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2 05:04:06

美声唱法教学

美声唱法教学篇1

[关键词]美声唱法教学 技能训练 个性唱法

美声唱法渊源于意大利,是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它是从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要求产生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同时又具有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能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毫不费力地演唱,还要求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因为具备自己独自的发声特点而使初学者较难把握和运用,因为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要求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声区统一;要求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特别是美声唱法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声音的共鸣角度来讲,是把发声所能用到的产生共鸣的腔体都调动起来,而且要这些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声音能够协调补偿,最终得到所要达到的效果。以下就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共享。

一、分析讨论

1.讲解和演示

语言讲解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事物和心里影响成熟的首要条件。逻辑清晰、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渗透力强的语言讲解,可以让学生基本了解美声唱法的具体特点,并且在讲解中暗示学生可随着讲解的过程,可以自己默默的运气、控制各体腔,初步感觉一下美声唱法的一些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因此,对于语言的提炼和收缩运用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求老师能够彻底提炼出美声唱法的独到之处和准确特征,比如:运气方法、身体用力情况、喉咙的作用、声音的特点、真假生混合情况等等,同时也要表现出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通俗、民族等唱法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关键要领的区别。

教师的表演在学生领会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教师要把自己多年来对美声唱法的体验和感觉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心底初步留下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从而能够很好的分辨开与其他唱法的区别,在心里形成这个概念:这就是美声唱法,而不是其他唱法。

2.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教学辅助的主要手段,那么教师就要能够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方式,这样才能更客观的把教学内容表现给学生。而声乐教学更要求教师对多媒体的掌握要拓宽一点,能够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做出音频、视频,并伴有文字说明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的运气、发力特点等表现给学生,这样通过做出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声唱法的人物、声音,把最纯真的、原声的美声唱法和人体直观图示显现出来,让学生确切、明晰的感觉到美声的声音和人体运动特点。

3.处理好教学的各个阶段

(1)掌握好发声与共鸣

初学美声唱法者,首先是根据老师的示范讲解,自己进行模仿,这个过程是必需的。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在了解学生声音条件后,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气吸气方法、掌握正确地打开喉咙技术、掌握发声时正确的起音、口形与发声部位,初步学会调节共鸣位置,以获得自然、圆润、纯正而集中的声音。掌握连音与非连音、断音的唱法,以及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其变化歌唱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学习者的共鸣器官也就会产生效应,头腔、胸腔、口腔都有了共鸣,声音会变得悦耳动听。同时,学生每个人有各自特有的音域、音色条件,可根据音频储库找到适合他们自己模仿的美声学派或者具体的美声歌唱家,但切忌盲目地去模仿。转贴于

(2)掌握好歌曲中汉字的发音

在学生掌握各自的发音特点之后,教师应该从严从重去要求他们的发音和吐字,发音力求清晰、纯正、圆润、自然,而吐字是美声唱法特别要值得一提的。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尤其以意大利语言和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中国的汉字是单个字或词组结合成的句子,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字母的发音过程不同,这一点,只要从事美声唱法的都能够体会到。那么在实践中怎样做好汉字发音的处理呢?

字音要同发声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歌唱发音应自然流畅,其中口腔、喉、咽腔等部位的状态都是极其自然的。因此,歌唱发声同歌唱咬字、吐字规律要和谐统一。歌唱吐字主要是抓好汉字的拼音中的主要元音。如chang中间的a就是所有chang字的重要注意音素。这里a声音必须竖起来,即“挂”起来,挂在腭上。同时还要处理好每个字在歌唱中字头、字腹、字尾的音色。要有干净、利落的字头和自然流畅的字腹。特别是字腹要掌握好汉字语音的口形,因为口形的变化会导致母音色彩的变化,声音位置就不统一了。字尾必须清晰明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与下一个字的字头衔接,所以字尾要唱得顺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但是,汉语语言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所以,就要很好地掌握汉语的发音,然后运用到美声唱法中去,使声音与汉字完美地统一起来。

(3)个人的发展创新

个人通过不断的练习—纠正—再练习—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声音特点和潜在条件有了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特长真正确定自己的演唱风格,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去完成由模仿到自己探索创新的转变道路。走一条模仿道路是不可行的,所以,要在老师的提示建议下,加上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自己的领悟和联想,再运用自己的音色,经过不断的努力创新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这是教学中所能达到的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事美声唱法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美声者。一是唱法有声部之分。二是唱法要求声区统一。三是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四是唱法要求声音连贯。五是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六是唱法要求声情并茂。以上为美声唱法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六个重要原则。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二、结束语

歌唱艺术是一种再创造劳动,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思维细致,能够在教学中很好的处理大的、小的、细微的问题;能够把一种唱法的精髓总结出来并传授给学生。在遵循该唱法的掌握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要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创作背景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也自己体会其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展开联想,使他们的联想真正融合到美声中去,把自己的声音纳入到正确的美声轨道上去,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钟迪.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2]任超平.关于美声唱法的气息与打哈欠状态的技术分析.电影文学,2008.8.

[3]王黎平.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艺术教育,2008.4.

美声唱法教学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晋梅.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6,04:61-62.

[2]羡涛.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价值研究[J].大舞台,2013,11:159-160.

[3]章迪.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388-389.

美声唱法教学篇3

美声唱法一般被称为最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很多的标准与规则都已经有机形成。另外,美声唱法当中还有六部之分,每个部的划分都非常的严格且明确,包括了声部与声区之分、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声音连贯、声情并茂以及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等等,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学习美声的人都必须要做到的。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当中的发声器官构造及特点都不一样,所以在唱歌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不一样。但无论声部是怎样,在歌唱时都一定要做到气息的支持,充分的利用共鸣发音。只有做到这些,在唱歌时才能最大限度扩大自己的音域范围,从而更加自如地表现出自己的音乐特色,完成对歌曲的完美表达。

二、通俗唱法的概念

相对于美声唱法而言,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形式,比较自由,是一种更为大众化的歌唱形式,也被称为流行唱法或是自然唱法,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接受与喜爱,并逐渐成为了现代专业艺术院校音乐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研究对象。由于通俗唱法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在歌唱的演唱方面也很多样化,变化万千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也正是由于通俗唱法除了演唱者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个性与追求之外 ,根本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使得它的发展道路更加的宽广。如果要使得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等一样自成一体,就应当在演唱方法及演唱技巧上形成的一定的规律性。

三、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影响

1、发声的过程及特点分析。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声带,它位于喉咙正中的甲状软骨内对称的两片薄膜,相对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韧带,与喉头部位一样,表面由一层具有弹性的粘膜均匀的覆盖着。这两片声带在不发声的情况是相互分开的,只有当肺部呼出的气流对其产生作用而使其拉紧时,才会产生振动发声。虽然通俗唱法对嗓音的运用比较特别,但与其它唱法一样,都是由人体的发声器官进行发声的。

2、发声器及发声原理分析。人体在进行歌唱活动时,用来发声的部分主要有呼吸器官、震动器官、共鸣器官以及语言器官,其中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肺、横膈膜、肋间和腹肌等。震动器官有喉头里的声带。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咽腔等。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喉、硬腭、软腭等。

3、借鉴美声的呼吸方法与训练方法。气息是歌唱的原动力。气息影响到歌唱的速度、力度、音准、音色和共鸣等多个方面。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气息为基础,就不可能把歌唱好。

四、美声发声方法在通俗唱法当中的应用

在美声唱法当中,要求使喉咙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同时声音应该要有气息的支持,将声音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进行歌唱。同样的道路,在通俗唱法当中,也需要有一定的气息来支持,但对气息的要求没有像美声唱法当中的那么深、那么宽,可以由歌唱人进行把握。在通俗唱法当中,喉咙基本上是不需要打开的,更不用说完全打开,只要通过松开喉咙使得喉外肌放松就行,这样在喉内肌歌唱的过程中气息才能比较顺畅的流通。另一方面,虽然在通俗唱法当中不要求一定要保持要高位置上甚至是面罩上唱,但是声音一定要饱满。这些要求对于技巧比较好一点的人来说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针对一些比较初级的演唱者来说,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了。

通俗唱法非常具有时代特征,除了受到年轻人的普遍喜爱以外,也越来越得到各个年龄及阶层的人的接受与喜爱。各专业艺术院校对其也更加重视,不少院校都相继设置了现代音乐系,使得音乐教学领域也对通俗唱法投入了更大的研究力度。在通俗唱法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应用自己所掌握到的一些美声歌唱技巧,使之有效的应用到通俗唱法当中,并与之融合,加强研究。

另一方面,从演唱者的角度来分析,一般从事于美声及民族唱法的歌手都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通俗歌手就不一样了,它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仅天生嗓音条件不好,甚至是比较严重的气声与吵哑声,这种情况下更加看重的是其音乐天份及对音乐事业的热爱,这也是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不同点当中的重要一项。

美声与民族唱法要求声音靠前、有高泛音、穿透力,而通俗唱法的声音是用电声话筒传出去的,靠的是电声音响。当然除这些外。对于打开喉咙、保持气息及如何用气息和高位置的安放对于美声歌手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对于通俗歌手也一样重要。把它运用到通俗歌手的训练中去,这样会使通俗的唱法更容易做到声情并茂,吐字清晰,把声音从内心深处送到每一位观众的面前。因为对于歌唱来说首要的还是要求声音技巧,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技巧与方法的前提下,才能把歌曲的情感融入到声音中去,不是叫喊就能唱出情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既有声音技巧与方法,又有声音情感的深度运用。

当然,我们都知道音乐不仅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艺术,更是最能打动和感人的艺术。音乐天赋在通俗唱法中固然重要,特别是如今考入音乐学府深造的专业歌手,他们都有较好的音乐素质与天赋。但除了这些外,后天的学习就更显得重要了,这就要求他们除了在声音技巧上的完善外,更重要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表演才能,学习和掌握应用音乐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方法,具备演唱的概念、节奏感、旋律感、音韵感和语言感,要用灵魂去歌唱等等。因为不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它们的旋律都是由不同的音高组成,通过特定的调式形成一首动人的曲调。当然由于通俗歌曲的随意性与个性,它包括的节奏也是千变万化,可以有舞曲节奏,摇滚节奏等等。这样对通俗唱法的歌手来讲,就要求他们要具备表现节奏速度的稳定性和随节奏变化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在歌唱的音乐进行中,不同的音乐风格对旋律感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论是欧洲古典音乐还是我国的民族戏曲或现代音乐,每一种都带有它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艺术特色,是什么就应该表现什么。语言感是要通过咬字吐字来实现的,这样做能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用心去歌唱。人的喜、怒、哀、乐都来自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演员在演唱中没有感情,就只称得上是音乐匠人。

美声唱法教学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1.民族唱法

我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各民族音乐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民族性,从内涵上说,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从内容上说,民族唱法分为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经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征是音调高亢、气息讲究、语言生动、声音甜美。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歌。例如:山歌系列、摇篮曲系列、茉莉花系列、送情郎系列、号子系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其他唱法影响,民族唱法得到了传承和新生,并且衍生和创新出很多新唱法。

2.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从定义上说就是喉头在保持吸气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它源于欧洲,作为欧洲音乐发展的重要产物,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古罗马帝国演唱和朗诵《圣经》开始,“圣咏”成为欧洲声乐的萌芽,庄严肃穆的演唱方式,适应了教堂风格,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逐渐引领和推动着欧洲声乐的发展和进步。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需要混合使用的。从共鸣来说,美声唱法强调将所共鸣的腔体全部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质特色。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联系

1.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有促进作用

从歌唱艺术角度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技能基本相同。例如,气息下沉、喉头位置、高音位置等,这些都说明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够融合共通。美声唱法利用气息,发出纯净美好而圆润的声音,充分调动身体各器官,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发出完美的声音。民族唱法咬字更加靠近口腔后部,在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前,民族唱法在创作上就以高音为主,判断一个人声音的好坏也基本取决于其音色的高低。一是在气息运用方面。美声唱法中气息运用及位置非常重要,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其所传递的和谐、流畅以及平稳都要求气息运用要恰到好处,这对我国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二是在咬字方面。美声唱法对咬字要求较为严格,讲究的是自由圆润,听起来自然淳朴。而我国民族声乐受方言影响,咬字不准现象较为明显,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咬字有很大的帮助。三在共鸣腔体方面。美声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对民族唱法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较多,而美声唱法不同音区都有侧重的腔体,表现得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除此之外,美声唱法对声音的要求较为统一,没有太大的转折痕迹,主要利用真假声转化,使音色更加完美。

2.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一是传统美声歌剧对民族歌剧的影响。我国古代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歌唱形式,但与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差异性。美声歌剧重视人物性格及内心独白的塑造,但中国戏曲往往表达的是单一的人物感情特点,不能生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美声歌剧的精髓在于表演,传入我国和戏曲文化融合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歌剧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歌剧的诞生和发展。例如《白毛女》《乡村女教师》等。二是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延长形式的影响。美声唱法进入我国之前,传统民族声乐主要以独唱为主,合唱及重唱较少,但美声唱法的多声部合唱与重唱一直是其特色和优势,民族唱法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大型歌舞剧,例如《黄河大合唱》等。此外,我国歌唱形式主要以民族声乐为主,大多是抒情长调,而美声除了抒情之外,还有华彩、花腔等延长形式,我国民族声乐应借鉴和参考相关美声唱法,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为一起,能够使观众耳目一新,成为整场的创新点和高潮点。

三、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互孤立,不利于二者的融合。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以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作为教学主导方向,一直是争议的焦点话题。在教学中,很多学生进入大一,就被动地学习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新能力,也制约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习效果。许多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人为地对声乐唱法进行了划分,导致学生的演唱方向、演唱技巧及演唱风格受到了较大的束缚,尤其是师范生,由于教学内容严重匮乏,导致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唱法类型,对其今后从教有很大的影响。三是高校整体教学体系较为松散。目前,艺术类院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美声唱法比民族唱法发展的时间更长,也较为成熟,教学体系相对完善。民族唱法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针对学生兴趣开展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借鉴融合

1.借鉴融合的基本原则

笔者通过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梳理和比较,发现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使二者融会贯通,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拓展声乐教学范围,丰富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将课堂构建成多元、共享的多媒体现代化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创作能力。二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艺术学习和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其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都会有差异,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在民族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笔者将民族声乐大致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和小调,并根据三者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了如何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一是号子——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共鸣。号子是劳动人民的歌,是反映和体现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歌曲。它主要以吆喝、呐喊为主,音调坚实有力,这样的歌曲听起来能够振奋人心。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声音的力度和宽广度时,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在具体的演唱活动中,利用美声的“深气息”“大通道”,再结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形式,这样形成的声音不仅具有弹性和力量,更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这种音乐学习氛围中,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二是山歌——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声混合。山歌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山间劳作放松时演唱的曲子,其最主要特征是节拍、节奏较自由。山歌代表着演奏者的内心情感,是一种抒情曲目。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山歌有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丰富的演奏形式是学生寻找灵感的重要条件。在演唱上,山歌对技法要求极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混合音,利用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的调节,非常完美地达到高、中、低三个位置的统一,对其掌握民族音乐的音量、音色以及音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是小调——借鉴美声唱法的吐字和咬字。小调与山歌及号子不同的是其流行于城镇街道,曲调抒情流畅,结构规整均匀,节奏整齐轻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小调的演唱特点,借鉴美声唱法在吐字方面的技巧,改变传统民族唱法的缺点,并在演唱过程中,积极改变口形和吐字,这样对发声十分有利,音色也会更加圆润。

美声唱法教学篇5

一、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的咬字问题

(一)字头不准确

在我国的汉字中,字头就是一个字起首的字母,在汉语中它主要充当着辅音的部分,所以它是一个字发音准确的关键所在。字头在具体的歌唱中被咬清楚了,那么后面唱出来的音才是正的,而字的意思才是准确的,同时有了好的字头演唱,也为字腹的发音打好基础。所以说字头的准确性是汉语歌曲演唱的最基本保证。然而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声乐作品时,却存在不小的问题,往往是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出现了字头模糊不清的现象,大部分都出现了字头咬字不清也没有力量和喷口,最终导致了发音不准,只能听到演唱者的声音却很难听清字,直接影响了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唱的效果。

(二)字尾归韵不清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语语音中,字的韵母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即韵头、韵腹和韵尾,所谓的韵尾就是字尾的意思,它是汉字发音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然而要想将一个字交代的准确到位,整体连贯,那么字尾一定要收好,只有这样才能将字的意思完整的表现出来。在汉语的发音要求中,结束字尾时只能在最后一拍不到四分之一的长度,同时要求在收音时一定要干净,并且要求力度适中,如果一个字的收尾含糊不清就会导致歌词的意思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声歌手在演唱中国声乐过程中经常出现字尾的收尾含糊不清,导致观众搞不清歌词的意思,字与字之间整体缺少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美感。

(三)声调不正

我们从小学习汉语拼音时都知道,汉语是一个声调的语言,也是通过声调来区分相互汉字的意思的。在汉语中其声调主要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同样的声母和韵母,通过改变声调就会使得字的意思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演唱中把声调唱的正确,不仅能够让观众明白歌词的意思,还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歌词的感情内容,同时也是作曲家在谱写旋律时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歌曲的协调统一。然而在练习中,一些美声歌手在演唱汉语歌曲时往往会出现声调不准的现象,出现字音不正的情况,很难把一首歌曲中歌词想表达的含义完整准确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咬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汉语声乐作品吐字归韵的练习与实践

要想让美声唱法将中国声乐作品完美的展示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训练,特别是对中国声乐作品咬字和吐字环节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对汉字的吐字归韵进行练习和实践,同时还要结合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对演唱者的训练不能只是浮于表面,要用心到每一个环节,在规范唱法时要完全按照汉语本身的吐字归韵规律来进行发声,同时还要结合民族声乐的特点把整个发音的状态调到最佳。

(二)借鉴和学习传统民族声乐咬字吐字的方法

要想快速的提高美声唱法在演绎我国声乐作品时的咬字能力,就必须要借鉴和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咬字和吐字的方法。比如我国古代在演唱一句歌词时一定要做到声韵要有一声平、一声背和一声圆的特点,声音要圆熟而且腔调要圆满,在字音之间的转换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很多的赘音,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汉语的圆润饱满,所以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着我国传统的咬字方法,做好这方面的训练,。

美声唱法教学篇6

关键词:美声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声乐教学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艺术气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普遍推广,音乐教学、声乐教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基于美声唱法的特点及其我国声乐教学现状,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树立正确的美声概念、美声教学的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及其采用情感教学法等等几个角度,浅谈了对美声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美声唱法及其特点

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与其他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区别。是通过采用特有的发声方法,产生明亮、丰满,松弛及其圆滑的音质,在发声过程中,要求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等等。因此,在美声教学中,应当注重区别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不同,把握美声唱法的特点。比如说,学生在学习中,应当注意呼吸、换气、起音、音质和灵活性等等基础技巧,使用半分力量进行演唱。对美声唱法的高音部分,应该自然发音,音质要求饱满柔美;对于低音环节,应运用饱满的气息支持住发声,从而保证整体音色状态的统一。切忌强制性的发音,或者过度的模仿他人的发音方式。在了解美声的唱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应当结合自身的生理器官和发音基础,在科学发音方法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途径,唱出自己的声音特色。

二、美声唱法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一)树立正确声音概念的重要性

正确的歌唱发声概念是美声教学的基础前提,也是提高美声教学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这种声音概念是指对音乐教学有着清新的认知和理解,对待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标准,能够驾驭和感悟用声的方法。试问,一个没有正确的发声概念,不懂得美声艺术的内在美感的学生,是无法学好美声唱法的。音乐是通过不同的元素、如:旋律、节奏等等排序组合,营造音乐意境氛围,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者生活艺术。音乐承载着丰富的节奏美、旋律美和情感美,感知音乐的美,挖掘音乐内在的规律需要学生培养正确的音乐概念。著名的美声教育家沈湘教授曾经说过:“好的发声概念是非常要紧的”。因此,笔者认为提高美声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音色概念。

(二)确立正确声音概念及方法

正确的音乐概念、声音概念决定了能否采用有效的用声方法,也是避免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声音受损的前提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音乐概念音乐地位,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实施一对一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在发声训练中音准、节奏、气息和咬字存在的问题疑惑,进而建立的正确的声音概念。比如说,饱满的气息和灵活的呼吸控制能力是支持美声演唱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学习训练中,应当把握正确的呼吸技巧。例如可以模仿啜泣时的状态,注意锁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及其换气时的节奏、通畅和速度,达到呼吸的可收、可放、可控等等。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探索音乐的内在美,转变学生对美声教学、用声方法的错误认识。对于个别的、有特色的嗓音条件的学生,应当加强引导指教,让其更好更快的步入到音乐环境中。

三、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

(一)发声教学

发声教学是美声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掌握发音技巧,积累发音经验,实现深一步美声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发声教学中,教师应当详细的讲解不同音符、字词的发音方法,强调吐字要求清晰,情感饱满,口腔咬字的幅度要夸张,要确保声音洪亮和气息的顺畅。发音的过程中应当活跃思维运转,以字带声,字走在声音的面前等等。在发音练习中,还可以边走边唱,保持松弛自在的姿态。注意使声音共鸣保持准确位置,行腔运气保持长久稳定,不是仅把力量用在喉咙处,而是全身都在运动。发声时,口腔与各个发声相关的器官都能有机配合,形成头、鼻、胸三腔的强烈共鸣,保持气息稳定和声音的通畅完美。另外,对于用气,方法应当灵活。在面部表情上要松弛,且面带微笑,口形自然而优美。在唱高音时口腔内打得开,双唇自然收拢,唱低音时,双唇微闭,但牙齿并没有咬死,上颚仍有吸起的感觉。

(二)情感教学法

美声唱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体验过程。在传统的美声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技巧教授与训练,而忽略了美声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殊不知,美声唱法是一门以情感为核心的,以技巧为依托的表演艺术。没有情感投入的美声表演是缺乏美感的表演,这种表演纯粹的直接抛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忽略了表演艺术上的美好特点,这种表演甚至会使得台下的观众觉得枯燥、无趣。因此实施情感教学法是提高美声教学有效应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在发声练习中,学生每一次发声练习中,找出发声时应当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状态,要求学生极力的模仿并表现出来,不断地进行情感练习。比如说,在练习“u”字母的发音时,可以联想到“哭”,甚至表现出痛苦、伤心的表情,还可以模仿哭泣的状态,这样,发声就和情感结合起来了。

总之,在物质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音乐艺术尤其是声乐艺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音乐专业更是要加强声乐教学,增强学生的声乐素养、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扎实的演唱功底,是每一位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莎莎.美声教学中音色美培养探知[J].音乐大观,2013,(01).

[2]李美君.如何提高职高幼师美声歌唱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09,(23).

美声唱法教学篇7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状况;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11-02

美声唱法历史悠久,是声乐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最早产生于意大利,1919年“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并逐步生根、发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作为一种异域文化,美声唱法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得到不断传播与发展。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近百年中,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喜爱,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纷纷建立,高校声乐教师在继承声乐传统的同时,大胆的吸收欧洲声乐的精髓,并将这一精髓――美声唱法带入课堂,在当时形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8年,笔者曾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者在各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报告表明,这三类唱法在各类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通俗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65%,民族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30%,而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则只有5%。接受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中型城市中各类职业各年龄阶段的市民、学生及文化艺术工作者。单从学生(含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群体来看,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通俗唱法。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近几年,大量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充斥着各大卫视频道。从最早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如今家喻户晓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直通春晚》、《蒙面歌王》等,一大批音乐类节目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的现状

(一)从美声的发展来看:流传不畅

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歌唱家的摇篮。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意大利美声唱法随着歌剧和歌唱家整体输出到欧洲,并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和必备的唱法。美声由此形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直到今天美声唱法还在不断进步、完善,并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唱法。

但在传统思想影响颇深的中国,美声唱法始终被看成是洋文化。首先,在其传入之初,也只是思想开放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们对其有所了解,传播范围有限未能普及。其次,根深蒂固的民族唱法来源于中国传统民歌和曲艺,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及强烈的个性,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独具国民特色的寓娱于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湖南花鼓戏、上海越剧、东北二人转等,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本土民族唱法融合时代特征后,表现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美声唱法无法迅速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美声语言表达与作品理解来看:发展桎梏

美声唱法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作品评价都从欧洲传如入,终究是一种外来文化,使它并不能像民族唱法那样深入人心,更不能像通俗唱法那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传唱街头。通俗唱法拥有一大批传唱歌手,如邓丽君、周杰伦,而其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台》都有着它们流传的时代性与持续性,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是最能体现生活和最与现实贴切的一种唱法与表达,也最能淋漓尽致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推崇。而美声演唱大多需要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因,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也使得大众对美声演唱的作品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在欣赏与学习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在中国流传不畅现状的另一个原因。

(三)从美声语言问题来看:不受重视

一个学派的特征取决于其民族性和歌唱中的民族语言特征。而演唱美声的任何一个学派的作品只有以该学派的原文演唱才能表现出其学派的风格和特点,如美声德国学派要用德文演唱等。所以只有用汉语演唱的美声(包括中西方歌剧、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各种体裁)才具有中国学派的最基本特征。因此,不论哪国歌手,研究汉语发声的特点及其与美声歌唱发声的协调统一,是学习掌握中国学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并不就美声唱法语言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作品本身,而是机械地背诵歌词,这对美声作品的理解与学习都有很强的主观印象。出现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高校美声教学过程中,既没有专业语言教师,也没有讲授美声发音的专业课程,取而代之的只有声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讲授声乐技术,同时也担任了语言的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专业性不强。

(四)从艺术指导问题来看:不能解决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说,唱法是由作品决定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由其风格、语言形成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体现为咬字的方法不一样,声音的用法不一样,风格的体现不一样,且内容的表现也不一样。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要求演唱者与艺术伴奏默契的配合。但在当前的高校声乐课堂里,艺术指导多以声乐教师本身为主,而声乐教师的钢琴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在回课过程中的发挥。课堂外,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声乐作品时,多耗时长、效率低。

(五)从艺术实践问题来看:较难普及

高校美声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师教学,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学生的艺术实践。这部分主要包括学年的汇报演出、学校晚会、个人毕业音乐会及各种声乐比赛活动等。演唱是美声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快速找到问题和解决自身问题最快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近年来音乐院校扩招,加上学习音乐的学生日益增多,致使艺术实践的机会大幅减少,更有学生未参加一次艺术实践便匆匆毕业。

(六)从学习观摩角度来看:机会较少

美声专业学生学习观摩机会较少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音乐广播台、电视台有三分之二在向公众播放流行音乐及民族音乐,而美声只是偶尔播放。就产品广告的插播音乐来说,广告音乐更多选择的除美声音乐以外的音乐为伴奏,大多数都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者纯音乐,而美声的传播在各种途径中远远不够。二是在现场观摩机会少。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常常会去模仿音乐家作品的示范,歌唱家现场演唱的机会却并不多见,有时又因为场数少,必须选择去到其他省份,这对学习美声的学生而言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

二、关于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现状的思考

(一)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

美声是高雅艺术,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大多数人因为听不懂美声作品,也就选择不去尝试走近高雅艺术。抑或许多学生是希望通过学习美声来降低在高考时的分数,而非发自内心的喜欢。又或者是用美声演唱汉语歌剧的观念还未形成。但不管是何种,都应该建立一种正确的欣赏观。

民众的爱国之心大都通过弘扬民族事物、排挤外来事物来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外来的都不好,有些事物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必须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重点弄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加快美声艺术中国化的步伐。在不断国际化的当今时代,我国的美声歌唱家,在国际大赛中的频频获奖表明我国美声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应该忘却以前那种“久远而古老的美声”,对“新美声”“洗耳恭听”。美声在被誉为“高雅艺术”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音乐。音乐是用耳聆听、用心感受,不分国界。

(二)突出“配合”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美声唱法是一个集体作业,需要考验演唱者与艺术指导的配合,必须考验演唱者中文发音与美声呼吸的配合。古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在一次登台演唱之前,必须要同艺术指导进行多次的练习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而解决与艺术指导的配合问题将大大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媒体舆论需留给美声一片广泛传播的空间

美声的“大众化”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媒介的广泛传播,人们“耳濡目染”多了之后,自然而然会对美声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这将会对美声的普及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影响。电视台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其音乐类节目较多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以美声为主的音乐节目则凤毛麟角。

三、结语

我国的美声艺术事业还在进一步发展,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其高雅与普及性共存、紧贴时代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并举等,只有不断的展现美声独特的魅力,才能使美声艺术继而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笔者相信做好高校美声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求新存异,让更多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美声演唱的汉语作品,才能进一步摆脱艺术家在美声演唱中受语言制约的现象,加速美声艺术的中国化。再者在美声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强化市场意识,加大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推动中国的美声艺术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生活,2007,(7):52-53.

[2]吕志杰.美声唱法在中国[J].剧影月报,2006,(3):92-93.

[3]刘瑞福.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139-141.

[4]彭丹雄.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趋向探析[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9-102.

[5]庄虹子.改革开放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7):22.

美声唱法教学篇8

轻声唱法的使用来自教师对轻声唱法的正确理解。何谓轻声唱法?它不是简单的“用弱音量歌唱”,而是一种用气息控制又不失音乐表现力的轻技能歌唱方法。不仅要用弱音量,而且还包含着轻柔的感情,甜美的童声音色以及符合乐曲需要的饱满情绪。如何进行轻声唱的训练,并在轻唱过程中促进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一音量音色――夯实轻唱基础

轻声唱的前提是统一音量和音色,我们可以把原来的高强度音量降到弱音量。让学生唱一个长音,教师用双手距离的调整和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开合来指导学生唱出有强弱变化的音。这个长音先像细线一样微弱,然后逐渐增强,再渐弱下去。这样在让学生反复感受强弱对比的基础上,再告诉学生我们需要的轻声是哪一段的音量,让这一音量成为学生熟知的“事物”,并通过长时间的感知,让这一“音量”成为他们的自觉认识。

要求轻声唱以后,就自然容易发现哪些音高不稳,哪些声音不和谐以及哪些声音个性突出等,除适当进行个别训练外,还应对有些特别不和谐的声音进行适当制约和诱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班几十名学生的声音就会统一到轻声的音量,声音也会靠拢了。每次训练要特别注意起声和第一乐句的整齐和轻声,达不到要求一定要加强训练。

二、注重慢速练习――重视默唱哼鸣

默唱能使学生长期处在极平静的音乐思维之中,在共性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个性理解,免去轻唱时的客观干扰。这应该成为音乐教学中必须培养的良好素养。哼鸣是对默唱的检验,是饶有趣味的自我尝试,也是轻声、柔声唱法的开始。这时,要选择旋律轻柔舒展的曲子做慢速练习,使学生容易掌握,品尝到获取成功的乐趣。如《摇篮曲》《小白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轻声的音响,体验歌曲的美感,其重点仍然是放在音量的适中和谐与音色的优美柔和上。

三、加强唱歌训练――掌握轻唱技巧

小学生唱歌,固然要顺乎自然,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技巧,更要有良好的习惯。诸如,不可出现懒散的姿态,应具备较好的歌唱注意力,越是轻唱越是要把气息吸得深一些,保持托住音量往外送的感觉等。音量及音质的控制依赖于气息的控制。在轻唱时,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能让过大的气息冲击声带,可以反复训练深吸气后唱几个连续的长音和具有弹性的短促音。前者要合理运用气息有控制地、有韧性地慢慢地将音唱出来。例如,我曾多次用慢速哼鸣或轻唱让学生表现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效果颇佳;后者用气较少且富有弹性,与咬字紧密结合,注意呼吸的支点略向上。我也曾用此法多次训练歌曲《嘀哩嘀哩》,也获得了预想中的效果。在训练气息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多用头声,向高音发展,高音区可用假声,有高位置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声音仿佛是从眉宇间和头顶发出来似的。这时会有极好的轻声音响效果。在实践中,有的老师怕学生高音唱不上去,往往降调,这是不可取的。我认为不要害怕学生唱高音,尽量不要降调,只要方法得当,技巧讲解到位,学生是可以达到要求的。另外,轻声不是含糊地唱,轻声唱同样要把歌词唱得清晰。

四、运用示范引路――发挥调控作用

事实上,学生对歌曲韵律、内涵、形式美的情感体验,来自对歌曲本身的认识与理解,随着轻唱的训练、体验的不断深入,这种认识与理解将会逐步深刻。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不会与生俱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无形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人认为,教师的示范应形象、规范而富有启发性,并在这个过程中用示范进行调控,将体验不断推向新的层面。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范唱,要为学生的轻唱进行伴奏,范唱也好,伴奏也好都要适当轻声,为学生引唱起声或喊预备拍都要用轻音量。一切均按轻声唱的要求进行。范唱时,尤其是范唱那些抒情性较强的歌曲,尽量用轻柔富有美感的头声,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当学生演唱中出现问题,和轻唱的要求发生了冲突时,要加以示范,指导下一次符合标准的轻唱。平时,指导合唱时,教师也应站在两声部中间指挥练习轻唱,必要时,可适当搞些无伴奏的训练。有些老师习惯用大音量给学生帮唱或伴唱,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本人认为,音乐课上切忌追求表面热闹的比赛,盲目鼓动也会造成喊唱或跑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

五、巧选练唱曲目――培养轻唱能力

轻声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轻声唱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陶冶他们喜爱音乐的美好情操。在所有教材中也不是每首歌曲都能用来训练轻声唱,或是都必须轻声唱的,因此,这里存在有目的地选择歌曲的问题。教师先必须对教材进行熟悉和筛选。经过一段轻声唱训练后,要有意识地选那些轻柔并且具有美感的中外歌曲作为轻声唱的重点练习曲。通过这些曲子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培养学生轻声唱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我就曾先后选用了《翅膀》《闪亮的水晶心》《鹰》等教材作为轻声唱的训练曲目,在训练中发现学生的情绪普遍较好,非常投入,从声音中听得出,他们在演唱中正进行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较高的水准。同样,在指导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因为有了相当次数轻唱体验的基础,在合唱比赛时,孩子们声泪俱下的歌唱,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这无论是对演唱会本身或是对听众来讲,都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好的情操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美声唱法教学篇9

声乐是人们用以抒发感情、交流感情的一种自然而普通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感情。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三种唱法都是以音乐、语言、表演相结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都要对演唱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加以丰富的感情通过歌声表现出来。并以音乐的美、语言的美、表演的美作为审美方式,追求演唱作品时的全身投入、震憾力和感染力;追求对作品内容的完美诠释、形象塑造和声音色彩的掌控能力。力求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贯通起来,把最美好的声音展现出来,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三种唱法在发声方面都要求正确的呼吸,喉咙打开,建立歌唱通道;以气息为主,靠气息演唱,建立声音的高位置;都是以横隔膜为呼吸动力,注重吸气的深度及气息的支持力,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气息要贯通、流畅、稳定。三种唱法同属声乐门类,立足点是相同的,即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许多方面还是有着差异和区别的,各有各的特点。

㈠呼吸对比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原动力,歌唱的各种技巧,没有一项能脱离呼吸而独立存在,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是极其重要的,呼吸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是发声的源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这些说法都说明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深而饱满,音量大、音域宽、容量大、控制力强,呼吸支点明显,气息流畅,声音托在气上,且有力度,声区统一,声音表现力丰富。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使气吸至腹腔,气息较深,动作小而灵活,吸气时声音小,对喉咙紧张和歌唱时胸部僵、顶气等现象,有放松和缓解的作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通俗唱法则对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气部位偏高,发声比较柔和;通过气息的流动调节声音的弹性、音色、力度和情感表达;只有歌曲需要强力度发声时,才运用较深的部位呼吸,推动力度的增强,加强控制力。

㈡发声对比美声唱法发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即混声唱法,它要求发低音时避免全用真声,发高音时避免全用假声,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使用,追求混声效果。声音通畅、纯净、圆润、明亮、饱满。民族唱法的发声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明亮、靠前,高声区加入一些美声唱法技巧,混进一些假声,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比例,声音走向横竖相当,点面合适,字正腔圆,声音个性强;以民族风格和韵味为主,音色甜美,声情并茂。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多用本嗓的自然发声,大部分用真声演唱,声音上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追求演唱者在自身声音条件的基础上,挖掘并放大自己的声音本质和特色,即个性与特色声音,声音的审美标准是“求异”而非“求同”,非常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㈢共鸣对比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送出去。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不同的嗓音配合上、下共鸣腔来达到以声音表现感情的目的。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既明快华丽、丰满结实,又保持统一,声音真假结合,声区衔接流畅;充分发挥共鸣作用,注重混合共鸣,声音穿透力极强。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对腔体的打开比美声唱法其空间要求小一些,气流量要求少一些;更多的追求比较靠前的口腔共鸣和鼻、眉心处的头腔共鸣,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通俗唱法对于共鸣的要求没有传统唱法高,它只要适当地打开共鸣器官,使声音能够在共鸣腔中放大,摆脱声音的“白”和“扁”,使声音获得纯正、圆润、饱满的自然音色。主要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共鸣在通俗唱法演唱中是美化声音、修饰声音的一种方法,而并非是发声的唯一途径。

㈣语言对比美声唱法以声音为主,强调“以腔带字”“以声带字”,字要随着腔走,打开腔体把字唱到腔体里,腔圆是第一位的,声音统一是第一位的。追求声音的圆润通畅、共鸣色彩,注重咬字吐字与不同声区的共鸣结合统一。民族唱法的咬字吸取了许多戏曲的方法,咬字吐字更靠近说话状态,要求符合说话语言的表现方式,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气生动;更注重声母、韵母、归韵等方面的清晰。“以字领腔”“字正腔圆”,使歌唱的吐字达到咬字清、吐字正、归韵准的目的,获得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通俗唱法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美声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咬字概念是建立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即口语化基础,不强调字头字尾的口型如何、字形是否咬住,只要能够听清歌词便可,避免多余的、夸张的口型,体现说话的自然,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㈤演唱风格对比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声为主”,讲究声音的纯正、力度、通畅;追求声音的光彩、华丽和艺术表现,高雅庄重,自然质朴;强调气息的控制、声音的连贯性,感情表达丰富真挚。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字为主”,特别强调演唱时吐字及韵味的风格,强调“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字里传情”“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等。由于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演唱内容的不同,演唱风格也有差异,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有热情奔放的、委婉深情的、活跃风趣的、甜美动人的等。通俗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情为主”,注重感情的抒发流露,歌声自然亲切,形式轻松活泼,吐字真切清晰,感情时而缠绵细语,时而奔放热烈,具有“倾诉性”和“宣泄性”,使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缩短距离,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感情上的交流。

二、三种唱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具备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在高职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已作为正确唱法的标准被教师们所承认,通俗唱法也逐渐列入其中。由于高职本身的办学特点及生源情况,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新生入校时水平参差不齐,优劣差距较大,普遍声乐基础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较多,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占极少数,这也是高职院校生源的现状。根据这种情况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要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上采取多种授课方式,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声乐个别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声乐基础、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开设的,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在教学中结合每个学生嗓音、程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逐一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同时加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共、个的训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自身演唱能力。

(二)声乐小组课教师给一组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以器乐、舞蹈等为主,声乐基础、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开设的。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使学生既会运用科学的歌唱方法歌唱,又会科学地指导别人唱歌。教学中可将学生按声部、性别、程度等特点进行分组授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观摩,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还可以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作品处理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理解,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力,了解三种唱法在不同声部、不同作品的要求及教学特点,了解更多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为提高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三)声乐集体课教师给一个班级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全部学生开设的,教学采用集体歌唱训练的方式。在发声中找出声音的共性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讲解技术要点、难点,点评、解决存在的问题;系统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及教学法,也可以选择部分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头,进行集中训练,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提高全班同学对声音概念的正确理解,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也可以进行声乐作品欣赏、观摩演出与声乐专题讲座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知识、内涵与审美方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演唱实践,开展声乐教学活动。

(四)演出实践课教师通过学生的演出实践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高职教育重实践、重技能的提升,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自身策划能力与演出能力的重要部分。把每次声乐课考试以演出实践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学生可以策划设计自己的演出服装、表演模式、伴奏方式、舞台背景等,演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纠正演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实境训教的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与演出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声乐比赛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查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高职声乐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总之,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应采取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演出实践课,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建立声乐教学的多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把握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既掌握声乐演唱技能,又掌握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声乐教学艺术研究的思考

美声唱法教学篇10

关键词:歌唱教学;轻声唱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98-02

收稿日期:2015-02-01

作者简介:

麦小华(1965-),女,音乐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声乐。(广东 台山/529200)

歌唱是一门艺术,而声乐教学是一项内容丰富、技术性、科学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它通过对歌唱器官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来塑造最美好的人声。而这美好的人声――唱歌是音乐艺术中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悦耳的歌声,都感到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然而当前教学活动中,在许多人包括许多学生的心目中,都认为唱歌越大声越好,有些音乐教师在上课时也让学生从头到尾地放声高唱,更有甚者,在歌咏比赛中,常常出现喊唱的现象,还被称之为“雄壮有力”。由于长时间的不当歌唱,造成声带疲劳、充血而产生了声音嘶哑等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嗓子病变。

为了克服喊唱等带来的种种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进行探索,深深体会到采用获得正确歌唱状态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用轻声进行歌唱。

“轻声”是与大声相对而言的,是指用轻微的气息,但并不意味呼吸浅声音虚,相反吸气要深,而呼出时慢而轻,声音要实。练习时,要用鼻孔和上下齿的缝隙同时吸气,吸得柔而轻。在呼气时,由于是轻唱,所以在声音延长的较长过程中,横膈膜、腹肌的控制和支持就要加强,这样气息出得平稳和均匀,发出的声音是柔和、甜美的。因此,其为声乐教学、训练带来许多好处。

一、保护学生的嗓子

高中学生入校时正处于变声阶段,高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音域窄,声音容易嘶哑,更不用说大声喊唱。如果不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学习唱歌,就可能致使学生在变声期的嗓音得不到保护而发生病变,造成一辈子的痛苦。另外,一个没有掌握正确唱歌方法的人,不可能有很强的唱歌能力(指歌唱的呼吸能力、歌唱的音域、歌唱的共鸣及咬字的能力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要求学生把声音全部放送出来,势必造成学生使劲喊唱,给歌唱器官以沉重的负担,其结果是声音真、白,高音唱不上去,且缺乏表现力。这种效果不但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学会歌唱,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发声器官的疾病,万万使不得。

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采用“轻声唱法”。由于轻声唱法是让学生实声轻声地唱,避免了学生大喊大叫,从而也避免了学生过度使用嗓子。由于笔者坚持在教学、训练中使用轻声唱法,所教的学生少有因为唱歌而引起嗓子上的毛病,相反有不少的学生在学习使用轻声唱法,以前因大声歌唱而引起的声沙毛病反而逐渐减少了许多。实践证明,轻声唱法是克服喊唱最为有效的措施。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纠正学生唱歌中出现的各种错误

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唱错音,常用的一些装饰音没唱出来,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跑调等情况。这时如果学生大声喊唱,音量极大,往往盖过了教师的琴声故而自己毫无感觉,而且由于声带疲劳,唱到高音只靠叫喊,也无意顾及音准。而如果要求学生用轻声唱法哼唱,由于声音轻,学生听觉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唱歌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边唱边听伴奏(或集体的声音),修正自己的音准,纠正错误,更准确地表现歌曲。

例如,笔者初教的一个美音加强班,学生素质不错,但也从初中带来了“喊唱”的毛病,一唱起歌、上起视唱来就叫声震天,但往往不是跑调就是唱偏了音,还常给旋律加滑音,花很大力气给他们改,当时倒还能纠正一下,但过后照唱不误,连班上排练的合唱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也因跑了调拿不到名次,为此学生很不高兴。后来经过学习研究大量的参考书和报刊,加上有经验老教师的帮助,笔者开始多在课堂上使用轻声唱法。刚开始学生不习惯,觉得没劲,但在教师的强制下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尝到甜头,唱跑调的现象少了很多,唱错了音也很容易可以改回来,学歌学唱比以前容易了,歌声也比以前优美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提高,音乐课变得轻松、愉快。

浅析歌唱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三、有利于音色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班或一个合唱团的学生音色并不一致,他们有的较圆润明亮,有的尖细紧张而极为突出、有的又嘶哑苍白而缺乏表现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训练中把全班或全团的音色协调起来,这时使用轻声唱法是很好的方法,因为轻声唱法能使气息平稳、均匀、柔和、畅通。音和音之间可以连贯、轻巧、集中、优美、音色统一。另外,能使学生听觉更加敏锐,听清楚自己的声音与集体声音的异同而尽量把声音往集体声音上靠拢而达到统一协调。在合唱训练中,更能使每个声部的学生注意与其他声部的均衡,取得协调、统一、和谐的合唱效果。笔者多年里与其他同事一起负责学校合唱团的训练演出工作,还常担任指挥,在训练过程中也多要求学生多用轻声唱法,在这基础上逐步地指导他们用气、用力、发声、吐字等各方面的技巧练习,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更好、更完整地表达歌曲。通过我们的努力,学校合唱团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较高难度的合唱作品都能完整、正确、优美地演唱出来,几年来参加各类的文艺比赛和演出都获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参加市组织的中学生合唱比赛还荣获了特等奖,深受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欢迎。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歌曲的感情