的是面积和体积的开平方、开立方,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的问题,这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未涉及。

第五章是商功,共28个题目,讲的是立体图形的体积运算,例如“城、垣、堤、沟(底为等腰梯形的直棱柱)、渠,皆同术。术曰:并上、下广而半之,以高若深乘之,又以袤乘之,即积尺”,就是我们小学数学课本中所学的梯形面积=(上广+下广)÷2×高,而等腰梯形的直棱柱的体积=梯形面积×袤,还有分割长方体后的各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如:堑堵、阳马等。

第六章是均输,共28个题目,讲的是平均摊派捐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是粟米和衰分章的发展。

第七章是盈不足,共20个题目,讲的是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解法。例如《九章算术》卷七第2题,“今有共买鸡,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问人数、鸡价各为几何?答曰:九人,鸡价七十。”若每人出9,就比鸡价多11;若每人出6,就比鸡价少16。一般地假设人数为x,每人出钱a1盈b1,出钱a2不足b2。“盈不足术”相当于给出了解法:x=(b1+b2)÷(a1-a2),这些内容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还未涉及到。

第八章是方程,共18个题目,讲的是多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问题解法;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使用的是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是一致的。除此,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还有正负数的乘除法等。其中有运用到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是正负数的引进和正负数的加减法。

第九章是勾股,共24个题目,讲的是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与测量和绘图有直接的联系,勾股定理公式是指: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a2+b2=c2。

二 《九章算术》实例解析

本文将以人教版为例,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九章算术》的内容,如下表:

由表1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篇幅《九章算术》的内容,那么在《九章算术》中是如何阐述以上的数学内容,又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下将以方程和负数为切入点进行阐述。

1.方程

第八章是方程,共18个题目,讲多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问题解法。《九章算术》的注释者刘徽说:“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就是说物体未知的个数即是方程的个数。与此同时,为了使方程组有确切的解,刘徽对方程组提出了正确无误的理论说:“行之左右无所同存,且为有所据而言耳”。就是说在方程组里既不能有相依方程,也不能有矛盾方程。

现以九章算术卷八第一题为例题,来阐述方程的算法程序。“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对于此题,《九章算术》所提出的解法是“遍乘直除算法”,“直除”法就是连续相减的消元法。《九章算术》没有表示未知数x,y,z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方阵(如图1)。

图1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方阵的介绍及求解见大学的高等代数,因此通过列举方阵的方法求解方程组对初等教育的学生而言是不太现实的。现今中小学的学生求解方程所使用的方法是通过x,y,z列举三元一次方程组:

再通过消元法进行求解,古今求解《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消元法,但是九章算术的过程相对而言不及解线性方程组简便。

2.负数

负数的引进,是中国数学史的一个里程碑,这个记载比国外早了七八百年。《九章算术》卷八“方程”章是这样介绍的:“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刘徽对此做了这样的注释: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刘徽注释为:正负是两种“得失相反”情况的反映,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或者用正、斜排列的方式分别表示正、负数。

据调查,负数的内容在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均有涉猎,可见负数是初等数学的一个重要板块。负数的历史与介绍不仅应运用于小学数学教材中,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也应该在数学史课程中对《九章算术》负数部分做重点介绍,使得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做准备。

三 《九章算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利弊

1.《九章算术》的优点

《九章算术》作为一部世界数学名著,理论联系实际,题材多样,由浅入深,既便于教学又适合自学深造。即使到现在,它在数学教育领域还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第一,有利于拓展学生数学知识面。《九章算术》算题在取材上丰富多样,直观形象。具体涉猎了小学数学八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图形的面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十进位计算、最大公因数、约分、分数四则运算、方程、负数。书中很多题目只要稍加变换就可以成为比较好的教学题材。

第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九章算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这一循序渐进的步骤,总结出抽象的结论,对抽象理论辅以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蕴含了化归、数形结合、构造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从数学史的角度,寻找目前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本源,亦有一定的借鉴与探源作用。

第三,有利于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九章算术》对中国数学的影响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是一样的。相对而言,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内容比较理论化,不仅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对成人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九章算术》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思维,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思维,与现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思想大同小异。小学生学习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以具体的实物为数学原型,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

2.《九章算术》的缺点

《九章算术》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发展,今人已经在古人的基础上对 《九章算术》提出了新的见解,甚至得出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去评价《九章算术》,它也存在些许不合理之处:

第一,它对任何数学概念都没有定义,对于7~12岁的儿童来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概括,学生则很难将所学的方法进行延伸、拓展。而且《九章算术》对数学公式,解法都没有进行推导和证明,很难向小学生阐述方法的准确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每一步都应有其理论依据。

第二,如果将《九章算术》的内容直接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样做并不合理,它的编排顺序不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九章算术》所举的实物例子,如果学生无法联系到身边的实物,这样也就缺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第三,《九章算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由于那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计算方法相对而言比较繁杂,而今,现代数学家已经简化了《九章算术》的数学方法。

任何一本伟大的著作,都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如果要将《九章算术》运用到小学数学现行教材中,则需要将其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这样才能突显《九章算术》的教育价值及数学思想方法。

何平九论篇3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黄河中下游普及开来。随着铁器的推广,牛耕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耕作方式。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了。

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要按亩收税,就必须测量土地、计算面积;要储备粮食,就必须计算仓库容积;要修建灌溉渠道、建造河堤,就必须计算工程人工;要修订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就必须运用有关的天文数据。这些需求使得数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内容也日益丰富。

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工前,士弥牟“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近,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粮,以令役于诸侯”。这是说,士弥牟对王城的长、宽、高,沟、池的土石方以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数量,都计算得十分精确,最后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件事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相当广泛的数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也异常活跃。“诸子百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名家提出了“一尺之棰(棰,短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而墨家则提出“非半”的命题进行反驳:将一条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无限分割,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对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但在墨家之后,诸子百家逐渐没落,儒家思想一枝独秀,高级知识分子们多欲“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兴趣和精力关心虚无缥缈的逻辑和烦琐的推理。在“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涉及数学的劳动者是“工”和“商”,地位远在“士”甚至“农”之下。掌握数学知识的人身份低下使得数学难以独立发展,数学的备受冷落导致了形式逻辑的发展停滞不前。在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非逻辑化倾向和实用性。

将数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及非逻辑化的学术思潮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章算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共收录了246道应用题。相对于严密的现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更像一本习题集,但书中的每道题都可以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实用的数学,清晰的算法

《九章算术》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才最终成书。目前传世的《九章算术》是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于公元263年完成的注释本。

《九章算术》分为九章,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其中每道题都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第九章《勾股》的开篇就提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今有勾三尺,股四尺,问为弦几何?答曰:五尺。问、答之后,书中又对这类问题给出了统一的解题方法(术):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勾乘以勾,股乘以股,两者相加之后再开方,所得即为弦长。

《九章算术》的内容和体系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第一章《方田》讲的是面积的计算;第二章《粟米》研究的是各种粮谷交换的比例问题;第三章《衰分》论述比例分配问题;第四章《少广》讲述如何由面积和体积反求边长;第五章《商功》探讨了工程中体积的计算;第六章《均输》讲的是如何合理摊派赋税;第七章《盈不足》解答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第八章《方程》总结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九章《勾股》列出了勾股定理的相关运用。

《九章算术》的编排也很有意思。它从大量实际问题中提炼出了一些数学模型,并对问题进行分类,每一类包括若干实际问题,每个问题都提供相关的算法和答案。《方田》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百六十八步。”书中把测量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完成了数学建模:“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即长方形的长乘以宽等于它的面积。由此可见,数学应用思想与模型化思想是《九章算术》中最基本的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想极为丰富,而中国古代数学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充分反映在《九章算术》中。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提出了著名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意思是说,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它的周长的极限是圆周长,它的面积的极限是圆的面积。这里就运用了极限的思想。

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互相渗透、数与形的巧妙结合成为了《九章算术》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九章算术》把几何的原理和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代数,例如开平方术、开立方术和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都源自几何方法。

《九章算术》还充分体现了以“计算为中心”的思想特征。书中所给出的几十个数学公式和法则可归纳为分数算法、一般比率算法、开方算法和组合比率算法四类算法,以及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两类求积公式。其中的不少算法给出了程序化的计算步骤,因而都可以编成程序在现代电子计算机上实施。

如果说古希腊数学具有逻辑化、几何化的倾向,那么,《九章算术》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就具有算法化、实用性及非逻辑化的倾向。

经典的范本,鲜明的特点

《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其影响之深,以致以后中国数学著作大体采取两种形式:或为之作注,或仿其体例著书。在成书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九章算术》一度成为了中国古典数学的经典著作和范本。唐宋时期,《九章算术》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九章算术》由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数学应用与模型化思想是《九章算术》中最基本的思想,而现代应用数学正是按照应用方向或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来分类的。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模型,并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算法,正是近代计算数学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这种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毫无疑问来源于《九章算术》。《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西的著作,迥异的思维

何平九论篇4

【关键词】九章算术 小学数学 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79-04

《新课标》第四部分明确谈到:“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布丰投针等。”尤其是在初等教育的学习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点,有关数学史内容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于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材渗透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本文主要讨论《九章算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公元656年,李淳风受诏负责编撰的“算经十书”作为国学标准的数学教科书,而《九章算术》就是“算经十书”之一。《九章算术》作为算法化的代表,凝聚了古代学者的智慧,形成了我国古代初等数学体系,是数坛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现传本《九章算术》包括246道数学问题,按问题的性质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这九章数学内容,故称为《九章算术》。《九章算术》不仅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初等数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九章算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是方田,共38个题目,其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另一部分讲的就是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其中涉及的平面图形有方田(长方形)、圭田(等腰三角形)、邪田(直角梯形)、箕田(等腰梯形)、圆田(圆形)、宛田(扇形)、弧田(弓形)、环田(圆环)。还提及了有关分数的约分、通分及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这一章中运用到小学数学课本的有平面图形的面积求法,例如:第1题指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方法,“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这里的“广”是指长方形的长,“从”是指长方形的宽。还有运用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例如:第10题指出分数减法的运算,“术曰: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这里的“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是指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用少的减多,所得余数为分子;再分母相乘为分母,“实如法而一”就是得到的一个新分数。

第二章是粟米,共46个题目,主要讲了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还有比例的算法。为了更好地进行物品交易,先是规定好了各种粮食之间的交换比例,然后在按比例折算,古代把正比例称为“今有术”,并给这四项定了名字,分别是“所有率”“所有数”“所求率”“所求数”,就是已知其中的三项要求出第四项,所用的运算公式是:

所有率∶所有数=所求率∶所求数

例如“今有术曰:以所有数乘所有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实如法而一。”相当于

这一章的比例换算在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多种版本的小学数学课本均有涉猎。

第三章是衰分,共20个题目,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衰分术”,是以“今有术”为基础来处理各种比例分配问题。例如“衰分术曰:各置列衰,副并为法,以所分乘未并者各自为实,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以法命之。”具体以第一题为例“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的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既是按比率5∶4∶3∶2∶1计算每人应得鹿。这些比例的运算在小学数学

课本中有讲解,也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第四章是少广,共24个题目,讲的是面积和体积的开平方、开立方,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的问题,这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未涉及。

第五章是商功,共28个题目,讲的是立体图形的体积运算,例如“城、垣、堤、沟(底为等腰梯形的直棱柱)、渠,皆同术。术曰:并上、下广而半之,以高若深乘之,又以袤乘之,即积尺”,就是我们小学数学课本中所学的梯形面积=(上广+下广)÷2×高,而等腰梯形的直棱柱的体积=梯形面积×袤,还有分割长方体后的各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如:堑堵、阳马等。

第六章是均输,共28个题目,讲的是平均摊派捐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是粟米和衰分章的发展。

第七章是盈不足,共20个题目,讲的是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解法。例如《九章算术》卷七第2题,“今有共买鸡,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问人数、鸡价各为几何?答曰:九人,鸡价七十。”若每人出9,就比鸡价多11;若每人出6,就比鸡价少16。一般地假设人数为x,每人出钱a1盈b1,出钱a2不足b2。“盈不足术”相当于给出了解法:x=(b1+b2)÷(a1-a2),这些内容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还未涉及到。

第八章是方程,共18个题目,讲的是多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问题解法;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使用的是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是一致的。除此,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还有正负数的乘除法等。其中有运用到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是正负数的引进和正负数的加减法。

第九章是勾股,共24个题目,讲的是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与测量和绘图有直接的联系,勾股定理公式是指: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a2+b2=c2。

二 《九章算术》实例解析

本文将以人教版为例,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九章算术》的内容,如下表:

由表1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篇幅《九章算术》的内容,那么在《九章算术》中是如何阐述以上的数学内容,又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下将以方程和负数为切入点进行阐述。

1.方程

第八章是方程,共18个题目,讲多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问题解法。《九章算术》的注释者刘徽说:“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就是说物体未知的个数即是方程的个数。与此同时,为了使方程组有确切的解,刘徽对方程组提出了正确无误的理论说:“行之左右无所同存,且为有所据而言耳”。就是说在方程组里既不能有相依方程,也不能有矛盾方程。

现以九章算术卷八第一题为例题,来阐述方程的算法程序。“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对于此题,《九章算术》所提出的解法是“遍乘直除算法”,“直除”法就是连续相减的消元法。《九章算术》没有表示未知数x,y,z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方阵(如图1)。

图1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方阵的介绍及求解见大学的高等代数,因此通过列举方阵的方法求解方程组对初等教育的学生而言是不太现实的。现今中小学的学生求解方程所使用的方法是通过x,y,z列举三元一次方程组:

再通过消元法进行求解,古今求解《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消元法,但是九章算术的过程相对而言不及解线性方程组简便。

2.负数

负数的引进,是中国数学史的一个里程碑,这个记载比国外早了七八百年。《九章算术》卷八“方程”章是这样介绍的:“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刘徽对此做了这样的注释: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刘徽注释为:正负是两种“得失相反”情况的反映,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或者用正、斜排列的方式分别表示正、负数。

据调查,负数的内容在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均有涉猎,可见负数是初等数学的一个重要板块。负数的历史与介绍不仅应运用于小学数学教材中,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也应该在数学史课程中对《九章算术》负数部分做重点介绍,使得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做准备。

三 《九章算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利弊

1.《九章算术》的优点

《九章算术》作为一部世界数学名著,理论联系实际,题材多样,由浅入深,既便于教学又适合自学深造。即使到现在,它在数学教育领域还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第一,有利于拓展学生数学知识面。《九章算术》算题在取材上丰富多样,直观形象。具体涉猎了小学数学八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图形的面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十进位计算、最大公因数、约分、分数四则运算、方程、负数。书中很多题目只要稍加变换就可以成为比较好的教学题材。

第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九章算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这一循序渐进的步骤,总结出抽象的结论,对抽象理论辅以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蕴含了化归、数形结合、构造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从数学史的角度,寻找目前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本源,亦有一定的借鉴与探源作用。

第三,有利于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九章算术》对中国数学的影响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是一样的。相对而言,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内容比较理论化,不仅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对成人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九章算术》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思维,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思维,与现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思想大同小异。小学生学习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以具体的实物为数学原型,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

2.《九章算术》的缺点

《九章算术》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发展,今人已经在古人的基础上对 《九章算术》提出了新的见解,甚至得出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去评价《九章算术》,它也存在些许不合理之处:

第一,它对任何数学概念都没有定义,对于7~12岁的儿童来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概括,学生则很难将所学的方法进行延伸、拓展。而且《九章算术》对数学公式,解法都没有进行推导和证明,很难向小学生阐述方法的准确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每一步都应有其理论依据。

第二,如果将《九章算术》的内容直接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样做并不合理,它的编排顺序不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九章算术》所举的实物例子,如果学生无法联系到身边的实物,这样也就缺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第三,《九章算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由于那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计算方法相对而言比较繁杂,而今,现代数学家已经简化了《九章算术》的数学方法。

任何一本伟大的著作,都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如果要将《九章算术》运用到小学数学现行教材中,则需要将其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这样才能突显《九章算术》的教育价值及数学思想方法。

四 结束语

《九章算术》作为一本传世的数学经典著作,是古代数学家研读和学习的标准教科书,虽然《九章算术》的内容给看似枯燥的数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是要以学生为本而且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数学。对功底扎实的数学学习者而言,虽没有直接阐述其数学观,通过其体系结构亦不难看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对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对数学概念清晰的界定,否则会走进数学学习的误区。因此只有将《九章算术》合理地运用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才能趋利避害,实现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江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九章算术》[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4):95、146~147

[2]陈金飞.《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价值[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5):48~49

[3]朱一文.再论《九章算术》通分术[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3)

[4]刘超.关于《九章算术》进入中学数学教材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2(2)

[5] 郭书春.算术与中国传统数学[J].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2012(Z2)

[6]杨丽霞.初探《九章算术》开方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4(8):148~149

[7]陈朝东、穆琳.数学史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7~10

[8]曹媛.浅谈《九章算术》对古今数学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2):72~75

[9]李秋莎.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数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J].兰台世界,2014(18):50~51

[10]张久春.《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渊源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2)

何平九论篇5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代数学无可争辩地是中国所创,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中的。从丰富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创造了有我国特色的几何学。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我国古代数学立论严谨,为农业生产的实践需要而服务。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巨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举世闻名。可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了解的人却不多,甚至还有人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它们立论严谨,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数学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而古代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这是由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它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又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地”的影响,古人把“地”看成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有了“地”,就要有测量,就要有计算,当然就有了数学。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国古代数学恰恰是在数、形、数形结合这三方面有其特色和自成系统。

首先,我国最迟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普遍用算筹记数,而且采用了十进位制,有了良好的记数工具,就可以比较轻便地进行自然数运算;除不尽的除法还出现分数记法及其运算,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算筹区别正数和负数就可以通行无阻地进行有理数四则运算,能够解决各种比例问题的“今有术”也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正确、快捷列出方程、方程组、不定方程和不定方程组也都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

另一方面,从汉末三国时代开始的出入相补、损广益陕原理在处理空间形式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平面图形的割补和立体图形的棋验都体现了这一原理。用长方形余形相等出入相补法则来诠释刘微重差九术就来得自然,用此来补证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秦氏承袭希腊海伦”之说也将不攻自破,著名的刘微割圆术是出入相补的应用,祖用牟合方盖这一专用模型来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在方法上、理论上和所得结果至今无可指责,究其原理还是出入相补之理。

数形结合、相辅相成。开平方、开立方无疑是刘微“解体用图”的具体应用,犹如层层剥茧、井然有序。沈括、杨辉堆垛求和,又与相应立体体积公式类比,从而导出正确结果。反过来,几何问题又依赖于数量关系。例如赵爽“勾股圆方图注”凭借计算,以证明勾股弦关系,海岛重差借助长方形余形,其理始显。圆,作为内接正多边形倍增边数的极限也是通过计算,得以阐明的。

一、勾股定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中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是自成体系的,其证明方法,大都采用青朱出入法,也就是今人说的割补法。通过适当的划分,将勾上的正方形面积与股上的正方形面积,划分成若干个部分,而这些部分的总和又恰好能填满弦上的正方形。所谓青朱出入就是把划分出来的图形,添上青、朱、黄等各种颜色,以次出入(割补时容易识别),方法巧妙简单,令人叹服。

据历史资料记载,夏禹(公元前2140年——公元前2095年)治水时就已用到了勾股术(即勾股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夏禹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算书,成书太约在公元前100年。在该书中说到“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在大禹时,就能应用特殊情况下的勾股定理和测量了。赵爽在《周髀算经》注中说:“禹治洪水,决统江河,望山川方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释昏垫(老百姓)之厄(危难),使与注于海于无浸逆(溺),乃勾股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当时大禹治洪水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使用勾股测量而取得的。

《九章算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名著,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后100年。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边长为1丈,一棵芦苇生长在这池塘的正中央,长出水面1尺,如果将芦苇拉向池塘边,茎尖刚巧碰到池岸边,问池塘水深及芦苇长各是多少?

这就是一个勾股定理的题目,使用勾股定理经过简单计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二、盈亏问题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历史上任何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而总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和理论渊源的。那么盈不足术是在怎样的数学历史背景下产生,又是在何种数学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秦汉以前古算中农业生产应用问题解法的演进以及方程术的产生都是很有价值的。

众所周知,《九章算术》是我国秦汉以前数学成就的总结,它是一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数学著作,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方田”就是讲述远古时代简单的土地测量及分数算法。第七章“盈不足”讲什么呢?随着农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数学应用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已远远超出了比例关系的陕隘范围。形式多样而复杂的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的出现,使原始的比率算法已无能为力了。一方面,应用比率算法解题需要“因物成率,审辩各分,平其偏颇,齐其参差”,这对于复杂的比例问题要求很高的分析能力和技巧性;另一方面,对于“隐杂互见”的各种线性与非线性问题,使用比率算法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数学家创造一种新的有力的一般解题方法,盈不足术就是在这样的数学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例2:今有共买牛,七家共出一百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出二百七十,盈三十。问家数牛价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若干户人家共同买牛。如果7家共出钱190则不够330,如果9家共出钱270,则多钱330。问家数及牛价各是多少?

将盈不足术翻译成如今方程组求解就是:

设x为家数,y为牛价,由题意得:

x/9×270-y=30

y-x/7×190=330

解得家数为126,牛价3750钱。

据《唐阙史》记载:公元855年左右,唐代有位大官叫杨损,在选用和提拔行政官吏方面以公正闻名。一次,有两个办事员,需要提升其中一个,麻烦的是这两个人的职位相同,在政府里工作的时间也同样长,甚至他们得到的评语也完全相同。那么,究竟提拔谁好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吏对这件事感到很伤脑筋,便去请示杨损。杨损仔细考虑了一番,说:“一个办事员的最大优点之一是要算得快,现在就让这两个候补人员都来听我出题,哪一个先得出正确答案,他就该得到提升”。他的题是:“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间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试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杨损让两个候补人员当场在大厅的石阶上用筹进行计算。不一会,其中一个得出了正确答案,他被提升了,大家对这个决定也都表示心服。

三、体积计算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我国在古代,由于水利工程、国防工事、房屋营造和道路修建的需要,土方计算十分频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谷仓、粮库容积的计算也益加繁重、到《九章算术》成书时代,我国的各种几何体体积公式都已具备,除了常见的长方体、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以外,还出现了某些拟柱体体积公式。这些公式大量汇集在《九章算术》商功章里。

古代世界各国体积公式都没有推导证明,所以在几何体求积方面我国成果遥遥领先,不论在种类齐全完备上,在逻辑推理的完整上都是同时期外国所不能比拟的。还必须指出二千年前我们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许多丰富多彩的各种体积公式至今仍有使用价值。以下给出《九章算术》的精彩例子,以飨读者。

例3:今有委粟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问积及粟几何?

今译:有粟若干,堆积在平地上成圆锥形,它的底圆周长是12丈,高2丈,问它的体积及粟各是多少?

答曰:积八千尺,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

例4:今有委菽依垣,下周三丈,高七尺,问积及为菽各几何?

今译:有菽若干,靠墙堆积,它的底圆半周长3丈,高7尺,问它的体积及菽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百五十尺,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

例5: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

今译:有米若干,堆积在墙的内角,它的底圆周长的四分之一是8尺,高是5尺,问它的体积及米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

关于这种计算堆积的方法,在我国民间沿用很广,并将这些公式编成歌诀流传下来。其歌诀是:

光堆法用三十六,

倚壁须分十八停,

内角聚时如九一,

外角三九甚分明。

这些流传的歌诀,可能就是后人根据《九章算术》的这个“委粟术”编写而成的。很明显,歌诀前三句的意思,就无异于“委粟术”的术文。至于歌诀的第四句,就是依墙外角堆米,参照术文可表达为:“依垣外角者(居圆锥之四分之三也)二十七而一”。不过,《九章算术》中没有这样的例子。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广,本文所述仅是冰山一角,该文的作用充其量是抛砖引玉罢了。

[参考文献]

[1]吴文俊.九章算术与刘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康身.中算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夏树人,孙道杠.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冠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何平九论篇6

 

11月9日上午,党的代表徐文华同志来到天津市供销总社机关,为我们作了一场生动的精神宣讲报告会。

徐文华同志是党的十八大、代表,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环卫业优秀人物、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道德模范等荣誉,他是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总工会副主席,是天津市河北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

徐文华的宣讲分为两部分,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随后又讲了自己参加的所见所闻。在长达80分钟的宣讲过程中,徐文华均是脱稿讲话,用平实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略带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进行讲述。会场内的听众个个精力集中,或低头记笔记、或屏息聆听,完全被他的报告所吸引。

徐文华曾应邀到学校、工厂、机关等许多地方宣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受,被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环卫工作很平凡,你是怎样理解平凡这个概念的?”他的回答充满自信:“平凡就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点点滴滴、实实在在。平平常常才是真、实实在在才是美。平凡孕育伟大,汗水浇灌成功。只要坚持,梦想就会变成现实。”

1998年高中毕业后,徐文华来到天津,成了一名垃圾收运保洁员。徐文华凭着“干了就一定要干好”的倔强性格,在环卫工人这个岗位一干就是28年。正是有了这种不懈努力和坚持,他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梦想”—大学梦、事业梦和安家梦。

随后,徐文华又从“会风、报告、讨论、媒体开放、参观展览、选举、媒体采访”七个方面讲了自己参加会议的感受,徐代表充满自豪与激情的讲话十分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

聆听过徐代表的报告后,我也深深的陷入了沉思。作为一名军转干部,今年刚刚离开我深爱着并为之奋斗了19年的军营,我将如何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如何搞好自我定位,迅速实现“三个转变”,将以何种姿态继续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参加了徐代表的报告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一是加强学习。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内容,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适应能力,才能更快适应工作。一方面是加强对党的精神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本单位情况的熟悉和分管业务知识的学习。

二是努力工作。要把在部队中培养的优良传统和好的工作作风保持和发扬好,尽快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出成绩。

何平九论篇7

一、用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头脑、指导工作实践

(一)机关要全面掀起学习宣传党的精神热潮

一是组织学习教育培训轮训。积极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教育培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市直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党的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抓好贯彻落实。各级机关基层党组织要把党的精神作为“三会一课”、讲坛论坛、在线学习的首要内容,以党支部为单位每月至少开展1次专题学习。围绕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召开学习宣传贯彻研讨会、举办市直机关党务干部培训班,运用“星火讲坛”“道德讲堂”“青年大讲堂”等平台,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辅导,深入解读党的精神。二是集中开展宣讲活动。从现在起到明年初,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在全市各级机关集中开展党的精神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十九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网络,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员干部所掌握。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要带头宣讲,各驻村第一书记要在派驻村宣讲,示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的精神。三是精心组织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内部宣传阵地、网络手段以及“两微一端”等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进行创新、务实、深度、精准、高效宣传,形成主流舆论强势。广泛开展“党的知识网上学习测试”活动,测试题库在xx机关党建网专栏,市直各单位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好“党的知识网上学习测试”活动,做到在职党员全员参与在《xx机关党建》刊物和xx机关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宣传阵地开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全市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情况。

(二)认识新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把握新思想的鲜明主题和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报告用“8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了“14个坚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四)自觉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全市各级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执着的信念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通过知识测试竞赛、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主题党课、培训轮训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筑牢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根基,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持之以恒抓好经常性学习教育,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主要内容,抓在经常、融入日常,推动党员干部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要完善理论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述学、评学、考学措施,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作为考核党员干部和衡量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

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建工作,全面提升xx机关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全面把握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可以概括为:“两个坚持”的根本方针、“四个以”的工作思路(“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5+2总体布局(“五个方面的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提高建设质量的迫切任务、“五个方面的总目标”。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深刻领会落实“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落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关键是“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机关是党和政府的权力机关,机关党建工作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讲党性、讲政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把正确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要坚持用精神和党建新思想指导机关党建工作,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始终遵循党性原则,听党话、跟党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紧跟不掉队,把紧紧围绕中心、努力服务大局作为衡量机关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以更高的标准抓好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是党的“基本细胞”。我们要借党的东风,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中组部和省委省直工委领导到我市调研考核,对几个市直单位的党建工作给予了肯定与表扬,要求我们整理经验材料,及时上报。我们要发扬好的经验,树立强的典型,立住身边标杆,展示xx风采,形成地方特色。我们也要下大功夫补上弱的项目,拉上差的单位,彻底解决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推动党的机关组织各个层次、不同主体全面进步、广泛提升建设水平。抓好党的组织建设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还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制度和工作方法创新,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党旗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四)奋力推进机关党建工作,落实总书记“走在前、做表率”的希望要求

如何落实总书记对机关党建的“走在前、做表率”的要求与希望,这是我们做机关党务工作的同志应该经常研究思考的一个根本性课题。目前,xx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有1300多个,机关党员干部26000多名。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结构多元、情况复杂、思想活跃的群体,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机关、机关党建和机关党组织党员的特殊性,着力研究如何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着力研究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问题,切实解决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研究如何加强对机关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党的事业,大力推动机关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研究如何发挥党员在组织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党员内在活力、创新力。

何平九论篇8

一、有关地方分权改革的议论

日本在宫泽喜一内阁时期,有关推进地方分权的决议被参议院及众议院通过后,积极展开地方分权改革。其具体的改革,开始于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地方分权推进法的颁布。依该法第九条规定,在首相府设立地方分权推进委员会,该委员会依该法第十条规定,负责调查审议地方分权推进的基本事项,并作成地方分权推进的具体方针以后,向首相提出劝告。该委员会于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提出中间报告,就机关委任事务制度的废止、地方公共团体事务的调整、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建等等提出初步的基本方针。其后并分别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一九九七年七月八日、九月二日及十月九日提出第一次劝告、第二次劝告、第三次劝告及第四次劝告;就机关委任事务制度的废止、地方事务官制度的废止、新地方自治制度的确立、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国家与地方纷争处理制度的确立等等,再次提出具体的方针。政府依该法第八条规定,此次四次劝告为基础,作成了地方分权推进计划,于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经内阁会议决定。

对于此事,行政法学界及地方自治法学界从多种不同角度,提出积极支持、保留与批评等各种意见,并评论地方分权改革的意义、问题点和课题,成为日本行政法学界近年来议论的焦点。在这些改革政策方针确立的同时,还对地方自治法等法律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因此,地方自治法等的修改动向,及修改后对于行政法学、地方自治法及宪法学理论的影响,更是今后长期议论的重要课题。

二、行政程序法解释论与立法论

日本行政程序法于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制定,翌(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施行。日本制定行政程序法,是从一九五二年的“国家行政运营法案”开始的,历经一九六四年第一次临时行政调查会第三专门部会第二分科会提出的“行政程序法草案”、一九八三年行政管理厅(第一次)行政程序法研究会提出的“行政程序法律案纲要”、一九八九年第二次临时行政调查会(第二次)行政程序法研究会提出的中间报告(即“行政程序法纲要”)、一九九一年第三次临时行政改革推进审议会公正透明的行政程序部会提出的“行政程序法纲要”,至一九九三年制定,其间长达四十余年。最终在一九九一年第三次临时行政改革推进审议会提出的公正透明的行政改革中,日本行政程序法诞生。

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日本法意识及行政官僚强烈反对等诸多背景下,行政程序的法制化一直以来都是日本行政法学界长期积极议论的课题。不可否认的是,在法制化的过程中,虽有日美间贸易问题等政治原因,日本的行政法学界在推动行政改革而促成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的法制化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行政法学者在该法颁布之前,为行政程序法研究会及部会的领导等,展开了积极的行政程序法理论研究,并提供推进实务的理论基础,还拟订了多部行政程序法草案。该法颁布之后,对于法制化的意义一边予以肯定的评价,对于该法的适用等课题,积极展开法解释论,一边对于尚未法制化的部分,仍继续展开立法论。另外,根据该法规定的关于地方公共团体的行政程序规范的事项,及该法规定的授权地方公共团体制定行政程序条例,全国各地方公共团体于是展开行政程序条例及听证规则的制定,显示出对行政程序法议论的热衷。

三、情报公开法制化议论

在村山富市内阁时期(一九九四年六月三十日至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一日)提出行政改革政策,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制定行政改革委员会设置法,依该法第一条规定成立行政改革委员会,并依该法第二条规定,其任务是监视掌理规制缓和实施的状况和其他行政改革实施的状况、建立调查审议行政情报公开法制作业及其他制度。其中关于调查审议行政情报公开法制作业,行政改革委员会于一九九五年三月成立行政情报公开部会,进行调查审议情报公开法制作业。桥本龙太郎内成立(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一日)后,该部会于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开情报公开法纲要(中间报告),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日向行政改革委员会提出该纲要,行政改革委员会在加以检讨后,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提出确立情报公开法制的意见,成为政府原案,政府于一九九八年三月提出法案。在野三党(民主、和平·改革、自由)及共产党议员亦分别提出法案。目前此三法案正在众议院的审议中。

情报公开条例及纲要的制定状况,在地方公共团体层面已非常普遍,只是如同行政程序法一样,对于中央统一情报公开法的制定,一直成为立法悬案,为行政法学界及宪法学界长期积极关注的课题。近年来更由于行政情报未透明化的结果,官官接待、核反应堆事件、药害事件等迭起,情报公开请求诉讼亦层出不穷,行政法学界更积极推动情报公开法制化作业,展开情报公开立法论。行政改革委员会情报公开法纲要及确立情报公开法制的意见公开后,对于该等案的意义及内容的评论,问题点的检讨,成为行政法学界热衷议论的课题。

四、行政法学方法论

日本行政法学方法论受到行政法学界重视的时期,应可分为六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两个时期。在六十年代批评传统的行政法学议论中,出现了私法特别法论、行政特有法论、行政过程论、行政领域论等行政法学方法论,可谓行政法学方法议论的战国时期。到九十年代的今天,私法特别法论、行政特有法论与市民公法论在理论上,仍存有诸多问题点,尚未解决,而特殊法论与行政过程论,各以其最新的教科书显示出其方法论的完结,然而,不可否认,在理论上仍存在未解的争议点。至于行政领域论,除了继续充实其理论外,更进入到对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的展开,倍受注目。此外,在九十年代,行政法学界出现了行政法学的学际化、国际化论,特别是与行政学融合,与法社会学接近,与国际法交流的理论。甚且,更有提倡立法政策论或法务政策论的必要。这些行政法学方法议论,与六十年代的以批评传统的行政法学为出发点的理论,截然有别,显示出行政法学方法议论在九十年代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上述四项特性,均为目前及今后行政法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属现今学界应予检讨的理论课题。只是由于字数限制,本文仅能择其中的一项加以检讨。笔者认为行政法学方法论系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架构,在理论上,应当首先检讨评论。因此,本文仅以九十年代行政法学方法论为检讨对象,至于其他重要的三项特征,则不得不割爱。本文具体的检讨课题,包括六十年代行政法学方法议论的特征与问题点、九十年代行政法学方法议论的特征、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的意义与课题:

(一)、六十年代行政法学方法议论的特征与问题点

早在五十年代,当时的行政法学,曾被私法学界指责为流于以形式的法治主义为基础的官僚法学,刺激了行政法学界本身对于传统的行政法学的检讨与批判。这些传统的行政法学批判的重点,无非在于传统的行政法学,以公私法二分论、行政权与公权力的优越性理论、行政国家思想、权力关系为中心及警察法的思考方式为基础体系,致使行政法学之基础架构,与国民权利利益的保障法相去甚远,于是从促障基本人权贯彻法治主义的观点出发,展开了对传统的行政法学的批判。六十年代后半期以后,随着高度经济成长,行政的多样化、复杂化、肥大化等现象显著,特别是环境、社会福利、住宅开发、消费者保护等领域,非权力的行政活动扩增,产生诸多传统行政法学的基础论理构造下难以解决的新行政法现象。除了认识这些新兴行政法现象外,从保障基本人权、贯彻法治主义的观点,探讨如何克服解决,成为现代行政法学的课题。在议论这些现代行政法学的课题时,学者积极批评传统行政法学基础论理构造下形成的诸多个别论点,就在批评传统行政法学议论中,对于如何有效地掌握现代行政法现象,及以怎样的角度来看行政法学的性格及课题,所持论理相当殊异,引发了行政法学方法论或体系论的争议。

行政法学方法议论中,根据室井力教授的整理,有渡边洋三教授的私法特别法论、今村成和教授的行政特有法论、高柳信一教授的市民公法论、兼子仁教授的特殊法论、盐野宏教授及远藤博也教授的行政过程论、室井力教授的行政领域论。

这些方法议论中,私法特别法论虽称行政法全部为私法的特别法,只是其论理构造却仅以非权力行政的方法,并非以行政法全部为假设前提,甚至非权力行政的方法是否得单纯地理解为私法的特别法,更有疑问。市民公法论亦曾引起主张者高柳信一教授与批评者藤田宙靖教授的论争,甚至该论的重点所称市民社会的行政公法的一般原理是否必然地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论理导出,亦有疑问。而特殊法论将行政权的法(=行政法)与现代特殊社会的法(=特殊法)的论理予以切断,既难谓行政法学方法论,又易导致缺漏国家论的法解释论或法技术论。

前面方法议论中,首开行政公法体系批评论者,为今村成和教授的行政特有法论。其后,室井力教授、盐野宏教授及远藤博也教授,则以其行政公法体系批评理主化为出发点再独自展开行政领域论及行政过程论。因此,行政过程论虽然有来自藤田宙靖教授的警戒论及兼子仁教授的反对论,只是不可否论,该论与行政领域论已成为今天行政法学界的主流。

由此,可知六十年代行政法学方法议论,系在批评传统的行政法学议论中产生,而在诸多行政法学方法论中,对于如何有效地掌握现代行政法现象,以怎样的角度来看行政法学的性格及课题,行政法在法体系中的定位为何,行政法与市民法(=私法)的关系为何,各个方法论所持论理固然相当歧异,但这些行政法学方法议论均以从保障基本人权、贯彻法治主义的观点批判传统行政法学基础架构为出发点,则为共同目标或特征,毋庸置疑。

(二)、九十年代行政法学方法议论的特征

九十年代以后,行政法学方法论出现了几个特征:

(1)行政法学的学际化·国际化--与行政学、法社会学、国际法学的交流·接近传统上,行政法学属法律学,系以宪法原理原则为基准,对于行政法规范为它的解释学;行政学为以行政组织、机能的分析、其相互作用及存在要件的解明为内容,尤其是现实机能的把握为其重点。行政学的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下列三阶段的内容:现实的叙述·分析;基于该叙述·分析而导出结论的理论形成;理论的适用,解决方策的提出。仅止于前二阶段的,是重视社会学的行政学;包括三阶段全部的,则为重视规范学的行政学。因此,法解释学的行政法学与行政学在本质上固属殊异。而法社会学系以一定的法规范下现实(法现象)的分析为内容,行政法学若融入以法现象分析的实证研究,容易阻碍良法诞生,或易导致违法行政的产生。加上行政法学界又坚持其法学方法论,强调行政法学的自己完结性,其结果,一直限于与行政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交流而独自发展至今。

九十年代到今日,已有学者提出与行政学、法社会学等交流,接近的重要性。这有现代行政程序法的变革,带来现代行政的复杂化、多样化为背景。具体而言,传统的具体行政行为系以单方确定公民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为中心。而今天行政程序法中,以合意形式型的具体行政行为,例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诱导型方法、非正式计划方法则日渐增加。甚且,即使是传统的行政行为,亦由单方确定公民权利义务的性质,转变为以合意为前提要件的行政行为、或复合型的行政行为。在现代行政方法变化的情况下,传统上以重视法效力·法强制力的规制行政中心的行政法学,已不得不检讨对于无法效力的事实行为或法效力微弱的行为的问题,因此,检讨·分析无法效力的事实行为或法效力微弱的行为,及间接规制的方法,当为现今行政法学的重要课题。而其前提要件,即为行政实务·实态的正确把握,激发了以法解释学为中心的行政法学方法论而产生根本架构的变化。亦即,行政法学的课题,除了传统的法解释学的展开外,更需重视行政过程的分析,与立法学的交流,以图正确把握行政实务·实态。实证研究亦是行政法学不可或缺的课题。

(2)立法政策论或法务政策论

最积极提倡立法政策论或法务政策论的阿部泰隆教授,以法解释学为中心的行政法学立法论,造成其抽象的理论与实务运作相差甚距,行政法学理论体系难谓实用,于是主张对于现实社会产生的行政法问题,非但依现行法展开解释论,更应从实践性的观点检讨立法论,以图架构制度设计的政策法学。

(3)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

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系室井务教授提倡的法学,特别是行政法学的方法论。在室井力教授领导的行政官僚制研究会,经多年检讨下,九十年代初,室井力·原野翘·福家俊朗·滨川清编‘现代国家の公共性分析’(日本评论社,一九九0年)及“特集·现代国家にぉける公共性”法律时报六十三卷十一号(一九九一年十月)出版,一九九一年日本公法学会将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列入报告讨论议题(公法研究五十四号,一九九二年)后,行政法学界展开了公共性论。近年来,基于公共性论,对于各行政领域的中央机关组织、规制缓和等公共性分析,更是累积了不少研究成果。

前述六十年代行政法学方法议论发展至今,并由近年出版的以其方法论为基础的教科书来看,行政过程论及行政领域论为行政法学方法论的主流,支配了行政法学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行政过程论虽在今天,已有不少学者支持,并有以其方法论为基础的教科书出版,但查其体系及内容则未必同一。且时至今日,行政过程论的理论,似仍为论争不正的对象,尚难谓全面地得到认同。反观行政领域论被肯定后,复接续地、具体地展开了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方法论上有更精致的展开,笔者认为当可期待成为二十一世纪行政法学方法论的主流。因此,本文将具前瞻性的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再作更详细的探讨。

(4)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的意义与课题

A.意义

公共性论的主要内容,一言以蔽之,为政治·行政的公共性或现代国家的公共性理论。从法学的观点来看,基于实体的法基准与程序的法基准,分为超市民的·特权的公共性(即虚伪的公共性)与市民的·生存权的公共性(=真实的公共性)。前者为将支配阶级的私的·特殊的·部分的利益转化·伪装为公益,企图实现公共性。后者为将公共性概念解为真实的·积极的公共性,为现代国家的国家作用,特别是行政组织与活动的存在理由=目的。

在现行宪法基本原理、价值的基准下,公共性应系以保障国民基本人权为目的,并以民主主义为实现手段。因此,在认识超市民的,特权的公共性与市民的·生存权的公共性的对立·矛盾的同时,公共性论正是透过解释论与立法论,以图排除前者,实现后者的法学课题。易言之,公共性论系以确保实体上及程序上合理的行政价值判断基准,实现行政组织与活动的存在理由的公共性为其内容,因此以全部行政过程为对象,并意识到行政的现实的运作与法意旨不合,这些现实的行政实态应该为批评的对象。

而公共性论与六十年代提出的行政领域论,方法论上,有异同之处。行政领域论,系以对各行政领域行政活动及法制度的论理构造予以客观分析,在个别的、具体的论点上,认识、检讨行政法与市民法的差异,析出行政权与国民权益间紧张关系的价值判断的合理的根据。公共性论,乃系依各行政领域,对被保护与受害的权益间的对立,透过程序上的及实体上的客观分析,资以析出价值顺序的体系化,并将等于行政价值判断基准予以合理化。因此,公共性论与行政领域论,应有其连续性。不过,公共性论的问题意识,来自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乃以行政官僚批判或行政活动批判为其内容,并在现代国家的民主的变革下,基于国家论,试图提示现代国家行政法学的角色。鉴此,与以批评传统的行政法学为内容的行政领域论,在方法论上,应属有别,可谓已进展至另一阶段。

至于实现市民的·生存权的公共性的法的基准,为宪法的价值基准,包括实体的基准(=人权尊重、和平主义,=实体的公共性)与程序的基准(=民主主义;=程序的公共性)。此等基准,虽仅止于抽象的·一般的宪法原理原则,但重要的,是应对于各行政领域,依该等基准而为具体的公共性分析,此亦为实现市民的·生存权的公共性的不可或缺的检讨课题。在检讨具体的问题之际,不免有人权价值冲突·对立的情形,因此,为调整人权价值的冲突、对立,基本人权间价值顺序明确化的人权论的展开,亦属必要。

因此,公共性论首先应以行政的公共性分析为起步。具体而言,在中央行政机关的情形,各依法令的行政目的,以前述宪法的价值基准,整理·检讨各行政机关的组织及活动的全部、行政方法等的公共性。

B.发展现况

公共性分析理论发展至今,到中央行政机关的公共性分析情形,已有大藏省、劳动省、邮政省、运输省、法务省、建设省、自治省、经济企划厅、文化厅、公平交易委员会、国税厅、中小企业厅、国土厅等等的公共性分析的研究成果。这些作业系对于中央行政机关组织的历史与实态及活动的一部分,各依现行行政组织法及若干的个别作用法所规定的行政目的所为公共性分析,并剖析行政的政治的·社会的任务与公共性的矛盾。

此外,公共性分析理论本系以行政领域论为基础,除了上述中央行政机关的公共性分析外,各行政领域的公共性分析亦渐展开,例如财政、租税行政、经济行政、社会保障行政、警察行政、劳动行政、都市行政、地方自治行政、教育行政等的公共性分析,已有成果出现。甚且,行政方法的公共性分析,亦有若干业绩公诸于世,例如行政计划、行政程序、情报公开的公共性分析,甚且,法律的授权与行政的公共性、规制缓和或事业主体的公共性、行政救济的公共性等行政法学上诸多论点,更积极展开公共性分析。

C.课题

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理论,虽有以上的展开,但是不可否认,仍有下列的理论课题。

a.法基准理论: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理论,须透过所提的法基准将它具体化,资以形成行政的法或制度的构造,而所提的法基准虽不失为一尝试性的基准,惟至今仍仅止于宪法原理与行政法构造关系的整理而已,权利论的具体展开,亦即包括权利构造的基本分析、政策体系与权利体系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架构现代的人权论,应为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理论具体化的基本课题。再者,民主主义论的深入亦为今后必须展开的课题,特别是行政程序、情报公开论等具体展开、法治主义论的具体化、地方自治论的具体化、司法的民主化等等,亦均为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具体化的理论课题。

b.公共性论与解释论的关系:公共性论及公共性分析理论的终结,对于行政法学理论,特别是解释论,产生怎样的影响,亦即公共性论与行政法一般理论的批评作业的关系,尚未有效地整理,此等方法的整理作业,亦为今后的课题。

何平九论篇9

此次胜选,是其在内部施政遭遇重大挑战、竞选连任环境险恶的形势下取得的。实际上,在2008年之后的岛内朝野较量中,在气势上一直处于下风,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经济无感,民众没有感受到生活变得更好。带着760多万民众“马上好”的期待上台执政,尽管妥善应对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发展经济取得亮丽成绩,2010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88%,但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房价、物价高涨,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青年人就业不易,民众不满与不耐情绪较为普遍。二是执政团队缺乏人和,内聚与向心力不足,部分政策难以揽取民心,即使深蓝民众也怨声载道。三是改革理想与现实脱节,改革方法简单,引发有关各方反弹,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四是无法摆脱强行为其贴上的执政“无能”标签。五是在诸多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支持者逐渐流失,执政基础不断受到侵蚀。在2008年后的5次民意代表补选中,接连失利。特别是在2010年底“五市选举”中,虽然保住台北、新北和台中三市市长席位,但总得票数却输给40万。这表明,岛内政治生态显露出蓝消绿长的迹象。这些不仅使马难以走出执政困境,也成为其竞选连任的“绊马索”。

在选情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及其竞选团队扬长避短,开始强打“两岸牌”,寻求突围。2008年以来,岛内不论是蓝绿阵营或中间团体所做的民调都显示,台当局发展两岸关系均为各项施政满意度中最高、最亮丽的成绩。《远见》杂志社在去年5月的民调显示,执政3年来,有半数民众认为马的两岸政策表现可谓成功,即使是泛绿民众也有近五分之一认为是成功的。可以确定地说,近4年来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为最终连任创造了首要和必要条件。

之强则为蔡英文之弱。蔡英文坚持“”分裂立场成为她此次竞选的最大死穴。一是“”立场顽固,两岸政策左支右绌。蔡英文一方面坚持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另一方面为骗取中间选民支持,又声称选后要成立两岸对话工作小组,不管是统一或独立或“一中各表”都可以纳入“台湾共识”中讨论;概括承受两岸现有各项协议,不会片面改变:可以在既有基础上继续两岸沟通协商,签署新协议。这种朝三暮四与左摇右摆的说法,表明了蔡英文自身对其“”理念的坚持。二是开历史倒车,令人不知今昔何昔。在“大三通”已完全实现的情况下,蔡英文还沉湎于10年前的“小三通”之中;两岸协商早已打开大门,进行着两会制度化协商,却还在大谈上个世纪的“澳门模式”,让人感到若再度执政一定要倒退到过去的原点。三是空洞无物,令人不知所云。蔡英文解释不清她提出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是什么,更无人知道她所谓的“台湾共识”究竟能端出些什么政策?如何形成?何时形成?

相比台湾以往历次选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次所显现的正面与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与突出。

首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与发展,两会制度化协商持续进行,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使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和平红利日渐扩大。即使是绿色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大陆对台湾外销商品表现的大方态度,的确说服不少南台湾选民重新考虑是否应转向支持”。事实表明,没有人可以对和平说“不”,没有人能够拒绝协商,也没有人愿意关上两岸交流合作、互利互惠的大门。

其次是首次被迫改变选战主轴。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也由于大多数台湾民众支持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不得不改变在过去历次选举中均以负面炒作两岸议题为主轴的传统战法,被迫改打民生议题,试图以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为核心来主导选战;并且不得不包装“”主张,散布“上台无害论”,以博得选票。

何平九论篇10

一、君子以自昭明德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从其反对与外物接触来看,陆九渊认为接触外物不仅不能获得知识,相反是对固有良知的损害。”并引用陆九渊门人詹子南所录“先生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云”评论说:“只要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 ;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便能达到‘此心澄莹中立’的理想境界,获得对万物之理的认识。在这里,陆九渊完全排斥了感性经验,否定了感性认识的必要,而宣扬神秘主义的直觉方法。”②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的所谓“只要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便能达到‘此心澄莹中立’的理想境界,获得对万物之理的认识”,不是陆九渊说的话,也不是陆九渊的思想,是评论者揣量摸写出来的对陆九渊的莫须有的指认。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的这段评论是一个足够条件句。其足够条件有两个:一是“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二是“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这两个足够条件对陆九渊来说,是不是事实呢?就评论者所引来看,陆九渊主要说了四个意思:1、“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2、“学者常闭目亦佳”;3、“此理已显也”;4、“占之眸子而已”。其核心意思是“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这是陆九渊举“公都子问鈞是人也”一章所说的。《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鈞是人也”一章,公都子提了两个问题:1、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2、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孟子回答的重点在大体与小体上。孟子在这里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理论命题,这个命题首先说朋“心”也是一官,其次是“心”区别于耳目之官的是“思”这一特性。耳目之官由于不能“思”,而蔽于物,物交物,是小体。心之官能“思”,“思则得之”,是大体。因此,结论是“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是陆九渊对“公都子问鈞是人也”一章的理论概括。孟子说的话也好,陆九渊说的话也好,基本问题是“心”与“物”的关系。按孟子的说法,“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是小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是大体,“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从其大体为大人。陆九渊对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则思”的理论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收心”、“照物”的主张。所谓“收心”,即是正心、立心、求放心;所调“照物”,即是观照外物,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照物”就是在外物的作用下反映外物。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陆九渊发展了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的理论,明确指出“心之官则思”就是“收心”以观照外物,由“知”而“觉”,从而达到“至”的境界。此即所谓“君子以自昭明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所设定的两个足够条件,对陆九渊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对陆九渊的指控也是不能成立的。

    陆九渊一生,以“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为己任,他主张学以至道,他说:“学不至道,而且以规规小智穿凿傅会,如蛆虫如蟊贼以自适,由君子观之,致可怜悼耳!”(195)所谓“至道”,是学者自己至道,“古之学者为己,所以自昭其明德。己之德已明,然后推其明以及天下。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我者既尽,亦自不能掩。今之学者,只用心于枝叶,不求实处。”(444)因此,他特别强调为学中自我的作用,“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452),“‘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君子以自昭明德。’‘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暴谓‘自暴’。弃谓‘自弃’。侮谓‘自侮’。反谓‘自反’。得谓‘自得’。‘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圣贤道一个‘自’字煞好。”(427)

陆九渊所说的“自”,与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所说的“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没有共同之处。陆九渊的“自”是强调“有立”,他说:“本之不立,而能以明夫理者,吾未之见也。宇宙之间,典常之昭然,伦类灿然,果何适而无其理也。学者之为学,固所以明是理也。然其畴昔之日,闺门之内,所以慕望期向,服习践行者,盖泯然乎天理之萌蘖,而物欲之蔽,实豪据乎其中而为之主,则其所以为学之本固已厥矣。”(378)“大凡为学须要有所立,《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卓然不为流俗所移,乃为有主。须思量天之所以与我者是甚底?为复是要做人否?理会得这个明白,然后方可谓之学问。故孟子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如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亦谓此也。”(438)陆九渊的所谓“有立”,就是“立本”,亦即“求其放心”。陆九渊对詹子南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所说的就是“立本”,“某因思是便收此心”,就是“求其放心”。陆九渊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他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463)“人生天地间,抱五常之性,为庶类之最灵者。”(244)“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439)因此,当他的学生朱济道说:“前尚勇决,无迟疑,做得事。后因见先生了,临事即疑恐不是,做事不得。今日中只管悔过惩艾,皆无好处。”陆九渊热情鼓励说:“请尊兄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久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455-456)

    陆九渊与詹子南的谈话,虽然说了“学者能常闭门亦佳”,对门人詹子南的“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的行为及其结果也表示赞赏,但这只是谈“为学”,从“君子以自昭明德”出发,强调“自”、“有立”、“求其放心”。陆九渊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明道”,才是“就近易处,着着就实,无尚虚见,无贪高务远”的正确途径。 陆九渊的言论并没有涉及西方近、现代意义的认识论问题,既未讨论认识过程,也未讨论认识方法,不存在排斥感性经验、否定感性认识的问题;他明确地说了“因思是便收此心”,这与佛教禅宗“顿悟”也毫无瓜葛。

二、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把“切己自反”看作是陆九渊的认识路线,他们说:陆九渊“以为认识就是体认‘吾心’”,“如果说朱熹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话,那末,陆九渊在这里便是‘存心,去欲’,‘天理’在陆氏这里便是‘心’。陆九渊沿袭朱熹人欲多,则天理少,减得一分‘人欲’,则增一分‘天理’的话头,而说‘欲’之多, 则存‘心’寡,‘欲’之寡,则存‘心’必多。于是欲之寡和不寡,是‘存心’的关键。这样,陆九渊由‘宇宙即是吾心’的本体哲学进入了‘存心去欲’的道德哲学。 ”③对于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的这些说法,笔者以为有三点必须辨识:(一)“切己知反”是不是陆九渊的认为路线?(二)陆九渊的“欲去,则心自存”与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有什么区别?(三) “陆九渊由‘宇宙即是吾心’的本体哲学进入了‘存心去欲’的道德哲学”的界定是否符合陆九渊的思想实际?

    辨识第一点。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现实、领悟真理的能力的哲学学说,关于认识的泉源以及关于认识过程藉以实现的形式的哲学学说;认识路线是以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的认识途径。认识论和认识路线是以主客对立、物我分立为前提的,坚持“万物皆备于我”,主张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陆九渊的头脑中,既无主客对立,也无物我分立,更不存在“物质”和“精神”孰为第一性的问题,“他认为阴阳即道”,“反对天理人欲,道心人心的截然分划”,“把‘心’作为通万物同天地的本体”,他认为“只要去掉心中的各种弊病, 真理的光辉便会自然显露。‘顺乎心之自然’,便可以自自然然地实现、履行伦常真理。”④按照唯心与唯物的框架,我们很难确定陆九渊的认识论和认识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

    “切己自反”是不是陆九渊的认识路线?

“切己自反”,出自陆九渊的门人傅季鲁所编《语录》,“或问先生之学,当来自何处入?曰:‘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400)“先生云:‘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举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常精健,逐外精神徒损伤。寄语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407-408)

    陆九渊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志道”、“明道”,“志”、“明”,不是别人“志”、别人“明”,而是自己“志”、自己“明”。“道”与“私欲”是绝不相容的。“道大,人自小之;道公,人自私之;道广,人自狭之。”(448)“道可谓尊,可谓重,可谓明,可谓高,可谓大。人却不自重,才有毫发恣纵,便是私欲,与此全不相似。”(460) 因此,“志道”、“明道”的同时,必须克服“私欲”。 陆九渊告戒他的侄儿孙浚说:“汝气质外柔弱而中实不弱,自向者旨趣未得其正时,固已有隐然不可摇挠之势矣。 能于此深思痛省,大决其私,毅然特立,直以古圣贤为的,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则谁能御之?于此不具大勇,却放过一着,姑欲庶几于常人,则非吾之所知也, 真孟子所谓‘终亦必亡而已矣’。仁者先难后获。夫道岂难知哉?所谓难者,乃己私难克,习俗难度越耳。吾所谓深思痛省者,正欲思其艰以图其易耳。仁者必有勇,颜子闻‘一日克己复礼’之言, 而遽能‘请问其目’,可谓大勇矣。汝能以其隐然不可摇挠之势用力于此,则仁、智、勇三德皆备于我。”(190)“深思痛省,大决其私”,才能“志道”、“明道”,才能“以古圣贤为的”,才能“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夫道岂难知哉”?“乃己私难克,习俗难度越耳”!

什么是“切己自反”?“切己自反”就是深切反省自己的意思,包括“反己”和“省己”,       “反己要切,省己要深”。陆九渊在《与诸葛受之》中说:“某自承父师之训,平日与朋友切磋,辄未尝少避为善之任。非敢一旦之决,信不逊之意,徒为无顾忌大言。诚以畴昔亲炙师友之次,实深切自反,灼见善非外铄,徒以交物有蔽,沦胥以亡,大发愧耻。自此鞭策驽蹇,不敢自弃。今契丈之贤,乃复犹豫于此,无乃反己未切,省己未深,见善未明,以不能自奋也。倘一旦幡然沛然,谁得而御。”(045)

陆九渊认为知“自反”者,才能算“知学”、“有志”;不知“自反”者,就是“不知学”、“无志”。他在《与舒西美》中指出:“今时学者,悠悠不进,号为知学耳,实未必知学;号为有志耳,实未必有志。若果知学有志,何更悠悠不进。……今日向学,而又艰难支离,迟回不进,则是未知其心,未知其戕贼放失,未知所以保养灌溉。”“尊兄朴茂,无他蹊径,苟能端的自反,灼知陷溺戕贼之处,特达自奋,谁得而御之?不然,恐未免为不知学,为无志而已矣。”(063-064)不“知学”、“无志”,就不知“陷溺戕贼之处”,就不可能“贵乎学”,也不可能“致其知,改其过”(185),也就不可能“志道”、“明道”。所谓“切己自反”,不仅要求“志道”,而且要“反己”合于“道”; 不仅要求“明道”,而且要求“省己”渗入“道”。此即所谓:“反己要切,省己要深”。如果“反己未切,省己未深”,加之“见善未明”,便“不能自奋”,也就不可能“致知”。

    陆九渊的“切己自反”,不涉及对外物(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西方近、 现代哲学认识论意义,不能说是他的认识路线。

    辨识第二点。

陆九渊是主张“欲去,则心自存”,但绝不是沿袭朱熹“人欲多,则天理少,减得一分‘人欲’则增一分‘天理’的话头”说的。在“天理、人欲”的问题上,陆九渊的观点是十分鲜明的。陆九渊说:“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 则是天人不同矣。此其原盖出于老氏。《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而后好恶形焉。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天理人欲之言盖出于此。《乐记》之言亦根于老氏。且如专言静是天性,则动独不是天性耶?《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因言庄子云:……‘天道之与人道也相远矣。’是分明裂天人而为二也。”(395-396)陆九渊反对天理、人欲的说法,认为这是“裂天人而为二”的做法,是受老氏思想影响的结果。陆九渊的“欲去,则心自存”与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是有区别的。朱熹从“天人二分”的观点出发,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以启迪人的理性精神;陆九渊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主张“保吾心之良”、“去吾心之害”,以张扬人的主体意识。 他们虽然都反对“欲”,但“欲”的内容不同,朱熹反对的“欲”是与“天理”对立的“人欲”;陆九渊反对的“欲”是使人受蒙蔽而失去本心的“物欲”。朱熹主张除去(灭)人欲而“存天理”; 陆九渊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不受“物欲”的蒙蔽,通过“明道”、“致知”而与“天”同。他们“去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辨识第三点。

    陆九渊是说过“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话,但这能不能算是陆九渊的宇宙本体论?陆九渊与其他宋儒一样,的确“从不否认而是经常肯定人的感性生存,人的感性环境和对象(亦即现实世界)的存在及其价值”⑤,但他对朱熹等提出的“理、气、无极、太极之类的宇宙观”⑥却一直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从孔、孟“吾道一以贯之”的观点出发,坚持“明道”、“致知”,以人性作为联结、沟通“天”与“人”的枢纽,反对“天人二分”, 而主张“天人合一”,并以此作为思想武器,力辟佛老及其他邪说和世俗之见。从宋儒把《大学》、《中庸》作为根本经典,特别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人性论观点来看,“不是宇宙观、 认识论而是人性论才是宋明理学的体系核心。”⑦如果朱熹哲学体系的核心不是宇宙观、认识论而是人性论,那一直反对朱熹等提出的“理、气、无极、太极”的陆九渊哲学体系的核心更只能是人性论,而不存在什么宇宙观、认识论。因此,所谓“陆九渊由‘宇宙即是吾心’的本体哲学进入了‘存心去欲’的道德哲学”的界定,就不符合陆九渊的思想实际了。

三、有己则忘理,明理则忘己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陆九渊和其他主观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一样,……总是无法逃脱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所碰到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既然万物概莫能外地是‘吾心’的产物和显现,那未,作为‘我’这个个体来说,也只能作为一个现象而存在于‘吾心’之中,或‘吾心’的产物和显现了。这样一来,‘吾心’之赖以存在的‘我’这个个体也被否定了。”⑧笔者觉得这段评论所说的“陆九渊唯心主义哲学”的矛盾,的确存在,不过这种矛盾只属于所谓“陆九渊唯心主义哲学”,而与陆九渊和他的心学无关,因为陆九

渊从来没有说过“万物概莫能外地是‘吾心’的产物和显现”之类的话,他的“心学”也从未涉及近、现代哲学认识论意义的任何问题,除了“为学”、“致知”、“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人生哲理之外,并未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准确地说,这里所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是“造成者”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引陆九渊门人傅季鲁编《语录》“先生与晦翁辩论,或谏其不必辩者。先生曰:‘女曾知否?建安亦无朱晦翁,青田亦无陆子静。”(399 )评论说:“这样陆九渊就把‘自我’和‘他我’都否定了。”从字面看起来,此段评论似乎可以算是找到了陆九渊否定“自我”和“他我”的根据,然而细究陆九渊语录的语里意义,却使人大不以为然。请看陆九渊门人严松年编《语录》:“一夕步月,喟然而叹。包敏道侍,问曰:‘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担阁,奈何?’包曰:‘势既如此,莫若各自著书,以待天下后世之自择。’忽正色厉声曰:'敏道!敏道!恁地没长进,乃作这般见解。且道天地间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便添得些子?无了后,便减得些子?'”(414)与此有关的意思,还见于陆九渊《与朱元晦<二>》:“来书诲之谆复不胜幸甚!愚心有所未安,义当展尽,不容但已,亦尊兄教之之本意也。近浙间一后生贻书见规,以为吾二人者,所习各已成熟,终不能以相为,莫若置之勿论,以俟天下后世之自择。鄙哉言乎!此辈凡陋,沉溺俗学,悖戾如此,亦可怜也。”(026)以上三段话都涉及到与朱熹的辩论以及“谏其不必辩者”,第一段“建安亦无朱晦翁,青田亦无陆子静”,其语表意义不是事实,因为不仅建安有朱元晦,青田也有陆子静,这是客观事实。既然语表意义(字面意义)不是事实,那么语里意义(真实含义)是什么?联系第二段和第三段综合分析,陆九渊的心理活动有二:(一)对“谏其不辩者”十分反感,认为是“没长进”、其言“鄙哉”;(二)反对突出个人作用,认为天地间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也不会“添得些子”,没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也不会“减得些子”(些子,“子”读颤音。荆楚方言词语,表数量,单独用表示不确指事物的数量。“添得些子”意即“增加一些什么”,“减得些子’意即‘减少一些什么”)。从陆九渊的心理活动看,“建安亦无朱元晦,青田亦无陆子静”是愤激之言,是对“谏其不辩者”的不满情绪的宣泄,是反对突出个人作用的一种表白,既没有否定“他我”,也没有否定“自我”。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还引《年谱》及傅季鲁编关于“艮其背”四句的

“语录’评论说:“‘无我’、‘无物’是与佛教禅宗的不我执、不他执相似,它把‘我’和‘物’一概都取消了。……陆九渊则在不承认别人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我’在抹煞客观

世界实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这种彻底地否定,其结果是要流入佛教‘一切皆空’之弊,而否定他自己的整个哲学体系,这也是他所忌讳的。”⑨ 这里需要辨识的是“陆九渊在不承认别人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我’;在抹煞客观世界实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存在。”下面先引陆九渊关于《周易》中“艮其背”四句的语录:

“复斋尝于窗下读程《易》,至‘艮其背’四句,反复诵读不已。先生偶过其前,复斋问曰:‘汝看程正叔此段如何?’先生曰:‘终是不直截明白。艮其背, 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复斋大喜。”(483)

    “傅子渊请教,乞简省一语。答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后见其与陈君举书中云:‘是则全掩其非,非则全掩其是。’此是语病。”(406 )

“复斋看伊川《易传》解‘艮其背’,问某:‘伊川说得如何?’某云:‘说得糊涂。’遂命某说,某云:‘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419)

    “先生于门人,最属意者唯傅子渊。初子渊请教先生,有艮背、行庭、无我、无物之说。……先生屡称子渊之贤,因言:‘比陈君举自湖南漕台遣书币下问,来书云:某老矣,不复见诸事功,但欲结果身分耳。’先生略举答书,因说:‘近得子渊与君举书煞好,若子渊切磋不已,君举当有可望也。但子渊书中有两句云:是则全掩其非,非则全掩其是。亦为抹出。’后闻先生临终前数日,有自衡阳来呈子渊与周益公论道五书,先生手不释,叹曰:‘子渊擒龙打凤底手段。’”(420 )

“有己则忘理,明理则忘己。‘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则是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473)

上引五段语录说明:(一)陆九渊确有关于“艮背、行庭、无我、无物”之说;(二)所谓“无我、无物”是关于“艮背、行庭”的理解;(三)“艮背、行庭”“则是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四)说明“明理”与“忘己”的关系。

《周易·下经·艮第五十二》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其背”,犹言歇背,与今语“歇脚”之类结构相同,比喻其人开脱责任,卸职引退;“行其庭”,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彖》曰:“艮其北(背),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徐子宏《周易全译》译曰:“卸掉负荷,歇息其背;离官去职,居家休息。因为上下左右为敌,无法相同。连自身也无法保全,于是弃官远遁,既不在朝,也不在家,……其人明哲,自然无灾祸。”

陆九渊所谓“无我”、“无物”是对“艮其背”四句的理解。陆九渊认为“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也,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432)“无我”是“艮其背,不获其身”的意旨所在,“无物”是“行其庭,不见其人”的意旨所在。他从“明理”、“致知”的观点出发,指出“‘艮其背, 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则是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将“无我”、“无物”升华为“明理则忘己”的属伦理而又超伦理的精神境界。这里的“无我”、“无物”, 并不是取消“我”和“物”,而是“明理”、“致知”达到“忘己”的精神境界之后,对“我”“物”的一种态度。如果说取消了“我”和“物”,那也就不存在“无我”、“无物”这种对待方式了!陆九渊的“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陆九渊在《与包显道》中指出:“古人不求名声,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故通体皆是道义。”这里的“古人”实为“古圣人”,是陆九渊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他所希望“明理”、“致知”达到“忘己”精神境界的人,就是这种人。

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 在批评陆九渊的所谓“切己自反”的认识路线时,还说“陆九渊不仅主张‘安坐瞑目’,反对感性经验,而且也无须书本知识。”实际上,这也是对陆九渊的一种误解。陆九渊的门人詹子南有一段记叙:“阜民(子南) 癸卯十二月初见先生,不能尽记所言。大旨云:‘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阜民既还邸,遂尽屏诸书,及后来疑其不可,又问。先生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甚事。’”(471)这说明陆九渊并不是不教人读书,更不是说“无须书本知识。”他曾经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419)他特别主张读书,不过他要人明白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

陆九渊主张读书应有“切己之志”。他说:“今时士人读书,其志在于学场屋之文以取科第,安能有大志?其间好事者,因书册见前辈议论,起为学之志者,亦岂能专纯?不专心致志,则所谓乡学者未免悠悠一出一入。私意是举世所溺,平生所习岂容以悠悠一出一入之学而知之哉?”(196)陆九渊特别强调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子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道理。”(432)读书不能“只以晓文义为是”,“只理会文义”“是儿童之学”,如此读书“便是无志”。陆九渊认为,读书是为学的基础,好比种田,杂草丛生是不能种田的。“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奋发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 古人为学即‘读书然后为学’可见。然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463)

陆九渊教人读书,先教人辨志,明“义利之辨”(398),学如何做人。 他说:“今之学者,大抵多是好事,未必有切己之志。夫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须自省察。”(399)他认为:“志道、据德、依仁,学者之大端。”( 434)“学者为己”,便能“知本”,能“学有本领”,“苟学有本领,则知之所及者,及此也;仁之所守者,守此也;时习之,习此也。悦者悦此,乐者乐此,如高屋之上建瓴水矣。学苟知本(《宋史·陆九渊传》为“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395)“《六经》注我,我注《六经》。”(399)如此便真正“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了。陆九渊从“学者为己”的立场出发。潜心儒学,主张“明道”、“致知”,他说:“彼学不至道,其心不能无蔽,故其言支离。彼惟不自知其学不至道,不自以为蔽,故敢于著书耳。”(159)他不赞成著书立说,尤其反对私立门户。他曾严励批评朱季绎说:“季绎与显道一般,所至皆勉励人,但无根者多,其意似欲私立门户,其学为外不为己。”(440)他以为“学者先须不可陷溺其心,又不当以学问夸人。”“若说道我底学问如此,你底不是,必为人所攻。兼且所谓学问者,自承当不住。某几个自主张学问,某问他:‘你了得也未?’他心下不稳,如此则是学乱说,实无所知。如此之人,谓之痼疾不可治。宁是纵情肆欲之人,犹容易与他说话,最是学一副乱说底,没奈他何?此只有两路:利欲,道义。不之此,则之彼。”(439)陆九渊希望为学者都能在“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过程中,“明理”、“致知”,以达到“忘己”的属伦理的而又超伦理精神境界,“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455),“大做一个人”(439)。

仔细阅读《陆九渊集》,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推倒加给陆九渊的莫须有指控,还他一个历史的清白。

注:

文中引文后的三位数,均为《陆九渊集》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