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休闲农业十篇

时间:2023-03-27 11:58:06

长沙休闲农业

长沙休闲农业篇1

一、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一)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湖南省的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2年全省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20亿元,共接待游客1亿多人次。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市更是率先发展,形成以休闲垂钓、吃农家菜、观农家景的“农家乐”为核心产品。

截至2013年,长沙现有各类农庄1712家,其中规模以上农庄369家,流转土地面积52万多亩,吸纳就业人员13.5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8.6万户。截至2013年,长沙农庄经营收入达56.1亿元,经营收入过千万的达到29家,接待观光休闲人员2400万人次,上交税费6.8亿元。

(二)优化了传统的农业结构

休闲农业综合了第一和第三产业,加速一、三产业的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再调整,带动区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芙蓉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1:29:70,第三产业是区优势产业,三产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80%以上。宁乡县的休闲产业经济比重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

(三)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

2012年元旦起,长沙市政府实施《休闲农业庄园建设规范》、《休闲农业庄园星级评定准则》。各区、县(市)在大力引导和扶持“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从选址、规划、设计、经营等方面都进行积极的管理和规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

休闲农业的数量发展速度快,但规模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低,不能合理布局。有的休闲农庄建设“扎堆”,形成无序竞争的资源浪费。有的农庄一味强调小环境,选址偏远,交通不便,生意清冷,惨淡经营。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有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不对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二)产品类型单一,市场专业化不够

某些地方把吃农家菜、钓鱼、、农家乐作为休闲农业的唯一主题,产品高度同质,市场缺乏差异,产业链不完善,导致同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不佳。

(三)经营行为短期化,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土地、水、空气和农产品受污染程度不断加剧,过量的使用杀虫剂、氮肥、含重金属离子的未熟化有机粪肥,造成有害微生物污染水土,特别是有叶蔬菜因过量喷施农药而遭到污染,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产生大量的粪渣、废水和污泥,如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使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体健康受损,严重影响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急待提高

因休闲农业的准入条件偏低,企业管理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学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缺乏等问题,没有进行相关的岗位入职培训和从业培训的系统学习,导致人才总体水平较低,中高级管理人员更是匮乏,成为阻碍了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促进长沙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指导,合理布局产业

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长沙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心辐射、轴线拓展、优化组合、特色互补的原则,以长沙市区为中心,主要交通干道为纽带,结合农业和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把全市的休闲农业区“串珠成链、链接织网”,形成“大长沙”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长株潭休闲农业区域合作发展

充分利用长株潭融城契机,将三市的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发展区域合作,联合共赢。长株潭三市呈品字型,两两相距30公里,是湖南特有的城市群资源。株洲市总人口373万,其中市区人口78万,湘潭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68万人,三市城市人口总额将达到346万,还有巨大的临时人口增长空间,市场容量将迅速拓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科学引导完善市场

加大城郊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解决城乡信息不畅通、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休闲农业营销网络,科学引导消费,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建设完善的休闲农业信息平台,特别是铺设农村信息网络,培训信息人才,普及信息知识,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四)打造特色主题农庄

着力打造主题农庄,按照“一个主题一个农庄”的思路,充分利用独特资源和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唯一性或稀有性的农庄,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庄。

(五)建立资金投入机制,丰富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

长沙休闲农业篇2

[论文摘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新型产业。本文以长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针对其相应的问题,提出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家乐旅游产业的概念:

“农家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生产的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逐步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二、湖南长沙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长沙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长沙市的农家乐有1415家,其中五星级农庄17家;去年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总人数达835.2万,总收入超过10.5亿元

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多种模式:

1.城市郊区型。城郊经济基础好,空气洁净,交通便利,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2.景区周边型。我市现开辟了8个森林公园,拥有大围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有灰汤温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3.基地兼容型。我市农村种植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注意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了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按休闲农业的功能划分,目前有三种类型:

1.观光观赏型。我市农业种植资源极为丰富,长沙花木带、各地茶园果园药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开发观光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域。

2.参与体验型。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

3.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丰富,长沙植物园、望城黑麋峰、浏阳大围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等活动,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

农家乐投资开发主体角度:

1.农户联合型:特点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乡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带动效应有限。

2.(公司)农户型:特点是:引进旅游公司参与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和接待量较大。

3.(公司,社区)农户型:特点是:参与三方责任和分工明确:公司负责旅游景点(区)的规划、营销、培训;村委会协调,农户按规定接待、导游。

三、长沙休闲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导。对休闲农业还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有明显的盲目性。对休闲农业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

2.经营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软环境方面,由于经营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开阔,缺乏多样的特色设计。我市现有休闲农业主要是以观赏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没有整体的营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特有的潇湘自然生态环境。长沙森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明显。水系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长沙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

2.丰厚多奇的乡村景观资源。我市环城的大水面大面积的种植产业,体现了鱼米之乡的色彩;浏阳、望城、宁乡的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显示了山乡风情;使人感受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魅力,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3.完善的交通网络。至2005年,全市周边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从客源上看,“长、株、潭”2005年,三市非农业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面有广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5.民间资本投入积极。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我市农家乐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旅游投资主体。

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把这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新亮点培育好、发展好,为之服务好。

2.以农为本,夯实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产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集“吃、住、游、乐”于一体的窗口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长沙休闲农业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 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

“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

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

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 666.67 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 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 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一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

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

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 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

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长沙休闲农业篇4

关键词: 长沙市 美丽乡村建设 发展模式 研究与对策

1.相关背景与概念界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致力于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的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一直阻碍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设施与条件、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农村人文资源及农村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能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与特色化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

为促进城乡小康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一体化,2016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确定为《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在长沙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特色村,力争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初步实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2.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SWOT分析

SWOT是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长沙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景、困难与模式等都应该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2.1优势分析。

长沙市的周边乡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处于“30分钟城市休闲圈”内,依靠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优势培育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长沙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众多,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部级新区―湘江新区的建设对发展长沙城郊农业示范区和扩展乡村产业功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劣势分析。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势必会占用一些农村的集体用地,目前长沙市的城郊乡村在城规上已划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指标申请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基础设施和景观区的建设需要租赁农民的土地,或引导农民参与产业项目的运营,统一农民的思想较困难。

2.3机会分析。

政府重视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和支持,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政策利好;“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美丽乡村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

2.4威胁分析。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开展美丽乡村的动因,长沙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的美丽乡村新模式,很多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比较成熟,在撬动市场方面竞争激烈,对后发地区也是个威胁。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只有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长沙市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且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观光农园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连片开发模式、产业带动模式等。

3.1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长沙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想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与此对应,长沙城郊的许多单纯的农业种植区,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区逐渐转变为具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的农业综合园区,如长沙县的浔龙河、锡福村等。

3.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是以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民俗文化为载体,突出特色,以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展示、节庆活动展示等为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望城的新康戏乡、浏阳永安的华山屋场就是民俗风情旅游乡村的代表。

3.3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道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农民连片开发美丽乡村,引导农户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特色民俗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需求的服务场所。望城区的千龙湖在连片开发模式上值得借鉴。

3.4产业带动模式。

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是一个区域品牌化的过程,通过美丽乡村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来乡村旅游、体验和消费,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望城茶亭的武庄花海,游客来参观时需支付100元的门票,而游客在离开时还可以带走价值100元钱的当地特色农产品。这一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催生了当地餐饮与住宿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的同时打开了销售渠道。

4.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缺规划,少特色。

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很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种些花草、建些栅栏、修些木屋等,再辅以一些采摘园、垂钓池等休闲场所,特色不够鲜明,设施配套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带动作用,没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市场定位方面,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法实现游客和农民的多赢局面。

4.2缺管理,少人才。

不少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都会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而政策也往往向开发商倾斜,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开发。

由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往往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劳力普遍呈老龄化、女性化特征,缺乏开拓的能力,从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与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等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

4.3缺科技,少效益。

长沙城郊的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农业科普开发明显不够,停留在传统低层次开发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经营忙闲不均、产业服务链过短、游客停留时间不长、乡村综合效益降低。

4.4失农味,少组织。

不少乡村在开发建设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脱离“农”字,“趣”味不足,失去特色。挖掘和组织农业文化内涵不够,是乡村缺失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此外,在建设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的内容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很难达到休闲、娱乐和体验的多重功效。

5.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5.1统筹规划,科学定位。

要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产业发展的布局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定位。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产村相融示范村”为打造对象,在外部形象上要形成“绿水青山”的现代农村宜居环境,在内部功能上要以“绿水青山”为基础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具体建设的功能铺排上,鉴于长沙城郊同质项目的激烈竞争,要对项目进行差异化的定位。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休闲性、娱乐性、科普性和互动性,通过建设特色园区、特色展示区与长沙市的旅游景区实现连线联网,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旅游项目结合起来,纳入长沙市的整体旅游系统通盘设计与规划。

5.2挖掘文化,盘活资源。

美丽乡村的内涵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旅游是人们在完成社会劳动后对文化创造、文化欣赏的一种心理诉求与行为方式,所以在构建产村相融示范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文化重塑这个基本脉络,挖掘并盘活文化资源。要收集在吃、住、节日、庆典等方面的特色文化,以特色化、场景化、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梳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标识物系统打造。

挖掘乡村文化,盘活文化资源要求以生态、和谐为特点,遵循就地取材和就地造景的原则,突出农耕文化与文明,实现生态美、艺术美和功能性的统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交流,是人与景观的交流,是人与文化的交流,要增强参与性,增加乡村游乐活动的文化动感,引入新鲜的、互动的、动态的文化因素,赋予更多的新奇性与趣味性。

5.3加强创新,树立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建设和农业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把现代农业生产工作搞好。要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综合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乡村。要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拉动整个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创新是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探索出一条利用第一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产业发展是船,品牌树立是帆,美丽乡村建设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园区,并践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塑造品牌、辐射市场。在打造品质乡村、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特色乡村的同时要注重宣传与推广,善于挖掘和打造亮点,勤于策划和营造节点,精于传播和传递价值点。

5.4培养人才,激发活力。

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年轻农业骨干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视野,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要设立专项基金用来培养骨干、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要通过宣传引导、资金融通、政策优惠等,使本来是农家出身但在农业以外行业就业的优秀人员重返农业,并吸引非农家出身的人加入从事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知识及技术讲座等,形成热爱创新、关心发展、理解产业、支持建设的良好风气,注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需要。

5.5完善制度,合理分配。

经营美丽乡村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相关农业协会,通过制订章程来规范行业行为,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流程化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助协作常态化。要发挥制度的硬性控制和软性引导作用,促进各个业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吸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不管是哪类经营模式,对农户的尊重和持续带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公平的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应体现在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能把当地农民当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廉价劳动力,而把利益主体倾向于开发企业或个体业主,不能形成“外来者赚大头、当地农民赚零头”的局面。一定要注意农民的利益,切实把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民收入提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7.

[2]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3(4):138-141.

[3]彭秋纯.依托城区山水优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J].湖南经济,2011(12):58-59.

[4]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6.

[5]兰海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益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5-16.

[6]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6.

长沙休闲农业篇5

[关键词] 生态经济带 特色休闲旅游 旅游开发

一、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背景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经济发达的精华地带。三地处湖南中部,位于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呈“品”字型分布,互相依托,素有“金三角”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以长株潭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湘江生态功能带,是湖南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营造局部优势发展环境,增强长株潭地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功能的战略性决策。作为长株潭三座城市的水脉,湘江是一条永久的生命之河和文化之河。湘江地处长江南岸,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广西省灵川县海洋山,经全州斗牛岭流入湖南,干流全长969公里,在湖南境内长670公里,流域面积85385平方公里,占湖南全省面积的40%。湘江生态经济带北起长沙月亮岛,南抵株洲空洲岛的湘江两岸,全长128公里,是一个带状的集道路、防洪堤、高科技园区、旅游观光、生态绿化、高尚住宅区和重点小城镇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湘江生态经济带应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以生态旅游为主,配套发展商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据统计,前年,三市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240万人次,占全省的52%。今年1月~6月,长沙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多亿元,增长16%,占全省的61%。而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人正选择驾车到生态农业观光园欣赏名贵花木,或摘水果,或在湖边悠闲垂钓,尽情营造现代人的休闲生活。

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为轴心散开,现有的旅游景点主要分以下几大块:以岳麓山、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点;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休闲旅游点;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伟人文化旅游点;以株洲炎帝广场为代表的炎帝文化旅游点。其次,还有长沙的马王堆、天心阁、橘子洲头,株洲的大京水库、空灵岸等分散但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上述大多数著名景点,如岳麓山、韶山等客源均以外地旅游者为主。在为长株潭地区居民欢度周末闲暇时光所设计的,应该是以长株潭地区居民为主要客源的湘江生态经济带中长株潭交界处三角地区的特色休闲旅游。

二、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1.生态休闲旅游

位于长株潭三市交界处的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旅游点在旅游资源上有其自身的得天独厚之处,所以被认为能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石燕湖生态公园是近几年才开发的较新颖的休闲旅游地,对外开放的时间虽然不久,但由于地处长沙郊区的跳马乡,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生态环境幽雅,气氛安静祥和,使游人往往产生身置世外桃源的感觉。园中的湖、山、树、亭巧妙结合起来,是周末市民休闲垂钓、品茶游湖的绝佳地。曾在这里召开的湖南石燕湖国际龙舟节获得了圆满成功,使得石燕湖声名远播。

昭山旅游贸易开发区,地处湘潭的易家湾镇,长沙、株洲、湘潭的交界处。西临湘江,景色优美。山上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尼姑庵――昭山古刹。著名的萧湘八景之一“山市晴岚”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昭山古刹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多年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山中凉风徐徐,沿青石板路而上,沿途有半山亭、土地庙和清乾隆、康熙年间的碑陵数座。登山观景,看夕阳无限,层林尽染。山下便是滚滚的湘江,乘坐当地居民的船筏,可在江中游览,也可横渡湘江,到对岸的绿岛上散步、野营。这对于整天在都市里忙碌的市民来说,将是一个休闲的天堂。游人可乘快艇或中小型油轮,从三市市区的轮渡码头出发,沿江而下,约莫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水程即可到达。现在,长沙的各大小旅行社就开发出了湘江――昭山一日游,价格很便宜,全程80元左右,不少市民都跃跃欲试。

同时在昭山、石燕湖的开发中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考虑到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结合。这些地方虽景色优美,但人流量不大,是否可以房地产开发形式先造人气。旅游应以特色为主。城里人的生活日渐繁忙,来到此处是想享受一份宁静与自然。因此旅店要有特色,决不可盲目地与城市中的星级宾馆攀比。如在石燕湖,可开发农家乐旅游休闲屋,游人游览途中,可到农家饮茶,吃农家饭,参观农田长势、收成,晚宿农民家,与农民朋友聊天。而在昭山,可开发斋饮食特色。如在庙中品尝斋饭,白天阅读经文或是帮僧尼劳作,晚宿寺内。体会宁静、清远的一天。而昭山的庙与山,水与岛,船与人,则形成动静分离、疏密有致的功能布局,注重发挥水、岛、堤一体的优势,突出绿岛、秀水和湖湘文化特色,充公利用托内的地形地貌,依山、依水就势布局,形成起伏有致的城市边缘最靓丽的“明珠”。昭山、石燕湖等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此处可以创建旅游之乡。

2.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我国有关部门宣布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用8年~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并支持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国际贸易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从长沙市汽车南站起至东南方向的跳马乡,正南方向的湘江沿岸,沿途的花卉业、果品采摘业、环保蔬菜业、观光农业、养殖业等,在近几年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上述地理位置上可建立一座大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充公发挥利用优化本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方针,以利于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延续利用。为城市居民离开喧哗的市区准备了一个绝好的休闲之地:可以登山观景,看夕阳夕照,晚霞漫天的美景;可以到娱乐天地,轻歌曼舞,自娱自乐;可以到蔬菜大棚,品尝亲手从枝上采摘的无污染瓜果;您可以到花园赏花,看百花争艳,养性怡情;可以到林中漫步,享受浪漫风情。

专家称,现代农业“示范园”那样的生态农业园,将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旅游观光业相辅相成。

3.工业休闲旅游

在长株潭的交界处,有一块较大的乡镇企业群――暮云工业园。暮云工业园在“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政府未投资―分钱的情况下,多方融资30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三通―平”,闯出了一条市场运作搞经营、以地抵押搞建设、批项批地搞储备的建设工业园新路子。工业园位于107国道东侧的南托岭,距长株潭三市为18公里,被称为名符其实的“金三角”地带,总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自工业园新区开工以来,在原有包括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长沙正大等在内的26家知名企业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湘雅二医院康保中心等9家企业。在整个工业园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在周末对外开放,让居民们能够参观著名的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的战斗机维修基地、长沙正大集团等等。这对于丰富市民生活,开阔视野,增进知识,培养孩子们求知心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此时当地的商贸、餐饮、信息、文化等新兴产业将随着旅游业而迅速崛起,与旅游观光相辅相成。

4.城市休闲风光带

由于以旅游观光为主,因此修建的湘江沿江道路也不必要求建成担付运输功能的高等级公路,而应是以旅游、休闲、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大道。为此,长沙湘江大道的建设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在54米宽、8车道的路幅中,自西向东,依次为5米的非机动车道加6米的观光车道及停车带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23米的机动车道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6.5米的混合车道加9.5米的人行道。沿途还布置一批观景台及大量的城市雕塑群,充分展示湘江所具有的独特的“荆楚”文化魅力。

三、结束语

令人可喜的是,从2007年起,长株潭地区又面临一个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此时,政府应加强有关的研究,从学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闲旅游、休闲经济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从长期的效益出发,办好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旅游。

参考文献:

[1]李松平:关于沿江风光带规划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9):44~45

长沙休闲农业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昆明团结乡的休闲农场资源、相关 旅游 资源以及休闲农场的开发现状进行 调查 和分析,力图得出团结乡建设城市休闲农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开发建设的方向。

1 团结乡休闲农场资源调查

1.1 团结乡周边乡镇休闲农场资源分布调查及发展方向

厂口乡以烤烟、核桃、板栗、无公害蔬菜、饲料作物种植、牛羊养殖为主;沙朗以禽蛋生产、粮食生产、饲料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为主:马街以农产 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的 运输 、储藏、流通为主:碧鸡镇适宜发展花卉种植,背山部分则以饲料作物种植和猪禽生产为主;海口作为拟建西市区的一部分,以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猪禽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 市场 为主;团结和谷律可建成昆明主城的后花园和花果山,以发展生态观光 农业 、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加 工业 为主。

明确团结乡及其周边的休闲农场资源分布和发展方向,可以充分的利用周边乡镇的休闲农业资源,达到互补;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优势项目建设,避免重复发展,造成资源浪费。

1.2 团结乡休闲农场相关旅游资源调查

特色农场资源:有团结红富士 、红雪梨 、砀 山梨 、油葵 、蔬菜。团结乡出产的水果,汁多味甜,团结红富士还获得世博会铜奖,团结乡现有万亩水果园。沿龙潭坝子公路沿线种植油葵,团结乡现有千亩葵园基地。有千亩蔬菜园,蔬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特色 文化 资 源:火把节,首届火把节举 办2004年。苹果节,每年苹果 成熟 的时候 ,游客都可到团结乡过“苹果节”,感受农家文化生活:其它主要相关旅游资源:棋盘山森林公园,位于团结乡的花红洞,海拨 2483m,生态旅游 的好去处 。桂皇阁原始森林旅游区,位于团结乡大兴办事处庙村,有神秘的峡谷奇观异景。豹子箐生态旅游区 ,有植物群 落、多种野生动物、清秀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欢喜滑草场,是西南第一家滑草场,有世界最长的山地速滑赛道。

1.3 团结乡休闲农场现状调查

团结乡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始于 1998年。目前有 “农家乐”100多户。主要种类有:①休闲果园:大河万亩果园、青龙潭果园休闲园等。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组建多姿多趣的水果园,提供采摘、品尝、展示等活动。②观光生态农业园:龙潭千亩油葵、永靖蔬菜科技示范园等。观赏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体验科技种植的绿色蔬菜产品。③休闲渔场:阿顺渔场、福寿垂钓园等。利用 公共 的湖 面和 自家 的池塘 ,参观捕鱼 、水 中垂钓 、品尝水鲜 、参与捕捞活动,学习养殖技术等。④娱乐型休闲农场:小村欢喜滑草场等。利用天然的草场,为人们提供健身,娱乐等休闲活动。⑤综合型休闲农场:白族休闲园等。钓鱼,参与农业耕作,还可以参加篝火晚会,体验 民族 风情等。

2 团结乡城市休闲农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路状况差。路面泥沙多,特别是有的路段路面还是泥沙路;团结公路旁边的山石开采,对公路及其周边 环境 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缺乏优美的生态大环境和通畅舒适 的 旅游 交通 等是团结乡整体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制约因素。

(2)景观规划现状不好。一方面,缺乏总体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 指导 ,规划成果内容五花八门,比如在白龙潭附近有很 多农家旅馆林立,基地选址不当,显得很杂很乱。破坏团结乡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休闲农场内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差,景观建设杂乱无章,服务设施不全,不能满足不同 文化 层次。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人群的需求。

(3)许多农家旅游项目所提供的服务与游客的需求存在明显偏差,项目建设随意性较强,总体上处于无序、盲目状态,而且发展很不均衡;功能不配套、档次偏低、 农业 观光特色不突出;不少项目未能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休闲农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也未充分兼顾;农家乐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层次仍显较低,模式较单一, 社会 和 经济 效益不理想。

如何根据团结乡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休闲农场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参考文献:

【1】叶美秀.农业资源在休 闲活动规划之研究.国立 台湾 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

长沙休闲农业篇7

在文化创意概念日益被大家追捧的当下,休闲旅游、新的休闲文化无疑是从生命休闲角度重新解读休闲本质。农家乐作为一种挡不住的时尚和诱惑,正在进入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为适应城市周边辐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在市区外的乡村营建适应“健康休闲、亲近自然、全家同乐”的休闲场所,起名为休闲山庄,××农家乐,这类型的旅游地称作农家乐。眼前并不是所有的农家乐都能顺利发展,影响农家乐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中地点与市场这两个条件因交通因素而紧密相连,是农家乐选址投资较重要的两个因素,它涵盖客源、农家资源、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据了解,来农家乐的游客绝大部分为周边城市居民,消费群体规模大。游客以家庭模式旅游、朋友聚会、单位(企业)郊游为主。

农家乐的规模和形象涉及景区与乡村酒店的设计原理,同时也受到市场与交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求规模相对合理,需符合所在地的市场和客观条件,也要与经营目标相吻合。外观形象需让人眼前亮,有吸引游客的亮点,具有表达农家乐级别与特色的功能,同时更要表现农家乐中“农”的氛围,“家”的感受,“乐”的意境,真正体验农家乐的意义。

农家乐的风格可以从员工的言行、着装以及建筑内外的环境个性特征看出。室外环境可以透露出农家乐的品格、品昧以及品质。从装饰上来说,其选择的材质材料越自然古朴越好;其次是摆设物件,宽阔的农庄,原滋原昧的环境与室内古朴的古董,家具陈设给都市来的客人带来空灵、舒适感。农家乐的屋外庭院与田园设计最能表现农家乐的风格与环境。同时,高档次的农家乐的规划,在建筑方面需要表现农村风格但是又要区别于附近的农庄,庭院里的一草一木、农场、鱼塘等的选择都要体现出个性和特色。

内部条件

长沙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农”的氛围,即让游客完全置身于农的环境中;二是“家”的感受,指家人的聚会,家的特色以及家常菜等等;三是“乐”的意境,包括农活体验、竞技运动等。农家乐就是要体现这三个字的特色和功能。要充分考虑接待、经营、服务、安全、设备设施、后勤等所有功能的实际需要,保障农家乐功能完善,运行正常。

长沙很多的农家乐,娱乐设施往往设计的比城市酒店更具有体验性和融入性。农家乐的娱乐设施大致有两种类型:基本娱乐设施和特色娱乐设施。农家乐的基本娱乐设施指室、健身房、KTV、野外烧烤以及单车房、乒乓球室等运动项目,这些设备设施可独立成立,也可以混合摆在一起;农家乐的特色娱乐设施供游客单独选用或包含在农家乐套餐价格中的免费娱乐活动里。特设的娱乐设施是吸引游客前来,保障其愉悦体验的重要因素。长沙目前投资成功的特色娱乐设施主要有:网球场、温泉馆、卡丁车场、钓鱼池塘、遛马道、狩猎山、射击场、真人游戏场、儿童乐园等。特色娱乐场地常常配备专业的设施设备,并且单独售票经营。这类的农家乐还特别注重娱乐部门的人员配置,熟练的技术人员。基本娱乐活动是可以转换成特色娱乐项目的,当然特色娱乐项目也可能转换成一般娱乐项目。例如:现在的农家乐基本都有钓鱼这一项目,是因为人们在大都市的紧张工作中追求休闲旅游的本真:回归自然、无拘无束与放慢生活,钓鱼让我们想到宁静,回归宁静的生活。农家乐鱼塘也应满足“深水、鱼的品种多、池塘边树木成荫、风景优美、同时有新鲜的蔬菜、水果,以游客为中心,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以轻松、自然为风格定位,实现游客来农家乐追求的生活情趣。

农家乐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服务与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事。管理包括人、财、物以及制度的管理;服务是对人的服务,是农家乐和市场接轨的窗口和名片。好的农家乐不仅要拥有好的硬件设施,更要通过管理与服务等敏感的软件展示给客人最优秀的一面,以此获得游客的喜爱和尊重,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因农家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定的制约。可按季节进行管理与服务,这样既不降低服务水准又控制了经营成本,一举两得。如:稳定平季运营的长期员工,培养旺季时的固定兼职人员,利用淡季邀请管理人员指导营销策略,改建与升级装修农家乐的硬件设施。农家乐吸引游客的最大亮点是娱乐活动、环境、交通、农家食物等。因此要保证食物的农家特色,娱乐活动丰富,环境独特。第次来农家乐的游客因自然资源而来,二后续则因口碑、环境而来,让游客充分享受农家乐的特色产品和优秀服务,致力于打造一个设备齐全、风景优美、环境一流、品牌效应强、名气与日俱增的农家乐。

还有我们应该从休闲的角度考虑农家乐的旅游经营。农家乐的地点、形象、功能、环境、管理、设施设备与服务需按照游客的需求,把握休闲的尺度,恰到好处的运用休闲心理,营造休闲氛围。因为大部分游客是想休闲才来的。游客的休闲心理体现在:度假、游戏、美食、文艺娱乐等方面。如果这些休闲的欲望没有满足,就不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会吸引游客再次光临。这也说明农家乐的休闲氛围营造的不够成功。同时也要注重休闲的感觉,营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忘却世俗、怡情山水的感觉。如:在宽阔的空间,享受心灵的平静、精神的愉悦、追随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将人类本真所追求的性情、宣泄、真活力表现的淋漓尽致。随着旅游这一休闲文化被进一步挖掘,农家乐逐渐填充着人们的心灵,让那些特别感怀生活与爱的都市人们难以忘情。离开束缚自身的环境,回归自然的美,享受农家乐健康轻松的生活。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长沙休闲农业篇8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6]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社会科学家.--2005,(6)

长沙休闲农业篇9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问题;对策

一、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参与意识不强,“生态”规划滞后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应坚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从参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少。所以,我国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生态”规划滞后,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色,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忽略了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时候,有关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一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群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群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

(二)工业污染严重

长株潭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省14个城市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1.380-3.931,平均为2.493,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株洲、长沙、湘潭、岳阳、怀化、吉首、张家界、常德、邵阳、益阳、衡阳、娄底、郴州和永州;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株洲年均值分别为0.171mg/m3和0.107mg/m3,均居全省最高。长沙市环境污染也极为严重,长沙市是被国家列入“两控区”的主要城市之一,其大气污染非常严重,是典型的酸雨城市,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平均值为0.111mg/m3(长沙应执行国家二级标准,年平均值为0.06mg/m3),雨水普遍呈酸性,大气pH值平均为3.74,大气环境质量属轻度污染占49.6%,重度污染占26%。三市城区及所辖县、区的SO2和TSP两项指标经常超标,且污染面广,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另由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造成的水污染也较为严重。全省1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株洲、长沙、湘潭分别为第11、12、14位。

(三)人口生态压力突显

通常采用人口生态压力系数及人口经济压力系数等指标来分析城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经测算,长株潭地区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的压力系数均大于1,数值较高,说明长株潭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压力较大。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突出。

(四)城市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平衡

据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要求,城市绿地达到平均每人60m2为最佳,绿化覆盖率要达到60%。而目前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6%,38.3%,38.14%,人均绿地分别为6.04m2,8.05m2,7.2m2,远远低于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要求。长株潭城市绿地分布也不平衡,绝大部分位于城区边缘,如岳麓山风景区和省森林植物园占了全市公共绿地的62%,老城区7.4km2绿地率在6%以下,远低于25%的国家标准。

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规划

规划是龙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生态规划,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实际,我们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建设和远景发展都不能脱离区域经济这个大背景,前者因后者而产生和发展,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础和腹地。当前,大多数长株潭城市群连绵区小城镇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阶段,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以集聚为基本特征,难以离开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同时,随着这部分小城镇的逐步发展,又会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繁荣,而周围地区的繁荣则又为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求得二者共存共荣。为此,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规划应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规划的区域经济意蕴主要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工业布局。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揭示长株潭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演变规律和解决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矛盾,并应用这些规律建立高效、低耗、优质、高产和无污染的生态经济系统。其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制定适合生态经济规律的计划、实施方案、政策法规等,按生态经济原理划分生态经济区并合理布局经济生产,按生态经济原理设计和推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按生态经济指标体系组织评价各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业布局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工业布局要充分考虑长株潭地区地形、气象、水文等条件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工业布局应综合考虑不同性质的工业排污总量,主导污染物的构成与企业周围的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工业用地位置。

2、以环境规划为重点。环境规划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环境规划,可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环境规划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建设和远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诸多领域,关系到环境、资源、产业、法制等众多部门,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必须有一个总体工作指南和科学的环境规划作为指导。可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环境规划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编制与其他各种专业规划平行的城镇环境规划,旨在解决小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建设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二是在其他专业规划中有机渗透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是进行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规模调整的基础。

3、以公众参与为保障。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生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项公众事业。它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要尊重科学、尊重民意,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公众参与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生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生态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公众参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生态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与长株潭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密不可分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民主发展的大环境条件的提升。首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要使城市广大群众了解城市规划。规划部门可采取咨询或召开情况通报会及通过电视节目、电子邮箱等方式定期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和技术指标要求,给市民提供一个了解规划的机会。其次,我们要在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上做好公众参与的文章,成立多种参与机构,可以大大拓宽居民参与的广度,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最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此外,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生态规划要公众参与,规划项目应当开放,要有一定的透明度。

(二)发展新兴产业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积极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鉴于长株潭地区(特别是株洲和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不好、数量少、规模小的实际,必须把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一是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自主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三是通过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培植、嫁接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四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支持招引高新技术项目,快速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五是认真落实各级关于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做大做强。(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嫁接、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研究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一是尽快提升长株潭地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二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改造力度外,突出抓好对长株潭地区工业体系中的重型机械加工、交通装备制造、机电、有机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提升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第三产业。有计划地积极推进交通、旅游、教育、卫生、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以及物流、贸易产业的信息化,加快提升第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3)加强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把科技园区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尽快构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一是加快高科技工业园建设。进一步搞好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科技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加大长沙、株洲两个部级高新区和湘潭省级高新区的建设力度。二是抓好大学科技园和归国留学生创业园及二次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在继续积极争引大学的同时,立足发挥已有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并积极引进科研院所,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孵化中心。

2、发展休闲产业。休闲经济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郊型休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郊区和周边农村的多种优势:包括区位、交通、文化、信息、劳动力、市场、资源等7大优势。那么,长株潭城市群更是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综合实力。长株潭经济区占湖南的1/10面积,1/5人口,却产出1/3的GDP。2005年三市休闲娱乐消费总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具有广阔的本地市场前景。长株潭经济区集合湖南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中部省区交通纽带、国家中部崛起重点试验区以及丰富而高素质的郊区劳动力等实质性优势,借助目前已经启动了湘江风光带系列工程建设的带动作用和绿心区包括同升湖休闲山庄、石燕湖生态公园、湖南植物园和盘龙山庄等休闲经济实体的示范效应,城市郊区各级各类休闲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推进休闲产业是长株潭城乡一体化的最佳选择。(1)以文化旅游带动长株潭休闲经济生动化。长株潭连接三市的湘江256公里风光带的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无疑会给休闲经济发展提供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带,是科学发展观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良好体现,符合人们休闲消费新理念对生活质量的诉求。处于空心状态的绿心,单一的生态经济模式容易产生边缘化,未免有些单调。休闲经济的内涵更加广泛和多彩,但长株潭绿心区的发展现状不够生动且欠缺文化内涵和深度。三市有限的休闲经济实体雷同,缺少差异性,有必要加快规划绿心区生态经济和休闲经济的差异化以及互动互补,有效利用核心资源,拓展休闲产业和企业的文化个性,提升休闲经济的文化竞争力。(2)以休闲产业推进绿心经济结构现代化。发展长株潭休闲产业需要遵循“一体化”原则,制定比较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产业规划,并沿着生态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体验式休闲等主线,多层次全方位推进生态、休闲经济现代化。一是体育休闲。休闲心理学大师告诉我们,体育与幽雅的田园景色和碧波风光完美结合,会引起运动休闲的冲动。绿心区缺少城市的喧闹却不缺幽雅的田园景色和翠湖碧波,具有建设体育休闲设施的天然条件。随着城市居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体育休闲消费正在升温,尽快规划绿心体育休闲园区,发展体育经济。二是生态文化旅游。建设良好的城乡生态系统体现一种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先进文化,即以生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规划中的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可以用生态旅游演绎湘江生态文化物质属性和观念属性的历史画卷,改进农家乐、柴火饭等初级生态旅游内容,促进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达到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同时,丰富文化旅游的现代内涵之效果,以推进长株潭生态城市群的建设步伐。三是体验式休闲。体验式消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浪潮。最近,深圳世界之窗假日广场推出“体验式”商业模式,即在业态组合上融入大量的体验元素,重视顾客在购物的过程中收获休闲体验,增添精神方面的感受。体验式休闲与体验式商业模式的人文精神是同向的,但高于商业模式。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在建设休闲农业园区、休闲渔业园区、观光休闲采摘园区时,注重体验过程设计的文化流程再造和体验活动导入,重视休闲的精神文化感悟,增加休闲的文化价值。

(三)形成生态建设的“一体化”机制

1、区域协调机制。协商、对话、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无疑是推进长株潭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的必备要素。在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建设与远景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高层对话和地方协调合作机制。为此,建议省政府在成立一个有权威的、统揽全局的长株潭城市群协调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一个能具体落实这项机制的专门机构。

2、体制规章统一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铲除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中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打破长株潭地区封锁的格局,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区域内的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统一规划和建设市场网络,在城市群范围内统一工业制品、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都实现无障碍流动。加强工商、质监、物价、食品药品监管、检疫、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合作,为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及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发展平台和监管平台。

3、分工合作机制。一方面,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过程中,长株潭三市必须要坚持各负其责,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另一方面,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过程中,长株潭三市必须要加强合作,在生态产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执法等方面共同协商、联合互助。

参考文献:

1、蒋永清.发展资源节约型小城镇的策略思考[J].湖湘论坛,2005(5).

2、陈璐,薛维君.构建我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设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3(7).

长沙休闲农业篇10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资源集约;特色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35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for th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Xiqing District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Planning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agricultural basic conditions in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qing, the developing staus of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was introduced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district was analyzed. The deficiencies were summed up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and then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d to promot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district.

Key words: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culture content;resourece intensive;featured products

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属环城四区之一,总面积545 km2,常住人口68万人[1],下辖“两街七镇”, 分别为李七庄、西营门两街道办事处;杨柳青、张家窝、精武、大寺、辛口、中北、王稳庄七镇。

1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农业基础条件

1.1 自然资源

西青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寒暑交替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3.0 ℃,全年无霜期216 d,年降雨量平均561.9 mm,年际变化不大,年日照总量2323.4 h,光热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种植[2]。本区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大多在1~3 m,西高东低,境内河渠稠密,主要河流为大清河、子牙河,洼淀较多,土壤多为潮土,土质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总体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区位资源

西青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环渤海经济圈内,社会经济条件较为雄厚。辖区内有京福、津淄、津港、津同、外环线等11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贯通全国各地。西青区紧邻市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驱车十几分钟就可进入天津市区,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市场空间,也使得该地区成为市民参与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的首选场所。

2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2.1 发展现状

截止到目前,西青区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共13家,其经营面积0.167万hm2,年总投资13亿元,共带动农户数5 928户,直接从业人数

2 080人,带动农户增收2~3万元。经营主体按类型划分可分为3类:休闲度假类型、农家乐类型和科普教育型。其中属于休闲度假类型的共9家为凯润食用菌、梨园花卉市场、第六埠农业观光园、水高庄园、德仁农业示范园、益利来养殖园、曹庄花卉之乡、雷庄庄园、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属于农家乐类型的共2家分别为辛口沙窝萝卜种植采摘基地和大柳滩庄稼院;属于科普教育型2家分别为园艺科技博览园和闽中食用菌基地。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有5个,沙窝萝卜节、大柳滩桃花节、西青金秋旅游节、曹庄花卉生态旅游节、张家窝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品牌已深入人心,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旅游接待规模逐年递增,2010年,全区乡村休闲旅游共接待中外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均增长26%。今年1至5月份,共接待游客276.3万人次,同比增长21.8%,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持平。其中,购票人次55.8万人次,门票收入1 74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5%。

2.2 发展特点

2.2.1 旅游板块初具规模 西青区于2010年编制完成了《西青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尚武文化、红色旅游、现代都市型休闲农业和宗教文化等5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3]。目前,辖区内各农业园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为特色旅游板块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各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年增强,如小沙窝萝卜、大柳滩早酥梨、花卉─晚香玉等,其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2.2 特色旅游村、点逐年增加 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积极做好特色旅游村、点的申请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特色旅游村、点的数量由2008年的8家发展到13家,在2011年,全区预计再申请4~5家(作为全区唯一特色旅游村─大寺镇的王村已于2011年6月申请成功)。特色旅游村、点的成功申请,不仅提升了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而且对稳定旅游客源和旅游线路的成功设立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2.3 采摘游的兴起 近两年来,近郊游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为迎合市场,西青区采摘园的发展规模正逐年扩大,市场依托拥有4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4],同时吸引了来自周边(静海、河北省)的旅游客源,另外“5+2”的生活方式和小长假,促使采摘游成为西青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

3 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

3.1 发展雷同,品牌文化有待深度挖掘

目前,西青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发项目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一些固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缺少深层、长期的文化精神积淀,市场往往上演“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失去了旅游亮点。大部分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发展模式雷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在近两年兴起市民采摘游方面,大部分采摘园具有相同特点:服务内容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受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差别明显,缺乏对餐住服务和参与性项目的深度挖掘。

3.2 市场定位不明,规划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本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项目在没有对资源环境进行系统性论证、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非但没有引导乡村旅游业发展走向“理性的增长”,反使产业建设频繁陷入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另外,有些项目的开发本身是由乡镇企业、农民等非专业人员自主,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造成旅游项目起点不高(如大柳滩庄稼院项目),市场定位不明,效益低下。这种以“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干扰了城镇空间的自然演化与历史延续。

3.3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有了较快的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壮大,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该地区旅游景区(点)自身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农村或较偏僻的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交通、排污等公共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游客旅游愿望,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园区建成后,休闲设施后续投入不足,一些项目长期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维持状态(例如水高庄庄园),或者有的园区因资金原因,在建设之初项目建设上选择了一定程度的投资倾斜,使得一些配套设施建设不尽合理(例如杨柳青庄园的车位不足等问题),在后续的运营中,为适合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标准、新要求需要进行重复投资改造,造成了资金的一定浪费。

3.4 专业性人才缺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和研究还处于较低层次上(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中,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而服务人员又多数为非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有些进行了短期培训,但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依旧存在着缺陷,这就使得当地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低素质的从业人员间产生了矛盾。长期以往,形成的粗放型、低水平经营模式,必然会制约乡村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政策缺位,宣传意识有待提高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 “好酒”也需宣传才会被人所知。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政策缺位、宣传乏力”这一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缺乏全面、准确的政策定位。一些乡镇把乡村休闲旅游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点)运营中又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其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各个层面,影响了整个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宣传营销观念的落后。大多景区(点)主动利用媒体宣传的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依靠旅游主管部门和公共报道信息上,与旅行社等中间商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使得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始终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4 对策及建议

4.1 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增强休闲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由区政府出面,组织农业、旅游等部门,根据各街镇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开设项目。紧紧围绕杨柳青传统文化诸如杨柳青年画、沙窝萝卜节等,将“农业科普游”、“传统农事乐”、“传统农业博览会” ――这些富于农业特色休闲项目积极引入园区,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丰富休闲旅游内涵。此外,在特色旅游乡村的开发上,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避免城市化倾向,以突出田园特色作为其开发亮点。

4.2 开展产业规制建设,促进资源集约化发展

为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首先要加快完善规制建设,建立全市休闲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评定、挂牌的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和完善管理,对经营者服务质量也按等级实行统一规范标准。其次,作为区、镇政府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定位,做好局部与整体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规划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讲求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减少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积极争取市级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增设区、镇两级旅游业开发专项资金,用于交通、水利、文化等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落实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休闲农业生产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项目的早期开发给予积极的税收减免政策,为景区(点)提供优惠的旅游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重点园区项目和创兴型园区项目进行适度贷款贴息或补贴。引入企业管理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旅游企业投资,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转让股权、出让冠名权、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带动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监管水平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适合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职业培训体系,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供应在数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同时,认真履行和执行国家、地方对乡村旅游行业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景区(点)尤其是A级景区(点)的考核工作,重点把游客的满意度纳入考核中来,认真执法,规范行业道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5 搞好核心区域建设,提升产业知名度

为丰富乡村游游内涵,旅游主管部门要紧紧抓住“以杨柳青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这一核心理念,在不失去地区特色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重点建设核心区域,使各旅游景区(点)间联系更为紧密,打造核心旅游线路,提升产业知名度。其次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单位与园区合作通过制定画册、宣传光盘等方式,宣传本地区特色旅游,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作为景区(点),主动借助各类乡村旅游文化节、旅游交易会等活动,进一步和市内外媒体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展示人文景观,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加深景区(点)宣传的同时,政府部门应重点扶持几家基础较好的旅行社,促进旅行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加深其与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广泛吸纳旅游客源。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西青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6-19].省略/p-221591545.

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7.

[3]西青区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EB/OL][2010-06-25].tj.省略/zwgk/zwxx/zwdt/qxdt/201006/t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